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战略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区域经济;地理位置;社会经济
安岳县位于四川省,是我国柠檬的重要产地。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柠檬的消费量的上升。安岳在此基础上抓住时机,对区域经济进行整体规划,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我们进行区域规划有着良好的示范效果,当地政府结合实际情况,从政策、政府机构设置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因此本文将选用安岳县的例子,对区域规划进行分析。将结合产业经济学中有关产业布局以及产业管理的有关方法进行探讨,对我们以后的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案例介绍
安岳县是全国唯一的柠檬商品生产基地县,是“安岳柠檬之乡”,现正全力打造“中国柠檬之都”,力争将安岳建设成全国柠檬的种植、加工、销售、科研、文化“五大中心”。现已建成柠檬基地乡镇29个,柠檬栽培面积26万亩,1800万株,其中出口备案面积1万余亩。2008年鲜果产量10万吨,果农鲜果收入5.6亿元,总产值10亿元,其产量、规模、市场占有率占全国80%以上。现已成立安岳绿峰柠檬专业合作社、安岳普州柠檬专业合作社等柠檬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26个,柠檬加工企业17个,年加工能力5万吨,生产开发柠檬油、柠檬果胶、柠檬发酵果酒、柠檬发酵果醋、柠檬茶、柠檬饮料等系列产品十多个。
二、案例分析
产业布局是产业规划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接下来笔者将重点分析产安岳县的柠檬产业布局,以此来梳理出产业规划尤其是县域产业规划中我们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和解决的途径。
第一,地理位置因素。“柠檬”产业可以说作为安岳的支柱产业,发展初具规模。而地理位置因素是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他能够加速过减缓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地理位置因素不仅关系到自然,而且还关系到交通信息和一系列社会经济条件。安岳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国道319、省道206以及建设中的内-安-遂高速公路和规划建设的成-安-渝高速公路、绵-遂-内-宜铁路等交通要道穿境而过,是成都至重庆、南充至泸洲、遂宁至内江、资阳的捷径交点。交通便利,这句为安岳的产业布局提供了相对较好的交通条件。对对安岳来说,有利于发展和布局其柠檬产业。柠檬可以快速运出,对外交流方便。
第二,自然因素。柠檬性喜温暖,耐阴,不耐寒,因此,适宜在冬暖夏凉的亚热带地区栽培,冬季温暖,年温差小的地区,适宜于年平均温17℃-19℃,大于或等于10℃,年有效积温5200℃-6500℃,1月平均温6℃-8℃,极端低温大于-3℃,年降雨量1200毫米-1500毫米,年日照时数大于1200小时的地区均可栽培。在年平均温小于17℃的地区,有短时-5℃低温和周期性冻害的地区,不宜做露地经济栽培。对土壤、地势要求不严,平地、丘陵坡地都适宜栽培,但以土层深厚、疏松、含有机质丰富、保湿保肥力强、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pH值在5.5-6.5的微酸性土壤为最好。而安岳在四川盆地中部,地跨沱、涪两江分水岭,资源丰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适宜种植业发展,尤其是柠檬的种植。四川东部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不冷,1月平均温普遍在0℃以上,夏季较热,7月平均温一般为25℃左右,冬夏风向有明显变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较少。
第三,社会经济因素。1996年国家计委、农业部批准安岳建立全国唯一的柠檬商品生产基地县以来,县上成立了柠檬生产开发办公室、柠檬研究所,技术服务体系延伸到乡、镇和村、社,安岳柠檬得到了飞速发展。目前全县有柠檬基地乡、镇18个,定植柠檬800万株,10万亩,2000年产鲜果3万吨,占全国柠檬总产量的70%以上。2010年可达20万亩,25万吨以上的设计规模,柠檬产业将逐步成为安岳富民兴县的支柱产业,是安岳地方经济一颗璀璨的明珠。
而安岳自身在机构设置上,则以专业化体现差异化。在安岳设立了相应的柠檬产业局,在全国来说应该是绝无仅有的。进门产业局制定柠檬产业的发展,并进行相应的协调。以专业化的视角来打造安岳柠檬,负责相应的生产技术、柠檬科研、以及协调企业对柠檬的研发工作。因此在政府机构中设立相应的专业部门负责有关柠檬的一系列工作对安岳的产业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柠檬产业局在安岳柠檬产业发展战略中扮演的角色应当说类似于官方“智库”但更加灵活,拥有更多的权限但也相应的承担了安岳柠檬发展更多的责任。柠檬产业局在职责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拟定柠檬产业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二是柠檬标准化生产技术标准的制定、宣传、培训、指导及信息、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三是抓好柠檬品牌建设、文化建设。这样将整个产业布局以及产业政策的制定以及其他一切有关柠檬产业规划以及实施的权利“下放”;但有相对“集中”到一个权力部门手中,有利于产业政策的集中于产业发展,为产业链中的企业提供良好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创建了良好的平台。
三、结论
突出“本土”特色,加强文化输出文化上,以个性化体现差异化。文化,也是一个经济体的一个软实力的象征。而安岳县在利用自身有力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基础之上对柠檬产业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布局,在组织结构内部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与创新对柠檬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在区域产业规划中我们的政府或者管理者的角色与位置的选择影响到了区域的进一步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安岳政府网[DB/OL].
2、安岳柠檬网[DB/OL].
关键词:南沙新区;交通发展战略;枢纽城市;理想城市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tendency and strategy plan of Nansha district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constantly improvement of position and status of Nansha, Nansha distict stand on a new historical starting point. This research analysis the main problems,the chanllenges it faced with, and the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tendency. Then puts forward to the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aim Inside and outside of Nansha, as well as three developing strategic mode, which contain hub city、public transport city and green transportation,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to the main strategy measures,in order to realize the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aim of Nansha district.
