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范文

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

第1篇: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范文

在企业的管理建设与发展中,企业文化建设主要是以企业管理和企业精神作为核心,以实现企业和社会之间以及企业内部的物质、精神与行为、道德等各个文化层面的最佳组合和动态平衡作为目的的。总之,企业的文化建设是凝聚企业员工集体归属感以及体现企业以人为本管理理论的最高体现。道德是一种社会行为标准,在企业管理中,道德主要体现在企业员工在职业活动中所要遵守的道德观念以及道德规范、道德情操等。从企业道德与企业文化建设各自的内容含义可以看出,道德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进行企业的文化建设,需要以道德建设作为根本,以企业的道德建设促进文化建设。

一、道德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之间的作用联系

企业道德具有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首先,在企业的管理与建设中,企业道德具有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与功能。这主要体现在:其一,企业道德与企业文化之间都具备有客观延续性特征。企业道德以及企业文化的产生,都是在企业成长以及发展过程中,并且在一定的经济基础条件下产生的。不同企业之间具有不同的企业文化和道德标准,企业道德与企业文化的客观性特征对于企业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和影响。同时,企业文化与企业道德都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性特征。企业道德以及企业文化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条件下,并且为企业的经济基础服务,以此对于企业的生产发展产生一定的作用影响。而进行完善的企业道德建立实现,需要通过思想教育以及行为引导、制度约束等方式实现,而进行企业文化的建设也可以通过经济手段或者是文化手段、培训教育手段、舆论引导手段等进行建立和完善实现,所以企业文化和企业道德都不是虚无抽象的,都具有相应的实际操作性。再次,企业文化与企业道德都具有一定目标引导性特征。企业生产运营与管理建设中,企业道德首先形成于企业生产运营与管理建设的长期实践中,又与企业的目标追求之间有着一定的关联,是企业生产运营以及管理建设所期望达到的最佳意识形态,而企业文化也不仅对于传统文化以及企业文化实践有着反映和体现,同时也是适合企业发展实际需求的目标愿望,因此,企业文化和企业道德都具有一定的目标引导性特征。其二,通过上述企业道德和企业文化之间共有的基本特征,决定了企业道德对于企业经营发展以及改革稳定的影响作用,因此,使得企业道德同时也具备有企业文化的约束功能以及激励功能、导向功能,在企业经营发展中起着与企业文化共有的作用功能,因此,企业道德与企业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作用关系,在企业经营发展与改革进步中起着各自的作用和影响。

道德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道德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之间首先具有历史传承关系,主要表现为企业文化主要来自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并且是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的汲取与传承发展。另一方面在丰富又深厚的民族文化中,道德文化作为其中一部分在长期的发展传承中,逐渐在民族文化中沉淀下来,并形成传统的文化美德以及价值体验,对于人们的思想以及情操有着一定作用影响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26期2013年第4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同时还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对于人们社会责任以时代使命的承担都起着一定的激励作用,因此,对于企业来讲,企业文化中的道德含量越高,企业的文化价值含量就越大。

其次,道德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之间还具有相得益彰的作用关系。对于企业文化来讲,其核心与灵魂是价值观,进行企业员工正确价值观体系的树立,是企业文化建设中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同时也是企业员工良好职业道德建立与实现的前提和基础,而员工的职业道德建设是以企业道德作为核心的,因此,在企业文化中加入职业道德的元素,同时发挥职业道德的作用和影响,既是进行职业道德建设有效延伸,同时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层次要求。

再次,道德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之间还具有异曲同工和内因驱动的作用关系。在现代化的企业建设与管理中,不管是道德建设还是企业文化建设,其本质都是以人为本,在这一核心体系中,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以企业整体运作发展作为出发点,趋向于整个企业文化渗透广度的建设,而道德建设则是以个人修养作为出发点,注重对于员工素质的提升力度,但是两者都是以以人为本作为落脚点的,因此两者之间具有异曲同工的作用关系。此外,企业文化的根本是人的文化,它通过对于人的思想意识的作用影响实现建设发展,因此企业文化建设需要企业员工的内因驱动作用,也就是企业员工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认同,而企业员工的道德判断是实现企业文化建设认同的关键,它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企业文化判断,需要通过道德解读进行识别,但是道德的形成与传播需要依赖企业文化活动作为载体进行驱动和推广。

三、加强企业道德建设的文化措施

结合上述道德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之间的作用关系以及道德建设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地位,从企业文化建设角度出发,加强企业道德建设的方法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在企业的文化建设中,注重对于企业员工的道德教育,通过加强对于员工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员工的责任以及敬业、守信等职业道德意识,来提高员工思想素质与道德水平;其次,应注意在企业的文化建设中,做好道德示范,通过示范带动与引导作用,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意识,加强员工的思想改造与道德修养,提高自身内在的道德素质与修养水平;再次,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还应注意加强企业的道德宣传和强化企业道德实践,将道德宣传和道德教育相互结合,在良好的道德建设氛围营造情况下,实现道德传播与引导,提升员工道德素质与修养。

第2篇: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法律素质

高职学生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同时也肩负非常特殊的责任: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将在当代高职学生实现,所以当代高职学生的素质对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关系重大。未来社会对高职学生的要求是综合性的,除应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需具备其它素质,其中就包括职业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如果这些方面的素质跟不上,将来在社会中往往会吃亏上当。因此,在校期间我们就应注意培养高职学生这些方面的素质。

我国出现的“苏丹红第一案”等,让我们认识到,在职业生活中需要道德和法律的引导和约束,从而社会才有可能持续健康地发展。现代文明社会中,每个人以相应的身份和角色参与社会活动,必须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律规范。“最美导游”文花枝和“最美学警”李博亚给全社会树立了榜样。高职学生是国家各行业未来的高级专门人才,必须掌握职业生活相关的道德与法律知识,培养一定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为未来的职业生活奠定基础。

一、职业与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鲁迅说过,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人们在职业生活中遵纪守法、依法办事,也同样需要职业道德来维护。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一)职业道德的社会作用

1.调节职能:从业人员以及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间的关系。

2.维护职能:本行业的信誉。

3.促进职能:本行的发展。

4.提高职能:全社会的道德水平。

(二)法律在职业生活中的作用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都是对从事本职业活动的人们行为的调节与约束,但职业道德体现的是对人们的自律,而职业生活中的法律则更多体现为社会对人们的他律,允许做什么,禁止做什么。

