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道德的本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以人为本” 中学青年教师 职业道德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青年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生力军,是主干力量,他们不仅代表着学校的未来和发展方向,而且代表着一个民族教育事业的未来;“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1],是一切学校德育的基本依据,也是对学生德育工作创新的理论根源。“以人为本”,既体现了中华民族固有的优秀文化传统,又体现了新时期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加强师德建设既是教师职业要求,又是历史与时代的责任。加强中学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中学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是事关中学基础教育发展、永葆学校生机与活力的关键,是强化青年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之所在。
1.中学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现状
随着国家大力发展基础教育事业,义务制教育的普及和人民教育观念的强化,中小学入学学生规模和比例大规模增加,中学教师队伍也在快速扩大。每年有大批大中专毕业生走上讲坛,担负起中学教学管理任务。由此,学校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宁乡一中为例,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半数左右的比例,并且他们将成为中学教师队伍的主体。
1.1青年教师的特点。
1.1.1普遍学历较高,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有强烈的上进心。青年教师朝气蓬勃,一般还保留着大学时代的理想和期望,希望自己有好的命运和前途,所以敢于接受挑战和竞争;青年教师绝大多数经过系统的高校教育,知识视野广阔,基本技能全面,特别在外语能力和计算机水平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青年教师与学生的代沟差异相对较小,在思考问题的方式、兴趣爱好等方面与学生有很多接近的地方;所有的这些优势都使他们与学生产生很好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1.1.2激情洋溢但不持久,缺乏生活阅历,难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教学技能处于成长阶段。青年教师精力旺盛,工作热情高,但在实际问题处理过程时总缺乏稳定性,办事虎头蛇尾,韧性不强,尽管得出一个很好的点子,但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另外,青年教师成长轨道相对单一,从学习的学校跳到工作的学校,社会阅历、心理体验等方面缺乏磨练,对学生涉及的生活与心理等方面的问题缺乏有效的认识。同时,由于缺乏社会生活的艰辛和历练,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工作情绪受外界因素影响很大,这种喜怒哀乐、跌宕起伏的情绪给年轻教师处理学生思想问题时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1.2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缺乏的表现。
1.2.1思想不稳定,敬业意识不强。现代科技进步成果的大众化,使得各种信息网络平台触手可及,各种思想和文化相互冲击和影响,使一些青年教师无所适从;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目标世俗化、功利化、物质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人们过于看重名利和个人价值,过于追求物质利益,在顺境中成长的青年教师在享受的过程中往往忽视改革成果背后人们所经历的磨练和奉献,因此,他们往往把向社会索取、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视为当然;部分青年教师的职业理想和信念发生动摇,淡化了自已对所从事职业的追求,表现为敬业精神不够,对待工作敷衍了事,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采取漠视的态度,缺乏集体主义和敬业精神,缺乏进行职业道德修养的主体自觉性;很多青年教师没有师范院校教育的背景,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缺乏认知。而中学除了在岗前培训时对新进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外,很少再对青年教师进行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从而使部分青年教师对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1.2.2师表欠缺,忽视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吸引学生最大的魅力是其人格魅力,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对学生的教育是言传身教的合一,教师要教学生怎样做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2];中学青年教师有的师表意识淡薄,缺乏师德修养;有的沾染社会上不良习气,迟到早退,打牌赌博,随意停课等;有的对学生缺乏爱心,漠视学生的感受,对学生动辄训斥,语言粗俗,体罚等;有的自由主义思想泛滥,见解偏激,宣扬一些与社会主义价值观完全相反的思想,并把个人的怨气加在其中带进课堂,这样一些不良行为便在学生中造成极坏的影响。
1.2.3育人观念淡薄。部分青年教师没有体会到何为教育,强调教学任务本身远大于对学生人文的培养,他们只关心自己的任务完成与否,只关心自己的福利待遇、进修旅游机会等,对学生缺少关心和爱;一部分教师只有在上课的时候与学生进行短暂的接触,从来没有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对学生迟到、早退、上课睡觉、早恋等问题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由于平时交流少,对学生的思想动态、难点问题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引导;这一部分青年教师没有意识到教书育人是一份本职工作,在教书育人上没能真正用心下功夫。
2.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缺乏的原因分析
2.1精神追求与物质需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脱节。
时代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革和转型、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中国人传统的道德行为、伦理规范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也引起了教育领域中利益关系的变化;在人们广泛认可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观下,人们已不再“君子耻言利”,追求金钱的主观意识明显增强;因而造成部分青年教师在价值取向上的迷茫和职业道德的失范,在为社会的进步、祖国的强大而欢呼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逐渐淡化传统教师“不为名,不为利,甘当老黄牛”的高尚道德情操,成为“一切向钱看”拜金主义的奴隶。调查数据显示,28%的青年教师最关心的是个人的经济收入,54.9%的青年教师最关心的是个人的发展和前途,只有27%的青年教师表示个人最关心的是学校的发展[3]。
2.2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成家立业所带来的负担和压力。
目前,在中学一线工作的青年教师大部分都是从大学出来不久,一毕业就上讲台,各个方面的技能都在学习与完善,往往处在急迫的成才心理下,在学历、职称、承担教学任务等方面普遍存大较大的压力;青年教师是主要处于30岁左右的社会群体,这时是人生最“忙碌”、最“艰苦”的时期,要谈对象、忙结婚、培育儿女、购置房屋等。因此,大量的物质需求与有限的工资待遇,其中还夹杂着不平等的游戏规则;这些实际问题影响困扰着他们的生活,影响他们对事业的追求和对工作的负责;青年教师追求知识,喜欢幻想,把改革神圣化,期望通过一场变革使教育现状得到彻底改变,但现实的残酷让这些超越现实的理想都流于空想,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一部分青年教师情绪不稳定,发牢骚,从而引起道德观念的摇摆不定。
2.3青年教师心理未完全成熟,社会阅历浅,彷徨在独立于依附两种心态之间。
青年教师主要是由成各个高校毕业不久的,社会经历相对较少的优秀大学生组成,他们的教学技能、处事方法等都在逐渐成长过程中;由于缺乏实际生活的直接体验和社会生活的磨练,心理素质欠佳,缺少对具体社会道德意识的思考体会,在处理问题时容易理想化,故善变是青年教师这个时期最大的心理特征;物质文化的极度发展和现代科技产品的普及,为青年教师展现自我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虽然他们尊重生命的主动权,渴望走自己的属于自己的路,但是各种盘根错节的社会关系使涉世不深的他们又不得不求助于父辈,独立的意愿与现实使他们精神失落,难于真正塑造起完整的自我形象。
2.4中学思想政治滞后,学校管理,激励机制尚不完善。
中学教育改革往往落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改革内容缺乏新意,改革过程缺乏保证。首先,在我国,中学教育改革,尤其是农村中学的教育改革,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心依然是学生,对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关注很少;其次,在教师职业培训中,较多地注重业务技能素质和学历层次提高,忽略了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的有效培训,仅有的几次教师思想教育的主要方式仍采用会议学习的形式进行,方法陈旧,即使是学习,也只是读读报纸和文件,根本涉及不到具体的思想问题,不会结合学科优势对青年教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研究;最后,学校在师德建设导向上力度不够,比如在职称晋升、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评审中,一般只注重其学历、科研成果。这在无形中助长了青年教师重业务轻思想、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错位,使得教师的思想教育成为整个学校思想道德建设的薄弱环节,教师的思想行为缺乏道德规范管理,从而造成青年教师师德水准下降。
