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论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加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1.顺应社会发展,对学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担负着为未来酒店发展培养出合适的人才的重任,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对于培养兼具业务与道德的优秀酒店管理人才有着重要作用,最终保证和促进酒店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2.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素质现状,要求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对于当前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现状,站在客观的角度来分析,因为学生源质量参差不齐,而且多数学生的理论基础薄弱,即便是操作技能有所提高,依然避免不了会出现一些不良的行为,存在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在酒店管理专业中,甚至还有一部分学生,将该专业定为自己暂时性的选择,认为酒店管理未来前景渺茫,甚至可以说没有前途,对酒店管理工作的选择有着太大的偏见。认为酒店管理工作就是端端盘子、打扫卫生、整理床铺等,对于专业技术的要求并不高。因此,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对酒店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错误的思想观念。一些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有着错误的思想观念,他们缺乏创业意识,更多的将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家人身上,在学习中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悲观心态。这种思想观念并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更不利于学校为酒店管理培养专业的、优秀的人才,长期以往,这也危害到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
2.服务态度差。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中,服务态度较差,根本没有达到酒店管理行业的要求。这种较差的服务态度主要表现为:冷淡的服务态度,行为懒散怠慢,对待客人的态度不能一视同仁。酒店行业作为一个以服务态度与服务质量为衡量基准的行业,能否对宾客全心全意服务关系到了未来酒店的发展。这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更多也关系到了职业道德的问题。
3.缺乏敬岗爱业精神。敬岗爱业体现了人们对所选职业所表现出的一种认同与热爱,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具体话,是人们职业素质与职业精神的表现。如果学生对自己从事的工作缺少热情,工作中一旦发生个人利益与单位利益的冲突现象时,那么不可避免的出现学生会优先考虑个人的利益。由此,高职院校在重视培养学生的技能之余,还要重点加强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提高学生的工作责任心。
4.诚信度不高。很多毕业生在工作中,通常会忽略顾客的需求,对客户许下难以兑现的承诺,对行业形象和利益造成严重损害。因此在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中,还应当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
三、引起学生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
1.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缺陷。长久以来,在中国教育行业中,学历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两者通常被混淆,因而,在教学中老师仅是注重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在一些高职院校中,甚至根本未设置职业道德课程,即便是有,也多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并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这种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严重脱节的现象,学生对职业性质、就业形势与政策只能通过学校以外的信息途径。如此,不可避免的形成了学生迥然不同的职业道德。
2.教师职业道德对学生思想道德标准的影响。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中,教师是传道授业的人,他们组织和实施具体的教育活动,在学生中间扮演着表率和榜样。但实际教学活动中老师并不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传递给学生一种与职业道德相悖的错误观念,在学生中间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四、加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途径
1.不断强化学生专业思想的教育。高职院校的学生在上岗之前,他们的择业动机与职业理想,多是专业思想的影响。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刚入学之际,普遍对该专业的认识不足,甚至带有偏见。“酒店行业低人一等”这些错误的认识,必然业导致引起他们的错误行为。因此学校要对新生加强专业思想教育,纠正学生错误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2.提高非专业任课老师对专业的认识和了解。教学中,非专业课老师对酒店管理专业的认识通常是片面,在授课过程中业很容易影响到学生,因此提高非专业课老师对本专业的认识极为有必要。
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酒店行业中,有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这里汇聚了各种思想,倘若学生不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那么很容易就被个人主义与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所腐蚀,从而影响价值观与道德观。因此学校在教学中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4.校企合作,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氛围。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根本起不到作用,为养成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还需要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所有机会和场所。利用酒店管理的实训基地,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的训练。学校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职业道德氛围,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导并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关键词:企业导师制;导师制内涵;导师制模式;导师制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1078
当前,随着社会科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就业竞争愈加激烈,高校之间招生越来越难,高校为了能够生存和维持,高校改革和创新刻不容缓。而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高也意味着给予大学生的工作机会越少,工作压力却越大。大学新生从进入高校开始就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疑惑,对自己所学专业是迷茫的,对所学专业将来能够从事的工作也是迷惑的,虽然还在学校读书,但已经对将来的就业缺乏信心,导致学习目标的盲目,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对当今社会的企业缺乏认知。
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技能的社会工作者。但当前大多数高校与企业是脱节的,大学生的授课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对于企业文化和企业的运行模式,大学生接触很少,甚至没有接触。所以,探索企业导师制的教育管理模式具有非常直接的现实意义。
1 企业导师制内涵
