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生态研究范文

城市生态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生态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生态研究

第1篇:城市生态研究范文

1、创建生态城市的一体化格局,提升城市生态设计水平

生态绿化通过构建多样性景观,对城市整体空间进行生态合理配置。城市绿地不应局限于仅仅作为视觉的欣赏对象,还应满足城市绿化的外在形象美观。作为城市自然生产力的主体,城市生态绿化应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因此,城市生态绿化应贯彻生态优先准则,同时参与城建项目规划和建设过程,而不是工程建设的最后补漏和修饰。其思路包括:在实施城市生态绿化建设中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把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降低到最低程度;完善城市绿地规划布局能有效协调城市居民与环境的关系;根据城市气候效应特征和居民生存环境质量要求,搞好城市绿化布局并进行城市绿化系统设计,提出城市功能区绿地面积分配、品种配置、种群或群落类型方案;根据生态功能区建设理论,建立环境生态调节区,在此区中,自然生态系统的特征和过程应被保留、维护或模仿。

绿地在城市生态环境中担负着环境净化的重要功能,防止城市污染。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基底—廊道—斑块”理论,建设城市生态绿地的绿网系统。根据城市不同分区的空间异质性,贯通城市内的绿廊结构,其中绿廊穿越外环绿带、楔形绿地和中心区园林绿地,将城市周边的清洁冷湿的空气经过高绿量的森林群落引入城市内部,缓解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在城市的生态绿化工作中,我们应注意城市绿地分布的均匀性和合理性。在目前加快城市绿化步伐的一片呼声中,人们似乎更热衷于城市新区绿地的开辟,城市中心区绿化、老城区绿化缺乏应有的关注目光,新、老城区绿化建设的“两极分化”也由此而生,“最需要绿的地方反而最缺乏绿色”。针对此现象,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城市公共绿地在新区与市民聚居的中心区、老城区之间得到合理的分布和平衡的发展。

城市生态设计工艺,是指根据自然生态最优化原理设计和改造城市生产、生活系统的设计和工艺流程。在城市的生态绿化中要应用城市与自然共生原理,广泛使用生态技术。如目前国际上开始推广应用的污水处理墙,装置的原理很简单,只是利用温室原理和植物、生物技术来处理污水,这种方法是全生物型的,不向大自然排放毒素。另一种生态设计方法是人工社区湖,即在社区内的某个街段设一个这样的湖,既能作为水量存储,更重要的是采用生态技术处理和净化社区废水,并用太阳能来保持池水的温度,经过净化的水可以循环使用。此外,日本科学家发明的生态路灯能吸收道路上汽车排放的各种废气,我国科学家发明的生态水泥能吸收水体中的污染有害物质,这些都是生态技术应用于城市建设、绿化的例子。在城市绿化中大量运用生态技术,既能提高绿化工作的科技含量,更有利于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

2、加强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合理植物群落

物种多样性是促进城市绿地自然化的基础,也是提高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所以,生态绿化应恢复和重建城市物种多样性。我们应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建立自然保护地,维护自然演进过程;修建绿色廊道和暂息地,形成绿色生态网络;增加开放空间和各生物斑块的连接度,减少城市内生物生存、迁移和分布的阻力,给物种提供更多的栖息地和更便利的生境空间。生态绿化要发挥健全城市的生态功能,将更多的野生动植物引入城市,满足市民与大自然接触的天性要求。城市要尽量保存适应野生动植物生存繁衍的栖息地。西方国家常以野生动物的种类及数量来衡量城市绿地和生态环境质量,这对于我国也有借鉴意义。保护和建立半自然栖息地是生态绿化实现自然保护的重要途径。“半自然”是指人类干扰之前保留自然植被痕迹的地方,但又被人类深刻改变,不能视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然。如遗留的林地、湿地、草地以及废弃的深坑、水库和人工湿地系统,它们是水生动物良好的栖息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量自然生境的丧失。生态公园是模仿自然生境、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理想途径,如伦敦中心城区的海德公园、中山市的歧江公园,都是较好的例子。中国大多数城市中的自然环境与外部大自然断绝联系,但通过划分城市的生态功能区,构建城市的“绿楔”、“绿廊”以及“绿网”,能够恢复城市外部生物基因的正常输入和城市内部生物基因的自然调节。特别是在草地生态、森林生态、淡水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交换关系,不仅要求是水平向的而且应该具备垂直向的承载条件(如自然坡岸、湿地、攀缘面等)。城市在引入自然群落运行机制时,宜划分正常生态区、过渡生态区、变异生态区、半自然区等不同区域,确立各级生态功能区之间、城市生态区之间与外部生态区之间的生境通道和生态走廊,为不同丰度、不同干扰承载力的生物群落之间的基因系统和调节创造条件”。

绿地群落是一个有序而渐进的系统发育和功能完善的过程。生态绿化应改变绿化的事后管理和末端管理为源头的管理,改善种植结构,提高绿地自身的稳定性和抗逆性。生态绿化所用植物应尽量选用与当地气候、土壤相适应的物种,利用绿地凋落和绿肥等土壤适应物,进行再循环和再利用,形成群落自肥的良性循环机制,从而减少施肥、除草和修剪等非再生资源的使用,降低绿地建设、维护费用。重视绿地水体的建设,为有益昆虫和两栖动物提供适宜生存的环境,形成绿化植物-病虫害-天敌及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和制约,实现城市绿地植物无公害控制。把握地带性群落和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合理选择耐荫植物,充分开发利用绿地空间资源,丰富林下植被,改变单一物种密植的做法,使自然更新物种具有生存和繁衍空间。应用人工顶级群落和动态平衡演替理论,形成具备多个优势物种的不同类型群落交错分布、稳定而优美的城市自然景观。

3、提高植物配置水平,体现城市地域人文特色

城市生态绿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合理的植物配置。首先要求我们提高对植物品种的认识,加强地带性植物生态型和变种的筛选和驯化,构造具有乡土特色和城市个性的绿色景观;同时慎重而节制地引进国外特色物种,重点还应是原产我国,但经过培养改良的优良品种。目前大多数城市的绿化植物种类不够丰富,这与对绿化植物的要求太高,过于追求完美或轻易否定有关。如片面追求“四季常绿”,使适应性强、色彩丰富的落叶植物遭冷落;“一次成型”等急功近利的做法,也导致慢长植物和缺乏大规格花木的植物被随意抛弃和轻易否定。又如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生长良好,生态效应高的植物,像华南地区的幌伞枫、秋枫、海南蒲桃、野牡丹等优良植物品种乏人问津;而南洋杉、海枣、红刺露兜树等滥用;大王椰、台湾草、黄金榕铺天盖地。由于我们对植物生存环境特性缺乏了解,出现了将一直生活在阴凉环境的罗汉松大树千里迢迢移栽在干热的岗顶上,结果只能是枯萎死亡。在城市绿化中,我们应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最终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

第2篇:城市生态研究范文

【摘要】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建设生态文明”的发战略目标被明确提出,而我国未来发展中“生态文明”这一战略目标的提出,则标志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生态化的发展目标下,城市建设强调在减速城市化进程的基础上,还必须着力于生态文明的建设、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以及和谐社会的全民构建,以期从根本上实现我国城市的生态化发展。但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前提,城市生态的合理规划同时也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一种内在的要求。而要做好城市生态规划,首先我们应理清城市生态规划的基本内容,并在明确城市生态规划注意事项、把握城市生态规划要点的基础上全面推动生态城市和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城市;生态规划;生态城市

1 城市生态规划的基本内容

要对城市生态规划的基本内容进行分析和阐述,首先我们应当对城市生态规划的基本内容进行简单的了解。

1.1 城市生态规划的基本内涵

现代城市是一个多介质、多层次且多元化的人工性的复合生态系统,不同层析、各个子系统以及不同的生态要素之间存在着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而城市生态规划则始终坚持以整体优化、趋适开拓、协调共生、区域分异以及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的原理指导,将城市的环境容量、生态适宜度以及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等作为基本依据,在对城市生态功能进行合理分区的基础上对生态工程进行相应的创新,以期从根本上改善城市的生态及环境质量,找到最佳的城市生态位,进而在不断的探索中开拓并占领出空余的生态位,使生态系统的整体潜力得到有效且充分的发挥,推动城市生态系统维持一种良性的循环状态,进而维持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环境之间在关系上的协调共生和可持续发展。

1.2 城市生态规划的基本内容

基于以上对城市生态规划的内涵分析来看,在高度的社会文明与生态环境意识下,城市生态规划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基本内容:

1.2.1 高品质的环保系统

高品质的环保系统应该能够对城市中存在的包括大气污染、废渣、废水以及餐饮、屠宰、大众娱乐场所等不同系统所排除的各种城市废弃物进行及时的处置和处理,而这种处置与处理行为需要按照不同废物的特点进行开展;同时,该系统能够加强对噪音的管理,可以保证不同环境质量质量都满足先进城市的最高标准,进而保证生态环境的洁净与舒适。

1.2.2 高效能的运行系统

高效能的运行系统包括充足的能源、通常的交通系统、有序的物流及客流系运输系统等。该系统中需要快速且有序的信息传递系统,并配有保障性的物资供应系统与城郊的生态支持圈,需要具备完善且专业化的服务系统与污水的排放和处理系统等。

1.2.3 高水平的管理系统

高水平的管理系统需要资源利用、人口控制、社会服务、劳动就业、医疗保险、城市建设、治安防火以及环境治理等够做都具备较高的管理水平,以保证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在开发利用方面的合理性和适度性,并对人口的规模加以控制,促进人与自然、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1.2.4 较完善的生态系统

较完善的生态系统不仅需要城市拥有较高的绿地指标,使绿地的覆盖率、城市人均绿地面积以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达到标准的数值,同时还必须保证绿地在分布和布局上的合理性,使绿地规划实现在点、线、面上的有机融合,在生物多样性水平全面提升的前提下构建起完善、全面的复层的绿地系统。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城市生态规划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经济规划和环境规划,这种在生态概念下的城市规划是联系城市整体规划、经济规划和环境规划的桥梁,其强调的是一种协调性、能动性、整体性与层次性,其要追求的社会文明、经济效率以及生态环境的统一与协调。因此,在进行城市生态规划的过程中,处理要对以上分析中提及的城市生态规划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进行把握之外,我们还必须对城市生态规划的要点进行全面的了解。

2 城市生态规划的要点分析

城市生态规划所要实现的是社会、经济和生态之间的协调和统一,要在实践中做好城市的生态规划工作,我们还必须对以下几点问题进行考虑和把握,在解决以下几点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城市生态规划的内容积极推进生态城市的全面建设。

2.1 城市生态规划要考虑城市经营成本

城市经营成本的整体水平可以说是社会经济发展效率、生态保护现状、资源里利用和节约情况以及城市内在发展的一种重要性的表征。若城市的经营成本相对交稿,说明其经济的发展具备一定内在的不协调性。尽管我国多数城市目前都处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时期,但其经营成本实质上依然交稿,所以在进行城市生态规划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必须对城市的历史经营成本进行理性的分析,通过对经营成本的分析发现成本居高不下的因素,进而有针对性地对城市生态规划的着力点进行研究。

2.2 城市生态规划要研究人力资源转化

如何将数量众多的人口资源转化成为有效的人力资本是目前城市生态规划中的重要任务,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本质性要务,同时也是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成功推进的重大保障。在人力资源转化问题中涉及到就业、生活质量提高、共同富余、二元结构消除、中产阶级发展以及我国国际竞争水平提高等众多问题。要在城市生态规划中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充分认识城市当中人力资源在三大产业当中的历史分配变化情况,在全面研究人力资源转化问题的基础上提升对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规划。

2.3 城市生态规划要顾及区域生态安全

从本质上来看,要通过生态规划推动生态城市的建设,所要构建的生态城市本就不是封闭性的系统。只有通过城市与其他区域之间在物质方面的有效流转,才能充分体现城市的发展活力。与此同时,区域内部的环境安全状态决定了其在发展方面的健康性和持续性,因此在推动城市自身生态建设的同时,还必须注重不同区域之内城市之间的协调性发展,实现区域内的优化与整合。因此在城市生态化规划时,既要考虑区域承载能力对城市需求的制约,同时还需要对腕部环境的带动力、影响力和扩散力进行重视,保证城市运营的健康性、合理性和稳定性。

2.4 城市生态规划要把握增长空间控制

城市的发展潜力和增长空间之间存在着彼此制约的关系,实践表明,摊大饼模式下的盲目扩展会使城市的发展承受巨大的压力。目前,我国很多城市都面临着绿地建设、基础瘦身素建设以及人口增长对空间需求的增长等问题,如果不以科学的发展观念对城市生态进行规划,未来城市的发展将因城市容载能力及生存安全能力的局限而受到限制。因此,城市生态规划还必须对增长空间的控制问题进行关注。

结论:

目前我国城市发展的整体状况决定其未来的发展必须坚持人口、社会、资源、经济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只有通过这种城市的生态化规划和建设,才能够保证我国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实现社会文明公正、经济领域高效繁荣、生态良性循环和环境优美整洁的目标下,完成新世纪城市发展的整体目标。

参考文献

[1]曾丽芳.浅谈城市生态规划内容及注意事项[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1).

[2]孙玉艳.浅谈城市生态环境规划[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6).

[3]李杰.中国生态环境问题及城市规划应对[J].山西林业科技,2011,(04).

[4]朱小林.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研究[J].河南建材,2011,(01).

[5]周岚,于春.低碳时代生态导向的城市规划变革[J].国际城市规划,2011,(01).

第3篇:城市生态研究范文

关键字:环境污染园林绿化城市生态园林

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重要意义

随着城市人口的日益膨胀,高楼林立,增多的工厂,车辆等,形成了交通拥挤以及环境污染,由于人类活动产生大量的固体和气体废物,水质与空气被污染,噪音、光,热及视觉污染、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严重危机。由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影响地球的碳平衡,氧、水、热平衡,人们面临着保护自然环境的巨大任务,因为一切生物都受环境因子的影响,在一定空间里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密切,互相影响、互相适应、互相制约、主要通过食物链进行物质循环过程,使生态系统保持相对平衡——即生态平衡。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认识到在城市内大量植树,栽花,种草,用园林绿化人为的强化自然生态系统,人们可以利用绿色植物特有的生态功能,通过它们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利用它们吸收有毒气体,减轻空气污染和防尘杀菌,防病治病,用它们降温增湿,调节小气候、减弱噪音、防止沙尘等。

城市与自然融合是城市未来的希望,1977年,国际建筑师协会拟定《马丘比丘》指出:“城市要取得生活的基本质量以及与自然环境协调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建筑,城市与园林绿化的再统一”。近二十多年来,美国正开展城市森林运动,目标是从国土规划入手使国家公园和国家森林覆盖大片国土,城市建立大型公园,创造城市绿地系统中的绿岛,在缓和地球“温室效应”方面作为今后重点,美国计划在城镇地区植树一亿株。每年美国因燃油产生占全球四分之一的二氧化碳,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环境,美国通过植树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并降低美国城镇地区的温度,任务完成以后每年将吸收1800万吨二氧化碳,每年可节约40亿美元能源投资。据法国测定,百货商店每立方米空气中含细菌400万个,而公园内每立方米空气中含细菌100个.据上海园林科研所测定树木的减尘率是38.8%-52%,草坪的减尘率仅为16.0%-39.3%.据测定,松、柏科、木兰科、忍冬科等植物中有许多种类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松、桦、柞、冷杉等植物可分泌杀菌物质,能杀死结核杆菌,白喉菌、霍乱菌、痢疾菌等。

生态园林的建设具体体现在最大限度的提高绿地率和绿视率,提高单位面积绿地中的叶面积系数,合理布置稳定的人工植物群落,用改善人居环境来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延长人的寿命,将人类的社会,文化生活融入绿地中,满足人们对自然的需求,使人们在风景秀丽,鸟语花香的环境中幸福、健康的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西安城市生态园林绿化的成就

自改革开放以来西安城市园林绿化得到恢复和发展,1983年市政府提出“四季长青,三季有花”和“绿化、净化、美化”的绿化奋斗目标,并开始了环城公园治理工程,1985年开始建设三桥至秦俑馆的万里风景路,群众义务植树一年比一年深入。截止2004年先后举办过多次花卉、盆景展、吸引了大批群众参加和参观,建成了青龙寺公园,西郊公园,文景公园等等,随着西安城区的扩大,西安市人口已达716万,西安市建成了一环、二环、西安城市绿化得到了飞速发展的良好机遇,不仅道路进行了绿化(包括一环,二环的绿化),增加了张家堡绿化广场、南门、大雁塔南、北广场以及曲江芙蓉园等。西安高新开发区与西安经济开发区都增加了大片绿地,使西安市拥有59座包括部分绿地广场在内的公园,占地总面积1143.7公顷,城市公共绿地面积1267.56公顷,使西安人均绿地达5.03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0.06%,取得了显著的绿化成绩,近若干年来个体绿化公司的发展也为西安绿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西安城市生态园林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意见

