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金融总结范文

网络金融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金融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络金融总结

第1篇:网络金融总结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金融业;影响

引言

我国现在已经正式进入信息时代,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拉动了我国整体经济的增长,尤其是通信技术与网络技术,加深了我国与世界的联系,让两者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因此,金融业要巧妙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改变业务基础,创新经营与管理理念。

一、信息技术发展对金融业的积极影响

信息技术的发展,让金融业发现了更多的经营模式,能够弥补原有经营模式存在的不足,改变了金融行业之间的竞争模式,创新了服务方式,对金融业原有的组织结构做了适当的调整。(一)改变资金的流通形式,让资金高效运用很多银行系统纷纷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了自身的经营体系,通过网上支付和网上银行等形式,改变了资金的流通形式,让其从纸币向电磁信息转变,同时,人们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通过电子脉冲的形式,实现资金在网络上的交换与流通,让人们摆脱货币流通的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全球金融的交流,提高资金的运转速度,提高运转效率。(二)改变传统金融业的竞争模式传统金融业的竞争模式主要以自身所有的资本、地区的经济水平以及形成的规模为主,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了一个多信息交流的平台,让金融业的信息在这一平台上快速交流、传播,从本质上改变了金融行业的营销方式,让银行的经营模式向信息化转变,重组了银行的IT系统。所以,在信息时代,金融业不再以资本和规定优势划分经营水平的高低,而是把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新的评判标准。(三)创新金融业的服务方式现在信息技术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而网络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很多金融人士也在以网络技术为基础开发,并投入使用,并且,其规模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同时,由于网络技术的普及,人们可以以网络媒介,通过手机、电脑等客户端了解金融业向客户提供的服务,特别是对于一些只有在特殊环境下才能顺利运行的金融服务来说,如果脱离信息技术的支持,这项业务就会停止服务。因此,信息技术的发展,让金融业保留了一部分原有的服务方式,把大部分的服务转移到网络,创新了服务方式。(四)调整金融业原有的组织结构优化金融机构的内部结构,不仅可以为领导者的决策提供参考,还可以实现企业的优化管理。因此,金融业要巧妙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机构内部的整体结构,让其向扁平化转变,同时还要增加企业的整体效益,实现企业的信息化,并以此带动金融业整体的信息化水平。另外,还要降低金融企业便捷化的标准,把企业作为金融业的前台,增加服务的数量,提高其质量。金融企业也要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业务的处理能力,一旦出现突发事件,能够及时给出解决方案,并进行记录、总结。(五)实现金融监管部门监管方式的创新随着金融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金融监管部门也要创新监管方式与方法,降低监管,开发新的监管技术。首先,监管部门要以网络技术为基础,建立网络监管机制,降低监管使用的成本,采用新的监管方法,让全国的监管方式向信息化转变。其次,还要实现电子化监管,监管部门根据不同金融机构的运用方式,并将其归类,建立系统的监管方式,把管理目标划分成不同的级别,明确指标体系,实施监管。另外,各监管部门之间还要加强沟通,互相交流,提高我国整体的监管水平。

二、信息技术发展对金融业的消极影响

信息技术发展除了会对金融行业带来积极影响外,还会对其造成一定的冲击,带来消极影响。(一)金融工具操作的复杂性,增加了金融业的监管难度由于信息技术在金融界内的大范围应用,很多副产品也随即出现,像是金融产品、工具等,这些金融产品与工具的运用,可以让资金的流动保持联系。但这类副产品必须在网络的平台上进行,一旦脱离信息技术,其具有的职能和功能的正常运行就会受限,而即便是正常运行,也让网上操作更加复杂。因此,金融监管部门必须根据这一现状,制定和金融产品、工具相关的管理机制,产生另一项监管需要花费的费用,增加了难度。另外,因为全球化的加剧,外来的金融机构不断进入国内,所以,金融监管部门要建立外部风险防御机制,构建一个系统的金融安全网,和国际金融组织进行沟通,又提高了监管的难度。(二)资金和数据的安全性降低虽然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为金融业的整体发展带来便利,促进其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增加了资金与数据的不安全性。现在,很多盗取资金的方式在网络上进行,对各金融机构的资金流通构成威胁。而对于金融的数据来说,因为某一机构传输数据时,并未对数据尽心加密处理的,导致其安全性较低。因此,金融机构必须加强对数据库和网络系统管理力度,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同时,还要建立各金融机构的监管机制,实时监督资金和数据的传输,规范工作人员的操作,确保资金与数据传输的安全性,降低风险。(三)国际风险的快速传播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快了全球资金的流通,让资金高效运转,但这种方式也加快了国际风险的传播。世界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金融隐患,一旦隐患变大,必然影响全球经济的稳定。会出现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国际金融除了稳定资本外,还有投资性资本,不同国家的炒股人员会实时观察并分析世界经济的走势,从而找到最佳的投资时机,一旦某一环节的资金周转不足,极易引发国际经济走势的变动,有时甚至会引起金融危机。(四)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影响信息技术加快了全球化的进程,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但国家在制订与货币相关的政策时,除了考虑是否具有可行性外,还要考虑正式实施后,会不会引起经济风险,出现金融危机。现在,网络经济逐渐成为社会一种新的经济形势,在这一形势的影响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在网络经济中,不管人们使用哪一国家的电子货币,都能够快速完成交易,得到自己所需的服务。这就造成了中央银行无法对本国流通的货币量给出准确的测定数字,所以,中央银行制定新的货币政策时,必须摒除其他国家货币,才可以保证货币量测定的准确性。

总结

金融业实现信息化管理,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金融实现现代化管理的突进之一。因此,金融业要正视信息技术带来的影响,改变资金的流通形式,让资金高效运用,创新金融业的服务方式,建立风险预估机制,积极面对信息技术带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李娴,邱昕,魏建国.试论信息技术对金融业的影响[J].市场论坛,2015,02:94-96.

[2]李瑞军.信息技术发展对金融业影响的思考[J].时代金融,2014,32:243.

第2篇:网络金融总结范文

互联网金融由于在国内国外的兴起时间不同导致国内国外的发展程度不一样,我国在诸多方面较发达国家都还有一定差距。

二、国外互联网金融现状

1971年创立的系统Nasdap,是互联网金融这一崭新的经营方式从构想进入到现实的里程碑式标志。1995年美国3家银行联合成立了“安全第一网上银行”,是全球第一家网络银行,标志着互联网金融即将进入发展的新阶段。2000年,西班牙Uno-E公司组建了Uno First Group,其业务范围覆盖全球,目标是建立全球最大的互联网金融服务体制。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和地区出现了网络银行、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网络个人理财、网络企业理财、网络证券交易、网络保险等全方位、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发展之迅猛超出人们想象。国外互联网金融的四大模式可总结为:第三方支付、众筹融资、P2P、互联网虚拟货币。

(一)第三方支付

第三方支付是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独立机构,采用与各大银行签约的方式,提供与银行支付结算系统接口的交易支持平台的网络支付模式。随着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种移动终端的快速更新换代,第三方支付和移动支付日渐成熟并逐步代替传统支付,成为互联网支付的代表。第三方支付和移动支付涉及的交易金额与范围日趋扩大,并有日渐上升的趋势。

(二)众筹融资

众筹是集中大家的资金、渠道等,为小微企业或个人提供必要的资金帮助。Kickstarter是“众筹”模式的代名词。众筹融资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代表模式之一,相比于其他几种模式,它的出现则晚得多,2001年美国才出现了被称为众筹先锋的ArtistShare公司,2006年之后更多的网络平台成立。众筹有借贷融资模式与股权性融资模式两种,通过借贷形式可使融资的资金很快增加,而股权性融资相比于借贷融资模式有更多的法律限制,在市场上占有的份额较少。

(三)P2P模式

P2P(peer to peer)是指一种个人对个人的网络直接信贷模式。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宽带技术的发展,以P2P技术为核心的软件产品正在为越来越多的网民所接受和喜爱。P2P信贷从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商业银行的中介功能,由于P2P的信息对称,更透明化,节省了信用成本?c交易成本,更受人们的青睐。

(四)互联网虚拟货币

网络虚拟货币是指由一定的发行主体以公用信息网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手段,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在网络或有关电子设备中,并通过网络系统(包括智能卡)以数据传输方式实现流通和支付功能的网上等价物。国外早期的网络虚拟货币是一种只在一定的网络社区发行、管理、使用的虚拟币,比较著名的就是林登实验室在其网络社区发行的林登币(Linden Dollar,可通过“林登指数”与美元兑换)。而现在最为人们所熟知的非比特币莫属,比特币(BitCoin)的概念最初由中本聪在2009年提出,根据中本聪的思路设计的开源软件以及建构其上的P2P网络。国外目前网络虚拟货币中比较出名的还包括Freicoin、Amazon Coin、Litecoin等。

三、国内互联网金融现状

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起步发展的时间相比发达国家较晚,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才逐渐跨入互联网金融时代。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竞争”的精神渗透至传统金融业,降低了交易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产业信息的透明度,使得金融行业更具开放性、竞争性、普惠化、民主化。中国金融业也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金融管制的放松等一系列改革,在这种大趋势下,传统金融机构借助互联网对传统金融业务进行网络化、电商化创新;非传统金融机构则利用互联网技术对电商企业、P2P式网络平台、众筹式网络平台、第三方支付平台等进行金融运作。但是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在用户密度、规模、法律法规、消费者保护、信用体系等方面较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当前国内的互联网金融大概有如下四种模式。

