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低碳发展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低碳经济;金融支持;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6-0019-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0.06.05
一、主要国家低碳战略
2003年,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到低碳经济概念,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经济发展模式。200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为2012年以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制定了“巴里岛路线图”,当前以欧美为主要发达国家已开始采取一系列实际行动向低碳经济转型。英国先后引入了气候变化税、气候变化协议、排放贸易机制、碳信托基金等多项经济政策,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德国政府提出实施气候保护高技术战略,先后出台了5期能源研究计划。欧盟在平衡与协调各成员国的基础上,于2008年12月形成了欧盟的低碳经济政策框架。丹麦、芬兰、荷兰、挪威、意大利和瑞典等国,对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化石燃料已开征国家碳税。欧盟以外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了低碳战略。日本相应引入了能源税和碳税制度,2008年6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以政府的名义提出日本新的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成为日本低碳战略形成的正式标志。美国政府分别在2005和2007年实施《能源政策法》和《低碳经济法案》,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法律保障。联合国也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于1988年与世界气象组织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2008年联合国将世界环境日的口号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显示了对低碳经济的高度关注。
二、低碳经济发展与国际金融市场
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在联合国框架下签定了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条约《京都议定书》,成为控制碳(CO)排放的一个全球性制度。它给出了“工业化”国家企业在一个具体时间范围内降低气体排放的目标。同时,提供了3种灵活减排机制:“国际排放贸易”、“联合履行”和“清洁发展机制(CDM)”,这些机制及全球对低碳经济发展新模式的认同催生了相对应的金融行为。
(一)碳交易市场中介
碳交易可分两大类:一是配额交易。买家在“限量与贸易”体制下购买由管理者制定、分配(或拍卖)的减排配额,如《京都议定书》下的分配数量单位,或者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下的欧盟配额。二是项目交易。买主向可证实减低温室气体排放的项目购买减排额,最典型的此类交易为CDM下核证减排量以及联合履行机制下的减排单位。目前全球有四个交易所专门从事碳金融交易,有欧盟的EU ETS、澳大利亚的New South Wales、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E)和英国的UK ETS。在排放交易流程中,金融机构在整个交易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是登录、交易与结算三个部分。
(二)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基金的传统投资方向主要是IT产业、生物和新材料领域。但是新的动向表明风险投资或国际机构投资者正积极参与碳经济发展新领域。以英国碳信托为例,其投资于离岸风力发电场,虽然目前的技术成本昂贵,但在政府支持下,有望至2020年减少6000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
(三)提供流动性
如美国银行与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和欧洲气候交易所的控股股东气候交易公司(CLE)成立了一家合资机构,出资1000万美元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入股该公司,开发与碳排放权相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该行将扩展现有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向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欧洲气候交易所和芝加哥气候期货交易所3家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
(四)创新环保概念理财产品
以荷兰银行为例,该行通过对各类上市公司股价表现的研究发现近年来开展环保业务的上市公司股价表现远好于股市综合指数,于是选择这些公司为样本股,设计了气候指数和水资源指数,并推出收益与上述指数挂钩的气候和水资源环保理财产品。这两个产品推出后深受欢迎,仅通过欧洲一家大型超市便卖了3000万瑞士法郎。
(五)碳减排期货、期权市场
《京都议定书》签订以来,碳排放信用之类的环保衍生品逐渐成为西方机构投资者热衷的新兴交易品种。全球最大的实物商品期货期权交易所纽约商业交易所控股有限公司在2008年3月17日正式推出了碳期货及期权的首批产品,分别为:欧盟排放配额(EUA)期货和期权,经核证的减排量(CER)期货,季节性氮氧化物排放额度合约,年度氮氧化物排放额度期货和二氧化硫排放额度期权合约。[1]
三、金融风暴下各主要国家减碳行动
2008年金融危机给各国实现减碳目标带来了挑战,各国政府纷纷采取行动。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的扩大内需方案中不乏再生能源建设等低碳科技投资,韩国、日本、中国在美国之后也相继推出相似计划,以下为美、韩、中在绿色投资上的相关措施。
(一)美国的减碳行动
美国将投资清洁能源经济和创造500万的新工作机会,在未来十年将投资1500亿以提升新一代生质燃料与硬体设备、促进再生能源商业规模的发展,资助低排放燃煤电厂、投资高技术的制造业等,确保美国拥有第一绿色科技所需的技能。①
(二)韩国的减碳行动
韩国将在未来四年投资400亿美金在环境计划上,包含能源保存、再回收、减碳、预防海水淹没、发展国家四大河流和保存森林资源等,透过“新绿色方案”刺激经济增长和创造近百万的工作机会。②
(三)日本的减碳行动
日本政府提出的“新绿色方案”,计划透过各式各样的方法,从目前五年70兆日币增加至100兆日币(约1.06兆美金)用来扩大绿色投资及工作的市场,投资在住户的低碳电力装置和低碳汽车等,而该措施将会在这段期间内增加80万到220万的工作机会。③
(四)中国的减碳行动
中国政府将此轮经济危机看成是创造新经济增长点和促进经济发展质量提高的机遇,加大了投资刺激。中国4万亿刺激经济投资中,有2100亿属于低碳经济生态环保投资,占全部投入的5%;国有控股的商业银行每年1000亿元的节能减排信贷投入。④
四、低碳经济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一)政策支持情况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第二大CO2排放国,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并为应对气候变化做了大量工作。先后于1998年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2002年批准了和《京都议定书》。虽然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没有像发达国家那样承担减排责任,但仍积极行动,开展节能减排工作。“九五”、“十五”以及“十一五”计划均设定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2007年6月,中国政府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确定了中国长期应对气候变化的框架。同年,国务院印发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提出了45条具体工作安排,国家发改委制订的《单位GDP能耗考核体系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对各省级人民政府要实行节能减排的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2007年11月,中国政府成立了国有政策性清洁发展机制(CDM)基金。建立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是中国政府再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领域的一项创举,不仅是资金使用方式的新机制,更是落实节能减排的行动新机制。[2-3]
(二)金融介入情况
一是碳交易。目前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主要类型是基于项目的交易,因此我国“碳金融”更多的是指依托CDM的金融活动。2008年4月23日,全球最大保险商――美国国际集团宣布在华注资200万美元,投资新疆和四川的温室气体减排项目,购买其31万吨的二氧化碳补偿额度指标,这一数字约占其全球业务部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一半。⑤二是节能减排投融资。国外投资银行和从事碳交易的风险投资基金已进入中国,对具有碳交易潜力的节能减排项目进行投融资。如成立于2007年3月的沛雅霓资本公司,旨在投资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沛雅霓资本公司在中国的启动资金高达4亿欧元,主要业务是向中国的减排项目提供资本和技术支持,以减轻全球环境的压力,它专注于通过投资可持续发展项目实现良好回报以及碳信用的管理。①三是金融产品创新。一是信贷产品创新。2006年兴业银行基于品牌和市场价值与IFC合作签署了《能源效率融资项目合作协议》(即《损失分担协议》),成为国内首家推出“能效贷款”产品的商业银行。根据该协议,IFC向兴业银行提供2亿元人民币的本金损失分担,以支持最高可达4.6亿元人民币的贷款组合。兴业银行则以IFC认定的节能、环保型企业和项目为基础发放贷款,IFC则为贷款项目提供相关的技术援助和业绩激励,并收取一定的手续费。能效贷款并非只是提供信贷产品,而是深挖节能减排行业的供应链,除了向节能减排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外,还提供财务顾问服务,并帮助能够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减排量的企业发现碳交易价值。二是理财产品创新。中国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分别推出了“挂钩海外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期货价格”的理财产品;中国银行上海分行推出的美元1年期“挂钩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期货价格”产品,除了高达15%的预期最高年收益率颇具竞争力以外,该产品系国内首个注入“控制全球变暖和温室气体排放”概念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为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投资期限1年,投资实际收益将取决于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期货价格月度平均表现,预期最高年收益率可达15%。[4]