二、职业生活中道德和法律的基本要求

(一)职业生活中道德的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继承了传统职业道德的优秀成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的基本特征,具有崭新的内涵。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二)职业生活中法律的基本要求

了解职业生活中的法律,对于高职学生求职、就业、正确处理有关职业的法律关系,做到知法、守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职业生活中的主要法律,有《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

三、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培养

职业素质的培育包括:树立职业的理想;综合能力的培养;创新是根本;自信是法宝;积极心态;行行出状元;点滴做起;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一)增强职业道德意识

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越来越高。所以高职学生要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1.提高职业道德认识

职业道德认识是反映人们对各种职业道德价值的认识,只有对职业道德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职业活动总的各种现象,并做出正确的判断。

2.陶冶职业道德情感

职业道德情感主要包括对所从事职业的荣誉感、责任感,热爱本职工作、敬业乐业。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感会积极影响人们的职业道德行为。

3.磨练职业道德意志

职业道德意志是指从业人员在履行职业道德责任和义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困难和障碍,做出抉择的力量和坚持的精神力量。道德意志坚强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严格要求自己,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道德意志薄弱的人易受诱惑,经不起考验,容易丧失道德理想。

4.养成职业道德习惯

职业道德习惯是指从业人员在职业道德认识、情感、意志支配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道德行为特质。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往往对一个人的事业有关键作用,也可使每位从业者各司其职,共同建设社会主义事业。

(二)增强职业法律意识

1.要掌握与职业相关的一般法律

这些法律主要包括《民法》、《劳动合同法》、《劳动法》等。

2.要学习和了解具体的职业法律

高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选择自己未来想从事的职业,并此学习和掌握与自己未来之夜相关的法律知识,为将来顺利从业奠定基础。

3.抓住职业法律内容的重点

(三)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养成

1.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从小事做起,严格遵守行为规范。按规矩办,按要求办,按程序来。自觉养成良好习惯。点滴积累,认真对待一切,不马虎,一丝不苟,认真仔细,形成规律。比如,康德80年如一日,五点准时起床,十点睡觉,准时步行到学校,准时散步。给学生强调“生物钟”的好处。

2.在专业学习中训练,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3.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培养职业情感,学习先进人物,进行自我反省,养成自律。

(四)良好职业法律素质的养成

第3篇: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范文

当前,公务员职业道德现状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服务意识、大局意识和道德观念都在不断增强。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公务员群体中的确存在不容忽视的个体道德失范的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影响了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基础,也给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带来了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公仆意识淡化。在现代化我国的行政体系中,公务员是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代表,是人民的公仆。但是,一些“公仆”享乐主义泛滥,逐渐由“公仆”变成了“主人”。这些公务员逐渐脱离群众,不为群众办实事,不讲效率,不负责任等等,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运用手中的权力的现象屡见不鲜。(2)官本位意识严重。有些公务员利用手中权力实现人的价值。大搞权钱交易,收受贿赂,贪赃枉法,使腐败现象蔓延。公务员权力腐败,严重败坏了党风,污染了社会风气,严重歪曲了人民公仆的形象,破坏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损害了党和国家的声誉,是近年来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为此,当前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重大社会问题。(3)不正之风泛滥。当前公务员的浮夸和弄虚作假之风有愈演愈烈之势:欺上瞒下,搞形式主义,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对失误则尽力隐瞒。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上级乃至中央决策的准确性,甚至导致决策失误,危及国计民生,阻碍现代化建设进程。(4)屡禁不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的重利性促使了广大公务员讲效益、求实、高效,但也引起了一部分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滋生了拜金主义思想,使立党为公、无私奉献的党性原则受到严峻挑战。这些行为严重败坏党风,污染了社会风气。

二、当前部分公务员职业道德失范的原因

综观以上存在问题,除了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尚未建全和完善等因素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市场经济浪潮下价值观走向迷茫。从历史发展来看,从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市场经济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伴随着社会生产的变化,生活方式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人们道德、价值观念的变化,必然引起人们在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的取向上的偏差和混乱。我国目前正处于新旧体制的转轨时期,社会大变革引起了新的道德危机,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初期,具有原始累积时期对金钱的巨大追逐力,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野蛮的掠夺性,尤其是在市场规则不健全的情况下,其负效应显得更为明显,必然会对公务员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产生一定不良影响。尤其是西方社会泛滥的利已主义”和“拜金主义”等价值取向,对社会主义的“公共利益至上”、“为人民服务”等核心价值观念形成了巨大冲击,再加上我国对政府公务员职业道德的教育、监督、约束的机制、措施不健全、不完善,势必造成部分政府公务员价值观的偏颇与混乱。(2)他律淡化和自律不足导致断层。由于国家公务员职业的特殊性及其所产生的现象和道德伦理问题的日益凸显,使得世界上许多国家从20世纪中叶就已经开始了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法制化进程。而国内出台的相关规范大多都是以党的文件形式,不仅在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法制化和强制性方面相对较弱,而且在抑制腐败发生、促进廉政建设、提高公务员职业道德方面的作用和效果也相当有限。再者我国改革前的道德是一个以强制力为基本特征的道德氛围,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传统的道德被抛弃或者淡化,他律的道德氛围逐渐消失。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务员的个体意识与过去相比增强了,但公务员个体意识并不意昧着公务员道德自律精神和行为的形成。在他律淡化和自律尚未形成的情形下,就容易造成公务员道德个体的无他律约束现象,从而造成道德的滑坡。(3)公务员职业道德教育的不足。国外从20世纪70年代就已开始研究和探讨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问题,而在我国它则是随着上世纪 90 年代公务员制度的形成和确立,才逐渐为人们所关注和重视。公务员的道德自律行为来源于自律的意识,而自律的意识来源于职业道德的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如果说长期不强调、不推行公务员职业道德教育;不督促、不约束公务员职业行为习惯养成,就很难产生出一支具有崇高职业道德人格、具有高度自律意识的公务员队伍。