(一)新旧结合

传统的金融以新的互联网形式为用户提供服务,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就是网络银行。在交易的发生过程中,资金的支付是完成交易的重要环节,而作为支付中介的商业银行在电子商务的作用无疑十分巨大,各种交易的完成都需要银行借助电子信息化的手段进行资金的支付、结算。由此可见,商业银行是网络银行的基础,是连接商家和消费者的中间人,直接关系其发展的前景,网络银行是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做到切实有效地实现电子化和网络化。

(二)具有电商平台的金融机构

具有电商平台的金融机构,在互联网的使用中,获得的交易数据与信用信息的数量十分巨大,能够在互联网数据的基础上实现金融业务的附加价值,并且开拓出另一条不同于银行的新路子,为它的信贷服务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减少各种中间费用。目前国内比较出名的就是以京东商城、阿里巴巴等为代表的电商企业。这些电商平台为国内小微企业提供了可持小额贷款,为小微企业的发展壮大做出了不可小视的贡献。

(三)P2P模式

中国的P2P同国外一样也在蓬勃的发展着。2007年6月,拍拍贷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第一家P2P网络平台的诞生,七年的时间里,国内P2P网络信贷行业发展壮大,中国网络借贷平台已经超过了两千家,并且衍生出了多种交易方式、结构,根据平台模式的不同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由担保机构担保的模式、P2P债权合同转让模式、金融财团推出的互联网服务平台模式、与O2O(online to offline)结合的综合交易模式。但是由于我国的P2P行业的历史并不长,尚处于摸索阶段,关于这方面的一些法律条款制度十分不健全,P2P行业仍有待进一步规范。

第3篇:网络金融总结范文

关键词:P2P网络借贷;运营模式;政府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3-000-02

一、引言

P2P网络借贷是近几年兴起的新型的民间融资形式,发源于2005年英国的一家名叫Zopa的网站。2006年北京成立了国内首家宜信P2P网络借贷平台后,2007年在上海成立的“拍拍贷”,为国内首家纯线上、无担保的P2P网络借贷平台,而后成立了上千家民间网络借贷公司。在短短的几年内,P2P网络借贷在国内得到飞速发展。伴随着P2P网络借贷的迅猛发展,公众化点对点的信息交互和资金流动带来了相关参与者对风险的担忧。而在实践中衍生出的新模式也引起了极大的争议,整个行业的风险敞口也在不断聚集。如何确保行业健康稳定发展,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金融稳定,成了摆在政府监管部门面前需要优先考虑、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P2P网络借贷的概念及操作流程

1. P2P网络借贷的概念

P2P(peer to peer)网络借贷,是指个人通过有资质的第三方互联网平台作为中介,进行资金借贷双方的匹配,借款人发放借款指标,投资人进行竞标向借款人放贷的行为。

2. P2P线上网络借贷的操作流程

P2P网络借贷可以分为P2P线上网络借贷模式和线下网络借贷模式,这里简要介绍一下P2P线上网络借贷的操作流程:

即借款人将自己的借款需求包括借款金额,资金用途,还款期限,给予的回报率等到平台上,由贷款人进行审核,双方满足条件则借贷成功。

三、P2P网络借贷的发展现状及主要模式

从2005年全球第一家从事P2P网络借贷业务的平台建立以来,P2P借贷市场就相继在多个国家出现并得到迅猛发展。2007年8月,中国第一家P2P网络借贷网站―拍拍贷成立。此后,P2P网络借贷平台如雨后春笋,交易数额越来越大。目前,国内P2P网络借贷网站有拍拍贷、宜信、人人贷等约1000多家,比较正规安全的有300多家。见表1总结一下P2P网络借贷平台及其模式:

此外,还应该意识到,P2P网络借贷平台拥有金融属性却没有金融牌照,完全游离于监管以外,因此,P2P网络借贷平台面临巨大的风险。自2013年下半年以来,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就开始出现倒闭,几个月内就有70余家倒闭,涉及资金12亿元左右.因此,我国亟需构建一个比较完整的P2P网络信贷监管体系以减小平台风险,保障借款人资金安全。国外P2P网络借贷发展较早,我们可以从中吸取经验。

四、P2P网络借贷的现有模式存在的不足

国内的P2P网络借贷以国外P2P网络借贷为模板,虽然国内多家P2P网络借贷平台都拥有各自的特色,但总体模式上大同小异。现有模式存在的不足比较明显。

1. P2P网络借贷平台混乱的角色定位

P2P网络借贷平台最初执行的职能是本身一般不参与借贷,主要执行的是信息匹配、工具支持、信用评估和服务等功能。随着P2P网络借贷行业的不断发展,P2P网络借贷平台涌现出许多问题,如其性质模糊、角色变得复杂、经营模式规范化不足、缺少透明度等,甚至有多起平台进行金融欺诈、卷款跑路等犯罪活动。目前P2P网络借贷平台承担的职能过多,包括专业放贷人、信用审核与评价、投资者理财服务、借款者服务、甚至是本金担保都在平台的控制之下,这不利于交易的公正性,也不能保障客户利益,平台也容易陷入违法违规的境地。

2.资金监管缺失问题

中间资金账户是为了交易的核实与过账而开设的,P2P网络借贷平台在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平台开设中间资金账户,实现交易中的转账结算,而第三方机构并不承诺对资金进行监管。倘若P2P网络借贷平台跨越中介的定位,在交易过程中,投资者和借款者没有直接接触,平台先以自身名义从投资者处筹得资金,再直接对资金支配作出决定,最终把债权转移给投资者,则会产生资金沉淀以及相关风险。中间账户监管缺失问题不仅容易引发P2P网络借贷平台金融诈骗、卷款跑路和挪作他用等现象,而且平台本身也容易陷入非法集资的境地。

3.本金保障问题

为满足投资者对资金安全的要求,目前国内大多数平台为投资者提供本金保障。P2P网络借贷平台以自有资金为投资者提供本金保障的行为属于小贷担保模式的范畴。小贷担保模式让其有超范围经营特殊业务之嫌,特别是涉及到融资性担保行为。P2P网络借贷平台主要是按照一般工商企业注册,它在并不拥这很容易引发担保实质和杠杆率不匹配的杠杆风险,以10倍杠杆为例,其平台借贷只要有出现10%的坏账风险,就濒临破产的边缘。因此,看似美好的本金保障模式不仅在政策方面触及法律红线,在发展经营方面也是不可持续的。

五、应对P2P网络借贷的措施

随着网络借贷的快速发展,其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为了建立健康的P2P网络借贷,本文提出应对措施的建议。

1.明确P2P网络借贷平台定位

为了避免目前P2P网络借贷这种乱象丛生,平台游走了违法违规的灰色地带的现象,首先得明确平台的经营范围。P2P网络借贷的定位应该是金融信息服务类公司,提供主要执行的是信息匹配、工具支持、信用评估和管理等功能,平台需要把现在所做的专业放贷人、本金担保业务分离出来,这才不会影响平台信用审核与评价、投资者理财服务、借款者服务等业务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在此模式下,平台作为搭建借款者和投资者的桥梁,同时为客户提供信用审核与评价,通过信用评级系统对客户进行信用评级,确定贷款利率。网络平台明确自身定位,才能利于监管,发挥市场有效性。

2.引入第三方支付和资金监管方

现今借贷双方之间的资金流动为不法P2P网络借贷平台提供可趁之机,目前很多P2P网络借贷平台没有把借贷的信息交换与资金交易两项职能分开。引入第三方支付和资金监管方势在必行。

由权威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对资金进行托管、结算和监督,可以参考证券行业的资金托管和结算办法。对于用户转账而产生的在途资金则存入委托监管的银行的无息监控账户中,由银行对网络借贷平台的转账账户“专户专款专用”的情况进行监控,按时出具托管报告,向监管部门提交。但目前的情况是,P2P业务具有小而多的特点,对于银行来说,开展业务成本大而受益小,同时需承担监督责任,这样的业务对银行不具有吸引力。可以尝试成立独立的、权威的认证机构对P2P网络借贷平台的资金安全进行认证。

3.引入独立的担保机构

面对国内缺乏完善的信用征信体系的情况,借贷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成为了P2P网络借贷发展的障碍。引入独立的担保机构为出借者的资金提供担保,有效的去除出借者对于出借资金安全问题的顾虑。担保机构根据平台对借款者的资信审核和信用评级为借款提供担保,考虑到单笔交易的本金太小,而为其担保的成本不低,难以产生经济效益,平台可以将同信用级别的贷款捆绑交付与担保公司担保,担保公司根据不同信用等级的贷款收取差异化的担保费用。同时,平台作为承担风险的评估和管理职能的一方,与依据自己的风险偏好选择不同的风险级别的投资者都应当为可能的贷款损失承担一定的责任。既可以调动各方做好本职工作的积极性,又能有效的防范道德风险。

六、总结

经过对P2P网络借贷理论、发展情况及国外政府监管经验的分析,笔者认为P2P网络借贷是一个前景光明、充满潜力、值得政府监管部门、社会公众和行业从业人员共同培育的新兴借贷模式。P2P网络借贷行业要实现茁壮健康的成长,更需要政府监管部门作出积极努力,出台法律法规,展积极有效的监管,正确的扶持和引导这种模式的发展,合理维护消费者权益及金融稳定。

参考文献:

[1]缪莲英,陈金龙.P2P网络借贷中社会资本对借款者违约风险的影响――以Prosper为例[J].金融论坛,2014,03:9-15+66.

[2]温小霓,武小娟.P2P网络借贷成功率影响因素分析――以拍拍贷为例[J].金融论坛,2014,03:3-8.

[3]张雪M.P2P网络借贷相关法律问题研究[J].法律适用,2014, 08:52-58.

[4]樊云慧.P2P网络借贷的运营与法律监管[J].经济问题,2014, 12:53-58.

