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腊梅的诗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看拼音写词语。(6分)
piān pì biāo zhì shēn qǐng dǐ yù pái huái miǎo shì
( ) ( )( )( )( )( )
jīng zhàn liáo liàng chú chuāng líng lì shǎn shuò chè dǐ
()( )( ) () ( ) ()
2.选字组词。(3分)
(呐 纳)____喊 火柴____(梗 便) 气____(魂 魄)
(魅 魁)____力 (嘹 缭)____亮 (溶 熔)____炼
3.选词填空。(4分)
描写 描绘
(1)这件艺术铜鼎深入细致地()了当时的风俗人情、桥梁建筑。
(2)这部文学作品的第三章极细腻地()了江南的风土人情。
体会 体味
(3)我亲身()到,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能够举办一次奥运会,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4)从父亲讲的故事中,我()到了一份责任。
4.根据前面的提示,把下列带“意”的词语补充完整。(6分)
“小心注意”叫 意;“任凭自己”叫 意;“沾沾自喜”叫 意;“任意妄为”叫 意;“心情爽快”叫 意;“心术不正”叫 意。
5.修改病句。(6分)
(1)杜甫是我国唐朝时期的伟大诗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管你信不信,事实才是事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鲁班带着凿子、锯子、斧子、和木工用具去拜师学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按要求填空。(4分)
(1)写一句抒写思念故乡、怀念亲友的诗:_____________
(2)写一句借月抒怀的诗:_____________
(3)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极其珍贵的,可是,王强就不这么认为,每当看到他沉迷于各种游乐中的时候,你真想对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格言警句)
(4)你认为教室里应张贴什么样的名言警句或千古佳句,请写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选择恰当的比喻,依次填入空格处。(4分)
如旭日喷薄 似风拂扬柳 如小桥流水 若大江东去
春联,是文学殿堂里的一枝奇葩,它发自于千人之心,出自于万人之手,各展其才,各显千秋,豪放_________,婉约_________,粗犷________,细腻________,洋洋洒洒,蔚为大观。
8.下面语句排列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你才能真正懂得读书,学会读书。
②读教科书,在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中,当然是必需的。
③所为读书,不只是读教科书。
④但是,只有超越了读教科书的阶段,把读书变成了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上的需求。
⑤这是求知的阶梯,也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段路程。
A、③②④⑤① B、③②⑤④① C、⑤③②④① D、③①②④⑤
9.下列诗句中有咏莲的,也有咏菊的,其中咏莲的诗句是()(4分)
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②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③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⑤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④
二、阅读理解(30分)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的大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富家被盗的原因是什么?“其家甚智其子”,为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读了这则寓言,你最想对文中的哪个人发表一些感慨?请写在下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牛
现在,我对牛是很熟悉的。第一,我就属牛。第二,我有只小铜牛,我非常喜欢它。
我十岁生日那天,爷爷对我说:“今天是你的生日。你属牛,我就把这只小铜牛作为礼物送给你。”说完,就把一只金黄色的小铜牛递给了我。
小铜牛好看极了。它有壮实的身骨,稳健的腿脚,尖利的犄角,灵巧的尾巴。爷爷说:“牛的尾巴不仅可以用来驱逐蚊蝇,还时常用来鞭策自己啊!”真的,我意外发现:那条牛尾巴似乎在左右鞭打自己,让它的四肢更使劲地朝前蹬。爷爷还说:“牛是踏踏实实苦干的动物,是从不喜欢偷懒的。”我越发对这只小铜牛感兴趣了,爱惜地用绸布把它包好,放在写字台上。
从此,每当我坐在写字台前做作业,写日记时,总要看看这自觉、踏实、耐劳的“牛”。
两年过去了。有一天,我又一次坐在写字台前,用双手托着小铜牛。看着,看着,眼前好似出现了一幅壮观的画面:手中的牛动起来,走在广阔的田野里。它腿上沾满肥沃的泥土,低着头,鼻孔里喷出热气,使足劲在用犄角开创道路。它的尾巴用劲地甩在自己的身上,让自己奋力向前。它的身后是一望无垠的耕作过的土地。在它的身旁又出现了成千上万个同伴,向着同一个方向顽强地前进。
1.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3分)
熟悉—( ) 喜欢—( ) 坚强—( )
2. 照样子从短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写在括号里。(3分)
例:(壮实的)身体
( )小铜牛 ( )身骨 ( )腿脚
( )犄角 ( )尾巴 ( )田野
3. 用“鞭策”写一句话。(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_______”画出作者想象的内容。(1分)
5. 这些想象,作者是根据生活中的牛“()、()、()”这三个特点展开的,从作者的想象中,可以看出他平时很注意()观察,如果不熟悉牛的习性,也就不可能有如此()的想象、细致的描写。(5分)
6. 作者写《牛》这篇文章是因为[在括号里打√]。(1分)
①对牛很熟悉。()
②非常喜爱牛。()
③为了赞扬生活中的牛自觉、踏实、耐劳的精神。()
挪树
院子里那株腊梅奄奄一息了。它长得不是地方,旁边是一个垃圾桶,垃圾车常年地擦它、蹭它、碾它,原来风姿飘逸的它,便渐渐枝折叶落,瘦弱得仅剩可怜巴巴几条筋,眼见得便要“零落成泥碾作尘”了……老花匠来了。我劝老花匠挪一挪衰弱的“千金”。院子向阳一侧长着一排腊梅,其中刚好空缺一个位置。
“人挪活,树挪死。”有人说。“腊梅会挪死吗?”我有点担心。
老花匠提着锄头、铲子来了。他铲开了!刨开了!瘦小的腊梅,却有并不瘦小的根须,它是一株已经成熟的腊梅啊!它的根须长长的在地下漫延。老花匠用铲子把四周的根须全产断了!他又抡起锄头,朝几根甘蔗粗细的主根砍去。锄落之处,铮铮有声。发声之处,竟露出白生生的断裂开的主根,像断裂的骨骼,白得骇人。
我的心一阵悸动:“它会死吗?”
“死不了!”老花匠漫不经心地回答。
“可不能把它的主根砍断!”
“不砍断怎么挪呀!”老花匠依然是那种职业性的残酷。
不能不承认,为挪这株腊梅,老花匠挖的洞又深又大。然而这株腊梅的根更深更大。要挪动它,非砍断一些根根蔓蔓不可,哪怕伤筋动骨,也是出于无奈。谁让这株腊梅在这块土地上生长了那么长的时日呢?
“嚓!嚓!嚓!”一铲,一铲,一铲……“喀!喀!喀!”一锄,一锄,一锄……腊梅的根须与这块热土的联系一一割断了。“嘎吱”一声,老花匠一脚蹬过去,最后的最粗的主根断开了。我仿佛听到了腊梅的。腊梅在阵痛中出土了!独立了!老花匠像拎着一头刚被宰割的小猪,抓着枝条拖着它走到那个已挖好了坑的空缺的位置上。腊梅的根须仍带着一团老土。那老土依然沉重。独立了的腊梅带着一团老土的根埋了下去。腊梅瘦骨嶙峋地立着。它会死吗?
晚上,雷电大作,大雨下了个透!翌日,那株腊梅仅剩的几片叶子仍在枝丫上,仍是绿的。又过了几天,叶子还是绿的。又长出了几片新叶。又抽出了几条新枝……腊梅新生了!
