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文明发展范文

城市文明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文明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文明发展

第1篇:城市文明发展范文

一、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共促共为,进一步增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信心和决心

1.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加快实现“强市富民、发展三明”目标、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重要举措。创建文明城市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新时期的创建工作,最重要的是结合“强市富民、发展三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始终坚持和突出发展这一主题,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全市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思想统一起来,把全市上下一切力量凝聚起来,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千方百计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实实在在地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在推进加快发展的具体实践中,激活人的内在动力,开发人的创造潜能,营造加快发展的浓厚氛围,形成加快发展的整体合力,为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因此,我们一定要从加快三明发展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意义,更加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活动中去。

2.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本质要求的重要内容。文明城市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和谐统一体。中央文明办制定的“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及其评价项目和标准,涵盖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方方面面,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我们通过创建文明城市活动的深入开展,全面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统筹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组成部分和根本所在。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市在开展创建活动方面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要巩固发展已有创建成果,实现新的创建目标,最根本的是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贯穿于创建工作的全过程,坚持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真正在推进创建过程中赢得群众的理解、支持和拥护。只有群众满意、群众支持、群众参与,形成合力推进创建,创建工作才有吸引力、感召力和生命力。我们一定要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从保护、维护、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多为民办实事好事,让群众通过创建得到更多实惠。同时,通过广泛深入地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把群众中的创建热情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更加自觉主动地关心创建、支持创建、参与创建,并不断在巩固、提高、发展上下功夫、创特色、打品牌,切实以创建工作的新进展、新突破、新成效,提升三个文明建设水平,推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3.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进一步树立三明良好形象、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形象、品牌和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全国文明城市”这个称号,既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和社会进步程度,又体现了一个城市市民的综合素质和文明水平。现在,各个地区、各个城市之间的竞争已不仅仅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区位优势的竞争,同时也是文明环境的竞争、市民素质的竞争,还包括了生态、人居和创业条件的竞争。我市自然生态环境优良,通过深化创建活动,促进城市建设,改善城市环境,加强城市管理,进一步构建秀美山水城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不仅有利于展示三明城市的魅力,而且是体现创建成效的“第一形象”。我们一定要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动力,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创业环境、投资环境和发展环境,树立三明的良好形象,打出三明的文明品牌,切实在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中增创新优势,实现新发展。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创出特色,不断提高争创工作的档次和水平

1.明确要求、突出重点、真抓实干。一是集中精力加快发展。要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从参与全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高度,认真审视、找准抓住发展自己的切入点、着力点,全面落实推进加快发展的工作重点和各项措施,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力求在做大做强中心城市、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加快培育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努力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二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进一步抓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各项工作,着力抓好政务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生态环境、生活环境等建设,进一步把人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充分调动发挥起来,形成万众一心争发展、抓创建的浓厚氛围和良好局面。三是注重提高公民素质。大力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和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舆论引导,树立开拓创业精神和市场竞争意识,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抓好诚信教育和科学文化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形成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市民的整体文明素质。四是深化创建共建活动。广泛深入开展各类创建活动,改进方法、丰富内涵,建管并举、提高品位,突出特色、全面推进,着力抓好“九联一体化、服务千万家”、“满意在三明”、“绿色生态文明带”、“结对济困、情暖三明”等品牌项目,不断夯实文明城市的基础,发挥军民共建、城乡共建、区域共建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巩固提升“创五城”工作成果。五是务必做到执政为民。切实把群众的呼声作为创建工作的第一信号,围绕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使创建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切实让群众通过创建得到实惠,在参与创建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与时俱进、大胆创新、争创特色。一是在创建工作的核心内容上,把精神文明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联系起来,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落实到强市富民、发展三明的具体过程之中,致力于树立敢拼敢上、创先争优的开拓创新精神,致力于营造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浓厚氛围,致力于建立运转高效、服务优质的工作机制,致力于形成全面、协调、科学发展的整体合力。二是在创建工作的机制体制上,突出共建,创新载体,从共建文明单位、文明窗口、军民共建等,向区域共建的深度、广度发展,努力在共建的内容、形式、范围以及领域等方面都有所创新,形成特色,使创建工作机制体制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三是在创建工作的重点推动上,坚持项目带动,重在建设。经济建设要抓项目,精神文明建设也要有项目。要通过精心设计、强力推进一系列创建活动和项目,带动人的素质养成,带动城市环境的改善,带动整个创建水平的提高。四是在创建工作的统筹协调上,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做到思想道德教育与依法管理协调起来,把人人参与创建活动和法制化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既抓诚信教育,又抓法制教育,通过有形和无形的教育来推动发展。不断促进全社会形成合力、齐抓共管,促进方方面面统一步调、共同攻关,促进广大群众自觉参与、踊跃推进。五是在创建工作的本质要求上,坚持求真务实,突出实效,把创建工作的方方面面落脚到“满意在三明”上。通过城市环境的配套建设和综合治理,完善城市整体功能和社会服务体系;通过软件项目和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深化机关效能建设,开展营造经济发展优良环境专项整治,切实在工作、生活、投资、效能、环境等各个方面都有明显的加强,人民群众满意度有新的提高,塑造文明开放良好城市形象。各级各部门都要围绕这些方面,加大探索创新实践力度,联系各自实际,突出特色,争创品牌,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创出自己的新路子。

3.狠抓整改、健全机制、常抓不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是为了应付一时的检查,更不仅仅是为了拿一块牌子、争取一项荣誉,而是要通过开展这项活动,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三明更快更好发展的综合社会环境,尽快形成一个适合山区城市发展的、富有生机活力的、常抓不懈的创建机制。应该看到,经过多年来的实践和探索,我市已经建立起一整套创建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的标准、细则和工作检查、考评的制度,健全了目标管理机制、投入保障机制、齐抓共管机制、竞争激励机制,形成了一任接着一任抓、一级带着一级干、一年连着一年做的工作格局,创建工作在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要看到,新时期文明城市的内涵和外延已经不断丰富和提高,我们现有的创建水平和工作,与全国文明城市的标准和中央文明办、省文明办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既看到成绩,又正视差距,抓住机遇,乘势而上,通过这次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进一步总结经验、形成亮点,切实建立起一整套时代感强、特色明显、充满活力的创建工作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创建工作水平。要认真对照全国文明城市的标准和要求,一方面,对需要提前建设的硬件项目,抓紧统筹规划、落实项目、责任到人、加紧实施,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和文化品位;另一方面,对必须完善的软件项目,要逐一明确整治、完善的措施和办法,选准抓住行之有效的活动载体,组织相关部门、单位、行业和重点部位开展联合攻关。当前,特别要针对城市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抓紧开展城建管理和市容市貌的集中整治,把突击性的专项整治与经常性的制度建设结合起来,把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与依法治市、依法管理结合起来,促进城市建设和管理上档次、上水平,出经验、创特色、见成效。