3.“以人为本”增强青年教师职业道德认识
3.1以人为本,积极引导青年教师加强师德修养,坚定师德信念。
高尔基说:“在生活中,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活动动机更重要更珍奇了。”动机是激起行为的直接原因,它代表着人内在的心理面貌和状态,是启动、维持和终止某一行为的能动的心理力量[4]。青年教师成长的内在动力是对祖国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和对教育活动的自我成就感,因此,“以人为本”,积极引导青年教师加强师德修养,坚定师德信念,尽可能多地培养成熟度高的青年教师,既要高标准严要求,重使用重培养,又要关心、爱护、扶植、尊重他们,帮助解决其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问题和矛盾。要让青年教师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把本职工作、个人理想与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个人利益的追求必须服从集体与社会整体利益,必须符合大众利益和社会利益,个人对社会的奉献与社会对个人的满足,两者是相辅相承、互相促进的[5]。而奉献是青年教师个人成才的社会价值的实质和核心;这样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得以充分激励、开发和调动,而这也是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
3.2以人为本,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培训,加强师德规范学习,建立健全的师德监督机制。
教育活动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的过程,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有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良好愿望外,更加应该具有实现这个愿望的本领;青年教师的各项本领都在逐渐成长阶段,所以学校要切实加强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尤其是新上岗教师的培训工作;通过系统培训,帮助青年教师树立崇高的教师职业道德,愿意为祖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同时,还要帮助青年教师掌握高中教学规律,拓宽教育视野,增强业务素质,从而提高读书育人的能力。要保证青年教师的精神境界,思想道德更加高尚,教育思想更加端正,执教水平进一步提高,在切实加强培训的同时,健全各种规则制度、建立师德监督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德育工作者培训制度,新教师岗前培训制度,教学评估制度,教学监督制度,建立可行的师德评估标准,对青年教师的管理力争制度化、规范化;二是建立合适的考核标准与激励机制,通过政策导向,把教师的职业道德作为教师晋升、职称评定等的重要内容和依据,使每一个青年教师意识到,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教师,除了掌握必要的教学技能外,还要具有高尚的师德。
3.3以人为本,为青年教师创造宽松、和谐、温馨的外部环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促使青年教师健康快速地成长,就学校而言,应该客观公正地看待和评价青年教师中存在的问题,学校管理者要在不影响青年教师教书育人的前提下,尊重他们的个性选择,承认并理解青年教师在心理素质、道德水准、工作能力、学业水平乃至个好等方面的差异性,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宽容他们的过失,欣赏他们的进步,为青年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并通过加快体制改革,形成一种公正、平等的竞争机制和分配制度,做到政治上关怀、生活上关心、待遇上落实。另外,部分青年教师师德困惑、师德失范,在一定程度上与当前社会存在的各种腐败现象有关。因此,应该利用一切宣传工具统一思想,通过典型模范教育、廉政教育,消除各种社会生活中的腐败现象对青年教师的冲击;要发挥社会集体的力量,通过社会、集体、个人的共同努力,从根本上为青年教师创造一种良好的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使他们在充分感受关心和温暖的同时,将压力变为动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参考文献:
[1]韩庆祥.解读“以人为本”[N].光明日报(理论版),2004-04-27.
[2].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9-09-09.
[3]廖娟娟,王海健.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9,29,(5):780-781.
【关键词】企业 成本管理 管理与控制
一、传统成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成本管理范畴过窄
受长期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企业在成本管理中往往只注重生产成本的管理,而对企业的供应与销售环节则考虑不多,对于企业外部的价值链更是视而不见,这种成本管理观念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要求。
(二)成本管理观念落后
从现代成本管理的视角出发来分析成本管理的这一目标,不难发现,成本降低是有条件和限度的,在某些情况下控制成本费用,可能会导致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的下降。因而这种成本管理是一种消极的而不是积极的成本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不能再将成本管理简单地等同于降低成本,而应是资源配置的优化和资本产出的高效管理。因此,企业不仅要关注产品的生产成本,而且要关注其产品在市场上实现的效益。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高速发达的今天,企业单纯依靠成本的降低来获取优势是不可能的,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更多的应靠技术的投入,从而产生更大的收益,也即现代成本管理中所谓的相对降低成本,从而提高成本效益。
二、全面成本管理与控制的意义
(一)成本管理与控制是企业增加盈利的根本途径
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可使利润增加;在收入增加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可使利润更快增长;在收入下降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可抑制利润的下降。即使是不完全以盈利为目的的国有公用事业部门,如果成本很高,不断亏损,其生存受到威胁,也难以在调控经济、扩大就业和改善公用事业等方面发挥作用,同时还会影响政府财政,加重纳税人负担,对国计民生不利,失去其存在的价值。
(二)成本管理与控制是求得生存的主要保障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外有同业竞争、政府课税和经济环境逆转等不利因素,内有职工改善待遇和股东要求分红的压力。企业用以抵御内外压力的武器,主要是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创新产品品种。其中,降低成本是最主要的。降低成本可以提高企业价格竞争能力;可以提高安全边际率,使企业在经济萎缩时继续生存下去;提高售价会引发经销商和供应商相应的提价要求和增加流转税负担,而降低成本可以避免这类外部压力;成本降低了,才有力量提高质量、创新设计,或者提高职工待遇和增加股利。
(三)成本管理与控制是企业发展的基础
把成本控制在同业的先进水平上,才有迅速发展的基础。成本降低了,可以降低售价以扩大销售,销售扩大后经营基础稳固了,才有力量提高产品质量,创新产品设计,寻求新的发展。许多企业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成本失去控制的情况下盲目发展,一味在促销和开发新产品上冒险,一旦市场萎缩或决策失误,企业没有抵抗能力,很快就垮下去了。
三、全面成本管理与控制的主要手段
(一)加强资金筹集成本的管理与控制
资金筹集成本是指企业筹集资金所付出的代价,一般用相对数表示。不同来源的资金,资金筹集成本是不相同的。资金筹集成本主要包含债券或借款的筹资成本、优先股的资金成本、普通股的资金成本、企业留利的资金成本等。企业在进行资金筹集成本的控制时,并不能仅仅从资金成本最低的某一种方式融资,而是要合理地安排各种筹资方式的结构,目的是使企业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最低。
(二)加强产品设计成本的管理与控制
对产品设计成本进行控制是整个成本控制工作的关键。在设计完成后,根据设计方案对产品的设计成本进行全面测算,视其能否达到目标成本的要求。如有差距,应将原设计方案退回设计部门重新修改。若经过多次修改仍无法达到目标时,也可将原制定的目标成本子以修正。老产品设计成本的控制,只要求针对那些做出改进的部分,计算它们的成本节约额。在计算新产品试制成本时,特别要注意不要与老产品成本混在一起。每试制一次,就计算一次,以便逐步测试新产品试制成本能否保证产品设计目标成本的实现。
(三)加强材料采购成本的管理与控制
材料采购成本的控制,主要是经济订货量、订货点的确定等。经济订货量是指能够使材料或商品全年相关总成本最低的一批订货数量。用360除以经济订货量,可以计算出经济订货次数,即全年分几批购买能够使相关总成本最低。订货点,也称为再订货点,是指再次提出订货时需要保留的库存量水平。高于该水平时提出订货,就会形成库存积压,导致储存成本上升;低于该水平时提出订货,就会导致停工待料。存货控制的abc分类法,是将企业的全部存货按照数量及金额所占的比例,把全部存货分为a、b、c三类,并且分别按照不同的方法进行控制。
(四)加强产品生产成本的管理与控制
标准成本制度是以标准成本为依据,通过成本差异的分析与报告,揭示成本差异产生的原因,以便及时控制成本的一种成本控制体系。标准成本制度的内容包括:标准成本的制定、成本差异的计算分析及成本差异的账务处理。以目标成本按产品分解的结果作为标准成本和日常控制的依据,将使标准成本制度与目标成本管理连接为一个有机整体,也使标准成本制定的依据更加科学。
(五)加强质量成本的管理与控制
质量成本是指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付出的代价,以及因为产品质量没有达到规定标准所造成的损失,包括预防成本、检验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其中,前两者可以合称为预防检验成本;后两者可以合称为质量损失成本。当预防检验成本较高时,质量损失成本较低;反之,如果预防检验成本较低,则质量损失成本较高。质量成本控制的目的,就在于确定一个最优的合格率,在该状态下,质量成本总和达到最低。
