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范文

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

第1篇: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范文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文章提出高职院校应在思想观念上高度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并加大投入;加强职业道德课程建设,明确教育目标,完善课程体系,改善课程设置,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拓展职业道德教育渠道,多管齐下;全面构建职业道德素养评价体系,培养德才兼备的高职人才。

[关键词]高职学生 职业道德素质 培养途径

2014年6月,国务院在京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总理在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强调职业教育要加强职业精神的培养。会议印发了有关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职业教育要坚持把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坚持在产教融合中协同育人”。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一直注重职业技能训练,但对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却投入不够,以致学生普遍存在自私、偏执倾向,缺乏健康的人格取向和社会责任感,有的学生甚至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操守。而职业道德正是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的毕业生素质,因而形成了校企之间关于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的矛盾。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加强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培养高职学生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观念,使之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状况与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1.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状况。

为了能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状况有较全面的了解,我们组织了在校大学生座谈,还进行了毕业生访谈、企业反馈、网上调查等工作,结果发现,敬业精神是高职院校学生最欠缺的职业操守。从反馈的情况看,有相当多的大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欠缺。例如,在择业观方面,高职院校学生往往对薪金、地域、岗位性质等极为关注,收入丰厚、发达城市、白领工作等是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时首先考虑的。在爱岗敬业方面,有些学生缺乏拼搏精神,有明显功利主义倾向,只求索取不愿奉献,有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常常表现得怕吃苦、怕吃亏、个性强;有些学生缺乏实干精神,大事做不来,小事不肯干,得陇望蜀,往往把目前所在工作单位看成“跳板”,待遇不好就另谋高就,法制意识非常缺乏。在诚实守信方面,高职院校学生观念比较淡薄,不少学生有作业抄袭、考试作弊、求职资料造假、随意毁约等方面的诚信问题。这些既妨碍了学生自身的发展,又损害了学校的信誉,给校企合作带来极大影响,为此后学校安排学生实习或就业造成了重重障碍。

2.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道德教育日益得到重视。但是,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相比,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例如,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不够,职业道德教育目标模糊,教育体系不够完善,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职业道德教育课时少,师资力量薄弱,教育渠道单一,教育环节断裂,与企业和社会的要求脱节;职业道德教育教师师德示范不够,校园氛围不浓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也无法满足社会和企业对高职学生素质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应该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积极探索有效途径,为学生日后就业和创造人生价值奠定基础。

二、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途径

1.在思想观念上高度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并加大投入。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新时期对学生素质培养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进一步统一认识,切实改变长期以来重智育轻德育、职业道德教育边缘化的现象,在理念上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适当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师资配备,改善基本的物质技术手段。

2.加强职业道德课程建设,明确教育目标,完善课程体系,改善课程设置,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要加强职业道德课程建设,构建科学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明确各阶段、各学科的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增加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课时数,改进职业道德教学方法;探索和改进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增强实效性。

3.拓展职业道德教育渠道,多管齐下。

第一,必须充分发挥思政课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途径作用。思政课是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途径,必须承担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这就要求思政课在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设置、教师配置、教学内容、教学时数、教学方式、教学考核等方面不断优化和改进,切实使职业道德观念和规范进入学生头脑并扎下根,为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形成奠定思想基础。第二,必须充分利用就业课抓好新生的职业理想、职业规划、就业观、择业观教育。高职新生入学之初,就业课教师就应抓住时机及时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和职业规划教育,使学生初步树立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观念。同时就业课教师还要加强毕业生的就业观、择业观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为日后顺利就业打好基础。第三,必须在专业课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专业课教学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又一重要载体,专业课教师要认识到自身不仅肩负教书重任,而且还担当育人使命,因而应当在专业课教学的同时注重职业道德教育,有针对性地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让学生不仅学到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能掌握所学专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为日后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形成职业道德素养奠定一定的基础。第四,必须在实训课教学中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高职教育的一大特点和优势就是注重实践教学,为此还专门开设了实训课,通过岗位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种方法同样也可应用于职业道德教育,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实训课教学中,经过反复实践和强化,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第五,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培养大学生职业道德观念,践行职业道德行为。高职院校必须牢固树立实践观念,争取机会,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参加社会实践,并在实践中强化训练,不断巩固和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确保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高职院校应多组织学生进行假期社会实践、勤工助学、顶岗实习等活动,让学生在生产劳动第一线得到职业道德的行为锻炼和素质养成。学校还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调研活动,使学生在亲身经历实践活动中形成对职业的认知,树立职业道德观念,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成为合格的职业人打下基础。第六,利用新生入学时的军训磨练学生意志,为日后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形成打下基础。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军训培养新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的精神,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和集体主义观念,便于日后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养成。第七,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中职业道德的熏陶作用及教职员工自身职业道德的示范作用。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活动场所是校园,为此高职院校应当充分调动校团委、就业处、学工处、宣传部、各院系等部门通力合作,加强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在教学楼、图书馆、食堂、礼堂、操场等处设置宣传栏、壁画、标语,积极营造职业道德教育氛围。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以先进文化引导学生,使学生自觉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同时,还要注重对全校教职员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要使全体教职员工都以身作则,做出好的示范来教育学生。做到教师为人师表,管理人员忠于职守,服务人员热情周到,形成全体员工敬业奉献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在环境熏陶中得到教育。

4.全面构建职业道德素养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应当全面构建职业道德素养评价体系。首先,实行职业道德素养学分制,并与学生毕业资格挂钩;其次,实施实习生质量跟踪制度和走访制度,按照产业、企业的职业道德标准规范实习生的职业行为,注重用人单位对实习生职业道德表现的评价;再次,要注意收集毕业生爱岗敬业先进事迹,发挥典型示范教育作用;最后,学校应当把职业道德素养作为发展学生党团员和优秀学生干部的考查内容之一,对其他学生产生导向作用。总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才能取得实效。只有建立学校、企业、社会、家庭及学生自身等全方位的职业道德教育共建体系,持续不断地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职人才,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曲涛.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必要性及其方法[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9(8).

