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低碳发展范文

农村低碳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低碳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低碳发展

第1篇:农村低碳发展范文

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农村地区的进步,大大提高了农村经济的效益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可是农村的经济发展方式尚不完善,粗放经营、外延扩张的特征十分明显,使得农村地区的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在生产、生活中,不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使得农村地区的环境遭受到了污染。所以,对我国农村经济进行升级转化已成为当前最主要的任务。

(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尽管遭受全球金融风暴、欧债危机的冲击,我国经济下行趋势明显,无法再维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进入了个位数增长的新常态,但相较其他国家,我国经济的发展仍然较快,农村出现了农民收入高于GDP增长的可喜局面。可是,农村的经济结构尚且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地方,使得自然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我国农村地区,长久以来就一直实行粗放的经营模式,这一模式的延续,不但浪费了农村地区的资源,还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粗放的经营模式,使得水体流失、土地沙漠化现象加剧,耕地资源日益减少。此外,农村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其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使得环境污染问题更显突出。例如,农村地区的农作物原先都是用农家肥,可是,农家肥对于植物的生长来说较慢,一些农民就开始使用化肥、农药。这些化学物质,不仅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还污染了土壤与周围的水资源。农村地区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与现代社会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相违背,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合理征象,除了生产方式不合理外,还表现在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消费方式上。农民的消费观念较为落后,再加上他们的收入不高,他们的消费观是能省则省。例如,大部分农村地区主要将木材作为燃料,用木材做饭、取暖。这种生活方式,不但造成了木材的浪费,还污染了环境。还有农村居民随意堆积生活垃圾,而不是进行集中处理。农村这种落后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违背了低碳的理念,使生态环境问题更显严峻。由此看来,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所以,必须要对其进行升级转化以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二)低碳理念为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带来的助力

1、有利于农村经济结构的升级。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地区就是以小生产为主,此生产模式,使得企业规模小、产品质量低、总产量得不到保障。而且此产业模式还属于高能耗产业,造成的资源浪费与环境破坏现象很是严重。而低碳理念的出现,旨在运用新技术、新能源减少对环境的破坏,非常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将低碳理念运用到农村的经济发展中,有利于调整农村的经济结构。例如,农村地区要将农业的剩余能量充分使用起来,即要对农作物的秸秆或作为肥料使用以增加土壤的肥力,或作为饲料使用以喂养牲畜,或作为沼气料使用以增加清洁能源。这样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由粗放型转为集约型,由资源浪费型转变为资源节约型。

2、有利于在农村地区推广清洁能源。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只注重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而低碳理念的出现,使得人们开始重视环境的保护。以往,大多数农村地区是以传统的化石能源为基础,无论在农业生产,还是生活中,都是以化石能源为燃料。将化石能源运用到生产与生活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这会严重污染大气。而低碳理念的出现,则促使农村地区开始使用清洁能源,从而可避免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例如,农村地区开始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用沼气做饭。这一现象的出现大大促进了在农村地区对运用清洁能源的推广。

3、有利于转变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

近年来,农村的经济在不断发展,农民的收入也得到了提高,相应地农村人们的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农民的生活消费会直接产生大量的碳排放。一般农村地区都使用木材为燃料,燃烧木材会产生碳排放。再加上,农村地区的家用电器不断增多,还有汽车也在不断增多,这必然会造成对环境的污染。而低碳消费理念的出现,使得农村地区的人们开始意识到此问题的严重性。他们开始注重转变农村的生活方式。农村地区为了减少碳排放,开始实行低碳消费。他们开始大量使用清洁能源、选购无氟冰箱、乘公交车等。因此,低碳理念的出现,已经开始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这不仅有利于村民的身体健康,更有利于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

二、当前农村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激化,人们越来越重视碳的排放问题。低碳理念的出现,将会使企业注重发展低能耗的产品,也会使人们倡导低碳消费,进而还会使得生产、消费的各个层面都更加注重低碳、节约、环保,使环境逐步得到改善。可是,在农村地区发张低碳经济,尚且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其经营模式不完善、生活方式落后、消费观念单一等,都在阻碍在农村经济向低碳方向的升级转化。

(一)低碳理念不成熟

低碳理念在全国而言,也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农村地区明显还没有被完全认可,这使得农村经济的升级转化受到制约。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方面,是农业发展模式的一种创新,其目的是减少农村生产和生活中的碳排放量,以此来保护环境。可是,低碳理念和低碳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尚不成熟,使得农村的资源不能够得到充分利用。而且随着农村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其工业碳排放量还将会逐渐增加,这会使得农村的环境频繁遭受工业的污染。此外,随着我国对农村地区的优惠政策不断加大,其家用电器、汽车等不断进入农村,但是,村民的低碳理念不够成熟,使得他们不注重对环境的保护。

(二)农业经营模式不合理

进入21世纪以来,低碳农业的发展已成为主流。然而农村的农业经营模式尚且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使得农村的经济发展不够顺畅。农村的经营模式大都为小生产经营,其规模较小、生产水平低下,造成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较为严重,难以满足低碳经济所倡导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浪费的需求。再者,农村的服务体系也不完善,使得农业从业人员较为分散,不利于农业的集约经营和低碳化生产。农业经营模式的欠缺还表现在农村对环境的监管与治理力度不足,使得农村地区不能够及时对环境进行治理。

(三)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低碳农业的目标是节能降耗,保护环境,此发展方式是农业经济进行升级转化的助推力量,可是,现如今,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机械化程度低,使得生产效率较为低下,进而使得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较低,非常不利于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升级转化。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获得利益,而大量使用农药与化肥,使得土壤与水源遭到破坏,因而不利于种植出优质的农作物。而且,农村也不注重对资源的循环利用,这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四)减排技术尚待提高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且我国的农业消费结构还不是十分完善,其所造成的碳排放量也越来越多。所以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对减排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可是,我国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减排技术水平较低,对农业经济的转型升级造成了掣肘。农业生产中,会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如煤炭,可是我国的减排技术缺乏,会使得燃烧煤炭所产生的废弃气体排入大气中,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再加上,农村的生活中所产生的大量剩余物质,必须要对其进行处理,可是,我国的减排技术水平低,不能够对其进行充分的处理,这就会产生新的环境污染,阻碍了农村经济向低碳优质发展的步伐。

(五)农村的消费观念落后

农村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艰难,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较为落后引起的。大多数农村居民所受的教育程度不高,其低碳消观念较为薄弱,所以,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注重购买低碳环保的产品,往往只注重看价格而购买一些便宜的东西。可是大部分便宜的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现象较为严重。此外,农村的消费观念落后还体现在废弃物的利用上,他们的消费观念较为落后,不注重对废弃物的循环使用,所以,就无法提高农村废弃物的利用水平,这也会对农村经济的升级转化造成阻碍。

三、低碳视角下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

低碳经济的发展任务是节能降耗,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标。而低碳理念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运用,则可以最大程度低使得农村的资源得到利用,还可以有效保护环境遭受污染。而低碳消费方式,既可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又能够保护自然环境。可是,低碳理念在我国的起步较晚,难免会有一些制约因素,需对其进行完善。下面就对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中所存在的一些阻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找到解决之策。

(一)加大力度转变农村的经营模式

农村的经营模式不合理,使得农业低碳经济发展受阻,所以,要加大力度转变农村的经营模式。以往,农村都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模式,其生产力较低,对环境的污染较为严重,而将小农经营进行合理改造、重组,使其转变为大规模化地生产经营,则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减小对环境的污染。此外,还要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加强对农产品的开发,以此来促进高校农业的发展。还有要完善农业生产中各个环节的建设,着力提高能源的使用率,实现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