三、强化责任、狠下措施、齐抓共管,确保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1.要确保领导责任到位。为了加强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领导,市、区两级都要成立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指挥部,全面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几套班子合力抓、条块结合共同抓、专门机构具体抓的工作格局,及时有效地抓好各项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督促,确保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各级各部门特别是主要领导要树立大局意识,强化对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带头履行职责,带头搞好协调,带头推进落实,确保政令畅通、高效运作,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有序地推进。市、区、街道、社区的各责任单位一定要尽快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明确工作标准、时限要求、具体措施和有关责任人,做到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真正做到思想认识、领导力量、工作班子、具体措施、创建合力和保障机制“六个落实”。市委、市政府将组织有关部门开展经常性督促检查,人大、政协要组织代表、委员进行视察,市创建指挥部办公室要对创建活动的进展情况进行跟踪督办,及时通报情况。对措施不力、行动迟缓、推诿扯皮,影响全市创建整体效果和整体进度的责任单位主要领导,要给予批评教育,限期整改,问题突出的要追究领导责任。

2.要确保舆论宣传到位。要采取各种群众喜闻乐见、富有成效的形式和办法,多渠道、多层次开展宣传活动,深入宣传,广泛发动,强劲造势,不留死角,使全市人民都能了解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都能认识到自己在创建活动中的作用和责任,真正做到创建意义、创建目标、创建标准、创建要求和文明规范“五个明确”,真正使创建活动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成为市民的自觉行为,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参与创建活动的良好氛围。报纸、电视台、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要发挥宣传主渠道作用,加大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的宣传力度,开设专栏、专版、专题报道,扩大宣传覆盖面,加强舆论监督,及时报道创建活动的工作进度,宣传创建过程中的先进典型、经验和做法,并针对创建活动中出现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帮助人们解疑释惑,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形成共为。同时对创建过程中发现的“不作为”、“中梗阻”现象,经教育仍不整改的,要予以曝光,引以为诫,以推动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

第2篇:城市文明发展范文

【关键词】生态文明 城市可持续发展体系 设计

当前,随着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使自然资源受到过度开采,生物多样性日趋减少,生态系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学者Warren M. Hern早在1990年就提出:“自从人类这种新的物种产生之后,人类对自然及其他物种的掠夺就无处不在,这是一个试图将自然所有资源转换为人类独有能量的恶性过程,最终必将导致全球生态系统终端的错乱。”

生态危机一旦形成,便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因此必须从潜伏状态就加以警觉和预防。具体到城市建设,在这一过程中务必增强环保意识,关注生态文明,努力建成一种可持续发展体系。只有这样,环境问题才能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逐渐被克服和消除。

一、基于生态文明的城市可持续发展体系的特点

(一)经济增长与资源承载的协同性

众所周知,城市经济的发展,会受到资源储量和资源承载能力的影响。一直以来,在粗放型产业运营方式的影响下,不少城市的经济增长已超过了当地资源承载的能力。这种失衡,必然会反过来制约经济发展。因此,产业培育、经济增长都务必基于生态文明理念,做到经济增长与资源承载的协同发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二)社会进步与环境发展的共生性

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的生活质量、消费水平普遍有了较大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也逐渐完善。这无疑是社会进步的体现。然而,在社会进步的同时,噪音、废气、废水、工业垃圾、化学燃料等污染物的排放,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这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社会进步,显然是不明智的。正确的做法是,保持社会进步与环境发展的共生性,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基于生态文明的城市可持续发展体系的内容

(一)生态经济

所谓生态经济,是指为了适应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而主动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城市现有的生产方式和居民的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和生态平衡的相关产业,建立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高度统一的全新经济增长模式。

(二)资源消耗

资源消耗是指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包括单位GDP能耗、单位GDP电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废水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烟(粉)尘排放量等。

(三)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由一些能够间接、潜在、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的自然因素而组成的,包括空气质量达标天数、生活垃圾清运量、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污水集中处理率等。

(四)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是指人口指数、生活质量及社会保障等,包括城市燃气普及率、城市人口密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科学技术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环保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数量、政府及其他组织提供的社会基础设施等。

三、城市可持续发展体系设计过程中的措施

(一)培养生态意识

培养生态意识是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将“生态危机”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性教育改革的主题,这种称为正义教育的教学方式是为了保护和维持生态系统的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生态文明建设应该从教育入手,主要包括生态环境教育形势下的生态基本知识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绿色教育精神,从而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环境管理非常依赖于生态环境绿色技术的实践,这是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一种良好的生态意识。同时生态文明的过渡需要用一个严格的公众教育过程来促使他们改变目前严峻的生态环境。这种绿色技术的生态意识能够使人们减少影响环境的各种危险化学品的使用。

(二)发展绿色GDP

发展绿色GDP是完成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当前社会的现代化城市设计本质上还是不可持续的,这个结论来自于动力学解释中中等收入国家的城市能源和材料的第二定律,即城市的这种远离平衡的耗散结构的“自组织”是完全依赖于丰富的能源和材料资源的储备。目前,人为消费的资源超过生态再生,从而威胁到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因此,国际社会必须平衡生产和消费,以发展伦理、道德取代一味的经济建设,提高城市区域自力更生的能力,以社会基本需要为依据,以促进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为目的,以绿色GDP经济指标体系为手段,发展绿色GDP。

(三)应用循环经济技术

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应用循环经济技术,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培养掌握循环经济使用技术的技术人员,鼓励研发生态技术,发展生态产业。目前,为了发展循环经济,重点是加大对能够让企业获利的循环经济应用技术的研发力度,使得企业在保证自身利益不受侵害的同时,还能够为改善生态环境贡献力量。在日本,根据政府“自然资源的输入应该最小化和输出资源应该最大限度利用”的政策,全社会普遍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来处理垃圾,做好资源输出后的废物利用,保证最大程度的废物利用、最小程度的资源浪费,以此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四)健全法律法规

