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道德的重要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执业药师;合理用药
1错误的观念误导用药
有的人认为药品用量越大,作用越强。每种药品都有一定的效能,随着药品剂量的增加达到最大效能后,即使再增加剂量,药品效应也不会增加,增加的只是不良反应。如大剂量使用青霉素(2500万u/d以上)可引起脑脊椎损害。症状有意识障碍、肌阵挛、抽搐等。但也有仅注射青霉素水剂450u而出现上述症状。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氨基糖苷类药品不宜在短时间内大剂量使用,否则易引发对第八对脑神经和肾脏的损害,可使神经肌肉抑制而致呼吸骤停、突然死亡。
有的人认为中成药是天然药物制成,无毒、无副作用。许多被历代中医视为无毒的中药现在都被发现含有慢性毒,能导致肾衰竭、癌症、胸腺萎缩、重金属中毒、畸胎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导致肾衰竭的问题,因为涉及同仁堂生产的名药“龙胆泻肝丸”而轰动一时。三仙丸、安宫丸、朱砂安神丸、参茸卫生丸这一类药物都含有朱砂(硫化汞)久服可导致汞中毒。
2不对症下药
不清楚疾病的病理机制和药理知识,选用药品。如用大量抗生素治疗病毒性感冒、咽峡炎、咽痛以及上呼吸道感染,不但不能取得良好效果,还会对身体造成损害。又如肝制剂和维生素B12主要是用于治疗恶性贫血或巨细胞贫血的良药,缺铁性贫血主要由体内缺乏红细胞生成所需要的铁质,应当用补充铁质的铁剂,若使用肝制剂和维生素B12治疗缺铁性贫血就属于非适应症用药。
滥用药品严重,特别是滥用抗生素。据报道,抗生素不合理使用占不合理用药处方数的72・09%。无明显指症和预防性大量使用抗生素,易造成二重感染,产生耐药性。如感冒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多由病毒感染引起,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只要无并发症,注意休息,多饮水,一般几日后可自愈。针对感冒的发热、头痛、鼻塞、流涕等症状,可选用解热镇痛药或对症治疗的感冒复方制剂(如美息伪麻片、双分伪麻片等);抗生素对病毒性感冒无疗效。可是,在药品零售中,经常有人拿着处方购买抗生素,甚至价格昂贵的第三代头孢菌素,治疗病毒性感冒。
忽视患者的个体差异。老人、小孩、孕妇具有各自的药品动力学特点,在用药时不注意适当减少剂量,选择适当药品,可造成药品中毒或致畸等严重不良反应。如老年人仅需用青壮年1/4量的洋地黄就能获得治疗效果,若按成年人剂量服用,易出现毒副作用;氟哌酸、左氧氟沙星等药物能影响幼儿牙齿、骨骼的发育,婴幼儿不宜服用;巴比妥类安眠药、降压利尿药硫酸镁、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等都可能影响胎儿的健康,故孕妇慎用。
3用药不当
包括了用药时间不当、途径不当、方案不当、联合用药不当等。服药时间与药品疗效的发挥关系也很大,切不可随意改变用药时间。一般利尿剂、驱虫药等宜清晨服用;滋补类药如人参蜂王浆等宜清晨或夜晚临睡时服用;胃黏膜保护药、降糖药等宜饭前服用;对胃有刺激的药如阿斯匹林、红霉素糖衣片等刺激胃黏膜,并易被胃酸破坏宜在饭后30min后服用;催眠药、血脂调节药等宜睡前服用。
3.1用药途径不当
有掌握用药途径才能使药品有效地治疗疾病,如治疗咽喉疾患的片剂,含化效果最佳;治疗心绞痛的硝酸甘油片,在舌下含服作用最快;包有糖衣的红霉素等药不易嚼碎宜整片吞服,且应用温开水送下。个别药品剂型不同,给药途径不同,可发挥截然不同的药效。如硫酸镁,口服给药有泻下作用,注射给药有镇静解痉作用,而外用湿敷则可局部消肿。
3.2给药方案不当
药品的使用次数要根据药品的半衰期来确定。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克林霉素等属时间依赖性的抗生素,此类抗生素无抗菌后效应,其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体内血药浓度超过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半衰期较短,正确的给药方案是每日3~4次给药,但临床上有很多医生每日1~2次给药,使血药浓度有很长一段时间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根本无法达到抗菌要求,反而引起耐药菌生长。阿奇霉素每日3次给药、茶碱缓释片每日3次给药、甲硝唑缓释片每日3次给药等错误都是医生不了解药品剂型所致。
3.3联合用药不适当
联合用药不当可使药品间发生理化性拮抗和药理性拮抗,影响药品疗效,增加不良反应。如氨基糖苷类药物与注射用第一代头孢菌素类合用可以使肾毒性显著增强,故丁胺卡那霉素不宜与头孢唑啉联合用药。复方氢氧化铝与丹参片不宜同用,丹参片的主要成分是丹参酮、丹参酚,与氢氧化铝形成结合物,不易被胃肠道吸收,降低疗效。
3.4 重复用药
只知药品的商品名和临床用途,不知药品组成成分、机制和不良反应,联合用药使得某些相同药品用量增加,造成药品的极大浪费,甚至引起药品过量或毒性反应。如几种抗感冒药同服,目前所用的抗感冒药复方制剂大多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用量过大易引起肝脏损害,严重者可致昏迷甚至死亡。同类药品同服现象严重,如红霉素和克林霉素,两者同属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菌谱和抗菌机制相同,联合使用不仅不能增加疗效,反而增加不良反应和病人经济负担;维拉帕米、尼莫地平和硝苯地平,三者均为钙离子拮抗剂,同服后会出现明显的心悸、头痛、血压过低等不良反应。
3.5忽视禁忌症和不良反应
有些医生在临床用药中只注意药品的药理作用和用途,忽视药品对人体的危害,造成严重的不良反应。如肾结石患者给予服用维生素D、维生素A、大剂量维生素C、磺胺类等药物;孕妇给予服用复方头孢氨苄胶囊,其中含有甲氧苄啶,影响胎儿发育,导致畸胎,属孕妇禁用药品。
因此,我们应当做好以下几项工作:①改善服务态度:执业药师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应当将社会效益摆在经济效益前面,认真负责地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充分利用医药资源,为患者解除病痛。日常工作中,应当认真审方、调配,发药时应耐心交待用药方法,对毒副作用较大的药品以及一些特殊用药方法更应详细交待,尽量使购药者能掌握用药方法与有关注意事项。②积极做好用药知识的宣传:开设合理用药咨询窗口,面向病人答疑。加强用药知识的宣传,可发放有关用药指导的宣传资料,从多角度对购药者进行正确的用药方面的指导,包括药品的疗效、不良反应、用药注意事项等。让公众熟知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注意事项和不合理用药的危害,普及日常生活中合理用药常识,树立正确的用药观。有病要找医生,对症下药,严格遵守医嘱,按照医生处方的给药剂量,服药方法、时间服用药物,不可随意增减药量和时用时停,不要滥用药品。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而且有可能减少自行中断用药的患者。③注意患者的个体差异用药个体化:用药时要考虑不同病人之间的年龄、性别、机体状态的差异,尤其对老人、儿童和孕妇及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人用药时要慎重选药。因人而异,辩证施治,保证药品疗效,避免出现药品蓄积中毒和严重的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李建华,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合理用药
提高到新水平〔J〕・医院管理杂志,2003,10(1):
1~2
关键词:职业指导 就业困难群体 作用 重要性
1 职业指导的概念与开展原则
首先,要阐述职业指导在促进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职业指导?职业指导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以及开展职业指导的原则是什么?