尽管它比那一排丰满秀美的腊梅显得矮小,但它总算逃脱了垃圾车的劫难。人挪活!树也挪活!会有的,会有的,在万花纷谢的冬天,在它的干枝上,一定依然会有腊梅花的黄色的芬芳。这里的风物一定会:“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1. 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2分)
________一息 风姿飘_____ 有声 丰_____ 秀美
2. 文中第3段有两个错别字,分别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1分)
3. 诗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出自《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2分)
4. 没有字典和词典可查,请联系上下文写出下面句中加红词的意思。(2分)
①像断裂的骨骼,白得 骇人。( )
②晚上,雷电大作,大雨下了个透。( )
5. 最后一段中,画“___”线的句子里蕴含着什么意思?把你的体会写下来。(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按要求概括。(2分)
①从第3段到第9段,这一部分主要写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那花白里透红,花瓣透明,像一颗颗价值不菲的水晶。梅花有的早开,有的晚开,在同一棵树上,可以看到千姿百态、各种形态的梅花。风吹叶落时,你不必担心梅花花瓣会随之落下而摔破,梅花不是娇贵的话,反而越是寒冷,越是开得精神、秀气。古人云“宝剑峰从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正是梅花品质的写生吗?
2、然而,梅花那顽强不屈的精神却更令我赞叹。自古以来,它和松、竹被人们誉为“岁寒三友”。暑尽冬来,迎风斗寒,经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充分体现了梅花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这是一种人们看不见而确实存在的品格,不正是人们要学习的吗?
3、人们赞美牡丹,是因为它的富贵,赞美荷花,是因为它的出淤泥而不染,而我赞美梅花,是因为她的那种坚强不屈,傲雪挺立的精神。
4、梅花那顽强不屈的精神却更令我赞叹。自古以来,它和松、竹被人们誉为“岁寒三友”,历来竞相诗人所题咏,画家所描绘,艺人所雕刻,游人所向往。暑尽冬来,迎风斗寒,经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充分体现了梅花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这是一种人们看不见而确实存在的品格,不正是人们要学习的吗?
5、梅花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立志奋发的激励。难道,这不正是我们的清洁工人么?她们无论严寒酷暑,无论刮风下雨,无论天寒地冻,她们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的工作着。我要学习梅花傲霜斗雪的精神,做一个有梅花品质的人。
6、在中国人眼里,梅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精神及清雅高洁的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向来为中国人民所尊崇。大家应该还记得北宋诗人林和靖歌颂梅花的诗句吧:“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7、这么多的梅花,一朵有一朵的颜色。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更美。如果把雪花下的梅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可真了不起。
8、梅花美确把美留给了大地,梅花香,却又谁知道梅花香自苦寒来。美花俏却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一莫余红换来春满天地!
9、梅花是在冬天里开放的,也是一年中第一个开放的花。梅花有多种颜色,有浅绿色、深粉色、白色……梅花的叶子是纯嫩绿色的,边缘有细锯齿。梅花的干是褐紫色,干上有许多条纹路。梅花的干饱含着一种沧桑有力感,从远处看好像是一条长龙。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分外夺目,好似一个又大又甜的水蜜桃,馋得我直流口水,真想咬上一大口。每一节枝干上都开放着一至两朵梅花,盛开的梅花非常美丽,花瓣有五片,叠叠层层的错落有致的组成一朵红梅。当它开放时,就像是小孩们灿烂的笑脸一样。梅花的花蕊是黄色的,更加衬衫出梅花美丽。
10、我喜爱梅花。打小时候起,爸爸妈妈就给我讲过许多关于腊梅傲霜斗雪的故事。“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是我上小学一年级时最喜爱读的一首诗。“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在爸爸摇头晃脑的吟诵中,小小的我也品味出梅花的高雅与芬芳。在今年一场接一场的雪飘之中,我更是亲眼目睹了梅花的傲骨与风采。
11、在百花凋谢之时,难有梅花生机勃勃。迎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傲然挺立在凛冽的寒风中。每次到乡下拜年,走过那纵横交错的乡间小路,总有阵阵清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使人心旷神怡,我一路随着香味去寻找芳香的“源头”,终于在一户人家前找到那可爱无比的花儿,走近一瞧,啊,原来梅花呀,真是“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啊!
12、梅花是花中最坚强的,在所有鲜花凋谢的时候,腊梅花却坚强、不畏寒冬的开放在树杆上,腊梅花是永存的,它在寒冷的冬天时开放花朵,在其它季节开放出郁郁葱葱的树叶,这也是腊梅花的身影,腊梅花坚强的精神令我敬佩。
13、我喜欢腊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瑞雪纷飞,众芳摇落,而腊梅花却傲霜斗雪,以它特有的色、香、韵独立于人间。
14、这小小的粉红的花,是如此秀丽,又是那么的坚强,在冰天雪地中微笑着,散发着迷人的香味!然而,她又是那么大度,每当春天来临,在“山花烂漫”时,却只“在从中笑”。我想,这一定不是孤傲,这也需要勇气,好不容易挺过了地冻天寒,却又在春风中离去。她来了,或许无人知晓,她去了,也没人注意,她不求赞美,只求将自己的最后一抹芳香献给春天!人们都说春花之美丽,可我却醉心于寒梅的花开无声、花落无痕。
15、梅花乃是岁寒三友中的领头羊,它生性坚毅、不服输。在风雪之中,远处一点点鲜红,正顶着狂怒的寒风,慢慢开放,是梅花,是梅花;梅花不像其它的娇艳花朵,它在风雪中才是吐芳展艳的佳时,这不正像我国人民的性格吗?在外国疯狂地瓜分我们的土地时,我们像梅一样坚毅,像梅花一样在拼搏,取得的胜利像梅花的开放那么盛美,那么充满了甜。
16、在寒冷的冬季里,许多花都凋谢了,而那时只有腊梅花开得最茂盛。在雪季里,腊梅花盛开了,娇嫩的花朵却不怕凛冽的北风,星星点点地散落在头上,十分美丽,白雪覆盖着它,远远望去,好似朵朵白云嵌在树枝上,把冬天点缀的更加美丽;自然--光这一点,同其它三季里的那些花儿相比,不是显得十分可贵吗?