企业导师制是指学校和企业合作共同培育人才,共同建立专业开发相关课件,以企业为主建立实训基地,以学校为主进行应用技术研究,最后校企共享人才资源的一种教学模式。也就是大学生在高校求学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建立联系,企业高层、基层干部或技术骨干作为学生的就业导师,来连结学生与企业,用具有正能量企业文化熏陶学生,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企业氛围,感知企业文化、感悟企业精神,使其能够更好地提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毕业后能够很快融入企业文化中去,缩短从高校学生的身份到企业职工身份的过渡与转变过程。
2 国内主要的企业导师制模式
为缓解企业在培训高校毕业生方面的压力以及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目前国内外很多高校都已经开始实施了企业导师制模式的教学。
2.1 “双导师制”模式[1]
所谓“双导师制”是指高校内为学生配置专业知识过硬的老师作为知识型导师,从企业选聘企业的技术骨干作为企业型导师,此种模式的核心就是学校与企业的导师共同培养学生。由于在高校授课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自生专业知识丰富,但实践经验较为欠缺,且对当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掌握的并不及时,因此,针对高校教师对学生就业现状传授方面的欠缺,企业与高校进行联合培养,企业由原来单纯的用人单位转变为与高校联合培养,企业向高校配送高技术型人才作为学生的企业导师,与高校导师共同设计培养目标、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等,培养学生成为面向行业的应用型人才。
2.2 高校与企业间的“3+1”培养模式[2]
此种模式是指本科学生,其中3a在校学习,而大学的最后1a集中在企业学习,此模式的核心是学校与企业实现零距离。学生在高校前3a完成对专业知识的积累阶段,为将来进入企业进行基础知识的储备,第4年进入企业,将自己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到实践中,完成从课本到实际操作的转变。毕业后,高校的学生就可以依据自己的能力直接到有需求的企业直接上岗,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创造能力,也要具备员工应有的工作实践能力。这种“3+1”的培养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也为企业培养了优秀的员工,为企业省去了高校毕业生刚到企业先必须进行培训的环节,提高了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也提高了学校学生的就业率,使学校和企业获得了双赢。
2.3 “1+1+1+n”模式[3]
该模式是由1名行业师傅、1名专业教师、1名辅导员、n名高职学生构成企业导师模式,此种模式的核心是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实现学校、企业的捆绑式授课,实现教学过程,职业辅导、考证实习、毕业设计、就业指导高校与企业全程负责,共同参与的导师模式。这种模式除了传授知识的导师、企业文化的导师外加入了辅导员的角色,辅导员的加入保证了学生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对学生思想钐、认知意识、心理安全等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帮助学生克服就业带来的紧张、恐惧的心理,舒缓学生因就业带来的心理压力,帮助学生构建未来的职业规划,使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3 实行企业导师制的意义
3.1 学生赢
学生在学校中只是通过学习课本知识来了解一些工作内容,虽然有的高校中有社团会举办一些面试和一些以企业工作内容相关的比赛等活动,但是学生还是没有尝试过“真枪实战”。高校引进企业导师制,企业的技术骨干来学校亲自辅导学生,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技能传授给学生,将企业文化传播给学生,拉近了企业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提高了学生对企业的认识和对专业技能的掌握。
3.2 企业赢
企业对于刚毕业大学生招进公司的第一件事情一定是进行培训,因为刚进入企业的大学生工作经验的是零,工作能力未知,人才价值未知,这样,企业对于该员工的岗位配置是没有信心的。如果高校大学生在高校求学过程中引入企业导师制,那么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预先融入企业模式、企业运行环境、了解企业文化,大学生毕业后就可以直接上岗,省去企业的培训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企业生产创造更大的价值。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导师制,提前进入有专业需求的高校进行对学生的培训,学生毕业后直接招进企业为企业服务,企业完成了对人才的提前储备。
3.3 学校赢
通过校企合作,实行企业导师制,企业在学生高校期间对学生进行企业培训,为学校提供实习基地,代替学校承担了一定程度的专业培训技能培训的任务,为学校解决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工作。同时,企业为学生企业培训的同时,对高校的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传授学生知识真正的与企业需求达成统一,保证传授的知识不脱离社会,不脱离应用。从而提高了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促进了教学团队的发展,为高校的招生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4 实施企业导师制的保障机制
4.1 组织保障
企业导师制的顺利实施,要求学校与企业达成共同的理念和认知,学校和企业的组织要给予认可、配合和支持。学校和企业的领导可以共同组成“工作领导小组”,具体的工作落实可以由系主任、教务处处长、企业项目部经理等来完成。
4.2 评价体系
对一项措施取得的成效如何科学、系统的评判是至关重要的。企业导师制在高校实施后是否对提高了学校的就业率、提高了学生就业能力,满足了企业对学生的需求等,完整的评价体系可以作为成效的最终评判。评价体系应该从导师质量、学校与企业的监控手段、学生进步标准及制度实施力度等方面进行建立。在校企导师制合作过程中,应对学校和企业的导师进行工作评估和考核,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对表现优异和表现欠佳的导师分别给予奖惩,奖惩机制的实施是保证导师完成工作的动力,也督促了导师对本职工作的完成。导师在导师制过程中作用是重要的,同样学生自身的角色也是不容忽视的,应针对学生建立一套严于利己的奖惩措施,让学生提高认识,真正能从中收益,获得成效。
4.3 运行机制
阶段性进行企业导师制成果的展示,高校和企业可以定期将工作实践的视频、图像、导师心得、学生感受与要求等在学校和企业展示出来,进而提高双方合作的信心,对工作的不足及时总结和改正,充分利用各项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陈水宣,易际明.基于企业攻关课题的卓越计划培养模式研究与试点[J].中国电力教育,2012(15):53-54,58.
[2]张正.高校企业导师制的实践路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4(21):98-100.
【关键词】舞蹈素质;职业教育;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J7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2-0102-01
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学校也愈发重视学生的艺术素质教育。以舞蹈为例,大多数学校逐渐把舞蹈素质教育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素质教育成为提升学生美育能力、增强学生意志品质、增强自信心、陶冶情操和增强团队合作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舞蹈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教育功能,能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和身心的愉悦,通过丰富多彩的舞蹈教学和实践可以提升校园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审美价值观。以职业院校为例,职业教育本身就属于工学结合、理论加实践的学习模式,因此职业院校的学生有独特的学习思维方法,在舞蹈素质课程学习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手脑并用,将会提升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和学习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通过舞蹈教育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肢体语言的美和舞蹈特有的魅力,将自己内心的感受升华为对人性自然的流露,让学生的身心充分得到释放,展示出属于他们这个年龄段独有的魅力和活力,让心灵美和身体美得到完美的结合岂不正是我们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吗?