(二)善于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

我国的农业低碳经济起步较晚,再加上缺乏先进的技术,由此便导致我国的农业低碳经济发展道路缓慢。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就要善于借鉴国外先进的低碳技术,引用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去。首先,要勇于打开农村的市场,引进国外先进的低碳技术。如,燃烧化石能源时,先将二氧化碳进行分离,这样就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再次,可以与国外先进企业进行合作,实现技术的最优重组,这样就可以降低对环境的伤害。最后,是要注重对废弃物的处理。即对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要进行科学地处理后再排放。

(三)优先发展低碳农业

近年来,农业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地加快,可是,其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也不断加大,而发展农业低碳经济则可以有效减轻对环境的伤害。在在生活中,优先发展低碳农业。可以引导农村居民优先食用一些碳排放量低的食物来代替粮食,因为粮食的碳排放量较高,不利于农业低碳经济的发展。还可以优先发展休闲农业。休闲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以农村地区的农产品、娱乐设施为基础,满足游客对吃、住、玩的要求。优先发展休闲农业既可以减少农村的碳排放量,还可以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四)积极树立低碳消费观念

农村的消费观念较为落后,其对农业低碳经济发展造成了阻碍。而要想促进对清洁能源的使用。一是在农业生产中,优先使用太阳能、风能、沼气等环保型的能源,尽量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二是要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村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度。三是要注重购买节能、环保的产品,同时还要减少对一次性产品的使用,以此来促进农业低碳经济的发展。

(五)加大对低碳经济的教育与宣传力度

第2篇:农村低碳发展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视角下;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引言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一带一路”的引导下,经济发展迅速,但因为企业的增多,环境保护问题又成为当前需要引起人们关注和重视的焦点问题,在日益突出的环保问题面前,低碳经济视角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式需要有所转变,要提高对高能耗企业的限制,并对其进行改善,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一、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经济是在国际恶劣环境的挤压中成长起来的,而我国农村的经济更是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尤其在近年来城乡一体化的形势下,我国农村的发展更为迅速,这是可喜的一个方面。而另外一个让我们担忧的方面就是当前农村经济结构体系存在着众多的问题,单一而又粗放式的经营与管理模式,使农村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对资源环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和破坏,致使我国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说,在对于农作物的培育方面,人们已经用大量的生物化肥代替了原始的农家肥,虽然产量高了,收入好了,但是却对土壤及周边的水源带来了极大的破坏。而且在农村生活垃圾也成为污染环境的一大因素,所以说在低碳经济视角下,必须要转变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式。

二、低碳经济视角下影响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

(一)缺乏低碳理念。虽然在经济的不断发展中,人们的思想意识有了很大的转变,但由于低碳经济刚刚起步,人们对于它的了解不深,而且低碳经济在农村产业中的发展也不成熟,这就使大家无法将农村产业与低碳经济融为一体。同时,农村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工业化程度的逐步加深,各种工业废物排放的增大,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农村经营模式的制约。从我国农村经营模式来看,大多数的农村产业都是以小规模、作坊式的生产经营模式为主,这些小企业的生产规模小、能力低,但却具有很大的污染性,如果不加以制止或转型的话,就是对我国环境造成污染的一大因素,再加上农村人员的综合素质还十分低下,他们对于低碳经济不支持、不认同,这更是低碳经济视角下农村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三)经济发展缓慢。虽然我国农村经济已经在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下得到了大发展,但因为基础设备配备不齐,机械化水平相对落后,使得生产效率十分低下,经济发展水平也非常有限,为了提高农业生产力,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大家就会不顾低碳环保理念,而进行大肆扩大生产,这样的现状不仅不利于农村产业的提升,还对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造成重大的影响,十分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低碳经济视角下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办法及策略研究

(一)转变经营模式。要想在低碳经济视角下使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得到有效的转变,就必须从农村的经营模式入手,对各家各户的小作坊进行合并、重组和改造,使其规模不断扩大,便于管理和治理,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达到治污的效果。

(二)引进先进技术。农村经济虽然发展了,但低碳经济却缺乏先进的技术,所以要想达到低碳经济视角下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必须要将先进的低碳环保技术引进到农村产业当中,这样才能使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快。

(三)贯彻低碳理念。要在人们的思想意识里贯彻低碳理念,要让人们认识到农业经济不健康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带来的破坏,加大宣传力度,给人们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让大家正确认识低碳经济,愿意主动投入到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当中。比如说,可以从人们的衣、食、住、行开始融入低碳理念,进而带动整个农村产业结构的改造、升级和转型。另外,还可以运用国家的惠民政策,让大家真正享受到国家的补贴,尤其对于消费观念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更要将低碳消费与环保理念进行深入的推广,以达到整个农村经济的平稳过渡和发展。

第3篇:农村低碳发展范文

关键词:低碳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对策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有些地区发生极端气候事件(干旱、洪涝、冰雹、高温天气等)的频率与强度加剧,根本原因是大量排放温室气体co2所致。基于这种严峻形势,我国政府和农业部门十分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为逐步降低农业生产中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提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三低一高”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1]。

1发展低碳农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发展低碳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从2003年开始化肥农药使用量呈不断增加的趋势,而化肥中氮、磷、钾肥主要生产原料为天然气、煤炭、重油、磷矿石、氯化钾矿粉等,其生产过程中也要用到大量煤、气、油,化肥大量使用直接导致农业生产的高碳化和高污染化。据调查,2003—2008年水稻用药次数从3~4次/季上升到9~12次/季,最高达16次/季,稻田农药成本从150~225元/hm2增加至975~1 275元/hm2,其中化学农药占总使用量的93%。二是畜禽养殖业畜禽粪尿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溪河、鱼塘、农田占97.2%;使用污水处理设施处理的只占2.8%。三是秸秆随意丢弃现象普遍,大面积露天焚烧量占总量的10%,导致空气中烟尘、颗粒物和其他污染物浓度的急剧增加,影响大气和水体质量,对人民生活和自然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四是随着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科技化发展,农业机械使用面积越来越大,在降低劳动力成本的同时,也导致石油燃料使用量的提升。

2对策

2.1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提高其利用率

一是推广秸秆还田,扩大冬季绿肥种植。绿肥不仅是最清洁的有机肥源,其还能有效利用农田残余化肥,减轻污染,改善土质,增加生物覆盖,减少耕地裸露,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按产秸秆18 t/hm2计算,相当于尿素195 kg/hm2、钙镁磷肥90 kg/hm2、氯化钾135 kg/hm2。据调查,冬季种植绿肥田翌年水稻产量可增加300 kg/hm2以上,共节本增收1 389元/hm2。推广秸秆还田技术,能有效减少化肥用量,改良土壤结构,促进微生物活力和作物根系的发育。田间试验表明,采取秸秆还田的田块一般可增产3%~5%。二是引导积造农家肥。农家肥积造占用场地少、简单便捷,整个过程基本没有碳消耗,是低成本、低污染的绿色肥源,不但能有效利用废弃物,减少污染,美化农村环境,还能降低化肥用量。三是全面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西方发达国家化肥利用率在60%以上,而我国的化肥利用率只有35%,盲目过量施肥和施肥方法不科学等,都会造成化肥利用率下降。通过对农田环境监测,以大量采样数据为基础,经专家系统探研出最优的配肥结构,减少单质肥料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和耕地质量。四是推进绿色植保。采取生态治理、农业防治、生物控制、物理诱杀等生态环保安全的综合措施,以及选用高效低毒农药,减少农药残留和污染,确保环境安全和生态安全。