五、国际经验对我国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启发及建议
全球众多金融机构已经以低碳经济为契机,开始利用金融力量解决以地球温暖化为首的各种环境问题。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第二大CO2排放国,应该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我国金融机构应借鉴国际经验,提前做好准备,通过杠杆和利益传导机制影响其它行为主体。
(一)建立相关法规制度
目前,低碳经济还是一个崭新的、幼小的经济领域,其最大风险就是政策风险,有了稳定的政策支持才能理性而有序引导资金走向。政府在制定一系列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条例、标准时,应考虑金融方面因素,引导金融机构捕捉低碳经济下的商业机会,推动适合中国国情的环境金融产品发展。通过制定《节能减排贴息贷款管理办法》方式,明确金融扶持政策,实现信贷资金对节能减排产业发展支持制度化、持续性。
(二)培养中介市场
目前中国设立了清洁发展机制(CDM)基金和中国绿色碳基金(民间基金),以支持低碳发展的资金需要。中介市场是开展CDM机制的关键,金融机构应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其资金中介和交易中介的作用,可利用既有交易平台或交割平台的专业知识与技素来规划相关交易制度,提供未来建构碳交易市场的基础,同时参与购买或者项目业主联合开发CDM项目。
(三)加大信贷资金投入
金融机构的贷款和投资行为,会直接影响各个行业和项目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因此,金融机构应利用其资金投向引导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一方面加大对技术改造贷款的投放,支持包括节能和清洁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捕集和封存、清洁汽车技术、农业和土地利用方式等涉及温室气体排放新技术的研发,扭转我国目前能源生产和利用、工业生产等领域技术水平落后,技术开发能力和关键设备制造能力差的局面。另一方面,通过简化对小型汽车和小排量汽车贷款程序等手段,引导消费观念改变,推行低碳消费理念。
(四)加快金融产品创新
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大型企业和机构投资者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研究开发环境和金融互动下的金融工具创新。如偏向于环境相关产业的风险投资基金、环境产业投资基金、环境金融市场中的对冲基金运作、养老基金长期投资的环境金融产品选择和风险管理、商业银行低碳项目贷款以及环境信贷风险评估等、政策性银行大型项目环境结构性金融支持、主导和参与全球多边参与基金的设立、绿色金融和企业债券的发行等等。应加快形成价格发现的碳交易市场和机制,并开发相应的衍生环境金融工具。
参考文献:
[1]任卫峰.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创新[J].上海经济研究,2008(3).
[2]任力.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J].社会科学家,2009(2).
[3]鄢德春.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低碳金融业务的思考[N].金融时报,2010-3-22.
[4]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
①数据来源:陈伟.新的美国总统,新的能源计划[J].科学新闻,2008,12(1).
②③数据来源:项平.减碳,世界在行动[J].新湘在线,2010-02-22.
④数据来源:邓丽.中国向世界承诺减碳计划[J].21世纪经济报道2009-12-02.
【关键词】低碳 贸易 发展 建议
一、发展低碳贸易的客观性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而低碳贸易,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贸易增长模式。发展低碳贸易不仅是世界潮流国家的现实需求,更对于我国的各项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一)国际贸易发展趋势
低碳经济逐渐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之后流行起来,从而渗透到人们的方方面面,乃至人们的生存理念。基于此,使得各个国家都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贸易作为经济的组成部分,自认要考虑在内。因此,国际贸易格局有了新的改变。首先,在原有的劳动力、资本、技术、自然资源等要素之外,又多出了一个碳要素,各国在参与国际分工过程中所拥有的比较优势会发生转化。发达国家在新能源技术上占有领先地位,希望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占据未来国际市场竞争制高点,而尚未完成工业化进程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粗加工比重大,耗能多,污染大,要在短时间内一下子大幅度削减碳排放量,无异于令其退出国际分工。其次,各国对碳关税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许多国家特别是近些年来已然丧失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发达国家,以限制碳排放为名征收碳关税则有可能成为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一个好借口。美国众议院在2009年6月26日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就包含了有关碳关税的条款。随后,法国也提出,从2010年开始对在环保立法方面不及欧盟严格国家的进口产品,将征收碳关税。这些贸易标准往往都是发达国家率先制定,对发展中国家十分不利。再次,随着未来碳排放权交易的日益扩大,碳排放权有可能像劳动力、资本、技术、自然资源等其他要素一样跨国流动,甚至还会更加自由地流动,很可能替代一部分货物贸易。总体而言,国际贸易发展将呈现出一系列新趋势。一方面,国际贸易规模扩张将会受到抑制,国际贸易应当发挥低碳的而非高碳的世界经济增长发动机的作用。另一方面,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将趋于下降,而低耗能、低污染产品比重将趋于上升。在如此的国际贸易格局中,哪个国家能够率先引领世界低碳经济革命,就能在未来的国际贸易格局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发展低碳贸易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就突显了出来。
(二)国内严峻的现实
我国在经济发展受到世界瞩目同时,在环境方面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些源于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必须大力发展经济,只能将环境放在稍后的位置。这表现在:第一,我国大力着手发展城市建设、工业建设,带动了能源需求不断增加,碳排放量也随之增加;再加上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政府致力于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全面摆脱贫困、温饱的现状,真正迈进小康水平的同时,能源消费也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持续增长。
第二,由于我国能源资源的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相对于天然气和石油来说,煤炭在我国的储量占具优势,这就决定了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结构。再加之我国国民经济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像电力、化工、水泥、钢铁等行业的迅速发展带动着以煤炭为主的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因此,解决环境污染,开发新型环保的新能源,实现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刻不容缓。第三,我国产业结构非常不合理,比重偏高的是重化工业,而服务业和能耗较低的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发展比较落后,因此决定了工业是我国的经济主体,能源的消费也主要是工业。根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从2005~2010年能源消费水平呈上升趋势,全国百分之八十的省市自治区都未完成年度单位GDP能耗下降百分之二十的目标。第四,目前为止我国整体科技水平还比较落后,技术研发的能力还不够高,中国经济由/高碳0向/低碳0的转变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只有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很好地发展低碳经济。例如收集储存二氧化碳、分解氧化亚氮、回收利用甲烷等技术。由于科技水平、技术研发能力的制约,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不得不投入高成本向发达国家引进技术,这样对我们还不算发达的中国负担沉重。
二、发展低碳贸易的重要性
发展低碳贸易不仅有来自世界的潮流、压力,国家现实的环境恶化,更是因为低碳贸易对于经济的发展有重要贡献,不会因为讲求低碳环保,经济发展的脚步就停顿下来。我们有发展低碳贸易的潜在优势,比如减排空间大。中国目前的能耗强度和能源效率明显偏低,通过结构调整、技术革新和改善管理等途径,实现节能减排的余地较大。此外,减排成本低。从国际上看,框架公约规定每吨减排成本超过 30 美元,中国的成本大体在 15 美元。中国能源需求增长、符合减排条件的项目多、规模经济效应明显的特点,也有利于开展国际碳排放交易,吸引国际资金进入减排项目。
