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道德的本质范文

职业道德的本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道德的本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职业道德的本质

第1篇:职业道德的本质范文

关键词: “以人为本” 中学青年教师 职业道德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青年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生力军,是主干力量,他们不仅代表着学校的未来和发展方向,而且代表着一个民族教育事业的未来;“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1],是一切学校德育的基本依据,也是对学生德育工作创新的理论根源。“以人为本”,既体现了中华民族固有的优秀文化传统,又体现了新时期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加强师德建设既是教师职业要求,又是历史与时代的责任。加强中学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中学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是事关中学基础教育发展、永葆学校生机与活力的关键,是强化青年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之所在。

1.中学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现状

随着国家大力发展基础教育事业,义务制教育的普及和人民教育观念的强化,中小学入学学生规模和比例大规模增加,中学教师队伍也在快速扩大。每年有大批大中专毕业生走上讲坛,担负起中学教学管理任务。由此,学校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宁乡一中为例,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半数左右的比例,并且他们将成为中学教师队伍的主体。

1.1青年教师的特点。

1.1.1普遍学历较高,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有强烈的上进心。青年教师朝气蓬勃,一般还保留着大学时代的理想和期望,希望自己有好的命运和前途,所以敢于接受挑战和竞争;青年教师绝大多数经过系统的高校教育,知识视野广阔,基本技能全面,特别在外语能力和计算机水平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青年教师与学生的代沟差异相对较小,在思考问题的方式、兴趣爱好等方面与学生有很多接近的地方;所有的这些优势都使他们与学生产生很好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1.1.2激情洋溢但不持久,缺乏生活阅历,难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教学技能处于成长阶段。青年教师精力旺盛,工作热情高,但在实际问题处理过程时总缺乏稳定性,办事虎头蛇尾,韧性不强,尽管得出一个很好的点子,但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另外,青年教师成长轨道相对单一,从学习的学校跳到工作的学校,社会阅历、心理体验等方面缺乏磨练,对学生涉及的生活与心理等方面的问题缺乏有效的认识。同时,由于缺乏社会生活的艰辛和历练,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工作情绪受外界因素影响很大,这种喜怒哀乐、跌宕起伏的情绪给年轻教师处理学生思想问题时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1.2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缺乏的表现。

1.2.1思想不稳定,敬业意识不强。现代科技进步成果的大众化,使得各种信息网络平台触手可及,各种思想和文化相互冲击和影响,使一些青年教师无所适从;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目标世俗化、功利化、物质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人们过于看重名利和个人价值,过于追求物质利益,在顺境中成长的青年教师在享受的过程中往往忽视改革成果背后人们所经历的磨练和奉献,因此,他们往往把向社会索取、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视为当然;部分青年教师的职业理想和信念发生动摇,淡化了自已对所从事职业的追求,表现为敬业精神不够,对待工作敷衍了事,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采取漠视的态度,缺乏集体主义和敬业精神,缺乏进行职业道德修养的主体自觉性;很多青年教师没有师范院校教育的背景,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缺乏认知。而中学除了在岗前培训时对新进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外,很少再对青年教师进行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从而使部分青年教师对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1.2.2师表欠缺,忽视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吸引学生最大的魅力是其人格魅力,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对学生的教育是言传身教的合一,教师要教学生怎样做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2];中学青年教师有的师表意识淡薄,缺乏师德修养;有的沾染社会上不良习气,迟到早退,打牌赌博,随意停课等;有的对学生缺乏爱心,漠视学生的感受,对学生动辄训斥,语言粗俗,体罚等;有的自由主义思想泛滥,见解偏激,宣扬一些与社会主义价值观完全相反的思想,并把个人的怨气加在其中带进课堂,这样一些不良行为便在学生中造成极坏的影响。

1.2.3育人观念淡薄。部分青年教师没有体会到何为教育,强调教学任务本身远大于对学生人文的培养,他们只关心自己的任务完成与否,只关心自己的福利待遇、进修旅游机会等,对学生缺少关心和爱;一部分教师只有在上课的时候与学生进行短暂的接触,从来没有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对学生迟到、早退、上课睡觉、早恋等问题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由于平时交流少,对学生的思想动态、难点问题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引导;这一部分青年教师没有意识到教书育人是一份本职工作,在教书育人上没能真正用心下功夫。

2.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缺乏的原因分析

2.1精神追求与物质需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脱节。

时代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革和转型、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中国人传统的道德行为、伦理规范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也引起了教育领域中利益关系的变化;在人们广泛认可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观下,人们已不再“君子耻言利”,追求金钱的主观意识明显增强;因而造成部分青年教师在价值取向上的迷茫和职业道德的失范,在为社会的进步、祖国的强大而欢呼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逐渐淡化传统教师“不为名,不为利,甘当老黄牛”的高尚道德情操,成为“一切向钱看”拜金主义的奴隶。调查数据显示,28%的青年教师最关心的是个人的经济收入,54.9%的青年教师最关心的是个人的发展和前途,只有27%的青年教师表示个人最关心的是学校的发展[3]。

2.2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成家立业所带来的负担和压力。

目前,在中学一线工作的青年教师大部分都是从大学出来不久,一毕业就上讲台,各个方面的技能都在学习与完善,往往处在急迫的成才心理下,在学历、职称、承担教学任务等方面普遍存大较大的压力;青年教师是主要处于30岁左右的社会群体,这时是人生最“忙碌”、最“艰苦”的时期,要谈对象、忙结婚、培育儿女、购置房屋等。因此,大量的物质需求与有限的工资待遇,其中还夹杂着不平等的游戏规则;这些实际问题影响困扰着他们的生活,影响他们对事业的追求和对工作的负责;青年教师追求知识,喜欢幻想,把改革神圣化,期望通过一场变革使教育现状得到彻底改变,但现实的残酷让这些超越现实的理想都流于空想,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一部分青年教师情绪不稳定,发牢骚,从而引起道德观念的摇摆不定。

2.3青年教师心理未完全成熟,社会阅历浅,彷徨在独立于依附两种心态之间。

青年教师主要是由成各个高校毕业不久的,社会经历相对较少的优秀大学生组成,他们的教学技能、处事方法等都在逐渐成长过程中;由于缺乏实际生活的直接体验和社会生活的磨练,心理素质欠佳,缺少对具体社会道德意识的思考体会,在处理问题时容易理想化,故善变是青年教师这个时期最大的心理特征;物质文化的极度发展和现代科技产品的普及,为青年教师展现自我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虽然他们尊重生命的主动权,渴望走自己的属于自己的路,但是各种盘根错节的社会关系使涉世不深的他们又不得不求助于父辈,独立的意愿与现实使他们精神失落,难于真正塑造起完整的自我形象。

2.4中学思想政治滞后,学校管理,激励机制尚不完善。

中学教育改革往往落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改革内容缺乏新意,改革过程缺乏保证。首先,在我国,中学教育改革,尤其是农村中学的教育改革,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心依然是学生,对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关注很少;其次,在教师职业培训中,较多地注重业务技能素质和学历层次提高,忽略了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的有效培训,仅有的几次教师思想教育的主要方式仍采用会议学习的形式进行,方法陈旧,即使是学习,也只是读读报纸和文件,根本涉及不到具体的思想问题,不会结合学科优势对青年教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研究;最后,学校在师德建设导向上力度不够,比如在职称晋升、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评审中,一般只注重其学历、科研成果。这在无形中助长了青年教师重业务轻思想、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错位,使得教师的思想教育成为整个学校思想道德建设的薄弱环节,教师的思想行为缺乏道德规范管理,从而造成青年教师师德水准下降。