一、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部分是一种美的教育。中国的教育家、思想家对美育的功用有着独特的认识。王国维认为,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完全之人物”,而欲达此目的,非德智体美四育并举不可,美育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前三育,它有自己特殊的作用,“使人之情感发达,使达完美之域”。通过舞蹈训练能使人形体美,使人养成良好的习惯,极大地丰富学生的审美和情感体验,同时也能提高他们在形象、感情、形体、气质、待人处事等各个方面的修养。舞蹈用肢体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情感,领悟舞蹈美的人在任何场合都能表现出完美的姿态,很多接受过正规舞蹈训练的学生,对自己的形体和举止都充满了自信。在舞蹈教学中,除了要对形体训练和形象训练作较高要求之外,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品德修养,让学生在校园中能够影响到其它专业的学生,从而让所有的学生理解形体美的真正魅力。
二、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
职业院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必须围绕工学结合的素质教育理念,更好地培养出德才兼备、德技双馨的人才。不但在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同时用舞蹈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合作意识。
三、增强学生自信心
学生通过参加比赛和演出等实践活动,对其心理素质和素质知识技能的考核历练大有好处。通过多次比赛,无论是专业还是非专业的比赛都可以使学生进行纵横立体式对比,不断增强其自信心和成就感,同时也可以清醒认识自身的不足之处,继续提高。通过大量演出和实践可不断历练学生的胆识,使学生消除自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的亲和力
在学习不同舞蹈作品的过程中让学生尝尽人间百味,有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有表现失去亲人的痛苦、有凄美的爱情故事、更有感人的亲情描绘等等,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之外感受到社会生活的多姿多彩,让他们在毕业之后踏入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性和亲和力。学生们在每一次演出和比赛中,可以对不同的舞蹈作品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甚至是再创造。在老师的指导和编排下,学生要加入自己对舞蹈作品的理解,用舞蹈启感,例如在各种各样的艺术实践中,每场演出或者比赛都有一个主题,可以说每一次都是对不同事物和人类情感的一种审美和情感体验。
五、增强团体合作意识
舞蹈是一项团队合作的独特艺术,整齐流畅的队形,刚柔并济的动作展示,常常把人带入另一个唯美的世界而久久不愿离去,此时大家的整体意识是非常强的,只要有一个学生开小差导致动作错位或不协调,就会直接影响整体画面的和谐,从而导致艺术性和欣赏性的缺陷。通过日常的整体意识思想的训练,时间久了,习惯成自然,学生们就会养成一种自觉的状态,剔除不利于团队和谐发展的坏习惯,自觉维护整体的利益,对于学生成长成才大有益处。
总之,由于我们生活在一个高速发展且丰富多彩的世界里,同时职业教育的浪潮越发猛烈,所以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培养好学生的审美能力。舞蹈作为肢体语言艺术受到学生的广泛喜爱,并使学生获得身心上的愉悦从而达到教育作用,使我们的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能够用“舞动的心”去看待事物、解决问题,这对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极为重要。
作者简介:
关键词:职业指导;职校学生;就业;重要性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特征分析
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一部分,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教育及各种短期职业培训等,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独特的体系位置和务实的办学方针,决定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就业既有大中专学生就业的普遍特性,又有其个性,下文进行简要阐述。
(一)职校学生年龄较小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入学年龄大多在15~
16周岁之间。该年龄段的青少年在选择专业乃至就业意向方面,往往家长主导着学生的选择。鉴于此,职校学生的就业凸显低龄化和被动性。
(二)职校学生学习较差
目前,大部分学生由于分数的原因,不得不选择职业学校就读,某种程度上反映出这部分学生原有的学习习惯不甚理想,求知欲望不强等特征,甚至,对于上职业学校学生还会滋生“破罐子破摔”等不良思想。鉴于此,职校学生的就业呈现出矫正性和改良化。
(三)职校学生基数较大
经过这些年国家大力发展职业基础教育,中国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数量剧增,每年毕业生数量庞大,大多数毕业生处在就业金字塔的底部,该就业市场竞争者众多,竞争激烈,呈白热化状态,职校毕业生竞争优势相对较弱,抗风险能力差,受经济环境波动影响较大。鉴于此,职校学生就业压力大,属于就业弱势群体。
综上所述,职校学生就业呈低龄化、初次化,具有矫正性和改良性的特征,而且所处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大,属于就业弱势群体的范畴。
笔者作为一名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及教育管理一线工作的教师,十余年来针对上述职校学生的就业特征,一直以来不断学习职业指导领域的理论知识并且积极实践,试图把行之有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工作有机统一。在积极探索和实践中,笔者认为,针对职校学生,必须全面导入全程化职业指导理论并深化之,建立全程、立体、个性的职业指导体系。
二、全程化职业指导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和重要性
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职业指导,应当是一项始终贯穿于学校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工作,即要求职业指导全程化。所谓全程化职业指导,就是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职校教育的全过程,以学生为本,结合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合理规划未来职业发展
方向,分阶段地完成职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从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和规划开始,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掌握职业技能和求职技巧,从而使学生顺利就业并有良好的职业发展。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分为三个阶段:入学前的准备、学习中的教育、毕业后的反馈。下文,笔者结合全程化就业指导的三个阶段,简要阐述全程化就业指导对职校学生(以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为例)的作用和重要性。