Keyword: Nansha district;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Hub city;ideal city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交通发展战略规划是城市交通的总体框架体系,是一个城市未来交通发展的顶层设计,将引领城市未来10-20年的交通发展,决定着城市发展的主命脉。
南沙新区是广州市“123”城市功能布局的两个新城之一,是广州市“2+3+9”重大发展平台,是广州市南拓的主要方向。1990年,南沙确定为重点对外开放区域和经济开发区,1993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广州南沙经济开发区,2005年,南沙变身为独立行政区,2012年,南沙正式成为国家级战略新区,南沙的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与国家的发展大局紧密相连。南沙新区作为我国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之后的又一个国家级战略新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首次提出,要规划建设广州南沙新区,作为加强粤港澳合作的重要载体;《广州南沙新区发展规划》确立了南沙新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的发展定位;《广州南沙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12-2025)》提出了南沙新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滨海新城区城市目标” 及“珠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的枢纽性城市,广州国家中心城市的海上门户”的城市性质。基于南沙新区地位及战略定位的不断提升,南沙新区需要制定更高层次的交通发展战略与之相适应,加速南沙新区的发展。
1南沙现状及交通问题分析
2012年番禺大岗、榄核及东涌三镇划入南沙区后,南沙辖有3街6镇,分别为南沙街、珠江街、龙穴街、东涌镇、榄核镇、大岗镇、黄阁镇、横沥镇、万顷沙镇,总面积达到803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约57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2.33万人,地区生产总值为813.56亿元。
从1993年南沙区成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来,二十年发展,南沙发展较为缓慢,人口、经济等总体规模依旧较小,对外交通连接不畅,交通设施较为落后。南沙区总体呈现二高三低的出行特征,即高外来人口、高过境交通比例、低出行率、低公交比例、低水平对外联系,其中外来人口占比38%,珠江两岸过江交通比例高达32%,出行方式中非机动化、个体交通与公共交通三者比例为5:8:1,机动化出行率仅0.87次/日,包含过境在内的机动化总出行为95万人次/日。
南沙吸引力不足,交通问题主要表现在缺少综合交通枢纽、对外交通换乘不便;过境交通比例偏高、地区吸引能力偏弱;港澳互动少服务低、港澳直达服务不够;港口发展潜力巨大、港口竞争力需提升;公路出行比较便捷、公交劣势过于明显。
2主要挑战及交通发展趋势分析
2.1人口快速增长,交通出行急剧增加
2011年前南沙人口始终处于平稳增长的态势(年均增幅约7%)。2012年受行政区划的变动,东涌、榄核、大岗等北部3镇并入南沙,使南沙区的人口有了一次飞跃,但人口密度总体水平(776人/km2)仍处于广州市各区之末。按照规划,南沙2015年常住人口要达到100万,2020年达180万。可见未来南沙区人口增幅至2015年年均高达17%,2015年~2020年年均达14%。
人口的跳跃式发展必将带来交通需求的爆炸式增长,交通出行必将急剧增加,南沙对周边城市及区域的交通辐射将更广,这就要求南沙在近期必须持续、密集地增加交通基础设施的供给。
2.2将地理几何中心转变为珠三角交通中心
南沙地处珠三角地理几何中心,处于广佛肇、珠中江及深莞惠都市圈的中心位置,60 km范围内可以覆盖珠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中山及澳门等多个城市,在100km范围内几乎可以覆盖整个珠三角。
南沙作为几何中心的事实一直存在,然而直至目前南沙发展较为缓慢,甚至存在被边缘化的危险,特别是深广中通道以及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如果均避开南沙将很有可能使南沙彻底被边缘化。因此南沙作为国家级战略新区,只有将地理几何中心转变为珠三角交通中心,紧密衔接三大经济圈和港澳地区,才有可能发挥先导作用。
实现珠三角交通中心的转变必须加强交通设施的建设,重点加强海陆空一体化交通枢纽建设,形成区域交通核心,辐射珠三角甚至整个南中国地区。
2.3粤港澳合作示范区定位,与前海及横琴有一定的竞合关系,需加强东西两岸通道联系
南沙新区定位为打造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而从珠三角区域来看,这一定位面临多方面挑战。珠三角包括前海、横琴均与这一定位相类似,从地理位置来说,深圳前海离香港更近,定位为粤港现代服务业创新合作示范区,深港合作更为紧密些;珠海横琴离澳门更近,定位为联手澳门培育珠澳国际都会区,因此,从地理位置来看,南沙面临珠海横琴与深圳前海的资源竞争。
从区位、定位、地域大小来看,南沙的优势在于更为中心的区位、更大的土地资源和更高的定位,从产业合作范畴来看,南沙则更为全面,可与香港澳门同时开展包括金融、商贸、信息、产业、教育等各方面的合作。
南沙的定位要求南沙必须加强统筹协调,尤其要加强与珠江东西两岸城市联系,构建直接联系通道(深广中通道、虎门二桥及深茂通道),打造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
2.4南沙港潜力巨大,有待进一步挖潜,打造南方航运中心
2012年南沙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5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961万标箱,货物吞吐量占广州港的35.9%,集装箱吞吐量占66.2%。从货运量来看,南沙港是广州港的一个重要货运港口,但目前仅有南沙港一期、二期运行,三期仍在规划建设中,而且南沙港目前未开通内河的客货运航线,南沙港的航运中心定位尚未建立,有待进一步挖潜。
所有的国际化大都市都是港口城市,港口对一个城市的促进作用是最为明显和相互的,法国塞纳河谷方案(连通巴黎和勒阿弗尔港,发展大巴黎)、荷兰鹿特丹等城市均依靠港口快速发展起来,达到以港兴城,以城促港的效果。
南沙港规划定位为国际性港口,应充分利用港区深水岸线和土地资源优势,突出国际物流枢纽的核心功能,建设以南沙港为中心辐射华南、面对亚太、联系全球的航运网络,将南沙港打造为国际航运物流中心。
3交通发展战略目标
南沙交通发展应从以人为本角度出发,打造宜居宜业的理想城市,增强居民的幸福感,提高区域吸引能力。南沙新区交通发展战略目标为打造对外和内部两大交通系统,对外交通实现一体、高效、高端、从容,内部交通实现绿色、分享、舒适、智慧。具体到交通时空目标则为:
对外交通 “3060”:30分钟实现与广州、港澳的轨道交通互达,60分钟实现辐射“一湾三区”珠三角核心圈层主要城市及交通枢纽,主要包括广州、佛山、中山、珠海、江门、澳门、深圳、东莞及香港九大城市及其交通枢纽;
内部交通 “1530”:15分钟实现组团内部出行,30分钟实现组团间的出行。
4交通发展战略模式
为适应交通战略目标,规划构建南沙三种交通发展战略模式:枢纽城市、公交都市、绿色交通。
打造枢纽城市,提高南沙对珠三角的辐射影响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提高南沙对珠三角区域的辐射,适应国家级战略新区要求,将南沙打造为枢纽门户城市,加强海港、空港、公路、铁路多层次一体化建设,构建南方航运中心、国际邮轮母港、珠三角湾区交通枢纽,加快发展60分钟城际轨道时空圈,推进疏港铁路、公路和区域高快速路网建设,实现南沙从几何中心向真正意义上的珠三角城市群中心转变。
建设公交都市,促成区域交通良性发展
“公交都市”是为应对小汽车高速增长和交通拥堵所采取的一项城市战略,是南沙实现合理优化居民出行结构、减少交通能耗、实现集约发展的理想选择。南沙鼓励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构建“轨道交通为骨架、常规公交为网络、水上巴士及出租车为补充、慢行交通为延伸”的一体化都市公交体系,规划公共交通出行占机动化出行的70%,采取TOD发展策略,使70%的人口居住和就业集聚在公交走廊两侧,实现南沙集约发展。
发展绿色交通,鼓励低碳环保出行,践行宜居宜业的理想城市目标
依托南沙独特的“山、城、田、海”自然特色,建设城市慢行专用道及滨水休闲绿道,打造南沙绿色环保的交通出行方式,特别是利用南沙水网密布优势发展水上通勤及观光巴士,利用河涌发展滨水的休闲及旅游观光绿道,使出行与观光融为一体,让出行者拥有安步当车的心境,更愿意选择“公交+慢行”这一交通出行方式。
5交通发展战略措施
5.1打造海陆空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
规划将大岗机场、万顷沙以及南沙客运港三个交通枢纽整合打造为海、陆、空一体化的综合交通枢纽,形成辐射珠三角的强交通核心。将南沙客运港结合北部游艇会建设为国际邮轮母港;将万顷沙打造为集高铁、城际、地铁、有轨电车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规划新建大岗第二机场,并开通华南、粤东、粤西地区主要城市的航线。规划完善大岗机场、万顷沙及南沙客运港三大枢纽的集疏运系统,做好城市轨道、常规公交等城市交通衔接配套设施,形成紧密连接的海陆空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
5.2规划立足珠三角、面向广东省、辐射南中国的高速公路网络
规划通过二广高速、广昆高速、沈海高速、深罗高速和西部沿海高速共5条高速公路通往粤西;通过南二环高速与广清高速、京珠高速和粤赣高速3条高速衔接实现通往粤北;通过虎门大桥与深茂通道和潮莞高速、机荷高速-深汕高速3条高速公路衔接实现通往粤东。通过对外高速公路网络联系广东省,辐射南中国,实现以南沙为中心的60分钟出行时空圈。
5.3规划珠三角东西两翼的直连通道
南沙要扩大腹地范围及竞争优势,必须加强珠江东西两岸的交通联系。为加强南沙与珠三角东西两翼的合作,规划深广中通道、深茂铁路、虎门二桥加强与东莞、深圳及香港等东岸城市的联系,规划黄榄干线、江番高速、番中公路、深茂通道、深广中通道与佛山、中山等西岸城市的联系,最终实现东西两岸的快捷联系,形成以南沙为中心的一湾三区整体经济合作圈。
