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资源安全的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公众参与 维护 环境安全 重要性 现实意义
一、公众参与的内涵及形式
“公众参与”(Public Participation)从社会学角度讲,是指社会群众、社会组织、单位或个人作为主体,在其权利义务范围内有目的的社会行动。我国开展公众参与的历史虽然不长,但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各级相关管理部门对公众参与已越来越重视,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公众积极参与与环境安全有关的各种活动。公众的范围包括普通群众、非政府组织和民间团体。除政府的行政行为和企业的环境安全责任行为以外,其他所有环境安全行为均可认为是公众参与行为。公众参与环境安全的形式主要有2种:(1) 加强自身修养,规范自身行为,自觉地将环境安全思想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去;(2) 影响和督促他人加强环境安全的行为和意识。
二、什么是环境安全
1.环境安全的概念和含义:国际上,自然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对环境安全有各种不同的理解和定义,见之于法律和政策文件的环境安全,主要有两种。一是 environmental safety;二是environmental security。这两者在英文中既有联系,也有很大的差别。下面着重介绍三种环境安全概念。
第一种安全(safety),主要是对人体健康(或卫生,health)和生产技术活动而言,主要指对人的健康没有危险、危害、损害、麻烦、干扰等有害影响,常见的有生产安全、劳动安全、卫生(健康)安全、安全生产、安全使用、安全技术、安全标准、安全产品、安全设施等,这类安全问题简称为生产技术性的安全问题。第二种安全(security),主要是对人为暴力活动、军事活动、间谍活动、外交活动等社会性、政治性活动以及社会治安与国际和平而言,主要指对国际和平、国家主权、国家治安和社会管理秩序没有危险、危害、损害、麻烦、干扰等有害影响,常见的有社会安全、国家安全、国际安全等,这类安全问题简称为社会政治性的安全问题。第三种安全,即兼顾上述两种安全的综合性安全或广义的安全。广义的环境安全是指人类和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处于一种不受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安全状态,或者说国家和世界处于一种不受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和危害的良好状态。事实上,技术性的安全概念和政治性的安全概念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都是基于环境问题的安全,都以环境资源作为介质或都直接指向地球环境和大自然,因而很难将这两者截然分开。例如,根据美国的《环境安全规划》,环境安全(Security)包括污染预防、技术、安全(safety)和职业卫生、自然保育(conservation)、符合法律、净化、爆炸安全(safety)以及害虫管理等8个主要因素。因此,在研究社会政治性的国家环境安全问题时,往往离不开生产技术性的环境安全问题,生产技术性的环境安全是基础,社会政治性的环境安全是前者的进一步发展和综合,后者是前者严重化到一定程度时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后者包括前者。
2.环境安全的内容定义:环境安全最根本的内容是国家对关键资源的支配和控制的方式、手段和途径。是指主权国家在一定的历史阶段,着眼于国家环境权益目标,采取各种措施保障环境状况和环境利益不受外部和内部的威胁而保持稳定、均衡和持续发展的一种状态,能够对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国民的生存繁衍和富裕起到维持和促进的作用,预防和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冲突或战争,而不产生危害和负面影响。国家环境安全具体表现为环境的各要素保持完整和完备,国家环境主权独立,国家支柱产业竞争力增强,资源、能源供应得到有效保障,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能够经受国内外动荡的冲击。国家环境安全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控制的主题是谁;②什么是关键的资源;③控制的范围和程度。按照其包括的内容可分为国家生态安全、国家环境权益安全和国家环保产业安全。其中生态安全是国家环境安全的中心,环境权益安全是国家环境安全的基础环节,而环保产业安全是国家环境安全的经济内容。
三、我国的环境安全现状
[论文摘要]国家经济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经济战略利益的无风险或低风险的状态,表现为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没有受到严重损害,使得经济危机的风险因素处于可以控制的状态。基于此定义,可以设计出国家经济安全的两级评价指标体系及其不同的权重确定方法。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凸显了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准确地定义国家经济安全概念的内涵是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前提条件。国内已有的关于国家经济安全的定义方式,混淆了国家经济安全与国家经济发展、国家经济稳定以及产业安全、区域经济安全等概念。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再度成为经济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然而,由于已有的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着混淆国家经济安全与国家经济发展、国家经济稳定等不足,使它不能在国家关于经济安全的决策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而混淆三种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因首先在于国家经济安全的定义方式不准确,这直接影响了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和两级评价指标的选择。
一、对已有定义方式的比较分析
学术界关于国家经济安全的定义尚未有定论,大致可以分为状态说、能力说等几大类。能力说侧重于动态评价,状态说侧重于静态评价。动态评价优于静态评价之处在于,它不仅着眼于今天,而且着眼于未来;不仅评价现在的能力,还可以评价未来的能力即潜力。缺点是能力只是实现国家经济安全的手段而非国家经济安全本身,因为有无实现国家经济安全的能力或能力大小,还要通过国家经济安全的状态来检验,具有强大的能力,只是具备了实现国家经济安全的可能性,不等于国家经济就安全了。例如,人们曾经认为美国实现国家经济安全的能力是最强的,但2007年,美国却不能预测和阻止次贷危机演变为全面的金融危机。当然,从静态上说,能力表现为状态;从动态上说,状态也是一种能力。例如,现在国家经济安全的良好状态是实现未来国家经济安全的能力之一。但未来国家经济安全是否良好,仍然不能用手段来证明。
国家经济安全的能力不仅是物质力,也包括变可能为现实的主观力,因此,评价能力难以得到比较全面的客观数据的支持,许多指标只能依靠主观打分。例如,关于国家经济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竞争能力,一个国家经济抵御国内外各种干扰、威胁、侵袭的能力,一个国家得以存在并不断发展的国内、国际环境”[1]的定义,其中,第二、三个指标就很难主要运用客观数据进行评价。而状态作为结果,大部分可以用客观指标来反映,从而使建立定量评价指标体系更为容易,更能作出比较精确的判断,而这对于国家经济安全研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国家经济安全是一个过程。例如,当我们对若干时间点的国家经济安全状态进行连续测度时,就可以得出某个时期国家经济安全变化的走势图,从而把握其实现或者受损的规律。但是,过程说依然以状态说为基础,因为每个测度点都是对这个时期国家经济安全状态的评价。
