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范文

关于职业规划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第1篇:关于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范文

本文以财经类高校的硕士研究生为调查对象,采取问卷调查(实发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45份,问卷有效率93.13%,其中男生318名,女生427名)和个人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其开展就业意向与就业服务需求调查,分析财经类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意向以及在就业过程中需要提供的服务,为财经类学校更加有效地开展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参考。

一、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就业意向与就业服务需求总体分析

1.财经类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意向分析

(1)职业规划。关于毕业后的打算,高达92.67%的学生选择就业,只有不足5%的学生期望继续升学,选择出国、自主创业或其他的学生也不足4%。可见,财经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的定位明确,目标具体,且高度集中。

这一方面反映了财经类硕士研究生经过三年硕士生涯的学习和锻炼后,理论知识较为扎实,专业功底积累充分,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较强,因此更倾向于直接就业;另一方面也说明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对自身未来的发展侧重于应用型人才定位。

(2)择业意向方面。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在首次就业时,优先考虑专业对口的金融机构(占比77.11%)。国有大中型企业(占比50.67%)、事业单位(占比39.78%)以及党政机关(占比26.22%)等相关岗位对毕业生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由此看出,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对就业的期待起点较高。

(3)期望就业的金融机构。在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期货及信托等各金融机构中,超过一半的学生(59.22%)期望进入银行,选择证券和信托的比例分别为16.22%和11.33%,居于平均值水平,而选择基金、期货、保险等金融机构的硕士研究生则少之又少。

(4)期望工资水平。财经类硕士研究生首次就业时对月薪的期望水平为5465元(选取区间数据的中位数作为样本数据进行加权平均),其中,85%以上的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对首次就业的月薪期望达到4000元以上,并且45%左右的学生更期望首次就业的月薪达到5500元以上,超过目前全国硕士研究生首次就业月薪平均值3680元(数据来源于搜狐教育)。可见,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对首次就业的薪水普遍存在较高的期望。

(5)影响就业选择的各项因素重要性分析。考虑就业单位各方面因素,财经类硕士研究生最看重以下两点:个人发展空间和行业发展前景。在5级量表体系中,这两项的重要性分别高达4.46分和4.42分。说明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在择业过程中目光长远且理性,具备一定的长远规划。薪资福利水平(4.14分)排名第三位,这与前面分析的财经类硕士研究生的期望薪资较高的结论一致。

同时,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对于职业稳定和地理位置的要求相对较高,这两项的重要性分别占4分和3.91分;而企业文化氛围相对来说就没有那么被看重(3.87分)。因此,财经类学校需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加强文化熏陶,提高人文素养。

此外,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在择业时对岗位与专业的对口性较不看重,他们并不拘泥于专业是否对口,专业对口的重要性只占3.46分,对比其他因素来说分值较低。

2.财经类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服务需求分析

(1)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财经类硕士研究生主要通过以下三条途径获取招聘信息:学校的招聘信息(82.44%,包括网站或海报等)、应届生专业招聘网站(78.89%)和校园宣讲会(70.00%);通过工作实习、企业官方网站等获取就业信息的比例较小,分别只有20.89%和17.56%的比例。

(2)对学校职业规划服务的需求。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希望学校重点提供以下三方面的职业规划服务:职业规划一对一咨询(62.22%)、职业规划课程(53.56%)和职业规划测评服务(44.67%)。可见,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对于职业规划相关服务的需求较大,而且更加需要专业的一对一服务。

(3)对学校就业服务的需求。对于“硕士研究生最期望参与的实习实践活动”这一问题,91.11%的财经类硕士研究生最期望参与专业实习;其次是企业参观体验(35.56%)和行业课堂(33.78%)。

当被问及“您认为学校就业部门在帮助学生就业的过程中,应该提供哪些服务?”时,88.67%的财经类硕士研究生认为最需要学校提供充足的就业信息,61.78%的人认为就业技能指导和培训服务也很重要,另有58.89%的人希望学校拓展就业渠道,更优质和高效地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

二、开展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就业工作的对策建议

1.加强用人单位的引进工作,鼓励学生多元化就业

关于就业意向,金融机构、国有大中型企业以及事业单位三大领域吸引了90%以上的财经类硕士研究生;而其他诸如民营企业、基层就业项目、选调生等对学生吸引力不明显。为此,财经类学校一方面需要提供更优质的就业服务,加强对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等用人单位的引进工作,以满足广大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对高端行业的岗位需求;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大力度拓展房地产业、快消行业、IT企业、咨询服务行业等就业市场,鼓励更多学生进入社会各主流行业展现财经学子的风采。同时,学校要加强对基层就业项目的宣传和动员力度,鼓励和引导更多优秀的财经类毕业生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锻炼,扎根在艰苦的岗位上,为贫困落后地区的发展贡献青春和智慧。

2.加强学生在金融机构就业的差异化引导

在各类金融机构中,有接近2/3的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对银行情有独钟,就业目标比较集中。因此,学校在培养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多元化、差异化引导,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提升学生在金融招聘市场上的就业竞争力;学校就业中心也需引进更多类别的金融机构,为硕士研究生的分散化、个性化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3.提供优质化的就业信息和专业化的就业认知辅导

财经类硕士研究生对首次就业的月薪期望值存在偏高的倾向。若是在全面评估自身实力以及了解总体就业行情后,确定自己合理的月薪期望,那说明学生对自身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充满信心。因此,学校就业中心可进一步扩展对毕业生的就业服务,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就业信息,创造更精品更高端的就业平台,以充分展现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防止某些学生盲目跟风,学校就业中心也需加强对学生的就业认知辅导,协助学生分析目前的就业形势,鼓励其制定长远的职业目标,在首次就业过程中不要盲目跟风,过分看重薪资福利,要综合考虑自身条件、行业发展趋势和个人发展空间等,制定更科学合理和可行的发展规划。

4.提供全方位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服务

第2篇:关于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调查研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2-0121-02

1 调查情况

1.1 调查的目的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职业规划的能力,发现学生在职业规划和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加强对学生的督促和指导。

1.2 调查对象的选取

本次调查以我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250名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主要通过问卷调查与对个别问题深入访谈的方式,进行较为全面的调查,回收问卷230份,有效问卷224份。

1.3 调查样本的构成

在224名有效问卷中,艺术学院学生45 人;信息学院学生 37 人;法学院学生41人;电子学院37人;为了增强信度和效度还向《合同法》选修课(涵盖不同专业)的学生64人发放问卷。在所有调查对象中,男生118 人, 女生 106 人;农村籍学生 75 人,乡镇学生人数为69人,城市籍学生 80人。

1.4 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收集与本研究相关资料。问卷采用自填法,由被调查者当场填写,经核实后回收,实际发放问卷250份,回收230份,回收率92%,有效问卷224份,有效率97.3%。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学生不熟悉职业生涯规划

经过统计分析发现,45.6%的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有所了解,3.8%的学生比较熟知,20.5%的学生表示不了解。33%的学生是从二级学院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获得相关知识,63%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18%的学生表示不能确定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33%的二级学院在新生入学时进行了职业生涯方面的指导,但缺乏进一步的系统的教学与跟踪指导。