在中国大地上,近十年来开展了“园林城市”建设,经表彰达到“园林城市”的已有十二个,其中没有西安市。在去年首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新闻会上,国家林业局副局长祝列克介绍说:我国共有建制市662个,城市人口4.8亿,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绿地覆盖率分别为30.2%和23.6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83平方米,西安市则低于此项标准。又如我国首批园林城市—南宁市,2002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7.5%,人均公共绿地达8.9平方米,西安市与先进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因此,在看到自己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

一、行道树的规划与建设

西安市行道树的规划建设,大街道优于小街道,僻背的街道更差,甚至没有行道树,炎热的夏季在南二环行走,常常无树遮荫还要晒太阳,因为有些地块根本没有设计行道树;有绿化美称的新加坡近年来特别强调人行步道的遮荫。因此,道路两旁植树不仅要顾及小街、背街、要认真开展对缺少行道树的地方进行补栽。在树种上,特意安排好市树,市花的栽植,对骨干树种如国槐、法桐、榆、银杏、女贞、白皮松、栾、合欢等可搭配其他适地适树进行栽植,在西安市要注意规划建造防护林。在行道树的管理上要严禁架线工对树木的疯狂修剪,要及时用无污染或低污染防治法防治树上的蚜虫、木虱、各种蚧壳虫、红蜘蛛、食叶害虫与蛀干害虫。

二、公园与广场建设

西安市的公园为数不多,特别大型公园太少,有的公园水质被污染,甚至散发着恶臭,从城市生态园林的要求出发,要在城区内比较均匀合理的布局各种类型的公园,特别要建大型公园,以增加城市绿化中的“绿岛”,改善城市环境。在公园设计上强调人性化的理念,作到景为人用,富有人情味,使人们能在树荫下乘凉、聊天、散步、能零距离接触绿色,休息和享受到新鲜空气、阳光、雨露、鸟语花香与和谐的人际关系。一泓清水,一片绿荫是人们亲近大自然的美好感情,一片湖水可以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人们劳动之余可以沿湖岸散步,欣赏清澈的水面,或是水上泛舟,两三人或四五人划船,戏水,诗情画意陶冶情操,因而公园要有一定面积的水面。西安市十余年来建设了各种广场,除绿化广场外,其它一些广场绿化还不到位,应根据广场情况进行一些周边式,中心式的绿化,栽植树木,建立花坛,草坪或进行各种形式的嵌草铺装。

三、工厂、机关、学校与小区绿化

西安市工厂,机关,学校以及小区绿化自解放以来都很重视,现已涌现出省级园林式单位6个,市级花园式单位15个,绿化美化单位6个,市绿化达标单位34个,特别是新开发区,成片的绿地大量在增加,但在市区里不重视绿化的部门仍然存在,有许多单位至今还没有绿化,因为它们除建筑外全是水泥地面,根本没有绿化空间。在绿化设计方面近些年来以草坪为主或以修剪各种造型的绿篱为主的局面还没有改观,应进行一些绿化改造,在设计方面要强调乔木,灌木和草的科学搭配比例,逐步达到5:3:2以发挥乔木的生态作用。加大对园林绿化的立法管理,建设单位必须预留绿化空间,对破坏园林设施或植物者必须给予相应的处罚。

四、垂直绿化

垂直绿化少占地、见效快,可充分利用墙、栏、柱、坡等栽植藤本植物、攀缘植物、垂吊植物起到绿化、美化作用,例如:爬山虎、迎春、紫藤、凌霄、扶芳藤、藤本月季、金银花、木香、牵牛花等,有计划的推行屋顶花园,西安市立体绿化比较少,应大力发展,将平面绿化上升为立体空间的绿化。

五、加大园林机械现代化的投入

在当前体改中要加强园林机构的领导,而不是削弱;要重视生态园林建设并加大对园林投入,特别是园林机械现代化的投入。有的单位连洒水车都买不起,要建设自动化的喷灌设备,建立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将处理过的水用于园林植物的浇灌;在树木修剪方面,现在仍很落后,还是依靠农民架梯上树人工修剪,而在大树的高端根本无法修剪。上海市早在1986年前就对树木修剪养护机械进行研究,用130曲臂式液压登高车,用新加坡引进的液动剪枝工具,一台英国引进的EXENCO160TD型树枝粉碎机进行配套实验,能剪高达10米以上的树枝,每剪下6-8车的树枝,可切割成一车木屑,现场处理树枝不影响交通和市容,木屑可以用来造纸,制纤维板或用于改良土壤。因此,要投入资金加大对园林绿化养护工作的机械现代化,如大树修剪、掘、移植、铺草、绿篱修剪等机械,将会给今后西安园林绿化事业带来更加广阔的前景。

结语

城市园林绿化是充分利用城市中自然条件栽植树木花草,结合园林艺术手段营造园林建筑、小品、园路等设施,为人们创造一个工作,生活和游憩的绿地空间。

城市生态园林是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国土绿化的组成部分,惠及当代,荫及子孙,是一项庞大,世代相承的系统工程,应根据二氧化碳和氧平衡理论、吸收有毒气体理论、改善城市小气候理论、促进气体交流和除尘杀菌理论、通过城市园林绿化调整人居环境的生态系统,使城市成为具有生态、自然环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统一,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园林,让我们共同为西安市建成一个“天人合一”的生态园林城市而努力奋斗。

主要参考文献:

陈有民等《园林树木学》1990中国林业出版社

杨赛丽等《城市绿地规划》1995中国林业出版社

王聚保胡年治《西安绿化》1989陕西科技出版社

胡年治丁绮《西安园林》1986西安城市绿化系统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特点

刘福才《园林科技情报》1991城市绿化建设与生态环境关系

李洪溪等《沈阳园林科技情报》1982绿化植物消减噪声作用

贾荣普《园林科技情报》1988浅谈城市垂直绿化

梁全瑾《园林科技情报》1986富有生气的园林空间布局

徐新煌《园林科技情报》1986城市树木修剪养护机械初试介绍

第4篇:城市生态研究范文

关键词:城市;生态园林;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城市园林绿化是现代城市基础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形象、城市文明、城市文化和城市特色的重要体现,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对优化城市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生态园林城市是利用环境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进一步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有效防治和减少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和各种废弃物,实施清洁生产、绿色交通、绿色施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与交流,使城市的环境更加清洁、安全、优美、舒适。

一、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意义

随着城市化的加剧,乡村人口大量地向城市转移,给城市造成了很大的压力,随之出现了城市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环境污染、就业困难等一系列问题,从而造成了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大幅度下降,也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危机。所以,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已成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生态园林城市的核心问题是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是为了改善城市的环境,使其更适合人类居住,且城市绿化具有改善城市气候、卫生环境、美化景观、承载游憩和节能等功能。现代都市人们的生活节奏都比较快,生活压力也比较大,这就对城市的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是改善城市居住环境的重要措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城市的绿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生态园林的建设具体体现在最大限度的提高绿地率和绿视率,提高单位面积绿地中的叶面积系数,用改善个人的居住环境来达到提高人们生存质量的目的。

尽管我国城市园林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现在多是注重园林中的某个景点的建设,对城区和郊区一体化建设却缺乏应有的重视。对绿化治标的关注过于片面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城市园林绿地面积上达到了一定的数量,但是总体的绿化量却不够。还有一些地方只是为了追求绿化的排场,或者对草木的种植过于单一,而忽视了草木种类的多样化和搭配种植。在园林建设的风格特色上过于注重欧美风格,反而忽视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风格和地方特色。另外,在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中,因为缺乏相应健全的政策、体制、机制保障体系,导致城市建设不太规范,过于随意化,缺乏一定的科学。

二、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措施

现代城市园林不仅起到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而且为人们的生活创造一些休憩园地,所以,在城市生态园林化建设中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障建设的规范性。

(一)注意建设的可持续性及物种的丰富性

在城市的建设中要秉承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要注意保持发展的公平性、持续性和系统性之间的平衡关系。在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初期要充分考虑植物的生长习性、生长速度和生命周期等因素,还要结合绿地的性质、土壤环境等综合条件,将绿化植物群落中的各种乔、灌、草进行合理的搭配,使植被构成像自然群落那样,具有层次性、物种多样性,有天然更新的能力。同时,积极开展水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坚持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坚持经济增长集约发展,努力遏制水资源恶化倾向,有效保护和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不能只注重单一方面的绿化,还要注意物种的搭配,实行多样化的种植,根据生态学的调查显示,城市园林绿地生物种类越丰富,园林绿地结构越复杂,园林绿地系统也就越稳定。在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要对乔木、灌木、草坪以合适的比例进行搭配,这样,可以增加单位面积上绿化的覆盖率,提高绿化群落的整体的作用效益。同时,城市中植被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可以增加城市整体的观赏水平,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人的审美情趣、爱好的需要,防止人们审美的疲劳。另外,由于城市的每一个地方的环境都具有或多或少的差别,对植被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品种的多样性可以最大程度上调节城市的环境,发挥植被群落的作用。