3.“以人为本”增强青年教师职业道德认识

3.1以人为本,积极引导青年教师加强师德修养,坚定师德信念。

高尔基说:“在生活中,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活动动机更重要更珍奇了。”动机是激起行为的直接原因,它代表着人内在的心理面貌和状态,是启动、维持和终止某一行为的能动的心理力量[4]。青年教师成长的内在动力是对祖国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和对教育活动的自我成就感,因此,“以人为本”,积极引导青年教师加强师德修养,坚定师德信念,尽可能多地培养成熟度高的青年教师,既要高标准严要求,重使用重培养,又要关心、爱护、扶植、尊重他们,帮助解决其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问题和矛盾。要让青年教师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把本职工作、个人理想与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个人利益的追求必须服从集体与社会整体利益,必须符合大众利益和社会利益,个人对社会的奉献与社会对个人的满足,两者是相辅相承、互相促进的[5]。而奉献是青年教师个人成才的社会价值的实质和核心;这样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得以充分激励、开发和调动,而这也是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

3.2以人为本,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培训,加强师德规范学习,建立健全的师德监督机制。

教育活动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的过程,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有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良好愿望外,更加应该具有实现这个愿望的本领;青年教师的各项本领都在逐渐成长阶段,所以学校要切实加强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尤其是新上岗教师的培训工作;通过系统培训,帮助青年教师树立崇高的教师职业道德,愿意为祖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同时,还要帮助青年教师掌握高中教学规律,拓宽教育视野,增强业务素质,从而提高读书育人的能力。要保证青年教师的精神境界,思想道德更加高尚,教育思想更加端正,执教水平进一步提高,在切实加强培训的同时,健全各种规则制度、建立师德监督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德育工作者培训制度,新教师岗前培训制度,教学评估制度,教学监督制度,建立可行的师德评估标准,对青年教师的管理力争制度化、规范化;二是建立合适的考核标准与激励机制,通过政策导向,把教师的职业道德作为教师晋升、职称评定等的重要内容和依据,使每一个青年教师意识到,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教师,除了掌握必要的教学技能外,还要具有高尚的师德。

3.3以人为本,为青年教师创造宽松、和谐、温馨的外部环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促使青年教师健康快速地成长,就学校而言,应该客观公正地看待和评价青年教师中存在的问题,学校管理者要在不影响青年教师教书育人的前提下,尊重他们的个性选择,承认并理解青年教师在心理素质、道德水准、工作能力、学业水平乃至个好等方面的差异性,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宽容他们的过失,欣赏他们的进步,为青年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并通过加快体制改革,形成一种公正、平等的竞争机制和分配制度,做到政治上关怀、生活上关心、待遇上落实。另外,部分青年教师师德困惑、师德失范,在一定程度上与当前社会存在的各种腐败现象有关。因此,应该利用一切宣传工具统一思想,通过典型模范教育、廉政教育,消除各种社会生活中的腐败现象对青年教师的冲击;要发挥社会集体的力量,通过社会、集体、个人的共同努力,从根本上为青年教师创造一种良好的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使他们在充分感受关心和温暖的同时,将压力变为动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参考文献:

[1]韩庆祥.解读“以人为本”[N].光明日报(理论版),2004-04-27.

[2].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9-09-09.

[3]廖娟娟,王海健.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9,29,(5):780-781.

第2篇:职业道德的本质范文

【关键词】企业 成本管理 管理与控制

一、传统成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成本管理范畴过窄

受长期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企业在成本管理中往往只注重生产成本的管理,而对企业的供应与销售环节则考虑不多,对于企业外部的价值链更是视而不见,这种成本管理观念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要求。

(二)成本管理观念落后

从现代成本管理的视角出发来分析成本管理的这一目标,不难发现,成本降低是有条件和限度的,在某些情况下控制成本费用,可能会导致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的下降。因而这种成本管理是一种消极的而不是积极的成本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不能再将成本管理简单地等同于降低成本,而应是资源配置的优化和资本产出的高效管理。因此,企业不仅要关注产品的生产成本,而且要关注其产品在市场上实现的效益。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高速发达的今天,企业单纯依靠成本的降低来获取优势是不可能的,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更多的应靠技术的投入,从而产生更大的收益,也即现代成本管理中所谓的相对降低成本,从而提高成本效益。

二、全面成本管理与控制的意义

(一)成本管理与控制是企业增加盈利的根本途径

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可使利润增加;在收入增加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可使利润更快增长;在收入下降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可抑制利润的下降。即使是不完全以盈利为目的的国有公用事业部门,如果成本很高,不断亏损,其生存受到威胁,也难以在调控经济、扩大就业和改善公用事业等方面发挥作用,同时还会影响政府财政,加重纳税人负担,对国计民生不利,失去其存在的价值。

(二)成本管理与控制是求得生存的主要保障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外有同业竞争、政府课税和经济环境逆转等不利因素,内有职工改善待遇和股东要求分红的压力。企业用以抵御内外压力的武器,主要是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创新产品品种。其中,降低成本是最主要的。降低成本可以提高企业价格竞争能力;可以提高安全边际率,使企业在经济萎缩时继续生存下去;提高售价会引发经销商和供应商相应的提价要求和增加流转税负担,而降低成本可以避免这类外部压力;成本降低了,才有力量提高质量、创新设计,或者提高职工待遇和增加股利。

(三)成本管理与控制是企业发展的基础

把成本控制在同业的先进水平上,才有迅速发展的基础。成本降低了,可以降低售价以扩大销售,销售扩大后经营基础稳固了,才有力量提高产品质量,创新产品设计,寻求新的发展。许多企业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成本失去控制的情况下盲目发展,一味在促销和开发新产品上冒险,一旦市场萎缩或决策失误,企业没有抵抗能力,很快就垮下去了。

三、全面成本管理与控制的主要手段

(一)加强资金筹集成本的管理与控制

资金筹集成本是指企业筹集资金所付出的代价,一般用相对数表示。不同来源的资金,资金筹集成本是不相同的。资金筹集成本主要包含债券或借款的筹资成本、优先股的资金成本、普通股的资金成本、企业留利的资金成本等。企业在进行资金筹集成本的控制时,并不能仅仅从资金成本最低的某一种方式融资,而是要合理地安排各种筹资方式的结构,目的是使企业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最低。

(二)加强产品设计成本的管理与控制

对产品设计成本进行控制是整个成本控制工作的关键。在设计完成后,根据设计方案对产品的设计成本进行全面测算,视其能否达到目标成本的要求。如有差距,应将原设计方案退回设计部门重新修改。若经过多次修改仍无法达到目标时,也可将原制定的目标成本子以修正。老产品设计成本的控制,只要求针对那些做出改进的部分,计算它们的成本节约额。在计算新产品试制成本时,特别要注意不要与老产品成本混在一起。每试制一次,就计算一次,以便逐步测试新产品试制成本能否保证产品设计目标成本的实现。

(三)加强材料采购成本的管理与控制

材料采购成本的控制,主要是经济订货量、订货点的确定等。经济订货量是指能够使材料或商品全年相关总成本最低的一批订货数量。用360除以经济订货量,可以计算出经济订货次数,即全年分几批购买能够使相关总成本最低。订货点,也称为再订货点,是指再次提出订货时需要保留的库存量水平。高于该水平时提出订货,就会形成库存积压,导致储存成本上升;低于该水平时提出订货,就会导致停工待料。存货控制的abc分类法,是将企业的全部存货按照数量及金额所占的比例,把全部存货分为a、b、c三类,并且分别按照不同的方法进行控制。