2.2 不同性别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比较

对比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对于职业规划的认识,在96%的有所了解和熟悉职业规划的学生中,男生的比例占62%,女生仅占38%,进一步的访谈发现,男生对职业规划的认识源于生存压力的需求和现实生活的需要,其中有23%的学生是出于自我能力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还有部分学生从媒体和讲座中习得的职业规划相关的知识;有3.4%的女生出于对就业性别歧视的担忧不敢正视这一问题,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规划也无从开展。

2.3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专业的了解程度

在“你对自己所学专业是否了解,比如培养目标?”一项问卷中,约12%的学生选择了“非常了解”,80%左右的学生选择了“了解一些”,还有8%的学生“不了解”。对于选择所学专业的原因中有78%的学生选择父母指导的选择,其中有18%的人选择进入大学学习后对自己所学专业有所兴趣,43%的人表示没有兴趣,7%的人正打算换专业,10%的人表示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有22%的人是自己对于自己喜欢的专业的自愿选择,其中有3%的人进入大学学习后丧失对自己高考志愿时所选择的专业的兴趣。

2.4 学生的专业和职业的关系

35.3%理工科技术性强的专业学生想找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36%的法学专业的学生希望从事法律事务相关的工作,总体上看,人文社科的学生专业倾向不明显, 28.7%的学生认为只要有一份工作就行,至于是否与自己专业相关无所谓。

2.5 在职业取向上趋于多元化

43.6%的学生想进公司,20%的学生想自主创业,19.4%的学生欲做公务员或其他职业。除与专业对口的职业外,公务员、自主创业也成为学生择业重点。

2.6 职业理想与职业能力关系

学生职业理想与职业能力的关系上,有76%的学生不清楚实现自己职业理想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只有3.6% 的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并为实现自已的职业理想储备职业能力,24%的学生认为按照学校安排的课表进行学习就具备了未来职业所需的专业能力。

2.7 职业规划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78%的学生认为两者之间没有关联,进一步的访谈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素质教育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教育,以知识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作为衡量个人素质的基本标准。23%的人将找工作的能力等同于职业规划,并认为这也是一种个人能力。

3 对策探讨

从以上结果和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也没有将职业规划作为一种提升个人能力的方法来对待,事实上我们认为:职业能力是个人的一种基本素质,职业能力以职业规划为基础,良好的职业实现对于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和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有较大的作用,而个人的良好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发展息息相关,从我们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调查中可以发现,当前大学生对于职业规划的认识程度还有待于提高,学校社会和家庭均应在此问题上作出努力。只有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才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发挥潜能,取得职业生涯的成功。

3.1 学生、家长与教师的观念必须转变

职业规划的问题以与市场经济和职业的高度分化为社会背景,以个人的自主择业为前提,国外很早就有关于职业规划的研究,并且将其与素质教育结合在一起,英国、美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起步较早, 而且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具有早期性、个性化、实用性、专业性和连续性等特点。国内大部分人将职业规划作为一种就业的手段,对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作出合理的安排。我们认为,职业规划的重心不仅仅是职业,不仅仅是指导个体找份工作好,它以评估人的性格特征和气质为基础,以人生的事业和人的价值的完美实现为终极目标,应该将其纳入素质教育的范畴中,成功的职业规划应该贯穿于个人人生发展的始终,因而应倡导家庭、学校、社会多位一体、贯穿人生始终的职业规划模式。学生不能只是专注于个人的学习与成绩,不能正确地认知自我。对职业生涯教育概念认识粗浅,被动地接收学校和指导老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应该变被动为主动,积极进行职业规划,自己在职业生涯的选择上不是以金钱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切忌功利的心态,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个人天赋和兴趣,而不是专业目前是否热门或者有“钱”途,兴趣是人们后天的成长环境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丧失兴趣是人们转换工作的重要原因,也是职场失败的重要因素。作为家长应该用心发现孩子的长处和兴趣爱好、心理倾向,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尽早的认清和帮助孩子进行自我认知,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作为教师也不仅应该教书还应该育人,激发学生的职业理想和职业兴趣,引导学生明确职业理想的内涵、职业理想对职业生涯发展的作用以及如何根据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积极的指导学生进行人生的规划和实现人生的价值。

3.2 要建立职业生涯辅导与咨询机构

由一批具有实践经验又精通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理论的教师进行日常管理定期进行活动,学校推进课程体系改革,课程体系中应有职业规划课程,提早开设职业规划选修课,并计入学分使职业生涯教育工作日常化,建立专业的职业规划教育师资队伍,可以先进行试点,以点带面全面展开。也可将职业规划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之中,从学生刚入校时就开始进行职业规划方面的指导,对于教师现在学校专业的职业规划教师明显不够,从知识背景上看,部分是从行政岗位上直接转过来,部分依赖于学生辅导员进行职业生涯指导,均存在问题,应该安排心理学专业方面的专职教师进行职业规划的教学和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测评,引进国内外比较先进的职业生涯测试软件使学校职业规划系统化、科学化、正规化,提倡专兼职教师并举的原则,学校可以从校外聘请专门从事职业规划训练的人员作为学校职业规划兼职教师,对学校内部有关专业的有志于长期服务学生的老师,定期向相关机构派出老师进行职业规划的专业培训。定期请各行业的成功人士进校进行职业经验的介绍和交流,激励大学生进行自我规划,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3 加强相关专业的社会作用和功能方面介绍

调查中甚至发现部分大三学生还不清楚自己所学的专业,盲目的学习只能是事倍功半的效果,学生由于不清楚自己所学的专业,因而缺乏专业认同感和专业自信心,也很难在学习中有意识的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因而二级学院在制订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应该加强相关专业的社会作用和功能方面介绍,适当安排理论课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利用假期安排学生进入专业相关的单位进行实习,使学生尽快对专业有感性认识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的进行职业规划。

3.4 学校应加大学校与用人单位联合的力度

及时反馈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聘请用人单位人事部门有关人员进校举办讲座,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与职业素养的培养与熏陶。在软件方面,尽快引进职业能力测评系统免费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测评,学生通过对自己的职业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的测评,充分地了解自己的 人格与能力,结合现实社会,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客观的找出自己的一些不足, 有针对性地培养和发展自己良好的职业个性,确定职业目标,尽可能的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并且尽早的根据自己的性格、能力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1]冯萍.论职业生涯规划应从跨入大学开始[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2,(3).

