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城市的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生态城市;现状;建设;对策
生态城市的定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从狭义上讲,指的是依照生态学原理建立高效、和谐、可持续发展、健康的居住环境。从广义上说,生态城市的涵义要更深一些,即在人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建立起一种全新的文化观,不只是建立一种良好的居住环境,更重要的是依据生态学的原则建立一种社会与经济与人类都协调发展的社会关系,目的是为了在有限的资源环境内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1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
1.1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特点
要进行生态城市的建设,首先需要了解生态城市的特点。与传统的城市相比起来,生态城市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和谐性。生态城市强调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和谐,众所周知,和谐这个概念,范围十分广泛,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自然与人共同生活存在的方面,人类回归自然同时自然融入城市之中等方面,都要体现和谐的概念,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和谐则更注重人与人的关系和谐。
第二,可持续性。进行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是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考虑时间,也要考虑空间问题,将时间与空间进行完美的协调,满足现代人的需要,又能兼顾到下一代,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第三,高效性。传统的城市在资源利用上效率较低,导致很大浪费,而生态城市却能提高自然界资源的利用效率。无论是在自然资源,还是人力资源上,都能完全高效率利用,物质、能量循环再生,各行各业之间的关系都能得到很好的协调。
第四,区域性。生态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区域的概念,是基于区域之间的平衡。但各个城市之间却也是相互影响制约的,因此,只有区域协调才能有生态城市的协调发展。
第五,整体性。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很宽泛,优美的环境以及繁荣的城市建设是一个目标,但新时代的生态理念要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时,也要注重提高人类的质量,力求在整体水平上进行提升。
1.2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
“九五”期间,我国的环境发展有大幅提升,环保方面有很大改善,但依旧有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状况,生态恶化甚至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水环境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城市垃圾、“白色污染”等等,都是侵蚀我国环境的主要因素。环境的恶劣,将会诱发多种疾病的产生。
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探索生态环境建设。第一个获得国家批准建设的生态省市海南省,随后,吉林和黑龙江又分别获得批准建设生态省。之后,我国的许多城市比如上海、、宜春、长沙、深圳、扬州等城市都将生态城市的建设作为发展目标。近几年,生态城市的建设发展势头越来越好,2002年8月19日至23日,我国的第五届国际生态城市大会成功在深圳举行,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对城市的生态化以及人文环境的建设都将是一个极大的推动作用。虽然有了一定的成绩,但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依旧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2 如何进行生态城市的建设
生态城市的建设,一方面涉及到城市各方面物质环境的生态建设以及生态恢复情况,另一方面,也涉及到人们的价值观念、日常生活方式以及政策法规等的建设。我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来,无论是综合国力、科技水平,还是人口的素质以及意识观念,差距都还是比较大的。因此,在进行生态环境建设时,要立足于我国的国情,我国的具体国情是环境差、人口多、底子薄,为此,我国进行生态城市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提高环保和生态意识
生态环保意识的建立,是进行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和基础。为了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进行一定形式的宣传教育是必须,此外,还应让市民体会生态环境保护的各种好处与便利,从实际行动中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规范环境行为。
2.2 制定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如果没有指导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在实践中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在制定生态城市建设的指标时,要对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相互作用关系理解通透。另外,由于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多样,具体制定评价指标时,要在各个方面都设定具体的指标体系,形成阶段性的目标。基于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进行城市规划,城市建设才能真正落实到实处。
2.3 建立生态城市环境保护新机制
环境保护是进行城市的生态建设、生态恢复以及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因此,建立完善的环保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建立环保机制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政府加大建设力度,对保护建设生态环境的行为要进行积极的引导和维护激励。比如,国家要提升环保主管部门的职能和地位;建设一支强有力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督队伍等等,都是政府主导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措施。二是在市场中引进环保的价值观念,比如通过税收、环境产权等手段来确定人与自然的关系,遏止环境滥用情况的出现等等。三是提高公众参与能力,公众参与是建立完善环保机制的重要手段,在环境决策参与、环境投资参与、环境监督参与等方面,都要将公众参与作为一个目标。具体措施有很多,例如,修订法律,在法律层面上让公民明白自身的法律权利与义务;修改决策程序,让公众能参与到环境保护措施的决策过程中等等,都是提高公众参与能力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李子君.中国如何进行生态城市建设[J].环境保护,2002(10).
关键词: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环境
Abstract: in the 21 st century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man and environment, landscape construction and urban planning, environment and continual development, people are more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ecological garden. So will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garden as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as the premise, in city construction, the ecological landscape through the art of processing methods mimic natural ecological landscape, and obtain good landscape effect, and in improving human survival environment produced a huge role.
Keywords: ecological garden; Urban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城市园林绿化是现代城市基础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城市形象、城市文明、城市文化和城市特色,标志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在优化城市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利用环境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环境系统,在防治和减少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和各种废弃物的方面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另外实施清洁生产、绿色交通、绿色施工等措施,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也使环境更加体现在清洁、安全、优美、舒适。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在使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更加完善的同时,更可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生态园林的概念及内涵
2.1 生态园林
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便是生态园林,在本系统中,由乔木、灌木、草本、藤本植物构成群落,种群间相互融合,构成不同的层次和适合的季相色彩,使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发挥其能,阳光、空气、土地、养分、水分等得到充分利用,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便形成,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便是如此,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巅峰。
2.2生态园林的内涵
(1) 以科学为基础,合理安排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提供一个适合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
(2)充分利用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光合作用,利用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化率,使小气候得到调节,吸收环境中对人体有害物质,净化空气和水体,使生态系统得到基本平衡。
(3) 美化景观,在净化环境的同时提高艺术水平,增加游客观赏的价值,提高社会公益效应和提高保健修养的能力,尽可能的为人们提供一个具有更高层次的文化、游憩、娱乐需要和适合人们生存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
3 如何建设生态环境城市
将生态学与系统学原理融合进怎样规划建设城市,根据城市的性质、功能、定位发展目标,编制一套科学的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并根据此规化制定完整的城市生态发展战咯、措施和行动计划。城市的发展与布局结构合理,与区域生态系统相协调的城市发展形态和城乡一体化的城镇发展体系便形成了。保护自然地貌、植被、水系、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域,合理绿地分布,丰富了生物多样性。绿化大气环境、水系环境,并使之具有良好的气流循环,降低热岛效应。保持城市传统文化以及原有的历史风貌,保护历史文化和人文遗产。城市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和谐相处”,地形的地貌、河流水系的原本形态都将要被保持,努力成为具有独特的城市人文、自然景观的绿化生态城市。
完善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完备、高效、稳定城市供水、燃气、供热、供电、通讯、交通等设施,保护市民生活工作环境清洁安全,有效处理生产、生活污染物的污染。使城市交通系统高效运行,创建绿色交通示范城市,落实优先发展公交政策。在城市建筑(包括住宅建设)中广泛采用了建筑节能、节水技术,低消耗又环保。