总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市场需求瞬息万变,竞争变得异常激烈,成本优势的取得对于一个企业的生存至关重要。而成本优势的取得绝对不限于成本本身,应从管理的高度去挖掘成本降低和获取效益的潜力。企业管理者要及时转变传统狭隘的成本观念,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实施全面成本管理与控制,充分运用现代的先进成本管理方法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万寿义.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护理科学研宄进入了蓬 勃发展的历史时期,掌握护理科研的一般程序和方 法,具备初步的护理科研能力,是每一位护理从业者 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储备之 一[1丨。护理科学研宄是用科学的方法反复地探索、 回答和解决护理领域的问题,直接或间接地指导护 理实践的过程。目前在我国各护理学院(系)本科护 理课程中大多设置了《护理科研》课程,这是一门理 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在护理研宄的教学中, 如何使课堂教学与实际运用紧密结合,发挥最佳教 学效果,是很多护理教师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对护 理本科生来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直接形式就是 毕业论文,所以,了解护理本科生在准备毕业论文期 间的有关问题,有助于指导《护理科研》的教学及实 习医院和学校对实习学生的论文指导。而关于这方 面的研宄,尚未见报道。
1 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本研宄采用描述性调查研宄,调查 了南京中医药大学2002级98名护理本科毕业生, 均为女性,年龄22岁~ 25岁,平均年龄23.4岁。
1.2研宄方法本研宄采用问卷调查法。研宄者 在参阅了大量文献后自行设计,设计并经专家论证, 其重测信度为0.8。问卷设计的目的主要是调查学 生在准备毕业论文时的困难、学校及医院所提供的 帮助、护理科研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等等。所获得 的信息将更好地指导《护理科研》的教学,以及毕业 生论文的指导工作。
1.3资料收集资料的收集是在2006年5月一 2006年7月进行.由研宄者使用统一指导语并发 放问卷,利用学生自习的时间在课堂上发放,学生填 完后,由研宄者统一收回。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98 份,返回98份,回收率100%,98份问卷全部有效。
结果采用SPSS 13 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2.1在准备论文时学生感到最困难的环节62. 2% 的学生选题方面感到最为困难;25.5%提到查阅文 献;科研设计、数据统计分析和撰写论文分别占 18.3%、16.3%、11. 2%。
2.2护理科研各环节的情况
2.2.1选题情况 83. 5%的学生自己选题;5. 2%在学校老师的帮助下选题;.2%在临床老师的帮助下选题;2. 1%的自己选题之后又参考了临床老师的意见。最早确立选题的时间是在上一年的11月份,最 晚的在当年的5月份,接近一半的学生在当年的3 月份、4月份确立选题,平均是在当年初定题。
2.2.2查阅文献方面所有的同学都知道查阅文 献的方法。31. 6%学生在医院图书馆查阅文献;有 55. 1%的学生在学校图书馆;通过网吧或其他途径 查阅的占13. 3%. 82. 7%的学生上中国期刊网查 阅文献资料;7. 3%上其他网站查阅。
2.2.3论文撰写方面99. 0%的学生知道护理科 研论文、综述论文、个案论文的书写格式;1%的学生 不知道^ 91.8%学生知道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8. 2% 学生不知道;4 9%的学生写的是综述;4 1%写的 个案;1.0%学生写的是科研论文^
2.3学校或医院提供的支持方面26.5%的学生参加过所在的医院或科室开展的论文交流活动; 73. 5%的学生没有参加过。19. 4%的学生参加过所在科室的科研活动;0. 6%的学生没有参加过.
论文初步写好后,提供修改意见的人员:71. 4% 是临床老师;.1%学校老师;2. 0%其他人员;9. 2% 没有经任何人修改;5. 1%临床老师和其他人员; 6. 1%临床老师和学校老师。
3讨论
3.1选题需要老师指导选题是进行研宄活动的 第一步,由于学生临床经验不足,平时阅读护理杂志 有限,尽管热情很高,但仍感到无从下手。因此, 62.2%学生感到选题是最困难的首要问题^ 25. 5% 查阅文献方面感到困难,这不是因为学生没有掌握 方法,因为所有的学生都知道文献检索的方法,31. 6%学生在医院图书馆查阅;55. 1%在学校图书馆, 所以可能在检索资源的利用上不方便,学生感到困 难。上网查阅文献资料82.7%的学生上中国期刊 网,说明绝大多数学生知道结合自己的选题在中国 期刊网上查找原文,但是也发现有1名学生论文仅83. 5%的学生自己选题,这尽管充分发挥了学 生的能动性,但本届学生论文中有一些选题存在一 定的问题,如选题过大,文不符题等,说明学生选题 之后,还是需要学校老师或临床老师进行必要的指 导。5. 2%学生在学校老师的帮助下选题,这基本上 是本科生导师制的学生,自从我校2002年实行本科 生导师制以来,一些护理教师骨干承担了指导部分 优秀的护理本科生的职责,在实习前的1年内在本 科生导师的指导下己开始考虑论文写作。
学生最早确立选题是在上一年的11月份,这基 本是本科生导师制的学生,在学校导师的帮助下,较 早地着手写论文。最晚的在当年的5月份,对于6 月份就要返校的实习生而言,在短短1个月内较难 保证完成较高质量的论文。接近一半的学生在当年 的3月份、4月份确立选题.提示应该帮助学生至 少在3月份、4月份确立选题,最好是在当年初就确定选题,从而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查文献、整理资料、 撰写及修改等环节。
3.2论文撰写方面本次调查结果而言,94 9%的 学生写的是综述,可能是因为学生感到自己临床经 验不丰富,科研能力还不高,撰写护理科研论文有困 难,而综述是将现有的文献进行归纳、总结,所以学 生选择写综述的较多。4.1%学生写个案,结合自己 在实习时遇到的某个病例,写写护理体会;写科研论 文仅有1. 0%学生,该学生充分利用了实习医院及 科室的资源,在有关课题负责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
99. 0%的学生知道科研论文、综述、个案的书写 格式,作为护理本科生,科研论文、综述和个案的书 写格式都需要掌握。但对于实习期间的护理本科生 而言,毕业论文应多结合1年的实习情况,所以,还 应鼓励学生多结合临床实际,写写自己的实习期间 的体会。同时,实习医院应鼓励护理人员申报课题, 若条件允许的话某些实习科室可以带动学生一起参 与课题的研宄,在有关老师的指导下可尝试写护理 科研论文,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将大有裨益。 3.3学校或医院提供的支持方面仅有26.5%的 学生参加过所在的医院或科室开展的论文交流活 动,19. 4%参加过所在科室的科研活动,这与实习医 院的护理科研水平及学术氛围有密切的关系。目前 由于临床护士整体科研水平还有待提高,有关的政 策也需向护理科研有所倾斜,这样才能有更多的护 理人员参与到护理科研当中,实习的本科生也将从 中收益不少。
由于考虑到实习学生与临床老师的接触更多,原则上医院护理部指派一位临床老师指导其论文写作,所以,论文初步写好后,提供过修改意见的 71.4%是临床老师;有时学生也会请学校老师再进 行修改,所以6. 1%临床老师和学校老师都进行过 修改。6.1%学生论文经学校老师修改过,这也是本 科生导师制的学生,而且其中一些论文都己经在某 些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
4对策
4.1教学方面《护理科研》的教学多采用案例式 教学方法|2,多列举一些选题,让学生讨论选题的科 学性、先进性、可行性等131;多增加每种护理论文的 范文,请学生细读后来讲解;还可找些病文,请学生 阅读后提出修改意见。此外,可安排学生小组完成 一份开题报告,等等。这些举措都可使学生参与到 教学中,能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加以运用。
从课程内容设置上说,护理科研还涉及文献检 索和统计学课程的内容。调查中还有不少学生提到 应加强统计学知识的讲授。统计学知识对于临床护 士而言也是比较薄弱的环节|4]。赵海平等151提出 将三门课程合并开设的建议,也是解决当前护理课 程设置问题的一个办法。
4.2医院或学校的支持方面学校图书馆或医院 图书馆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给实习学生提供便利, 使他们有时间有条件查阅文献。
实习医院领导应重视护理科研,鼓励护理人员多申报课题,有关科室可带领实习学生一起参与课 题的研宄。同时,医院应多开展护理最新进展、护理 论文写作方面等讲座,多开展护理论文的交流,并鼓 励实习学生参与,这样既提高了临床护士的科研水 平和论文撰写能力|61,同时也激发了实习学生的灵 感,拓宽思路有助于学生选题171。此外,学校老师和 临床老师也应思考如何合作将更好地发挥整体优势 指导学生书写毕业论文提高毕业论文的整体水平。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与困境
2008 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不仅远远没有消除,而且随着欧洲经济危机的爆发,对我国就业形势的不利影响愈来愈严重。如果说2010 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1 年是最复杂的一年,那么在2012 年则是最严峻的一年。可想而知。解决如此庞大的就业人群,是中国面临的一个巨大的现实困难和庞大的社会工程。
笔者认为,我国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困境,目前按其性质划分,大致表现为三种类型,即一般性就业困境、结构性就业困境和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困境。
(一)一般性就业困境
一般性就业困境,是指缺乏足够的工作岗位而产生的就业问题,即人多岗位少,基本特征是“人找事”。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大,又处于人口高峰期,加之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一般性就业困境不仅过去存在,现在和将来也不可能完全消失。
(二)结构性就业困境
结构性就业困境,是由于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不对应而形成的工作岗位与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不相适应而产生的就业问题。表现为有空闲的岗位,劳动者也有意去填补,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文化和技术,不能适应这项工作的需要,因而不能就业;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目前仍属人才奇缺的发展中国家。我国高素质劳动力仍然严重缺乏,目前制约大学生就业的最关健的因素也就是结构性就业困境.