[2]徐昶斌.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应用初探[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第3篇:关于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要性;开展

一、职教在新生入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所谓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指组织与个人相互结合,在对某一个人关于职业生涯的主观与客观的条件进行分析、测定以及研究的基础上,对个人的爱好、兴趣、特长以及能力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的研究与分析,并根据个人的职业倾向,结合当前的时代特点,确定自身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了这一目标的实现,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在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大学生毕业后,对他们实施的是分配制度,学校和国家决定着学生的职业和去向,所以无需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但是,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大学生面临着就业竞争压力,因此,对他们实施职业生涯规划就显得至关重要。大学新生进入大学校园后,教师要对新生进行职教,使学生能全面意识到职教的重要性,树立起正确的职业意识,并尽快进入职业角色,对未来就业所需要的技能及知识尽快了解并掌握,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使大学新生在学习方面,化被动为主动,避免盲目性的学习。而且,对大学新生进行职教,可以使他们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对未来职业目标的实施有科学的策略,在学习中少走很多弯路,并节省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因此,对大学新生进行职教具有重要意义。

二、职教的开展

1.确定职业目标

大学校园里,教师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就是要使每一位学生对自己每一学期的职业规划任务做到心中有数,比如在大一学习阶段,除了对专业知识掌握之外,要给自己订个人目标,并初步对自己的职业目标进行设定。很多人在订立自身的职业目标时,经常忽略了自身年龄以及多种因素产生的影响,总是把目标定得过于单一,或者过高。对于大学新生而言,他们首先要明确自己要追求什么,而对于职业目标的确定,也不是订立后就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自己不同时期的特点,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工作能力以及所学专业的特点,进行分阶段订立。

2.对专业知识进行培养

可以说,大学生涯这个时期,也是对职业生涯探索的一个时

期。大学新生从高中向大学校园迈进,他们在报考所选修的专业知识时,其实很多新生对本专业的内容并不是很了解,对于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更是充满盲目性,因此,大学教师在对新生进行职教时,首先要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进行了解,并能建立起强烈的专业意识,培养学生对自己本专业知识的浓厚的兴趣。最后,还可以请专业相关人员讲解本行业的就业前景,或者请本专业毕业

生进行交流,探讨经验。

3.进行个体的自我定位

大学新生要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首先要使学生对自己的个

性特征充分了解。新生在进行自我定位时,要全面地分析并了解自己。因为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只有先对自己进行充分认识,才能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做出选择,这样,才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路线做出正确的选择。所以,新生对自身进行自我定位,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大学新生首先要对自己的性格、技能、兴趣、特长,甚至活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进行深切了解,才能制订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而教师在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时要对这方面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优点与短处,扬长避短,确定适合自己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科学的规划。

三、在进行学业规划时,要把职业规划作为导向

那么,什么是学业规划呢?简单地说,就是对学什么专业、怎样学、以及何时学等一些问题进行的决策。具体而言,就是大学生对自身的特点进行深切了解,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做深入研究,从而确定自己学业的发展目标,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出科学的学业发展计划。可以说,职业规划、学业规划都属于个人发展规划,不过学业规划是以职业规划作为基础的,反过来,职业规划则是学业规划的升华。对大学新生而言,在对学业规划进行制订的时候,要把职业规划作为导向。

在这里,我们所说的学业规划,与高中时代的学业规划存在着本质的区别。高中阶段的学业规划,主要是以考上理想中的大学为目标,而这里所说的学业规划,是对大学生而言的,与职业规划联系密切。在大学校园里,虽然专业众多,且各个专业的特点互不相同,但面临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以实现就业并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为目标,所以,职业规划不仅仅是对大四学生而言的,还是大学的整个阶段都需要面临的问题。因此,在新生的入学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大学新生制订出学业规划,并且这个学业规划要以职

业规划为导向。

总之,在入学教育中对大学新生进行职教,不仅可以使学生尽早树立职业意识,而且能够使他们进入职业角色。大学教师要帮助学生培养专业意识,确定职业目标,使学生能够朝成功的就业道路迈进。

参考文献:

[1]钟谷兰,杨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徐笑君.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

第4篇:关于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范文

【摘 要】职业规划能力是高职院校的重要教学内容,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当前高职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现状不容乐观,总体水平较差。这种现状不是偶然的,而是教育理念滞后、职业规划缺乏实效性、教材质量有待提高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此,要采取各项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强高职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现状;原因

0.引言

近些年来,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与发展,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培养问题引起了社会越来越广泛地关注。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其职业规划能力培养遇到了一些新问题、新挑战。最近几年,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其速度远远超过了普通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导致毕业生数量的激增,进而引发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对紧迫的就业形势,有些高职学生显得比较茫然,更有甚者,有些高职学生还产生了严重的心理疾病。虽然实际中造成严峻就业形势的因素有很多,但是缺乏职业规划能力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在调查中发现,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高职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整体偏低,并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可见,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是高职院校的一项永恒课题。基于此,本文从基本概述、现状分析、原因分析三个角度,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如下的分析与研究。

1.高职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基本概述

实质而言,职业规划就是指对自己进行自我认知,并确立职业目标以及构划职业发展的过程。可见,职业规划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自我认知。在确定职业目标之前,高职学生首先要对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等进行全面的认知了解,并以此为依据,科学、合理地确定职业目标。提高高职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是提高高职学生规划能力的前提和基础。(2)选择职业以及确定职业目标。在对自身实际以及所要各类职业进行全面了解以后,选择自己感兴趣并且有能力胜任的职业。与此同时,要依据自身实际情况,确定合适的职业目标。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目标确定能力,是提高高职学生规划能力的重要内容。(3)实现职业目标的规划设计。为了更好地实现职业目标,要将职业目标进行具体地细化,以阶段形式设计职业目标。在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实现措施,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目标设计与实现能力,是提高高职学生规划能力的关键环节。

2.高职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现状分析

调查研究发现,当前高职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现状不甚理想,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整体情况较差。概括起来讲,其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缺乏职业认知

与其它社会人群相比,高职学生的工作经验与社会阅历少,对将要从事的职业缺乏正确认识和全面了解,有些专业的学生竟不知道将来会从事什么工作。关于职业规划问题,大部分高职学生不会确定职业目标,根本不知道确定职业目标的阶段与途径。以幼教专业为例,一名学生要将幼儿园园长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竟然不知道由幼儿教师发展为幼儿园园长需要经历“副班老师—主班老师—组长—园长助理—园长”的过程。以上这些,说明当前的高职学生缺乏职业认知。在实际中,这种问题很可能影响高职学生职业规划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导致职业规划的失败。

2.2职业规划与所学专业相脱节

从理论的层面讲,高职学校的专业设置应当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实现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高度一致。然而,在现实中,两者存在着严重脱节的现象,使得学生在职业规划中陷入了艰难的境地,并导致职业规划与所学专业相脱节的问题。有些高职学生在选择专业时缺乏谨慎的态度,对选择的专业缺乏学习兴趣。再加上黯淡的就业前景,使得他们在职业规划时脱离了专业实际,影响了职业规划的实效性。可想而知,如果没有专业知识作支撑,高职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就很难得到实质性地提高。

2.3职业规划不切实际

职业规划不切实际是高职学生经常犯的一个错误,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他们职业规划能力的缺失。在实际中,有些高职学生平常不努力学习,也不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但在确立职业规划时,却将目标定的很高,如想考博士、想进大型集团公司入职、想当科学家等等。学生不同,职业规划能力与职业规划目标也会有所不同。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既不要唯唯诺诺,将职业目标定的很低,也不要盲目自大,将职业目标定的很高,而要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立职业规划目标。