二、国家经济安全内涵和一级评价指标的再研究
虽然传统的状态说在国家经济安全定义方式上比较科学,但它在定义内涵的选择上却因为过于宽泛而缺乏可操作性。例如,状态说的多数定义认为:“国家经济安全是指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利益不受内部和外部因素的破坏和威胁的状态”[2],或者“指国家的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内外诸要素的安全”[3],这就把国家经济安全与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内涵混淆起来了。没有国家经济发展的确没有经济安全,然而仅仅有了经济发展,并不等于就有了国家经济安全。把国家经济安全等同于国家经济发展,其结果是,许多关于国家经济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换个名称就可以变成国家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反之亦然。这种概念的混淆会影响到国家经济安全评价的准确性。
国家经济安全也不是国家一般的经济利益不受内部和外部因素的破坏和威胁的状态,而是重大特别是根本经济利益没有受到破坏和威胁的状态。赵英认为:“能够提到国家经济安全层面来认识,并由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甚至采取强硬手段予以支持的,只能是国家经济利益体系中的重大国家经济利益。”[4]雷家骕认为:“国家经济安全指一国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的最为根本的经济利益不受伤害”。[5]因此,如果把一般经济利益受损也列为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国家经济安全研究就会因为漫无边际而不得要领,或者因为负担太重而影响其主要功能的发挥。
重大特别是根本的国家经济利益主要是指那些事关一个国家的经济前途和命运的战略利益,而能够对它们构成严重威胁的莫过于基本经济制度、经济受损和经济危机发生这三个主要方面。
1.基本经济制度
基本经济制度是把国家经济安全与国家经济发展区分开来的重要一级评价指标。由于国家属于上层建筑,使得国家经济安全风险不仅来自于生产力领域,而且首先是一个生产关系问题。郑通汉认为:“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是个制度问题”[6]。
西方制度经济学家在研究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时,也按照他们的价值观,把“自由在未来不会遭受侵害”[7](P96)作为一个重要标准。经济制度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经济体制是一定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结构和表现形式,反映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配置方式。国家经济发展属于生产力领域,它涉及经济体制而不涉及经济制度。
2.经济
经济是国家在经济领域的反映,对内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方针政策的自主制定权、经济活动的管辖权、重要资源和战略产业的控制权等,对外主要表现为国际经济秩序的平等制定权、国际市场的自由利用权等。
首先,经济是把国家经济安全与国家经济发展区分开来的又一种一级评价指标。因为当一国经济受到侵害时,该国经济往往仍然在发展甚至因为外资大量涌入而出现一时的繁荣。台湾地区的中华民国史以及西方《剑桥中华民国史》关于1927年到1937年是中国“黄金十年”的说法,主要根据就是这十年的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但这十年恰恰是帝国主义列强与中国大买办资产阶级相互勾结疯狂掠夺中国的十年,中国不仅经济而且政治都受到了严重侵犯,其间先后发生了日本帝国主义企图的“”和“”。20世纪80年代的拉丁美洲国家依附型经济发展模式通过盲目引进外资发展经济,一度取得了经济增长的高速度,但却付出了经济受到较大损害的代价。这些情况表明,经济发展不等于经济安全,如果一国经济受到严重损害导致经济不安全,就迟早会影响经济发展。
其次,把经济作为国家经济安全独有的一级评价指标,也有利于把国家经济安全与区域经济安全和产业安全区别开来。因为区域经济作为一国的地方经济,它的安全一般不涉及经济问题;非战略产业安全较少涉及经济问题,战略产业安全涉及经济问题但不能独自维护它。例如,应对国际经济禁运和封锁就非某个具体产业或企业力所能及,它属于国家经济安全甚至国防安全的范畴。再如,粮食和石油在产业安全的视角下,主要是一般商品,但在国家经济安全的视角下却主要是公共品甚至是国防公共品。
3.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风险状况也是国家经济安全独有的一级评价指标,因为经济危机意味着经济发展的暂时中断。经济危机风险状况指标还把国家经济安全与国家经济稳定区别开来。国家经济出现不稳定并不等于经济出现危机。从两者产生的原因来看,导致经济不稳定的因素相对要多一些,但烈度要小;导致经济危机的因素相对要少,但烈度却要大许多。在两者的应对手段上,治理经济不稳定主要靠宏观调控中的经济、法律等措施,而治理经济危机则主要靠宏观调控中的计划、行政等措施。在实现机构上,国家经济稳定主要靠宏观经济部门,而国家经济安全除了宏观经济部门之外,还需要有政治、外交乃至国防部门参加。
因此,国家经济安全在内涵上指的是一个国家经济战略利益的无风险或低风险的状态,主要表现为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没有受到严重损害,导致经济危机的风险处于可控状态。这一定义及一级评价指标体系的再选择,使我们能够较好地把国家经济安全的概念同国家经济发展、国家经济稳定以及区域经济安全、产业安全等区别开来,从而为二级评价指标体系的再选择奠定基础。
三、国家经济安全二级评价指标的再选择
除了定义方式和内涵方面的原因外,国家经济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容易与国家经济发展或者经济稳定相混淆,还同经济安全状况和经济危机风险状况下的二级评价指标与国家经济发展或者经济稳定之间存在着联系有着直接的关系。
下面分别展开分析。
1.经济安全状况下的二级评价指标这些评价指标主要包括:
(1)经济方针政策的自主制定率。它可以测度一国自主决定本国经济发展方针的状态。
(2)重要国际经济组织的投票权重。它可以测度一国是否能够平等地参与国际经济秩序的制定。
(3)重要海峡无危险通过率。它可以测度一国自由利用国际通道的程度。
(4)重要资源的外资勘探率和开采率。它可以测度一国有效掌握自己重要资源的状态。
(5)战略产业中的外资比重。它可以测度一国有效掌握自己战略产业的程度。
(6)被歧视性反倾销率、被歧视性反补贴率、对外投资的非国民待遇率。它们可以测度一国自由利用国际市场的状态。
上述指标中,有效掌握本国战略产业的指标似乎与国家经济发展或者经济稳定中的垄断程度指标相重合,但实际上,它们之间有较大的不同。因为反垄断规范的对象不仅是外资企业,也有内资企业,维护的是国内市场的竞争秩序,而国内市场竞争秩序与国家经济安全不是同等的概念。因此,尽管美国先后颁布了《谢尔曼法》、《克莱顿法》、《联邦贸易委员会法》、《哈特·斯考特·罗迪诺反托拉斯改进法》等反垄断法,但仍然于1988年通过了修正《1950年国防生产法》第721条的《艾克森-弗罗里奥国家安全法案》,2007年又通过了《外国投资与国家安全法》。
再如,自由利用国际市场的指标似乎与国家经济发展或者经济稳定中的进出口和投资、引资指标相重合,但细分下去仍然是不同的。国家经济安全中的“自由利用国际市场”主要不是从进出口和投资、引资数额方面来评价,而是通过被歧视性反倾销率、被歧视性反补贴率、对外投资的非国民待遇率等二级评价指标来判别的。而自由利用国际通道的二级评价指标更是国家经济发展或者经济稳定中所没有的,因为从一般的进出口额上分析问题,能否自由利用国际通道的因素已经被抽象掉了。
也可以考虑将有效掌握自己的重要资源、有效掌握自己的战略产业、自由利用国际市场这三个指标合并,设立GNP(国民生产总值)这个综合性指标。该指标作为一国国民在本土内外的所有产值,可以较好地反映外资对该国重要资源、战略产业的控制情况以及该国国民在国际市场遭受歧视的情况,而GDP指标在这里是无能为力的。2.经济危机风险状况下的二级评价指标这些评价指标主要包括:
(1)GDP负增长率。因为经济危机本质上是生产过剩的危机,GDP负增长是其最重要的表现。
(2)采购经理指数、失业率。这两项指标可以进一步测度经济危机对企业和就业的损害程度。
(3)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负增长率。这也是经济危机的重要表现,因此,扩大对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成为政府应对经济危机的重要措施。
(4)财政赤字率。经济危机爆发后,政府采取各种扩大公共开支的措施,势必造成或者加大财政赤字率。相对于前几个指标虽然有时滞性,但财政赤字率提高却是经济危机发生后的普遍现象之一。
(5)通货膨胀率。财政赤字率增加、税收减少,一般会促使政府采取通货膨胀的措施。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一些已无利率可降的西方发达国家中央银行实行的所谓“定量宽松”政策,就是实施通货膨胀的委婉说法。
(6)物价指数。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虽然不是同一个概念,但后者是前者最为直接的结果。(7)金融资产缩水率。在全球化时代,虚拟经济迅速膨胀,经济危机越来越表现为金融危机,因此,金融资产缩水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危机的最重要现象之一。
(8)贸易收支赤字率、资本收支赤字率。这两项指标对一些加工贸易型的国家受国际经济危机影响的程度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9)外汇资产安全率、外债偿付安全率。这两项指标可以测度经济危机对一些外向型国家的损害程度。
虽然上述评价指标与国家经济发展或者经济稳定有一些重合,但是它们之间的阈值是不同的。如果说经济发展的阈值是“微起微落”,经济稳定是“小起小落”,那么,经济危机则表现为“大起大落”。因此,在指标方向设计上,经济发展基本上是正指标,经济稳定以正指标为主,而经济危机则以负指标为主。另外,经济发展或者经济稳定除了重合指标外,也有许多经济危机所不具有的评价指标。
四、小结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通过对国家经济安全定义和评价指标的再选择,可以将国家经济安全的两级评价指标体系概括于表3。在表3的基础上,还有以下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1.国家经济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完整性与全面性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
完整性指的是面面俱到,全面性指的是涵盖了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方面,但不是方方面面。表3中的二级评价指标不能说应有尽有,却涵盖了国家经济安全评价的主要方面。未来应根据国家经济安全实践的需要,进一步补充能够提高主要评价方面精确度的指标,但不应该追求面面俱到,因为“预警指标过多,不仅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延长预警周期,难以及时预警,而且还会降低预警效率,降低预警的可行性,难以达到预警的目的”。[9]
2.国家经济安全的两级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如何确定需要进一步研究
现在大致有两种确定多指标权重的方法:
第一,两级评价指标体系分别采用不同的权重确定方法。第一级评价体系的指标少,可以采用主观赋值法特别是专家打分法来确定它们之间的权重。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在未开放条件下,内源性风险大于外源性风险;在开放条件下,外源性风险则要大于内源性风险。因此,俄罗斯1996年10月公布国家经济安全指标体系时,由于既没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又深深陷入苏联解体后的经济危机中,因此,24个指标中只有6个是外源性风险指标,其余都是内源性风险指标。
关键词:生态安全、内涵、意义、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由于部分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生态安全问题恶化,我国生态安全现状不容乐观,且有加速恶化的趋势[经济增长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关系?]。沙尘暴、海洋赤潮、土地沙化等问题不时发生。生态安全问题已经危及到人们的生存,阻碍国家的发展。环境保护有利于保护生态安全,应该引起各方面的重视,维护生态安全。
生态安全的涵义[1]
生态安全是指一定区域内的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以环境资源为物质基础、以环保产业为救济手段的生态系统的综合平衡。环境资源安全可以认为是与人类生存、生产活动相关的生物环境及自然资源基础( 特别是可更新资源) 处于良好的状况或不遭受不可恢复的破坏。生态安全的涵义较为广泛, 应包括环境资源安全、生物与生态系统安全和自然与社会生态安全。生态安全的涵义较为广泛, 应包括环境资源安全、生物与生态系统安全和自然与社会生态安全。[重复]
1.1环境生态安全[环境资源安全?]
(1)在环境资源安全中, 首先是国土安全。其主要问题是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和荒漠化。土地利用安全也是关注的对象。(2)环境资源安全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则是水环境资源安全。其主要问题是地下水、江河、湖泊和海洋污染; 资源性缺水和污染性缺水。(3)此外还有生物多样性资源、矿藏资源和能源资源等安全问题, 特别是能源资源安全问题, 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生态安全问题。
1.2生物与生态系统安全
“生态安全”[生物与生态系统安全]包含二方面的含义, 其一是指生物或是生态系统自身是否安全, 即其自身结构是否受到破坏; 其二是指生物或生态系统对于人类是否安全, 包括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服务是否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生物或生态系统自身的安全总是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安全。如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人类则没有资源利用的安全; 森林与草地生态系统的丧失, 人类则没有生存环境的安全。
1.3自然与社会生态安全
生态安全[自然与社会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防止由于生态环境的退化对经济基础构成威胁, 主要指环境质量善和自然资源的减少和退化削弱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 (2)防止环境问题引发人民群众的不满特别是导致环境难民的大量产生, 从而影响社会稳定。在某种意义上, 这可能是目前对生态安全涵义的一个共识基础。
2研究生态安全的内容
对于整个社会来说,生态是其赖以生存的基础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首要目标就是要维护这个基础,[重新组织语言,不通顺]目前我们面临的基本事实是生态破坏使人类丧失大量适于生存的空间,丧失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关键资源,进而引发由于资源短缺而产生的资源争夺战争,其消极影响全面而复杂,所以生态安全的研究意义深远。针对商店闸重建工程,具体分析环境保护在保障生态安全中的作用。
2.1生产建设中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及危害
(1)对土地生产力的影响。项目建设施工期中造成地表植被的破坏,若不及时恢复治理,在水力、风力等外因力的作用下,加剧区域土壤侵蚀,水土流失会使地表土资源被冲走,区域土壤强项贫瘠化[?