(三)毕业生择业误区带来的就业困境
毕业生择业误区带来的就业困境,是指毕业生出于对职业的选择未能就业而导致的就业困境。表现为个人出于对职业的选择,尽管有岗位空着,自身也不缺乏从事这项工作所需要的素质,只是由于个人对这项工作不感兴趣或待遇低等原因,因此,宁肯待业也不愿去填补缺额。有研究表明,大学生找一份工作并不难,但要找一个称心如意的工作则比较难。大学生并不是没有工作可找,而是不想把自己随便“嫁”出去,更不肯“贱卖”自己,是想找一个“如意郎君”。这样,毕业生择业误区带来的就业困境,就成为大学生就业问题中最明显最突出的一个问题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还仍然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仅仅是一种表象。
二、造成大学生就业困境的主要原因
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有一份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年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1800 万,但“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却超过2000 万,每年出现200多万富余劳动力。而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的一份调查数据则显示:2011 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 万,而需求总量为6000 万。
这两项数据表明:我国劳动力供需总量是供过于求,但专业技术人才却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造成大学生就业困境,既有社会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也有高校教育机制的影响,还有就业指导和就业观念方面的原因。
(一)国际金融危机、全球经济滑坡、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不平衡,对就业形势影响较大。国内大批中小企业和外企的倒闭、迁移和收缩,大幅度减少劳动者的就业空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海外人员回流,从而使高端竞争出现重心下移,这一情况无疑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带来新的挑战。
(二)高校年年扩招,对大学生就业也有很大的影响。近10 年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逐年增加。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也有很大的影响。
(三)毕业生就业途径单一,人才流动渠道不畅。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高校举办招聘会,用人单位进校园招聘,供需见面会及人才市场,网络招聘、国际互联网,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熟人介绍、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计划等。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但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而且网站和招聘会虚假招聘信息太多,令人望而生畏。
(四)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用人单位多数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还有一些私营企业用工不但不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很好解决。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发展前景不明,并伴有苛刻的扣薪、罚款、辞退等制度。所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都追求实用能力和低廉成本。
(五)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一些高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多数高校的专业及课程设置不仅传统守旧,而且具有较大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六)毕业生期望值过高。
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很多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部分毕业生对到基层和生产一线就业的心理准备不足,尚未调整好求职心态,攀比心理和好高骛远的思想依然存在,大多数毕业生就业意原集中在政府机关和外资企业。
(七)宽进没有严出,教育质量下降。
近年来,招生规模与教学质量几乎成反比,说是宽进严出,其实是宽进宽出。只要交足够的学费就可以上大学,只要读完基本学分就可以混个毕业证。而且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尤其是文科大学生。学生经过大学数年的学习之后,对于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仍然十分隔膜,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教师的知识结构也依然陈旧,授课内容多为政治化、程序化、空洞化。
三、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党和政府一直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尤其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促进就业工作的首位,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也为大学生创造出更多岗位,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也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还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和引导工作。
(一)各级政府要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给予政策上的宏观指导。
一是积极推进体制改革,畅通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的渠道。采取鼓励性政策,引导更多的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祖国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就业创业。
二是要结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造更多适合大学生知识结构和就业意愿的岗位。同时要加强就业需求预测,引导高校优化专业设置,改革培养模式。
三是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不断完善社会就业服务体系,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大量实施基层就业项目,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尽可能取消一些不必要的就业歧视规定,维护公平就业权利。
(二)高校要改革教育机制,在提高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一是要搞好素质能力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首先,教育理念必须从“知识本位、技能本位”向“素质本位、人格本位”转变,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普遍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对国家对事业的忠诚度。
二是要改革教育机制,变单纯的精专业教育为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大专业教育。无论是创业还是就业,大学生都应该有较为广博的知识。没有以广博为基础的“精专”,不是真正的精专。只有通过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坚持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建立并完善就业状况对高等教育的反馈机制,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社会需求与就业的良性互动。
三是要加强内涵建设,大力提升就业指导和服务的水平。要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大力开展优质的就业信息服务,强化就业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服务职能,提高就业指导的“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三)精心引导大学毕业生纠正择业误区,变“主动失业”为“主动就业”。
一是从思想上引导,帮助大学毕业生增强就业信心,树立良好的求职心态,注意自我调整,相信自己有实力总会脱颖而出。正确对待挫折。在求职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失去信心。遇到挫折后应冷静思考,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争取在下次中取得胜利,迎接新的挑战。
二是从观念上引导,帮助大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社会不需要大学生,而是大学生们的主观取向与客观需要不匹配。从观念上引导,就是要帮助大学毕业生改变就业观念。第一是“主动就业”,不要等待,也不要抱怨,以主动的心态,积极寻找机会。第二是“理性就业”,不要迷失方向,坚守自己的目标;第三是“反思就业”,善于从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第四,先就业后择业,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经济社会发展的事实,越来越证明,一个人不可能终生从事一种职业,因此,具有高附加值人力资本的高校毕业生没有必要刻意追求一时的“完美”,完全可以先就业,然后在职业发展中选择从事的专业,进而在不断积累中成就自己的事业。
一、倒推成本管理模式概述
企业的运行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固定成本为不可控成本,短期内不能随管理外力的改变而改变。而变动成本的可塑空间很大,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变动成本的高低。本文讨论的倒推成本管理模式也是基于变动成本的,而且不仅仅是生产过程中的变动成本,还包含经营过程中的变动成本,如运输费、销售费用等等。倒推成本管理模式,首先需要将企业整体或一个独立的业务部门设立成一个利润中心。在这个中心,所有人的行为目的和判定是一致的,即:是否可以增加企业的利润。其次,也需要企业有稳健的财务制度,真实的生产成本历史数据资料,以及能够准确的区分固定成本、变动成本。
倒推成本管理模式的应用,与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比较,给企业意义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第一,增加了企业成本管理的灵活性。当销售额、销售单价、产品销售结构、原材料采购价格等等因数变更后,依据倒推成本模型可以简单、快捷、准确地推算出可控成本。第二,更加明晰了各责任部门的责任成本。剔除了不可控成本,将可控成本依据生产工序、机台层层细分。各成本责任部门能清晰的找到可控点和管理抓手。第三,推动了整个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成本不断细分的过程,就是管理的精细化过程。推动每个细分环节的成本降低,就是提升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水平。第四,提升了成本分析、控制的水平。对每一责任部门的可控变动成本的实际达成值与划分的目标值进行比对,从生产总量、单位耗用量、单价变动等三方面进行差异说明。使成本差异原因清晰明了,成本控制有的放矢!