1.1 职业指导的概念
职业指导,也称“就业指导”。指给予学生和成人以升学或就业的指导和帮助。
1.2 开展职业指导要遵循的原则:
1.2.1 坚持正确育人原则
为了帮助学生规划美好的人生,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目的,我们要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学会职业生涯规划,掌握就业技巧等,通过职业指导转变学生就业观念,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1.2.2 坚持系统性原则
一是职业指导的开展,要包括高校其他部门或个人,甚至包括企业或家长等,不能不仅仅认为就业指导就是专职教师或专职工作人员的事,为有效地发挥其独特作用,我们需要更方面力量的共同参与。二是各年级学生侧重点不同,职业指导不能单独针对毕业生,而应面向所有在校学生来进行。
1.2.3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在高校,职业指导体现以人为本,帮助学生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学生独立地规划、选择和决定自己前途的能力,并朝正确的人生定位方向发展。
1.2.4 坚持实践性原则
职业指导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就业理论及政策,还要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就业技巧,因此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相应的求职择业技巧,开展相应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非常必要,也是取得成效的关键。
2 就业困难群体的定义及形成原因
2.1 定义
高职院校中,所说的就业困难群体指的是因学生身体状况、心理障碍、技能水平、家庭因素等原因难以实现就业,以及连续失业一定时间仍未能实现就业的部分学生。
2.2 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顺利就业的自身原因分析
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顺利就业的自身原因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2.2.1 学生本人思想包袱过重
在当前的高职院校中,学生之间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高职院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经济上的困难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心理。由于大学生正处于心理转型期,心理还不成熟,社会阅历较浅,不能正确认识社会经济中多元化现象,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存在自卑心理。随着我国高校就业制度的进一步改革,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由以前的“统包统分”转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困难群体害怕竞争,不敢冒险,在择业范围、择业方向上受到束缚,遇到挫折时心理难以承受,对工作前途悲观失望,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无所适从,焦虑抑郁,增大了自己就业的难度。
2.2.2 自身综合素质欠缺
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大多来自农村,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相对落后,在音乐、体育、美术等方面一般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启蒙教育,外语、计算机等课程的学习条件也比较差。例如:自己指导的汽车专业学生,对动手实践能力要求很高,除了进行一定的专业知识学习外,每学期还要安排固定的实验实训课程,拆装汽车发动机、汽车钣金喷漆、汽车美容保养等等,但是这些在评定奖助学金时是不计入学习成绩的,为了补学业、挣奖学金赢得自尊,许多困难群体把自己的时间全部放到了学习上,往往“一心只读专业书”,很少把精力放在练就专业技能上,造成了语言表达、组织管理、实践创新等方面的能力较差,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同时,困难群体往往性格孤僻内向、自卑多疑,缺乏与老师、同学的交流沟通,在这种长期封闭的心理状态下,自身的全面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而导致相当一部分困难群体综合素质相对较差,个性缺乏充分发展。而用人单位在选人的过程中恰恰越来越重视综合素质和动手实践能力,致使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在就业过程中竞争力不强。
2.2.3 择业预期过高
特殊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导致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在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期望值过高,更注重工作的稳定性,不愿意到基层、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就业,将择业作为自己告别贫困的最后机会。例如,很多学生只愿意选择营销、售后、等汽车专业相关的管理岗位,不愿选择一线维修、检测、钣喷等技术工种,以至于在企业没有任何的实践经验,与本科生、研究生比起来,学历又不够,所以“高不成,低不就”,与许多好的就业机会擦肩而过,不少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潜意识里存在等、靠心理。
3 职业指导在促进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职业指导在促进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工作中能发挥重要作用,职业指导是为学生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它对毕业生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合理用人,都可以提供合理建议,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关键词: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作用
近年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大。面对十分艰巨的就业任务,在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的背景下,各高等学校必须全程化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开设职业指导课程,注重大学生职业发展知识教育和职业发展技能的培养,帮助大学生熟悉国家的就业制度和政策,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开发较强的职业发展能力,提高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使自己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达到和谐的统一,从而顺利就业。
一、大学生职业指导的作用
1.思想引领作用
首先,要解放理想,转变观念,做好求职的思想准备,大学不是就业的保证,“等、靠、要”的就业观念会严重影响大学生就业。其次,要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将个人的志向和国家、社会的需求相结合,这对今后的职业生涯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再者,要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这关系到能否成才,事业能否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也是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素质的基本要求。最后,要具备艰苦创业的思想,面向基层,虽然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相对差一些,但是大学生要做一番事业,基层大有用武之地,没有艰苦的锻炼就无法担当重要的责任,成就大好的事业。
2.心理辅导作用
求职是大学生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特别是对心理素质的全面检验,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求职的必备条件,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会产生心理冲突和心理障碍,这就要求职业指导工作中加强心理辅导,帮助大学生进行求职心理调适,培养良好的心态,针对不同的状况进行分类辅导。首先,期望值过高的心理辅导。一些学生对自身的综合素质过分自信,对用人单位十分挑剔,期望值过高,攀比心理严重。针对这些情况,要帮助学生面对实际,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正确把握好选择单位的时机和条件。其次,自卑和怯弱的心理辅导。一些学生由于家庭背景、身材相貌、学业水平等原因,在求职过程中缺少应有的自信和勇气,在应聘过程中神态紧张、畏首畏尾、语无伦次,往往丧失就业的机会。针对该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照,帮助克服困难,解决求职中遇到的问题。最后,焦虑和困惑的心理辅导。这类学生主要表现为就业压力大,不敢正视现实,还有来自多种选择的不确定,产生矛盾的心理,促使大学生在求职的十字路口犹豫和徘徊。对于这类学生,更多的是及时关心和帮助他们,指导他们冷静面对,全面分析,权衡利弊,正确选择。
3.信息传播作用