2.2 建设标准粮田,提高耕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整合农田水利建设、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以机耕路为骨架、以田间道路为网络,平整土地,达到排灌自如和农业机械操作便利的标准粮田,提高耕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积极推进耕作制度改革,采取秸秆覆盖、免耕播种、简单松翻等措施,减少耕地翻耕,保护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和土壤墒情,同时降低劳动力成本、减少水土流失和节约能源,发展循环农业。一是推广立体种养模式。如种植-养畜-渔业、粮菜-林粮-果蔬等复合生态系统模式,充分发挥人力、物力、空间、资源和技术作用,有效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实现一地双收甚至一地多收。大力推广稻鸭共栖、稻鱼共育、葡兔鱼共养等立体种养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种养效益。二是有机废物多级综合利用模式。积极推广运用鸡粪喂猪、猪粪喂鱼、沼气发电、秸秆还田等模式。尤其要大力推广“猪-沼-灯-果”模式,以山地、大田、庭院等为依托,采用先进技术,建造沼气池、猪舍、厕所三结合工程,形成物质与能源的良性循环[2]。

2.3开发农业生产新能源,促进低碳农业全面发展

农村面积广阔,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大量新能源增长点,若能利用新型能源转换技术进行开发,对低碳农业发展意义重大[3]。一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推进生态工程。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将太阳房、日光温室或太阳能畜禽舍、沼气池和秸秆气化等农村新能源技术与生态农业技术进行集成组装,与农村改房、改厨、改厕、改圈、改庭院统一规划配套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新能源综合利用技术。二是与养殖小区建设相结合,推进沼气工程

。要求各养殖小区及规模化养殖场,都要配套沼气工程,有效地解决畜禽粪便所造成的空气污染和水质污染等问题,实现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三是与设施农业建设相结合,推进太阳能利用工程。利用玻璃、薄膜等材料,建设太阳能日光温室,通过人工光、温、湿等调节,使农业生产不受自然气候影响和限制,促进工厂化生产;利用太阳光热转换技术,使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灶、太阳能取暖器等渗透农村生活;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转换技术,将太阳能转换为独立的电能,用于农业机械、植保病虫物理防治器材等,减少设施农业对石油的依赖[4]。四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推进生物能源工程。利用秸秆能源,将其生成的气、液、固态燃料直接作为生活用能,或深加工处理后可替代柴油、汽油等用于生产;开发生物柴油,生物柴油是一种优质清洁柴油,已被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大量使用,其中主要的提炼原料是油菜,因此建立生物柴油基地必须巩固扩大油菜生产面积,保证原料供给。发展低碳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因此,除应制定发展战略、出台扶持激励政策外,还要加大低碳农业宣传力度,让广大民众了解发展低碳农业的好处,形成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

3参考文献

[1] 谢立勇,林而达.适应二氧化碳肥效作用的农业技术潜力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06,27(3):161-166.

[2] 曾国揆,谢建.沼气发电技术及沼气燃料电池在我国的应用状况与前景[j].现代农业,2006(8):14-15.

第4篇:农村低碳发展范文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却很少,只有2200立方米,就世界平均来看,接近四分之一左右,再过十五年,也就是2030年,人均水资源量还会下降,预计到1760立方米,也就接近了国际公认的1700立方米的严重缺水警戒线。我国用水大户是农业,用水量为总量的70%,目前我国每年灌溉用水量大约为3900多亿立方米。在全国每年缺水量达400亿立方米左右,其中农业缺水大约300亿立方米。旱灾已经成为我国覆盖最广、成灾损失量最大的灾宵,近化來,我国每年受旱灾面积在2000万-2700万平方公顷,农业缺水致使粮食每年减产700-800亿公斤,而且受灾面积逐年增加。由于我国对农业水资源管理不善,现代农业节水技术没能大面积的应用和推广,很多灌溉用水损失严重了,水资源的浪费非常普遍。由于多年来我国农业采取传统的灌溉方式,所以用水量更大。其实浇地让庄稼根部获得必需的水量就可以了,其余地方完全没有必要,浇很深的水更是巨大的浪费。由于这种大水漫灌方式每次的灌水量过大,总的灌概足额也偏大,北灌区的灌溉定额高出作物实际需要的数倍,浪费是惊人的,每年农业浪费的水约达1000亿立方米。农村很多地方的老引水渠都被泥沙游满遭到毁坏,没有水渠,农民不得不通过机井灌溉,即使用机电设备从水井中提水灌溉植物,这既浪费了大量的电力、柴油、汽油,不仅造成水资源与能源浪费,还导致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

二、耕地数量少且固碳能力降低

虽然我国提出了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但未来耕地面积减少将是———种不可避免的长期趋势,这种趋势只能减缓而不能遏制,18亿m耕地红线面临最为严峻的考验。目前我国人口耕地不到0.1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不到发达国家的1/4,只有美国的1/6。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农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也是消解城乡生活、生产废弃物、维持碳氮硫憐等物质循环最重要的基础。中国耕地占国土面枳的14%,后备耕地资源不足。而农业化学物质的不合理使用,也导致中国的耕地而临面积减少、质量降低的严峻形式。土壤碳库主要储存有机碳,它们来自动植物、微生物残体、排泄物、分泌物等,上述成分分解后以土壤腐殖质形式存在,相对稳定。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耕地肥力出现了明显下降,全国土壤有机质平均不到1%。而我国化肥用量及其增长速度也令人吃惊。2011年我国农用化肥平均施用量达到每公顷434.3千克,已远远超过了国际上单位面积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的1.93倍一每公顷225千克,中国农科院土肥所的调查也显示,全国有17个省化肥平均施用量超过国际公认的上限水平。而建国初期,我国每公顷土地的化肥用量仅为8斤多,现在却增加了一百多倍。化肥施用的数量增多并不与其利用效率成正比,我国所施用的化肥中只有不到一半能真正发挥作用。长期高强度的施肥方式导致土壤质量严重下降,而土壤质量的下降会导致其原来固定的碳不断排放到周围的生态环境中。我国黑土地总面积3523万公顷,分布在黑龙江、古林、辽宁省和境内。黑土地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然而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三、化学农业致使温室气体大量排放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温室气体排放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中刚是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而农业生产则是温室气体的第二人排放源。从1990年开始,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发生极速变革,农业生产中更广泛的依赖化学物质的投入,逐渐转变成了化学农业,这是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的重要原因。

四、国家高额补贴致化肥施用急剧膨账

第5篇:农村低碳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村房地产;广州地区;发展模式;建议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2005402

1农村房地产的定义

农村房地产从房地产的物质实体和权益两方面考虑,包括土地、建筑物、地上定着物及其衍生的权利。具体来讲,农村房地产包括分布在建制镇及农村行政村、自然村的住房,村镇内的能源、道路、给排水、电力、通讯、绿化、环境等技术性基础设施,村镇内的中小学、卫生院、敬老院等社会性基础设施以及乡镇企业和乡镇政府管理机构的用房等。

