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营战略计划范文

经营战略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营战略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营战略计划

第1篇:经营战略计划范文

1.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亦称国际生产综合理论。自1970年代中期,英国里丁大学教授J.H.邓宁一方面采用国际经济活动实证分析方法对美国、西欧、日本等国跨国公司的兴起与发展导致的国际生产格局的变化进行实证分析;另一方面,采用逻辑综合方法,对国际生产理论的发展进行逻辑分析,并以战后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日益合流为起点,提出了他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960年代中期,美国哈佛大学教授R.维农以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象为研究对象,采用了产品生命周期和工业区位理论,提出了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产品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美国企业对外投资活动与产品周期有关,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在产品周期运动中,由于生产条件和竞争条件变动而做出的决策。

3.比较优势投资论

1970年代后期,日本著名国际经济学家小岛清以日本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为研究对象,利用国际分工的比较成本原理,详细分析与比较了日本型对外直接投资与美国型对外直接投资的不同,提出了解释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模型――小岛清模型。该理论的核心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边际产业依次进行。

4.国际化阶段论

20世纪70年代中期,瑞典学者Johnson和Vahlne通过对本国4家代表性的制造业公司进行的深入的案例研究,提出了企业国际化阶段论:企业在海外经营战略步骤上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由于各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环境因素的差异,跨国公司对具体市场的知识和经验的认识和积累有个过程,因此企业国际化经营通常经历四个连续渐进的阶段,即最初的外国市场联系是从偶然的、零星的产品出口开始;随着出动的增加,母公司掌握了更多的海外市场信息和联系渠道,出口市场开始通过外国商而稳定下来;再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和海外业务的扩大,母公司决定有必要在海外建立自己的产品销售子公司;最后当市场条件成熟后,母公司开始进行海外直接投资,建立海外生产制造基地。

二、实证分析

1.家电行业的特性分析

(1)从行业结构上看,全球家电行业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家电行业是一个高度竞争的行业,家电厂商一般追求规模经济,努力通过扩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其次,家电行业是一个高资本投入的行业,由于投入高,白色家电行业的新进入者减少;最后,国际范围内家电行业的资产重组步伐日益加快。

(2)从产销结构上看,全球家电行业的特性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家电行业由过去的产能不足发展到过度生产;产品由量的提升发展到质的提升;企业由过去的单一品牌发展到多品牌以及副品牌;由完全自行生产发展到由其他企业代为生产;由企业间的技术合作发展到战略联盟;由原来的生产导向发展到营销导向。

(3)从行业经营环境来看,家电行业的特性同样发生了巨大变化。行业经济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发展到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消费需求由原来的生存需求、拥有需求发展到量的需求和质的需求;消费形态由原来的单线型、盲从型发展到现在的组合型和客观型;消费者的心理日趋成熟,由感性消费上升到理性消费;消费者所喜爱的商品不再是越大越好,而是追求轻薄短小和个性化。

2.影响家电业效益增长的因素分析

(1)基础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增加了家电行业的成本压力

2004年以来,投资的快速增长带动了能源和基础原材料需求的大幅度上升,能源紧张加剧了交通运输行业的压力,并加剧了交通运输费用的增长,使得家电行业的能源原材料购进成本出现较大上涨,影响了行业经济效益的增速提高。家电行业频频爆发的价格战导致能源原材料成本的上涨难以通过产品价格的提升来转嫁给消费者,行业狭窄的利润空间在高成本和低价格的双重挤压下不断恶化,尤其是定位中低端市场的许多企业都出现了无可避免的亏损现象。

(2)住房、教育、医疗的支出挤占了居民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

当前,城市市场家用电器的拥有量已基本饱和,处于经济转轨时期,人们的收入预期不确定而支出预期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家电产品的更新换代。由于耐用消费品市场的增长对经济周期十分敏感,我国社会当前因经济结构调整而处于消费低迷时期对耐用消费品市场的影响更大。此外,由于我国正处于消费结构的转型期,当前明显成为重要消费流向的领域有:住房、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消费,这些都已经开始超过购买耐用消费品的消费。而当前预期收入减少因素的影响以及住房分配制度、医疗制度与各项福利制度的改革也导致居民储蓄倾向增强,已成为社会资金分流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抑制了家用电器的更新消费需求。

(3)房地产业降温影响家电产品的更新需求

房地产市场和家电产品需求密切相关,居民住房条件的改善将直接促进对家电产品的更新需求,同时也将带动对家电产品的增购的需求。住房空间的增大将对家用空调、高端彩电等产生更多的多台需求,同时增加对新兴厨房家电的需求。但是,近年来支撑家电业发展的房地产业,2005年受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有所降温。

三、案例分析

1.海尔“先难后易”的全球化品牌战略模式

在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初级阶段,企业的区位选择战略实际上就是对出口的目标市场的选择策略。海尔首先进入欧美等发达国家建立信誉,创出牌子,然后再以高屋建瓴之势占领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并把使用海尔品牌作为出口的首要前提条件。即产品出口采取的是“先难后易”的出口战略。在海尔看来,企业出口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创汇,更重要的是出口创牌,用“海尔―中国造”的著名品牌提升创汇目标。海尔国际化的最终目标是创海尔国际名牌,希望这些高难度市场的成功能够带动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的成功。为了顺利进入欧美国家市场,海尔下大力气狠抓产品质量并使海尔产品相继通过了世界上最严格的多种质量标准认证。所有这些,保证了海尔产品品质的国际化水平,使得海尔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了参与竞争的基础。

2.评价

(1)这种模式的优点是:a.欧美市场容量最大、消费能力最强;b.可以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c欧美竞争机制和法律制度完善,市场秩序成熟,非市场因素对企业的干扰很少;d.攻下发达国家就意味着品牌经受了世界上最严格的考验,品牌很快就会被全球市场所接受;e.欧美的经销商和商完善的辐射能力和渠道可供海尔使用。

(2)缺点:a.市场极为复杂,发展难度大;b.见效时间长,短期看不出效果;c.广告费用大、人力成本高,投入大风险大。

第2篇:经营战略计划范文

关键词:航空企业;经营;发展;战略

1 航空企业战略重要性分析

作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核心分支的航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并不像一般企业模式一样。航空企业不仅担负着为我国国防军队及附属部门提供完整航空作战装备的重大责任,还具有推动社会建设、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使命。以航空技术作为经营主体的航空企业将航空技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且不断研发新型航空技术以满足我国高科技领域的需求。航空企业生产的产品通常具有投资大、回收慢、高质量、高难度、生产周期长等特点,因此,需要国家政府及相关机构的大力扶持,才能够继续经营发展。

航空企业不但要发挥保证军用武器支撑的作用,还要发挥为航空领域研发高科技航空产业的作用,在维护国防队伍进行国家保护工作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参与到市场,不断吸引更多机构前来投资支持,不断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以便在市场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如此看来,我国的航空企业日前正面临严峻的形势,采用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及手段,已经无法使航空企业具备压倒性市场竞争优势,而且无法对原有的产业结构进行及时调整,无法具备面对国内外各实力企业的冲击的能力。基于此,加强航空企业经营战略研究,是社会进步和市场发展的需要,也是航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关乎航空企业的发展前途。