就业信息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就业政策、就业形势、法律法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用人单位的信息等等,大学生职业指导的信息传播作用十分明显。首先,就业信息帮助大学生认清形势,了解国家和地方的就业政策和制度,国家改革和发展的新情况、新需求。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求毕业生树立新的求职观念,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其次,就业信息增强大学生学习的目的性。进入大学后,是专业技能教育,不知道所学专业和未来工作的联系,不懂得课程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通过对就业信息的筛选分析,对未来从事具体职业的类型、具备能力的标准思考,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性,激发学习的动力,努力完善知识结构。最后,就业信息是求职决策的依据。在求职的过程中,及时、有效、准确地搜集就业信息,分析自身的应聘能力和用人单位的优势与不足,对于大学毕业生确定就业单位具有重要的作用。
4.桥梁纽带作用
首先,搭建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联系。职业指导部门要向用人单位介绍毕业生情况、制作宣传材料,更新就业网站内容,收集信息,提供招聘场所,精心组织笔试和面试,构建学校就业市场平台;再者,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职业指导工作是高等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招生、教学和管理紧密联系。通过职业指导部门向社会介绍学校的专业设置,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特色等情况,让社会及时了解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将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和使用情况反馈给学校,便于学校改进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这样,可以避免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相脱节的现象,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影响力。最后,增进学校和大学生的联系。大学生通过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感受到学校对就业工作的重视和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作用,增强大学生对学校的热爱和感激之情,将来以实际行动回报学校的教育和培养。
5.服务援助作用
《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为其毕业生和结业生提供就业指导与服务。”因此,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时刻都体现其服务援助作用。首先,职业指导的内容体现服务性。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课程教学、创新创业教育、择业技巧能力等方面都是服务于大学生的成才和发展。再者,不断健全的就业服务体系。就业指导部门构建全程化、专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大学生提高求职能力。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进行创业指导和培训,提供创业场所,提供咨询和跟踪服务,形成良好的创业服务平台。开展社会需求调研,对毕业生跟踪调查,为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提供依据,不断增强就业的服务水平。最后,对困难群体的援助服务。重点帮扶家庭困难的学生,从入学开始给予人文关怀,解决经济上的后顾之忧,鼓励他们积极投身到学习和社会活动之中,挖掘潜力,增强就业的自信和职业发展能力。
二、大学生职业指导的重要性
1.有利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职能。因此,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是影响深远的社会活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高等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在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方面要多下工夫,我国地区发展、行业之间存在差异,一方面社会需要大量的人才,另一方面人才大量的积压浪费。职业指导工作要使大学生充分了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思想认识到位,了解就业形势,熟悉就业政策,改变传统的求职观念,树立面向市场和竞争的自信心,找到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位置,真正做到人岗匹配,达到人才资源合理配置的目的,无疑有助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目标的实施。
2.有利于高等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
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合社会的需要,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在各行各业发挥的作用,直接体现出高等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教育水平,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和影响力。因此,必须对职业指导工作高度重视,以就业为导向,树立新的人才观,转变思想观念,适应社会的需要,加强改革,办出特色,提高质量。以学生就业为根本,加强就业和创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要优化人才培养计划,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促进实习与就业的紧密结合。以学生就业率为重要指标,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用人单位的满意率,学生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满意率相结合,主动调整专业结构,改革教学方式和内容,实现按需招生,控制规模,精细化教育,全面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3.有利于社会改革发展的稳定
学生缴费上学,学生和家长都希望毕业后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因而,大学生就业工作不仅直接关系到家庭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关系到社会发展改革的稳定大局,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高等学校要充分认识到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大学全程开展职业指导工作,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大学生进入就业市场创造有利条件,保证大学毕业生的充分就业,让学生和家长满意。高校要把开展职业指导工作上升为战略高度来抓,坚持不懈,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为社会的改革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4.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大学生能否就业取决于自身综合素质和社会的需求,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职业指导工作作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行教育中的一些空白,帮助大学生在校期间自觉培养综合素质,及时引导,尽早做好思想准备,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够正视自身综合素质的不足,改正缺点,发挥优点,查缺补漏。就业指导无疑会帮助大学生用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参与求职活动,树立主动选择职业的就业意识、竞争意识,设计和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以积极的心态迎接社会的挑战。
三、结 论
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是高等学校重要的工作内容,其作用和重要性日益突出,是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掌握求职技巧、培养职业发展能力、顺利就业的有效手段,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充分发挥才能的重要途径,是高等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柱。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校就业工作压力巨大,任务艰巨。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模式、创新工作体制,努力拓展就业渠道,扎实地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为社会交上满意的答卷。
参考文献:
[1] 梁杰芳.高校学生就业的职业指导研究[J].中国大学生
就业,2012,(22):37-40.
[2] 杨喜红,刘荷花.试论职业指导在“精细化”就业服务
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J].山西教育(招生考试),
2012,(12):52-54.
[3] 商光美.大学生职业指导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青
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6):115-118.
[4] 黄路明.高校职业指导的探索与创新[J].湖北社会科学,
2012,(8):181-183.
[5] 张华,余丽菲.对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体系建设的思考[J].
教育发展研究,2011,(13):60-63.
