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研学习总结范文

科研学习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研学习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研学习总结

第1篇:科研学习总结范文

根据中央关于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总体部署,中国质量协会党委按照国资委党委和国资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认真组织贯彻落实。为了加强对学习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经协会党委研究,组成了由党委书记戚维明同志为组长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设立了由各党支部书记参加的领导小组办公室,制订了详细的活动方案和学习计划。10月20日,组织召开了协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动员大会,党委书记戚维明同志做了动员报告。通过党委、各党支部的精心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我们较好的完成了第一阶段学习培训、专题调研和解放思想讨论三个环节的学习任务。在学习实践活动时间安排紧,年底协会各项业务工作繁重的情况下,全体党员干部坚持学习工作两不误,两促进,使学习和各项业务工作都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为整个学习实践活动开了一个好头,也为后两个阶段的学习实践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学习培训情况

学习调研阶段,是学习实践活动三阶段中的思想和理论准备阶段,也是整个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基础阶段。为了使各项学习实践活动落到实处,最大限度的做到人员、时间和学习内容的落实,协会党委根据年底业务收尾工作重,人员出差频繁的特点,充分发挥各党支部的作用,以支部为单位,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组织全体党员认真学习中央关于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决定精神,学习胡总书记在全党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必读书目。协会党委明确了领导干部和理论中心组成员的责任,在坚持先学一步的基础上,加强对各支部学习实践活动的组织指导,引导全体党员干部深刻领会中央关于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目的和重要意义,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展调研活动。通过学习,使全体党员干部进一步认识到,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统领我们的各项工作,是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突破制约协会发展瓶颈,实现改革发展的需要;是提升协会核心业务水平,完善增长方式的需要;是全面推进协会党的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的需要。

总书记在党的*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维理念和方法。10月27日,党委理论中心组在认真学书记重要讲话,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和指导方法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并提出了制约和影响协会科学发展的6个突出问题。

(二)专题调研活动情况

自党的*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后,陈邦柱会长就针对当前经济形式和协会发展的实际,向领导班子提出了协会各项工作如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如何贯彻落实党的*精神,为我国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目标贡献力量的命题和要求。为了找到切入点,陈邦柱会长身体力行,先后深入40多家企业开展调研。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认真思考,以一名老党员对党和国家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向总书记提出了《关于加强质量工作的几点建议》的报告。《建议》简要分析了当前我国企业的质量管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分别就提高全民质量意识,加强质量管理知识的教育培训,引进现代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建立我国质量管理现状调查制度等提出了建议,得到了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总书记和张德江副总理根据我国质量安全形势,结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造成的冲击,对《建议》做出了重要批示,为我们的当前工作以及我国质量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11月17日,《人民日报》根据胡总书记的批示精神,发表了《提高质量促增长》的评论员文章。文章从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入手,详细阐述了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形势下,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竞争力,对扩大市场需求、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所具有的重要意义。陈邦柱会长按照中央要求,身体力行,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为我们深入开展学习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协会各项工作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榜样。

专题调研环节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关键环节。他关系到学习实践活动能否找准制约和影响协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能否找准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能否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最终实现协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党委理论中心组在认真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的基础上,围绕协会发展战略的贯彻实施,经过认真的分析和讨论,提出了6个制约和影响协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并将这6个方面的问题交给各部室,引导各部室围绕这6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开展选题调研。

为了确保专题调研活动取得实质性效果,协会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专门制定了《专题调研活动工作方案》,分别对调研题目的选择、调研报告的撰写等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为了进一步调动全体党员干部和各部室的积极性,扎扎实实的搞好专题调研工作,我们还专门设立了优秀专题调研成果的评选和奖励措施。由于专题调研环节活动组织严谨、措施到位,各部室积极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参加选题申报和调研活动,经学习活动领导小组研究,共确定了10个专项调研选题。

12月4日,经过各专题组的认真准备,协会组织召开了专题调研成果交流会。从调研报告的质量和实际成果看,各专题组对选题都作了严肃认真的思考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都能够站在协会科学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高度开展调查分析,分别在会员服务与发展、专家队伍的培育和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实现培训业务的可持续发展、提升用户满意度测评的科学性、推进和深化管理体系再造工程、加快创奖咨询向专项管理咨询转变、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的引入、提升期刊专业化水准、总结推广优秀质量管理实践等方面,针对国际质量管理理论和质量管理技术的发展,从我国企业的质量管理现状、国内质量服务机构的发展、市场需求变化、协会管理和业务发展实际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多方位的分析,指出了协会在组织管理体制、管理机制以及业务运作模式、资源配置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较为具体的改革和改进工作的建议措施。为协会进一步推动改革,创新发展提供了实施依据和着手点。

(三)解放思想讨论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正确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在解放思想的讨论中,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学习和讨论,对这一根本要求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第一党支部的同志们讨论中讲到: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点是解决认识和方法问题。首先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上,应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根据事物的根本属性,采用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方法找出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在方法上,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从事物发展变化规律入手,统筹兼顾、全面系统的考虑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不断改革创新,进而达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第二党支部的同志们在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协会的中心业务工作,提出了改进工作的思路和措施。《中国质量》和《品质》杂志提出,到2010年,要把杂志办成全国质量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专业期刊。为此,两个杂志提出了三点措施:一是持续广泛的开展读者需求调查,根据读者的需求变化,不断调整和改进期刊的选题和内容;二是进一步拓宽报道视野,扩大宣传领域,重点是加强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服务,为他们提供最新的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三是进一步加强与美国质协、韩国标准协会和日本科技联的合作,努力将国际最新质量管理成果推广到我国企业。

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调研和解放思想的讨论,协会党员干部普遍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理论体系和精神实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初步了解和掌握了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解决发展过程中现实问题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坚定了广大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决心和信心。

根据中央和国资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部署,从今天起,学习实践活动将要转入分析检查阶段,协会党委对第二阶段的学习计划已做出具体安排。

二、分析检查阶段的工作安排

根据国资委党委《关于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分析检查阶段的实施意见》和协会党委《关于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工作方案》中关于分析检查阶段的有关要求,经协会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研究,协会分析检查阶段的活动,计划于2008年12月22日开始至2009年1月23日结束。分析检查阶段将重点完成:召开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撰写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组织群众评议三个环节的工作。具体要求如下:

(一)召开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

根据国资委党委的统一部署,协会党委初步定于12月30日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专题民主生活会将针对学习调研阶段梳理归纳的制约和影响协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明确改进方向,为下一阶段制定协会整改方案打好基础。

具体要求是:在民主生活会前,协会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把学习调研阶段提出的突出问题梳理出来,协会领导班子成员要根据梳理出的突出问题和分管工作中的重点问题,认真撰写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做好会前准备,保证会议质量。

在民主生活会上,协会领导班子成员要结合职责分工,以及梳理出的重点问题,重点查找班子和个人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查找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深刻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开展严肃认真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分析原因,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过程中,既要严格要求,又不纠缠历史旧帐,不纠缠个人责任。要历史地、客观地、辨证地看待以往工作中的成绩和问题,开诚布公地谈问题、找原因、提建议,形成一个民主团结、务实创新的良好氛围。通过专题民主生活会,进一步统一班子的思想认识,进一步明确科学发展思路,针对影响和制约协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出整改意见。

今年年底前,各党支部要召开一次党员专题组织生活会,党政领导成员也要参加所在党支部的专题组织生活会。专题组织生活会的重点,是查找党员个人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找出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协会2008年的年度考核工作即将开始,各部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搞好年度考核和中层领导干部述职工作,要组织员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总结全年工作,进一步查找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围绕如何落实协会发展战略,研究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具体措施和办法,针对长期制约、影响协会和部室发展的突出问题,如:管理体制、管理机制,业务发展模式以及部室间相互配合、资源共享等问题提出改革创新的建议和措施。要将各部室的改革创新计划和改进工作的具体措施列入到明年的考核工作中(具体要求将在制定方针目标时专门布置)。

(二)撰写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

领导班子的分析检查报告,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整改落实工作的重要环节。根据国资委党委的统一要求,协会领导班子要在充分运用学习调研、征求意见和专题民主生活会成果的基础上,撰写协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分析检查报告。目的,是为整改落实工作打好基础。

具体要求是: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初稿形成后,要在专题组织生活会上听取全体党员对分析检查报告的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同时,召开一定范围人员参加的座谈会,听取协会各层面员工代表对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召开党委扩大会议,讨论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的征求意见稿。会后,要对参会人员提出的意见进行汇总、梳理,对比较集中、突出的问题,要进行专题研究,并将这些意见和建议体现在分析检查报告中。

