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化管理思维范文

数字化管理思维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化管理思维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化管理思维

第1篇:数字化管理思维范文

关键词:教学资源平台 数字化校园 应用 实践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8-0111-01

数字化校园主要是指以网络与数字化信息作为基础,通过计算机技术和数字资源的优化,建立起来的集科研、教学、技术、管理、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为一体的虚拟教育环境。而数字化校园中的教学资源平台是指为促进教学的有效开展,以提供图片、课件、教材、案例、教具、基础设施等资源的方式,并通过数字化技术作为基础所构建的虚拟网络平台。随着教学资源平台在数字化校园中的建立与应用,其不仅对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观念、学习水平等具有深刻影响,也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

1 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随着数字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从90年代起,我国的各大中小学校就开始大规模地兴建以信息资源为基础的数字化校园网站。通过教师专业化发展平台、视频会议系统、班级主页博客、无纸化办公系统、教学一体化管理系统等各种的数字信息网络的构建,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与利用,并促进教学效率与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1]。

近年来,由于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校园也通过不断地实践与完善,构建起集网络、技术、设备于一体的数字化校园体系。当下的数字化校园以层次化、全面化的观点来实施校园信息网络的建设,并以科学、合理的方式将校园网上信息资源进行整理、分类与优化,使用户能够通过平台迅速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数字化校园的良好建设,以提供网上信息交流的方式,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也使学校的管理人员能够更加规范地、科学地管理教学数据,并将其直接、快捷地出去。

2 教学资源平台在数字化校园中的应用与实践

2.1 网络型多媒体管理体系的应用与实践

数字化校园教学资源平台的主旨是以建设无限扩容、易于管理的资源库为目标,因此,网络型多媒体管理体系的应用尤为重要。例如,视博网媒提供的P2P、CDN内容分布式存储以及集中管理的资源平台建设方案,可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积累、存储、管理、检索等等。且其采用的是分布式存储技术,可智能化地将教学资源按照区域、院系、学科、教师等进行归类并分开存储,从而使资源存储、管理更加方便、简洁、适用。采用网络型多媒体分布式存储管理技术以后,还可实现权限的明细化。

(1)注册权限。可以通过平台管理页面,掌握所有教学资源库用户的资料,并具有初始化资源库系统及审核注册用户的权限。(2)用户权限。通过设置,将用户权限进行分类,如已经注册并登录的用户可以在教学资源平台上查询、浏览、上传、下载信息资源,而未注册只以游客身份访问的用户,则只能进行查询、浏览信息资源。(3)审核权限。教学资源平台管理人员可以负责对所有学科下的教学资源进行审核与管理,管理人员也可在授权之后,由相应的教师对某一特定学科的资源进行上载、审核等方面的管理。通过能教学资源管理权限有效划分,使各自的权限与责任更加明确,相关人员均可在自己的权限之内对平台资源进行查询、浏览、管理、审核等操作。

2.2 可视化远程学习平台体系的应用与实践

可视化远程学习平台体系的构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软件方面。主要是是指计算机软件、计算机配置、工具软件、教学软件、教学资源平台的更新与完善;(2)硬件方面。主要指信息点教学平台、计算机、电子讲台、室场、网络设备等方面的更新[2]。通过可视化远程学习体系,利用全新的、先进的点播、直播、录播系统,建设起具有大容量、高性能的虚拟多媒体直播、视频会议室、录播教室等,以满足大规模学习的需要。尤其针对学术讲座、名师讲座、会议直播等领域的应用,在现场人数可控前提下,而实际参与人数可成级数增长。可视化远程学习平台体系在数字化校中的合理应用,不仅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有重要的意义,其还可以向社会提供教学服务[2]。

2.3 一体化校园平台体系的应用与实践

一体化校园平台体系的构建是通过从全局的角度整体考虑,通过对校园硬件、网络、软件、人员、管理、沟通等多个方面的整体性优化而完成的。数字一体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建立,是基于传统教学资源平台无法实现共享,造成资源浪费的前提下构建的。通过一体化校园平台体系,力求实现教学资源的统一化,在统一数据系统、统一数据标准的基础上,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3]。其采用先进的云计算技术作为基础,其在数学化校园中应用时,呈现出分布、异构的特点和数据密集的趋势,并通过专力数据负责与管理团队和先进的安全管理技术,使教学资源库在不断扩大规模地同时又可满足资源数据的安全要求。由于一体化教学资源平台具有良好的共享性与开放性,也为师生对教学资源的利用提供了最佳的便利。

3 教学资源平台在数字化校园中的发展趋势

随着教师工作与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模式的改变以及科技的快速发展,以数字化校园为特征的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也将更为迅速。教学资源平台在数字化校园的应用中,依据先进的科技,进行视频服务系统、后勤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数字图书馆、教学教务管理、科研实验管理、学区服务系统等多种应用系统的构建。而基于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资源平台在数字化校园中的发展趋势也日趋明朗化[4]。其通过数字、信息化技术的合理使用,也将给在校师生教学技术水平和认知水平带来全新的感知。

综上所述,通过教学资源平台在数字化校园中的应用与实践,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师教学的效率,也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之下,拓展思维模式,改变不良学习方式。数字化校园中教学资源平台的合理构建,作为培养新型人才、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关键途径,其对我国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将起到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雷鸣,任平社,刘军.基于数字化校园背景下高校教学群体竞赛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科技信息,2012,34(34):114-116.

[2]周芬芳,宋恩光.以数字化校园建设助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以中州大学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2,22(5):52-55.

第2篇:数字化管理思维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素质教育;小学;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8-0131-02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信息的获取方式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反映至教育领域,信息技术同样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可以说,信息技术对于学校教育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运用于教育管理之中,能够有效促进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对于校园建设与管理都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在网络技术发展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学生离不开科技与网络,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偏向于视觉化和移动化,这就对当前学校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挑战,即如何跟上现代教育发展的步伐,将数字化建设与教学方式的创新、学习方式的丰富性相结合,促进学生快乐学习、智慧成长。因此,校园建设应该跟上数字化的脚步,调整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与校园管理,借助技术的力量,增强教育效果。

一、教学数字化,有效转变教学方式

数字化的发展打破了曾经信息不对称的局面,让学生与教师身处一样的信息环境之中,教学不再是知识传播的唯一途径,教师也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垄断者。可以说,数字化建设对学校教育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需要教师能够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用技术力量带动“教”与“学”的进步,在转变自身教学方式的同时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整体能力;另一方面,数字化教学意味着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学习新兴技术,既能够利用科技提高教学质量,又能够在科技的学习中提升自身素质。

然而,在当前的教学数字化过程当中,普遍存在着如下问题:①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比较缺乏,且对信息技术存在畏难心理,导致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缺少运用现代技术进行教育的积极性,更不要说熟练运用信息技术于教育教学工作中,这一问题在老教师身上尤为常见;②基于各种现实原因,当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领域时,教师培训往往跟不上数字化的脚步,同时由于培训时间久,教师很难有精力投入训练之中,加剧了落后于数字化建设的情况;③部分学校已实施数字化建设,也对教师技能有所重视,但固有的教学观念导致信息技术只能作为课堂教学的简单延伸,学生的被动地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仍然没有改变。