[5]王会娟,廖理.中国P2P网络借贷平台信用认证机制研究――来自“人人贷”的经验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4,04:136-147.

[6]邱兆祥,孙成旺.我国P2P网络借贷的发展现状及其对金融监管的挑战[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4,11:23-27.

[7]谈超,王冀宁,孙本芝.P2P网络借贷平台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研究[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4,05:100-108.

[8]梁笑雨,魏鹏.P2P网络借贷风险[J].新产经,2013,04:40-42.

[9]李雪静.国外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及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07:101-104.

第4篇:网络金融总结范文

【关键词】网络金融 现状 趋势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普及,不少互联网公司、电子商务公司、网络运营商等非传统金融机构不断跨界探索金融服务,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金融创新力量。同时,传统银行业以及其他金融机构顺应时代的变化趋势,努力推动传统金融服务的电子化、网络化、移动化,打造立体化、多元化服务体系,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两者相得益彰,推动了我国网络金融的跨越

性发展。

二、网络金融的界定

所谓网络金融,又称电子金融(E-finance),是指基于金融电子化建设成果在国际因特网上实现的金融活动,包括网络金融机构、网络金融交易、网络金融市场和网络金融监管等方面。从狭义上讲是指在国际因特网(Internet)上开展的金融业务,包括网络银行、网络证券、网络保险等金融服务及相关内容;从广义上讲,互联网金融就是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在全球范围内的所有金融活动的总称,包括金融安全、金融监管等诸多方面。它不同于传统的以物理形态存在的金融活动,是存在于电子空间中的金融活动,其存在形态是虚拟化的、运行方式是网络化的。它是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适应电子商务(E-commerce)发展需要而产生的网络时代的金融运行模式。

三、我国网络金融的发展现状

大量的互联网公司结合原有的互联网思维来改造新传统的金融服务以及金融产品,如果从主体政策、发展形势方面来分析我国网络金融的发展现状,很难完整的对现状进行全面的描述,本文将从现如今各主要网络产品的角度分析,具体如下:

(一)网络支付模式----第三方支付

1996年,全球第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在美国诞生,随后美国的第三方支付业务迅猛发展,形成了以Pay Pal为代表的一大批第三方支付公司,如: Amazon Payments、Yahoo Pay Direct 等。在我国网络支付的典型模式是互联网支付按照主要经营领域以及是否存在物理介质来划分,大体可以将国内互联网支付分为以银联商务、支付宝、财付通、快钱等为代表的线上支付模式,以及以拉卡拉、盒子支付等为代表的线上、线下结合支付模式。前者完全利用第三方机构的网络客户端进行操作,后者则由第三方机构提供一定的物理介质,如手机刷卡器等。与此同时,随着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互联网支付迅速拓展至移动支付领域,并积极布局线下银行卡收单、预付卡发行与受理等其他支付服务市场,互联网支付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扩大。

据统计2011年5月至2014年12月31日,央行发放了五批次共张第三方支付牌照。经过几年的发展,第三方支付行业格局己基本划定。来自wind咨询的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随着市场监管的规范和市场细分的深入,互联网支付规模增长逐步趋于稳定。统计数据显 示,2012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交额为36598亿元,同比增长76%;2013年达到53729亿元,同比增长46.8%。在此背景下,第三方支付己然成为中国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易观智库2014年第3季度非金融支付机构综合支付交易份额占比统计,银联商务、支付宝和财付通分别以38.27%,31.72和6.81%的占比位居前三。

(二)网络融资模式

(1)P2P借贷。P2P概念起源于网络点对点下载服务,但随着技术的发展,金融服务行业的进步,P2P又被人们赋予了新概念----person to person。是利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为网络两端的放贷人和借款人之间搭建一个平等沟通的桥梁。全球最早的P2P网络借贷平台是2005年3月在英国运营的Zopa网站。2008年传入我国,2010年以后逐渐成形,并有部分企业开始拓展P2P网贷市场。

(2)众筹模式。5年前,众筹概念在国外开始流行。众筹得本质就是通过大量的人出资很少量的钱,然后大量的小额资金汇聚在一起而形成数量可观的资金,利用资金去完成某件事,由发起人、平台、用户三部分构成。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与了众筹模式高速发展的空间,发起人或者团队,利用网络平台创意以及产品设计方案,然后有用户决定是否要支持该项目,支持者需要支付一定的资金,而支付过程全部利用网络金融模式完成,其中最著名的是京东众筹。

2014被业界称为众筹元年”,国内众筹募资总额在1.88亿元,共有1423起众筹项目,参与人数超过10.9万人。从数据可以看出,众筹行业发展的市场潜力巨大,未来将会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一个方向并且众筹这种零散化的网络金融交易方式,让用户能够花费最少的钱得到最大的收益,因此可以说众筹模式的火爆使得网络金融的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

四、我国网络金融的发展趋势分析

(一)普及境外电子商务服务

伴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普通消费者和外贸企业对于跨境支付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跨境支付业务有望成为行业竞争的新蓝海。目前,支付宝、财付通、快钱、易宝支付、易支付等机构已经涉足跨境支付领域。近期央行已批准两家外资机构进入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虽然目前业务范围仅限于预付卡业务,但可以预计,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外资机构在中国开展互联网支付业务是必然趋势,跨境支付将得到极大发展。2012 年移动支付标准逐渐走向统一,移动支付通过不断创新,主动引导、迅速融入主流消费趋势,为超常规发展打下了雄厚的技术基础。易观智库预计,2015 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将达到7123亿元。

(二)多元化发展网络金融业务

网络金融对传统金融业形成的革命性的冲击,代表着一个新的金融时代的到来。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很多传统金融业中并不存在的业务显露出了冰山一角,而通过技术应用探索和挖掘这些潜在的业务可以说是目前业务创新的一个趋势。最初的网络金融业务只是应用了网络信息技术在虚拟的网络空间模拟传统金融业务的流程,如网上银行、网上证券、网上保险等。但在短短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网络金融不仅将传统金融业务迁移到网上进行,而且通过对不同渠道、产品和服务之间的组合匹配,产生了许多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形态。

(三)网络金融服务专业化

网络金融对传统金融业形成的革命性的冲击,代表着一个新的金融时代的到来。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很多传统金融业中并不存在的业务显露出了冰山一角,而通过技术应用探索和挖掘这些潜在的业务可以说是目前业务创新的一个趋势。最初的网络金融业务只是应用了网络信息技术在虚拟的网络空间模拟传统金融业务的流程,如网上银行、网上证券、网上保险等。但在短短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网络金融不仅将传统金融业务迁移到网上进行,而且通过对不同渠道、产品和服务之间的组合匹配,产生了许多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形态。

(四)完善网络金融监管环境

目前,中国网络融资还没有明确的监管机构和行业规则,P2P、众筹融资等平台良莠不齐,风险事件时有发生。2013 年以来,政府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融资规范发展的各项政策规定,为网络融资规范化、阳光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政府对网络融资的规范,以及网络融资的巨大市场潜力必将吸引更多的主体参与其中。一方面,诸如腾讯、阿里巴巴等拥有庞大客户基础、具备风险控制能力网络运营商的机构而言,其在大幅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和交易成本方面的优势必将彻底颠覆行业现有发展态势。另一方面,对于商业银行而言,面对网络融资的冲击,必然会积极运用在资金来源、客户资源、风险管理、数据处理及运用、市场信誉等方面的优势,对现有发展模式、业务流程进行革新。

五、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网络金融发展形势整体良好,但在线上、线下信息的交流以及服务融合方面仍然存在部分问题,需要各传统行业与新兴互联网公司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寻求双赢的发展路线。促进金融行业进一步快去发展,跟随发展趋势,完成线下金融机构向线上网络金融信息服务的过度与转变。

参考文献:

[1]孔繁强.新经济形式下网络金融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中国市场,2010,(22).

[2]钱进.我国网络金融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探讨[J].现代营销,2015,(3).

第5篇:网络金融总结范文

近年来,在税负、人工、原材料成本节节攀升的影响下,大量私营资本纷纷离开实业转投金融。仅以广州天河区为例,2008年至2010年间,累计注册的投资及金融咨询类公司数量即达15000家以上。其存活周期多在3至8个月之间,鲜有坚持3年以上者。

对此,前万联证券高级客户经理,现任SEO信息传播网首席网络经济分析师罗家庆评论道:“尽管这些淘汰的企业多因经营伦敦黄金合约、国际货币汇率等高杠杆、高风险品种而折戟沉沙。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离岸人民币期货上线,本币放开浮动所产生的投资及套保需求必将催生合理合法的外汇交易市场。故‘先吃螃蟹’的中小企业利用网络快捷高效、成本低廉的优势进行营销自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只不过,对于大多数起点不高,质素也有待提高的中小金融企业而言,善用搜索引擎收录规则及客户、媒体口碑进行形象营造、市场推广并非易事,而金融分析类文章要求的短(小)、灵(活)、快(捷)、实(用)、专(业)对于多数SEO锚文本作者来讲,亦是陌生领域。因此,此类公司多爱借助“买排名,搞推广”。

然而,据SEO信息传播网调查,在百度“股票”、“期货”、“外汇”、“期权”、“黄金”等行业顶级关键词中,除少数几家财大气粗的国企、外企使用付费推广外,前50名搜索结果多是百科词条、管理机构、院校、大型金融信息网站及门户网站的金融板块。“从这里可以断定,金融中小企业的SEO意识仅属萌芽状态,因为这50个结果里多次出现同一网站不同内容的链接,而这些内容的更新频率不高,外链也不多。”资深SEO推广专家彭晓东说道。