按照中央和国资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有关要求,分析检查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在学习调研的基础上,紧密联系实际,进一步明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协会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形成了哪些共识。

二是党的十六大以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情况,包括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对取得的成效,应简明扼要概述;对存在的问题,应全面系统的梳理。重点查找领导班子在贯彻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长期困扰科学发展观的难点问题和当务之急的热点问题。

三是要深入分析存在问题的主客观原因,特别是主观方面的原因,要搞清楚哪些是思想观念不适应造成的,哪些是工作措施不落实造成的,哪些是决策有偏差造成的,哪些是执行不到位造成的,哪些是规章制度不完善造成的,哪些是工作方法不科学造成的,哪些是客观条件制约造成的,哪些是主观努力不够造成的。

四是要科学制定对策,找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明确推动科学发展的主要方向、总体思路、工作要求和主要举措,列出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可以立即解决的突出问题,列出经过努力在一段时间内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结合实际,提出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促进协会平稳较快发展的思路和举措。

五是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细化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具体措施。

(三)组织群众评议工作

协会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完成后,将组织群众开展评议。协会党委初步定于明年1月中旬召开群众评议会,对协会党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分析检查报告进行评议,评议结果将在一定范围内公布。

组织群众评议的具体要求是:

一、组织熟悉情况、有较强参政、议政能力的干部职工参加,以充分发挥评议作用。

二、参加评议人员要着重从分析检查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深不深、查找问题准不准、原因分析透不透、发展思路清不清、工作措施可行不可行等方面进行评议。

第2篇:科研学习总结范文

关键词科学宗教基督教关系

自从德拉坡(J.W.Drapper)的《宗教与科学的冲突史》(1874)和怀特(A.D.White)的《基督教国家中的科学与神学战争史》(1896)问世以来,“冲突”和“战争”之类的术语几乎成了科学与宗教关系的代名词,它们深深地扎根于后辈学者的脑海里([1],P.59),并在大哲学家罗素的支持下广为流传。人们似乎不愿注意到德拉坡的全部冲突事例都是关于天主教,“新教则总是欢迎科学”([1],p.61)的评述;也没有注意到怀特关于“科学与宗教将手拉手走到一起来”([2],p.xii)的信念;更不愿意严肃对待拜里(JohnBaillie)对罗素的批评。([3],p.5)对于上述观点的流行,怀特海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和忧虑。他把科学与宗教看成是“对人类具有影响的两种最强大的普遍力量”,并为两者“彼此似乎是对立的”而感到不安。他提醒人们注意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认为“未来的历史过程完全要由我们这一代对两者之间关系的态度来决定。”([4],p.173)虽然他的“过程哲学”没能对他的早期合作者罗素产生多大影响,但是,他的工作和默顿对清教徒的经验研究是本世纪上半叶对上述“正统观点”最有力的挑战。此后,出现了吉里斯皮(C.C.Gillispie)的《“创世纪”与地质学》、霍伊卡的《宗教与近代科学的兴起》等专门性的科学史著作,严肃地对上述论点提出了质疑。与此同时,一些综合性理论研究也相继展开。尽管研究者们在关于科学与宗教关系问题上论点各异,但他们几乎都认为这一问题远比人们想象的复杂得多。为此,本文将对两者的某些重要方面进行比较,为走向两者关系研究的综合理解奠定基础。

一.科学与宗教的内涵

许多学者在研究体现着科学与宗教之间关系的事件或批评早期的研究结论时,都认为当事人或研究者未能将科学与宗教的性质进行区分,甚至产生了许多误解。与此同时,人们也认识到不可能给科学或宗教下一个包罗万象、界限分明的定义,从它们的定义将其进行区分。因此,本文试图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对科学与宗教的基本方面进行描述来说明两者的区别。

(一)科学与宗教是什么?

首先,从提出的问题和基本关注点来看,科学涉及的问题是关于自然现象和社会事件本身的,它的目标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手段搜集材料,建立起适用范围广的原理或模型来说明现象或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并将研究限制在时间、空间和物质及其相关的概念范围内。宗教则是关于社会事件、自然现象及其因果联系的终极意义,它延伸到更为深层的意义领域,用怀特海的话说是“道德与美学价值的玄思”,([4],p.177)用蒂里希的说法是人类的“终极关切”。

其次,从人对世界的态度来看,科学与宗教揭示了两种不同的态度。按照布伯(MartinBuber)的“基本词组”,科学体现的是“我—它”("I-and-It")态度。它与布伯所称的“经验”——用来表示那些以某件事物为其对象的活动——相联系。这种“经验”使事物对象化,而且意味着与其对象的某种分离。因此,对“经验”世界的描述和研究可以采取超然的、客观的、价值中立的态度,但是“我—它”语言绝不可能以完整的存在说出来。宗教揭示的是“我—你”("I-and-Thou")态度。这里的“你”是关系密切的人们之间的称呼,“我—你”代表着一种密切的关系,它与布伯的“关系”世界相联系。布伯把“关系”说成是“会见”或“相遇”。“这不是一种主体对客体的关系,而是主体对主体的关系。”([5],p.238)这种关系是直接的、相互的,是一种完整的人的关系。它不可能采取超然的、客观的态度来描述和研究。以某种意义上说,科学揭示的是一种非人格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宗教体现的是一种具有人格的人与上帝的关系。([3],p.24)

第三,从作出的回答和概念的内容来看,科学与宗教对它们各自提出的问题给出了不同形式的答案,使用了不同的语言。科学对问题的回答依赖于观察或实验的事实,通过依据事物的某种特征抽象出的概念来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科学的语言是一个具有规范性的符号系统,只有受过专门教育的人才能掌握。科学知识的内容不是关于科学家本身,科学家获得这些知识的愿望也不是来自个人对自身的关注,而是出于对自然界的理解和这些知识的运用。

宗教对问题的回答往往通过它的教义,所有的内容都与上帝有关,都是在描述上帝与人的关系。它不是描述上帝的观点和态度,而是上帝做什么。([3],p.29)宗教使用的语言是日常语言,面向普通民众,它表达的是“一种生活方式,或唤起并表达崇拜与自我献身”。([6],p.304)它对问题的回答不是用自然规律作解释,而是从道德、伦理价值、神的要求和终极关切方面来说明。

以上我们只是从几个侧面描述了科学与宗教的区别,这种描述当然不是穷尽性的,但限于篇幅,我们不得不再换一个角度。

(二)科学与宗教不是什么?

科学和宗教都有“理智方面和社会方面”,([7],p.4)对两者关系的探讨也应该考虑社会公众对它们的理解。这里我们选择了“科学方法”和“神的启示”进行分析。

科学方法论是科学的最突出的特征,它往往暗示科学家发现新理论或新现象的程序和步骤,并揭示新旧发现之间的逻辑关系。它给人们的印象是只要学会了这种方法,掌握必备的数学知识和实验技巧,就能做出一定的发现或发明。教科书描述的都是科学家成功地运用这些方法的典范,科学理论之间存在着严格的逻辑联系。人们对前沿领域的科学家经历的无数次失败和偿试一无所知,科学的发展进程就成了一部英雄的历史。这不但严重地脱离了科学发展史的实际,同时也造成社会公众对科学的误解。

关于科学方法论,一直是科学哲学争论的焦点。从波普尔的《科学发现的逻辑》到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或他那篇“发现的逻辑还是研究的心理学”的著名论文,再到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处处充满了争论。尽管在这场争论中库恩遭到了较多的批评,但是关于科学方法论的研究也逐渐从建立指导科学家的“规范方法论”发展成对科学史的“合理重建”,更多地考虑到了科学发现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考虑到科学前沿领域探索的复杂性和事后简单化解释之间的区别。

关于科学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科学家和哲学家历来存在着分歧。科学家往往不具备丰富的方法论知识,同时也对这类知识缺乏热情。在他们看来,科学研究是一项复杂的创造活动。一项科学成就往往是经历了多次偿试和失败之后获得的。科学家应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直觉能力,善于捕捉和利用一些有用信息,不断地进行偿试,没有现成的程序和步骤供他们遵循,他们所遵守只是科学共同体的规范。哲学家往往强调科学方法的重要性,往往把一些科学发现的成功事例说成是某种方法的具体运用,或潜移默化地受某种方法论的影响。造成这种分歧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即,关于科学方法论的研究与其说旨在指导科学家的研究,勿宁说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为社会公众和未来的科学家理解科学提供帮助。