(一)充分的入学前准备为学生做好就业的情报预判工作
学校应设置常设机构,对宏观经济运行前景以及人力资源市场的供需情况实施动态观察和情报分析,预判未来就业形势,以当地市场为导向调整和设置细分专业;并且实施个性化招生咨询,结合学生特长、爱好,建议专业方向。
1.以当地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细分专业
职校学生所处的就业市场竞争激烈,且以当地就业市场为主,相比较本科院校学生,传统观念上处于就业的劣势位置。这必然要求学校设置专业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据此,充分发挥职校学校灵活、船小好调头的优势,合理设置和调整专业以及实行招生人数弹性制,动态控制专业设置以及学生数量。这样,既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地经济发展的用人需要,也有效解决了学生就业难的
局面。
2.加强校企合作,把握人力资源需求动态脉搏
建立校企合作是职校学校融入当地经济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解决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职业学校经过多年的积累,凭借教学优势,在当地都具有一定的口碑和影响力。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地处经济发达的绍兴地区,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每年定向为大中型企业输送毕业生500余人,学校与企业良性互动,形成双赢效应。
3.实施个性化招生咨询,因才建言
招生咨询是学校和学生之间的第一次“相亲会”。全程化职业指导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招生咨询除满足学校上述的功利性目标以外,更应该突出学生的需要和价值取向。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绍兴地区和浙江省外贸发达的实际情况,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方向。英语专业教师都会出现在每年的招生咨询会上,给前来咨询的学生和家长予以耐心充分的答疑并予以建议。
(二)完整的职业指导为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及必要准备
职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整个过程,是一项长期的教育指导和咨询服务过程。笔者以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09国际贸易班学生为研究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探索完整的在校职业指导对职校学生就业的作用和影响。
样本介绍:绍兴市中等职业学校09国际贸易班一共40名学生,生源主要是绍兴地区,家庭经济条件不一,来校就读的主要原因是成绩不理想,没有考上普通高中;选择英语专业的主要原因是为就业考虑,结合自身爱好;入学前普遍缺乏自信心以及职业认识和职业规划。
1.一年级的职业指导及其作用
根据中专学生入学年龄小,自律性差,学习习惯欠佳,主动性差,自信心不强等特征,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应该从入学第一天开始。学校、班级通过开学教育,职业指导课堂,以及各类专项教育活动,与学生一起探讨互动职业生涯规划等议题,使之从不懂到懵懂到了解职业目标,且结合自身的情况能够不断地改进,让学生知道未来职业所需的素质和能力,从而将在校学习和将来的就
业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如何能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呢?首先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这些学生在原来的学习环境下,是一些所谓的“差生”,自信心比较弱,通过入学教育和典型示范,使得中专学生能够认识到职业教育跟普通教育的区别,职业教育的成才之路。其次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特点,商务英语和外贸英语的应用领域,绍兴地区和浙江地区外贸行业和外贸企业的情况介绍,了解相关形势和政策等,使之建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外贸英语前途无限好”的信念。在这一阶段,指导学生完成了自我认识和职业认识,为学生确立科学合理的职业目标奠定基础,也能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完善自我,适时调整就业价值观念和期望值。
2.二年级的职业指导及其作用
通过一年级的专业学习和职业指导,学生有了比较清晰的职业认识和良好的学习态度。二年级阶段的职业指导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在就业观念和就业心理上树立正确的观念。
3.三年级的职业指导及其作用
三年级的学生开始实习,即将走入职场和社会。市场经济是一个法治经济,凡是参与者必须懂法守法,才能适应社会,走向成功。学校和班级职业指导教师通过举办讲座、提供资料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法律法规,熟悉毕业生方面的规定,明确就业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
(三)逐渐建立和完善毕业后跟踪反馈机制
09国际贸易班40名学生在全程化职业指导的帮助下,顺利就业。但他们的就业并不意味着该轮职业指导的终结。学生进入职场以后还会遇到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在下一届的学生身上仍会出现。学校相关部门领导和职业指导教师要定期走访企业,与企业带教师傅和领导座谈,与毕业生座谈,近距离观察刚入职的学生,对他们的情况进行追踪反馈,总结他们出现的问题,并落实措施予以解决。
三、结论
通过上述系统化的职业指导以及对样本的调查研究后发现,学校的就业率与就业机会都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充分说明了全程化职业指导在促进职校学生就业方面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性。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全程化职业指导理论在实际应用中,还需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指导对象,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与时俱进地形成个性化解决方案,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全程化职业指导理论的精髓。
参考文献:
[1]孙赞兰.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0.
[2]伊芃芃.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
[3]吕晓云.中等职业学校全程化职业指导模式实践探索[D].河北师范大学,2010.