关键词 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低碳发展路线图;低碳技术需求评估;城市
中图分类号 X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6)01-0016-07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601003
城市是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载体。许多城市都是通过制定城市低碳发展路线图(或规划和实施方案)引领本地区低碳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1-4]。然而,从低碳城市建设实践看,虽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在国内城市低碳发展路线图编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普遍缺乏建设项目与工程减排潜力评估和技术需求评估的内容。即便路线图的编制利用了清单编制的结果,很多清单报告的结果对于部门(行业)目标的确定不能给予科学支撑,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低碳发展路线图实施效果。因此,为了促进低碳发展路线图的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需要把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低碳技术需求评估的方法与低碳发展路线图的编制内容和要求协同统一,即改进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分析方法,把低碳适用技术评估纳入城市低碳发展路线图的情景分析和低碳发展潜力评估环节,以提高城市低碳发展路线图指导效能,服务于城市低碳发展目标的实现。
1 城市低碳发展路线图编制的技术要素
城市低碳发展路线图是根据城市市情,结合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对城市发展转型所制定的低碳战略目标、发展规划、重点领域(部门)行动方案的全景式描述[1-2]。如何建立碳排放核算框架、设定一定时期内温室气体减控目标、制定本地区行动方案,以及对减排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监测评估是国内外研究的主要关注点[1-5],然而对于如何促进城市低碳发展路线图“落地”缺乏有效的解决办法。尤其是对排放清单和低碳发展部门职能不尽对接、“技术/项目减排潜力评估缺失”等问题在低碳发展路线图的编制技术上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总体来看,城市低碳发展路线图的编制与实施一般需要从了解城市当前碳排放现状开始,通过研究城市未来中长期的碳排放情景设定减碳目标,进而编制重点领域行动方案,评估技术/项目减排潜力,提出政策建议和保障措施。
1.1 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
对城市温室气体排放进行核算和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一是为了清晰了解本地区温室气体排放部门(行业)状况,为应对气候行动提供基本定量数据支撑,二是有助于监测评估低碳城市建设进展。从国家层面到省级层面和城市层面,进行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主要参考的方法学中,IPCC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推荐的参考方法和部门方法在不同方法学研究中均有所包含[6],《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方法学[7](以下简称《省级清单》)和《ICLEI指南》方法学[5,8] 是中国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研究参考的重要方法;然而,由于编制模式、编制定位、清单框架、清单边界和适用范围不同,以上方法学在城市层面温室气体核算应用中既有适用性,也有局限性[9]。《中国温室气体清单研究》提出了改造能源平衡表的创新工作方法[10],以适应清单编制工作需要;《中国城市温室气体清单核算工具指南》 [11]在借鉴《省级清单》基础上,结合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源和汇的特点,提出了适用于编制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的方法。总体上,根据行政管理和温室气体减排行动需要,编制城市温室气体清单,为制定减排行动目标、衡量减排行动效果、开展碳排放试点交易提供数据和量化支撑。
1.2 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情景分析
碳排放情景分析主要是通过情景描述、参数设定和量化模型工具进行一定时期内能源消费总量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估算。其中,情景描述是根据与温室气体排放相关的经济增长、能源消费等宏观影响因素,设定不同排放情景,以全面反映所研究客体一定时期内温室气体可能的排放情形,通常包括为情景描述提供分析基准点的常规情景(BAU)、低碳情景和强化低碳情景;相关参数主要包括本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产业结构水平、人口水平、城镇化率和能源结构等宏观经济指标和政策参数指标,部分模型中还考虑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环境保护、清洁能源、交通和建筑等领域相关物理表征指标和技术水平指标的参数值;中国综合政策评价模型、能源和气候经济学项目技术优化模型、环境影响评价模型、环境影响评价拓展模型和随机环境影响评估模型、指数分解模型是情景分析中确定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常用工具[4,12-16]。以综合政策评价模型(IPAC)为例,通过围绕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产业结构水平、人口和城市化水平设置了基准情景、低碳情景和强化低碳情景进行情景描述,通过统筹考虑不同程度的经济规模、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环境减排和重点技术进步情况进行参数量化、拟合和校正,以描述相关宏观经济变量与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时间序列关系,为目标地区整体上低碳发展潜力描述和低碳发展目标设定提供客观参照[12]。
3 结论与建议
可量化、可核证以及标准化是科学深入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需要以温室气体清单为支撑。为此,本文根据城市低碳发展路线图编制要求,改进清单工具的报表形式,并与重点领域低碳技术需求评估结合起来,建立了“三位一体”城市低碳发展路线图的研究框架。同时考虑到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温室气体和主要污染物减控”治理的双重性阶段特征,该分析框架的建立也有助于为大气污染源国家法规排放清单编制方法学和减排技术评估方法学统一规范提供研究借鉴。在未来的实践工作中,还需做好以下工作:
(1)改进清单工具分析质量,为城市低碳发展路线图制定和低碳发展决策服务。通过清单编制,科学、系统地分析城市温室气体排放的时间分布和部门分布,是温室气体清单最核心的直接功能。因此,从方法上,如果只是根据能源平衡表改造对接清单编制工作,很多行业的信息会缺失,看不出清单报告中部门的减碳潜力。应根据活动水平数据需求导向,探索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结合的方法,从生产侧和消费侧出发,基于分部门、分能源品种的能源消费统计数据编制能源平衡表,形成清单导向的长效工作机制,围绕碳排放效率配置加强碳排放预算管理。
(2)发挥温室气体清单为规划、考核和决策服务的衍生功能,需要提升温室气体清单编制质量与时间序列上的连续性,统筹考虑排放总量、排放增长速度和减排空间、部门(行业)经济发展等因素,识别温室气体关键排放源,与国家目标对接,细化部门目标,结合清单时序分析功能,推动形成科学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考核制度,协同考虑大气污染源国家法规排放清单和减排支撑技术。推动城市低碳发展路线图编制从“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核算”到“减排目标设定”、“低碳减排重点领域识别”和“部门(行业)适用技术支撑”基本方法程式化,结合城市主体功能分区和区域联防联控中需求管理差异性,根据城市比较优势和发展特色制定低碳发展路线图。
(3)发挥温室气体清单的衍生功能,需要与路线图研究(包括低碳技术/项目需求评估)整体考虑。基于技术的减排量评估是推动城市低碳发展路线图动态管理基本依据,通过对试点城市低碳适用技术减排效率测度可以看出,试点城市低碳发展效率与其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排放构成、产业发展等关系密切,因此,技术需求评估要能估算预开工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产生的碳排放、减排项目(工程)可减少碳排放量,这些信息对于既定蓝图架构下路线图的“检查”、“再优化”等决策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潘晓东.中国低碳城市发展路线图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10):13-18.[Pan Xiaodong. Roadmap for Chinese Lowcarbon City Development[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20(10):13-18.]
[2]庄贵阳,等.中国城市低碳发展蓝图:集成、创新与应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Zhuang Guiyang, et al. A Blueprint for Lowcarbon Development for Chinese Cities:Integration,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M].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2015.]
[3]武旭.低碳城市建设的国际经验借鉴与路径选择[J]. 区域经济评论, 2014,(1): 40-47. [Wu Xu.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and Path Selection for Lowcarbon City Construction[J]. Regional Economic Review,2014,(1):40-47.]