现在让我们转向宗教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神的启示”。一般认为,启示是上帝以绝对正确的教义的形式传递关于他自身特殊信息的过程。这种观点既不是当代神学的观点也不是天主教或新教的观点。([3],p.46)现代神学认为,启示是上帝与人在生活和工作中相遇,是上帝与人在历史上的相遇,是上帝使其被了解和人主动理解他的过程。它可以是在特定生活情景中顿悟,也可以是经历了某种特定事件后逐渐增加理解。启示是上帝的召唤和人对这种召唤的响应,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都是主动的。

此外,现代神学的主要流派还认为“神的启示”是公有的而不是个人的经历,历史上的重要启示事件也不只是某个人的经历。威廉姆斯(D.D.Williams)曾说:“说发生在先知和基督身上的启示……是在说这些启示发生在人类历史上”,([3],p.47)以耶稣基督为中心的启示是整个基督教社会的启示。这种启示的经验是个人和群体与上帝的相遇,是个体与上帝建立起一种信仰关系。对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对上帝的理解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经历了许多艰难曲折,没有固定的程序和步骤。启示所揭示的真理具有权威性,并不是因为它们变成了教义,而在于这些启示确实发生过。([3],pp.47-48)

以上我们从正反两个方面对科学与宗教的性质有了相对明确的区分,也了解了一些宗教理论家的基本观点,接下来我们还需要对科学与宗教的结构进行深入分析。

二.三层双向循环结构

在探讨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时,研究者往往将“宗教”与“神学”不加区分地交替使用。([8],p.100)即便是怀特将他的书名定为科学与神学而不是科学与宗教之间的战争,并在序言中将两者进行了简单区分,后来的研究者仍相信这不过是权宜之计。([1],p.61)事实上,宗教的内涵更为广泛,它包括了理智方面和社会方面,而神学则主要是指前者,它是宗教的理论核心。在一般人的心目中,神学不过是通过一些危言耸听的故事来表达那些陈词滥调的僵硬教条。这也许是一种误解和偏见,因为人们对它的作用及其与宗教的关系缺乏了解。下面我们通过比较科学与宗教的结构予以说明。

美国学者谢林(H.K.Schilling)提出了一种适用于说明科学与宗教结构的模型,([3],p.69)(见下图)。谢林把科学和宗教知识分为三个层次。其中,a代表经验描述层次,它包括观察、实验和搜集材料;b代表理论层次,它包括概括、抽象出概念、解释和预言;c代表应用或转化(transformation)层次,它是指定律和理论的应用。这三个层次是不可分割的和相互依赖的。只有相对于其他层次和整体而言,每一层次才有意义,每一层次与其他两个层次都存在着双向联系(如图中箭头所示)。它们共同构成了科学或宗教知识的有机整体。

现在我们将这一模型应用于科学。科学的理论层次b所作的概括和上升到概念依赖于经验描述层次a所提供的观察和实验事实,理论层次b得出的解释和预言也需要经过经验层次a所进行的观察与实验来检验。而另一方面,经验层次中的观察与实验也需要依赖理论的指导。同样的联系也存在于b和c、a和c之间。科学定律和理论的应用是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同时也体现了科学研究的目的;在应用的过程中也会提出一些新的问题需要在理论上予以解释。在科学定律和理论应用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只有经过系统地观察或严格控制条件下的实验才能够被确认或深入研究;观察或实验的结果、技术设备和环境条件都可以用来指导应用。这个三层双向循环模型说明,科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具体到特定的科学研究,每一层次都可能成为一项科学研究的起点或终点。针对不同的科学学科,由于其发展程度不同,各层次的知识所占的比重或所处的地位也不同。例如,高度发展的物理学,其理论知识在本学科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

同样,我们用上述模型来解释宗教。经验层次a代表信徒或信仰共同体的宗教体验或启示经历;理论层次b代表神学,它解释宗教体验和启示的经历;应用层次c是神学理论在信仰社会的应用。引导教徒面对种种社会和个人生活问题应采取的态度和担负起他的社会责任。这三个层次也是双向联系的。宗教体验或启示经历震撼了人的心灵,影响到人的生活道路和生活态度,触及了人的终极关切。这不但需要给予准确的表述以供传播,同时也需要在理论上给予解释,揭示其深层的涵义,进而指导教徒的生活和工作态度。而这种态度的改变,又影响了教徒产生主动接近上帝的愿望和倾向,因而也就会有新的体验或启示。这就是abca的联系过程。根据同样的道理,也可以解释acba的联系过程,此处不再重复。至此,我们不禁要问,谢林的模型不是在暗示宗教也是一个开放系统吗?对于这个问题他没有直接回答,但他对基督教神学的性质进行了分析。

谢林认为,基督教神学致力于解释基督徒的信仰和生活方式,解释基督教社会和基督徒个人的上帝与人“相遇”的经历。它的主要作用之一是向后人、面对不同的文化和针对不同的社会形势解释基督教思想的重要意义。它必须分析人类的普遍问题和特定形势下出现的紧迫问题,必须了解人所提出的、反映着他的终极关切的重要问题。它不只是一个信条或教义的集合体,而应该把它理解成使教义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3],p.81)事实上,由于文化的不同,社会形势不同以及神学家们的理解不同,不同时期、不同教派的神学观点有着较大的差别,出现了许许多多的神学流派。因此,谢林认为,“在自由和无阻挠的探索真理的思想开放方面,当代神学与科学没有多大差别。”([3],p.84)于是,我们有了另一个问题,这是否意谓着宗教放弃或修改某些教义或教条呢?这也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问题。

三.科学与宗教知识的继承和发展

科学知识或具体到某一科学理论,是科学家在某一特定时期或条件下对某类自然现象的认识,它往往由于某些局限性而产生错误。科学史上每一个旧理论被证伪或新理论的提出都标志着科学家在努力克服这类局限所作出的偿试,标志着科学的进步和发展。这表明,科学是一个开放的知识系统,它并不声称揭示了绝对真理。正如布朗评论说,科学之所以极具有朝气和生命力,“并不是因为科学自称是一贯正确的,而是因为科学保留着犯错误的权利,若有必要,它就改变它的思想。”([9],p.8)科学的这种开放性和不声称绝对真理往往被看作是科学的批判精神和自由探索精神的体现。

然而,人们也强调科学知识的历史继承性,强调新理论对旧理论中合理因素的吸收,强调科学方法的有效性,并坚信只有通过科学方法,经过系统的观察和精确的实验,才能获得可靠的知识,发现客观的、无可否认的真理。事实上,科学的确提供了确定性的知识,并非科学中的所有知识都会被后来的研究证伪或被修改。有关科学事实的描述和已被证实的理论往往被作为科学共同体的共同经验接受下来,并成为人们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也许其中的某一部分在将来的某个时间会受到挑战,但其它部分仍会保留下来构成那一时期科学知识的重要内容。科学史上的一些事例虽不能逻辑地证明上述论点,但可以为上述论点提供一些事实依据。天王星的理论轨道与实际观察到的轨道不符合,科学家们并没有因此放弃牛顿力学,而是凭着对牛顿力学的正确性深信不疑发现了海王星,进而证明了牛顿力学的正确性。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和经典物理学中的能量连续的概念,但在宏观、低速领域牛顿力学仍具有效力。这说明,即便是在科学的开放系统中,仍有一些确定的、稳定不变的知识内容,这既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连续性,又说明科学认识的正确性。

现在我们将这一讨论转向宗教方面。谢林的三层双向循环模型的确揭示了宗教与科学的相似结构。具体到经验与解释结构上的相似性我们还可以从怀特海的一段话得到印证。怀特海认为“宗教信条是试图用精确的术语来阐明展示在人类宗教体验中的真理。与此完全相同,物理学的信条是试图用精确的术语阐明展示在人类感觉经验中的真理。”(转引自[6],p.265)由此看来,宗教也应该象科学或物理学一样是一个开放的知识系统,应该不断地放弃或修改某些观点,而不应该声称它的所有结论都是绝对真理。为此,谢林列举了11项原来作为基督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已被大多数教会放弃的宗教观点。([3],p.111)如“《圣经》是历史地绝对正确的”,“《圣经》是科学上绝对正确的”,“空间中确实有称之为地狱的地方存在”,“上帝是在数千年前创造了这个世界”。这些被放弃的观点在我们看来也许不象科学所放弃的某种学说或观点那样具体,但它们却直接影响到神学家对宗教经验的理解和解释方式。如果再考虑到当代神学中林立的学派,各种观点之间的激烈争论,说宗教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知识体系恐怕不算过分。