职业是有劳动能力的人为生活所得,发挥个人能力并为社会作贡献的持续性活动。职业指导主要是对求职者进行指导、提供咨询,及为用人单位提供求职者信息的过程。大学生的职业指导主要是针对大学生进行的职业指导,帮助大学生充分了解自己以及自己的求职意向,分析就业市场,了解劳动政策等,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具体来说,大学生职业指导包括就业政策宣讲、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职业心理测评与职业咨询、求职择业指导、就业创业教育等内容,是大学生人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强调,“就业指导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指导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可持续发展甚至对于社会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目前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
职业指导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职业指导不单纯是帮助学生选择职业,而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并以此为契机实现高质量就业,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职业指导的目标就是要让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对自身发展形成较好的就业意识,形成职业生涯发展所需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实现稳定就业后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为用人单位提供高质量的人才,实现就职和用人良性发展。
开展大学生职业指导的重要意义有三点。
1. 帮助用人单位获得符合单位需要的人才
开展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可以有效地帮助用人单位获得符合单位需要的劳动力。职业指导可以通过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交流,确定用人单位所需人才的多角度能力,同时帮助大学生提升求职能力,充分提高综合素质,从而成为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工作者。
2. 帮助大学生避免进入择业误区
开展大学生职业指导有助于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开展大学生职业指导,可以帮助大学生确定职业方向,进行就业前的充分准备,帮助大学生避免进入择业误区,帮助大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
3. 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择业观
开展大学生职业指导,可以有效地促进教育的改革。职业指导是有效沟通学校与社会、求职准备与就业的桥梁,可以帮助学校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择业观,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正确进行自我评价,了解社会需要,并进行求职的选择。
职业指导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
职业指导对促进大学生就业非常重要。一是随着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迅猛增加,加上国家就业体制的改革,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的困难日益突出,每年就业困难大学生人数成倍增长,很多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即失业,或者只能短期就业,对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二是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就业的需求呈现较多层次,面临较多选择,对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报考公务员、选调生、事业单位、师范类普岗和特岗等各级各类考试、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等多方面。也有暂时就业的,另外还有选择进一步升学、应征入伍等方面的。多层次的就业需求,对大学生职业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调整大学生就业心态,帮助大学生正确进行生涯规划
大学生择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如何帮助大学生调整就业心态,克服就业的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进行有效的生涯规划,是职业指导最重要的作用之一。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与日俱增的就业压力、众多的竞争对手,许多大学生自身不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去应对,不够自信,同时由于没有就业经历,对于自己的优劣势和适合岗位不是很清晰,因此职业指导的作用就更为重要。职业指导可以帮助大学生加强自我理解与分析,客观认识自我,正视现实,敢于竞争。同时,职业指导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职业及其特点,帮助大学生正确进行生涯规划,明确职业目标,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促进大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素质,以良好的状态择业、就业。
2.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强化毕业生就业质量,增强就业竞争力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众多的竞争对手,提升综合素质、强化就业质量、增强就业竞争力是大学生就业准备的重要课题。通过职业能力测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等职业指导内容,让大学生充分了解自我,有针对性、有意识地强化专业知识学习和求职择业技巧,不仅可以督促大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提升综合素质,还可以在求职方面进行有效的指导。
对大学生进行求职技巧的指导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充分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明确自己求职能力水平,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求职,扬长避短,从而实现个人目标。因此,职业指导能够有效地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增强就业竞争力。
3.提供大学生就业信息,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实现稳定就业
实现就业的基础是就业信息渠道的畅通。提供就业信息并对就业信息进行分析筛选,指导大学生实现稳定就业是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就业信息渠道的畅通即要向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行职业指导,使大学毕业生根据就业信息做出就业的选择。首先,职业指导中心可以通过加强与政府就业部门和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充分运用相关政策法规,收集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情况、招聘需求岗位条件等方面的内容,向大学生广泛提供就业信息,并通过举办小型招聘会、组织毕业生到单位参加考察、建立就业实习基地等方式,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帮助大学毕业生更好地就业。其次,高校可以积极推荐优秀毕业生到单位应聘面试,既为单位输送了优质人才,又帮助优秀大学生实现了高质量就业。同时加强用人单位与高校的联系,使之成为长效机制,充分实现稳定就业。
4.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政策法规,在求职或创业中维护自身权益
由于大学生对于就业的急迫性和就业市场不了解,往往对维护自身权益没有明确的认识,在就业和创业中存在较大的风险。职业指导可以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政策法规的指导和宣传,使大学生了解国家劳动政策法规、学校就业相关规定和具体实施意见,在求职和择业的过程中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同时引导大学生实现多层次就业,根据国家需要、个人意愿进行如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政策有针对性地选择职业,实现多层次就业。针对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加强国家创业扶持政策的宣传和帮扶,引导学生在政策法规的保护下实现创业。
5.实现招生就业渠道良性循环,扩大高校社会影响
职业指导是学校与社会的纽带,通过两者有效的联系,可以帮助大学生认清形势,调整自身状态和心态,建立自信,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和工作角色,有效地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帮助大学毕业生实现高质量稳定就业,通过较好的社会反馈情况,提升高校信誉度,进而实现更高质量和规模的招生。通过招生、就业渠道的良性循环,有效地扩大高校的社会影响,促进高校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界定;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建设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构成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学者们所关注和讨论的话题。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水平也变得至关重要。加强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界定