[4]周南,Lynn Price,Stephanie Ohshita,等. 低碳发展方案编制指南(第三部分):制定低碳发展规划[J]. 科学与管理,2013,(6):62-69.[Zhou Nan,Lynn Price,Stephanie Ohshita,et al. A Guidebook for Lowcarbon Development at Local Level(Part 3): Develop a Plan for Lowcarbon Development[J]. Science and Management,2013,(6):62-69.]
[5]ICLEI. Cities for Climate Protection(CCP) Campaign[R].2008.
[6]IPCC. 2006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M]. Kanagawa, Japan: The Institute for Global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 2006.
[7]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编写组.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 [R]. 北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1.[Provinci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y Writing Group. The Provinci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y Guidelines(Pilot Version)[R].Beijing: NDRC,2011.]
[8]ICLEI,C40. Global Protocol for Communityscal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GPC Pilot Version1.0)[R].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C40 Cities Climate Leadership Group, ICLEI Local Governments for Sustainability, 2012.
[9]白卫国, 庄贵阳, 朱守先. 中国城市温室气体清单研究进展与展望[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 23 (1): 63-68.[Bai Weiguo, Zhuang Guiyang, Zhu Shouxian. Progresses and Prospects of Municip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y Research in China[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3,23(1):63-68.]
[10]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中国温室气体清单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The National Coordination Committee on Climate Change,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China Greenhouse Gas Inventory Research[M].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 Science Press,2007.]
[11]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中国城市温室气体清单核算工具研究[R].2014. [Institute for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Chinese City Greenhouse Gas Inventory Accounting Tools Research[R]. Beijing: IUE/CASS, 2014.]
[12]刘强,姜克隽,胡秀莲.中国能源领域低碳发展路线图[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6(5):370-375.[Liu Qiang, Jiang Kejun, Hu Xiulian. Low Carb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oadmap for China [J].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10, 6(5): 370-375.]
[13]邹骥,傅莎,王克.碳强度目标给经济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N].中国经济导报, 2009-12-02(1902-A03).[Zou Ji, Fu Sha, Wang Ke. The Carbon Intensity Target Brings What Kind of Influence on Economy and Society[N]. China Economic Herald,2009-12-02(1902-A03).]
[14]York R,Rosa E A,Dietz T. STIRPAT, IPAT and ImPACT: Analytic Tools for Unpacking the Driving Forces of Environmental Impacts[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3,46:351-365.
[15]王韶华,于维洋,张伟.基于IIPAT模型的我国低碳情景分析[J].生态经济, 2014, 30 (4):19-23.[Wang Shaohua,Yu Weiyang,Zhang Wei. The Scenario Analysis of Lowcarbon Based on Improved IPAT Model in China[J]. Ecological Economy, 2014,30(4):19-23.]
[16]马丁,陈文颖.上海市低碳发展状况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8):26-32.[Ma Ding,Chen Wenying. Development Status of Lowcarbon in Shanghai [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3,23(8):26-32.]
[17]陈劭峰,刘扬,邹秀萍,等.碳排放的历史考察与减排驱动力分析[M]//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9:36-74.[Chen Shaofeng,Liu Yang,Zou Xiuping,et al. Review of Carbon Emissions and Analysis of the Driving Force of Reduction[M]//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Research Group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09 Chin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Report: The Exploration of Lowcarbon Path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eijing: Science Press,2009:36-74.]
[18]胡秀莲,苗韧.对IPCC第5次评估报告部门减排路经和措施评估结果的解读[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4,10(5):331-339.[Hu Xiulian, Miao Ren. Interpretation of the Assessment Findings on Sectoral Mitigation Pathways and Measures from the IPCC AR5[J].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14,10(5):331-339.]
[19]IPCC. Climate Change 2014: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M/OL].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2015-04-10].http://IPCC.ch/report/ar5/wg3/.
[20]庄贵阳.节能减排与中国经济的低碳发展[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8, 4(5): 303-308.[Zhuang Guiyang.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s: Their Significance to Chinas Transition to a Lowcarbon Economy [J].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08,4(5):303-308.]
[21]庄贵阳.破解城镇化进程中高碳锁定效应[N].光明日报, 2014-10-02(08).[Zhuang Guiyang. Addressing Highcarbon Lockin Effect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N]. Guangming Daily, 2014-10-02(08).]
[22]Tomas N, PerAnders E. 2009通向低碳经济之路: 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成本曲线(2.0版)[J].麦肯锡季刊,2009,(12).[Tomas N, PerAnders E. 2009 The Path to the Low Carbon Economy: Global Greenhouse Gas Abatement Cost Curve(Version 2.0) [J].McKinsey Quaterly,2009,(12).]
[23]IEA. Energy Technology Roadmaps: Charting a Lowcarbon Energy Revolution[R]. Paris: IEA, 2009.
[24]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32-171.[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Research Group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09 Chin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Report: The Exploration of Lowcarbon Path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9:132-171.]
[25]吴昌华.低碳创新的技术发展路线图[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0,25(2):138-145.[Wu Changhua. Roadmap of Technology Development for Lowcarbon Innovation[J].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10,25(2):138-145.]
[26]庄贵阳,王苒.靠法制把一张蓝图绘到底[N].人民日报,2015-04-21(023).[Zhuang Guiyang, Wang Ran. Make a Blueprint Drawn Exactly by the Rule of Law[N].Peoples Daily, 2015-04-21(023).]
[27]蒋小谦,房伟权.中国城市温室气体清单应用的领域、挑战和建议[R/OL].北京:世界资源研究所,2015.http://.cn/cityinventorychallenges.[Jiang Xiaoqian, Fang Weiquan. Chinese City Greenhouse Gas Inventory Application: The Field, Challenges and Suggestions[R/OL].Beijing: WRI,2015. http://.cn/cityinventorychallenges.]
[28]庄贵阳, 白卫国, 朱守先. 基于城市电力消费间接排放的城市温室气体清单与省级温室气体清单对接方法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 2014,21(2):49-53.[Zhuang Guiyang, Bai Weiguo, Zhu Shouxian. A Study on Linking Method of Citys GHGs Inventory with Provincial GHGs Inventory Based on Citys Indirect Emissions of Electricity Consumption[J].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2014,21(2):49-53.]