2.4职业目标阶段和措施不得当

划分职业目标阶段与制定职业目标措施是高职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具体体现。之所以说当前高职学生职业规划能力较差,与这两项内容的缺失有着直接关联。在实践中,有些高职学生虽然确立了合适的职业目标,但对目标实现过程缺乏了解。也就是说,他们不能正确划分实现职业目标的具体阶段。也有些高职学生不懂得制定职业目标措施的重要性,没有制定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即使制定了措施,也不切实际,没有任何实效性可言。

3.高职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现状的成因分析

出现当前高职学生职业规划能力较差的现状不是偶然的,而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下面,本文对造成该种现状的原因作了如下分析。

3.1教育理念较为滞后

现如今,有些高职院校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缺乏正确认识,不能科学判断或预见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制度、教育环境等的变化和发展。而且,在现实中,存在这种情况的教师还占有很大的比重。在素质教育环境下,这种情况是不允许存在的。滞后的教育理念,使得高职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培养缺乏正确的思想引导,从而引发了严重的不良后果。

3.2职业规划缺乏实效性

为了增加就业率,高职院校片面地追求短期性与量性的人才培养,使得文化素质教育课成为专业技能课的“点缀”。也就是说,在实际中,文化素质教育课成为可有可无的课程。而职业规划能力培养作为文化素质教育课的重要内容,自然而然会受到这种现状的影响,导致职业规划能力培养工作只流于形式,没有任何实效性可言。此外,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高职学生缺乏自主职业规划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高职院校发挥引导作用。而现实与需求的激烈矛盾和冲突,制约着高职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提高。

3.3教材质量有待提高

教材是职业规划能力培养的必要载体。如果没有高质量的教材作支撑,那么高职学生职业规划能力提高会大打折扣。就目前而言,有关职业教育规划的教材虽然数量较多,但是鱼龙混杂,质量合格的屈指可数。总体而言,当前的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内容陈旧,应用实效性不强,根本不能适应当代职业教育规划课程的需要。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提高高职学生职业规划能力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程。为了更好地完成该项工程,要重点注意这样几个问题:首先,要对提高高职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其次,要对当前高职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现状及原因有一个全面分析;最后,要对提高高职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路径有一个科学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增强该项工程的有效性与实效性,才能真正实现该项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坤林.粤东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现状调查分析[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

第5篇:关于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 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科学地制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大学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与素质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于广大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而言,职业生涯规划更是必不可少。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一)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大学生正处于职业探索期, 是否具有职业规划意识,职业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对于大学生的职业选择至关重要。然而在规划职业生涯时,部分大学生普遍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形势等问题比较模糊,他们认为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计划没有变化快,没必要做职业规划。

2.价值取向的偏颇,规划与行动脱离。大学生在择业时存在着明显的功利化倾向。不少大学生向往大城市和进入高收入的单位,很少有人主动愿意去中小城市的基层单位,而并没有把个人发展空间或者未来的发展前景排在首位。不少大学生大学生梦想利用父辈等人脉关系就业为捷径;还有些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职业证书资格考试,以进一步升学作为自己职业设计的跳板。不少大学生选择了兼职,但其目的只是为了向用人单位证明自己有过实习经历。其实,这些发展方向和途径必导致他们职业价值观不合理。

虽然有些大学生初步制定了职业生涯规划,也树立了远大的目标和人生的理想,由于自控能力比较差,没有认真执行自己的规划,没有结合社会实践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奋斗。甚至有些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帮助毕业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而没有把这些实践与人生目标、未来的职业规划联系起来。

(二)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很多高校没有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他们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职业定位,就是让大学生在了解自己的前提下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没有意识到要关心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问题。其次,大部分高校仅仅把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对象仅限于毕业生,形式也多以选修课、互联网、讲座、座谈等为主,这样的教育安排,以至于大学生在整个受教育阶段接触到职业世界里的各种信息很少, 大学生缺乏职业实践, 缺乏职业概念。最后,学校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机构不健全,专业程度不高等,就导致了对学生的指导不深入不到位,这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解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的基本对策

(一)注重视野拓宽,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

就要立足学业、拓宽视野,在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同时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调整自我。大学生要深入学习各种知识,包括政治、专业、文化、艺术等方面,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专业素质、个人修养;要通过参加文体、参与集体活动、加入学生社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充分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要在集体中成长,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发现优势和劣势。学生逐步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树立科学规划人生,有目的、有步骤地学习知识、技能, 培养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

(二)学生应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努力构建职业规划的稳固

大学生在接受专业理论指导的基础上,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保证数量和质量,这样才能够拥有更多的实战经验。大学生在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同时,要积极参与校内各种实践项目、参加暑期社会实践,主动接触社会,对其所学专业的应用及其将来可能从事的相关职业有一个比较真实的感性认识;要进入一些单位开展实习锻炼,通过体验认识职业对素质的要求。在这样的基础上会对自己再次分析、对目标深入考虑、科学地设计职业发展,从而有效地进行就业准备。通过对社会实践的意义和功能的进行拓展,大学生不仅在心理上接纳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 也进一步明确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

(三)不断调整职业生涯规划

由于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外因素很多, 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 对影响到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进行监控和评估。随着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增多, 职业生涯理论的丰富大学生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后应及时修正,使得规划更加符合自身和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

(四)学校应加强培养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和教师建设

1.职业生涯规划应列入高校各专业的教学计划, 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学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院的办学特色为依靠,将地区、行业就业方向作为着眼点,形成具有鲜明的系列的职业规划课程。积极开展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使大学生明白今后职业发展方向,学会有目的地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为未来的职业自我实现打下良好的基础。

2.拥有一支专业化的职业指导教师是是顺利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的基础。职业咨询机构应由一批具有丰富的理论与职业实践的辅导老师组成,为大学生服务。校内抽调专门教师进行专门、系统的理论和培训,提高日常指导和辅导水平;其次,学院还可以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聘请专家、成功企业家等拥有大量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为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兼职教师,让他们对学生进行经常的职业讲座或檠生提供实战平台,使之更加符合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 最终实现其人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韩丽霞等. 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探讨与思考[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6(3).

[2] 连慧.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1(5).

[3]高佩华.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 人才开发,2005,(3).

[4]吴绍琪, 陈科. 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问题与完善途径[J].文教资料, 2008(2).

[5]赵颂平, 张荣祥. 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与分析[ J] .现代教育科学, 2004,( 3) .