第2篇: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80后”辅导员;职业素质;培养

一、“80后”辅导员职业素质的状况

    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80后”辅导员呈现出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本领强、容易交流沟通等良好状况,但由于时代环境和个人经历等方面原因的影响,“80后”辅导员对等理论缺乏深刻的认识,政治理论水平相对较低,思想政治意识淡薄,政治抱负和思想立场不够坚定。另外,“80后”辅导员的职业素质还呈现出职业定位模糊、专业素质不高、职业能力不强及心理素质较差等问题,这对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挑战。

二、“80后”辅导员应培养的职业素质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辅导员团队的整体素质,辅导员队伍职业素质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学生的整体素质。辅导员的政治倾向、职业道德以及职业态度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高校辅导员必须具备优良的职业素质。

(一) 培养较强的综合素质

专业素质是高校辅导员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的必备的素质,它主要是由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三部分组成。高校辅导员面对的是思想活跃、感情丰富和自我意识强的大学生。高校辅导员不仅要掌握某一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还要掌握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所需要的各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主要包括思想政治工作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专业知识和方法。

(二) 培养过硬的道德素质

    德育者先育德。教育者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大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教育者在一言一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是一种直接而有力的教育因素。辅导员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道德修养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所管理和服务的大学生群体的道德修养水平。辅导员是学生道德上的楷模,辅导员的道德行为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有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辅导员要始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要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来严格要求自己,要注重言教,更要注重身教,不断加强学习,更新理念,有效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努力让自己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准,潜移默化地以自身的道德规范作榜样,以德服人;要时刻不忘自己的使命和职责,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人,从而培养学生成为思想道德过硬的合格人才。

(三)培养平衡的能力素质

     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涉及到学生工作的各个方面,工作千头万绪,致使很多辅导员都有“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的感觉,工作负荷相当沉重。高校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时常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必须要具备全面的能力素质和平衡的专业能力结构。高校辅导员主要应学习具备统筹全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心理辅导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

三、 培养“80后”辅导员职业素质的创新举措

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中存在的很多这样或那样的现实问题,针对“80后”的特点,对“80后”辅导员进行职业素质培养和提高辅导员的职业素质是适应时展的需要。

(一)合理选配,明确分工。

选配工作是源头把关,它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选什么人”、“如何选配”直接关系到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能力和水平。学校要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的选配工作,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并充分考虑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辅导员的岗位和职数,合理配备辅导员队伍,实现辅导员队伍的知识化和专业化。在选拔辅导员时要重素质和能力,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品格,还要有较高的学历、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科学创新能力,熟悉并且热爱学生工作,敬业爱岗、乐于奉献,并能以此为作为自己的事业。

“80”后辅导员在工作经验方面比较欠缺,学校在配置辅导员的时候应当优化人员结构配置,明确分工,应从岁数、工作经验的角度去考虑人员的合理分配。高校在对辅导员进行选调配时应讲究专业对口,要根据辅导员的教育背景和专业特长确定其具体的工作岗位,强调优化组合,取长补短,合理选配,明确分工,从而提升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科学管理,拓宽出路。

高校辅导员主要是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的管理与组织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几乎构成了辅导员工作的全部,繁杂的工作使得辅导员做得多、思考得少。辅导员用了大量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教学和科研,再加上部分学校的领导对辅导员不够重视,管理不科学,对辅导员的岗位职责界定不明,对辅导员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缺乏必要的认识,致使很多辅导员得不到必要的工作条件和待遇。

另外,由于辅导员的时间和精力大多用在学生管理中,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教学和科研,学术论文等科研成果几乎空白,在职称评定中辅导员处于严重弱势的地位。在行政道路上,一方面是高层职位比较短缺,另一方面是辅导员得不到公平的认可,严重阻碍了辅导员的上升空间,从而导致很多的辅导员都觉得前途渺茫,担心自己的出路,进而造成整个辅导员队伍不稳定,很多辅导员的换岗意愿强烈。因此,要让辅导员队伍保持稳定及自觉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学校就必须科学管理,拓宽辅导员的出路。

(三) 多方培训,精心培育。

学校对辅导员职业素质的教育培训应当既包括理论教育也包括实践学习。学校除了让每位新上岗的辅导员在上岗前要接受岗前培训,使新辅导员对本职工作有初步系统的了解之外,还应定期组织辅导员进行业务学习,采用课程进修和专题 培训等方式对辅导员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进行培训,例如采用素质拓展和潜能激发等方式的培训不断提高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使其不断更新知识和管理理念。同时,在重视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学校还要对辅导员开展相应的实践能力的培训,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外出考察和挂职锻炼等方式提高辅导员的实践能力,切实培养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质,提升其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增强他们在新形势下开展工作的本领。

总之,“80后”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骨干力量,他们的职业素质状况存在明显的不足,要改变这些情况,切实提升“80后”辅导员的职业素质,可从合理选配、科学管理、精心培育这几个方面入手,为“80后”辅导员的顺利成长和队伍稳定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王建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2] 孙定建.浅议高校辅导员的素质建设[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6).

[3] 曲建武,吴云志.高校辅导员素质与能力建设问题研究综述[J].北京:高校理论战线,2006(4).

[4] 康长春,李尚可.高校政治辅导员素质修养初索[J].中国教育导刊,2006(14).

[5] 任海涛,魏巍.试析如何引导高校辅导员克服“职业倦怠”[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

[6] 周磊,吴绵超.辅导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J].吉林: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2).

第3篇: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范文

中图分类号:G46文献标识码:A

Content Structure of Professional Quality Training of University Counselors

ZHAO Li

(Guangdong Vocational Normal School, Guangzhou, Guangdong 510400)

Abstract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university counselors is the essential character for thei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work, is the core content to realize college counselors team 's specialization, it structurally consists of three main componen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ie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professional ability. These three components interrelated and interconnect in some fashion, jointly composed the structure and mode of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training for college counselors.

Key wordscollege counselor; professional quality; training; content structure

1 高校辅导员的思想道德素质

1.1 坚定的政治素质

政治性是辅导员工作的根本属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辅导员工作的重点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决定了辅导员必须具备坚定政治素质,否则无法承担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应具备的坚定的政治素质具体表现为:第一,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政治方向就是我们为着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必须遵循的政治要求,它是实现共同理想的保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第二,坚持党性原则,忠诚党的事业的政治品质。辅导员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党性,要忠于人民、忠于党、忠于社会主义,自觉按照无产阶级党性原则办事。第三,要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和政治水平。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辅导员要做好党的助手,必须勤于学习党的政策、理解党的政策和执行党的政策。

1.2 较高的思想素质

思想素质是高校辅导员的立身之本,如果一名辅导员自身的思想素质不高,被利欲所诱惑,就不能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去引导教育对象,也就不能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思想素质包括: 正确的思想意识、严谨的思想作风和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

1.3 崇高的职业道德素质

职业道德是从事任何一项职业的人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辅导员应当遵守辅导员行业的职业道德,最基本的要求是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简单来说,对辅导员的职业道德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辅导员要有专业理想和专业情操、辅导员要有责任心、辅导员要有爱心和献身精神、辅导员要有务实之心。

2 高校辅导员的专业知识

2.1 专业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在辅导员的知识结构中是奠基石,对辅导员管理能力的影响非常明显。具体来说,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理论知识。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的理论基础,高校辅导员的马克思理论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理论内容是一个丰富的科学体系,高校辅导员一方面要学习马克思的基本理论,另一方面尤其要学习中国化的理论。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高校辅导员必须具备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知识,这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条件。高校辅导员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理、方法论、基本经验和优良传统。第三,人文学科知识。高校辅导员应当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相关的一系列人文学科知识,比如哲学、美学、历史学等与人的研究相关的学科知识,辅助辅导员加深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解和掌握。