对于当前教师职业道德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
1.规范说
这类界定主要是从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本身出发,讨论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性和准则性。如:(1)教师职业道德是指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专业人员在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时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2)教师职业道德是指调整教师职业内部、教师职业之间、教师职业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3)教师职业道德指的是教师通过教育与培训,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获得的对调节教师与他人、与集体及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的理解,从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等。
2.功能说
很多学者运用了“价值”这个字眼,从功能的角度来界定教师职业道德,如:(1)教师职业道德是一种知识技能,同时还是一种信念;(2)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行为的调节功能,通过社会舆论的道德评价来实现等。它既强调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特性,又说明了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取向。
3.重要性说
一些从事教育管理的学者们通过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因而从重要性的角度对它作出相应的界定,如:(1)教师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规范和约束着教师的职业行为;(2)教师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实现的保证;(3)教师职业道德是影响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力量等。这类界定主要强调了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二、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1.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航灯
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广泛而深远,行为具有典范性。它不仅影响着学生的一生,还影响着整个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它的深远在于可以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性格和品德。其影响不只局限于学生在校期间,而且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
俗话说德高为模,行端为范。教师职业道德具有教育和感化人的作用,它的职业特点和性质就决定了教师要做“人之楷模”,要具有独特的典范性。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学生的视野中。教师的文化修养、求知精神、行为作风、处事方法以及气质、性格、言谈举止、穿戴和行为习惯等,都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有重大的示范作用。比如,我们伟大的与他的老师徐特立先生,鲁迅与他的老师藤野先生,都可以说明教师对学生影响之深远。
2.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
教师职业道德充分体现了教师这一行业所特有的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信念、职业荣誉和职业情操等。它不仅对教师职业作出了重要的价值性论证和伦理性论证,而且有助于增强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认识。加强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为社会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高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获得相应职业领域的职业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教师的职业道德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培养人才的规格和质量,直接影响到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
3.是和谐校园构建的必要条件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一个校园是否和谐,取决于教师、学生和校园文化建设的融洽。由于高职院校具有自身的特点,因而也就产生了高职院特有的校园文化建设。而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有利于形成合力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助于学生在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中学习,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教师职业道德一方面表现为内化了外在道德规范后所形成的心理和价值意识,另一方面又表现在外在的行为活动习惯,因此,高职院校教师自觉地加强学习修养,提升自身素质,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真正融入到与学生相处之中,构建出和谐的校园氛围。
三、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所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广大高职院校教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辛勤耕耘,无私奉献,涌现出一大批爱岗敬业、师德高尚的优秀教师,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由于受市场经济自身的影响,少数高职院校教师崇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使整体的职业道德素质有所下降。
1.敬业精神下降,意识淡薄
敬业精神下降表现在教师工作的各个方面,如对工作敷衍了事,对学生漠不关心,不注重自身的知识更新,不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部分教师缺少一定的专业知识。他们不尊重学生的认知客观规律,不运用高职教育的理念,沿用“满堂灌”的方法授课,更不注重知识的更新。也有一些教师对教育工作持消极懈怠的态度,把教育教学工作当作简单谋生的手段。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他们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很大的偏差,有些教师人生理想趋于实利,行为选择注重实惠,价值标准注重实用。
一、现代司法理念与法官职业道德之碰撞
(一)司法理念的内在性与职业道德的外在性的冲突,有时使案件走向摇摆不定。
现代司法理念是经过实践证明的的观念,它存在于法官的思维中,并在法官处理案件时发挥着重要作用。道德则是内在性与外在性的统一。康德明确将道德的特征归结为“内在性”,而与规范的“外在性”相对立。但现代法学家哈特指出,用外在性和内在性作为区分法律与道德的界线,是一种“严重的误导” .他认为道德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对社会成的员“重大社会压力”。②虽然哈特关于法与道德的关系的论述有其明显不足,但他认为道德是内在性与外在性的统一则无疑是正确的。法官职业道德则上升到规范角度,我国的法官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称为“基本准则”,使道德的范畴赋予了外在性的拘束力。从道德角度来讲,法官不仅讲究基本准则中规定的义务,更会考虑现实社会对他的评价和认可程度,所以判处案件时就不得不讲求社会效果,追求社会效果事实上成为法官的终极。现在有目共睹的事实就在报纸上连篇累牍地讲,某某法院办案、某某法官办案讲究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现代司法理念,讲求的是司法独立、法官独立。这是个大的方向,随之法官判案时,就应严格法律程序,遵照实体法做出判决,在这个时候,法官应该独立于社会,不能受媒体、社会舆论的左右。英国有个谚语“神与法官不可交”,这也表明,法官的超脱地位。因此,现化司法理念与法官职业道德的外在性产生了矛盾和冲突。
(二)司法理念的法律真实与法官职业道德的客观真实的冲突,有时是摆在法官面前的二难选择。
现代司法理念,讲求法律真实。2003年3月26日在全国民事审判工作座谈会上,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指出,在我国各级法院法官的头脑中,已初步树立了三种现代司法理念,其中就有“初步树立了法律真实的观念,按照传统的司法理念,人民法院处理案件无限度的追求案件的客观真实,忽视了审判”。在法律真实中,同时应该树立程序意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三十四条、第四十三条的规定,证据都有举证期限,若不在举证期限内举证,后果就是证据失权,人民法院不会采纳。这时,人民法院根据程序所获得的有证明力的证据,所得出的结论可能会与客观事实不一致,但为了保证法院及时有序地审理案件,督促当事人及时合法的行使权利,这样规定是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的。法官职业道德对法官公正执法提出了要求,即要实体公正,又要程序公正,基于道德主要体现为法官的内心良知,所以法官判案时更多的是会追求案件的客观真实。现代司法理念与法官职业道德又产生了冲突。
(三)司法理念中的协商性司法与法官职业道德中的责、权利、义务相适应的冲突,有时会对垒于法官的思维之中。