第6篇:关于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研究生职业规划课程实施 必要性 思路 实施途径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取得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原本作为高学历象征的研究生教育规模亦不断扩大,逐步由高学历、稀缺性的“市场宠儿”,转而不得不接受残酷的市场竞争,就业形势不容乐观。①这种现状的形成原因包括,研究生就业心态与现实状况之间存在冲突,研究生培养的专业设置、招生人数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脱节,研究生个人能力单一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矛盾。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应积极推行研究生职业规划,并使其向课程化方向发展。

一、研究生职业规划课程实施的必要性

在当前形势下,虽然研究生就业已经出现了很大困难,但与之相对应的完善的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还没有形成。“目前高校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大多停留在政策指导、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心理调适等统一化、标准化的指导上”。②不仅研究生导师、研究生管理人员对研究生就业问题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研究生群体本身也存在职业规划意识淡薄、积极主动性不足等问题。因此,促进研究生职业规划的课程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

高校学生工作的基本职能包括教育、管理和服务三个方面,随着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的变化,目前已日益强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就业服务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学生长远发展目标的设计和途径的选择,需要在充分研究学生特征的前提下,由传统的单项信息传递转向提供系统、全面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将其纳入正式大课程体系,提出必需的学分要求,又不限于仅在课堂内的将作报告形式完成教学,以促进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提高学习和实践动力,在就业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二、研究生职业规划课程实施的主要思路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构建适合研究生的职业规划的课程,需要密切结合研究生群体的特征来开展工作。主要思路包括以下几点。

(一)充分理解研究生就业心态的同时,引导他们客观认识当前就业市场形势和需求。

如前所述,绝大多数的研究生有较高的心理期望,学习成本的增加必然使他们在心理上对就业单位、岗位较为挑剔,这表现在他们对工作稳定性、工作岗位层次、薪水待遇等方面的较高要求。而这种要求的本质是精英身份确证和认同的需要,如果单纯否定这种意识就很难令他们接受。因此,在充分尊重研究生渴望得到认同的心理欲求的同时,应通过逐步引导他们认识到当前就业市场的客观形势,使他们自觉降低心理预期。同时,使他们意识到这种相对降低的就业愿望一旦实现,便是其精英身份的体现。另一方面,通过展示市场需求的多层次性和复杂性,引导学生从思想上消除传统就业思路的局限性,培养“海阔凭鱼跃”的胸襟,拓宽视野,多角度、多渠道地谋求价值实现途径。

(二)充分肯定研究生理论研究特长,引导他们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提高综合能力。

相对于本科生而言,研究生的理论研究水平更高,他们在这一方面付出的努力应该受到充分肯定。如果因此忽视综合能力的锻造和培养,在就业竞争中就会成为劣势。据不完全调查,不少单位尤其是大型企业、外企招聘时特别青睐本科生。在他们看来,研究生理论素养有余、动手能力不足,再加上思维已近成熟,因此后天改造的可能性非常小。根本原因是研究生实践经验的缺乏和综合能力的薄弱。结合研究生的专业性特征,应努力促进他们从专业领域出发寻求专业理论与实践创新的结合点,并围绕此职业方向锻炼相关能力,提高研究生人才在市场上的适配度。

(三)充分尊重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并致力于动员他们共同促进研究生就业。

研究生导师制度是研究生与本科生的重要区别之一。本科阶段,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指导、就业服务等诸多环节主要由学生工作者引导完成,学生对辅导员的依赖程度相当高,就业指导与服务也主要由学生工作者来完成。而研究生阶段,研究生导师承担了研究生专业学习、课题研究等方面的指导任务,由于他们的学术影响力,研究生普遍非常尊重和信赖自己的导师。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相对于辅导员而言更具针对性,研究生与导师的接触最多,导师很大程度上成为研究生的人生导师。因此,导师对研究生的影响力不容忽视,不仅与学生能否正常毕业关系密切,而且对研究生的价值判断和职业选择有着重要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工作致力于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并据此开展适合研究生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必须赢得导师的认同和支持。事实表明,研究生一旦从导师那里获取激励,就会在很大程度上直接转化成为战胜困难、积极就业的信心和动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何调动导师参与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热情,吸引导师积极将研究生职业规划教育落到实处,③是帮助研究生走出学业负担和就业压力双重困境的重要推动力。

三、研究生职业规划课程实施的途径

目前针对研究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缺乏统一规划,研究生个体对职业规划缺乏正确的认识。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视角出发,立足于研究生专业性、学术性的优势。由辅导员承担的研究生职业课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一)全程指导,与研究生培养相统一,促进专业学习与职业规划教育相沟通。

对研究生而言,专业性的学习和研究是他们的首要任务。为了帮助他们明确学习方向,合理安排学习生活,有必要帮助研究生尽早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引导他们分阶段、有步骤地开展职业规划,将职业教育渗透于研究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辅导员可从研究生不同阶段的特征出发,设计一套职业规划教育模式。1.在研究生新生初进校时,采用心理学工作方法,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并设计今后三年的发展规划。2.在一学期时,开设职业规划专题讲座,要求学生以标准格式撰写职业规划书,初步形成明确的职业方向,制定初步的行动方案。并邀请专家帮助学生对自己准确定位,鼓励他们以自己适合的角色为出发点,分类走上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3.二年级时,指导学生根据不同发展路径制订详细的行动方案,指导他们如何制作和包装简历、开展模拟面试提高展示度等。4.在研三上学期,明确就业工作时间表、分析就业政策和当年就业状况,引导学生笑对职场、轻松应战。

(二)搭建平台,促进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相融合,全面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是科学研究获得不竭动力的源泉,但不少学生却乐于躲进书斋。应充分尊重研究生的专业研究兴趣,鼓励他们在此基础上挖掘自身潜力,提高锻造实践技能。事实表明,研究生愿意选择与专业研究课题相关的实践项目,或能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一展所长。例如大气专业研究生组织的气象服务团、医学专业研究生组织的医疗卫生服务团、环境学专业研究生组织的环境整治服务团等。而在非应用性的基础学科中,更需要强调专业理论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确保他们的专业研究价值。

(三)以人为本,促进群体性引导与个性化辅导相统一,帮助个体确立职业发展路径。

在开展群体性职业规划教育的同时,还应密切关注个体的身心特征,并给予必要的针对性辅导和心理疏导。首先,通过研读学生职业规划书全面把握学生的职业理想,对那些职业方向不明确、行动方案不实际的学生,要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进一步深刻认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通过必要的心理学工作方法和他们一起深入挖掘自身潜力。其次,通过多种渠道深入了解学生的性格、家庭背景等特征,特别关注那些性格内向、家庭贫困的学生,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帮助他们寻找就业信息,鼓励他们应对挑战。对这些学生,尤其要追踪他们的就业心理状态,竭力避免他们因害怕失败而封闭自己,或因缺乏社会资本而怨天尤人,引导他们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改变和提高自身能力以适应社会需求。

(四)全员育人,凸显研究生导师的指导作用,将其纳入职业规划课程的育人队伍。

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居于重要地位,对研究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也拥有相对较为丰富的社会资本。除运用绩效考核等行政手段促使研究生导师关心和促进学生就业之外,更重要的是探索一套有利于导师发挥作用的就业指导体系。辅导员积极主动加强与导师的联系,与其分享学生管理中的心得,通过沟通打破导师关于研究生培养与学生管理各司其职的观念。可在学生进行初步的职业规划之后,将他们的职业理想与导师分享,使导师较为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真实想法,有利于导师根据学生的职业理想制订教学科研计划,特别是对于有志于学术研究的学生可尽早引导其进入课题研究。而在学生进行较为明确的职业定位后,导师可为学生制订更为详细周全的行动方案,并根据需要推荐学生开展相应的教学实习和科研训练。在学生就业周期中,导师则可帮助学生协调就业压力与论文答辩的关系,促使学生合理安排时间。