(四)加强产品生产成本的管理与控制

标准成本制度是以标准成本为依据,通过成本差异的分析与报告,揭示成本差异产生的原因,以便及时控制成本的一种成本控制体系。标准成本制度的内容包括:标准成本的制定、成本差异的计算分析及成本差异的账务处理。以目标成本按产品分解的结果作为标准成本和日常控制的依据,将使标准成本制度与目标成本管理连接为一个有机整体,也使标准成本制定的依据更加科学。

(五)加强质量成本的管理与控制

质量成本是指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付出的代价,以及因为产品质量没有达到规定标准所造成的损失,包括预防成本、检验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其中,前两者可以合称为预防检验成本;后两者可以合称为质量损失成本。当预防检验成本较高时,质量损失成本较低;反之,如果预防检验成本较低,则质量损失成本较高。质量成本控制的目的,就在于确定一个最优的合格率,在该状态下,质量成本总和达到最低。

总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市场需求瞬息万变,竞争变得异常激烈,成本优势的取得对于一个企业的生存至关重要。而成本优势的取得绝对不限于成本本身,应从管理的高度去挖掘成本降低和获取效益的潜力。企业管理者要及时转变传统狭隘的成本观念,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实施全面成本管理与控制,充分运用现代的先进成本管理方法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万寿义.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第3篇:职业道德的本质范文

关键词:本科教育;毕业设计;指导策略;机械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319-02

对于高等教育工科专业而言,毕业设计(论文)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1]。它需要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这既是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增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2~5]。从这种意义上说,毕业设计的质量是衡量高校工科专业教学水平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特别在当前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势下,高校应该认真分析毕业生的学习心态,把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作为提高整个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方面常抓不懈[6]。

要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关键在于增强导师指导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一般而言,毕业设计的指导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生选择课题、指导知识的综合运用、指导科研方法、教给科研中的交流技巧、教给科技论文写作规范。

一、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毕业设计课题

毕业设计的质量,首先取决于课题选择的好坏。在这方面,指导教师一定要把好关。

1.课题的选择要尽量兼顾学生的专业兴趣和教师的科研方向。一方面,毕业设计的主体是学生。确定的课题学生感不感兴趣,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投入的程度和最终成果的质量。另一方面,如果确定的课题与指导教师自己的科研方向有较高的重合度,教师不但指导得深入、有效,而且指导的积极性高,指导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相对更加充分,甚而至于达到教学相长的理想境界。在实践中,选题时不能兼顾上述两个方面――要么忽视学生的兴趣,脱离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要么忽视教师的研究方向,使指导毕业设计成为教师的一种额外的负担或包袱,都会严重影响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

2.课题应该具有综合性,难易程度适中。机械专业的毕业生很多都是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的,因而他们做的毕业设计的课题应当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涉及机械、控制、传感检测和信息处理等多个领域。学生通过完成这种课题,可以开阔眼界,学会综合运用这些领域的知识解决问题。这对他们将来独立开展设计工作或者从事机械专业的科研工作,无疑是非常有益的。相反,如果给学生选是非综合性的课题,例如一般的工艺或设备的设计题目,难度小,学生只要掌握机械领域的知识就可以完成。但是,这种设计工作既不能提供足够的科研方面的训练,也不能提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遇到技术难题,很可能不知道如何解决。不会应用新技术、新知识进行产品的整体设计和开发。

不过,要注意的是,综合性课题的难度一般较大,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各领域的知识才能完成。而毕业设计的时间有限,学生较难圆满完成课题。针对这个矛盾,教师可以通过降低单个领域的设计难度来加以克服。比如,在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中,机械部分的设计可以采用常用机构,以降低机械设计的难度。

二、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的专业知识

现代的机械产品,很多都是机电一体化产品。在设计过程中,除了要用到机械专业的知识外,还需要其他控制、检测传感等专业的知识。在本科阶段的课程学习中,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都是分别单独学习的,包括课程设计也是各个课程单独进行的,同学们只能学习各个课程的知识,还不能把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综合应用实际的产品设计中。在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应该根据毕业设计的题目,指导学生综合应用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进行产品设计。学生在综合使用各个领域专业知识的同时,一方面巩固了各领域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加深了各领域专业知识的融合。这样,在具体的产品设计过程,才能融会贯通,熟练应用。

三、指导科研的方法

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只是储备、积累了一些专业知识,科研能力的训练很少,科研能力非常薄弱,学生远没有掌握科研的方法。学生毕业后,不管是走上工作岗位,还是继续读研深造,都需要掌握一般的科研方法。对于机械专业的学生来说,一般的科研过程包括:检索资料、确定设计方案、建立模型、仿真与实验、系统集成。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指导学生掌握科研过程中常用的科研方法。

在检索资料阶段,指导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通过图书馆的图书、期刊、数据库、网上论坛等多种渠道检索到需要的资料。同时,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了解现有产品的技术现状,进而对现有的技术方案进行优化,确定最终的技术方案。

在建立模型阶段,指导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物理模型、有限元模型等几种模型,或其中的某一种模型。学生经过训练,能够掌握其中一种或几种模型的建模方法、建模工具,主要是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工具。当然,由于是在本科阶段,学生所建的应该是简化模型,建模步骤比较简单,所建模型也应该易于检验。

在仿真与实验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所建的模型,进行数值仿真、有限元仿真、半物理仿真,要教给学生适合的仿真工具和软件;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掌握一般机电系统实验的搭建方法,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实验数据的简单处理、分析方法等等。

在最后的系统集成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仿真与实验结果,修改所建模型,把机械系统、检测传感系统和控制系统集成到一起,成为一个实际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总之,在毕业设计的每一个阶段,指导教师都应该明确地指导学生该阶段所要达成的目标,实现目标的方法、途径、所需的工具等等,从而使学生的设计工作有的放矢,有法可循。

四、教给科研中的交流技巧

学生在课程学习阶段,和老师、同学也有过学业上的交流,但都限于校园中。在毕设过程中,学生首先要与指导老师充分交流、沟通。遇到技术难题,还需要向学校里的其他老师以及企业里的专业技术人员请教。有时候,还要利用网络平台向更广泛的人群请教。这些都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的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和技巧,尤其是与他人交流技术问题的能力。

有鉴于此,教师需要教给学生相应的交流技巧。比如,指导学生在交流前要做好准备工作,查找相关资料,把遇到的技术难题的来龙去脉搞清楚,这样,在交流的时候,才能有的放矢。目标明确了,交流也就更顺畅、更有效了。再如,要提醒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既要有自己的主见,又要保持开放谦虚的态度,从而能够博采众长,兼收并蓄,通过交流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形成更优的问题解决方案。当然,教师还要提醒学生注意交流的基本礼仪和要求,包括称呼要得体,说话要简单、明了,从而花最少的时间,用简洁的语言,把问题说清楚、说透彻。

五、教给科技论文的写作规范

本科毕业后,学生不管是参加工作,还是继续深造,都需要撰写各种科技文献,包括科技论文。在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学生要学习如何撰写科技论文,包括论文的总体结构、开头结尾、具体内容、语法结构等,为以后的论文写作培养能力。总的说来,论文应该格式正确、内容全面、层次分明、数据可靠、文字简练、说明透彻、推理严谨、立论正确,避免使用文学性质的带感彩的非学术性词语。

指导教师在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写作情况,多次指导学生修改,直到达到学校的要求为止。

参考文献:

[1]宋海农,王双飞,梁东梅.一年导师制对提高工科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尝试[J].高教论坛,2002,(5):77-79.