第4篇: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5—0210—02

职业道德教育是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的工作,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民族地区高校培养的是促进民族地区繁荣进步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民族地区高校深入开展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一项重大、长远而又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加强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民族地区高校职业道德教育事关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民族地区高校应该结合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需求合理定位,坚持民族特色,切实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劳动者,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强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促进民族地区高校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民族地区高校正转变到以内涵发展为基本特征的科学发展轨道上来,坚持“为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服务”的特色办学宗旨,结合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需求合理定位,坚持民族特色,努力创办高水平的特色型大学。对民族地区高校来说,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劳动者,事关高校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事关学校科学、和谐发展的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加强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青年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传承与发展,更关系到青年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调查显示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在充分肯定职业道德重要性的同时,对将来要从事的行业的职业道德了解不多,学生知晓的基本为职业道德的共性要求。在与用人单位访谈中,就证实了这一点,用人单位表示目前大部分学生对职业道德的了解多为共性的内容,而对将要从事的职业岗位的职业道德了解甚少,甚至完全不清楚所从事岗位特殊的职业道德要求。因此,民族地区高校深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是大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顺利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然要求。

二、加强民族地区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路与举措

(一)提高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教师是学生最信赖的人,也是学生经常模仿的对象,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义务、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荣誉和职业作风等对学生起着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关系到职业道德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此,民族地区高校要建立健全教师道德规章制度,只有进行科学的教师道德管理,搞好师德建设,提高教育、教学管理

人员的师德修养,教师的道德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而教师的

立业、敬业、勤业、创业和乐业精神,正是师德高尚的重要表现,能对学生起到耳濡目染的表率作用和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职业道德认知水平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首先要激发大学生的职业道德需求,应该转变传统职业道德教育的相对保守的教育方法,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把职业道德教育过程看作教育者和大学生不断互动的过程,只有通过这种平等交流的互动过程才能真正激发大学生内在的职业道德需求,指导学生找准自己的职业位置,立足根本,引导学生认识到工作无高低贵贱之分,行行出人才的职业意识,引导学生把个人需要和自身价值实现同社会需要及“敬业、奉献”联系起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崇高职业理想。通过这样的主体性教育,使大学生不再把各种职业道德知识仅仅当作一般的需要了解的知识理论,而把它们当作自身的行为准则,用来规范自己的职场行为,这样的职业道德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

(三)以职场要求为导向,实施企业化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不仅是一种规范性知识,更是一种实践能力,只有当撞击到具体的实践问题时,才能真正彰显其意义。职业道德的养成和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只有在职业道德规范指导下,在环境的熏陶和职业道德的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要让学生走向社会,参加社会实践,更好地了解社会对自己的要求。只有不断融入社会,把自己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到实践中去领悟、体会和感受职业道德,让学生在职业实践中提高对职业道德的认同,增强道德选择能力,从而形成社会所期待的职业道德品质。因此,民族地区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实践中来进行。高校和用人单位在职业道德教育上进行合作,搭建校企互动的职业道德教育平台,将行业规范和企业要求与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在校企合作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高校的优势在于可以进行职业道德规范的理论教育,包括职业价值观、职业理想规划等,企业则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实习实践过程中渗透职业规范教育,如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文化等,从而使职业道德教育走向具体化。可见,实施企业化职业道德教育,是提高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手段,也是用人单位选拔毕业生的重要途径。

第5篇: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师;专业道德;建构;实践

所谓教师专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能够表现教师专业特征的品质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现的是教师专业情感、专业理性和专业意志的行为准则。教师专业道德本身包含着对教师其他标准的要求,是教师各种素质的综合表现。教师专业道德是能够体现出教师专业特征的行为规范和品质观念,是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形成的能够反映教师专业理性、意志以及情感的行为准则。教师专业道德同时也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教师各方面素质的综合体现。目前,高职教师专业道德已经得到了广大教育学者的普遍关注,高职教师良好的专业道德一方面能够赢得社会对高职教师专业道德发展的信任,另一方面能够激发高职教师能够不断地努力进取,热爱自己的岗位,从而能够不断地完善教师的专业行为,并且能够提升高职教师的专业境界,最终促进高职教师专业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职教师专业化建设不断深化,教师专业道德已经成为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高职教师应该结合专业发展的实际特点,建构高职教师的专业道德,从而使高职教师适应新时期高职教育的相关工作。高职教师担负着高职学生培养的重任,对高职教师专业道德的建构进行深入地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相关研究综述

近年来,关注教师专业道德的研究已经得到了广大教育学者的关注。谷静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升级形式专业道德进行了辨析。对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道德的内涵进行了比较,研究了教师专业道德相对于职业道德的超越,并且探索了教师专业道德重构的策略。刘岩分析了专业道德的组成,并且分析了教师专业道德失范的现象,提出了教师专业道德形成的策略。韩峰分析了教师专业道德的内涵界定,并且提出了教师专业道德的特点和机构。张莉认为教师专业道德是专业发展的潜在动力,分析了教师专业道德的内涵,并且讨论了教师专业道德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主要策略。刘琼分析了我国传统师德规范中的缺陷和教师的道德失范行为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影响,分析了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王仕松分析了目前教师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改革师范教育、加强制度创新。从以上成果可以看出,众多学者已经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师专业道德建构进行了探索,但是就高职教师专业道德的构建理论和实践的研究鲜有报道,因此,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高职教师专业道德构建的重要性

目前,高职教育正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道德失范现象比较普遍,高职教师一方面为高职学生答疑解惑,另外一方面也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高职教师专业道德的建构关系到高职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并且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应该深入地研究新时期高职教师专业道德的内涵,探索高职院校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并且提出有效的高职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措施,促进高职教师专业道德的健康发展,从而能够不断地健全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高职教育和高等教育在社会角色和功能上有着比较大的差异,因此,高职教师的专业道德构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具有其必要性。

(一)有利于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我国工业生产领域急需大量的具有较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而高职教育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的主要方式。因此,高职教师应该具有较好的职业道德,适应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能够扎根于高职教育事业,并且积极地进行职业实践,从而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高职学生。

(二)有利于高职教师的健康成长

高职教师的专业道德可以规范高职教师在实际的工作中应该采取的情感、行为以及态度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高职教师能够积极地探索先进的教育方法,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探索科学研究,最终能够使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地提升。所以,高职教师专业道德的建构有利于高职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最终实现高职教师和学生的协同发展。

