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境综合规划范文

环境综合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综合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环境综合规划

第1篇:环境综合规划范文

(1)鸡粪

鸡场废弃物中排放量最大的是鸡粪,据测算,一个万羽的蛋鸡场,若以每天产粪1~1.5 吨计算,1年可产粪便365~550吨。

(2)死鸡

规模化养鸡场时有死鸡发生。死鸡本身携带大量的病菌、病毒、寄生虫虫卵等,若随意丢弃,不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分解腐败后会发出恶臭的气体,不仅会造成环境、土壤及水体的污染,而且会成为疫病的传染源,威胁规模化养鸡场的防疫安全。

(3)孵化场的废弃物

一个自繁自养的规模化养鸡场,一般会有一个大型的孵化场。其废弃物主要有蛋壳、死胚、死雏和污水,而此类废弃物富含氮元素,极易腐败,若处理不当或不及时处理会严重污染环境。

(4)污水

在规模化养鸡场中每年会排放大量的污水,其中包括生活污水及鸡生产环节中产生的污水,这些污水含有大量高浓度的有机物与病菌,若不经处理或处理不当会对环境和人畜造成较大危害。

2.污染物对环境的污染及危害

(1)大气污染

鸡粪恶臭主要是在高温下粪便发酵和含硫蛋白质分解产生大量的氨、硫化氢、吲哚、硫醇等恶臭物质。在这些恶臭物质中,对人畜健康影响最大的主要有氨气和硫化氢。恶臭能刺激人的嗅神经和三叉神经,对呼吸中枢产生毒害。同时,恶臭也有害于畜禽健康,会引起呼吸道疾病和其他疾病,并最终影响畜禽生长,导致生产性能下降。

(2)水体污染

由于鸡的消化道较短,消化率低,通常情况下,鸡排出的粪便中含有饲料中未被消化吸收的35%的氮和16%的磷,它们大部分以植酸磷形式存在。同时,粪便中还含有病原体,这些有机物的腐败分解、磷的富营养化作用及病原微生物的繁殖,都会对水体造成污染。这种污染不仅使地表水污染,而且这些有毒有害成分还易渗透到地下水中,严重污染地下水,使地下水溶氧量减少,水质中的有害成分增多,使其失去原有价值。一旦污染将无法治理、恢复,从而导致持久性污染。

(3)土壤和生物污染

企业为了提高鸡肉、蛋产量,减少发病率,在鸡饲料中往往添加各种饲料添加剂,再加上目前鸡粪处理或利用较为困难,多数采用简单方式进行处理或处置,最终造成土壤盐分和重金属的积累。同时,鸡粪便中的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及滋生的大量蚊蝇,使环境中病原种类增多,造成人、畜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传播和流行。

3.废弃物的处理与利用

(1)鸡粪的处理与利用

堆肥法处理:将鸡粪与其他有机物如秸秆、杂草、垃圾等混合、堆积,控制相对湿度在70%左右,创造良好的发酵环境,使微生物大量繁殖,导致鸡粪中的有机物分解并转化成植物所能吸收的无机物和腐殖质。而堆肥过程中产生的50~70℃的高温,可使鸡粪中的病原菌及寄生虫卵死亡,达到无害化处理的结果,从而获得优质肥料。堆肥发酵过程可分为温度上升期、温度持续期、温度下降期三个阶段,经高温堆肥处理后的粪便呈棕黄色,质地松软,无特殊臭味,不会滋生蚊蝇。

能源化处理:鸡粪可以通过沼气池厌氧发酵工艺产生沼气,不仅能提供清洁能源,而且能解决规模化养鸡场环境污染问题;同时,沼液、沼渣可以用来肥田植树。

资源化处理:选择干性鸡粪,通过干燥、杀菌、除臭、除杂质等工艺处置,可以作为饲料资源开发的原料,从而解决我国蛋白质饲料资源的不足。

生物质发电:大型或超大型养鸡场利用鸡粪及谷壳混合物作为燃料,通过高效率硫化床焚烧炉直接燃烧发电(控制好床温800℃、出口烟温750℃),并对生物质发电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按国家排放标准进行处理。

(2)死鸡的处理与利用

深埋法:深埋法是将死鸡埋入土壤中,在厌氧的条件下,通过肠道微生物及细菌酶的影响,发生腐败分解,可将大部分病原菌杀死。深埋坑的规格为1.2~1.5 米深,同时在尸体入坑前后各撒一层生石灰才能予以掩埋。

焚烧法及高温煮沸法:焚烧是将死鸡的尸体置于火中使其火化,从而杀死病原体。在选择焚烧炉时要注意焚烧效率,为避免污染环境可选用二次燃烧装置。而高温煮沸法是将尸体置于水中煮沸,一般100℃的普通锅即可,不仅可以彻底消毒,还可以保留部分产品。

饲料化处理:可通过蒸煮干燥机对传染病死的鸡只进行高温、高压彻底灭菌处理,然后干燥、粉碎可获得优质的肉骨粉。

(3)孵化场废弃物的处理与利用

孵化场的废弃物主要包括:无精蛋、毛蛋及蛋壳。无精蛋经过一定的处理可以食用;而毛蛋一般是经高温消毒、干燥处理后,粉碎制成蛋壳粉、肉粉等动物性饲料。由于孵化废弃物中含有大量蛋壳,故其钙含量非常高,一般孵化场废弃物加工料在鸡日粮中可占到6%,在蛋鸡日粮中可占到10%。

(4)污水的处理

第2篇:环境综合规划范文

【关键词】医院总体规划 绿色环境营造

引 言

在生产水平较低的社会中,医院的设施往往只满足于最起码的抢救、门诊、化验、检查住院治疗等最为基本的使用要求,我们对过去医院的印象,常常是“拥挤不堪”、“杂乱无章”、“方向感差”的感觉。这些情况的产生与当时我国的计划经济和发展有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院的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医院环境对患者、家属乃至医护人员的重要性已不是单纯的医疗建筑空间大小和室内装修方面的问题。根据现代医疗理论,患者接受治疗和康复的过程中,心理和精神状态的表现情况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重视患者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力求使患者在就医的过程中保持平和、温馨的心境,从而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并提高治疗的效果。医院的环境对病人的心理和精神状态的影响是巨大的。罗杰斯?伍尔瑞对美国宾西法尼亚保里纪念医院的环境对病人的影响进行了长达十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患者可以从他们的窗户看到室外园林的树木比他们直接看到砖墙需要的药品减少30% ,而康复速度提高30%。由此可见,环境的美观价值对于病人康复的作用尤为重要。同时,旧的医院环境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医学的要求,改善医院环境已迫在眉睫。营造良好舒适的医院环境成为医院建设者和设计师所关注的焦点。下面分别从总体规划、绿色环境的营造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1、总体规划

众所周知,医院应该具有相对安静的周边环境,但是不少医院处于城市的喧闹繁华地带。一所医院的整体环境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总体规划的优劣。所以,它的总体规划显得尤为重要。总体规划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医院与周边城市环境的协调,即各种流线与控制的合理布局(院区内外环境的布局) ;二是医院内各种功能区域的良好组合。