第6篇:网络金融总结范文

关键词:金融创新;互联网金融;P2P

当前,移动支付、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云金融等金融创新业务在我国蓬勃发展,由此形成了一种新的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大数据时代给金融机构发展和品牌创立、传播既带来挑战,也带来机遇。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壮大,新兴互联网金融公司和传统金融机构将展开激烈竞争,未来甚至可能改变传统金融业的经营模式和运行格局。

一、P2P金融的概念、特征和功能

从融资模式角度看,P2P金融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直接融资模式。但与传统直接融资模式相比,互联网融资模式具有信息量大、交易成本低、效率高等特点。P2P借贷是peer to peer lending的缩写,有中文翻译为“人人贷”。它指的是借贷过程中,资料与资金、合同、手续等全部通过网络实现,它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民间借贷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金融服务模式。P2P行业在中国大致与美英等发达国家发展同步,借助信息技术的发展,将过去分散的民间借贷搬到了互联网上,从而让出借人与借款人在网络上实现点对点的对接。

存在就有合理性。P2P网贷如此走俏,是眼下的金融排斥现象为网贷平台提供了市场空问。眼下,对于小微企业,银行惜贷情绪甚浓。由于服务低端客户的收益与成本不匹配且应变迟钝,无法高效应对这批人群需求多样化的业务特性,传统商业银行实在没有多少兴趣。P2P网贷平台顺势而为,网贷平台把借贷双方撮台到一块,合乎市场需求。

二、P2P快速发展原因分析

中国的P2P模式能够从技术角度解决问题,并以创新的方式发展小额信贷,在全球小额信贷市场上也是值得称道的。但发展P2P网贷得到快速发展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是服务的领域属于民间借贷,因为“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直是中国人的传统借贷观念,人们认为借贷的风险不是太大;二是P2P借贷平台的贷款利率很高,行业内的年化利率一般在15%以上,有的甚至高达20%,远远超越正规金融机构的利率,具有很大的诱惑力;三是有些P2P平台推出了本金保证、担保等模式,让投资者在平台放贷时感到规范;四是P2P平台的投资原则是“小额分散”,投资者参与的门槛很低,故参与者甚多;五是有高科技信息手段的支持,平台运营较低;六是P2P高举普惠金融旗帜,符合国家金融发展的政策趋向,起着很好的宣传效果和社会效应,也吸引了一些公益慈善人士的投资和加入。

三、P2P风险原因分析

然而,由于P2P刚刚起步,许多制度尚未完善,前段日子出现的一波倒闭潮暴露出该行业还面临很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一

P2P网络小额信贷现有的风险主要源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借款者的信用风险,另一个是平台的网络安全性风险。借款者的信用风险管理主要体现在风险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管理上。借出者常常由于信息不对称,不易通过虚拟网络了解到真实的借款者的情况,借款者的信用风险可能会给借出者带来损失。而且大多数平台缺乏事中的控制。在风险的事后管理上,当借出者的款项确实无法收回时,平台不会代替借款人还款,损失由借出者自己承担。

(二) 合适的利率水平难以确定

小额信贷的借款者常常是用于小型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短期资金周转.收益难以弥补高的成本,P2P高利率会导致风险增加。利率过高或是过低都不利于小额信贷平台的长远发展。但在合适的利率确定方面,无论是理论探索还是实践经验都较为缺乏。因此,随着P2P网络小额信贷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在合理的利率的确定上有所突破。

(三) 缺少相关法规规范

中国P2P网络小额信贷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在监管法律法规方面也较为缺乏。体现在P2P网络小额信贷其实质是一种金融中介服务机构,是否需要有网络金融中介服务的一个审核过程国家暂无相关规定。这样一方面有可能会给欺骗大众、非法使用资金的不法分子留下可操作空间如果在缺少监管的情况下为了利润而盲目扩张,可能会引发金融系统风险。

四、P2P网络小额信贷运营模式改进意见

(一)加强信贷风险管理

P2P网络小额信贷要加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风险控制且不增加平台的运营成本,可多利用网络信息的透明性。在事前和事后的风险控制中,可针对中国P2P网络小额信贷的特点,多个P2P网络小额信贷平手打造“P2P网络小额信贷征信系统”,在事后用一个网络系统将借款人的借款、还款记录以及其它与之相关的用户对他(她)的评价登记到联合平台中。小额信贷平台在事前就可通过系统信息查看借款人的以往个人信贷情况.也能避免个人同时从多个平台同时借款。在事中控制中,借款人应当被要求定期向平台和借出者披露自己的用款情况。

(二)寻求分散风险新机制

现有发展模式中,借出者在借款过程中承担了几乎全部的风险,无疑会降低借出者的积极性.不利于P2P网络小额信贷的长远发展。有的学者提出由平台来分担部分风险.但如果有平台做最后还款人,无疑有违P2P网络小额信贷模式的初衷,而且会刺激有的人利用漏洞从平台中套钱,增加平台运营风险。为此,可以通过寻求同保险公司合作的机制来分散风险,小额信贷的借款金额一般较少,所对应保险费则能在借出者的承受范围之内,借出者比较谨慎,不能完全确定能收回款项的时候可以选择购买“借款保险”。发展“P2P网络小额信贷十保险”的新模式有利于平台的长期发展。

(三)发挥政府的引导和监管作用

第7篇:网络金融总结范文

【关键词】网络银行 风险分析 监管

一、我国网络银行存在的风险

网络银行在传承传统银行基本金融业务的同时,也继承了传统银行的业务风险。同时,由于网络银行经营平台的网络化和经营方式的虚拟化导致其面临更多新的风险和挑战。因此,网络银行不仅需要面临传统银行的业务风险,还要面临网络新技术下的各种各样的技术风险。这两者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使得网络银行风险日趋多样化、复杂化。网络银行面临的风险如下图所示:

(一)网络银行面临的业务风险主要有:操作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等

(1)操作风险。网络银行操作风险主要是指由于银行产品设计缺陷或工作人员操作失误,可能导致直接经济损失的风险。网络银行的操作风险可能源自工作人员或客户的疏忽,也可能来自网络银行金融产品的设计缺陷或错误操作。作为一种新兴的银行形态,用户对网络银行的操作还不够熟练和安全防范意识不够高,网络银行对员工行为规范的监管也还不完善。

(2)信用风险。网络银行的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其债务人未能按照所签的合同条款履约而导致资本风险的可能性风险。网络银行金融服务的虚拟性导致对网络交易双方身份的认定,对交易真实性的认定十分困难,这就大大增加了信用风险。

(3)流动性风险。网络银行流动性风险是指网络银行无法履行承诺,从而对其收益或资本造成的风险。对于从事电子货币以及其它网络虚拟金融业务的网络银行来说,保证任何时间都有足够的资金来满足客户兑现或结算要求是十分困难的,因此,网络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风险较为突出。此外,网络的一些不安全因素也会引发流动性风险。网络系统故障或遭遇病毒破坏等问题都可能会直接影响正常的支付行为,降低虚拟金融产品的流动性,进而导致流动性风险。由于网络的广泛性,以及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很容易出现突然挤兑的现象,严重时会导致流动性危机。

(4)市场风险。和传统银行一样网络银行的市场风险也主要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价格风险。与传统银行业务相比,网络银行能从更多的潜在客户群体吸引存款、贷款或处理他业务关系。市场关系复杂,需要注重对市场风险的管理。

(二)网络银行面临的技术风险主要有:法律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链接服务风险等。

(1)法律风险。传统银行的法律风险是指银行因为违反或没有执行法律、法规、行业标准而对其收益或资本造成的风险。对于网络银行这一新生银行形态,中国目前尚未建立配套的法律体系,相关监管制度也还有待健全。

(2)战略风险。战略风险是指网络银行经营决策错误,或执行不当,而对银行的收益或资本形成现实或长远影响的风险。网络银行的虚拟性和自由性导致其很难对投资时机、投资规模、投资方式等进行准确估计,构成了网络银行业发展的战略性风险。不恰当的规模投资,投资技术选择不当,或者业务缺乏深化等问题都会导致总体风险的累积。

(3)声誉风险。网络银行的声誉风险是指负面的公众观点对银行收益和资本所产生的现实和长远的影响。信誉风险有时不仅仅集中一家网络银行,也可能是针对整个网络银行业而言。网络银行声誉风险产生的经济后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系统存在技术缺失,无法为客户提供便捷的服务;一些不利信息的传播导致客户遭受损失,还可能会产生挤兑现象,引发流动性风险;系统存在大的安全隐患,造成数据破坏等恶性后果,会通过网络迅速传播,造成大规模客户流失。

(4)信息安全风险。网络银行以开放的网络平台为依托,因而容易受到来自网络银行系统外部的客户或者非法入侵者攻击。这些非法入侵者在与网络银行的业务交往过程中,可能会将各种计算机病毒植入网络银行的计算机系统。一旦网络银行计算机感染这些病毒,则可能导致银行业务的数据遭到破坏,严重时会导致整个银行系统整体瘫痪。网络诈骗也是一种常见的信息安全风险。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发送电子邮件或制作病毒软件盗取客户信息,进行欺骗性或不正当的销售活动,而导致网络银行和客户蒙受不必要的损失。北美证券管理者协会的一份调查表明,当前网上诈骗每年给投资者造成的损失大概150亿美元。

(5)链接服务风险。网络银行链接服务风险是指网络银行无法与大型电子商务网站链接或无法为部分网络客户提供支持服务,导致客户流失,进而导致银行收益损失的风险。网络银行以开放的网络为平台,网络银行的盈利是建立在大量客户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为吸纳更多客户,网络银行除了要做好宣传,提高知名度以外,还要加强与各大电子商务网站合作,提高市场占有率。