2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土地的存量越来越稀缺,土地成本越来越大,导致一二线城市房地产开发的成本大幅提高,城市房地产开发的竞争日益激烈。因此,许多房地产开发商将目光转移到城市郊区,通过参与到集体土地开发、政府城中村改造项目,来获得新的利润。

虽然这加快了农村城市化的进程,新农村面貌也越来越多,但是由于我国城乡处于发展不平衡的阶段,农村仍然比较落后。从总体上来说,农村面貌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差距仍然明显。

按照国家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活条件改善等方面的投资力度将逐步加强,这为农村房地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让房地产业进入农村市场提供了条件。另外,规划得当的房地产开发有益于解决三农问题。因此,对农村进行房地产开发成为必然趋势。

3广州农村房地产的现状

目前,广州市房地产市场发展得如火如荼,农村房地产开发也热了起来,但是农村房地产的开发却存在着不少问题:

3.1农村房地产建设结构不平衡

在广州乃至全中国的农村,普遍存在传统的强势的住宅思维,村民普遍关注住宅的建设,缺乏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公益性事业建设的关注。这导致了,用于居住的房屋越建越多,而村镇内的能源、道路、给排水、电力、通讯、绿化、环境等技术性基础设施和中小学、卫生院、敬老院等社会性基础设施严重缺乏。这样一种单一功能居住设施的重复建设,从经济学角度看存在边际效应递减效应,整个农村村民的社会公共福利水平并不会因为单一居住设施的不断建设而不断提高。相反,农村大量资金流向住宅建设,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因缺乏资金和投资,相对越来越多的住宅,原有的基础设施相对越来越匮乏,致使农村公益事业社会效益越来越低下。农村房地产建设普遍处于一种与社会、经济和生态不协调的畸形发展之中。

3.2农村房地产市场制度不完善

在城市,有关于房地产开发的法律法规,市场金融等方面较完善的制度,而农村却没有,长期以来,农村的房地产也处于比较混乱的状态。农村用地审批与监督机制也不健全,农村也没有设立房地产管理的专门政府机构,因此农村的房地产管理秩序混乱,过于随意。广州是一个高速发展的城市,广州及其周边的农村收到广州城市发展的强烈辐射,城市房价不断升高,中低收入水平的群众难以支付高额的房价,因此把购房目光放在城郊地区,这也引来开发商目光的转移。因此房地产的开发是必然的趋势。在这样制度不完善,但是市场需求却很大的情况下,也就出了小产权房的问题。

城市里的国有建设用地有正式的土地使用权拍卖市场,可根据市场定价,但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市场体系一直没有建立起来,导致农民手上的地并不能在市场流转,不具有资产功能。通过销售小产权房,农民可以获得土地带来的额外收益。同时,小产权房的价格低,手续简单等优势,让很多人冒着没有产权的风险来购置小产权房。有了市场的需求,加上农村房地产市场监督机制的功能缺失,开发商只需和村干部勾结,便能绕过监管进行施工。这种混乱的局面必然导致规划跟着混乱,各类问题会不断诱发。因此,完善农村房地产市场制度非常有必要。

3.3规划施行力度不够

广州市的每一个行政村都有其农村规划,只是实行力度上的差别。对于放开农村房地产市场,那么合理的农村规划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各个自然村都做规划,就显得规划范围过小,而且相对分割。联合多个行政村进行规划,就要考虑到利益的分配以及如何协调。而且,村与村之间存在相当多的争议地,这些争议地如何开发,也是现实困难之处。正是因为这样的困难存在,导致规划难,实施难。在广州郊区的农村,在宅基地上先建后批是十分常见的事情。农村房屋的布局一般也确实是缺少规划。这导致土地资源严重浪费。实际上,不少农村地区的住宅建设处于一种放任状态,当地的农民只要手上有钱,自己手上有地,而且这块地没有列入政府的规划中,靠点关系在村委会获得一个证明。就能在那块地上建自己的住宅,根本没有进行科学的规划。另外,不少乡镇企业建设用地也是一样混乱,未审批就开始建,甚至弄虚作假的现象也普遍存在。由于农民建房随意性强,使农村很难做到科学规划。

3.4村民对农村房地产缺少支持

根据国研中心课题组的调查,在“合法的”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土地增值部分的收益分配,只有20%到30%留在乡以下,其中,农民的补偿款仅占5%到10%;地方政府拿走土地增值的20%到30%;开发商则拿走土地增值收益的大头,占40%到50%。从调查结果看来,土地收益极少流入农民手中。再者,广州属发达城市,需要劳动力大,外来务工人员多,外来务工人员普遍选择先租房,安定下来后,决定在广州长期居住,才考虑购房。在这样的背景下,广州地区的城郊地区或是城中村有了较大的房屋出租市场。开发商希望在农村开发房地产,往往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在对村民补偿方面较多采用的是一次补偿的方法,即简单一次把补贴发给村民,但这对于大部分已经没有从事农业生产,靠出租房屋给外来人员作为主要生活收入的村民来说,等于断了他们的收入渠道。另外,房地产开发往往涉及旧屋的拆迁,许多传统观念重的村民,考虑到是自己祖屋或者风水等问题不愿合作。综合上述种种原因,农村房地产的开发想要过村民这一关也着实不容易。

4广州农村房地产发展模式建议

在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依靠村集体的经济力量是难以完成的。而且并不是大部分的农村都有需要进行基础设施的完善配套。那么怎样的农村可能会进行一个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呢?第一,该村位于城区规划范围内,地理位置上距离城区中心较近;第二,该村受到来自城区经济的强烈辐射;第三,该村与城区有便捷的通勤线道,方便市民上下班。

满足以上三个条件,农村的房产投资就会活跃。人口集聚,就会引起市政建设向该区域布局。渐渐的,该区域的基础设施就渐趋完善。这样一个过程,伴随着人口集聚和人口从从事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变,是真正的城市化过程。可以知道,基础设施(地产)建设,与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是紧密相连的。而广州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城市,市中心基础设施日渐完善,并不断向周边地区辐射。广州及其周边的农村具备了发展农村房地产的条件,适合进行农村房地产的开发利用。那么怎么样的开发模式才能符合建设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呢?

农村房地产开发,应该采用多元的模式。

4.1引资模式

一般而言,农村资金相对缺乏,单凭村民自筹资金,难以完成与城市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住宅小区的建设,因此应该由政府统筹规划,在有刚需的城郊农村地区引导村民,招商引资,共同发展。政府的规划和监督,很好的防止了农村房地产混乱发展局面的发生。同时,为了防止出现违反农民意愿,逼农民上楼的情况发生。集约用地的合理使用,改善了农村普遍一户一屋的现状,大大减小了土地资源的浪费。相对集中的居住设施的建造,节省基础设施配套的成本。效仿广州冼村改造项目,项目应该公开招投标,让村民代表也参与项目方案的评选,选出村民满意的方案和开发合作公司。村民采用土地参股的方式,在项目建成后占有一定的股份,参与到项目利润的分红。这样在政府引导下,村民出地,有实力的开发公司进行项目建设,这样既保证了规划的合理性和项目的质量,同时也保证了各方的利润的合理分配。

4.2改造模式

在不少发达城市周边农村地区,由于市场需求,引发大批的农村房地产的投资,但由于以前缺少一定的规划或者有规划但监管不周,导致各类小产权房盛行。逐利性导致哪里有利润的地方哪里就有人往里钻。在一些城郊地区,小产权房已经占用了农村大部分的集约用地,已经不适宜继续在新的地方建造新的项目,应该把焦点转移到旧项目的改造上来。为了符合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应该考虑当地的风土民情,改造成保留当地特色的房地产风貌。例如,在名古镇的地方,可以往旅游房地产的方向改造,保留当地古建筑特色,为村民改善居住环境的同时,吸引更多游客,为当地创造更多的利润。另外,在交通便利的城郊地区,可将小产权房改造成合法的保障性住房,为在城市中低收入水平的人民提供更方便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为城市房地产降降温,同时为迫不得已冒着没有产权而购买小产权房的低收人群提供法律保障。

每个农村都有不同的情况,所以应该采用多元的模式,结合当地的实情,在政府,企业和农村三方的齐心协力下去建设更高标准新村新貌。

5结语

“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快新农村的建设。政府应该制定长期的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积极引导和监督农村的建设,完善农村房地产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金融制度。逐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活条件改善等方面的投资力度,实现农村房地产的合理开发,从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农村房地产应该借着新农村建设的契机步入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1]张东敏.农村房地产开发问题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

[2]王军,张海丰,毛冰.我国农村房地产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6,(02).