改进城市日常的生活环境。完善城市公共卫生的设施,控制水平达到了治理较高的污染,并有相应的危机处理机制处理各种情况。一定程度上执行国家和地方对于有关城市规划、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长时间改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努力在三年内不发生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没有重大破坏绿化成果行为、没有重大基础设施事故。
4 如何使西北地区成为生态园林城
4.1 以西部经济大开发促进西北地区生态大治理。
西部大开发,是中国经济对发展大局的战略调整。中国经济发展的政策的重心转向西部地区。最近二十年,西部地区的环境由于经济滞后发展及生态治理能力不断的下降导致生态环境不断的恶化。目前西部应重新调整生态环境的自我恢复能力,恢复性养育对遭到破坏的林草植被,对所剩无几的珍贵天然植被进行封闭性保护,实施对大面积的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的治理,在大面积的荒山漠野展开大规格人工绿化。治理西北地区生态环境,需要采用新的高效率治理方式,大规模的增加投资,更多剩余的积累来源需要地方提供,资源配置体制和政策的支持也是必要地。
4.2 加快地方经济发展促进生态环境治理。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治理需要大量的资金,国家和西北地方财政因此进行大量投入和政策支持,尽可能的满足生态环境的治理上的不足与资金短缺问题。大量的资金供给问题对市场经济效益的提高提出了相当大的挑战。因此,应当继续倾斜对东部高效益产业政策,通过加大东部地区的经济效益,将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转移到西北,更多的向西部地区生态治理投资。由于目前西北地区经济发展薄弱,生态治理急需治理的条件下以及投资效果的外部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国家和当地政府应当加速当地的经济发展加速对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治理投资。建立相应的环境治理的保障制度。与此同时国家对西北地区的水利设施、水土流失治理、农田基本建设也应加大投资力度。市场化的改革对西北地区也有一定的帮助,充分发挥政策效应,发展当地的优势产业,提高地区的经济效益,提高地方公共投资的能力,也适当的增强生态保护治理能力,达到提高经济水平促进生态环境的治理的境界。
4.3 以高效农牧业促进生态环境水平
西部坡耕地地区国家实行退耕还林补偿粮食的政策,这样贫困山区的农民吃饭就有了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这样得到了群众基础,在此地区进行的创造林草植被、治理水土流失的环境保护事业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群众基础。在西北贫困地区的生态治理因国家实行的退耕还林补偿政策有了有力的后盾。当地农户不仅退耕植树而且主动上荒山植树,此政策受到了人们的响应,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该政策还应应用到生态极其脆弱或应受特殊保护的地区,对以砍伐、放牧、耕地、的贫困农户给予必要的生活补贴。在高产田建设国家及地方财政应当对贫困山区提供更大力度的投资支持,以机械施工方式为主,以较高效率地得到更高的粮食数量。种植经济林也应受到当地政府的关注,发展农牧果菜加工业,眼观应放到新的高收益产业上来,使收入渠道更加广泛,从多方面获得资金来源。使当地地区的经济得到稳定的发展,这样可使西北地区尽快走出贫困的阴影,以及经济带动环境的政策(在不破坏现有环境的前提下)将会得到更多的响应也会取得成功。
5 结语
现代城市园林具有多种功能。城市园林空间是一个复杂且具有发展的有机体,但这些的实现都需要一个过程。物便是园林要素中的一个动态要素,也是最有发展前景的要素。我们可以假想一下,当城市园林的绿化达到一定的生态水平,绿色普及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人们可以尽情的享受则绿色的气息,绿色将环抱我们的生活,好像整个城市都是绿色的花园生态园林建设的成功将是我们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黄光宇.中国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进展.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年03期.
关键词:生态园林;城市;绿地规划;建设;生态环境
1.生态园林城市绿地规划与建设的现状
1.1绿地系统现状
现如今,在我国大多数城市建设中,生态园林城市的绿地规划与建设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城市绿化面积小、规模小,城市绿化系统不完善,绿地结构不合理,新建城区街道绿地面积不合理,老城区绿地零散分布。综合来看,我国大多数城市绿地还不能成为系统,仅仅能够满足一些外观美化上需求,而距离具有生态效益的功能甚远。常面临的问题:预留城区公共绿化面积少;因为一些经济效益的问题,公共绿化面积通常会被侵占;一些开发商在绿地建设上消极怠慢;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了我国城市园林绿地逐年减少,城市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1.2生态环境现状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也逐步为市民所关注,现如今,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大多数城市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一些工业废气、工业废水直接排入大气和河流中,造成酸雨、雾霾、河水变质等环境问题。工业和生活垃圾的填埋也造成了一些土壤的污染,垃圾焚烧、冬季煤炭取暖、燃煤发电等排放了大量的大气污染物。生态园林城市的绿地规划与建设正是逐步缓解环境压力,整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1.3规划建设现状
生态园林城市是集美感与生态效益相结合的一种生态园林形式的系统,而现有的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对城市园林绿地功用分不清楚。城市园林可大体分为公园绿化观赏园林、道路防护类绿地以及其它附属类绿地,每一种生态城市园林具有不同的功能,在城市建设中往往忽视这些功能方面的区分,一概而论。在生态园林城市的绿地规划与建设中,出现了很多设计的不合理性,存在铺张浪费的现象。
2.生态园林城市的绿地规划与建设的方法和措施
2.1生态城市绿地规划与建设的生态目标
目前,我国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的规划与建设还没有取得很好的进展,在绿地系统、生态环境以及规划建设上还有很多不足,应当追求合理的生态目标。第一,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的规划与建设应当满足其应有的生态效益,既能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又能改善空气质量,调节和控制城市温度和湿度,保护城市水资源不流失。同时还应保护动物和微生物的生存,维护大自然食物链的稳定,维持能量平衡和城市生态稳定,对破坏的环境起到实现生态复原的目标。第二,生态园林城市的绿地规划与建设应当满足多样化、外观具有美感的目标。我国大多数城市在生态园林建设中都开始加强了对形象美感的追求。20世纪90年代,我国许多城市盲目吸收他人设计,大量砍伐树木,取而代之的是草坪,这样既不能实现生态多样化,又不能体现美观的效果。第三,生态园林城市的绿地规划与建设还应当充分考虑人文目标,以人为本,实现现代建筑、人文环境以及古老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大融合,建设自然与人文融合的生态园林城市。第四,建立城市绿化产业。培育植物花卉,开发城市绿化商品,发挥城市绿化产业的生态效益,以发展和推广城市绿化产业为另一个目标。
2.2制度完善
加强制度建设是生态园林城市绿地规划与建设的重要保障。在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同时,应当认真贯彻和落实国家政府制定的生态环境方针。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建立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制度,只有制度规范化,才能保障园林城市更具生态化。
2.3合理规划与综合发展
在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工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园林建设规划与建设的问题,合理布局是生态园林发展的重要前提。根据物种群落的不同理配置;根据物种的功能不同,因地制宜,实现生态园林效益最大化。在一些遭受破坏非常严重的地方,应适当实现封闭式管理,甚至可以建立保护区等措施。合理的布局是打造生态园林城市的关键,可以在屋顶上建立绿化带以及墙壁上实现绿化,充分利用爬山虎等植物的特点,提高绿化和生态效率。其次,还应当储备人才,依靠科学技术,完善和落实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的规划和建设。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做好植被病虫害的防护工作,实现生态园林的综合长期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建设;城市规划;生态导向;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前,人类在建城活动中的生态思想经历过生态自发、生态失落、生态觉醒、生态自觉几个阶段,反映了人对自然的关系从尊重顺应到控制征服到保护利用直至上升到协调共处,这种变迁反映了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人类建城的价值取向,实际上也是人类对理想城市探求的过程。生态的价值取向使在生态学原则下建设未来城市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是世界各国为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谋求全球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结果。
一、生态城市概念及其创建标准
建设生态城市是人类保护自身赖以生存环境的客观需要,是社会、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实现全球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城市的创建,具体说来要满足实现以下标准: 以下几个方面,说明了生态城市在社会生态、经济生态和自然生态三个方面的互相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内容,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和价值取向,也反映了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和必须具备的主要条件。
1采用可持续的消费发展模式,实施文明消费,物质、能量利用率及循环利用率高,消费效益高。
2保护并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产业结构合理,实现清洁生产。
3广泛应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城市,城市结构合理、功能协调,所在区域对其有持久支持能力,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相适应。
4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环境质量高,符合生态平衡的要求。
5居民的身心健康,生活满意度高,有一个平等、自由、公正的社会环境。
6有完善的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生活质量高。
7生态(健康)建筑得到广泛应用,有宜人的建筑空间环境。
8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并尊重居民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性。
9居民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包括资源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等)和环境道德观,倡导生态价值观、生态哲学和生态伦理。
10建立完善的动态的生态调控管理与决策系统,自组织、自调节能力强。
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方法
(一)着眼于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法
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法是在对传统规划方法反思基础上,摒弃传统规划价值观,适应城市生态化建设而提出的。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法倡导的是人与自然的互惠共生,与传统的规划价值观有本质区别,是对人类主宰自然、追求物质利益的传统规划价值取向的彻底否定。