2 航空企业经营战略概述

2.1 企业战略经营概念及特征

企业战略经营就是在市场大环境下,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竞争、在市场冲突下更好生存,结合市场环境及自身内部结构,在长远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制定企业的发展目标、明确企业发展方向、制定针对性企业发展方针,并将上述发展理念和战略方针贯彻落实在发展过程中。正确无误的企业经营战略能够明确企业的市场地位,指导企业向着最准确的目标发展,同时避免企业发展中走入误区,在战略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主动性,进而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经营战略及未来发展规划,是企业进入市场后需要完成的重要工作。

总体来说,企业战略经营具有强竞争、稳定、可行、含有风险、长远等特征,基于上述特征的战略经营可以保证企业在市场中长久发展。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项工作,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在推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属于面向市场进行的战略管理。

2.2 经营战略分类

关于企业战略经营研究,本世界七十年代西方国家就已经研究此战略理论,并将该理论成功应用实践当中。国内方面,目前我国社会市场经济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时间并不长久,因此,市场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企业经营战略理论及实践应用历程也不多。近一二十年来,企业经营战略研究取得了良好成果。

从不同角度来看,企业经营战略也有不同分类,不同的层次、战略导向需要制定的企业经营战略各不相同,但是出发点都是为了保证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为企业持续带来经济效益。企业经营战略内容要从下面部分着手:首先,要认真分析企业所在的外部、内部环境,为了解航空企业的发展潜力。其次,根据内外市场环境明确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为企业每一个阶段制定合理的目标。再次,从企业生产的产品来分析企业的经营目标和方向。最后,依据制定的大目标和各阶段战略目标展开工作,推动企业经营目标的快速实现。

3 航空企业经营战略合理制定的注意事项

企业经营战略从酝酿、指出、决策到实施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不仅要考虑到企业规划,还要涉及到战略评价。因此,航空企业在制定企业经营战略时,同样需要重点关注下面几点。

3.1 按照正确思想,制定战略

航空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不是为了短期利益,而是站在企业的角度为企业的长远发展作打算。在当前社会,众多利益冲突让许多企业防不胜防,因此,必须要选择长久发展,从大局出发维持企业的发展。很多企业为了应付上级而选择短期利益,既影响了企业的长远战略制定,又削弱了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不利于航空企业的健康发展和风险规避。

3.2 借助信息系统,制定规划

信息化发展推动了社会各企业的快速发展,借助于信息技术,航空企业能够发掘自身最大的发展潜力,而且可以将信息系统用于企业发展的各部门管理当中,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战略中的应用能够为企业提供较为科学合理的指导和依据。因此,企业要与时俱进,将企业战略制定的重点放在信息系统管理上,为推动航空企业经营战略制定,要挑选精通电子技术的人,成立专门的企业信息管理部门,为企业提供强大的决策数据支撑。

3.3 合理评价战略规划

航空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及规划不能盲目进行,航空企业的经营计划部门也应用心进行,与企业各部门联合为企业做出正确决策和规划。制定经营战略并非只是按照上级指示完成的一项工作,而是对企业发展及发展中遇到的瓶颈、战略实施效果作出的正确反映,制定航空企业经营战略需要谨慎对待发展中的任何环节,方方面面都会影响战略决策和实施。只有对经营计划部门制定的众多战略方案合理抉择、客观评价才能发挥经营战略的作用。

4 结语

总而言之,航空企业的顺利发展直接保证了国防武器防备生产及市场航空用品的制造,航空企业不仅要完成一般企业的业务,还要额外担负其他责任。因此,航空企业在经营发展中切实制定战略显得尤为重要,企业一定要从长计议,加强经营战略管理,推动企业在市场中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海峰.上海XX航空货运公司经营战略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3(13)

[2]余莹.中国航空运输企业多元化战略风险[J].现代商业,2013(12)

[3]杨宝珍.企业经营战略创新研究[J].企业经济,2012(12)

第3篇:经营战略计划范文

关键词:企业经营;战略管理;评价

一、企业战略评价系统的构建

1.获取信息。

获取信息是信息处理的第一步,获取信息的可靠性对信息加工后的作用有重大影响。来自企业内外的信息其各自存在形式分布不同,因此获取方式亦不同,下面我们对企业外部信息的取得和内部信息的取得分别加以讨论。企业外部信息的分布情况,企业无法控制其变化,要获取企业外部信息必须进行专门的调查和监控。对企业外部信息的收集应主要以市场信息为主。

2.信息的加工。

信息的加工一方面指对已取得的信息进行趋势预测,另一方面指战略信息的评价。这些加工过的信息才是战略评价系统的输出信息。首先,对比分析方法。对比分析法又称比较分析法。这种方法是将两个有关的可比较数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它是评价分析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其作用在于揭示客观存在的差距,发现问题;其次,因素分析方法。因素分析法,也称连环代替法。它是分析决定或影响事物变动的各个因素及其影响的方向和程度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在多因素影响某项指标的情况下,假定其他几个因素不变,依次变动一个因素,从而测定其变动因素对该指标的影响程度;再次,比率分析方法。比率是用百分比的形式表示的相对数,比率分析法是计算各指标的相对数,比较各种比率的一种分析方法,常用的方法有结构比率法、趋势比例法和相关比率分析法三种。

二、企业战略评价的相关内容

1.审查企业战略的根据。

审查企业战略的根据就是企业战略得以成立的理由。由于企业得以成立的理由是以企业内、外关键战略因素为基础,扬长避短为原则而取得的。因此,关键战略因素的审查即为企业战略根据的审查的实质。在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关键战略因素会发生变化是必然的,当这种变化使战略失去赖以存在的基础,企业战略的实施必将受挫,企业只有及时调整转换战略才能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或减少损失。

2.评价战略实施的表现。

企业战略是通过安排计划、制定目标来实施的,计划目标完成的情况又受许多变化的因素影响而有所偏差,因此高层管理者必须在实施中用一套指标来评价企业战略的实施情况。指标的数目要适当,要有主有次全面反映。有限的指标数目就要求指标要有重点,但重点指标在不同战略中各不相同,应很好把握。适当的指标数目也有利于评价和控制,减少控制评价过程的费用。

3.分析企业与环境的关系。

处于企业任务环境中的许多利益相关者十分关心企业的经营活动和绩效。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并用各自的标准来衡量企业的表现。

费瑞曼建议,高层管理人员应该根据每一类利益相关者利益的要求来全面测定企业表现,从而使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保持良好的关系。

三、企业经营战略的控制

1.优化企业经营战略的控制方式。

对企业战略实施控制,主要是运用控制论中的平衡偏差原理,所谓平衡偏差原理,就是依靠平衡效益的实际值与所需的标准水平的偏差进行调节和控制,反馈是实施控制的基本手段。在实施控制的过程中,反馈可分为前馈和后馈两种:前馈是指提前检测,提早获得信息,对企业经营活动某一环节进行提前控制;后馈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被控对象进行检测,及时获得信息来实施调节控制。

