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的经济结构范文

传统的经济结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的经济结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统的经济结构

第1篇:传统的经济结构范文

【关键词】经济结构转型 产业升级 日本经济体系 技术创新

日本等发达国家在遭遇经济金融危机之后,针对市场的需求的变化,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自身的经济结构,推动经济服务化,促进技术创新,促进经济结构转型,产业升级,使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恢复到新的平衡阶段。

一、日本经济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工业全球化,经济的各个要素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工业的角度来看,劳动力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劳动力的结构、实际的工作、自我预期和劳动技能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劳动组织模式进入了一个高度专业化的运作模式。整个社会对于工业化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也感到厌倦。

二、日本经济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的特征

日本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投资、消费和出口的此消彼长成为最大的问题。特别是消费与投资的关系问题成为日本经济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的瓶颈。在产业升级过程中,主导产业的变迁是经济结构变动的最大特点。产业结构内部,日本的主导产业由传统的重工业逐步升级为电子、高端制造、家电、汽车,甚至是精密仪器等等,是日本的产业机构呈现高级化、合理化和大型化的趋势。改变了原来的资本密集型,以及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机构,促进了产业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三、日本经济结构与产业升级的途径

(一) 制定适合本国的产业政策

日本在发展的过程中,根据本国的国情特点,制定并实施了适合本国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日本以一年为单位,提出一个中长期的适合本国经济利于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向高级化转型的总体规划。每一个阶段,都针对市场的变化确定不同阶段经济发展的重点,使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能够随着市场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在政策上,日本主要通过政府的投资补贴、税费减免,提供长期的政府贷款或者提供优惠的利率,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

(二)高科技的应用与创新

日本在促进产业升级的过程中,采取先是模仿后独创,先从低科技含量的轻工业到高科技含量的发展战略,从最初的引进到后来的吸收技术再到自主创新,建立起来的本国的产业体系。日本引进的技术并不是单纯的高科技,而是选取适合本国国情的,有利于本国产业升级需要的,对提高生产率最有帮助的先进技术。比如日本的汽车、电子、机械、钢铁和化工等工业部门都是对世界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吸收,最后加以创新,对日本的经济结构转型乃至产业的升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技术创新的作用下,日本的产业不断向高级化推进。

(三) 充分利用法律手段推动产业结构的创新

日本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制订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促进产业的稳定发展。集中力量促进了特定产业的高速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以促进产业的合理化为目标,重点的扶持培育电子工业、机械零部件产业和合成纤维等产业制定了专门的振兴法比如《机械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和《电子工业临时措施振兴法》等等,这些产业政策法规促进了日本重化学工业的发展提高了日本的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也提高了日本的经济地位。在60年代,日本根据国情和环境的变化,制订了关于机械信息产业振兴的临时措施方面的法律,极大的促进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转型。在80年代中后期,日本又把创新型知识密集化作为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制订了《基础技术研究顺利化法》,此法为基础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便利和合理的法律依据。在90年代以后,通过修改一系列的有关石油以及电气的法律,放宽了对石油和电力领域的限制,促进了石油、电力等轻工业产业的竞争与发展。再进入21世纪以后,日本又创设了公司法制,从根本上修改了商法,银行法进一步地完善,提出并且制订了有关支持节能和能源在生的法律,促进了企业的创造性经济活动,创立了新产业,完善了公司法制,让经济结构进一步地优化转型。

(四)产业组织政策与产业结构政策相结合,协调运作

日本在强调企业的大型化和集团化的同时,倾向于规模经济的利用,强调大中小型企业的协调发展。日本的产业组织政策意在提高日本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这些政策的实施使日本培育和扶持了一大批跨国公司和企业集团,形成了有效地竞争的市场结构,建立了一大批富有活力的企业,使产业结构可能出现的缺陷得以弥补。

(五)日本对衰退企业进行转型和援助

日本发挥政府在衰退产业调整中作用,实施资金援助,比如建立萧条产业的信用基金,实施设备调整政策,促进了衰退产业的转型调整。同时对衰退产业的劳动力进行培训或者是生活补助、再就业补贴,使相关劳动力得到了很好的安置。

五、结束语

通过对日本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分析,可以发现日本的经济结构转型由传统的农业经济逐步转变为以科技创新为依托的新型工业。

参考文献

[1]黄付生,魏凤春.日本经济结构转型与产业升级路径研究[J].现代日本经济,2010(02).

