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职业道德的总结范文

关于职业道德的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职业道德的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职业道德的总结

第1篇:关于职业道德的总结范文

【关键词】 会计;职业道德;措施

会计作为经济领域的重要参与者,会计业务素质的高低,职业道德水平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单位会计工作的质量,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的社会秩序稳定。因此,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对提高经济效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失范的现象凸显,会计造假案件数量越来越多,造假的数额越来越大。

1.1职业道德观念淡薄。一些会计人员违背职业准则,参与报表造假、偷税漏税、上市公司签署不实的审计报告、伪造会计信息等,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国家正常的财经法律秩序,使我国注册会计师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给国家和集体带来了损失。

1.2法律法规不完善,监督管理不到位。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使得有些企业为了实现自身利益,利用法律法规的漏洞,逃税、漏税甚至不纳税,引起经济秩序混乱,违法违规事件缕缕出现,财政、审计和税务等政府部门不能很好地依法履行监督职能。在社会监督上,审计机构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不能客观公正的行使经济监督的职能。

1.3 缺乏培养职业道德的良好客观环境。一方面,会计教育的内容注重讲授会计理论知识或培训业务能力,而忽视了职业道德观念的教育。同时,我国对会计道德尚未形成有力的社会评价及鼓励支持机制。另一方面,我国对经济犯罪的惩罚力度不够,使得部分人不惜以身试法以换取相对于犯罪成本而言大得多的经济利益。

1.4 缺乏会计职业道德的完整性。我国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还不完整,仅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进行了规范,没有对会计职业界的各成员在各自职业范围内都有可衡量标准的程度。我国的会计职业道德没有涉及会计人员在执业时可能遇到的各种利益冲突,因而不可能给出处理冲突的具体原则,致使其可操作性较差。

2. 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

2.1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会计人员要有正确的会计职业观,发扬热爱会计事业、献身会计事业的精神,拥有良好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爱岗敬业,自觉抵制社会上不正之风的侵蚀,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做好本职工作。会计工作人员在处理各项经济业务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依法维护财经规章制度的严肃性、科学性和完整性,会计人员在履行职责中,严格按国家法律、规章审查各项财务收支,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利益。会计人员在办理会计事务中,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客观公正的态度,完整、准确、如实地反映各项经济活动情况,不隐瞒、不作假,自觉维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会计人员必须以廉洁自律、不谋私利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维护国家的财经纪律及企业的规章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认真钻研业务技能,熟练掌握会计电算化管理技术,以适应会计工作发展的需要。并运用自己所掌握的会计信息和会计方法,为改善单位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2.2职业的特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会计职业道德具有时代性,且新社会环境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职业道德要求。会计是一门经济管理的应用性技术学科。因此会计职业本身和会计道德也必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会计职业道德是长期进行会计实践活动自发形成的,具有自发性。许多操作规程需要自觉自愿地执行,具有较强的自律性。

3.提高会计职业道德的措施

3.1.重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和培养,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会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监督所有会计人员对相关教材的内容进行学习;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节操教育,使之能够不畏压力,诚信为本、尽职尽责;研究建立和实施会计人员诚信档案管理制度,尤其对不道德行为建立惩罚性赔偿制度,定期监督制度的执行情况,推动职业道德教育的规范化、法制化。此外,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还要从会计专业的学生抓起,使他们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前就充分认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风范。与此同时,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作用,在会计领域中,形成扬正抑邪、褒善贬恶的社会舆论环境,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2建立和健全会计法规体系,做到有法可依。为了保证《会计法》的有效施行,相继实施《总会计师条例》、《会计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企业会计准则》、《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以及一系列的会计核算制度等会计法规、规章、制度,基本保证了会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与之我国当前发展状况相比,仍远远赶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这需要各级政府、企业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健全和完善。

3.3建立健全道德评价体系。会计职业道德评价系统包括社会组织、大众舆论对会计行为的道德评价,会计人员之间以及会计人员对自身行为得到的评价。企业应建立起道德评价系统,可采取部评价、自我评价、会计组织评价等方式相结合,让社会参与其中,促进会计人员良好的职业道 德的形成。这种评价结果作为个人发展的重要指标,关系到岗位资格、升职、晋级、物质奖励等。同时,会计管理部门对于优秀的会计人员应予表彰和奖励,大力宣传典型案例;对违反国家法规,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应给予必要的处罚,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通过正反典型案例的宣传,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评价会计职业道德良好氛围。

此外,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不能闭关自守,要借鉴其他国家会计师职业组织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会计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探索新内容、新方法、新途径,创造新经验,才能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使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落在实处,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邹晓玲.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之我见[J].科技信息,2010(28)

[2]宋慧敏.关于建立和完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几点思考[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6(02)

第2篇:关于职业道德的总结范文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素质是个人素质的关键组成

随着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和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社会对劳动者的职业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职业道德素质过硬,才能有力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的提升,才能使专业学位研究生发自内心地对本专业或行业形成热爱之情,不断激发自身潜能,刻苦钻研业务问题,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当中。同时,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对于调节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身体状况,提高身心素质,进而为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业务素质和文化素质奠定良好的身心基础。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素质是行业前景的隐性动力

行业发展需要接受过专业教育和训练的人才,因而,在每年的就业季中,很多单位争相向专业学位研究生抛出橄榄枝。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从业人员中所占比例的增大也意味着整个工作团队学历水平和专业素质的提升。如果说专业学位研究生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当下或未来行业发展重要的显性动力,那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就是关乎一个行业发展前景的隐形动力。这是因为,第一,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决定了他们对工作的态度,影响着他们的工作效率。能否做到扎根于自身岗位,爱岗敬业,认真负责地做好本职工作,是体现一个员工合格与否的重要标志,更是影响工作成绩和效果的关键环节。每个行业或者每个具体工作单位都是由其内部成员联合构成的有机整体,只有每个员工都成为这个整体中不可或缺的“螺丝钉”,只有每个个体兢兢业业地工作,才能促进整个行业或单位的有效运转和不断前进。第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关乎着员工之间和谐关系的形成,推动着团队意识的提升。从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出发,把整体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员工之间在工作中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这样才能够形成融洽的合作关系,建立牢固的团队意识。第三,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代表着整个单位员工的职业形象,影响着员工队伍的精神风貌。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工作团队中学历素质较高的群体,他们的一言一行是一个企业形象和文化的“活招牌”,而且对其他同事和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平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作用。

(三)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素质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道德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精神文明发展,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劳动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标准,生产各种不同产品的劳动部门是构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人都享有劳动的权利也都应该承担劳动的义务,因而几乎所有符合劳动条件的社会成员都或早或晚地成为从业者大军中的一员。因此,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素质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的是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因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不仅是从业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更是每个社会成员应该具备的基本品德。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从业者,他们拥有的知识和技术对行业和社会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他们自己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更是整个从业者群体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代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集约化的发展要求,培养更多符合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是高等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提高从业者中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从业者之中的比重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专业学位研究生通过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改善行业发展现状,推动社会经济进步,是提高社会物质文明的生力军。专业学位研究生通过提升自身职业道德素质,从而改善整个就业者群体的整体职业道德现状,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的提升。如果教育硕士都具备高尚的师德,临床硕士都具备大医精诚的品质,法律硕士都能够把公平正义作为信仰,会计硕士都能兢兢业业地不做假账,工程硕士都能把保证质量作为根本要求等等,那么在这些高素质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推动下,社会文明的程度必将提升。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分析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素质水平亟待提升

专业学位研究生是高素质人才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的多样性决定了他们对应行业或领域的多样性,随着社会各行业对专门人才的引进力度的增大,专业研究生在从业者中所占的比重也在不断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水平影响了从业者整体的职业道德水平,对于其他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也存在潜移默化的影响。鉴于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对他们在现实中表现出的职业道德素养更应该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总体上来看,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对职业道德的内容和要求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认识,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大多也能够恪守职业道德的基本准则,为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贡献力量。但尽管如此,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素质水平仍亟待提升。其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对职业道德的基本理论认识的程度不够深刻。一部分专业学位研究生对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一知半解,对自己从事的专业所应具备的专业职业道德模糊不清,对如何在工作实践当中践行职业道德规范更是不知所措,理论认识上的模糊必然引发实际工作中的不良效果。第二,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择业中受功利主义导向严重。专业学位研究生绝大多数没有过工作的经历,就业是走向社会的重要步骤,然而在择业过程中,很大一部分专业学位研究生以高薪、大城市、著名单位等为选择的关键词,完全忽视了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实际需要。第三,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工作岗位上的职业道德表现不尽如人意。存在科研中弄虚作假、在工作接受灰色收入、在教学中对待学生不平等,在会计工作中粗心大意等现象,看重个人得失而忽略整体利益的现象也较为常见。总之,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整体的职业道德修养着实令人担忧。

(二)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教育重视程度要大力加强

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素质水平不高首先归咎于人们对其重视程度不高,既有专业学位研究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学校在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职业道德板块的不完善,更有工作单位吸纳人才和培养人才过程中在职业道德素质衡量标准上的模糊。第一,就专业学位研究生自身而言,他们相比于其他从业者来说,自身具备相对较高的文化水平,同样,他们大多感觉自身已经具备很好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职业道德素质,因而无需特别重视。此外,他们清楚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是成功就业的“硬道理”,所以主要把时间和经历投入到这两个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当中,无暇顾及职业道德素质水平的高低,也并未认识到职业道德素养在其未来职业发展中将扮演的重要角色。第二,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单位来看,由于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起步较晚,这些培养单位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都处于不断的摸索和完善的过程中,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是对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机械地照搬和使用,常常把科研水平的高低当成是衡量教育效果的主要方面,较少体现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更没有展现专业学位研究生自身的独特性。第三,从工作单位的角度来说,工作单位渴望吸纳具备较高职业道德素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从而提高整个队伍的创新力和创造力。但是他们在选拔人才过程中对职业道德素质的衡量往往拘泥于学生简历中的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和调查。当专业学位研究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后,很多单位对员工职业道德素质的衡量也缺乏清晰准确的标准,从而在外在上影响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对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视。