针对数字化校园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芦荻西小学在具体实践中展开了探讨,提出了若干有针对性的措施,并取得了重大突破。学校在数字化建设之初就意识到了教师培训的重要性,能够始终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进行教学的结构重组与调整,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通过每周二的科研日和每周五的培训日,不断对教师进行理论与技术的学习、指导,并结合菜单式培训、在线培训、实践培训等多种培训方式,在理论培训中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鼓励教师积极探究并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与技术设备,以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与质量,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与素养,培养一批与数字化校园相适应的科研型骨干教师。

学校还为教师提供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以便教师能够利用网络技术和视频技术,在网络上实时传送课件、动画等资料,不仅可以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讨论,还能够让学生在线接收教师的课件,从而为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交流提供平台。教师也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富有特色的课件,并建立属于自己的网络教学资源库,让其他教师、学生甚至家长都能够共享教学资源。通过全新的数字化建设,配合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和技能的掌握,方能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

教师在进行数字化技能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中,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现代智能设备及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工具。科技使人进步,可以用于知识的获取。教师在完善自身的同时,也应该深入研究学生,根据学生的特点与能力不断调整教学方式与教学重点,一方面要借助科技的力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应有效选择教学重点。教师应从庞杂的知识系统当中选取有效的信息进行加工,不断突破教学思维与障碍,让素质教育随着数字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二、学习数字化,切实提高学生能力

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快了知识的更新速度,学习者只需要借助多样的网络技术与手段即可快速、方便地获取所需知识。加入技术因素后,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从曾经的被动接受知识转换为主动学习的状态。可以说,“填鸭式”的学习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在此情况下,教师自然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随着技术的进步,学生的潜能极有可能被激发出来,对信息的利用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现在很多学校配备了相应的数字技术设备,网络也成为唾手可得的工具。但是,如果没有有效地引导,学生难以通过数字化设备提高综合能力,那么网络的价值也就难以体现。现在的问题是,学生知道如何搜索信息,却不懂如何判断信息的准确性和有用性。因此,将数字化融入学生的学习之中,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与能力,也是数字化校园建设当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数字化建设中,这方面已经有了设想并积极投入实践,如建设移动课堂。移动课堂作为数字化建设的重点,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说,移动课堂体现的不仅仅是学习工具的变革,更是学习方式的突破。所谓移动课堂,是指以多样的智能终端为载体,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学习平台,实现资源共享的一种个性化学习环境。其主要特点体现为教学媒介多、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结合好。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对移动设备的利用,将个人学习、学校资源与外部资料有效整合并通过课程与项目的开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视觉技术,从而达到完成教学目标、开发思维、提升创新能力与综合素养的目的。

“玩”与“学”结合的新型学习方式之实践,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这里所提到的“玩”,主要是指充满趣味的探究式学习,主要是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将好奇心转为具体目标,然后在探究与实践中实现这一目标。对于玩乐式教学,主要通过开设各具特色的选修课来实现。例如,在二年级教学中提供3D黏土课、iPad基础课等,在三年级教学中提供APP软件应用、植物辨认课程等,旨在提供专业的知识讲解与学习环境之时,给予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和学习探究的权力,让课堂活起来,学习生动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的个性与能力。

三、管理数字化,加强校园管理

随着教育的发展,学校的管理与建设越来越繁杂,这就对校园信息的系统性管理和即时性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数字化校园建设能够使大量的信息得到及时、准确地处理,使教学管理与校园管理同步。

在数字化建设中,可以用网络建设校务管理平台,通过校园网的建设,将学校的各类资源进行综合管理,推动资料的传输与共享,实现校园各方面的网络化、便捷化管理。例如,建设学校资源库的过程中,可将教学管理平台、学生信息系统等资源集中于一处,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量化、系统分析,根据学生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案与远程教育内容。同时,在资源库当中涵盖了各个学科的资料与习题,既为教师教学提供资源,也为学生下载资料与自主学习打好基础。随着资料的完善,资源共享不再成为难事。同时,数据的集中有助于教师以宽广的视角做出教学判断,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并借助丰富的资源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与教学效率。可以说,数据所改变的不仅是看待世界的角度与方式,改变的更是思维的方式。当数字化校园建设展开之时,教师的负担能够得以减轻,学校的行政、教学、后勤等各方面的建设也会趋于完善。

学校在数字化管理之中,还可以借助网络建立相应的校园论坛、家校合作网站等手段,一方面促进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有利于远程教学的展开;另一方面,家长也能够获得与教师、学校沟通的平台,及时了解校园建设信息与教学情况,实现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之间的紧密联系。此外,教师与学生也可以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制作个人网站或栏目,让个性飞扬的同时,与世界取得更为实际的联系。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展的必然结果。这一过程不仅需要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丰富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还要求学校结合学生特点进行调整与引导,从而实现校园建设与时俱进,让数字化建设带动学生的素质提升。

参考文献:

第3篇:数字化管理思维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纸媒;人力资源;策略

风光一时的报纸行业已经一去不复返,当前报纸在营销、传播、受众、收入等方面均进入瓶颈期,新媒体给传统报业带来的打击是毁灭性的。从整个行业来看,报业竞争格局基本确定,当前仅存一些传统“豪强”仍旧在维持其生存空间,报业生存空间已经被压缩到最小。数字化转型是报业最佳出路,但由于缺乏科学借鉴对象,因此在实践中必须实施科学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为纸媒数字化转型奠定基础。

一、纸媒数字化转型

纸媒数字化转型就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对纸媒在新媒体环境下促进其由传统方式向数字化方式转变,从而使得纸媒可适应信息时代特点。纸媒数字化转型是在新媒体时代与时代背景相关的转型方式,是数字化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传统纸媒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新媒体飞速发展导致传统纸媒行业营业收入、市场等受到极大冲击。纸媒行业逐渐意识到新媒体在未来媒体行业具备的潜力和广阔发展空间,因此数字化转型是纸媒下一阶段发展必然选择。纸媒数字化转型是新媒体引导传统媒体实现转型的一种市场发展模式,因此纸媒数字化转型首先需建立新媒体运作思维,并对传统管理体制与组织架构进行改编,从而满足数字化行业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字化运作方式重新构造其信息采集方式,建立专属数字化平台。不仅如此,纸媒数字化转型还需改变其传统营销模式,采用新媒体营销模式推销自己。纸媒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传统纸媒人力资源已经无法满足其转型需求,基于此需要实施适应纸媒数字化转型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为纸媒数字化转型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二、纸媒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

1.纸媒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缺位

人力资源规划意义在于保证数字化转型期纸媒内部人员动态平衡,这种平衡是数字换转型期所必须具备的,转型过程中会存在部门转换、新部门成立、旧部门取消等情况,组织架构处于实时变动中,因此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促进转型期人力资源的合理调度,即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众多纸媒并未将实际与理念相结合,转型过程持续展开,却未对内部人员组织架构进行有效规划,也未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即新媒体转型过程中在技术、产品、金融等方面岗位人才分配上缺乏必要的科学规划,较多时候均是按需分配,按量配人。该种人力资源管理方式较为随意,忽视人才对纸媒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和长久效益。该种方式也会对纸媒数字化转型造成阻碍,一定程度上延长纸媒数字化转型周期。

