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生态管理范文

城市生态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生态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生态管理

第1篇:城市生态管理范文

[关键词] 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原则;路径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7. 059

[中图分类号] F2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7- 0096- 02

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工作与城市居民具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对自身的生活条件及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城市化进程发展中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更是受到了城市居民的广泛关注,而这种关注同时也是对城市生态环境管理部门的一种考验,如何做好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城市发展中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1 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原则

在城市生态环境管理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综合利用与化害为利原则,即要求生态环境管理中能够充分利用科学技术以及能源和资源来降低环境污染危害。二是全面规划与合理布局原则。这一原则的含义体现在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划需要实现与城市规划的结合、与城市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结合以及确保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全面性。三是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经济发展协调原则。在城市经济的发展中,不能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同时也不能因为过分追求生态环境管理成效而对城市经济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四是预防为主与防治结合原则。这一原则是从根源上优化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五是谁污染谁治理以及谁开发谁保护原则。这一原则由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环境委员会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遵循这一原则,可以让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工作中的责任主体更加清晰与明确。六是民众参与原则。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工作单靠某个行政部门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依靠民众的参与。民众在参与过程中不仅可以通过直接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来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工作质量,也可以通过监督政府以及企业行为来间接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工作成效。七是法制化原则。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有效性需要法律的权威性来作为支撑,这是有效解决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与矛盾的有效途径。

2 城市生态环境管理路径

2.1 为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创造良好氛围

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强化需要城市居民的参与,所以在城市生态环境管理中有必要以城市环境管理工作的强化为主题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教育宣传活动。同时新闻媒体也应当利用自身资源对这一主题进行大力宣传,社会各个行业也应围绕环境的保护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与宣传活动,而各类学校也应当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同时城市生态环境管理部门有必要呼吁社会改变重视资源开发、忽略资源节约,重视追求经济效益、忽略追求生态效益的错误倾向,从而更好地强化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另外,城市生态环境管理部门需要对社会大众行为进行引导,让社会大众选择能够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消费方式与生活方式,从而将生态环境保护转变为社会大众的自觉行为。城市生态环境管理氛围的营造有利于实现生态环境管理中的全民参与,这对于降低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工作阻力具有重要意义。

2.2 构建管理领导协调机制

在城市生态环境管理过程中,有必要强化领导、协调配合、明确责任,从而更好地形成合力。在此过程中,有必要建立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其主要职责在于对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工作进行指导与协调,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从而更好地对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统筹解决。另外,有必要设立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办公室,其职责在于对领导小组各项决策进行落实并对生态环境管理资金进行管理,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办公室可以由领导小组直接领导。同时,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与充分发挥社会团体以及民间组织的作用,通过给予一定授权提升社会公众参与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2.3 加大资金投入

在城市生态环境管理中,专项资金可以由生态环境管理办公室负责管理,应用于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的企业废弃物处理项目、激励性财政补贴,以及环保技术的开发与推广等。在具有资金保障的前提下,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工作需要更加侧重于环保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革项目,并向环保产品及环保示范项目的推广倾斜,从而发挥资金在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工作中的引导作用。另外有必要引导民间资本及银行信贷进入城市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支持与激励金融机构为能够对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工作做出贡献的项目提供贷款支持。

2.4 对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相关法规进行完善

在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工作中,对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有利于推动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实现法制化。在此过程中,各个城市要重视通过制定行业生态环境管理法规来对与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相关的法律框架进行完善,同时有必要构建起科学有效的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监测制度、统计制度与考核制度,在对环境管理及监督工作进行强化的基础上对企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做出明确规定。

第2篇:城市生态管理范文

关键词:市政工程管理;都市生态;建设

1都市生态问题的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建,而各个地区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个别市政工程粗放的管理模式也为都市生态带来了更多的问题和挑战。例如,在一些城市中,市政工程的立项太过于随意,个别负责人员只关注经济效益,忽视了生态效益,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策略。在实际的市政工程建设中,预算费用远远达不到实际的成本费用,资源材料的浪费程度较高。部分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社会责任感不强,节约意识较弱,对于各项设备、材料铺张浪费,市政工程不管是在人力方面还是在财力方面都存在很多损耗问题[1]。与此同时,层出不穷的问题又使得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是因为大部分的人们对都市生态的重视程度不足,理解程度不到位,即便有相关生态保护措施,落实程度也不到位,取得的效果更是微乎其微。另一方面,个别市政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忽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没有延续和体现出人类精神文明,逐渐让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消失在大众视野中。可见,市政工程的管理不到位对都市生态具有很大的威胁力,必须要加强市政工程的管理,完善相关体系,落实职责任务,才能真正达到市政工程建设和城市生态文明的平衡。

2都市生态问题的成因

1)都市自然生态问题。市政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会综合考虑到当地的地形、自然资源等,并会产生一定量的废气、废水、废物,这种现象不仅会降低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且会对都市的自然生态带来不利影响,限制了都市生态的健康发展。但是,就大部分市政工程的负责人员来说,他们并不是主观上想故意破坏生态环境,一方面是他们对都市生态的概念和相关内容理解不深刻,另一方面是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的不够了解、不够仔细,没有考虑到位,甚至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失误,最终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必要的影响。除此之外,还有些市政工程表面上高举保护都市生态的旗帜,但实际上为了经济收益,只是将这种形式当成一种“秀”,重形式、轻内容,不仅会大量损耗很多方面的资源,浪费更多的人力和财力,而且会使得都市生态遭受严重的打击,为当地城市的持续化发展埋下众多风险隐患。还有一些市政工程的设计人员,在设计工程时将更多的心思花在整体的形象上,实用性较差。如大理石路面虽然看上去很漂亮,但是整个工程的排水性却受到局限。还有个别市政工程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擅自种植大量的、不适宜当地气候生长的植物,这种现象不仅不会起到防尘等效果,而且会提升种植和后期维护的成本费用,如果植物死亡,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去移除,不仅没有为当地居民带来便捷,反而破坏了都市生态环境[2]。2)都市人文生态问题。市政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对人文生态的影响也很大,通常来说,人文生态涵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保护等,如果在无形中对文物造成了损坏,就很难重新恢复到原有的样貌。与此同时,大部分人对一个城市的认识和记忆都是凭借当地的建筑和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城镇化的加快,当前国家十分重视对各个城市中的古建筑保护,并积极号召保护非物质文化。因此,加强对古建筑物的研究和保护,能够进一步帮助更多人了解当地的风俗民情,发挥古建筑物的社会价值。即便国家已经先后采取了大量的古建筑物保护措施,但是在实际的市政工程建设和管理过程中,依然会存在很多的问题。一方面,由于个别管理人员对人文生态的了解不足,对其重视程度不高,保护手段不到位,使得市政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对其造成了不可避免的损害;另一方面,由于个别人员的素质不高,对当地人文生态的保护意识不强,不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随意乱涂乱画等,都会造生态受到破坏[3]。3)过度重视经济效益。市政工程的建设和管理之所以发生上述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破坏的问题,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施工单位过度重视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为了最大化的获得经济利润,降低成本消耗,忽视了对都市生态的保护措施。还有一些施工单位不注重废水废气的排放,过度消耗水电气,使得当地城市的水源、环境等都遭受严重的污染。此外,还有个别施工单位随意破坏周围的生态环境,不注重节约环保,大量砍伐树木、挖掘资源,也可能会带来更多的生态破坏问题。