Formulating Lowcarbon City Development Roadmap:
Technical Elements and Recommendation
【关键词】区域低碳经济 发展 政策建议
随着当前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们对资源有更大的需求,为满足人们的需求,盲目的开采,无节度的利用资源,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能源的过度使用,引发了一系列的的环境问题,如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上升,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出现,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存与发展。针对当前这一恶劣的环境问题,国际社会提出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
一、“低碳经济”的概述
低碳经济最早由英国政府率先提出,是指在新技术以及政策的扶持下,开展一场能源革命,该种经济模式提出要减少温室气体的排出,抑制气候变化。低碳经济主要是以低碳含量、低排放、低污染以及低能耗和高效益、高效率、高效能以及自然、人类以及环境之间共同和谐发展为特征的一种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该种经济模式的提出是在气候变暖这一大环境下,主张减少人们排放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环境,减少气候灾害的出现。相对高碳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转变为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是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为响应国际社会提出的低碳经济发展策略,并与当前我国实际相结合,分析政府如何通过政策引导我国发展低碳经济。
二、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
提出能源节能措施,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实施节能可有效保证能源资源总量供应安全、使用安全以及能源结构的调整,可有效提高竞争力以及保护环境。一些专家预测,实施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有望将能源的消费量减少高于15%。因此,中国未来节能工作的重点在于改进建筑、交通、工业等三大部门的能效。
调整能源结构,开发利用新型低碳能源。虽然新型能源不断出现,但我们所广泛使用的传统化石能源,仍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占据我国能源生产以及消费的主导地位。从保护环境以及优化能源结构角度分析,发展零碳能源和低碳能源,可有效保证使用能源的多样性,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减少能源排放。但需注意的是,能源结构受到经济成本、技术状况以及资源影响约束,若能源需求量仍大幅增长,调整的机构仍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政府提供的政策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在调整能源结构时,应与能源的总体消费量保持一致。
调整产业机构、对高碳产业采取限制措施,倡导实施低碳产业。我国存在产业机构不合理的情况,第一、二产业比重较高,第三产业比重较少,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调整当前我国的产业机构,对于控制碳排放量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我国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第二产业的交通运输业、建筑业以及工业制造业呈现高速发展趋势,且在一定时期内仍将表现为继续高速发展,这是符合当前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的。因此,针对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特点,倡导实施产业低碳化,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
加强与国际之间的合作,加强创新能力。低碳经济中强调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发展产业,减少能源的消耗。而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力量较为薄弱,需加强国际间合作,借助发达国家所采用的低碳技术,将其应用到我国经济发展中,带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但因一些利益关系,低碳技术向发展中国家推进较慢。有必要借助国际间的协议,推动当前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技术转让,形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协作,形成一个共同发展的和谐局面,有利于低碳经济在全球范围内推进应用。
结合我国具体地区实施区域低碳经济发展。以我国中部地区为例,中部为我国人口主要集中区,中部贯通东西,在全国经济发展中,起着过渡作用,能源消费总量仅次于东部地区。在我国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政策之后,借助创新技术,中部地区开始将新能源汽车、输变电以及节电设备等新兴能源应用到实际中,成效显著,中部地区的能耗指标相较于未实施时,显著下降,且以此为契机,中部地区实施中部崛起,发展中部经济。
三、总结
在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全球变暖,环境不断恶化,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是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体系构建措施,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政策,在新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经济、金融以及法律等政策手段,合理配置资源。促进低碳政策体系化,构建低碳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战略性、全方位以及多层次相结合给予患者实施政策制度体系,发挥政策体系之间相互协同作用,有利于我国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为更好发展低碳经济,应与发达国家之间相互沟通,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水平,提高我国实施低碳经济的创新能力,同时我们也应做到自我创新发展,推进当前低碳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栋,李怀霞.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府政策[J].中国行政管理,2009,(5).
[2]刘成玉,杨颖.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实制约与调控政策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1).
【关键词】低碳经济;现状;必要性;对策建议
一、低碳经济及我国低碳经济的现状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涉及的行业和领域十分广泛,主要包括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多个行业。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如果不及时转变增长方式、加快调整结构,就有可能出现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容纳、社会难以承受、发展难以为继的窘迫局面。“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目标,力图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逐步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把节能减排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逐级分解到各地和重点企业,并落实为政绩和业绩的考核指标。这些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的政治决心和国家意志。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除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压力外,还有以下几方面的必要与紧迫性。
1、我国人均能源资源有限,拥有量不高
中国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是一个储备较低的国家,探明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51%。这种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的粗放利用,客观上要求我们发展低碳经济。
2、碳排放总量大,环境污染污染突出
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增长快速,能源消耗巨大,碳排放总量不可避免地逐年增大。我国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化石能源资源的消耗,导致碳排放总量不断增加、环境污染日益加重等问题。我们靠高碳路径生产,却上了碳排放总量大的“黑锅”。
3、优化产业结构的迫切需要
在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中,工业比重偏高,低能耗的服务业比重偏低;而工业结构中,高碳的重化工业占工业比重的70%左右。这些“高碳”产业既是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带动产业,也无法通过国际市场满足国内的巨大需求,我国的资源支撑不了,环境容纳不了;更何况还要给子孙留有足够的资源和空间。因此,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的碳强度,成为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要求,是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
4、调整能源结构的内在要求
中国能源煤炭比重大,水电、核电、新能源所占比重小,石油、天然气短缺。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比重占70%左右。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增加可再生清洁能源比重,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化,发电方式多样化,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及烟尘颗粒物的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对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至关重要。因此,发展低碳经济中国首先必须调整能源结构。
5、我国开展国际合作、参与国际“游戏规则”的途径
虽然我国的工业化享有全球化、制度安排、产业结构、技术革命等后发优势,但我们不得不接受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秩序和规则,不得不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微笑利润曲线”下端,不得不在资本和技术上处于依附地位,甚至被发达国家转移的资源密集型、污染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锁定”。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可以与发达国家共同开发相关技术,还可以直接参与新的国际游戏规则的讨论。
三、对策建议
1、建立健全政策机制,创造良好市场环境
要建立并逐步完善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机制,为低碳经济的转型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充分立足国情,在确保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实施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并从法律层面确定应对气候、环境变化的举措,在相关法规修订过程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关条款,逐步制定、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体系、管理体系和监督实施机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标准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推动我国早日加入世界低碳经济转型国家行列。
2、调整产业和能源结构,提供必要发展条件