第2篇:传统的经济结构范文

1.1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方面的特征

第一,在年龄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企业内部员工素质相对较高,而且员工都比较年轻,在该企业中,技术型人才很多,其素质也高,他们都有高学历,平均年龄还不到三十岁,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企业市场的时效性强,灵敏度高。高科技产业可以靠自身对高新技术的研发占据市场,其原因就在于这种产业可以领先竞争对手。因此,在创业期、发展期到成熟期,各个阶段都需要有充足的资金,另一方面,因为各阶段的收益是无法预知的,从风险控制角度看,银行需对科技型小微企业采取观望政策。

1.2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现状

第一,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重视不够。不管是政府还是社会,一直都是侧重于大型企业的发展状况,其认为大型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更大,却忽略了中小型企业尤其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其没有专门的服务机构为其提供资源,另外,小微企业与政府之间缺乏沟通与联系,造成了小微企业的发展举步艰难。第二,营业状况不佳。企业规模小,对风险的抵抗能力较低,而且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阻碍了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因为其规模小能力有限,同时管理方法不够规范导致许多小微企业面临倒闭。第三,小微企业的负担很重。根据了解,小微企业也要缴纳各种税金,而且税率和那些大型企业都一样,还有其他一系列费用,如此重的税务负担严重阻碍了小微企业的发展进步。

2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从宏观经济学角度出发,经济增长就是产量的增加。通常情况下,经济的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经济增长,也就是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产品与劳务增加,其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第二,优化经济结构,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技术结构、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等经济结构方面的改进;第三,对经济质量进行改善和提高,即经济效益的提高、卫生健康状况的提高、经济稳定程度的提高及自然环境、生态平衡的改善等。经济发展方式,就是发展经济的手段、方法及模式,包括产业结构、需求结构、要素结构等。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是向着更加合理的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和要素结构的方向发展,也就是所谓的良性转变。这种转变需要打破现有的产业结构、需求结构、要素结构及相关的结构,重新构建合适的结构。

3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第一,调整经济结构。首先对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进行调整;其次对城乡结构进行调整;最后,调整地区的经济结构。第二,提高效率。首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然后要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工人的素质;最后,改革事业单位,开拓市场,创新技术。第三,建立经济体制。转变增长方式,重在打破传统的增长模式,建立全新的增长模式及体制。

4结语

第3篇:传统的经济结构范文

经济法的主要调整对象是经济结构利益关系,依托法律的宏观调控平衡社会利益,实现对经济的整体性、结构性调整,本文就产业政策法规、劳动分配制度及财政税收法等法律问题展开分析,探讨它们在促进经济战略性调整过程中的作用。

关键词: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法律制度;问题

一、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法律的关系

经济结构具有国民经济组成与构造的双重含义,从社会生产关系角度解释为不同生产物资所有制经济成为的比重与构成,主要内容是:产业结构、分配结构、交换结构、消费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等。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国家为调控主体,运用经济、法律等有效的行政手段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的升级,以实现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分配结构等的优化调整效果。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涉及社会经济发展中各方面的问题,涵盖范围较广,调整过程中出了运用经济手段,法律也是不可缺失的重要手段。法律制度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双重的影响特性,表象上既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又具有阻碍作用: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对于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技术、新要求、新环境的规范与协调作用,使得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始终处于一种有序的进步之中,法律制度与经济发展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阻碍作用则表现在法律制度的建设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需求,对经济发展产生制约效果,不仅延缓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可能导致社会经济秩序的不稳定,让资源得不到合理有效的配置。