],土地生产力降低。(2)对工程本身的影响。水土流失将影响本工程的施工建设和运行,工程施工区产生的土方如不及时有效地处理,流失的水土将进入施工现场,影响施工进度和生产期的安全运行。(3)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项目在建设和生产期间都对项目区生态环境产生持续负面影响,工程建设破坏了原有地表植被,造成表土结构的扰动,导致土体抗蚀能力降低,土壤侵蚀量增加,加剧项目区水土流失。
2.2对周围地表水水质的影响
不利影响:在施工期间,需排放一定量的生产废水、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施工污废水排放可能对工区周围沟渠有一定的局部影响。土方开挖和土方回填泥土流失可能导致局部水域水体浑浊。工程竣工运行后,无水质污染排放源,对水质无不利影响。有利影响:工程建成后,老漳河商店闸调蓄能力加强,改善周边人民的生存条件,给当地的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稳定提供可靠
2.3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
施工期间,施工机械设备、施工车辆和施工附属工厂等排放的废气、以及施工机械运转、施工车辆行驶等施工活动引起的扬尘,使工区及其周边、场外道路两侧的环境空气质量下降,对工区居民点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工程竣工运行后无大气污染排放源,对环境空气质量无影响。
3环境保护措施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了解决现实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证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环境保护在生态安全领域具有重要作用,环境保护措施有利于维护生态安全的稳定、平衡、协调。
3.1防治水土流失
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从保护水土资源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出发,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对新增水土流失的成因、数量、强度、影响范围和后果进行监测,是防治水土流失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水土保持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土保持监测的目的在于及时掌握工程施工和运行期间各区域水土流失情况、水土保持措施落实情况及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效果,以便能及时发现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达到全面防治新增水土流失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3.2对地表水和大气的防治
(1)设立环保机构,施工期的环保职责由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共同承担,接受有关部门对施工期间的环保工作的监督和管理。(2)在施工临时生活区附近,设置垃圾池,及时清运垃圾。(3)为减少施工扬尘、粉尘,采取洒水除尘的方法控制道路和工区内扬尘和粉尘,配置洒水车一辆,控制施工废气达标排放。(4)加强卫生防疫宣传教育,增强施工人员自我卫生防护意识。
3.3建立生态建设体系
建立生态监测评价体系,提高环境监管水平。建立国家生态安全的监测、预警系统,及时掌握国家生态安全的现状和变化趋势,为国家提供相关的决策依据。制定国家生态安全的评价标准,对国家生态安全状况进行总体评价,并定期国家生态安全状况,让全社会直观、形象地了解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根据当地生态环境状况,建立和完善适应当地的生态安全预警和防护体系。
4结语
目前,我国生态问题大致有两类:一类是经济较为发达,因工业化造成生态恶化;另一类是经济较为落后,由于过度垦殖猎取资源而造成生态退化。要想从根本上治理生态安全问题,仅仅在国家层面上提出和倡导“生态文明”、“生态安全”等政策观念是远远不够的,相关部门必须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制定协调经济政策目标与环境政策目标的指导方针,并出台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适应的经济、金融、法律、监管、补偿等制度,这样,才能走出一条兼顾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经济发展道路,实现我国的生态安全事业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少麟.生态安全的涵义与尺度, [J]中山大学学报,2004(6)
摘 要 石油安全则是一个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能源优质化的加强及需求数量的不断增加,我国石油需求量日益增加,并且越来越依赖于从国外进口石油。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的石油安全问题也日益突显出来。因此,分析我国当前石油安全现状,提出构建石油安全战略体系的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石油安全 安全战略 措施
石油作为一种世界性资源,是影响一个国家与地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与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其战略价值可以体现在国际经济、政治、军事等诸多领域。当前,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石油的消费量骤增,进口量更是呈现出极速上涨的趋势,从而石油供需矛盾加剧,使得石油安全的战略意义日益凸显。因此,在这种形势下,确立和完善我国石油安全战略已成为一项重大的现实性课题。
一、石油安全的内涵
所谓石油安全就是指一国拥有、或实际可控制、或实际可获得的石油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能够保障该国经济当前的需要、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石油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体系中的要组成部分,其根本内涵是在一定价格水平范围内内保证石油有比较可靠的、安全的、和稳定的供应以及满足需求,而核心问题是合理的石油价格和稳定的石油供应。对外石油的依赖程度是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石油安全态势的重要指标。当前,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对外石油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因而,国际石油市场的变化就会对我国石油的安全产生重大,甚至是深远的影响。鉴于此,重视石油安全问题刻不容缓。
二、中国石油安全现状
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石油,但由于国内石油资源相对不足,产量增加不明显,对外依赖明显,加上国际油价的高涨不下,导致我国石油安全存在很大的隐患。
1.石油自给能力不足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石油资源分布不均,且相对贫乏。我国陆上石油主要集中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等8个盆地。海上石油主要集中在渤海、黄海、东海及南海北部大陆架,并且开发力度不够。另一方面,品质较差的石油资源比例高,勘探难度大。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石油资源44%以上分布在地理条件复杂或恶劣的地区,例如,滩海、沼泽、沙漠、山地和高原等,同时约有1/4埋藏在3500米以下,而深埋在4500米以下的又占其一半以上。
2.石油进口规模增大,对外依存度增加
近年来,我国石油产量比较低,且不稳定,加上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石油,进一步加剧了供需矛盾。为弥补石油供需缺口,我国每年都从海外进口大量石油。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石油净进口量达20067万吨,同比增长9.5%。石油进口的增加,及对外石油依存度的增大,对石油安全形成了很大的挑战。据预测2010年我国石油需求量会更大,进口依存度将会突破50%。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石油安全无疑面临着很大的威胁。
3.缺乏完善的石油储备体系
当前世界各大国几乎都建立了国家石油储备体系。发展中国家如巴西、南非、印度等也相继建立了自己的石油储备体系。然而在目当前世界主要石油进口大国之中,我国是唯一尚未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国家。在国际油价居高不下的情况下,由于没有石油储备,我国无法在低价时大量买进,也无法在高价时减少采购,从而增加了高达百亿美元的成本和机会损失。因此,为保障石油供应、经济稳定运行、国家能源安全,我国迫切需要建立战略石油储备。
三、构建中国石油安全战略路径
1.加强国内石油资源的勘探和开发,保障石油基本供应
我国需要加强同内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增加后备储量和产量,以达到保障国内石油的基本供应。为此,一方面。在提高经济效率的前提下,增加对国内石油资源勘探的投入,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本国石油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加快形成多元化能源结构。充分利用新能源,发展石油替代能源;利用新科技,提高石油利用效率;加强海上与西部石油能源的开发。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强化本国石油能源在石油安全中的战略地位。
2.寻找洁净的能源,减少对石油的过度依赖
在新时期,我国要加快开发石油替代资源,减轻国民经济发展对石油需求的压力。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天然气,以气代油。天然气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和优质化工原料,我国有着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发展以气代油可以优化我国能源结构,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可以减轻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对石油需求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发展洁净煤技术。我国是世界上第一大煤炭生产国,应当加快洁净煤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以利用中国丰富的煤炭资源及储备的洁净煤技术,保证特殊情况下的能源供应。
3.建立和完善我国石油战略储备体系
建立石油储备体系,一则可以防止因突发事件导致的石油供应中断,二则还可缓解油价剧烈波动带来冲击。为此就要做到:首先加强石油战略储备的法制建设。石油储备是一项事关国家与产业安全的战略性工作,现阶段,我国需要在“能源安全”和“石油储备”方面加强相关立法。其次,建立完善的石油储备体制和财政负担机制。这种财政负担机制,可根据我国当前的实际状况,走中央、地方财政拨款与企业投资相结结合的模式。最后,政府和民间相结合,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建立石油储备体制,是一个涉及面很大的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可以借鉴与采用西方国家常用的国家、社会和企业共同承担的方式,建立以政府为引导、政府和民间储备相结合的体制,以共同筹集建立石油储备所需资金。
参考文献:
[1]冀星,都小林,钱家麟.我国石油安全战略探讨.中国能源.2004(l).