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法实质上是从人类生态学的基本思想出发,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以自然生态优先原则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采取行政立法、科技等手段,促进系统向更有序、稳定、协调的方向发展。最终目标是建设宜人的人居环境,实现人、自然、城市和谐共生,持续协调发展。
1、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的特点
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法不同于传统的规划方法,较之有以下特点。
1.1系统性系统思想把城市看作一个功能整体,一个社会、经济、自然三者复合的系统,而不是三者的简单组合。规划设计变单因单果的链式思维为系统思维,综合分析、研究和处理城市系统各要素的整体联系。
1.2整体性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不是单一的物质形体规划(physicalplanning),而是兼顾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规划(integratedplanning)。它不再仅仅是为了单纯的物质建设的需要,它必须同时考虑生态环境和社会的后果;在规划工作上也不再是只有少数单学科背景的规划人员,而是多学科的共同参与,是跨学科、多层次的综合研究。
1.3可持续性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导向,从城市长远利益出发的,凭借必要的技术手段,保证规划设计既满足当前的发展需要,又不危及子孙后代的发展,合理配置资源,不因眼前、局部的利益而用”掠夺”的方式来促进城市暂时的”繁荣”,保证每个阶段发展目标、发展途径的科学性、合理性。
1.4生态导向性广泛应用生态学原理、方法来规划设计、调控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引导城市”生态化”。这种导向性是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的核心和重点。
2、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是社会、经济、自然三者复合的巨系统。三者交织在一起,相辅相成,相生相克,相互关联而不可分割。经济生态原则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采用可持续的生产、消费、交通和住区发展模式。
自然生态原则给自然生态以优先考虑,最大限度的保护,使开发建设活动一方面保持在自然环境所允许的承载能力之内,另一方面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增强其健康性。复合生态原则这一原则要求规划设计把社会、经济、自然三个子系统有机结合起来,使整体效益最高,实现社会、经济、自然三者复合的永续发展。
(二)生态城市的总体规划对策
1、以生态城市所在的区域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
城市的形成从来就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所在的区域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联系的。城市与其区域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生态城市本身就是”区域市”,生态城市应当与其区域共存共荣。
2、对生态城市的环境容量、社会经济总负荷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综合分析来确定其合理活动容量,保证生态城市发展与其补给区相平衡。
规划运用环境容量论和门槛理论对生态城市区域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建设用地容量、供给容量、工业容量,水、大气及土壤等环境容量进行系统分析和发展建设可能性分析,确定区域的活动容量和城市的合理容量,使城市的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持协调,使城市与其补给区的长期供给能力和长期承受能力相平衡,与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相适应。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城市。
3、强调空间规划、生态规划和社会经济规划的结合
这意味着规划内容的扩大,仅仅考虑物质环境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提出社会、经济的生态化对策,规划是多学科、多工种协作配合,进行跨学科研究,从而使规划更具有科学性和综合性。
4、以土地适宜度等分析为依据,合理开发利用土地,保护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通过对不同区位土地开发成熟程度(开发度)、土地的最佳利用方向(适宜度)及土地对人类活动强度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值(承载力)的分析,进行土地分区(比如可分为优先发展区、引导发展区、从缓发展区、限制发展区、更新改造区、自然保护区等),确定土地开展顺序,保证城市的发展环境。
(三)生态城市功能区规划设计对策
生态城市也是由多种不同功能的分区有机组合而成的功能综合体,这些功能区各自发挥着不同的功能,都是城市功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规划设计重视多样化自然景观的保护和优美人工环境的创造,将人工建造的生活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创造高质量的生态环境。规划设计中也注重加强立体绿化,提高景观的多样性,另外还可起到隔热、截水、净化空气等效果。
在进行绿色景观建设的同时,根据条件可利用有机垃圾制造肥料在居住区中来发展种植业,既为居民提供了多样的生活环境,又增加了景观的生产性。规范设计以人为主体,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普遍需求,创造多样性的栖境。功能多样化,活动场所多样化,住屋空间多样化等。
(四)生态城市建筑空间环境设计对策
城市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造了大量的建筑物。这些设计通过一定技术手段,寻求最充分的实现建筑的高效、低耗、无污,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对环境的消极影响。设计必须综合考虑资源和能源利用率,增强建筑及其环境的健康性,提高生活舒适度,减少建筑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全面生态化。
三、结语
建筑生态城市这一基本思想,为城市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远景目标,它是寻求城市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代表国际城市的发展方向。生态城市并不是一个不可实现、尽善尽美的乌托邦,但也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而是一种循序渐进的持续发展过程。建设生态城市是一项跨世纪的系统工程,相信通过全球、全人类共同的不懈努力,它将不再是一种趋向,而将是确确实实到来的人类理想住区。
参考文献
1、陈勇1生态城市新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1重庆建筑大学硕士论文,1995。
2、黄光宇、黄天其1论生态城市的概念与评判标准,1992。
3、黄光宇1田园城市#绿心城市#生态城市,1989。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规划建设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可持续发展理论也开始由概念走向行动,人们的环境意识正不断得到提高。当今世界一些发达国家,伴随着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使现代人对生态需求与消费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显得重要。有关专家认为,21世纪是生态世纪,即人类社会将从工业化社会逐步迈向生态化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讲,下一轮的国际竞争实际上是生态环境的竞争。从一个城市来说,哪个城市生态环境好,就能更好的吸引人才、资金和物资,处于竞争的有利地位。因此,建设生态城市已成为下一轮城市竞争的焦点。
2.可持续发展与生态规划的关系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 经济增长的唯一评价指标是产值的
高低。企业在生产时只顾追求产量的提高, 对于生产过程中排放物、
污染物等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没有给予充分的注意。用可持续发展
的思想评价当时的生产状况, 就是不惜以削弱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
能力为代价, 来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自然资源特别
是不可再生资源大量枯竭,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物种灭绝, 土地沙漠
化。而自然回赠给我们的就是自然资源耗竭、全球气候改变、地下水
污染、海水赤潮、沙尘暴……这些现象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
于是人们认识到了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系统
与经济发展是融合在一起的, 有着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关系。其中, 生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
受到生态环境系统的制约。主要表现在: 一是生态环境系统为经济的
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载体和必须的环境;二是生态环境系统为人类的经济活动提供了最基本的资源,使经济系统的发展具备必要的物质和能量;三是生态环境系统为经济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提供了必需条件。
3.如何实现城市生态规划的可持续发展
3.1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现代城市作为一个多元化、多介质、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各层次、各子系统之间和各生态要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城市生态规划坚持以整体优化、协调共生、趋适开拓、区域分异、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以环境容量、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适宜度为依据,有助于生态功能合理分区和创造新的生态工程,其目的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寻求最佳的城市生态位,不断地开拓和占领空余生态位,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潜力,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共生。
首先,城市生态规划强调协调性,即强调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是规划的核心所在;其次,强调区域性,这是因为生态问题的发生、发展及解决都离不开一定的区域,生态规划是以特定的区域为依据,设计人工化环境在区域内的布局和利用;第三,强调层次性,城市生态系统是个庞大的网状、多级、多层次的大系统,从而决定了其规划有明显的层次性。城市生态规划的目标更强调城市生态平衡与城市生态发展,认为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城市生态平衡和城市生态发展。
3.2城市生态规划需遵循的设计原则
(1)社会生态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设计要重视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体现尊重、包容和公正,生态规划要着眼于社会发展规划,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公平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2)经济生态原则。经济活动是城市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之一,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城市的发展,生态规划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持续性。这一原则要求规划设计要贯彻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及优化产业经济结构,促进生态型经济的形成。效率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3)自然生态原则。城市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必须遵循自然演进的基本规律,维护自然环境基本再生能力、自净能力和稳定性、持续性,人类活动保持在自然环境所允许的承载能力之内。规划设计应结合自然,适应与改造并重,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平衡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4)复合生态原则。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系统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规划设计必须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三者兼顾,综合考虑,使整体效益最高。规划设计要利用这三方面的互补性,协调相互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努力在三者之间寻求平衡。协调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以上这些原则都是普遍性的,但城市是地区性的,地区的特殊性又受自然地理和社会文化两方面的影响。因此,这些原则的具体应用需要与空间、时间和人(社会)的结合,在特定的空间中有不同的应用。