二、以政府促进要素为核心的经济结构调整法律问题

(一)政府对于经济结构的间接调整

企业在保证投资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将社会生产成本中的地价、设备价格、材料价格、劳动力价格等统统纳入考虑,制定出企业健康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策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现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因此政府与经济、社会环境是处于一种互动模式之下的,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影响市场经济政策,对于企业的经济发展可采取有效的干预行为,对经济环境往往产生着促进或者管制的实质性影响。

(二)政府对于经济结构的直接调整

政府通过公共商事行为、公共企业制度等方式直接干预经济,国有资产投资设立国有企业是调整经济结构最为直接、快速且有效的方法。国有资产与国有企业法律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当前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目标中的主要法律问题。我国现代企业治理机制尚未建立完善,对于国有资产的经营者及相关工作人员滥用权谋求一己之私的不良社会现象未能有效遏制,影响了国有资产的管理效力与政府直接干预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此外,国有企业还存在功能不清的状况,失去了其公益性的本质特征,不能保证公共产品、服务的有效供给与基础产业的发展、保护,没有负担起国有企业应该负担的社会责任。

三、以企业选择要素为核心的经济结构调整法律问题

(一)经济结构调整之产业政策法

当前国内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体现在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第二产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等三个方面,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的核心内容。因此,国家制定和推行产业政策法律以实现加强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并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的目标。当前实行的产业政策法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法律化程度不够、效力层次低并缺乏综合性的产业立法,使得产业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政策法中只有部分实现了法律化,多数停留在行政法规、规章层面,其执行效果可想而知。

(二)经济结构调整之劳动法

经济结构的调整对给社会劳动关系带来一些重大的影响,如何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实施过程中保证企业社会关系的稳定性,需要从劳动法律入手:一是推动集体协商制度体系的建立,让劳动关系的两个主体实现自主协调,可采取签订集体合同等方式平衡双方利益需求,这是缓和利益冲突与解决利益纠纷最有效的方式;二是解决劳动力供求关系上的结构性矛盾,通过政府的相关规划及优惠政策,推动企业的改造升级,大力发展制造业、服务业及新兴科技产业,增加就业面以降低经济结构调整所引起的劳动就业负面影响;三是建立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将传统的单一分配制度转变为多种方式的收入分配,平衡劳动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强调按劳分配并注重公平性原则。

(三)经济结构调整之财政税收法

社会财务的分配关系到个人、集体及国家质检的利益协调,影响着社会公平、国民经济发,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财政税收政策作为资源配置的政府指导性经济政策,其目的在于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通过税收的优惠性或鼓励性诱导市场资源的配置,或通过限制性的税收政策抑制某些需要进行调整的经济行为,是实现经济结构调整预定的目标。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要将税收优惠政策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结合起来,用以完善税收征管制度,尽快建立税收基本法并修订和完善税收法律体系,重点强调绿色环保税制的制定,科技、节能环保专项预算资金的合理安排及落实产业调整税收减免优惠的奖励措施,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供助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政府和企业是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两个主体,政府可以通过相关法律的制定及国有企业的设置等方式对经济环境进行干预,促进符合经济结构调整的事项,限制经济结构调整所不倡导的事项。具体的实施过程是通过产业政策法、劳动法、财务税收法等相关法律手段,控制与规范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使现有经济结构转向科学化、合理化,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参考文献:

[1]胥光炜.完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法律制度之探讨[D].重庆大学,2010.

[2]彭志强.试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J].经济研究导刊,2011,25:1-3.

[3]钮红选.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法律规制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1.

第4篇:传统的经济结构范文

【关键词】财务经济管理;问题;创新

一、财务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同时,经济结构的调整推动经济稳定运行,为广大企业带来了可观的效益。但是,这还远远不够,企业还会想尽一切办法对财务经济进行管理,通过降低成本获取最大利益。由此来看,加强对财务经济管理非常有必要。