[2]孙政荣.提高工科院校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5,(2):200-203.

[3]张继红,王恩伟.“产学研”相结合改革工科毕业设计的内容和方式[J].当代教育论坛,2004,(4):71.

[4]常虹.提高工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探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4):61-62.

第4篇:职业道德的本质范文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与困境

2008 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不仅远远没有消除,而且随着欧洲经济危机的爆发,对我国就业形势的不利影响愈来愈严重。如果说2010 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1 年是最复杂的一年,那么在2012 年则是最严峻的一年。可想而知。解决如此庞大的就业人群,是中国面临的一个巨大的现实困难和庞大的社会工程。

笔者认为,我国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困境,目前按其性质划分,大致表现为三种类型,即一般性就业困境、结构性就业困境和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困境。

(一)一般性就业困境

一般性就业困境,是指缺乏足够的工作岗位而产生的就业问题,即人多岗位少,基本特征是“人找事”。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大,又处于人口高峰期,加之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一般性就业困境不仅过去存在,现在和将来也不可能完全消失。

(二)结构性就业困境

结构性就业困境,是由于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不对应而形成的工作岗位与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不相适应而产生的就业问题。表现为有空闲的岗位,劳动者也有意去填补,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文化和技术,不能适应这项工作的需要,因而不能就业;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目前仍属人才奇缺的发展中国家。我国高素质劳动力仍然严重缺乏,目前制约大学生就业的最关健的因素也就是结构性就业困境.

(三)毕业生择业误区带来的就业困境

毕业生择业误区带来的就业困境,是指毕业生出于对职业的选择未能就业而导致的就业困境。表现为个人出于对职业的选择,尽管有岗位空着,自身也不缺乏从事这项工作所需要的素质,只是由于个人对这项工作不感兴趣或待遇低等原因,因此,宁肯待业也不愿去填补缺额。有研究表明,大学生找一份工作并不难,但要找一个称心如意的工作则比较难。大学生并不是没有工作可找,而是不想把自己随便“嫁”出去,更不肯“贱卖”自己,是想找一个“如意郎君”。这样,毕业生择业误区带来的就业困境,就成为大学生就业问题中最明显最突出的一个问题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还仍然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仅仅是一种表象。

二、造成大学生就业困境的主要原因

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有一份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年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1800 万,但“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却超过2000 万,每年出现200多万富余劳动力。而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的一份调查数据则显示:2011 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 万,而需求总量为6000 万。

这两项数据表明:我国劳动力供需总量是供过于求,但专业技术人才却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造成大学生就业困境,既有社会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也有高校教育机制的影响,还有就业指导和就业观念方面的原因。

(一)国际金融危机、全球经济滑坡、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不平衡,对就业形势影响较大。国内大批中小企业和外企的倒闭、迁移和收缩,大幅度减少劳动者的就业空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海外人员回流,从而使高端竞争出现重心下移,这一情况无疑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带来新的挑战。

(二)高校年年扩招,对大学生就业也有很大的影响。近10 年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逐年增加。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也有很大的影响。

(三)毕业生就业途径单一,人才流动渠道不畅。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高校举办招聘会,用人单位进校园招聘,供需见面会及人才市场,网络招聘、国际互联网,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熟人介绍、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计划等。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但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而且网站和招聘会虚假招聘信息太多,令人望而生畏。

(四)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用人单位多数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还有一些私营企业用工不但不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很好解决。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发展前景不明,并伴有苛刻的扣薪、罚款、辞退等制度。所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都追求实用能力和低廉成本。

(五)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一些高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多数高校的专业及课程设置不仅传统守旧,而且具有较大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六)毕业生期望值过高。

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很多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部分毕业生对到基层和生产一线就业的心理准备不足,尚未调整好求职心态,攀比心理和好高骛远的思想依然存在,大多数毕业生就业意原集中在政府机关和外资企业。

(七)宽进没有严出,教育质量下降。

近年来,招生规模与教学质量几乎成反比,说是宽进严出,其实是宽进宽出。只要交足够的学费就可以上大学,只要读完基本学分就可以混个毕业证。而且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尤其是文科大学生。学生经过大学数年的学习之后,对于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仍然十分隔膜,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教师的知识结构也依然陈旧,授课内容多为政治化、程序化、空洞化。

三、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党和政府一直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尤其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促进就业工作的首位,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也为大学生创造出更多岗位,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也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还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和引导工作。

(一)各级政府要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给予政策上的宏观指导。

一是积极推进体制改革,畅通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的渠道。采取鼓励性政策,引导更多的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祖国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就业创业。

二是要结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造更多适合大学生知识结构和就业意愿的岗位。同时要加强就业需求预测,引导高校优化专业设置,改革培养模式。

三是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不断完善社会就业服务体系,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大量实施基层就业项目,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尽可能取消一些不必要的就业歧视规定,维护公平就业权利。

(二)高校要改革教育机制,在提高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一是要搞好素质能力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首先,教育理念必须从“知识本位、技能本位”向“素质本位、人格本位”转变,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普遍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对国家对事业的忠诚度。

二是要改革教育机制,变单纯的精专业教育为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大专业教育。无论是创业还是就业,大学生都应该有较为广博的知识。没有以广博为基础的“精专”,不是真正的精专。只有通过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坚持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建立并完善就业状况对高等教育的反馈机制,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社会需求与就业的良性互动。

三是要加强内涵建设,大力提升就业指导和服务的水平。要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大力开展优质的就业信息服务,强化就业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服务职能,提高就业指导的“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三)精心引导大学毕业生纠正择业误区,变“主动失业”为“主动就业”。

一是从思想上引导,帮助大学毕业生增强就业信心,树立良好的求职心态,注意自我调整,相信自己有实力总会脱颖而出。正确对待挫折。在求职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失去信心。遇到挫折后应冷静思考,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争取在下次中取得胜利,迎接新的挑战。

二是从观念上引导,帮助大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社会不需要大学生,而是大学生们的主观取向与客观需要不匹配。从观念上引导,就是要帮助大学毕业生改变就业观念。第一是“主动就业”,不要等待,也不要抱怨,以主动的心态,积极寻找机会。第二是“理性就业”,不要迷失方向,坚守自己的目标;第三是“反思就业”,善于从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第四,先就业后择业,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经济社会发展的事实,越来越证明,一个人不可能终生从事一种职业,因此,具有高附加值人力资本的高校毕业生没有必要刻意追求一时的“完美”,完全可以先就业,然后在职业发展中选择从事的专业,进而在不断积累中成就自己的事业。

第5篇:职业道德的本质范文

会计职业道德中廉洁自律基本要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廉洁自律,首先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加强世界观的改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这里是奠定廉洁自律的基础。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加强世界观的改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这里是奠定廉洁自律的基础。会计人员应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自觉抵制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这是会计工作中做到廉洁自律的思想基础。公私分明,不贪不占。公私分明。是指严格划分公私界限,公是公,私是私。不贪不占。是指会计人员不贪、不沾、不收礼、不同流合污。廉洁自律的天敌就是“贪欲”。犯“贪欲”的根本原因是会计人员忽视了世界观的自我改造,放松了道德的自我修养,弱化了职业道德的自律。会计职业道德中廉洁自律要求会计人员做到公私分明,不贪不占。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职业道德的本质范文