制定符合实际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证。为了提高法律在预防污染及绿色导向方面的重要作用,应当对经济政策、税收政策及环保政策加以修订和完善。更进一步,应该开发制定针对消费及资源的循环再生利用、原材料加工包装行业资源回收利用的法律法规体系,对各类废物回收系统的相关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同时明确工业废物、建筑废物、产品包装物及生活垃圾的回收主体。另外,在对违规行为施以相应惩罚的同时,还应充分利用经济激励措施,来强化、调动各回收主体参与环保事业的责任心和积极性。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项目编号:12532132;“黑龙江省养老地产项目运行期经营模式优化”项目,项目编号:SYD2014-03;“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黑龙江省养老地产经营模式选择”项目,项目编号:LBH-Q13103;“黑龙江省高教新世纪人才培养计划”项目,项目编号:1253-NCEI-013;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社科支持项目,项目编号:SYG-2012-06)

参考文献:

[1]Warren M. Hern . Why are there so many of us? Description and Diagnosis of a Planetary Eco-pathological Process[J]. 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1990(12).

[2]Michael P. Mueller. Educational Reflections on the “Ecological Crisis”: EcoJustice, Environmentalism, and Sustainability[J]. Science & Education,2009(18).

[3]Guidong Wang. Efficient Education Schem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J]. Informatics and Management Science, 2013(205).

[4]Urkhan Alakbarov. Natural Antimutagens for Environmental Quality Management and Transition to Ecological Civilization[J]. Chemistry and Biology,2013(3).

[5]William E Rees. Cities as Dissipative Structures: Global Change and the Vulnerability of Urban Civilization[J]. Sustainability Science, 2012(4).

第3篇:城市文明发展范文

身为城市建设发展服务中心主任朴强同志,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在各级领导的精心安排和指导下,以构建健康文明的社会为抓手,积极主动做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仅靠领导重视是远远不够的,朴强同志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以提升城市文明程度为着力点,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基础,不断丰富宣传形式,身先士卒、以身作责,认真细致做好创建工作。朴强同志根据市区文明办要求,将创建工作进行了分解,将目标任务又进一步细化,落实到人、责任到人,对巩固文明创建成果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经常加班加点,积极主动参与文明创建活动中,处处以身作责,时时身先士卒,认真完成文明创建的各项工作任务。

2020年我市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双拥城市三城同创,因此,他认真学习上级下发的各项创建文件资料和《公民道德规范》,吃透创建精神,从个人做起,从单位做起,从工作、学习、生活的点滴做起,做树立文明新风的倡导者、宣传员和实践者,从而积小胜为大胜,向最终创成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迈进。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他积极组织工作人员认真学习创建文件,围绕创建任务制定创建工作计划,加强平时工作督导和检查,有力地保障了各项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

朴强同志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大局意识全身心投入,与全体工作人员并肩作战,勇于攻坚克难,把一片深情倾注于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把全部精力融入到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为我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第4篇:城市文明发展范文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 保护 发展 趋势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2-0127-01

一、什么是文化名城

我们总在谈保护文化名城,保护文化遗产,可是什么是历史文化名城?这个问题也许并没有过于深究。然而,谈到文化名城风貌的保护与合理规划,我们必须首先弄清楚这个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遗产有清楚详细的界定,即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至少包括三个方面――文物、建筑群和遗址。文物就是从历史 、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 质成份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建筑群是指从历史 、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得单立或连接 的建筑群。遗址是指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 。

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性城镇又有一定的区别,前者还包含了和城市生活密切相关的文物建筑的历史地区以外更广泛的内容。

二、保护与规划文化名城的现实意义

城市集人类文明之大成,它已不单单只以物质形态存在,更重要的是它的文化内涵,城市的身上浸染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历史文化名城是城市文化的集中体现,可以说它是城市的精魂。然而,发展是顺应时展的,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问题越来越难以解决。保护并不等于守旧,发展也不等于要破坏遗产。因此,我们在关注城市发展的同时,还必须重视、保护、和发展这些文化名城。

三、如何保护与合理规划文化名城

历史文化名城不能与一般城市同日而语,它们承载了重要的人类历史文化遗产。历史名城是一个城市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以及科学价值的集合体,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任务是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工作中的第一要务,总体规划及城市空间的发展规划都要在保护的基础上来制定。

城市的风貌并不单纯是建筑物的风格,它还包括了城市的结构、布局、标志乃至天际轮廓线,每一座城市有其不同的特点与个性,这些特点受到地理气候、风俗习惯、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老城的每一个部分都有历史赋予它的特殊职能,例如道路把各个地段分割成不同的区域和空间,是帮助人们联系、交往的重要途径;广场能够目的性地集结人群,在历史上一般用于宗教集会、军事动员、贸易交往、政治发表等集体活动,它的位置对宗教地位、社会地位都有一定的影响,可以说,广场是观察一座城市的生活方式的最佳场所之一。

在继承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我们还要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处理好新建筑与老城市的关系 ,使这些新建筑在高低、大小、轮廓、色彩、风格等方面与老城建筑和谐一致,使传统建筑的面貌得到继承与发展。譬如说,老建筑一般是砖墙,窗是木雕的,而现在的建筑物一般使用水泥、钢筋和一些新型材料,这样的新建筑建成以后,与老城极不搭调,一些违章建筑的搭建更是破坏老城的风貌。

(一)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发展是必要的,但不能以牺牲城市的文化价值为代价。可持续发展观是近年来颇为流行的一种观点,它要求一方面按照事物本身的衍变规律办事,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资源消耗和环境的破坏。具体到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领域 ,就是要求在保持文化名城的社区形态、建筑特色、历史文化内涵的同时,注意保护环境,尽量节约能源和资源,以更好地满足当地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需要。

保护也不能“原封不动”。民众普遍认为,保护就是尽量不动这些不可再生的遗产,但是文化名城与一般的文物有很大区别,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地不动,原封不动,不仅不现实,而且还会严重影响到城市的正常发展。保护文化名城的形势很严峻,可是我们不能因为它严峻就因循守旧,为了保护而保护。只有积极转变观念,让文化名城尽可能地参与、融于民众的现实生活中才是实际的、可行的、可持续的,也只有在保护中求发展才能使历史文化名城得到真正的保护、保存、修复和进一步的发展。