3都市生态问题的改进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思想意识。个别城市在管理市政工程建设时,针对生态保护措施缺乏正确的处理方向,对于都市生态保护只是停留在口头宣传层面。因此,政府部门要加大都市生态环保的宣传力度,全面提升当地群众的思想认识,从根本上避免人们对都市生态带来的破坏。一方面,当地政府部门可以利用新闻、公益广告、广播等形式,每天定时进行宣传,将保护都市生态的概念植入人心。另一方面,要积极借助新媒体(如抖音、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定期向群众推送保护生态环境的知识和有效措施,通过互联网的便捷性,不断扩大影响力,获得更多用户的关注。与此同时,政府部门还需要建立畅通的投诉反馈渠道,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让每位群众都能够通过电话等方式将生活中各种违规违法的现象第一时间报道给相关部门,进而采取有效的处置措施。通过奖惩的方式,奖励爱护城市生态环境、积极监督他人的市民,通过惩罚的方式对那些随意破坏生态环境的人做出惩罚。2)注重工程规划,平衡发展关系。市政工程管理单位和施工单位要结合当地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和施工中的都市生态保护方案,综合考虑多方面影响因素,确保各项基础功能完善,并正确处理好城市发展和都市生态之间的关系。前期,在进行市政工程规划的时候,设计者和众多负责人员要进行实地考察,测量各项精准数据,并考虑到市政工程可能带来的城市生态影响。尤其是针对建设过程中,现代设施和老街、古城区的保留问题,城市规划部门一定要引起重视并合理规划,将老街、古城区的历史价值保存下来,并考虑到维护问题等。后期,在建设和管理市政工程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其对都市生态的影响,如水资源的循环等,应有效地利用雨水,以确保城市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生态平衡[4]。3)建立保护体系,构建长效机制。生态城市建设理念的提出使得人们更加关注都市生态问题,政府部门在修建市政工程的时候,需要将都市生态保护纳入到具体的管理范围内,完善保护体系,明确各项规章条例,凸显市政工程和都市生态的和谐性,确保各项保护措施落到实处。值得注意的是,都市生态的构建应当涵盖自然和人文两个层面,也需要联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在市政工程管理中不仅要注重自然资源的保护,而且要注重人文生态的保护。因此,政府部门需要建立长效的保护体系,联动各个单位部门,发动各界力量,加强对都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根据各个项目的施工情况,将管理职责落实到人头,发挥工作人员的履职能力,并有针对性地对各个区域进行跟踪检查,由此真正将该项措施贯穿于工程建设过程中,推动都市生态的持续化发展。4)做好项目管理,加强督查力度。为了更好地强化都市生态环境,市政工程在管理中要积极做好各个项目的规划,制定前期的防控策略,强化中期的管理力度,加强后期的督查整改,以此对生态环境中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实施全方位的分析和评估,进而有效地将风险隐患降到最低。对于当前大部分城市发展来说,市政工程项目主要涵盖了城市的污水处理、园林绿化工程、燃气管道工程等,其中又属燃气管道、排泄水渠和地下的管道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大。一方面,在市政工程建设前,需要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尽可能少地产生污水、粉尘、废气等,合理避免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原料,避免其对周围环境造成的污染;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还要结合项目施工方案积极做好监督工作,不定期检查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在第一时间处理。当项目工程竣工后,管理部门还要对周围的生态环境变化进行统计和分析,积极做好后续的补救工作,持续提升维护力度[5]。

第3篇:城市生态管理范文

关键词:绿化 生态 协调

城市绿化是把被破坏的自然通过人工再创造的‘“第二自然”,也是一个与城市化进程同时产生的逆向过程,所以绿地系统应是城市人工生态系统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绿地在植物群体的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动态地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并成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地;城市绿地系统在整个城市中起着最活跃、最积极的作用是任何其它城市基础设施所不能取代的。

1、城乡协调发展是城市绿化的前提基础

城乡应视为一个整体,城市周围的农村则是其支撑系统,它们的土地分配比例应为1:5,城市为1,农村为5.由此,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也应该参照上述思想,使农村在绿地建设面积上、数量上大于城市数倍才能同样成为城市的支撑系统,同时在城市或城镇以永久性绿带来隔离,防止城市摊大饼式的向外扩展,而城市中央应有大型的绿地,如美国纽约中央公园、伦敦中心自然公园等思想。霍华德田园城市规划思想不仅对城市总体规划的构思有实用价值,也对绿化的规划有直接的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2、生态绿网可以缓解城市的大气污染

发挥城乡绿化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功能,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的绿化建设应以绿色廊道(简称“绿廊”)建设为主体。绿廊指的是从农村开始,经过城市的中心区穿越热岛再进入农村;沿途将“园”(指块状绿地)、“楔”(指楔形绿地)、“环”(指环状绿带)、“廊”(指绿色廊道)连接成生态绿网。绿廊的宽度不小于50m,其中可包括建筑物(但不含成群的高层建筑)、道路和河流;绿廊应以常缘阔叶树种为主、有建筑物处应有多层次的立体绿化(屋顶的及垂直的绿化),使之成为高绿量的绿带,其绿化覆盖率不低于50%,绿廊间距以2~3km为宜;绿廊的布设原则,一是整体性指城乡一体化,二是方向性绿廊应顺应本地区盛行的风向设置;三是针对性一方面绿廊应把现实的和规划的大型绿地(公园、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等)连接起来;另一方面应有意识穿过城市生态环境负荷重、热岛效应严重及旧区改造等地区,使之真正担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责任;四是可行性绿廊布设应沿河沿路,可操作性强且可水绿结合推动河道及道路的整治。