2.技术、采编、运营为代表的数字媒体人才的稀缺

纸媒数字化转型实质上是在现有基础上实现新媒体创业,在此过程中促使管理体制组织结构、运作思维等方面发生改变。转型过程中涉及新媒体部门的成立,在此基础上会确立各工作岗位需求人才数量、类型。结合现有人才情况便可确定纸媒内部现有人才数量及种类是否可满足实际需求,在人才类型不符或数量不足情况下便会进行人才招聘工作。纸媒数字化转型需要各类型人才支持,转型期会面临各种波动,只有在高质量人力资源支持下才能有效面对这些问题。纸媒传统人力资源无法适应数字化转型需求。从纸媒新媒体转型来看其招聘与实际人才需求无法有效衔接,问题关键在于人力资源管理并未形成组织战略意识,由此导致技术、采编、运营等方面新媒体类型人才较为匮乏。

3.基于数字化全媒体平台的员工绩效考核体系尚未确立

纸媒数字化转变过程中需要新创意及科学的发展规划,因此需要动员所有人员为纸媒数字化转变过程流程再造提供有效建议,提升员工改革积极性。采用基于数字化全媒体平台的员工绩效考核体系可根据员工在改革中做出的贡献给予其相应绩效,并采取公平竞争策略,促进纸媒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其内部良性竞争。当前大多纸媒数字化转变过程并未建立基于数字化全媒体平台的员工绩效考核体系,基于岗位变动较大,很多管理人员不愿意在变动中建立体系,这种思想进一步束缚基于数字化全媒体平台的员工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不利于新媒体转型。4.数字媒体人才缺乏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数字化转型期纸媒内部组织结构处于不断变化中,此时其内部人才均为其转型做出贡献。从本质上来说对内部人才管理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纸媒数字化转型成败。转型期人才会对其未来职业生涯发展有所顾忌,纸媒只有为员工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路线才能有效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同时有助于员工明确工作方向,对纸媒数字化转型有积极意义。当前纸媒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并未跟上现代化企业管理步伐,职业生涯规划一片空白,众多纸媒高层管理人员并未有关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思考。

三、数字化转型期纸媒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分析

1.建立数字媒体人才储备库

数字媒体人才储备库建立于人才储备理念上,纸媒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可委托人才中心帮助寻找对其自身转型具有一定帮助的高级人才,另可通过多种手段相结合发掘具有跨界工作经验、学习能力强的媒体人,并提出聘用意向。在行业内部与各种媒体人交流,建立属于自身的人才储备库,并在需要时将人才笼络过来。通过数字媒体人才储备库可最大限度避免人才浪费和人才冗余,有助于应对数字化媒体转型各种波动,保证人才需求处于动态平衡,避免转型期各种不确定性。

2.动态薪酬计划实现数字媒体人才的薪酬与激励管理

动态薪酬计划主要包括基础薪资和激励薪资两部分,其中基础薪资与传统纸媒薪资相当,该部分为维持员工正常工作基本报酬,并保证薪资公平性。激励薪资主要为建立纸媒转型期内部公平竞争而设立的,主要给做出突出贡献或提出良好转型建议的人员。此外还可根据纸媒转型期实际损益给予员工一定分成,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通过以上几个方面有效结合实现动态薪酬计划。通过动态薪酬计划可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并为纸媒内部营造良好氛围奠定基础。

3.创建数字纸媒组织文化

纸媒数字化转型离不开人才创新能力,其内部扁平化组织强调在现有经验基础上实现创新。因此纸媒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应建立新型组织文化,推进其内部公平、竞争、宽松、信任、上进的工作氛围,促进员工在企业内部展开有效沟通交流,增加企业凝聚力。为员工创造实现其自我价值的基本平台,促进纸媒转型过程内部良好氛围。

4.对员工进行科学有效的培训开发

为进一步提升员工为纸媒数字化转型贡献程度以及明确其未来发展,纸媒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应实现数字媒体人才的新媒体运作思维与数字技能的培训,并建立数字媒体人才职业发展平台,在此基础上便可让员工充分了解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明确自己未来发展方向。纸媒也可根据员工发展方向为其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促进纸媒成功向数字化转型以及员工成长,具有长期发展战略意义。

四、结束语

纸媒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必须实施科学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从建立数字媒体人才储备库、动态薪酬计划、创建数字纸媒组织文化、对员工进行科学有效的培训开发几个方面入手,促进纸媒和员工共同成长。

作者:赵玲 单位:驻马店日报社

参考文献:

[1]张立伟.纸媒数字化转型路线图[J].当代传播(汉文版),2013(6):8-11

第4篇:数字化管理思维范文

一、数字化档案馆建设的信息资源数字化

1、明确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是数字化档案馆建设的首要环节

档案资源的数字化是当前数字化档案建设工作的基础、关键,而档案数字化数据来源以馆藏档案、电子文件为主。馆藏档案数字化就是利用各种科技手段,将纸质、声像、缩微胶片等传统介质档案转化为计算机可识别和处理,具有序结构的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库的工作。如果无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库,数字化档案馆建设就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没有档案的信息资源数字化,后期档案信息的网上传递就无从谈起,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更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至于档案的智能化服务则形同虚设,纸上谈兵。

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目标,一是解决传统档案的存储问题,二是档案馆创建自身网络平台,使有效意义的动态链接成为可能,三是提高信息传递速度,提供更大范围内的利用。所以说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实质是信息记录方式和载体形式的变换,为其后网上资源共享打下坚实有效的物质基础。扬子石化公司档案馆在档案信息数字化方面,目前所做到的仅是导向数据,即以档案题名、检索目录形式为主的模式,而非全面意义上的数字化,在记录方式、载体形式上没有实质上的改进。

2、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必须具有“三性”

第一、科学性。我们所说的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决不是单纯的档案信息导向数据,即以档案题名、检索目录形式为主的模式,而是目录检索数字化与档案全文数字化之和。这就提出在规模庞大的档案资源中,对数字化是全部数字化还是有选择、区分的数字化。如选前者,对于继承和保护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肯定是最完美的,但也有美中不足。由于档案鉴定工作长期滞后,使馆藏中存在大量未经鉴定或鉴定后并未销毁的档案。再者,各档案馆往往具有共性意义的档案资源,如各级政府及部门的普发性文件等。如果将它们全部数字化,不仅会加重馆藏负荷,也会增加管理和维护的负担,更是资金的浪费。因此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应具科学性。从实际出发,通过对档案的分析、筛选,确定数字化范围。对档案分轻重缓急,分阶段,分层次有步骤的进行。优先对具有本馆特色、专业特色、地方特色的档案,用户急需或利用率高的档案进行数字化。对此,扬子石化公司档案馆的管理类文件就做到了档案与资料的区分;石化系统文件与非石化系统文件的区分;本企业文件与普发性文件的区分等等。

第二、系统性。在进行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时,只有系统地、连续地将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才能充分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的效用。无论是对档案的来源,还是档案内容的内在逻辑,又或不同档案的关联性等等,都应保持档案信息外在的连贯、完整与内在的有机联系。另外,还包括保持数字化软硬件的系统性。即软硬件的配置、数据库标准等在数字化阶段保持一致性,保证数字化技术、软硬件的可继承性,从而确保数字化系统内在的可持续发展性。

第三、特色性。当每个档案馆数字化建设完成,进入网络后,它只是网络中的一个数据库,一个节点。为了避免信息的重复,各档案馆的信息资源数字化必须各具特色。特色也是档案馆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生命。选择本馆独有的、具有资源优势的课题或项目加以攻关,进行开发、研究,最终建设具有本馆特色的数字化档案信息数据库。如同一个有差别的市场,有利于竞争,同样有利于产生优势,避免重复建设,为实现网上档案信息资源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开辟道路。