[6] 李向明.高校职业指导系统的构建及其实现途径[J].广
【关键词】职业指导 就业问题 高校毕业生
一、职业指导概述
19世纪末,欧美国家出现了对职业指导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成熟的理论研究成果。我国职业指导工作的研究和开展起步较晚,并仍处在探索和初级发展阶段。
(一)职业指导的理论发展
我国的职业指导理论发展始于1916年清华大学周治春校长发起的择业演讲活动,黄炎培、邹韬奋等老一辈教育家创办了中华职业教育社,邹韬奋先生编译了《职业指导》、庄泽宣先生编写了《职业指导实践》,介绍了国外的职业指导理论,黄炎培先生提出了“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安居乐业;求人者得人,求事者得事”的口号。但当时我国社会动荡,有关职业指导的研究建树不多。
(二)就业指导与职业指导
由教育部组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中认为:“就业指导就是为了帮助劳动者即毕业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需要,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业,全面、迅速、有效地和工作岗位结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教育大词典》对职业指导的定义为:“帮助人们选择并准备从事一项适合自己的职业的过程。通过采用科学的方法,帮助人们了解自己,培养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帮助他们了解工作世界和获得职业信息,学会并能做出职业决策,即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选择职业、预备职业、获得职业和发展职业。”
二、新疆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问题
新疆师范大学一直非常重视就业指导工作,是新疆区内唯一成立就业指导中心的高校,在健全体制机制、推进队伍建设、改善课程体系等方面开展了许多工作,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依然面临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资力量薄弱,少数民族专职教师缺乏
从就业工作队伍的数量上来看,新疆师范大学从事就业工作的教师共有8人,其中少数民族教师2人,少数民族教师数量相对较少。新疆师范大学毕业生超过40%的是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少数民族职业指导教师的缺乏,所以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开展的就业工作寥寥可数。
(二)毕业生尤其是部分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观念落后
首先,新疆师范大学毕业生中目前存在“有业不就”“眼高手低”的现象。由于受地域、家庭或宗教等传统因素的影响,部分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积极性不高,认为政府、学校会主动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三)毕业生尤其少数民族毕业生创业意识淡薄
就业包括从业和创业两种形式,新疆地处边疆,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欠佳,区域、城乡发展也有待平衡,自身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相对有限,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无法完全满足毕业生就业需求,因此培养毕业生的创业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三、职业指导对新疆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促进作用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学生的综合就业竞争力将决定他在毕业求职过程中可选择空间的大小和未来职业道路发展的程度。职业指导对缓解新疆师范大学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促进新疆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作用体现如下:
(一)职业指导师资队伍的建设将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质量的提升
新疆的社情区情和用人单位需求变化对从事就业工作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再仅限于“毕业季”的单一就业工作,而职业指导就是一项周期性的长效工作,能够对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社会人才的需求要进行专业、系统、科学的分析和指导。
(二)全程性的职业指导将促进毕业生职业生涯的良性规划和全面发展
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提高学生的规划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在长期的指导、教育过程中逐渐累积,是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教育紧密相连的。全程性的职业指导可以帮助学生相对准确的认知自我、先行职业规划,清晰发展目标,提前努力积累,在毕业求职时处于主动的地位。
四、职业指导在新疆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的重要意义
新疆师范大学担负着为新疆辖区输送基础教育人才的重任,做好职业指导服务工作对提升就业率、改善就业质量有着巨大的推动、推进作用。
第一,新疆师范大学是支撑新疆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毕业生大多面向基础教育部门就业,成为教育环节的参与者,每年不断增加的毕业生人数与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用工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职业指导能够较好的减少毕业生在择业期间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对学校就业率的提高、就业质量的提升有着推动意义。
【关键词】就业服务与指导技工教育核心竞争力
1.技工学校学生就业现状及主要原因
近年来,随着我国劳动力市场主体地位正在确立,对人才的需求条件的较高,对绝大部分中职毕业生来说,进人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工作是一件和困难的事,而中职毕业生在民营企业就业又出现诸多问题,如:专业对口率不高,工资等福利待遇不到位等因素,导致中职生频繁“跳槽”,出现摩擦性失业,甚至是自愿失业。主要原因:
1.1随着高校的扩招导致了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素质大幅下降,从而导致了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大幅下降。
1.2目前社会上重视高学历高文凭、轻视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轻视技术劳动的现象仍比较严重。
1.3很多中职学校专业结构设置不符合市场需求、新兴学科师资不足,配套设备跟不上企业现代设备的更新换代,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方面的能力根本达不到劳动力市场的要求。
1.4家庭或学生自身方面的观念原因。受社会观念大环境的影响,许多家长和学生打心里看不起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或所将来从事的技术工作。职业生涯的目标定位不准,现实情况与期望值往往相去甚远。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往往较高,在孩子择业时,经常会出现一种情况:在有希望进入机关、国有企也、事业单位工作,家长会不惜一切代价代替孩子找工作,这种择业观导致相当部分中职学生,尤其是制造加工类、服务类专业学生,毕业后不愿到一线岗位就业。另外,目前的中职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且年龄较小,其在工作后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吃苦耐劳的能力、遇到挫折的心理的承受能力等方面也十分脆弱。由于中职毕业生由于对单位性质、薪资和福利待遇不满意,工作强度过大,人际关系紧张以及单位所在地太远等诸多原因,从而导致很多中职学生频繁“跳槽”,对就业失去信心,甚至出现自愿失业。
综合以上因素,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适时地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并能经常派员深入企业了解人才需求,积极寻求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和就业机会搭建更多平台,同时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与家长沟通、解释,利用现有资源充分发挥学校就业部门的作用。
2.技工学校充分发挥就业指导的作用及意义
2.1通过职业指导,可以让学校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在刚入学时,在专业上有很大的盲目性,通过职业指导使其有一定的了解,学校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完善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以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主要突破点,紧密联系市场需求,联系实际来进行定向培养,并从学生的类型,用人单位的需求来研究和探索职业指导工作。还要研究不同学生的就业促进、课时的有效利用、毕业生的跟踪指导、教学中的职业指导,以及职业指导的效度等工作,使得学校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就业,成为社会真正有用的人才。