(二)在城市建设中融入地方的历史文化因素

正因为每一个城市具有不同的特色,才会吸引人们前往观赏,所以,在城市生态园林化的建设中要融入一些当地的历史文化因子,保护好具有历史和纪念价值的建筑、古树名木及独特的民俗风情,形成具有特定历史文化氛围的现代绿色城市,实现人文景观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同时,也要对人们进行一些生态和道德意识相关的教育,切实增强全体市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其对生态保护重要性的认知,让其真正认识到破坏生态平衡的危害和建设现代生态园林城市的重要性,从而营造出一个保护生态,爱护环境的良好城市氛围。

(三)进行城内建设时还要兼顾城市周边的环境建设

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讲究的是生态的平衡性,重点是生态,所以,在进行城市的建设时,不能只注重城市内部生态的建设,还要兼顾城市周边环境的保护,将城市周边的树林、小溪、空地、农田等都要纳入城市生态建设的范畴,应该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保护周边农村环境结合起来,将城乡生态环境的建设有机地融合起来。

三、结语

总之,城市生态园林建设可以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保持城市和周边乡村环境生态的平衡,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城市生态园林中要把握好植被的多样性,建设的历史文化特色,建设的可持续性,以及城乡生态环境的有机融合性,只有这样,才能建造出既符合生态发展要求,又能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现代生态园林城市。

参考文献:

第5篇:城市生态研究范文

[关键词] 城市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价值评估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概念1973年由Holdren和Ehrlich[1]提出,逐渐得到环境科学、生态学、经济学及其它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重视[2-7]。

城市是一个高度复合的人工化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和功能上都存在明显差别。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早期,研究重点一直局限在森林、湖泊、湿地等生态系统类型。直到20世纪末,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才开始广泛开展,其理论探讨和实践方法逐渐深入[8-12]。

1 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

1.1评估方法原理

目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方法主要分为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模拟市场价值法三类。国内外有多种价值估算模型,Costanza等[3]的方法模型在国内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首先对研究区域内的生态系统进行分类,并划分不同生态服务功能;其次,应用多种价值评估方法,计算单位面积下各种类型生态系统的不同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最后汇总得到不同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价值结构表。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总价值,元/a;

――第i种类型生态系统的第j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单位价值,元/hm2;

――第i种类型生态系统的总面积,hm2。

1.2服务功能划分及参数取值

国内外学者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分类及其价值估算等至今尚未形成共识,本文在对比分析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划分为三大类:①提供生活和生产物质的功能,包括食物生产、原材料生产;②与人类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相关的生命支持的功能,包括: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固碳释氧、土壤形成与保护、净化空气、生物多样性保护、减轻噪声;③满足人类精神生活需求的功能,包括娱乐文化。本文在谢高地等[6]制定的生态服务价值表基础上增添了固碳释氧、净化空气、减轻噪声等属于城市生态系统中较为重要的功能,其参数取值及计算如下:

1.2.1 固碳释氧的价值

分别采用造林成本法和碳税法进行固碳价值计算(中国造林成本每吨C为260.90元,瑞典税率每吨C为150美元,换算为1020元人民币[13]),用造林成本法和工业制氧法估算植被释放氧气的价值(中国造林成本每吨O2为352.93元,制氧工业成本每吨O2为400元[13])。每公顷林地每天吸收CO21000kg、释放O2 750kg,每公顷草地每天吸收0.36kg CO2、释放0.01kg O2。

根据上述数据计算可得城市生态系统中,单位面积林地的固碳释氧功能价值为336821.5元/hm2,单位面积草地的固碳释氧功能价值为85.5元/hm2。

1.2.2 净化空气的价值

净化环境空气功能包括吸收SO2、吸收NOx、滞留过滤降尘和飘尘,采用代替花费法进行计算。每公顷林地平均每年可吸收SO2152.05kg,以SO2治理代价为3000元/t,则每公顷林地吸收SO2所提供的服务价值为456.15元;每公顷林地每年可吸收NOx 380kg,汽车尾气脱氮治理的代价为16000元/t,则每公顷林地吸收NOx 所提供的服务价值为6080元;每公顷林地平均滞尘能力为21.65t,削减粉尘成本以170元/t计算,则每公顷林地滞尘的经济价值为3680.5元。

计算所得,城市单位面积林地可创造净化空气价值为10216.7元/hm2。

1.2.3 减轻噪声的价值

目前对森林生态系统降低噪声价值的估算方法是以造林成本的15%计,以平均造林成本240.03元/m3,成熟林每公顷蓄养量80m3计算:

每公顷林地减少噪音功能的价值

=240.03元/m3×15%×80m3=2880.36元。

1.3 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

城市生态系统在平均状态下的单位面积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如表1所示。

注: (1)荒漠在城市系统中可对应其它类型用地。

(2)根据耕地所发挥生态服务功能的实际效果,在进行固碳释氧、净化空气、减轻噪声三项价值计算时,将耕地单位面积价值折算成有效林地价值,折算系数为0.2。

(3)园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取林地与耕地价值的均值。

(4)城市建设用地(包括城镇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等),参考Coslanza等的思路,不估算其生态服务功能价值。

2 案例研究

2.1案例概况

厦门市同安区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闽南厦、漳、泉“金三角”的中间前沿地带,厦门市域的北部,境内地形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平原和海岛。同安区常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暖晴雨多变,秋凉气爽宜人。全区总面积约690km2, 2009年全区总人口49.5万人。

本文所涉及同安区不同生态类型用地面积的基础数据来源于《厦门市同安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为计算同安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这里将区域自然生态系统划分为耕地、林地、园地、草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它用地,具体见表2。

2.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估算

根据城市生态系统中单位面积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表以及2005年、2009年同安区不同生态类型用地面积,计算同安区2005年、2009年的生态体统服务功能总价值分别为137.6亿元和134.1亿元。具体详见表3和表4。

就同安区而言,2005年~2009年间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并没有很明显的增减,2009年比2005年下降了3.5亿元,主要原因是同安区的林地、园地和草地面积都有所减少,而面积增加的城市建设用地对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没有贡献。6类生态用地中,只有水体的服务功能价值呈现增长,2009年比2005年增加价值约1亿元,水体的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文化娱乐等方面。

从生态类型来看,同安区林地生态系统产生的服务功能价值最高,2005年、2009年分别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73.6%、75.0%;园地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价值占第二位,2005年、2009年分别占总价值比重的20.4%、18.8%;耕地生态型在2005年、2009年占比为5.7%、5.3%,排名第三。荒漠(包括其它类型用地)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最低。林地和园地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实行退耕还林政策的必要性。同时,林地在评价的10项服务功能中都有突出的贡献值,这也表明了在城市生态系统保持一定比例的森林面积是十分必要的。

从服务功能上看,城市生态系统提供的10项功能中,固碳释氧产生的价值最为显著,占总价值的90%以上,提供这一功能的主要有林地、园地、耕地以及草地生态系统;另外,净化空气功能的服务价值也较为突出,占总价值的3%;而其余8项功能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过低。

3 结论与分析

本文构建出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表,并以厦门市同安区为例,定量反映出城市生态类型用地面积的变化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综合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同安区具有显著的生态经济效益,2005年、2009年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分别为137.63亿元、134.06亿元,其中林地生态系统在城市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同安区而言,固碳释氧的服务功能产生的经济价值远大于其它服务功能,但也从中反映出水源涵养、娱乐文化、生物多样性等服务功能还有待加强。

目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研究还是建立在Costanza等人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总体价值等于各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简单加和,这一技术路线存在一个明显缺陷,即忽略了空间中各种生态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及空间异质性,这需要更加复杂、严谨的模型以及庞杂和精确的参数来计算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总价值。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国内外实践工作的广泛开展,相信必能不断充实和丰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涵,探索更符合实际情况的价值评估模式。

参考文献

[1] Holder J,Ehrlich P R. Human Population and Global Environment[J]. American Scientist,1974,(62):282-297.

[2] Daily G C.Nature’s Service:Societal Dependence on Natural Ecosystems[M].Washington DC:Ialand Press,1997.

[3] Costanza R,D’Arge R, De Groot R,et al.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Nature,1997,(387):253-260.

[4] 刘玉龙,马俊杰,金学林,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15):88-92.

[5] 欧阳志云,王如松,赵景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1999,10(5):635-640.

[6] 谢高地,鲁春霞,冷允法,等.青藏高原生态资产的价值评估[J].自然资源学报,2003,2(18):189-196.

[7] 唐,朱坦,徐鹤,等.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3(17):45-49.