二、网络银行风险的起因分析

(一)网络银行承继了金融业高风险的属性

虽然,网络银行发展对传统银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但是网络银行作为经营货币资金的金融企业的性质并未改变。因此网络银行也承继了金融业本身的高风险属性。由于金融业是建立在商品和信用经济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存在交易风险;信用作为一种借贷行为,其自身便存在一定的金融风险。此外,由于金融机构之间、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往来极为密切,信用关系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广泛的社会连锁网络,网络中任何一个节点出现信用问题,都会引发严重的信用危机。对于网络银行来说,其与客户的关系更为复杂,更容易出现风险问题。

(二)网络与金融机构相结合扩大了风险

网络银行可以看作是网络与金融机构的结合,网络的虚拟性和公开性大大增加了网络银行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网络银行的虚拟金融服务往往面临更高的信用风险。传统银行经营模式下,银行业务通过各分支机构进行展开,每一个W点业务一般都限于一定的区域内,因而,分支机构很容易掌握其客户的信用状况相关信息。对于网络银行来说,由于其客户来源比较广泛,往往存在很多跨地域、跨国界的客户,因而对客户信用状况的了解,对客户身份信息的确认或对交易信息的确认比较困难,存在较大的信用风险。

(2)网络信息传递的快捷性为资金在银行间的频繁转移提供了方便,这导致银行业务的不稳定性增大,严重时会引发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及支付、清算风险。传统银行由于业务开展的地域性限制,其客户群往往相对稳定。不同地域银行的金融产品往往会有差异,但由于地域限制,客户很难突破地域限制区选择对自己优势的金融产品。网络银行的出现大大改善了这一状况。借助于网络公众平台,网络银行各类金融产品可以及时有效的发送给来自全球各地的客户。客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优势产品进行购买或投资。这就导致资金在网络银行间的转移更为频繁,导致网络银行的资产和负债的大幅波动。如果对资金和市场情况不能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则会引发网络银行流动性风险。此外,网络信息传递的快捷性往往容易导致客户扎堆现象,使得网上的瞬间交易量剧增,这也大大增加了支付清算风险。

(3)网络的联动性往往容易导致网络银行风险的迅速扩大。正如前面所述,网络银行是由银行内部的信息系统、银行同业的信息系统、银行与客户间的信息系统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每个分系统内部又存在很多的节点。一旦一个节点出现支付困难,整个清算系统就会像都会接连受到影。

三、网络银行风险监管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一系列的银行业改革,我国对银行业的监管不断改进,并取得了较大发展。传统银行业的风险监管及控制模式已基本形成,并在不断改善之中。然而对于网络银行这一新生态的银行组织的监管与风险控制还很不成熟。网络银行是金融业、网络和信息技术结合在一起的一个复杂体系,它的经营方式、服务理念、清算规则都与传统银行有很大的区别。网络银行大大的促进了银行业的创新,但同时对其风险的监管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网络银行面临着传统银行业的风险,并且这些风险在网络环境下大大增加了监管的难度;另一方面,网络银行面临更多前所未有的风险。这些风险都可能带来巨大损失。虽然现阶段我国正逐步完善网络银行的监管体系,但总体监管技术水平还较低,方法也比较落后。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一些网络银行监管体系的研究成果的分析、总结发现,我国网络银行风险监管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我国网络银行监管理念有一定的时滞性

我国现阶段银行监管的一些理念仍带计划经济色彩,对监管的认识和监管的理念存在滞后性。由于网络银行业务具有实时性,公开性等特点,因而,一旦发生风险,若不能及时采取措施监管,则会导致风险迅速扩散,导致大范围损失。这就要求网络银行的监管要把握时机,树立前瞻性的监管理念。这样才能未雨绸缪,防患未然,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目前我国的风险事后监管策略不能适用网络银行风险监管。

(二)我国网络银行设施、技术较为落后

目前,我国网络银行的硬件设施、网络信息技术相对国外都比较落后,核心技术和研发能力掌握不足,这就导致我国网络银行的软、硬件技术都受制于人,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此外,由于我国金融体制相对不完善,尚未树立对网络银行科学监管的理念,这也是我国网络银行风险监管水平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我国网络银行监管法律、法规制度缺失

我国银行业基本法有《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和《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对于传统银行也的监管还有一系列的法律,但对于网络银行风险防范,仅有《电子签名法》一部法律与之密切相关。除此之外,目前仅在银监会的规章或一些规范性文件上,有过一些对网络银行监管规定方面的陈述,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商用密码管理条例》、《电子支付指引》、《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互联网保密管理规定》和《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等。网络银行监管相关的法律、法规不仅在完备性和谨慎性上十分有限,而且涉及的业务领域也很狭窄。许多规章内容具有多定性、少定量的特点,这大大影响了规章制度的执行力。

此外,网络银行的突破了传统银行业务地理位置的限制实现了跨区域,跨国界各类金融服务。交易双方可能身处不同的行政区域,却能运用虚拟的网络平台直接对话。这就加大了对交易双方身份确认以及交易真实性确认的难度。也引发了新的监管问题,即关于跨行政区域的网络银行交易监管权的问题。目前,我国对于网络银行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对此做出明确的规范,还有待完善。一旦此类风险发生,监管的漏洞也会导致巨大的损失。

四、总结

结合网络银行的特点,以及我国网络银行监管现状可以发现,我国网络银行风险监管主要存在以下几大难点:

(一)我国网络银行的监管缺乏严密性和连续性

现有的对网络银行的监管措施仍然是沿袭以往对传统银行风险的监管办法。但传统的监管方式对网络银行风险的监管存在很多疏漏,如对市场准入的监管缺失,对其业务范围、责任界定与处置措施、技术安全等多个方面审查等。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我国网络银行得到了快熟发展,其经营模式和消费理念也有了飞跃式的突破

目前,我国一些网络银行的运行已可以不那么依赖于传统银行的经营,其业务已逐渐涉及到证券、保险等领域,还出现了一些传统银行所没有的业务如信息咨询、投资理财等服务,网络银行的业务创新迅速,监管理念和方式难以及时跟上步伐。

(三)网络银行依托于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导致其普遍具有可攻击性,计算机系统运行便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

有目的的恶意攻击和无目的的病毒扩散等因素,都会使网络银行系统受到破坏,进而使银行和客户遭受损失。因而,只能通过一系列的周密检测、设计层层的安全防护,去降低安全隐患。这是所有网络银行监管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特别是对于我国来讲,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还相对落后,对网络银行风险的认识和监管经验不足,导致对网络银行技术类风险的监管更加艰难[9]。

(四)我国网络银行用户风险防范意识较差

近年来,我国发生了很多网络银行诈骗案件。部分网络用户少则损失几百、几千,多则损失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网络银行借助网络实现了便捷的金融服务,这为网络银行赢得了大量的客户,同时由于其低成本,也获得了各大银行的青睐。随着网络银行用户的增多,一些不法分子开始利用钓鱼网站、病毒等手段进行网络诈骗。但是从破获的诈骗案件来看,用户风险意识不高是大部分案件的主要原因。犯罪分子往往不是攻破了网络银行的安全机制,而是通过“撒网”方式诱骗了少数警惕意识不高的客户。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我国针对网络银行的监管主要是缺乏一套完整的风险识别、分析、预警体系以及一个有效的监管模式,这是本文后续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陈星.美欧网络银行风险监管研究[D]. 吉林:吉林大学,2012.

[2]朱选功,黄飞鸣.中国银行业网络化:战略、风险与监管[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纪昭,欧蓓.网络银行带来的新风险及监管措施[J]. 投资与合作,2013,(01).

[4]崔斌.网络金融安全与监管[J].中国金融,2013.

[5]温红梅著.商业银行经营管理[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6]巢庆荣.试析网络银行风险及其金融监管防范[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11).

[7] 车志红. 我国网上银行的风险与监管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9.

第8篇:网络金融总结范文

关键词:社会资本;金融发展;综述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3)10-0061-06

一、引言

近年来,社会资本作为继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之后的又一要素概念,在经济学的研究分析中获得人们的关注,其初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1-2]。随着人们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认识的深入,社会资本对金融发展的作用逐渐成为金融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本文试图梳理社会资本对金融发展影响与作用的研究文献,总结相应成果与不足之处,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二、社会资本含义解析及度量

社会资本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Bourdieu,Coleman和Putnam的定义颇具代表性。Bourdieu(1986)明确社会资本区别于经济和文化资本,将其定义为个人的关系,可被个人利用以期实现自己的目的,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3]。Coleman(1988)认为社会资本不是个人资源,具有社会网络和社会结构的属性,是嵌入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的一种公共产品[4]。Putnam(1993)认为社会资本是指能够通过协调的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的信任、规范和网络[5]。在随后的研究中,Putnam(2000)认为社会资本是人际关系、社会网络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信任和互惠[6],试图将社会资本理解为个人所参与的网络、互惠关系的创造以及人际信任或一般信任,强调信任是先决条件。

上述三种定义是对社会资本的不同界定,实际上Putnam的定义更具有普遍的影响力。Durlauf and Fafchamps (2004)总结出社会资本的三个共同特征与Pu-

tnam的定义相吻合。一是社会资本对于集团成员产生正的外部性;二是外部性归功于信任、规范及共同价值观;三是信任、规范及共同价值观产生于基于社会网络与联系的非正式组织[7] 。Islame等(2006)则提出“认知性”和“结构性”社会资本,信任和社交是这两类社会资本的具体表现[8]。Putnam的定义正是将“认知性”和“结构性”社会资本概念融合起来。