关键词:本科生;就业;导师制;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一、就业导师制的内涵与产生背景

“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年来我国部分高等院校在借鉴国外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探索在本科教育中培养出高素质人才的一种教育制度。虽然本科生导师制在国外已实行多年,然而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本科生导师制”的引入仍然是一个新课题,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根据某些高校已经实行的“本科生导师制”的经验,结合我国高校各有特色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应该视不同高校采取多种不同的模式。“就业导师制”就是现有的一种特色鲜明的“本科生导师制”。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人数逐年攀升,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大学生就业难是目前普遍关注的社会现象,解决大学生就业是高校工作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指导大学生顺利就业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河北金融学院根据现实总结、实行的“就业导师制”就是目前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这个社会问题而产生的一种新型制度。

“就业导师制”是一种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指导学生就业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制度,即将学生随机分组,每组由专门的指导教师即导师负责,就学生成长、发展、毕业、就业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多方面的指导、全方位的帮助。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导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同时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发展,使学生成长为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又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平、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素质、一定的交际能力的综合性人才,从而增强毕业生的竞争实力,提高就业能力。所以,“就业导师制”是以就业指导为重心,以思想指导为方向,以学习专业指导为基础,以生活心理指导为依托的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机制。这种制度的实施可以保证学生健康成长,提高人才质量,促进学生顺利就业。

二、就业导师制中指导教师的任职资格

构建行之有效的“就业导师制”,挑选好的导师是重点。导师的任务就是对学生全面负责,“因材施教”,具体指导学生的学习及生活,管理学生的日常行为,对学生的成长进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所以,聘请的导师应具有以下基本要求:

第一,专业知识方面,应选用具有较高专业知识水平和合理知识结构的教师任导师。本科教育需要培养学生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平,本科生导师必须在本专业领域有所专长,能够给学生实在的专业指导,帮助学生扩展与深化所学的专业知识。

第二,工作态度方面,应选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的教师任导师。导师制工作需要导师经常性地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进行有主题的活动。一方面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状况,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增加学生对导师的信任,有问题愿意向导师咨询。所以,导师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工作态度与责任心显得尤为重要。青年教师承担本科生导师工作时,由于工作年限的限制,在专业知识、教育经验、生活阅历等方面与老教师相比有一定的差距,而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一般认为高级职称或有两年教学经历的讲师,师德良好、作风正派、治学严谨、责任感强、对学生富有爱心者,可被聘为导师。

三、就业导师制中指导教师的职责

明确导师职责是实行就业导师制的关键。我们认为,导师应具有以下基本职责:

(一)思想品德指导。导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其道德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导师通过各种途径,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思想发展状况,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努力使我们培养出的学生既具有渊博的知识,又具有一定的政治素养和高尚的人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激励学生立志成才。

(二)专业指导。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成才目标,端正专业思想和学习态度,不断帮助学生正确了解专业发展趋势与培养目标;根据学生的个人志趣、学习基础、社会需求及学校的条件,区别对待不同年级学生,帮助学生制定和调整学习计划和人生规划,不断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同时,导师通过充分利用自己在治学、科研、教学等方面之所长,可以有效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从而促使学生真正成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三)科研指导。积极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科研能力和社会实践的技能。对于高年级学生科研动手能力指导尤为重要。导师可以让学生参加自己主持的研究项目,让学生帮助收集资料,写综述报告,提高其写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心理指导。目前,由于学习、就业竞争压力大,导致一些学生出现心理障碍,甚至患上抑郁症以及发生自杀事件。这就需要导师配合辅导员做好学生的思想、心理工作。通过面对面交谈、Email、QQ聊天等方式与学生交流,了解其动态,尽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减少不幸事件的发生。引导学生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五)就业指导。“就业导师制”的核心内容是指导学生就业。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显现,一些学生就业时高不成、低不就,处于待业状态。这就需要导师加强对学生就业形势和择业观的教育和指导,特别是加强对毕业班学生就业观念与择业技巧的指导。对学生就业心态进行正确的引导,引导学生走出过于看重地域差异和职业层次的误区,正确定位及时就业,减轻社会和家庭的压力。

四、建立导师工作质量监控和激励体系

为确保“就业导师制”工作的成效性,要加强对导师制工作质量的监控工作,同时制定具体的考核指标和考核方法,作好导师的评定和激励措施。

(一)制定制度。建立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来保障导师制的顺利实施,包括考勤制度、责任制度、奖惩制度等。

(二)明确主体。加强对导师制工作质量的监控工作,要有明确的监督主体。高校可以由教务处、教学管理经验丰富的教授、专家组成校级督察组,对各院系的导师制工作情况进行督导。同时,各院系组建系级导师工作督察组,由院长或系主任和资深教授专家组成,对本部门的导师工作进行督导。

(三)切实监督。督察组应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导师的工作情况,走访学生,了解工作成效。发现问题并及时帮助解决。对于优秀的导师和失职的导师都要记录在案,以备教师年终业绩的考评,加大年度考核的公正性。

(四)作好奖惩。应给予导师以相应的带教经费,并且将导师的工作按照指导学生的数量和质量直接记入教学工作量之内。对导师进行综合评定后,对工作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和奖励;导师的表现与评优评奖和职称晋升紧密挂钩,在职称晋升上,其工作量可视同为班主任工作量。

五、就业导师制工作实施的具体程序

(一)“就业导师制”启动

1、召开“就业导师制”工作动员大会,向导师说明有关要求与办法。

2、根据“就业导师制”中指导教师的任职资格在专业教师中选适合的人员做就业导师。

3、导师向院系申报计划,包括个人基本情况、科研方向、课题内容和工作设想等。

4、在新生入校一个月内,向学生介绍就业导师的基本情况,主要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学历、职称、专业方向、主要研究成果、性格描述、指导学生情况等。

5、学生“自主选择”导师,学生在详细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个人志愿、兴趣爱好、特长和专业基础填写志愿表来选择导师。

6、通过师生双向选择,院系进行宏观调控,组织协调、统一调配,确定本导师。每位导师指导的学生数可根据师资条件、学科、专业的不同情况由院系具体确定。

(二)“就业导师制”运行

1、导师关系确定后一周内,导师制定指导工作计划,以学期为单位对指导工作作出具体的设计。

2、导师每学期开学两周内与学生见面,安排本学期的主要工作内容。

3、导师每学期对学生进行一定的集中专题指导,同时视学生的不同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或个别指导。

4、就业导师在工作中要经常性地与辅导员、班主任沟通交流学生情况。就业导师每学期要参加由班主任组织的班会一次。

5、院系每月开展一次导师工作经验交流会,导师集中反映学生情况,总结、交流经验。

6、每学期期中和期末召开由学生和导师参加的工作汇报会,听取导师自我汇报和学生及导师督察组对每位导师工作的评价,形成文字材料记录在案。

在“就业导师制”运行过程中,导师可根据自身情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工作方式。比如,导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与专业特长,不定期地为学生开专题讲座;并结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组织参观学习,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阅历;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工作实践活动,缩短将来的执业适应期;可为学生指定专业学习和有关个人成长的书籍,并一起讨论,形成文字材料。同时,鼓励学生写学术文章,锻炼学生的读、说、写的能力,密切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就业导师制”总结

1、导师在工作过程中要做好“就业导师制”工作总结,每次指导学生后要及时填写工作日志;学期结束后做学期导师工作总结。

2、院系以学期为单位对“就业导师制”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总结、评估。院系通过审核导师的学期导师工作总结,在学生中收集反馈信息,对一学期的工作情况进行分析,撰写总结报告。同时,通过一学期导师工作的总结、分析,对导师的工作进行评估,形成文字材料记录在案,依此做好对导师的奖惩。