通过绿廊纵横布设形成的生态绿同才能发挥农村对城市的支撑系统的功能,达到以绿制热、以绿净污,达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目的,这也是落实霍华德城市规划思想的重要举措。

3、考虑植物生长的分布区域地带性问题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带,中国的植物分布(简称植挪就可分成温带、暖湿带、亚热带、热带……等八个植被区划,我国各个城市均处于不同的植被区划地区范围之内。所选用的植物应该尊重其具有地带性的特性。然而在城市绿化的历史上却常常发生跨越地带的错误,大量引种最后遭到多次失败的教训,在一些大中城市中并不少见。

植物在城市绿化的立地条件中发挥其功能,还必须遵循“适地适树”的生态原则,这个原则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指必须应用地带性植物;二是指必须适应城市特殊立地条件的植物种。这里重点指后者。如行道树先要按地带性原则选定树种,再要它在立地条件最差环境生长发育,但对它的功能要求却最高。人们常强调后者,而不注意创造有利于行道树生长发育人工可以改善的立地条件,对于因此而生长欠佳的树种又不能用两分法评价,而是一有缺点就全盘否定。所以,在一些城市存在着随便更换行道树种的问题,如在上海的一条道路,解放以来换的树种就达十余种之多,甚至连世界著名行道树种之一的法国梧桐,也因其“冠”“法国”两字在五十年代末被认为是崇洋了,曾一度被否定,当时外省市公。郑付情地大批运走,在那里发挥了良好的绿化功能。这就是为什么行道树种从南到北不少城市几乎都以“四大件”当家,即法国梧桐、雪松、广玉兰、香樟,使城市绿化面貌显得很单调,而长成大规格的行道树却寥寥无几的根本原因,历史事实证明,只要对城市特殊立地环境及养护管理稍加改善,在一般的城市中,可以选种的行道树种至少有十余种,可以更好地发挥其绿化功能。再有,从园林绿化设计风格上也很难看到各地‘曙二自然“的特色。近年来;建筑业的欧陆风刮到了城市绿化中来,不管大城市、小城市都风行从国外进口草种大铺草坪,在有的地方甚至拔掉大树铺草坪,在人们心目中城市绿化的现代化就等于铺设草坪。我们不否认城市需要一定数量的草坪创造开敞绿色的空间,为市民提供良好的活动场所这是必要的。经过实践,人们开始意识到过多的草坪不仅因其生态效益小于同面积上种植的树木,而且投入和以后的管护工作量均大大超过后者,因此,多种乔木的决定是非常正确的;还要在主要景点移栽些大规格的乔木以显示大城市美丽的形象,也是需要的。但是,大规格甚至特大规格的乔木是在自然界人。十年才形成的自然资源,将其移栽到城市的特殊环境中来,要求保证成活而且还要求保持原来高大的树干和宽阔的树冠的外形就一定要有严密的技术措施和足够的资金。因此,根据我国的资源、资金、技术力量等实际情况应该严格控制数量,防止再次刮风。

当前,有些城市提出把“森林引进城市”的口号,我们认为这个口号更加贴近‘自然“,更易被城市的人们所接受。”森林“不是一株株大树的机械总和;而是乔木、灌木、草本、地被组成的植物群落,它们与微生物、动物及周围环境共同组成一个系统的和有机的整体。这种森林型的植物群落占用土地少,能充分利用地下和地上部分的自然资源(如光、热量、水分、矿物质等),在同样的空间叶面积指数最多、绿量最大,所产生的生态效益最高。因此,在人多地少的大城市中是最适宜的。

如何实施把“森林引进城市”的措施呢?不是真的把一座森林搬进来,而是应该到属本地带的自然界去调查植物群落的种间组成及其空间结构,再在城市内调查保留有15年以上历史的人工或自然植物群落;通过分析总结,提炼出符合项极群落原理的植物群落,在城市绿化的规划设计中逐步形成以稳定的、优化的植物群落为基本单元。因为它们不仅有本区域41植物地带性的特征,而且,绿量高、生态效益显著,又能为动物提供栖息、繁植的场所,成为生物多样性的基地,还为城市中人们创造一个回归自然的美好意境。

在整个城市中森林型的植物群落应是主旋律,它与开敞的草坪及形态雄伟的大树构成一个有节奏、有韵律的城市绿化整体。

第4篇:城市生态管理范文

关键词:生态理念;生态园林;园林景观;城市规划;建设

Abstract: city landscape planning is a very important and complex project, needs in scientific innovation, overall planning, reasonable structure, stereo system standard seriously thinking of planning, the landscape design into a set of ecological, economic,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economy, management in one of the city landscape. Combined with the author's work experience of many years, starting from the ecological philosophy angle, elaborated analysis concept, ecological garden city concept and function, and the ecological concept of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ity landscape design principles, concrete construction, and makes a summary discussion.

Keywords: ecological philosophy; ecological garden; landscape; city planning;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城市园林规划是一门复杂的科学技术,需要在科学创新、统筹安排、结构合理、立体系统的标准上进行规划,需要综合考虑园林景观的各种影响因素,需要不断的参考和学习国内外的先进设计理念及技术方法,需要因地制宜的结合当地的文化底蕴及风土人情。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自然界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近年来的各种自然现象及灾害已经逐渐引起人们对于生态问题的关注,所以城市园林规划与建设的关键点之一就是要考虑生态环境问题。要保证城市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的发展,就要将自然生态环境与人的生产活动、城市的发展规划等有机的结合起来,要树立符合现代城市发展要求的生态园林理念,兼顾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

1 概述

近年来,生态环保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现在人们所普遍提及的生态园林型城市,就是以保护、建设和完善城市大环境为基本出发点,以追求与自然和谐的共存环境为根本归宿,以人与城市、自然与社会、现在与未来的相互依存与共生为重点,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城市园林规划建设强调的是景观的美观性与功能性的完美结合,以科学的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达到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的改善,从而促进城市综合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生态园林规划的基本理念就在于创造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共生的乐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2 生态型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要点