首先,完善事前控制方式。事前控制方式是指对企业中某一事物,在其活动前进行调节控制的一种方式。如产品投产对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的有关影响因素所进行的控制。它是利用前馈信息实行控制的方式,其重点放在事前决策和计划上,即行动之前根据企业经营活动的各种预测和环境资料等前馈信息,拟订出不同的可行方案,从中进行优选,然后依此控制

其次,优化战略实施的控制方式。战略实施中的控制方式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控制方式,是指对企业战略执行活动及其过程的某一事物变换的现场控制方式。它是利用反馈信息来实行调节控制的方式,其重点放在对发生的行动效果及其形成过程的经常监督和调整上,即通过战略评价系统及时把被控对象的输出与控制标准进行比较,提出纠正偏差的行为措施,不断消除行动效果偏离既定标准的现象,确保控制目标的实现。

2.完善企业动态过程的控制。

战略控制既重要又难以捉摸,而能够仔细考虑保持战略有计划并按部就班的实施这个问题的公司则屈指可数。控制战略实施的确不容易:(1)紧迫的短期问题总是使人无法专心于战略。战略的期限假设有的话,似乎不如必须在下星期前完成的任务那样紧迫;(2)需要改变现行战略的信号往往易于忽略;(3)战略本身需要修改。这个流动目标使成功与失败模糊不清,而且这种无力的警告只能更加说明系统控制的必要。要实现有目的监督,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不使这种监督脱离正轨才能坚持下去。 跟踪控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管理战略行动的实用办法。一般情况下有四种方式:监测战略推进的进展;监视主要外部变化因素;在一个阶段或紧急情况下进行全面评审;最后是保持战略管理过程的完整性。这些措施一旦施行,既可以维持某种一致同意的进程,又可以及时的调整该过程。没有这样的控制,战略行动就将错失良机。

首先,监测战略推进的进展。战略实施的行动线分布在一系列具体的、局部的规划和活动中。每一项战略推进,都应分成几步,对于要长期执行的步骤,应制定详尽的规划;其次,监视关键的外部变化因素。各项战略都是根据假设(预计)的背景制定的,人们会有意无意的做出有关未来需求、技术、价格、政府条令、竞争以及一系列其他外界变化因素的假设。这些假设是制定计划的前提,企业战略大体上就是根据这些预计条件设计出来的;再次,进行全面评审。战略控制中的跟踪概念要求对新的条件具有适应性,这种动态调整是战略本质的一部分。因此控制系统必须有可能根据最新的发展重新估价计划的进展,阶段评审的目的就在于此。

总之,企业经营战略理论的产生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现实要求,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企业战略管理者为企业选择了最佳战略,并且为战略的实施安排了周密的计划,将全局战略分解为各职能战略去具体实施。企业的战略管理为日常管理指明方向和范围,日常管理是战略管理的基础和具体化,因此战略管理的实施只能通过日常管理来贯彻、体现。

参考文献:

[1]傅传莹.浅议企业经营战略[J].河南石油,1998年第6期.

[2]李文明,陈晶璞.中国企业经营战略浅析[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8期.

第4篇:经营战略计划范文

曾几何时,国内企业言必称“企业战略”抑或“战略意识”。这说明更多的企业家开始意识到“战略”的重要性,开始尝试从更高、更全面的角度思考企业经营发展之路,以及当下发展的瓶颈所在。

但是,“意识到战略的重要性”和有“战略意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从前者到后者需要经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事实上,战略自诞生之日起,人们对它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

当咨询师教客户如何构建经营战略时――他们甚至自己都在思忖:“既然我们能轻松地帮企业找到好的战略,那战略规划本身还有意义吗?”

下面这些情景我们已经司空见惯:

当企业实施“人本管理”、“顾客关系管理”、“品牌延伸”等战略后,却无法改变经营现状,甚至陷入困境,于是企业家们开始质疑战略规划的作用和意义。

当销售总监要求把产品定价权由财务部转移至销售部,甚至说没有产品定价权就无法制定来年的销售战略计划。

当学院派和实践派互攻之时。

够了,我们该重新反思了!

战略到底是什么?

波特将之清晰地定义为“创造一种独特、有利的定位,涉及各种不同的运营活动”,可谓大道至简。

只可惜,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于是:

咨询师们看到了“创造”,却忽视了结果:

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看到了“独特,有利的定位”,于是错把营销战术代替企业的经营战略。

但是多数人都忽略了波特战略定义的后半句,当然也有可能是面对“涉及各种不同的运营活动”这一复杂的、系统性的要求时被难住了,于是选择性注意了!

概括起来,战略不外乎两个基本点――系统性和高度性。正如用点的无序堆积是永远无法彻底高效覆盖整个面的――从营销战术视角出发来制定出的战略至多只是营销战略而已,再多的营销战术的累积也还是营销战略,而真正意义上的营销战略应该是基于企业战略布局指导下的,而不是基于营销战术堆积的!

波特还定义了竞争优势:“能持续为企业创造额外利润,且在一定时期内无法被竞争对手模仿的竞争力。”再结合他对战略的定义,于是有人想到了“定位理论”。我们不妨结合“定位”和“设计各种不同的运营活动”,或许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理解战略:

1 战略本身需要有明确的定位,所以要有明确的取舍――这是高度;

2 各种经营活动是战略的有机组成,也需要有明确的定位。即明确企业运营的价值链式和支持链的构成――这是系统性。

但是,一些咨询师注重战略的创意成分,却无法体会重新打造企业价值链战略重构所要经历的阵痛和风险,于是一个个看似完美的提案被企业家们嗤之以鼻或最终搁浅;企业家面对的还不仅仅是高度与系统的问题――这需要战略分析和规划经营能力而已;真正痛苦的是执行战略时面对长期利益和短期业绩时的权衡与纠结。

第5篇:经营战略计划范文

关键词:经营环境;问题;对策

一、管理视角下企业战略决策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缺乏,没有合理的管理制度

我国企业很多都是家族制度,在企业创业阶段,也有一定的优势,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和逐渐的扩大,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家族观念太强,权力大部分集中在家族成员的手中,这些阻碍了企业战略决策的实施。企业中的领导者,也是在经济体制的培养下任命的,年龄较高,文化知识较低,对经营环境下的企业战略的运作规律缺乏了解。如今是信息化发达的社会,信息对企业的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进行管理和制度的制定需要依靠信息来完成,信息的完整性、可靠性过低,会使管理制度受到影响,决策中的难度也会加大,制定有效的、科学的管理制度,是企业经营环境下最重要的任务。