2.2 业务知识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涉及到学生事务的各个方面。辅导员在实际的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辅导员具备扎实的业务知识。高校辅导员要着重掌握新生入学教育的理论知识、班级管理的知识、学习辅导、心理辅导的知识、就业指导的知识、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处理突发与紧急事务的知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知识等。

2.3 条件性知识

条件性知识是教育学上的一个概念,它是一种对具体的本体性知识做出教育学和心理学解释的知识。条件性知识能对本体性知识的传授起到理论性支撑作用,有助于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的过程。那么,高校辅导员的条件性知识主要指有助于辅导员将专业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知识,具体指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人际交往的知识、所在班级学生专业相关的知识、网络技能的知识等。

3 高校辅导员的专业能力

3.1 组织管理与协调沟通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包括制定计划的能力、执行计划的能力和评估计划的能力。辅导员是学生事务的管理者,其自身管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工作的绩效,因此辅导员要在学期初就对本学期的工作有整体的计划,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严格按照预定计划开展活动并对活动情况进行评估,充分调动和依靠班级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的管理。由于大学生的生活、知识背景和成长环境不同,以致他们在日常习惯、学习习惯以及思想成熟度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辅导员要做好学生工作,不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是不行的。同时学生工作涉及到学校的多个部门,相关学生事务处理过程中也要求辅导员能很好地与不同的管理主体进行沟通。

3.2 人际交往与表达能力

高校辅导员要善于与同事、学生及上级领导交往,利用一切资源为学生活动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能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善于与学生交流,掌握表达技巧。高校辅导员的表达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形象表达能力,三方面的能力要相得益彰。辅导员要说服学生,使其接受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就要善于通过语言和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达到鼓舞情绪、阐明道理、交流思想、协调认识的作用。

3.3 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是指高校辅导员对其工作的经验、本质和规律进行分析、总结和探索的能力。由于辅导员工作系统且复杂,因此高校辅导员只有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才能把握工作的本质和规律,才能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随着辅导员专业化的发展,高校辅导员应该主动强化自身的“知识型”、“学者型”定位,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以实践作为检验理论的科学标准。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科研能力包括:基础理论研究能力和应用研究能力。基础理论研究能力是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原理、方法和规律的研究能力。应用理论研究能力是指对高校辅导员工作实践领域的研究。

3.4 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辅导员的必备能力。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普及大学校园以及大学生在新的环境下的需求变化,提高学生的免疫力和鉴别力已成为每一名辅导员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高校辅导员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和新挑战,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旧的思维模式,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才能不断开创学生工作的新局面。 辅导员在开展学生工作过程中,要改变单一的灌输式教育方式,根据教育规律和学生思想发展变化规律,采取人性化和个性化工作方式,以满足学生需要,促进学生发展。

3.5 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的能力

当前的大学生面临各种压力,心理问题的产生具有必然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不同层次,从一般适应性问题到严重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都可能存在,因此高校辅导员必须具备心理辅导能力,掌握心理疾病的常见表现、成因及处理方法等一般知识,为大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咨询和服务。高校辅导员主要通过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带领学生进行团体咨询、个体咨询、对紧急情况进行干预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同时,高校辅导员还必须具备就业指导能力,协助大学生选择职业,提升大学生就业力,注重解决大学生就职方面遇到的各种问题。此外,高校辅导员还要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辅导,协助个人不断认识自我、实现自我;辅导员要着眼于个体的整个生涯而不是某一个阶段,通过提供职业发展方面的资料、为学生开展专业职业测评、举办有针对性的职业讲座等方式,引导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规划。

4 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培养内容的结构

高校辅导员的专业素质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所构成的系统。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是由三个相互联系的素质要素构成,即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每个素质要素又由一些具体的要素组成。由于高校辅导员的实践和社会关系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因而高校辅导员的专业素质也是由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各种要素所构成的系统,“各维度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并存在交叉作用的。”①

整体性是系统的首要本质特征,也是素质系统的本质特征。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各种素质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协同作用,具有整体效应,这是任何单项素质所不具有的性质和功能。作为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培养内容的组成要素,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以一定方式相互联结、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培养的结构和方式。一般来说,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专业知识是基础,专业能力是关键。在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结合方式中,思想道德素质居于主导地位,起着支配作用,它为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目标导向和价值依据,规定着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内容的性质、方向;专业知识是基础,处于最底层,知识是能力发展的条件和基础,专业知识是构成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的基本要素;专业能力是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专业知识是高校辅导员专业能力生长的土壤,当知识成为高校辅导员运用的材料时,经过主体的能动作用,知识就转化为能力。因此,高校辅导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是密切相关的,它们是作为一个系统,思想道德素质处在核心层,专业能力处在中间层,专业知识处在最外层。

总之,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培养内容要着眼于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整体,将培养和提高辅导员的整体专业素质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注释

①叶澜,白益民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41.

第4篇: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范文

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B848.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178-02

创业教育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界提出的全新的教育观念。创业教育不仅要使受教育者掌握知识,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识能力,而且要使受教育者学会创新、学会创业、具备创新思维、掌握创业理念、具有创业能力,为未来创业作好准备。目前,各高校开展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创业教育活动中,由于忽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创业教育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部分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因此,为了使大学生能成功地开创事业作好心理准备,高校教育要以创业教育为核心,并着重加强创业心理培养。

1创业教育的前提和关键是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1.1心理素质是影响大学生创业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首先,创业的艰难决定了创业心理是成功的关键。任何事业起步都不可避免有各种困难和障碍,尤其开创前人和旁人所不曾有过的领域,只有具有坚定的意志和信心的人才会坚持到底,获得最后成功。当前大学生普遍阅历较浅,涉世不深,心理脆弱。因此,高校要使大学生成就人生事业,就必须培养大学生开创事业必备的心理素质。其次,大学生未完全成熟的特征使培养大学生创业心理成为高校创业教育的关键。大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都表明,大学生未完全成熟,处在青春期后期和青年前期,由于大学生有许多是独身子女,心理成熟较晚,仍有许多青春期行为特征,逆反、冲动、不能自控、感情用事。因此,高校要担当起培养他们成材的重担,就必须首先使他们在心理上早日成熟,为未来事业开创作好心理准备。

1.2不良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创业的主要障碍

综合素质不高,特别是心理品质不好是导致大学生创业失败的重要原因。有的大学生动机不纯、信念淡漠、金钱至上、贪婪自私,一遇诱惑便把握不住自己,稍有所成就忘乎所以,偶有挫折就悲观失望;有的大学生自卑胆怯、患得患失,不愿为也不敢为;有的大学生常常为空虚、消沉和烦恼困扰,兴奋时忘乎所以,抑郁时了无生趣,消沉时放纵萎靡,痛苦时万念俱灰;有的大学生庸俗、自负、狂妄、懒散、嫉妒。这些,既有害于自我发展,也有害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是大学生创业的主要障碍和大敌。