社会资本的理论研究促进了其测量方法的改进和完善,研究者往往基于不同层面如从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来刻画社会资本。微观层面上的社会资本实际上是“结构性”社会资本的体现,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往往利用网络或社会交往等指标。宏观层面上的社会资本正是“认知性”社会资本的含义所在,与人际信任、团结和互惠相联系,强调信任的重要性,采用信任等指标。在实证研究中,社会资本的测量往往体现在普遍信任、社会网络和社会参与,测量的基本思路就是以这些方面为基准来寻找相关变量。一些经济学家高度重视信任这一指标,Knack and Keefer(1997),Paul and Knack(2001)通过设计专门的问卷调查来对该指标加以测定。Micucci & Nuzzo(2003)则从参与非盈利组织、非正式社交能力、信任和公民社会意识以及地区特征四个方面提炼出社会资本的变量,其中,地区特征包括社交网络、居民的归属感、司法效率等[9]。Guiso,Sapienza & Zingales(简写为GSZ,2004),以公投投票率和血液捐献两变量来衡量社会资本[10]。

三、宏观层面的社会资本对金融发展①的影响

宏观层面的社会资本以信任为内容,何谓“信任”呢?Fukuyama(1995)将“信任”定义为“在正式的、诚实和合作行为的共同体内,基于共享规范的期望”[11]。 “共享规范”包含法律、人们签订的合同契约以及社会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与价值体系等,因此信任来自于正式的抑或非正式的制度安排。Fukuyama强调了信任的重要性,认为其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经济合作关系。在现有的研究中,宏观层面的社会资本(信任)对金融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任与家庭理财行为

GSZ(2004)基于独特的意大利南部与北部的发展实践,研究了宏观层面的社会资本在金融发展中的作用。他们建立社会资本与金融发展的简易模型, 将社会资本、法律效率和个人特征引入个人金融资产需求模型,研究社会资本对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他们以地区献血率和全民公投参与率来衡量社会资本水平,同时通过支票的使用、投资组合、贷款的可获得性、非正规借贷的依赖程度等指标来刻画金融发展水平和状况,实证研究了社会资本对金融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资本显著影响到金融发展,尤其在法律保护机制微弱且缺乏教育的地区,影响效应更为明显;社会资本水平高的地区居民持有较少比例的现金,更多地持有股票;人们更愿意使用个人支票,更容易获得他们所要求的贷款。即使在控制住环境因素,如家庭特征、法律制度、教育水平、人均GDP等情况,上述结论依然成立。

Brown等(2008)认为股市参与度对于股息税收政策、社保资金入市等相关政策制定有着重要的意义[12]。GSZ(2008)从信任的角度为有限的股市参与之谜提供了进一步的解释[13]。他们认为,投资者决定是否购买股票取决于投资者所感知的风险的大小,投资者对风险的感知除了受股票客观特征的影响外,也取决于投资者的主观因素:信任。美国、荷兰及意大利实证研究显示,信任程度较低的人不太可能购买股票,即使购买股票,购买的比例也将很低。

(二)信任与风险资本投资

Laura Bottazzi, Marco Da Rin 和Thomas Hellmann(2011)以手工收集的欧洲微观风险资本数据为基础,对信任在风险资本投资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发现即便控制了公司固定效应、地理距离以及信息和交易成本,信任仍显著影响风险资本投资决策[14]。此外,他们甄别了信任和契约之间的“互补效应”与“替代效应”。在人们交易过程中,只有存在充分的信任,人们才可能签订复杂、相对完备的契约,从而复杂完备的契约才有用武之地,即“互补效应”。替代假说则指相对完备的契约能够弥补信任的不足。与GSZ(2004)不同的是,Laura Bottazzi, Marco Da Rin 和Thomas Hellmann的研究结果显示,即使拥有良好的法律保护机制,人们并不依赖于复杂的契约来克服信任的缺乏,即信任的缺失不能依靠合同的完备性来弥补。此时,信任和契约复杂完备性呈现正相关,即存在互补效应。

(三)信任、金融效率与金融危机

如何提高金融效率是金融发展中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在金融发展与深化的背后,金融危机可能也悄然而至。以下文献基于市场总体的角度,探讨了宏观层面的社会资本对金融效率及金融危机的影响。

Galindo等(2001)利用世界银行采集的宏观数据,研究了信任与金融结构、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15]。他们借鉴了Beck, Demirgü-Kunt, and Levine(1999)的方法①,采用存款占GDP的比重、银行资产占GDP的比重、银行贷款占GDP的比重、全部信贷占GDP的比重等来反映金融中介机构的规模和业务。金融效率涉及到金融中介机构多大程度上实现资金从储蓄到投资的转变,他们利用银行管理费用和净息差来作为效率的变量,同时采用股票市值、交易量来衡量股市发展水平。在控制住经济规模、人力资本、通货膨胀以及法律制度等因素后,他们发现高信任与金融市场的深化、较低的利差和间接成本以及更富有活力的股市相关。信任有助于增强竞争与效率,且促进了股市发展。

Marchionne 和Niccoli(2012)剖析了社会资本与金融深化的内在联系,发现社会资本的减少是金融危机发生的诱因之一,从而对2007—2009金融危机原因作出新的解释[16]。Marchionne 和Niccoli对社会资本减少的原因做了进一步研究,研究发现过度金融深化即“有毒的(toxic)”金融深化,导致金融衍生品大量出现,乃至金融市场的过度繁荣与投机盛行,更多的资源从生产性领域进入金融领域,导致生产性领域的合作与协调的减少,信任逐渐衰减,社会资本锐减。

(四)信任与非正规金融②

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正规金融的发展固然重要,非正规金融的表现不可忽视。Allen等(2005)曾指出在法律、金融环境发展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如中小投资者保护不力、金融市场发展滞后等,中国的私人部门发展依然很快,经济增长中贡献度大,其原因在于替代性的融资渠道和治理机制,如非正规金融以及建立在声誉和关系基础上的机制,支撑着此类增长[17]。

GSZ(2004)认为,随着社会资本水平的提高,从亲朋好友处借款的可能性在降低,这与Banfield(1958)和Fukuyama(1995)的分析一致,他们认为社会资本水平低的地区,借贷更会在狭窄的亚群体内进行,如家庭和朋友[18]。但一些学者的观点与之迥然不同,比如Kumar (2009)认为内生于乡土社会的民间借贷交易是基于互惠的均衡产出,信任作为一种社会偏好,不是依靠现代契约树立的,而是一种自我履约行为,在民间信贷中承担分散风险与担保的功能[19]。这也正如Ang 等(2009)所说,嵌于社会资本中的信任机制充当了法律保护的一个替代机制[20]。Turvey和Kong(2010)基于中国农户的调查发现:农民的信任度越高,其参与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概率就越高[21]。钱水土、陆会(2008)实证研究发现,农户在融资过程中之所以偏向于非正规金融市场,是因为该市场中借贷主体的相互信任促进交易的达成[22]。这些结论的差异源于对社会资本含义的理解不同,前者的社会资本是从普遍信任(generalized trust)、社会范围的信任来解释,该信任基于所谓的“弱关系”;后者所指的信任是建立在“强关系”基础上的信任,是局限于亲朋好友等熟人之间的个性化信任(personalized trust),并非普遍信任。本文所指“社会资本”与普遍信任相联系。

我国学者就宏观层面的社会资本在金融发展中的作用也作了相关研究。卢燕平(2005)借鉴GSZ(2004)的研究思路,认为自愿免费献血不受经济和法律的影响, 是由社会义务、规范和信任等决定的,因而选取我国自愿免费献血比率作为社会资本的变量,其研究结果显示:社会资本与我国某些金融发展水平指标正相关,如社会资本与存款和贷款比率正相关[23]。张俊生、曾亚敏(2005)则选取各地区自愿无偿献血率以及各地区守信用程度作为指标,对我国各省或自治区社会资本进行衡量,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社会资本显著促进地区金融发展的结论,比如社会资本对地区保险业务、个人信贷以及证券资产投资的发展起到正向的显著解释作用[24]。皮天雷(2010)也采用类似的方法来度量省际社会资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对我国地区金融发展具有显著的正效应,社会资本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是导致我国各地金融发展不同的原因之一,同时社会资本是对法治水平低下的一种有效替代机制[25]。

上述文献论证了以信任为内容的社会资本对金融工具的使用和可获得性的影响。实际上,金融工具的规模与结构是一国或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反映。从实证结果来看,这些文献基本印证了社会资本促进金融发展的结论。

四、微观层面的社会资本对金融发展的影响

社会资本中最重要内容之一是社会网络,它是人与人之间互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联体系。社会网络可以起到共享信息、分担风险、平滑消费、减少机会主义行为以及改善集体决策等作用[26]。一些文献基于微观视角,以社会交往或网络来刻画社会资本,试图论证社会交往或网络对股市参与以及非正规金融的作用与影响。

(一)社会交往与股市参与度

Ellison and Fudenberg(1995)认为,当经济人无从掌握经济决策所面临的成本和收益时,将更多地倚重于“口碑传播”(word of mouth)所获得的信息[27]。为了弥补人们投资知识的欠缺,社会交往在投资决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Hong 等 (2004)借助于一个简易的投资组合分析框架下将参与成本、初始财富及风险厌恶系数视为影响投资决策的重要因素,并将投资者区分为社交者与非社交者建立起单期模型。该模型一个基本的预测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社交者市场参与度高于非社交者,且社交者市场参与度对外部参数敏感,比如网络技术使得参与市场成本降低,从而使得市场参与度升高[28]。Hong 等将参加宗教活动、与邻居交往次数等作为社会交往衡量指标,在控制住人口和社会经济特征以后,采用美国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社会交往与股市参与率存在正相关关系。他们将这一发现归功于口碑传播的信息分享方式,该方式有助于降低信息成本,促进更多人的参与。类似地,Ivkovic and Weisbenner(2007)发现个人购买股票的行为与其邻居的购买行为正相关[29]。Brown等(2008)实证检验了以口碑传播为形式的“社区效应”(community efffect)对人们是否参与股市的影响。他们发现,个人是否参与股市与社区股市参与率存在因果关系。一个人所属团体的股市参与率高,出于遵循本团体社会规范的目的,他也参加股市,这就是所谓的“攀比效应”(keeping up with the Joneses’ effect)。