(五)改变心态,促进被动应对向自我服务的转化,引导学生全方位获取就业信息获取。

在动员和利用各方资源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为重要。职业辅导须致力于改变学生“等、靠、要”的心态,缓解学生过于沉重的精神负担。通过实施研究生职业规划课程,引导学生熟悉市场;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首先需要培养他们搜索和掌握信息的能力。鼓励和引导低年级学生在非就业周期参与就业信息搜索和,既为高年级同学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学生之间自我服务,又使他们较早地熟悉本学科、本专业就业信息渠道,对就业市场状况形成初步认识,为其之后的职业选择增添砝码。

尽管高校并不是以解决就业问题为首要任务,但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研究生作为高层次人才,其培养的社会成本更大,因此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实践创新能力,不仅是解决当前研究生就业的关键,而且是研究生培养应尽的社会责任。

注释:

①根据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2007年对全国高校毕业生开展的就业状况问卷调查显示:2007年,我国毕业研究生就业率首次低于80%。

②戴雪飞.研究生就业指导与服务模式的发展和完善.教育探索,2009,(9):138.

第7篇:关于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艺术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212-02

艺术教育专业学生在普通全日制本科院校中,从人数和专业特点上来说,是属于“特殊”群体,在学生的培养、课程的设置以及学生的就业去向方面都有所不同,艺术教育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就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艺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

(一)拥有一技之长和文化功底相对薄弱

从学生的来源看,艺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大都是艺校、高中艺术特长生,他们相对于普通本科的学生而言,在美术、音乐、舞蹈方面有自己的一技之长,但是在文化方面,却显得相对薄弱,在文化科方面的不及格和重修率都比较高。

(二)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追求自由

在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当中,艺术教育专业类学生大都偏向于艺术型(A),舞台或者画板是她们自我展示的空间,她们追求自由,活泼好动,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但不愿受规则的束缚。

二、艺术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

目前,在校大学生几乎是以90、95后为主,这些学生所在家庭在经过父辈的积累以后,大多生活条件优越,又是独生子女。父母的溺爱,使得学生缺乏独立思考人生和规划人生的土壤,逐渐形成了“等待家长安排”、“等老师关注”、“看其他同学怎么做”的习惯。艺术教育专业学生中有部分学生确实是出于对专业的热爱,选择学习的方向,填报高考志愿,进入到大学学习。但是也有很多同学却是以艺术专长为敲门砖,敲开高等学校的大门,在进入大学以后,没有了高考的压力,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对未来开始迷茫。虽说在学生的入学教育会有专业思想教育或者是专业导论课程、在大一也会有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是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对职业规划引起重视,感性的认为大一的我们还小,大二的我们还年轻,大三的时候准备刚刚好。大多数的学生会在在自我安慰中走过大学的前两年,等到大三、大四准备实习、就业的时候,发现自己似乎什么都还没准备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不强,走一步看一步的心态势必会影响对未来职业的选择。

(二)自我认知不足

系统的、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在觉知与承诺的基础上,自我探索、了解工作世界、决策、行动、评估的过程。那么在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也就是觉知和承诺之后,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自我探索和认知。目前,对于自我探索环节常用的是通过对自己的兴趣、价值观、特长、技能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评估,通过科学的自我探索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倾向。但是,很多同学在自我认知的过程中,不能准确全面的认识和剖析自己,会陷入到只看到自己的优点,而造成在职业选择的时候眼高手低,或是只看到自己的劣势,而认为什么都不会的自卑状态。也有部分同学在技能探索方面,对于专业的发展前景认识不足。在针对艺术教育专业学生的调研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也有同学认为自己虽说作为有一技之长,但是在文化课的学习方面很差,有成为拥有“本科学历”技工的嫌疑,认为不可能有更好的发展。这些因为对自我认知不足而陷入的误区将会影响到学生的职业定位和职业的选择,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做适合自己的人生规划。

(三)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对于工作世界的探索不足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只有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对工作世界有一个充分的了解,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做出的。目前大多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但是对于工作世界的了解甚少,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在大学前三年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准备与用人单位的要求脱节,在大四求职的时候难度增加。在对大三年级艺术教育专业学生关于个人在选择就业方向时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的时候,有将近百分之七十的学生认为缺乏就业信息和就业能力缺乏是他们目前在就业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尤其是公招、招聘信息的来源和招聘的流程。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于工作世界的了解太少,对于工作岗位设置的要求不明确,准备不足。

(四)兼职活动中的短期收益制约学生有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

艺术教育专业学生运用自己在舞蹈、音乐或者美术上方面的特长,在四年的大学生活当中,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或者兼职活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做到学以致用,并能够在这些活动当中获得相对可观的报酬,对兼职的满意度较大。但是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同学因为兼职而疏于学业,“工作”与学习相冲突时有选择的舍弃学业,所修课程不及格,更有甚者部分科目重修,偏离了作为学生的本质。加之在艺校或者高中形成的轻文化中专业的思想,在学生当中根深蒂固,这一影响在本科的学习当中可能或延伸到大二大三甚至是整个大学四年,没有一定的文化功底的支撑,制约着学生长远的发展。在对118名艺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意向调查中发现,将近有百分之五十的同学在选择毕业就业方向时都与目前的兼职工作相关,并表示毕业初的几年先工作着再说,不适合再另谋出路。

三、改进艺术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

大学生正处在由不成熟走向成熟,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学校教育的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当中,除了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探索、了解工作世界,还需要在高等学校教育当中,由教师通过课程、专门辅导、专业教育等方面的引导和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到规划的重要性,并帮助学生逐渐形成适合学生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艺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因为其自身有一技之长和文化功底相对薄弱的特点,学校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增强艺术教育专业学生自觉进行职业规划的意识,培养学生科学规划的能力

学生自身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只有当他们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才会积极主动的进行自我探索、主动去了解工作世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才能做出。就艺术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应当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和深远的意义,改变以往“等”、“靠”、“要”的习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我的未来我做主,我的未来我自己来规划”。

其次,积极主动的进行自我探索,通过了解自己的价值观、技能、兴趣、性格等因素,对自己做出一个合理的评定。同时对艺术教育专业进行再认识,把我准确专业的发展方向已经不再单纯的是艺术、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师范生技能,做到在不同年龄层次、基础参差不齐的班级的授课当中游刃有余。

再次,通过学校讲座、双选会、网络等正式途径主动去了解用人单位信息 ;通过对自己专业领域内的老师、学姐、学长进行生涯人物访谈,间接了解岗位需求、了解生涯规划的有效方法;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通过社会实践和兼职活动不断去尝试不同类型的岗位和工作,把实习提前到大学阶段,并对各种岗位进行筛选,对于有些不适合自己的可以选择放弃,对于适合自己但是能力还有欠缺的,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补充,争取做到人职匹配吻合度较高。