医院中的交通流线较为复杂,包括人流、物流、车流、污流等。其中人流又包括工作人员的流线和患者的流线。医院的流线与医院流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是医院管理学与医院建筑设计的结合。这些流线既要简洁明快,又要避免互相交叉,否则,在医院的局部区域中形成混乱,给患者带来不便。其结果会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并对情绪造成不良影响。如医院的门前交通混乱,也会给周边的城市交通和环境带来一定影响。因此,医院的交通流线规划在医院环境设计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医院建筑在民用建筑中属于功能复杂的公共建筑。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旧时的医院建筑已不适应现代临床医学对诊疗环境的新要求。医院建筑内部布局逐渐向各功能部门(门诊、病房、医技)组成一个合理有效的整体方向发展。例如,香港北区医院,利用一条“医院街”把各个功能科室连接起来,建立了医院诊疗环境新模式。其结果,方便患者轻松找到所要去的科室并完成相应的检查诊断和治疗。节省了患者诊疗的时间,提高了医院的服务效率。美国的侯莫?古德尔斯基住院大楼就是这一规划的典型优秀案例,住院大楼是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综合医学中心扩建的部分,通过一条玻璃走廊与医院北侧入口相联接。为来访者和门诊患者提供的玻璃连廊采用玻璃采光顶,带给人宽敞明亮的感觉。休闲等候区种植或摆放绿色植物,周围环境变得优雅宁静,克服医院的嘈杂、压抑的缺点,缓解病人的焦躁情绪。如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进入园内的车流和人流在医院标示引导下,便捷的到达门诊、急诊和住院部的各个入口。整个建筑布局充分利用了原有的地形高差和绿色景观,布置了几个大小、形状都各不相同的敞开式庭院,从而创造了幽静温馨的院区环境。在美国泛景湖地区医疗中心,采用“商业街”的形式,将服务项目沿“街”布置,并且为病人提高了通向所有门诊科室、康复、健身、以及教育、零售、行政管理和餐饮的入口。使医院整体显得井然有序,环境空间设计简约大方。

总之,医院建筑的整体规划关系着医院的环境空间的优劣,总之规划搞好了,环境空间的营造也成功了一大半。

2、绿色医院环境营造

绿色是人类生存环境中不可缺少的,对医院来说这个“绿色”还包括着更深层次的含义,下面分别从无障碍设计和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分别阐述绿色医院环境的营造。

2. 1 无障碍设计的基本理念:医院的无障碍设计,不单纯为残疾人所作的特殊设计。而医院环境中的坡道、盲道、辅助栅栏、标示和护理设施等,应进行人性化设计尤其是涉及到患者的心理、行为、精神等方面的人性化设计不可忽视。医院建筑的门诊大厅和病房楼是影响患者使用频率最高的两个地方,患者进入医院的第一地点是门诊大厅。医院的科室种类繁多往往让患者和家属摸不着头脑,同时也是人流最交汇嘈杂的地方。为了缓解给病人的心情造成不良影响,建筑师运用建筑中庭辐射空间组织为中心的设计新方法,将医院每层平面的各科室都围绕中庭展开,对各个科室的分布情况一目了然,中庭在交通组织上又成为一个疏散人流的枢纽。

例如,我院门诊大楼的中庭,就是这一设计手法的成功案例。进入门诊大厅,贯通五层楼的中庭内悦目清新的绿色植物舒缓了病人的紧张不安的心情。医院的标示系统和问讯处导医小姐的亲切服务,给就诊人们带来方便。病房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患者诊疗的场所。研究表明,病房的环境对患者的情绪影响很大。在病房的设计中应当尽可能在色彩、灯光、装饰及护理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缓解紧张情绪的气氛,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氛围。许多医院在新建综合性病房中的儿童病房设计,墙面和门采用了温馨和谐的粉色,地面上铺装弹性PVC胶板,并在墙面上装饰了各种可爱的儿童卡通图画和花草图案,缓解了儿童对医院的恐惧心理,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2. 2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医院建筑“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受到越来越多设计师的认同并成为关注的焦点。人性化设计考虑的不应仅仅是患者,医护人员作为医院环境的主体,他们的辛苦大家有目共睹。但是他们的工作环境却很少被人注意,所以设计师再考虑到人性化设计的同时,应给医护人员的办公和休息环境设计一个新方案。我想,在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中工作,他们的效率和精神状态都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和转变。

医院的注射室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门。但长期以来,男女患者同出一室,给病人带来极大地的不便和尴尬。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照顾到病人的情绪和隐私,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医院设置了男女分设的注射室,出现了全新的改革。另外,在几年的医院工作中,我们发现门诊的儿科中,就诊的患儿往往大哭不已,动作剧烈,而医生们的诊察桌大多都是普通长方形,孩子不小心就会碰到桌角,如果改成带弧形的式样,我想对于孩子来说,这应该是保护他们的一个好办法。

当然人性化设计是营造绿色和温馨的医院环境的根本。今天的医院建筑室内装饰,不仅仅是白墙白床单。它采用了许多温馨靓丽的色彩:如床的颜色是黄色的床体、蓝色的床单,沉稳明快的窗帘,墙上的自然风景画为整个病房带来了春天的希望,从病房向外望去,是一片繁茂的树木。在这样的环境中,病人的心情舒畅,情绪稳定康复能力自然也就增强。

温馨的环境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也产生出乎意料的医疗效果。据有关医院的管理部门统计,具有优雅环境的医院与同类型、同规模的医院相比,止痛片的使用量明显减少30% ,这也印证了有关的科研结论。

第3篇:环境综合规划范文

论文摘要:海河流域现有综合规划是1986年编制的,已经难以适应现今流域 经济 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必须站在新的制高点上进行修编。结合流域当今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阐述了规划修编的指导思想及原则,指出了规划修编工作围绕流域发展与管理应关注的主要内容。

海河流域是我国 政治 文化中心和经济发达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新

规划修编要重点把握以下八项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重点解决好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水问题,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供水安全、防洪安全和生态环境用水等方面的需求。二是坚持人与 自然 和谐的原则。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妥善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促进水利的可持续 发展 。三是坚持资源节约和保护的原则。继续把水资源的节约、保护、配置放在突出位置。四是坚持流域水利发展与区域 经济 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强化流域水利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提高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五是坚持全面规划与突出重点的原则。在统筹考虑流域各方面对水利需求的同时,牢牢抓住海河流域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防洪保安要求高的特点,在规划中着重解决生态环境修复、供水和防洪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六是坚持协调统一的原则。妥善协调流域规划与区域规划、综合规划与专业规划、水利规划与其它行业规划的关系。七是坚持继承与发展的原则。现行规划是修订的基础.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八是坚持以创新促发展的原则。规划修编力求体现先进性、 科学 性、经济性,并应重视采用新思路、新资料、新方法、新技术,提出新成果,努力提高规划的科学性。

三、围绕流域发展与管理的需求,突出规划修编的主要内容

流域综合规划应对流域的防洪、排涝、供水、灌溉、发电、航运、岸线利用、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各项任务,进行全面规划,结合海河流域特点和实际,海河流域综合规划要突出解决以下四方面重大问题。

1.优化水资源配置,构建安全高效的城乡供水保障体系

通过建设南水北调东中线,沟通流域水系,组成海河流域“二纵六横”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合理配置引江水、当地地表水和地下水、引黄水以及非常规水等多水源.统筹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受水区和非受水区用水,城市和 农村 用水。