3、“就业导师制”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还有许多方面应当探讨、完善。我们应当注重对这种新生事物的理论总结和研讨工作,学校可以召开研讨会,聘请专家参加,探讨“就业导师制”中的相关问题,进行理论研究。从而指导现实中“就业导师制”的运行,使其发挥最大的成效。

六、需要完善的主要环节

“就业导师制”作为新型的教育制度,需要完善的还有多个方面,但我们认为首先要解决好以下两个重要问题:

(一)加强导师培训。“就业导师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导师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加之出任导师的专业教师多数对学生管理工作的生疏,所以应当注重加强对导师的业务培训。导师的业务培训内容包括学生工作的内容、工作技巧和方法、各种规章制度等。

(二)处理好导师与辅导员等学生工作者的关系。在实施“就业导师制”时,要正确处理就业导师与辅导员、班主任的关系,三者之间既分工又合作、既有侧重又相互协调,建立实现三者配合和衔接的工作机制。同时,要科学区分开导师与辅导员、班主任的职责。导师是专业教师,主要以课程和专业方面的指导为主,以思想品德等其他辅导为辅;辅导员及其他学生工作者以思想品德指导等为主,学习和专业指导为辅。这是划分导师与学生工作者职责的一条界线。本科生的就业导师和研究生导师一样,应该以指导学生专业学习、专业发展、动手能力及研究能力为主,思想引导、生活指导为辅。对本科生导师工作的考核也应以专业指导为主要考核指标,其他方面的指导为参考指标。

(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谢应东,陈丽丹.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和探索――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商英学院为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7.

第7篇:职业道德的本质范文

[关键词] 高校;职业指导;教师;素质

【中图分类号】 G71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2-084-1

一、高校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高校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关系到高等教育关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实现与否,关乎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加强对大学生职业指导和生涯教育成为高校工作的重要部分。

应教育部门要求,我国各高校陆续建立了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专门机构,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配备职业指导教师。职业指导教师的工作职责是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这一职责具体通过实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进行日常职业咨询与辅导、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为学校专业设置和培养计划提供建议四个方面体现出来。高校职业指导教师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未进入社会的大学生,学生的就业表现出与其他社会劳动者就业不同的特点。这就要求高校职业指导教师具备教师、咨询师、研究者、指导师等不同的角色,不仅有劳动就业指导部门要求的专业素质,同时要具备教师的各项素质。

但在现实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师专业化和职业化程度不高,很多负责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人员是由德育工作者或者行政管理者兼职,多元化的专业背景和学历背景,导致职业指导教师队伍缺乏专业性,相应的知识结构不够完善。加之教师本身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难以达到职业指导的目的。即便学校有专职教师,职业指导工作也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实践性指导,一对一、面对面的辅导更是无从谈起。

另外,从年龄结构上看,高校职业指导教师的整体年龄呈现年轻化状态,且工作年限较短。这样的年轻教师自身职业生涯刚刚开始,又有很多是毕业后直接应聘到高校任职,从学校到学校的人生经历往往使他们缺乏指导经验,影响指导效果甚至会起到反作用。

再者,国内职业指导教师的任教资格有待规范。经相关资料显示,国外的职业指导教师除具有教师资格证和职业指导资格证,还要获得心理咨询师或者人力资源管理师等资格证书。而我国的职业指导教师来源复杂背景多样,有的职业指导教师还存在没有职业指导的资格证书便上讲台进行指导的现象,难免使人产生“误人子弟”的担忧。

二、高校职业指导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第一,应具有普通教师的基本素质。高校职业指导教师首先是一名普通教师,所以应具备一名普通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素质。应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应有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己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应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为人师表,刚正不阿,应具备健康的身心素质,积极、乐观,服务学生。

第二,应具有专业的职业指导知识。高校职业指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职业指导教师通过职业指导课和职业指导实践训练等对学生进行全程化、全面化的指导。从教育内容上看,职业指导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交叉性的综合学科,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管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教师应全面掌握以帮助学生认知职业,培养职业定位。首先,职业指导教师应熟悉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的相关理论、教育教学的相关理论、学生身心发展发展理论、社会职业分工及发展的相关理论、公共关系等相关理论知识,为更好地指导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帮助学生实现人职统一。其次,高校职业指导教师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应及时掌握国家最新就业政策及相关政策和法规,了解和掌握人才需求信息,拓宽就业信息的来源渠道,以最全面和最前沿的政策知识储备来有的放矢地对大学生就业进行指导。

第三,应具有全面的指导技能。由于职业指导涉及的内容丰富、情况复杂,所以职业指导教师应具备全面的指导技能。职业指导教师需要具备合理组织课堂、灵活教学的能力,通过案例和实践教学使大学生能从职业指导中真正获益而不使其流于形式,需要能熟练运用测评工具对大学生进行测评,了解大学生气质与人格特征,与相应的职业匹配,需要在大学生择业和就业遇到挫折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时运用心理咨询技巧帮助大学生自我调适,重拾信心,需要具备职业生涯设计技术,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需要有良好的亲和力和沟通能力,完整地表达思路,帮助大学生排忧解难,需要帮助大学生改变错误的求职思想,增强职业竞争力,需要对市场有准确的市场预测和分析能力等等。

三、对于加强高校职业指导教师素质的思考

提高职业指导教师职业素养,在加大教师自我能力建设的同时还需要政府部门、高校等各方面共同努力:建立完善的培训系统,由政府保障培训经费,建立完善的政策法规,保障高校指导教师的职业发展;高校应注重职业指导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参加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全国推出的职业指导师资格认证,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训和人才测评、心理测评技术学习,促进职业指导工作者的专业发展。当然,最终还是需要职业指导教师本身加强自我学习,全面提高自身职业素养,为每一位学生负责,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常艳芬.高校职业指导师素质及其技能要求[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10):156.

第8篇:职业道德的本质范文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等职业教育;基本原则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实现规模性扩张的过程中①,“就业导向”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尚未得到根本性的确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正反两方面的实践证明:“就业导向”既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性要义,又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定位的基本原则,还是高等职业教育赢得社会认可的必要策略。

一、就业导向:高等职业教育内涵的基础要义

在对“高等职业教育”内涵的认识上,应该把握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高等职业教育隶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而非“专业教育”。对职业性的追求理应成为确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原则时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关于“职业”概念,我们一般理解为“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②相应地,“职业教育’’应被理解为一种强调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职业能力发展,目的在于为个人获得胜任其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或职业能力。因而,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让个人拥有胜任某一项具体职业岗位的技能而实现谋生目的的教育类型,是一种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接受者的顺利就业为基础的谋生型教育。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明确的职业岗位指向性。而“专业”则是依据科学分工或生产部门的分工而把学业分成的门类,“专业教育”强调学习者对某一特定学科领域理论知识的掌握,目的在于实现接受专业教育的人拥有进一步探索某一学科知识的方法,对应于某一大的行业领域。

其次,高等职业教育属于技术教育范畴,受教育者除具备特定岗位的操作能力外,还应当掌握相当的理论知识,有发展潜能和创新能力。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和生命力在于其鲜明的“就业导向”特征。如果说普通高等教育所注重的是通过较为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实现受教育者具备较为宽广的职业适应能力的话,那么高等职业教育则侧重于通过受教育者实际生产技能和操作能力的训练而具备尽快适应具体职业岗位的技能。依据劳动市场的实际需要,分析企业岗位所需技能,制订实现对应于这一职业岗位技能的教学计划,进而最终确定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和教学计划,追求并体现“就业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根本所在,同时也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内涵。