2.1 生态园林型城市景观规划原则

(1)尊重自然,生态优先;以人为本,体验为先。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重点是要解决好保护和利用、改造和恢复的关系,保护生态系统,而不单单是依靠城市绿地建设。此外,在城市建设及当地经济发展政策上,不能制定以损害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及不合理的过度开发,要利用并保护自然环境,保证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

(2)系统整合,城乡一体;景观分区,风情各具。城市生态园林规划方法,可以利用景观生态学“斑块- 廊道- 基质”的方法,将城市绿地系统化,充分发挥绿地效应,实现整体利益大于局部利益之和。与此同时,紧密联系城市绿地系统和国土绿化,把城市当成一个大花园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规划出多个个性化的景观分区,形成城乡一体的优良生态环境。

2.2 生态型城市园林景观规划的基本特点

为了增加城市建筑艺术效果,要在城市园林绿地上做好功课,这是丰富城市景观的主要素材。园林是一个城市的大门,它给城市人们带来第一印象,尤其是机场、车站、主要街道这些地段,其园林景观规划建设的质量将会给人们对这个城市的印象带来重大影响。因此,对于这些地段,往往需要丰富园林绿地装饰,对不同地点、街道给与不同的绿化形式,形成风格各异而又相互和谐共处的园林风景,给城市带来勃勃生机和美的感受。具体的措施有:建立宽厚的绿化网络;努力丰富城市的园林景观;保证城市良好的生态园林环境;适当开发有当地特色的风土人情,建立独特的城市风貌;繁育和保存优良的物种资源。

3 生态园林型城市规划与建设

3.1 做好城市园林景观设计

园林设计,从概念上来说,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技术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水、理石)、种植树木和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并建成的美的自然环境过程。在具体的工程中,首先,园林设计最主要考虑的因素就是“适用”,要考虑因地制宜,不论从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传统、文化习俗看,还是当地适宜的花草物种、当地的土壤、水文地质、气候等的影响,要综合考虑,从而选择最佳的景观设计方案。其次,在保证“适用”因素的前提下,就需要考虑“经济合理”的因素了,因地制宜的规划理念已经为工程的成本节省了不少,为工程的经济性做出了贡献,比如当地的花草物种等深受当地人的喜爱,成活率高,不必话费大量的交通运输费用。在工程的各个细节,都需要认真对待,做好经济管理控制工作,从每一个环节加强经济合理性的管理。再者,就是“美观”因素,要满足园林布局、造景的艺术要求,装饰、美化环境,创造出感人的精神文明氛围。在园林规划设计中,这三个因素是紧密联系而不可分隔的整体,缺一不可,需要整体的综合考虑。

3.2 用生态学的观点进行城市园林建设

自然破坏严重,生态系统严重失衡,近年来的自然灾害和频发的不正常自然现象已经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国际上诸多学者开始将生态环境学引入城市科学,力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经过多年的改进、发展,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已经逐渐成熟并在实际中得到应用,国内在园林绿化方面也在考虑生态环境与城市的完美融合,将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作为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依据,实现城市经济和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3.3 建设生态型园林城市的具体思考

再良好的规划设计也要有赖于良好的执行与实施,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认为在现代城市生态型园林景观的建设中,应该做好以下几点工作:(1)加强城市公园的规划与建设,要加强对城市的环境污染的综合整治,加强城市的绿地建设,通过植物的作用维护城市生态平衡,公园是城市绿地的集中地,必须加强建设与改善;(2)控制用地性质,城市绿地是城市总体规划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要坚持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实施,加快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3)合理进行植物配置,要根据不同地段、不同的功能要求、不同的建筑风格、不同的气候特点选用不同的物种,科学合理的配置,既能绿化美化城市又能改善环境;(4)尽量保护原有植被和自然地貌,在进行城市结合部等地区经济开发的同时,加强对原有植被和自然地貌的保护,这些物种对当地生态环境及社会变迁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

结语

总之,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的要点有很多,需要考虑的角度要不少,但关键就是要以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生态系统的稳定为基础,要利用园林内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提高城市绿化面积。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密度、交通压力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生态平衡。因此,必须采用生态学的观点和技术来进行城市园林的规划和建设,这也是目前公认的最好的方法来建立宁静、舒适、优美的城市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长龙.城市园林绿化设计[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周舰.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现状及发展趋势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2:(11).

[3]张冰,王小平.浅谈园林艺术民族风格的形成[J].新疆职业技术教育,2006:(3).

[4]闫明.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J].科学之友,2010:(4).

[5]官群.基于生态理念下的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与建设[J].广东建材,2009:(8).

[6]肖笃宁,解伏菊,魏建兵.区域生态建设与景观生态学的使命[J].应用生态学报,2004,10.

第5篇:城市生态管理范文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城市绿地系统、斑块廊道基质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生活的居住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直以来,人们不断地为改善城市环境做努力,但在城市总体发展上仍然赶不上城市中人工环境与自然关系失衡的步伐。由于人口源源不断的向城市集聚,城市中原有的生态平衡关系被极大地改造或破坏,环境问题逐步恶化,污染、噪音、拥挤等都充斥着我们的周围。因此,人们对城市的景观设计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开始明白运用植物比人工大坝更能有效地防治水土流失;微生物比化学品更能持久地维持水体干净。这些都是人们对自然和文化的一种全新的认识。

1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1.1 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景观生态学”一词的概念是由德国著名生物地理学家特罗尔首次提出的。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其经历了思想酝酿阶段(德国著名地理学家E.纳夫称之为史前阶段,时间是19-20世纪30年代)、概念形成阶段(1939年)、深入研究阶段(20世纪80年代)、应用阶段(20世纪90年代)等四个阶段,至今已发展成为一个新型的综合学科,其内涵和外延已相当广泛。

景观生态学是以地理学和生态学为基础,以整个景观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景观的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格局及其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学科。强调空间格局,生态学过程与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所在。内容概括为:①景观结构:即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②景观功能:即景观结构与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 或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③景观动态:即景观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随时间推移发生的变化。四是,景观规划与管理,即根据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及其相互作用,制定景观恢复、保护、建设和管理的计划和规划,确定相应的目标、对策。

1.2 “斑块-廊道-基质”理论

斑块-廊道-基质理论是景观生态学中对景观结构的描述,是将景观要素分为斑块、廊道、基质3种基本类型,来描述景观的组成、结构、格局、功能及其动态变化,并将景观规划管理看作对这3类成分的调节和控制。