按照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实施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的要求,提出主要省际河流水量分配规划方案.加大农业节水、 工业 节水和城市节水力度,统筹灌溉规划、城乡供水规划,以及区域产业布局调整建议规划等,保障饮水安全、粮食安全。

2.维护河流健康,构建清洁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保障体系

确立河流生态功能,明确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目标,确定基本生态水量,开展北运河等生态修复试点,保障白洋淀、七里海等重要湿地生态用水。

以京津等大中城市水源地、省界缓冲区、地下水资源保护为重点,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提出水域纳污能力和限制排污总量及分阶段目标,提出地下水限采方案,建立完善的水质水量监控体系。

    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拟定官厅和密云水库上游、太行山等重点区的水土保持方案。

    3.实施洪水管理,构建人水和谐的防洪减灾保障体系

    建立较完善的防洪体系,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沟通水系、相机调度,注重洪水资源利用。加强中小河流、中小水库、山洪灾害防治、洪水资源利用和岸线利用规划,制定不同标准下的洪水资源利用方案及措施,提出洪水调度方案调整意见。

    4.加强综合管理,构建有序可行的水管理能力保障体系

    提高流域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健全流域水法规体系,完善规划体系,建立新型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高效的协商机制。完善水利应急机制,积极调处和预防以晋冀豫漳河上游和京津冀晋省界地区为重点的水事纠纷。加强水利信息化.提高水利行业自身管理能力。

第4篇:环境综合规划范文

论文摘要:提出了在健康水循环思路指导下的以供需水预测、节制用水、水资源保护为基础的,综合考虑水资源配置的水资源综合规划方法,改变了传统的根据水量需求单纯扩大供水规模的以需定供规划方式。在水资源总量有限的条件下,从依靠技术管理提高用水效率、调整工农业产业结构、降低用水定额、兼顾经济社会用水与生态用水等方面对需水加以控制管理;从一次性水源向再生性水源转变,挖掘供水潜力;对饮用水水源地和一般水体涵养保护、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再生回用进行全过程管理,实行地表水、地下水统一保护。最后,以北京市新城顺义区为对象进行了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水资源紧缺问题越来越突出,这就要求对水资源的利用方式应当由以前水厂一用户一排放的单向利用转变为水厂一用户一再生的循环利用,即实现水资源的健康循环,使水资源的社会循环与自然循环能够相互协调。

1水资源规划研究现状

20世纪60年代0年代,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强调以自我发展为中心,导致河道断流、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人们逐步认识到环境与水资源的内在联系,在进行水资源规划时更多地考虑了水资源、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目前国外水资源规划方法主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防止生态系统进一步恶化和改善生态系统质量放在最优先的位置,在水资源管理过程中积极地开展水环境质量的改善工作。水资源的规划重点放在控制水资源需求量上,采取多种节水措施,以保证现有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只有当现有水资源量不足、确实需要增加水资源量时,才考虑开发新的水资源或寻求替代水源(如再生水)。水资源规划的目标则转变为满足现状和将来经济社会开发的适度水资源需求量。同时,在规划过程中应用经济措施和价格手段,以及公众参与的透明规划方式逐渐成为发展趋势。

国内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采取以需定供的水资源规划方法,这种方法隐性认为水资源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由此也造成了如河道断流、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土地盐碱化等不良后果。在2002年以后,全国进行了新一轮的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针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迫切需要,进一步查清水资源数量、质量及其时空分布,在维系良好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实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

2规划目标及方法

2.1规划目标

健康水循环框架下的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应当为区域内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依据,根据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对水资源的要求,提出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的总体布局及实施方案,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2规划方法

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方法的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在传统规划方法——现状调查评价、供需平衡分析、方案比选的基础上,以“健康、循环”为核心进行规划。

“健康”即在规划的全过程中体现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

在需水预测中,除进行生产和生活需水预测外,还应进行生态需水预测,其目标为各个生态系统的健康等级不低于现状,多数能够有所改善。

增加了水资源保护的规划内容,通过水资源污染现状调研及预测,结合保护目标,制定污染源治理及地表水、地下水的保护措施,重点是建立规划区污水收集、处理和回用系统的布局方案。

在建立水资源配置方案集的过程中,应以生态环境保护作为衡量标准之一,去除无法满足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的方案。

在规划方案比选过程中,除考虑传统的水资源量和社会经济因素外,还应加入生态环境保护因素,共同进行多目标的优化决策,形成推荐的规划方案。“循环”的核心是规划区内污水的收集、处理、再生和回用。再生水回用应根据需水预测成果分析可应用再生水的项目,确定不同回用目标的水质要求及水量需求,由此确定不同规划水平年再生水厂的规模、工艺、分布和服务范围。

雨水收集利用也是“循环”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面源污染治理的有效手段,应在规划区内因地制宜地采用不同雨水收集利用方案。

在健康水循环的框架下,应改变传统“以需定供”的规划理念,通过“节制用水”抑制需水预测中不合理的部分,减少需水量。产业结构调整、节约用水和提高用水效率是节制用水的主要手段。通过对农业及工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控制高耗水行业的发展规模,鼓励耗水量小、利用率高的行业发展;通过节约用水的分析来减少不合理的需水量。

通过上述围绕“健康、循环”而建立的水资源综合规划,将得到由强化节水的需水方案和包含替代水源的供水方案所组成的水资源配置方案集。综合考虑水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多因素后可得到优化的水资源配置方案。

3应用案例

3. 1背景介绍

根据《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顺义区将作为北京市东部的重点发展新城之一,承担主城区疏解出来的部分城市功能,是未来北京东北部城市化发展的核心地区。随着顺义区的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将会发生较大变化,进行新的水资源规划,协调水资源、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势在必行。为此,在健康水循环的框架下研究和制定了顺义区的水资源综合规划,确定了2010年-2030年顺义地区工业、城市及农业的发展规模、结构与用水布局,在综合考虑总体用水和供水方案后,给出了顺义区水资源总体布局方案,对地下水、地表水、污水处理及再生水等各种供水利用方式进行了规划,同时也对工业、农业、生活、生态的用水来源进行了规划,满足了顺义地区对水资源的需求。

3. 2相关规划成果

①需水预测及节制用水

在生产需水预测过程中,考虑了顺义区经济产业结构调整,限制了高耗水行业的发展,合理抑制了需水量。

生态需水预测的目标是各生态系统的健康等级不低于现状,尤其是重点保护地区。生态需水预测分别讨论了河流、林地、湿地、城区绿地、城镇景观水体的生态需水。通过计算给出了顺义区的生态需水量及参与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的水量。

节制用水除应用产业结构调整手段外,还对工业、农业和生活的用水节水进行了调查,制定了工业、农业和生活的节水标准与指标,由此进行了节水潜力计算并给出了可行的节水措施。2030年顺义区工业、农业和生活相对节水潜力如图2所示。

根据生产、生活和生态需水的预测及节制用水分析汇总得到基本方案与强化节水方案下的顺义区需水量(如图3所示)。

②水资源保护

首先,结合水功能区划及现状水质,确定了地表水分阶段保护目标,并计算了相应的纳污能力。根据对污染源现状的调研,进行了污水及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和预测。由此制定了相应时期污水处理厂的布局、规模及处理深度方案。