(二)企业战略思想落后,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战略思想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如果离开战略思想的指导,企业的经营就会没有方向,失去动力,陷入困难。例如山东济南轻骑,当时它是我国生产摩托车最早的企业,他生产的踏板车在我国的销量一直居于第二,但是企业中的经营者在战略观念中存在错误,缺乏长远的观念,更没有创新意识,误把推销认为是营销,为了谋取更大的利益,对踏板车进行推销,短期内使销量增加了许多。经过长期发展,市场中的销售人员过多,另一方面经营者也没有考虑到消费理念,最终导致了企业由盛到衰的局面。从例子中可以得出,如果企业决策者缺乏战略思想,最终将会使企业陷入衰落。

(三)收集和处理战略信息能力不足

制定企业战略的过程需要信息收集和信息处理,所以充分、准确和及时的信息资源是企业战略管理的前提。信息收集和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必须要有专门的人员和机构进行管理。企业决策也是企业经营战略,是企业经营者运用掌握的信息,作出正确的选择。目前我国的企业中很少有专门从事信息收集和处理的部门,即使有设立该部门的企业,也出现了职能偏差。我国企业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对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工作不重视,导致信息收集系统老化,使电脑在信息收集和处理中得不到发挥。

(四)战略实施过程中协调能力差

战略管理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的特征,企业战略也存在着许多缺陷,战略管理不能正常的实施。这就需要企业制定可以实施的战略计划,对战略方向和实施措施进行监督和管理。如果企业不能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来管理战略实施过程,使企业的运营适应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那么必将导致战略实施的失败。我国企业在战略实施的过程中,监督手段单一,监管制度不完善,监管标准不够细化,监管缺乏有效性,信息反馈的速度慢并且可靠性差,而且内部管理层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脱节,导致企业战略无法实施,战略活动只能处于无人控制的状态,制定的战略计划无法有效的实施。

二、解决企业战略决策的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信息收集系统,提高企业处理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外部环境也在逐渐的变化,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要想成功,必须进行经营理念的管理,尤其是对战略决策的管理,必须建立符合企业发展的战略管理信息系统。要建立战略管理信息系统,使收集到的信息能够合理的运用,需要做到:一是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企业收集信息的主要目的是制定的战略决策计划得以实施,所以要保证信息系统收集到的信息要准确。二是逻辑性要强,对于收集的信息,要进行分门别类,分析收集到的信息与企业战略管理计划的关系。三是保证信息的连贯性,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对企业建立信息系统是很重要的,但是我们必须保证信息的连贯性,不能制造虚假信息,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连贯性。

(二)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制定管理制度

企业要想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必须先提高决策者的战略思维能力,提高决策者的思维能力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提高:一是加强人才选用。大部分企业中人才短缺,但是仍然要把战略思维能力作为重要的指标,所以要选用一些高素质人才来做决策者,以提高企业的战略管理水平。二是强化决策者,对他们进行培训。作为企业决策者必须具备高素质的文化、熟练的专业技能、创新理念,所以我们要对企业中决策者进行知识的培训,掌握管理方法和经验,及时的了解国内外的管理动态,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准确的判断并制定科学有效的战略。三是充分发挥中层决策者的能力,并与高等学校进行合作,认真对待专家所给意见,从中吸取经验,提高企业战略管理水平。

(三)坚持正确的战略观念,明确战略条件的制约

战略观念是企业从事经营活动的重要思想,正确的战略观念是以客户为中心,掌握客户的需求,这样才能实现战略观念。企业经营活动必须要以满足客户为前提,才能得以实施。战略条件需要企业认识到竞争中存在的优势和弱势,通过客户评估企业的经营能力,预测现有的能力和将来的适应能力。企业必须明确自身所需要的能力,然后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来掌握自身具备的能力,最后进行战略评价和制定相应措施。

三、结束语

我国企业必须针对出现的问题转变战略决策,强化战略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全面提高企业战略管理水平和能力。(作者单位:东莞莱尔尚鞋业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甘娟.民营企业经营问题与对策[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3,3(1)

[2]马洁.企业经营环境及战略决策分析[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09,(4)

[3]郑宝安.企业经营决策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企业,2002(3)

第6篇:经营战略计划范文

1.1战略管理会计定义战略管理会计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战略管理发展到一定阶段便产生了战略会计,因此很多人认为,狭义上来讲,战略管理会计能够只从其字面进行简单的解读,也就是说只为企业的战略管理出谋划策的管理会计。当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战略会计的内涵不断延伸,管理的理念也有了新的变化,管理的内容日益多样化,其在日程的应用率越来越高,人们对其关注力度不断加大,所以,能够更好地为企业的内部控制及企业的自我管理提供信息。在为过去传统意义上的管理会计提供信息时,一定要从和企业战略联系的角度出发,制定恰当的目标,不能够只看当前的考察目标,这就是战略管理会计更为广义的理解。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解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企业发展所处的不同时期其内涵也不尽相同,总的来说能够将其分为分析、决策、实施、测评反馈几个阶段。[1]实施战略管理也要随着其内涵的不断变化发展适时地做出相应的调整,这一过程是循序渐进、不断向前发展的。企业传统管理会计制度更多的是关注会计期间,从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出发,注重企业价值最大化和短期盈利最大化。战略管理会计在超越单一界限的同时,一定要注重企业长期发展和整体利益的最大化,重点研究企业如何才能够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如何才能够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尽可能地实现企业整体价值最大化。战略管理会计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也很直接,特别是经营范围内的各种活动,通过战略管理会计理论的指导并加以分析,充分认识到市场中的各种发展机会,规避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

1.2战略管理会计的特征当前,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传统意义上的管理会计为企业提供的有关信息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战略发展需求,战略管理会计应运而生,它可以更好地为企业提供战略发展所需信息,能够更好地满足企业的战略决策需要。战略管理会计从时间、空间、数量等多方面、全方位的角度出发,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管理会计的种种局限,它在对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关注的同时,还时刻为企业提供发展所需的外部环境信息。不但要能够与企业短期发展战略相适应,还要谋求促进实现企业的长远战略目标。通过研究企业战略管理会计的相关理论内容,发现其有传统意义上的管理会计无法比拟的优势,特别是它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传统意义上的管理会计并没有的新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下面几个方面:首先,它注重谋求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和帮助企业取得更为长久的经济利益。它在对企业进行相关信息分析时,从企业的全局利益角度考虑,尽可能地使企业可以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并保证企业在稳定发展中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利益。在实施企业的长远规划时,企业应对市场压力、研究开发及宣传定位新产品几个方面都严格把关,不断地壮大企业自身的综合能力,提高其他的竞争实力,有时为了谋求长足发展会选择放弃短期利益。其次,它的实质是外向型信息管理体系。不会局限企业的发展道路,它的重点是追求战略实施手段,时刻关注着企业的外部环境变化,并随之对企业的发展方向不断地做出调整。此外,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特征,制订正确的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方针,提高企业竞争实力,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驾护航,求生存、谋发展。此外,它为企业提供的信息,除相关的财务信息外,还包括一些非财务信息。企业的长远发展不单单凭借适应变化了的市场经济因素,还需要把握了解市场的竞争信息,了解竞争对手的长处及其发展的不足之处。只有全面了解这些相关信息,本企业在竞争中才更有主动性,更加突出,才能够更有效地实施其战略计划,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存实力,长足发展。