3.3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
(1)高质量的环保系统。对不同的废弃物按照各自的特点及时处理和处置,同时加强对噪声和烟尘排放的管理,使城市生态环境洁净、舒适。
(2)高效能的运转系统。包括畅通的交通系统,充足的能流、物流和客流系统,快速有序的信息传递系统,相应配套有保障的物质供应系统和城郊生态支持圈,完善的专业服务系统等。
(3)高水平的管理系统。包括人口控制、资源利用、社会服务、医疗保险、劳动就业、治安防火、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保证水、土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适度的人口规模,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
(4)完善的绿地生态系统。不仅应有较高的绿地覆盖率指标,而且还应布局合理,点、线、面有机结合,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组成完善的复层绿地系统。
(5)高度的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意识。应具有较高的人口素质、优良的社会风气、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高度的生态环境意识,这是城市生态建设非常重要的基础条件。
从生态规划内容可以归纳出一些具体的城市生态规划目标:从人类的角度来说,城市中具有合理的人口规模,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和谐;从土地的角度来说,城市用地结构合理,开发有序,土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城市功能获得适宜的生态区位;从空间的角度来说,城市空间与其承载的城市功能相适应,具有高效、低耗的空间分布特征,城市空间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使得城市既呈现动态发展的态势又保持稳定有序的结构;从环境的角度来说,城市功能的发挥不超过其环境容量的限制,促进城市健康、持续发展。
结语
生态城市作为未来的人类聚居地,它的实现有个发展建设的过程,也就离不开规划的指导以切实可行的规划指导当今城市的生态建设,是实现生态城市的基础城市生态规划就是以人—自然整体和谐的思想为基础,对城市的结构功能、资源利用、生态关系进行社会、经济
和自然的整体协调发展的调控,因此,城市生态规划是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城市规划;内容;要素;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1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8)05-0185-01
现代社会,环保理念深入人心。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建设发展的主要方向。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就需要着手对当前存在以及城市发展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环境保护问题进行治理与防范,做好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作。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正在逐步加快,城市建设规模和水平不断增加,生态城市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标准之一,其建设规划已经成为各级政府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围绕这项工作,中央和各级政府先后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出台了配套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从产业布局、城市功能、交通运输、城市绿化、环保审批、生态环境评价等多个方面着手,以期生态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生态城市规划水平。
1.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误区
1.1以生态建设取代经济建设,片面强调城市的生态竞争力
具体体现在单纯追求自然环境的美化,简单通过增加绿地、树木或公园的数量从而实现城市表面的绿色环境。这样做的后果是使绿地设计时常处于交通和建筑规划后见缝插针的消极地位,因而无法在经济生产时激发城市内部资源的再生,起不到生态意义上的作用[1]。国内外经验表明,没有哪座城市的生态建设不是建立于高度发达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谈不上生态建设。
1.2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经常割裂地看待城市和乡村
我国很多地区,目前仍然沿袭着城乡二元制的体制,这种体制的弊端在于可能出现盲目城市扩张运动,撇开农村孤立地发展城市等片面的做法。随着网络技术和交通技术的完善,城市与乡村的距离必将逐步拉近,乡村田地和城市绿地将成为城市的绿色基调。
1.3主要以政府管理而忽视全民参与推动城市生态建设
当前,政府和市民基本都持有城市建设是政府职责的看法,导致很多实践中经常忽视市民的能动性和市场经济自发调控力量,形成政府部门指令管理、效率低下的建设局面。
2.人类素质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
2.1人类素质的定义
人类素质是指人类在自然活动中的才干和能力,他是人类在生活中基本品质的形成。它是指在一定生活下,人类生产力自我创造价值的效率和能力。人类群体了解世界、改变社会的条件和能力。素质是先天遗传性与后天习惯性的辩证统一。先天的素养是一种自然的形成,而后天的素质则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习惯的养成。有明确生活目的和进行加以控制的教育性环境在素质养成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素质是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群体素质是由不同类型的个体素质组合构成。个体素质好坏影响到群体素质水平。但群体素质又对个体素质有着深远的影响,使个体素质深深地打上了团结、合作、地域等文化色彩。更巨大的影响着整个生态文明建设。当代生态环境的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是人类本身的危机,是人类没有发展好自身的行为素质和能力的见证。
2.2生态环境的定义
生态环境的綜合因素影响着生物及生态动物的生存和活动。其中非生物因素有水、无机盐、氧气。在自然界,生态因素与生物生存环境和方式相互作用。生态环境是以地表为底,天空为顶,在一定活动范围内户外空间包含的有机物质和有机物质相辅相成。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上的一个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适应调整能力。其生态环境的结构越复杂,生存物种越多,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良好的环境协调性是指人类活动中各项资源、能源消耗少,生物再生循环利用率高,环境污染小。能量流动、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两大功能,良好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人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3人类素质与城市建设的联系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社会环境因素的改变对人类的素质影响越来越大。人类素质的高低在一方面是取决于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科学文化素质不同的人类对环境资源利用的充分程度也大不相同。人类生活行为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类活动环境的后果,以谋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环境的演化不以人的思想意志为转移,盲目的用人的主观意志和想法去改造环境是一种错误的行为。有人把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通俗而形象地喻为“兄弟”关系,人类生态环境的事情应多和环境“兄弟”商量,这个比喻恰到好处。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我们需要花上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时间去改造恢复,甚至永远都无法复原。所以,人类与环境有着无法割舍的联系,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
3.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路径
3.1政策引导是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基础
政策与制度的创新在建设生态城市的过程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生态城市建设有很强的公益性,因此,我国更要注重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对资源回收利用、生态型产业等方面制定相应政策引导;按照零排放原则控制污水排放;结合公共交通政策,制定引导沿线土地管理的配套政策,实现土地使用和公共交通互相促进;建立生态安全及防灾预警机制[2]。建立生态技术推广机制。制定利于生态技术的承接、转化、推广和研发工作的相关政策;制定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的相关政策措施,特别应针对不同阶段的目标和项目实施,制定相关政策,如生态建设项目的投融资政策、税收减免政策、财政补贴政策等。
3.2技术保障是建设生态城市的支撑手段
第一,加强科技创新的基础作用。应特别重视科技创新对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和先导作用。一是要加强生态城市建设中各类技术的基础研究,包括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专门技术等,并尽快建立生态城市建设综合利用技术开发专项资金,以支持重大关键项目的研究;二是加快建立生态城市技术体系,形成全面完整的生态城市技术体系;三是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体制的建立,通过加强技术创新系统中各行为主体间的合作与协同,加快科研成果的创新和转化应用,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第二,构建生态城市交通体系。鉴于我国不同城市的交通运输和土地开发状况,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坚持将改善城市交通运输体系与城市的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进行统筹规划,提高城市交通运输效率和土地开发利用率;二是调整传统交通结构,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城市土地的开发利用应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创造条件,并采取政策措施鼓励人们利用城市市区公共交通;三是应适度控制私人汽车在城市市区的使用,加快完善自行车专业设施,改善当地步行环境,实现资源节约,减少环境污染。
4.结语
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对我们的生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统筹兼顾,要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即为长远目标积极筹谋,又兼顾当前生态文明的发展,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奠定良好的生态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明白.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5,14(8):144-145.