[3]曾鹏.对规范我国农村房地产市场的思考[J].农业经济,2004,(12).

第6篇:农村低碳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村;土地制度;经济发展

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是农村改革的重点问题,土地政策由最初的国有制变成农有农用,土地制度随着社会的变迁经历了多次的调整,如今的度,是满足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发展所应做出的选择。

1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意义

土地的产权问题是进行土地制度改革的重点核心。在科学发展观的影响下,农村的土地制度改革逐渐跨入新的发展阶段。要实事求是的促进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逐渐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将现代科学技术不断的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加快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步伐,推动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2 我国土地制度存在缺陷,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

2.1 土地的产权不明确

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村土地产权属于乡集体、村集体和村民小组。但其实这些法律概念都十分模糊,从具体情况来看,土地的权利依旧掌握在政府的手中,一些基层的政府在没有征得农民同意的情况下私自进行土地流转,出现大量的违规用地现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农村和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外,属于集体所有。”基层政府是土地的管理者,的现象会在很大程度上,损害农民的利益。许多乡镇企业的农村用地价格低廉,导致人们的观念出现偏差,人们会认为在农村进行土地的利用成本很低,在这种观念的误导之下,就会出现大量的土地资源浪费现象。

2.2 没有健全的土地市场体系

目前,我国农村的集体土地管理环节非常的薄弱,由于相关法规对于土地流转的规定非常抽象,导致相关部门无法对土地的流转做出有效的管理。当一些农村集体土地出现纠纷时,也无法采用法律依据对其进行处理。农民与农民之间的土地流转,也很容易出现操作不正确的现象,一旦农民与农民之间土地流转出现问题,很容易出现扯皮现象,人们无法妥善处理。同时,对于土地的流转缺乏专业的定价,在土地流转时,转出方漫天要价,而转入方则想尽一切办法压低价格。农村土地的用途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随意将土地进行开发,用作许多的非农业的用途,打乱了流转市场的秩序。还有一部分农民不愿意从事农业劳作,也不愿意将土地承包出去,导致出现严重的土地资源浪费和闲置现象。长久的发展下去,必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2.3 过强的土地社保功能

目前,我国的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承包土地对于许多农民来说,不仅能够保障自身的基本生存,还具有一定的社保功能。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为了维护农村的社会的稳定,农村的土地按农户的人口数来分配,无论土地大小,每个人都可以分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土地,这一项政策还对我国的国民经济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这样的政策也导致农民不愿意轻易离开自己的土地,如果没有一个长期、稳定、高收入的工作,大部分的农民都不会离开自己的土地,免征农业税的政策也是农民不愿轻易离开土地的原因之一。

2.4 没有形成规模的农业经济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农村用地实行的是度,这项制度的实施在很大的程度上,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但是,却也将土地经营推到了一个小规模分散的现状。这样的分散经营极大地降低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阻碍了农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步伐。随着国际市场的竞争增强,我国无法形成合适的农业经营规模,农业生产的成本无法降低,导致农产品的产出率无法提高。农村也需要将富余的劳动力都转移出来,增加农民的收入渠道,保证二、三线产业的稳定发展,将农业进行职业化发展,提高农业经营的效果,发展适度的规模经营,推动农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3 改进农村土地制度,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1 将土地所有权交给国家,将土地承包权交给农民

将土地所有权交给国家,将土地承包权交给农民,这是一种符合现有土地管理体制的产权体系,这种体系非常有利于土地的统一管理,并且能够减少当前的土地管理成本。目前,我国的农村社保制度非常脆弱,而农村土地的社保制度又相对较强,所以,稳定农户的土地承包权是非常必要的,这会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并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

3.2 完善农村土地市场运营机制

不断地完善农村土地市场运营机制,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解决农业发展缓慢的问题。首先要建立土地管理的法律体系。明确土地所有权的主体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将土地承包权的有偿出让和流转行为进行规范化管理,明确土地流转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为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为农民取得最佳利益制造一个健康的法律环境。其次,要健全商品化的土地使用权的评估。因为目前,我国的土地分级制度和评估环节还处在一个初期起步阶段,这样的现状对于将农村土地进行市场化的流转和出让非常不利。因此,需要尽快建立起土地定价的体系,以便能够顺利进行土地定级和评估的工作。最后,要不断加强建设土地市场中介。目前,我国的土地中介组织发展不完善,缺乏金融机构的支持,因此,我国的农村土地很容易出现纠纷,土地流转的频率缓慢等现象。在这种现状下,要不断加快建立土地交易的中介组织。具体地说,就是让国家将一级市场进行垄断,将二、三级市场开放,让农村土地进行公平公开的竞价交易。具体的实施流程要在国家和政府的监督和调控之下进行。

3.3 健全农村的社保体系

目前,我国的农村土地社会保障制度过强,但是,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却相对较弱,这样的现状导致农村土地制度的创新工作困难重重。土地社保制度的强大让大部分农民认为,自己的承包土地就是自己的福利保障,除非有更好的条件,否则不愿意轻易放弃,即使目前许多的农户都发展了第二副业,但依旧将土地作为最后的基础保障。所以,要顺利进行农村土地制度的创新,将必须健全农村的社保体系,将社保作为农民的基础保障,同时还要建立社会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解决农民的基本生存问题。各个地区也要根据自身地区的发展水平和实际情况,建立符合当地现状的农村社保体系,将不具备经营条件的农户主动将土地的使用权转让出来,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在最大限度上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

第7篇:农村低碳发展范文

关键词:土地银行;农地流转;可持续发展

一、农地流转的主要模式

(一)农户自发流转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批农民因非农就业长期居住在城镇并且获得了较高的收入,久而久之,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不愿再回到农村从事农业活动,除宅基地以外的大量耕地荒废无人耕种,农村的土地利用率极其低下,这就催生了农村的农地流转。在初期,农民流转土地都是自发结合,主要集中在村庄内部,流转对象多是亲朋好友,邻里乡亲,最初土地流转不要租金,而近年来土地价值升高,土地流转的租金便出现了且在不断增加。这是一种十分灵活的流转方式,签订口头协议即可,双方保持弹性的流转时间,转出方可随时收回土地。

但存在一些现实性的问题,流转面积小,规模小,土地大片整治技术不到位,存在土地浪费现象,土地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增长难成正比,造成资源浪费,不科学种植导致土地养分流失。且口头协议不具有法律效力,存在纠纷难以解决,租金不科学,优地劣地未明显区分等问题。