协商性司法,古已有之。现代“马锡五式审判方式”则为中国司法调解注入了更大的生机。现代司法理念,强调权利为本,尊重当事人的意思,协商性司法制度的兴起和发展则不可遏制。协商性司法的价值在于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权利,通过协商对话来调解纠纷,在民事审判中我们称之谓调解制度。2003年12月1日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案件的若干规定》则在第十四条规定一些案件应当先行调解制度。③2002年,牡丹江铁路运输法院的“国内辩诉交易第一案”④则在我国的刑事司法领域掀起了轩然大波。刑事司法领域是否会将这一尝试作为一种制度加以规定并普及我们不去考究,但是,这一案件的出现,也凸现了中国司法实践领域对协商性司法的热衷。法官职业道德则强调法官的义务,对当事人而言则秉承责、权利、义务相适应这一传统司法理念。法官在办理案件过程中会常常遇到当事人为了及时解决纠纷或者一些现实利益,而宁愿去接受对方提出的一些不合理的要求,这时,作为法官,对于这种交易,在决定是否采纳的同时,是自己道德对这种行为过滤的过程 ,这种不合理的协议,法官在处理案件时心理会产生激烈的撞击。
二、现代司法理念与法官职业道德冲突之解决
1. 高校会计专业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 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由于会计工作有其特殊性,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职业道德水平有着特殊的要求,高尚的会计职业道德是一名合格的会计人才首先要具备良好的品质。会计专业学生是我们社会未来会计事业的建设者,是会计法律法规的践行者,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德才兼备,具备良好的个人综合素质,所以高素质会计人才是高校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基本目标。高校必须大力加强高校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从战略的高度去培养既具娴熟专业技能,又有高尚道德情操的高素质会计人才,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1.2 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每年高校为社会培养大量的会计人员,会计专业学生已是会计队伍的最主要来源。所以,在高校会计专业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将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内化为会计职业道德品质,最容易获得实质性的效果,从而使会计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遵守职业道德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我国着名会计大师杨纪琬说过:做人是做会计的根本,所以会计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殊性决定了更应强调对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具有完善的人格与深厚的道德修养,并以此作为出发点,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和树立“诚信为本”的职业道德理念,为他们将来进入工作岗位,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奠定良好的基础。
加强会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我国现阶段大量企业肆意造假,多数经济案件都有会计人员牵涉其中,从而使会计成为“高风险”的行业。高校会计专业学生是我国会计人员最主要的来源,加强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从学生时期就使他们熟练掌握相关的行为规范,培养良好职业道德意识,实现自我监督和自律,是会计学生在以后工作中实现自我保护的最佳途径。加强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正确认识会计工作的重要性,产生热爱会计事业的责任感;另一方面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尽职尽责、忠于职守,正确处理奉献与索取、集体与个人的关系。这样,当经济利益与道德规范发生冲突时,才能够抵制住外在物质利益的引诱。总之,高校学习时期是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最合适的启蒙教育阶段,这一时期最容易使这种职业道德内化为个体道德,从而使会计学生在工作中面临职业道德挑战时,能够对公众利益和个人利益起到最大限度的保护作用。
有利于会计队伍的健康发展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在经济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大量的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具有强烈的需求,所以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直接影响着经营者、投资人、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的决策,进而影响到整个经济社会的秩序。由于会计人员承担了重大的社会责任,所以在会计教学中必须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纳入专业会计教学体系,使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在学校期间就能够得到培养,在毕业后能够以高尚的道德、积极的态度、正确的方法从事会计工作,从而从根本上促进会计队伍的健康发展。
2. 高校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2.1 会计专业缺乏职业道德培养目标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资本要素知识化,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已不仅限于具备会计专业知识与能力,更看重的是个人的综合素质。然而,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以及具体培养计划都将会计理论及实务能力作为重点,而忽略了道德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主要针对学生的智力培养,将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等课程列为专业必修课,而涉及培养学生德育方面的课程,如会计法、会计伦理等却很少有学校开设,即使开设也列为学时很少的选修课。总体上看,我国会计教育仍侧重于专业技术素质教育,而忽视职业道德和人格素质培养,忽视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对各种能力的培养。
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认识不够
我国会计专业教师主要是基础课程教师和专业课程教师,而很少有专门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会计法规、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师。由于高校会计专业教师不重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认为那是政治课老师的事情,与专业课教学无关。所以,讲授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师主要从事理论的研究,缺少实际业务的经验,很难从深层次来理解和把握会计职业道德在实物操作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针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各种考试,较少涉及有关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以致会计专业课教师自然把授课重点放在会计专业知识上而忽视会计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教学内容缺乏、教学方法单一
从现有的会计教学体系来看,高校会计学教材很少涉及到职业道德教育,现有的思想政治教材又存在内容空洞、形式单一、脱离专业等问题,而专门的配套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教材更是少之又少,这使实施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缺乏理论依据。另外,有关会计职业道德的课程,如《会计法》、《会计从业道德规范》等课程内容比较枯燥,在这种情况下,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主要靠教师在会计课的讲授中或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提出一些职业道德要求,讲多讲少完全由老师决定,并没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这种简单的授课方式,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产生了学生不愿意学、甚至厌学的情况。
3. 加强高校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
3.1 重塑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学目标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应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可见,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中心思想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高素质人才更注重培养对象的综合素质,所以现阶段高校的培养目标并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教育,而更应注重人文素质、品德等教育。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会计专业仍侧重于基础知识教育,而忽视职业道德的培养。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会计职业道德提出了新的要求,许多涉及会计职业道德的新问题需要解决,加强高校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高等院校会计专业在为社会培养会计人才时,应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会计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学习