二、制造企业倒推成本管理模式的运行步骤
倒推成本管理模型公式为 可控成本(变动成本)=销售收入-固定成本-目标税前利润。因此,其运行步骤其实就是围绕公式中的几个指标值的确定和控制来展开。
1.确定销售总额目标和利润目标
赚取利润是企业的最大目的,也是企业完成资本积累的必须过程。因此,企业要设定一定的利润目标,这也是我们倒推式成本控制管理的起点。另外,依据企业历史的产能情况及销售情况设定一定的抽象的销售额目标(即不能明确到具体的产品或客户的)。
2.确定固定成本数额
企业运行过程中的固定成本,包括固定资产折旧、费用摊销、厂房租金、管理人员薪酬等等。这些指标在短期内不随销售额等外因改变,相对固定。并且可以通过财务的账面记载历史数据获取。
3.成本的事前预测
在前两项数据确定的基础上,依据公式可以推算出可控变动成本总额、变动成本比率。再依据历年的成本数据资料,将可控变动成本细拆分为直接材料销售额占比、直接人工占比、销售运输费占比等等。直接材料可进一步细分为各类具体的材料。将这些预测的变动成本指标下达给各成本责任中心,并作为其考评依据。
4.成本的事中控制
依据边际效益理论,利用如下公式计算出保本边际贡献率(即最低边际效益率)=(固定成本+目标利润总额)/预计销售收入。最低边际贡献率是保证企业利润目标实现的红线。所以,低于保本边际贡献率的销售订单不能接,不能安排生产。从源头上对成本进行控制。各成本责任中心,做好责任成本的日报表,并时时与目标成本进行对标。对于偏离目标的成本项目,及时采取措施减少偏差。保障生产过程的可控、目标成本的可达。
5.成本的事后分析、总结
以月为周期,用各项变动可控成本的实际达成值与目标值进行比对分析。总结达标项目的经验,提升后续的成本进一步降低;同时分析未达标项目的原因,召集相关方面的专家、工作熟手进行成本研讨,突破成本瓶颈,为后续的成本达成做准备。
三、制造企业倒推成本管理模式的应用
正业包装(中山)有限公司为中国白家电纸质包装箱的龙头企业,占据国内市场份额近50%。主要客户有格力、美的、海尔、TCL等国内大型电器厂家。虽然年销售体量庞大,但各部门的责任成本目标不清,成本管理薄弱。2016年3月份开始采用倒推成本管理模式后,以市场为导向,以利润为目标将成本一步一步的层层分解,并落实到相关责任部门或责任人。企业的成本控制、改善效益明显。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产销结合,从源头上控制成本
以往由于内控的限制,生产部门不了解产品的销售信息;销售部门不了解产品的准确成本信息。因此,销售部门很多时候取得的订单,是弱利的,甚至是亏损的。这样的情况,只能在财务的月度结算后才能发现,不能在事先进行有效控制。
现在每月的20号,公司组织召开次月份成本-效益预测会议。依据次月的预计销售额、固定成本和利润目标,计算出次月的最低边际贡献率和可控变动成本。如下表:
销售部每取得一笔订单,技术部门会依据客户的要求,设计出订单产品的BOM结构。若根据BOM表计算出的?a品边际贡献率小于最低边际贡献率10%,则放弃订单。从源头上对成本进行了有效的控制。若订单产品的边际贡献率高于最低边际贡献率,则安排生产。
2.目标成本明确,能以“不变应万变”
由于受下游客户订单不断变化的影响,公司产品的销售结构也不断的变化。导致无法用传统的标准成本法、定额成本法对下一个会计期间的成本进行有效的预测,从而不能有效的指导生产控制。倒推成本管理模式能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依据财务账面记载的各项变动成本变动比率的历史信息,结合本期的实际情况,如预计的产品销售结构,预计的材料采购单价等信息,对历史变动比率进行修正。然后,将可控成本总额按各工序修正的变动成本率进行划分。如下表:
各部门按划分的目标成本为准绳来指导、安排本部门的日常生产和成本管理。一旦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出现了不利的偏差,则组织部门人员商讨、解决。很大程度的提升了全员成本管理控制的积极性。
3.成本分析透彻,提升成本控制水平
以往由于成本预测的缺失,各部门或责任人对责任成本不明,导致实际成本无法进行对标分析,不能有效地指导企业进行成本改善。倒推成本管理模式实施后,各部门清晰了自己的责任成本。依据财务账面记载的各责任部门的实际成本,与目标责任成本进行对比。将可控成本差异按如下公式分解分析:
各部门的可控成本差异总额=产量影响成本+单位耗用量影响成本+单价影响成本。
产量的影响=(计划产量--实际产量)*预计的边际贡献率
ε单位耗用量的影响=实际产量*(预计单位耗用量--实际单位耗用量)*预估单价
ε单价变动影响=实际产量*(预估单价--实际单价)*实际单位耗用量
产量的影响,由销售部门进行分析总结;单价的影响则对采购部门进行考评;单位耗用量的影响,则由各成本责任部门分析,主要从生产浪费、废品率、产品结构调整等方面展开。这样能准确的找出责任成本偏差的真正原因。以便及时对症下药,解决成本瓶颈,推动成本的不断下降。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意义;基本思路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一、会计职业道德及其现状
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活动、处理会计关系时所形成的职业规律、职业观念和职业原则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经济管理和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根本保障,它直接关系到国家政策的贯彻执行,也关系到各种会计行为的规范,更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目前,会计造假被查处概率较低,即使被发现,其所付代价也是很有限的,造假成本与造假收益严重不对称,这无疑助长了会计造假行为。因为对造假者而言,只要造假的预期成本大大低于造假的预期收益,造假者就会有恃无恐地产生进行博弈的冲动和理由。一切造假者是从践踏道德开始的,从造假动机的形成到造假过程的实施无不起始于道德的背离。而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仅仅由法规制度约束是不够的,当巨大的经济利益与严肃的道德规范发生碰撞时,只有诚信教育才能使天平倾向道德规范,因此会计诚信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为从根本上治理假账,必须使依法治理与以德治理并重,加强会计诚信和职业道德建设,使会计诚信内化为会计人员的内在信念和内在品质。
二、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现实意义
规范会计工作秩序,重塑会计公信力,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加强督促检查和行业自律,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修养和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能有效地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会计人员必须遵守《会计法》所规定的各项制度,这是强制的、无条件的,同时必须自觉履行会计职业道德原则。会计人员要培养高尚的品德,不仅需要努力、认真地学习专业文化知识,提高对现代会计的认识,而且要自觉反省自己,以正确的会计职业道德观念战胜错误的会计职业道德观念。一个好的会计职业道德行为反复地进行就能形成在会计管理工作中习惯性的行为方式,也就形成了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品质。
(二)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措施。会计人员俗称“账房先生”,这只是表面现象,一个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必须具备德、能、勤、公、廉、俭六个方面的素质。一方面要及时了解并熟悉国家制定的各项财务法规、方针、政策,严格贯彻执行和遵守经济法、会计法、证券法、税法、审计法等相关法律制度,强化法律意识,提高自身修养;另一方面还应掌握时事政策知识、财政税务知识、企业管理知识、电脑操作知识等相关知识。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应当具有实事求是的作风,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作风,行为端庄、生活严谨的作风,讲求实效、雷厉风行的作风,艰苦朴素、大公无私的作风,平易近人、以诚待人的作风。
(三)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有利于反腐倡廉,进而有助于形成全社会的清正廉洁之风。现实生活中,诸多贪污、行贿受贿、大吃大喝、铺张浪费,都要经过会计人之手。当然,这些现象的主要责任人可能不在会计人员,但与我们的会计人员屈从压力,不坚持原则大有关系。,有赖于各种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会计人员必须坚持原则,用好《会计法》来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同时,必须用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使之能用会计职业道德来规范、指导自己的行为,逐渐形成会计职业道德责任心和荣誉感,正确使用自己的会计权力,忠实地履行自己的会计义务。
三、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大力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就目前来看,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在校阶段的教育。教育对象是准备从事会计这一职业的在校就读学生。笔者建议,各类设有会计专业的大中专院校应必修“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并纳入主课或学位课程,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使他们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前就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风范;二是会计人员的在职教育。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在职业生活中对自身思想品质、思想意识等方面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的活动,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补充。因此,不仅要加强在岗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将此作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应重视岗前的职业道德教育,将此作为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人员的重要内容。
(二)改善会计人员录用制度。一般来说,会计人员在单位的地位越高,其独立性越强,则有利于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否则,会计人员及其工作不仅受单位主要领导的制约,而且受其他部门主管和人员的制约,多重制约不利于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增强会计独立性,需要解决会计身份的多重性,需要扭转会计为单位雇佣的现状。解决会计独立性问题,比较理想的出路是改善会计人员任用制度,可以采用下派制度和录用制度相结合的方式。由各地的财政部门组织成立会计公司,作为培训、再培训和输送会计人员的基地。针对不同的形式的单位组织,采取直接委派、推荐委派与单位录用相结合的方式。但要在短期内达到这种理想状态是不现实的,可通过让会计人员的福利待遇与所在单位脱钩的办法来增强会计独立性,同时应当适当给会计人员独立授权,摆脱多方制约的困境。
(三)加快建章立制,加大执法力度。近年来,为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会计法规制度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相继实施了一系列的会计核算制度等会计法规、规章、制度,基本保证了会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是,制度的关键在于实施,只有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才能弘扬正气,打击邪气,扭转社会不良风气。随着我国相关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执法部门又能严格执行,法律就能发挥其治假的威力。
(四)建立健全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与监督机制。会计职业道德评价要以会计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为准绳,对会计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道德行为进行理性的评价,以增强其责任感。当前最紧迫的是要建立可量化、具有可操作性的会计信用评级制度,通过严格执法、加大违规处罚力度,建立企业、中介机构和会计人员的诚信档案等,促进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中国证监会史美伦指出:要加强上市公司董事、高管人员的诚信建设,积极建立健全上市公司的信用制度和诚信问责机制,积极贯彻公司治理理念,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引导其完善内部控制,树立诚信和自律意识,培育市场自身约束机制,司法上积极推进民事诉讼机制的建立,从而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坚定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也了《行业诚信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将职业准则细化和可评价化,对注册会计师如何保持执业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杜绝不规范收费行为等内容做了具体规定,引导并推动地方注协和会计师事务所因地制宜地开展行业诚信建设。所有这些必将大大推动我国会计诚信建设的步伐。
总之,诚信是会计行业生存之基、发展之本、力量之源;加强诚信建设,牢固树立独立、客观、公正的职业操守,大力弘扬以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为己任的职业道德,是会计行业永恒的使命。广大会计审计人员要以贯彻实施两大准则体系为契机,既要加强学习、更新知识,又要加强修养、恪守道德、永铸诚信,更好地承担起当家理财、监督服务的历史重任。
(作者单位:1.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2.张家口市城市建设开发总公司)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淑萍,高桂敏.浅谈如何做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8.