17、在百花凋谢之季,唯有梅花在努力地萌芽、长大。迎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傲然挺立在雪地中。只见梅花在怒放,开得那么艳丽,股股清香,沁人心脾,在寒冷的冬天里加了丝丝暖意。
18、梅花是我们中国有名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它却不一样。他的花开在冬天,愈是寒冷,花开的愈精神,愈秀气。他不管经历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就连欧美的友人也开始接受梅花精神,盛赞梅花的香气是冬天的甜蜜。
陈继儒(1558-1639年),字仲醇,号眉公、麇公、雪堂等,别号空青子、白石山樵,江苏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代文学家、书画家;自幼聪颖过人,才情四溢。通经史诸子百家之说,古文、诗词兼工,精于鉴别书画;与同时期的书画大家董其昌既为同乡,又在画法和理论上志趣相投,倡导文人画,持南北宗论;晚年居于佘山,朝廷屡征不仕,有“山中宰相”之名。陈诗文书画兼工,山水师法宋元,笔墨简朴清逸,多水墨云山,追求生拙空远的情趣。翰墨丹青之外,尤致力于书画理论著述,有《明书画史》、《书画金汤》、《眉公秘笈》、《陈眉公全集》等行世。他最擅长画梅,一生画梅无数,千姿百态,多册页小幅,并配有多首题画诗,图诗并茂,相得益彰。《图绘宝鉴・续纂・卷一》中对之评价:“善写水墨梅花,即其制创,无不堪垂后世也。”传世的多件梅花作品收藏于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等。武汉博物馆收藏了一件陈继儒的《梅花图(八开)》册,就是陈氏诗画结合、情趣横生的代表作品。此册已著录于文物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十八卷。
此《梅花图》册共计八开,纸本设色,每开纵60厘米,横40厘米。其中梅花图、题诗页每页纵30厘米,横20厘米。每开以一画一跋分列左右,右侧为画,或纸本水墨,或纸本设色;左侧以草书题诗,均书于金笺纸上。作者撷取了梅的八种不同姿态,分别描绘成八幅梅花小像,书有八首题画诗,诗意画情相向而对,相映生辉,雅然成趣。
第一开绘一幅墨梅图(图1),只见一株苍劲的老梅从画右角斜生而出,老干一长一短,顶端仿佛被霜风截去,分出两股枝桠,枝干遒曲铁骨,呈反“S”形弯曲回环地向上延伸,展现出老梅不屈的精神。老干上又长出新枝,朵朵梅花俏立枝头,竞相绽放,令人感受到一股正在怒发的生命和力量。树干分出的枝桠似乎不甘示弱,紧挨主干向上生长,数朵梅花傲立枝头,与高处的梅花遥遥相对,似乎在媲美争芳。作者以水墨画梅,干勒湿晕,墨色淡多浓少,深浅自然,老干新枝,苍古润厚。枝头梅花,浑然天成,充满写意神韵。与画相对,有作者草书七绝诗一首:“山复山兮梅复梅,每逢花处便衔杯。即教风雨应无恨,一日看花一百回。”落款“陈继儒”。用笔洒脱不羁,结字饱满丰润,一气呵成,宛若龙蛇奔腾,有苏(轼)、米(芾)书法笔意。诗意契合图画,“梅复梅”三字,更是诠释了一树两枝梅花争艳的画意,表达了作者“一日看花一百回”也不厌倦的怡然心境。跋后钤有白文篆书“眉公”、“陈继儒印”二方印。这也是此八开册上唯一钤盖的印鉴,字体圆劲秀逸,文雅疏宕。
第二开(图2)绘的是一幅色彩斑斓的梅花图。此图一改第一开中梅树自下而上的自然生长规律,而是独出心裁,在画之左上方绘一蜿蜒下垂的梅枝,其下侧绘以一株矮矮的、向上的新梅,两株梅树上下相视,花朵对开,似有尽倾芳华、唯我独美之意。枝干劲健挺拔,铁骨铮铮,用笔简率谨饬而不失法度。光秃秃的枝条上,新蕾点点,一朵朵大大小小的白梅傲立枝头,有的含苞待放,娇羞可人;有的迎风怒放,风华正茂。梅枝旁有婀娜柳丝轻拂,柳叶青绿,生机盎然,与梅树一静一动,让人感受到凛冽的寒风中,已弥漫出一缕春天的气息。观画可见,作者对梅及其周边环境的观察细致入微,以新生之柳,来映衬梅之“宁耐岁寒,不以盛衰改”的精神秉性。左侧草书七绝诗一首:“种梅三万六千顷,月泼花光香更发。自古英雄多负心,也应难负梅花月。”诗句清新雅致,渗透出一种豪迈之气。句句语意含蓄,与画意息息相关,耐人寻味,表达了作者隐居山野、种梅自娱的淡泊心态。
第三开(图3)绘的是红梅水仙图。画面上不见梅树根部,只截取了梅树的两枝,辅以一丛青绿的水仙和数朵绚烂的水仙花。只见梅树分开为大小两根枝桠,呈左右相对向上生长,左边的为梅树的分枝,只有右边主干的三分之一左右,枝条虽然远没有主干粗壮,但亦有数朵红梅吐蕾绽发,分外妖娆。主干部分弯曲着伸向画面顶端,中间又分出数根小枝,花团锦簇,像一位雍容华贵的妇人,风姿绰约。一丛水仙簇拥着梅树,在风中轻摇腰肢,显出万般风情。数朵洁白如棉的水仙花,尽管在寒风的摧残下枝叶泛黄,茎干弯折,但花瓣上仿佛还有来不及融化的积雪,散发出一缕诗意的清香。左侧草书七绝一首:“少年雪里能调马,蹀躞寺门路上沙。只有老夫无气力,小舟随路看梅花。”诗画紧密相连,将人生行将年迈垂暮、但依然向往大自然的美好心态袒露无疑。北宋苏轼词曰:“老夫聊发少年狂”,陈继儒与东坡居士晚年心境若合符节。此画想象丰富,对比鲜明,以怒放的红梅暗指诗中的“少年”,朝气蓬勃;水仙素有“长寿花”之称,诗中作者以“老夫”自比,暗喻弯折的水仙,虽然不耐凛冽的严寒,但依然充满顽强的活力。虽然画上没有落款绘制时间,但通过诗意以及老辣稳健的画风推断,此册当为陈继儒晚年作品。
第四开(图4)绘一幅墨梅竹叶图。画面布局较满,留白极少,但繁而不乱。作者别出心裁,从画面中部靠近左侧的地方开始布景,绘一株苍劲老梅,树干撑破画面顶部,从上垂下一段梅枝,枝尖夸张地垂临画底。枝上梅花朵朵,傲霜斗雪,尽管没有五彩斑斓的色彩,但已是暗香浮动,有如元代画家王冕《墨梅》所吟:“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使梅之高风亮节的精神写照一览无余。梅干之下,一枝嫩竹从画面左侧斜斜伸出,枝节细而劲健,竹叶宽大饱满,形状似箭,与竹枝的纤细形成鲜明的反差。临空垂下的梅枝,不知是否为别的梅树上的枝条,使人浮想联翩。梅树的干、枝、花都以淡墨勾勒,竹叶施以浓墨,墨色丰富,层次分明,一虚一实,浓淡对比十分强烈,令画面产生了浓郁的艺术效果。画左侧题草书七绝一首:“远见松边雀款扉,到来衔住薜萝衣。鹤声未了琴声发,催得梅花冻欲飞。”初看其诗,有些语句似乎并不与画意相连,如松树和鸟雀,在画面上并未出现,倒是多了一竿新竹。松、竹、梅为“岁寒三友”,画面上有了竹、梅,作者让所缺的松树在诗句中出现,构成诗与画的水融,可见作者独具的匠心,以及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第五开(图5)绘一幅设色竹梅图。该图以梅为主题,辅以数竿新篁。只见一株老梅从画面右下角斜伸而出,主干粗壮遒曲,老梅新枝上,朵朵白梅竞相开放。也许是不许此梅独领,画面左侧及其后侧各有一株相邻的梅树,也伸过斜斜梅枝,绽放红梅朵朵,与老梅上的梅花重叠相依,梅花龙影,红白缤纷,仿佛群芳毕至,争奇斗妍。老梅树下,数竿新篁破土而出,枝叶青翠欲滴,迎风婆娑。作者以粗笔绘梅树树干,潇洒流畅而不失法度;以细笔勾勒梅枝,点染梅花,工笔致密,连花蕾上的芯须都纤毫毕现,于大气中见严谨,收放自如,气格高雅,自然和谐,于浑厚中凸显朴茂真率。老梅与新篁,辅以竹叶,一老一新,既有生命的新生,又有沧桑的劲美,显示出竹秀虚怀节、梅红迎春早的清新气象。画左侧草书七绝一首:“先生杖履故闲闲,每到花时懒出山。纵使出山常送客,不离香雪几回湾。”书法端凝紧炼,灵动隽永,充满盎然意趣。诗句充满山林野逸之乐,将一位山野隐士因爱梅,而懒得出山的闲适心境刻划得淋漓尽致。