二、财务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当前,财务机构的构造框架大多数呈现出金字塔状,基础的财务管理人员比较多,其中还有多种等级管理,但是管理的效率不高,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比较落后。少数年龄偏大的财务管理人员难以满足现代经济发展对综合素质的要求。有一些管理人员对领导有畏惧感,当领导为了个人利益做出违规操作的时候,他们往往慑于权威而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使得领导有了任意妄为的空间,甚至出现诈骗等事件;还有一些管理人员因缺乏会计知识,综合素质不高,难以胜任高效、快变的财务管理,影响或阻碍了财务经济管理的发展。下面就对财务经济管理中出现的不足之处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财务经济管理人员缺乏理论知识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经济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结构也由以前单一经济结构向多元经济结构转变。经济模式多样化,具体来看,就是由以前主要是对有形资产进行管理,现在则是对各种产权、债券、人才等这些非有形资产进行管理,这些才是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关键的投资对象。同时受互联网经济的影响,财务经济管理也逐步实现网络化,这样实现了财务管理工作系统化、简单化,共享化,效率明显提高,互联网给现代财务经济管理带来了变革;当然,使用网络对财务经济进行管理也有一定的弊端,就是它更容易出现各方面的风险。比如,一些财务人员只是懂得传统的经济管理知识,并不能及时了解网络管理模式,即跟不上现代管理的发展,这样就很容易对无形资产进行错误的评估,进而对无形资产的正常运营造成很大的障碍。

(二)财务经济的管理层次多而繁,同时风险增大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各行各业的从业者要不断地增加知识储备。财务经济管理也是这样,管理中包含了很多的经济知识,且更新速度很快,这就大大加强了其管理难度。再加上现代经济信息瞬息万变,且实现了全球共享,信息通过计算机能让更多的人快速获取,有效、快速利用信息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假如企业不能及时从这些信息中筛选出对本企业有用的信息并加以利用,那么这个企业很有可能承担较大的风险。知识经济也在飞速发展,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学习的管理知识越来越多,这也要求相关的管理人员要时刻关注经济知识的变化和改革,不断地学习,跟上现代经济的发展节奏,否则,整个企业都会因此承担较大的风险。现在中国经济在飞速发展的同时,科技也在不断的进步,新产品不断涌现,但是这些新兴产品的使用时间却越来越短,更新换代越来越快。一个新产品产生以后,向国家申请进行调研,之后国家进行各方面的审核,最后才会进入市场供人们使用,也许这个过程结束之后它已经达不到市场的基本要求了,所以,这个产品使用的风险就会增大。

(三)产权制度不够完善

当前,中国经济已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但是人们依然相信“业主产权论”,完全体现不出知识资本对企业的重大影响。实际上,如今的问题不是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而是如何解决利益相关者的产权问题。然而先前单一的经济结构主要是对有形资产或者是对投入的资产进行管理,没有合理运用知识资本,一些智力劳动得不到人们的认可,并且还不允许利益相关者对资产进行合理的处置,这样,投资者、老板、工人之间就会出现矛盾。这个时候,就一定要加强财务管理,确保企业顺利运行。

三、财务经济管理的创新方法

(一)体现为人民服务的理财理念

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知识比较丰富,是否掌握了恰当的经济知识直接影响账务管理效率。因此,要聘请专业的财务管理机构对企业财务进行管理,是确保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能够被合理分配基础和前提。通过对企业的财务进行细节化管理,保持与本企业有合作、投资、债务等利益关系的企业、个人或其他经营实体紧密联系,时刻关注他们的财务状况。同时还合理分配管理任务,推动企业高效运行。让每一层级的财务经济管理人员各司其职,按时完成自己的管理任务,并且要建立对问题和错误的惩戒机制,明确直接责任人,让其承担相应的责任。

(二)加强风险管控

当前,经济形势瞬息万变,企业既可以从中快速获取较大的经济利益,但与此同时,企业在较短的时间内也可能损失惨重。因此,在当下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面临的风险在与日俱增。因此,财务经济管理人员一定要有风险意识和较强的专业化水平,要有一定的应变、识别能力,能够对批量信息进行快速筛选,运用这些信息,对风险进行提前预测。时刻关注经济环境的变化,在进行财务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可以提前对将面对的风险制定应对策略,使企业在风险中的损失降低。