2大学生所具备的创业心理的现状

2.1缺乏坚定的创业信念

首先,缺乏对创业成功的自信。有人说,自信是成功的一半。对创业者来说,信心就是创业的动力,只有自信的人才有创业的欲望和冲动。创业是有风险的,想创业的人必须对自身能力有充分了解和估计,并能针对自身能力确定切实可行的创业目标,既不盲目冒险,又不害怕风险,要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信心,始终相信自己的能力。有自信,才会创业;有自信,才能创业;有自信,创业才能成功。妄自菲薄与妄自尊大都不可能成为创业成功者。其次,缺乏创业的责任感。随着招生就业制度的不断改革,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就业日趋严峻,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应担当创业重任,上为国家做贡献,下为自己谋出路。令人遗憾的是,当前敢于从事创业的大学生仍旧很少。

2.2缺乏顽强的创业意志

创业意志指个体能百折不挠地把创业行动坚持到底以达到目的的心理品质。创业意志品质包括:一是创业目的明确;二是坚决果断;三是具有恒心和毅力。创业者需要具备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毅力[1]。欲创业者必须意志坚定,乐于冒险,喜欢挑战,迎难而上,不轻言失败和放弃,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善于变逆境为动力,具有顽强的斗志和拼搏精神,能够根据市场的需要和变化,确定正确而且令人奋进的目标,并能战胜逆境实现目标。但是,当前很多大学生创业者,一方面,缺乏一颗永远持之以恒的进取心。三心二意,知难而退,或虎头蛇尾,见异思迁,终将一事无成;另一方面,缺乏自律的坚定意志。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市场垂青于遵守游戏规则的人,违规获利者也许能暂时成功,然而最后的成功应属于以德获誉、以诚取信的人,最后的成功,不仅是创业的成功,也应是做人的成功。

2.3缺乏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

心理调适是个性心理特征及个性倾向性中的各因素综合发生作用即调节、平衡心理的过程,是健康心理乃至健康人格的一种关照[2]。当代大学生虽然聪明灵活,但依赖性强;虽然有理想有抱负,但却缺乏创业的心理准备,特别是抗挫折能力不强,意志力普遍比较薄弱,开拓进取意识不足。多数大学生创业者一旦创业过程中遭遇困难和挫折,往往情绪低落,无法自拔,一蹶不振,有的甚至心理发生扭曲,走上歧途。这些都是缺乏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的外在表现。

3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的主要内容

3.1坚定的创业信念

首先,要有创业成功的自信。人相信有什么结果,就可能有什么作为,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不相信能创业成功,他是不可能去争取和追求的。其次,要有创业的责任感。现代大学生应担当创业重任,上为国家做贡献,下为自己谋出路。再次,要有逆境中创业的心理准备。虽然身处逆境,却能拼力抗争,不断追求,这样,才能造就壮丽的创业人生。

3.2积极的创业心态

积极的创业心态能发现潜能,激发潜能,拓展潜能和实现潜能,进而帮助他获得事业上的成就和巨大的财富。积极的创业心态应包括:一是拥有巨大的创业热情;二是要清除内心障碍;三是要努力变不可能为可能。

3.3顽强的创业意志

创业意志指个体能百折不挠地把创业行动坚持到底以达到目的的心理品质。创业意志品质包括:一是创业目的明确;二是决断果敢;三是具有恒心和毅力。

3.4鲜明的创业个性

大凡创业成功者,一般都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品质,一是敢冒风险。创业的价值就在于创造出自己独特的东西,要敢于冒风险,敢于走前人和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敢冒风险是理智基础上的大胆决断,是自信前提下的果敢超越,是新目标面前的不断追求。二是痴迷。对目标如痴如醉,全身心融进创业行动之中。三是独立自主。做到"内心自由"和"精神自由",独立自主地解决困难和问题,而且心理稳定,不受各种外来紧张刺激的干扰。

4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的途径

4.1创业思想教育

不同创业价值的动机、理念,体现了不同的人生目标。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高尚的情操,并使学生在正确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创业,积极主动的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建设、国家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4.2创业环境陶冶

首先,经受竞争环境考验。不良的创业心理品质往往表现于自卑胆怯,它往往来源于成功经验的缺乏。当今社会充满竞争和挑战,需要年轻人大胆展示自己,充分发展自己,努力把握各种创业的机会。这就要有敢想、敢做、敢闯、敢冒的心理品质。这些心理品质只能从行动中来,从竞争中来,从实践中来。因此,年轻人应积极参与竞争中去,不要坐等机会的来临,只要有机会就大胆地去争取,多从事几种职业,多参与几次竞争是好事并非坏事,通过竞争积累成功的经验,通过竞争取得自信的快乐,通过竞争战胜孤僻、害羞、怯懦等心理障碍。

其次,经受不利环境的磨砺。生活比别人苦点,工作比别人累点,环境比别人差点,这也是一种磨练创业心理品质的方法。环境在给人施加压力的同时,也为人准备了一份智慧和才能。人们最出色的事业往往是在承受巨大压力下取得的。

4.3创业实践体验

创业活动以实践为纽带,以实践成果为价值判断的依据。只有经受创业实践的锻炼,创业目标才会更加明晰,创业信念才会更加强烈,才会形成良好的创业习惯和意识。在实践活动中做到与学习结合,灵活运用各类知识于新的情境,并努力探索新知识的所有学习实践行为的有机组合。同时将学习过程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可以让学生学会培养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创业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研究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最终使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增强自身的创业意识。

4.4创业榜样引导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人的创业行为和成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邀请创业成功人士介绍他们的创业经历、经验与教训,让学生从中感悟成功创业者应备的良好心理素质,通过对照标准,经常看看自己的心理品质是否符合要求,时时端正自己,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敢为精神,让他们创业有动力,学习有典型,追赶有目标。这样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终会形成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

4.5创业心理训练

心理训练是一种要求个人充分发挥自主性的自我改变历程,通过训练将使个人对自己有更真实的了解、更恰当的引导和更主动的控制。也就是让一个人自己掌握自己,而不是被环境、习惯和以往经验所控制。

一是通过课程传授心理知识,让学生学会和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技巧与方法,将心理知识内化为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帮助他们端正对创业的认识,培养健康的审美情感,克服创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增强创业心理的自我调适能力,使相当部分大学毕业生成为自己和他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二是通过心理咨询对大学生心理发展问题与创业不良心理问题作理论分析和实际指导。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指导大学生学会以适当的方式排遣内心的不良情绪,学会自我调适内心平衡,帮助大学生在创业教育或创业实践的过程中解除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