2商业银行应用战略管理会计的必要性分析

一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自我国开展市场经济之后,商业银行逐步地发展成了一个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随着银行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地完善,它有权利为自身发展制订并实施合适的战略方针,其企业自也在不断地扩大,这也是战略管理会计得以在商业银行应用的一个重要原因。[2]此外,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及计算机的普及,战略管理会计收集整理,应用信息的成本大幅降低,这为商业银行应用战略管理会计做了技术层面的有力保障。二是市场竞争的要求。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谋求发展,一定要准确把握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向,制订可行的战略计划,并借助于内部的有效控制在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并谋求长足发展;如果商业银行的经营战略实施有误,经营方向把握不准,那么后期的管理将毫无意义。所以,银行业想要顺应市场竞争,一定要积极地开展战略管理会计。

3完善商业银行应用战略管理会计的建议

3.1完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对商业银行业务流程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分析,共享全面账户管理信息并且对范围性存在问题进行深加工,大致地掌握商业银行竞争对手的长处、不足以及这些因素对银行可能带来的影响。采取统一各部门或各体系在信息处理改进方面的尺度相应的措施,有必要采取更具有优势的基于战略账户管理的决定筹划支持体系,议决对竞争对手相关信息的分析。针对传统账户管理体系存在的难以体现竞争对手的财务指标、产品种类及价值、市场营销活动等信息的问题;针对商业银行的种种业务信息数据散布在差别的体系或部门当中所造成的信息分裂和疏散问题,借助于内外部相关的信息来确定商业银行竞争的有利因素并借此来改进商业银行的战略定位问题,不断地完善全面的账户管理信息系统。实施战略管理会计的关键所在是收集并利用有关信息,想要使战略管理会计的优势得以显现,使其为商业银行更好地服务,就一定要健全囊括多种内外部、财务及非财务有关信息的商业银行战略管理会计信息体系。[3]为此,首先必须扩大现有会计信息系统信息收集范围,注意收集现有会计信息系统所没有的外部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同时,还须加强对信息的整理和分析,不断完善会计信息系统,提高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价值,为商业银行战略管理服务。

3.2加强战略管理战略管理不同于经营管理,前者是一项长期规划,着眼于未来发展,其关注的重点是商业银行的全局及长远发展问题。在制订战略计划之时,商业银行一定要将战略规划和短期的经营计划区别开来。面对国际金融业并购热潮及加入WTO后国外金融航母的冲击,我国商业银行必须突破现有分业经营格局造成的经营理念上的局限,将混业经营理念融入商业银行长期战略目标。当然,战略性规划也需要盈利相支持,只有在完成各阶段经营目标、取得目标经营收益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战略目标。商业银行必须明确战略目标,在制订战略计划和经营方针时,积极地创建有利于实施战略管理会计的条件。一定要明确商业银行更好地服务内外部,做好内部经营管理,力求提高竞争实力的发展目标。只有研究并且积极地向着既定目标努力,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会计体系,才有可能使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实力得以提高,尤其是在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上、内外管理的结合上,都能够有详细而准确的操作流程对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过程提供支持,支持企业实行统一全面管理,发挥系统整体优势,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3.3加强事前预测、分析与控制应用管理会计可以使管理者事先控制经营管理整个活动,战略管理会计重视长远性的计划,更加注重事先的分析预测及管理控制。所以,在开展战略会计管理时,一定要强化其事先的预测分析及控制管理各项职能,以便于在商业银行进行决策服务时战略管理会计能够为其提供更优质的信息服务。集中处理商业银行管理信息收集,简化信息数据的表现形式,统一操作系统及软件工具,实现归档信息的电子化处理。对数据进行深加工,准确把握上级的经营管理理念、目标及方式方法,落实各项核心制度,提高会计的执行力度,使管理层的决策反应速度不断地提升。银行的决策必须要在准确的数据基础上进行,因此这对于分析的数据质量的正确性、真实性和完善性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应当引入先进的数据管理和处理系统,并使用计算机技术手段使数据的处理实现自动化,并应当充分降低人为因素对数据记录的影响。然而提高数据的真实性上,应该在会计管理系统的设计上,充分地了解和适应不同部门、不同业务的具体需求,以免原始数据的缺失或人为转化问题的发生。与此同时,也应当充分地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将财务数据资料利用网络及时地收集起来。

4结论

第7篇:经营战略计划范文

[关键词] 人力资源;需求;企业战略;整合

[基金项目] 本文系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系统的构建及其管理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106LX68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刘健桂,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和风险投资,广西 柳州,545003

[中图分类号] F272.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2-0062-0003

企业经营发展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促进或者引导企业的可持续成长与发展。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并保持优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经营发展战略必须彼此协调、匹配,而要实现两者之间的协调与匹配,必须要两者之间进行双向、深入有效的沟通。

一、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规划

企业战略涉及组织总体目标的设立和设立的背景依据,以及实现总体目标的政策、措施和手段。而这些政策、措施和手段关系到利用组织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总体战略规划需要相应的人力资源规划作保证,才能保证落实企业的战略计划的其他任务,人力资源规划为未来企业的总体规划预先做好人力资源的储备准备。比如,一家企业决定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建立一家新的工厂,或者扩大活动范围,所有这些活动都会影响到准备补充空位的人员数量和质量,这也是人力资源需求预测面临的基本任务之一。需求预测既要分析这些空缺岗位是否需要配备人员,又要分析这些空缺的岗位需要配备什么样能力素质的人才,同时决定如何填补空缺人员岗位。企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也会影响到人力资源计划的其他方面。

企业战略对实施战略的人员提出了数量和质量上的要求,而对外部环境的研究和企业内部状况的分析则可以得出可利用的外部资源,两者结合起来最终影响到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是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和这种需求得以满足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和确定的过程。人力资源规划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实现企业的各种目标所需要的人才。因此,企业总体上的竞争战略,是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的目标和基础。

二、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需求的关系

(一)企业战略的制定、选择和实施都离不开企业员工的参与

企业战略是企业关于企业未来的规划,企业战略的制定、选择和实施都离不开企业员工的参与。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源对企业战略的实施与实现起着关键的作用。公司企业的一切其他资源都必须与人力资源很好地相结合起来,才可以创造出最佳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因此,公司组织在规划未来的时候,必须是企业组织的战略与企业的人力资源计划很好地结合起来,不仅要考虑到现有的组织成员是否能满足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预测企业未来的战略实施可能需要的人才,以便于提前做好职前培训或者招聘工作准备等。

在企业发展战略规划过程中,企业经营管理者应该考虑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需要什么样的人来实现组织的目标,是否有足够的人来实施组织的目标。因此,准确的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有助于增强组织灵活应变的能力,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企业战略的实施与实现离不开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配合