关键词:安全 能源 战略消费
石油被誉为“黑金”,是国家重要的天然能源之一。石油也是我国最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且我国石油资源相对贫乏,因此必须保障我国石油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满足各方面对只有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石油是不可再生的重要战略资源,如果把石油比作关乎国计民生的“工业血液”,那输油管道就可被誉为保障“血液”安全畅通的大动脉。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费国,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稳定安全的能源供应。
1.我国石油现状的安全保卫
1.1石油安全的定义
石油安全对于不同类型的国家具有不同的含义。对于石油进口国而言,是指能够获取保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石油供应;对于石油出口国而言,是指石油的需求有保障。我国是属于石油进口国。简单说来,所谓石油安全,就是保障数量和价格上能满足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需要的石油供应。
1.2我国现阶段石油开采安全的影响因素
我国石油安全的开采及保卫影响的因素众多。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无论是生存还是发展都离不开一个好的安全的环境,特别是一个好的周边安全环境。笔者认为,影响石油安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周边安全环境。那么什么是周边安全环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家周边地区对国家安全产生影响的外部及内部条件的总和。
2.石油安全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
2.1我国石油的基本的存在形式
我国油气资源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较低,资源品位偏差。油气生产处于稳定发展阶段,原油产量稳中有声。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石油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时期,供需缺口越来越大。我国石油利用效率总体不高,节约潜力很大。
2.2石油安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时代,经济安全的重要领域内容就是能源安全。能源是经济运行的基础,是经济的“发动机”,它以直接或是间接的方式推动或是制约经济的发展。所以经济要发展,能源的保卫则是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能源的使用安全直接影响我国实现可持续法阵的目标。比如使用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产生“温室效应”;化石燃料资源的长期耗竭则会英法“能源危机”现象等。如果能源的利用方式不合理,就会破坏环境,甚至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能源安全应提倡捷运型资源消耗,重视能源的开发效率以及强调资源的持续利用。
3.我国石油安全面临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人均能源不足、煤多油气少、优质能源短缺的发展中国家。尽管世界石油勘探技术在不断的进步,但石油探明的储量并没有明显增长,我国近几年的探明石油量更是逐年下降,而石油又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所以石油资资源相当紧缺。
4.我国石油安全的计划管理体制演变的经验与教训
石油作为一种稀缺的战略物资,又是工业的血液,在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保障是有安全已经成为了保障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于我国的石油安全管理,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国力,采取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方法,来确定近期以及远期的发展和保卫目标,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采取积极措施 加大防范力度
采油区内,油田一部分的损失是由认为造成的。而这些人为因素导致的事故、案件,即使是查清,损失和影响却都是无法挽回的。所以油田的保卫工作,主要是做好预防,以预防为主。增强防范的力度,扩大防范的范围,应当建立全面的督查制度。
4.2石油管理体系亟待完善
中国对石油的以来不断增加,必须要有一个协调能源政策、主管能源的政府机构,应该建立一个一能源管理为核心的能源监管体系,迫切需要出台一些协调一致的针对能源安全的方法措施。我国若是没有国家级的能源政策协调机构,仅靠目前几大石油公司,是很难去完成能源安全保卫以及战略储备计划的。
4.3加强石油安全战略体系建设
2005年曾经出现过“油荒”问题,任何一个突发因素都会导致原油供应的中断。进口石油的运输也存在风险,包括原油的海上运输和输油管道,都会因为途经国家或地区的不稳定或海上运输通道安全因素而发生意外。
4.4大力支持和促进“开源节流”,切实确保我国石油安全
要从根本上解决石油的安全保卫工作,必须尽快促进“开源节流”,从体制以及战略上确保我国的能源安全以及国家安全。一是尽快完善资源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二是还要积极促进其他行业厉行节油,提高能效。同时,还要改进石油开采中遇到的影响生态环境问题。大力促进环保意识的增强。而且应当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逐步推进。
石油安全已成为我国在21世纪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尽快建立石油储备体系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核心环节和重要步骤。而石油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血液”,凝聚了大国经济、政治等全方位的博弈内涵。石油储备体系的建立意识石油了开采的安全措施无疑对保障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能源安全和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前提性的保障。而油田的保卫对于国民经济、生态平衡、以及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大的前进意义,这需要国家对石油的保卫给予一定的宏观调控的水平以及效率。
参考文献:
[1]陈立.中国石油天然气行业的结构调整与监管改革.国际石油经济,2001
[2]孔昭瑞等.能源安全与石油储备.油气储运,1999,18(11)
【关键词】信息安全;国家安全;挑战;应对策略
最近媒体曝光的“棱镜门”事件警示我们,敌对势力网络监控和窃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必须高度重视信息的安全问题。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信息安全不仅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且其地位和作用也在日益凸显,已成为国家安全各个领域联系和交汇的纽带,是国家安全的基础性保障。因此,信息安全已提升到国家核心的战略层面,成为国家综合性安全战略的制高点和新载体。
一、信息安全的内涵和特征
1.信息安全的内涵
信息安全最初仅是一个技术领域里的概念,其被推广到国家安全领域中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直至20世纪90年代初,才被广泛运用。对信息安全的定义包括两个方面,狭义上来说,其主要是指信息的安全,即信息状态的安全存在与转移,包括信息的保密性、实用性、完整性、可控制性以及可靠性五个方面[1]。广义上,信息安全指信息的稳定与有序,即一个国家的信息化状态和信息技术整个体系未受到外来的威胁与侵犯,在国家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等各方面均不受外境的威胁和破坏,处在正常运行的状态。
2.信息安全的主要特征
信息安全具有脆弱性。目前,国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越来越依赖信息网络系统,信息网络不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更是控制系统的中枢。在当代社会,由于缺乏合适的国际治理机制,的信息网络技术漏洞防不胜防,导致安全攻击和灾难也时有发生。社会对信息系统的高度依存,这必然导致社会安全的脆弱性,只要控制或摧毁了一个国家的信息系统,就能对这个国家带来灾难性打击。信息技术的开放性,攻击成本的低廉性,使任何组织或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攻击的发起者,导致信息系统遭受的威胁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信