(三)对财务管理机构进行改革

与改革发展并行的是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为了适应这一变化,相应的财务机构也应该进行改革。传统的财务机构对员工的管理比较松散,员工水平也参差不齐,存在吃“大锅饭”的现象,大多数人员对多变的经济形势不够了解或不关心,难以适应财务管理新形势,也难以解决财务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所以,改革势在必行,首先要对这些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获得更多更新的财务管理知识,学会洞察经济的变化,并快速做出反应。然后在结合管理人员的能力和性格分配合适的岗位,这样就可以确保企业经济的循环运行。

四、结语

现在经济模式已经由先前的单一向多元转变,财务经济管理成为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为了确保企业的稳定发展,就一定要对财务经济管理进行创新改革。

参考文献

[1]李彦秋.浅谈如何加强高校收费票据档案管理.《现代交际》.2015年7期.

[2]沈秀霞.高校财务票据管理思考.《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年30期.

第5篇:传统的经济结构范文

关键词:二元经济结构;金融发展差异

1.黑龙江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现状

目前黑龙江省二元经济状况较为明显。首先,其城乡综合效率差距很大,黑龙江省农业GDP的比重在2012年为37.15%,这一比例暴露了黑龙江省的经济重心并没有从农业中转移,对农业仍然过于依赖。其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很大,人均可支配收入差异2012年为2064元,减小的趋势缓慢,这种差距的保持还会引起产业结构的错位和进一步获取收入机会的不平等。再次,城乡居民消费构成差异大,从2004年至2012年,恩格尔系数变动范围不大(最低33.3,最高36.3),但随后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开始攀升至2012年37.9的高点。这种变动差异说明了影响城乡消费的因素是不同的,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影响的宏观变量对城市影响微弱。最后,城乡金融发展差异大,在过去的9年里,黑龙江省的城乡金融发展规模差距一直较大,影响了二元经济结构的缓和。

2.黑龙江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问题分析

2.1农村土地产权不明晰

明确的产权是降低外部效应、降低交易费用、增加土地利用率的一大保障。目前黑龙江省土地产权关系不明晰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承包土地的产权主体不明确,土地属于集体经济,但集体经济分为三级,分别是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和村集体,在产生产权问题时,常常出现主体不清的情况;②土地相关的权利界定不明确,像承包权、使用权、出租与买卖权、抵押权、收益权等,并没有相应的凭证,在土地权益转移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很多。

如果产权相关制度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影响农民从土地获取收益的能力,并会降低土地使用效率,减缓了农村的发展速度导致城乡差距的拉大。

2.2农村金融制度不健全

位于农村的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弱,金融机构类型缺乏,多元化不足,且机构间有固定的客户分割,导致其竞争不充分。这种状况难以吸引农村资金的供求双方,造成在农村地区吸收的资金外流的情况,从农村吸收的存款更可能被投放于城市地区,出现了农村地区信贷紧缩的问题。资金的供给的不足阻碍了农村的发展,减缓了农村在发展速度上追赶城市的步伐,使得城乡差距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局面难以改善。

2.3农户分散经营制约了农户增收

黑龙江省农业的生产模式有这样几种:龙头企业带动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型等。但黑龙江省最广大的农户还是以散户的方式进行小规模的生产,农民的知识水平也很低,观念较为陈旧,对于新技术的把握能力很弱,面临的农业整体的风险也大很多,最终会导致经济效率低下,城乡差距扩大。

3.缓解黑龙江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金融视角对策

3.1发挥农业保险转移农业风险的作用

在众多险种中,农作物保险有适合黑龙江省大力推广,优点如下:一是,黑龙江省地理特点使得省内农业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其中种植的品种常以地区划分,各地类型较为集中,依据当地环境、气候特点进行保险产品的设计较为便利,间接减少了成本;二是,种植业保险相比养殖业保险风险低,保费也更低,推广难度相对小,这一特点的重要性在于,弱化二元经济结构的重要对象――中低收入农民――往往不愿在生产经营的花费之外再额外负担保费,保费的降低能够尽可能的吸引这部分农民购买农业保险,为提升农业效率打好基础。