另一方面,宗教中也存在着许多稳定不变的内容。其中,一类是具体的启示经历和宗教体验,这是宗教知识中的“事实”部分,是宗教理论的基础。另一类是基于上述“事实”抽象出的基本观点,它们是宗教神学的理论核心。这两类知识构成了宗教共同体的信念,成为教徒个人信仰宗教的基础和神学家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这两类知识往往通过教义的形式表达出来,以至于人们认为教义是僵硬的、不变的教条。谢林认为,教义表达了两层含义:一、教义表达了一个宗教共同体和它的上帝之间的基本信仰关系;二、教义表达了关于历史上存在过并随时间发展的人与上帝关系的基本信念。

([3],p.113)这说明,人们不能仅从字面上来理解教义,也不能将某一条教义孤立起来理解。尽管教义与科学陈述的“语言之间存在着种种差异,它们对真理的执着和对认识的欲望却是相同的。”

([6],p.316)此外,从语言的功能来看,教义(或宗教命题)推荐了一种生活方式、一套道德伦理原则或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这使人们更加注重它们的寓意和暗示,而不是字面上表达的内容。因此,教义所表达的宗教共同体的共同信念,具有认知和社会双重功能,虽然有时受到科学的挑战,仍能保持某种程度的稳定性和不变性。事实上,我们已开始涉及到科学与宗教知识的评价标准问题。

四.科学与宗教中的认同机制

一般认为,实证性是科学区别于宗教的主要特征。科学共同体对某一科学理论的认同往往依赖于该理论得到了观察或实验事实的支持。因此,科学知识的评价有一个客观的、公认的标准。相反,宗教知识,如果不是出自人们的杜撰,也只是涉及个人的经验范围,根本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教徒对某种宗教观点的认同只能是一种盲目的相信,因为宗教知识并不具有实证性。这里我们为了避免陷入关于实证性的认识论或方法论上的讨论,只是通过对两个知识共同体接受新知识的过程进行描述来说明两者在认同机制上的差异。

科学理论或科学知识往往是通过概念来表达的,因此,对概念的理解是接受某种科学知识的基础。科学中的许多概念具有不同层次的含义。诺思罗普(F.S.C.Northrop)把概念区分为两个层次:直觉层次(Concept-by-intuition)和假定层次(Concept-by-Postulation)。前者是指在观察中通过他称谓的“审美直觉”“直接看到”或“立刻理解”的东西;后者是指通过理论上的思考或假定来理解的东西。([3],p.142)谢林发展了诺思罗普的概念层次思想,又增加了一个经验层次(meaning-by-experience),它是指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自然界中存在的东西。即,概念有三层含义:经验的、理论的和直觉的或先验的。([3],pp.142-143)

将上述关于概念层次的划分与科学共同体所关心的实证性联系起来,不同层次的概念具有不同的实证要求。由经验层次的概念构成的命题或陈述要求证实它所表达的内容是真实的;由理论层次的概念组成的命题或陈述要求证实的是它的预言是可靠的;而由直觉层次的概念表述的命题要求证实的是直觉的可靠性。由于证实的目的不同,必然会有不同的证实过程和技巧。具体地说,为了证实一个新的经验层次的概念所描述的观察或实验中的发现,如科学中的新物体、新现象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确信研究者在实际操作中没有犯严重的错误,没有受幻觉或偏见的影响,其他研究者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二是确证这一新发现不与已知事实和理论明显地相矛盾。为了确认一个新的理论层次的概念或其构成的陈述,如假说或理论,科学家往往以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它是否符合诸如简单性、优美、逻辑自洽等;二是检验它的具体推论和预言结果;三是证明它是否与现有的理论协调一致,是否预示着一个革命性理论出现需要建立新的理论构架。对于涉及到直觉层次的命题唯一可能的证实方法是共同体或主体之间的交叉确证和接受,如其他人也直觉地理解到同样的证据或观点。

对科学共同体接受新知识的过程或认同机制有所了解之后,让我们转向关于宗教共同体的认同机制。上述关于概念层次的区分也同样适用于宗教中的概念。值得注意的是,在犹太——基督教传统中,“上帝”的概念完全主宰着宗教思想的整个结构。

经验层次上的“上帝”概念是指宗教体验和启示经历的基本事实,是人与上帝“相遇”的经历。一方面,它包括人类对某种超自然力量的共同体验。尽管人们的信仰不同,各种宗教或习俗的仪式各异,但是,无论在工作和生活中还是参加各种仪式时都会产生关于“上帝”的强烈感受。另一方面,具体到犹太——基督教传统,它是指历史上宗教共同体的共同体验和现实中教徒个人生活中对“上帝”存在的感受。宗教共同体对这类有关“上帝”经验的确认或承认仍遵照一定的标准:一是被宣称发生的事情不只是为一个人而几个人或整个共同体所经历;二是这些经验的内容无论在事实方面还是在理论方面都与已被公认的知识一致。

([3],p.173)这表明,虽然社会历史事件与自然现象相比具有独特性和非重复性,宗教共同体的认同机制仍有其公范的标准。

理论层次上的“上帝”概念是指对宗教体验和启示经历所作的理论解释。由于文化和生活环境的差异,不同的宗教团体对某种宗教经验的解释也不尽相同。就人类共同的宗教经验来说,有多神论、泛神论、一神论和自然神论等观点。即使在犹太——基督教传统中,也存在着不同的教派和分支。它们之间都在解释“上帝”这一概念上存在着显著差别。此外,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一些新的理论解释也不断出现,旧的理论观点也不断被放弃。我们关心的是宗教共同体是如何放弃一种旧观点而接受一种新的解释呢?谢林认为,这与科学共同体接受一种新的科学理论是相似的。首先,假定这种新的宗教学说满足逻辑自洽、简单、完美等内在标准,它必须被经验事实证明具有较好的解释能力和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其次,它必须被证明与现有的理论不矛盾或如果发生矛盾给出一个新的总体解释构架。([3],p173)当然,这并不是说科学与宗教共同体在证实或接受新理论方面没有差别。正象谢林曾注意到的那样,一个新的宗教理论往往要经历很长时间才得到确认,这是因为宗教理论所依据的事实材料远比自然现象复杂,其理论表达形式往往是建议某种生活态度或生活方式,不可能象自然科学的理论那样以严格的公式或量化的形式来表达。([3],p174)

直觉层次上的“上帝”概念是指人们的直觉理解和潜意识中对“上帝”存在的信念,它也存在于文化传统中。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是宗教中最有争议的问题之一。几乎所有的宗教派别都反对以自然界中物体的存在来类比上帝的存在。它们认为,宗教共同体的共同经验确认上帝展现着其自身。他体现着正义和爱,他向人们许诺并给予启示,他的存在只有在坚定的信仰关系之中才能被理解。因此,这一层次上的“上帝”概念只能通过共同体的一致看法,通过主体间的交叉验证和分享共同的体验来证实。以上述分析不难看出,无论在经验和理论层次上,还是在直觉层次上,科学与宗教两大共同体对概念的确证和认同都有相似的过程和标准。

五.结束语——走向综合理解的关系研究

通过以上比较分析,虽然还不能说明科学与宗教的全部主要特征,但它们有助于我们走出“冲突论”的既定模式,在宽广的视野中综合理解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分析也不应被看作是对“和谐论”的辩护。因为这种论点往往把历史上的冲突事件简单地归结为特定的社会政治形势,出于为过失辩解的目的否认科学与宗教在智力方面的差异。

科学史家布鲁克(JohnH.Brooke)在评价科学与宗教关系时提醒人们,“宗教信念渗透到科学讨论的许多方面,因此,把科学与宗教简化成一种冲突关系是不合适的。相反,出于辩解过失的目的而修改历史同样也是有问题的”。([10],p50)人们应该超越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要么冲突要么和谐的二元论,正视科学与宗教发生冲突的历史事件,客观地评价科学家的与科学研究之间的关系,将两者的关系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综合考察,承认基督教作为促进近代科学“成长的维他命和荷尔蒙”([11],p.187)所起的重要作用,从理解而不是以辩解或反驳为目的,拓宽两者关系研究的视野。

参考文献

[1]RonaldL.Numbers,ScienceandReligon,Osiris,2ndSeries1985,1:59——80.

[2]AndrewD.White,AHistoryoftheWarfareofScienceWithTheologyinChristendom,Vol.I,DoverPublications,INC.NewYork1960.

[3]HaroldK.Schilling,ScienceandReligion,GeorgeAllen&UnwinLTD,London1962.