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基础。学校要通过引导,使大学生的创业心理更加成熟,更加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不远的将来,在社会创业的舞台上,会涌现出更多优秀的大学生创业人才,为社会发展、国家繁荣、科技进步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第5篇: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文学素养;职业道德培养;中职教育;人才培养

一、当代青年文学素养培养与职业道德培养

自古以来,对于职业道德就有着极高的要求和标准,也在多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各行各业自己独有的一套职业道德培养体系。各行各业之间,职业道德培养各有千秋,但整体上,都以从业者在本行业内,从事本行业工作时,应当作为准绳的道德规范作为整体中心思想,在本质上,它们又有着紧密的联系。狭义上,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其职业岗位上,应当遵守和履行的职业行为道德规范,是符合其职业形象、职业内涵的一套道德标准。但是在广义上,职业道德被赋予了更多更深刻的含义,它开始超越职业本身的限制,在原基础上,增进了对人立足社会,展开一系列社会活动的过程进行了统一的规范,要求在行为过程中,遵守具有普适性的更高要求的职业道德培养,涵盖了信仰、价值观以及个人行为原则等方面。因此,要培养符合当代职业道德标准的当代青年,文学素养培养仍然不可或缺,不仅不能缺少,还应当充分重视,基于本职业培养的基础上,向各个方面延伸,以此达到全面培养当代青年,发展当代青年的教育目的。读书使人明知,人对于道德的认识,对于真理的感悟以及思考,更多地需要大家从具有更深价值的文学作品中得到。文学素养,已经不再仅仅拘泥于人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上的水平、道德上的相应水准、有所谓的高雅、低俗之分,而更多地倾向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对于社会、个人的认知以及感悟,是从思想上、行为上的升华,有良好的知识储备、有更高的道德修养,对于事物有更加清晰深刻的认知,这些都是对于新时代文学修养的内容解读。这些内容,本质上,和人的职业道德修养,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因此,以提高当代青年文学素养为载体,发展当代青年职业道德,是当前职校人才培养的一大有力途径。

二、当代青年文学素养与职业道德培养关联性

(一)职业道德内涵

职业道德是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相应道德标准,是从人的生活实践中发展而来的。在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和交换的发展促进了职业分工,职业道德也由此开始萌芽。人类发展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又出现了商业、教育、医疗等有着更强职业分工色彩的职业,这些特定的职业对人们的特定的知识和技能,和特定的道德观念、情感和品质有了更深刻的要求。为了充分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在职业实践的过程中,职业从业者根据一般社会道德的基本要求,加入了本职业的特殊性质,从而在多年的演变中,逐渐形成了后来统一的职业道德规范。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各行各业涌现了许多著名人物,他们的言行和著作中也包含了许多具有职业道德的内容,发展到后来,就演变成了新的职业道德——人们将这些具有典范性的优秀职业从业代表的职业道德行为和个人道德品质世代相袭,相互融汇,从而逐渐形成了优良的具有普适性的综合性职业道德规范。当今时代,处于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在国家道德原则的指导下,继承了历史上一些优秀的职业道德传统,又从多个方面出发,树立了一种不同职业的人们都能够共同遵守的要求和道德理想,帮助树立他们热爱本职工作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的职业道德,在的社会职业生活中,已经发挥了方方面面的巨大的作用。

(二)新时代职业道德培养要求

任何时代,任何职业道德之间在一定意义上,都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但在整体上,职业道德又受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影响和指导,是其体现和补充。一般来说,职业道德素质是从业者对社会职业本身的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体现。而影响其职业道德的因素又有很多,比如说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一个人在行业内的相关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的职业道德素质,而职业道德素养更高的人,在文学素养上往往也颇有建树。两者之间,往往相互促进又相互融汇,因此,从当前教育现状出发,不难看出,当前教育的核心仍是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针对社会现状和相应的行业要求提出来的。区别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有了更加全面的要求,它追求当代青年素质即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且强调面向全体当代青年而非少数所谓优秀的即有升学前途的当代青年,在教育内容上,更加重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全面开花”,而非片面强调对知识的掌握忽视了教当代青年学习如何做人,这和人们对于职业从业者的道德要求是互通表里的,是教育的有机结合。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来评价个人的素质水平,也成了行业中的新趋势。而不再像应试教育一般,只把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方法,将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文学素养作为一个人的审美、情操,人在其行为举止中不自觉体现出来的品质,可以说,拥有一定文学素养的技能人才,在工作中、生活中也会有更好的职业操守。在文学素养培养的漫长过程中,人格品性也会经历一个新的塑造的过程,这些对于个人个性的建构、品性的完善,都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作为当代青年,如果只注重职业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文学素养的培养,个人发展也一定是不全面的。

(三)文学素养与高职业道德水平人才培养

技能人才的最高层次要求和目标是“工匠精神”,而作为“工匠精神”的重要构成部分,职业本身的道德水平和个人的文学储备和知识涵养又显得极为重要。特别是最近两年,国家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育众多“中国工匠”,相应的,在对当代青年培养的过程中,也开始延伸出新的板块,追求当代青年个人的文学素养培养,在提升其文学修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深入推进其对于职业的认知,增强当代青年对本职业的认可,从而充分发挥其职业道德水平,更好地服务于行业、社会与国家。作为人的一种精神,也是一种品质、一种追求和一种氛围的深刻体现,对当代青年文学素养的培养正是迈向职业道德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对德智体美劳多方面文学素养的熏陶和培养,就是对一名技能人才人格品质上的培养和历练。可以说,一个拥有着优良文学素养的技能型人才,一定是一个职业道德高尚、技术技能精湛、工作能力优良的人才。

三、当代青年文学素养与职业道德培养的建议

(一)培养当代青年文学阅读习惯

学习离不开当代青年个人的主动性,加强文学素养学习,学校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当充分地调动当代青年的自主性参与意识,启迪当代青年,培养当代青年创造性思维。只有在真正意义上将课堂还给当代青年,而不是一味地教师讲解,引导当代青年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当代青年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研究,培养当代青年文学阅读习惯,加深当代青年对文本的理解与鉴赏,语文课堂教育才算成功。

第6篇: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财贸素养;职业导向;高职教育;首都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9-116-03

一、构建职业导向的高职财贸素养培养体系的必然性

(一)现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决定着高职财贸素养教育必须源于职业情景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才供需强调的是政府职能部门根据各专业部门提出的人才需求计划,对教育机构作指令性要求,采取计划调剂,不需要学校研究市场。市场经济建立以后,政府在宏观层面,通过法律、政策等手段实行调控,但在人才的培养与运用层面,更多的是由劳动力市场来调剂。高新技术的发展、新型经济的出现以及劳动组织的重构,使劳动分工和职业分工的自由度增加,活跃性加剧。而高职院校却没有及时进行市场调研,没有切实树立市场经济理念、形成市场经济的思维方式,运行模式还处于滞后状态,不能有的放矢地培养人才,符合各类职业岗位所需人才的职业素养的培养还存在欠缺。