第六开(图6)绘一幅设色茶梅图。此画构图较为简练,只见茶树、梅树各一株。画面上的梅树弯曲回环得十分夸张,根部与茶树毗邻,二者的根系紧密相连,宛若一对情趣相投的孪生兄弟。梅树的主干与枝干均以双钩法勾勒而成,由于运用了点皴技法,使得曲弯的地方显得棱角分明。清劲的细枝上,朵朵梅花疏落有致,或花朵紧裹,含苞待放;或嫩梅初发,含羞带娇;或尽情舒展,芳华绝代。花色白中泛绿,格调高雅。一株矮矮的茶树紧挨梅树生长,枝干同样以双钩法绘就,繁茂的枝叶间,捧出三朵美丽的茶花。一朵在画面下方的红茶花与白梅花紧挨在一起,各展芳菲;高处的两朵茶花一大一小,比例反差极大,而且以一片绿叶遮住小茶花的大部分芳容,使之呈现出一种“怀抱琵琶半遮面”的娇羞神态,更衬托出茶枝尖处茶花的雍容华贵。画面动感十足,虽不见寒风之形,但通过片片落英,带给人们霜风刺骨寒意生的联想。梅树与茶树,高低辉映,繁花似锦灿若霞,茶香中渗透着梅花馥郁的芬芳。画左侧草书七绝题:“东西崦曲有人家,种剩梅花复种茶。茶坞落英堆满寸,怪来茶味是梅花。”诗意紧扣画面主题,通过诗句来展示画上隐去的村舍人家,诗画相接,好一幅乡村人家植梅种茶的写生图跃然纸上,充满了浓郁的乡村生活情趣。
第七开(图7)绘的亦是一幅墨梅图。构图简单巧妙,以中上部为展示空间,下部留白,与前几幅大为不同,显得有些平中见奇。只见画面右上角的梅树分别向左伸展,其中一枝向下盘曲,到了中部又回环而上,与另一根枝干遥遥相对。另一枝梅则挺然傲立,上部遒曲的枝干有些夸张变形,更显梅树千奇百状的自然形态,将梅树的劲节灵气、凌寒傲骨的品性表现得生动传神。枝干看似涉笔草草,随手挥就,勾花亦看似简率,实则暗藏章法,韵致横生,潇洒流畅。两竿梅树一近一远,其明暗向背的处理,虚实相间的墨色,枯湿并用的效果,使画面显得秀润生动,意态萧散。对陈继儒墨色的运用,挚友董其昌推崇备至,在其《容台集》写到:“眉公(陈继儒)胸中素具一丘壑,虽草草泼墨,而一种苍老之气岂落吴下画师恬俗魔境。”画左侧草书七绝题:“浮浮花发枝头艳,忽忽香催水面来。莫怨梅花尽情落,几人看到十分开。”诗句语带双关,充满禅理,以梅花的开谢盛衰,来比喻人生的荣华与衰败,读来发人深思,从中可以找到几许领悟。
第八开(图8)绘一幅湖畔墨梅图。此图下实上虚,构图巧妙。其墨色趋于浅淡,清气满纸。画面上,一株粗壮的老梅从岸边伸向湖中,一根梅枝从主干上长出,亭亭玉立,像一个窈窕娇柔的美人。梅树上下,十余朵腊梅点缀其间,冷艳娇媚。一丛翠竹长在梅树边,阔大茂密的竹叶簇拥着老梅。湖面微波荡漾,倒映出梅树、梅花以及竹叶的婆娑倩影,给人以清寂静美之感。画左侧草书七绝题:“小阁开帘面面湖,湖光不动水微波。桥西十里梅花路,好趁新晴放白骡。”诗句活泼生动,其中的小阁、石桥、白骡在画幅上均不见踪影,却由诗句点出,恍若背景,毫不影响诗句对画意的阐释。吟咏此诗,细细品画,不难发现这幅构图疏朗、幽清冷艳的湖畔梅花图景,就像一帧黑白照片,已被定格在小阁中那凭窗想象的视线里,从而探寻到小阁主人面对眼前这片湖畔梅花美景,心里正计划踏着“十里梅花路”,“好趁新晴放白骡”的一种对大自然的美好向往之情。明代文人画家多崇尚山野林泉的隐逸生活,追求一种人格的恬淡与宁静,这种思想被体现在他们的绘画构思上,就有了许多充满野逸情趣的作品。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深受儒家文化浸染的陈继儒饱读诗书,志存高远。但生活的嘉靖、万历时期,正是明代官僚党派之间斗争最为激烈、尖锐、复杂的年代。时皇帝久居深宫,朝纲松弛,边事不宁,内乱滋生。许多正派的有识之士,或被冤杀,或被谪迁,或闲居遁世,明柞大厦岌岌可危。或许是害怕党争纷纭,避免卷入政治漩涡,未足而立之年的陈继儒即选择了抛弃功名,“取儒衣冠焚弃之,隐居昆山之阳,构庙祀二陆,草堂数椽,焚香晏坐,意豁如也”。壮年之后,他更是绝意科举,对朝廷的征召屡屡以疾相辞,选择潜心研究学问的生活。他在编书著述、写诗绘画中,坚持操守,砥砺名节,亦塑造了其鲜明的个性特征。诚如明末书画家黄道周给崇祯皇帝上疏中所言:“志向高雅,博学多通,不如继儒。”隐居的陈继儒崇尚松、竹、梅的品行,筑室于家乡东佘山,广植松、杉,移植上百株古梅,与梅相伴,过着“一日看花一百回”的平淡而闲适的生活。他一生写下以梅花为主题的诗作多首,尤其是以梅为素材的题画诗,无不风格俊朗,隽拔清爽,书风潇洒,寄托了一位文人画家“自古英雄多负心,也应难负梅花月”的独特情怀。他笔下的梅花多姿多彩,富有生气,与他平日的爱梅之情感、观梅之细致、品梅之入味是分不开的。
一.中国古代花卉饮食概况
在祖国灿烂辉煌的饮食文化宝库中,花卉食用作为一种独特的饮食形式,源远流长,并伴随着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不断发展、成熟和完善。
1.先秦及秦汉时期
食花在我国至少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左传・宣公三年》中有“以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如是”的记载,可知春秋时期人们已知服用兰花。《楚辞・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楚辞・九歌》中有“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和“援北斗兮酌桂浆”的诗句。可见,当时菊、蕙、兰、桂均已被食用,而且还用桂花酿制桂酒,并将之用于祭祀神灵。
两汉时期,又出现了酒、兰花酒和芍药酱。西汉刘歆《西京杂记》记载,戚夫人侍儿贾佩兰后出为扶风人段儒妻,说在宫中时“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酒,令人长寿”。(6)(3页)东汉时,汝南人桓景曾跟随费长房游学多年,一日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酒,此祸可除。”桓景如言,举家登山,傍晚回来见家里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听说后曰:“此可代也。”(7)自此,民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囊,登高饮酒,以祓除不祥。此俗自汉一直延续至今而不衰。汉代枚乘的《七发》中之一“发”是列举汉代的“至味”,其中的两味即是“熊蹯之月需,芍药之酱”(柔韧香软的焖熊掌,蘸着鲜香的芍药酱)、“兰英之酒,酌以涤口”(用兰香酒来荡口,齿颊留香)。此外,汉代鲜花还被直接食用。《格致镜原》引《洞冥记》曰:“汉昭帝游柳池,中有紫色芙蓉大如斗,花叶甘,可食,芬气闻十里。”(8)(卷72,7页)又引《宝椟记》曰:“宣帝时异国贡紫菊一茎,蔓延数亩,味甘,食之者不饥渴。”(8)(卷73,2页)
2.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时曹植的《仙人篇》里有“玉樽盈桂酒”之句。据《太平广记》记载,曹奂为陈留王时,有频斯国人来朝,壶中有神浆如凝脂,即桂浆也,饮可令人长寿。(9)可见,三国魏晋之际桂花酒依然是为人所崇尚的饮品。晋顾微《广州记》云:“平兴县有华树似槿又似桑,四时常有花,可食,甜滑无子,此q木也。”(10)q,一名木槿,其花即木槿花。这说明,至迟晋时人们已知食用木槿花。中国道教形成于东汉后期,魏晋时逐步成熟。道家讲求养生延年,热衷于探寻神方仙药,因此,这一时期的文献中亦有很多关于道士因服食了某些能够轻身延年的花卉果实得道升仙的记载。如《格致镜原》引《名山记》有“道士朱孺子吴末入玉笥山服乘云升天”,(8)(卷73,2页)《神仙传》记载,渔阳人名凤纲者,“常采百草花以水渍泥封之,自正月始尽九月末止,埋之百日,煎丸”,凤纲因常服此药,“得寿数百岁不老,后入地肺山中仙去”。(11)这些记载虽不可信,但却可由此看出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了某些花卉所具有的养生保健作用。