3.2保证效率的前提下着重扩大农村金融规模

应当通过承诺贷款担保等政策吸引省外、国外各类金融机构将分支机构设置到县域一级。此外,还应整合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将农村信用社逐渐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将小额信贷公司转制为村镇银行,并鼓励民营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的发展弥补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缺口。另外可以尝试把城市金融机构中成熟的金融产品在农村落地,例如从整条供应链的角度设计金融产品,将核心企业和中小型企业间的业务活动所产生的商品交割、预付账款以及应收账款作为抵押物,为供应链中的其他企业的融资做担保。

3.3扩大农业贷款抵押品的范围

农村金融无法在农村地区发挥应有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是来自于传统土地制度的限制。传统的土地制度影响了农民利用其作为抵押物获取金融服务的能力,针对农民的贷款一直存在缺乏抵押品的现象,急需对农村土地制度进行创新。目前黑龙江省正处于“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阶段,可以进行许多政策创新,先试先行。赋予农民土地的经营权、流转权、抵押权、收益权等,使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能够从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促使土地更好地实现流动化、集约化和规模化。

3.4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竞争力

目前农业发展银行显现出资金不足、服务范围狭窄的困境,这就使得农业发展银行在支农服务方面的作用效果越来越不显著。农村信用社目前已经成为黑龙江省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占据着农村地区金融支持的主导地位,但是,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正规金融机构的融资支持容易造成垄断,对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作为农村金融体系主导的农村信用社也没有能够对农村地区提供充分的资金支持。因此,要创新出适合黑龙江省产业特点的产品以吸引资金供求双方,这样才能从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的角度,促进黑龙江省农业发展,逐渐使农村赶上城市发展步伐,弱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仇娟东,何风隽.中国城乡二元经济与二元金融相互关系的实证分析[J].财贸研究,2012(04):25-33.

[2] 韩其恒,李俊青.二元经济下的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动态演化研究[J].金融研究,2011(08):15-30.

[3] 李云娥.对外开放必然带来经济增长吗?――基于二元经济转换的视角[J].南开经济研究,2014(01):59-73.

[4] 潘旭明,苏力,李一鸣.城乡一体化与二元经济结构的破解[J].生态经济,2008(07):73-76.

[5] 秦海林,门明.投资结构、对外开放与劳动力流动影响二元经济结构的实证研究[J].财贸研究,2012(02):15-24.

[6] 王颂吉,白永秀.城乡要素错配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化滞后:理论与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3(07):31-43.

第6篇:传统的经济结构范文

关键词:经济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扩大内需;民生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1

近几年,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度地提高,为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前,中国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经济任务就是重调整,保增长,这就需要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不断地进行结构调整。尽管结构调整短期内会对经济增长形成压力,但就长期而言,经济结构调整可以帮助国家培育长期经济增长动力。

一、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中国作为应对危机中率先复苏的国家,依然面临着许多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经济走出了经济下滑的局势,但欧债危机的爆发,又直接导致出口的下降,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经济又呈现下滑的趋势。当前,全球经济正逐步进入结构调整阶段,一些发达国家陆续提出了经济再平衡、再工业化等措施。为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全球经济衰退的情况下,中国必须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目前国内很多产业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的问题,有些行业产能达到饱和状态,无法再扩张了。支撑国家经济发展的因素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劳动力、资源和环境的成本都在提高,原来的发展方式已经不可取了。

外部的结构调整,对中国传统的增长方式形成了巨大的转型的压力,但也成为倒逼的动力。现在不可能再出台一个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针对国家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物质资源投入的增加和简单劳动这一特点,中国需要进行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提高生产要素利用效率、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依赖程度,促进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此外,中国还要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和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等方式,来实现经济的有效增长。只有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才能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顺利实现。