2.2通过职业指导,可以促进学校的专业技能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练就过硬的专业技能,具备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是技校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占据优势的核心。技校要强化特色,注重学生综合技能和心理素质的训练,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的计划上,要立足本校实际,着重于教材的编写和学生训练考核。尤其要注重对学生加强“态度决定技能”“技能决定就业”意识的教育,学校要加强双师型师资的培养和引进,学校要根据各专业所需的技能培训模块投入足够财力购置相应的实训设备,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促进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形成。我校家电一体化专业和数控专业,就采用模块化分层次教学,使学生能迅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进而促使其良好专业技能的形成,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3通过职业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就业方法和知识。如撰写应聘简历,参加面试的注意事项和技巧、方法。通过各种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在就业和创业方面了解职业、了解自我,能够做出明智的选择。要让他们掌握就业的政策,懂得如何维护自己的劳动权益。懂得如何向企业提出那些要求,建立一种责任意识、规范意识、服务意识、学会与人沟通,学会团队协作,创造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2.4通过职业指导,让学生对就业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对学生进行就业前的辅导,主要是学校与现实社会的衔接,每个学生都要从身体及心理作好充分的准备,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步入社会,并主动的融入其中,不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做好职业指导工作不仅是职业教育本身的必要完善,也是大力推进职教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生通过了解就业形势和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进一步了解社会需求的变化,进入将个人的期望值放在合理的位置上,树立个人正确的就业择业意识和保持良好心态。我校把职业指导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加强学生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事业为重的就业观念、敬业诚信的职业道德和追求发展的心理品质,全面提高了学生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整体素质和发展潜力。
2.5通过职业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就业,提高学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针对学生即将离开校园步入社会的实际及其特殊心理需求,查漏补缺地进行以就业为核心的教育,向学生宣传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鼓励学生大胆涉足新的行业,积极去就业,主动去创业。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即将开始的职业生涯,让学生既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又能实事求是地面对现实,走好职业生涯的第一步。此外,通过观摩各种人才招聘会,开展班级的模拟招聘会,丰富学生们的应聘技巧。并为学生们选择合适的工作岗位出谋划策,力争让每个学生都及时、成功就业。
做好职业指导工作有利于学生克服就业过程中的盲目性和心理障碍;有利于学生增强其求职竞争力;有利于学生准确判断形势更好地把握机会,积极主动地选择职业,顺利就业,在经济建设中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建立全程化、全方位的立体式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学校就业部门的服务作用,开展预防性的职业指导,力求在校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的参与,实现就业全员参与。经过多年的经验结合目前的就业情况,要做好中职毕业生就业工作,就业指导工作绝对不能仅限于在毕业前进行指导一些政策相关的内容和就业技巧,现实说明,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要建立从入学到毕业后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要建立能深入到班级、实习生和毕业后的学生群体中的机构或社团,全方位、立体化的“就业和职业发展体系”,详细制定各年级、各层次、各专业学生就业指导方案,按年级、层次、专业的不同,就业指导内容应有侧重,同时要和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结合在一起,促进学校职业指导的深入开展。
咨询在就业指导中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作为就业指导者,所扮演的角色不仅是就业指导者的身份,而且更应靠近职业咨询者的身份。”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技能、工作性质和环境,解决所有职业问题,促进其适应和发展职业生涯,使学生尽快形成有责任感的独立个性,从而形成一个更好的社会成员。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咨询和指导工作,在宣传就业政策、传递就业信息、指导择业技巧的基础上,逐步开展个性化的咨询与指导,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能力、志趣的差异,帮助学生对所选择的工作进行适应程度分析,提高学生的择业水平。
科学的职业设计方案将有助于个人的发展,随着全人发展和终身发展理论在被现代社会接受,人们对职业发择的态度不再停留在“人职匹配”的阶段。有必要在对中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和辅导,而这种教育和辅导更应该要有其前瞻性和系统性,对于中职学生而言,积极开展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就能有效地促进中职毕业生充分就业。
金兹伯格的生涯发展性理论认为:“职业选择不是在某一时刻完成的一次性的决定,而是从幼儿期就开始的包含一系列决策的长期的过程”。技校学生正处于职业选择的初期。做好技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提高技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定率,有利于帮助中职生尽快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做出明智的职业选择、促进其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有利于带动技工学校招生,促进中等职业教育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阶段。市场经济的职业指导在不久的将来肯定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这需要我们有前瞻性的、科学发展观的眼光来发现。
参考文献
[1]王晓山.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业培训司.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就业指导 重要作用
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就业指导工作已经成为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作为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力量。因此,辅导员应发挥自身优势,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指导大学生顺利就业。
一、辅导员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优势
(一)辅导员的角色优势
辅导员作为学生大学四年的直接管理者,与学生易于沟通且关系密切,因此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是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使其更加系统规范、扎实有效的有利途径。高校辅导员由刚刚毕业不久的青年教师担任,他们在年龄、知识背景、生活阅历等方面和大学生比较接近。有的与所带学生有着相同或相似的专业背景,这就为拉近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提高就业指导效率
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在工作中把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这样做可以很好地把就业指导作为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为辅导员进行就业指导提供方向和理论基础;还可以做到对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及时分析学生自身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制订科学的职业规划,转变就业观念,掌握求职择业技巧,实现顺利就业。
二、辅导员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弊端
(一)就业指导工作专业化知识缺乏
目前由于高校辅导员自身工作的局限性,专业化队伍建设严重滞后,没有系统学习就业指导理论及方法。没有对辅导员就业工作的专题培训。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他们显得力不从心,指导也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有的辅导员过分渲染就业形势的严峻,给学生带来了严重的心理负担。有的最多只是给毕业班学生举办一两次讲座,穷于应付,不能提供贴近市场实际的高水平指导。
(二)就业指导工作职责不够明确
当前大部分学校没有明确将指导学生就业纳入辅导员职责,没有制订科学的监督考核办法,也没有形成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奖励机制。许多辅导员凭着对学生的爱、关心在默默工作。但也有少部分辅导员因为缺少监督考核,对学生漠不关心,从而影响辅导员指导就业工作的积极性。
(三)影响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
由于辅导员处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的第一线,学校的每次活动都要通过辅导员传达落实,尤其是学生解困、欠费问题,心理问题、学校的安全稳定等都需要辅导员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除此之外,辅导员还要承担党团、行政、教学和科研等其他工作,每个辅导员都肩负着巨大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压力。因此,辅导员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全体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分散了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时间和精力,影响了就业指导的实效性。 三、发挥就业工作中辅导员的指导作用