(三)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教育路径急需改进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构的职业道德教育水平直接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道德素质高低相挂钩。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的培养路径亟待优化。第一,在职业道德课程的设置上“,大部分高校既没有开设针对研究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课,也没有就业指导课,即使部分高校开设了研究生职业道德教育有关的课程,但也局限于形式,教育效果也不理想。”第二,少数在本科生与研究生阶段均开设职业道德教育的高校中,两个阶段的职业道德教育在内容设置上很不科学。大多数高校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是对本科时期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重复,或者二者前后差别较大缺乏有效的衔接,这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会产生对已经学过的内容失去兴趣,或是因其缺乏连贯性而厌恶学习。第三,从职业道德教育的师资队伍上看,尚未形成以专业研究生导师为主要引导力量,以所有教师为集合力量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大多数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把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优化学生的就业去向为主要职责,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更没有及时有效地在职业道德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其他教师则是把教授自己分内的课程为主要任务,对其他方面的教育漠不关心,因而造成了教育和引导上的缺失。第四,在从整体的环境上看,至今还没有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无论是高校、工作单位还是整个社会的大环境,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错误价值观的冲击,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不良因素的影响下,职业道德观念也容易发生偏差。

三、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教育有效路径探析

(一)以传统文化中的职业道德精神引领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精华,不仅是几千年文明的积淀,更融入到了每个中华儿女血液当中。传统道德是当代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理论来源和价值向导。在传统文化的诸多流派当中,儒家极具代表性,“儒家思想提出了做人应该具备的道德准则体系,如仁爱、尚义、和谐、诚信、自律等精神,这些在现代职业道德建设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当前要大力弘扬儒家思想精粹,结合时代特征和实际情况”,重建现代职业道德体系,塑造以传统文化为底蕴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道德精神。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传统文化的学习既要提供外部条件的保障,又要激发其自身的学习兴趣和理论自觉。第一,应该大力弘扬国学教育,增强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当下社会,多元文化盛行,此消彼长,如果不积极加强国学教育,不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宣传,那么传统文化的地位很可能不知不觉地就会被其他的思想所挤占,因此,必须占领舆论的高地,以自信的态度对传统文化进行大力普及和文化传播。第二,要将传统文化的内容与当下社会的文化传播形式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渗透。传统文化因其表达方式,语言风格可能与现代社会存在一定差异,但是其实质内容却永不会过时,因而,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对传统文化进行与时俱进的包装至关重要。第三,要分析研究,对传统道德内容进行甄别,取其精华,将传统文化中有关职业道德的内容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

(二)以强化理论和完善课程为基点加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的重视

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对职业道德理论的学习是增强其职业道德素质的首要步骤亦是基础环节。第一,高校应充分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教育,将职业道德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必修课程。这既是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理论修养的需要,也为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了平台,保证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职业道德的时间,不被其他方面的活动所挤压或占用。第二,形成健全的职业道德课程体系,为职业道德教育提供全方位的课程依托。既要设置专门的职业道德课程,同时也要将职业道德的内容渗透到专业课程和其他学科的课程教育当中,使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结合,职业道德教育既要大张旗鼓又要潜移默化。第三,要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科学设置。既要避免与本科阶段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相重叠,同时要避免与本科阶段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相脱节,应该做到逐步深化,有效衔接。将通识课、专业课、其他课程中的职业道德内容的分布作出统一的部署和安排,注重针对性与实效性。这样既可以通过教育来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又能通过职业道德的完善来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整体质量,为构建全面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打下基础。

(三)优化校园氛围为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

环境对人的成长和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专业学位研究生大都是全日制在校学生,主要的生活和活动空间都是学校,校园文化对其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如何建设优质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氛围是我们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另一个重要问题。第一,应该经常在校园中举办一些文化活动,将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融入在这些文化活动之中,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又在活动的过程当中提升了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比如,开展一些关于职业道德知识的问答活动、关于职业道德的辩论活动、举办和职业道德相关的讲座等等。第二,树立先进的榜样,用榜样的模范作用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道德发展形成有效的引领。既可以选择本校职业道德高尚的教师作为楷模,也可以选择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良好道德的学生,同龄人的榜样效应是最大的,整体道德高尚,必然带动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第三,完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和自我学习。把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作为评价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要标准,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等方式鼓励职业道德素质较高的学生,从而激发广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对职业道德学习的热情和提升对自身的职业道德要求。

(四)以实习基地建设为依托使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在参与中获得提升

职业道德,顾名思义,是在从事某种职业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的教育,不仅要体现在学校中对他们开展职业道德知识的教育,更要为他们创造真实的环境,让他们岗位中切身体会职业道德对一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在人生中的价值,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加强职业道德方面的锻炼。第一,高校要加强与校外企业、医院、学校等与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相对口的单位的联系和沟通,积极为学生创造实习的环境,建立长期合作的实习基地。只有深入到职业当中,才能更加深刻地了解所从事职业,形成对职业的热爱,对自我的职业道德确立更高的标准和要求。第二,安排专业的人员,加强在实习过程当中对职业道德的指导。把学生送到单位去实习,不代表把培养和教育的责任都推给实习单位,而是高校要安排专业人员及时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行为进行有效引导,鼓励学生正确的行为,纠正学生的缺点和不足,从而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第三,要准确记录学生在实习中职业道德方面的表现,并纳入学生的总成绩。职业道德表现作为实习成绩的重要方面,与平时在校期间的评奖评优等活动相挂钩,并在就业时将职业道德表现提供给用人单位,以供参考。这样就从外在约束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时刻注重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

(五)以强化导师育人功能为重点增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的引导

导师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接触和交流最为密切的人,他们在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职责,不仅要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知识教育和科研指导,而且更要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确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帮助专业学位研究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一方面,导师要通过讲授的方式,把有关职业道德的知识传递给专业学位研究生,让他们对职业道德形成基本的认识,对于学生在学习和践行职业道德中遇到的困境和难题予以及时准确的解答。另一方面,导师要以身作则,成为践行职业道德的楷模,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导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更要有高尚的人格和爱岗敬业精神,因为导师的人格光芒会在与学生长期接触的过程中,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职业道德高尚的导师也是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生涯中道德品质的影响者和指路人。

(六)以信息技术和网络为平台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道德建设新路径

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一个年轻的群体,他们崇尚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并广泛使用网络信息平台,因而,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加强网络平台建设是对专业研究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的且容易被他们所接受的形式。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通常是两年,其中第二年为实践时间,他们会被安排到不同的实习单位,比较分散,很难组织对他们的集中教育和培训,因此,拓展教育路径,采用方便快捷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例如通过微博、微信等形式,及时地与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生活实际,并且把能够帮助他们形成职业道德观念的消息经常传递给他们,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影响。此外,大力发展网络平台建设,成立关于职业道德教育的网络课堂,把职业道德基础知识、职业道德的先进人物事例、职业道德的活动等相关内容填充到网络课堂中,并且根据实际不断地完善和更新,这样既贴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活实际,又机动灵活地组织他们进行自我学习。

四、总结

第3篇:关于职业道德的总结范文

关键词 新闻 职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 G210 文献标识码 A

On the History and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Journalism Professional Ethics Study in China

Zheng BaoweiFan YapingShu Shu

(The Research Center of Journalis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 Beijing 100872;

School of Journalism,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School of Journalism,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history and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journalism professional ethics study in China.

Key wordsjournalismprofessional ethics

新闻职业道德研究于今已有20余年,研究历史已较长,但研究热情却始终不减。尤其是近年来,由于媒体从业者职业道德问题屡屡发生,职业道德问题因此屡屡受到社会关注,也引起了研究者更广范围、更深入的探讨。

一、对研究状况与历史的简单扫描

对新闻职业道德的关注最早始于80年代初,基本是和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同步的。从那时到现在,相关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不仅产生数量庞大的论文和各类文章,而且已出版相关教材和专著10余部。

就专著与教材来看,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周鸿书《新闻伦理学论纲》、中华全国新闻工作协会编《新闻职业道德》、陈桂兰主编《新闻职业道德教程》、王军《新闻工作者与法律》、黄瑚《新闻伦理学》、王天定《新闻道德与规范》、黄瑚编《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陈汝东《传播伦理学》等。这些撰著已经涉及新闻职业道德的历史、基本理论、原则规范、内涵等各方面内容,较系统地介绍了新闻职业道德的方方面面。

就研究论文来看,仅以CNKI收录文章为考察对象,就可获得专门研究“新闻职业道德”的论文617篇和涉及新闻职业道德问题的文章近千篇,这还不包括CNKI未收录期刊上的文章及国内出版的论文集中的文章等。可以看出,研究论文数量巨大。

就研究开始的具体时间来看,1979年12月,复旦大学新闻系编印的《外国新闻事业资料》(1979年第4期)上发表的《新闻道德的准则》首次将新闻职业道德引入我国新闻学研究中。但当时新闻职业道德研究并未引起更多人关注,直到1982年,由于党的“十二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在各行各业加强职业责任、职业纪律的教育”,从而大大促进了新闻领域对新闻职业道德的研究,新闻职业道德概念随之开始在新闻界流行和普及,并为各界所认同。

总括1979年至今的新闻职业道德研究,可以看出这样几个阶段:

1、1979年―1991年:这一时期,新闻界经过拨乱反正,在理论上弄清了新闻事业的性质、社会定位等带有根本性意义的大问题,意识到了新闻事业既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是现代社会中一门具有独特的社会职能的职业。既然是职业,就必然有其职业道德要求。同时,这个时期新闻失实这种新闻实践领域的老问题依旧存在,而追求不正当物质利益的行业不正之风这类新问题又接踵而来。所有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这个时期新闻职业道德研究的逐渐兴起。当然,总体来看,这一时期的相关研究内容还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反对新闻失实、虚假新闻,提倡新闻工作者追求新闻真实性等方面;也出现了少量研究美国新闻职业道德、反对有偿新闻、新闻伦理学等的论文,但数量很少。

2、1992年-1997年:这个时期,对新闻职业道德问题的研究无论从论文数量还是从研究强度来看都明显加强,论文数量每年都在增加,到1997年达到第一个研究高峰。之所以出现这样一个研究,一方面与这个时期新闻职业道德准则的出台与不断修订有关系――1991年1月《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出台,1994年4月、1997年1月两次修订,《准则》的出台明显推动对新闻职业道德的研究;另一方面,也与这个时期新闻界在市场化中片面追逐利润、淡化新闻报道的社会责任有关,另外,这个时期“有偿新闻”的泛滥也促使了人们对新闻职业道德研究的热潮。与此相应,这个时期,新闻职业道德研究内容明显丰富了;而且,与有偿新闻有关的研究明显成为一个重点。

3、1998年-2004年:这一阶段,有偿新闻研究在继续,但与前一阶段相比,对有偿新闻的研究大都与突发事件结合起来论述。突发事件成为促进这个阶段新闻职业道德研究不断延续的重要因素。《东周刊》事件、2003年山西繁峙矿难事件引出的受贿事件等,都促使了新闻学术界对职业道德研究的重视,新闻职业道德研究走入又一个高峰,仅2004年一年的研究论文就达百余篇。同时,从新闻专业主义角度审视新闻职业道德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其次,新闻伦理学研究也在继续:除了对国内新闻伦理问题进行研究外,对韩国、日本、美国等国家的新闻伦理研究的介绍和论述增多。另外,对新闻职业道德观的相关研究也受到了重视。除此以外,研究者开始从新闻娱乐化、炒新闻、新闻策划等角度研究新闻职业道德。还有,网络道德的相关研究也开始出现。

4、2005年至今:这个时期,从有偿新闻、虚假新闻、炒新闻、新闻专业主义等切入对新闻职业道德的研究在继续。同时,新闻职业道德与我国的相关政策相联系(如新闻职业道德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三个代表与新闻职业道德等)的研究,也占不小比重。随着2006年网络传播研究成为热点,对网络环境下的新闻职业道德的关注度明显增大。另外,研究者对新闻自律的研究越来越重视了。

二、研究的主要视角和内容

总括20多年来有关新闻职业道德的研究,可以发现以下研究视点和内容:

1.新闻失实与新闻职业道德关系研究

新闻失实是新闻职业道德研究的一个最常见的切入点,也是从80年代初新闻学界一开始研究新闻职业道德问题至今一直持续关注的一个点。当然,随着不同时期新闻失实形式的不断变化,研究的认识和结论也在不断地更新。就内容来看,对新闻失实的研究主要围绕失实的表现、失实的原因以及如何防止失实等层面来展开;从目前来看,不同层面的研究论文数量都很庞大,所获得的认识和具体内容也较为系统、深入。从研究成果的形态和类型来看,也相当丰富和多样,有新闻理论著作中较全面、系统的梳理和阐述,有研究论文中就某一认识视点所做的深度分析与论述,也有大量来自业界的对某些失实个案的解剖和反思。

2.“有偿新闻”与新闻职业道德关系研究

“有偿新闻”在新闻职业道德研究中也占有很大比重。与“有偿新闻”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偿新闻”的成因、后果及如何防治等方面。

关于“有偿新闻”的成因,研究者的观点较为统一,普遍认为,“有偿新闻”的成因主要分为主观与客观两方面的因素。从主观看,新闻工作者社会良知的丧失,对个人和小团体利益的追逐是重要原因。①从客观因素看,市场化背景下形成的新闻产品市场交易的不规范,为“有偿新闻”的出现提供了机制和土壤;企业或其他组织在市场竞争中的宣传需求,则为“有偿新闻”提供了买方市场。

关于如何防治“有偿新闻”,研究者主要围绕“自律”、“领导”、“监督”、“改革”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各自的对策。从近年的研究来看,加强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自律,似乎受到更多人的强调。如有学者认为,无论是监督、评议还是惩罚,起到的无非是一种修枝剪叶的功效,只有新闻职业道德教育,才是从根做起,才能夯实新闻职业道德理念的根基。②当然,也有学者提出通过提高新闻工作者的待遇的方法来杜绝“有偿新闻”。③

3.新闻炒作、新闻媚俗与新闻职业道德关系研究

90年代以来,新闻炒作与媚俗之风盛行。一些媒体迎合人们的低级趣味,一味媚俗,大肆炒作,引起许多社会公众的反感。新闻实践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引发了学界和业界对新闻炒作与新闻媚俗问题的关注。

新闻炒作与媚俗和新闻职业道德的联系在于:首先,新闻职业道德的缺失是新闻炒作与新闻媚俗的原因之一;其次,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是减少和避免新闻炒作与新闻媚俗的重要条件。一些对新闻炒作与媚俗问题的研究者正是由此出发对新闻新闻炒作与媚俗问题进行强调和关注的。

4.典型案例与新闻职业道德研究

新闻职业道德研究常以新闻界发生的某些违反职业道德的典型案例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某些案例,呈现新闻职业道德的现状与问题,并进一步提出对策。这类研究的路径一般是:案例介绍引出新闻道德缺失话题,然后就新闻道德问题的相关内容、对策进行论述。

如,著名的山西繁峙矿难中11名记者受贿事件,就曾成为新闻职业道德研究的一个典型案例,引发了许多研究文章。另外,“茶水发炎”事件、“杨丽娟事件”等也都曾引起众多学者由此出发对新闻职业道德问题的研究和讨论。有学者指出,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和职业良知的记者,必须做到:绝不有意编造虚假新闻,这是新闻工作者的一条最基本的道德底线。④

5.新闻专业主义与新闻职业道德关系研究

从新闻专业主义切入来研究新闻职业道德问题,是近年新闻职业道德研究出现的一个重要特点。围绕二者间的关联,有学者指出:新闻专业主义从本质上说,至少包含三方面的理念:新闻媒介的社会功能、新闻从业者的使命和社会责任、新闻从业者的行业准则。⑤ 还有学者认为,新闻专业主义中的媒体社会功能、新闻从业者使命和社会责任应该对应着新闻职业道德中的职业职责和职业权利;同样,新闻专业主义中的行为准则和新闻职业道德中的职业利益也密切相关,新闻从业者只有在满足一定的行业准则前提下,才能够获得其应有的职业利益,获得别人的赏识和尊重。因此,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专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新闻成为一项专业的必要条件。同时,新闻职业道德也对新闻专业主义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⑥ 另外一些学者把新闻专业主义视为解决新闻职业道德缺失问题的治本之策。如陈力丹认为,通过长期的新闻专业主义教育,内化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角色,是解决新闻职业道德问题的长远之计。⑦

6.新闻职业道德与新闻法制关系研究

新闻职业道德与新闻法规,一个涉及新闻自律,一个涉及新闻他律,两者密不可分,故研究新闻职业道德必然要涉及新闻法制问题。在这方面,一个基本的认识是,新闻职业道德与新闻法制之间是相互作用的:新闻职业道德为新闻法规提供存在的价值基础,对新闻法规具有多方面补充;反过来,新闻法规又可以保障新闻道德规则的实施。⑧ 从现有研究看,学界往往是将自律和他律同时作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来看待的。如有研究者就强调:新闻传媒职业道德建设一要靠他律,二要靠自律。⑨

7.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措施研究

研究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措施者也不少,取得的认识也较为多样。如有研究者强调,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完善自律监督机制;二是建立健全重视职业道德修养的机制;三是完善和加强有关职业道德修养的学习制度等。⑩另有研究者则提出,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应当促使新闻职业道德内化;促使宏观管理和调控体制良性整合;优化新闻职业道德的外部监督体系;提升社会公共道德水准和道德判断力,铲除违背职业道德的社会土壤等。11

8.外国新闻职业道德状况研究

对外国新闻职业道德的介绍和研究主要集中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相关研究视角和内容主要分为这样几类:

(1)美国新闻职业道德状况研究。这方面研究相当多,有些研究也较深入。如关岩德的《美国新闻道德建设简况》一文,对美国新闻道德建设的情况作了较全面、深入的介绍,具体涉及到美国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理论基础与发展,美国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美国新闻行业的内部监督机制(如新闻评议会、媒介内部专职督察员或道德顾问的设置、新闻评价活动)等;另外还介绍了美国新闻院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情况。12

(2)各国新闻职业道德准则比较研究。这方面较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陈中原的《形象与信誉的基石――81个国家(地区)、7个国际组织的新闻职业道德准则的初步比较分析》。该文从新闻职业道德准则的出现时间、价值标准、新闻生命、采写原则、版面安排等五个方面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新闻职业道德准则进行全面比较,分析了各国新闻职业道德准则的共性和个性。13

(3)中外新闻职业道德状况比较研究。此类研究的路径一般是先介绍西方新闻自律情况,再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做说明。以肖志峰《西方新闻自律的历史演进对我国新闻道德建设的镜鉴》一文为例,文章首先介绍了西方新闻职业道德发展的历程,然后转向西方新闻自律发展对我国新闻道德建设的启示的探讨。14