其次,从工业、城镇生活、畜禽养殖污染源治理和水环境监测、综合整治等方面对地表水资源保护策略进行了规划;由开采量和主要污染物因子控制提出了地下水资源保护对策。

③供水预测

根据顺义区的水资源调查评价,预测了不同规划年顺义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可供水量,同时根据实际情况给出了雨水集蓄利用方案。

在污水集中处理处置方案的基础上,对再生水用途及回用潜力进行了分析,主要回用于生态用水,同时兼顾农业、工业及市政杂用用水。

④水资源总体布局

由需水预测、节制用水、水资源保护及供水预测的研究成果,给出了顺义地区的6个水资源配置方案,综合水资源量、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指标,经过供需平衡分析以及不同方案的比选,给出了推荐的水资源配置方案,并形成了水资源的总体布局(见图4)。

⑤规划实施的效果评价

通过综合评价给出了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推荐方案,该方案实施后,顺义区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的情况将逐渐得到缓解,地下水储量亏损、地表水生态环境恶化等情况将逐渐恢复,最终形成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

规划实施后,将集中力度实施水资源保护方案,其中包括城镇污水集中治理工程、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以及地下水源保护工程等,以上工程实施后顺义区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将有很大改观,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目标要求,地表水因水质原因而无水可用的状况会彻底改变,地表水环境安全得到保障。除此之外,地下水也将逐步得到回补,水质也将有所保证。

4结论

第5篇:环境综合规划范文

为合理利用居住小区道路下有限的地下空间,有序地布设市政管线,给各专业管线的设计、施工及维护管理提供依据,在前期规划阶段,应进行室外管线综合规划。文中主要论述了管线综合规划的基本原则、内容及影响管线综合规划的几个因素,希望能与业中同仁一起交流探讨、共同提高。

关键词:管线综合规划; 专业管线; 地下车库; 覆土厚度

Abstract:

For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residential area in a limited way of underground space, orderly layout municipal pipeline, give all the professional pipeline design,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management to provide basis for the early in the planning stage, should carry out the outdoor pipeline comprehensive planning.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basic principle of the comprehensive plan for utilities, contents and comprehensive planning on pipeline of several factors, the hope can and colleagues in the industry together, to enhance communication.

Keywords: pipeline comprehensive planning; Professional pipeline; Underground garage; Cover earth thickness

中图分类号:TU99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住小区的建筑功能不断完善,维系着人们日常生活、生产及建筑功能的正常运转的各种市政配套设施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合理规划各专业管线的平面位置及竖向控制高程,避免各专业管线的相互干扰,这就要求我们在管线综合设计阶段必须做到精确设计,合理确定各专业管线的容量、平面位置及竖向控制等。

1.管线类别

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日益提高,新建小区一般无架空管线,管线均采用地下敷设。常见的专业管线主要有雨水管线、污水管线、给水管线(高、中、低区、直饮水)、热力管道(一次网、二次网、高、低区)、燃气管道(中、低压)、再生水管道、电力管线、弱电管线(通讯、有线电视、网络、监控等)等,有的小区甚至有消防外网(消火栓管道,自动喷淋管道)。

2.管线布置原则

管线综合规划设计时,应合理布置管线的平面位置,管线宜分散布置,避免同一条道路下管线过多,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线交叉。当管线竖向位置发生矛盾时,宜遵循如下原则:压力管线让重力自流管线;可弯曲管线让不易弯曲管线;支管线让主干管线;小管径管线让大管径管线。工程管线不应在垂直方向上重叠直埋敷设,同一小区管线在道路下的平面位置宜相对固定且宜平行于道路中心线。

工程管线在庭院内建筑线向外方向平行布置的次序,应根据工程管线的性质和埋设深度确定。污水管线因其出户管较多,出户管多为重力管线,不宜与其它管线过多交叉,因此宜临近建筑物布置;因对建筑立面要求的提高,建筑雨水内排水越来越多,雨水管线宜临近建筑物布置且宜紧邻污水管线,以便于同槽施工;燃气管线因其安全性,宜临近建筑物厨房侧布置,不应穿越建筑物基础;除上述三种管线外,其它如给水、通讯、电力、热力等管线因其支线较少,可根据单体楼座出户管情况灵活布置。

3.管线综合规划

在进行小区管线综合规划前,应首先进行充分的调研,详细了解周边市政道路各专业管线的现状及规划资料,如市政接入口位置、自来水供水安全性及供水压力、热源情况、电力负荷及安全性、排水管道的管径及标高等。其次根据小区的技术经济指标估算各专业管线的容量,如供电负荷、热负荷及供热方式,燃气用气量、给水水量、排水管径及系统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来水加压泵站、变配电室、换热站、分布式能源站等设施站点的分布规划及规模。此外,需适时与建设单位及建筑设计单位对接,详尽了解各建筑使用功能及其对管线的要求、地下车库覆土厚度、地下车库性质(是否为人防工程)等,确定给水(含消防)、供热等管线的分区情况及敷设路由。再次,对周边市政管线进行综合分析及评价,提出小区规划对市政配套管线的要求。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本小区需规划的管线种类,根据小区路网规划,合理、有序地将它们敷设在小区地下的空间,使之施工、维护方便,给小区营造一个优美的环境。

4.影响管线综合规划的几个因素

(1)市政外网接驳点的位置

专业管线由小区不同的出入口或是小区其它位置引入引出,直接影响到专业管线在道路下的位置。在进行管线综合平面规划时,需结合管线竖向控制统筹考虑、反复推敲,合理确定各专业管线的接驳位置,优化管线的平面布局,尽量减少管线的平面交叉。

(2)管线种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建筑功能日趋多样性,管线为满足建筑功能需配套的专业管线种类也不断增多,对管线综合规划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给水为例,有低区生活给水管道及室外消火栓管道(通常合为一条管道)、中区、高区生活给水管道、直饮水管道、消防外网(消火栓管道,自动喷淋管道)等,且多为环状布置,各种给水管线的施工要求相同,埋深相同,可布置在一起,间距以0.5m为宜。

(3)市政设施站点

居住小区内的变配电室、换热站、调压站(箱)、生活(消防)水泵房、化粪池、污水处理构筑物等市政配套设施的位置及形式会直接影响到小区管网的布置走向和管径大小,在设置时应统筹考虑,确保布局合理。比如给水加压泵房宜设置于小区用水量集中的建筑物,位于小区负荷中心,这样可以减少生活加压管线的敷设长度,管线管径,并可以减小管道水力损失,从而减少能量消耗,达到节能效果;换热站宜结合地下车库设置,靠近热负荷中心,并方便一次网的连接,其规模的确定要兼顾二次网的系统调节和水力平衡,节约工程投资。因此管线布置应与市政设施布局统一考虑,相互协调,满足建筑功能需求。