作者单位:472000河南省三门峡军分区
息安全面临着高度的风险性。
信息安全具有潜伏性。在传统的国家安全中,一个国家的安全受到威胁具有透明性,敌对双方均可以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可以使双方有充足的时间去应对。倘若国家的信息安全出现问题,极易遭攻击或损坏,且没有预兆,蔓延迅速,常导致信息系统的瘫痪,社会稳定遭受威胁,被侵国家的军事、文化、政治、经济等信息可能被渗透和侵犯。入侵方仅靠对方的硬件或在软件中设置一个“逻辑炸弹”就可在任一时间破坏对方的信息系统[2]。此外,黑客系统也可以利用某些程序或芯片潜伏到一个国家的重要信息管理中,执行某项指令,摧毁对方的信息系统。
信息安全具有跨国性。这是由网络结构的全球性、互联性、开放性、信息资源的数据共享性、通信信道共用性决定的。不论是在影响的地域范围、传播的速度或规模,还是在媒体的表现形式等各方面,互联网都已远远超出了其它大众传播媒体,它不仅极大地缩短了世界各国的时空距离,使地球人有了瞬间即可共享的信息。同时,互联网不仅互联,而且互动,过去人们尽管有选择信息的自由性,但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无法利用媒介去主动地传播个人信息,然而现在,所在用户都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成为信息的者,甚至可能成为引发某一全球性事件的根源。信息流动的便利性使得国家的边界显得异常脆弱,在某方面甚至形同虚设,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信息每时每刻都在其国土上流动,这为犯罪分子、等跨地域、跨国界作案提供了可能。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放大效应和催化剂作用,某个国家的信息安全受到攻击和破坏时很容易波及给其他国家。
二、信息安全对国家安全带来的挑战
目前,世界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但是人类社会在感受信息网络高效便捷、资源共享等魅力的同时,也深刻感受到它给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发展、军事安全和文化安全带来的种种隐患。
1.信息安全影响国家政治安全
当前,任何国家的政治安全都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国际政治生活的影响和冲击,信息已成为国家重要构成部分,而维护国家就必须要确保国家信息安全,必须牢牢掌握国家的信息。从国内角度看,政府的权威因信息技术面临严重挑战。由于网络是全方位开放的,人们很容易地获取所需信息进行转发,但政府却没有能力做到对网上所信息进行有效筛选和控制,使得信息网络媒体的舆论效果愈加强大。如果对一些利用网络攻击政府的言论不加控制,任由其自由泛滥,必将导社会混乱,影响国家的政治稳定。
2.信息安全影响国家经济安全
目前,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网络安全是密切相连的,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信息网络。一方面,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经济信息的纽带作用十分明确,甚至已经渗透到了经济安全的核心地位,承担着国家农业、工业、商业、科技等方面的重要信息和战略安全,保障国家的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因此,一旦经济信息遭受外境威胁,整个国家的安全也将受到严重的损害[3]。另一方面,计算机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广泛应用,使以网络为构建的现代金融系统成为社会运行的核心系统。由于网络中总是存在很多无法克服的技术漏洞和安全缺陷,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社会经济的不安全因素。如果一个国家的信息网络被敌对势力侵入,与国家经济密切相关的银行、证券交易所、空中交通、通讯网、电力网等系统受到破坏,那么很可能会导致整个国家财政金融崩溃,交通运输瘫痪,能源供应中断,从而引起人们的恐慌和社会的动荡。
3.信息安全对军事安全的影响
信息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和信息网络的广泛应用,消除了海洋、大山、距离等国家的自然安全屏障,把军事活动扩展到整个世界。在和平时期,针对军事秘密的网络窃密和泄密防控难度大。随着信息网络不断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军用网络和民用网络的界限也日渐模糊,这加快了泄密速度,扩大了泄密范围,致使泄密事件屡有发生。同时军用网络与民用网络的互联也给了“黑客”提供了巨大的发挥空间,他们可以通过民用系统侵入军事系统,开展窃密破坏活动,行动防不胜防,给国家和军队带来了极大的隐患。由于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被广泛应用,信息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信息对于军队就像血液对于人体一样重要”。敌对双方通过信息网络,利用计算机技术侦察、获取、破坏另一方作战系统的重要信息,进而影响甚至决定战争发展的进程。可以说,战争的结果已主要取决于哪一方对信息掌握得更多、更准确以及谁对信息利用得更好,即完全取决于“制信息权”的归属。
4.信息安全对文化安全的影响
在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它大大推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使人类的共同文化财富比以往所有时代都多;另一方面信息化发展的不平衡也带来了文化发展的失衡,弱势文化不断被强势文化所同化,导致弱小国家很容易出现价值观念的混乱,民族与国家认同感降低的问题。长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把推行“文化扩张”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这种扩张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他们利用本国信息科技的“技术霸权”,极力对不同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国家进行文化扩张。网络时代信息霸权和强势文化的冲击更使网络文化交流变成了单向渗透。当今西方国家占据着互联网传播的制高点,互联网上 90%的信息是英语信息,他们依靠这种语言上的霸权,到处宣扬本民族文化的优越性,对其它文化横加指责,向别的国家大量倾销带有其政治模式、价值观念的各种信息,迫使别国接受他们的文化信仰,从而对众多国家的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持和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
三、中国应对信息安全的对策
根据目前的国际形势及我国的现实情况,保证信息的安全首要任务是尽快形成一个科学的信息安全战略,使各项工作稳步有序发展,使我国的信息安全工作紧跟时展的进程。
1.加大信息安全教育的管理,提高公民维护信息安全的意识
信息安全一个最重要特征就是人与信息系统的结合,而人又是组织管理和决策的核心关键,因此强化人的信息安全意识是保障信息安全的首要工作。只有全民把信息安全意识和素质都提高了,中国的信息安全事业才会有更可靠的保证。要把提高全民安全意识放到战略地位,着眼于全民素质和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加强全国人民信息安全教育,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从事与信息相关的政府、企业等工作人员的信息安全的观念,提高信息安全的防范意识,使他们人人都能主动认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地位,并能以维护国家利益的全局出发,自觉保守国家的秘密,自觉维护国家信息安全。
2.增强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完善国家信息安全防卫体系
当前我国的信息技术及信息产业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许多关键技术还依赖进口,处于受控于人的状态,信息安全隐患较多。为了提高我国信息安全技术水平,必须在国家有关部门统一协调指导下,制定国家信息安全总体战略,增加信息技术研发投入,对我国信息安全研发机构进行整合,有计划地开展信息安全关键技术和设备的科技攻关,建立独立的信息安全核心技术平台,切实保证我国信息技术和装备体系的安全性,使我们有足够的实力去预防和抗击敌对势力对我国发动的一切信息战争和高技术犯罪活动。
3.加强信息安全的国际交流,建立国际信息的安全保障机制
信息流通是全球的,维护信息安全更需要国家间的合作,因此。建立全球性的信息安全保障制度已迫在眉睫。在发达国家信息技术霸权的氛围下,我国有必要加强国际信息安全秩序建设的投入力度,参与国际信息安全协议的制定,争取国际信息安全的主导权。要主动积极参与国际社会有关的网络传播和网络安全的研讨和谈判,不断推动信息的共享,反对信息的垄断,尤其是要制定国际网络信息的传播公约,有效地约束网络负面信息的自由流动,遏制网络犯罪和信息战,加强信息传播安全,从而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利益。
参考文献
[1]张静.国家安全中的信息安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5.3:3.