9.网络媒体职业道德研究

网络媒体职业道德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网络给新闻职业道德带来的影响和网络环境中的职业道德要求等方面。就第一方面的研究来看,很多人的认识已经比较明确,如认识到网络媒体在真实性、抄袭、把关人缺失、新闻保密、隐私权等方面都更有可能出现诸多问题。15就对网络新闻职业道德要求的研究看,研究者多从强化职业责任和自我约束能力、依靠自律原则规范从业者的行为、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等方面进行强调。16可以看出,目前这方面研究的层次还比较浅,主要停留在传统职业道德理论与网络传播特点的机械对照与分析层面。

三、小结

综观近年来有关新闻职业道德问题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认识:

1、新闻职业道德问题涉及新闻传媒的公信力和新闻工作者的社会形象,因此对其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2、从现有研究成果看,研究成绩总体来看是不错的。对一些问题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也获得了不少研究成果。而且,研究视野比较开阔,涉及面比较广,研究内容也比较深入。在新的研究视角的开拓方面,研究者也较为注意。如近年来,新闻伦理学、网络环境下的新闻职业道德、新闻自律等新的研究视角被不断开掘出来。

3、从现有研究来看,问题也是明显的。主要表现为有关新闻职业道德问题出现原因和对策的研究中前后逻辑与可行性分析的缺失。具体来说:在成因分析方面,大多着重于原因的说明,而缺乏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必然联系的论证和分析;在涉及新闻职业道德缺失的后果时,偏重于情绪性的宣泄和简单层次的描述,且理论视野较为狭窄;在对策研究方面,学界提出的种种对策往往没有足够的理论支持,也缺乏可操作性,多为自说自话和拍脑袋的产物。当然,这些问题已经获得了一些学者的重视。

注释

邓名瑛:《“有偿新闻”的伦理批判》《伦理学研究》, 2005年第6期。

胡忠青:《西方新闻自律的理论与实践对我国新闻道德建设的启示》,《今传媒》 ,2006年第6期。

曾凡斌:《新闻职业道德的缺失与重构》,《视听界》,2005年第3期。

郑保卫:《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第8期。

陆晔,潘中党:《成名的想象: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新闻学研究》(台),2002年第4期。

景刚:《新闻职业道德与新闻专业主义》, 《当代传播》,2004年第4期。

陈力丹:《新闻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国际新闻界》,2004年第3期。

黄瑚:《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版。

马秋枫,张晋升,王天权:《论广东新闻传媒职业道德的他律与自律》,《暨南学报》,2005年第5期。

周宗杰:《简论加强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职业时空》2007年第2期。

陈敏:《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关键性因素分析》,《新闻界》 2006年第1期。

关岩德:《美国新闻道德建设简况》,《国际新闻界》,1998年第1期。

陈中原:《形象与信誉的基石――81个国家(地区)、7个国际组织的新闻职业道德准则的初步比较分析》,《新闻记者》2001年第11期。

肖志峰:《西方新闻自律的历史演进对我国新闻道德建设的镜鉴》,《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郑瑜:《互联网对新闻职业道德的影响》,《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方玲玲:《试论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修养》,《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国内首个研究西部报业经济发展的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西部大开发与西部报业经济发展研究》结项出版

第4篇:关于职业道德的总结范文

[关键词] 会计职业道德风险概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会计职能呈现多元化,现代会计活动赋予会计人员更高的使命和要求,不仅要为企业内部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会计信息,而且要为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公众服务。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是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然而,从我国的郑百文、银广夏,到美国的安然、世通等会计舞弊案件,致使会计职业道德问题的探讨愈趋炽热。因此,对会计职业道德及其风险的概念和内涵予以了解,有利于寻求规避会计职业道德风险的途径和方法。

一、会计职业道德

1.会计职业道德的概念

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个人与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职业道德是指在一定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一定职业特征,调整一定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在整个道德体系中,职业道德的地位十分重要,正如恩格斯说,“实际上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 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逐步形成和总结出来的,调整会计人员与社会之间、会计人员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职业道德主观意识和客观行为统一的准则和规范。

2.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

(1)公正性。美国会计学家斯科特,1941年在《会计原则的基础》中将会计的公正性表述为“会计原则、程序和技术应该公正,不偏不倚,它们不应该服务于特殊的利益”,并提出了三个著名的概念,即:“①会计程序必须公平地对待一切利益集团;②财务报告应保持真实和准确;③会计数据应当是公允、无偏见的。 可见,会计公正的目的,就是要平等地对待社会上的每一位会计信息使用者,无论他们是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政府、企业管理者还是企业员工。

(2)真实性。会计公正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真实,没有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就谈不上公正。公正与真实互为表里,相互支撑,真实性就成为会计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范畴,成为会计理论研究的热点。早在1939年美国著名会计学家肯列.麦克尼尔(KennthMacneal)在《会计的真实性》中就指出“财务报表只有在它们揭示资产的现行价值以及由于价值变动所发生的利得或损失时才显示出真实性,虽然价值的增加是应该标明为实现或未实现的”。 由此可见,真实性是会计的生命,是会计存在的价值所在。失去真实性,也就是失去会计存在的意义,必然引起社会经济的混乱和动荡。因而保持会计的真实性,就成为社会公认的道德范畴。

(3)忠诚性。忠诚性包含两层意义:其一是要忠心耿耿,尽心尽力;其二是诚实,全心全意,实事求是,表里如一。 即忠诚性也是双面的:一方面是对管理当局的忠诚,即内向忠诚,完成管理当局所委托的责任,提出合理化建议,严守商业秘密;另一方面是对企业委托人的忠诚,即外向忠诚,表现在公正、客观地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会计人的内外忠诚,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两者不可或缺,否则就不成为忠诚。

(4)勇敢性。会计职业道德的勇敢性,是指会计人员的勇气、胆量、无惧无畏。这一道德范畴的意义在于会计人有正义感,勇于坚持原则,实事求是,不畏强权,不谋私利,敢于直言,勇于披露真实信息,它是实现会计公正、真实、忠诚性的必要条件。无私才能无畏,无畏才能勇敢,勇敢才能坚持原则,才能追求真理。

3.会计职业道德的特征

(1)政治性和原则性。市场经济越发达,职业越社会化,道德信誉越重要。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注重的是“诚实守信”。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会计工作既具有明确的经济目的,又有明确的政治目标。会计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要求会计人员在从业活动中一定要有很强的政策观念,应严格按国家财经方针、政策办事,做到清正廉洁,大公无私。否则,不仅害了自己还会给国家、集体造成损失。因此,政治性和原则性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典型特征。

(2)稳定性和连续性。会计职业道德在内容上与会计工作的要求和会计工作实践是紧密结合的。在长期的会计工作中,会形成一种比较成熟的职业品质,并且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这些道德的性质和方向会保持不变。会计人员这种行为方向的稳定性决定了会计职业道德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表现为世代的会计传统、会计习惯和会计风格,正是这种稳定的连续性使会计实现由低级向高级、从不完善向完善的发展和演进。

(3)自律性和他律性。会计职业道德的自律性是指会计人以职业良心为核心,在履行义务时,把应负的职责转变为内心道德感和道德行为准则,形成会计人员的职业良心,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并能从遵守这些规则中得到激励。而他律性是以会计职业责任和义务为核心,是社会对会计行为个人的“防范”,理性对欲望的“束缚,要依靠外力引导和约束而起作用。自律性和他律性的统一构成了会计人的独特世界观和职业品格,也正因为如此,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才处于会计规范体系结构中的深层,具有非凡的意义。

(4)职业性和专业性。会计道德品质的培育是将会计人员自身品德的完善和会计职业的存在和发展相结合。一方面与社会道德的形成具有某种内在的一致性,另一方面与会计职业实践活动紧密相连。因此培育会计道德品质不仅具备道德形成的特点,还具有会计职业的特点,会计职业具有很强的技术性。由于会计是一门技术应用科学,具有完善的技术方法体系,因而会计职业道德的技术性要求,表现在会计人对会计方法、政策、程序的选择都应体现出公正性、真实性的道德精神。

4.会计职业道德研究的意义

(1)会计职业道德是规范会计行为的基础。会计的行为主体是“会计人”,会计人作为会计职业者,其行为依据不仅依赖于会计法律规范和会计准则规范,更要依赖于道德规范。因为它是处于会计人内心的自我规范,是人类行为的共同尺度,具有较强的自律性,只有自觉遵守了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才能将外在于会计人的会计法律规范、准则规范加以内化,形成慎独,创造性地完成会计工作。

(2)会计职业道德是调整会计关系的最有效的手段。会计关系主要有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会计与企业外部委托人的关系;第二个层面是会计与管理当局的直接委托关系;第三个层面是会计与企业内有关职能部门的协作关系。会计人只有在职业道德的规范约束下,培养其独立的人格,摆脱其各种关系的束缚,消除私欲和自利,公正地开展会计行为,积极做好配合、协调工作,达到信息传递与效用的优化。

(3)会计职业道德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保证。从会计职业关系角度讲,会计目标就是为会计职业关系中的各个服务对象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能否为这些服务对象及时提供相关的、可靠的会计信息,取决于会计职业者能否严格履行职业行为准则。如果会计职业者故意或非故意地提供了不充分、不可靠的会计信息,会严重背离会计目标,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使服务对象的决策失误,甚至导致社会经济秩序混乱。因此,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约束着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保证。

(4)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提高素质的内在要求。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会计职业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素质的重要体现。一个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应当做到爱岗敬业、提高专业胜任能力,这不仅是会计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也是会计职业者遵循会计职业道德的可靠保证。倡导会计职业道德,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并结合会计职业活动,引导会计职业者进一步加强自我修养队,提高专业胜任能力,有利于促进会计职业者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二、会计职业道德风险