第6篇:环境综合规划范文

论文关键词:管线综合规划 城市规划 运用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城市中管线种类还会继续增多。现代城市日益重视利用地下空间,工程管线大都埋在地下。有些城市还有地下铁道、地下街、各种地下建筑物和构筑物等。所以城市管线的综合规划在城市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1 管线综合规划的分析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城市中管线种类还会继续增多。现代城市日益重视利用地下空间,工程管线大都埋在地下。所以城市管线的综合规划在城市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应重视近期建设规划,并应考虑远景发展的需要。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应结合城市的发展合理布置,充分利用城市地上、地下空间。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应与城市道路交通、城市居住区、城市环境、给水工程、排水工程、热力工程、电力工程、燃气工程、电信工程、防洪工程、人防工程等专业规划相协调。统筹安排城市建设地区各类工程管线的空间位置,综合协调工程管线之间以及与城市其它各项工程之间的矛盾年进行的规划。城市工程管线规划必须遵循科学合理,超前意识的原则,各类管线要统筹规划,综合安排,执行各专业布置技术规定。城市工程管线综合所说的各类工程管线系就是市政工程中的常规管线,即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燃气、供热等工程管线。条文中所谓统筹安排,主要就是采用城市统一坐标系统和标高系统,总体上安排各类工程管线的空间位置,以免发生互不衔接和混乱的现象。需要综合协调能力,就是要综合考虑地形、地质条件、城市道路走向,相邻工程管线平行时的水平距离和相互交叉时的垂直距离,工程管线与其他工程设施之间所要求的距离,城市设施的安全以及环境的美观等要求,协调解决工程管线之间以及与城市其他各项工程之间的矛盾,使其各得其所,方便其工程的运行。在确定城市管线的时候,要注意确定城市工程管线在地下敷设时的排列顺序和工程管线问的最小水平净距、最小垂直净距;确定城市工程管线在地下敷设时的最小覆土深度;确定城市工程管线在架空敷设时管线及杆线的平面位置及周围建(构)筑物、道路、相邻工程管线间的最小水平净距和最小垂直净距。同时由于城市给水、排水、供电、通讯、燃气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系统性很强,涉及面很广,迫切要求有全面系统的城市管线综合规划,来统筹安排好各专业管网系统的建设,协调好管线之间的矛盾,彻底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网路系统性差,管网间特别是交叉口管位矛盾突出,管线建设返工多,投资浪费等问题。一般在编制详细规划阶段进行,以各项管线工程的初步设计(或施工详图)资料为依据。内容一般为编制工程管线设计综合平面图和管线交叉点标高图;修订道路横断面上管线布置图。综合设计不但要确定各种工程管线的平面位置,而且要检查它们的竖向标高,解决各种管线在交叉处发生的矛盾。根据初步设计资料所作的综合设计,在每项管线工程完成施工详图后,须进行核查。

2 管线综合规划在城市中的规划

在城市中,城市管线的综合规划有着很大的作用,对于这方面,我们应该从管线的设计上进行考虑,主要的原则是:城市中的架空线路和地下管线一般都沿城市道路敷设,并尽可能布置在绿带、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范围内。管线一般与道路的中心线平行;道路交叉口的管线交叉点越少越好;管线之间以及管线同建筑物、构筑物、行道树木之间要保持一定的水平距离,以满足技术、卫生和安全等要求。各种地下管线从建筑红线向道路中心线方向平行布置的次序,在地下管线交叉时,管线之间要有一定的垂直距离。如发生冲突,通常是拟建的管线避让已建的管线;内部有压力的管线避让重力自流的管线;小管线避让大管线;易弯曲的管线避让不易弯曲的管线;临时性管线避让永久性管线。在城市建设中应尽可能先敷设地下管线,再铺筑道路路面,尽量避免因敷设地下管线而开挖路面。把城市的主要地下管线集中设置在地下管线廊道中,既可避免因各种管线的建设时间不同,反复开挖路面,又便于检修,减少占地。但建设费用往往比较大。工程管线在道路下面的规划位置宜相对固定。从道路红线向道路中心线方向平行布置的次序,应根据工程管线的性质、埋设深度等确定。分支线少、埋设深、检修周期短和可燃、易燃和损坏时对建筑物基础安全有影响的工程管线应远离建筑物。转贴于 布置次序宜为:电力电缆、电信电缆、燃气配气、给水配水、热力干线、燃气输气、给水输水、雨水排水、污水排水。工程管线在庭院内建筑线向外方向平行布置的次序,应根据工程管线的性质和埋设深度确定,其布置次序宜为:电力、电信、污水排水、燃气、给水、热力。当燃气管线可在建筑物两侧中任一侧引人均满足要求时,燃气管线应布置在管线较少的一侧。沿城市道路规划的工程管线应与道路中心线平行,其主干线应靠近分支管线多的一侧,工程管线不宜从道路一侧转到另一侧。工程管线干线综合管沟的敷设,应设置在机动车道下面,其覆土深度应根据道路施工、行车荷载和综合管沟的结构强度以及当地的冰冻深度等因素综合确定;敷设工程管线支线的综合管沟,应设置在人行道或非机动车道下,其埋设深度应根据综合管沟的结构强度以及当地的冰冻深度等因素综合确定。城市规划区内沿围墙、河堤、建(构)筑物墙壁等不影响城市景观地段架空敷设的工程管线应与工程管线通过地段的城市详细规划相结合。沿城市道路架空敷设的工程管线,其位置应根据规划道路的横断面确定,并应保障交通畅通、居民的安全以及工程管线的正常运行。架空线线杆宜设置在人行道上距路缘石不大于1m的位置;有分车带的道路,架空线线杆宜布置在分车带内。电力架空杆线与电信架空杆线宜分别架设在道路两侧,且与同类地下电缆位于同侧。对于同一性质消工程管线宜合杆架设。架空热力管线不应与架空输电线、电气化铁路的债电线交叉敷设。当必须交叉时,应采取保护措施。在工程管线跨越河流时,宜采用管道桥或利用交通桥梁进行架设,应当可燃、易燃工程管线不宜利用交通桥梁跨越河流。工程管线利用桥梁跨越河流时,其规划设计应与桥梁设计相结合。

3 管线综合规划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

对于城市规划中的管线的综合规划,首先就是道路竖向规划,确定各道路交叉口的竖向标高,为管线综合规划的提供基础。 给水规划 。需提供各道路下给水管道管径,及现已铺设的给水管过交叉口的平面位置、管径及标高。 排水规划的时候要求能提供道路下污水管雨水管起点及交叉口标高(包括管道交叉时各支管的标高),现有管线需提供平面位置及过交叉口的管径及标高。电力方面的运用中需要提供各条道路下电力电缆的孔数及过道路交叉口时采用钢管或重型PVC管的管径、竖向穿越空间,及现状已铺设的电力电缆过交叉口的平面位置及标高。综合通讯规划 :规划要求能提供各条道路下通信电缆管孔数、过道路交叉口时采用的钢管及重型PVC管的管径、竖向穿越空间及现状已铺设的通讯线路过交叉口的平面位置及标高。燃气规划 :需提供燃气管道的管径、平面位置、经过交叉口的竖向标高及各条道路上规划的燃气管道的管径,过交叉口的竖向要求。在编制管线综合规划前,需要有根据以上要求编制各专业规划,只有在详细的专业规划基础上才能编制管线综合规划。城市工程管线规划必须遵循科学合理,超前意识的原则,各类管线要统筹规划,综合安排,执行各专业布置技术规定。才能方便城市的管道线路建设。