[4]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何钦译,商务印书馆,1989。

[5]约翰·麦奎利:《二十世纪宗教思想》,高师予、何光沪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6]伊朗·巴伯著:《科学与宗教》,阮伟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7]保罗·戴维斯:《上帝与新物理学》,徐培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8]JamFennemaandIainPauled.,ScienceandReligion:OneWorld,KluwerAcademicPublishers,Dordrecht,TheNetherlands,1990.

[9]H.布朗:“论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李醒民译,《科学学译丛》,1989,6:1——10页。

第3篇:科研学习总结范文

一、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情况

1.制定福州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课程设置和选课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稳步推进我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结合省市有关高中新课程实施的指导意见精神及我市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实际情况,2006年制定如下福州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课程设置和选课指导意见。

其中:(1)信息技术学科以学生修满4学分为取得高中毕业资格的最低要求,其中必修2学分,选修2学分。

信息技术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每位学生必选。

信息技术选修模块:综合考虑目前大部分学校的设备条件以及师资力量,建议选修模块4(数据管理技术)或模块l(算法与程序设计)

(2)高中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综合考虑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合理选择选修模块,有条件的学校应尽量开设多门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

2.开展多样化的教学研究活动以推进福州市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实施

宏观指导对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新课程能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三年来我们多次组织全市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进行新课程培训,聘请国家、省市有关专家、一线骨干教师进行专题讲座和研讨交流。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使广大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理解新课程实验目的,掌握《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的教学耳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三年来,我们根据课标理念,开展案例研讨、同课异构等教研活动,提供新教材的处理建议,帮助教师理解新课程的教学特点。构建网络教研平台和QQ群,拓展教师问交流的时空,共享教学资源,与教师们及时沟通,促进先进教学经验的推广。为了进一步提高福州市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多次举办全市性的教学技能评比,如说课、教学设计、教学课件等。

二、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的课堂教学情况

为了科学、客观地对福州市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的教学情况进行总结,本学期初我们就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了专项调研,共收到20多所学校的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情况小结,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教师、学生两个层面的抽样问卷调查工作,抽样学校包含各类达标校及私立校(如图1),共返回教师问卷94份,学生问卷3430份。

调查数据显示,在教学环境上,机房硬件条件市区学校教学设备良好,能够满足正常的信息技术课教学任务,而一些薄弱校和农村校机房设备相对较差。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机子老旧,经常出故障,对于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等教学内容就无法完整实现其功能;二是学校连接的教育网速度较慢,部分课程内容所需支持的网络操作难以实现。

高中信息技术师资方面,从专业构成(如图2)上来看,计算机及相关专业占65.9%,教育技术专业的占24.4%,大本学历的占92.5%,教龄在10年以下的年轻老师占58.40%。大多数高中校信息技术教师都已具备实施新课程的专业和学历要求。

根据调研反馈材料及调查问卷统计数据,各校基本按市指导意见开设课程,即高一上学期共2个学段完成,每周2课时。高一下学期开设一个选修模块,共2个学段完成,每周2课时,以保证学生获得毕业所必须的学分,高二年段根据《福州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课程设置和选课指导意见》。学校安排通用技术课程,各校基本无课时开设信息技术第二选修。因此80.8%的学校只能开设一门必选的选修课,各校开设选修模块的比例情况如下表:

实施过程中,第一学期必修模块课时能满足大部分学校教学要求,第二学期因有会考任务,且大部分学生没有基础,若仅按会考要求的内容进行教学,课时基本满足,但教学内容无法深化和拓展,学生学习缺乏系统性。

1.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

从问卷调查数据来看(如图3),大部分信息技术教师对新课程理念还是认同的。老师们基本都能了解《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内容,并选择多种指导性文本作为教学依据(如图4),改变以往就教材教教材或完全无纲的教学情况。

但在对本次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目标是否能实现的问题上,30.8%的老师认为暂时不能实现,64.8%的老师认为基本可以实现,说明教师们对达成新课程的目标还存在一些疑虑。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有待深化;另一方面,目前的评价制度仍然是制约课程进步的主要因素。

2.教师教学方式及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新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方式上主要转变为以学生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并且培养小组合作的习惯。经过三年的新课程实验,教师教学方式已经有了一定的变化(如图5)

根据学生问卷数据,90.20%的学生反馈老师会采用自主、协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完成学习任务。

调研反馈材料及调查问卷统计数据显示,尽管教师尝试用任务驱动法、问题支架法、演示法、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等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及协作学习能力的方式来展开教学。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57.4%的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式仍是教师先讲,学生再练的传统技能课教学方式,学生反馈教师在课堂讲授时间一般在20-30分钟的占78.40%,调查显示(如图6),49.40%的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是自主探究学习。但从多数学校反馈材料来看,学生学习效果并不太好,课堂中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做到自主探究,大部分学生还是以听老师讲授,同学之间协作为主。

分析原因主要存在于以下两方面,一是因不少学生初中阶段没能系统学习信息技术,基础薄弱,再加学生主观态度上主动获取知识的愿望及能力弱,给自主学习带来障碍:二是尽管学生喜欢自主学习,但在机房教学环境下不能很好地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当然这与老师本身的教学设计及实施能力有关。

3.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评价方式

新课程倡导通过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怎样的评价方式更能客观公正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是我们这次调查的主要内容之一。

从反馈信息来看,绝大部分教师尝试采用过程性评价来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把握学生是否达成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老师们常用的过程性评价方法主要有:调查、提问记录、观察法、学习过程记录卡、电子档案袋等,评价主体也注重多元化,有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及教师评价。但由于信息技术教师任教班级多,学生数较大。实施有效评价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建立、完

善评价机制,设计良好的评价平台是下一阶段教学研究的方向。

现有会考形式方面,必修模块只采用笔试的形式,且只考选择题,这种评价方式大部分教师认为不可取。老师们认为仅通过笔试来评价学习结果,无法真实体现学生的实际的信息技术水平,也让不少学生散失了学习兴趣,降低其学习积极性,这种方式无形中也降低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大部分学校反应新课改以来高中信息技术会考成绩都不错,合格率都在的99%以上,这样的高合格率并不利于反馈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而市质检的考试情况比较好些,题目有一定难度,学生成绩相对层次比较多,教师们建议采用作品+笔试的方式(如图7)评价学生学习结果,这既可测试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可测试实际操作水平。

学生方面(如图8),最希望教师采用的评价学习成绩的主要依据前三位的是: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和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平时课堂表现、作业,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学生最希望的会考形式,有75,7%的学生选择“上机操作”,在这一点上学生的想法与教师的考虑有一定出入,原因之一是大部分学生仍然认为信息技术课即是学会相关软件的操作即可,在形成自己的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路,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方面,理解上有偏差。亦即学生了解的新课程理念与教师不同步。

三、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的问题

1.教材使用情况

2006年9月进入新课程实验,新教材的一个明显变化是它的弹性,从教学内容和活动选择,应给教师一定自主伸缩的空间。

在教师问卷调查中就“能否较好地使用本学科目前所选用的教材”,调查数据反馈完全能使用好的仅占11.70%,学生问卷中关于“你看过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吗?”,从来没有看过的占17%,偶尔看看消遣一下占32%。接近半数的学生认为目前使用的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对其学习活动没有实际帮助,从学生调查问卷数据也反映出学生对学科教学重视度不够。

在调研过程中,各校反映目前使用必修模块教材存在内容跟不上信息时展、缺乏学科知识体系、内容不够严谨等问题。选修模块教材使用情况比必修模块情况稍好。但教师们反映某些教学章节顺序并不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另外由于教材提供的相关教学资料支持较少,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无法与他们学习生活有机的结合。

由此可见,目前的教材与实际课堂教学实施效果及教学规律还有一定的差距。

2.学生差异

学生差异一直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到目前为止,很多学校对初中信息技术不重视的现象仍然存在,甚至小部分学校没有开设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放任自由,上课玩游戏,没有正常的教学行为,或者教师无法让学生真正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学生对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地学习,造成支撑高中非零起点教学的前知识和前技能不足。为了能顺利实施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各校针对学生差异问题均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

从调研反馈显示,大部分教师采取的做法主要有三类;

(1)个别辅导;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采用集体或个别补课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消除他们对高中信息技术的畏惧感。增强其学习的信心。

(2)建立互助学习小组,采用异质分组的方法,变学生的个体差异为资源,让学生在参与合作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协同完成学习任务。

(3)分层教学;制定多级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任务要求,以多样的学习方式,让不同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并达成教学目标。