(三)有利于高职院校的优化管理

具有较好专业道德的教师可以有效地处理高职院校、社会、家长、学生之间的关系,专业道德能使教师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且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合理地处理教学和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众多矛盾,从而能够有利于学校管理。高职院校除了理论教学以外,还有实训教学,因此,教师之间应该相互配合,学生应该积极配合,从而能够获得较好的实践教学效果,并且能够使高职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良好的形象。

三、高职教师专业道德的范畴

高职教师专业道德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组成部分,专业责任、专业精神以及专业理想等内容。高职教师专业责任是教师必须承担的职责和义务,是对高职教师专业行为道德的最基本要求,是高职教师专业道德的关键组成部分。高职教师专业责任主要体现在对自身的责任,高职教师应该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个明晰的规划,同时应该对学生和学校负责。高职教师的专业精神主要体现在高职教师对所从事的高职教育事业具有的理想、态度、信念、价值观以及道德观等方面。高职教师的专业精神要求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树立良好的专业形象,从而能够提高教学效果。高职教师不仅在知识和道德上对学生产生影响,在精神上对学生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高职教师应该怀有为学生服务的精神、为事业奉献的精神以及为事业风险的精神。高职教师的专业理想是高职教师对专业目标的追求,是高职教师专业素质的关键构成要素,是对高职教师专业行为道德的最高要求,反映了高职教师必须努力的方向。高职教师应该不计较个人得失,并且肯于为高职教育事业付出努力。

四、高职教师专业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教师的专业信念比较缺乏

目前,高职教师的专业信念不够成熟。高职教师具有多角色性,通常情况下,高职教师在工作中仅仅起着传道授业的作用,对社会的实际情况不了解,不善于学习,不善于创新,因此,难以起到示范作用。一些高职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实践过程中缺乏较强的自律精神,人格魅力不足,不能较好地进行自我反思,缺乏自主创新,对高职教育的认知比较匮乏,从而不利于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不够完善

目前,高职教师专业道德发展的环境不佳,不利于高职教师专业道德的形成。高职院校的文化没有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缺乏公平公正的文化环境,从而无法约束高职教师的教学行为,高职教师的价值观无法得到深入地发展,不能促进高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缺乏对高职教育事业的热爱,从而制约了高职教师专业道德的发展。例如,某些高职院校教师管理、评价、激励制度都把教师的业绩和学生的成绩、科研成果等硬性指标联系起来,这样就导致一些高职教师出现了急功近利的思想,为了能够达到道德特定的目标,在实际的教学和科研过程中,违反了教师的专业道德,从而不利于高职教师专业道德良性发展。

五、高职教师专业道德建构的实践对策

高职教师的专业道德行为具有自主、自觉、自律等特点,反映高职教师道德教育的水平,当高职教师的专业道德处于稳定的状态,并且能够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所以,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建构高职教师的专业道德。

(一)高职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信念

高职教师职业道德的建构需要一个循序渐近的过程,高职教师从参加工作,就将高职教育看作了一个事业,在其专业成长的阶段,高职教师的专业信念将不断地趋于成熟。高职教师应该加强自律精神,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和调整,从而促进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高职教师的专业信念形成的依据是其道德责任感的不断深化,要求高职教师依据专业道德的实际要求,形成较好的高职教育认知,并且能够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高职教师可以认真地履行教师职责,竭尽全力地把高职教育事业做好。高职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实践过程中应该具备较高的自律性,对高职教育的内涵有较为深刻地理解。教师的自律精神一旦形成,将成为教师赖以生存的一种文化,能够较大地改变高职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实际生活。高职教师的专业自律可以形成促进其不断反思,不断地进行自我修养,并且能够进行极大地自主创新。因此,高职教师的自我教育是提高其专业道德的关键所在。

高职教师应该不断地深入教育实践,提高自身的专业道德水平。学校不仅要使高职教师具备较好的专业道德意识和正确的专业道德态度,而且应该为高职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专业道德实践平台,从而能够使高职教师的专业道德水平得到全面地发展。搭建高职教师专业道德的实践平台是提高教师专业导师的有效手段,由于高职教师的专业道德和平时的教学相比更能使教师具备更强的责任心,并且能够积极地投入到专业道德培养的过程中。在对高职教师专业道德培养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个别化的指导方式,聘请具有较好专业道德水平的教师对高职教师进行培训,从而使高职教师不断地提高专业道德的决策水平和实践能力。在被指导和指导的过程中高职教师能够不断地体现出道德主体的地位,并且进行积极地自我反思。通过对高职教师专业道德的培养,能够使导师不断地从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专业道德水平,并且形成内在的素质。

(二)加强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

高职教师专业道德的培养和形成,一方面和高职教师的自律性分不开,高职教师应该自觉地将专业道德作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观念,另外一方面需要有相应的专业道德发展的环境。高职院校的文化属于一种约束机制,能够有利于高职教师专业道德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应该创造一个公平、民主、和谐的文化氛围,这样才能有效地约束高职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高职教师价值观以及判断水平的不断发展,并且能够使高职教师在较好的文化环境中不断实现专业道德水平的提升,不断地提高教师对高职教育事业的热爱,并且极大地提高高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能够使高职教师专业道德不断地深入发展。

第6篇: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范文

论文摘要:职业道德教育实效低下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依据调查的结果,其表层的原因:一是职业院校内部对职业道德教育的不重视或边缘化;二是社会道德大环境的不理想或失范化;三是两者的教育影响力方向不一致,产生相互抵消甚至反相作用。但这些都没有触及该问题的本质,需要继续追问其更深层的原因:一是职业院校对“道德人”的假设,这就使得人们在道德判断中缺失了个体的自身利益的维度,从而与社会现实情况相冲突;二是职业道德教育中采用的是“规范伦理”,这就使得职业道德绝对化,没有涉及冲突情境中的权衡问题,而这些冲突情境在工作中是极为常见的。为了从根源上解决这一问题,应正确对待“经济人”的假设,运用“应用伦理”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学会选择和权衡,有能力处理工作情境中的道德冲突,使得学校培养的人和社会人的角色一致起来。

职业院校中德育低效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职业院校中的德育内容较丰富,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职业道德教育。因为职业院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即面向社会实际培养一线的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因此,个体的职业道德就关系到社会各行各业从业人员的基本道德素养,同时也关系到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高低。就目前我国道德教育的实施状况来看,职业道德教育主要在基础教育之后,对职业教育而言,主要在职业院校。然而,当前职业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实效令人担忧,成为企业和行业对其毕业生抱怨最强烈的方面。笔者就此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调查访问,结合调查结果.本文就此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展开讨论。

一、“边缘化”和“失范化”的夹击:职业道德教育低效的表层原因

教育的效果是合力的作用,包括来自学校内部和学校外部的系统力量。职业道德教育实效问题同样如此,是职业院校内部和外部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拷问职业道德教育低效时,也必须从这两个部分入手探讨三个方面的问题:职业院校内部职业道德教育有没有问题?学校外部特别是社会对职业道德教育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两者的教育效果是否一致,其合力是增加各自的效果。还是相互抵消或出现负面效果?