要解决历史名城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应遵循以下三种模式 :

1.发展不快的古城适用集聚发展模式;

2.发展比较快的古城适用郊区化模式;

3.发展快的古城适用分散化城市发展模式,也就是新区与古城分散发展模式。表现在城市的城乡关系、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协调 的网络关系

(二)要加大对文化名城保护的投入

加大对名城的保护,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金投入,二是法律保护。我国不仅在文化名城保护的资金投入上不重视,在法制建设方面也不尽如人意,法律和法规的不健全、民众法律 意识的淡薄都极大地阻碍了名城保护的步伐。政府着手组织编制科学的、可持续的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并将其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 。

(三)历史名城的保护需要广大民众的共同参与

历史名城风貌的保护首先涉及到其周围的居民。所以,保护还需要充分调动原居民和外来人口的积极性,以便于参与到名城保护发展的各个方面。周围民众的共同参与对名城风貌的成功保护举足轻重,应大力提倡、鼓励民众自发的保护行为。通过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整治 ,能够丰富它们的城市职能,从而促进地区发展,给地区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邵勇,阮仪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城市遗产保护――以上海市卢湾区思南路花园住宅区为例[J].城市规划汇刊,2003(05).

[2] 周俭,张松,王骏.保护中求发展,发展中求特色――世界遗产城市丽江发展概念规划要略[J].城市规划汇刊,2003(06).

[3] 苏勤,林炳耀.基于文化地理学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理论思考[J].城市规划刊,2003(10).

第5篇:城市文明发展范文

引言

伴随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国与国、城与城之间的交流,及共享信息日益方便获得。致使城市规划建设中雷同现象越发突显,丧失原汁原昧的“古味”、失去地方特色。如何传承历史文脉营造地域特色,重新激活人们对乡土家园的历史记忆,并在国际社会发展中站立根基,形成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展示城市风貌与精神活力,彰显城市魅力所在。

文脉概述

1.文脉的内涵

文脉就是文化脉络,是对现在历史文化表象及产生凝聚了人们对过去社会生产生活风貌的传统,承载着人们的精神、灵魂、文化品位、审美素养与价值取向等。

2.文脉的组成要素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也是文化集中荟萃地区,展示城市窗口,改变市容市貌并提升城市形象的最佳资源。由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两方面构成,其中物质形态由人工要素、自然要素、物质要素三部分构成,相互联系并各具特色。

激活古城历史景观传承历史文脉存在的不利因素

当今国内有很多城市正面临着文脉消失现象,尤其是历史文化名城文脉消失甚是严重。笔者对侵蚀历史文脉的不利因素做了如下总结:

1.复古思潮

对城市进行重新规划过程中,单纯认为复古建设就是对历史文脉传承,不仅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有。关大部分可以归结为设计者对历史文脉没有清晰的认识与保护意识,只追求表面形式上相似而忽略古代营造理论的内在规律。

2.西方化

“以新弃旧”,照搬西方模式否定本土特有文化资源,认为传统历史不符合现代快速发展潮流。以西方国际都市化发展作为现代社会的范本,没有建立在本土文化资源基础上最终也只是畸形失去特色的城市。

3.开发权优先

有些古城无力承担维护文物古迹的费用,开始转卖或租赁开发权减少政府的压力。但是这样做就给开发商获取高利益带来了机会,也破坏了城市原有结构与空间格局,影响了城市整体的发展面貌。

4.古镇旅游的过度开发

旅游行业快速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某方面摆脱了城市旧有模式。有的古城为了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更是肆意虚构历史,对历史文化不断夸张宣传,更离奇可悲的是把原本生活在古城里的原若居民赶出去,改造成商业街或酒吧一条街。

我国文化名城历史景观对历史文脉延续的现状问题

每座城市都承载着这一地区人民的精神风貌、文化素养、价值体系、生活习俗等。也正是这些原有文化传统赋予了这所城市生命与活力,并有别于其他城市发展的宝贵资源。昆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因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如舂、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着无数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但是这样历史悠久的城市为适应新现代城市发展,对旧城改造过程中大肆拆建历史古街建筑,在这基础上建立高楼大厦,并招商引资,将古街转变成了现代化商业街区。不仅破坏了城市原貌肌理,新建的建筑在体量、尺度、色彩、质感完全舍弃了古街风貌,毁坏了城市的天际线也失去了城市魅力。类似现象的首都北京,北京有3000多年历史文化古城,作为五朝古都在历史文脉与国家文化史上有重要的显著地位。也是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精神集中完整体现地区,人民对老北京印象最深刻的是北京四合院、北京胡同、老北京文化、等见证了历史的岁月。在历史气息浓厚的古都出现了国际化高楼大厦,而且不断拆建古建筑,营造新形象都市。如何在古与新、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平衡点,传承新旧历史文脉。而天津、上海受外来文化冲击严重地区,如何在时代背景下保持独特文化优势,并传承好这一地区历史文脉,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每一个中国公民责任。

如何传承、发展历史文脉。建设中国特色文化名城

相关责任单位管理保护好城市的记忆,如历史风貌、文化博物馆、文物系统等。

在传统空间与现代空间中找到衔接点,而不是在传统历史上不断累加新的记忆过程,借鉴“梁陈方案”提出的建新城,保老城策略。

代表城市特色传统文化元素、民族符号等,通过巧妙的设计手法融入到现代景观小品、雕塑、广场设计之中。

由局部保护扩大为整体环境保护,形成传承历史文脉的完整性。

对当地民众组织历史文化宣传教育工作,使当地居民由被动转化为积极主动参与维护家园历史遗迹。

结语

正如沙里宁所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有什么追求。”延续城市文脉,复活城市活力。在城市肌理中保存更多历史遗留信息,也就为老城新建提供较多资源,而我们传承的文脉也更多,提升国民对乡土家园的归属感、认同感并有尊严感的历史文化名城。

(作者单位:西南林业大学艺术学院)

第6篇:城市文明发展范文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城市更新

中图分类号: F59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7-0102-02

引言

自1982年起国务院先后将一批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历史城市列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截至2011年7月,我国共批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13座。这些城市大多完整保留了某一时代或几个时期的历史风貌或民族特色,映射出各个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文化传承和人文理念[1],成为中华民族漫长发展历程中的历史缩影。