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预测首先要考虑的不是目前某个具体的岗位、职位或者某个具体的员工,而是一个时期内,企业在某个领域的一批、一组或者一类人员的需求,公司企业内部的具体人员只是满足人力资源需求的执行者而已。在企业战略中,随着企业目标、外部因素、新技术及企业战略框架等要素的变化,为进一步优化企业的人员配备提供了良好的机会,而优化企业人员配备必然会涉及到人员的数量、资格和能力等方面的因素。所以,企业战略对人力资源需求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反过来,企业战略的实施与实现又离不开适当的人,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可以为战略的实现寻找到适合的人员,提供有力的保证。

(三)企业总体上的竞争战略是制定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基础

所谓人力资源规划,就是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和这种需求得以满足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和确定的过程。进行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主要目的就是保证实现企业的各种目标所需要的各种合格人才。不论企业采用什么样的战略,都必须应对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企业内外部各种基本要素的变化。特别是当前经济一体化、全球化越来越高的年代,世界各国正在兴起科技创新的热潮,各国之间的分工协作越来越紧密。与此相适应的是,企业的组织必须具备一种能够支持创新的“柔性”结构体系,以应对各种外部日益变化的复杂因素。在当前的经营环境条件下,世界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员工数量的变动就是各种变化因素之一,这一因素又是企业战略规划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也是人力资源需求预测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三、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整合

企业战略规划是影响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因素,同时企业战略的实施和实现又离不开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配合。企业战略必须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在内,才能够保证落实企业战略计划的其他任务。而有效的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也必须和企业战略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一个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制定几种不同的人员需求方案。每种不同的方案都可以运用到企业的战略规划中。比如,企业为了实施一系列的兼并与收购战略所制定的计划,要根据这些并购活动成功实施的程度,确定不同层次的管理及专业人才的需求。而别的企业则可能根据与经济环境相适应的各种增长率来制定不同的人员需求方案。

企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作为人力资源规划的核心内容,分析企业组织当前的人员配置是否合理及未来某一段时间内企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状况,预先测定企业的总体规划来实施所需要的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例如,如果有一家企业决定进入一个崭新的领域,建立一家新的工厂,或者扩大企业的活动范围,所有这些活动都会影响到需要补充的人员的数量和种类,这就需要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帮助,同时也会影响企业人力资源计划其他方面的活动。

企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反过来又会影响企业战略的实施与实现。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主要作用就是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有用的、准确的信息。预测的结果可能是一些表格、数据或者一份分析报告,这些都可以作为企业管理者进行人员招聘或者减员的参考依据。不过,在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往往预测的需求和供给很难恰好相符,会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偏差。通过这个预测过程必须对需求不断地进行相应的调整,直到企业人力资源的供需达到最佳配置。

四、企业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战略的协调

企业战略是一组企业活动的决策,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依赖于一系列功能性战略,而这一系列功能性战略中,人力资源战略显得尤为重要。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战略的协调,可以帮助企业利用市场机会,提升企业的内部组织优势,帮助企业达成战略目标。

(一)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是制定企业战略的出发点

企业在制定经营发展战略时,要评估企业人力资源的现状,并根据企业内外部劳动力市场预测未来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状况。企业所制定的经营战略应当具有一定的高度,这样才会具有挑战性,才能激发起员工的工作激情。然而,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的制定,不能超越最佳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所能达到的水平。同时,在现有的经营发展战略进程中,企业要进行及时总结,并根据实际的人力资源配置状况进行动态的变化,对经营发展战略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超越现实的经营发展战略对企业来说毫无意义,甚至会削弱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对企业来说,过低的经营发展战略往往会失去战略的导向功能,很难激发员工的潜能。

(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是实现企业战略的有效途径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要贴紧企业经营发展战略,通过专业化的手段和方法,为员工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产品和服务,以实现对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的强有力支撑。具体来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经营战略的支撑分别体现在战略层、管理层和操作层三个层面上。战略层,在人力资源要素的约束条件下,企业确定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指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管理层面,企业要善于将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细化,并制定出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同时确保制定出的方案具有战略一致性和可操作性;操作层面,企业精心组织并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并予以调整,以保证企业经营发展战略最终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美]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第七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美]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第六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第8篇:经营战略计划范文

一、发展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发展风险管理是企业风险管理(ERM)的一个子系统,其目标是保证董事会、管理当局以及其他有关人员在寻求组织发展时,对组织发展中所要经受的种种风险应给予适度关注。组织中的每个成员对包括发展风险在内的企业风险管理或多或少地负有一定的责任。其中,首席执行官(CEO)和高管层要对控制和管理风险承担主要责任,而内部审计主管(CAES)则通常负有关键的支持责任,组织中的其他人员负责按照既定的指引和规程去实施企业发展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师通过督促最高管理当局在执行组织整体战略计划时关注发展风险控制问题,提供对正在实施中的相关控制和监督过程的客观评价,提出加强风险控制的设计理念和增进控制有效性的具体措施,从而支持和帮助最高管理当局有效地改善发展风险控制过程的质量和效果。一个组织不管准备采取何种发展战略,为提高成功的机率,有三个要件是必备的:一是充分理解和把握市场需求的动态;二是精心制定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可行性的组织发展战略;三是确保组织已经做好了实施发展计划的充分准备。内部审计主管应着眼于三个要件中最基本问题的探讨,提出恰当的质疑,从而使CEO的目光聚焦于每个要件可能产生的主要风险上。

(一)管理人员对市场需求的理解是否确切、稳妥和全面内部审计师只需分析管理人员在其制定的发展计划中是否考虑了市场风险及其对市场风险认识的透彻程度便可清楚地回答上述问题,对市场需求状况和顾客偏好缺乏客观理性的认知将形成组织一项主要的发展风险。许多组织发现其发展战略最终遭到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对市场潜力做出了错误的估计。分析竞争者的实力和弱势,了解市场准入的屏障应构成市场发展战略的一部分。不仅如此,企业现有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低下往往也会成为新产品或服务被市场接纳的一种障碍。所以管理人员必须考虑价格策略,选择溢价提供新产品或维持价格不变以保证足够的市场竞争力。

(二)组织的发展计划是否兼具挑战性和可行性组织中战略是面向未来的选择,是一种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念。组织战略是风险企业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在总结历史、调查现状,预测未来的基础上的全局性谋划方案,是企业经营人员思想的体现,表现出一系列战略性决策的结果,又是制定中长期计划的依据。发展战略能激励人们努力实现组织目标,当员工策划和参与类似于投放新产品、抢占新市场等商业活动时,通常能迸发出高度的热情,但组织的发展目标也不能太高或不切实际,以免挫伤员工的积极性。所以,在制定发展战略时一定要经过深思熟虑,并建立在对市场需求有全面理解、周密思考和合理预期的基础上,以避免犯错误,并阻止各种败德行为的泛滥和滋长,尽量减少组织的风险。需要强调的是,发展战略必须明确清楚地加以表达,并传递给每一位组织成员,从而确保每位员工都能理解和自觉执行组织的发展战略。