1.会计职业道德风险的含义

道德风险是指契约的甲方利用其拥有的信息优势采取契约的乙方所无法观测和监督的隐藏性行动或不行动,从而导致获利的可能性,属于非对称信息经济学理论领域的基础概念。 会计的职能是向企业外部提供反映企业经济实质的客观和相关的信息。由于企业越来越社会化,所有权和经营权的进一步分离,会出现大股东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而损害公司其他股东的利益,从而出现道德风险。会计人员属于企业的内部人员,在大股东出现道德风险时,会计人员往往受到他们的压力使披露的信息不能客观或相关地反映企业的经济实质,这就产生了会计职业道德风险。

2.会计职业道德风险的分类

(1)主动风险。主动风险是在会计从业人员在没有明确的行政指令的情况下,背离会计法规和财经制度。违反工作条例和操作规则,引起不良后果应承担的风险。

(2)被动风险。被动风险是指会计从业人员在行政指令下非自愿地或由于专业知识水平的限制无意识地背离会计法规、财经制度和会计工作操作规则应承担责任的风险。

3.会计职业道德风险的特征

(1)客观性。会计职业道德风险的客观性表现为会计系统的固有风险,它受制自于会计假设、会计原则的限制风险,会计环境的压力风险,会计人员主观行为的道德风险。会计职业道德风险的客观性表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相对的。“绝对真实”的会计信息只是会计学者、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追求的一种“境界”,一种终极目标。

(2)潜在性。会计职业道德风险是潜在于会计工作中的一种可能性,是否发生以及风险的程度大小都是不确定的。如果会计信息因故意或技术差错存在错报、露报,但没有被发现,或虽被发现但未被追究,那么会计人员就不会承担损失或不会承担全部损失。只有会计人员的错误被追究时,潜在的风险才会转化为现实的风险。

(3)危害性。无论何种风险一旦变为现实的损失,其后果都是十分严重的。会计职业道德风险源于会计工作,它不仅给会计人员带来经济损失或使其承担法律责任,还会给企业和社会带来严重的损失。信息的真实完整性是会计的生命,会计信息失真不仅会损坏企业形象,还不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阻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危害。

(4)可变性。会计职业道德风险是由各种主观或客观因素决定的,当这些因素发生变化时,会计职业道德风险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通过控制这些影响风险的因素,有可能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其可变性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随着社会监督机制的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和会计理论与方法的不断改进,以及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能在一定程度上使某些不可控的风险变为可控的风险;另一方面,客观环境的变化又会导致新的风险的产生。

4.会计职业道德风险研究的意义

(1)会计职业道德风险的控制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会计信息系统是国民经济信息系统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经济信息系统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安全密切相关。会计信息失真,会掩盖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矛盾和隐患,影响利益分配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破坏国民经济发展的正常运行环境。鉴于会计职业道德风险的可变性特征,可以对其加以控制,将会计职业道德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保证国家经济信息系统的安全,发挥会计对于国家经济安全的建设作用。

(2)会计职业道德风险研究关系到会计行业发展趋势。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与矛盾并存的关键时期,同时也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

这些综合因素必将对会计职业道德风险产生影响,如果对其加以正确的引导,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就能有效地化解和防范风险,反之,则会加剧风险,从而降低会计信息质量,使会计业遭受到更大的打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经济转型期会计职业道德风险研究关系到会计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3)会计职业道德风险研究关系到会计理论建设。会计职业道德风险,在会计理论研究中处于薄弱环节,由于过去会计信息系统在整个国民经济系统中的重要性尚未显现,对会计的信息质量要求不太苛刻,同时,以前运用会计职业技术判断不多,因此,会计职业道德风险未受到关注。当前,会计行业面临来自行业内外的压力,会计职业道德风险研究应该纳入会计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从而寻求规避风险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充分发挥会计行业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堡垒作用。

参考文献:

[1]陈莉:关于会计职业道德的思考.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7期

[2]O R Scott.The Basic of Accounting Principles.The Accounting Review, vol.12,1941,pp.25-28

[3]谢诗芬:会计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方法论视角.中国注册会计师,2004年第10期

[4]郑大喜:对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构想.财会月刊,2003年第4期

第5篇:关于职业道德的总结范文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研讨并弘扬刘杲同志的编辑思想,对于进一步指导编辑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使出版事业沿着科学的轨道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就刘杲同志任中国编辑学会一、二、三届会长期间所阐述的编辑职业道德观进行初探,既说明刘杲同志对编辑职业道德建设的贡献,又为我们现在正在着力进行的编辑职业道德建设提供借鉴和示范。

一、对编辑职业道德建设贡献的回顾

刘杲同志在担任中国编辑学会会长期间,强调得最多的也是出版界普遍关注的热点,就是编辑职业道德建设。

1993年,中国编辑学会召开首届年会,研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编辑出版工作时,将编辑职业道德建设作为研讨的中心问题之一,向全国编辑出版工作者发出了“加强编辑职业道德建设,自觉抵制行业不正之风”的倡议书,在出版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1995年中国编辑学会召开第二届年会,研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编辑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时,针对有些编辑人员职业道德失范的现象,再次将加强编辑职业道德建设作为研讨的重要内容之一。此后,相应提出了编辑的5条行为准则:①坚持用稿标准,不;②认真奉献,为他人做嫁衣裳;③竭诚为读者服务,对社会负责;④尊重作者,真诚待人;⑤在同行之间互相支持,互相帮助。

1996年中国编辑学会召开第三届年会,研讨新时期编辑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担负的重要任务时,又围绕编辑职业道德建设开展了热烈讨论,并对编辑职业道德的内容作了新的概括。

1996年中国编辑学会还与江西省《新闻出版天地》杂志联合举办了“关于培养编辑职业道德问题的讨论”,5月~12月期间办了4期,发表了一些有分量的文章。刘杲同志专门为这次讨论作了总结,于1997年发表了《编辑职业道德随想》的专题论文,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弘扬编辑职业道德的意义,编辑职业道德的性质、内涵、特点和核心,并针对编辑活动中碰到的问题,提出了“10个如何对待”(①如何对待编辑职业,②如何对待图书质量,③如何对待国家利益,④如何对待读者,⑤如何对待作者,⑥如何对待出版单位,⑦如何对待出版同行,⑧如何对待外国同行,⑨如何对待编辑的权力,⑩如何对待编辑的利益),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2000年中国编辑学会召开第五届年会,研讨如何做好责任编辑的工作(包括责任编辑的职责和工作重心等问题),其中,责任编辑的职业道德仍然成为与会者讨论的热门话题。多数观点认为,编辑的职业道德是建立在对自己职业所承担的社会义务与社会责任的基础之上的,具有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自律作用;责任编辑所要承担的首先是道德责任,然后才能落实业务责任。

2002年中国编辑学会召开第七届年会,将如何加强编辑职业道德建设作为研讨的主题。刘杲同志向会议提交了题为《社会主义编辑职业道德随想》的长篇论文,并作了即席发言。他在文中针对编辑队伍中“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日益滋长,甚至恶性膨胀”的现象,痛心疾首地予以抨击:“为了个人的私利,他们不知羞耻地利用编辑职务的权力和方便,侵犯国家的利益,侵犯单位的利益,侵犯作者的利益,侵犯读者的利益,侵犯同行的利益,等等。他们不负责任,胡乱出书;内外勾结,买卖书号;弄虚作假,阳奉阴违;敲诈勒索,贪污受贿;花样繁多,为所欲为。有的编辑甚至道德沦丧,到了违法乱纪的程度。”由此,他发出了“扶正祛邪,迫在眉睫”的强烈呼吁,并将编辑职业道德概括成便于记忆的16句话:热爱编辑职业,钻研编辑业务,提高编辑质量,捍卫国家利益,忠实服务读者,热诚帮助作者,爱护出版单位,善待出版同行,编辑严谨细致,对外不卑不亢,编辑权力为公,促进出版繁荣,编辑淡泊名利,自愿多作贡献,一切为了人民,编辑道德高尚。

2004~2005年,一些出版社受经济利益驱动,社会责任感缺失、诚信缺失和道德缺失,以致大量的泡沫书、虚假书、垃圾书和劣质书充斥市场,成为当时出版领域的痼疾。如果熟视无睹,任其蔓延,势必毁掉编辑甚至出版业。新闻出版总署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于2005年2月24日专门召开了“努力制止虚假图书,营造诚信出版环境座谈会”,并发出了《关于对含有虚假宣传信息的图书进行专项检查的紧急通知》。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也发出了“倡议书”,号召全国出版界坚决制止虚假图书,反对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行为。

刘杲同志综观当时的出版形势,旗帜鲜明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他于2005年9月对《社会主义编辑职业道德随想》作了重大修改,并将题目改为《浅议社会主义编辑职业道德建设》,文章篇幅达1.4万字。在文中,他将“伪书盛行,低俗成风”补充列入抨击之列,还将编辑职业道德的16句话修改为经典上口的“12个如何对待,12荣,12耻”,给人印象十分深刻:

1.对待编辑职业,以忠于职守为荣,以为耻。

2.对待图书质量,以精益求精为荣,以粗制滥造为耻。

3.对待文化建设,以崇尚文化为荣,以糟蹋文化为耻。

4.对待市场竞争,以诚实守信为荣,以假冒伪劣为耻。

5.对待经济效益,以生财有道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6.对待广大读者,以服务读者为荣,以欺骗读者为耻。

7.对待相关作者,以帮助作者为荣,以伤害作者为耻。

8.对待所在单位,以维护集体为荣,以损公肥私为耻。

9.对待出版同行,以和谐相处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10.对待外国同行,以不卑不亢为荣,以有损国格为耻。