要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淘汰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产业,抑制过剩产业,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突出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新能源,形成新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优化能源结构,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应加大投资和政策扶持力度,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3、转变消费观念,动员依靠全民参与
低碳发展不但是政府主管部门或企业关注的事情,还需要各利益相关方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参与。由于气候变化涉及面广、影响大,因此,应对气候变化首先需要各政府部门的参与,同时需要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专家共同参与,加强研究、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积极鼓励公众参与转变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遏制奢侈消费,减少浪费。要借助于舆论媒体,包括电视、报纸、网络、杂志、广播等,对广大民众进行节能、绿色消费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对策建议
引言2003年2月,英国工贸部了《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在序言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所谓“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二氧化碳排放为基础的绿色经济,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其基础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要求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鼓励低碳发展的国际国内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其核心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一、云南省低碳经济发展现况
作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我国政府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国内一些省市已经积极行动起来。云南省,发展低碳经济优势突出,潜力巨大,因此,其发展低碳经济的进展状况受到了国家和省政府的高度重视。
1.云南省支柱产业低碳经济发展状况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低碳产业的支撑。
按照低碳产业概念,烟草产业、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旅游产业是低碳产业,电力产业中水电也是低碳产业,云南五大支柱产业中有三个半属于低碳产业范畴。矿产业也在积极寻求向低碳经济的转型。
(1)烟草产业
烟草业是一个环境污染相对较小的行业,但基于国家和省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烟草业自身的改良也在不断进行之中。抽烟产生的有害物质有4000余种,其中包括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尼古丁,焦油等,那么如何降低卷烟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含量就成为烟草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燃烧一支香烟,最终进入空气的一氧化碳约为90mg,二氧化碳约为135mg。05年我国销售香烟19328亿支,因此,由于吸烟进入空气的一氧化碳约为17.4万吨,二氧化碳约为26.1万吨。一氧化碳进入空气最终会转化为二氧化碳,也就是说每年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为43.5万吨。新品云烟“如意”是云南红云集团成立后回馈消费者的第一份厚礼,其在烟标上首次印有环保标志,根据国家局有关规定标注:烟气一氧化碳量13mg。以此类推,如果我国销售的香烟都为“如意”,那么,云南省将为全国每年减少37.2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2)电力产业
云南省煤层气资源约4240亿立方米,抽采1亿立方米用于发电,可实现节能量9.5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排21.375万吨的二氧化碳;“十一五”期间,示范完成电机系统节能改造示范工程1600项,其中完成600台高效节能电机替代落后低效电机,600台套风机、水泵低压变频改造,50台套高压电机变频调速改造。目标是年节能14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排31.5万吨二氧化碳;燃煤工业锅炉节能改造工程,计划年节能22万吨标准煤。云南省电力产业40%靠火力发电,如果采用节能改造工程,将年减少49.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3)矿产业
云南地质结构复杂,金属矿和非金属矿都十分丰富,是中国有色金属重要生产基地,因此,也是治理二氧化碳排放的重点单位。矿产的冶炼过程是产生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与电力产业一样,矿产业同样采用了燃煤工业锅炉节能改造工程,将减少49.5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余热余压利用工程,例如:1)钢铁行业:完成昆钢控股有限公司余热发电示范项目,年新增发电量11.4亿千瓦时,折合14万吨标准煤。2)水泥行业:完成云南瑞安建材48兆瓦新型干法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示范项目,推动昆钢嘉华、红塔滇西水泥利用纯低温余热发电。全省50%新型干法水泥窑实现装机发电,年新增发电量8.14亿千瓦时,折合l0万吨标准煤。3)焦化行业:在焦炭主要生产地曲靖示范完成两个焦炉煤气发电项目。回收60%焦炉煤气发电9亿千瓦时,折合11.061万吨标准煤。4)黄磷行业:在有条件的黄磷生产企业示范完成两个黄磷炉尾气发电项目。5)推广蒸汽冷凝水回收利用、蒸汽蓄热器项目,实现每小时回收100吨蒸汽冷凝水,年节约能源1.44万吨标准煤。每年共可减少至少82.12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2.林业的低碳经济发展状况,即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的开展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是指发达国家间和发展中国家开展减少源的排放和增强汇的清除项目,产生的减排单位可以出让和买卖。简单来说就是发达国家从中国的清洁能源类项目中购买二氧化碳减排量,抵冲发达国家的减排义务。现阶段可计入CDM减排项目的林业活动限于造林与再造林,即林业CDM固碳项目。
由国家林业局与保护国际(CI)和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合作,按照有关国际规则设计和操作程序,正在云南和四川,结合森林植被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进行林业碳汇试点示范项目。该项目计划发展森林多重效益,包括生物多样性、碳汇、及社区发展。目前已开展的工作:一是筛选出了玉龙、隆阳、腾冲、双江4个县市区为森林多重效益项目(FCCB)优先发展县;二是召开了FCCB信息系统建设项目专家咨询会及设计报告会;三是成立了碳汇信息管理中心,通过招标的形式确定由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院及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共同完成信息系统的开发。
二、促进云南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云南省拥有丰富的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能,这些资源使得云南能源结构的转变成为可能;秀美的自然风光及浓厚的民族风情,为低碳经济的代表——旅游业的发展夯实了基础;云南排碳少(工业化程度不高),吸碳多(森林资源丰富)的经济特点,大大降低了发展低碳经济所付出的成本。
那么,云南应该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帮助各个产业,很好地发展低碳经济呢?1.烟草产业随着人类环保及保健意识的增强,烟草业不可避免地面临衰退,云南省的烟草业已经发展到顶峰,在未来的低碳竞争中并不占优势,对于贮备了大量资金却不知如何使用的云南烟草业,我认为应该在以下方面进行改革:一是拿出一部分资金投资其他具有低碳竞争力的产业,如旅游业,生物质能产业,实现共赢;二是积极研发烟草的其他用途,加快实现产业升级换代。
烟草蛋白具有食用价值。烟叶富含蛋白质,烤烟烟叶在10%左右,晒烟和白肋烟可高达20%。一些研究结果表明,植物叶蛋白尤以烟草叶片中可溶性蛋白(FI)含量高,FI蛋白中的各种必需氨基酸含量不仅均高于世界粮农组织(FAO)制定的蛋白制品中必需氨基酸含量标准,而且其中的酪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和亮氨酸都超过该标准1倍左右,比一些主要粮食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蛋白质中的必需氨基酸含量都高。而且烟草再生能力强,一年可多次收获,烟叶产量高,利用鲜烟叶提取蛋白,其亩产量可超过大豆。
烟草具有药用价值。烟草中所含的泛琨10是目前治疗心肌梗塞等心脏病的特效药物。从烟叶中提取的烟碱具有使精神兴奋和镇静两方面的温和作用。最近的医学研究又发现,烟碱可以缓解托瑞特综合症,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氏综合症、溃疡性结肠炎和注意力缺乏症;而且烟碱制成农药可防治农作物害虫,剩余物质可用作饲料和肥料。
2.以食品为重点的生物开发产业
生物产业是以再生性生物资源为主要原料,市场需求规模巨大,能源需求较少,污染性低,具备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双重特征,是创造绿色GDP的“领航产业”。
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借助低碳经济的契机进一步发展壮大。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争取国际国内资金的支持。世界银行,各大投资性银行以及国内银行都对低碳融资采取着非常积极地态度;二是大力发展乙醇燃料。云南省
转贴于 主要采用木薯、甘薯等非粮作物生产燃料乙醇,而且现有的生产企业并未占用耕地,所以云南的发展前景看好。三是引进先进技术,发展以可再生植物资源为原料的产品。
3.以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为特点的旅游业旅游业同样是典型的低碳经济产业,随着人类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竞争压力的不断扩大,对精神愉悦的追求将成为势不可挡的潮流。我们要做的是,借助低碳之风,进一步壮大生态特色旅游。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拆除景区违规建筑,恢复生态原貌,积极推进生态饭店、生态旅馆的建设,提供以绿色食品为主的饮食和采用节能设备的住宿;二是积极开发新的景点,在创意上结合环保,策略上注意与其他景点的斜街,规划时充分考虑当地经济、人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承载力。
4.其他非支柱产业应如何应对低碳的挑战除了以上支柱产业,其他产业也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减排二氧化碳同样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政府应鼓励非支柱产业的兼并与合作,发展产业集群。这些产业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发展壮大,很难在践行低碳的过程中得到政府及国际社会的支持,在技术引进及结构转型中将遇到无法逾越的难关,根本谈不上发展低碳经济。与此同时,在生产过程中推行低碳方式,培养职工低碳意识,开发企业低碳精神。
5.直接的经济利益
以上都是间接通过节能减排来实现经济发展。低碳经济能否形成一个产业,其是否能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至关重要。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使我们看到了契机,它可以直接带来资金的收入,完全可以发展壮大为一个产业。
三、小结
发展低碳经济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本质是一致的,不仅能够促进解决国内的能源和环境问题,而且有利于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有利于从整体上提升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胡宗洋.低碳经济与中国发展[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1).
[2]何燕.昆明低碳经济情景分析[J].科学环境导刊,2009(1).
[3]王雪娜.我国能源类碳源排放量估算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6.