参考文献:

[1]王璇;陈寿标;对综合管沟规划设计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9年04期

第7篇:环境综合规划范文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的国土,是指本省行政区域及其范围内的自然、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总和。

本规定所称的国土规划,是指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目标,以及规划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条件,按规定程序制定的全省或者省内一定区域的国土开发整治方案。包括国土综合规划和国土专项规划。

第三条  制定和实施国土规划以及从事与国土规划有关的开发、建设和整治活动,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四条  国土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应当遵循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发挥优势和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的原则,正确处理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划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的国土规划工作。其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有关国土规划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政策;负责国土规划编制和实施的具体管理工作;参与专业(部门)规划的审查论证;监督检查本规定的实施情况。

第六条  省、省辖市(地区)和县(市)必须编制国土规划。跨行政区域的国土规划,根据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和省人民政府的要求编制。

第七条  国土综合规划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国土资源和环境的综合评价;

(二)社会经济现状分析和发展预测;

(三)国土开发整治的任务和目标;

(四)国土资源开发的规模、布局和步骤;

(五)人口控制、劳动力配置和城镇布局;

(六)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结构、布局;

(七)地域分工和综合开发的重点地区;

(八)国土开发整治重大项目的安排;

(九)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

(十)实施国土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第八条  国土专项规划的内容,根据国土综合规划的具体要求确定。

第九条  在编制国土规划前,先行编制规划纲要。国土规划应当在规划纲要经计划部门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论证并报上一级计划部门审批后,在纲要的基础上编制。

第十条  国土规划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编制,计划部门具体组织实施,并按下列规定办理审批、备案手续:

(一)全省和跨省辖市(地区)行政区域的国土规划,由省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后,报国务院计划部门备案;

(二)省辖市(地区)和跨县(市)行政区域的国土规划,由省计划部门审查并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报国务院计划部门备案;

(三)县(市)的国土规划,由省辖市(地区)计划部门审查并经省辖市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批准后,报省计划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  国土规划的期限为15年至20年,并每5年修订一次。

第十二条  因特殊情况需要对国土规划进行调整、变更时,应当由计划部门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提出方案,依照本规定办理审批和备案手续。

第十三条  国土规划经批准后,全省和跨省辖市(地区)和跨县(市)行政区域的国土规划,由省辖市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公布;县(市)的国土规划,由县(市)人民政府公布。

第十四条  国土规划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年度计划以及相应的政策和行政措施实施。国土规划提出的重大建设项目,依照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前期工作,并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分步实施。

第十五条  编制专业(部门)规划,必须以国土规划为依据。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划部门参与专业(部门)规划的审查论证工作。专业(部门)规划报批时,必须附有同级计划部门综合平衡的书面意见。

第十六条  实施专业(部门)规划以及从事与国土规划有关的开发、建设和整治活动,必须符合国土规划,服从规划管理。

第十七条  在国土规划实施过程中发生争议时,当事人应当及时协商解决。协商无效的,由计划部门负责协调,必要时由计划部门提出处理意见报同级人民政府决定。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划部门有权检查国土规划的实施情况。被检查者和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予以协助,并如实反映情况和提供有关资料。

第十九条  国土规划的工作经费,列入同级政府的财政预算,专项用于国土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管理工作。

第二十条  违反本规定第十五条和第十六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划部门予以警告、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由其所在单位、行政监察部门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8篇:环境综合规划范文

论文摘要:洞庭湖是我国第2大淡水湖,洞庭湖区既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水产等生产基地,也是调蓄长江洪水的重要场所。随着三峡工程的蓄水运用、1998年大水后的防洪建设、经济社会的发展,湖区的防洪、水资源、水生态环境状况等都发生较大变化。为了构建健康洞庭、和谐洞庭,支撑与保障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开展洞庭湖区综合规划。基于对洞庭湖面临的新形势的分析,提出了洞庭湖区综合规划的一些认识与思路.供讨论。

长江水利委员会1990年编制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对洞庭湖区提出了开发治理意见,1997年编制的《洞庭湖区综合治理近期规划报告》为三峡工程建成前洞庭湖区的治理与保护提供了依据。随着三峡工程的蓄水运用、1998年大水后防洪建设引起的长江中下游防洪形势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治理江湖认识水平的提升,为了构建健康洞庭、和谐洞庭,支撑与保障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开展洞庭湖区综合规划。在新的形势下,关于洞庭湖区综合规划的认识如下

1客观认识洞庭湖区的变化

洞庭湖区的变化,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既有 自然 因素、也有人类活动因素,既有外部条件的变化,也有内部条件的变化。洞庭湖区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水沙条件发生变化

水沙条件的变化是洞庭湖变化的直接原因,而长江水沙变化是主要原因。

(1)长江三口分流分沙减少,分沙减少尤其明显。长江三口(调弦口于1958年冬封堵)分流自20世纪5o~6o年代为25%一30%,70—80年代减少到15%.一加%,目前基本上保持在12%.一15%;分沙5o.一60年代为30%一35%,70—80年代20%左右,目前基本上为15%一加%。虽然最近几年分沙比没有大的变化,但由于长江上游输沙量减少,因此,绝对值减小很多。1951—1998年,三口年均分沙1.47亿t,三峡蓄水前1999 2002年,减少到5600多万吨,而2003、2o04、2005年,由于上游来沙减少加之三峡水库拦沙,三口分沙量仅有1400 2400万t。而三口分流量1951—1998年年均为1020亿m3,三峡蓄水前19992002年为625亿m3,2003 2005年与三峡蓄水前变化不大,基本上维持600亿m3左右。

(2)2o世纪三口断流时间增加。5o、60年代,松滋vj两个分支新江口、沙道观没有发生断流,7o年代东支沙道观发生断流,时问约2个半月,从8o年代开始达到150d左右,5个月时间;太平口在5o、60年代仅有几年断流,平均不到20d,70年代年均断流2个月,8o年代后基本上为150d;藕池口东支是主支,管家铺在5o、60年代有断流,但时间短,大约40d,到了7o、8o年代断流时间达到5 6个月,西支康家岗从50年代至今,断流时间都比较长,大约240d,8个月。2006年由于是长江比较枯的年份,宜昌最大流量出现在7月10日,仅31600rn3/s。所以2006年四口流量小,断流时间长,如藕池西支康家岗河过流只有1个月,最大流量仅56/s。

1.2洞庭湖的调蓄能力发生变化

调蓄能力的变化主要反映在洞庭湖面积、容积的变化;洞庭湖面积1949年为4350,1995年减少到2625km2,容积由1949年的293亿m3减少到1995年的167亿m3,1998年大洪水后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工程,扩大了水面,洞庭湖新的水下地形已经测完,正在进行量算,成果还要进一步分析。

1.3洞庭湖防洪形势发生变化

洞庭湖防洪形势变化主要体现在:防洪工程建设提高了’洞庭湖的防洪能力,如堤防的加高加固,河道治理、分蓄洪区建设、水库建设、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等等;三峡工程目前已经蓄水到156m,有110亿的防洪库容,可对荆江、洞庭湖的防洪起到重要作用。达到正常运行时,有221.5亿的防洪库容,荆江防洪形势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对洞庭湖防洪形势也有较大改善,荆江防洪的根本性改变为洞庭湖的治理创造了条件。江湖关系又要经历新的调整。体现在三口分流分沙减少、洞庭湖淤积减少以及干流河道的冲淤变化等方面。