Brown 和Taylor(2010)以英国为例考量了社会交往和股市参与率的关系,他们分别采用横截面数据和面板数据进行研究,均发现两者正相关的结论[30]。为了检验结果的稳健性,他们采取五种方法对社会交往指标进行测量,如去教堂的次数、信任水平、是否是运动俱乐部成员、拜访朋友的次数、参加的俱乐部个数等,均取得一致的实证结果。

Dimitris Georgarakos和Giacomo Pasini(2011)综合考量了信任和社交在股市参与上的重要性[31]。发现在欧洲一些国家存在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虽然家庭净财富大致相当,但不同国家家庭的股票持有率差异显著。通过分析,他们揭示出信任和社交上的异质性正是这些欧洲国家股票持有率存在差异的原因。值得一提的是,Guiso等(2008)将国家平均信任水平和总体持股率联系起来,而Dimitris Georgarakos和 Giacomo Pasini从家庭层面来进一步拓展研究,除了考虑到国家层面上信任水平的差异,家庭层面上的信任水平和社交特征也是影响股票持有的因素。

(二)网络与非正规金融

一些学者基于微观层面的社会资本,考察了其对非正规金融的影响。Cagla 和Una(2004)基于印度尼西亚的数据,考量了家庭及社区网络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作用。该研究表明社区网络具有良好的信息传递功能,向借款人提供了市场融资渠道信息,降低其搜寻成本,且有利于放款者降低监督成本及合约执行成本[32]。Karlan等(2009)发现在秘鲁,与社会网络相联系的信任在亲戚朋友间的民间借贷中起着关键作用[33]。

我国学者就个体社会网络在非正规借贷中的功能与作用作了相关研究。马光荣、杨恩艳(2011)认为社会资本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是社会网络,并利用农村的调查数据,实证研究显示:社会网络作为非正规金融的载体,可以促进民间借贷从而为农民创办自营工商业提供资金支持,印证了依托亲友关系的非正规金融弥补农村正规金融发展滞后的假设。杨汝岱等(2011)也从社会网络的视角考察了我国农户民间借贷需求行为,研究显示:以亲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网络对民间借贷行为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该作用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转型而趋于弱化[34]。

上述研究加深了人们对于个人财务决策性质的理解,为社会资本促进人们参与金融资产投资或借贷提供了证据。一般而言,社会交往通过“口碑传播”和“观察性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等渠道来实现对投资者或借贷者行为乃至市场发展的影响。这些渠道使得投资机会以及如何参与金融市场投融资等信息得以传播,而且帮助人们克服进入风险市场的心理障碍。

五、小结与研究前景展望

现有的文献探讨了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的社会资本对个人或家庭金融行为决策的作用,且分析了对总体金融市场发展、金融效率及金融危机的影响,主要有如下结论:一是无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的社会资本有助于金融交易的发生,包括投资者参与资本市场的投资、银行借贷等,从而促进了金融发展;二是对于非正规金融而言,社会资本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般信任(或普遍信任)即宏观层面的社会资本,与非正规借贷呈负向关系,与正规借贷行为呈正相关关系;三是社会资本促进了金融市场的竞争与效率提高,且社会资本的减少是金融危机的诱因之一。

上述研究为社会资本促进金融发展提供了理论与经验证据,这对于促进我国的金融发展与金融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给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带来重要启示:加强社会互动、促进社会交往以及提高诚信水平有利于推动金融市场建设与发展的必由之路,换言之,社会资本的提高将会切实推动金融市场向成熟健康的方向发展;社会资本水平的提高,即普遍信任的增强,促进了正规借贷,相对抑制非正规借贷,为促进我国非正规金融向正规金融的转化提供了一个途径和思路。

虽然关于社会资本与金融发展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以下问题尚需进一步地研究:

首先,关于社会资本的度量问题。社会资本的度量始终是一个难题。从目前实证研究文献来看,社会资本测量往往从一个维度出发,虽然并不存在统一的社会资本的测量方法,但较精确的方法是考虑这个概念的多维性,如何将不同维度的指标有机融合起来,形成综合性评价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此外,由于社会资本不能直接加以观察,在研究中往往通过变量来衡量社会资本,不同国家由于历史、文化以及制度的差异,在寻求相关变量和指标时难以完全保持一致,为增加可比较性,在指标选取中需要在统一性与灵活性之间寻找平衡点①。

其次,关于比较性研究问题。虽然社会资本在金融发展中的作用有较多的实证证据,但没有将更多的国家纳入其中,利用跨国数据进行比较性研究的文献比较少见。因此,这些实证结论的普遍适用性仍然有待进一步检验。此外,对于社会资本在不同地区的差异原因尚待进一步的研究。只有弄清楚这些原因,才有可能提出相关对策以提高社会资本,从而促进金融发展。

第三,关于社会资本作用于金融发展的内在机理问题。目前的研究成果仅限于针对社会资本对金融发展的影响效果进行实证检验,而未能充分揭示其作用途径与机理。因此,设计出社会资本作用于金融发展的中介目标从而更清晰地揭示其作用机理成为下一步研究的可能思路。■

参考文献:

[1]Knack S. and Keefer P. Does Social Capital Have an

Economic Payoff A Cross- Country Investigation[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7, 112(4):1251.

[2]Paul J. Zak, Stephen Knack. Trust and Growth[J]. Economic Journal, 2001, 111(470): 295-321.

[3]Bourdieu, P..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logy of Education[M]. New York: Greenwood, 1986.

[4]Coleman James S.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5]Putnam Robert D. Leonardi, R., and Nanetti, R.Making democracy work: 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M].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

[6]Putnam, R,D.. Bowling alone. 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American community.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2000.

[7]Durlauf Steven N.and Fafchamps M. Empirical Studies of Social Capital: A Critical Survey[Z]. Working Paper,

[8]Islam M. K., Merlo J., Kawachi I., Lindstr m, M., and Gerdtham, U. Social Capital and Health: Does Egalitarianism Matter A Literature Review[J].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Equity in Health, 2006(5):1-28.

[9]Giacinto Micucci,Giorgio Nuzzo. Measuring Social Capital: Evidence from Italy[Z]. working paper. Bank of Italy.Local Economies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Italy Conference, 2003.

[10]Guiso L. Sapienza P., and Zingales L. The Role of Social Capital in Financial Developmen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4 ,94(3): 526-556.

[11]Fukuyama F. Trust: The Social Virtues and the Creation of Prosperity[M].New York, United States: Free Press, 1995.

[12]Brown Jeffrey R., Zoran Ivkovi, Smith Paul A. and Scott Weisbenner. Neighbors Matter: Causal Community Effects and Stock Market Participation[J].The Journal of Finance, 2008,63(3):1509-1531.

[13]Guiso L., Sapienza P. and Zingales L..Trusting the Stock Market[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2008 ,63(6).

[14]Laura Bottazzi, Marco Da Rin and Thomas Hellmann. The Importance of Trust for Investment:Evidence from Venture Capital[Z].NBER Working Paper No. 16923 ,April 2011.

[15]Arturo José Galindo, Alberto Chong and César Calderón.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Linkswith Trust: Cross-Country Evidence[Z]. IDB Working Paper, No. 373,2001.

[16]Francesco Marchionne and Alberto Niccoli. Financial Deepening and Social Capital[Z].Working Paper. February 2012.

[17]Allen F.,Jun Qian and Meijun Qian. Law, finance,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5,77(1):57-116.

[18]Banfield Edward C. The Moral Basis of A Backward Society. New York: Free Press, 1958.

[19]Kumar C.. Credit Rationing and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l Lending: Theoretical Results and Econometric Inferences Using the Household Surveys From China and India[Z]. 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Cornell University, 2009.

[20]Ang J.,Cheng Y. and Wu C. Social Capital,Culture Biases ,and Foreign Investment in Innovation : Evidence from China[Z].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 2009.

[21]Turvey C. G..,R. Kong and Xue-xi Huo. Borrowing amongst Friends: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l Credit in Rural China[J].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 2010,2(2).

[22]钱水土、陆会.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与农户融资行为研究——基于温州农村地区的调查分析[J].金融研究,2008(10):174-186.

[23]卢燕平.社会资本与金融发展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 2005(8):30-34..

[24]张俊生,曾亚敏.社会资本与区域金融发展—基于中国省际数据的实证研究[J].2005(4):37-45.

[25] 皮天雷.社会资本、法治水平对金融发展的影响分析[J]. 财经科学, 2010(1):1-8.

[26]马光荣、杨恩艳. 社会网络、非正规金融与创业[J]. 经济研究,2011(3):83-94.

[27]Ellison G. and D.Fudenberg . Word of Mouth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Learning[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5,110(1): 93-125.

[28]Hong H., Kubik Jeffrey D.and Jeremy C. Stein. Social Interaction and Stock-Market Participation[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February 2004,59(1): 137–163.

[29]Ivkovic Z. and S. Weisbenner. Information Diffusion Effects in Individual Investors’ Common Stock Purchases: Covet Thy Neighbours’ Investment Choices[J].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007(20): 1327-57.