第三,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高等就业型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学徒培训”式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高等职业教育既不能等同于传统的普通高等教育的“专科教育”,也不等同于中等层次的职业教育,如中专、技校以及职业中学层次的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应该适应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调整所导致的职业和岗位不断变化的现实,要拓宽专业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适应就业市场变化的能力,

以一种动态的观念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导向性。

总之,就其基本内涵而言,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针对社会职业岗位和岗位群,在学生掌握“必需、够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学生专门的职业技术和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注重成熟技术的应用和转移,注重实践教学过程的教育类型。所以,就其基本内涵而言,高等职业教育就是一种面向职业岗位的职业性高等教育,是一种就业教育,就业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内涵的基本要义之一。高等职业教育是否具有鲜明的就业导向性,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能否实现顺利就业,应该成为判断高等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

二、就业导向: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定位的基本原则

我国相对独立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出现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一批地方职业大学的建立,此后经过20世纪90年代初期职业大学依照高等专科学校规范办学,20世纪90年代中期通过“三改一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再就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大批职业技术学院的建立,高等职业教育逐步发展成为高等教育体系和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在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推进的过程中,其性质与层次的定位问题成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定位的两项基础性问题。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定位问题,《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曾作出明确界定: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不同于普通高等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的是,高等职业教育是相对于初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而言的,是以培养技术型职业人才为目的的。在培养目标上,高等职业教育在高中阶段教育 (包括技校、中等专业学校以及职业中学)的基础上培养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够将科学、工程、设计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具有鲜明的职业性、行业性和地方性,一句话,在性质定位上,高等职业教育只有确立稳定的职业导向.其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职业性质才能得以最大程度的张扬和凸现。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定位问题,目前尚未能得到根本性解决。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简单地分为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与普通高等学校二级学院的专科、本科,这种简单的定位与分层不利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化发展。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的“专升本考试”以其应试特征正在淡化甚至侵蚀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与就业性特征。由此引发的有关高等职业教育定位问题的争论主要集中在: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层次的高等教育,还是一种类型的高等教育?即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层次的高等教育而存在,其层次相当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专科层次;还是作为一种类型的高等教育,存在专科、本科以及研究生各层次。我国在学位(硕士研究生层次)体系中对“学术型”和“专业(技术)型”学位作了区分,但并未把专业(技术)型学位归人职业教育体系。

考察欧洲国家较为成熟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结构可以发现,欧洲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实施绝大部分是由独立于大学教育之外的专门学院来完成的,如英国的多科技术学院、德国的高等专科学校、法国的大学技术学院等。这些院校形成独特的有别于大学的教育模式,在生源、就业、师资、教学与管理等方面表现出自己的特点,有学者将其概括为“分立竞争型模式”。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情况不同于欧洲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具体实施是由各种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来完成的,提供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院校包括初级学院、四年制文理学院、大学附设的职业学院。不仅如此,美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还表现出多层次的特征,既有两年制的可以向学习合格者授予“副学士学位”的社区学院职业教育(大致相当于我国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又存在本科、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是连通的,学生在一个具体的教育阶段结束后可以在二者之间进行选择。

此外,国际上较为通用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相关规定也可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 1997年《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将整个教育体系划分为7大层次。该分类体系中的第5层次又分为“A、B”两个亚层次:“5A与5B”,其中“5A”向学习者提供“面向理论基础,研究准备或进入需要高技术的专业课程”.“5B”向学习者提供“实际的、技术的或职业的特殊专业课程”,定向于某种特定的职业课程计划,定向于实际工作岗位,定向于某个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实际技能和专门技术,表现出明确的职业特殊性,而且不直接通向高等研究阶段。这种与就业市场的对接以向学习合格者授予进入劳动市场所需的表明其技能或技术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作为教育训练阶段性完成的标志。根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并考虑到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具体实践情况,高等职业教育在层次定位上相当于“5B层次”,包括本科和专科两个层次。

值得注意的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科和专科决不能等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本科和专科。就对基础理论的学习要求来看,专科高等职业教育以“必需、够用”为度,重点放在学生实际职业技能与技术的训练上,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本科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理论应该厚实一些,但这种厚实不是以降低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要求为代价。恰恰相反,本科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管理、建设、服务领域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的,必须将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贯穿到学生知识、技能、素质结构设计的全部教育与训练过程中。为实现这一层上的定位,高等职业院校应深化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以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作为设计课程体系、学生知识技能结构的出发点,提高毕业生面向就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按照“订单培养”的要求推动运行机制的改革,建立稳定、有序、灵活的毕业生就业渠道和网络,实现毕业生与就业市场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综上,在对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定位的认识上,应破除把“高等职业教育”等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专科层次的认识。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或曰理论性高等教育)的类型,但并不是一个区别于本科的专科层次。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为主体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形成一个独立于理论性本科院校之外的独立的高等教育体系。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以及社会生产科技含量逐步提高的.需要,作为不同于学术性、理论性普通高等教育的一种高等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准确地说是“职业高等教育”)有必要扩展至专科、本科以及研究生各层次。而无论是分布于各地市的专科层次职业院校,部分附设于普通大学的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类二级学院,抑或是未来可能发展起来的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其不同于学术性高等教育类型的根本特征在于其鲜明的“就业导向”。在办学方向的确立上,只有在充分把握社会各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具体技术与技能要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计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及技术训练体系,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特色才能凸显出来,“就业导向”的基本原则才能得到彻底的贯彻。

三、就业导向:高等职业教育赢得社会认可的必要策略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与劳动力市场之间严重脱节,课程设置没有形成体系和特色。其中更值得引起注意的一个问题是:与普通本科教育或中等职业教育相比,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声誉以及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

作为一种具有鲜明职业导向性特征的高等教育类型,评价高等职业教育成效大小的一项重要指标为毕业生的就业率,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及变化生动及时地反映了高等职业教育被社会接纳的程度。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虽然已经实现了较大的数量发展,但还远远未能达到十分完善的程度。中国长期以来存在的“重学轻术”观念的影响,高等职业教育还远远未能得到普遍的社会认可。近期内能够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社会地位,改善高等职业院校社会形象的一项重大举措便是在加强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性特色建设的同时,切实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教育而言,对高等职业教育而言,是否确立“就业导向”的办学机制有着重大的意义。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来说,“就业率才是硬道理”。如果高等职业院校不能彻底摆脱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科导向”模式,醉心于追求学术性或盲目攀高升格,而不是踏踏实实地加强职业性建设,寻找与社会职业岗位的结合点,那么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程度就不可能得到根本性提高。反过来,只要高等职业教育能够培养出一大批适应生产、管理、服务职业岗位需要的高级技能人才,就能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按照《中国就业白皮书》所提供的数据,2004年失业人口中70%是青年人。高等职业教育每年培养数百77学生,如果不以“就业”为导向,而是以“学科”为导向,每年就可能把超过150万到200万的青年失业人口推向社会,高等职业教育的效能和质量就会受到社会质疑。

作为一种在理论归属上具有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双重性质的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导向”原则的实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形象。高等职业教育社会职能的发挥,在于通过培养直接进入社会就业领域、适应生产、管理、服务一线职业岗位需要的技术应用性人才。由于毕业生能够顺利就业是高等职业院校发挥社会功能的前提和基础,“就业导向”也就自然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基本原则,并从根本上促使高等职业教育赢得社会的普遍认可。