(一)“边缘化”:职业道德教育低迤霭熬效的内部原因

笔者对上海市、南京市和温州市的8所职业院校进行了实地走访和羼调查,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职业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处于整个职业教育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的“边缘”。事实上,职业道德教育主要有以下途径:一是制度性的职业道德课程;二是专业课程;三是就业指导课程;四是班级活动和课外活动。

(1)制度性的职业道德课程比例较小且内容单一。当我们问及职业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时。院校的老师就会拿出教学大纲告诉我们有5-6门,甚至7—8门课都进行此类教育,这些课程事实上绝大多数都是政治课,还有少量的人文课程。这一点。也从学生那里得到证实,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没有涉及职业道德。当然,不可否认,在职业道德教育中需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引领以及人文精神的熏染.但从职业道德教育的课时比例来看,仅占这些课程的20%左右。一般而言,职业院校仅《思想道德修养》或《职业道德与法律》一门课程。即使在这门课程中,所讲授的内容从教材上来看有几个特点,一是不分专业;二是职业道德内容比例较少,从字数上看,仅占1%左右;三是内容以职业道德规则或基本规范为重点;四是少有情境性的职业道德问题探讨。

(2)专业课程中的技术伦理教育较少出现且容易被压缩。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院校的某些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中有部分任课教师把技术伦理列入课程计划中,但在访谈中该教师坦诚的表示,这些内容虽然非常重要,需要系统讲授,但当前随着科技的进步,需要教授的专业技能越来越多,在课时紧张的时候,有时不得不砍去这一部分。可见。在日常的专业课程中,职业道德教育很难占有一席之地。

(3)就业指导课程中职业道德的篇幅偏少且内容偏浅。所有院校都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且有些非常新鲜活泼。但在所有内容中,职业道德教育所占篇幅很小。例如.某职业学校职业指导课总体为16学时,而职业道德仅占2学时,且这在职业院校是普遍现象。在有限的2学时课程中,教师传授的职业道德多数不涉及具体的职业道德问题,比较浅显、简单。因此,就深度而言,职业道德教育还很不够。

(4)班级活动和课外活动中职业道德教育时有时无。除了正规的教学之外,学生还参与各种班级活动和课外活动,例如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开展主题班会,在某些班会中会把职业场景中的礼仪教育作为主题来谈。在实习和见习之前,合作单位会就与工作相关的劳动纪律和职业规范来学校讲一课。这些活动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可谓零零星星,时有时无,没有制度上的保障,也就很难起到实实在在的影响力。

由此可见,在上述几个环节中,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是:比例小、内容浅、以知识和职业规范的传授为主、容易被压缩。因此,无论从数量、广度还是深度来看,职业院校中的职业道德教育越来越呈现出“边缘化的倾向。

(二)“失范化”:职业道德教育低效的外部原因

职业道德教育的低效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除了职业院校的影响之外。还有学校外部的影响,可以把它称之为“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大众传媒、社会风气、家庭环境等等。我国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那些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相匹配的道德要求受到调整,有些已经瓦解,但是,一些新的伦理道德规范尚未及时形成和确立。于是在转型过程中的社会道德领域出现了一些‘真空’地带”。再加上,当前社会职务犯罪比比皆是,弄虚作假堂而皇之,这种情况已经严重到可以用风气来形容。种种见利忘义的行径导致了社会的“失范化”现象。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人们的道德也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而获得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要形成健康、良好的职业道德就难上加难。

(三)“内外脱节”:职业道德教育低效的系统原因

当然,从上文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职业院校所进行的正面的职业道德教育和社会环境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是相互抵触的。当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会发现学校中所宣讲的和社会实际情况反差较大,开始的时候会出现不适应.后来渐渐也就“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了。从个体的道德发展来看,职业院校所呈现的道德生活情境和社会生活实际是脱节的,而他们对此又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由此出现了道德混乱和随大流的情形。这种脱节可以说是职业道德教育在教育大系统形成合力过程中的一种失败。但对于这种失败。学校和社会双方总是互相埋怨,互存不满。在这种情况下职业道德教育要见实效实在很难。

二、“道德人”假设和“规范伦理的主流地位:职业道德教育低效的深层原因

(一)“道德人”假设: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

在埋怨社会“失范”和学校——社会环境脱离的现实时,我们有没有考虑到职业院校对人性的假设是否符合社会现实?杜时忠教授指出“传统德育作为一个整体对于当代中国来讲,尤其是对于现代化的社会来讲是过时的。不适用的。它对人性的设计,欠缺知性,不属于科学”目,而这种“欠缺知性”的人性假设就是“道德人”。对于“道德人”,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但总体都表达了“人之初性本善”。经过一定的修炼后“人皆可成尧舜”,“重义轻利”,即只讲付出不论回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些就是当前职业院校中职业道德教育的人性基础。在这样的假设下,学校积极推崇“奉献精神”、“大公无私”“牺牲小我,顾全大家”,总是把不顾家庭、不顾个人健康,全心投入工作有些甚至以身殉职的案例作为榜样来教育学生。由此,我们可以认为。职业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目标是培养未来职场中的“道德人”。这种“道德人”的假设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例如,孔子就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诸如此类的论述在中国历史上比比皆是。

但是,这种假设事实上带来了种种不利影响,具体表现为:一是学生把职业道德等同于职业规范和工作中的顺从,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二是学生本能的会产生对个人利益的追求,这一点无可厚非。但在上述这样的院校职业道德目标的引导下,学生只能隐藏这些追求,否定自我,转而“伪善”地服从集体利益,这会导致严重的人格分裂;三是社会人的追名逐利无时无刻不在学生的周围发生,从“道德人”的眼光来看,当然,种种社会现象确实“失范”。于是,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定会产生冲突、困惑和无所适从,经历了这一切以后,有些人会正确的反省。但更多的人可能会漠视职业道德,我行我素。