(二)高职财贸教育的“职业教育”特点决定了高职财贸素养教育必须源于职业情景

财贸类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服务业第一线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财贸素养教育是财贸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财贸高职教育体现自身特色的关键环节。高职姓“高”,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更姓“职”。职业性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固有属性,是指教育为职业提供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基础,并以有限的功利性为参照实现教育的社会价值。高等职业教育所蕴涵的通识性和专业性内容,最终将落实到教育的职业性上。高职教育要充分体现其“高等-职业-教育”三维属性特征,并把握好各自应有的成分,彰显我国新型高教特色。

但是,目前财贸素养教育存在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即已经认识到了社会、行业和企业对职业素养的需求,但没有形成较为有效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目的性、指向性不强,没有很好地满足企业对人才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

(三)财贸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财贸素养教育的内容必须源于职业情景

财贸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适应服务业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这就决定了财贸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必须在全真的职业情景中培养,这也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学科教育的特色所在。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职业不仅仅是外在的客观经历,同时也是一种主观选择、塑造和适应的过程。对学生的财贸素养教育,以增强学生适应从学生身份向职业人这一角色转换的心理素质和基本技能为核心。

从财贸职业情景中选取财贸素养内容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首先,这是因为财贸素养培养的目的,就是为了个体更好地实践财贸职业活动,形成体现财贸职业素养的完整职业人格。因此从日常财贸职业活动中选取的财贸职业素养要求符合学生的现实需要,不至于使学生感受到与现实职业世界的隔绝,能够保证学生已有的对职业世界的认识和经验联系。其次,财贸素养内容取材于财贸职业活动,能够保证所选取的内容是富有吸引力和可实践的,而不是一些僵死的概念、教条和无法完成的东西。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要想激起学生内部心理过程的变化和主动参与意识,就必须考虑到所提供的内容和学生已有经验的联结。“回归职业活动”是财贸素养教育的基本理念。这一理念不仅弥合了学校职业教育与日常职业世界的悬隔,而且发现了职业活动这个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符合职业素养的生成规律。

(四)职业素养的本源是职业活动,决定了高职财贸素养教育的内容必须源于职业情景

财贸职业素养是人们在职业生涯中表现并发挥作用的相关品质,因此,财贸职业素养源于职业,只能通过践行而获得,而不能来自教室里教师对职业素养原则的讲授。通过参与财贸职业活动培养学生的财贸素养,把财贸素养的养成置于现实的财贸职业活动之中,这种源于财贸职业素养生成本源的培养方式具有素养培养的高效性。

二、构建职业导向的首都高职财贸素养教育体系

(一)构建职业导向的财贸素养课程体系

1.财贸素养教育课程化是高职财贸素养教育的载体和平台。财贸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全面纳入财贸素养,是有效培养高职财贸学生职业素养的有益尝试和必要措施,是高职财贸素养培养得以实现的前提和逻辑起点,也是财贸素养得以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过程。

财贸素养向课程的纳人主要包括财贸素养课程内容的开发、课程实施。财贸素养教育要遵循职业情境性原则。要达到素养教育的目的,财贸素养教育课程的内容必须源于职业活动。课程实施的方式形式要多样,除了常规的授课方式,主要采取报告、演讲、竞赛、财贸企业社会调研、财贸社团实践等培养途径,实现实际行动和理论的结合,引导学生在财贸职业中体验对财贸素养的认识。

第7篇: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医德;职业素养;发展

一、医学生职业素养内涵

职业素养是个很大的概念,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职业素养在职场中具体量化表现为职商(英文career quotient简称CQ),职业素养是个体行为总和构成的,职业素养是个体内涵而个体行为是外在表象。医学生职业素养是指医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在掌握自身较高的专业技能之外养成作为一名良好的医务工作者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主要包括良好的沟通技能、高尚的医德、虚心接受学习的习惯等各个方面。总结而言医学生的职业素养是医学生为适应医疗行业所需要具备的医学专业知识、临床实践技能、医德修养和人文素质。是医学生以后从事医疗相关职业的内在要求,是一个医务工作者在职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因此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对医学生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医德是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种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特殊表现。一名医学生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除了自身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之外还应该具备较高的医德,医德作为医学生职业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只有医学生既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同时具备较高的医德才能有效的缓解当前医患关系比较紧张的社会。因此医科院校的老师和学生应该

首先掌握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然后教师(尤其是辅导员老师)与医学生一起努力,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养成。

二、医学职业素养培养的现状

当前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被越来越多的医科院校所重视。许多医科院校已经意识到医学生的培养不能只是片面的重视医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医学生职业素养已经不能被忽视。但当前在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现状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内容不清晰

医科院校对医学生进行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内容和行为。与医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方式不一样。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具有相对成熟的教学方式、方法。主要通过理论教学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就能提高医学生的专业技能。但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内容相对模糊,没有现行的教学教材,即使有也不可能按照现有的教学教材进行职业素养,毕竟职业素养是相对比较内化且隐性的东西需要通过有别于实际动手能力的教育方式进行培养。当前在教学过程中,都比较偏重医学生的专业教学和实践,采取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实验课教学为辅的教学方式而很少涉及到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因此职业素养的提高更多的落实到了医学生的辅导员工作中去。

(二)部分医学生缺乏对职业素养重要性的认识

当前医科院校从培养人才的宏观目标角度出发比较已经越来越重视医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但部分医学生自身作为教育的主体却没有在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下注重对医学生职业素养的认识,甚至有医学生缺乏对医学生职业素养的认识。在部分调查中发现问及医学生的职业规划时更多的医学生只是单纯的提及医学生医学技能在其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中所起的作用,而忽略了医学生作为一个社会属性的人其职业素养的重要性。职业素养对其立足于社会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医学生要立足与社会需要的是医学技能与职业素养二者都比较优秀才能更好的在医务工作中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因此医学生应该注重对职业素养的重要性的认识。

此外医科院校教师的素质也需要得到提高,提高的不止是教师的教学能力而更多的是对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能力的提高。此外如何探寻医科院校学生辅导员与专业教师互动合作得培养医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方式也是医科院校需要加强的关键点所在。

三、立足学生医德形成促进医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对策

职业素养对每位医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它既是社会发展对医学生的必然要求,也是医学模式的转变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要求“医生需要不断在实践过程中学习提高职业素养,所以在对在校医学生的培养中,就要培养医学生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职业素养的理念,就要培养医学生学会学习,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获取现有医学知识和技能。医科院校重视医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医学生的职业素养也得到提升,用人单位对医学生职业素养要求逐渐提高,学生对职业素养对自身的重要性认识越来越明确。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的重要性对医学生整个生涯发展过程来讲都非常重要。结合当前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的实际现状,医科院校应该采取一定的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学生自己作为教育的客体也应该自己多方努力注重自身职业素养的养成。