第四,良好的心态。在整个社会环境比较浮躁的情况下,作为学生,应该沉得住气、静得下心来,利用大学四年的宝贵时间,做好积累,只有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薄发。虽说兼职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可给带来不错的收益,但是对于艺术教育专业尤其舞蹈专业来说,年龄在后期的职业发展当中会是一个瓶颈,要想突破瓶颈,除了专业的学习,文化功底的积累和教师素养的培养将是不可或缺的途径。

(二)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入到专业思想教育当中

专业思想教育是大学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专业教师对于本专业的学习内容、培养目标、发展前景的描绘,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于自己大学四年学习的憧憬,会左右学生努力的方向。一次成功的专业导论课程将会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专任课教师作为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上接触最多的人,她们的学术思想、专业功底、个人魅力、人生态度都会对学生产生重大作用。所以,笔者认为在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可以尝试专业老师、辅导员老师双重导师制,把规划意识教育贯穿于课堂、贯穿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当中,艺术教育专业类学生大都偏向于艺术型(A),在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时候,由最了解这群学生的专业老师和辅导员老师进行,结合她们的特点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打造高水平的职业规划师队伍

在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当中,职业生涯规划师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一方面是知识的授予者,学生生涯规划的指导者,同时也是就业信息的传播者。职业规划师职业化、专业化的水平将直接影响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质量和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科学性。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任课教师主要的来源是年轻的辅导员老师和对职业规划有兴趣的老师,这就导致教师的专业背景、职业生涯相关的理论各有差异,要提高生涯规划教师的职业水平,就需要就业指导中心多组织与职业生涯有关的如GCDF、TTT、GCT等课程的专门培训;组织教研活动,课程观摩等等,使他们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和程序,逐渐朝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二级学院在教师培训时间和培训经费上予以大力的支持。

(四)加快职业规划课程建设,完善生涯规划服务体系

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已经由选修课变为全校公共必修课程,分为大一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侧重于自我探索和工作世界的探索,进行职业生涯的初步设计;大三大四的就业指导课程,则侧重于就业形势和简历制作、求职礼仪、面试技巧的培训。在部分学校,也开始在就业指导中心成立由职业规划师团队组成的个体咨询团队和工作坊,定期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在校大学生只需要通过网上预约或者在就业指导中心一站式服务平台预约即可得到职业生涯规划师的一对一辅导,但是面对整个全校的几万人来说,就业指导中心的专业团队是远远不够的。为解决资源紧缺的问题,可以通过对二级学院辅导员和班主任以及有志于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老师进行培训,鼓励他们在日常的思想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并尝试在二级学院建立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室,一来可以缓解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研室的压力,二来是可以更加细致的更具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更加个性化的指导,最终做到以点带面,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真正做到学生中去。

参考文献:

[1]张翠,陈遇春.试析职业生涯教育的核心观及相关概念[J].继续教育研究,2012(10).

[2]王桂荣.基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高校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2(4).

[3]陈敏.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4]王锐.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

[5]张琦,许晓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效果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5).

[6]陈军.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研究[M].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2005.

[7]邵宝成. 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M].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8]郑虹. 新时期高校就业工作队伍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 辽宁教育研究,2008,(3):26-28.

第8篇:关于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范文

一、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缺乏长远视角

调查中,我们发现受社会消极因素和教育方法欠缺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大学生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具体的长远规划。如,在问到“目前有无对自己未来的进行过规划”时,17.7%的学生有非常清晰的远、中、短期规划,45.9%的学生只有近期而没有远期规划,32%的学生没有仔细考虑过,4.4%的学生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在问到“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是否明确”时,仅17.2%的学生选择了明确目标;在笔者对学生的访谈中也发现,有不少学生认为职业规划是以后的事情,规划意识淡薄。同时当前,大学生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对职业环境了解较少,职业价值观尚未定型,目标模糊不明确,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人生定位仍存在投机心理。在面临进入方向的选择时,没有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而是浮躁的一味追求高收入,社会地位优越等。

(二)在理念上,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普及不够

当下,虽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各个高校的重视,但真正的普及面还不够广。根据调查,当被问到在问到“您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指导来源何处”时,有49.9%的学生选择从学校获得,22.7%的学生选择来自报纸、杂志和书籍的阅读,24.6%的学生选择父母平时经常与自己谈论以后的工作问题,5.8%的学生选择没有来源。而问到一些关于使用职业生涯规划对自我认知的题目时,还有很多同学是迷惑的,比如问到“你对自己的兴趣、性格和特长都了解吗?”,只有30%的学生是非常了解。其余均是一知半解,在被调研的这些学生中,全部都上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也恰恰说明了在理念普及上,我们做得还不够到位。另外,在对学校提供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满意度的问题上,有8.8%的学生选择非常满意,23.8%的学生选择满意,57%的学生选择一般,7.2%的学生选择不满意,3.3%的学生选择很不满意。由此可见,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在学生心中还处于比较模糊的状态,只停留在初级阶段,学校对学生的就业辅导还没有普及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去。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师资存在不足

现在许多高校都开展了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但很多情况下都是依靠学校的就业部门几个老师,加上一些辅导员老师,进行几堂课或者几场类似教育或者讲座,并没有成立专门的职业规划教育机构。例如,我校职业规划课的师资配备存在失调情况,老师少,学生多。全校1万多名在校生,职业规划课专职老师仅4人,工作量十分巨大,且影响了授课效果。另外从事高校就业指导的工作人员和少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往往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内容更多地指向了就业形势,求职技巧和方法上,缺乏个性化指导,忽略了学生的自我需求,这一点从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在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需求很是很迫切的。如,问到“在你心中,对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需求程度有多大时,有将近30%的学生选择非常需要,40%的学生选择需要,需要的人数比例占到了七成以上。当问到“你愿意参加有关职业咨询或相关活动吗?”时,有55.2%的学生表示愿意,41.4%的学生表示可以考虑。比例高达9成以上。

(四)职业生涯规划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持

从我国职业生涯规划发展历史来看,其还处在一个拿来主义阶段,本土化研究仍在进行中,而未能形成较成熟,系统的理论体系。因此缺乏创新和改进,导致实践工作无法提高效率和水平。对于许多大学生而言,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因而也就不懂得怎样进行规划。如,问卷中问及“是否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时,有82.3%的学生选择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一知半解,仅有17.7%的学生选择了解。

二、对策和建议

(一)建立独立的生涯规划教育中心,培养一支专家化、职业化、专门化的辅导人员。可以采取专业导师+辅导员有机结合的方式,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以使这些人员能够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育中心还应加强职业测评体系的建立,建立专家型的测评队伍,给测评对象以公正、科学的测评指导,并给予正确的解读,真正发挥出职业测评对职业规划的服务作用,提高学生自我认知水平。中心还应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本土化研究力度,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不断与时俱进,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大学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职能作用。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贯穿于整个阶段,高校应根据不同阶段开设相关的课程,侧重不同的教学内容。尤其是现在国家出台了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一系列政策,应将创业教育融入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来。努力完善课程体系的建立,开放性的与其他课程紧密连接,相辅相成的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等。

(三)通过开展生涯心理训练,开发大学生的潜能与创造力。着重训练学生的生涯发展能力,包括自我经营能力、自我激励能力、利用时间的能力、交往和处世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规划与行动的能力等,培养竞争合作意识、角色转换意识和敬业奉献精神,提高和自我效能感,培养全方位的能力和素质,以适应职业发展和社会需要,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

第9篇:关于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辅导员 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就业指导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and Employment

Guidance Practice Teaching Mode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ounselors

QIAN Lu, LI Xiaoxing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Dongfang College, Haining, Zhejiang 314408)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becomes one of the most concerned social issues, the response to this situation, the state of colleges and career planning and career guidance related courses increasingly high demands. This article from the Independent Institute "career planning and career guidance" throughout the course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issues of education research, analysis counselors as career planning and career guidance curriculum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teachers teaching in the curriculum, the focus on the fit of Independent college counselors with the daily work of combining career planning and career guidance teaching.