5.4构建面向广东省,辐射南中国的铁路及轨道系统
南沙区内规划2条客运铁路1条货运铁路及4条城际。规划深茂铁路(西部沿海铁路),辐射粤西、粤东,联系福建、浙江、上海等地,广深港客运专线(广州南至深圳段已通车)在南沙设置庆盛站,直接联系广州市域、南沙及深圳、香港;规划南沙疏港货运铁路,连接南沙港、万顷沙向西与广珠铁路接轨,向北快速便捷联系南中国最大的货运编组站(江村编组站)和货运枢纽(大田货运枢纽);规划中南莞城际、肇顺南城际、广中珠澳城际(湾区西线)及穗莞深城际南沙支线(湾区东线),快速联系广州、肇庆、中山、佛山以及东莞等珠三角城市。同时规划轨道18号快线,直接联系南沙与广州南站,从而串联整个珠三角城际网络,实现南沙对外交通“3060”出行目标。
5.5将南沙港打造海铁联运的国际货运枢纽
利用海港优势,结合南沙港航运条件及疏港铁路,打造海铁联运的南沙港国际航运物流枢纽。一方面利用疏港铁路,联系南中国最大的货运编组站(江村编组站)和货运枢纽(大田货运枢纽),提高南沙港的货运吞吐量,另一方面发展内河集疏运系统,串联珠三角主要产业集聚区及内河港区,联系起珠三角东西两岸主要物流航运,同时,增加南沙港国际货运航线特别是东南亚货运航线,实现南沙港的国际货运枢纽地位。
5.6构建舒适优美的慢行及旅游交通系统
依托南沙滨水资源打造休闲、舒适、优美的绿道系统以及滨水休闲景观,规划在省1号绿道基础上打造滨水绿道环线,构建水上巴士通勤及旅游交通线路,提倡低碳环保的“公交+慢行”交通出行方式,形成舒适优美的慢行及旅游交通系统,让人流连忘返,助力南沙成为宜居宜业的理想之城。
6小结
南沙新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肩负着国家级新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的使命,应充分把握好国家及省市给予的政策,加速南沙的发展。南沙新区交通发展战略通过规划多条高速公路及深广中通道、深茂通道等珠江东西两岸直连通道、海陆空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南沙港国际货运枢纽以及1条疏港铁路、2条国铁及3条城际轨道,打造枢纽城市,建设公交都市,发展绿色交通,实现南沙由地理几何中心转变为珠三角的交通枢纽中心,成为宜居宜业的理想之城。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R]. 2008.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州南沙新区发展规划[R]. 2012.
[3]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广州南沙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12-2025)[R]. 2013.
[4]周志华,等.广州市交通发展年度报告(2012)[R].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所,2012.
[5]缪子山,杨超.上海2030年交通发展战略初探[J].交通与运输,2011,(12):1-4.
[6]马小毅.广州市综合交通发展战略(2010-2020)[J].城市交通,2011,9(2):53-59.
关键词:经济区域集团化;对外经贸;战略调整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1
前言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体系就体现出全球化以及贸易自由化的特点,世界上的所有国家都在这种全球化的环境中得以发展。在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中,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其最基本的形式之一,同时也是世界各国能够充分将世界资源整合的途径。我国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其中一员,也要充分认清现如今国际经济区域集团化的现状,并在这样的条件下不断调整自身的对外贸易战略,以便于赢得最大化的利润空间。
一、国际经济区域集团化的产生与发展
在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体系就已加速了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进程,并在对外经贸中取得了迅猛的发展,我国在这样的背景下也获得了较大的经济利润。以1990年为例,这一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金额为850亿美元,而这其中的出口金额高达520亿美元,占同年当中世界出口总贸易的2%,在世界排名第15。和20世纪的80年代相比,现如今的经济区域集团化体现出两方面的特点:首先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在经济区域集团化当中占据着核心的位置;其次,目前的国际经济区域集团化在形式上体现出更大的规模[1]。
大国在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贸易环境中发挥出了愈发显著的作用,比如说在北美的贸易区当中,美国是核心的地位,加拿大是美国经济实力的十分之一,墨西哥仅占据美国经济实力的二十分之一。在欧洲的贸易区中,德国和法国的经济实力不相上下,后来由于德国的统一,人口数量上涨到8000万人,国内生产总值上涨到1.5万亿美元,使得经济实力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增强,一跃成为西方的第三大经济国。而在亚洲,经济中心的位置长期被日本占据,并和亚洲的其他国家体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二、经济区域集团化对贸易环境的影响
国际经济区域集团化能够影响很多国家在经济贸易关系方面的变化,在这种影响下,有的国家的经济发展会很快,而有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则会遇到一系列的阻碍。总体说来,经济区域集团化对世界贸易环境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影响地理结构,在一些国家中建立起集团是为了加深各个国家区域贸易的发展,而区域贸易会在世界的贸易体系当中体现出更加重要的地位。在世界贸易体系当中,区域贸易是其中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并会带来很多方面的变化。现阶段,各个经济集团在世界贸易体系当中都占据着不同比例的比重。
其次是影响到世界贸易中的供求关系,自从在国际中形成了经济区域集团化,就出现了一个十分明显的问题,那就是每一个集团当中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种不平衡的发展,任何一个集团都在做出自身的改变,经济发达的国家尽力去帮助经济落后的国家,这种行为也会导致国际贸易市场当中的供求关系发生新的变化[2]。
最后是影响到贸易保护主义,现如今各个经济区域集团中都出现了贸易保护主义,出现贸易保护主义会影响到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因此应对贸易保护主义严格打击和制裁。
三、我国应如何选择贸易战略
1.认清国际形势,把握机遇
我国属于亚洲国家,要想促进亚洲经济的繁荣就要推动亚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只有在实际的发展中加强亚洲各个国家的联系与合作才能为我国的贸易发展创造出有利的条件,如果在亚洲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中没有很好地把握住时机,就会使我国脱离于经济一体化的环境当中,与亚洲的另外的国家形成了一道屏障,无法享受到贸易市场中资源方面的优势[3]。
2.理清对外贸易战略的思路
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关于对外贸易的战略思路也应随之发生改变。以现阶段的发展水平来看,应选择进口代替的战略,使用进口战略代替能在最大程度上保护我国国内的市场以及工业的发展,以便于让我国顺利建成一套科学化的产业体系,也能有效减少我国在外汇上的支出力度。但值得注意的是,选择进口代替战略也会体现出一定的弊端,比如说会将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互相分隔,这也会导致我国在激烈的贸易竞争环境当中无法立足。要想让我国在如此激烈的贸易竞争中脱颖而出,不仅要有更加先进的生产技术,同时还要拥有更高的工作效率、优质的产品质量以及综合全面的对外贸易网络。
3.建立跨国公司
在我国建立起一定数量的跨国公司,能够加强对外竞争的能力。建立跨国公司的目的就是以国家化的经营手段为战略发展目标,将实际业务当中的生产、科研以及金融方面的资料相互组织到一起,在确定产权结构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或多个法人经济联合体。从组织结构的特点上来看,所建立的跨国公司应具体以下几方面的特征,一是要具备资产结构方面的特点,二是要具备内部组织的特点,三是要具备企业功能的特征,四是要具备经营战略的特征。
四、结论
国际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目前世界经济贸易体系当中的重要表现形式,这种经济结构的形成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全球范围中国际贸易形势以及投资形势。国际经济区域集团化不仅和经济发达国家的联系密切,对我国也同样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通过本文的阐述,也了解到我国面对国际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形势应作出怎样的对外贸易战略调整,相信在今后的发展中,我国必然会在对外贸易发展中展现出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徐康宁.国际经济集团化与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战略的调整[J].国际贸易问题,2010,10(31):4-9.