3.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

调研反馈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多数要承担学科教学及学校信息设备维护、管理等工作。多重角色的身份,使教师们用于教学研究的时间相对减少,部分学校甚至要求信息技术老师把教学工作放在次要的位置,信息技术教师无法专心于教学,导致有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处于应付教学的状态。因此,建议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为学校增设相关技术管理岗位,让信息技术教师能回归教学,有效提升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促进其自身的专业成长。

四、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的建议

1.完善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的机制,提供有效的教学保障

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完善有关的管理与实施机制,为课程实施提供有力的课时、师资及设备等方面的教学保障,并为课程的良性发展提供导向。

2.以多元化的教研方式推进学科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进一步规范学科常规课堂教学,加强教学研究,通过有效开展多元化的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教师成长,带动学科教学的深层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3.加强学科资源的建设,形成有一定辐射作用的教师交流沟通平台。

通过网络论坛及QQ群等形式,开展教学案例及新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等专题研讨,拓展了教师沟通交流的时空,丰富完善学科教学资源。

第4篇:科研学习总结范文

按照省委、市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我局从9月份起在全局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活动开展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有关开展活动的指示精神,在市建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一领导下和检查组的直接指导下,加强领导、精心筹划,周密部署,不折不扣地认真开展,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下面就有关情况具体汇报如下:

一、迅速全面动员,确保精神宣传贯彻到位。10月15日,市城管局组织全局机关和直属分局的党员干部约200多人,召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认真传达中央和省、市有关会议精神,部署学习实践活动方案,提出学习实践活动要求。局党委书记接连凯同志在讲话中指出,要结合城管局成立契机,创新执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完善队伍体制,树立城管新形象。要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与“新城管、新形象”、“首善之区、和谐城管”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紧紧围绕着“党员干部受教育、城市管理工作上水平、人民群众满意度提高”这个总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努力使城管队伍成为坚定不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把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成为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过硬队伍。同时根据活动部署安排,直属四个分局也全部于10月24日前召开思想动员大会,结合市局的工作部署和本分局的实际情况对活动的开展进行精心部署。

二、加强统筹安排,确保组织指导检查到位。市城管局对活动高度重视,迅速成立学习实践领导小组,由接连凯书记、李廷贵局长担任组长。下设学习实践科学观办公室,全面负责学习实践活动的组织协调、宣传报道和综合汇总等日常工作。同时根据局机构及领导小组成员实际情况,成立5个检查指导小组,通过落实现场指导检查、联络员制度及建立网络qq办公群等措施,在全局的10个党支部展开“一对一”的指导检查工作,务必使学习实践活动的每一项内容都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具体个人。

三、重视深入基层,确保学习调研贯彻落实。我局根据上级部署并结合第一阶段“学习调研”活动的安排,在全市城管队伍中开展为期30天的“践行科学发展观,解析城管难题”调研活动。围绕目前正在开展的“践行科学发展观,解析城管难题”研讨活动的内容,由5名局领导分别带领机关干部组成5个小组在天河区城管分局等10个区分局中开展调研,重点了解基层单位在城管执法和队伍建设中遭遇的问题。10月30日,李廷贵局长亲自率队,会同政治处、协调处的负责同志赴黄埔区分局进行调研,拉开了学习调研活动的序幕。同时,结合市建委举办的“开门问计”接访咨询活动,我局于11月7日上午派出执法处、城管协调处负责同志,亲临现场,接受咨询,征求市民队城市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四、重视宣传报道,确保营造浓厚活动气氛。为在全局营造出浓厚的活动气氛,我局非常重视宣传报道,安排局学习实践办负责落实。活动刚开始,局学习实践办就着手制作科学发展观宣传画报,确保活动人人皆知、人人参与。同时,要求机关各个处室、直属各分局推荐确定联络人1名,专门负责收集报送本单位的活动素材。局学习实践办通过制作活动活动简报、开辟“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专栏”网络专栏等形式及时报道全市城管队伍的活动进展情况。至目前为止,已制作3期简报,共向市委、建委学习实践办报送材料5篇次。

五、重视理论学习,确保科学发展观深入民心。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只有深刻把握住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内涵,才能用来实践,用来指导实际工作。我局非常重视,考虑现阶段城管执法工作异常繁忙的情况下,采取多管齐下的形式进行理论武装,初步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编发理论学习提纲。根据第一阶段学习调研要求,为确保党员干部准确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精髓和根本要求,确保理论学习取得实效,局学习实践办在局领导的指导下,对有关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资料进行了整理,在众多学习资料的基础上,归纳出科学理论发展观重要理论概述、省委关于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主要精神、市委关于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主要精神三个部分,汇编成《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提纲》,印发至机关党总支、各直属分局党支部进行讨论学习。

(二)召开理论学习专题辅导报告会。我局于11月6日下午召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辅导报告会。会议由局党委书记接连凯同志主持,分两部分进行。首先,市委党校陈治桃教授应邀为该局机关和直属分局的全体队员约290人做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的发展观”的专题辅导报告。报告从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精神内涵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阐述,让队员们能及时、准确地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精髓和根本要求。接着,李廷贵局长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安排对下一阶段的城管工作进行了部署,强调全体队员要坚持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克服困难,通过开展“新城管、新形象学习教育整顿”等一系列活动,共同把城管队伍建设成“政府放心、群众满意、同行服气”的文明执法队伍。

(三)重视文件学习。对于市委、建委传来的关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通知、简报等文件材料,局学习实践办专门安排工作人员进行查收,并迅速递交给局领导和全体工作人员进行传阅学习、相互讨论,及时把握中央、省委及市委对学习实践 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精神指示和部署。同时,根据省、市委的工作部署安排,我局由接连凯书记亲自带队共有5人次参加了“组织收看收听广东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系列专题讲座系列活动”,会后将有关活动的指示精神融入到我局的科学活动中去。

第5篇:科研学习总结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数学;学习经验,有效方式

高中数学具有综合性强、知识复杂、概念抽象等特点,教学难度和学习难度都是比较大的,仅仅采用“你听我说”的教学方式,学生很难做到真正理解和掌握。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提出,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了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对改善高中数学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应用实践能力,使学生做到对数学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实现高中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

1 新课程理念含义及对高中数学学习的影响

新课程理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将学生放在核心地位,通过设置学习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并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能够通过亲身经历,做到对所学知识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同时要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情况,采用针对性教学方法,使学生得到个性发展。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高中数学原有学习方式比较单一,学习方法比较单一、落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缺乏自主性和创新型,自身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无法实现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基于新课程理念的提出,现阶段高中数学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探索能力的培养,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拥有了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可以通过自主学习、交流学习、实践学习等多种方式掌握数学知识,使自己的数学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实现更加理想的学习效果。

2 当前高中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

只有学生拥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自觉、主动的学习数学知识,使数学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但是当前很多高中学校在开展数学教学的时候,仍然沿用灌输式教学方法,按照教材大纲的固定步骤传授学生数学知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再加上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这种教学方式无法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基础较差的学生逐渐丧失学习信心,失去了学习兴趣。

2.2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高中数学知识繁多,系统性较强,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从简到难的逐步完成学习,才能打好基础,熟练掌握更加全面的数学知识,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但是当前很多高中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完全是按照老师安排的学习任务走,没有进行课前预习,没有做好课堂笔记,没有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也没有进行拓展性的训练,学习范围仅仅局限于教材与课堂,所接触、掌握的数学知识面较窄,数学知识体系不够完善。

2.3缺乏高效的学习方法

高效的学习方法对于学好高中数学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简化学习过程,减少无用、繁琐的学习环节,既能帮助学生节约大量学习时间,也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进而使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得到提高。部分学生虽然在学习中比较认真,但是却缺乏高效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将数学知识进行系统性分类,导致解题思路不清晰,分不清不同知识点之间的主次逻辑关系,无法在短时间内找出问题的正确答案。对解题技巧掌握不足,在遇到复杂问题时,往往找不到问题的突破口,只能通过大量演算找出问题答案,花费的时间较差。

3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学习的有效方式

3.1课前自主预习

通过课前自主预习,能够提前了解即将学习的知识,具备一定的基础,并针对自己存在疑惑的地方提出问题,做上标记,在学习时思路就会变得更加清晰,同时学习目标也会更加明确。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做好正确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能蚨懒⒆灾鞯耐瓿裳习,通过布置下节课程的预习任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意识,使学生在正式教学之前进行提前阅读,并让学生针对自己的预习结果发表自身观点,然后由老师进行总结,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

3.2课堂交流合作

不同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思维特点是有一定的差异的,学生在自主预习之后,针对同一个问题会存在不同的看法,此时便需要通过课堂交流,交换学生之间的观点,使学生能够在相互讨论、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老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在预习完新课程之后,将自己对新知识点的理解及困惑提出来,与小组内其他成员交换意见和看法,并通过讨论进行总结,老师在班内进行巡视指导,最后每个小组派选一名代表,将小组的讨论结果在班内进行共享,最后由老师对各个小组进行点评和总结。

3.3课后总结反思

通过课后总结反思,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对于深刻、全面的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具有重要作用。在完成课堂学习之后,学生可以对课堂笔记进行整理,理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并发现学习过程中自身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的加强训练,同时还可以根据所学知识之间的关系产生联想,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发现新的数学知识。除此之外,学生在总结反思之后,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进行拓展性训练,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数学知识,构建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

4 结束语

在新课程教育改革持续推进背景下,高中数学要想实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做到课前自主预习、课堂交流合作、课后总结反思,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善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秦丽芳.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学习方法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5(6):158-159.