关键词:绿化;生态城市;城市建设
中图分类号:S7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些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人们从实践中逐渐开始重视生态城市的建设,以往我们评定一座城市的发达程度,主要看这座城市的经济基础、科技水平、体制完善程度、城市规模等因素。现如今在这些条件上又加了一项很重要的评定标准,那就是生态环境的建设情况。随着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多,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资源紧张,绿化面积严重不足等等城市问题相继产生,严重阻碍了城市的健康发展。由于生态环境不仅可以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还成为了一个城市形象的标志,是反映城市内部人文特色的关键。同时,城市绿化也是生态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绿化在城市建设中不仅可以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还能美化环境、净化空气,其也是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的有效手段。
一、城市建设中城市绿化的作用
1.城市绿化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城市文明逐渐形成,人类的生产、生活开始集约,人类开始集中聚居,远离大自然。因此,只能在城市中建设公园、绿地、小桥流水、绿茵草坪来满足对大自然的渴望。无论在城市的公园中还是在街道上,尤其是在小区、机关、学校等场所的绿化中,园林式景观种植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人类对城市绿化建设尤为重视,为人类提供了更方便、更多的休闲娱乐场所,同时,进一步改进了城市人居环境。
2.城市绿化为人们提供了美丽清新的环境
城市园林植物的种类繁多,花色鲜艳,具有形态、色彩、风韵、气味等代表美的特色,观赏性极强,且一年四季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利用植物的美,搭配出靓丽的风景。园林植物还有减弱噪声、阻滞尘埃、固氮释氧、提高空气质量、减轻空气污染等作用,所以,人们通过栽种树木、花草来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既能美化环境又能净化空气,可以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也可以改善环境。
3城市绿化维护了城市生态平衡
城市建设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保持城市生态平衡,建立稳定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公益事业,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一个城市的公共绿地、公园及城市边缘等的建设,能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从而改善城市的小环境,因此,丰富物种多样性,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利于城市循环发展。
4城市绿化具有防灾害作用
城市绿化系统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不仅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并且能净化城市空气、维护城市生态平衡,同时,还有预防自然灾害的作用。我国虽然在城市绿化建设中很少考虑城市防灾要求,缺少应对各种灾害的必要辅助措施,但是城市的绿地在城市防灾过程中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以及绿化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绿化在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相对较多,首先是由于园林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环境条件的影响,绿化林木有可能受到环境污染,从而引起开花少,结果少甚至不结果、不开花等现象而影响观赏价值。其次是受到城市环境影响的绿化林木,会出现枯倒、病虫害等影响环境的美观及树种的观赏价值。另外,是容易受到人类的破坏,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国内在绿化行业方面的规范体系还不是很完善
目前我国在生态城市的建设工作中,尤其是在园林绿化方面的工作中尚为形成统一有效的管理规范以及管理手册。在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以及规划过程中就会造成在绿化规划方面、设计以及建设、监理方面的工作缺少一些具体的、可参照的行为标准,这也给相关的管理机构进行工作检测以及监督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老城区的绿地率偏低,屋顶绿化以及垂直绿化应用不足
近年来我国虽然极力倡导生态城市的建设,但对于绿化区域还不能做到合理分配,各地区绿化面积均衡的效果,这一点突出表现在老城区的生态建设方面。并不是每个城市居民都有足够的经济基础,大部分市民还是选择老城区这种房价较低的居住环境.而城市的管理者一般侧重于新城区的绿化建设情况,忽略了老城区的生态环境建设。这就造成了老城区绿地率偏低,屋顶绿化以及乖直绿化应用不广的现象。
3.资金以及养护的管理体制不到位
城市的生态化表现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合理的利用一切的自然资源,对于生态结构不完善的地区要进行绿化工作,从而保障此地区生态环境结构的合理性。而这些工作的正常进行,除了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还离不开资金的不断投入。就算是没有生命的建筑物,经过风吹雨打,年久失修之后,也要进行必要的拆迁重建,更何况是有生命特征的生态环境,为了其能始终保持健康的活力,定期进行维护室必要的工程项目。虽然城市的大部分地区都设置物业部门来维护绿化,但是有些资料显示,在一部分老城区内,根本不存在这样的物业部门,无法对老城区的生态环境进行长久的管理,这种陈旧的管理模式使得居住区在绿化以及养护工作中形成主体不明确、责任不清楚的现象,甚至可能发生,在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建设绿化区域后,在第二年就丧失了当时建设的目的和效果,居住环境又恢复到从前的荒凉迹象。
三、生态城市建设中绿化问题的对策
1.积极进行垂直空间探索
寻找屋顶绿化的发展途径屋顶绿化对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日趋恶化的人类生存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通常而言,屋顶绿化就是脱离了在地标种植的技术,实现了在阳台、屋顶、天台等高低进行绿化建设。推行屋顶绿化政策,有利于推进生态城市的建设。在一个城市中,屋顶、阳台灯场所常常被人们忽略,成为了囤积货物的场地,实际上屋顶的面积并不比土地资源小多少,充分的利用屋顶资源,可以完善生态体系,缓解土地资源紧张的情况。但是这种屋顶绿化规划建设的投入资金要比地表绿化建设大,在维护方面也比较麻烦.所以为了保证屋顶绿化建设的正常实行,国家和政府应该不断完善相宜的开发政策,不断灌输市民支持屋顶绿化的方案,建立屋顶绿化的实验项目,从而发现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找出解决办法。
2.因地制宜,加强绿化设计
根据老城区的绿地率偏低的问题,我们可以加大老城区的绿化面积,以保持新老城区绿化面积的均衡状态。而且由于老城区的城市化建设较慢,建筑的坚固度、实用度有所欠缺,大量的绿化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往往老城更新时,曾经突入大量成本所建的绿化会被工程所破坏,所以,在考虑这种情况后,对老城区的绿化建设应更多考虑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绿化改造及补植,而不是完全植入新的植被,最好采用本地特色鲜明、抗早、容易成活的植物,为维护工作提供便利。
结语
综上所述,绿化工作在城市建设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国外大多数国家也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虽然我国当今在城市的建设绿化工作方面有了较大的进展,但是也依旧存有着相对较多的问题。所以,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对待以及重视城市绿化方工作,以确保我国的城市绿化工作进一步有序、健康及规范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态城市;城市区划;未来主义
[中图分类号]C912.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372(2012)01-0005-05