斑块是外观上与周围环境明显不同的非线性的地表区域,具有相对同质性,是构成景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元。其大小、数量、形状和格局都有特定的生态学意义;廊道是指景观中与相邻两侧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类型有河流保护型廊道、生物保护型廊道、环境防护型廊道和游憩使用型廊道等;基质是景观中范围最大、连接度最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景观的性质,对景观动态起着主导作用的景观要素,它控制影响着生境斑块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控制整个景观的连接度,从而影响斑块之间的迁移。

2 城市绿地系统的概念

城市绿地系统是指由城市中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绿化用地组成的具有较强生态服务功能的绿色斑块与廊道系统。

城市绿地系统包括各种类型和规模的城市绿化用地, 其整体应当是一个结构完整的系统, 并在城市中承担着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满足居民休闲娱乐要求、组织城市景观、美化环境和防灾避灾等职能。现在的绿地系统往往与城市开放空间的概念相结合, 将城市的绿化用地、广场、道路系统、文物古迹、娱乐设施、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等因素统一考虑。不同的系统结构会产生不同的系统功效, 绿地系统的整体功效应当大于各个绿地功效之和,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结构是相对稳定而长久的。

3 景观生态学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用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质原理来研究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设计,使城市的绿地景观符合生态学意义,有助于解决城市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等问题。

景观生态学理论认为:从区域范围角度看,城市就是一个典型的人工干扰斑块;在较小尺度上,城市作为一个景观单元,是由基质、廊道、斑块等结构要素而构成。在其中,各要素之间通过一定的流动产生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间上构成特定的分布组合形式,共同完成生态系统所承担的生产、生活及还原自净等功能。绿地系统规划中包含有城市公园、植物风景区等各类绿色斑块,以及各类作为环境资源走廊和种植走廊的江、湖、河岸绿带或其他防护绿带。在一定的区域内,各种绿带如林荫道、沿河绿带、防护林带等绿色走廊互相交叉相连,形成绿色网络,起到基质的作用,充分发挥着其动态控制能力。

其一,利用景观生态学斑块理论,依照面积大小,将城市内各类绿地斑块进行合理调整。大中型的绿色斑块作为城市的“绿肺”,具有多种的生态功能;小型的绿色斑块作为大中型绿色斑块的补充,可作为物种迁移和再定居的“踏脚石”,改善城市景观的视觉效果,提高城市景观的异质性。三种类型的绿色斑块相对均匀的分布在城市绿地系统中,使得物种呈现多样性,其物质、能量和生物的有效循环和流动,构建成一个完善的生态循环系统,最大程度上发挥其生态效益。因此,在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中,应尽可能增加城市中绿地斑块的数量,修建不同功能、不同大小的公园、游园;加强对居住小区的绿地斑块的合理规划;保证城郊自然风景区、森林等大型绿地斑块不被破坏,与城郊农地共同形成城市的生态保护区。

其二,城市绿地系统中线型绿地主要由城市道路系统、防护林带、滨河绿带等组成,其除具有改善小气候的作用外,还起到分割屏障,连通的作用。在进行城市绿地廊道设计中,应根据地形及其他条件,在城市各组团以及不同功能区之间建设一定规模的绿化隔离带,特别是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必须尽可能的建设一定宽度的防护林带,作为城市防尘、防噪、防污、治污的绿色生态屏障。连通性好的城市绿色廊道能在夏天引入凉风;冬季能防止寒风的侵袭。所以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绿色廊道必须成网状分布,连成一个系统。

其三,根据景观生态学基质理论,基质作为占面积最大、连接度最强、对景观控制作用也最强的景观要素,它控制影响着生境斑块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控制整个景观的连接度,从而影响斑块之间物种的迁移。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中,通过提高各类绿地的品质和连接度,加强绿地的建设,合理调整块状绿地、绿带(廊) 与基质的空间布局,促进能量、物质和生物的正常循环和流动,形成一个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并借助绿廊将城市内部的绿地与城郊的自然环境有机地联系起来, 这不仅有利于城镇空气库存与外界的交流, 引入外界的新鲜空气, 缓解热岛效应, 改善城镇气候, 而且可以保护环境并促进动植物物种的多样性,保持自然群落的连续性, 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与和谐相处。

四.结语

顺应时代的发展, 通过城市空间环境的合理组织, 使得景观生态学与相关学科相互融合、相互借鉴,营造一个符合生态良性循环、与外部空间有机联系、内部布局合理、景观和谐的城市生态系统, 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并朝着健康的持续发展之路不断前行。景观生态学理念应当成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始终。

参考文献:

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车生泉.城市绿色廊道研究[J] .城市规划,2001.

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概念与理论[J].生态学杂志,2000.

第6篇:城市生态管理范文

第二条中新天津生态城(以下简称生态城)的规划、建设、开发、运营和管理等活动,应当遵守中国法律、法规和本规定。

第三条生态城坐落在天津滨海新区。具体范围按照生态城总体规划执行。

第四条生态城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一个生态城的框架协议,通过两国政府在城市规划建设、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利用等方面的合作,建设成为经济蓬勃、社会和谐、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新城。

第五条生态城的发展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先试,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成为新型城市发展和城市管理模式的示范区。

第六条生态城的开发建设实行规划控制、指标约束、企业运作、政府监管的模式。

生态城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各专项规划和指标体系,是生态城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依据,应当严格执行,未经法定程序不得擅自更改。

第七条生态城重点发展符合节能环保、循环经济要求的房地产、科技研发、服务外包、物流、创意、金融、商贸、会展、旅游等产业。

第八条市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支持生态城的建设和发展,对生态建设、节能环保产业及相关技术的应用给予扶持和奖励。

第二章行政管理

第九条中新天津生态城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生态城管委会)代表市人民政府对生态城实施统一行政管理。生态城管委会依法履行下列职责:

(一)组织编制生态城总体规划,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二)组织编制生态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各专项规划,经批准后组织实施;

(三)组织编制生态城产业发展目录,对投资项目进行审批、核准和备案;

(四)根据市人民政府授权或有关部门委托,集中行使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行政管理权;

(五)统一管理生态城的规划、土地、建设、环保、交通、房屋、工商、公安、财政、劳动、民政、市容环卫、市政、园林绿化、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管理工作;