[关键词] 高校;职业指导;教师;素质
【中图分类号】 G71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2-084-1
一、高校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高校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关系到高等教育关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实现与否,关乎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加强对大学生职业指导和生涯教育成为高校工作的重要部分。
应教育部门要求,我国各高校陆续建立了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专门机构,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配备职业指导教师。职业指导教师的工作职责是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这一职责具体通过实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进行日常职业咨询与辅导、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为学校专业设置和培养计划提供建议四个方面体现出来。高校职业指导教师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未进入社会的大学生,学生的就业表现出与其他社会劳动者就业不同的特点。这就要求高校职业指导教师具备教师、咨询师、研究者、指导师等不同的角色,不仅有劳动就业指导部门要求的专业素质,同时要具备教师的各项素质。
但在现实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师专业化和职业化程度不高,很多负责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人员是由德育工作者或者行政管理者兼职,多元化的专业背景和学历背景,导致职业指导教师队伍缺乏专业性,相应的知识结构不够完善。加之教师本身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难以达到职业指导的目的。即便学校有专职教师,职业指导工作也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实践性指导,一对一、面对面的辅导更是无从谈起。
另外,从年龄结构上看,高校职业指导教师的整体年龄呈现年轻化状态,且工作年限较短。这样的年轻教师自身职业生涯刚刚开始,又有很多是毕业后直接应聘到高校任职,从学校到学校的人生经历往往使他们缺乏指导经验,影响指导效果甚至会起到反作用。
再者,国内职业指导教师的任教资格有待规范。经相关资料显示,国外的职业指导教师除具有教师资格证和职业指导资格证,还要获得心理咨询师或者人力资源管理师等资格证书。而我国的职业指导教师来源复杂背景多样,有的职业指导教师还存在没有职业指导的资格证书便上讲台进行指导的现象,难免使人产生“误人子弟”的担忧。
二、高校职业指导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第一,应具有普通教师的基本素质。高校职业指导教师首先是一名普通教师,所以应具备一名普通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素质。应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应有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己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应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为人师表,刚正不阿,应具备健康的身心素质,积极、乐观,服务学生。
第二,应具有专业的职业指导知识。高校职业指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职业指导教师通过职业指导课和职业指导实践训练等对学生进行全程化、全面化的指导。从教育内容上看,职业指导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交叉性的综合学科,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管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教师应全面掌握以帮助学生认知职业,培养职业定位。首先,职业指导教师应熟悉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的相关理论、教育教学的相关理论、学生身心发展发展理论、社会职业分工及发展的相关理论、公共关系等相关理论知识,为更好地指导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帮助学生实现人职统一。其次,高校职业指导教师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应及时掌握国家最新就业政策及相关政策和法规,了解和掌握人才需求信息,拓宽就业信息的来源渠道,以最全面和最前沿的政策知识储备来有的放矢地对大学生就业进行指导。
第三,应具有全面的指导技能。由于职业指导涉及的内容丰富、情况复杂,所以职业指导教师应具备全面的指导技能。职业指导教师需要具备合理组织课堂、灵活教学的能力,通过案例和实践教学使大学生能从职业指导中真正获益而不使其流于形式,需要能熟练运用测评工具对大学生进行测评,了解大学生气质与人格特征,与相应的职业匹配,需要在大学生择业和就业遇到挫折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时运用心理咨询技巧帮助大学生自我调适,重拾信心,需要具备职业生涯设计技术,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需要有良好的亲和力和沟通能力,完整地表达思路,帮助大学生排忧解难,需要帮助大学生改变错误的求职思想,增强职业竞争力,需要对市场有准确的市场预测和分析能力等等。
三、对于加强高校职业指导教师素质的思考
提高职业指导教师职业素养,在加大教师自我能力建设的同时还需要政府部门、高校等各方面共同努力:建立完善的培训系统,由政府保障培训经费,建立完善的政策法规,保障高校指导教师的职业发展;高校应注重职业指导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参加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全国推出的职业指导师资格认证,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训和人才测评、心理测评技术学习,促进职业指导工作者的专业发展。当然,最终还是需要职业指导教师本身加强自我学习,全面提高自身职业素养,为每一位学生负责,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常艳芬.高校职业指导师素质及其技能要求[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10):156.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等职业教育;基本原则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实现规模性扩张的过程中①,“就业导向”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尚未得到根本性的确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正反两方面的实践证明:“就业导向”既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性要义,又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定位的基本原则,还是高等职业教育赢得社会认可的必要策略。
一、就业导向:高等职业教育内涵的基础要义
在对“高等职业教育”内涵的认识上,应该把握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高等职业教育隶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而非“专业教育”。对职业性的追求理应成为确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原则时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关于“职业”概念,我们一般理解为“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②相应地,“职业教育’’应被理解为一种强调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职业能力发展,目的在于为个人获得胜任其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或职业能力。因而,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让个人拥有胜任某一项具体职业岗位的技能而实现谋生目的的教育类型,是一种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接受者的顺利就业为基础的谋生型教育。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明确的职业岗位指向性。而“专业”则是依据科学分工或生产部门的分工而把学业分成的门类,“专业教育”强调学习者对某一特定学科领域理论知识的掌握,目的在于实现接受专业教育的人拥有进一步探索某一学科知识的方法,对应于某一大的行业领域。
其次,高等职业教育属于技术教育范畴,受教育者除具备特定岗位的操作能力外,还应当掌握相当的理论知识,有发展潜能和创新能力。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和生命力在于其鲜明的“就业导向”特征。如果说普通高等教育所注重的是通过较为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实现受教育者具备较为宽广的职业适应能力的话,那么高等职业教育则侧重于通过受教育者实际生产技能和操作能力的训练而具备尽快适应具体职业岗位的技能。依据劳动市场的实际需要,分析企业岗位所需技能,制订实现对应于这一职业岗位技能的教学计划,进而最终确定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和教学计划,追求并体现“就业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根本所在,同时也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内涵。
第三,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高等就业型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学徒培训”式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高等职业教育既不能等同于传统的普通高等教育的“专科教育”,也不等同于中等层次的职业教育,如中专、技校以及职业中学层次的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应该适应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调整所导致的职业和岗位不断变化的现实,要拓宽专业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适应就业市场变化的能力,
以一种动态的观念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导向性。
总之,就其基本内涵而言,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针对社会职业岗位和岗位群,在学生掌握“必需、够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学生专门的职业技术和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注重成熟技术的应用和转移,注重实践教学过程的教育类型。所以,就其基本内涵而言,高等职业教育就是一种面向职业岗位的职业性高等教育,是一种就业教育,就业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内涵的基本要义之一。高等职业教育是否具有鲜明的就业导向性,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能否实现顺利就业,应该成为判断高等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
二、就业导向: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定位的基本原则