[8] 宗跃光,徐宏彦,汤艳冰,等.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结构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4(12):19-22.

[9] 夏丽华,宋梦.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生态服务功能的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1):71-74.

[10] 彭建,王仰麟,陈燕飞,等.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初探――以深圳市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41):594-604.

[11] 李镜,张健,曾维忠.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以雅安市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24):114-119.

[12] 梁治平,周兴.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服务价值损益分析――以广西贵港市为例[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24):67-70.

第6篇:城市生态研究范文

关键词:GIS生态敏感性;多因子评价法;聊城市

生态敏感性,是指在不损失或不降低环境质量的前提下,生态因子对外界压力或变化的适应能力[1-2]。生态敏感性研究可以反映区域生态系统在遭受外界干扰时,发生生态环境问题可能性的大小,以及进行生态修复的难易程度。生态敏感性越强,对外界的干扰越敏感,遭受生态环境破坏后修复的难度就越大。通过生态敏感性研究可以明确研究区域现状自然环境背景下潜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并落实到空间上,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发展建设提供可实施的策略及依据。

1 研究区域概况

聊城市地处山东省西部,京杭大运河畔,东倚岱岳与济南市相连,西以卫运河为界与冀南、豫北接壤,北与德州市毗邻,南滨黄河与水泊梁山隔河相望。地处北纬35°47'~37°02'、东经115°16'~116°32'之间,京九铁路纵贯南北,邯济铁路、济聊馆高速公路横穿东西。境域南北长138公里,东西宽114公里,总面积8715平方公里,总人口为590.89万人。

聊城市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和季风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12.8~13.4℃,无霜期193~201天,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63.0~2740.8小时,年平均日照率为56~62%,年平均降水量为567.7~637.3毫米,东部、东南部多于西部、西北部,年平均地温15.4℃。

聊城市境内地形较为平缓,除东阿县沿黄河一带有十余座石灰岩剥蚀残丘外,其余皆为黄河冲积平原。地势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倾斜,海拔高度在22.8-47.8米之间,莘县西南部最高,海拔49米,高唐县的东北部最低,海拔27.5米。聊城市地貌主要为河滩高地、决口扇形地、缓平坡地、浅平洼地、背河槽状洼地、沙质河槽地六种类型。聊城市主要河流为黄河、徒骇河、马颊河、卫运河、金堤河及小运河,境内除黄河、金堤河属黄河水系外,其余均属海河水系。聊城市地势平坦,土层较厚,沙粘适中,垦殖率高,灌溉条件优越,适合多种作物生长。境内土壤分为褐土、潮土、盐土和风沙土四类。

2 研究方法

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是多个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在生态敏感性评价时,常采用多因子综合评定法。为使构建的指标体系既能准确描述区域的生态敏感性,又能保证建模和运算的可能性,对于评价因子的选取,遵循以下原则[3-4]:

(1)代表性和科学性原则。选取的指标尽可能反映城市自然景观资源与生态状况,并能够对整体评价和后期规划设计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2)可操作性原则。所选取的指标应在数据收集上具有可操作性,数据能够被准确搜集,并且数据对规划设计具有实际意义;

(3)区域完整性原则。生态敏感性分区从理论上讲,不可能和行政区划相一致,但人类活动受到行政区划的强烈影响,在资料获取和生态敏感性分析时主要以行政区域为基本单元进行。

根据对聊城市生态环境现状进行分析研究,选取对城镇开发建设影响最大的五个因素作为生态敏感评价一级指标,包括:地形地貌、地质安全与水土保持、水综合、生境植被、生物多样性。在一级指标体系建立的基础上,对各一级指标体系的影响因子进行筛选,建立二级指标体系。

文章选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评价因子权重值[5-7],进行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研究。综合各项因子的评价结果,结合相关评价标准, 将区域划分为极度生态敏感区、重度生态敏感区、中度生态敏感区、轻度生态敏感区、一般生态敏感区[8]。

2.2 评价方法

采用多因子评价法对聊城市生态敏感性进行评价。多因子评价法可以更加全面、综合地反映出各类评价因子对生态环境的敏感性的影响[9-10]。构建反映上述五类指标状况的各类生态敏感性指数,对各类指标下的影响因子进行计算,分级赋值付权重进行叠加计算后,首先完成各个一级指标的生态敏感性评价,最后对各一级生态敏感性指标进行分析叠加,完成综合评价。

主要数据源包括聊城市TM遥感影像,土地利用解译数据、30米×30米数字高程模型,地貌类型分布图、土壤侵蚀分布图、地质灾害分布图、自然保护区、水源地保护区、蓄滞洪区、水环境功能区等多种基础信息数据。

采用取权重法进行综合生态敏感性指数计算[11-13],公式如下所示:

式中,SSj为j空间单元某生态环境问题敏感性指数;C(i,j)为j空间单元i因子敏感性等级值,n为因子个数,Wi为i因子影响该生态环境问题的权重;根据分级标准来确定生态环境敏感性等级。

3 结果与分析

3.1 多因子评价结果

3.1.1 地形地貌敏感性

对高程、坡度、坡向、地貌等单因子进行综合分析,得到地形地貌敏感性分布。聊城市地形地貌大部地区属于轻度及一般敏感区域,地势平缓、地势起伏较小,为典型的黄河冲击平原,地貌以缓平坡地、河滩高地、浅平洼地为主。聊城基本的地形地貌条件对土地利用、城市建设基本不存在限制,大部分土地经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均可以作为城市建设用地使用。

3.1.2 地质安全与水土保持敏感性

对土壤侵蚀、地质灾害、土地盐渍化、土地利用、植被覆盖等单因子进行综合分析,得到地质安全与水土保持敏感性分布。东阿县西部沉砂池区域、茌平县西北、东昌府区东南部、临清市南部是地质安全与水土保持敏感区域,区域内应避免与环保无关的建设项目,加强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保持水土,恢复生态。

3.1.3 水综合敏感性

将水环境功能、水源保护区、蓄滞洪区等进行综合分析,得到水综合敏感性分布。聊城境内多条重要河道流经,其中黄河、京杭大运河、徒骇河、马颊河、南水北调引黄干渠等属于聊城境内的骨干水系、航道、水源、重要景观和生态基质,对聊城市生态环境影响较大。河道蓝线范围内禁止违反城市蓝线保护和控制要求的建设活动,各级水源保护区范围按照相关规范内严格限制城市建设,通过控制、管理土地利用,达到保护水资源、维护并强化区域水系格局的连续性与完整性,保障雨洪安全。

3.1.4 生境植被敏感性

基于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来揭示聊城市植被生长状况的空间差异。植被指数是表征绿色植被的相对丰度和活性的辐射量值,可简单地通过不同遥感光谱波段间的线性和非线性组合计算获得[14]。

通过对聊城市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得到林地分布情况,再利用影像数据中近红外波段(NIR)与可见光红波段(R)进行运算,得到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计算结果[15]。

式中,nir表示近红外波段;red表示红波段。NDVI值越小,生态敏感程度越高。选取聊城市2010年(TM30×30m)的遥感数据,用EADRAS软件对其进行解译,并计算不同年段的NDVI指数,进行植被指数分析。

聊城市属平原农业区,农田是主要的生态环境构成因子,天然植被稀少,造成生态结构单一,系统稳定性差,对外界影响因子的抵抗力较低,易发生生态破坏,系统恢复力较差。由于城市建设的加快,聊城市植被现象较为突出,水土流失情况相对严重,不利于水土保持与生态系统完善,应加以治理,做好植被保护工作,防止生态环境的进一步退化。

3.1.5 生物多样性敏感性

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内分布并保护着多种野生动物物种和高等植物物种,是聊城市生物多样性相对富集区域。聊城市域范围内设立了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省级森林公园,5处市级自然保护区及湿地公园,7处市级森林公园,受保护的国土面积仅占总国土面积的5.87%,生物多样性保护受阻。

通过建立核心保护区,明确保护范围,严格禁止非保护类的建设活动;建立缓冲区,避免人为活动对核心区的干扰,起到隔离与保护作用;重点加强保护区之间的生态廊道建设,提高生态系统整体的稳定性,增强景观连通性;城市建设应以保持生物和自然过程的连续性为原则,高等级公路建设或改造前,应预留野生动物通道。

3.2 综合生态敏感性分析

根据生态敏感区划分得到的极度敏感区、高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轻度敏感区和一般敏感区。

极度及重度生态敏感区面积约2169.1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5.39%,主要分布在东阿县洛神湖国家级湿地公园、东阿黄河国家级森林公园、高唐清平省级森林公园等生态保护用地,以及水域、土壤强度侵蚀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坡度大于25度地区。极度及重度生态敏感区是对全市生态环境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地区,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一旦遭受破坏较难恢复,对维持本地生态系统的平衡起到重要作用。这些地区应以生态涵养和生态保育为主,严格控制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