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经营理念以及企业经营方向和企业价值观。企业文化能够体现出一个企?I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形象,通过宣传与加深企业文化对公司文化氛围的培养,可以有效提高企业员工工作动力,提高员工企业归属感,提升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企业文化开展实施过程中,企业家必须准确认知企业文化内容。制定适合自己企业持久发展的企业文化,并切实落实到工作基础上,使企业文化能够贴近企业发展战略方针,顺应时代潮流,加强企业内部文化氛围,从而带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文化的战略作用及其内涵
企业文化主要由以下三点构成:一是企业硬文化;二是企业制度文化;三是企业精神软文化。企业通过加强三者联系,将三者融为一体就变成了企业文化,其对于企业员工以及企业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般情况下,企业文化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由企业领导者以及企业员工在经营运作过程中,通过不断实践以及探索发现的适应企业持久发展的文化战略动力。其蕴含了企业员工与老板之间的共同理念,以及共同价值观。通常情况下,在企业发展中企业与文化可以改变新入职员工精神文化面貌,通过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积累,实现企业文化多层次发展。提供更多企业文化素质修养,完善企业品牌宣传。
同时企业文化还是隐性文化。[1]其包含了企业发展方向,企业发展价值观是其核心发展灵魂。通过多要素的企业文化内容以及历年,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发展管理制度,帮助企业员工内部管理,同时还是企业精神以及企业物质产品发展的精神传承者。
企业文化硬文化指的是企业表层文化,是企业文化最直观的外在体现,譬如企业商标,以及特色企业办公环境以及企业生产设施,还包括企业所生产的特殊产品等。企业制度文化指的是企业内部各种规章制度,以及员工工作行为规范,是约束员工基本道德行为以及企业产品生产质量的有效途径。同时它还是企业文化中唯一的企业精神文化转化为企业物质文化的枢纽。通过企业文化制度标杆,可以有效控制企业产品质量,有利于企业持久发展。企业软文化又叫企业精神文化,它是看不见摸不到的。[2]因此企业软文化只能够员工在企业内部通过老员工以及员工规章制度等熏陶,不断加深自我对于企业发展方向,以及发展战略的认可,增强员工归属感,比如企业经营目的,企业对社会的积极影响等。
企业文化在企业战略中起着承上启下精神,是企业发展核心支柱。拥有企业文化的企业在精神层面上要高于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是不会有长远未来的。因此发展企业文化可以有效解决企业发展管理中的问题。
企业文化在企业成立之初,由初始企业员工和企业家共同理念凝聚而成,是其共同发展责任以及工作动力使命。所以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还具有一定承上启下作用,能够有效传递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企业历史文化积淀,增强企业员工使命感以及责任动力。它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同时企业文化因为是由企业内部人员共同价值观所提炼,起着凝聚全体员工奋斗动力作用,因此还可以加强企业内部员工工作归属感,增强和联络企业内部工作氛围,从而更有效开展工作。
企业发展的好坏,需要全体员工共同努力,共同进步。因此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还骑着加强员工责任感的作用。通过共同的奋斗目标以及经济价值观认可,增强企业全体员工社会责任意识,以及企业责任意识。提高企业员工团队竞争能立,使员工清楚自己在企业发展中不可或缺。这也间接地增强了企业员工在企业单位荣誉感,企业兴旺发达离不开员工共同努力,同时员工共同努力奋斗又能够提升企业运营效益,大大增加了员工工作成就感,使员工能够以企业为豪。
三、实施企业文化战略方针的有效路径
(一)提升企业家精神文化素养
企业家精神文化层面会影响到企业文化制定方针战略的实施,以及构想。提高企业管理者思想道德建设,加强企业文化内部宣传力度,才能够真正实现企业文化精神建设意义。企业家在企业发展与企业员工凝聚当中起着沟通桥梁作用,因此加强企业家思想文明才可以做到企业文化身体力行,起到企业文化传播者的作用。同时除了加强企业家精神层次建设,还需要企业管理者能高度重视在企业知识认知的必要性。学习和调研企业产品以及企业员工内部管理问题,理清企业文化精神文明建设思路,从而少走不必要的企业建设弯路,实现企业内部精神层次以及物质层次企业文化工作。
(二)切实提高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兼容性
企业文化体现着,企业内部成员核心价值观以及企业发展方向。[3]因此企业文化建设需要统筹每一名企业员工精神物质需求,才可以更好发展企业精神文化,兼顾企业员工精神文明建设。所以发展企业文化要从企业工作目的,以及企业发展夙愿起手,确立企业发展以及前途本质之后,通过凝聚全体员工思维思想,树立正确企业战略发展方向。同时从多渠道、多手段来搜集员工对于企业发展建议,提高企业员工企业建设参与感、企业文化认同感。从而确立企业文化建设基本步骤。[4]
(三)培育企业文化精神文明建设创新能力
提升企业内部成员精神文明建设能力,创新企业文化素养氛围。同时对于优秀企业文化进行吸收和采纳,摒弃不良适应本企业发展的企业发展方针和企业文化,才可以科学有效增强企业内部工作氛围。同时加强和实践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的工作效果,以及宣传力度推陈出新。根据市场与社会行情做适当地企业文化改变,不断使企业文化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脚步。
(四)加强员工企业文化成就感
企业文化建设是全体员工共同奋斗的结果。企业文化建设需要企业内部上下级共同出工、出力。在企业管理者引导下,员工内部成员对企业发展方向以及发展战略提出自己宝贵意见。通过员工参与到企业文化精神层次建设,增强员工企业归属感,同时加强员工文化建设成就感。
四、结语
关键词:绿色政府采购;京津冀一体化;法制、体制
绿色政府采购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循环经济,支持中小企业,为了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绿色政府采购一定程度上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中小企业的发展。京津冀的环境问题一体化,因此有必要进行绿色政府采购一体化。
一、绿色政府采购的必要性
1. 政府绿色采购可以积极发挥循环环境效益
循环经济不仅是实施可持续战略必然的选择和重要保证,也为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循环经济与市场经济既存在一定差异,也存在许多共性。从根本上来说,循环经济是市场经济的最佳运行方式。正因为存在共性,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政府职能作用的发挥;因为存在差异,政府职能与现行制度就必须进行创新与突破。
循环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线性经济而言的。它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遵循生态规律与经济规律,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及社会效益的共赢发展。因此,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物质单向流动的传统经济的根本变革,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
2. 政府绿色采购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随着我国政府的采购规模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占我国的GDP的总量16%左右,政府采购的物品和服务一般占到国家财政总预测的三分之一,很大程度上可以调控整个国家经济发展,通过带动作用,政府采购往往可以直接带来国家国民经济的倍数扩张,从而拉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通过采购而进行的宏观调控,刺激国内经济,调控经济消费。