(二)农民合作社引领模式

农民合作社是农业合作中的典范,为广大农民提供帮助,合作社有效的整合资源,并对资源进行高效利用,因地制宜,发展区域内特色产业,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在农地流转中,农民合作社起到领头羊的作用,将自愿进行农地流转的农民土地进行整合,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发生变化,而是将经营权转变为股权,由农民合作社进行统一的经营,转出方按照股权多少获得一定比例的经营收益分配,相对于农户自发流转的模式来说更具规模性和规范性,能够对农地进行更加行之有效的利用和规划。

农民合作社引领模式受到许多农民的欢迎,许多地区也通过这一模式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区域产业,并且占据了大量的市场份额。例如临颍县以小辣椒为代表性的特色产业,小辣椒品种丰富,依托互联网的发展销往全国各地,且当地小麦种植条件优异,通过合作社引领,形成小麦的规模化和专业化种植,为参与农地流转的农户增收,为农业的发展增效。

(三)土地银行流转模式

土地银行是一种新型的土地流转方式,适应目前农业的发展,土地银行流转模式其实就是一种特殊的农民合作社引领模式,通过土地银行这一特殊的组织,对当前的农地流转进行整合规范,相比于合作社引领模式的最大不同在于其金融机构的性质,而这一性质决定了土地银行在保持基本的土地贷入贷出职能的基础上,同时开展融资、田间作业、农资代购、农产品购销等多种服务。通过这一模式进行农地流转,可信度高,可靠性强,以国家信用担保提升农民流转意愿,且土地最终还是收归国家,保证了耕地安全。

走访调查了解到临颍县已有超过一半的农户把土地存入土地银行,土地银行将土地承包给种植大户,种植大户对其进行规模经营,对资源合理配置,有利于发展临颍县的规模农业和特色小麦种植业,提高当地的农业发展水平,调节土地的剩余问题,符合国家三农发展的要求。

二、临颍县土地经营状况

(一)基本经营状况

土地银行在临颍县的土地流转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农户把土地存入银行,每年土地银行付给农户一定的租金,土地银行把土地按照高标准农田集中整治,再把土地租给种植大户。临颍县土地银行是由农民把土地的使用权存到银行,银行把土地的使用权租给土地种植大户,土地银行给予农民一定的补贴,种植大户每年付给银行土地租金,将其中存在的中间差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整个临颍县48万亩左右的土地中,流入土地银行的约有25万亩,已超过临颍总土地面积的一半。

土地银行把土地集中处理为高标准农田交给种植大户,与农药公司进行合作,农药无中间商,价格低质量高,利用无人机喷洒到农田里,土地集中可以有效控虫,健康防虫,均匀扩展,速度快,整合资源,压低成本,用药少效果好。 但目前临颍土地银行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在农户中的知名度不高,土地银行的影响力不高,还存在一部分农民自发流转土地,农业改革还未深入人心,土地银行流转土地的力度有待加强,土地银行的业务还可以进一步扩展,全方位发展,立足于农业改革,深入农业,深入百姓。

(二)土地使用及资源利用情况

临颍县土地银行虽属于混合所有制,但当前政府控股达到97%,私营资本较少,可以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确保流转后的土地更加有效地利用。临颍县土地银行将土地流转给种植大户进行经营时,在土地的用途上主要采取良好的引导措施,并未做出强制性的要求,而土地银行成立初衷是为了保护耕地以及粮食的安全,因此目前当地的耕地主要在秋季种植经济作物,较大比例的还是以种植小麦为主,从而保证耕地的有效利用以及粮食产量的增长。

土地银行建设后对于农地流转的具有积极导向作用,可以利用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用,在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更加高效的运用农业生产先进工具和技术,推动粮食生产机械化、标准化、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例如临颍县颍河十万亩高标准粮田示范方,涉及杜曲、大郭、台陈、繁城4个镇51个行政村,总面积13.8万亩,亩均单产1252公斤,以全县16%的耕地贡献了26%的粮食产量,成为省、市领先的高标准粮田建设示范区。示范方内土地大量连片,通过转包、互换、出租、入股等形式,引导示范方内土地规范流转、化零为整,采用先进种植技术进行科学的农田管理和生产,在坚持农民家庭经营的基础上,积极培育新型农业主体,确保了机械深松、精量播种、统防统治等新技术的快速推广应用。

(三)土地银行对于农民农地流转的推广

土地银行以国家信用为担保,相比本文上述的其他土地流转模式更能够激发农民的农地流转积极性,采用良好的农地贷入和贷出机制,规避非正规途径农地流转的种种弊端,打消非农就业人员对于农地流转的不安全感,农地流转出手以后,解决农地荒废的问题,农民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获取更高的家庭收入,实现自身的更好发展,而不仅局限于农业生产。

通过对临颍县几个较有代表性的村镇进行走访调查,现在的临颍超过80%的村民都已经将土地进行了流转,但流转方式仍然存在差异,依然有5%左右村民通过口头协议形式将土地交给同村熟人或邻居进行耕种,但绝大部分都签订了书面协议,正式的将土地进行流转并按时收到一定的租金,而租金的给付形式也有差异,主要形式有固定租金和依据农作物产量给付租金的两种形式。在走访过程中,村民对于土地银行知之甚少,而对于农村信用合作社了解较多,因临颍县土地银行成立时间较短,尚且处于过渡时期,主要与各个村镇的信用合作社进行合作,来完成土地的流转,随着后期制度的逐渐完善,土地银行的知名度也将会逐步提升,在农地流转中将会发挥更加明显的作用。

四、未来可持续发展状况

(一)国家政策支持

近年来,农村工作一直是都是各级领导阶层热议的话题,在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在十三五期间,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是我国目前一直在不断探求的重要问题。

农村土地银行的建设,正是对农业现代化的积极探索,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多乡镇先后建设了土地银行,目前已有不少成熟的案例,各地因地制宜采用丰富的形式,在农地流转上下足功夫,致力于解决目前农村空心村、众多农地撂荒、农民收入水品较低生活质量不高等农村问题。而临颍县土地银行建设致力于模式的可复制可持续,在运营土地银行的情况下,同时承担了本县的农村土地整治项目,从银行方面获得1.7亿资金用于空心村的整治,积极探索农地的有效利用,未来土地银行的发展方向是一个公司――河南省汇农土地流转公司,两个牌子――农业投资中心,汇农土地流转中心,进行精准扶贫,让临颍脱贫脱困,未来的土地银行职能将会得到进一步扩充,持续发展空间大。

(二)经济全面发展

河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粮食产量高,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经济作物的种植品种也十分丰富,临颍县具有突出特点的农产品也不在少数,例如小辣椒、粉条等产品,其中临颍小辣椒为老干妈提供原材料,销往各地,粉条也是当地上星产品。诸多的农产品给临颍县带来不少经济收入,良好的自然条件是河南省发展农业的极大优势,土地银行的建设可以保护耕地以及粮食的安全,对土地资源进行良好的建设,发达的农业经济下土地银行的作用日益显现,发展状况良好。

近年来,信息通讯技术发展迅速,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随之而来的是产业结构的变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就业机会增加,进城务工风潮涌现,农民纷纷抛弃农田进城寻求相对高薪的工作,带来的农田撂荒的严重现象催生了农村土地银行的产生与发展,而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这一趋势将更加明显,土地银行的作用会随着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逐渐被人们所熟知所接受,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