近年来,随着旅游市场与旅游经济的迅速发展,依托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化名城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热点城市,成为海内外游客文化旅游体验的重要目的地。然而,随着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加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旅游发展也面临着种种挑战,如何协调好名城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实现保护前提下的旅游业持续发展,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城市化推进中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针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初始思想源自梁思成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论述。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在认识不断深化,研究范围逐步拓宽的基础上,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已成为城市科学研究的热点,而且吸引了历史学、地理学、建筑学、艺术学、人类学、文化生态等众多相关学科参与,其研究内容也从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扩展到保护的内容、保护的方式等诸多方面[2]。研究的拓展和城市化过程中保护思维的转变是密切相关的,固步自封的因循守旧和错误的“开发性保护”,都是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片面理解。

城市永远处于发展之中,从其起源、发展到衰败,历经不同时期的演变过程,历史文化名城同样遵循这一客观发展规律[3]。很长一段时期以来,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曾经被片面地理解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利用限制,致使很多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片区成为城市发展难以逾越的“门槛”。将名城保护纳入到城市发展体系中去审视和考虑,从静态保护向保护性利用转变,不断创新保护与发展的结合点,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而言具有积极和深远的意义。

从另个层面来看,城市更新与城市发展相伴相随,往往作为城市自我调节机制存在于城市发展之中,但这种城市更新必须是有机的、循序渐进的而且是立足于历史风貌保护和文化传承的。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是具有特殊价值和意义的古老城市,同时又是极为脆弱和易变的历史文化载体。一些历史文化名城旧城的更新改造的教训警示我们,由于历史文化资源的独特性和不可再生性,过度的破坏性开发,往往使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发生冲突,甚至以经济利益取代生态利益[4],使得许多重要历史文化遗产逐步消失,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遭到严重破坏。

保护和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决不是静态的保护,而是发展过程中的保护;发展不是无节制的发展,而是保护前提下的发展,只有实现了名城保护要求与城市发展诉求和谐统一,才能使历史文化资源在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发挥应用的价值,成为城市发展的“助推器”,而不是“绊脚石”。从这个意义来讲,旅游业可以说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提升能够实现相互衔接、共赢发展的“完美结合点”。

二、基于旅游链条的历史文化资源利用途径分析

历史文化资源范畴十分广泛,不仅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古建筑、纪念建筑物、民居、遗址遗迹等实体性的文化载体,也包括能体现区域文化特色的戏剧绘画、工艺美术、民俗风情、节庆庆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业内涵丰富、外延宽泛,包含了“吃、住、行、游、购、娱”等,带有产业要素“混合体”或“产业集群”的特征。历史文化资源不等同于旅游资源,历史文化价值也不等于是旅游价值。根据历史文化资源的不同特征和形式,合理的引导文化旅游功能发展才是实现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的关键。就旅游功能开发而言,可大致分为三类,即:文化延续类、文化更新类和功能重置类。

(一)文化延续,强化游乐展示功能

传承文化是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发展的重要内容。某些历史文化资源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其文化功能的传承性较强。对这类历史文化资源,一般通过文化博物馆、主题文化展列馆、文化体验馆或者旅游景点开放的方式,使得游客在旅游观光的同时,能够得到某类文化的认知或熏陶,形成较强烈的文化体验感受。这类历史文化资源往往成旅游观光的热点区域,甚至成为区域旅游发展的名片。

(二)文化更新,提升文娱体验功能

城市文化不断蜕变和演进的过程。有些历史文化资源形式上保存相对完整,但其原先承载的文化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其存在形成和浓厚文化底蕴成为吸引新文化元素的动力,诸如:文化演艺、创意文化展示等旅游产业文化娱乐与创意体验的功能具备进入的可行性,如此一来,通过存表易里,文化资源将成为现代城市文化功能的重要载体。

(三)功能重置,完善旅游服务功能

对某些历史文化资源,其文化功能逐渐弱化,文化价值逐渐流失,但其格局和基本构架仍然体现了其历史的悠长,具有游客感知怀旧的独特韵味。这类历史文化资源在保护性改造的基础上,可适度的导入特色餐饮、旅游住宿等现代功能,发展旅游配套服务业,成为旅游产业链条的特色支撑环节,有机的融入城市现代旅游产业体系。

三、基于空间的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发展模式分析

历史文化名城是个城市的范围和界定。历史文化资源的空间分布的差异决定了历史文化名城针对不同区域的文化资源,在旅游方面的不同发展模式。本文根据历史文化资源空间特征,对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归纳出三类基本模式,即:独立式、镶嵌式和开放式。

(一)独立式旅游发展

许多城市的往往分布着规模较大、空间范围较广的文化资源或者存在文化资源分布较集中区域,这些区域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或者标志的文化建筑,可通过与周边区域形成游离于城市中心的独立旅游空间,如八达岭长城文化旅游景区。这些区域主要以旅游功能为主,与城市主要生活区互不干扰,互不阻碍,形成相对封闭但运行有序的系统。

整体而言,这类旅游资源开发,容易形成保护与发展的互动,特别是通过旅游发展对历史风貌和建筑的保护资金提供了有利保障,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也比较高,对周边地区旅游配套服务发展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但是,这类开发需高度警惕过度的旅游开发、以旅游之名进行圈地等,在项目的开发论证、管理运营等方面,要加强规范监管和相关制度的完善。

(二)镶嵌式旅游发展

某些散落在城市中心区域的历史建筑群落,具有较高文化价值,规模体量较大,文化特色比较突出,如故宫等。这些历史文化资源相融于现代城市空间,以博物馆、都市旅游景点、教育性旅游基地等形式对外开放,与周边的现代生产生活联系比较紧密,以其为代表的文化旅游功能已经成为城市文化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镶嵌式的旅游发展模式在管理运营上主要以政府主导为主,文化资源转化成旅游资源中的文物保护得到充分的重视,旅游开发发展的重点和主题更倾向于某种特色文化的展示体验和城市独特文化内涵的挖掘。从发展经验来看,镶嵌式旅游发展由于客流的集中,给城市中心城区发展带来很大压力,因此,科学合理的旅游组织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三)开放式旅游发展