中度敏感区面积约2007.0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3.49%,主要分布在土壤中度侵蚀区、水土流失较严重地区、植被覆盖程度较高地区。对于核心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缓冲与保护意义,起到隔离外界污染作用,同时防止城市无序连绵发展,该地区应该重点加强植被保护与退耕还林建设,防控水土流失发生,逐步恢复受损的生态环境。

轻度及一般生态敏感区面积约4367.1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1.12%,主要分布在现状建成区及其周边地区。这些地区地势平缓,地质灾害不易发,是承载城镇建设的主要空间,城市发展过程中应控制污染排放,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产业选择上以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的清洁产业为主,加强城市内部绿化建设。

4 结论和建议

基于ArcGIS空间分析平台,根据对聊城市生态环境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选取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开发建设影响最大的五个因素:地形地貌、地质安全与水土保持、水综合、生境植被、生物多样性作为生态敏感评价一级指标,在一级指标体系建立的基础上,对各一级指标体系的影响因子进行筛选,建立二级指标体系,构建两级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借助RS遥感解译和ArcGIS空间分析技术,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因子权重值,采用多因子评价法进行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研究。

聊城市生态环境敏感区分布以轻度及一般生态敏感区为主,占全市总面积的51.12%,极度及重度生态敏感区主要分布在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河湖湿地、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占全市总面积的25.39%。聊城市植被构成以耕地为主,植被结构单一,区域连通不强,虽然生态敏感度较低,但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并伴有水土流失及土壤沙化现象。对生态环境敏感地区,应加强生态资源保护与修复,以生态涵养和生态保育为主,构建绿色生态保护带,加快平原林业生态系统建设,建设以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为林业重点保护节点,以农田林网、河流道路四旁树木为绿色通道,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林业生态体系。严格控制各类开发建设活动。生态环境不敏感地区,应严格控制建设强度及建设类型,发展循环经济,绿色产业,全面促进资源集约与节约,加强城市内部及周边生态环境的构建与保护,与区域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构建一体化的生态环境体系,同时起到防止城镇建设无序蔓延扩张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鹏飞.规划生态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李振基,陈小麟,郑海雷.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3]沈刚.生态城市规划中的生态敏感性分析和生态适宜度评价研究――以浙江省安吉县生态城市规划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04.

[4]李丽娜.上海生态敏感度评价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5]赵跃龙,张玲娟.脆弱生态环境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J].地理科学,1998(1):73-78.

[6]戴英,张晓晖.基于GIS的城市地质环境敏感性评价[J].地球物理学展,2003,18(2):353-356.

[7]赵焕臣.层次分析法:一种简易的新决策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8]左志莉,周兴,吴壮金.广西贵港市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及其空间分布[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9,31(6):1172-1177.

[9]SUNGRYONGHA,DHONGDJUNG,etal.Arenovatedmodelforspatialanalysisofpollutantrunoffloadsinagriculturalwatershed[J].WatSciTech,1998,38(10):207-214.

[10]CASSELGINTZM,PETSCGEKHELDG.GISbasedassessmentofthethreattoworldforestsbypatternsofnon2sustainablecivilizationnatureinteraction[J].Journal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2000,59:279-298.

[11]刘康,欧阳志云,王效科,等.甘肃省生态环境敏感评价及空间分布[J].生态学报,2003,23(12):2711-2718.

[12]尹海伟,徐建刚,陈昌勇,等.基于GIS的吴江东部地区生态敏感性分析[J].地理科学,2006,26(1):64-69.

[13]靳英华,赵东升,杨青山,等.吉林省生态环境敏感性分区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6(2):68-70.

[14]田汶鑫.基于遥感影像进行城市植被信息提取的研究现状[J].硅谷,2012,(15):22-23.

第7篇:城市生态研究范文

关键词 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适宜度;地理信息系统;珠江三角洲

中图分类号 X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8)06-0178-04

珠江三角洲城市由广东省9个城市组成,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肇庆、江门、惠州、东莞和中山。以2004年计,珠江三角洲的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1/10左右。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呈现了勃勃生机,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方面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已成为中国经济最为发达和成熟、最具影响力的地区之一。城市生态系统适宜度反映了现实生态位与其最佳生态位的贴近程度,反映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和谐性、城市居民生活的适宜程度、城市竞争力大小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构建城市生态系统适宜度指标体系,评价城市生态系统适宜度是对城市适宜发展进行科学评判和决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构建体现城市结构、城市功能、城市协调度和反映人口指数、基础设施、城市绿化、经济水平、物质还原、资源配置、生产效率、流动便捷、社会保障、城市文明和可持续性的指标体系,选取了1995-2004年10个年份的数据,并将10个测评年份的数据统一进行标准化处理,实现了不同年份和不同城市的可对比化,最后获得城市生态系统适宜度测算结果。除了对城市生态系统适宜度进行比较之外,本研究的另一特点是划分了城市生态系统适宜度的类型,分析了类型的变化和由这些变化形成的城市生态系统适宜度发展的特点。

1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采用的社会统计学、城市生态系统适宜度评价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对不同的研究内容和目标采用不同技术和方法,在城市生态适宜度评价上,主要采用社会经济研究的常规方法,同时将GIS技术和社会科学的理论结合起来进行结果解释,设计城市生态系统适宜度评价模型,方便快捷地对城市生态系统适宜度进行评价。在研究技术路线图中列出了所选的各种技术、方法,在研究的实施过程中,各种技术和方法是穿插使用的(见图1)。

2 珠江三角洲城市生态系统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

2.1 构建珠江三角洲城市生态系统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城市结构、城市功能、城市协调度的时空特征和运行机制进行系统分析,确定指标体系框架模式和评价重点(见表1)。城市结构则是由人口指数、基础设施、城市绿化、经济水平等指标组成,其作用是满足城市生态适宜的必要的结构。城市功能是由物质还原、资源配置、生产效率、流动便捷等指标构成,主要作用是保证城市生态系统的资源得以合理利用。城市协调度则由社会保障、城市文明和可持续性等指标构成,主要作用是解决城市的自身发展,提高城市软件水平。根据城市生态系统组成要素、结构和特点分析,按照构建城市生态系统适宜度指标体系的原则,本文将表征城市生态系统适宜度的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目标层(分总目标层和分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见表1)。

2.2 确定城市生态系统最适宜值

本文的城市生态系统适宜度最适宜值亦即最佳值,表示该指标的值为最适宜值的时候,城市的生态系统适宜度达到最好的状态。最适宜值来源主要有6种,①国际标准,②国内标准,③国内外城市的现状值或多个城市现状值的平均值,④城市规划值等,⑤珠江三角洲2004年及以前的最佳值,⑥根据现状值进行外推。

对于不同的城市来说,27项因子的适宜值是很难确定的,但一般而言,对于失业率和每平方千米二氧化硫排放量来说,一般是越小越好,故选取它们标准化后的最小值作为其最适宜度值。对于其他的指标,如工业固废利用率、职工平均工资等是越大或越多越有利于居民的生活,因此以这些因子标准化后的最大值作为其相应的最适宜度值。

2.3 指标数据的处理过程

为消除指标数据存在的量纲或级数差异,采用线性变

2.4 指标权重的确定

由于珠江三角洲城市生态系统适宜度指标体系是由4个层次构成的,每一层的指标的划分又各不相同,导致了确定权重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分目标层的指标的权重划分为:城市结构、城市功能和城市协调度的权重分别为0.372、0.325、0.303;对于准则层运用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根据各类指标及各类指标诸因子在系统中的相对重要性,通过建立层次结构、构造判断矩阵、权重计算、一致性检验等步骤,分别计算出城市结构、城市功能和城市协调度3类分目标层中的各准则层的因子对城市生态系统适宜度的相对重要性;指标层的权重的确定采用十分制打分方法。

2.5 测算模型

由于在珠江三角洲城市生态系统适宜度各指标之间的相互独立性,也即各指标对适宜度彼此无影响,因此,对适宜度的计算采用线性加权求和模型来处理。即:[WTBX]d=∑n[]i=1[DD)]widi[KH*4]式中:di、wi分别为下一层指标i的评价值及其相对应的权重,[WTBX]n为所在指标层中的因子总数。这样,从指标层开始,计算出上一层指标的评价值,再由上一层指标的评价值和相应的权重,通过线性加权求和计算出更高一层指标的评价值,最后计算出珠江三角洲各年份的城市生态系统适宜度值。