(三)社会良性导向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现阶段九年义务教育加上高中以及大学的不断普及,人均接受教育程度提高,河南省大学众多,为土地银行未来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例如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从临颍县土地银行处了解到,今年七月份刚入职的一批员工学历要求均为本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工作能力强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与修养,能够给土地银行带来发展活力。大学生中也不乏许多心系农村的有识之士,学成之后积极投身于家乡的农业现代化建设,运用先进的信息、机械等技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为家乡人民造福,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人才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社会人们思想的转变带来了人才的多元化以及专业化,高等院校办学思想逐年完善,鼓励学生全面发展,扎根基层,真正把所学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先进思想和高素质的学生,给土地银行未来的持续发展打下了一剂强心针。

五、总结

土地面前无小事,我国一直在积极探索发展现代化农业的新途径,多种土地流转方式应运而生,其中土地银行的建立,极大程度上保障了粮食安全,保护了日渐稀缺的耕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转变了农民的土地思想,也是为农民谋福利的有效方式,从土地解放的农民有机会通过各种途径增加收入,提升生活质量。现阶段临颍县土地银行虽处于发展初期,但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未来发展状况看好,可持续发展能力强,日后极有可能成为农村农地流转的普遍模式。

参考文献:

[1]秦琼华.构建我国农村土地银行制度的思考[J].南方金融,2012(08).

[2]阮小莉,彭嫦燕.农地流转与农村土地银行互动持续发展模式探析――基于四川省彭州市土地银行实践[J].农业经济问题・月刊,2014(06).

[3]朱永永.土地流转视角下农村土地银行运作机制研究[J].河北法学,2014(10).

[4]温修春.中介组织视角下我国农村土地银行产生的博弈分析[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

[5]王永舵.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的实践及启示――以宁夏平罗县为例[J].海南金融,2013(01).

[6]黄延信,张海阳,李伟毅,刘强.农村土地流转状况调查与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1(05).

第8篇:农村低碳发展范文

一、农村土地流转主要特点

据对衡阳市下辖耒阳市南京乡石塘村、衡阳县樟树乡连政村抽样调查显示,农村土地流转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流转趋势明显化。基于对土地流转的收入预期以及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农户土地流转的意愿较为强烈。对上述2村100户农户问卷调查发现,土地流转的多是45岁以下的中青年农户家庭。被调查者对土地流转“表示愿意”的占65%,“被动参与”的占26%,“不愿意”的占9%。而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农村成为投资新“乐园”,以往不被看好的土地成为投资者眼中的“香饽饽”。被调查人群中80%以上认为农村土地有被投资开发的潜力。在内外力共同推动下,农村土地流转逐步“升温”,发展趋势十分明显。

(二)流转方式多元化。一是土地入股。2004年,衡阳县樟树乡连政村300多户农民以旱土、田地或技术入股方式,组建了湖南省凯森生态农业园。二是土地租赁。耒阳市沁园蔬菜农场以这种模式为主。2006年,该农场与石塘村100多户村民签订了土地租赁合同,共租赁土地430多亩。

(三)流转土地规模化。按照现代集约化的经营理念,投资者对其经营土地的规模化生产程度要求颇高。如按凯森生态农业园2008年初投资规划,未来三年开发土地面积2000亩,共涉及5个建设项目。

(四)资本融合链接化。土地流转促进了土地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有机融合。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实现了土地资本和农村劳动力价值的升值;社会资本通过经营土地,在农村“扎根发芽”,追求投资利润的最大化。

(五)利益关系一体化。通过土地流转,农民和参股公司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农民实现向“股民”身份的转变,成为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一员;公司经营开发土地,努力回报“股民”,服务“三农”。

二、农村土地流转影响分析

典型调查发现,农村土地流转对地方经济金融发展影响较大,有利也有弊,但总体利大于弊。

(一)农村土地流转效果明显

1.促进了农民收入增长。沁园蔬菜农场采用土地反租、劳动力做工计酬的分配方式,2007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超过1万元,比入股前增长55%;凯森生态农业园300多户农户的收入包括每月700多元的工资和年底分红,2007年人均年纯收入达到7560元,比入股前增长35%。

2.促进了农村结构调整。土地流转推动了土地集约经营,提升了农业规模效应。沁园蔬菜农场引进新品种和先进技术,平均每亩产值达8472元,这是传统农业无法比拟的。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经营模式,促使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凯森生态农业园已建成湖南省最大的休闲生态科技示范园。

3.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一是增加了农村有效投入,不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凯森农业园项目在国家没有注入一分钱的情况下,投资1000余万元,用于管网铺设、路面、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推广运用。沁园蔬菜农场引进国内外优质农产品,大力运用先进的喷溉技术、精制有机肥以及无毒农药,产品质量有效提升。三是农民通过进场做工,掌握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育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四是通过外引内联,健全了农产品流通网络,发展了农村现代物流体系。

(二)农村土地流转有待规范

1.土地流转的“天然秉性”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矛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资源和要素的农村土地,合理流动是其“天然秉性”。在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社会资本加快流入的背景下,土地流转脉络越来越清晰,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但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土地被均匀地分散在单个承包农户。而土地流转信息不对称,土地流转价格无标准,制约了农村种养大户进行规模化生产。在这种制度约束下,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弱化,难以合理流动,阻碍土地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进一步融合。

2.农民增收与长期收入不确定性的矛盾。通过土地流转,农民的收入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由过去以种粮收入为主变为以工资收入(或分红)为主。短期内,农民可以从土地流转中受益。但从长期来看,农民收入的实现具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而这又是参股或租赁的经济组织发展的不确定性决定的。

3.农村稳定与土地流转纠纷日益增加的矛盾。农村稳定则社会安定。尽管土地流转活跃,但流转过程中仍存在诸多现实和潜在的安全隐患,导致土地经济纠纷时有发生。一是违背农民意愿,将农民承包的土地强制流转。二是经济组织财务信息、管理信息不透明。“股民”对组织的财务状况不了解,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无法保证,由此加深了双方的不信任感甚至危机。三是合同(协议)不规范。格式不规范,五花八门,尚无统一的文本;内容不规范,对双方责、权、利规定不够明确具体,存在要素缺陷;程序不规范,未经农户签字,或未经农户授权,由他人“越俎代庖”,或未经有关部门公证等。四是参股、租赁经济组织因未来销售收入实现的不确定性,若出现经营、资金困难,往往以此为借口拖欠农民工资,年度不分红。五是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不健全。一旦流转收益预期没有实现,将使农户家庭收入锐减,影响正常生计,带来子女读书难、看病难、养老难等系列问题,成为农村不和谐的“导火线”。

4.农村信贷需求激增与农村金融抑制的矛盾。随着土地流转的日趋活跃,导致农村信贷需求总量激增。以凯森生态农业园为例,项目总投资逾2000万元,开发面积2000亩,投资项目为大型生猪养殖、水产养殖、休闲农业等。资金来源主要包括返乡创业资本、农民以土地或技术投入资本,共850万元,尚有1150万元资金缺口需要通过银行信贷支持解决。但当前农村