对于某些历史文化名城来说,城市的整体历史风貌犹存,而且保留了若干体现传统特色的历史地段和街区,规模比较小的历史文化遗存散点的分布于不同的空间区域。在空间上,旅游空间与城市生活空间叠错交叉,汇集了特色旅游商业街、旅游观光点、旅游服务点等元素,成为历史文化遗产区、城市人文社区、旅游体验区融合发展的开放式旅游空间,如北京中轴线区域。

该类区域涉及单体历史建筑、特色历史街区、整体风貌格局等点线面的保护,而且由于旅游活动、现代生活以及城市更新的多重冲击,保护的难度比较大。因此,旅游发展更要强调整体的规划,统筹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注重城市生活居民的诉求,协调好政府、企业、居民等相关者的利益[5],适度的进行旅游开发。

四、总结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推动历史文化名城旅游持续发展处于不断探索阶段,特别是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旅游发展如何协调,历史文化资源如何转化为旅游资源,旅游发展过程中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何传承创新等问题[6],还需进一步研究。只有正确认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将名城保护和旅游发展纳入到城市整体发展体系中考虑,才能真正实现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城市旅游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功能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魏峰群.对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的探索和思考[J].旅游科学,2006,(2).

[2] 李燕,司徒尚纪.近年来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的进展[J].人文地理,2001,(5).

[3] 阳建强.基于城市发展机制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J].城市发展研究,2009,(11).

[4] 仇保兴.城市化过程中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J].现代城市研究,2006,(11).

第7篇:城市文明发展范文

关键词:生态文明;城市;构建;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5-0019-02

伴随着人类文明的高度发达,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断演进。随着全球性的资源和环境文集,生态文明城市概念应运而生。城市作为人类改造最为彻底的人居环境,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态。生态文明城市是一个在工业化高度发展带来城市畸形发展,而人们又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希望塑造以人为本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高度和谐的最佳居住环境的背景下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概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中提出要深化了“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相提并论,并把“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作为6个“紧紧围绕”之一进行统一部署。

1 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及特征

由于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涵盖了城市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有别于我们过去所提出过的环保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等概念和建设内容,因此生态文明城市无疑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规划和建设,有着更高和全方位的要求。生态文明城市具有如下特征:

1.1 统一性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在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取得生态环境效益,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而在良好的环境中,使用最少的资源创造最大的效益,建设高度的生态文明,为城市的发展进步做贡献。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来说,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不仅是符合城市发展要求、符合时代趋势的必然选择,也是存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区域进步的客观要求,更是整合各种资源和环境优化发展的良好方法,从而为人类文明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升发挥巨大的作用。

1.2 持续性

生态文明城市的发展必须秉承可持续的理念,既考虑当下的发展和进步,又能够进入良性的循环,不对环境进行破坏性活动,在利用的同时注重可持续发展,使得时间、空间等资源能够合理配置,从而促进区域生态平衡,为子孙后代留得足够的资源,保证城市发展的健康、协调、持续。持续性不仅包括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积极寻找更多的可再生资源和能源,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保证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包括人文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良性运行。

1.3 高效性

生态文明城市具有绿色、低碳、环保、节约的特征,实现对资源的高效应用,改变传统的高能耗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进入良性循环,能够使得人类掌握的各种资源得到多层次、分类、分级的应用。高效性要求生态文明城市在宏观上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实现物质与能量低消耗、高产出,资源循环利用的生产方式,形成高效运行的控制系统和生产系统。促使废弃物循环再生,形成循环经济。在微观上要注重科技进步,多开发耐用可循环的产品,将废弃物排放率降低到最低程度,使环境健康发展。

2 影响生态文明城市形象的要素

2.1 城市形象

城市形象是城市的一张名片,是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主要包括: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城市地标、市容市貌、市民素质、城市文化等,靓丽的城市形象是城市发展追求的终极目标。

2.2 政府形象

对于城市来说,政府的形象、公信力也是十分重要的组成元素,生态文明城市具有廉洁高效的政府形象,城市政策制定科学合理,城市管理高效有序,政府开放意识较强。

2.3 市民形象

市民素质的高低代表了城市精神风貌,具有较强的自律性、文明素养、法律意识的市民群体能够较好的体现城市形象,促进城市发展。优秀的城市都高度重视市民形象的建设,为外来宾客留下良好的印象。

3 生态文明城市形象的载体

城市形象的载体主要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主要包括自然人文景观、城市建筑、街头雕塑、文化娱乐设施等,软件形象则是由市民形象、民俗民风和窗口系统的服务形象等构成。

3.1 硬件载体

3.1.1 城市自然人文景观

自然景观对城市形象有重要作用,许多有名的城市都是以自然景观而著名。例如:杭州有西湖,桂林有丽江,云南有玉龙雪山等,这些风景秀美的自然景观是城市的宝贵财富。我国幅员辽阔,悠长的历史孕育了高度发达的文明,也为城市形象增添了光辉。丰富的城市自然文化景观不仅为城市形象起到了点缀,各类丰富灿烂的文化遗址、博物馆、展览馆等都是城市悠久历史文化的展现,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历史价值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

3.1.2 城市的建筑规划

要体现城市形象,就应该进行良好的城市建筑规划,一个城市的交通状况、建筑风格、区域规划等,都直接决定了对一个城市的整体印象。现代文明下,城市规划应该注重避免同质化,应该塑造有个性、有内涵的城市形象,进行科学合理的建筑规划。

很多世界著名城市在满足功用的同时,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建筑规划风格和地标建筑,营造优美的视觉效果。例如:纽约的联合国大厦、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悉尼的歌剧院、香港的中银大厦、上海的东方明珠塔等。这些独特优美的建筑增添了城市风情,点缀了城市形象。

3.1.3 城市环境保护

城市的发展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但与此同时不意味着可以牺牲环境保护,破坏人类的家园。随着目前全球性的环境危机,人们的环保意识也不断增强,一个不能够做好城市环境保护的城市,很难实现城市外在形象的提升,树立健康绿色的城市品牌。

3.2 软件因素

软件因素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也是生态城市文明建设的关键因素。软件因素和硬件因素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下面对软件因素的市民形象和政府形象两方面展开阐述。

3.2.1 市民形象(窗口服务形象)