(六)在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上先行先试,制定相应的行政管理规定,检查各类规定的执行情况;

(七)协调配合税务、外汇等有关管理部门的管理工作;

(八)履行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行政管理职责。

第十条生态城管委会应当积极履行政府职责,推进管理创新,健全和完善社会管理机制和公共服务体系。按照统一、协调、精简、高效、廉洁的原则,设立相应的行政管理机构。

第十一条生态城行政审批实行一个窗口受理、集中审批、限时办理、跟踪服务制度。申请人提交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即时办理;需要另行核实相关情况的,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办结;不符合条件的,应当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修改补正的意见。

第十二条生态城管委会建立和完善财政体制,保障生态城开发建设和城市管理资金的良性循环。

第十三条生态城管委会建立工作报告和统计报告制度,加强与市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沟通和交流,实现生态城公共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第十四条生态城管委会应当积极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和运营的社会化和市场化,并制定有关收费标准和服务规范,加强监督管理。

第十五条生态城管委会对符合生态城产业发展目录和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投资项目,制定相关办法给予优惠支持。

第十六条生态城管委会建立生态城指标体系,实施评估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和监测,并将结果予以公布。

第十七条生态城的治安、交通、消防等事项,由市公安局在生态城的派出机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实施管理。

第三章建设管理

第十八条生态城管委会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减少建设项目审批程序,调整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

第十九条生态城管委会组织制定生态城绿色建筑标准、绿色施工标准及相应的管理规定,建立评价体系。

生态城内的建筑应当按照生态城绿色建筑标准和绿色施工标准进行建设。

第二十条生态城鼓励研发、推广和应用生态环保节能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

建立落后技术、设备、材料、工艺的淘汰制度,适时公布强制淘汰的种类。

第二十一条天津生态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是生态城土地整理储备的主体,负责对生态城内的土地进行收购、整理和储备。

第二十二条天津生态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是生态城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资、建设、运营、维护主体,按照生态城管委会的计划要求负责相关设施的建设、运营和维护,并享有相应的投资权、经营权和收益权。市政公用设施大配套费和土地出让金政府净收益,应当用于前述设施的建设与维护。

第四章城市管理

第二十三条生态城应当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形成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政府监管的城市管理运行模式和网格化、数字化的管理方式。

第二十四条生态城对废弃物的产生、收集、储存、运输、利用、处置实行全过程控制。采取社会化服务方式,建立废弃物分类收集和回收利用系统,鼓励在生态城内采用管道运输等方式收集废弃物,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生活废弃物应当分类收集、密闭运输,禁止撒漏、渗漏,避免在收集、运输、处置等环节产生二次污染。

建设工程废弃物经适当处理后应当予以回用。

医疗废弃物等危险废弃物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严格管理。

第二十五条生态城应当按照建设国际生态城市的要求,采用先进技术,努力提升生态城的园林绿化建设水平和养护水平,丰富城市景观,提升生态城的环境质量。

第二十六条生态城应当推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构建节约、高效、健康、和谐的城市水系统。

生态城鼓励开发污水再生、海水淡化和雨水集存等水源,实行分质供水和循环利用,禁止将饮用水用于绿化、清厕、道路清扫和补充景观用水。

第二十七条生态城应当加强道路、桥梁、排水、景观河道等市政设施的维护,确保设施完好、整洁,标识齐全、规范,运行安全、有效,提高使用效能。生态城道路照明设施应与城市景观相协调,普遍采用节能环保的照明设备。

第二十八条生态城设置户外广告、商业牌匾、城市雕塑和景观灯光,应当突出生态城特色,与生态城的整体风格相协调,并确保设施完好、整洁。

第二十九条生态城推行公共交通优先政策,积极发展绿色环保、方便快捷的公共交通体系,使公共交通成为生态城居民的主要出行方式。

提高绿色出行比例,鼓励使用清洁能源的交通工具,执行严格的能耗与排放管理标准,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

第三十条生态城应当高标准建设交通设施,实施交通管理的智能化、信息化,实行道路交通实况监控、交通信息即时披露,建立快速、高效的道路交通管理协调机制,保障生态城道路交通的安全畅通。

第三十一条生态城建立以预防为主的公共卫生保障体系和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和康复设施,发展特色医疗,推进体育、健身、休闲等健康事业的发展。

第三十二条生态城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和培训资源,建立与社区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体系和教育网络。

第三十三条生态城建立防灾减灾体系,制定并完善应急预案,推进区域安全防范系统和应急联动系统建设,提高公共安全水平,减轻灾害损失,并为生态城居民提供完善的公共应急服务。

第三十四条生态城应当创新社区管理体制机制,建立专门社会工作机构,配置专职工作人员,开展社区公共管理,推进社区公共服务,协调社区公共关系。

建立健全民主参与机制,实现社区居民自治管理,积极推进社区服务与物业管理有机结合的新模式。

第7篇:城市生态管理范文

(一)城市规划

(1)重视城市历史文化。历史文化是每个城市的灵魂,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必须重视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例如保留、修缮具有文化代表的街区、历史建筑,做好城市文化的传承,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做到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共同发展。(2)加强城市绿化规划。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污染也日益严重,如何进行环境保护是在进行城市规划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城市绿化是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应对绿地、公园等进行科学布局,合理安排城市绿化带,改善城市环境。(3)突出个性特点。由于所处位置、气候条件、文化影响等因素的不同,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特点。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应对城市进行准确定位,围绕城市特点进行打造,突出城市个性。

(二)城市建设

(1)硬件设施建设。硬件设施建设应体现城市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城市文明的体现,一个缺乏人文精神的城市犹如没有灵魂的躯壳。在进行城市硬件设施建设时,应充分结合城市的特点、历史、文化。将人文精神充分体现出来。(2)基础工程建设。基础工程建设应科学、合理。基础工程建设是城市规划的具体实现,使城市功能不断完善,进一步推动城市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基础工程建设项目不断增加,各种管道、线路铺设以及交通道路建设十分密集。特别是地下基础工程建设,由于工程具有隐蔽性等特点,监管力度被削弱。必须加强规划建设以及管理,减少返工、故障的发生。与此同时,基础工程建设必须具有瞻前性,延长重建时间。(3)产业经济建设。产业经济建设应考虑环境发展,产业经济建设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城市是人们生活居住的地方,必须注重城市环境保护。然而,在产业经济建设过程中往往会造成城市污染,尤其是工业经济的发展。因此,在进行产业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环境的承受能力,做好污染防范工作,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城市环境。