Key words counselor;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employment guidance; teaching mode

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出《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提倡所有普通高校从2008年起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东方学院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不断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经过逐步地探索,2012年制订并实施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全程化教育方案,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和经验,但是从课程开始以来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进一步深化改革教学。

1 “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第一,对课程重视不够,资源投入力度较低,没有形成比较健全有效的实施体系。首先,缺乏专职的师资队伍。从事相关教学工作的老师大部分都是由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或者在其他岗位的行政人员兼任,他们往往是在做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或其他事务的同时兼做职业指导工作,时间和精力都有限。这些半路出家的教师相对于专职教师来说,对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相关知识的掌握缺乏系统性,造成了在上课过程中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课程缺乏专业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其次,课时安排较短,课程间隔较长,导致师生间交流不足,无法充分发挥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对大学生应有的作用。最后,由于开设该课程时间较短,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课程体系尚不完善,职业规划测评和培训欠缺,实践教育缺乏等等,没有形成较健全有效的实施体系。

第二,课程流于形式,学生意识淡薄,教学效果有待实践检验。首先,该课程主要以专题讲座和公选课的形式开展,采取较为传统的老师上课学生听课的形式,仅停留于理论层面,没能与实践很好的结合,教育流于形式。其次,由于大学生本身知识、阅历等方面的限制,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对职业规划不重视,缺乏主动性,很多学生处于一种迷茫状态,不知道制定目标和计划,对该课程的学习态度就是为了修到学分。最后,学校对该课程的安排具有临时性,上课时间并没有提前在教务系统的课表上做出安排,而是在开课前临时通知任课老师和学生。导致该课程开课时间与任课老师日常时间安排出现冲突,老师调课情况时有发生。对学生来说,由于上课时间由辅导员临时通知,往往会出现学生忘记上课的情况,课堂上缺勤人数也较多。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学效果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起到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东方学院2012级学生第一次实施全程化教学方案,实际教学结果还有待检验。

2 辅导员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

2.1 辅导员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的优势

(1)辅导员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更有利于实现教育全程化。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辅导员的教育和管理一直贯穿始终,工作是连续不断的。这为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全程化提供了条件。辅导员可以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入到四年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分阶段、分层次地开展教育指导工作,并使各个阶段有机联系、相互贯通,教育更有实效性。

(2)辅导员从事学生工作第一线,更加了解学生,有利于实现指导的具体化。辅导员的工作涉及到学生的方方面面,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学习指导、 心理疏导、生活辅导和成才向导的职责。与一般专业老师相比,辅导员与学生的接触更多,相处时间更长,掌握学生相关信息丰富,对大学生个体的了解也更直接,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学生性格、心理及目标规划,同时能动态地掌握学生的学习、 生活状况和职业生涯各阶段目标的实现情况,很容易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具体化的指导,教育更有针对性,更加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3)辅导员能较便捷的与毕业学生取得联系,更有利于对学生的跟踪调查,了解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对学生实际就业的后续影响。

2.2 辅导员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的不足

(1)辅导员日常事务较多,投入“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辅导员的工作是多头开展且持续不断的,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做好思政教育工作的同时要妥善处理学生日常事务,做好学生资助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各类学生党建、团学社组织和班级建设、学生公寓管理、社会实践和课外科技活动指导等工作,这些工作占据了大量的时间,辅导员没有更多的精力来投入到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相关教学工作中,导致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被随意应付,教学效果不佳。

(2)辅导员专业背景不一,欠缺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相关专业知识。高校招聘辅导员时往往对专业不限,后期又只经过简单培训就开始上“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因此很多辅导员的关于该课程的专业基础薄弱,使得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无法将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课程内容单薄,根据课件照本宣科,无法实现真正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

(3)辅导员上课机会较少,课堂教学经验不足。辅导员承担课程较少,相对缺乏课堂教学经验,课堂缺少趣味性,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实际教学效果欠佳。

3 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全程化教学与日常工作相结合教学模式探讨

(1)课上课下双向互动模式。由于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课程课时较短,师生在课堂上的交流时间有限,因此要充分发挥辅导员工作的优势,合理利用日常工作时间在课堂下与学生展开互动。通过召开主题班会、个别谈话等方式,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融入日常工作中,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互动,建立课上课下双向互动模式。

(2)专业教研室团队模式。为了进一步提高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专业能力以及上课技巧,要以现有的辅导员就业创业团队为依托,设立“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研室”,通过团队的形式开展教学资料的搜集工作,共享教学资源,丰富课程内容。同时请有经验的教师对授课辅导员进行课程教学指导,有助于辅导员提高课堂授课能力,强化课程效果。此外,以教研室为中心,组织授课辅导员强化学习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专业知识,开展相关方面的学术研究,进一步提高专业能力。

(3)思政教育与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相结合模式。.辅导员的本职工作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就业观念。随着大学生的三观呈现多元化趋势,若学生无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往往会过多关注个人的、眼前的物质利益,无法了解自己真正想要做什么,因此会在职业规划上迷失方向,无法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做出合理的规划。承担授课任务的辅导员通过建立思政教育与职业规划相结合模式,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同时,结合学生特点指导学生进行以个人长远发展为目标的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对大学生今后职业发展有深远影响。

(4)第二课堂教育与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相结合模式。第二课堂是组织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创新创业精神、沟通协作意识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也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最终目标。辅导员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全程化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第二课堂教育与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相结合,根据大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特点和职业发展的需要,指导学生参与各类校园文化主题活动,如大学生职业规划比赛、岗位分析大赛、模拟面试大赛等。此外,辅导员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把课堂带出校园,带领学生参观企业单位、参与社区服务、进行社会调研、参加社会实习、兼职等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形成全面、客观的自我认知和岗位认知,了解岗位需求与自身素质的差距,不断调整、改进、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廖小文.从辅导员视角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完善[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013:87-89.

[2] 郝晓丽,仲爱萍.辅导员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7):273-274.

[3] 张菡.全程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5):79-80.

[4] 张秀梅,王越芬.辅导员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心骨[J].文教资料,2011(10):169-170.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