组织中的薄弱环节一般是财务发展规划,包括发展方式的确定。企业财务战略或财务规划是指在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对企业的资金流动特别是营运现金流量进行长期性、整体性的谋划与设计。财务战略是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企业实现经营方针和经营战略的基本保证;财务战略决定着公司财务资源配置的取向和效率,财务战略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了基本框架,财务战略还是企业重大决策的重要内容,因此在企业发展中财务战略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制定财务发展规划时,计划和预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经常被内部忽略。特别是当组织有多个业务部门,而每个业务部门分别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加以管理时,更可能蕴藏风险。因为各个部门之间的权力之争可能形成对预算、规划的冲击,并进而导致组织内部的地盘之争,但不切实际、过于空洞的预算显然无法立足于组织的最佳利益。

此外,组织还应该考虑运用适当的方式为其自身发展提供资金上的支持。仅仅依靠内部的资金积累可能对企业的现金流产生不利影响。而且对于那些需要筹集巨额资本却又无法从机构内部获得的公司来说,内部筹资基本是不现实也是行不通的。但若通过外部来源获取资金,显然风险加大,因为公司不得不竭力满足外部股东对于盈利增长和获得投资回报的预期。

(三)组织是否朝着设定的发展目标运行并处于良性发展轨道首先,一项旨在加速组织发展壮大的发展战略往往意味着需要加入一批训练有素的新员工,这可能导致组织培训资源的匮乏。但如果不吸收新的人才,而纯粹依赖于原有的未经过良好培训和后续教育的人员,将会逐渐损害和阻碍组织发展计划的实施。与此同时,公司还应从内部进行自上而下的涉及各个层次的变革以避免员工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变革的方式包括设立新的业务单元或生产线,建立起新的质量控制程序以及拆除一些多余的功能性部门等。其次,建立相应的技术平台也是企业发展的必备条件,而技术的变革和创新又加大了组织在安全性方面所面临的风险,同时还存在着技术平台与现有体制如何契合的问题。电子商务是现代企业广泛使用的一种商业技术手段,交易的安全性能否得到保障是电子商务的核心问题。其中,技术是影响电子商务安全性的重要风险因素。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和动态性,使得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接入互联网,导致以互联网为主要平台的电子商务的发展面临严峻的安全问题,主要的技术风险包括网络环境风险、数据存取风险和网上支付风险。因此,必须对电子商务系统的安全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以最低的成本和代价实现尽可能大的安全保障科学管理,借助于先进的网络安全技术如防火墙技术,虚拟专用网技术,漏洞识别与检测技术等控制电子商务中潜在的各类风险。最后,组织的发展会对原有的等级制度和决策制度形成冲击。那些处于高速发展中的企业,要求具有更多的灵活性以及更快的应变能力。组织的灵活性主要体现为决策分散化,应授权给那些能针对客户需求的变化及时做出反应的一线员工,授权的结果虽然增加了组织的灵活性,但在缺乏相应的复核和审批程序的情况下,这种灵活性反而会削弱控制,因此必须在灵活性与适度控制之间寻找一个最

佳的平衡点,也就是考虑授权的“度”的问题。

二、发展风险控制中内部审计的角色

当组织的风险不断演变和升级,内部审计团队应对组织因发展所招致的各种风险和挑战进行适时评估,担负起风险评估师的角色。内部审计师应审查管理人员正在和已经实施的控制与监督活动,从而实现再控制和再监督。

(一)营销环境审计市场调查报告是全面反映管理人员对组织营销环境的理解是否准确到位的一个有力证明,内部审计师应该评估管理人员提供的市场调查报告的质量,以确定管理人员对市场需求的把握是否精确全面,进而对组织的营销环境作出客观评价。组织从设计产品开始,到定位、分销和促销活动的全过程,都必须深入市场,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市场的调研活动,掌握相关的情报资料信息,包括顾客需求信息、竞争者信息、国家宏观经济及相应的政策信息、国际政治与经济形势以及其他信息。企业的营销活动,必须在充分掌握了相关信息资料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展开,否则企业营销活动就会产生风险。市场需求变化的客观性,是导致市场营销风险客观存在的首要因素。加强市场营销环境的调查研究,是市场营销风险控制的根本性措施。而市场调查报告的质量取决于管理部门及有关研究机构的可信度、其所运用的方法以及结论的合理性。审计师通过和管理部门探讨计划中的销售活动以确定是否与市场研究结论相吻合,通过收集与现有客户就公司目前产品和服务质量进行对话的证据,以检验针对特定顾客群的新产品的销售状况是否令人满意。在营销环境审计的基础上,内部审计部门还应对组织的营销战略、营销部门、营销信息系统、营销职能和效率等加以综合审核和评价。

(二)发展战略审计发展战略审计的范围应包括组织所有管理层次和所有重要经营事项,重点是评价发展战略制定所依据资料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以及评价既定战略执行的有效性,主要指向战略业务单元和各个职能部门,即公司总战略的执行部门。从内容上看,战略审计是对影响组织全局、重大、长远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如组织的发展战略、技术创新战略和市场营销战略等进行审计。从过程上看,为保证战略主观设想的科学性、可行性,要对战略的制定过程进行管理;为保证战略构想能有效地贯彻执行并达到预期目标,要对战略实施过程进行管理;如战略实施周期长,战略条件变化快,还要对战略条件进行监控管理,以便战略的调整和实施,因此要审计组织的战略管理体系、战略行为表现、战略条件变化和战略态势表现。发展战略审计是战略审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内部审计师有责任对管理人员制定的发展战略是否综合权衡了各种因素、是否清晰明确等方面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此外,内部审计师在评价组织发展战略时还应审查该发展战略中是否容纳了其他与发展战略利害攸关的经理人员的参与,从而调动起各层次管理人员的参与热情。

在正式确定采用何种财务计划之前,发展战略计划中应该预先设计出多种财务计划备选方案,使发展计划获得广泛的认同。内部审计师首先要对发展战略计划在组织内的认同程度加以评估,确定是否存在着可以替换的发展计划;其次,内部审计师需要审核员工对发展战略中提出的发展目标、意图以及自己在发展战略中将扮演何种角色是否已经理解,以确定发展战略计划在组织内部各员工之间得以充分的交流以及交流的质量;最后,内部审计师还应该对管理人员建立的阶段性控制程序和实施过程加以及时评估,肯定取得的成绩并随时纠正出现的偏差。

(三)组织结构的评价组织结构作为企业资源和权力分配的载体,在人的能动行为下,通过信息传递,承载着企业的业务流动,推动或者阻碍企业使命的进程。组织结构对组织价值创造的所有功能,可以概括为效能、效率和安全。在组织中,管理层和董事会为有效的治理而建立整个公司层面的系统,并实施监控。内部审计师能够支持和改进这些活动。内部审计师对组织治理结构的适当性和特殊治理活动的经营有效性提供独立、客观的评价。现代内部审计是基于组织框架来对组织面临的不同战略和经营、财务、遵循性风险进行确认、反映和管理。最终,内部审计师能够提供包括管理层监管和保证活动的总体框架有效性,以及单个关键风险管理的客观保证。