(三)城市管理

(1)完善城市规划制度,使城市规划纳入法律保护,对于城市的各项建设必须满足城市的总体规划要求,确保城市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避免因私人利益或小部分人利益破坏城市规划,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2)坚持城市管理制度,对于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建筑建设按照城市管理制度进行严格管理。严格控制建筑密度、城市绿化面积、城市容量等,对于交通路口、建筑高度、建筑朝向等题目具体要求并进行统一管理。(3)加强公共交通管理。公共交通的畅通是城市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在合理进行交通道路规划的同时,应加强交通管理。首先,加强机动车辆的管理,根据城市交通情况,制定出合理的管理措施,实现公交车、出租车、三轮车的多样化管理。其次,优化公共车辆的乘坐制度,为市民乘车提供便利,例如实现公交车与出租车的一卡制、一票制等。此外,加强交通法规培训,保证公共交通安全畅通。

二、城乡生态管理

(一)管理理念:树立正确的城乡生态管理理念。传统的城乡管理理念已人为本,将人的利益作为管理的首要目的,无法实现城乡生态平衡。因此,城乡生态管理必须是将人与自然作为核心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类作为自然界中的高级动物,在不断进化发展中已经满足了生存需求,如今的发展重心应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不是盲目的追求利益。因此,城乡生态管理的理念应该是人与自然并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管理对象:城乡生态管理既然以人与自然为中心,管理对象应为城乡的“人-自然”系统。一切人类活动以及自然环境都应划入管理范围。实现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促进城乡发展。

(三)管理方式:现代社会的发展使社会、经济、环境紧密相连,这就决定了现代城乡生态管理是成为十分复杂的综合性问题,要实现有效管理,其管理手段必须涉及到思想、法律、行政、技术等等多个层面。管理者一般是通过信息的传递、决策完成管理,城乡生态管理的复杂性决定了信息的庞大与复杂,人力数据的搜集与分析已经无法满足管理信息需求,因此,可在管理方式中融入信息技术以及预警系统等现代科学技术,全面搜集分析管理所需信息作为决策依据,实现科学、系统、全面管理。

三、结束语

第8篇:城市生态管理范文

关键词:生态城市;低碳建筑;管理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加大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力度为代价进行的,从长远来看,这种发展模式必然会造成环境的污染以及自然资源的枯竭,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与实施。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沙暴、雾霾问题已成为十分常见的污染问题,严重危害了人们的生命健康的同时,也再一次为我们敲响了保护环境的警钟。城市建设作为能源消耗的主要行业,首先应转变行业发展模式,以生态城市和低碳建筑作为行业发展重要指导理念,实现行业内的可持续发展。

1基于生态城市理念之下的低碳建筑的管理体系意义

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建筑行业带来新的春天,就目前来看,当前现有的建筑面积已经达到450亿平方米以上,而且这一数据还在以很高的速度不断上涨。建筑行业本身是一个能源消耗的主要行业,其中包括对水资源、木材资源以及其他建筑材料的消耗量巨大其中,用水量占总量的16%,木材与石材的使用量更是达到了25%和40%,其他建设生产过程当中用到的建筑材料的消耗量也达到了能源消耗总量的45%以上。与此同时,在建设过程当中,还会产生很多建筑废料,据统计在所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由建筑行业造成的污染已经达到34%以上,建筑行业对于能源的消耗以及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废弃、废料,都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正是由于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生态城市与低碳建筑的发展理念已经逐渐从环保理念逐步实践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值得注意的是生态城市低碳建筑两者之间虽然存在一定差异,但都是在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出的努力,行业专家应将研究重点放在如何在实践过程中实现二者的融合,从而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如何从建筑过程实现低碳发展

在建筑行业推行低碳发展的建筑理念应从建筑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拆除等五大阶段分别有选择的渗入。例如当一项建筑工程选定施工地点时,在设计过程中首先应考虑到在建设过程中会产生哪些建筑废料以及温室气体,在施工过程中如何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在建设过程中,如何做大限度的使用环保材料进行施工建设,如何通过设计方案体现对环保理念的实现,与此同时应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工程质量,减少返工次数,降低生产能耗的产生。与此同时,在建筑过程中,应进行废旧物品的回收使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减少了能源的浪费。在拆除过程中,应对可以进行回收的建筑材料进行妥善的处理,保存,使其能够满足后续的建筑需要。由此看来,在建筑行业推行低碳理念,应在施工建设的各个环节融入低碳环保理念,除了企业加强对自身建设的管理,还需要政府的监督扶持,从而实现生态城市、低碳建筑的环保理念。

3强化生态城市理念之下的低碳建筑管理体系的策略

建筑行业所涉及的领域相对较为复杂,相关从业人员的构成接较为繁复,行业的健康快速的发展会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多机会,由于建筑行业在建设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资源浪费和废水废气的排放也极为严重,因此要想确保我国生态环境免受破坏,降低能源的消耗,在建筑行业推行生态城市和低碳建筑的理念必须走在建设之前。根据当前环境情况的日益恶化以及行业内对于生态城市、低碳建筑的理念的实践情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低碳建筑管理体系进行建立和完善:

3.1以低碳建筑为突破口建设生态城市

建立低碳建筑的管理体系理念是实现生态城市的重要途径。低碳城市的建立既是生态城市的发展基础,也是实现生态城市理念的根本要求,低碳建筑的发展也推动了生态城市概念的实现。建筑行业本身涉及行业类型较为广泛,建筑行业的进步也必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完善与发展,从这一方面来看,低碳建筑的进步本身就对行业内实现低碳环保理念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在生态城市这一理念实现过程中,可将低碳建筑作为重要突破口,为后续工作的推进打下基础。

3.2制定符合生态城市理念的多元化评价标准

低碳建筑作为与以往建筑行业类型存在一定差异的新的建筑类型,其评判标准也应该符合低碳建筑自身的管理体系标准。除此之外,该评判标准还应在生态城市的理念之下完成对低碳建筑评价体系的形成。只有形成一套科学、完善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评判标准,才能保证将低碳建筑管理体系长久有效的运行。在各地形成各自的管理体系评价标准时,一定要充分考虑本地实际情况,形成既满足生态城市理念的需要,又能满足自身城市发展的评价体系。并且在发展过程中,还应不断对现有评价体系进行完善和调整,使其满足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建筑设计的实际需要。