(一)加强辅导员理论修养和业务能力提升
辅导员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从容应对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挑战,达到就业指导的专业化、专家化,最终实现就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辅导员的多重角色要求其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同时要具备调查研究和预测能力,以便准确把握、正确分析、科学判断就业发展趋势,还要具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良好的沟通能力。因此,
(二)提高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
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可以根据学生所学专业、思想观念、就业心态等特点,加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与就业观教育,加强就业诚信教育、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和敬业精神教育,从而调整学生在就业方面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使学生顺利就业。辅导员如果把就业指导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就可以很好地把就业指导作为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同时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为辅导员进行就业指导提供方向和理论支柱。
(三)辅导员提供有效的就业信息
辅导员应广泛收集毕业生需求信息,拓宽就业渠道,努力提高毕业生需求信息的实效性和利用率。此外,辅导员应建立就业信息平台,可以通过公共邮箱、飞信、QQ群等多方面的网络联系方式,做到及时、准确地向每个毕业生提供可靠、有效的就业信息。
(四)开展辅导员的就业指导
辅导员应注意发现学生在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专业技术运用能力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配合就业指导课和专业课教学,对学生加以培训和提高。尤其在就业指导方面要更加细致、有针对性。如求职择业的程序,怎样准备笔试内容,甚至在仪表包装、言谈举止等细节的技巧方面,辅导员都要给予毕业生具体的指导和培训。对于考研学生、考公务员群体,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为他们的考试、复试创造条件。
(五)明确就业心理指导的核心地位
对于辅导员来讲,都要耐心地跟学生进行思想沟通,让一些对择业、就业感觉迷茫和遥远的学生,从一开始就清醒起来,为自己的大学生涯构建规划,确定目标。实践也证明,成功总是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引导学生进行人生定位,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养成独立、自信、自强,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是学生今后择业、就业是否顺利的关键。
(六)加强就业指导中的素质教育
辅导员不要完成上级要求的就业指标而对毕业生的择业进行负面影响。例如,加强就业诚信教育,不要以完成就业率为目的,致使毕业生随意签约,再“骑马找马”任意毁约,这是一种对毕业生不负责任的表现,也为其所在高校的社会声誉蒙羞,而要以长远的眼光看发展,不能因一时的业绩而造成今后更大的就业损失。
参考文献
[1]靳恰.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中指导作用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5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就业指导;换位思考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顺畅就业渠道以及深化就业政策的重要途径。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应该大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保证就业指导工作顺利进行,当然辅导员还应该学会换位思考。
一、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
1.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具有较强的沟通性
辅导员经常和学生沟通,并深入学生活动,这样,避免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间存在的一些隔膜,使师生间的距离拉近,确保辅导员受到学生的信任。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以及求职择业的时候,可能出现心理障碍或者情绪波动,辅导员极易依靠角色优越性,帮助学生实施客观分析,迈出误区,解决困难。
2.辅导员的工作方式具有较强的实效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就是就业工作。辅导员进行日常工作的过程中,能把就业指导工作归入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内,将学生的成长成才视做工作落脚点,不仅可以牢抓学生的兴奋点,还能保证就业指导实效性的强化。
3.辅导员的工作手段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立足于学生管理工作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线,掌握学生的基础状况。基于各个学生特点及个性,进行具有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正确分析自己具有的劣势及优点,合理制订科学化的职业规划。改变就业理念,学会择业求职的一些技巧,确保能够顺利就业。
二、辅导员要有换位思考的意识
如何做到换位思考呢?辅导员应该针对社会需求者以及学生进行换位思考。
1.与社会需求者的换位思考
以往的大学教育往往注重对课本知识的记忆性学习,多以应试教育来考核学生,这样的后果是造成很多学生高分低能,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毕业的时候,出现就业难,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的局面。为了改变这一局面,首先必须对现在的高等教育体系进行改革,重视对学生创造、创新能力的培训,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大学生能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那么要了解企业的用人标准,即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成为辅导员的重要职责,大学辅导员要帮助学生了解企业需求,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社会实践中,这对提高大学生就业率至关重要。首先,辅导员可以利用网络等现代化手段了解现代企业的经营特点和需求;其次,辅导员可以积极促进企业和学生的直接对话,比如,组织企业进校园开宣讲会,介绍企业思想和文化;请上届优秀就业学生回母校为师弟师妹们讲解自身的就业经历和工作心得等。通过这些类似的方法可以将最直接、最真实的社会企业展现给学生,有效帮助学生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换位思考,掌握未来的就业趋势,有目的地学习锻炼,这样,在毕业的时候,就业便水到渠成。最后辅导员作为学生在大学校园生活中的引导者,要确实行使其职权,身体力行地了解现代企业需求,并及时反馈信息给学生,帮助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知己知彼,提高学生的总体就业率。
2.应做到对学生的换位思考
辅导员是距离学生最近的管理人员,在大学四年中可以说和学生朝夕相处。不仅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关系,同时对学生也有了很深厚的私人情感。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辅导员一方面要把几年来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发挥出来,另一方面,要有真心爱护,切实关怀的情怀。
首先,辅导员要将学生的需求、渴望具体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从学生的个性、性格、成绩等多个角度入手,了解学生的就业需求。其次,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制订出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方案,从大局上帮助学生排解心中困惑,让学生了解到社会的要求是什么。让学生在择业、就业及具体面试中明白,从理论到理论的循环还没有脱离书本知识,而社会的需求是能够做具体事务的人。一方面不能让学生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目空一切,另一方面让学生充满信心,不可妄自菲薄。最后要培养学生的择业就业技巧。这需要辅导员日积月累,整理相关的笔试、面试题目。从基本知识到能力应用,从语言组织到谈话技巧,从接人待物到处事方式,辅导员要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从思想上、行为上帮助学生理解就业观。
同时,还有一部分学生不是去被动地就业,而是具有开拓性的自主创业。所以,辅导员不能急于否定,而应该多加引导,毕竟创业的艰辛和经验的欠缺是大学生创业的最大障碍。
关键词:“教养教育”;专业教育;日语专业;人才培养
作者:叶秀华(嘉应学院,广东梅州514015)
一、前言
经常在一些课外课内的场合听到学生问:“我到底会什么”、“我毕了业之后能从事什么工作”之类的问题。尤其是学生毕业找工作、考研或者出国留学选择专业的时候会产生这样的疑惑——“本科四年,我的专业是什么,如果单纯是某一门外语,似乎不能把其当做专业”等。这并不只是日语专业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是整个外语教育界面临的问题。
“教养教育”一词来源于日语,也被称为“全人格教育”,该词与汉语的“教养”并不完全相同,它的意思指:“受过系统教育、训练的素质表现,是一种理性、知性的表现”,某种意义上讲,更加接近于汉语的“素质教育”。
二、我国大学外语教育的现状
根据王前(2005)[1],我国高校的“教养教育”经历过以下几个阶段:1940-1952年,重视“教养教育”及“专业教育”;1952-1978年,教育的重心转为“专业教育”;1995年至今开始重视人文教育,具体来说,努力开展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也重视自然科学教学,出现了这样一种倾向——即重视“教养教育”与“专业教育”同时的、全面的发展。