从生产看,国内资源环境要素绷得很紧,在“十连增”的基数上“高位护盘”难度很大。我国人均耕地、淡水分别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25%,每年还要减少耕地600万―700万亩,农业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左右;目前平均每户农村家庭就有1位青壮年劳动力弃农务工,加之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下降,一些地方农地出现抛荒,今后“谁来种地”问题凸显。南方部分水稻产区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华北平原地下水“漏斗区”不断扩大、东北黑土层加速流失,“三大粮仓”已不堪重负。
从需求看,消费者需求日趋多样化,同时满足“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安全”任务很重。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粮食需求将达到1.44万亿斤,超出目前最高产量2400亿斤;对肉蛋奶等动物性产品的消费也将快速增加,需要更多的粮食转化。此外,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分散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难以适应。
从市场看,随着粮价上涨逼近“天花板”,稳定市场的形势严峻。由于生产成本快速增长,从2010年起,我国所有粮食品种价格全都高于国际市场离岸价格。如果粮价继续上涨突破配额外交税后的“天花板”价格,我国“入世”时谈定的关税配额“防火墙”将完全失去保护作用,我国现行调控和稳定粮食市场的政策措施也将全部失效。“入世”后不久,我国大豆产业和市场就全面失守,2013年食糖市场开始失守。按目前趋势,预计10年内,水稻、小麦和玉米将相继步大豆和食糖的后尘,贸易的国门洞开,完全暴露在国际市场的冲击下。
为把13亿人的饭碗端得更加牢靠,建议:(一)树立新安全观。坚守粮食安全的底线,将口粮绝对安全和谷物基本自给作为我国粮食安全的底线,调整统计口径,不再将大豆、薯类和杂粮等计入粮食安全范畴,利用国际贸易调剂余缺,为国内财政和资源腾出空间。扩展粮食安全的外延,在守住底线的基础上,合理安排粮、经、饲生产,推动种养业协调发展,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肉、蛋、奶、鱼、菜、果等高价值产品的需求;同时要考虑种子、化肥等重要生产资料供应安全、粮食流通仓储等产业安全、国际贸易渠道安全和对外农业投资安全。丰富粮食安全的内涵,要由以数量安全为主向以数量、结构、质量、营养和生态五大安全并重转变。粮食安全的核心是“能力安全”,为此要强化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抗灾减灾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储备运输能力和国际掌控能力等五大能力建设。
(二)完善政策体系。在国内谷物市场价超过“天花板”价格前,未雨绸缪,根据WTO谈判最新取得的“早期收获”相关条款,抓紧研究制定既符合我国国情,又符合WTO规则的市场调控政策、国内支持政策和国际贸易政策。
【关键词】计算机安全 安全 对策
1 计算机网络安全概述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各行业中的高度普及,以及信息全球化的要求,是计算机网络安全显得日益突出和重要,有效的保护计算机安全成为影响社会经济有序发展的关键因素。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首要任务是科学的界定和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内涵,从其主要特征出发,重点保护,有的放矢。以下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内涵和特征加以具体分析:
(1)计算机网络安全即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是指保护计算机及其网络信息资源不受人为或自然因素的威胁和损害,保护计算机网络的信息资源安全性、完整性、可用性。简而言之 ,就是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计算机网络软硬件的正常运行,避免被破坏、更改或泄漏。
(2)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主要内容包括软件系统的可靠性、信息的完整性、可用性以及保密性,从而得出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主要特征有:
1.网络系统的可靠性,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首要特征是保障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可靠性,即网络的稳定性和可用性。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稳定运行,是计算机网络能够积极、高效、持续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因而网络系统的可靠性是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首要目标和最基本特征。
2.网络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是指保护网络数据不被非法更改。计算机网络安全保护的另一内容是,要求数据信息在存储、传输的过程中不被非法修改、删除或丢失,保护计算机网络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3.网络数据的可用性,是指网络用户的合法指令和访问能够得到积极回应的属性,也是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根本目的之一。
4.网络数据的保密性,是指度网络用户的保密信息予以加密保护,防止被窃取和泄漏。
2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影响因素
(1)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内部因素,可以从计算机软硬件本身的漏洞和缺陷、管理人员管理漏洞、计算机用户自身失误等几个方面:
1.计算机软硬件的漏洞和缺陷造成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的主要表现有:首先,计算机操作系统自身的自由性和可操作性,使访问者可以自由访问,并不留痕迹的进行无限复制或删除等操作,这是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一大隐患;其次,计算机软件系统设计中的缺陷,不同行业对计算机软件有不同的要求,因而不可能有完美的软件系统,总有可能的缺陷和漏洞;同时,电磁泄漏、通信系统及通信协议、及数据库系统等存在的漏洞都可能造成计算机的网络安全事故。
2.管理人员在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管理过程中,为便于管理和操作,往往会对计算机系统留“后门”,便于管理的同时也为网络安全留下了隐患。
3.计算机用户对网络安全的保护意识不强,失误或有意泄漏相关信息,造成信息资源的泄漏或丢失,同时,访问非法网站,造成网络病毒的入侵,从而造成计算机网络安全事故。
(2)造成计算机网络安全事故的外部影响因素,也是最主要的网络安全隐患,就是人为的对网络安全的侵害和破坏,主要包括:
1.黑客的入侵,黑客往往是对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网络缺陷有充分了解的专业人士,通过窃取身份验证信息或绕过计算机安全控件机制,非法侵入计算机网络,窃取信息。
2.计算机病毒的入侵,计算机病毒是通过计算机网络的访问或信息接收等途径,植入计算机病毒,并通过信息传输中获取信息,或通过对计算机系统的破坏,窃取信息。计算机病毒因其更新速度快、具有强繁殖性、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大等特性,使其成为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最大威胁。
3 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的应对策略
维护计算机网络安全,降低因网络安全事故造成的破坏,是目前计算机安全的努力方向和终极目标,以下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维护提出几点对策:
3.1 充分、有效的利用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是目前维护网络安全的必要和明智之选,作为网络安全的屏障,具有低成本,高防护性能的特点。在网络安全的维护中,应当坚持科学、适当的原则,选取最为适宜的防火墙技术,从网络建立坚固的过滤网,保障网络安全。
3.2 应当建立一支具有较强专业计算机网络安全技能的管理队伍
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不断优化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的质量和水准,从客观的硬件上保障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
3.3 提高对计算机病毒的警惕,不断完善和更新计算机的防毒能力
计算机病毒的更新速度之快,繁殖和传播能力之强,波及范围之大使计算机病毒成为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最大隐患,因而应当不断的更新计算机防毒系统,将网络防病毒软件和单机防病毒软件充分的结合起来,全面实现对计算机病毒的查杀和防范。
3.4 加强对计算机数据的保护
实行信息加密策略,结合用户授权访问等措施,通过链路加密、断电加密、节点加密等多种方法,全面拦截信息盗取,防治数据的流失和泄漏。
(1)定期实施重要数据信息的备份,对一些因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造成的损失做好预防措施,减少因数据流失造成的损害。
(2)对计算机网络的用户而言,应当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意识,提高警惕,同时文明操作,及时维护,避免因失误或疏忽造成的不必要计算机网络安全事故。
4 结语
计算机技术的普遍应用,一方面加速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提高了社会整体效益,使社会化大生产变得便捷、高速;另一方面,由于计算机技术本身的难操作、高度自由性、及外部计算机病毒及黑客的侵扰,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已经对生活经济生活的良好秩序和持续发展造成巨大威胁,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维护已经成为各行各业持续发展的必要选择。因而,必须充分的认识到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抓住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主要因素,从计算机网络运行的各个流程,各个方面出发,多管齐下,全面管理,保障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高效运行,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淦.计算机网络安全及防范[J].科技信息,2011(21).