二、数字化档案馆建设要高科技化

数字化档案馆建设在工作条件上必须有高新技术的支持。数字化档案不是在传统档案系统内部产生的。它的显著特点是对技术的依赖性。如果没有相关技术设备的支持,数字化档案馆建设将成为海市蜃楼。由此可见它是完全依赖现代通讯网络基础进行管理与工作,从而实现档案馆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信息传递网络化、数据存储海量化、信息资源共享化,服务快捷智能化。

1、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技术支持

主要依靠模数转化技术,即使用数字模拟整合技术将各种档案信息数字化,这有赖于计算机、数码照相机、扫描仪、语音输入等技术将档案原件进行数字化处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对不同载体形式与记录方式的档案信息进行处理并再次显示。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之所以能够解决档案存储的问题,那是有赖于海量存储系统,因而海量存储技术在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现阶段主要是光盘与缩微手段。数据库技术在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过程中也有重要意义,它是计算机管理系统的核心,是数字档案信息保存和利用的重要技术。它能进行资源的有效组织使之有序化便于人们的利用。

2、档案信息传输的网络化和信息资源的共享化

数字化档案馆建设还必须依赖一系列的信息基础设施来实现信息的传递。这一环节要靠网络技术与通讯技术的有效支持,以宽带网为传输通道,在高速网络化的基础上,使档案信息不受空间、地域的限制,为用户服务。因此,档案信息传输的网络化不仅是数字化档案馆建设的必须条件,也是档案信息实现信息社会化服务的基础。扬子石化公司的内部局域网平台为我馆信息传输的网络化创造了可行性的前提。鉴于各类档案馆馆藏档案信息具有自身的特色,因此所建设的数字化档案馆在高速发达的网络上只不过是一个节点,单独的数据库,未必能满足所有用户的信息需求,所以要借助网络的升级,使来自各地的档案信息资源实现共享。

3、数字档案的安全

为了保障档案信息的原始性、保密性及网络的安全,同样要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加密技术确保档案的非公开性或分等级公开;身份验证技术确保用户为网上合法用户;签署技术是证实该文确实出自作者,且内容未被他人改动;防写技术确保用户只能读取信息,而不能做任何改动;防火墙技术使本机构网络与外界之间设置障碍,是保护层,阻止外界对本机构的非法访问,某种程度上减少了法律纠纷。

三、数字化档案馆管理的知识化

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难以适应高科技支持下的数字化档案馆,需要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来取代。知识管理则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崭新的管理模式和思维方式,在数字档案馆建设中引入知识管理理念,将给数字档案馆建设以重要的启迪作用。

1、从管理的发展趋势看,知识管理是档案信息管理的新发展

人们对档案的管理从档案的实体管理到档案的信息管理,即侧重档案内容的开发利用,解决档案信息的传播,再到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侧重对档案信息内容及其支持工具的管理。前两种管理方法早已不能满足管理要求,就目前现状,我们要完成的就是从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向知识管理的转变。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核心是收集整理、检索分类、存贮、传播和使用,但它忽略了人力资源及其主观知识的管理,而知识管理不仅涵盖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内容,更注重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深化了对信息技术的要求,对档案信息的处理转变为对知识的识别、挖掘和重组。知识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知识挖掘和知识重组,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

2、知识管理为用户提供更完善的知识服务

知识管理的基本过程是知识的创造、存贮、分配、应用。知识组织、知识应用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最终体现知识价值和服务价值。数字化档案馆实现了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档案信息传递的网络化,档案信息利用的共享化。因而此时用户不再担忧信息传递的方便、快捷程度,而是如何从繁杂的档案信息资源中迅速提取自身所需的知识。知识管理要求的知识组织与应用,正是在档案信息基础上,通过对知识的进一步挖掘、精简、提取并发现隐含在档案信息中的潜在知识,最终对它们分析、归纳、整合并形象的予以表达,完成知识挖掘。这正好解决用户面临的新问题,所以数字档案馆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组织与开发,同样要重视知识需求与应用,以便提供更完善的知识服务。

扬子档案馆从创建开始历经几代管理层的交替变更,在管理模式上也有不断地探讨和实践,从最早的实体管理到信息管理再到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管理方式不断简化,档案的服务利用功能也达到进一步的完善。

第5篇:数字化管理思维范文

国外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档案材料的数字化处理,我国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目前,我国档案信息化管理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全国各级各类档案馆大都进行过至少一次的全馆档案信息的数字化,但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理解认识达不到一定的高度

许多人认为档案管理工作没有实质上的意义,它只是保管一类的工作,没有过多的技术含量,认为只要保管好资料即可,在需要的时候能查询的到相关资料就行,对档案管理不关心不重视,处理资料也带有一定的随意性。

2、档案管理工作方式单一滞后

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很多单位、部门的管理都没有一套完整而独立的档案管理软件,都还是依靠人工完成,效率比较低。在录入上,有时为了赶进度只是录入了最基本的信息或只机械地将档案信息进行数字化采集,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档案信息数据库不完整,造成档案归档不及时,档案漏?摺⒆柿弦怕┑任侍猓?从而不能有效利用。

3、缺乏档案数字化方面人才

我国的档案管理工作有着专业性、机密性等特点,需要专职人员去保管,但往往在实际操作中,单位领导对这方面的管理工作不是太重视,很少去培养这样一个专业人才,很多单位保管这些资料的人员还兼职着其他的工作。一旦出现档案问题,管理人员没有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对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无法充分发挥大数据库的应用,致使档案工作还停留在原始、粗放的工作层面,丝毫没有技术含量可言。

4、资源结构不合理

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数字资源短缺且资源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相当严重,受纸质版档案的限制,数字档案资源及其结构亟待丰富、优化,如不及时解决该问题,势必会对档案信息化建设质量及进程带来负面影响。

5、注重数据的存储与维护问题,确保电子文件真实性与安全性

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需做好其安全防范工作,对系统管理进行重点维护,最大程度上保障数据信息安全,确保档案信息资源的完整性、准确性、真实性和有效性。由于信息化档案管理存在一定风险,因此对于保护手段的要求较高,管理者需重点做好安全防范工作,比如可定期进行杀毒,安装防火墙进行预防等,确保电子档案安全可靠。

3 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1、加强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加强人员队伍的建设

传统档案管理容易将工作重点集中于档案保存、检索与使用中,没能充分的利用大数据给我们带来的快捷,所以档案的数字化建设是目前工作的重要任务,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及时的录入人员的信息,做到实时更新,不断提高档案信息化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档案管理的快捷性,这就需要提高档案人员的工作素质和业务素质,做好材料的归档、保存、传阅等工作。

2、强化管理意识,加大投入力度

第一、关心和支持档案管理现代化工作,投入资金和精力配置设备,弥补数字化建设经费不足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培养专职人员,把档案现代化管理纳入单位的工作计划;

第二、单位分管领导应定期听取档案工作汇报,了解档案工作现状,及时解决工作中实际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从而提高档案的现代化管理工作。

第三、档案数字化建设应做好顶层设计。为让档案数字化建设在各部门得到切实推广,笔者认为各部门应立足实际做好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顶层设计,避免贪大求全。

具体可从以下几点着手:1、注重档案数字化系统用户操作的实用性,简易性;2、规范档案数字化操作流程,档案数字化工作中,“补扫”现象时有发生,给该项工作造成重大压力,应根据实际,切实制定一整套规范化的操作流程,避免漏扫等情况的发生。