(一)医科院校教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医学生来到医科院校进行系统的学习,其作为教育的客体,在接受医学专业教育过程中需要医科院校的教师这一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其教育引导作用。在日常医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医科院校对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从专业教师的努力和辅导员教师的努力两个方面进行。医科院校专业教师和辅导员教师都属于医科院校的教职工,也都是医学生在校期间成长发作过程中起到有效推动作用的教师,只是这两类群体在医学生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到的作用不一样。

第8篇: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舞蹈教学  非智力因素  兴趣  情感  毅力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即动机、兴趣、情感、毅力、方法、习惯等。这些因素往往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舞蹈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它包括:对舞蹈艺术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动机,把学习与祖国紧密联系起来;树立远大而又实际的理想;唤起战胜苦痛的毅力;树起坚强的意志与信念;养成勤奋、刻苦的品德等等。那么在高校舞蹈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从而提高舞蹈教学的质量呢?

一、 充分运用舞蹈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其核心问题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良好的兴趣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学生一旦对某门学科产生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记忆、注意力等各种学习因素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形成一种最佳的状态,而在这种最佳状态的心理状态下学习,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而,在舞蹈教学实践中,我们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较高质量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高校舞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舞蹈技能课教学与舞蹈理论课教学,两者的学习特点截然不同但又有着紧密的联系。

我们先谈谈舞蹈技能课的教学吧,我国高校舞蹈本科教育起步较晚,全国的高校舞蹈专业教学基本都是向北京舞蹈学院看齐,或者照搬中专舞蹈学校或艺校的教学模式。作为高校舞蹈专业教师,本人认为应该开辟一条适合我们综合高校舞蹈专业本科学生的学习道路。以基本功教学为例吧!大学生的年龄一般是在18至24岁之间,这个年龄段属于青年中期,身体发育基本成熟,在软、开度的训练上提高不会太大。如果我们一味的以中专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而且进步不大,以致挫伤他们的自信心从而降低对学习的兴趣。下面我总结了几种提高舞蹈学习兴趣的方法:

1、 采用各种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最终是为了上舞台表演。因此在基本功教学中应该增强训练组合的表演性,根据训练的部位、元素不同归类组合,配以优美轻快的音乐,由浅入深,由简入繁。舞蹈技能课与舞蹈理论课相结合教学,这就需要舞蹈教师们之间互相沟通,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辅相成。根据学生的技能课学习内容有针对性的欣赏一些舞蹈精品,如古典舞《荷花舞》、《金山战鼓》、《昭君出塞》,芭蕾舞剧《白毛女》、《大红灯笼高高挂》及民族民间舞《顶碗舞》、《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让学生开阔眼界,一边领略各种舞蹈的艺术魅力,一边体会基本功在各种舞蹈中的重要性,使她们对基训产生兴趣。在民间舞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分解和组合”的方法,由“体态”到“动态”,由局部到整体,由单一到组合。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掌握该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色,教师们应该在教授组合时简明扼要的介绍该民族的民间舞蹈文化背景,让学生能更加深层次的理解民族民间舞蹈的内涵,在表演上才能更加“够味”。总之,各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舞蹈学习不止是停留在浅浅的动作表层。

2、 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趣。

多年的舞蹈教学实践使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舞蹈的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提高她们学习舞蹈的信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手段。由于高校舞蹈专业的建立时间不长,在生源上存在着较大差异,所以学生的学习状况不可能绝对平衡,要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必须因材施教,特别是对于那些来自普高的舞蹈基础较差的学生,应多鼓励多诱导,保持他们的学习热情,并及时肯定每一点进步,使他们获得力量和信心。

3、 抓住舞蹈教学实践活动环节,巩固学习兴趣。

实践活动是巩固学习兴趣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我们抓住一切机会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艺术活动,参加实践,在实践中锻炼、成熟。一是,利用课余和节假日时间组织学生排练,参加班级、专业组、学校举行的各项活动;二是,组织她们与共建单位联欢;三是,鼓励自编自演,鼓励她们参加一些社会上的文艺演出及舞蹈比赛。如此一来,学生们劲头十足,既加强了学习兴趣,又丰富了精神生活,同时也提高了舞蹈表演技能。

二、 加强情感交流,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关系质量”很大程度上影响舞蹈学习的质量。如果师生关系融洽,就可以把单调、枯燥的课堂学习变成一种艺术享受,一种给我们带来激励的实践;反之,则整个课堂气氛会变得乏味,只会使同学们感到厌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保持稳定和积极的热情,以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关心学生,就能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这是教育成功的前提。在这基础上,激发学生尊敬教师,从而达到热爱学习的目的,这种师生之间健康和谐的情感双向交流是促进学生上进的内因和动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

高校的舞蹈技能课程门类多,有:基本功、民间舞、古典舞身韵、现代舞、外国性格舞等,学习方法主要是面对面的模仿,课堂上没有更多时间让她们体会。这样在教学中容易充满批评和指责,使学生难以忍受,导致厌学心理。

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应该做到:

(1)、口传身教,加强情感交流。所谓“口传身授”,它包括口头讲解和以身示范两个方面。口传,即口头传递的方式,包含讲述、解释、语言渗透等多方面涵义。在教学中,教师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简练而准确地讲解动作,分析要领,以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身授”,就是实践,边做边体会,边做边讲,舞蹈教学理论永远要伴着实践。教师的示范传递给学生以完美的舞蹈形象,同时还将教师本人的修养与艺术家的气质传递给了学生。这样一来,不仅让学生对舞蹈作品有全面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尊敬、佩服的心理,使教师的威信一开始就树立起来,培养学生热爱舞蹈、尊敬教师的情感。

(2)、理解与信任,促进情感发展。爱学生首先必须信任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上进的,期望得到老师的赞扬、肯定。学生通过艰苦的训练和刻苦学习,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成功。在这个阶段,我们应该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和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受到关怀、尊重。当她们取得成绩时,马上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当她们失败时,帮助她们找出原因,不挖苦讽刺,相信经过努力,一定会取得成功。

第9篇: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范文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职业素质;教学模式改革

一、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一)高职教育中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西方各国和亚洲的日本等国家的职业教育经验告诉我们,职业素质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核心。职业素质是指人们从事相应的工作所应具备的个性心理品质,是从事专门工作的人自身必须具备的条件,具体表现为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情感、职业习惯等,职业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职业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职业素质为内容和目的的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同时,职业素质是人才选用的第一标准,是职场致胜、事业成功的第一法宝。在高职教学中全面推行职业素质教育,是培养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毕业生的必由之路。