理查德・瑞吉斯特(Richard Register)①是美国“生态城市建设者”协会负责人,建筑、景观、城市设计专家和生态活动家,第一届生态城市国际会议发起人。瑞吉斯特指出我们的建设决定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建造的城市既丰富又制约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而城市生活的方式又决定了城市的价值取向,这不仅体现在人们的态度、技能、习惯上,而且最终也体现在城市的物理形态上。不考虑城市的物理形态和组织结构,人类不可能解决地球这个已经支离破碎生态圈的结构破坏和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库快速退化的问题。我们必须用新的整合建筑理念把生态和社会张力重新整合在一起[1]9-15。城市只有结构功能建设得好,才能正常运转。所以,建设生态城市是创造一种崭新的生态文化和生态经济,是城市良性循环和健康进化的出路。他提出的未来主义纲领、人与自然相平衡的原则是对生态城市建设理论的突出贡献。他的理论既有宏大叙事,又有微观可行的方案,对于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未来主义纲领
瑞吉斯特指出生态城市是生态学意义上健康的城市。生态城市需要摒弃目前流行的增长方式类型:不经济的、生态上不健康的蔓延式生长,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刻意识到其增长极限的发展,从而减少人类对自然的冲击[2]10。瑞吉斯特认为这样的城市还未出现,虽然具备生态城市某些局部特征的片段已经零星出现在历史和今日的城市中,然而生态城市的概念以及建设实践才刚刚开始萌芽。为此,他提出了生态城市建设的未来主义纲领: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求人们关注未来,并愿意通过各种方式为未来添砖加瓦。其未来主义纲领的主要内容包括:生命、美、公平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三大标准,生态城市的未来形态是三维的而非平面的,就近出行实现可达性是生态城市的交通模式,体现紧凑性和对自然开放性是生态城市的建筑风格。
(一)生命、美、公平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三大标准
瑞吉斯特将生态城市的标准归纳为三点:生命、美与公平。他认为,“生态城市建设的目的是为了给保护、探究和抚育地球上的各种生命的活动提供服务。因此,生态城市建设必须确立两大目标:一是提供一个健康的、可以让人创业的、美丽的环境,二是满足人类个人和集体的需求与愿望的功能。另外,城市美学方面的特征也是非常重要的,她的感染力与风格、她的建造房屋的方式、她的街道和运输系统的建设形态、她与自然及人工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实现城市功能的各种方式。最后,城市还需要保证公平,即保证公正广布人间,同时需给予市民最充分的机会去选择,去创造,以充分地满足个性和发挥个人潜能的方式生活。”[2]15瑞吉斯特所提出的生态城市标准为我们提供了未来城市的建设目标,我国为实现这一愿景,在探索生态城市建设的进程中也建立了许多评价指标体系。山西省就运用GIS技术,从城市生态系统效能、配置、协调度和城市生态化综合指数来对省内生态城市的建设进行评价[3]。常州市根据“五位一体”的评价指标,从社会、经济、人居、交通和环境五个层面来统筹考虑,对城市的生态文明度进行了分析[4]。
通过运用生态城市的标准来衡量城市的建设情况可以发现城市建设的短板和瓶颈,提供生态城市的构建路径。从目前我国各地的生态城市标准来看,对于生态城市的建设注重了瑞吉斯特所提出的生命和美的标准,对于公平标准无论是从评价体系还是实施情况上都有所欠缺,也就是未能充分调动市民的积极性。而在西方国家创建生态城市探索中,第一项就是普及与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例如,为了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日本北九州开展了各种层次的宣传活动:政府组织开展汽车“无空转活动”,以各种宣传标志,减少和控制汽车尾气排放;家庭自发开展的“家庭记账本”活动,将家庭生活费用与二氧化硫的削减联系起来。未来的生态城市建设在继续实现城市生命与美的标准基础上,必须充分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将生态城市建设变为社会行动,以实现未来生态城市的三大目标。
(二)三维而非平面是生态城市的未来形态
瑞吉斯特提出了建设像欧洲古老城市而非曼哈顿那样的三维城市。他认为土地的高密度必须与实用功能的混合相结合,设立土地混合使用功能的区划制度,使开发集中而非分散,这是解决问题方法中的重要的一部分。此外,多样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健康,同样也有利于城市社会和经济系统的健康,应该在新的土地开发中增加多样性,以及在原有建成环境上置换和补充某些功能。建设高层密集、富于多样性的城市中心区有其积极的意义:减少占用大量的农业和自然土地;鼓励节约能源和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步行、自行车及公交出行方式;使各种交易、交流、文化和社会的多样性更易实现;可以建设各种高度的阳光温室、屋顶花园,可在街道边种植果树,可使溪流恢复,以及将其他生物成分延伸、导入并穿越城市[2]21-30。在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实践中,也有对新型生态城市形态的探索,例如唐山曹妃甸国际生态城就采取了三维的空间结构形态,这种城市形态在城市现状的基础上加上许多未来元素,将绿色交通系统、绿色建筑系统和绿色环境系统与现有油井平台、鱼塘、盐田相结合,主要体现在快速公交系统(BRT)等公共交通的沼气动力和由BRT、轻轨、单轨、水上交通等共同构成的发达的交通体系;由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有机垃圾产生的生物质能作为主要能源供应;在城市的北部设有资源管理中心,统一处理固体垃圾和黑水、灰水,以实现垃圾资源化和无害化;城市绿化率超过30%,体现出内湖及内海景观区、运河景观区、湿地景观区以及农业景观区特色。未来城市所采取的这种三维结构既能增加城市复杂性和丰富性,又能够节省城市发展空间,我们应当采取行动支持三维生态城市的建设,如应进一步探索高密度发展模式,特别是对地广人稀的新城区建设紧凑型花园城市,实现城市建筑的高层―紧凑发展,政府实施“就近发展政策”、对小汽车征税等措施支持城市三维发展模式。
(三)以就近出行实现可达性是生态城市的交通模式
瑞吉斯特特别重视交通模式对城市的影响,他认为,“从交通模式等级层面结构来看,小汽车出行是最糟糕的,火车、巴士、轮渡和自行车出行较好,最好的是步行,因此,对于选择步行的出行者要尽力给予最大的帮助,对机动车小汽车要采取有力的拟制行动。”[2]37城市建设应考虑将各种良好的功能空间紧密地联结、建设在一起,交通出行变得越少越好。在城市中心和邻里住区中心,建筑之间的天桥可以联结地面以上的公共空间区域,为了不影响城市景观,高速公路应当置于地水准平面之下,甚至建在地下。瑞吉斯特还提出了一个与我们习惯性思维相反的观点,那就是在生态健康的城市中心区,不应该允许开发商将室外停车场插入到现存的城市肌体之中。
我国正处在大规模城市投资、建设和大规模改变自然与人类环境的关键时期,我们不能重复美国城市建设的老路,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规划绿色交通体系。我国目前的城市建设仍然用拓宽道路和修建高速公路等方式来解决道路拥堵问题,并采用技术手段控制车辆带来的污染,这种方式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而且会导致私家车的增多和车辆带来的环境危害。目前西方国家的交通发展模式对我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例如,哈马碧生态城大多数居民都选择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步行或骑自行车作为出行工具,当地私人轿车拥有者还成立了“公用汽车联盟”,所有入盟会员均可通过手机获得开车密码,就近取车,还车时再将车辆停放在指定地点,这种办法可以控制私人轿车的增长速度[5]。巴西库里蒂巴的公共交通发展受到国际公共交通联合会的推崇,其做法是沿着5条交通轴进行高密度线状开发,改造内城;以人为本而不是以小汽车为本,确定优先发展的内容[6]。在荷兰,自行车和轨道交通是居民出行的主要方式。今后我国生态城市的交通模式应该是一方面利用绿色交通政策加强交通规划与设计,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线路,注重自行车道和人行道的设计,在大型商场和住宅区域取消停车场的建设,代之以自行车存放处;另一方面利用紧凑原则缩减城市中心和各社区中心规模,扩大土地功能的混合性,实现土地的集约化使用,以便有利于公共交通政策的实施就近出行实现可达性。
(四)体现紧凑性和对自然开放性是生态城市的建筑风格