可见,职业院校所采用的“道德人”假设,从根本上使得职业道德教育难以取得实效。如果不转变这种人性假设,不正视个体的自身利益。然后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或集体利益之间关系的话,我们的职业道德教育改革难以有所突破。

(二)“规范伦理”的主流地位:职业道德教育的依据

我们目前的职业道德教育更多的是职业规范教育,那么在知晓了一整套职业规范之后.学生为何仍然“规范”不起来呢?是内容有缺失吗,从教材分析来看,显然不是。那又是什么原因呢?事实上.当前我国职业院校中的职业道德教育所依据的是“规范伦理”,即强调学生知道规范,牢记规范并执行规范。而这些规范是“死”的,是绝对的,是条条框框的,只要遵守就可以了。于是,在教学中,强调“知识”和“规范”的“讲授”和“灌输”.考核中,强调的是对职业规范的“记忆”和“复制”.即使有材料分析题。也不过是虚拟的纸上谈兵而已,并不会对学生的内心产生任何影响。总体而言,目前的职业道德教育是把职业道德看成一种知识.而非一种实践。

然而。现实的职业情境是极为复杂的。虽然这些职业规范都会遇到,但情况并不是那么简单,只要做出是与非的判断即可.而是多种道德因素错综交织,需要更多的是权衡和选择,而不仅仅是非此即彼的决定。在这样的情况下,毕业生往往会不知所措。因为他们没有相关的体验。也没有为这种冲突做好充分的准备。

可见,职业院校中“规范伦理”的主流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即使了解了所有的职业规范,考核满分.也难以在错综复杂的职业情境中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三、“经济人”假设和“应用伦理”的选择职业道德教育低效的出路

市场经济是一种体现利益关系的系统,在这样的背景下,忽视个体利益的“道德人”很难站稳脚跟,而只是大胆地提出“经济人”的假设,并正视这种假设,才能正确处理市场经济中的种种利益关系。此外,基于道德实践、道德冲突,追求制度伦理和程序伦理的“应用伦理”继承并超越了“规范伦理”的阈限,更适合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依据。在这两个根本性的方面做出变革,职业道德教育才可能取得实效。

(一)正视“经济人”:职业道德教育改革的根本

根据经济学的研究成果,“经济人”具有理性和自利两个基本特征,所谓理性是指这种人具备关于其所处环境方面的知识,而且这些知识即使不完备也是相当丰富透彻的,同时。这种人还被设想为具备一个有条理的、稳定的偏好体系,并拥有很强的计算能力.以此来获得其偏好尺度上的最佳方案。所谓自利是指经济行为的当事人是以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的人。当然“经济人”也经历了古典模式到新古典模式向广义模式的转变,特别是贝加里·贝克尔、詹姆斯.布坎南已经把它拓展到了非商品性领域,包括精神的和物质的,自然职业道德也在其中。

在这种假设下,作为道德主体的人在一般情况下,进行价值判断及行为选择时,通常处于对自身利益的权衡.希望用最小的德行成本获取最大的利益。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经济人”并非完全以利益为中心。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许多不求回报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仍然存在。但这些不是处于常态下.而是处于某些特殊需要和特殊情况。否则的话,人们就会处于天天加班而无法获得津贴的伪道德状态。

由此可见.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自由、平等符合伦理学上的“善”,经济学所承认的人的求利动机的正当行为也可以或应该看成是道德的,在这样的前提下,“经济人”假设就比“道德人”假设更贴近社会现实,更容易把职业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和复杂的社会现实情况联系在一起。

在“经济人”的假设下,职业院校中职业道德教育不仅要宣扬无私助人的崇高举动、超越纯粹的仁爱之心.更要从学生的常态出发,分析在工作情境中可能遇到的道德事件,并强调此时如何以合乎道德的方式来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如何权衡,然后以最小的德行成本获得最佳的道德效益。另外,由于经济领域和学生的专业学习息息相关,可以把对这些问题的探讨纳入到专业课程中。更有利于激境化的思考。

(二)运用“应用伦理”:职业道德教育改革的实践基础

伦理学中的难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往往并不在于对道德作用与地位的体认,而在于道德原则的应用;特别是当出现两难(道德悖论)之时,也就是说在同一事例上发生了不同的道德规则相互冲突的情形之时,人们应当采取何种态度,应怎样根据不同的因素与几率进行权衡。这是“应用伦理”的核心观点。一般情况下,当单一道德规则出现的情况下,人们都会按照规则行事,不会出现是否道德的疑问。只有当几种道德规则同时出现,又产生冲突时。人们才会去考虑怎么做是道德的。事实上,职业世界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常常属于后者。在这样的情况下,“应用伦理”比“规范伦理”更具有实用价值,成为个体职业道德实践的基础。

如果职业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能够运用“应用伦理”,那么其教育教学必然转变原来的知识性、规范性的特点,而是在内容上。注重工作情境中的两难问题,在方法上,采用“实践”和“参与”的方式,让学生在贴近职业现实的情境中,了解、讨论、争辩,从而确立起正确的职业道德观.获得一种真实的内心体验,增强对职业道德规范的认同度,提升对道德冲突的处理能力,以便为未来就业和道德的从业做好相关准备。

值得一提的是,应用伦理的运用不仅仅是指在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也包括社会道德建设方面的运用。在社会道德建设中,需要强调的不仅仅是建立一套经典的、经得起推敲的道德原则或道德规则,更重要的是通过制度的道德和程序的道德使得这些原则和规则可以应用。合乎道德的制度和程序一旦建立起来,就能够从制度上避免社会的失范,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结语

综上所述,当抵及职业道德教育低效的根本性问题解决了.即“经济人”假设和“应用伦理”的选用,才可能从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和互相埋怨中脱离出来,真正建构一个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系统,培养符合时代特征的、具有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劳动者。

注释:

[1]李刚,高静文.市场经济与道德代价.哲学研究,1997,(3).

[2]许锋华,杜时忠.从“道德人”到“经济人”——关于德育实效问题的根源探讨与视角转换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6).

[3]薛飞.“经济人”的德行选择与道德制度建.长白学刊,2001,(1).