11.对待编辑权力,以秉公办事为荣,以用权谋私为耻。

12.对待编辑利益,以无私奉献为荣,以自私自利为耻。

二、关于编辑责任、义利和质量意识的论述

刘杲同志一直强调:“编辑职业道德建设,就是把职业道德的普遍要求跟编辑职业特征结合起来,把职业道德的普遍要求具体化。”他从1997年提出“10个如何对待”,到2005年增加为“12个如何对待”,实际上都是解答了编辑活动中经常遇到的一些现实问题,起到了为编辑解惑和引领的作用。我认为,我们常常讲的编辑责任意识、编辑义利意识和编辑质量意识都是与刘杲编辑职业道德观相吻合的。离开了职业道德,其他一切都是空谈。

刘杲同志曾经为著名编辑家叶至善的文集――《我是编辑》的出版撰文祝贺。其中,对编辑给予了高度评价:“编辑对人类文明的开创和发展,起着无可替代的组织推动的重要作用。在这个意义上,编辑代表着人类的良知,社会的追求;编辑代表着对历史的梳理,对未来的企盼;编辑活动是对文化产品的设计和开发,是对精神矿藏的挖掘和冶炼。”对编辑的责任作了进一步的强调:“尽管形势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编辑的环境有变化,编辑的手段有变化,编辑的视野有变化,但是,编辑的本质、编辑的功能、编辑的地位和作用并没有改变。编辑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不仅没有改变,反而工作的要求比过去更严更高。”

树立责任意识和牢记使命紧紧相连,刘杲同志在《牢记出版工作的神圣使命》一文中明确指出:“出版工作讲神圣使命就是讲社会责任,就是讲对社会作贡献。”“守土有责,用出版行业的话来说,叫做严格把关。特别是严把政治关,这决不能马虎。”“如果拿不出经得起读者检验的确有文化价值的图书,如果拿不出立得起来、传得下去的图书,就算赚钱很多又能怎样?当代中国的出版产业,如果拿不出足以代表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时代,能够传播四方并且传之后世的图书,怎样向历史交账?许多庸俗无聊却可以大发其财的图书,热闹一时。待到时过境迁、烟消云散,除了成堆废纸,在文化上还能留下什么?”

编辑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理应承担起民族文化的积累与继承、新文化构建的历史使命,不断增强责任意识。解读刘杲同志的责任意识,就是编辑要加强自律,对经过手中的每一个选题、每一部书稿、每一本图书,都要负起应有的政治责任、社会责任、文化责任、历史责任和法律责任。

所谓政治责任,是指图书内容要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不得出现任何与之相违背的政治差错;所谓社会责任,是指图书内容要与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相协调,要适合读者的正当需要,不得“错误百出贻误读者,传播文化垃圾毒害读者,搞低级趣味迎合少数读者,做虚假广告欺骗广大读者”;所谓文化责任,是指图书内容要有能经得起读者检验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品位,而不是一堆文化垃圾;所谓历史责任,是指图书内容要有长久的生命力,能立得起来、传得下去,不仅造福当代,还惠及后代;所谓法律责任,是指图书的运作要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如《著作权法》、《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

刘杲同志认为:“中国自古就有‘义利之辩’。长期以来,这是讨论道德规范时的一个焦点。”“在一定的层面上可以说,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是‘义’,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是‘利’;‘义’占‘首位’,‘利’要‘合法’。”他在《中国编辑》刊词《我们是中国编辑》一文中,以散文诗的笔调深情地写道:“我们默默奉献,好比无人看重又无法离开的空气;我们为人作嫁,好比燃烧自己而照亮别人的蜡烛。我们没有显赫的地位,却有穿越时空的翰墨芬芳;我们没有殷实的财富,却有着寄托心灵的文化殿堂。……我们的笔,伴随着不眠的夜、不灭的灯。我们不以‘案牍之劳形’为苦,而以创造和求知为乐。我们洁身自好。社会主义义利观回答了持续千年的义利之辩。名利如缰锁,富贵若浮云。面对污泥浊水,我们自有编辑的理想,我们自有编辑的良心。”

树立编辑义利意识,在于如何正确对待编辑权力,如何正确对待编辑利益。针对前者,刘杲认为,“我们做编辑的,只有运用手中的权力为人民服务的义务,只有运用手中的权力为读者、作者服务的义务;绝不允许,法律不允许,编辑职业道德也不允许。对书稿的取舍,对作者的选择,都必须出以公心,坚持客观公正的标准。”他坚决反对“掌握了对书稿和作者的‘生杀予夺’之权,滥用权力,牺牲原则采用人情稿、关系稿、交换稿,甚至在稿件的采用上搞‘权钱交易’;出卖书号……内外勾结,从中牟利,等等”。针对后者,刘杲认为:“我们是肯定个人利益的(包括编辑个人利益),只是要摆正位置,遵守法律规定,遵循道德规范。”“牺牲国家和人民利益,则不仅严重违背编辑职业道德,发展下去甚至可能堕落到道德败坏、违法乱纪的地步。”

编辑是代表国家掌握出版权力的人,工作是神圣的,任务是严肃的,绝不能为了私利而干出有悖于职业道德的不良行为。编辑只有从理性上有所感悟,才能做到不义之财不取、不义之物不收、不义之名不追、不义之利不沾。

刘杲同志为人正派、工作严谨,在担任会长期间言必谈质量,可以说是质量会长。他讲编辑职业道德,必说图书质量;讲图书质量,必说编辑职业道德。他认为:“说一千道一万,图书质量第一决不能动摇。出版改革如果忘了坚持图书质量第一,就是忘了根本。”“图书质量是出版社的生命线,也是编辑的生命线。”“对我们来说,图书质量第一,唯此为大。保证和提高图书质量,既是编辑的工作责任,也是编辑的职业道德要求。”“产品的高质量是劳动者的刻意追求,又是劳动者的职业荣誉。编辑也不例外。从选题策划、组稿约稿,到审核稿件、编辑加工,编辑工作的每个环节都要一丝不苟。图书质量的追求是精品,是传世之作,自觉地保证图书质量,不懈地追求图书的高质量,是编辑职业道德的体现。只有高质量的图书才能增强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也只有高质量的图书才能显示编辑职业重要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才能实现每个编辑都希望实现的人生价值。”“编辑对图书质量的马虎草率甚至粗制滥造,是违反编辑职业道德的。图书错误百出,是编辑职业道德的缺失,有起码道德观念的编辑应当为此感到亏心。”

树立质量意识要有“全面”的概念。刘杲同志认为:“编辑工作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它需要各个工作环节的协调。在编辑工作中,策划很重要,审读和加工也很重要,两者关系密切,不可偏废。”“现在的问题是,有些出版单位在编辑工作中,重视策划而忽视审读和加工;在策划中,重视当前的急需而忽视总体策划和长远策划,重视商业价值取向而忽视文化价值取向。这样一来,必然导致图书质量下降。”

第6篇:关于职业道德的总结范文

调查方法

调查使用自编的“大学生职业道德及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状况调查问卷”,利用课余时间发放到随机选取班级施测。施测之前,向被测者说明调查的目的,并告知是无记名调查,请被测者按照自己的真实观点填写。问卷现场发放,现场作答,当场收回,保证了答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访谈则采取座谈、个别访谈和走访用人单位等形式进行,并事先制定了访谈大纲,对当前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作了辅助研究。

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四方面内容:学生职业认知情况;学生职业道德认知情况;学生职业道德行为情况;高校职业道德教育开展情况。从这四方面结果与数据总结分析当前承德市高校旅游类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职业道德教育的前提是专业教育,缺乏专业教育的保障,职业道德教育也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调查显示,有49%的学生报考本专业是因为对专业感兴趣,23%的人是因为专业热门、容易就业,另外28%的学生或是由于亲戚朋友推荐、或是由于别无选择。经过入学专业教育和课程学习,40%的学生由不喜欢变得慢慢喜欢上了本专业,可以看出入学教育和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和效果。对于毕业后的去向,48%的学生表示会从事旅游行业,14%的学生表示肯定不会从事旅游行业,其余38%的学生表示现在还确定不了。在问到“如果有机会让你重新选择一次专业,你还会选择现在所学专业吗?”有34%的学生表示会的,32%的学生表示不会,其余34%的学生表示不确定。以上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热爱本专业,尤其是经过入学教育和专业学习后,学生对专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也有超过一半的学生不能确定毕业后会从事旅游行业;如果再有一次机会,有66%的学生不确定仍旧选择本专业。你为什么报考本专业?A.专业热门,容易就业B.对本专业感兴趣C.亲戚朋友推荐D.别无选择

调查显示,大部分旅游专业学生对旅游职业道德规范了解甚少,在问到“你对旅游行业所需职业道德规范的了解程度”时,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分别占8%和31%,不到一半;51%的学生不知道1996年国家旅游局制定的《关于加强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完整系统地明确了旅游行业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学生若不了解旅游职业道德规范,更不可能在实际行动中加以遵守和践行。

由于长期受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正面教育,绝大部分学生的道德观日益提升,而其职业道德水平也逐步提升。调查显示,83%的学生认为开展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十分重要,41%的学生认为高尚的职业道德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最重要。51%的学生认为现在旅游行业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状况一般,72%的学生反对在旅游景区乱扔果皮、纸屑,在旅游景点内的建筑或者植物上乱刻字、随意涂画等行为。可见,当前大学生职业道德观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重利思想越来越严重,大学生自然也免不了受到侵蚀。这就使当前旅游专业大学生在职业道德行为上存在偏差。通过校园调查访谈,可以发现,旅游专业学生尚未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职业道德认知和职业道德行为脱节,具体表现为:学生职业道德观念认识不足,精神文明素质不高。如在校内公共场所中,经常有学生随地吐痰,穿着拖鞋进入教学办公区域;在宿舍内吸烟酗酒打闹,宿舍环境脏乱差。在访谈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旅游行业中的拿回扣现象表达充满期待,并认为能捞外快,就得捞。当问到“在旅游景区看到乱扔果皮、纸屑,在旅游景点内的建筑或者植物上乱刻字、随意涂画等行为,你会怎么办?”14%的同学回答会视而不见、不理会、也不好意思提醒等。62%的表示虽然看不惯,但不好意思提醒,只有24%的学生会挺身而出并制止。这些调查表明相当部分学生在职业道德的认知上,仅仅停留于观念和口头层次上,而要形成自觉的职业道德行为,则尚须加大教育力度。