未来主义特别看重生态城市的细胞―建筑的创新设计。生态城市是各种生态建筑思想的试验场,包括新城市主义者、花园城市的思想,也包括保罗・索莱里①所倡导的由单一建筑构成的生态城市。与其他建筑相比,单体建筑占地少,能耗低,人们全部的经济、社会和公众生活都在一定的距离内,大大节约了能量,建筑门口是自然和农业用地[1]189-191。我国目前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建筑物的设计主要采用了绿色建筑技术,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使用绿色节能材料如太阳能墙板,在建筑系统内设置能源和物质转换设施,在建筑物的表面覆盖绿色植被等,以形成一种循环利用、封闭式的建筑环境。绿色建筑可节约能耗和减少污染排放,但是未来的生态城市建筑不仅需要在技术上有所突破,在风格上也要充分体现城市内部结构的紧凑性和对自然的开放性,要与周边的自然环境和生命群落有机结合。未来主义纲领促使我们寻求城市与自然间最健康、最有活力的相互关系,这在时间和种类上是没有尽头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不断发挥创造力,使城市越来越具有生态魅力。
二、人与自然平衡的原则
瑞吉斯特主张“我们应该按照生态系统的本来面目建设城市,城市应该是为生物群体,尤其是为人类而设计的,而不是为机器设计,土地的利用必须从一开始就符合生态学原则,保护土壤,提高生物多样性。”[1]168-169这就是生态城市建设必须遵循的生态学的共生原则:为他者考虑,包括植物、动物和地球本身,这样他人亦会为你考虑。这条原则分为两部分:对他者友善,同时自己获利。换言之,生态城市建设的前提是必须保护、循环和保存生物多样性[1]166。总之,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寻求人与自然的平衡。平衡原则的内容包括:用大自然的方法管理城市,以生态区划实现人与自然的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平衡的生态城市建设策略。
(一)用大自然的方法管理城市
城市如果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可以成为一种使文化与自然融合的极佳的工具。瑞吉斯特认为,人类首先应该用大自然的方法管理城市,在理解城市的属性中,距离是一个关键因素。“就近”原则对生物有机体和城市来说是相似的。把人们聚集到一起就减少了距离,而这就减少了旅行的需要、能量的消耗、污染的程度和硬化陆地的数量。如果城市要达到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目的,最好能够像自然生态系统一样保持和谐高效。紧凑的城市建设能够减轻对自然的压力,应该将城市与其腹地紧密联系起来,城市依赖腹地为其提供食物和资源,而腹地的人们又从城市得到工具、文化信息,并能够有机会进入市场。如果城市和腹地相互支持,就可以通过增加市场来促进国家的生态多样性。综合性的城市有助于恢复和保持复杂的生态系统[1]42-58。如果城市建设得好,其物种多样性是可以超过自然界中任何地方的。城市应该是一些物种在自然界中重建自我过程中一个可供歇息的家[1]188-189。生态城市利用自然来实现自身的发展,我们必须按照特定的顺序和组织模式发展生态城市,尊重生物史,尊重自然史。例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给野生动植物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实现野生动物走廊与城市步行街道立体交错的景观大道,以保存城市的多样性和自然特征。
(二)通过生态区划实现人与自然的平衡
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平衡而重塑城市的手段很久以前就有了,在未来它们仍然也是非常重要。区划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它使城市建设变得具有结构和秩序,许多由于不好的构想和适用性差的区划造成的生态和社会灾害,完全可以通过近距离的乡村设计和鼓励步行环境、立体思维、坚持整体观和长远观而得到解决,把这四种重要思想加到区划中,就成为生态城市区划[1]223-224。生态城市区划的目的是提高中心区密度的同时恢复农业和自然景观,新密度下的建筑应该具有生态的特点。瑞吉斯特描绘了生态城市区划图创建的基本步骤:(1)创造一幅当地自然历史地图。(2)建立可步行到达的中心。(3)调整同心圆区划使其和自然廊道和自然开阔地紧密地联系起来。(4)指出林荫大道的端点和铁路干线的位置。(5)准备垂直剖面图,为明确生态城市区划的三维性,将通过建筑和景观的垂直剖面图来进行补充。(6)为地图编写图例。(7)增加情景分析说明。为表达未来的变化,可以画一些其他概念图以说明生态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1]225-228。生态城市区划图要求城市突出自然特色,它展示了一种就近原则发展的自然趋势,可以帮助我们立足当地解决区域问题。土地置换权是区划条例中规定的一个房地产交易工具,它能实现从一块土地到另一块土地的开发权的买卖和转移,通常大多数的土地置换权被用于保护农场和自然开阔地或保存历史建筑。生态城市区划图是指导开发权应该何去何从的关键工具。如果在恰当的地方进行土地开发,当公共交通和自行车也能很好地发挥作用,那么能源就能得到保护,地方商业也能够繁荣。土地开发权的双重置换与生态城市区划可以有效地逆转城市蔓延[1]234-242。土地置换权是一个双赢战略,购买土地置换权的开发商能够建更多的房子赚更多的钱,我们也能在新的高密度开发中得到了新的住房和公共空间及公园。我们必须制定一个生态城市的总体规划,摒弃以汽车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并通过恰当的措施逆转城市蔓延。
我国在进行生态城市的建设中也开始实施生态区划,例如:深圳市根据区域自然要素特征与人类活动强度的空间分异,将深圳市划分为经济文化密集区、生态协调区和生态支持区三大生态功能区,并针对各区的特点进行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与管理,协调发展、合理保护经济、社会、环境三个子系统,最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7]。上海世博园的规划也很好的体现了人与自然、历史与未来、人与人的和谐发展理念。虽然我国生态城市区划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其规划过程和总体效果来看,跟瑞吉斯特提出的区划思想还有一定的差距。首先,生态城市区划必须对该城市的历史自然面貌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并对其生态系统的可承受性有一个全面的评价,在这一点上我国还有欠缺;其次,生态城市区划是一个综合项目,涉及各部门的通力合作,而我国的行政权力结构导致了生态功能区划、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以及社会项目之间的脱节,不利于从整体上对生态城市进行区划;再次,我国生态城市区划中更多的是依靠增添绿色来实现城市的生态化,没有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平衡发展。今后我国生态城市的规划应在以下几点有所加强:勾画出城市自然历史风貌图,分析其生态系统特征;区划中控制好城市的规模,选好城市中心建设步行区域;用绿带及自然开阔地将建筑之间和不同功能区之间进行分离,实现绿色空间的功能和样式的多样化,将绿色空间与周边的乡村结合,实现人与自然的平衡发展;区划中明确对交通体系的设计,明确铁路选址,并标明步行道及自行车道的建设位置;为适应我国城市和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在城市区划图中要为未来城市发展留有空间;充分发挥土地置换权的作用,有效抑制城市蔓延发展。
(三)生态城市建设的多样化策略
瑞吉斯特提出了实现人与自然平衡的一套详细的建设策略:按照城市建造工序,选择作为城市基础的土地,接着在这个基础上建造具有多样化特色的细节;追寻经济生态学的四个步骤―生态城市区划图、功能布局、政策激励措施和公众参与;不要蔓延式发展,尽可能稳定和具有活力地发展为步行密集的城市;必要时小步前进―在空隙地上种上果树,充分回收废弃物,或者为开放空间征集签名;使用令你感到舒服的工具,做出你能够实现的承诺;灵活看待改变,花时间去思考构成整体的各种联系[1]250-251。这一策略将为我们建设生态城市提供一些指导。
【关键词】 景观生态 生态建设 福州市
引言
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城市化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占用了大量耕地等自然资源,破坏了原始自然的环境,使得城市与周围环境的社会、经济、空间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
生态系统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系统的结构,城市也不例外。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大量的城市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合理的景观布局造成了城市内部各要素之间的不协调,从而削弱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⑴。从这个角度来看,将城市生态系统视为一个整体,从布局上协调城市内部各组分的空间结构,从宏观上和整体上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将有助于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念