3.隋唐五代时期
酒因被认为具有延年、避恶之功能,在唐代依然受到上至君王下至百姓的普遍喜爱。《新唐书・文艺中》记载,“(中宗)秋登慈恩浮图,献酒称寿”;(12)(卷202,5748页)唐李震《子夜四时歌》有“辟恶茱萸囊,延年酒”之句;李颀《九月九日刘十八东堂集》又有“风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辟恶酒,汤饼茱萸香”之句。酒之外,唐代还有其它种类的花酿酒。《格致镜原》引《叙文录》:“唐宪宗以李花酿换骨醪赐裴度。”(8)(卷70,9页)《新唐书・李绛列传》记载有宰相李绛因直言劝谏,被宪宗称赞为“真宰相”,并“遣使赐酴酉糜酒”的事情。(12)(卷152,4836页)明王象晋《群芳谱》又记载有:“唐时寒食宴宰相用酴酉糜酒”,“召侍臣学士食樱桃,饮酴酉糜酒,盛以琉璃盘,和以香酩”。(13)(花谱二)据《云仙杂记・凉物》记载,房寿六月招客,刳椰子为杯,捣莲花制碧芳酒。(14)(3页)唐代,花不止用来制酒,还可煮粥做菜。《云仙杂记・洛阳岁节》载:“洛阳人家……寒食装万花舆,煮杨花粥。”(14)(3页)清明时节,正是杨花飘飞的时候,用其煮粥正合时宜。《格致镜原》引《澄怀录》有“刘禹锡馈白乐天菊苗齑”。(8)(卷73,2)菊苗齑当是用嫩菊苗做的菜,能被刘禹锡用来招待白居易,想来应是一道美味。
自唐以来,中国崇花之风日盛。唐人于诸花之中最爱牡丹,刘禹锡《赏牡丹》诗云:“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净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舒元舆《牡丹赋》曰:“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受唐代爱花之风的影响,五代十国时期虽政权割据,社会动荡,爱花、惜花之风未曾稍减。据《格致镜原》引《 斋漫录》记载,后蜀时礼部尚书李昊甚爱牡丹,“每将牡丹花数十枝分遗朋友,以兴平酥同赠。曰:‘俟花凋谢即以酥煎食之,勿弃禾农艳。””(8)(卷71,2页)花之风流贵重竟达如此地步。由此,我们也可窥知古人食花的缘由之一便是爱花到极致,即便花儿零落枯萎了也不离不弃。花开则赏之,花落则食之,勿使有丝毫之损废。
4.宋元时期
宋代随着佛教的中国化、世俗化,素菜品类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影响到花卉菜肴,使其品类亦迅速增多。仅宋人林洪的《山家清供》一书中就记载了“蜜渍梅花”、“汤绽梅”、“金饭”、“梅粥”、“荼蘼粥”、“雪霞羹”、“广寒糕”、“黄菊煎”、“梅花汤饼”、“松黄饼”、“`a煎”、“紫英菊”等十多种花卉肴馔。在宋代,荼蘼酒深受文人雅士的青睐,王十朋有诗赞曰:“雨过无桃李,唯余雪覆墙。青天日英妙质,白日照繁香。影动春微透,花寒韵更长。风流到樽酒,犹足助诗狂。”坡又有诗云:“下腾赤蛟身,上抽碧龙头。千枝蟠一盖,一盖簪万球。花开带月看,香要和露收。一点落衣袂,经月气未休。一摘入酿瓮,经岁味尚留。”可见,荼蘼酒既是他们嗜好的佳酿又是他们笔端咏唱的对象。宋时崖州人还以安石榴花酿酒,宋人祝穆的《方舆胜览》载:“崖州妇人着缌缏,以土为釜,器用匏瓢,无水,人饮惟石汁。以安石榴花着釜中,经旬即成酒,其味香美,仍醉人。”(15)宋代除了酒,还流行一种用药物配制的饮料――汤。宋代朱5摹镀贾菘商浮吩唬骸敖袷浪卓椭猎蜞ú瑁去则啜汤。汤取药材甘香者屑之,或温或凉,未有不用甘草者,此俗遍天下。”(16)宋代汤的品类众多,有橘汤、暗香汤(梅花)、天香汤(桂花)、茉莉汤(茉莉花)、柏叶汤、橙汤等。亦不乏以各种花为原料制作的汤品。
元代主要用花卉来熏制花茶,制作汤一类的饮料。具体做法在《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多能鄙事》、《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中均有详细记载。
5.明清时期
明清在继承宋元花卉饮食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创新。表现较为突出的花酒的饮用更为普遍和世俗化。明清时期烧酒已广为饮用,烧酒性烈味香,用高梁所制者称为高粱烧,用麦米糟所制者称为麦米糟烧,而以各种植物掺入者统称为药烧,用以制造药烧的植物有五茄皮、杨梅、木瓜、玫瑰、茉莉、桂、菊等。(17)(6322页)据《清稗类钞》记载,京师酒肆有三种,一为南酒店,一为京酒店,再者即为药酒店,三者中以药酒店为特别。药酒店中所售之酒均为“烧酒以花蒸成”者,这些药酒名目繁多,有“玫瑰露、茵陈露、苹果露、山楂露、葡萄露、五茄皮、莲花白”等,而之所以名之以“露”者,盖酒“凡以花果所酿者,皆可名露”。(17)(6321页)不唯酒,其它的花卉饮食在明清时期也日臻成熟完善。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和《草花谱》、屠隆的《考邂攀隆贰⑼跸蠼的《群芳谱》、朱木肃《救荒本草》以及清代徐珂的《清稗类钞》、顾仲的《养小录》、汪灏的《广群芳谱》、陈元龙的《格致镜原》等著述中均有关于花卉食用的条款,不但食用花卉的种类更为丰富,而且食用方法也有进一步的突破和创新。诸如栀子花、、芙蓉花、凤仙花、芍药、茉莉、玉兰花、玉簪花、金盏花、萱草花、莲花、藤花等均可供食用。食用方法有将花瓣拖面后用油或蜜煎食;有将花或苗叶炸熟,油盐调食;有将花蒸熟晒干用作馄饨或点心馅;有用花来熏制花茶;有的用花来制作美酒;更有用花来配制火锅汤料。总之,是汲取以往之精华,集历代之大成。
二.中国古代花卉饮食的制作方法
中国古代花卉饮食品类繁多,主食有粥、饭、羹、汤饼等,副食有各类菜肴、点心、花酱等,饮料有茶、酒、汤等;制作方法也多种多样,有煎、炸、煮、渍、熏、酿等。今以主食和副食为一类,饮料为一类将中国古代的花卉食用方法分述于下。
1.主食和副食类
(1)梅花 “万花敢向雪中去,一树独先天下春”的梅花,历来是文人墨客笔下歌咏的对象。殊不知,梅花还是盘中的美味、养生之佳品,常食梅花菜肴可舒肝解郁、开胃生津。宋代,即有用梅花做的梅粥、梅花汤饼、蜜渍梅花等多种食物。做梅粥只需“扫落梅英,净洗,用雪水煮白粥,候粥熟同煮。”(18)(17页)梅花与雪本来就是一对清友,“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现在二者合而同煮粥,其清香可知。难怪杨万里有诗赞曰:“才看腊没得春饶,愁见风前作雪飘。晚蕊收将熬粥吃,落英仍好当香烧。”(18)(17页)蜜渍梅花,“剥白梅肉少许,浸雪水以梅花酝酿之,露一宿取出,蜜渍之”,用此馔作下酒菜,“较之敲雪煎茶风味不殊也”。杨万里有诗云:“瓮澄雪水酿春寒,蜜点梅花带露食。”句里略无烟火之气,令人疑其是否为神饵仙馔。梅花汤饼:“初浸白梅、檀香水和面作馄饨皮,每一迭用五出铁凿取之,候煮熟,乃过于鸡清汁内,每客上二百余花。”(18)(16页)即用浸梅花和檀香的水和面,擀皮,用铁凿将皮压制成梅花状,煮熟之后盛于鸡汤中食用。如此,一食之内既有梅花的清香,又有鸡汤的鲜美,还有片片玉洁冰清的“梅花”赏心悦目,叫人不得不感叹古人之匠心独运。