[30]Brown S., Taylor K. Social Interaction and Stock Market Participation: Evidence from British Panel Data[Z].IZA Discussion Paper No. 4886, April

[31]Dimitris Georgarakos, Giacomo Pasini.Trust, Sociability and Stock Market Participation[J]. Review of Finance, 2011,15(4):693-725.

[32]Cagla Okten and Una Okonkwo Osili.Social Networks and Credit Access in Indonesia[J].World Development, 2004,32(7):1225-1246.

[33]Karlan Dean, Markus Mobius, Tanya Rosenblat and Adam Szeidl.Trust and Social Collateral[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9 ,124(3): 1307-1361.

第9篇:网络金融总结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创新;监管;影响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6(12)-0034-04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互联网金融在近年得到了迅猛发展,特别是从2012 年下半年以来,形式多样、功能全面的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呈现“井喷”式发展,2013年更是呈现出一种超预期的发展势头,被称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元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越来越快,将来一定会成为促进我国金融自由化、利率市场化的一股强大力量。并且,总理在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到要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健康成长,在现有监管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健立健全金融监管体制,这足以表明我国格外关注互联网金融这一新型金融模式。当然,在互联网金融发展期间必然有许多问题相继而来,例如对传统金融的影响,以及对我国金融监管的挑战等等。本文在整理和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了综述,希望能为我国下一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及监管创新提供借鉴。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及模式

目前,有关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尚不清晰,而且也没有取得广泛认同,对此,各专家学者众说纷纭。自从谢平和邹传伟(2012)初次提出互联网金融的概念,许多学者就从去中介化、普惠性等多个角度对其进行界定。互联网金融根本上是一种新的金融业态或者说金融运行方式,而非传统金融技术的升级(赵南岳,2013)。互联网金融把计算机技术和资金融通业务联系起来,形成了一种不依靠中介机构的新的金融业态(刘力臻,2015);它的业务效率不断提高,节省了人们的时间,逐渐向金融的民主性靠拢,并逐步形成普惠金融,它可以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让社会经济中的所有人都有机会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参与到金融活动中并享受金融服务(李耀东、李军,2014)。也有学者把互联网技术、思维和精神相结合,通过分析其对金融业的影响来界说互联网金融的概念。邓舒仁(2014)觉得互联网金融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金融行业运用娴熟的互联网技术和“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以互联网思维为依附,让互联网产业主动融合金融实体产业,开发许许多多金融创新,从而产生新的金融产品、模式和机构。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业务模式,主要凭借计算机、移动通讯等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与金融行业合作,实现融资、支付、财富管理等功能,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牛强、胡艺,2015;苏颖、芮正云,2015)。综合这一方面各学者的观点,可以概括地认为互联网金融是具有互联网精神,以互联网为平台、云数据整合为基础,从互联网的思考方式对整个商业生态重新审视,从而形成的新型的拥有相应金融功能链的金融业态(吴晓求,2015)。还有学者通过分析互联网金融与金融的互联网化并在两者的对比中来界说,认为它是以互联网为平台,在金融组织体系、市场体系、服务体系以及监管体系等方面与将网络信息技术应用到传统金融业务中是有所不同的(杨东,2014)。总结各学者关于互联网金融的界定,互联网金融可定义为以互联网(技术、精神以及思维)为基础,通过将互联网与传统金融业结合来实现资金供给的具有去中介性、普惠性的新型金融运作模式。

文献中关于互联网金融的业态分类,大家也莫衷一是,同样没有达成一致的标准。许艺琼(2014)将其分为第三方支付、P2P 网络贷款、阿里小贷、众筹融资、互联网金融门户、互联网货币六种类型。谢平、邹传伟、⒑6(2014)则认为不包括阿里小贷和互联网金融门户而包括金融互联网化和基于大数据的征信。王曙光、张春霞( 2014) 从业务功能角度将其分为支付平台型、融资平台型、理财平台型和服务平台型。周雷(2015)从发展阶段的角度提出互联网金融的四种主要业态:第一,基础业态,即将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应用到传统金融业务中;第二,整合业态,就是电商与金融的结合模式;第三,创新业态,主要以P2P和众筹为代表;第四,支持业态,即互联网为传统金融提供的信息平台。

二、互联网金融的创新

关于互联网金融的创新研究,国内专家学者对此已经基本达成共识。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主要表现在支付方式创新(以第三方支付为代表)、渠道创新(利用互联网来销售传统金融产品)、机构创新(互联网公司通过一些方式探索新的金融机构的运行模式)、投融资方式创新(去中介化、降低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等四个方面(郭文超,2015)。互联网金融利用计算机交易,其虚拟性可以使资金流向从“一对一”转变为“多对多”,实现自主化的业务匹配,而且其动态互动的沟通方式更加注重客户体验,最终实现双向沟通(董微微,2015);这种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提供24小时跨市场、跨地区的互联网金融服务,满足了客户的差异化需求(宗良,2015);同时互联网金融拓展了市场交易边界,可以节省人的劳动时间(何龙,2015)。通过总结文献,互联网金融最首要的创新当属融资方式的创新即去中介化,也就是互联网金融脱媒(李瑞雪,2015)。综上所述,各专家学者对互联网金融的创新研究是从不同方面、运用不同的语言进行分析,但其实异曲同工。

三、互联网金融的风险

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各种问题的出现,其风险不能忽视,它不仅面临着跟传统金融同样的风险,还面临着传统金融不存在的特殊风险。整合文献发现,主要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探讨。宏观上,从目前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现状来分析其面临的各种风险,包括市场失灵导致的金融泡沫风险、利率即将下降的风险、市场结构重组的风险以及相关法律空缺和监管滞后的风险(刘力臻,2014)。张丽娟(2014)同意以上说法,并且补充到:由于互联网金融不能进行银行间同业拆借,所以无法应对大规模资金提取的风险。葛亮(2016)则将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为两大类: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导致的技术风险和基于互联网金融业务特质带来的经济风险。微观上,因为互联网金融拥有多种多样的业态,而且风险特点的差别比较大,所以有些作者是从互联网金融某个单独业态来研究其风险特点的。P2P 网贷平台操作不规范,具有政策和市场双重风险,而且缺乏法律约束,存在法律真空,致使其有卷款跑路行为,具有法律风险;近年来P2P网贷公司数量疯长,导致市场出现劣币驱除良币的现象,具有连锁风险。互联网基金理财销售行为不规范,商家看在民众不懂金融片面强调基金产品的高收益而对于风险揭示一带而过。互联网金融中网络支付的诈骗风险将大大增加(赵晓英,2015)。总体来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存在以下风险:法律风险,国家缺少与互联网金融有关的法律体制,存在真空状态;经营风险,新型经营模式可能经验不足而无法适应社会经济的大环境而被淘汰;信息技术安全风险,由于计算机具有虚拟性,存在信息不对称、信息泄露、病毒入侵、数据毁损等本身存在的相应问题;职业操守风险,立法和监管不当导致职员的道德风险(钟伊慧,2015);集体非理性风险,当互联网金融动荡时,其所具有的“长尾效应”很容易引发集体非理(石松、孙谦,2015)。

其次,监管路径的选择也很重要。第一,监管主体的界定。明确中国人民银行在宏观监管中的主体地位,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对互联网金融中的相关业务具体负责、相互协调,辅助央行加强整体监管;成立网络金融监管的管理委员会进行统一管理;加强互联网金融民间自律组织的设立,有效控制行业有序发展(王施诗、陈梦乔,2015)。第二,监管边界的确定。完善法律,画出红线,在现有法律法规框架内“打补丁”,明确其法律定位和业务边界(贺靖贻,2014)。

六、总结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业态,近些年成为社会各行各业关注的焦点,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纷纷对其进行研究,但在它快速发展的道路上存在的各种风险层次不齐,各种良莠不齐的参与者也开始涌现,如果只重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忽略监管创新的发展,那么传统金融的监管就很难应对互联网金融现行发展的局面。但是如果加强金融监管,可能会阻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扼制创新的积极性,所以互联网金融监管需要以逐步放松管制、鼓励金融创新为前提,借鉴国外互联网金融的成功发展经验,建立在我国时代背景下符合我国经济环境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模式,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Eric C. Chaffee,Geoffrey C. Rapp, Regulating Online Peer-to-Peer Lending in the Aftermath of Dodd-Frank: In Search

of an Evolving Regulatory Regime for an Evolving Industry[J].Wshington and Lee Law Review,2012,(69):485-533.

[2]Giancarlo Giudici,Riccardo Nava, Cristina Rossi Lamastra&Chiara Verecondo, Crowdfunding:The New Frontier for

Financing Entrepreneurship?[J].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2012,(10):1-13.

[3]Lars Hornuf &Armin Schwienbacher,Should securities regulation promote crowdinvesting[J].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2015,(6):1-44.

[4]Sebastian C.Moenninghoff and Axel Wieandt,The Future of Peer-to Peer Finance[J].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2014,

(5):466-487.

[5]邓舒仁.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监管的文献研究[J].金融纵横,2014,(11):41-48。

[6]董薇薇.基于异质性特征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框架构建[J].金融与经济,2015,(2):79-82。

[7]何龙.互联网金融盈利模式及其监管探讨[J].华北金融,2015,(4):57-61。

[8]王曙光,张春霞.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中国模式及其创新[J].L白学刊,2014,(1):80-87。

[9]吴晓求.互联网金融:成长的逻辑[J].财贸经济,2015,(2):5-15。

[10]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

[11]谢平,邹传伟,刘海二.互联网金融手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12]杨东.互联网金融监管体制探析[J].中国金融,2014,(8):45-46。

The Innovation, Influence and Regulation of China’s Internet Finance

――The Reflection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WEI Hua WANG Xueqing

(School of Finance, Qil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Jinan Shandong 25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