[4]甘绍平.伦理智慧[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11-14.

参考文献:

[1]肖平,朱孝红.职业道德现状与职业道德教育的边缘化.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5).

[2]许锋华,杜时忠.从“道德人”到“经济人”——关于德育实效问题的根源探讨与视角转换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6).

[3]朱冬英.从“理论灌输”到“实践参与”.高职德育模式的转换.江苏高教,2005,(6).

[4]杜时忠,当前学校德育面临的十大矛盾.当代教育论坛,2004,(11).

第7篇: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体育 新课程 德育教育 师德建设

新课程要求我们要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关键在于教师,也就是取决于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部分,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的教育理念,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意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它以“三个面向”的现代教育观为基础,以培养“四有”新人作为教育的目标。因此我们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

(二)要搞好师德建设,就必须遵循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同时应认识现阶段教师职业道德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教师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主人,教师的个人利益和教育事业的利益相一致,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教师的利益,是建立在教育事业的基础上。只有在教育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才能得到相应的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要符合教育规律。这是因为教师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道德要求,而教育教学活动受到教育规律的支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对教学的目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制定出正确的方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这是教育的固有规律,也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

当前,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对教师道德观念造成冲击,它集中表现在:

(1)未能处理好个人利益和事业的关系,缺乏奉献精神。

(2)违背“教书育人”的教育规律,缺乏责任感和事业心。

(3)未能树立“为人师表”的教师形象。少数教师不能处理好师生关系,对学生漠不关心,甚至歧视,讽刺学生。对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道德素养是深化教育改革,培养跨世纪教师队伍,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工程。针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和目前教师队伍职业道德的现状,天津市汇文中学在师德建设中切实做到了: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学校领导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国民公德、职业道德,并在全体教师中倡导“爱生育人的教育思想,忠于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不断开拓的进取精神、团结奋进的协作精神和勤奋踏实的实干精神”,以提高全体教师的道德素质。

2.以师德规范,使教师行为规范化。汇文中学在教师形象的塑造上,要立足于人的最高境界,因此,在师德建设中,学校领导班子狠抓制度建设,让教师在学生中真正起到“为人师表”的示范作用。

3.满足教师合理要求,增加教师期望值。学校领导根据教师“事业心高于一切”的特点,从事业上,成就上激励教师在政治上进步,在事业上冒尖。始终抓住敬业奉献的主旋律,在教师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4.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增强学校的凝聚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教师的道德素养的业务水平存在着直接的同步关系。学校领导班子根据当前的教育趋势,制订相应的教育科研计划,确定研究课题,动员和组织全体教师大胆进行教改实验,鼓励全体教师把握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方向,开展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活动,从中锻炼提高教师的教育教研能力。通过这些措施,有效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励教师努力提高道德素养和业务能力,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包括对学生的成才教育和做人教育,但目前的教育情况却不甚理想。不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普遍重视的是学生进行智力开发,单纯追求分数的高低,忽略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即精神因素的开发的培育,影响了德育的健康发展。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考虑,这不仅是短视的,而且是危险的,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是完全必要的。

由于各年龄阶段的学生接受能力有所不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方式也要有所不同。作为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我们同样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将各个学科进行德育教育切实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培养的重要阵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德育教育中,我们对中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从根本上讲,是教给学生如何做人的道理,使其选择正确的道路,成为社会的好公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确立正确的价值观,首先要正确对待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三方面的关系。我们只有帮助学生确立好这三方面的关系,才能使学生的思想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

第8篇: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中职生 职业道德教育 素质人才

职业道德素质是学生就业、发展的良好保障。2006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人才。职业道德就是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思想和行为规范,包括道德规范,依法从业的职业品质,对个人,对单位,对社会的事业心和进取心等。不同职业的从业人员应当具有其独特的职业道德,职业责任感、职业自律意识和敬业精神。

一.中职学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必要性

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培养多层次、多样化的技能型人才,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这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导,即要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文化知识,同时也要开展从事职业工作的道德教育。在教育中如果只重视前者,合格的劳动者则从何而来,同样也不符合职业教育的要求。以我校(吴江中专)为例,很多学生在平时行为习惯不好,迟到、旷课时有发生,学校后来开展了后进学生“一帮一”活动,持之以恒,现在以上情形很少发生,学生自觉遵守校纪校规,为他们将来就业打下了基础。

(二)素质教育决定中职教育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着眼于全体,服务于受教育者长远发展,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中职学生应具备的素质主要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从事专业所应掌握的技术技能;二,学习和发展的能力;第三,思想品德、职业道德。中职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懂得怎样做人、如何学习、劳动、生活,遵守政策法规,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责任。我校每年都要为新生开展法制教育,让学生提高思想意识。

(三)教育规律决定中职教育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中职学生在生理、身体上发育由半成熟的时期逐步走向独立性和自觉性的成人化关键时期,适合各项运动技能学习。心理上有着好胜心强的特点。但在与人交往、合作、共同相处中能力欠缺。

学生接受良好的道德习惯是需要循序渐进的,是一个长期需要坚持的工作。中职教育必须重视学生养成教育,让学生通过不断学习逐渐改变已有的不良行为习惯,逐步朝着合格的就业者迈进。中职生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应接受职业礼仪和职业道德教育,初步地培养起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循序渐进培养出道德品质高尚的合格人才。如开设体育课时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展开教学,力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锻炼学生与他人合作交往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树立直面挫折,不断进取,挑战自我的积极人生观。

二.中职教育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现状

(一)中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在中职学生的调查中发现职业道德对将来自身发展所处的重要位置被广泛认可。但在充分肯定职业道德重要性的同时,中职生往往自律性不足。例如有些学生学习没有目标,对所学知识没有建立兴趣,平时不遵守校纪校规,迟到、早退屡有发生。在社会实践中用人单位对中职生的团队意识、服务意识、事业心、责任感也不是很满意。但值得欣慰的是很多学校都在改变这种状态,意识到职业道德教育对中职生素质培养的意义。此外中职院校其职业性的特点,又使其职业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职业道德教育受到重视的这种态势将持续并发展下去,培养出更多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脱离实际,缺乏实践性