(2)栀子花 栀子花,花色洁白,清芬馥郁,亦是入馔之佳品。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中就载有他本人食用栀子花菜肴的经历:一次,在朋友处午餐,席间上了一道“`a煎”,林洪食后觉得“清芳极可爱”,经询问方知是用栀子花做的。书中记载其做法:“采(栀子花)大朵重台者,以汤焯过,少干,用甘草水和稀面拖,油煎之。”(18)(12页)即将大朵栀子花用开水焯过后,裹上甘草水和面调制的糊,然后用油煎熟。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又载有栀子花的三种做法:“采花洗净,水漂去腥,用面入糖盐作糊花拖,油煎之”;“采半开花,矾水焯过,入细葱丝、大小茴香、花椒、红曲、黄米饭研烂,同盐拌匀,腌压半日食之”;“用矾焯过,用蜜煎之,其味亦美”。(19)(651页)《群芳谱》中又载:“大朵重台者,梅酱糖蜜制之可作羹果。”(13)(花谱一,28页)清代《养小录》中则是做成饼后煎食:“用矾焯过,用白糖和蜜入面,加椒盐少许,做饼煎食。”(20)(卷中,26页)明、清两代的制食方法较之宋代更为多样和精细,口味也更加丰富。这说明花卉饮食的制作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3) 味微辛甘,能疏风热、清头目、降火解毒,被古人认为是养生上物。其苗、花均可食用。宋人常食的“紫英菊”、“黄菊煎”、“金饭”即是以菊之苗、花为原料制作的。做“紫英菊”,需“春采苗叶洗焯,用油略炒,煮熟,下姜、盐”,(18)(13页)即于春天采的嫩苗摘洗干净,开水焯过,用油略炒,加水煮熟后下姜盐调味。常食此羹可清心明目,而且加入枸杞食用更佳。做“黄菊煎”,则要“采菊苗汤瀹,用甘草水调山药粉,煎之以油”,(18)(26页)即将菊苗开水焯过后,用甘草水调山药粉裹糊,油煎炸。此菜肴食用起来“爽然有楚畹之风”。(18)(26页)古人认为菊以色黄者为上,所以做“金饭”要选取茎紫花黄之的花朵,“以甘草汤和硝少许焯退,候粟饭少熟,投之同煮”,常食此饭,可使人明目延龄。(18)(17页)据说,清代慈禧太后梦想长生不老,秋季常令宫女摘数朵,洒以明矾水,再用清水漂净,于沸腾的鸡汁锅中涮而食之。后来,酒家仿制,便有火锅问世。《清稗类钞》便记载有以为配料的“小酌之生火锅”,说:“京师冬日,酒家沽饮,案辄有一小釜,沃汤其中,炽火于下,盘置鸡鱼羊豕之肉片,俾客自投之,俟熟而食。有杂以瓣者,曰火锅,宜于小酌。以各物皆生切而为丝为片,故曰生火锅。(17)(6296页)”
(4)凤仙花 凤仙花,即我们俗称的指甲花。其花色彩艳丽,头翅足尾俱翘翘然如凤状,故名凤仙。明代朱木肃《救荒本草》载,凤仙花叶味苦,微涩,可用于救饥,采苗叶炸熟,水浸一宿做菜,油盐调食。(21)(卷2,659页)《遵生八笺》载:“采(凤仙花)梗肥大者去皮,削令干净,早入糟午间食之。”(19)(657页)将肥大的凤仙花梗削净皮,早上放入酒糟中,浸渍半日,中午即可食用。《群芳谱》又提到,“采肥茎氵勺腌可为r(r,即酸菜)”;“花浸酒一宿可食”;“庖人烹鱼,肉难猝烂,投数粒(花籽)同山楂即易烂”。(13)(花谱四,22页)此外,凤仙花梗还可晒干贮存起来慢慢食用。《养小录》中即提到:凤仙花梗“汤焯,加微盐晒干,可留年余,以芝麻拌供”;且“最宜拌面筋炒食,s豆腐”。(20)(卷中,27页)从医学角度看,凤仙花性温,味甘微苦,常食可祛风活血、消肿止痛。
(5)芙蓉花 芙蓉花性和味辛,入馔食用可清热凉血、消肿解毒。其入馔做的“雪霞羹”,在宋代就为人们所爱,至清代依然是餐桌上的美味。据《山家清供》记载:“采芙蓉花去心蒂,汤瀹之,同豆腐煮,红白交错,恍如雪霁之霞,名‘雪霞羹’,加胡椒、萱亦可也。”(18)(21页)芙蓉与豆腐同煮,一个绚烂清香,一个细腻洁白,红白相映,令人想到皑皑白雪映衬下的碧天彩霞。此菜肴在清代的《养小录》和《清稗类钞》中仍有记载,做法与宋代大致相同,只不过名称略异,唤作“芙蓉豆腐”。
(6)玫瑰花 玫瑰花味甘性温,具有疏肝理气之功效。古人的食用方法亦是多种多样:“采初开花去其橐蕊并白色者,取纯紫花瓣捣成膏,白梅水浸少时,顺研细布绞去氵啬汁,加白糖再研极匀,瓷器收贮任用,最香甜;亦可印作饼晒干收用;全花白梅水浸去氵啬汁,蜜煎亦可食。”(13)(花谱二,50页)采摘刚刚开放的紫色玫瑰花,去掉花托、花蕊及白色花瓣,将纯紫色的花瓣捣成膏泥状,用浸过白梅的水浸泡少时,再用细纱布绞去氵啬汁,加白糖研匀后收在瓷器内,随用随取;亦可将捣制的花膏泥制成饼状,晒干收藏待用;还可将花泥滤去氵啬汁后,用蜜煎熟食用。
(7)荼蘼花 唐代有荼蘼酒,宋代有人用荼蘼花做粥。林洪在《山家清供》中说,有友人寄诗云:“好春虚度三之一,满架荼蘼取次开。有客相看无可设,数枝带雨剪将来。”自己“始疑荼蘼非可食者”,然而,“一日过灵鹫访僧持薜滦蓿午留粥甚香美,询之乃荼蘼花也”。其法:“采花片同甘草汤焯,候粥熟同煮。”即将荼蘼花瓣用甘草汤焯过,待粥熟投入同煮。至此,林洪始知友人之诗不诬也。(18)(18页)
(8)桂花 被古人誉为“只道幽香闻十里,绝知芳誉亘千乡”的桂花是中国传统的食用花卉。战国时期已有用桂花酿制的桂酒,宋代又有用桂花做的“广寒糕”。至秋桂花飘香之际,“采桂英去青蒂,洒以甘草水和米舂粉,炊作糕”,将采摘的桂花去掉青蒂,用甘草水将花与米粉和在一起,蒸制成糕。每到大比之年,士友间即以此糕相互赠送,以“取广寒高甲之谶”。(18)(23页)桂花气味辛温无毒,可生津化痰,治痰饮、咳喘、血痢等症。在秋寒袭人,疾病流行之季,是不可多得的食疗之物。今日,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保留有以桂花为原料的风味小吃。
(9)松花 可作松黄饼。林洪《山家清供》记载:“春末松花黄,和蜜摸作饼,如鸡舌龙涎,不惟香味清甘,亦自有所宜也。”(18)(11页)寥寥数语,饼的做法不甚详细。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关于松黄饼的做法则较为详尽:采松花蕊,去皮,只取其白嫩者,用蜜浸渍之后,置于锅内略烧一下,令蜜熟,但又不可太熟。(19)(656页)此饼极为香脆,难怪林洪曾感叹食此饼使人“俨然起山林之兴,觉驼峰熊掌皆下风矣”。(18)(11页)
(10)芍药 芍药花朵硕大,绚丽芳香,绰约多姿。司马相如《子虚赋》有“芍药之和具,而后御之”,“具”是具备,“御”指进食。宋罗愿《尔雅翼》曰:“芍药制食毒,古有芍药酱,合兰桂五味,以助诸食。”(22)汉代有芍药酱,明代《群芳谱》中则记有芍药的另一种食法:春天采芍药之嫩叶或花瓣,拖面油煎食,其味脆美,且久留不坏。(13)(花谱四,5页)
(11)萱草花 即将开放的萱草花花蕾蒸熟晒干后,即是我们熟知的金针菜。萱草花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营养价值高,但因其又含少量的秋水仙素,故鲜花不宜直接食用;经蒸熟晒干的金针菜一次也不可过多食用。高濂《草花谱》对此亦有记载:“(萱草花)有三种,单瓣者可食,千瓣者食之杀人。惟色如蜜者香清叶嫩,可充高斋清供。”(23)《救荒本草》记载有其苗叶的食用方法:“救饥采嫩苗叶炸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21)(卷1,617页)将采来的嫩苗叶用开水炸熟后,清水淘净,加油盐调味,做凉拌菜食用。