第四、要大力加强档案数字化管理人才培养。广大基层事业单位人员普遍年龄偏大,学历偏低,专业结构不合理,计算机操作水平一般。档案从业人员已经不能满足档案数字化建设需要,应着力培养一批既懂档案业务管理,又掌握计算机网络化技术的管理型和技术型人才。

第五、应积极争取领导重视与支持。只有得到领导高度重视,才能在人、财、物等多方面得以充分保障,才能让档案数字化工作得以有效落实。如果各职能部门都能通过档案管理系统查阅或利用所需要的电子文档原文信息,而不再受档案原文不能共享的限制,不仅有效地保护档案实体的安全,而且还能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档案信息利用的成本,实现资源共享。

4 档案数字化管理优势

对机关事业单位来说,往往档案管理工作的对象均是数量庞大、内容繁杂,并且关系到单位方方面面。如若离开了信息化技术,单靠人力来进行整理与分析,无疑档案的整理与存档均是一项庞大的工程,然而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整理档案,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用传统的文书立卷方法立卷,当发现立卷的文件有遗漏和收集不完成时,就要拆卷,有要对卷内文件从新排序,卷内文件目录也要重新填写,重新编号、重新装订,而利用计算机立卷发现文件遗漏时,插入非常方便,只需修改一下文件的目录就行了;二是人工立卷归档时,经常需要对文件进行接边的切边,稍不留神,就会破坏文件全貌甚至切掉重要的批示和领导的签字,而使用计算机立卷归档,不仅降低了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还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既能完整地保存文件的全貌,又能按时完成归档工作,不至于出现文件积压现象。从而使档案管理人员从繁重的立卷中解脱出来,集中时间和精力致力于档案与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

第6篇:数字化管理思维范文

【关键词】医院 数字化创新 成就医院发展

【Abstract】Digital hospital is a symbol of modernization, but also the important means of modern hospital management.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medicine, medical services, hospital digital construction must be put in the important position.

【Key words】Hospital,Digital innovation,Achievements of hospital development

引 言

近年来,无锡市中医医院积极推进医院数字化建设,通过数字化创新支撑医院高效快速的发展运行体系,不断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和整体运作效率,医院被确定为“全国数字化试点示范医院”。数字化建设为中医事业的发展赢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成为无锡中医院一个卓越闪亮的新品牌。

一、数字化医院建设必须以理念创新为先导,打破固有思维壁垒 ,数字化医院是由数字化医院管理、数字医疗和数字化服务构成和建立的现代医院经营和管理模式。它的建立和发展对医院建设和管理产生质的飞跃,意义重大而深远。其技术难点高、专业针对性强、涉及领域广等特点,决定了数字化医院的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又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要不要创建数字化医院,怎样创建数字化医院,创建怎样的数字化医院,这都涉及一个理念思潮的变革,也是开展这项创新工程的前提和关键所在。

1.1、转变习惯思维的定势。作为一家传统医药氛围浓厚的中医院,继承好中医药传统文化是其立院之本。

1.2、突破认识实践的误区。扑面而来的信息时代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和群体形态,医院数字化的实施不再得不偿失、收支失衡,而成为现代医疗服务业发展的必然。我们在实施医院数字化建设中,突破了三个认识实践误区。一是观望等待的误区。信息时代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这需要我们做出快速的反应,才能主动应对变化。二是范畴局限的误区。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已逐步从建设以经济管理为中心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向以病人和临床为中心的数字化医院发展。渗透于各个环节的数字化技术,将给医院的整体运作带来重大变革,我们将数字化的触角延伸到管理、临床、综合应用等领域,便于医院管理者真正做到“管住、管好、理清、理顺”。三是投资偏颇的误区。数字化建设的先进性决定了它的高起点高科技,但它又必须是切实可行和高效务实的,不能单纯贪精求尖,盲目投资,而是因“院”制宜、科学定位,在广泛进行信息化投资的性价比论证基础上设计了可行性整体规划,既要起点高,又要基础实,使信息化的资源配置趋于价值最大化。同时还要避免追求廉价的误区。在信息投资中一要强调适宜的产品,二要强调合作共赢。适宜的产品包括先进性、稳定性、前瞻性、安全性、开放性、灵活性、可用性以及合适的性价比、公司的成长性等。选择信息产品并非越便宜越好,而是要符合未来发展方向。医院一般不可能轻易换系统,否则以往的投资成果将大打折扣,因此选择要谨慎;同时一旦选择了,要保证公司方的适当利益,包括产品的利润、实施的配合和应有的维护费用等,谋求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保护医院的投资。 1.3、坚持与时俱进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医院数字化建设不存在终极目标,持续创新成为数字化发展的恒定守则。我院根据自身的发展方向、建设规模、需求特色,分层次、分阶段进行实施,确保了数字化建设与信息化产业的与时俱进。

数字化医院建设必须以管理创新为主线,实现运营高效优化 医院的需求驱动数字化医院的建设,医院的需求决定数字化医院的基本框架。为了适应目前医院现代化发展的趋势,数字化医院的信息体系基本框架必须是结构合理、定义明确、扩充性好、操作性强、耦合性低。随着我院数字化建设的逐渐成熟和深入,我院达成了一个共识,即:利用先进信息管理之手,提高医院决策水平和管理品质,使现代化医院管理在高效率中尽享真正数字医院的融合之美。 2.1、数字化为医院管理提质增效。信息技术成为提高医院决策水平和管理品质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始终把如何利用深层次的数据为医院管理和科学决策服务作为医院数字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2.2、数字化为医疗质量保驾护航。我们从医院的生命线――医疗质量这一视角切入,充分利用数字化设备和系统的信息资源,使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成为繁复的临床医疗中提升医护质量的最直观的载体和手段。一是提高医护质量。完善的“移动查房系统”使医疗质量得到质的改观,移动查房车即时录入病历和医嘱,能查阅病历、影像、检验等疾病相关资料以及知识库管理系统的各种医学资料,同时提升了教学查房内涵。二是提高工作效率。全结构化电子病历使医生通过便捷的编辑软件和病历模板完成规范的病历书写,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对医疗过程的控制、临床路径管理、病历质控以及医疗缺陷管理等起到了关键作用。电子病历后结构化处理和数据挖掘技术逐步实现了与国际水平的接轨。三是提高医疗安全。“合理用药监测系统”会快速提示医生用药的合理与否,使病人得到最安全、最快捷、最合理的治疗。“危急值报告及医疗安全警示系统”对重点实验室等指标的危急值预警,更好地实现了患者安全管理目标。“慢病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改变了传统报送模式,多维度统计分析查询功能,体现了院感控制的前瞻性。 2.3、数字化为综合保障借智成势。门诊、住院、临床、医技、药品、后勤综合管理的信息系统实现了对医院所有业务全面、动态的控制,规范了医院工作过程,为医院的综合保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一是“楼宇智能控制系统”拓展了数字化技术运用的新范围。二是“移动资产管理系统”开创了医院物流管理的新境界。使用者只要用EDA手持终端,对准物品上的条码一描,便能将信息上传,轻松地对全院的资产进行盘点。而且它不完全依赖无线移动网络,只要把数据下载在EDA上即可,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资产动态管理。三是“成本核算和绩效体系”实现了人、财、务管理的新架构。