我国相对独立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出现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一批地方职业大学的建立,此后经过20世纪90年代初期职业大学依照高等专科学校规范办学,20世纪90年代中期通过“三改一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再就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大批职业技术学院的建立,高等职业教育逐步发展成为高等教育体系和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在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推进的过程中,其性质与层次的定位问题成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定位的两项基础性问题。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定位问题,《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曾作出明确界定: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不同于普通高等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的是,高等职业教育是相对于初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而言的,是以培养技术型职业人才为目的的。在培养目标上,高等职业教育在高中阶段教育 (包括技校、中等专业学校以及职业中学)的基础上培养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够将科学、工程、设计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具有鲜明的职业性、行业性和地方性,一句话,在性质定位上,高等职业教育只有确立稳定的职业导向.其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职业性质才能得以最大程度的张扬和凸现。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定位问题,目前尚未能得到根本性解决。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简单地分为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与普通高等学校二级学院的专科、本科,这种简单的定位与分层不利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化发展。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的“专升本考试”以其应试特征正在淡化甚至侵蚀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与就业性特征。由此引发的有关高等职业教育定位问题的争论主要集中在: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层次的高等教育,还是一种类型的高等教育?即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层次的高等教育而存在,其层次相当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专科层次;还是作为一种类型的高等教育,存在专科、本科以及研究生各层次。我国在学位(硕士研究生层次)体系中对“学术型”和“专业(技术)型”学位作了区分,但并未把专业(技术)型学位归人职业教育体系。
考察欧洲国家较为成熟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结构可以发现,欧洲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实施绝大部分是由独立于大学教育之外的专门学院来完成的,如英国的多科技术学院、德国的高等专科学校、法国的大学技术学院等。这些院校形成独特的有别于大学的教育模式,在生源、就业、师资、教学与管理等方面表现出自己的特点,有学者将其概括为“分立竞争型模式”。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情况不同于欧洲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具体实施是由各种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来完成的,提供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院校包括初级学院、四年制文理学院、大学附设的职业学院。不仅如此,美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还表现出多层次的特征,既有两年制的可以向学习合格者授予“副学士学位”的社区学院职业教育(大致相当于我国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又存在本科、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是连通的,学生在一个具体的教育阶段结束后可以在二者之间进行选择。
此外,国际上较为通用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相关规定也可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 1997年《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将整个教育体系划分为7大层次。该分类体系中的第5层次又分为“A、B”两个亚层次:“5A与5B”,其中“5A”向学习者提供“面向理论基础,研究准备或进入需要高技术的专业课程”.“5B”向学习者提供“实际的、技术的或职业的特殊专业课程”,定向于某种特定的职业课程计划,定向于实际工作岗位,定向于某个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实际技能和专门技术,表现出明确的职业特殊性,而且不直接通向高等研究阶段。这种与就业市场的对接以向学习合格者授予进入劳动市场所需的表明其技能或技术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作为教育训练阶段性完成的标志。根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并考虑到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具体实践情况,高等职业教育在层次定位上相当于“5B层次”,包括本科和专科两个层次。
值得注意的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科和专科决不能等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本科和专科。就对基础理论的学习要求来看,专科高等职业教育以“必需、够用”为度,重点放在学生实际职业技能与技术的训练上,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本科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理论应该厚实一些,但这种厚实不是以降低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要求为代价。恰恰相反,本科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管理、建设、服务领域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的,必须将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贯穿到学生知识、技能、素质结构设计的全部教育与训练过程中。为实现这一层上的定位,高等职业院校应深化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以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作为设计课程体系、学生知识技能结构的出发点,提高毕业生面向就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按照“订单培养”的要求推动运行机制的改革,建立稳定、有序、灵活的毕业生就业渠道和网络,实现毕业生与就业市场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综上,在对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定位的认识上,应破除把“高等职业教育”等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专科层次的认识。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或曰理论性高等教育)的类型,但并不是一个区别于本科的专科层次。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为主体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形成一个独立于理论性本科院校之外的独立的高等教育体系。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以及社会生产科技含量逐步提高的.需要,作为不同于学术性、理论性普通高等教育的一种高等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准确地说是“职业高等教育”)有必要扩展至专科、本科以及研究生各层次。而无论是分布于各地市的专科层次职业院校,部分附设于普通大学的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类二级学院,抑或是未来可能发展起来的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其不同于学术性高等教育类型的根本特征在于其鲜明的“就业导向”。在办学方向的确立上,只有在充分把握社会各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具体技术与技能要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计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及技术训练体系,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特色才能凸显出来,“就业导向”的基本原则才能得到彻底的贯彻。
三、就业导向:高等职业教育赢得社会认可的必要策略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与劳动力市场之间严重脱节,课程设置没有形成体系和特色。其中更值得引起注意的一个问题是:与普通本科教育或中等职业教育相比,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声誉以及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
作为一种具有鲜明职业导向性特征的高等教育类型,评价高等职业教育成效大小的一项重要指标为毕业生的就业率,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及变化生动及时地反映了高等职业教育被社会接纳的程度。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虽然已经实现了较大的数量发展,但还远远未能达到十分完善的程度。中国长期以来存在的“重学轻术”观念的影响,高等职业教育还远远未能得到普遍的社会认可。近期内能够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社会地位,改善高等职业院校社会形象的一项重大举措便是在加强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性特色建设的同时,切实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教育而言,对高等职业教育而言,是否确立“就业导向”的办学机制有着重大的意义。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来说,“就业率才是硬道理”。如果高等职业院校不能彻底摆脱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科导向”模式,醉心于追求学术性或盲目攀高升格,而不是踏踏实实地加强职业性建设,寻找与社会职业岗位的结合点,那么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程度就不可能得到根本性提高。反过来,只要高等职业教育能够培养出一大批适应生产、管理、服务职业岗位需要的高级技能人才,就能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按照《中国就业白皮书》所提供的数据,2004年失业人口中70%是青年人。高等职业教育每年培养数百77学生,如果不以“就业”为导向,而是以“学科”为导向,每年就可能把超过150万到200万的青年失业人口推向社会,高等职业教育的效能和质量就会受到社会质疑。
作为一种在理论归属上具有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双重性质的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导向”原则的实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形象。高等职业教育社会职能的发挥,在于通过培养直接进入社会就业领域、适应生产、管理、服务一线职业岗位需要的技术应用性人才。由于毕业生能够顺利就业是高等职业院校发挥社会功能的前提和基础,“就业导向”也就自然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基本原则,并从根本上促使高等职业教育赢得社会的普遍认可。
为落实“就业导向”这一基本原则,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始终如一地坚持“开放办学”的发展方向,并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充分体现“开放办学”。
首先,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岗位的确立建立在对企业、行业人才需求状况实际调查的基础上,改变过去“学校本位”培养人才的旧模式,代之以“社会职业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即社会有什么职业岗位的需求,高等职业院校就创造条件培养相应的职业人才。
其次,把职业岗位技能规格的确定权交由企业等用人单位掌握。职业院校的责任在于:为企业等用人单位确定的岗位技能编制出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二元并重的课程教学体系。
第三,高等职业教育的开放性还体现在其内部体系的衔接上,在专业知识、技能等级的具体要求上,保证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和初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技能训练体系、课程教学体系之间的内部关联,服从并服务于职业人才成长的有序性和连贯性。高等职业教育在面向就业市场需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职业能力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职业变更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并最终把高等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原则建设成为一种动态的弹性原则。
注释:
①从1999年高等学校扩招开始,国家就在本科扩招的同时,通过“三改一补”的方式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快速的外延型发展。根据200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所提供的数字,2004年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专科)招生237.43万人,占普通高等教育总招生447.34万人的53.07%;高职(专科)在校生595.65万人,占高等学校在校生1333.50万人的44.67%;高职(专科)院校达1047所,占普通高校总数(1731所)的60%;高职 (专科)在校生数达595.65万人, 占普通高校学生总数 (1333.5万人)的45%.