目前,三峡工程运行了3a多,这3a的变化有这样几个方面:三口分流、分沙比都有所减少;其中分流比变化较分沙比大。分流由18.8%减少到16.6%,分沙比由19.1%减少到18.1%,分流减少2.2%,分沙比减少1%。松滋口由10%减少到9.6%,太平门由3.7%减少到3.2%,藕池口相对减少较多,由5.1%减少到3.8%。近一段时期,上游来沙减少明显,加之三峡水库淤积,水库下游含沙量明显减少。199l 2002年,宜昌年平均输沙量由此前的多年平均5.21亿t减少到3.91亿t.特别是从2003年6月至2005年12月,水库入库沙量总计仅6.28亿t,出库沙量2.51亿t,水库淤积3.77亿t,淤积60%,出库40%(与以往预测基本一致)。在径流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输沙量大幅减少,导致下游含沙量减少显著。下游河道的冲刷的程度比预测的稍大,冲刷的历时比预测的早。荆江河段2002年10月至2005年10月,3a冲刷3.02亿,年均1亿,以往预测约0.8亿;以往认为前几年荆江河段冲,城陵矶至汉口河段耍发生淤积,而这3a,城汉河段平滩河床冲刷0.7亿。由于水沙变化,河道发生冲刷,荆江河段的崩岸较以往有所增加。

1.4洞庭湖存在的问题及需要关注的问题发生变化

在新的形势下,除要关注洞庭湖的防洪问题外,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问题要引起关注…体来说洞庭湖水资源丰富,但是由于泥沙淤积,特别是四口洪道由于断流时问增加,工农业、生活用水得不到保障,湖区1000多万人,就有350万人要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水污染、血吸虫、湿地保护等牛态环境也存在问题。

2关于洞庭湖区综合规划的思路

洞庭湖区综合规划的内容包括防洪、治涝、供水、航运、水产、水利血防、 旅游 、生态环境保护、水利管理等多个方面,但规划主线应是保障防洪安全、饮水安全与生态安全。

2.1总体思路

把洞庭湖作为一个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进行规划。树立健康洞庭、和谐洞庭的理念,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规划目标,洞庭湖除了解决重点问题即防洪保安外,生态调节功能和环境净化功能等都要一并进行总体考虑,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2客观制定外部条件

要对洞庭湖正确定位,充分考虑j峡工程的防洪作用,客观认识江湖关系的变化,确定洞庭湖区的一些外部条件,包括:研究三峡工程建成后洞庭湖对长江中游洪水的调蓄作用;三峡工程的防洪调度方式,应持对城陵矶进行补偿调节;三峡工程建成后清水下泄对河道的影响、对干流蓄泄关系的影响;三峡工程建成后洞庭湖洪水组成、洞庭湖淤积、四口洪道变化;在以上工作基础上对四口建闸、城陵矶防洪榨制水位、篇州裁弯等进行研究拟定。

2.3重点研究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生态安全问题

2.3.1 科学 制定防洪标准与防洪总体布局

洞庭湖区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组成部分,洞庭湖区整体防洪标准按照1954年洪水进行防御,对于局部地区经论证后可区别对待。对于四水应按照《防洪标准》确定。防洪标准要恰当,并不是标准越高越好。

对于防洪标准的实现要考虑综合防洪体系的作用,特别是对四水尾间的重要城市,防洪标准要有所提高,但必须要综合考虑水库、分蓄洪的作用,同时也应考虑上下游关系。湖区洪水由四口与四水组成,因此,在正确处理江湖关系的同时要处理好河湖关系,注意防止单纯依赖堤防确定城市防洪设计水位的做法。

在防洪总体布局中要坚持人水协调的理念。具体体现在坚持给洪水以出路.充分考虑三峡水库的作用及影响,在加固堤防的同时,要继续加强水库建设、分蓄洪区建设、洪道整治以及平垸行洪、退田还湖措施。在总体布局中还要研究遇超标准洪水的对策与措施。

2.3.2明确划定防洪区

根据《防洪法》的要求,防洪区是指受洪水泛滥所涉及的地区,洞庭湖平原区都是防洪区。防洪区又分为洪泛区、蓄滞洪区与防洪保护区。目前的防洪保护区基本是重点垸,蓄滞洪区的概念比较清楚,在规划中,对于洞庭湖区目前的一般垸,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划分,一般垸的情况差别很大,有的有县城、铁路,有的主要是农田,且大小不一,对于这些要区别对待,是升为重点还是继续定为行洪区要充分论证,有所交代,予以明确。另外防洪保护区也应根据保护人口、保护对象的重要性考虑不同的风险

2.3.3分蓄洪区分类建设

洞庭湖分蓄洪区建设任务重,对于分蓄洪区的安排要考虑三峡工程建成后的变化,根据三峡工程建成后的情况对分蓄洪区进行分类。当前正在开展长江流域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的规划工作,对洞庭湖分蓄洪区也进行了分类。分类包括重点、一般与保留3类,初步把洞庭湖区24个蓄洪垸分为重点蓄洪垸10个,蓄洪量86亿m3,一般3个,26亿m3,保留l1个,蓄洪量51亿。各类可按不同的建设模式进行建设,对于重点分蓄洪区要建设好,能够有计划使用,分蓄洪区安全建设模式可结合社会主义新 农村 建设进行。

2.3.4河道综合整治

河道整治的重点是洞庭湖四口洪道,四口洪道总长985krn,问题是淤积严重、水流紊乱、交叉串河多,特别是松滋、藕池水系。洪道整治一方面要进行疏浚;另一方面可根据三峡工程建成后三口分流、分沙的变化,适当采取堵支并流或控制、理顺水系,水系调整要充分考虑水资源利用与排水功能,即供水、灌溉与治涝、水质保护等,避免引发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矛盾。对于调弦河要从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的角度进行研究。因为,调弦河在1958年冬封堵,当时规定当监利水位达到36.57m时,湖南、湖北两省协议打开,而1998、1999年监利水位分别达到38.31、38.30m,都没有打开,因为无法分流1440rn3/s,因此,在规划中要对调弦河的功能重新进行定位,是否以解决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如水污染治理、血吸虫防治)为主,把分洪任务降为其次或取消。

2.3.5大力开展水资源配置

在做好防洪同时,要重视湖区水资源利用问题。要在对洞庭湖区水资源现状以及开发利用情况的基础上,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按照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要求提出节水目标与措施,分析缺水的区域与类型,进行供需平衡分析,根据分析成果进行水资源配置,提出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措施,包括工程措施(如适当的引提水、平原水库)与非工程措施(如产业结构的调整)等等。从目前看。洞庭湖区的缺水既有季节性资源性缺水如三口洪道地区、也有水质型缺水如华容县城的饮水问题等等,在规划中要针对重点问题开展研究。