(二)市场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基本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全面,大学生就业难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究其原因,毕业生在择业期及试用期表现出的诚信意识、敬业精神、适应能力、人际交往等职业素质方面的问题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当前高职教育中职业素质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需要还存在一定差距,突出表现高职学生在职业道德、人文素质及职业能力等职业素质方面存在问题。一项调查显示企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为:环境适应能力65.9%,人际交往能54.5%,专业能力47.7%,目前,高职学生技能适应性在逐步提高,但自我学习、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语言表达等社会适应性能力不足,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和发展。

(三)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融和职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改变着人们日常生活、生产和学习方式。随着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及网络的广泛发展,职业岗位对员工的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要求员工有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更强的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能够在工作中将信息技术与本专业紧密结合,使信息技术更有效地应用于各专业领域。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职的技术基础课,是高职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应用技能的重要课程。职业素质的培养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融入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情感、职业习惯等职业素质的教育,而目前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多年来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程序和方法,不能充分体现未来职业岗位的要求,具体表现在: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死板,教学环境资源匮乏,考核评价方法单一,教师队伍薄弱。因此,转变教学理念,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融合职业素质教育,满足经济社会的需求,是目前我们正在探索解决的一大问题。

二、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我院各高职专业的公共基础课,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要与高职的培养目标一致,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因材施教,注重应用能力培养和提高,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考核评价方法,优化师资队伍,丰富和扩大教学资源。

(一)转变教学理念,发挥创新精神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缺乏职业教育的意识,或者认为理论够用就行,技能培养为主,但光有这种认识是完全不够的。如今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不再是单纯的训练和灌输,而注重的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这就要求每个教师在教育理念上有根本的转变,必须认识到在技能培养的同时要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而且职业素质的培养不是依靠“职业道德修养”一门简单的课程所能解决的,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而最根本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课程教学中实现。因此,任课老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发挥创新精神,分析研究各个专业的职业素质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二)改革教学内容,适应专业岗位要求

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业不同来安排教学内容。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育提高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起点,但是城镇和农村、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的信息教育水平不一样,有些偏远落后地区的学校信息课程开不了或者课程量很少,学生接受电脑的机会很少,因此入校后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就表现不一样。我院计算机基础课程大多安排在第一、二学期,对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有一半以上学生来自农村,有些学生入校前接触电脑机会少,连打字都不太会,相关知识大多来自中学时信息技术课上所学,但课时量少,很大一部分同学通过自己上网玩游戏和网上聊天获得电脑操作基础知识。针对这些情况,应该因材施教,任课老师应该分析班上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对少数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另外布置课外任务,建立学习小组,由基础好的同学进行帮扶,从中可以培养同学们的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精神。

不同的专业对计算机基础应用的要求也不一样,根据专业的不同可以适当改变教学内容。比如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除必须懂得一些常规的计算机操作知识,如录入、查询、打印之外,还应该学会一门编程语言并掌握其设计方法,能够结合财会岗位的工作特点,进行有关财务软件的简单维护,熟练掌握常用软件(如Office、Excel等)的使用方法,同时,由于企业会计信息的外部传输必须通过互联网进行,而当今网络安全不能得到完全保障,会计信息很容易被截取、破坏、更改,加上病毒和黑客攻击、服务器意外故障等等,使会计信息很容易暴露,因此,还必须努力学习网络安全知识,在对网上会计信息进行有效过滤的同时,注意保护本企业的会计信息,防止非法访问和恶意攻击。根据专业的不同,可以对内容有所侧重,加大专业所需内容的课时量,以适应专业要求,同时对不太重要内容可以安排自学,从而不影响课程总学时的要求。

(三)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职业素质

改变传统课堂上的教师单方面灌输和主动讲解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以应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课堂上采用案例教学法,采用实际工作岗位上常见的案例来讲解,同时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制作动静结合、图文并茂、直观清晰的教学课件,使讲解的内容更加直观形象、更易于理解,以“边讲边实践”的形式进行授课。安排上机实践环节,使学生既掌握理论知识又能锻炼实际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在人机互动中获取知识,在这个环节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回答学生遇到的问题,引导他们去探索和创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除了课堂上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教师还可以适当布置课外的作业任务,以项目的形式分配任务,可以采取分组形式,以小组计分。例如,可以充分利用学校众多的学生社团及学生会组织,自主进行相关训练。对于一些学生刊物,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信息的搜集整理,版面设计及文字录入、排版、打印,既可以巩固课堂所学内容,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因为学校有校园网络,可以让学生参与学院网站的日常维护,锻炼他们的计算机网络维护能力,获得实际操作经验。另外,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电子电脑设计比赛,并且利用休息时间给参赛学生进行赛前辅导,锻炼学生实践能力,每年都有很多学生参加,并取得不错的成绩。

(四)加强教学平台建设,丰富教学资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中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我们必须以国家教育信息化规划为指导,加强教育信息平台的建设。我校已经建有校园网,校园网已经进入学生宿舍,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学校以教学研究课题形式鼓励教师建立课程教学资源库,把课程教学资源放在校园网上,学生可以自主进行学习,同时可以在课堂以外和任课老师进行网上互动,学生可以网上提交作业,下载老师布置的作业任务,向任课老师网上提问,而老师可以在网上批改学生作业,布置作业任务,回答学生提问,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这是做不到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由于是公共基础课程,学生多,涉及面广,尤其需要建立课程教学资源库,即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又方便任课老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动态从而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任课教师必须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及时更新和丰富课程教学资源库,充分发挥其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创新能力。

(五)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注重职业素质考核

课程考核方式是检验课程教学效果、学生掌握知识的有效手段。过去的考核方式大多是期末笔试+上机考试的模式,千人一面,千人一卷,甚至只有期末笔试,一卷决定最终成绩,运用传统的笔试方式或单纯的上机考试已无法全面地检验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不能反应学生的真实水平,不能反应学生职业素质方面的表现。对于学生的评价不仅仅在于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技能的高低,还要关注他们的自主学习、团队协作、创新精神等职业素质的养成。首先,我们在试卷命题上改变过去只顾知识面涵盖范围的做法,而是转为重点突出,兼顾知识面,而且最好是按专业命题,以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分析应用能力。第二,加大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把课堂测试、课堂操作实验、课外作业任务、小组协作活动表现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信息技术问题的能力结合在一起进行考核,全面、准确、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考核。第三,明确考核流程及成绩评定标准,以前的成绩评定是期末考试占80%,平时成绩占20%,职业素质方面的评价不明显。应该打破以往的成绩评定标准,订立新的评价方式和评定比例,可以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平时成绩中加大职业能力的考核,比如小组协作活动表现、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考核的比例可以加大,注重职业素质方面的考核,同时要制定考核的流程,让学生明确考核的标准。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