作为高校教育一个分支的外语教育,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也成为日语教育工作者头疼的一个问题。拿日语专业举例来说,从20世纪80年代培养专业的人才起,教育意识和目标一直在发生变化,发展轨迹能从赵华敏、林洪(2011)[2]提供的“关于教育理念的关键词”一表(表1)中清晰地看到:
表1关于教育理念的关键词
表中所罗列21世纪以后,3实际运用能力;4社会文化知识;5文化理解能力;7综合运用能力;8跨文化交流;9熟练用日语处理事务;10综合文化教养等都属于“教养教育”的一部分。
然而,事实上,随着近几年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日语专业不断增多。在落实具体的专业培养设置中,并没有或没有完全按照上述的教育理念去设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结构及目标等,甚至还出现了一些完全背离该教学理念的做法。同时,随着教育的急速发展,价值观的多样化,素质教育在教育中逐步被遗忘。对效率优先,道德的轻视有蔓延的趋势。也出现了很多年轻人只懂专业知识,但对生活常识及社会伦理表现的欠缺,不能与人正常交往。我们到了不得不考虑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内容和做法。以日语专业为例,陈俊森(2012)[3]关于教学大纲曾做如下评价:“这一实用主义倾向很强的教学大纲,工具性指导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其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了人文教育的缺失”,同时针对具体情况,他还谈到:“日语教育不等同于日语专业,它只是日语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往的研究或讨论中,常常把两者混为一谈,这样容易导致一种倾向,似乎日语专业只培养懂日语、会日语的人才,而忽略了它隶属人文学科,它的人文性、教养性应占据更重要得位置”。概括来说,日语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日语知识以外,同时学习与大学生身份相符合的教养和知识也是同等重要的。
三、日本大学教育中“教养教育”的历史及发展
日本大学教育中的“教养教育”大概经历过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在日本的明治时代,现代意义上的“教养”一词才得以出现。这主要是因为在此之前日本的统治阶层支配着教育,文字的读写以及从中获得知识均属于统治阶层的独占物,在那样一种环境中,“教养”这个概念并不存在。
其次,伴随着由农耕社会转向近代工业社会,普通大众才开始有权利接受读写以及算术等教育,然而,一开始全日本接受大学教育的人不足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一。其他大多数人毕生都只接受过小学教育,当时的大学主要学习外语和哲学,那样的知识体系当时被模糊地称为“教养”。
再次,随着产业革命的发展,日本迎来了经济增长期,社会的变革要求人们掌握更多的知识,大学入学率急剧增长,日本社会进入了“大学大众化”,原来的“教养教育”变得大众化,例如在60年代初为了更好地实行所谓的普通教育,许多日本国立大学正式设立了专事普通教育的教养部。
第四,随后的30、40年间,伴随着日本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开始注重“专业化”,同时对“教养教育”的批判也开始尖锐,出现了诸如“一般教养科目纯属浪费时间,最好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接受专业教育”,“与其学习无用的外语,还不如多学一点专业的知识”等之类的说法。日本原本的教育基础发生了动摇,教育理念也在悄悄发生变化。其中90年代的日本,被称为“遗失的10年”,由于“教养教育”的缺失,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其中最为轰动的当属1995年奥姆真理教的沙林毒气事件。作为一个组织,居然在短短几年间获取大量信徒的支持,其中很大一部分人还接受过大学教育。这一事件在整个日本乃至世界范围内引起很大的反响,使政府和民众开始反思“教养教育”的重要性,日本的高等教育在这一时期也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4]。
第五,进入21世纪之后,日本大学开始注重学生的就业率问题,能够向社会输出毕业生的大学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于是日本政府在以美国为主等西方国家教育的影响下,于2008年提出“学士力*”一个全新的概念。这个教育理念将之前容易把重点放在专业知识灌输的“学部教育*”改名为“学士课程教育*”,不再沿袭之前将“专业教育”与“教养教育”区别开来的做法。而是在整个大学四年,要求所有的学生必须掌握“知识,理解”、“通用的技能”,“态度,指向性”以及“创造性的学习经验及创造性的思维”四种能力。即无论是什么专业的学生,都要使其掌握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能力,培养21世纪的新市民[5]。
四、对我国外语专业教育的启示
从查阅“教养教育”一词的历史发展轨迹及其词源来看,以往一般外语的学习被称为教养教育,与专业有关的外语学习则被称为专业教育,那么对于以外语学习为专业的学生来说,如何在“教养教育”和“专业教育”获得知识结构的平衡似乎显得尤其地困难。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我的专业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模糊。毕竟,单纯的语言技能是很难称之为专业的。
要改变这种现状,重视外语专业的“教养教育”尤其重要。传统上单纯的语言“听、说、读、写”技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需要从根本上打破这一狭隘的人才培养方针及目标,从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入手,设置新型外语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课程改革,在教育实践及人才培养方面,都需要有个全新的认识及改变。具体来说,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更新教育理念,培养高层次的外语复合型人才
复合型人才这个概念在教育界提出来已有相当的一段时间,然而在实际高校日语专业的教育和教学中,应试仍既是学生们学习的主要目标及任务,也是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诸如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国际日语能力测试,日语专业四、八级考试等,许多学校在实际的人才培养操作方面依然将这些应试的合格率作为一个硬性指标,而忽略了外语专业学生其他技能培养的重要性。
语言专业的学生并不能单纯将一门语言的听说读写技能视为全部专业技能,这一点应当作为一个教育理念,对语言类学生加以灌输。在进入学校第一年就应当要求学生有个大概的专业方向,制定专业规划,外语类学生更加应该颠覆原来的思维,把外语学习当作“教养教育”,另外设定自己的“专业教育”方向。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外语专业的教师及学生往往都将外语学习当作“专业教育”,将其他技能的培养通通视为“教养教育”,且往往忽视“教养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非常有必要向学生提出“教养教育”的重要性,拓展学生知识面,使学生在思维方式上接受“专业教育”及“教养教育“同等重要性,将两者不加区别地纳入培养目标和范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根本上重视语言技能以外的技能培养,才能达到培养高层次有能力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2.改革专业课程设置,调整授课学时
要达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还需要有配套的课程课时设置等条件的支持。以日语专业为例,前两年属于日语语言基本技能的学习,大三阶段进入高级日语阶段,同时开始接触一些关于语言学、文学、翻译等方面基础知识的学习,等到大四阶段,则以选修课为主。这一看似全面的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无论是外语专业的学习还是其他相关技能方面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都处于一种尴尬的局面。甚至出现两者都不能兼顾的结果。这是因为外语专业它与其他专业存在不同,尤其是日语专业之类的小语种专业,在进入大学之前,大多数学生并未接触过该学科。但是在大多数高校的具体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中,并未将外语类专业作为特殊专业另外设置。因此如果按照跟其他学科同样的学时或者学分去要求外语学科,明显存在着许多不合理性。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学分,适当压缩或延长课时,达到最合理的学分、学时配置。
课程改革也非常重要,课程的设置是整个人才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得以完成的关键。也是其专业水平的体现,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筛选或增加;同时针对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情况设置一些特定的课程,在巩固“专业教育”的同时,拓展“教养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养
落实人才培养方案及培养目标的实现,师资队伍的建设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虽然不再像过去那样,起完全主导的作用,但是教师个人的素养和能力水平还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提倡“专业教育”及“教养教育“并重的今天,这个问题就更加不能忽视。要想改变过去那种死板、僵化、模式化的教学方式,必须变单一的应试教育为全部的素质教育。
此外,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完全将”专业教育“与”教养教育“分开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切实际的,这就要求教师在熟练掌握语言技能的基础上,具备丰富的”教养“知识。教师在平时的语言技能教育中穿插相关知识的灌输或引导,比单纯就某一专业知识进行灌输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此外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学习到教师的思维方式等内容,通过课堂的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科学的人生观及未来的生存观教育。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