②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1483.
参考文献:
[1]谈松华.从外延扩张到内涵建设:高职教育发展的新选择闭.教育研究,2005,(5).
[2]潘懋元.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独立体系刍议[J].教育研究,2005,(5).
[3]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 (ISCED)1997,151EX/8,AnnexⅡ,Original:English, March l997.
[4]刘春生,张宇,马振华.从社会学视角看高等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田.职教通讯,2005,(1).
[5]吴岩.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定位中的若干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104,(19).
关键词:本科院校 班主任 职业指导
0 引言
班主任是班级学生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班主任在任何教育阶段都有,大学班主任则因为“大学”二字,使其具有不同于小学、中学班主任的特征。大学生已是成年人,生活自理能力极强;没有升学的压力,学习也较为自由,可以在不耽误专业课的同时扩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他们也即将面临进入社会,需要在几年的大学生活中培养社会人应该具有的素养,以适应社会的需要。所以大学班主任就应该根据大学的特点,展开具体的工作,不是事事亲力亲为,而应该成为学生的导师,为他们指引方向,尤其是在职业指导工作开展方面。
目前就业难已不是某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所有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问题,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班主任,是无法回避这一严肃而重要的问题的,我们必须积极参与到这一项艰巨的任务当中。如何在平时工作中渗透职业指导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核心任务之一。
1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
大一新生入学后,很多学生以为进了校门就进了“保险箱”,计划以玩为主,学为辅,不思进取。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
1.1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首先,幸福是人生追求的目的。人的一生应当是不断的快乐的积累才构成幸福。
其次,选择高尚的人生观。人生观是可以选择的,不同的人生选择,决定着不同的人生。不同的选择表现出不同的人生态度,体现着不同的人生观。
再次,人应当追求高尚的品格。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1.2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当前在校大学生们正面临着人生发展的最为关键的时期。时代要求大学生要在学习生活各方面全方位面对和思考如何正确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最核心的就是学会如何做人,学会做一个符合国家繁荣富强与社会不断进步发展所需要的人格健全的人;学会做一个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并使之能协调发展的人;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高尚情操的人。这就要求每个在校大学生,必须从现在做起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1.3 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首先,大学生需要认清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发展的趋势。树立竞争意识,当今社会竞争愈演愈烈,大学生是该竞争队伍中的主力军。
其次,要看到知识经济时代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科技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是观念的进步,要在今后的职场中立于不败,需要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
再次,要锻炼大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并培养学生的责任心。现在的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班主任要多给学生创造劳动的机会,组织有意义的社会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2 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首先,要指导学生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认定自己想干什么,切实解决目前有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兴趣模糊甚至没有的现实问题,最大限度地讲解分析专业发展及其就业情况,帮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方向和研究领域。
其次,指导学生分析自己的能力特长,确定自己能干什么。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在现实行动中的表现,是正确驾驭某种活动的实际本领、能量和熟练水平,能力及其动态发展是个体职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最后,要指导学生分析未来,确定社会要求干什么。立足当下、着眼未来、预测趋势,避免盲目跟风的同时,综合考虑环境的权变因素,打破理想化环境的幻想.慎重选择适合自身发挥优势的专业方向和研究领域。
3 加强班级日常管理, 利用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大学生在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之后,还必须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学生在校学习和将来就业的根本保证。
有的学生在刚入学时把以前的不良习气带入了校门,班主任要从新生入学军训开始,从学生穿着打扮入手,坚持不懈地抓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逐渐克服它们的不良习惯,形成良好的班级风气,提升班级的集体荣誉感。
大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班主任应该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来影响学生,开展“以德修身”的活动。通过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使他们成为自律的榜样,然后所有在校大学生共同提高自身素质,最后在班级内形成“以德修身”的氛围。
4 利用第二课堂强化专业能力的训练
应用性本科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仅仅靠课内实践学时是远远不够的,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强化巩固专业技能的训练。
班主任应该全面了解所带班级的专业特点、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技能要求等,并将与专业有关的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积极配合专业教师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信心,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学习方法指导,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鼓励学生参加各项竞赛,参与兴趣小组、专业协会等,丰富业余生活的同时提高专业应用技能。
5 培养就业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
学生在今后择业中,可能会存在有两种极端情况: 一是期望值过高。对自己的就业能力和水平估计过高,对将来的工作岗位和工资待遇期望值过大,对企业东挑西拣。第二种极端情况则是出现自卑的心理。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了,对自己估计过低,随便一个什么企业都急于就业,影响自己的一生。
班主任要结合日常工作对学生进行就业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通过举办演讲比赛、辩论会、主题班会,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并教给学生搜集就业信息的方法、应聘技巧和职业礼仪等。从社会需要和职业发展的角度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对职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认识、接触、培养、适应职业。
在工作中,不要过分地强调个人待遇和企业目前环境,要有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要用发展的目光去看待企业,诚心地利用企业的舞台去充实、完善、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
6 职业指导工作走与家庭、社会相结合之路
学生走向社会之前,必须先认识社会、认识职业,这些应该从家庭开始。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班主任要经常鼓励他们去了解父母、亲友的职业和创业经历,从而提高他们对职业的认识;鼓励他们与家庭成员、亲朋好友交流思想,从而得到一定的收获、心理调节和情感的满足。
另一方面,班主任配合专业教研室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假期,外出参观、企业实习等机会了解社会、了解职业,自觉与社会有关部门、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有计划地搞好社会调查及毕业生跟踪调查,及时了解专业对口单位的用人状况、职业情况、有关行业经营情况、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等。
职业指导工作的系统性很强,这决定了班主任必须与学校及其他社会力量密切合作,广泛搜集职业信息,从而保证班主任职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
班主任不仅仅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主力军。因此,加强班主任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的职业指导的渗透,是必要的,也将对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师燕妮,邵贵文,孟庆涛.目标路径理论下的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探析.科技信息.2008年第36期.
[2]罗一欣.技工学校班主任职业指导的渗透.教育战线.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