为落实“就业导向”这一基本原则,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始终如一地坚持“开放办学”的发展方向,并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充分体现“开放办学”。

首先,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岗位的确立建立在对企业、行业人才需求状况实际调查的基础上,改变过去“学校本位”培养人才的旧模式,代之以“社会职业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即社会有什么职业岗位的需求,高等职业院校就创造条件培养相应的职业人才。

其次,把职业岗位技能规格的确定权交由企业等用人单位掌握。职业院校的责任在于:为企业等用人单位确定的岗位技能编制出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二元并重的课程教学体系。

第三,高等职业教育的开放性还体现在其内部体系的衔接上,在专业知识、技能等级的具体要求上,保证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和初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技能训练体系、课程教学体系之间的内部关联,服从并服务于职业人才成长的有序性和连贯性。高等职业教育在面向就业市场需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职业能力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职业变更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并最终把高等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原则建设成为一种动态的弹性原则。

注释:

①从1999年高等学校扩招开始,国家就在本科扩招的同时,通过“三改一补”的方式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快速的外延型发展。根据200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所提供的数字,2004年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专科)招生237.43万人,占普通高等教育总招生447.34万人的53.07%;高职(专科)在校生595.65万人,占高等学校在校生1333.50万人的44.67%;高职(专科)院校达1047所,占普通高校总数(1731所)的60%;高职 (专科)在校生数达595.65万人, 占普通高校学生总数 (1333.5万人)的45%.

②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1483.

参考文献:

[1]谈松华.从外延扩张到内涵建设:高职教育发展的新选择闭.教育研究,2005,(5).

[2]潘懋元.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独立体系刍议[J].教育研究,2005,(5).

[3]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 (ISCED)1997,151EX/8,AnnexⅡ,Original:English, March l997.

[4]刘春生,张宇,马振华.从社会学视角看高等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田.职教通讯,2005,(1).

[5]吴岩.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定位中的若干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104,(19).

第9篇:职业道德的本质范文

关键词:本科院校 班主任 职业指导

0 引言

班主任是班级学生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班主任在任何教育阶段都有,大学班主任则因为“大学”二字,使其具有不同于小学、中学班主任的特征。大学生已是成年人,生活自理能力极强;没有升学的压力,学习也较为自由,可以在不耽误专业课的同时扩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他们也即将面临进入社会,需要在几年的大学生活中培养社会人应该具有的素养,以适应社会的需要。所以大学班主任就应该根据大学的特点,展开具体的工作,不是事事亲力亲为,而应该成为学生的导师,为他们指引方向,尤其是在职业指导工作开展方面。

目前就业难已不是某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所有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问题,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班主任,是无法回避这一严肃而重要的问题的,我们必须积极参与到这一项艰巨的任务当中。如何在平时工作中渗透职业指导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核心任务之一。

1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

大一新生入学后,很多学生以为进了校门就进了“保险箱”,计划以玩为主,学为辅,不思进取。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

1.1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首先,幸福是人生追求的目的。人的一生应当是不断的快乐的积累才构成幸福。

其次,选择高尚的人生观。人生观是可以选择的,不同的人生选择,决定着不同的人生。不同的选择表现出不同的人生态度,体现着不同的人生观。

再次,人应当追求高尚的品格。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1.2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当前在校大学生们正面临着人生发展的最为关键的时期。时代要求大学生要在学习生活各方面全方位面对和思考如何正确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最核心的就是学会如何做人,学会做一个符合国家繁荣富强与社会不断进步发展所需要的人格健全的人;学会做一个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并使之能协调发展的人;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高尚情操的人。这就要求每个在校大学生,必须从现在做起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1.3 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首先,大学生需要认清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发展的趋势。树立竞争意识,当今社会竞争愈演愈烈,大学生是该竞争队伍中的主力军。

其次,要看到知识经济时代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科技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是观念的进步,要在今后的职场中立于不败,需要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

再次,要锻炼大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并培养学生的责任心。现在的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班主任要多给学生创造劳动的机会,组织有意义的社会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2 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首先,要指导学生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认定自己想干什么,切实解决目前有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兴趣模糊甚至没有的现实问题,最大限度地讲解分析专业发展及其就业情况,帮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方向和研究领域。

其次,指导学生分析自己的能力特长,确定自己能干什么。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在现实行动中的表现,是正确驾驭某种活动的实际本领、能量和熟练水平,能力及其动态发展是个体职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最后,要指导学生分析未来,确定社会要求干什么。立足当下、着眼未来、预测趋势,避免盲目跟风的同时,综合考虑环境的权变因素,打破理想化环境的幻想.慎重选择适合自身发挥优势的专业方向和研究领域。

3 加强班级日常管理, 利用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大学生在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之后,还必须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学生在校学习和将来就业的根本保证。

有的学生在刚入学时把以前的不良习气带入了校门,班主任要从新生入学军训开始,从学生穿着打扮入手,坚持不懈地抓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逐渐克服它们的不良习惯,形成良好的班级风气,提升班级的集体荣誉感。

大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班主任应该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来影响学生,开展“以德修身”的活动。通过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使他们成为自律的榜样,然后所有在校大学生共同提高自身素质,最后在班级内形成“以德修身”的氛围。

4 利用第二课堂强化专业能力的训练

应用性本科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仅仅靠课内实践学时是远远不够的,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强化巩固专业技能的训练。

班主任应该全面了解所带班级的专业特点、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技能要求等,并将与专业有关的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积极配合专业教师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信心,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学习方法指导,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鼓励学生参加各项竞赛,参与兴趣小组、专业协会等,丰富业余生活的同时提高专业应用技能。

5 培养就业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

学生在今后择业中,可能会存在有两种极端情况: 一是期望值过高。对自己的就业能力和水平估计过高,对将来的工作岗位和工资待遇期望值过大,对企业东挑西拣。第二种极端情况则是出现自卑的心理。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了,对自己估计过低,随便一个什么企业都急于就业,影响自己的一生。

班主任要结合日常工作对学生进行就业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通过举办演讲比赛、辩论会、主题班会,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并教给学生搜集就业信息的方法、应聘技巧和职业礼仪等。从社会需要和职业发展的角度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对职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去认识、接触、培养、适应职业。

在工作中,不要过分地强调个人待遇和企业目前环境,要有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要用发展的目光去看待企业,诚心地利用企业的舞台去充实、完善、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

6 职业指导工作走与家庭、社会相结合之路

学生走向社会之前,必须先认识社会、认识职业,这些应该从家庭开始。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班主任要经常鼓励他们去了解父母、亲友的职业和创业经历,从而提高他们对职业的认识;鼓励他们与家庭成员、亲朋好友交流思想,从而得到一定的收获、心理调节和情感的满足。

另一方面,班主任配合专业教研室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假期,外出参观、企业实习等机会了解社会、了解职业,自觉与社会有关部门、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有计划地搞好社会调查及毕业生跟踪调查,及时了解专业对口单位的用人状况、职业情况、有关行业经营情况、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等。

职业指导工作的系统性很强,这决定了班主任必须与学校及其他社会力量密切合作,广泛搜集职业信息,从而保证班主任职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

班主任不仅仅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主力军。因此,加强班主任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的职业指导的渗透,是必要的,也将对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师燕妮,邵贵文,孟庆涛.目标路径理论下的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探析.科技信息.2008年第36期.

[2]罗一欣.技工学校班主任职业指导的渗透.教育战线.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