第6篇:科研学习总结范文

一、加强组织领导。

3月6日,县委召开全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动员会后,我镇立即成立了以党委书记李贵峰同志为组长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并制定了《**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意见》和《**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确定了我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主题(科学发展,富民强镇)和实践载体(打造大学优美小城镇、生态农业大镇、菌业产业重镇、建设富强文明和谐新**)。3月11日,召开了全体党员干部、大学生村官及农村、社区支部书记参加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全面部署了全镇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县委书记**同志亲临动员大会并做重要指示,明确提出了指导思想和具体要求。

同时,镇里组成了学习组、资料组、宣传组、督导组,扎实搞好活动。考虑到学习实践活动与工作实际的相结合问题,我镇还制定了学习制度、考勤制度、补课制度。保证了党员干部都能按时按量完成学习任务。

二、创新学习形式。

三、创新活动形式。

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既完成规定动作,又重点搞好自选动作,力求创新示范。

(一)精心组织,严格操作。

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步骤,开展问卷调查、精心组织学习、做好学习笔记、撰写心得体会、开展调研活动写好调研报告。为每一位参加学习的党员干部印制高质量的笔记本,每一个笔记本上都印有参加学习实践活动的党员的像片,关于科学发展观的一些学习资料以及格言警句,以利于学习的需要。到目前学习阶段基本结束,每位参与活动的党员都抄录了10000字左右的学习笔记,并撰写了心得体会和调研文章。

(二)营造氛围,搞好宣传。

各村、社区、镇直各单位,都书写了固定标语、宣挂条幅,营造学习氛围;并且制作高标准的宣传画板,充实宣传阵地。开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网站。将我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过程,所有文件、上级精神以及学习资料都放在了网上,保证所有参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党员,随时、随地、随处都能,学习到、了解到、掌握到我镇的学习实践活动情况。

(三)创新载体,务求实效。

四、广开言路,开门纳谏

第7篇:科研学习总结范文

 阶段性总结

课 题 名 称  职业院校学生基本培养体系创建研究 

课 题负责人       xxx               

所 在 单 位   xx高级工程职业学校

填 表 日 期   2018 年 9 月 10   日 

 

 

阶段性总结主要分析已取得的研究成果,项目研究的可持续性,重点是反思、归纳、深化、细化。

 

 

 

一、阶段性总结活动简况:

时间:2018年8月20日

地  点:xx高级工程职业学校明智楼四楼会议室

主 持 人:xxx

参与人员:

xxx、xxx、xxx、xxx、

议   程:

      (一)xxx      主持会议并介绍课题整体进展情况

(二)xxx    汇报开展问卷调查及开展座谈会情况

(三)xxx    汇报实验样本的筛选、监控,收集资料、编写报告等工作

(四)xxx     汇报了资料收集、学生调研等情况

(五)xxx       汇报实验模型建模、实验数据分析,收集资料、编写报告等工作

(六)xxx    汇报课题计划的制定,资料收集整理,以及阶段性总结编写。

    

 

 

 

 

 

 

 

 

 

 

 

 

二、阶段性总结要点:研究工作主要进展、阶段性成果、主要创新点、存在问题、下一步计划、可预期成果等。

(一)研究工作主要进展

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课题研究工作正按照开题报告中的要求有条不紊的进行。

1.收集、查阅相关资料,深入开展科研理论学习。

课题开题后,课题团队依据学习计划采用了集体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上网、学习专著、阅读教育教学类刊物,学习职业院校学生基本xxxx培养体系创建研究等教育理论,积累教育智慧,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课题组集体学习了教育部于2014年4月颁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学习了美、日、德、韩等国的国外专家关于综合xxxx的理论;学习了国内陆刚兰、陶国胜、闵清、黄晓初、张丽、白学伟、李文涛、许文霞等学者有关xxxx培养体系建构与实践的分析、探讨、论述;学习了山东省xx市技师学院院长xxx在《中国培训》2016年第19期发表的《提升职业院校学生xxxx的实践与探索——以xx市技师学院为例》一文,了解了职业院校学生xxxx培育的现状和从学校活动和班级管理当中提升职业院校学生xxxx的方法;学习了xx省工程技师学院的教授xxx在《职业》2014年第17期发表的《浅谈职业院校学生xxxx培养和职业指导》一文,了解到从推进课程改革、深化校企合作、以就业为导向等方面提出的培养职业院校学生基本xxxx的方法。     

根据学院安排,上学期听取了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研究所杜德昌所长作的题为《职业教育科研方法和策略》的报告和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于家臻作的题为《做好课题研究,提炼教学成果—中职教师如何做课题和教学成果》的报告。他们用自己的亲身体验给我们指明了做课题的方法。会后课题组不断进行研讨,查找自身课题研究方面的不足,提升了科研水平。

 

2.用调查问卷法、特尔菲(Delphi)咨询法等了解了当前职业院校学生的基本xxxx。

(1)印制了职业院校学生基本xxxx调查问卷(教师版)、职业院校学生基本xxxx调查问卷(学生版)、职业院校学生基本xxxx调查问卷(企业版)

(2)招募各年级、层次学生样本。

(3)问卷调查、测量。采用Likert量表5点记分,测试判断各种成分作为基本xxxx的认同程度。

(4)分析调查问卷,采用特尔菲咨询法,与知名教育家、职业院校校长、教师代表、企业家座谈,对职业院校学生基本xxxx框架进行精确分析,对基本xxxx的核心概念进行精确定义。通过与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师代表、著名企业家等进行座谈,征询专家小组的意见,将专家的意见经过“集中、返回、再集中”的几轮征询,最后使专家小组的意见趋于一致,从而归纳出了职业院校学生基本xxxx的框架、培养职业院校学生基本xxxx的方法与途径等。

(5)根据结构方程模型(SEM)建立职业院校学生基本xxxx培养结构体系,并建立不同级段的基本xxxx培养结构模型。

3.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发生了转变,学生基本xxxx进一步提升。

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发生转变原因之一在于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的最大影响者当属于所教育的学生。在注重培养学生xxxx的教育理念指引之下,教师无论是在备课,还是在与学生交流,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平时与学生的交往中,都将有意识地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呈现给学生优良的一面,以身作则。在教师的耳濡目染下,学生从最初的效仿或是模仿,到逐步的学习内化,逐渐转化为自己的特质,其培养良好xxxx的意识进一步得到增强。在此基础上,一批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脱颖而出。

 

 

 

 

(二)阶段性成果

1.进行了《职业院校学生基本xxxx调查问卷(教师版)、职业院校学生基本xxxx调查问卷(学生版)、职业院校学生基本xxxx调查问卷(企业版)》的测量、收集与整理;

2.编制了《职业院校学生基本xxxx培养方案》;

3.写作了论文《基于xxxx培养的中职课程体系研究》。

(三)主要创新点

1.给不同年级的中职生分别编制不同的基本xxxx培养辅导方案。通过辅导,指导学生设计不同的职业目标和职业成长路线,进行职业耐挫能力、职业决策能力、创业能力等核心素质与能力的指导和培养。

2. 基本xxxx培养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提升学生职业岗位、社会适应能力。推广应用价值极大。

3.本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大量使用了特尔菲咨询法、结构方程模型法、数理统计法以及行动研究法,在职业教育基本xxxx的相关课题当中,比较少见。

(四)存在问题

1.课题组成员进行基本xxxx培养辅导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需要培训,资金有限。

3.测试问卷多,调查统计有难度。

(五)下一步计划

(1)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法,分析实验样本的基本xxxx“量”的方面是否达标。