自从1939年德国的生物地理学家C. Troll 首次提出"景观生态学"一词以来,这门新兴的学科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景观生态学认为, 景观是由一组以相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区域⑵。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和基质(Matrix)模式是景观生态学的基本范式。对城市景观而言,各种各样的城市建筑和人工构筑物成为城市中最主要的斑块;植被廊道、踏脚石系统、河谷廊道、交通廊道等被视为城市廊道的四种类型⑶;而城市的各种功能区,如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等则可以被看成城市的基质。
景观生态学强调研究作为自然地域综合体或自然-文化综合体的景观的整体及其空间异质性。近年来景观生态学的迅速发展,为综合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全面开展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开辟了新的科学途径。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理念可以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研究城市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为解决城市生态建设中面临的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技术途径。
2 城市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人工化
城市是人口高度聚居的地域综合体,密集的人口和频繁的人类活动造就了人工化的城市生态环境。人工化的特点不仅反映在城市生态环境的结构和格局上,城市的物质、能量、人口、信息等各种生态流也都是人为参与或受人类干预。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断开发利用土地等各种自然资源,导致自然景观的缺失或退化:原生的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取而代之的是各种人工建筑和人工构筑物,甚至一些山水、植被等自然生境也经过人工改造、不同程度地打上了人工的烙印。
以福州市为例,历史上福州市河道纵横交错、湖塘众多,并与闽江相通,具有城防、供水、灌溉、排涝、通航、景观等多种功能。然而随着城市的建设发展,一些河段被截弯取直、填堵开发,内河、湖泊、池塘等水面人为破坏严重,近20年来水域面积减少了近20%,截弯取直、砌石驳岸替代了自然的河道,再加上水质污染,原先纵横交错的水乡风貌不复存在。
人工化不仅导致自然生境的缺失或退化,还会产生其它的环境效应。福州市地处福州盆地中心,属典型河口盆地地貌。随着城市的开发建设,城区人口密集、建筑密布、而自然生境面积减少,夏季市区气温会比郊区高出2℃-3℃,城市热岛效应明显。
2.2生物多样性减少
在城市中,自然组分的大量减少,使得整个区域的生境类型趋于简单化。城市化改变了植物的生存环境,导致了植物区系的改变⑷。自然群落的比例和乡土植物种类大大减少,而人工与半人工的植物群落占据了主导地位,种类组成单纯并且相似。城市中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也因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而急剧恶化,能够生存下来的只是一些被人类驯化的物种和居民区的栖居者,物种丰富度也大大减少了。而环境污染、环境破坏也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重要原因。
例如,闽江河口分布有大面积的湿地,有丰富的植物、鸟类、鱼类、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等多种资源。由于城市建设和改造,闽江河口湿地遭到围垦、吹沙造地等破坏,湿地面积比1970年减少了50%以上,湿地资源和野生动植物栖息生长地遭受严重影响;加上水质因环境污染的影响,湿地生物种类大大减少。
2.3结构简单
城市绿地多以人工植被为主,植被类型往往比较单一、缺乏空间层次性;而且空间分配也不均衡,往往零星分布于城市公园或广场中,大多数街道及街区往往分布稀少。绿化覆盖率低。
福州市气候温暖湿润,植被类型多样。但是多年来遭受人为砍伐,原生植被已被破坏,目前主要以次生植被为主。城市绿地以公共绿地和交通绿地为主,树种也比较单一,尚未形成立体、开放的绿色空间。
2.4格局不够合理
城市布局缺乏合理和统一的规划,功能分区不明确;基础设施不完善,土地利用不合理,城市的建筑通常是尽可能多地利用该地块的使用效率,而忽视了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这不仅造成了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而且由于自然通道的破坏使生态过程受阻、妨碍物质和能量的交流,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调控能力。生态系统格局缺乏良好的连续性及过渡,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没有成为有机整体,自然景观生态过程没有得到很好的尊重,从而影响了城市生态网架的形成及整体生态效益的发挥。
根据有关资料,福州市城市工业用地占城市面积的比例超出合理限度(10-15%)。由于工业用地过多,占据城市黄金地段,不仅土地产出率低,而且工业产生“三废”污染城市环境。福州城市生活商业、公共设施用地少,道路、广场、绿地和体育用地不足。而且城市功能布局不合理,生产区、生活区和商业区交错分布,一些工业企业分布在市区、工厂与住宅毗邻。
3 城市生态建设的思考
合理规划城市生态系统格局,协调系统内部结构和生态过程, 维护区域生态安全, 促进区域持续发展,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课题。
3.1适度保持自然风貌
自然生境可以增强空间异质性。而空间异质性可以满足不同生态位的需求,有利于不同物种的共生,对城市的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尊重自然,适度保留原有的自然生境,如对内河、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域应切实加以保护,维持城市的自然历史风貌;同时适当增加自然组分的层次性,改变单一的人工化环境,促进自然生境与人工景观的和谐交融。
绿色植物是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城市绿化的意义不在于提高绿化覆盖率,而是通过合理的空间结构和空间层次布局,使其实现应有的生态功能。绿化应因地制宜,多利用乡土植物,注意结构和层次性,如通过乔、灌、草等多种类型的搭配组成群落复层结构以提高群落稳定性。
3.2合理规划,建立多样化的城市景观格局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各个组分的简单加合。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分区和城市基础设施,协调自然和人工景观单元,建立多样化的城市景观格局,可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首先应根据城市特色合理定位,根据城市环境、资源等各方面的因素探求适合的城市发展规模和发展模式,充分考虑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忌盲目扩张,因为“摊大饼”的发展模式容易破坏城市合理的景观结构和生态平衡。其次合理利用土地、协调人地关系,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同时,合理配置自然斑块,尽可能保留足够的土地资源用于绿色空间。在完善城市道路网络、改善水域环境的同时,加强生态廊道网络建设,提高景观单元的连通性。
3.3维持生物多样性
绿色空间的减少、环境质量下降导致生境类型简单化,不仅影响生物多样性资源,并将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对各种干扰的抵抗力和恢复力下降。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看,通常大型自然斑块比小型自然斑块拥有更多的物种、也就更有能力维持和保护基因的多样性⑸。但小斑块占地小、作为大斑块的补充也可提高景观的多样性。按照这一原则,区域内景观要保持多样性和丰富性,合理分布大小斑块,通过道理、河流等廊道在大小不同的斑块之间形成绿色通道,将孤立、破碎的景观斑块和岛屿状的孤立生境连通起来,建立开放、通达的网络体系,促进各种生态流的顺畅,有利于保护和恢复城市生态过程和格局的连续性,促进生物多样性。
3.4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的环境污染使系统的结构受损、生态流受阻。如果干扰的程度超出了系统的承载力,这种变化将会是不可逆的。因此在加强污染治理、环境保护的同时,要改变传统粗放型的资源利用方式,提倡清洁生产、绿色消费,本着“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有效保护非再生资源”的原则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参考文献
〔1〕肖笃宁,李秀珍、高峻等. 景观生态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2〕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与分析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