(12)玉簪花 古人关于玉簪花的食用记录颇多,但食用方法基本一致,今取《群芳谱》中食法作以介绍。将花淘洗净,裹面糊用香油炸熟,放糖调味,即可食用。此馔“香清味淡,可克清供。”(13)(花谱四,20页)
(13)藤花 藤花于花盛开时“采花洗净,盐汤洒拌匀,入甑蒸熟,晒干,可作食馅子,美甚,荤用尤佳”。(19)(655页)即将盛开的藤花摘下后洗净,用盐汤拌匀后入锅蒸熟,晒干后收用,可作包子、点心、馄饨等的馅料,味道极好,如加肉调作荤馅食用,则味道更加鲜美。
(14)金盏花 “金盏花叶味酸,炸熟,水浸过,油盐拌食。”(13)(花谱四,28页)金盏花的花和叶子味道略酸,用开水炸熟后,冷水浸泡一下,漓干水后加油、盐凉拌食用。
(15)玉兰花 “花瓣择洗净,拖面,麻油煎食至美。”(13)(花谱一,15页)食用方法与玉簪花类似。
(16)茉莉花 花、叶均可食用。茉莉花叶有清凉解表之功,可用于治疗外感发热,腹胀腹泻。“茉莉花初发嫩叶采洗净,同豆腐s食绝品。”(24)即将茉莉花刚发的嫩叶采摘后洗净,同豆腐炖食,味道极美。
以上所述皆为可食用的花卉,事实上,并非所有的花卉都可食用,有些花卉有毒,不可食或不可多食,而有些花卉对个别特殊人群不可食用。如“萱花性冷,下气,不可多食”;(13)(花谱三,8页)紫荆花“入鱼羹中,食之杀人”;(13)(花谱一,21页)茉莉花“香能散气”,而“老人气虚”,(13)(花谱二,44页)故老年人勿用茉莉花点茶。因此在食用花卉时要区别对待,有所选择。
2.饮料类
(1)茶 香花窨制的茶称“花茶”、“薰花茶”或“香花茶”。是利用花儿吐香和茶叶吸香的功能,通过制作加工而成的。中国古代用于窨茶的花卉很多,明人屠隆指出,木樨、玫瑰、蔷薇、兰蕙、橘花。栀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制作花茶时要注意摘花的时间和选料的精良,于“诸花开时,摘其半含半放,蕊之香气全者”;而且要注意花与茶的配置比例,“量其茶之多少,摘花为伴,花多则太香而脱茶韵,花少则不香而不尽美,三停茶叶一停花始称”;对于个别花卉还要进行特殊处理,“假如木樨花,须去其枝蒂及尘垢虫蚁”;一切准备工作就绪,“用瓷罐一层茶一层花投间至满,纸箬扎固,入锅重汤煮之,取出待冷,用纸封裹,置火上焙干收用,则花香满颊,茶味不减”。适宜窨茶的花皆可按上述方法制作花茶,且“茗花(茶树之花)入茶,本色香味尤嘉。”(25)(卷3,59页)莲花制茶,方法独特,与上述诸茶有所不同。“於日未出时,将半含白莲花拨开,放细茶一撮,纳满蕊中,以麻皮略扎,令其经宿,次早摘花倾出茶叶,用建纸包茶焙干,再如前法,随意以别蕊制之,焙干收用,不胜香美。”(25)(卷3,58页)用尚在生长着的花之香气熏制香茶,令人禁不住想到“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的美妙意境,其制法之高妙,着实令人感叹。茉莉花可用于点茶,“以熟水半杯放冷,铺竹纸一层,上穿数孔,晚时采初开茉莉花缀於孔内,上用纸封不令泄气,明晨取花簪之水,香可点茶。”(25)(卷3,59页)
(2)汤 前文已提到“汤”亦是古代的一种饮料,而且很多汤中以花为配料。元代佚名的《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有诸品汤的配方和做法。暗香汤,“梅花将开时,清旦摘取半开花头连蒂,置瓷瓶内,每一两重,用炒盐一两洒之,不可用手漉坏。以厚纸数重密封置阴处。次年春夏取开,先置蜜少许於盏内,然后用花二三朵置於中。滚汤一泡花头自开,如生可爱”;(26)(己集,530页)茉莉汤,“用蜜一两重,甘草一分,生姜自然汁一滴,同研令极匀,调涂在碗中心,抹匀不令洋流,每於凌晨采摘茉莉花二三十朵,将放药碗盖其花,取於香气薰之,午间乃可点用”;(26)(己集,531页)天香汤,“白木樨盛开时,清晨带露用杖打下花,以布被盛之。拣去蒂萼,顿在净瓷器内,候积聚多,然后用新砂盆擂烂如泥”,按“木樨(一斤)、盐(炒四两)、粉草(炙两个)”的比例拌匀,“置瓷瓶中密封,曝七日。每用沸汤点服”。(26)(己集,530页)同样是花,炮制方法却不尽相同。梅花是取花瓣炒盐腌制数月,用时滚汤冲泡花瓣,花与香俱全;茉莉花只取花之香气,饮时并不用花瓣;木樨花“擂烂如泥”,虽玉损而香不销,用的是花之魂,三种制汤方法各具神韵、各有千秋。
(3)酒 以花制酒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知道用桂花酿酒,只是由于年代久远,又缺乏文字记载,其具体做法已不得而知。汉代制作酒采用的是酿造的方法。刘歆的《西京杂记》记载,“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6)(3页)即于开时,将茎和叶一并采下,同黍米杂合在一起酿酒。元代制作酒的方法类似于薰制花茶。在九月盛开时,“拣黄菊嗅之香尝之甘者,摘下晒干”,按照“每清酒一斗用头二两”的比例,用“生绢袋盛之,悬於酒面上约离一指高,密封瓶口,经宿去花袋,其味有香又甘美”。(26)(己集,547-548页)而且除外,“如木香、腊梅花一切有香之花”皆可依此法做酒,原因在于“酒性与茶性同,能逐诸香而自变”。(26)(己集,548页)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又记有另一种酒的制法。“十月采甘,去蒂,只取花二斤,择净入醅内搅匀,次早榨则味香清冽”,且“一切有香之花如:桂花、兰花、蔷薇皆可仿此为之”。(19)(660页)将择洗干净的花瓣直接放入未经过滤的酒(即醅)内,搅拌后浸泡一夜,第二天一早过滤后即可饮用且酒味香清冽。此种制酒方法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浸泡药酒的方法。三种制作酒的方法各不相同,汉代将茎叶同黍米掺杂在一起酿制;元代是利用酒能吸香用鲜薰制;明代则是将直接放入酒中浸泡,这反映了古代制酒方法的多样性和渐进性。
前文提到过松花饼,明代还制作有松花酒。“三月取松花如鼠尾者,细挫一升,用绢袋盛之,造白酒熟时投袋於酒中心,井内浸三日取出漉酒饮之,其味清香甘美”。(19)(660页)三月松花开时,摘取如鼠尾状的松花一升,用绢袋装起来,白酒酿熟后将松花放于酒中心,并将酒在井内浸上三日取出,滤去松花即可饮用。此酒清香甜美、味道极佳。
“胭脂雪瘦薰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的荷花也是自古制酒的名花。唐代即有用荷花制作的碧芳酒。明清时期御用美酒――“莲花白”,亦是用荷花精酿而成,此酒性质温和,芳香宜人。据《清稗类钞》载:“瀛台种荷万柄,青盘翠盖,一望无涯。孝钦后每令小阉采其蕊,加药料,制为佳酿,名莲花白,注於瓷器,上盖黄云缎袱,以上亲信之臣。其味清醇,玉液琼浆不能过也。”(17)(6321页)十八世纪末期,京都商人获得制酒秘方,精心配制,始供民间饮用。建国后,北京葡萄酒厂搜集到失传多年的秘方,按照传统工艺酿制成功。至今仍是北京地区享有盛誉的佳酿之一。
自战国到清末,用以制酒的花卉不断增多,制酒的工艺不断发展改良,既丰富了历代人们的饮食生活,又将我国的酒文化发扬传承下来。
三.研究古代花卉饮食的现实意义