3 珠江三角洲城市生态系统适宜度分析

3.1 城市生态系统适宜度的类型及变化

从珠江三角洲城市生态系统适宜度表(见表2)可以看出,珠江三角洲9个城市的城市生态适宜度总体呈增长趋势,说明珠江三角洲城市生态适宜度普遍得到增强。每个城市的涨幅不 一样,东莞、深圳、广州、肇庆、中山、惠州的适宜度提高的幅度较大,分别是0.294 9,0.254 9,0.190 8,0.168 8,0.166 0,0.140 6。

以珠江三角洲9个城市在1998、2001和2004年3个年份的3个准则层数据为基础数据,对27个城市样本和3个变量进行聚类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数据作标准差标准化处理,最远距离法进行聚类,把珠江三角洲9个城市划分为3个大类,然后根据各个大类的情况进行了亚类的划分,共划出了8个亚类。

珠海、佛山的涨幅在0.1之内;江门基本上保持平稳状态,适宜度值在0.3~0.4之间。提升幅度最大的是东莞和深圳,比较大的有广州、肇庆、中山、惠州和佛山,保持相对稳定的有珠海和江门。

3.2 珠江三角洲城市生态系统适宜度的类型演变

珠海为稳定性最高的城市,在三年的测评中,一直处于I3类城市,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惠州、中山、肇庆、深圳属于比较稳定的城市,虽然亚类发生了改变,但在这3年中都在一个大类里,属于亚类变化;佛山、江门、东莞属于基本稳定的城市,同为连续两年内都在一个大类,其中一年在上一大类或下一大类的变化,虽然发生了变化,但都属于基本稳定的城市;广州为不太稳定的城市类型,从1998年的I4亚类到2001年的III类,跨度比较大,但在后面的2001-2004年的数据看来,广州逐步稳定下来。

总的说来,珠江三角洲城市生态系统适宜度类型趋于稳定,珠江三角洲城市结构好的城市逐渐增多,珠江三角洲城市功能好的城市逐渐增多,珠江三角洲城市协调度好的城市数目趋于稳定。

4 结 论

在通过构建城市生态系统适宜度指标体系,进行指标的选取和处理,对珠江三角洲城市生态系统适宜度的测算和评价之后,本文得到珠江三角洲城市生态系统适宜度发展的一些结论:①珠江三角洲城市生态系统适宜度增强;②珠江三角洲城市生态适宜度3个垂直层次的发展稳定性不一致;③珠江三角洲城市生态适宜度发展模式为内在因素影响型发展模式;④珠江三角洲城市生态系统适宜度测评受指标异常变化影响大。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董德明, 包国章.城市生态系统与生态城市的基本理论问题[J]. 城市发展研究, 2001,8(增刊):32~35. [Dong Deming, Bao Guozhang. Theoretic Problems on City Ecosystem and Ecopolis[J]. Urban Studies, 2001, 8(S):32~35. ]

[2]韩秀娣. 城市生态位的内涵及其调控[J].城市研究, 2000, 2(81):42~64.[Han Xiudi. Connotation and Regulation of the Urban Ecology Position[J]. Urban Study, 2000, 2(81):42~64.]

[3]刘玉玫.我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评估研究[J]. 中国统计, 1996,175(8):19~22.[Liu Yumei. The Assessment of

Urban Residents' Life Quality in China[J]. Chinese Statistics, 1996,175(8):19~22.]

[4]于志熙.

城市生态学[M]. 北京: 海洋出版社,19921~2.[Yu Zhixi.Urban Ecology[M].Beijing:Ocean Press,1992,1~2.]

[5]Li Zizhen, LinHong. The Nichefitness Model of Crop Popul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J]. Ecological Modeling. 1997, 104(2~3):199~203.

[6]MinWoong Sohn.Distance and Cosine Measures of Niche Overlap [J]. Social Networks, 2001,23(2):141~165.

[7]宋永昌,戚仁海,由文辉. 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5):16~19.[Song Yongchang, Qi Renhai, You Wenhui. A Study on Indices System and Assessment Criterion of EcoCity[J]. Urban Environment & Urban Ecology, 1999,(5):16~19.]

[8]沼田真. 都市生态学[M]. 岩波新书, 1987,(383)225.[Zhao Tianzhen?. Urban Ecology[M]. YANBO NEW BOOK. 1987,(383) 225.]

[9]马世骏, 王如松.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 生态学报, 1984, 4(1): 1~9.[ Ma Shijun, Wang Rusong. The SocialEconomicNatural Complex Ecosystem[J]. Acta Ecologica Sinica, 1984, 4(1): 1~9.]

Evaluation of urban ecosystem nichefitnes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XIA Bin1 XU Jianhua1,2 ZHANG Meiying1 LOU Xukui1,2

HE Huiyu3

(1.Guangzhou 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0,China;

2. The Graduate Schoo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39, China; 3. Guangdong Institute of Metrology,

Guangzhou Guangzhou 510630, China)

Abstract Theories of the ecosystem niche-fitness evaluation have obtained the various acceptance since statement.This resea rch mainly analyzes and assess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urban ecosystem nichefitness by researching cities. By the Social statistical methods, t he index system has been constructed whichis combined of the two, that the vertical manifesting the urban structure, the urban function, the urban coordination, and the level reflecting the situation of economy,social, population, resources, environmental. Selecting the data of 1995 to 2004 10 years, through evaluating the ecosystem nichefitness of nine citi es of Pearl River Delta, and, standardized and nonnegative processing all of the ten years data, it has been realized that the contrast in different years and different cities. This study classifies types for the urban ecosystem nichefitnes s, and then analyzes the changes of all types,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rban ecosystem nichefitness which formed by these changes. Finally, it draw 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 Pearl River Delta urban ecosystem nichefitness is enhanced; (b) On the three vertical lev els, the development stabilities of Pearl River Delta urban ecosystem nichefitness are inconsistent; (c) The model of Pearl River Delta urban ecosystem nichefitness

第8篇:城市生态研究范文

[关键词]城市生态;城镇规划;布局分区;区域整合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速度的加快,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自然资源、地理区位是城镇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主导因素,既为城市城镇发展提供条件,又规定着人类的物资生产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其他活动的界限。对于生态环境优越地区,更要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充分发挥生态资源的后发优势,促进经济与生态的良性互动发展,坚持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发展老路,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

一、城市生态现代化理论

生态现代化的概念是德国学者胡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其核心内容是以发挥生态优势推进现代化进程,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体现了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建设生态现代化,必须把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综合起来考虑,把生态建设看成是发展之义、发展之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快推进发展模式由先污染后治理型向生态亲和型转变,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发展。从城市发展的角度而言,城市生态现代化是在全球性“生态危机”形势下,实现现代工业文明城市向生态文明城市(即生态城市)转变的过程,是现代城市发展摆脱工业文明发展观的束缚和工业现代性的特征,步人生态城市必不可少的发展阶段。相对现代工业城市发展阶段而言,城市生态现代化是城市发展的更高级阶段,是对工业城市自身存在错误的修正,促使其向生态城市转变的阶段。从理论构成的角度而言,城市生态现代化是生态现代化理论与城市发展、城市规划理论等的结合,是生态现代化理论的思想、观点在城市发展领域中的应用。它运用生态现代化理论的思维来重构现代工业城市系统,谋求城市经济发展和自然保护的“双赢”,以及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城市系统对自然的影响等。

二、西部地区城镇发展现状

(1)数量少,通行成本高。地广人稀,腹地范围大,空间联系不便,难以按经济合理性原则统盘考虑公共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城镇的功能难以完善,不利于开阔商贸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基础设施投资大,特别是交通建设成本高,致使投资综合效益低,影响了城镇经济的持续发展。(2)规模小且发展分散,辐射带动弱。城镇分散发展,重复建设,造成了资金的严重浪费;市政工程设施修建和社会服务设施供给形不成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导致城镇功能难以充分体现和发挥,难以发挥产业中心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难以形成城镇带动乡村的格局,从而吸引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差,综合功能降低。(3)功能单,服务层次低。在西北地区城镇中,集贸型城镇占85%以上,职能以为广大农村地区提供商品交换、物资集散、行政医疗、文教服务为主的初级发展阶段。经济的主体为农业,乡镇企业多属初加工,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限制了优势资源利用和产业的健康发展。另外,城镇群体之间产业定位趋同,相邻的乡镇生产的产品大同小异,造成产业结构层次低、重复多、互补性差。(4)环境差,人居水平低。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明显偏高,建筑质量差,容积率低,闲置土地未得到及时利用和置换,生态环境恶化,与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尚有较大距离。(5)资金缺,人才技术匮乏。由于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软硬件条件差,绝大多数城镇规划和建设管理的人才和技术力量匮乏,致使城镇建设中乱占乱建现象普遍,对整体布局造成不利影像,不利于城镇发展水平整体提升。