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才能扩大内需、解决民生问题

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保持经济稳定的增长,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解决就业压力。同志指示要把扩大内需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在后危机时代,需求开始成为一种稀缺的资源。国内居民的消费是最稳定、最长效、最可持续的拉动力,国民的消费对促进生产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以美国为首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使我国的外贸出口局面不容乐观,中国经济的增长在更大程度上依赖外贸的拉动,企业和产业发展也因过度依赖国际市场而出现很大的波动,所以中国须扩大内需,激活自身存在的巨大需求空间,也为中国经济中长期的发展打开一个新的增长空间。

当前,中国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上也有所成就。虽然当前国内消费对GDP的贡献达到50%左右,但还是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中国需要以投资带消费、以消费促投资,使投资向保障和改善民生倾斜、向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自主创新倾斜、向节能环保倾斜,实现投资与消费之间的良性循环。此外,需要推进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以收入水平的提高带动消费能力的增强、支撑消费需求的扩大。调整政府的支出结构,增加政府对医疗卫生、教育、养老方面的支出,提高公共支出占总支出当中的比例。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水平,消除居民在就医、养老等方面的后顾之忧,让老百姓有钱敢消费,从而刺激国内消费,促进中国需求结构的升级。

三、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才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当前和长远目标,处理好速度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的关系,才能实现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因素。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就在于功在当代,惠及后代。我国GDP增长所消耗的矿产资源是日本的7.1倍,是印度的2.5倍,能源的消耗量是世界水平的3倍,而我国人均资源的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这样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势必难以为继。

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调整经济结构的同时就必须考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经历的一个模式,是决定中长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成效的重要因素。中国的低碳经济建设不是后工业化的低碳发展,不能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而通过产业技术升级辅导、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对低碳产业的鼓励,带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中国决策层提出了积极发展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调整以前那种追求数量扩张、规模扩张、高速度的发展方式,发展时更多地考虑环境因素,投资发展能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项目,通过提高产品的质量、附加值、效益等因素获得更长时间的可持续发展。这种发展模式的转变,才能为投资者带来经济收益,保护好居民的生活环境,使得国家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提高我国的经济竞争力。

综上,中国经济结构是不合理的,经济的增长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现在要把经济增长转变为更多的依赖于扩大消费。通过经济结构战略性的调整,解决民生问题,为中国经济中长期的发展打开一个新的增长空间,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杰.对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些思考[J].郑州大学学报,2011(1):62-67.

第7篇:传统的经济结构范文

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一个主题就是科学发展、改善民生,一个主线就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调整结构,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基本的政策取向就是积极稳健、审慎灵活。其重点是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内生动力。

“十二五”是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同时也是国内外经济社会环境极其不稳定不确定的复杂时期。这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交织,结构性问题和体制性问题并存,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互联。我们一方面要在复杂的格局中保持国内经济平稳运行,另一方面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其中将面临诸多“两难”问题。

刚刚过去的一年,据初步估算,中国的纺织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将突破4万亿元,出口额将超过2000亿美元,利润有望突破2000亿元,利润增幅有望达40%。但是,这一系列光鲜亮丽的数据背后,是纺织行业背后的种种隐忧,人民币汇率波动、贸易保护、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等等一系列问题,都让行业专家和企业家们叫苦不迭。

第8篇:传统的经济结构范文

一、效益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内在要求调整二元经济结构

效益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一个根本问题是要实现规模经营,如果不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浙江有限的土地资源中解脱出来,并为他们创造稳定的非农就业的机会和新的生活空间,农业就不可能根本改变,农业现代化也就无从谈起。现在,传统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空间已经十分有限;农业创造就业的能力也在弱化;受世界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加入WTO后,部分农产品的竞争优势不强;而且农业的发展还受自然生态条件的客观制约。所以,浙江农业现代化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如何有效地减少农民,实现非农化,使农业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率显著提高,以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