三、数字化医院建设必须以服务创新为亮点,延伸边际价值效应 在应对新经济时代的挑战中,打造新的服务价值链无疑将成为医院创新服务的秘方和关键,这对医院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它将改变医院传统的服务模式,增加现代化医院的服务元素。我院始终坚持把传统文化、整体医学与人文关怀的医学观点和现代医院的服务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借助高效率的数字化系统,在打造服务品牌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3.1、“医患通”客户管理创新服务模式。把服务对象视为顾客并为其提供人性化的医疗服务,将成为21世纪医院创新经营的关键。“医患通”客户服务平台是运用现代医院管理系统、信息软件系统、现代通信技术和客户管理程序而构建的一个全新服务模式,体现了现代医院服务观。一是信息化让顾客满意理论有了新的实践平台。作为现代医院参与21世纪市场竞争的“通行证”,“顾客满意理论”正日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和重视。医院的客户是来医院求医问药的所有人群,包括健康人、亚健康人、患者。顾客服务的目标是通过关怀,满足这些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信息技术的手段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和综合利用,为顾客满意服务提供了信息支持和应用领域。二是信息化让患医沟通联系有了新的互动模式。通过“医患通”,医院内部的医疗信息网络可以与社会通讯平台(手机、小灵通、互联网、3G手机、PDA、数字电视等)之间互动。、

3.2、“床边视频互动”创新服务方法。我们研发的由数字电视、定制软件以及与之配套的服务体系组成的床边视频互动服务平台,将数字化技术引入医院病房客户服务,突破了传统医院服务范畴,为住院患者提供便捷服务、情感服务和个性化服务,创新了人文化医疗服务方法。一是数字多元化功能促进医院服务向整体服务延伸。医疗整体服务倡导的是从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多层次对病人进行综合治疗的服务理念。二是数字多元化功能促进医学信息向普及对称转归。三是数字多元化功能促进医疗服务向宾馆化模式发展。医院是个开放的整体,按照市场经济法则找准适合自身发展的突破口是医院实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谋略。

3.3、“构建价值链”创新服务元素。打造和谐共赢的服务价值链无疑成为数字化服务创新的关键。我们面对“管理者、员工、患者” 这些服务节点,进行了服务链元素的构建、重组、协同、融合。

结 语

数字化建设,可以实现中医院传统和创新的糅合之美和卓越之美,支持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数字化建设的无限发展空间让我们有了更高的追求和更新的梦想。如何挖掘深层次的数据利用、如何在更高层次上为医院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如何推动区域医疗协同等方面进行研发,让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功能更好地为提高医院的综合效益和运行效率,推进医院的科学发展做出贡献,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

第7篇:数字化管理思维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档案管理;方式转变

0引言

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信息、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社会各界对大数据时代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就要求档案管理工作必须站在大数据视野下,冲破原有的思维模式,才能制定出适合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大数据战略。

1大数据时代档案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1大数据时代档案建设面临的机遇

1.1.1有价值档案挖掘效率的提升

随着我国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推进速度的不断加快以及电子档案信息的持续增加,电子档案数据的信息量也呈现出日趋增大的趋势。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在深度挖掘海量档案资源知识宝藏的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1.2大数据技术在档案资源共享方面所发挥的应用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为档案资源的共享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利用大数据技术不仅实现了不同地域档案之间的资源整合与共享,同时利用大数据技术连接在一起的大量资源信息也为各地区档案馆的信息分享提供了全新的平台。

1.1.3档案数据存储能力所面临的挑战

为社会的发展保存和提供相应的档案资料是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职责,其主要是进行社会原始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检索、利用等工作。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传统档案管理方式已经无法应对迅速增加的原始数据和现有档案数据的处理,而这对现阶段档案的存储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1.2档案数据建设所面临的安全问题

数据资源的安全是确保档案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档案信息在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档案信息泄密、丢失以及篡改的现象[1]。所以,档案管理人员在实际应用大数据技术的过程中,必须对档案管理工作过程中存在的潜在安全风险予以充分的重视,同时根据档案管理工作的特点和要求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和控制风险的方式,才能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虽然大数据技术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操作,但是就目前而言档案数据分析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档案管理工作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所以,加强档案分析人才培训和储备的力度,是现阶段档案管理部门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2档案管理思维方式在大数据视野下的转变

2.1服务网络化思维模式的转变

传统档案服务方式由于受到时间、地域以及利用手段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而无法满足大数据时代档案管理工作所提出的要求。因此为了有效应对日益提高的档案利用需求,档案管理部门必须根据大数据技术应用的特点树立网络化服务思维模式,才能确保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对于大数据时代下的档案管理工作来说,网络化服务思维模式的建立,必须加大大数据技术手段利用的力度,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档案管理服务效率的稳步提升。大数据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不仅实现了深度挖掘与分析档案数据资源的目的,同时档案管理服务也实现了根据用户的喜好推荐满足用户需求的信息,降低了档案数据资源查阅的难度以及不确定性。所以,档案管理部门必须在海量数据和先进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加大服务模式改革和创新的力度,才能促进档案资源精确性以及利用效率的全面提升。另外,随着大数据时代档案服务向社会化、多元化的方向不断发展,档案管理部门必须以服务企业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为基础,为用户提供网络化、智慧型的档案服务模式,才能满足大数据时代对档案管理工作所提出的要求。另外,随着档案服务模式的不断升级,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根据档案信息资源的特点进行分类整理,构建完善的档案数据分析库,才能满足广大用户所提出的多样化、个性化的档案服务需求。

2.2信息化思维模式的转变

以信息技术和技术人员为基础的信息化发展模式是大数据时代我国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信息化思维模式要求档案管理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必须站在信息化视角下认识事物、分析矛盾、处理问题,才能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大数据时代下的档案管理工作,要求档案管理部门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高效、便捷的档案信息管理体系,才能发挥出档案管理服务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在进行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数据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将传统的纸质、声像档案信息转变为便于保存的电子档案信息。将传统的纸质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同时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档案信息的管理不仅有助于档案信息的存储同时也便于档案信息的传输,为档案信息利用效率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就目前的档案资源数字化建设而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数字化档案目录数据库的建立[2];②全数字化档案资源数据库的建立。就档案资源数字化建设对象而言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实现原有纸质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其次是及时保存并归档已经形成的电子文件。③档案资源的数据化管理。虽然数字化已经拥有了相应的图像,但是这些图像只有在人阅读的情况下才能转变为有价值的信息。所以,档案管理部门必须根据大数据时代的要求,加大档案资源数字化向内容数据化转化建设的力度,促进档案管理层面认识的提高,才能确保大数据时代档案管理与服务效率的全面提升。一旦实现了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向数据化转变,不仅有助于人们阅读档案资源,同时也为计算、分析档案资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软件,实现档案资源由数字化向数据化的转变,不仅有助于档案管理向数据层面的深入,同时也促进了数据管理效率和质量的有效提升。所以,档案资源的信息化思维模式不仅促进了传统档案信息化管理效率的提升,同时也实现了档案信息资源利用效率全面提升的目的,为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3技术性思维模式的转变