人才培养应该以用人单位要求实施,目前的职业道德教育在教育途径方法上大都比较简单、单一。政治课、礼仪课就承载者一所学校所有的职业道德教育,这明显不足。有的学校增加日常管理、行为规范来约束学生、教育学生,但由于缺乏应有的惩戒,效果也不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关键需要触动学生内心,让他们自觉接受。我校每年都要安排新生观看普法节目,参观监狱生活,参与法庭审判等活动,学生往往触动很深。

三.培养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的具体实施

(一)创设“校园环境”

中职学生可以通过保持良好持续稳定的心理状态,认识自我、乐观、积极向上,对待事情有自制力,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能用尊敬、信任、友爱、宽容、谅解的积极态度与人相处。这些目标的达成都需要学校创设良好的氛围。要充分发挥学校硬件设施,多设立立志的文化标语,伟人的名言警句。加强校园网络管理,通过对校园网络道德宣传力度,让中职学生在网络社会中道德规范,明白是非,养成良好道德情操和健全人格,让校园网络成为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认识自身、了解心理健康对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自觉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组织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如“校园吉尼斯”“成人仪式”等。学校要调整好课程结构,多增设些人文素养的课程,培养学生情感。另外在课程教学中要求教师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其中。如在体育课教学中开设游戏“”练习,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精神等。

(二)加强教师师德教育

我以前教学的时候碰到一个学生,只要教师一批评他就极力反抗,脱口而出“天下乌鸦一般黑”。我当时很惊愕,为何学生对老师存在如此大的看法。事后了解学生在初中时一直受到老师“关注”,教师批评非常直接,导致学生对教师没有任何好感。在职业学校教师往往需要付出更多来关注“问题”学生。如何感化,教师自身的道德规范至关重要。教师作为学生的师长,需不断提升自身道德情操,努力塑造人格魅力,无形的人格力量去感召学生。良好师德风范的形成,将会在职校职业道德教育中显现最直接、最有效的榜样作用。

(三)加强企业与学校合作交流

搭建校企双方在人才供需上的平台,促进校、企在技能人才培养、输送、使用上的交流与合作,缩小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建立双方制度化、长期可持续的合作机制。要增加中职院校学生的实践锻炼机会,我校每年都安排一部分学生进入企业实习。通过实习很多学生改变了自身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认清了自身发展目标。

此外需要企业帮助学校完善“实习制度”,评价方法要细化,在考评指标的设定上,要具有指导性.针对性,可操作性。让学校、教师清楚学生通过实习之后存在哪些问题,需要如何改进。让学生发现自身不足之处,深刻体会职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结束语

职业学校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不仅仅只依靠学校,更需要社会各界积极配合,把它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程汉.论加强高职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期刊论文].文教资料

第9篇: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工作 有效途径

一、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的基本特征

我国事业单位会计不同于一般的企业会计,它的主要目标不是盈利,而是服务于国家预算管理和单位提供预算财务收支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有关财务会计信息。一般说来,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的基本特征集中表现在它的公共性、财政性、专用性和非盈利性几个方面。

(一)公共性。事业单位会计的公共性是指事业单位属于公共部门,以实现政府的公共职能为目的。事业单位会计的核算对象主要是公共部门的资金,并且主要以公共事务为核算依据,以公共事务的有效成果为考核目标。

(二)财政性。事业单位会计的财政性主要是指其会计与国家财政在资金领拨、政策法规及反馈等存在着比较紧密的联系。换句话说,就是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属于财政性的资金。

(三)专用性。事业单位会计的专用性主要是指事业单位的资金具有特定的来源,它的使用也会具有明确的去向,必须按照要求合理利用,基本上保证专款专用。

(四)非营利性。事业单位会计的非营利性是指事业单位会计主体不以营利和追求资本增值为目的。这是与一般的企业会计具有明显不同的地方,事业单位具有明显的非市场性。

二、提高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会计人员配备方面

首先,严格规范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招聘与选拔。事业单位工作是严肃的,必须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社会经验才可以胜任。在招聘事业单位会计人员时,一定要本着公开公正的原则,杜绝一切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人员,选拔出高素质的会计专业人才。

其次,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增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事业单位领导应该不断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处理账务的能力,同时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的相关培训。不做假账是会计工作人员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每一位会计工作人员都要自觉遵守,另外,会计人员更应该加强自身道德建设,依法践行会计从业人员的工作规范。

最后,由于事业单位工作比较稳定,容易形成懒散的工作作风,所以,单位领导要注意采取各种激励措施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二)会计制度建设方面

其一,明确事业单位的会计目标。《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第一条提到“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财务行为,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事业单位健康发展”。在实际的工作中,往往出现目标定位模糊的状况,这就容易导致会计工作没有明确的方向,会计信息得不到及时的反馈等。

其二,进一步完善权责发生制。事业单位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我国大部分的事业单位主要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但是随着我国会计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收付实现制已经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了,事业单位必须适当引入权责发生制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所以,我国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引入和完善权责发生制,从而更准确全面地反映出单位的财务信息,为领导者做出正确的决定做好铺垫。

其三,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的会计审计体制。审计作为会计工作的监督和补充,能够极大地提高会计工作的精确度。事业单位一定要建立健全内部监督管理机制,将会计审计工作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确保事业单位的财产安全,合理使用每一项资金。审计部门要定期对所有的会计账簿、会计凭证、会计报表以及会计档案等进行严格审查和监督,找出会计工作中的漏洞,及时向领导汇报工作,确保会计工作的严肃性。

(三)会计工作细节方面

第一,进一步完善会计预算编制与管理。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财务预算,将财务信息准确客观地反映给单位领导,为领导者的决策提供财务依据。财务部门应该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及时编制财务预算,并对拨付的资金进行全程跟踪监管,防止现象的发生。

第二,加强事业单位的网络会计建设。网络会计是建立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之上的,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现信息集成,如今大部分的企业已经在运用网络会计了,我国很多的事业单位也在努力加强网络会计建设,实现财务信息的整合和完善,以促进会计工作的有效性,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

第三,实现事业单位财务统一化管理。加强财务管理,提高会计工作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实现财务统一化管理。对于事业单位来说,财务风险依然存在,所以要将财务进行统一管理和运用,防止在经费使用过程中存在各部门难以协调的不良现象。

三、结论

总体来说,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漏洞和不足,想方设法提高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有效性是时展的要求,也是我国事业单位的工作重点。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M],2012.

[2]崔惠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会计,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