市民形象是城市的窗口,通过市民的言谈举止、精神面貌、文明素质等,外来客人对城市形象获得最直接的体会,一个优秀的生态文明城市,必然拥有彬彬有礼、积极向上、热情好客的市民。

3.2.2 政府形象

政府是城市的管理机构,政府是否廉洁高效、能否具有公信力、出台政策是否能够落实、是否能够关注民生、规章制度是否科学等,与城市建设的效果息息相关。

4 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

城市生态规划的内容分为:人口适宜容量规划,土地利用适宜度规划,环境污染防治规划,生物保护与绿化规划,资源利用保护规划等。以下将从这几个方面构建与规划生态文明城市。

4.1 “以人为本”,创造优良人居环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最根本要素在于关注人的发展,城市建设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体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发展最根本的目标在于获得更优的生活质量,为人类服务。所以,应该将城市建设为文明生态特区,提升居民生活水准,实现城市现代化。

4.2 建设紧凑型城市,提高城市土地的产出率和效益

目前,我国城市新建成区的一个通病,是低密度规划和建设。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的陆大道研究员对此有很多批评。这样的空间发展模式不但浪费了大量土地,而且使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医疗、商业、文化等配套服务缺少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支持,难以发展。世界银行对全球城市的研究发现,紧凑型的城市更加有效。

4.3 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推进生态城市和生

态文明建设

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深化结构和发展方式的转变。重点要加强环保监管能力和污染治理能力建设规划。编制实施全区酸雨控制规划,加大对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治理力度,减少酸雨的危害。加强农村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推进乡镇环境规划,停止无序建设。加强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加强生态保护,提高生态安全保障,建设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编制各保护区的建设规划,加强保护区规划。实施全区矿山环境保护和治理规划。实施碧海行动计划等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加大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4.4 改变传统价值观,完善生物保护与绿化

人类文明的发展并不意味这征服自然,而是与自然和谐共处,相互依存。在市场经济大潮下,一定要注重城市发展的定位,在城市的开发中,要摒弃利用自然的心态,改变传统的价值观,注重与城市的和谐共生。将自然视为人类的伙伴,注重集约型发展,尊重自然发展的规律,避免破坏自然以及摧毁性建设,要形成自觉的强烈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感。

4.5 提升生态美的认识,加强资源利用保护

生态美是人类建设城市中最高的美学,是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高度融合的体现,所以,应该不断提升生态美的认识,宣传生态美的意义,培养人们热爱生态美、追求生态美、保持生态美的能力,通过生态美的建设,体现人类与自然真正的天人合一。

5 结 语

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应该是全社会共同的任务,是体现了生态学、城市科学、现代科学、管理科学等的综合性系统工程,伴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资源的占用和浪费现象也应该被有效遏制,我们应该认识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实现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途径和最终追求,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实现真正的城市、人类、自然的和谐、平衡,达到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郝春新,戴国辉.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路径探析――以河北省唐山市为例[J].人民论坛,2013,(8).

[2] 于秀琴,张欣宜,郑丹丹.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3,(3).

[3] 高华,曹先玉,蔡保国.山东省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水利,2013,(10).

[4] 秦伟山,张义丰,袁境.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与水平测试[J].资源科学,2013,(8).

第8篇:城市文明发展范文

关键词:文明城市建设;要点;创新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city of mature gradually, not only civilization improved to reflect, and civilization to ge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hould also in the city this platform can be realized. In the 1980 s, China has already begun to modern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and to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will tell, also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should be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armonious and unified scientific concept fully reflected.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civiliz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to related content and civilization of the idea of the urban construction related analysis, and ultimately the civiliz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is city innovations.

Keywords: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Points;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文明城市建设需要做好的几点内容

1.公民道德建设

第一,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于一个民族来讲,民族精神就是它的生命,而且也是公民道德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民族精神不仅体现在社会转型、改革发展时期,做到顾全大局、艰苦奋斗、开拓创新;而且还能够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得到充分地体现,做到爱岗敬业、扶危济困、奉献社会。也正是因为存在这样的民族精神,爱祖国、爱家乡的热情才能投入到精神上,而群众也会在二次创业中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所以,“培育民族精神,建设小康社会”相关活动的开展是尤为必要的,这样的话,人民群众才能更好地发扬民族精神,使其成为文明城市建设中最大的精神动力和支柱。

第二,将“三讲一树”活动作为重点开展内容。对于社会文明程度而言,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都是其重要标志,而且也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伴随着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物质文化,人们对于社会改进的要求也越来越多,不管是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陋习,还是文明新风,都应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改变和创新,只有这样,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才能得以实现和形成。

第三,将诚信教育作为重点加强的内容,而想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诚信教育的加强是必然的,同时还应该对信用意识有较深入地认识和掌握,使诚信更为规范化,在城市中倡导和弘扬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要加大开展文明行业示范的相关活动,使社会信用体系得到全面地发展。

第四,扎实开展各种创建活动。要继续深入开展文明城、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市民、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青年志愿者等各类创建活动,促进人们道德素质的提高,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做好上述四个方面的时候,也要将公民道德建设的良好氛围营造出来。首先,在大众媒体这个平台上,大力地宣传道德建设。其次,使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从而可以使道德建设的渗透力、感染力得以提升。最后,针对那些已经发生的先进事例要作为宣传的重点内容和方向,这样的话,广大群众可以从中受到影响,并且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社会中的价值。

在文明城市建设中,公民道德建设是需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断完善和健全的工作内容。各级各部门都应该将这项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来抓,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开展创新性的工作,使城市公民道德建设得到更好地发展空间,以更快地实现文明城市建设的目标。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各级各部门要把这项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环节来抓,紧密结合各自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推动公民道德建设迈上新的台阶,早日实现创建文明城市的目标。

2.做好提案办理工作

在提案办理工作中,主要是将构建和谐社会为内容,使文明城市建设得到发展,站在城市发展战略和宏观决策的角度上进行分析,加快富民进程,提高城镇居民可支配性收人;确立城乡统筹发展理念、完善社区文化建设;构建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等。热点相对集中在道路交通上,如强化中小学门口路段的交通管理、缓解城区交通瓶颈、解决行车难停车难等。此外,加强城市管理、注重社会治安、完善居民区物业管理和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等都是委员们关注较多的领域。深层次问题的提案增多,如关注低收人农户的增收、加大投人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以及强化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等。