(2)整理编辑研究报告集、论文集,案例集等。

(3)撰写课题结题报告,准备课题验收。

 

 

 

(六)可预期成果

 

1.研究报告《新xxxx职校生xxxx素养内涵的研究》

2.编著《职业院校学生xxxx素养的结构》

3.论文《职业院校学生xxxx素养的培养模型及评价体系》

《职业院校学生xxxx素养的培养与实践》

 

三、课题组总结要点:

 

2018年8月20日上午,课题组对xx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职业院校学生基本xx素养培养体系创建研究》进行了阶段性总结。经过讨论,课题组形成如下意见:

1.课题组成员分工、进度合理,思路清晰,问题分析透彻,课题研究和学校职业教育紧密结合,具有较强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2.建议加大对比性研究、体系创建研究,证实本课题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和可推广性。

3.加强研究成果的实践运用,结合学生专业课程学习,推广到更多的班级和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学习、实训、顶岗实习等一系列实践活动,提升基本xxxx。

 

项目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第8篇:科研学习总结范文

[摘要]在我国积极推进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过程中,推进中学研学旅行实践活动的开展对中学生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中学野外实践建设是全面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的重要体现,也是开展中学野外实践活动的重要推手。为此,文章着眼于地方性中学野外实践的建设及评价研究,以推动中学研学活动的广泛开展,并助力中学和地方性野外实践旅行基地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中学地理;野外实践;评价研究 

步入高中新课程改革,尾随着已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其他省区踏上了新课改的征程,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野外考察实践活动都有待提高和发展。站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自己的责任,按照新课改要求进行教学。在人文地理知识教学过程中,有不少课题研究活动,笔者选定了“人文地理野外实践活动探究”课题。

一、中学野外实践的必要性 

(一)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印象。在教学中,如果能够结合兴趣引导学生,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由被动状态转变为主动学习状态。尤其是在高二年级,选考科目选定之后,学生们课业压力大,思想负担比较重。如果能够借助研学旅行的方式,让学生在放松心情的同时学习和巩固知识,可谓一举多得。 

研学旅行中,学生走出教室,领略大地的大好风光的同时,通过实地勘察的方法,走进环境,让原本的地理课程教学变得更加丰富起来。在观察当地景观的时候,可以结合现实环境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渗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当学生融入到大自然环境当中之后,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念,并在学习和探索中逐渐形成人地协调观。 

(二)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观念,提高学生综合思维 

在研学旅行中,学生先从教材和的资料中了解当地亚热带的环境和需要具备的地质地理知識。当学生走进相关的环境中,再通过分析当地岩石性状,倾斜和弯曲的方向,以及影响地貌形成的因素、识别判断不同地貌的特征,有助于学生形成整体的理念。学生可以在自身知识储备的基础上,从多个维度分析问题,以系统性、认知性、全面性和动态性为原则,分析当地的地理环境,将理论与现实结合。在综合分析的过程中,学生的综合思维自然而然得到提升。

二、野外实践地点的确定 

野外实践,需要学生在旅行中学习和应用相关的地理知识,那么,地点的确定就非常重要。首先,要了解选定地点所处的位置和交通问题。在满足教学需求的前提下,位置的安全性和交通的便捷性是野外实践中的首选。其次,要确定地质概况问题。地理教学中学习地质部分的内容,需要选取的地质符合学校的要求,并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最后,还需要考虑路线情况。在野外实践之前确定好路线,确保时间和安全问题,并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才是满足教学需求的线路设计。 通过研学旅行,学生可以在浓厚的历史氛围、地理环境等影响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的思想素养提升。 

三、野外实践基地评价目标 

中学野外实践的评价目标包括以下内容。通过科学的评价,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有关野外实践的全面信息,以便对实践基地作出全面部署,并科学地指导野外实践项目的建设及发展;客观了解基地的建设、运行情况,明确基地建设中的优势和不足,及时发现安全隐患,促进基地健康有序发展;进一步规范基地相关建设行为,不断完善硬件设施,规范其服务水平,使其更好地服务于野外实践活动。 

四、野外实践以学生为主导 

作为国家的顶层设计,核心素养为一线地理教育提供了新的理念和要求,是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等的综合表现。培养地理实践力有助于提高学生适应环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创造力和执行力等品质亦大有裨益。 

    (一)问题思维链促进学生的主动深入思考 

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整合的研学活动中,可以从学生熟知、存在疑惑的环境问题入手,设计相关的问题思维链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以此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深入理解环境问题。

(二)多个活动细节完善学生的学习体验过程 

和其他核心素养相比,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主要是地理观察和测量、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地理实验和演示活动等,目的是通过实际地理环境的体验过程进行学习,这与“体验学习”的理念是一致的。体验学习强调个体经验对学习的意义,不是简单的主张要在做(实践)中获得新知识和新能力,而是更关注对经验的总结和反思,强调在掌握技能知识的过程中不仅是能知道能行动,而且要求能从深刻的反思中获得经验的提升,使学习者通过反思与体验过程获得成长性的发展。因此,在研学活动的活动设计细节中,要从计划、问卷、分工、数据测量、分析、绘图、总结等学习体验过程中,让学生形成对环境问题科学的认知方法和客观的评价方式。 

总而言之,作为一种开放性的、注重实践引导的地理课程组织形式,研学旅行主要立足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获得知识的体验和感知。同时,研学旅行和教学课堂相辅相成,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以后再走进实践中,进行知识的内化。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充分发挥科学育人的理念,助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第9篇:科研学习总结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今年我校的教科研工作坚持“科研兴校”,向科研要质量,切实提高科研效益,再创我校教科研工作的新局面,为提高我校的办学水平作出新贡献。 

二、主要工作: 

今年的教科研工作要紧紧围绕“提升我校办学层次”这个目标开展工作。具体计划如下:

1、理论学习促提高。

  当今世界,知识更新日新月异,不学习肯定要落伍。作为教师要把学习放在首位,不断更新观念,用先进的科学思想和教科研理论武装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才能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品质的下一代。今年我们仍提倡以自学为主组织学习为辅的学习方式,认真学习新《课标》、和各类教学理论杂志等,坚持写好学习体会,努力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意识和理论水平,做科研型的教师。

  2、加强研究讲实效

  我校现有省级课题1个,题为《现代小学生道德行为的调控的研究与实践》,至今已实施了二年多,并在上学期进行了第一次总结,课题成果相继被评为宁波市级科研课题二等奖、宁波市首届德育优秀成果三等奖、奉化市首届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今年我们将坚持按实施方案继续开展该课题的研究。仍将组织课题研究汇报活动,真正使课题研究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服务。 

3、严格管理求发展 

教科研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水平线。学校领导一贯十分重视教科研工作。今年我们将进一步严格科研常规管理,努力促进我校教科研工作健康发展,提高我校的教科研工作层次,为争创奉化市级先进教科研学校作好准备。

第一,及时收集各地教育教学改革信息,营造良好的教科研氛围,坚持做好教科研的宣传普及工作,引导教师广泛参与教科研活动。

第二,继续组织好教育、教学论文的交流、评比、推荐等工作。学校大力提倡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认真实践,勇于探索,善于反思,并加以总结,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我们将认真拜读,积极选送,充分利用,在为学校争光的同时,让更多的老师享受成功的喜悦。

第三,加强教科研工作的计划、总结、调研工作。年初制订好教科研工作计划、年末做好工作总结。今年,我们还将随机对课题研究情况进行调研。主要方式是:听课题汇报课、查看资料(包括各类计划、总结及其它相关资料)。

第四,健全科研网络机构,分工明确,职责到位。定期组织学习培训,加强教科研队伍建设。经学校领导商讨决定,课题研究人员名单如下:         李方伟  夏  波  侯军波  王优娜  孙科峰  汪  杰  孙熙芬  范明春  袁吉飞

        徐治英  丁朝女  竺叶儿  李春燕

三、活动安排: 

二月份: 

1、  学习学校工作报告,明确本学期教科研工作的目标任务。

2、制订本学期教科研工作计划,订好课题的本年度实施计划。

三、四月份:

3、召开教科研工作会议,布置本学期工作任务。 

4、教师课题研究培训活动。 

五、六月份: 

5、课题研究实施操作。

6、完成各类数据的统计和资料的积累,典型案例的收集整理。 

七、八月份

     7、召开课题组会议。交流各课题的实施情况,并予以指导。

8、开始撰写各个课题的结题报告。

九、十月份

9、各课题组作好总结工作。 

10、做好总课题的结题报告。 

十一、十二月份

11、参加省课题评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