[2]王巍,李辉.浅谈计算机网络安全相关问题[J].成人教育,2011(07).
[3]杨静.计算机网络安全探讨与防控策略研究[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1(14).
关键词:电力安全;监察;物质支撑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新时期下,不断加大监察工作,深化监察工作的细节是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要制度保障。当企业在进行各项生产活动时,人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如果缺少了必要的监察工作就会直接导致工作过程中的舞弊与工作效率的低下,我国电力企业正在进行体制改革,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监察工作的不断加强,建立完善的监察机制,可以有效预防电力企业中的各种安全性问题,将问题消灭在萌芽时期,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防止出现严重的电力安全问题。目前,加强电力安全监察将有利于我国电力企业改革进程的推进,将有利于为下一步各电力安全工作的展开做好制度保障,最终能够使我国的电力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其健康有序的进一步发展。
一、正确认识电力安全监察的内涵
电力安全监察工作的主管部门主要是政府机构,政府通过相应的法律法规对电力企业进行相应的规制,但是,现行的规章往往是过度限制企业的发展,因此,电力安全监察的工作重点是创新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合理的手段对电力安全进行有效监督,既要促进电力企业增强对电力安全的意识,又要能够促进电力企业的竞争力,要在管的前提下,将电力企业搞活、做大、做强。对于电力安全监察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认知:
首先,政府部门的作用一定要做到其应有的作用,一定要将此监察手段的重要性和权威性得到真正释放,政府需要对各个电力企业的各个部门进行全面的安全监察,一定要对各个人员安全、设备运行正常的情况做到真正落实,对于不符合之处,必须要做出严肃的改正意见,将影响安全的因素降低到合理水平下。
其次,对于电力安全监察的主管部门(电力监察部门)一定要给企业制定基本的安全标准,将安全检查的各项要求具体化和详实化,让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能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明确电力安全的真正内涵。
总之,现代企业的核心就是不断改变旧的体制机制,创新管理理念,不断增加企业的价值,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做好电力安全监察工作就是对电力企业实现企业目标的坚强制度支撑,不能将制度政治化,认为制度就是政治,听听看看,做法还是老样子,对于电力安全监察的内涵一定要明确,要知道“促进能耗的降低、提升企业的效益、保障各项工作的安全有序进行”,这才是电力安全监察工作的核心与内涵。
二、明确电力监察工作的重点
1.逐步完善监察机制体制
良好的机制体制是一切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电力安全监察工作也不例外。在现实中,我们一定要完善相应的机制体制,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和义务,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安全思想意识,提升工作人员的安全技术,形成一个安全的大网,将机制体制的框架打牢、夯实;其次,对于机制体制的建设绝不是纸上得来的,我们需要将这个体制运用到现实中去,将其中的安全规范落实到每一个工作人员身上,让实践来检验体制是否完善,对于其中的漏洞要及时反馈和修补,只有这样返回实践才能形成一个符合实际的良好电力安全监察体制;最后,对于其中出现的重大安全漏洞,一定要及时地进行分析解决,召开管理人员与一线工作人员的论坛会,让大家积极参与进来,来对问题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分析,制定正确的解决方案,然后将这些案例加入到体系制度中,为以后出现相应类似的问题可以有依据,并且从体系内部就可以找到合规合法的解决方案,这将大大提升电力安全监察体制的效率,将会为企业节约成本,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
2.加大安全监察的力度
对于一个好的体制机制来说,一个良好的评价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加大对其安全监察的力度将有利于对安全检查工作的执行情况,这将为安全生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对于加大监察力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认真落实:首先,要建立紧急安全处理的程序,对于出现的重大安全问题,应该及时去解决,积极参与解决问题的制定过程,然后对制定方案进行不折不扣的落实,将反馈的结果再与期望的结果进行比对,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情况,一定要及时进行责任溯源,找到出现问题的根源,及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其次,对于有效落实方面,需要电力安全监察机构负责人对每一个员工都要进行安全保证书的签字,确保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一切以安全制度去执行,坚决要杜绝忽视电力安全的境况发生,对此,管理部门应该定时组织工作人员进行重大电力安全事故发生影像的观看,对于其中忽视安全的行为及时指出,并让参观者进行观看后的安全总结;最后,根据用电的规模情况,对于那些耗电量加大的企业和部门进行定期电力安全工作监察,对于企业中的工作人员要定期进行安全知识的学习,对于这种学习一定要杜绝“走形式”,一定要把工作落到实处,一方面对其进行理论考试,让其明白正确的操作流程,另一方面要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实践中,组织他们进行实验练习,总之,只有通过这种加大力度的安全监察,才能够让工作人员明白安全不是小事,不是儿戏,必须把安全的电力使用放在工作的首位,让安全的电力使用来保障一切工作的有序开展。
3.加强运用现代科技的能力
现代社会,技术迅猛发展,对于任何一项工作而言,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就有利于这项工作的开展,就能够在节约资金和资源的前提下,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对于现代技术的运用,我们一定要将其放在电力安全监察的重点工作上。对于电力安全监察的重点,我们应该放在现场检查上面,对于用电企业的实地考察过程中,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全面分析各个用电部门的用电情况,对于各部门用电的规律,监察用电环节,这样能够快速地找到用电的不安全点,这样,就可以对问题进行及时准确地解决,发挥现代技术的优势,为电力安全的监察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实时监控,马上对问题做出回应,极大地降低了不安全用电的情况。
4.提升监察人员素质
人是整个电力安全监察工作的重要部分,因此,我们必须建立一支专业能力过硬、行为规范符合要求的监察队伍,为我们开展电力安全监察工作提供一支坚强的人员队伍,总之,对于队伍的建设一定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挑选方法,让真正符合要求的人才加入到队伍中,实现电力安全监察队伍的高效化。
结语
新形势下准确把握电力安全检查的内涵是十分有必要的,只有明确了电力安全才能为生产经营提供动力支持,只有在安全的生产环境下,企业的效益才会得到不断地提升,因此,电力安全监察部门应该明确自身的责任,切实加强对电力安全的监察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规章制度,同时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为电力安全监察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电力企业以及其他企业安全生产,提升效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