第9篇:经营战略计划范文

同批发企业相比,零售企业具有以下特点:(1)交易规模较小,即每次交易的数量和金额较小,它要求对与每一笔交易有关的费用(如送货、包扎)都要进行严格控制。(2)购买受感情影响较大。它要求卖者特别注重服务态度、礼仪及服务效率,使顾客获得受尊重感。(3)即兴购买较多,即消费者事先计划好的购买只占一定比例。它要求重视商品陈列、橱窗设计、店堂布置等。(4)交易频率较高,即在一定时间内交易的次数比较多。

从加拿大到阿根廷到中国,零售业巨头沃尔玛(Wal-mart)公司正在传播使它成为美国乃至世界上最令人生畏的零售商的风尚和种种技巧。根据2004年的《财富》杂志全球500强企业排名,沃尔玛依然雄居第一,超过了许多老牌公司。在调整所出售的商品种类以及商店陈设以适应当地需要的同时,沃尔玛公司还拥有出口信息系统、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及办事的高效率,正是这种种东西使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零售商。

跨国经营的可行性分析

经济全球化及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各国经济、技术及文化日益交融在一起。当今,各国大部分企业经营活动已纳入全球经营范围,每个企业都不可避免地在全球市场中参加竞争,无论企业是否走出国门,都会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同时,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使企业为市场提供日益增多的产品数量和品种,另一方面,广大消费者收入提高,对产品的选择更加挑剔,国内市场形成饱和格局,企业之间为实现产品销售的竞争日益激化。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寻求新的市场,国际市场的开拓是寻觅新市场的目标之一。吸引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动因还有国际市场的吸引力,政府鼓励与支持出口的政策,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则为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了物质前提。在此背景下,零售业的跨国经营也将成为必然的趋势。

与可口可乐或麦当劳等其他一些著名的美国公司相比,沃尔玛全球化的步伐一直很慢。尽管沃尔玛是世界上最大的零售商,拥有3100多家商店和1390亿美元的收入,但直到1991年它才在墨西哥开设第一家海外分店,该公司90%以上的销售额和利润仍来自于美国国内。但随着美国零售市场日趋饱和,沃尔玛也要依靠拓展国际市场来维持公司的发展,它计划在3到5年的时期内来自海外的利润增长额占总利润增长额的30%。

如今买方市场已经形成,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日趋个性化,作为商品流通的终端,零售业的竞争必将更加日益激烈。流通领域呈现出经营主体多元化、经营组织多样化的格局,零售业已步入了理性的微利时代。传统柜台百货业态已日薄西山,以沃尔玛、麦德龙、家乐福为代表的连锁营业、仓储式、超级市场等零售新业态在我国大中小城市迅速衍生发展,正昭示着我国零售业竞争日益加剧的境况。要想突围,经营者必须审时度势,把握发展契机,不断拓展商业的运作空间,不断进行经营创新,更新经营观念,采用新的经营方式,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空间。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零售业的跨国经营不仅可行,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将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跨国经营战略

跨国营销从战略角度分析和研究怎样满足国外客户的需求,正确地把握国际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准确判断产业演变方向,及时捕捉市场信号,并据此对企业的产业结构进行适应性调整,实施切实可行的产业创新战略。由于语言和文化上的原因,试图进入欧洲市场的美国公司通常都会首先在英国开店,但沃尔玛则直接进入了德国市场。负责管理该公司德国业务的美国人罗斯・迪亚克斯解释说:“德国是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它显然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地区。”他没有提到的一点是,德国为沃尔玛提供了一个中央基地,它可以从这里向欧洲的几乎任何地区扩展。此外,德国零售业的现状正好适合沃尔玛发挥其实力,该公司“天天低价”的经营哲学迎合了德国人节俭省钱的天性。与之相反,大多数德国商店依靠季节性减价和特殊平卖来吸引顾客,而且,在服务亟需改善的国家,沃尔玛以顾客为本的商业文化给德国人带来了一些宽慰。研究零售市场的欧洲商业研究所的所长贝恩德・哈利尔说:“真正令德国市场害怕的并不是价格压力太大,而是沃尔玛的商业观念,顾客们对德国零售商的评价不高,它们基本上就没有服务。”

满足国际市场的顾客需求是跨国经营的关键。然而,世界上有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区域之间的消费者需求差异很大,因此,有必要进行国际市场的细分,也就是企业按照一定的标准,把整个国际市场细分为若干个需求不同的子市场,其中任何一个子市场中的消费者都具有相同或相似的需求特征。国际市场细分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国际市场消费者的归类,使得企业能更好的把握各个消费群体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决策。细分的标准有:(1)地理变量。企业按消费者所在的地理位置、地理环境等来细分市场。(2)心理变量。如个性、生活方式等。(3)人口变量。包括人口总量、性别、年龄、收入水平、文化程度、家庭状况、民族、等。(4)行为变量。企业依据消费者的购买动机或使用某种商品所追求的利益、使用者状况和使用频率、对品牌的忠诚状况以及对各种营销因素的敏感程度等来细分市场。

企业在进行国际市场细分后,要从若干个细分市场中选择一个或多个细分市场作为自己的国际目标市场。选择的总体标准是要能充分地利用企业的资源以满足该子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具体表现为可测量性、需求足量性、可进入性和易交易性。从一些早期的教训中,沃尔玛悟出了进军海外的一个要领:在每个国家,沃尔玛的分店都应有所不同。尽管到目前为止美国管理人员的存在仍然非常重要,但是,该公司希望创建基本上能够自治的、由本地管理,管理人员将灵活处理沃尔玛公司的章程,以便更好地为本地市场服务。但是并不是说所有的权力都将下放,从长期来说,不同市场的商店在购买方面将相互协调,以便获得对供应商的优势,开发新技术(这是沃尔玛的强项)和制定总体策略将是总部的事。

战略是企业为了其现实生存和长远发展,根据环境变化和自身能力而对资源运用所做的全局性、综合性规划与部署,它关系到企业的宗旨和大局,是企业最高管理者的根本任务。进入国际市场战略的基本任务有:(1)确定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目标。(2)制定实现这一目标的跨国经营战略计划。(3)实施这项战略计划。进入国际市场战略具体包括四项要素:(1)评估产品与外国市场。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之前,首先要对外国市场进行评估,尽可能地缩小选择范围,减少调查研究时人力、财力的耗费,以便迅速地找到适当的目标市场。(2)确定目标市场。依据各个市场的竞争强度和企业自身实力,初步估算开拓这个市场的成本和收益,进一步评估企业的进入能力,在此基础上做出目标市场的选择决策,最终确定一个或若干个目标国家来开展营销。(3)选择进入市场模式。进入模式大体上可分为三种:出口进入模式、契约进入模式和投资进入模式。企业究竟选择哪一种模式,主要应依据产品特征、国际市场营销环境、风险程度以及企业自身条件综合分析决定。(4)制定营销规划。营销规划的具体内容包括:销售量目标、利润目标、投资收益率目标、营销努力目标等。为了制定营销规划,企业必须在产品、定价、分销、促销以及服务等方面做出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