金融抑制问题仍然存在,供需矛盾较为突出。一是农村金融市场发育不充分。二是信贷产品供给不足。三是贷款融资门槛过高。四是民间融资的发展导致了维护金融秩序难度增加。

5.农村土地流转与粮食安全的矛盾。从调查了解到,农村土地流转导致农村土地“非农化”,即大量的耕地被集中投资开发改变原来的用途,或搞基础设施建设,或建厂房,势必影响国家粮食储备的安全性。以沁园蔬菜农场为例,其租赁的430多亩土地先前多为耕地,租赁后建成了大棚蔬菜基地。原来种植双季稻年产稻谷731万斤,可向国家销售400万斤。租赁后,当地农民不仅不再向国家销售余粮,每年还要从市场购入大米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土地流转使国家粮食安全受到极大影响,也在事实上制约了中国政府“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的这条红线”的目标的实现。特别是在当前国际粮食供应紧张,部分国家出现粮荒,粮食价格持续上升的背景下,矛盾更加凸显。

三、农村土地流转路径选择

1.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建议国家实行“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土地流转制度。鼓励农民以旱土、盐碱地、荒山、荒滩、鱼塘等参资入股,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农村综合开发能力;加强控制农民以耕地参资入股行为,严格限制耕地“非农化”。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备案制度,加强跟踪监测,指导有序流转。通过构建有效的制度框架,顺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土地流转这一内在要求,确保“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这一基本国策落到实处,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稳定发展。

2.规范农村合作组织发展。通过贴息补助、投资参股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增值税政策,减轻税负,支持其做大做强,使之成为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带动力量。指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完善内部治理,健全“三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充分尊重入股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和话语权,密切利益合作链条,真正结成共同体。

3.提升农村金融服务功能。积极稳妥开展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四类机构的试点工作,建立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培育竞争型的农村金融市场。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融资担保公司,壮大担保基金,加强银信合作,提高担保服务能力。创新信贷服务,大力发展农业订单贷款、土地质押贷款、公司联保贷款等业务,满足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农村信贷服务新需求。健全农村社会信用体系,规范引导民间借贷行为,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4.提供土地流转法律保障。进一步明确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政策依据、合同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合同订立程序及违约责任。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合同公证、仲裁制度以及合同纠纷协调机制。深入开展送法律知识下乡活动,增强农民法制意识,提高自觉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公益的能力。

第9篇:农村低碳发展范文

[关键词]土地现状 土地整治 优化土地利用模式 土地未来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F301.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4-258-1

0前言

各地方政府为了推动经济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毁林建厂,毁耕建路,这也使得农村土地进一步缩减;最后就是农民意识方面,过去由于政府管理力度的有限性,使得农民建房没有合理规划,低层建筑错落无秩序,整体无规则,大量占用土地。然而中国的土地是有限的,如何合理的利用土地,如何提升土地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下农村土地综合治理的重要研究领域,与此同时,农村土地状况和基础设施也严重落后于现实要求,在这一社会状态下,土地综合治理迫在眉睫。

1我国土地现状考察

1.1农村居民居住建筑不合理,家庭式工厂设置无规划

现在我国农村普遍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基础之上,现以河北省作为粮食生产大户来统筹讲中国农村现状。以河北省为例,多数村庄都是靠田建屋,院落偏大,高低层建设不合理,不但分散凌乱,而且使得交通受阻,房屋光线遮挡,空气不流通等问题严重,这都是由于过去人们随遇而安的思想和政府缺少统一规划造成的,见缝插针式的房屋到处可见,家庭式小工厂穿插其中,不但影响整体秩序,而且环境也受到了破坏。据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房屋建设都存在以下问题:(1)村庄无公路、公路狭窄、路面质量差;(2)房屋朝向不合理,高低不同,面积大小不同,错落无秩序;(3)居民建筑容积率低,大多沿袭以往的“有天有地,单独门户”的落后观念。正是由于这些农村居民居住条件的不合理性,使得农村土地利用率大幅度减低,阻碍了土地综合治理的脚步。

1.2自然灾害的发生和政府监管力度的不当导致农村土地利用的不合理

现阶段,农村改革飞速发展,但农村土地建设过程中往往忽视了水利系统的建设,如果天气风调雨顺,农民可以获得丰收;如果赶上自然灾害,农民就承受了巨大的损失。农村大部分土地使用黄河水灌溉,有的老井因多年失修,不能正常灌溉,长此以往,得不到灌溉的地方慢慢变为荒地;其次,政府监管力度不足,导致灌溉机器丢失现象,这都是造成农村土地严重缩减的重要原因。

2农村土地整治措施,探究土地发展的内在潜力

(1)转变思想,优化土地集约管理根据国家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首选我们要积极响应,转变传统的住房观念,拆除不合理住宅,统一建筑。提高农村居民建筑的容积率,据调查,河北省农村居民住宅出现了闲置和未使用问题,所以农村土地整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合理利用农村闲置土地,对于建住宅建在交通发达、环境好的居民坚决不当钉子户。其次杜绝政府规划的四周新,中间破的现象,严谨杜绝土地浪费现象。

(2)加强农村土地配套设施,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用地

首选是路的建设,目前河北省对外交通公路配套设施很完善,对外交通状况良好,但村庄内部道路错落无秩,层次不齐,更没有实现村村通公路的局面;再加上公路质量差,尤其是下雨天,更是泥泞不堪,机动车无法动弹的画面屡屡皆是,因此必须加强农村公路的建设,尽快实现从家门口到家门口的公路到头建设,提高公路施工质量,为农民的出行和实现机械化提供有力的条件。其次是加强水利设施的建设,河北的一些农村忽视水利系统建设,出现任意填埋,导致水系统的不畅通不完整;再加上任意污染水系统的现象,导致原本碧海蓝天的水系统变成了支离破碎的污水池,这也使得农田得不到有效的灌溉。所以必须要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对水系统的重视,因地制宜,统筹规划,新建一批小型蓄水池,建立一批引水渠道,充分保障水利的供给,使农田得到有效的灌溉,达到庄稼的可持续利用。再次是提高农村电力设施的建立,据考察河北省大部分农村电网简陋,变压器陈旧老化,电线离住宅区距离近而且普遍偏低,恶劣天气经常出现停电现象,为此,我们要加大对农村用电系统的监管力度,搞好农村电网设施,充分保障电力设施的供电能力,只有这样,一些先进的电器产品才能得到利用,才能改善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3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未来发展趋势

(1)优化农村土地基础配套设施,加强农村精神生活建设,提高农村可持续发展进程。我国对农村土地综合治理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是有效的通过土地资源的利用来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各地自然条件、地形、气候、经济条件的不同,所以制定出整治方案也不同。同时提高各地文化素质教育等精神方面的整治,丰富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合理提高基础农村设施,建立长期有效的适应当地农村土地整治发展的可行性方案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在保证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前提下,保护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前提。(2)提升政府部门的监管力度,使农村土地综合治理得到有效保障。新农村土地整治建设过程中,政府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在土地整治成功案例中借鉴经验,对于绿化带中乱扔垃圾,填埋绿化带等行为要严厉查处;对工业用地要合理规划,建在离村庄较远,交通便利的地方,重污染的企业要严厉整治,要严格控制工业土地占有量。

4结束语

土地是人类生存之本,如何有效的利用土地,建设新型环保住宅的发展已提上日程。作为新时代的我们要爱护自己的家园,要创新土地整治制度,使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循环流转,合理有效的利用闲置土地,从根本上减少浪费土地,破坏环境的现象,我们要不断的吸收先进的科学理论,借鉴土地整治成功项目经验,更新模式,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宋建分.新农村建设用地问题的思考[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