在当前高职院校连续扩招、就业压力大、生源质量下降的形势下,迫于社会和学校发展的双重压力,很多高校都把教育重点聚焦在新的知识和技术上,大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往往将德育扔在一边,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职业道德教育普遍存在教育观念滞后、教学方法单一、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只有37%的学生表示每学期专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时间在6学时以上,其余或是课时很少,或是干脆没有;目前各学校没有专门从事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师,有限的课程一般由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等在授课时有所涉及;教师在讲授职业道德教育课时,大部分都是案例展示、讲授教材,而课堂讨论只占17%,情景表演只占2%;对于职业道德教育老师的专业素质,认为非常满意和满意的分别占26%和43%。只有40%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过几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专题活动(如主题班会、辩论等)。你所在学校(或院系)每学期专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时间有多少?A.在6学时以上B.4-6学时之间C.2~4学时之间D.基本上或完全没有一般来说,大多数高校对大学生职业道德观的培养集中在一、二年级所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部分职业道德教育,而且课时很少,也就难以达到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有效教育和引导。专业课老师则认为道德或职业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事,他们只传授专业课知识或教给学生技能就行了。在学生即将走进职场的毕业前夕。辅导员及德育工作者也因忙于日常性事务,而大多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培养,致使许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无所适从。

第7篇:关于职业道德的总结范文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内容;必要性;具体措施

会计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公德在会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引导、制约会计行为,调整会计人员与社会、会计人员与不同利益集团以及会计人员之间关系的社会规范,是会计人员在办理会计业务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意识、规范和行为的总和。会计法规定:“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对会计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工作应当加强”。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能使会计人员有效地贯彻会计法规;能促进会计人员严格遵守财经制度,忠于职守、坚持原则,依法办事,有效地履行会计监督职能,提高防腐败能力,自觉抵制各种利益的诱惑;能促使会计人员本着“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为社会提供服务,解除会计诚信危机,提高会计的公信力,重塑会计职业形象;能促进会计人员提高业务水平,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质量和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健康有序的发展。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曾指出:“道德的力量十分重要,是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之外的第三种调节力量,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都有其局限性,两种调节都有其局限,两种调节之后仍会留下一部分空白,这个空白只能依靠道德调节来发挥作用。”因此,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首先,加强与完善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要抓好综合教育,构建操作性强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职业道德素质是思想觉悟、科学文化素质、纪律和法律概念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现,要把职业道德教育同思想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政策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相结合,通过多种内容的综合教育,全面推进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敬畏法度、遵守纪律的教育,使会计人员在道德教育中,深刻理解会计职业道德的本质及其在职业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顾全大局、实事求是、坚持原则、恪尽职守、清正廉洁。目前,我国关于会计职业道德的规定主要有中注协颁布的《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及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这些规定的内容都比较宽泛、操作性不强,远远不能适应发展市场经济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重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已成为会计界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构建我国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可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美国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由注册会计师职业品行规则、管理会计师道德行为标准、财务经理道德规则、内部审计师道德规范等构成,甚至会计学界、会计教师的职业道德也在研究之列。其中,注册会计师职业品行规则分为职业道德概念、行为守则和职业道德细则三个部分,具体说明行为守则在特定情况下的运用。

其次,应强化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净化会计工作环境。当前,要转变重法规、知识讲解,轻道德品质培养的教育观念。各类设有会计专业的学校,应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并且重视会计教师的师德建设;在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中应理所当然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可以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职称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中加大会计职业道德的知识容量。会计人员生活在社会环境中,其道德品质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特别是单位负责人的影响。因此,应加大对单位负责人法制观念、道德意识的宣传教育力度,为会计人员执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再次,应建立健全会计职业道德评价系统。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法规标准,对会计人员及职业团体的职业行为作出的善或恶、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在实际工作中,会计职业道德评价的基本形式有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三种,具体可采用考核评定的办法,由会计学会或注册会计师学会设立的会计职业道德委员会组织进行。考核办法一般分为个人鉴定、集体鉴定、社会鉴定和综合鉴定四部分。其中,个人鉴定是由会计人员对照职业道德规范进行自我评价;集体鉴定是由单位负责人或内部审计机构组织对会计人员的日常表现、工作业绩进行考核审定;社会鉴定是由当地会计师事务所或证券主管部门组织对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评价;综合鉴定是由会计职业道德委员会在上述评定的基础上总结评比,并运用奖惩手段、示范榜样和大众传媒等方式表扬先进、鞭策落后,显现“法德法庭”的威力。

最后,应实现会计职业道德自律。会计职业道德作为会计人员提高素质的内在要求,具有很强的自律性。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要转化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品质和行为,是一个内外结合、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过程。伦理学研究表明,现代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一般经历他律和自律两个阶段。他律时期的会计职业道德是以会计职责和义务为核心,是社会对会计的防范、理想对欲望的束缚阶段。自律时期的职业道德则是以职业良心为核心,即会计人员履行义务时已把应有的职业责任转化为内心的道德责任和行为准则,形成自己的职业良心。在职业道德发展过程中,他律阶段是不可逾越的。因此,必须充分认识以下几点内容:他律必须转化为自律,而这种转化主要依靠外界约束和他律来实现;每个人的思想意识、道德水准并不一样,这就需要一定的他律作为维护社会关系的一种保障;他律唯有转化为自律后,职业道德才能有效发挥作用。可以说,没有自律就没有他律,但自律以他律为基础,同时也是他律的高级阶段,是加强与完善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目标。只有实现了这一目标,会计人员才会主动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才能从灵魂深处对自己“立法”。

第8篇:关于职业道德的总结范文

[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专业性;实践

对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历程进行梳理,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正逐步迈向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制度规范不断完善,教育内容和方法趋于丰富、实效。在新的形势下,我国只有吸取传统师德的精髓,借鉴他国师德教育的先进理念,才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伦理,打造出高水平的教师专业队伍。

一、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发展

(一)从经验到法规:第一个十年

党的之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被重新提上日程。1983年,全国教育工会召开老教育工作者座谈会,讨论教师职业道德问题,对各地学校开展师德教育起了有益的推动作用。1984年,在总结各地学校制订师德教育规范、开展师德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教育部、全国教育工会联合颁发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试行草案)》。该试行草案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了六点要求,规定了教师个人在处理与国家、社会、家长、学生以及同事之间的关系时理应遵循的道德规范。[1]《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尝试吸取各地方院校师德教育的经验和教训,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首次以明确的法规对教师职业道德进行规范的文件,对推动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规范的明确和完善:第二个十年

1991年,国家教委和全国教育工会在总结1984年《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基础上,重新修订、颁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该规范的基本精神与1984年《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保持一致,但也反映了新的时代要求。1997年,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对我国传统道德价值观产生重大冲击,一部分教师受到“全民经商”浪潮的影响。这种新形势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要求。1991年,国家教委、全国教育工会修订并颁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增“廉洁从教”条目,旨在引导教师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规定的师德内容已经逐步渗透到教师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次修订的规范成为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规定,一直沿用至今。

(三)凸显专业性和务实性:第三个十年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师德规范逐步凸显其专业性和现实可操作性,对各类不同性质的学校提出了各自的师德教育规范。2000年,教育部、全国教育工会颁布《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试行)》,进一步完善我国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该规范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提出六项要求,特别突出强调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工作。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等不同类型学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标准及其教育机制受到重视。2008年5月,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关于师德问题再次引起社会的热议。同年6月,教育部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征求意见稿,“保护学生安全”这一条被首次纳入其中。新修订的《规范》增强了可操作性,这正是过去的《规范》薄弱的一环。其中的条目是教师经过努力可以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且每一条目的最后都列举出教师不应该做的行为。“如在‘热爱学生’条目中,要求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2]

二、我国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模式的演进

(一)对教师职业道德内涵的认识逐步清晰

第一,从强调政治性到凸显专业性。在我国为师者具有很强的政治意识是古代重要的师道思想,以教至治是教师的神圣责任,教育与政治的贯通是教师不可推卸的义务。[3]我国的人民教师被赋予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神圣使命。教师一度被认为是执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传递者”,政治色彩浓厚。相应的师德规范、师德教育偏重于从政治上、思想上对教师提出要求,而不仅仅是从教育这一特殊而又相对独立的专业领域来看待师德教育。然而,教师职业道德的专业性随着教师专业化越来越凸显。“在教师专业化的运动之中,教师的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转换始终是一个重要的线索。教师质量与专业精神不能分离,因此由抽象、模糊、未分化的师德走向具体、明确和专业化的伦理规范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教师越来越被认为是专业人员,其道德建设逐步与国家政治相剥离,教师职业道德被认为是其专业领域内的事。