3. 京津冀的环境问题一体化
一是资源环境承载力普遍超载,京津冀的环境一体化,生态环境当中的水资源短缺,建设用地紧张,生态环境恶化,这些因素大大限制了京津冀一体化,各地争夺自然资源,交通基础设施衔接力度不足,加之人口压力比较大,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往往会有下降,生态环境往往恶化,垃圾围城严重,在北京和天津城市具有超大的虹吸力,河北省的人力,物力被吸引到,无法形成发展的能力,长期以来,没有足够的财力解决生态问题,河北省除交通设施和土地资源等一些承载力稍占优势,其他的环境容量和水资源等的总体的承载力持续下降,京津冀地区人口持续增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通水之后,人口的快速增长吞噬。
二是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十分不均衡,北京、天津的地均GDP是河北省得地均GDP的十倍以上,三次产业明显也不同,尤其是第三产业的比重,北京的比重最大,天津其次,河北的第三产业往往不占优势,区域的产业布局和结构也十分不合理,近年来的京津冀许多城市退出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由于工业园区和布局缺乏整体的城市间协调,对照城市的通风道、生态走廊和城市生态安全距离等各个方面的认识和管理。因此,京津冀地区整个空气污染不利于扩散和生态空间破碎的问题。
二、京津冀各地绿色政府采购的现状和不足
1. 绿色政府采购的有益尝试
2013年,天津市被确定为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首批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城市,在市政府制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实施方案中,绿色产品政府采购被确定为示范项目。目前,天津市财政部门正在按照试点方案的统一部署,研究制定《天津市绿色供应链产品政府采购管理办法》和《天津市绿色供应链产品政府采购目录》,探索建立绿色供应链产品政府采购的管理体制和执行机制,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促进低碳循环经济发展,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2013年,天津市财政部门还制定出台了《关于政府采购支持节能环保产品的实施意见》(津财采〔2013〕28号),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对实施优先采购的节能环保产品细化了具体的评审优惠比例,并新增了减免供应商标书费用、缩短合同付款期限等多项扶持措施,不断推动绿色采购发展。2013年,天津市政府采购节能环保产品采购金额达到32.1亿元,占同类产品比重76.8%,占货物类比重39.8%。特别指出,天津市还正在采购一批绿色节能政府用执法车辆和通勤车辆。
北京市完善政府绿色采购。北京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绿色采购指导目录》,并面向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广大消费者绿色采购产品清单。《绿色采购指导目录》将汇编绿色采购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实施办法、政策解读、专家文章、典型案例、环保节能产品等;指导环保节能产品生产及经销企业纳入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绿色采购;有侧重介绍国内外环保技能产品评价认证体系,推动不同体系之间的交流和借鉴;严格筛选、分类收录经由各权威机构检测认证的环保节能产品;通过出版发行、媒体系列报道、产品推介等宣传活动,引导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和广大消费者采购使用。
2. 政府采购存在不足
河北省人均GDP为38716元,不足北京、天津的一半;人均财政收入仅为北京、天津的1/5左右。此外,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也都存在较大的差距。京津唐三地间存在“经济断崖”:北京每平方公里每年产出是1.73万元,天津为1.2万元,而河北仅为1500元。北京市和天津市一些三地财政收入水平政支配力度差异过大,北京市和天津市的一些绿色采购做法,无法推广河北省的城市,协调力度不足,导致整个区域的政府采购不协调。必须把京津冀三地政府看成是一个联队,在经济发展、环境生态、公共服务等方面赋予一定的政绩连带责任。让京津冀三地政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解决协同发展的问题。
三、绿色政府采购发达国家的介绍
1. 日本的绿色政府经验介绍
日本绿色政府采购方面作出很多影响力的工作,日本政府率先实施了绿色政府采购计划,制定了相关绿色政府采购的基本原则,鼓励所有日本中央政府所管理的各个省部都进行绿色产品,为了推动政府部门和社团企业实施绿色采购,又推出了日本绿色采购网络组织。
2. 美国的绿色政府经验介绍
美国通过总统行政令实施减少废弃物,资源回收和联邦采购绿色化推动政府行动,实施美国资源回收和保护法,明确规定了政府要提供环境、自然资源保护和无毒的工作环境,政府采购专门规定了循环产品的计划,采购那些对环境友好的,对人民健康有利的,对生态农产品有利的,对解决能源方面的符合循环产品的计划。
四、京津冀绿色政府采购一体化设想
1. 制定京津冀绿色政府采购规划
国务院有关部门先后印发了《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及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出台了《关于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的意见》及“绿色采购清单”――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由财政部牵头成立一体化协调小组,三省市部门负责人参与,制定统一的绿色采购规划,设定政府采购当中绿色采购比重提出更高的要求。
必须建立政府构建闭合、循环政府采购链,建立生产环节。鼓励制造商研发、生产绿色可再生产品――销售环节:市场引导、社会舆论导向鼓励销售绿色产品;采购环节:政策支持采购绿色环保可再生产品(有法可依);使用环节:杜绝低质量,高污染产品的使用。结果:通过政府政策及政府采购规范要求,淘汰非环境友善产品的使用,最终杜绝非绿化、非循环产品的生产。
2. 加强对于绿色产品的研发水平
京津冀三地政府在制定产业规划时,优先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建立绿色产品孵化器,兴建绿色产品院,借助北京、天津的科研力量,河北省土地园区,成立绿色产品产业规划,加大税收转移平台,支持科技创新的力度。
3. 建设统一京津冀互联网采购平台
将京津冀政府采购信息进行统一,利用O2O网络资源,建立京津冀互联网采购平台,有利于企业按照绿色标准生产,机关事业单位按照采购信息制定自己采购计划,并且有利于群众的监督和社会监督。
五、结语
关键词:企业战略管理 核心竞争力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的知识化、休息化、全球化,消费需求的多元化、多变化等,使得市场竞争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企业经营的风险程度和不确定性也与日俱增。因此,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行而有效的战略管理是企业必须重视的方面,同时,树立战略意识,促进战略管理,提高企业的战略管理技能。和大企业一样,战略管理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中小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战略特征
中小企业是相对于大企业而言按照不同的方式划分的生产规模较小的企业。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自身具有企业规模小,资金力量单薄,经营品种单一等特点。基于这些特点,决定了中小企业不可能制定类似于大企业的战略管理,中小企业的战略一般很少是正式的,有时候采取隐性的、不明确的战略。
1.战略管理意识不强