高校会计专业应把《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列为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在向学生讲授会计职业道德相关内容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 “诚信为本”的职业理念。由于职业道德的要求需要内化为职业理念,所以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需要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而不可能一蹴而就,通过一两门课程的学习就能达到效果。基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特殊性,教师只有通过平时量的积累,寓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于各门课程之中,才能培养出综合的职业道德水平。另外,教师需要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的内在职业素质,在讲授时才能使学生真正地起到内化的作用。对于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包括修订教学计划或调整课程设置等。也可将案例教学与道德教育相结合,让学生了解违规会计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内在原因,通过讨论分析职业道德冲突的解决途径和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培养职业道德观念,增强法律意识和提高职业道德水准。
丰富会计职业道德教学内容
由于会计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丰富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职业使命感、责任感和道德意识教育。由于现有教学内容的缺乏,需要会计教师及时地将杂志、报纸、网络等所报道的各种案例和新闻作为教学内容,补充教材实践知识的不足,增强学生识别虚假会计信息的能力,从而起到强化职业道德理念的作用。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不局限于书本知识,形式灵活多样,通过实际案例感受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精髓的理解,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后不断地更新和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从而不至于被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所淘汰,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人格和理念。
参考文献:
[1] 董丽英.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与方法设计[J].财会通讯,2007.8.
关键词 会计教学职业道德必要性实施建议
2011年10月11日财政部的对A股市场的检查结果中,点名14家上市公司存在虚报业绩、未有效执行会计准则、财务管理不规范、会计基础工作较薄弱、信息披露不充分等问题。随后在国际市场上,由于长期纵容造假的存在,使得中国公司在华尔街信用扫地,出现了中国概念股惨遭猎杀的风暴。
一、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职业愈加重要和受人关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教育无论是科学理论的研究还是实务经验的总结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对会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对会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但是,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不断增多却在扰乱着会计行业,人们在追究会计信息失真各种原因时,一致认为会计职业道德滑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二)会计法律法规的局限性。
为了约束和监督会计行为,我国有关部门先后制定并了《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等法律法规,但是并没有根本上使会计职业道德的滑坡得到改观。究其原因,会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会计法律法规虽然越来越健全,但是永远不可能把涉及会计核算的各方面都规定得详尽无漏,因此单靠会计法律法规的建设不能杜绝技术越来越高的会计违法行为。
二、会计教学应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职业道德教育是会计教学中的关键部分。
会计职业道德缺失与缺乏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有直接的关系。人们的道德观念不是先天存在的,职业道德品质也不会自发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是由学生在校时期所受的职业道德教育以及个人在长期职业生活实践中的自觉修养逐渐培养起来的。我国每年有数十万的学生进人会计队伍的行列,而在专业院校的学习阶段是他们的会计职业情感、道德观念、是非善恶判断标准初步形成的时期。所以,学校教育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我国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大多数院校对会计专业知识课程的设计丰富而详细,但是职业道德教育开设的课程却不够扎实,常常是只注重专业知识教授,忽略了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究其原因有多方面,长期的应试教育方法忽略了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而在少数的相关教学中又缺乏方式方法,感觉无从下手。更有甚者,个别教师素质低下,有时公然在课堂上传授自己的作假经验,给学生造成最直接的恶劣影响。
三、在会计教学中的实施建议
(一)改革教学目标,提高职业道德教育地位。
要彻底改变应试教育的指挥方向,在教学大纲上教学目标上强化职业道德教育,会计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教育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并且,由于职业道德的要求需要内化为职业理念,所以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需要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而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职业道德教育还应该贯穿于整个会计专业教学的始终。
(二)丰富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
对于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除去开设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外,也可以将杂志、报纸、网站等所报道的各种案例和新闻作为教学内容,补充教材实践知识的不足。另外学校可以通过聘请法律界、财税部门、会计从业者等人员以讲座、讨论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三)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育工作者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学生,教师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的效果最好。学校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比如加强教师的实践训练,把他们送到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岗位代职工作,使其能够身临其境,真实面对压力和诱惑。
(四)建立学生信用档案,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和风险观念。
学校应该抓紧建立在校学生的个人信用档案,记录和考核学生在校期间各方面的信用情况。学校可以把建立信用档案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档案的建立应全面、真实、连续地反应每个学生在校期间的信用状况,用来对学生约束和激励,也可以作为学生以后就业及招聘单位考察和安排工作的依据,从而减少和避免今后会计工作违规行为,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和风险观念。
可以肯定的说,在如何提高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问题上,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学校教育作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起点和基础,他的作用更加突出。然而,在长期的忽视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在不可量化和难以考核的困难下,如何加强在会计教学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应该受到广泛的重视和讨论。
参考文献:
[1]汤谷良,安娜・里奇.借鉴美国经验立中国会计职业道德体系.1996.
[2]于增彪,略论我国会计职业道德.1996.
[3]董丽英,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与方法设计.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