三、基于城市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城镇规划建设策略

生态现代化是一种基于生态理性的思考,是在生态分析基础上,按照自然生态原理构建城市系统并尽可能的减少对自然损伤、提高生态效率的过程。(1)城镇规划应以人为本,同时与环境紧密结合。作为城镇主体的人,在积极努力改造改善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同时,又自觉不自觉地破坏了自身生存的环境,通过生产和生活将大量废弃物排向大气、水体和土壤中,直接破坏城镇的生态系统结构。近年来,作为农村中心的城镇人口增长很快,由此带来的城镇污染日趋严重,往往超过城镇的环境容量及自净能力,引起城镇生态环境系统调节能力失控,反过来又直接影响别人的身体健康。故要特别注重人与环境系统协调一致的原则,乡镇的工业布局、人口规模、不能超越环境提供的保证程度。(2)城镇规划应该突出西部景观特色。特色是城镇的灵魂,它可以树立城镇良好形象,提高城镇的知名度,促进城镇的发展。由于城镇规模小,形成特色的景观要素也少,故在城镇的生态建设过程中,必须重视“个性与特色”,城镇景观要“小而精,小而特”,要综合运用生态、文化的观点去创造组织这些景观,形成“以人为本”的各自特色,也将避免“千城一面,万屋一统”的尴尬。当然,我们所说的特色一定要充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而不能生搬硬。(3)城镇规划应合理布局城镇工业。城镇工业结构与布局实质上就决定了城镇技术经济系统的组成与结构,同时又体现了城镇的产业特色。因而乡镇工业的发展与布局直接关系到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直接关系到城镇的环境保护和优美环境创建,是城镇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核心。如今不少城镇的乡镇工业发展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规模较小还布局分散,生产技术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环保设施形同虚设。因此,把乡镇工业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合理的规划布局与引导发展,对于完善城镇技术经济系统结构与增强城镇技术经济系统对生态环境系统的良好循环都是及其重要的。(4)城镇规划应对西部现有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水、土是人类的生命之源,生存之本,是城镇居民赖以生存和从事生产活动的基础,对它的开发利用,直接关系到城镇生态环境系统结构的演变与优化。目前许多城镇土地利用粗放,摊大饼式扩张,有的是搞政府形象工程,有的是圈了地闲置几年不管。而对于日趋紧张的水资源,不仅因给排水设施简陋导致污染严重,而且从人为的节约意识上而言,造成的浪费也十分惊人。西部地区由于干旱天气较多,绝对不能把水土资源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即使是土地扩展潜力大、水资源暂且充足的城镇,随着经济的发展、规模的扩大,人均资源必然减少。同样,各个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古建筑和古村落等,其中有相当部分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近年来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其实在保护好历史遗留的同时,它们也已经或将成为当地宝贵的旅游资源。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经济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生态环境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实现城镇、产业、生态及文化在空间上的协调布局,有待我们在进一步发展中研究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曹建洲,王继辰,张亮,曹亚乔.辽东山区生态城镇规划与建设初探.辽宁经济.2012(1)

[2]王博生.基于城市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城镇规划建设探讨.现代商贸工业.2011(22)

[3]李忠华.城镇规划建设中的生态思想.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6)

[4]吴秀英,刘海燕.生态农业型城镇规划的思考.山西建筑.2011(9)

第9篇:城市生态研究范文

关键词:生态城市; 生态规划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the city's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problems caused more and more people's attention, making the ecological city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ity, some overseas cities have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ty plan, and into practice, and to a certain extent, has obtained the certain of succes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systematic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of the basic concepts,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developmen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summarized the ecological city several development tendency, an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ypical examples, illustrates the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experience.

Keywords: ecological city; Ecological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人口急剧增加,城市资源日益枯竭以及环境的破坏严重,打破了城市原有的生态平衡,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地下降,为了维持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人们必须重新的审视和分析当前城市规划建设的体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促进城市区域的协调发展,通过借鉴城市生态系统的运行方式,加强城市生态系统的循环,实现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同时,充分利用城市周边的自然环境,创造舒适的、适宜人类居住的生态城市。

二、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

生态城市作为一个崭新的概念,生态城市规划要以科学,切合实际的城市生态建设为目标,把建设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城市生态系统作为城市规划的对象,综合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科学、合理的手段规划设计出生态系统内的各种关系,寻找出一个最佳的生态位,规划出人与城市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最优化方案。

生态城市规划是在城市、环境、生态规划的基础上,依据国家的方针、政策,并结合城市的自身条件,协调好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合理的布置生态城市的建设体系,生态城市规划就是要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经济、环境、资源),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城市规划的发展现状

(1)国外生态城市规划的发展现状

自从20世纪70年代俄科学家首次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之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开始不断的探索和研究生态城市的基本理论的和方法,如今已有诸多国家参与生态城市建设的计划开始付诸行动,并在在一定的程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向巴西的库里蒂巴,美国的伯克利,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以及亚洲的日本、新加坡等,它们从土地利用、社区管理模式以及城市空间的绿色等方面,为各国的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可靠的参考。

(2) 国内生态城市规划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近年以来发展尤为迅速,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结合现代生态生态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和国外生态城市规划实践的成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索,提出了适合我国的城市规划的建设理论和方法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起步较晚,一些相关的政策法规还不够完善,缺乏实践方面的经验,而且由于片面的追求经济的发展,使得城市规划的功能结构单一,城市的生态建设严重不足。为了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和谐、创造舒适的人居环境,必须大力发展生态城市的建设。

四、生态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

(1)发展紧凑型的城市,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所谓紧凑型城市是指采用密集开发的策略,把人们的住所建设在其工作和所需的各种社会服务设施的周围,着重强调城市在时间、空间的内在紧密性。紧凑型城市的建立,一方面,减少了资源的浪费,使得土地资源得到了充分合理的利用,另一方面,一些关于城市生态化的措施也能确保顺利的实施。

(2)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以减少私人汽车的使用。为了切实有效地解决人们过度使用机动车所引起的环境问题,一些获得巨大成功的生态城市通过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有效减少了私人汽车的使用率。巴西的库里蒂巴市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尽管城市人口急剧增长,但是在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并没有引发交通堵塞的现象。

(3)重视城市生态网络建设,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国外一些国家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如享有世界“花园城市”美誉的新加坡,充分利用水体和绿地来提高本国的城市生活质量,由于城市生态生态系统网络的建设,使得城市居民的生活与生态系统的得以紧密结合。

(4)大量运用绿色技术,使用可再生的绿色能源。从国外城市生态系统的建设的实践经验可知,城市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重视城市的各种资源,同时推广使用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建筑节能、可循环的材料也有利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五、生态城市规划的典型案例分析

巴西的库里蒂巴市被世人认为是最接近生态城市的城市,该市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规划出的城市受到全世界的美誉,特别是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尤为让人称道,同时废旧物品的回收、循环利用、节约资源的一系列举措同时受到相应国际机构的嘉奖,1990年联合国授予库里蒂巴“巴西生态之都”、“城市生态规划样板”的称号。库里蒂巴的城市规划建设具有一套自己独特的做法,首先沿着交通沿线对城区进行大范围的改造;确立“以人为本的”的思想,确保优先发展的设施顺利的实施;增加绿地和公园的面积,改善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同时,充分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社会公益方面,通过建设图书馆系统,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提供各种简单使用的培训技巧;最后,在社会公众的教育方面,在全社会普及与环境相关的知识,提高他们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

六、国内外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经验总结

(1)制定合理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和发展措施。 生态城市的建设作为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依据各国城市的发展的情况,规划出相应的发展模式和建设措施,如丹麦的哥本哈根。

(2)编订科学的、系统的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编制城市规划时应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生态城市的建设已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的一部分,将生态城市建设纳入城市整体建设之中。

(3)依据不同的国情选择不同的城市规划模式。由于各国的国情,自然状况以及社会条件的不尽相同,因此,应该规划出适合自己城市的情况的建设道路。

(4)强调生态城市规划的重点。生态城市的规划应重视区域的协调发展,同时,建设城市的绿色生态网络,增加公共绿地和公园的面积,从而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如亚洲的新加坡。

(5)保证充足的资金支持。由于生态城市的建设作为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依然是生态城市建设中的资金的主要的承担对象,因此,需要政府与企业加强合作,提高公民的参与意识,并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

七、结论

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由于不同的国家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以及历史条件等诸多因素的不同,生态城市的建设的重点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要根据自身城市的特点,从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探索生态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融入到生态城市的建设中。本文简要介绍了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国内外的发展现状,未来的发展趋势,国内外的经验以及典型的实例分析,使我们加深了对生态城市规划的了解,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锦滔.长沙市生态市建设与规划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 沈超.借鉴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做法探讨.城市观察.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