3.3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由于我国在环境保护研究方面,并不属于技术先行国家,所以在相关技术的研究以及对现有技术的开发上都存在很多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应该积极吸取国外先进的环保技术以及管理手段,形成自己的低碳建筑建设方法,再根据我国国情以及各地区的实际情况,适当进行调整从而满足我国生态城市的发展需要。同时要保证与各国之间的技术交流与人才吸收,可以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出国考察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形成我国特有的以生态城市理念为原则低碳建筑的设计和建设。

3.4完善相关法规政策

国家的政策支持是建设生态城市的理论基础,并为建设生态城市中的低碳建筑提供强大的推动力。生态城市概念的提出与实践,本身就存在诸多问题,有些是可以通过完善技术水平,更新思想观念就可以实现的,但是在对其理念推广落实过程中,很多问题需要有相关的政策法规予以支持和保护,因此,在建立完善低碳建筑的管理体系过程中,不能忽视对相关政策法规的建立和完善,这都需要政府部门及时掌握行业需要,加大扶持看护力度,从行业根本需要入手,为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财政倾斜,为生态城市理论的实现奠定基础,保证低碳建筑的践行过程不受干扰。

4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的发展也使得人们对环境的保护越发重视。但是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给环境带沉重压力。为了减轻城市建筑给环境带来的沉重压力,就必须在行业内强调生态城市和低碳建筑的重要意义。但是地毯建筑管理的落实必须依靠整个社会的力量才能实现,既需要政府给予适当的财政扶持和政策倾斜,也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为行业发展提供生态、低碳的技术支持,更需要社会大众对低碳建筑技术的认可和支持,建筑企业自身也应将保护环境作为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主动了解和掌握低碳建筑的相关核心技术,从而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作者:党成杰 单位:西京学院

参考文献:

[1]姚德利,陈通.低碳建筑与生态城市关联互促性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1(12).

第9篇:城市生态管理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生态城市;城市管理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Communication)、现代计算机技术(Computer)、现代控制技术(Control)及现代图形显示技术(CRT)等4C技术取得历史性的突破,现代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并以史无前例的广度和深度介入到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当今世界不断向信息时代迈进。20世纪以来,尤其是二次大战后的大事迹,无论多么简略,都摆脱不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经济、社会所产生的革命性泛影响。[1]

一.数字智能城市,为数字化管理提供物质基础

生态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基础设施,也是智能化城市和数字化管理的必要条件。为此,生态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必须是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实现城市设施智能化。建立生态城市,首先要构建信息化建设的法律框架,实现城市信息建设的公开、透明及群众的广泛参与;其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要把信息化建设纳入作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份,提高信息化建设地位与作用

进行信息化建设,打造数字智能城市要本着统一网络平台、统一安全策略、统一规划管理的原则。一要加强城市局域网的发展,使网络覆盖整个生态城市的全部区域,把该区域内的基本信息系统全部连接起来,实现基本的三网(有线电视网、电话网、互联网)融合,实现区域资源充分共享;二要开发智能应用系统,对现有信息系统进行全面提升,在系统的大量事务性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次开发,使信息系统充分发挥城市辅助决策与管理的基本功能;三要建设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产业集群及城市管理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管理数据库,并通过城市局域网把分散的、梯级式的数据库串接在一起,用智能化方法的监测和调控体系进行智能管理,实现生态城市中社会、经营等信息的高度通畅。

二.发展数字智能技术,为数字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数字智能技术作为生态城市管理的技术支撑工具,并影响着整个城市管理效率。在生态城市管理数据库和网络平台的支持下,可以利用数字智能技术,有效监控生态城市中各系统的动态情况,还可以设计系统的连锁报警系统,为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服务提供技术支持,为生态城市的完善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基础。

按当前已有技术手段,建立生态城市管理系统,要采用的数字技术主要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遥测(TM)、互联网(Internet)、虚拟现实(VR)与仿真(Simulation)这几个关键技术领域。其中,遥感与遥测技术是取得城市自然地理信息的有效手段;互联网作为传输数据的载体,能快速准确的将信息传递到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将采集到的遥感和遥测技术数据为信息源,经过存贮、处理、分析数据,为虚拟实现提供数据;虚拟现实与仿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结合,可以把城市内的某些管理虚拟化实现,经过仿真处理后再进入城市管理的实施阶段。

生态城市管理系统利用数字智能技术可以安全、快速、高效、动态、规范地得到和存储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成果信息(包括属性的和空间的);快速、高精度对城市管理信息的查询进行检索和统计,以便用户获取各种精确信息;有效的对城市信息的空间进行分析,支持城市管理深化工作;快速、高精度地更新城市定位信息,使城市管理工作中信息的现实性得到保证[2]。

三.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生态城市现代化管理

城市管理信息系统(Urba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UMIS)是为实现城市管理目标,收集、存储、加工和处理各种信息,辅助各级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决策的信息处理系统。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是针对企业管理和工业应用而设计,多数系统没有设计与城市智能管理系统的接口,无法在地理概念上辅助城市管理。因此开发生态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的关键是要开发新的应用系统,使GIS和MIS有效结合在一起,实现MIS和GIS的互连互通与共享,实现系统资源的利用率。

生态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履盖区域城市里的所有职能部门,通过对城市社会、经济、生态系统中各个子系统进行实时动态监测与控制,可以让管理者及时准确地为决策层提供管理信息,推进决策管理科学化。

四.建立决策支持系统,实现生态城市决策科学化

信息化管理基础层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管理的技术层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化管理应用层是建立管理信息系统,三者属于层级关系,且为最高的决策支持系统服务。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DDS)是指通过电子计算机综合利用大量数据,有机组合众多模型,模拟不同决策方案,辅助决策者实现科学决策的系统。建立决策支持系统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决策效率,保证科学决策。决策支持系统能是生态城市进行科学决策必须的主要工具,为生态城市创造出良好的决策环境。

相对管理信息系统而言,生态城市决策支持系统是对生态城市进行宏观管理的辅助工具,它以电子计算机对MIS产生的数据信息的基础上再次高度综合而成。决策支持系统可以在决策过程的不同阶段给予决策者不同形式的支持,辅助生态城市制定可持续发展决策。

参考文献:

[1] 张正德.美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经济影响[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