提高外语类教师素养,主要有两种渠道,一种是引进高素质、高层次的多能型教师,另外一种方式是提高现有教师的素养,通过培训、研修或者进一步深造的方式均可以达到提高教师素养的目的,当然,最主要的是灌输教师提高自身修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师的素质,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开阔的思想、创新的理念,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与时代俱进。
4.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众所周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必须通过学生积极思考和实践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自学的”气氛“,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渠道。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安排,教学进度,应试教育等各个方面的限制,我们很难做到自由、自主的课堂教学。这就造成了理论与实际相互冲突的局面。
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不仅局限与课堂教学,课外是个重要渠道,“教养教育”包括着众多方面的知识内容,从师资力量和办学资源来看,很少大学能够提供完备的课程设置。因此,自主能力的培养实际才是“教养教育”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我们在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及培养目标时,应该明确将自主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同时在课程、课时及学分上也应该建立相应的设置,以形成配套的鞭策机制。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师职业道德 教育教学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以及人才培养方式带来了一定的冲击,高职院校要培养出具有专业技能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操守的高素质人才。所以在现阶段的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很多高职院校把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教学紧密的结合了在一起,这是高职院校教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教学中的职业道德的基本特点以及具体的职业道德规范
(一)根据现阶段的高职院校的教学背景分析,教师的职业道德在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首先,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规范性职业道德特点,在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过程中,主要强调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实践能力,这也就意味着在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职业道德的相关制度和规范是不完善的,没有指定相关的准则、制度,对教师在教学中的职业道德进行一定的制约以及提高自身师德意识的态度。这样才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自律性,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意识,提高师德建设的思想觉悟,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其次,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时代性的职业道德特点。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的特征,提高自身的教育理念,增强自身的教学手段;利用最新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的职业道德,把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主要的目标。然后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持久性的职业道德特点。任何行为方式都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的职业道德的特点,通过日积月累对学生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最终形成了学生自己的职业特点,这就是持久性的体现。最后,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服务性职业道德特点。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教学改革目标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起到辅助的主要,这也就导致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服务性职业道德特点。
(二)教师在教学中的职业道德规范。首先,就是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遵守热情祖国,增强自身的核心价值观,根据国家教育的发展方针进行教育,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综合性的社会人才的基本规范。其次,就是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师自身的素质以及道德思想为主的师德教育作为进行教学的主要手段。在高职院校的中国的师德建设要提高教师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的正确观念,把这些观点有效的渗透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们进行有效的教学。
二、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在教育教学的重要作用
首先,就是高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师起着一定的调节规范的作用。在现阶段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更加注重经济的发展以及物质的追求,再加之高职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整体素质以及多方面的发展,这也就意味着高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工作有重复性、冗杂性以及长期性的特点,这也直接加强了高职教师在教学中难度。所以,职业道德规范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规范高职教师的正确的价值观点形成,提高教师对高职院校的凝聚力,增强学生对高职教师的认同感、以及信任感。
其次,就是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在教育教学中的榜样作用。高职教师在对学生们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的榜样作用,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加强学生们的整体认知,通过自身的师德教育提高学生们的德育教育质量。主要表现为高职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对学生的未来的职业生涯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教师对学生的重大影响一般都体现在无形的自身道德素质之中,高职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会把自身职业道德的观念、情感、意志以及相关的行为在无形之中传授给学生,这种道德的养成对于高职学生形成自身的道德体系,提高道德素质都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于高职学生的自身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发掘以及团队合作意识等综合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让学生们提高对职业道德的认知能力,树立一个科学的职业道德理念。这也就意味着高职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培养出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技术应用能力技能型人才、具有科学的职业道德的全方位人才,对于学生们建立自身的职业能力目标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最后,就是教师职业道德在高职院校特有的专业课程教授的过程中对学生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就是在理论与实践的方面的主要体现,在高职教育中专业理论课程是占有一定的比例的,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融入职业道德教育可有提高学生们的自身职业道德素质。第二,就是在高职专业实践教学教师职业道德的渗透教育。高职院校的教学是把实践教学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方式的,在对学生们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自身的职业素质,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明白职业道德的重要意义,明白职业道德的存在是有着一定重要的意义的,在实际的工作中要把职业道德作为自己工作的准绳,这样才可以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专业技能以及工作态度,才可以在面对社会环境的压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三、结束语
在高职院校中把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教学紧密的练习起来,可以有效地提高高职院校自身的教学水平,增强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出更加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奠定一个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振宇.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加强高职院校旅游职业道德教育[J].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