食用花卉色彩绚丽、营养丰富、具有良好的保健医疗功能,自古以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据科学测定,可食用鲜花中含有20多种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10多种维生素、80余种活性蛋白酶、核酸、黄酮类化合物等活性物质及多种常量和微量无机元素。食用花卉中的Mn、Zn、Fe等微量元素是维持人体物质代谢的重要化学元素,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及催化生化反应的能力。Mn(锰)与骨骼的结构及生长、造血、脂肪代谢有关,还能促进血红蛋白的合成;Zn(锌)能促进生长发育、增进消化功能、提高免疫力、参与酶的合成;Fe(铁)参与血红蛋白及某些酶的合成,与血液的造血功能密切相关。(27)鲜花花粉中蛋白质含量高达25%,游离氨基酸总量达35%以上;干花粉中氨基酸含量是相同重量牛肉、鸡蛋的5-7倍。花卉入馔、入药、泡茶、制酒对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美容养颜都有良好的功效。如玫瑰花中含有芳香醇、醛、脂肪酸、酚、等300多种化学成份,常食玫瑰食品可柔肝醒胃、舒气活血、美容美颜、令人神爽。(28)
在“崇尚绿色,回归自然”的今天,世界各地正在悄然兴起食用花卉的热潮。欧美各国喜欢用玫瑰花、南瓜花等花卉制作沙拉;俄罗斯人喜欢用蔷薇花煮制果酱;南美洲人喜欢吃新鲜的旱金莲花。我国部分地区食花之风也日益盛行。北京农业技术推广站于2004年引进了7类35个品种的食用花卉,用于供应北京普通百姓的餐桌;(29)广东一带喜食用白做的“五蛇羹”;苏州每年农历2月12日的“花朝节”,人们都要吃白糖桂花粥、玫瑰赤豆粥等各种花粥;云南省的二十多个少数民族,食花亦相当普遍,食用花类有上百种,他们或用花熬汤、烧肉,或将花与酱拌食。
随着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已不再满足于餐桌上的肉、蛋和山珍海味,为了养生、保健、减肥、美容,具有营养保健价值的食用花卉正日益成为人们餐桌上的菜肴。国外食用花卉已成为新的饮食时尚,我国食用花卉虽处于起步阶段但市场前景看好。发掘新的鲜为人知的食用花卉种类,使之成为可供人类利用的食品资源;开发新型的花卉菜肴、食品、饮料、保健品等已成为当务之急。我国有悠久的食用花卉的历史,古籍中有对花卉栽培、采撷、加工、烹饪方法的记载,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我们开发花卉食品的先决条件;而且我国地域辽阔,自古以来花卉资源极为丰富,这是开发食用花卉的优越的客观条件。因此,我们要在对中国古代食用花卉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对花卉化学成分的分析研究,进行可食用花卉的引种、培育、改良工作,对花卉食品进行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以便更广泛地利用其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满足现代人对食品营养化、功能化、天然化、艺术化的要求,更好的为人类健康服务。
注释:
(1)河姆渡遗址考古队:《浙江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的主要收获》,《文物》1980第5期。
(2)舒迎澜:《古代花卉》,农业出版社1993版第99-251页。
(3尚嘉坪:《梅花与饮食》,《文史杂志》1998年第5期。
(4)叶静渊:《我国明清时期的花卉栽培》,《农业考古》1987年第2期》。
(5)王岳:《大有可为的食用花卉》,《中国林副特产》1996年第1期。
(6)(汉)刘歆:《西京杂记》,载《五朝小说大观》第一函第三册,民国十五年(1926)上海扫叶山房石印。
(7)(梁)吴均:《续齐谐记・九日登高》,《五朝小说大观》第一函第二册,民国十五年(1926)上海扫叶山房石印。
(8)(清)陈元龙:《格致镜原》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7年。
(9)(宋)李日方:《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954页。
(10)(晋)顾微:《广州记》,《说郛》卷六十一下,《四库全书》第87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1)(晋)葛洪:《神仙传》卷八,《说库》第二册,民国四年(1915)上海文明书局石印。
(12)(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13)(明)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清翻刻汲古阁本。
(14)(唐)冯贽:《云仙杂记》,《说库》第五册,民国四年(1915)上海文明书局石印。
(15)(宋)祝穆撰,祝洙增订,施和全点校:《方舆胜览》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770页。
(16)(宋)朱#骸镀贾蘅商浮罚《说库》第十九册,民国四年(1915)上海文明书局石印。
(17)(清)徐珂:《清稗类钞》,中华书局1984年版。
(18)(宋)林洪:《山家清供》,《说郛》卷二十二,涵芬楼藏版。
(19)(明)高濂:《遵生八笺》卷十二,《四库全书》第87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20)(清)顾仲:《养小录》,《丛书集成初编》第1475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
(21)(明)朱木肃:《救荒本草》,《四库全书》第73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22)(宋)罗愿:《尔雅翼》卷三,《四库全书》第22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23)(明)高濂:《说郛续》卷四十《草花谱》,《续修四库全书》第119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52-153页。
(24)(清)汪灏等:《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卷二十二,民国十六年(1927)上海锦章图书局石印。
(25)(明)屠隆:《考邂攀隆罚《丛书集成初编》第1559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
(26)(元)佚名:《居家必用事类全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18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27)李建华等:《ICP-AES法测定食用花及茶中8种无机元素》,《化学工程师》2002第3期。
(28)杨新征:《玫瑰的价值》,《广西园艺》2004年第3期。
(29)孟环,许国明:《7类食用花卉将上餐桌》,《北京晚报》 2004年5月14日。
The Study of Eating Flowers in Ancient China
Wang Xingguang,Gao Ge
(College of History,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52,P.R.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