上述双滞后问题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并且也是多方面的。总结起来,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几点:
1.1消费市场损失由于城市化速度之后与工业化速度,使得我国很多潜在的消费需求都没有被体现出来,导致消费市场受到很大损失。例如很多通过工商建筑业的发展成为富裕者的农村人员,其当前已经属于城市群体的一份子,但其在进行消费时的消费思想仍然是停留在农民的消费观念中,这就极大的削弱了社会的购买力,使得消费市场难以扩大。
1.2农民收入损失近年来国家虽然取消了农业税,实行了各种补贴,但农民收入的增长仍然是以外出打工为主,来自农业的收入比重反而呈下降趋势。
1.3就业岗位损失目前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但是相对于农民脱离农业生产岗位而涌入城市的速度来讲,这些岗位还远远不能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而农村生产的劳动力却不能满足生产需求,这就造成了就业岗位的不对称与损失。
1.4农业效率损失我国农业是超小规模的生产方式,仅相当于日本的40%。如此之小的经营规模,农业商品率不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对外无法参与国际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对内是生产要素的浪费。
1.5资源环境损失中国的城市化滞后工业化的重要特征:走分散的农村工业化道路,由此造成的资源和环境损失有:资源使用的不经济,大量农民居住农村,住宅生活用地不经济,农村工业由于生产分散,废水、废气等处理成本高,直接排出对环境造成危害大。
1.6社会发展损失工业化不仅是社会财富的巨大增长,同时也是社会人口结构的转型过程。二者如果处理不好就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协调、不稳定甚至是社会动乱。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不协调几乎都可以从这两个滞后中找到根源。
2.加快土地流转与集中的对策
2.1推进农地流转的原则和思路
2.1.1政府买单即要通过政府支持、赎买的方式,对放弃农地经营权者加以补偿,而不能让农地耕种者支付额外费用。
2.1.2坚持自愿主要应通过利益诱导机制使一些农民自动地让出农地经营权;另一部分农民对土地愿意转入并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无论是哪个方面在农地转让过程中原有的利益不仅不能受到损失,而且要有所增长。
2.1.3同步推进即在土地流转中不仅要扩大农业经营的规模,而且在土地集中的同时进行土地整治;此外,还要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由此,土地流转、集中的过程也就是现代农业建设的过程。
2.1.4升值归公取消农地转让费后农业经营者有利,可能要求承包者很多,需要采取拍卖方式决定承包者,由此带来收入。土地的这种收入应归农村社区集体兴办公益事业。当然对那些仍留在农业农村中的土地放弃者,又未获得足够的社会保障经营者也允许其以农民入股。
2.1.5先后有序农地转让首先要让集体内居民能优先取得承包权,然后才是集体外部的人员承包。
2.1.6适度压力市场经济推动资源的最优化配置,需要有动力也要有压力。土地让出者利益不仅不能受到损失而且要增加,同时对那些长期不耕种者而等待农地非农化使用的升值者也可暂时收回。
2.1.7全面开放对于公司、龙头企业等进入农业承包经营限制性规定要取消。只要他们承包农地从事的是农业生产就应加以鼓励和支持。
2.2推进土地流转和集中的措施
2.2.1大力推行以社会保障权换土地使用权在目前农村(民)社会保障尚不健全甚至尚未建立起来的地方,这种方式有利于农民相关权益的获得,在量上也是合算的。当然,对于那些实行农村基本社会保障的地方,则不能以不变土地就不给社会保障。在这些地方要对让出土地者给予市民或高于农村社会保障的标准支付;或者采取以工补农方式,让农民获得土地的分红收入等均可以。
2.2.2提倡允许农民以宅基地换城市廉价房农民只有在城市定居,有了住房才能永远留在城市,也才能与农地彻底分离。而另一方面农民放弃农村宅基地将会腾出更大面积的土地,为城市化做出贡献,理应获得补偿。
2.2.3允许基层在不损害农民利益的前提做田块之间的适当调整这既是一项原则,又是一个具体的措施,但不得以此为借口侵犯在农地上继续耕种者的利益。
关键词:地表水监测 ;水质检测;监测参数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等发达国家就对湖泊河流等地表水的水质以及污染情况进行了监测,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引进水环境监测技术,地表水环境的动态监测系统的开发日益受到重视,从1998年开始,我国的水质自动监测站开始有了较快的发展。自1999年以来,我国的环境保护部门在我国大河的省界断面、支流汇入口、入海口、国界河流以及重要湖区建立了100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形成了覆盖我国重要水体的水质自动监测网。
二、对水质常规监测技术的进展情况的介绍
由于我国的水环境仍然在不断恶化,所以,有效的监测是预防水污染和整治水环境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水中的污染物进行监测,查找出污染物产生的原因以及其污染的途径,并通过监测对水污染进行评估和鉴别,为水污染的整治提供保证。我国的水环境监测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进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常规监测已日臻成熟,水质自动监测正在有计划地陆续展开。
随着我国对地表水监测项目的重视,水质监测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从而带动了水质监测质量及水平的提高。水质监测的方法主要有三种:自动监测、常规监测及应急监测。另外,地表水常规监测项目采用技术路线为:以流域为单元 优化断面为基础连续自动分析技术为先导,以手工采样及实验室分析技术为主体,以及自动监测与常规监测应急监测技术相结合。
水质自动监测技术是我国水环境监测发展的高级阶段,通过自动监测系统可以对于本地水系的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进行长时间连续监测,从而实现对于水质情况及动态变化规律进行有效捕捉,以及定期做出阶段报告等,但是此监测技术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仍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三、地表水常规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1水质监测系统缺乏统一的管理
我国的水质监测管理工作虽然已经从原来的点源区域监测转变为了对流域的监测管理,但是,由于一直以来是采取分割管理,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忽视了全流域的利益。所以,实现区域控制与全流域控制相结合仍然是水质监测所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3.2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水平较低
目前我国对水环境监测的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监测轻分析的问题,大部分的监测站对试验分析的结果不够重视,只注重监测数据,因此不能及时地发现水环境中存在的问题。编制的水环境分析报告一般都是对监测数据的整体描述和简单分析,对水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以及水环境发展的趋势并未明确指出,也没有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对策,对水环境的管理不能起到相应的作用。
3.3监测能力有待提高,信息处理程度较低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快,地表水环境的监测工作也相应增加,监测站技术人员短缺监测仪器更新周期较长老化现象严重仪器设备不足先进的仪器设备较少等问题,致使对监测数据的处理及时性与针对性较差。
3.4所选取的监测参数不能全面反映地表水的水质状况
我国城市的河流及各大水系一般以有机污染物为主,而监测指标中的表征有机物的项目均属于综合性的指标,不能全面反映各个断面的水质情况水质监测项目缺乏一定的针对性,所以,在地表水的常规监测项目中,应该根据污染源的不同,对于污染危害大出现频率高的有害物作为监测对象,从而保证水质监测的有效性。
四、改善地表水监测的对策
4.1采取优先监测制度,调节指标监测频率
加强对水环境的优先监测分析,依据水功能区的划分、区域内纳污种类及其数量的动态变化,适时的调整监测方案,科学合理的选取水质监测参数。对一些有机污染的监测指标,可以适当的增添,而对于一些在标准值下或者是长时间没有监测出问题的项目,可以不测或者少测,以便将综合性的项目监测转变成单项性质的指标监测;提升对水质中污染物形态的研究,从而加强水质监测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4.2对监测仪器及时进行检测和校准
监测部门应定期对监测仪器进行检测和校准,确保仪器始终保持在最佳的工作状态,与此同时,通过校正程序的检验结果诊断出仪器有可能存在的问题,定期采取措施进行校正,避免仪器发生故障导致分析结果出现误差。