西方发达国家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技术性思维,对于深度挖掘档案资源信息的价值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一思维模式的出现不仅推动了技术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完成了标准化模式的建立,为档案资源管理效率的稳步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档案管理工作必须根据新形势下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大新技术研究和应用的力度,建立统一的档案资源存储标准,才能促进档案资源利用效率的不断提升。而档案管理部门在推广和应用大数据技术的过程中,必须积极地推动档案管理工作的技术化转变,才能促进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稳步提升[3]。比如,针对档案资源的深度挖掘,工作人员针对档案资源的深度挖掘必须建立在数据的分析和档案的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的基础上,随着大数据时代信息服务竞争的不断加剧,用户对档案资源信息所提出的要求也不断地提高,而这对于现阶段的档案管理服务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根据大数据时代对档案管理服务系统建设所提出的要求,充分利用语义分析、人工智能、知识图谱等大数据技术分析和挖掘海量档案资源中具有较高价值的档案资源,才能满足大数据时代档案管理工作服务体系建立的要求。所以,技术性思维模式的推广和应用,不仅实现了档案管理工作的跨越式发展,同时也满足了大数据时代对档案管理工作所提出的要求。

2.4共享性思维模式的转变

资源共享是大数据时代档案资源管理工作最大的特点。而档案信息的共享必须建立在档案信息资源的共建上,也就是说只有地区档案信息资源形成统一的有机整体,建立大范围的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才能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全面共享。档案资源的信息共享不仅满足了信息时代用户对档案服务工作所提出的要求,同时也为我国档案信息服务社会理念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还存在大多数数据库都存在着孤立和分散链接的方式,所以也就无法建立纵向与横向档案资源信息的共享平台。根据大数据时代的要求,为了实现数据库之间的相互连通以及各区域档案之间资源的全面共享,首先,必须建立全新的数据资源共享平台。以原始档案记录为基础建设档案总管数字化档案,同时根据大数据时代的要求加大云计算、语义分析、数据挖掘等新技术应用的力度,为档案资源社会化服务目标的实现创造良好的氛围;其次,根据大数据时代档案资源管理的要求,促进档案管理工作大数据水平的全面提升,才能将档案数据资源的价值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来。

3结语

总之,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加大档案管理开拓创新的力度,积极利用大数据技术,加快我国档案资源整合的步伐,才能打造出适合我国档案数据资源共享的模式和平台,为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刘阳.大数据时代档案管理模式变化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5.

[2]任祥凤.大数据时代公路系统档案管理模式变化研究[J].办公室业务,2016(24):183.

第8篇:数字化管理思维范文

近年来,鉴于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持续升高,城市公共管理问题也接二连三的涌现。由于城市公共管理问题的不断升级,传统的城市公共管理方式已然无法适用中国社会的发展,社会呼吁城市公共管理进行技术创新。数字化城市公共管理可借助多项数字技术的使用完成对管理目标空间上及时间上的精准定位,缩减巡查及处置人员,节约管理成本,促进管理效率的提升,最终推动节约型城市的发展。由此可知,数字化城市公共管理的推行对于城市公共管理方法、技术的创新及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言都是特别重要的。

二、当下数字化城市公共管理存在的不足

1.公共机构职能重叠,办事效率特别低。就我国数字化城市公共机构而言,它们所具有的职能重叠及办事效率低下的现象是特别严重的。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各公共机构职能划分不明确;其二,机构改革不彻底;其三,上级机构管理不科学;其四,基础机构认识不正确;其五,内部诸多因素的制约等。

2.发展不均衡,资金短缺,高科技人才匮乏。事实上,我国城市管理机构的信息化水平还是比较高的,然而基层机构的信息化水平却特别低,同时各机构间还存在发展极不均衡的情况。大多数机构没有,抑或仅有特别有限的可利用专项资金。熟悉信息化建设的人都知道:信息化建设除了开展项目时需进行一次性投入外,还应进行系统的日常管理及维护、设备的更新等,这些均需要资金,所以政府的投入及支持对于数字化城市公共管理的发展是特别重要的。此外,我国高科技人才匮乏这一现状也给数字化城市公共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许多阻碍。

3.数字资源未进行统一的规划,未实施相应的整合。城市数字化属于一个特别庞大的系统,其信息量特别大,同时其信息也来自许多部门,因此其信息整合的任务便特别繁重,当然所牵涉的范围也特别广,比方说软件、人才及服务等等。现实生活中,与城市公共管理有关的机构在实际管理时均存在以自我为中心展开信息化建设的现象,尤其是市政、交通及公安等机构,创建了诸多面向行业主管机构的纵向信息项目,此类信息化项目均由机构自主决策,各机构间缺乏必要的协调,最终便导致了各信息系统相对独立,缺少应有的共享机构及信息交换平台的局面出现。

4.公共机构服务管理意识低下。众所周知,公众需求系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核心。然而我国在进行数字化城市公共管理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公共机构服务管理意识低下的情况,就算是基础的数字化对外服务组织,其员工的服务管理意识也亟待提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由于传统政府机构受强化管理、弱化服务意识影响特别深的原因造成的。

三、促进数字化城市公共管理效率提升的措施

1.科学规划,创建完备的数字化城市公共管理体系。数字化城市公共管理所牵涉的内容特别多,它不但涉及到了信息技术的运用、各政府机构,同时还涉及了人员及职能的整合。完备的体系是数字化城市公共管理得以顺利开展的可靠前提及有力保障,而先进的技术则是数字化城市管理得以正常进行的手段。为了更好地推动数字化城市公共管理的有序开展,政府理应统一牵头,创建完备的数字化城市公共管理体系,如此我国的数字化城市公共管理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此外,鉴于搞好数字规划系数字化城市创建的基本原则之一,同时其也属于进行现代城市规划必须要做的事情,因此城市公共管理者理应展开统一规划,解决管理及标准等方面必须解决的问题,以推动中国数字化城市公共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2.优化城市公共机构职能,促进其工作效率的提升。为了促进数字化城市公共管理的发展,城市各公共机构不但应改掉机构繁多、人员冗杂及办事效率低下的不足,同时还应优化机构自身职能的划分,以提高自身工作效率。相关部门理应以数字化城市政府机构为着眼点,优化城市政府机构的性质及职能,促进机构管理层次扁平化,优化对外服务窗口,促进机构人员工作主动性及积极性的提升,最终实现提高其工作效率的目的。

3.强化城市公共机构服务管理意识,促进其服务管理水平的提升。群众满意系数字化公共机构服务管理理念的重心,数字化公共服务机构的工作均应围绕群众满意度展开。鉴于群众对于公共服务机构提出的审美、服务及产品等诸多需求,所以,数字化城市公共机构理应于强化服务管理意识及提高服务管理质量的前提下,做好群众服务管理,明确关键服务管理策略,并借助各方面的创新提高群众对自身服务的满意度,最终促进自身服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4.强化城市公共管理团队信息素质建设,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信息化人才。数字城市并非仅牵涉技术及工程,它属于一个兼容性特别强的概念,主要涉及如下领域:其一,技术;其二,管理;其三,人文;其四,经济。数字城市建设并非高新技术产品和信息基础设备的简单堆砌,它更重视体制的改革及机制的改革,以对现行政府组织机构、运行方式及行政流程展开重组及再造,让它在信息技术的引领下,进行更好地运转,所以管理团队的信息素质建设所具有的作用是特别巨大的。为了更好地实现数字化城市公共管理,城市公共管理者还应跳出传统思维的限制,以现行信息化要求为依据组织及协调管理。此外,信息技术人员还应给予业务工作应有的重视,并借助信息技术的使用进行数字城市化管理。