第9篇:环境综合规划范文

美国土地利用管理的历史变迁

城镇发展模式经历了从无序蔓延向精明增长的转变。二次大战后,伴随着人口暴增、经济繁荣和小汽车普及,美国大城市出现了“郊区化”现象,即中心城市人口停止增长甚至负增长,而近郊小城镇人口却迅速增加。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人口郊区化的基础上又完成了产业郊区化。新区像野草般蔓延,伸向原来的农田、牧场和森林。城市用地的无序扩张,消耗了巨量土地资源。据统计,佛罗里达州2000年的农田面积与1960年相比,损失了近40%,其他州的情况大致相同。这样的损失速度,引起了美国社会广泛关注。一些地方开始对这种不可持续的增长方式进行反思,并提出了交通导向型开发模式、划定城市增长边界、宗地再开发等土地利用策略和措施。这些都被纳入到“精明增长”的政策框架之内。“精明增长”在土地利用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原则,如鼓励利用建成区内低效用地;保护开放空间、农田、风景区和生态敏感地;提供多样化住房选择;鼓励紧凑型建筑设计。俄勒冈、佛罗里达、马里兰等州均实施了“精明增长”计划,在控制城市扩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土地利用目标经历了由全面开发向严格保护的转变。由于自然条件优越,美国政府和民众曾一度忽视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土地利用粗放。特别是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掠夺式的经营使土地资源遭到严重破坏。1934年美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黑风暴”,西部大平原600多万亩农田上的3亿多吨表土被刮走,波及27个州。此次事件后,美国对土地开发政策进行了深刻反思,土地利用思路开始从全面开发、粗放利用向严格保护转变。美国国会相继通过一系列法令,范围涵盖土壤保持、农田保护、小流域管理、洪水防治、控制采伐和自由放牧等。此外,还采取了实施农业区划、对农地给予税收优惠、土地发展权转让、土壤保护储备计划、休耕等一系列经济和行政手段,加强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

土地利用规划经历了从实体规划向综合规划的转变。20世纪前,美国的城市和土地利用规划主要着重于物质建设和空间形态布局等实体要素,对经济、社会、文化等非物质性要素缺乏考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实体规划。如19世纪由朗方完成的华盛顿规划、由威廉・潘恩完成的费城规划,均只是按照美学设计的城市建设蓝图。20世纪后,土地利用规划逐步融入社会、政治、经济等内容,开始从实体规划向综合规划转型。综合规划的内容涵盖经济发展战略、各类用地配置与布局、增长管理、公共服务设施、社区安全、历史文化保护、基础设施、社区再发展、城市设计等多项内容。在效力上,综合规划是涉及土地利用各项活动的基本依据,编制各类专项规划、专区规划、区划条例、土地细分以及建设各类项目都必须符合综合规划。

土地再次开发经历了由城市更新向社区开发的转变。为解决中心城区衰败问题,美国于1949年至1972年期间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运动。约1100座城市开展了2800项更新工程,拆除60万左右单元的房屋,搬迁200多万居住人口,涉及城市用地120多万亩。客观地讲,这一运动取得了一定效益,对美国城市地理分布及城市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在大多数地方,更新仅仅被视为单纯的物质环境建设,没有将社会、文化等因素考虑进去,带来了新的社会矛盾,改造过的地方很快又变成新的贫民窟。城市地价过高、开发过度、人地关系不协调等问题更加突出。一些简单化的操作也使不少历史文化建筑遭到破坏。鉴此,1974年联邦政府的《住房和社区开发法》终止了城市更新计划,代之以富有人文色彩的社区开发计划。改造城市的方式从以开发商为主进行大拆大建,转向以社区自己组织进行小规模、分阶段渐进式改善,着力于社区的培养、延续和可持续性发展,注重社区事务公众参与;在城市用地再开发方面,不再提倡全面拆除重建,主要着重于旧建筑的改善和再利用,以及对低效建设用地做“填空式”开发。

美国土地利用管理的主要特点

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并重。美国是分权、分税制国家,联邦、州和地方在土地的所有、使用和受益上各自独立。联邦政府除直接管理联邦公有土地外,主要是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对土地利用行为进行宏观调控和引导。联邦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涉及土地利用的资源环境法案。各州在制定本州法律、各地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都必须遵守联邦法律。同时,联邦政府还通过公共投资、设立专项基金、调整住房政策等手段引导地方政府和土地使用者合理利用土地。在微观管理方面,则是由地方政府通过以区划条例、土地细分、场址规划审查等手段,直接规范土地利用行为。区划条例是地方政府控制土地利用的主要措施,其严格规定了土地使用的具体指标,如地块面积、用途、开发强度、建筑体量等,对土地利用的调整可谓“面面俱到”。

维护公益与保护私益并重。美国的私有土地约占全国总面积的58%。作为私有财产,土地可以买卖和租赁,但土地的所有和使用者并不享有绝对处置权。美国政府对私有土地利用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其基本原则就是不能在私有土地上进行“有害公益”的行为。主要手段则是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对此,各州政府规定各异,如有的禁止在房屋后院养殖或屠宰牲口,有的禁止在屋前的土地上堆放杂物阻碍道路和水路。尽管为了维护公共利益,政府在私有土地利用上附加了诸多控制条件,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侵害个人土地权益。在美国,对土地私益的保护与维护公益同等重要。其重要体现就是在土地征收上实行严格的法律制度。国家可以动用“征收权”把私人土地转变为公有,但征收目的必须是公共使用,且必须给予公正补偿并经过正当程序。

编制规划与实施规划并重。美国联邦政府对规划不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也没有制定涉及全国范围的土地利用规划,但各类涉及土地利用的规划相互衔接、相互补充,在引导和规范土地利用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土地利用规划在类别上大致分综合规划、专项规划和增长管理规划,在层级上大致分区域级、州级、亚区域级、县级、镇级。编制完成的规划一经议会批准,便具有法律效力。在实施规划上,很多地方的规划历经多年,都坚持了既定规划方针,没有因为政府更替进行方向性调整。如圣地亚哥在1926年制定第一个综合规划,由于城市的大规模发展目前也只有两次大的调整。

行政引导与公众参与并重。美国的地方政府均建立了健全的规划管理机构,加强对土地利用的引导、管理和监督。据称,全美所有5万人以上的城市都设有规划委员会,5千人至5万人口的城镇中,约有90%设有规划委员会。规划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在规划内容和决定方面协调政府与民众关系,并对规划机构进行监督。而规划局、社区发展局等规划机构的主要职责则是编制和实施规划。为确保土地规划科学合理并得到广泛认可,在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政府高度重视公众参与。可以说,公众参与规划在美国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民主制度,反映在土地利用管理的各项制度中。实际上,因为规划问题事关每个人切身利益,美国的民众也乐于参与其中,积极建言献策。

对我国土地利用管理的几点启示

要坚决贯彻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切实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地表现为建设用地总量快速增加和粗放利用。随着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我们必须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内涵式集约型发展,要大幅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承载的产出效益,努力以较少的土地资源占用支撑经济平稳持续发展。

要统筹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实现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构建和谐的人地关系,必须把质量管理、生态管护作为土地利用管理的重要任务。要始终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在土地修复和开发活动中,要尊重生态规律,避免造成对生态的破坏。

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维护群众土地权益。在我国,各类主体围绕土地的利益调整和纠纷已经成为引发社会矛盾的重要因素。必须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建立公平、共享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改革重点应放在保护农民合法土地权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