4.3采取多方位的监测方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水质常规监测的方法越来越多,监测设备的使用越来越普遍,自动监测技术在市场中发展快速。在开展地表水水质监测时,通常情况下可以使用多种方式有机结合,例如污染源监控、自动监测以及人工监测等,进行全方位的监测,以便达到较好的水质监测效果。对于总有机碳、浊度、TN、COD 以及溶解氧等含有广泛意义的综合类项目,可以运用自动监测的方式对其展开实时监管,清楚了解各地区的水质情况。另外,在一些河段与区域中,出现了具有典型特点的污染因素,比如带有毒性的有机物以及化学物质,为了能够更好的了解河流水质污染情况,应该采用不定期监测或者是人工定期监测的方式。对于一些特定的污染物质,必须采取针对性的监测方式,对污染物的排放进行严格的管理。
4.4确保采样样品运输和保存等工作无误
对地表水进行采样时根据分析方法的差异以及采样的目的而选用不同的采样方式,采样前应确保水资源没有被污染,采集样品的容器不损坏样品,样品运输和保存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样品在接受监测和分析前不受污染,同时在分析样品时应根据实验的目的选用不同的试剂。
五、结论
虽然地表水常规监测项目总体上得到了很大发展,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我们还是存在一定差距,为了提高水环境的监测力度,我们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进一步的加强:
5.1 加强对于近年来出现的水体富营养化监测,以及加强对监测技术的配套研究开发;
5.2 建立水环境监测网络体系,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水质进行重点监测,以增强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及可靠性,保证监测质量;
5.3 加强对于地表水水质监测的技术支持,比如利用遥感及GIS技术等。
参考文献:
一、以创新理念指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坚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以新能源、新材料、环保产业、生物技术、信息科技等新兴产业体系渐趋明朗,轻工业发展势头良好,光伏制造、管廊设施制造、聚光电池模组、移动大数据中心、6.8万吨多功能锻压机、3D打印技术等一批高成长性产业项目加快建设,为全市产业向高新轻优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
因地制宜打造绿色能源产业体系。海东市地处高原,云层稀薄,日照时间长,光照资源丰富,是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的绝佳区域。2016年一年时间,海东市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达到200兆瓦,年发电总量近3亿度,相当于每年减少燃烧12万吨标准煤,减排30万吨二氧化碳,到2020年时,海东市将建成光伏电站1000兆瓦。海东市致力于打造光伏垂直一体化产业链,积极培育光伏配套企业,形成光伏产业集群局面,充分发挥产业链的规模效应;积极推广构建分布式微电网体系,鼓励企业在屋顶和厂区空地安装太阳能电池板和小型风力发电机,实现可再生能源电力的自发自用和并网供电,发展区域智慧能源体系。为此,海东市制定出台了《促进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若干政策规定》,从产业用地、财政金融、产业化与科研、服务与运营等方面为太阳能光伏产业提供支持。
二、以协调理念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持续提高农牧业现代化水平。全市特色优势作物种植面积271.5万亩,比重达到85%。把“黄河彩篮”作为推进“菜篮子”工程的标志性示范平台,吸引民营企业27家,投资达10.1亿元。启动了20个现代生态牧场建设,井尔沟、索尔干等5个现代生态牧场先期试点建设,全市认定的省级规模养殖场达414家,规模养殖比例达到45%,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
着力改进工业工艺,加快淘汰落后工业产能。广泛应用余热发电技术,大力实施铁合金企业余热发电等技术,吨硅铁发电量达到500―800度,铝液直供有效降低产品电耗,吨产品节约电耗800―1000度,节约天然气60―70立方米,节水1.78万立方米,有效提升了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率,降低了原材料、能源、水资源消耗,减少了废气、废水等废物的产生和排放。组建挂牌龙头集团公司,整合企业22家,整合产能95万吨,水泥行业整合加快推进,过剩产能化解步伐加快。“十二五”期间,共淘汰落后产能铁合金4.3万吨、碳化硅9.23万吨、水泥67万吨、电解铝2.7万吨、钢铁30万吨、玻璃110万重量箱。
第三产业日益壮大。基本建成青藏高原东部国际物流中心,保税物流中心一期主体工程已经完工,目前正在进行海关的预验和海关总署全面闭关运营验收前期准备工作。开工建设海东海吉星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启动建设肉菜可追溯体系、青海东部高铁新区商贸中心、青海天源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等项目,商贸物流业规模不断壮大。深度挖掘河湟文化、积极推进核心景区提档升级,鼓励发展房车旅游全产业链项目,环境不断优化、旅游产品向中高端转型扩面,国际河湟射箭赛、国际黄河极限挑战赛、国际攀岩赛等赛事品牌效应不断提升,“大美青海・风情海东”知名度显著提升。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瞿昙寺景区等旅游品牌建设稳步推进,旅游经济对全市服务业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
三、以绿色理念实施生态城市建设
扎实实施绿化工程。围绕城镇构筑生态屏障、惠及群众建设园林绿地、服务通道提升形象作为生态海东建设的重点,从人口最密集的湟水两岸、南北两山绿色屏障做起,编制海东南北两山绿化规划,启动二十年行动计划,优先实施一批城市园林绿地、廊道绿化,切实让人民群众享受到生态环境改善的福祉。全市造林19.8万亩,封山育林11.1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经济林建设4.5万亩,南北两山重点区域造林2.1万亩。
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全市严格执行65%的节能标准,新建建筑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强制性标准比例达到100%,竣工验收阶段执行强制性标准比例达到95%,建筑节能专项审查、专项验收一次性合格率分别达到98%。推动符合条件的工程项目申报二星级绿色建筑。依据《青海省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技术规程》,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资金落实15.85万平方米居住建筑的改造任务,同步完成了室内供热计量及温度调控、热源和供热管网热平衡、建筑墙结构等三部分改造内容。
四、以开放理念汇集人才和创新力量
自觉融入兰西经济区的发展大局。建立与西宁、兰州的环境保护联防联控机制,区域污染治理能力明显增强,沿湟水河一线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稳定运行,二期扩建工程基本完成。新建污水管网221公里,整治排污口107个,日截流污水3400多吨。开工建设3个尾水湿地和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项目,湟水河出省断面水质达标率提升至83.3%。“抑尘、压煤、控车”等防治措施落实有力,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5000余辆,改造燃煤锅炉116蒸吨,完成部分高载能企业污水深度治理,为兰西经济区全区生态环境改善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加大对外交流合作力度。在更大范围调动知识、资本、管理等各类资源,服务于海东市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加强开拓与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的商贸合作空间,积极在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格局中承担重要角色;委托荷兰等发达国家专家参与海东市水域环境规划与治理,引入全球顶尖智力资源参与海东市城市发展;积极推动中美新能源环保领域技术合作,与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作成立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引入优质资源打造青海创新创业人才聚集高地。
五、以共享理念营造绿色人居环境
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投入资金800万元实施了互助县城市公共自行车项目,启动了中心城区慢行系统等项目建设规划方案编制工作,计划2016年开工建设。落实公路交通运输节能减排资金41.3万元,推广天然气客车应用。发挥交通工具节能低碳、公共交通工程优先发展理念,促进全市交通和谐发展。全市现有的683辆公交车中,天然气燃料车型达到423辆、纯电动车型达到186辆,特别是中心城区首批30辆天然气公交车上线运营,第二批50辆纯电动公交车投入运行,2个充电站和停保场加气站、4个充电设施正在抓紧建设。已开工建设137公里自行车慢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