第二,从强调德行到关注人性。教师曾经一度被推向神坛,人们期望教师理当“燃烧自己,照亮他人”,忽视了教师首先也是一个“人”,有其合理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新世纪以来,一个明显的变化是,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职业倦怠等问题。如,有的学者从“为人师表”的时空范畴和行为范畴切入,认为“为人师表”作为教师的一种道德规范和行为要求,应限制在教师从事职业活动的特殊时空范围内,而不应当把它扩展到一切时空范围,也不能泛化到教师的一切言行中去。有的学者从法治的视野认为,多年来社会领域存在着以“灵魂的工程师、蜡烛”等赞誉性、感彩浓重的描述代替对教师切切实实的社会地位现状加以理性分析的倾向;呼吁用理性的、法治的精神改造我们的教育管理思想和行为,既不把教师妖魔化,也不把教师神圣化,还教师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同身份。月从这些观点可以发现,教师的身份不再被泛化,教师的角色不再被“神化”。只有给予教师最大的尊重与爱护,才能挖掘教师人性中的德行。

(二)师德教育方法趋于实效

“由于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传统教师教育体系下的师德课程教学一般只限于课堂理论讲授,而缺乏其他教学渠道和形式,所以只能讲解关于师德厉测、师德规范、师德范畴等理论知识,与此相应的在教学方法上仍然是陈旧落后的灌输方法。”当前,随着我国对师德教育实效性的关注,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也不断趋于多元和务实。

第一,根据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有针对性的师德教育策略。不同的教师表现出不同的职业道德认识和发展阶段,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其师德水平与需求并不相同,需要不同的策略。所以,在师德教育中,我们将师德水平与教师需求进行分类,对促进师德教育的实效性具有现实意义。

第二,采用榜样学习与反面事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师德教育。运用榜样示范、教师故事、视频电影、真实人物现身说法等方式,在师德教育中取得了明显的教育效果。比如,历年举办的“全国十杰教师”评选活动及“十杰教师”在全国范围内的巡回演讲,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得到教师们的共鸣。

第三,加强教师自身道德修养,注重反思学习。通过反思培训模式,教师对自己的师德活动进行评价与思考,是师德培训的有效方式之一。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不仅要使教师遵从既有的道德规范,更重要的是教会教师如何应对多元道德价值观的冲击,教会教师作出选择,避免理论上的高调和实践中的迷茫。(三)师德培训职前职后一体化

师德教育作为教师教育重要的一环,其发展与教师教育系统密切相关。我国自第一次全国师范教育会议以后,逐步确立了定向型、封闭型的教师教育体系,新师资的师德培养主要靠师范院校在职前教育阶段进行。但是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应该贯彻教师职业生涯的始终。虽然职前师德教育能培养师范生对教育工作的理性认识和一般的工作情感,但教师职业道德成长的土壤在于职场的锤炼,在教育教学的生动、丰富而复杂的情境中。因此,以各级各类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为主要渠道的职后师德培训得到迅速发展。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和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等教师培训机构要积极承担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任务。《意见》对职后师德教育也做了相关规定,要求建立职业道德教育制度,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活动。

三、我国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形成到师德教育模式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师德教育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不断走向专业化和实践领域,真实的教育职场越来越成为教师师德成长的重要场所,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方面零散的经验也逐步被更为系统规范、更具操作性的制度所代替。

(一)从“职业”走向“专业”

教师道德从传统的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转化是教师队伍专业化的内在构成和重要标志。在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往往是一般道德规范在教育行业里的简单演绎与应用;而没有从专业特点出发讨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建立,导致师德建设经常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和实施。“专业性”实质上是指某一行业行为主体和主体行为的“不可替代性”。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转换首先意味着教师应被当作特殊的专业人员来对待,要有其特定的行业道德。其次,我们应当从专业生活的角度理解教师专业道德建设,将教师的职业道德理解为专业生活的必需。当然,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或专业伦理的转换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教师职业道德从“职业”走向“专业”是我国师德发展业已出现的新趋势。从“职业”走向“专业”预示着“通用”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即将落幕,“不可替代”的教师专业道德逐步建立。

(二)从课本走向实践

多年来,我国师德教育主要是在职前培训的课堂上完成的,其主要方式是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相关的师德知识进行集中说教和灌输。“道德教育具有的实践性是与知识教育的本质区别,关注教育实践是重塑师德教育的必然选择。”师德教育从课本走向实践,首先是因为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提升与养成的。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产生职业道德需要,并逐渐地转化为道德观念,外化为道德行为。其次,师德教育从课本走向实践意味着教师要勇于接受新的理念,通过教育实践,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形成“实践+反思”的教师职业道德成长模式。再次,教师最重要的道德实践表现为与学生的交往。教师作为大众预期的道德楷模,对学生的道德成长有深远的影响。要培养良好的师德品质,教师与学生交往的过程是最好的道德实践。

(三)从经验走向制度

“经验型教师向专业型教师的转变是人类教育生活历史性进步的一个重要表征。”同样,将零散的师德教育经验上升为制度层面,是克服师德缺失的有效途径,也是今后师德建设要努力达成的目标之一。合乎伦理的师德教育制度是加强道德他律的重要措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确立为师德教育从经验走向制度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仍有不少制度急需建立。从美国等西方国家教师伦理建设的经验来看,我国在师德建设方面,操作性强的制裁和惩罚制度一直比较缺失。一些师德规范,由于缺少奖惩制度的保障,在实践中难以落到实处。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例,其条例主要以提高教师道德水准为着眼点,属劝诫性的寻条,充其量可以对有德行的教师起作用,而缺乏对“缺德”教师的鞭策力量。同时,科学的师德评价制度也需要建立和完善。

[本文系华东师范大学“985工程”二期哲学社会科学“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子项目“教师教育评价与管理制度创新”之“教师伦理与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研究”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朱明山,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规范与原理[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6:61—67

第9篇:关于职业道德的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专生 职业道德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规范化,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呈现出文化生活多样性、价值取向多元化和价值选择务实化的特点。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中专生,面对道德是非以及传统道德与现实生活的一些冲突时,不能较好地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使中专德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加强中专学校德育教育,与时俱进,改变单调和滞后的德育方法和内容,是摆在每位中专德育工作者面前的当务之急。

目前, 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总体上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 他们拥护党的方针、政策,支持改革开放,对未来充满信心。学生年龄在15-18 周岁阶段,其中有相当部分学生来自农村,思想纯朴,吃苦耐劳,有理想目标,求知愿望迫切,自理能力较强,生活俭朴,遵纪守法。但与此同时,由于他们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辨别是非能力不强,心理承受力比较脆弱,容易受社会不良思想倾向的侵蚀。他们一方面要求改革,渴望成才,另一方面感到不是光凭自己的劳动就能达到所期望的目标,于是容易滋生失落感。因此,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切实加强引导,改进思想教育工作,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前,如何提高中专生道德素质,是众多管理者和教育者积极探讨和研究的一个课题。在此,笔者根据目前中专生的自身特点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提出几点看法。

一、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手段,使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1.必须教育学生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让他们懂得,在我们社会,人人都是服务对象,人人又都是为他人服务的,相互服务是人之间新型关系的一个基本内容。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的安宁,很大程度上是同各种岗位工作者的服务质量、服务态度、尽忠职守密切相关的。

2.要立足于社会现实和自身实际。崇高的理想必须与社会现实和自身实际相结合,必须与所学的专业知识相结合,要与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相结合。要让学生懂得,要把自己追求的职业理想与社会现实和自身实际相结合,只有这样,经过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如可以教育学生以主人翁态度对待本职工作。教育他们干一行,爱一行,与企业同甘苦共命运,积极参与企业改革,充分发掘自己的潜力,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建议。在企业发展的同

时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

二、要努力拓宽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面

要改变过去那种学生道德教育只靠思想政治课的片面认识,注重挖掘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德育因素,拓宽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面,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比如可以在学校开展、勤俭和艰苦奋斗的教育,反对奢侈浪费,禁止学生抽烟、喝酒、女学生禁止涂口红、佩戴金银首饰、穿袒胸露背的奇装异服等。

1.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

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单靠职业道德课是不够的,要让所有教学分担教育任务,在各科教学中全程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育人效果。比如,会计专业教师在传授会计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反复强调会计岗位是一个特殊的岗位,会计人员直接同金钱打交道,处在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特殊位置上,不仅要掌握各种系统的会计专业知识更需要有高度的原则性和专业精神,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专业特点,开展与职业道德相关的课外活动。教师可以在带领班学生春游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爱护环境教育,引导学生用眼睛去欣赏美,用心灵去感受美,用感情去体会美,让情操得到美的熏陶。祖国山水是美,可是近年间由于种种原因环境污染严重,有的山不再青翠,水不再碧绿,花不再芬芳,草不再茂盛,天空不再蔚蓝,……借此教育学生增强环保意识,爱惜祖国山水,做环保的卫士。

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努力创造职业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在美丽的校园里,随处可见的名言警句以及科学家肖像使学生耳濡目染,不知不觉地受到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比如,我们在全校范围开展了“做文明学生,树文明形象”活动,要求着重抓文明礼貌用语及仪容仪表,在全校范围内张贴文明用语口号,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积极引导宣传。班主任会同学生科对仪容仪表不符合要求的学生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此项工作持续了很长时间效果很明显,它有利于严肃校风,整顿校纪,规范校貌,使“树文明形象,做文明学生”成为大部分学生的自觉要求。

三、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社会实践活动

1.职业道德教育必须把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实践是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职业学校的显著特点,职业道德教育要以实践为落脚点。只有通过实践,增加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才能使学生体验到职业道德标准的意义,并予以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使他们更好、更多地观察了解社会各个方面,使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转化为行为。比如,我校教务处组织学生参观汽修厂,了解该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直立于不败之地的事迹,我们还请已任经理厂长、修理技师的毕业生回校作报告, 用其亲身的经历论证职业道德修养是个人进步和成才的重要条件的道理。这些生动、直观的报告加深了学生对钻研务、提高技能的必要性的认识。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学会了思考和探索,提高了对职业道德的深层次认识。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