中小企业的战略通常是突发形成的,而不是事先设计制定好的;更多的时候,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的制定更容易受企业家个性、价值观和志向的影响;战略计划的制定往往也是非正式的,对中小企业而言,战略计划更多的时候类似于规划的决定过程。
2.灵活性
长期计划对对中小企业而言,在管理中的作用不是很明显,相反,短期计划的作用更明显。虽然中小企业在战略管理的制定上存在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但是由于中小企业本身具有的一些特点,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由于中小企业的战略期限相对较短,相对于大型企业,它更能够灵活的利用将来的机会或者避免外部的威胁。
二、当前中小企业存在的战略管理问题
1.轻战略制定,重战术制定
很多企业目前存在这样的现象,即忽略企业的战略使命,对战略的关注点还停留在眼前的短期利益层面上,导致一些企业错把竞争战术当作企业的战略。这种“轻战略,重战术”的观念也使得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强烈的盲目性、随意性和投机心理;同时由于对运营层面缺乏科学的决策分析,“管理者拍拍脑袋”就做决定的做法也使得企业的管理效率低下。
2.战略管理内容的制定缺乏细化
虽然很多的企业也已经认识到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他们本身不具备战略制定和策划的能力,同时出于对“经济”的考虑,也导致一些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的制定只停留在空洞的目标和口号上,缺乏科学的方法和工具的支持。
3.过多的考虑成本因素
我们国家的中小企业由于经过一些特殊的经济发展历程,对于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并不是十分的注重,大部分的中小企业还是停留在依靠低成本获取各种关键的资源,“关系就是生产力”的观念根深蒂固。也有些一些小企业存在侥幸心理,希望借助模仿其他企业的成功模式来制造自己企业的成功,这种行为直接造成了中小企业低水平的竞争力,企业层面则直接表现为核心竞争力的缺失。
三、中小企业战略管理改变现存问题的关键
1.战略计划的制定与执行
制定战略计划的目的是为了使企业更具有竞争力,因此,对中小企业而言,战略计划的制定应该达到以下目标:具有实质性、能够对企业的目标及其实现提供准确的分析框架;充分利用市场机会,与企业的能力和资源相适应,根据企业的资源和创业者的管理能力来确定可接受的风险度。
企业战略计划的制定离不开企业对内外环境的分析和机会的识别,这对中小企业而言也不例外。行业环境涉及供应者、顾客、潜在的竞争者和替代者等,对环境的透彻分析,可以提高企业识别机会的能力,为企业战略管理的制定降低战略风险。在制定战略计划的过程中,信息来源和信息收集是最关键的。现在的市场环境变化快且复杂,在当前这种复杂多变的环境下,非私人信息有可能会误导战略制定者对环境的理解。有其是小企业常常处在不完全信息的状态下,因此,对中小企业来说,在制定传略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内外环境变化及信息的来源。
在执行战略计划时,中小企业要充分考虑阻碍战略计划实施的障碍因素,因为这些因素通常是导致企业战略经常失败的主要原因。
一、 市场机会调查及分析
现代市场,消费者需求不断变化,决定销售的产品必然存在生命周期。职业经理人不能仅仅依靠仅有的一俩只产品打拼,要不断根据公司的状况,及时发现识别新的市场机会,以充实公司长期稳定发展。职业经理人要建立和组织专业的市场营销信息系统,开展各种调研活动,收集分析各种市场信息,从中发现市场机会。为了解市场变化及中长期趋势,研究营销环境极其重要。微观环境直接影响公司销售服务能力,如各级经销商、分销商、二批商、终端客户、顾客、竞争对手等信息。宏观环境如当地人口、经济、政治、文化、技术等信息。对消费者市场需求了解分析,通过了解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特征、方式等发现市场机会。另外,公司要密切关注竞品动态,对其充分认识并预测其行动反应。通过各种市场机会分析,经理人得以较准确锁定新目标市场,发掘细分市场。
二、 营销战略规划及策略组合
确定目标市场后,经理人就要对产品开发进行专业规划,确定产品定位。随后要对产品进行各项开发、测试、投放市场。在产品进入市场后,要为产品制定生命周期各阶段营销策略。市场策略组合老生常谈,卖方角度关注营销变量4个“P”,即产品、价格、地点、促销。关注产品:品牌、包装、质量、性能、规格、式样、性能、服务等。关注价格:定价及调整、折扣、折让、信用条件、付款期限等。关注地点:目标市场覆盖、细分市场选择、各级中间商设立、储运方式确立等。关注促销:广告、人员推销、销售促进、公共关系、直接营销等。买方角度关注4个“C”,即顾客的产品需要和期望、顾客希望的产品购买成本、顾客购买产品的便利性、顾客感情沟通。经理人必须对可控营销变量进行组合运用,以形成与各目标市场相适用的营销方式。
三、 营销预算制定及分配
经理人制定的种种战略及市场营销变量组合顺利实施的前提是必须对营销预算的制定及分配进行决策。公司往往根据战略目标规定的销售任务额的比率进行费用预算。这其中会涉及各项因素:(1)公司上一期传统销售比率进行推算;(2)根据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确定费用比例;(3)根据市场占有率要求调整费用预算;(4)根据品牌建设战略设定预算比例;(5)根据竞争对手的营销预算与销售额比例确定竞争性费用预算。经理人必须将营销费用预算根据公司的战略目标要求及对竞品的竞争需要分配给不同的产品、销售渠道、促销媒体。
四、 营销战略计划执行及控制
关键词审计管理;组织发展;战略计划;启示
未来组织的一大特点是管理的灵活性,是以科学设计组织发展战略计划为前提的。未来审计组织的使命要求加强审计管理。李金华审计长在2007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指出:“当前审计管理不到位、不适应已经成为制约审计工作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要落实‘十一五’期间审计工作目标和任务,推动审计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必须加强和改进审计管理。”为此,笔者拟从审计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的设计出发,结合我国政府审计管理的现状。对加强和改进我国政府审计管理进行一些思考。
一、国家审计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
国家审计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的构建,应当公布《××至××年政府审计组织发展计划》(以下简称“组织发展计划”)予以确定。组织发展计划应成为政府审计组织未来几年计划编制、战略规划的纲领性文件,内容包括明确政府审计组织发展的主要任务与目标,重点工作事项的具体发展目标和相应对策,以及为落实“组织发展计划”制定的各项战略计划。
(一)战略计划框架
为确保“组织发展计划”的实施,政府审计机关要以“组织发展计划”为核心,在分析未来面临的外部环境可能变化的基础上,制定包括部门预算、审计业务(滚动)计划、风险管理计划、舞弊控制计划和单项业务绩效协定在内的一系列战略计划,共同构成政府审计的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
外部环境对政府审计工作的开展和法律职责的履行会产生重要而又持续的影响。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越来越多,操作环境越来越复杂。如不断发展的由私营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趋势,以及随之而来的强化管理责任和合同计划管理的必要性与服务需求;国家持续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和预期;越来越复杂的信息技术持续投入使用;为保持组织核心能力,在更大范围内关注人力资源管理等。二是职业会计和审计的不断发展。如对健全的公司治理的持续关注;越来越强调风险管理和健全的控制环境的重要性;对审计方法的重新评估,包括对合法性的评估;提供的审计和咨询服务更加合理,鉴证审计更强调“可持续性”和“三重底线”(主要指企业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三重责任)以及其他关联需求。
根据上述变化,政府审计组织制定的战略计划主要有如下内容:
1、部门预算。部门预算每年由政府审计机关准备并向同级财政提供。主要是为实施“组织发展计划”为核心的各项战略计划提供资金支持。提交财政部门时,还需列示所提预算的考虑和部门绩效考核,以及预期的产出和成果。
2、年度审计业务滚动计划。审计业务滚动计划是实施“组织发展计划”的重要战略计划之一,旨在明确提出如何逐步实现“组织发展计划”确定的重点工作事项的目标。按照批准的部门预算确定的审计项目和可利用的审计资源,政府审计机关在年度审计业务滚动计划中应制定绩效计分表,以方便评估、监督和衡量自身的绩效。审计业务滚动计划是以三年为周期的流动计划,但是每年都要进行更新和修订。
3、风险管理计划。审计机关各项战略计划框架的实施需要风险管理计划的有力支持。审计机关每年要对其风险管理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回顾,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修改业务要求,控制环境,分析“组织发展计划”确定的重点工作事项的主要风险水平,提出解决之道,并在向政府提交年度工作报告中专门陈述。
4、舞弊控制计划。舞弊控制计划是与风险管理计划直接相关的重要战略性文件,是风险管理计划的延伸。为适应环境的变化,审计机关至少每两年要检查一次舞弊风险评估和舞弊控制计划,重点是识别和分析所有与审计业务相关的风险,所有的舞弊风险都由风险所在单位的上一级部门确定和处理。
5、单项业务绩效计划。单项业务绩效计划是年度审计业务滚动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不单独形成文件。单项业务绩效计划主要关注如何按照“组织发展计划”和审计业务滚动计划中确定的重点工作事项,将直接相关的各项要素(如产品、服务、单项经费预算等)细化到具体的审计项目。
需要说明的是,组织发展计划的实施还需要其他方面诸如战略的、管理的或具体的实施计划的支持,这些计划更侧重审计机关业务或行为的某一方面,如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技术和外部环境管理等。
(二)“组织发展计划”的组织实施及实施过程中的风险控制与绩效考核
1、组织实施。为确保“组织发展计划”的落实,一方面,组织内要成立专门的管理执行委员会,由审计首长直接领导,主要职责是领导审计组织实现“组织发展计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协助审计首长履行法定职责;另一方面,在每年向人代会提交的年度工作报告中,都会从组织管理的角度,专门报告“组织发展计划”的实施情况。
2、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确保“组织发展计划”实施的保证。要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框架,既包括对审计组织事例的风险管理计划,也包括对每一工作领域的风险管理计划。
3、绩效考核。业绩考核是衡量“组织发展计划”实施效果的直接手段与方法。计分卡是年度审计业务滚动计划的组成部分之一,主要是根据“组织发展计划”确定的重点工作事项和年度部门预算确定的绩效指标设立,旨在使审计组织能够随时掌握和关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绩效。
二、对我国政府审计管理的若干启示
以《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以下简称“五年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为标志,我国政府审计管理工作近年来取得较大进展。五年规划实施近四年来,审计署对强化审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先后颁布了《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审计署关于改进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的实施办法》等加强和改进审计管理的重要文件,但审计管理滞后于审计实践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已成为制约审计工作取得更大进展的重要因素。
审计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的设计与实施给我国政府审计机关一个新的、从组织发展的视角开展审计管理的启示。与以“组织发展计划”为核心的组织发展战略计划框架相比,我国政府审计机关还缺乏从审计机关的内(内部管理)、外(外部环境)部,从审计业务的内(审计业务的自身管理)、外(审计业务支撑体系的管理)部综合开展审计管理的认识和实践。当前的审计管理在管理制度框架的系统性(主要是框架的设计与完善,以及界定框架中不同计划之间的管理定位与职能)、管理内容(主要是外部环境以及具体目标与对策)的充实性和框架实施的制度保证程度方面,还有一些值得改进和提高的地方。
(一)建立和完善审计管理的制度框架
尽管五年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收到较好效果,但从组织发展管理的角度看,目前我国政府审计管理制度框架的内容比较单一,还缺乏与五年规划配套和相互支撑的具体的审计业务滚动计划、单项业务绩效协定;缺乏对五年规划实施中的风险分析与可能的舞弊控制;没有将五年规划中的重点工作与部门预算建立对应关系,部分规划内容缺乏应有的资金支持。因此,完善审计管理的制度框架,就是要以五年规划为核心,建立审计业务滚动计划、审计业务支撑计划、单项审计业务绩效协定以及风险管理计划(含舞弊控制)为内容的战略计划框架,重视部门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中对五年规划重点工作的支持,注意各个计划之间的衔接,使审计管理的制度框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二)清晰划分审计管理制度框架中不同计划或制度的管理定位
1、五年规划主要是确定审计机关的指导思想、总体发展目标和事关全局的重点工作的具体目标与对策(通过具体目标支撑总体目标),明确审计管理制度框架中包括的各项计划或制度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
2、审计业务滚动计划主要是关注五年规划确定的总体目标的实施步骤和绩效分解与落实。具体地说,一是将重点工作事项的目标和对策细化为具体的、以“三年为一个滚动周期”的审计任务计划;二是将“三年为一个滚动周期”确定的审计任务与“年度审计项目计划”衔接起来,切实发挥计划效能;三是通过年度审计计划的选择,确定具体审计项目,并同部门预算挂勾。
3、单项绩效协定主要是结合部门预算中的项目预算、审计工作方案、实施方案,关注具体审计业务或审计支撑业务的绩效,实现已经明确的年度审计工作具体目标的进一步分解与衔接。重点做好资金、人员等审计资源的管理,并通过审计机关与审计组织签订协定的方式将其确定下来,以便于落实与考核。为此,要通过审计成本管理,实行项目预算管理,加强成本控制。对基本支出和外勤审计经费分别实行定额定员管理和项目测算管理;在做好审计成本基础数据的分析和测算工作的基础上,审计项目要做到审前调查时有概算,正式审计前有预算,项目结束后有决算,实施结果有评估。
4、审计业务支撑体系主要是针对五年规划确定的、业务工作之外的对业务工作起到支撑作用的其他审计工作的具体任务。我国审计业务的支撑体系就是“人、法、技”建设,是今后审计工作不断取得新发展的重要保证。审计机关可针对支撑体系的某一方面制定发展计划,如关于人才工作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计划;关于《审计法》的宣传与落实、审计标准、审计准则和审计指南研究的发展计划等。
5、风险管理(含舞弊控制)计划主要是关注五年规划和其他计划和制度实施过程中的风险管理与控制。它将风险管理的理念引入各项审计工作,针对“五年规划”确定的每一个重点审计工作领域,从确定风险存在的环境、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和处理风险等五个环节,合理地确定风险控制措施。同时定期分析和总结回顾五年规划审计工作的各个重点领域的风险水平和控制措施,修订风险管理(含舞弊控制)计划,确保审计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关注外部环境变化对政府审计管理的机遇与挑战
改进和提高政府审计管理必须高度关注其外部环境变化。在我国现行的审计管理体制下,外部环境的变化同时意味着政府审计发展与管理的机遇与挑战。当前政府审计发展与管理过程中应该十分关注以下几个外部环境问题:
1、新的会计、审计准则体系的颁布对政府审计管理的影响。一方面要求政府审计人员必须具备针对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下的企业审计的技术能力;另一方面,已实现与国际审计准则接轨的社会审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势必要求加快政府审计准则体系的建立。从国际上看,社会审计与政府审计在财务报表审计准则的技术方法上的趋同,要求政府审计机关借鉴社会审计准则体系规范和其他一些好的技术方法,建立起政府审计准则,进一步规范政府审计行为。
2、政府审计的国际潮流与我国政府的国际定位。总体而言,目前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审计工作包括财务报表审计与效益审计两部分。各国财务报表审计多是基于风险基础的审计方法,在审计准则的建立和审计方法的运用方面多趋向于国际审计准则,较为规范,但各国效益审计的方法和领域则有所不同。在财务报表审计领域,目前我国政府尚未开展真正意义的、符合国际审计准则的财务报表审计。实际工作中的财务报表审计(或预算执行审计)仍停留在账户审计或交易审计的层面,很少运用风险基础的审计方法,也没对单位财务报表的总体发表意见。这些方面都需要改进,以实现政府财务审计的规范发展,尽快并入国际审计潮流。在效益审计领域,我国正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如何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将合法性审计纳入效益审计的范畴,赋予“经济、效率、效果”以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内容,将是探索有中国特色效益审计的关键,也是我国政府效益审计实现与国际同步的关键。
3、适应管理体制对审计工作的影响。从目前的情况看,审计机关隶属于政府管理的体制短期内不会改变。基于这种判断,管理体制对审计工作的影响的核心问题就是审计工作如何适应这种管理体制的要求,寻求最佳途径,发挥更大作用。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舆论和社会监督,针对不同的对象,制定不同的宣传内容、重点和方法,使审计工作更好地得到各方面的支持、理解和帮助。
(四)重视审计管理体制框架落实的组织保证和业绩考核,从制度上保证审计管理工作的连续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集团企业作为一种重要的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建设中。作为集团的高层与财务管理者,要对集团财务进行合理的规划与科学的管控,实现资金的良好流动与资源的优化配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集团的整体运行和良好发展,使企业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财务管理;集团财务;财管管控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要实现集团的长足发展,必须把握好集团财务管理的关键,建立以财务预算为中心的财务预算系统,以绩效考核为指标的绩效考核体系,以资金投资管理为内容的全面财务计划,使得集团的财务使用率不断提升[1]。
1企业集团财务管控的常用模式
1.1运营控制模式运营控制模式最大的特点是高度的集权性,也即集团总部对于子公司的任何大小事宜均管理到底,子公司只负责战略执行。集团总部追求整个集团的战略统一和整体协调,要求子公司与总部的决策与步调均保持一致。总部通过对子公司的资本、管理、战略控制、以及技术、渠道等各项方式进行管理,以谋求整体利益的最大化。控制型模式要求子公司对总部决策做到强有力的执行,子公司只负责从事相关业务的活动执行,从事业务范围较窄。总部对于子公司的管理已经深入到日常经营的各个方面,负责各个子公司的战略计划与部署指导,负责统一的产品研发、营销策略、企业文化、品牌管理,以及统一的人事管理与考核指标,具有极高的集权性。
1.2财务控制模式财务控制模式的最大特点是高度的分权性,也即集团总部只涉及母子公司的财务控制和整体资本运营,对于下属企业与分公司的财务计划与资本运营并不涉及,给予下属子公司以很大的财务管理自由。下属企业与分支机构的战略谋划与财务计划均由各子公司独立设置,只要总体满足集团总部要求的财务任务即可。这是一种分散型决策、分散型管理的模式,对于子公司的具体活动与经营计划,总部并不干涉太多,子公司作为一支相对独立的企业独立经营自己的企业活动与业务范围,具有高度的自治性。总部与子公司之间的控制关系主要靠近资金与金融方式达成,如果总部对子公司的年度任务不满,可削减或者出售其股票,以此来实现对于子公司的上级管控。集团总部没有强大的战略管理机构,其靠核心的财务管理与资本运营来实现对子公司的联系,甚至不对子公司进行过多干涉,只要其能达到年度财务指标任务,实现资本与现金的回收即可。
1.3战略控制模式战略控制型模式界于运营控制型与财务控制型之间,集团总部负责旗下子公司的所有大小事务的制定、战略布置,年度计划,以及绩效考核。集团总部要求子公司的企业目标、战略计划、企业文化必须要与总部保持一致,符合总部的战略规划与政策,特殊的决定与策略要报由总部审批。战略控制型集团要求总部集中决策,子公司作为总部的一部分各自执行其规划内的版块,接受总部的指导与规划,实现分散经营。集团总部具有强大的战略、研发、营销、财务、法律等部门,可以提供强大资金支撑与后备力量。总部一般不涉及具体的业务活动,只进行总体的资本运营与管控,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财务管控、人事控制,绩效考核等方式实现对于子公司的控制[2]。这种管控模式决策与执行完全分开,总部专注于整体规划与资本运营,子公司专注业务开展与战略执行,二者共同实现集团经济利益最大化。
2集团财务管控中的常见问题
2.1管理者重生产轻财务,对财务工作缺乏重视集团管理者往往注重整体规划与年度经营战略,重视产品与服务的经营与销售,往往忽视了对财务工工作的重视,这是每一个集团工作的常见通病,乃至许多企业集团并没有一套整体而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缺乏对财务计划的实施监控,使得财务管理工作成效一般。财务管理工作并不是财务部门的单一事务,而是每一个部门与分公司共同参与执行的过程。财务计划涉及到的每一个部门,每一块业务,均离不开相关部门的遵守与实施,离开其它部门的配合,财务工作将无法顺利地进行。单独的财务部门往往人员较少,要完成一个庞大的财务体系的维系与构建,必须要由各个部门能力合作完成,必须要引起集团的高层管理者的足够重视。否则,再完整科学的财务计划也是纸上谈兵,不能得到良好的实施,也难以取得应有的预期效果。
2.2集团机构庞大,财务管理工作繁冗滞后集团企业人员众多,机构庞大,部门林立,除了总部之外,往往在全国甚至海外分设众多的分支机构,这些分支机构与部门的财务既隶属总部财务又相对独立,总部财务管理者可以定期对分支机构财务善进行核查与监督,但机构的庞大,难免导致财务工作的细节末稍执行不足,效率降低。这就要求集团总部要对财务管理工作作出详细的分工,保证集团的各个分支机构均能够及时地上传与反映出该部门的财的状况,方便总部财务及时作出总结与反馈。只有各个部门的严格执行,与管理人员的足够重视,才能保证分支机构的财务经营状况得到及时的体现,才能保障年度财务报表的权威性,精准地反映出集团的财务实际状况。
3如何实现企业集团财务的良好管控
3.1实现战略与预算的良好结合,科学量化预算制定科学合理的集团财务计划,明确地规定未来集团的发展目标,实施要则与执行步骤,可以更好地实现财务管控。财务计划的制定,须由总部及各子公司高层共同参与、共同谋划与制定,以此才能反应出实际操作中存在的前沿问题,制定完整的财务规划。年度的财务预算制定中,应当考虑当前的战略计划,使战略计划完整地体现在财务预算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财务计划的实施完全遵行集团的整体战略,使财务计划的实施更科学,达到量化考核。财务计划中的预算部分要建立在对各子公司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各子公司实际经营现状,考量其具体实施细节,制定可靠的短期与中期财务预算与目标,使财务计划与管控在可行的量化范围内。
3.2实现预算与绩效的良好结合,合理管控预算绩效考核指标是衡量一个企业与员工战略任务的重要指标。绩效考核指标的制度须与子公司的年度执行能力、业务发展方向、财务风险相结合,必须与子公司的经营过程中的各项活动与项目达成目标相一致。绩效考核指标的制定要在切合实际的情况下,做到科学、合理、可行。集团的年度财务预算也须将子公司的绩效考核指标考虑进去,列入非财务指标的考核项目之中,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财务预算的精准性,才能保财务计划的精准性,才能实现财务管理的科学管控。
参考文献:
[1]杨耿.陕西建工集团总公司财务管控模式研究[J].企业经济.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