四、结语

第9篇:数字化管理思维范文

关键词 学术期刊 数字化 体制 版权 人才

中图分类号: G230.7 文献标识码:A

当前传统纸质期刊出版正面对全球报刊出版的数字化变革,这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对传统的纸质期刊是一场生与死的考验。如何适应这场数字化革命的进程,以获取新的生存方式,促进期刊在新时期的发展,这是摆在当前期刊出版从业者面前急需考虑的问题。

1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需和期刊体制制度改革相结合

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于2012 年7 月了《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这是由国家权力部门自上而下推行的期刊体制改革,但由于各地方、各种期刊出版的情况不尽相同,从业人员身份相对较复杂,这办法让中国科技学术期刊界感到无所适从,很多人难以接受,影响了期刊数字化的实施。不管这些改革的措施是否妥当,但目前对于科技学术期刊来说,如何能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之路并进行相关配套的改革措施,科学合理地设计新的发展框架是最为关键的。在这过程中,我们还在为期刊体制改革和期刊的数字化转型去分谁先谁后时,却不知已把期刊的数字化工作给耽搁了,如何去推进学术期刊数字化是学术期刊能否更好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在现今网络信息化时代要更具紧迫性。(1)传统学术期刊的出版受市场调控,由于经费等问题促使图书馆学术期刊的存书数量变少,而网络数据库平台可以大量收录各种传统纸质期刊论文的数字版本,读者通过这数据库又能非常方便地检索出所要的资料,通过计算机系统检索的效率完胜了纸质学术期刊上的人工检索。传统大型的图书馆是无法具备这种功能的。把数字化的论文集合一起,进行集中管理,再对外推广和提供服务,不仅能提高学术络数据库的规模,而且还能增加它的经济收入。这样能产生良性循环,促使学术络数据库做大做强,使得该数据库的经营管理者能更有实力收集、购买到更多的学术期刊论文资源。再者,作为读者也能够更快捷、更方便地从学术络数据库中获取到自己所要的学术文献,改变了阅读方式。现在有很多读者已不再去传统的图书馆查阅纸质的学术期刊的文献资料,而是从网络论文数据库中查找。(2)学术期刊数字化实现去了纸质期刊的网络传播,进一步提升科研学术成果的交流效率。(3)创新期刊体系制度,促进学术期刊数字化获得成功。当前政府推行的学术期刊体制改革还主要是围绕着传统期刊来进行设计,还未充分考虑到期刊数字化的转型与发展,所出台的措施适用期不长。在现行期刊体制下,有“刊号”的学术期刊才算是正规的,能被政府、各学术团体和科研院所所承认,作者的文章只有通过正规、有刊号的学术期刊上刊出才算是正式出版,这样才会得到官方和行业评价体系的认可。而数字化的学术期刊其刊载的论文目前未被官方和行业认可。因此,要对现行期刊体制做出改革,促进期刊数字化的转型获得更好发展。

2版权处理是学术期刊数字化过程中亟需面对的问题

当今天社会已进入数字信息时代,数字化的信息传播已成为人们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而强大的数字技术又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我国加入WTO后,更加重视著作权的保护,2001年重新修订了著作权法,在已有的发行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和广播权等几种传播权外,增加了信息网络传播权,它是针对互联网的最主要特点――交互特点而增加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利是指版权所有人在互联网上利用有线或无线的技术手段来上传其作品的权利,这是一种在多媒体的互联网时代产生出的一种新兴的著作权,这种权利也归属于著作权人,未经其本人授权,其他的人们和单位组织都不能擅自将其作品放到互联网上传播,除非特殊情况,有法律规定的和法定许可等外。否则,将是侵权行为。这种新的著作权――传播权是属于著作权人的,不属于期刊社,期刊社若需要其作品在网上公布,还要和作者明确好在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让渡内容,在签署其作品的版权转让协议时一并加入。另外要注意的是,在这协议签订前已有的或其它作品的网络传播权仍然归作者所有,而不是在期刊社手中或其它传播媒介中,更不是在数字化传播领域的专业公司手里,假如纸质期刊刊出的这些作品要上互联网传播,那么数字化传播机构还要再与作者补签份传播权的转让协议,方能在网络上进行传播。这种在互联网时代产生的版权问题,已对期刊的数字出版产生很大影响。而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笔者认为传统期刊社应选择专业的数字化传播公司,与它进行独家授权合作,在规范信息数字化的版权事务实上,从内容和流通两方面入手,做好详细说明,期刊社要和作者签署好协议,获得授权。这样通过专业、大型的数字化传播公司,开发出一系列专项的期刊数据库产品,传播公司再利新媒介和新技术整合好各种资源,独立组织产品出版和进行市场营销,积极稳妥地推进期刊数字化出版。对于传统纸质期刊,在规范其他信息服务者擅自在网上传播数据时,也保证了它的发行和经营。

3科技期刊数字出版逐渐成为主体

“到2020年,传统出版单位基本完成数字化转型,其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的运营份额在总份额中占有绝对优势 ”,这是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目标。随着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互联网技术越来越成熟,期刊数字化进程中就会产生新的管理模式,新的编辑出版理念(下转第58页)(上接第38页)。例如:数字化办刊思维方式、数字化期刊的主导策划、数字化的编辑新技术以及电子传播新媒介的运用、期刊经营方式的创新和品牌营销等。在他们逐步成为主流时,又促使传统的经营方式和办刊思维产生重要的转变。两种方式和思维相互促动,相互影响,共同推动期刊在出版技术的规范、出版平台的运用、出版业务的经营,出版组织的构架等方面产生全面整合。这过程是二者全面融合发展的过程,它以数字出版为主体或主导,迫使传统出版机构集团化,出版业务集约化、经营方式规模化。这样在期刊编辑出版、品牌创建、出版方式、服务提供等方面就会产生新的机制,从而实现原有体制的创新,使得期刊的核心竞争优势变得更为突出。

4培养复合型、创新型的编辑出版人才是学术期刊数字化的有力保障

当前我国数字出版岗位的人员大多数是IT业人士,对文章的组稿、编辑加工、校对以及策划等传统的编辑出版业务并不是很了解,而传统的编辑出版人员在面对新的数字化技术,新的出版流程,新的操作方式也不熟悉。这就要求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实际运用能力更为综合与全面。因此,当前急需培养出一批既懂传统编辑出版业务,又能精通数字技术;既懂传统经营管理,又能对数字信息处理和运作有很深认识的实用型复合人才。这首先在出版单位要制定出详细的人才培养计划,在制度上得到保障,塑造良好的学习和交流氛围,建立起长期有效的学习培训机制。与高等院校联合,进行专业数字化人才培养。其次编辑出版人员要转变观念、调整知识结构,掌握必要的数字出版技术。例如:电子邮件收发、电子文档处理、基本网页制作、数据库平台应用及设计、数据资源检索及从海量网络资源中搜索等,并要加强与技术服务商或者网络平台营销商的合作,以提高被检索率,扩大期刊影响力,以吸引更多的读者。再者掌握好计算机基础知识、对网络问题和有关设备故障的能进行有效处理等,以应对突发状况,并通过网络和各种电子媒介培养和读者同步的阅读习惯,以加强对读者的沟通交流,更好为期刊出版服务。

总之,学术期刊数字化是期刊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认真面对转型,不应固守自我,各自称雄,在创新中发展自己,积极去寻求组织、业务、平台、规范等全方位的融合。改变传统思维方式,树立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为主导的观念,共同开拓,构建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新体系,提高学术期刊的经济效益和综合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汪曙华.学术期的刊数字化转型及其制度创新[J].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