二、文明城市建设的理念

1.文明城市:三个文明和谐统一的载体

第9篇:城市文明发展范文

关键词:经济建设;生态文明;低碳城市

推动生态文明建造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项联系社会主义建造大局的主要战略使命。“把生态文明建造放在杰出地位,融入经济建造、政治建造、文化建造、社会建造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造美丽中国,完成中华民族永续开展。”把生态文明建造融入经济建造,应该有两重内涵:一是融入“经济建造各方面”,建造经济层面的生态文明;二是融入“经济建造全过程”,建造不一样期间或环节的生态文明。

一、生态城市内涵

生态城市的建设应当遵守以下几项的基本的准则。(1)优良的生态环境。包含城市功能高效、生态环境更优美、城市空气更加清洁及城市生活用水更加安全,这是生态城市的根本。(2)完善配套的生态城市设备。这包含快捷便利的城市交通,要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交通工具可达性比强,交通工作运营良好,这是硬件配套。(3)城市的文化氛围要海纳百川。这包含文化秩序井然、文脉连续、居民道德风气良好等。(4)经济发展氛围高效良好。这包含产业的投入产出高效,产业的利润不断增加。(5)社会文明认识逐渐加强。这包含居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居民维护城市卫生的自觉性、同时还要不断树立居民的生态文化价值观。

二、建设低碳城市必要性

1.提高生活质量

为了推进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结合,必定要建造一个生态文明环保的低碳城市。建造一个生态文明环保的低碳城市就需要重视城市的各个方面,例如一个生态文明环保的低碳城市的农业、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等方面,因为中国的人口密度比较大,所以节能减排的彻底实施仍是具有很大难度的。生态文明环保的低碳城市的开展能够将生活环境的质量得到提高、城市空气得到有效净化、呼吸方面的疾病发生率得以下降,从而可以把一个舒服的生活环境提供给大家。

2.有助于可持续发展

为了让中国迅速发展与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因此需要为完成生态文明环保的低碳城市。城市规划的低碳节能减排则在这方面发挥了作用,一方面是由于需求增加低碳环境,从而减少化石燃料,为子孙后代提供足够的资源,促进开发新能源。

3.促进城市发展

国与国,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跟随着社会经济的开展日益剧烈。跟随着人们对环保低碳认识的逐渐加强,生态文明环保城市的出现备受瞩目。如果某一个城市违反生态文明环保的相关认识,不遗余力的的开展重工业,就必然会致使这个城市的生态系统的损坏,很多环境问题也会日益增多。通过对生态文明环保城市认识的进一步加强,不只有助于生态文明环保形象的树立,也会对推进生态文明环保的经济可持续开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的有机融合

1.城市产业设计

生态城市发展的计划,用于维修资金或非经常性资金的使用、控制和防止资金可再生过度浪费。使生态文明环保城市的各个出产环节更加科学合理,使人与生态文明环保城市呈现良性的展开状态,能够使得环境污染以及能源消耗得到有效控制,联系生态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从而使得循环经济加以合理展开。与此同时,生态城市的重工业计划也要注重工业与生态的协调性,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需要与高科技一起展开,从而把现代化、市场化和生态化的城市环境的生态城市构建起来,推进城市居民医疗、居民旅游、居民教学和社区文明等各项基础性工作的迅速展开。同时还需要对现有工业进行改造和调整,做好重工业的生态文明转型,加速生态文明城市经济社会的开展。

2.城市系统能量方面低碳化

生态城市的低碳化与城市的能量活动适当亲近,城市体系中的能量呈单向活动的方式,动力的利用率假如较低则会对城市的低碳化开展发生负面影响。才能流的剖析可以对动力运用功率进行评价,从而对环境与经济体系中能量的投入和产出进行量化剖析,并对能量进行核算,进而对动力的输入、变换和运用输出进行结算。在能力流化剖析中,主要对燃料、电力、动力产品进行剖析,并经过剖析,对城市体系中的能量活动方法进行跟踪,对城市体系的变化状况进行评估,从而对低碳与城市体系之间的效果进行剖析评估。

低碳化城市流可以为城市规划技术需求能量代谢机制和城市能源系统工作规则进行研究,而且对每个城市的系统性能和能量角度区分为可流动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工业结构和生活方式来进行研究,在城市节能方案的关键环节,再从头在工业、商业、交通、天不是类型的单位功率为分析城市减排和节能政策和城市联系,负责镇电力运行功率、能源安全、可再生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降低城市产业结构、动力结构等研究与准备工作,然后完成所有城市的低碳化。

3.城市系统功能方面低碳化

由于存在很多很多历史因素,生态城市不得不收到这些方面带来的各种影响,也可能会由于生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改变而改变。在经济社会高度展开的发展环境下,生态文明城市作为经济的调集基地,生态文明城市功用需向多元化方向展开,生态文明城市规划的中心是功用区划,也是规划编制生态文明城市空间类专项的一个重要依据。生态文明城市功用分区需求依据低碳经济发展的理念将生态文明城市中各种要素构成一个规划合理、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生态文明城市经济功用分区的合理性与否,不仅仅只对生态文明城市的低碳化转型产生影响,也和生态文明城市的持续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推进生态文明城市的发展之中,由于各个生态文明城市不一样的城市化、低碳化的发展程度,不一样城市主体功用定位,因而也应该有不一样的生态文明城市发展路径。比如对与主体功用区相配套的相关政策法律体系进行加强,城市规模的不断优化,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的有机结合,都是低碳城市方案中能够进一步研讨并打开的内容。

4.“常规能源+新能源”的生态能源利用

生态文明城市的能耗较低,从而需要保证较高的一次动力的使用效率。如今能如今能够广泛运用的能源还是常规能源,这就需将常规能源进行清洁,从而保证城市节能减排的基本要求。而在新能源方面,太阳能与光伏发电的运用比较广泛。风能是最廉价和最可再生资源技术。生物能源是采用新的安全需求和清洗,并在城市电力汽车,汽车能源表现能力是无价的。而地热开发应用,我国也有了迅速展开,并常见用于发电、城市建设、旅游农业热量等方面。

四、结束语

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的有机融合是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规划设计人员要联系当前城市的生态文明开展状况,利用生态学原理对生态文明城市进行合理的计划,营建出越来越好的工作环境和寓居环境给居民,保证中国现代化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