长期以来,由于二元的经济结构形成的制度安排,农民进城就业受到体制的障碍。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大量农民进城打工,但他们的生活基础仍然在农村,一旦城市就业环境受到影响,这部分民工又重新返农。因此,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地在农村寻找农外就业机会,形成星罗棋布的乡村工业、乡镇企业,出现了农村工业的非城市化现象。农业剩余劳动力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只实现了劳动的就地转移,并没有实现人口空间上的稳定转移。另一方面,浙江人多地少、农村工业零散不成规模,成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在买方市场形成后,高度分散的农村工业迫切需要寻求规模经济。因此,加快调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消除体制障碍,有利于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的产业整合,发挥规模效益。城乡经济的整合还有利于人的素质的提高,带来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城市现代文明的传播,这也是“以人为本”经济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二、城市化的进程为解决二元经济结构提供了载体,拓展了空间

城市化是解决二元经济结构的基本途径。一是解决二元经济空间转换的问题;二是解决要素集聚的问题;三是解决现代文明的传播问题。推进城市化,就是要从根本上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促进农业向非农产业、农村向城市、农民向市民的转移、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浙江农村工业化的迅猛发展,迫切需要寻找产业集聚的载体,以进一步增强产业的竞争优势。浙江城市化问题的提出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城市化为农村工业融入城市工业化轨道创造了条件,成为农村工业实现空间转移、形成集聚效益的有效载体。因此,浙江许多乡镇和村办工业开始进入工业园区,这种集聚比分散的农村工业获得了更好的外部经济,并节约了土地,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获得了新的竞争力。但由于受制于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障碍,这些农村工业仍然大多集聚在小城镇上。从全社会资源配置的角度看,它还不是效益最好的空间配置方式。这种资源配置仍沿袭传统的城乡分割的模式,乡镇、村经济被牢牢打上非城市经济的烙印。

浙江省推进城市化在实行区划调整,政策推动以后,大中小城市的发展空间都有所拓展,为集聚生产要素、增强辐射功能创造了条件,也为农村工业与城市经济的对接创造了条件。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破除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障碍,在全社会更合理的配置资源。行政区划经济不等于区域经济。必须从整个区域的生产力布局来整合农村工业和城市经济。农村工业应进入大中小城市的工业园区,非农化人口进入城市定居,人口的集聚会带动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城市移民将带给城市新的活力,创新意识和文化的交融将使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农村工业集聚和农业剩余人口迁移后,将给效益农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资源条件,农村的土地整治、现代园区建设将会给浙江农业一个崭新的发展面貌,也会吸引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形成规模经济。

三、浙江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基础,为加快调整二元经济结构创造了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和文化根源,走了一条非常有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多元产权+特色产业+专业市场+城镇集聚,形成了区域特色经济。据有关部门初步统计,目前浙江区域特色经济广泛分布在工业中的110多个大小行业,这种区域特色经济具有很强的区域一致性、柔性专业化、竞争与合作的共存、信息的迅速扩散、经济和社会的融合等特征,为产业的集聚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但问题是这种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特色产业为支撑、区域集聚为基础的产业群受制于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障碍,仍然难以走上城市经济的发展平台。农村的出路在于工业化,而现代工业的发展特色是集约化、规模化和区域化经营。因此,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根据浙江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基础,合理规划市郊的特色工业园区和基地,形成现代化新城区,为区域特色经济找到新的发展平台,是下一步浙江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

四、调整二元经济结构要从经济发展和体制创新双向推动

调整二元经济结构首先是经济发展的过程,要依靠经济的长期发展来解决这个问题;但从现在看,体制创新的问题更为突出,要从经济发展和体制创新双向来加快调整二元经济结构。

1.探索解决二元经济结构的政策障碍和体制安排最主要的两个因素:二元的土地制度和二元的人的身份

浙江粮食市场放开以后,为解决二元的土地制度创造了条件,农村出现的土地流转是突破这种二元的土地制度的一种萌芽。浙江省最基本的省情是人多地少。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使城市地价居高不下,土地资源制约了经济要素的流动和集聚;另一方面,一些经济发达的县市,种植业比较效益下降,出现农业人口非农化和农田抛荒现象。这种反差如果不从二元的土地制度上有所突破,将制约浙江的经济发展。可从土地使用权的资本化、土地转移后部分收益用于社会保障等方面做些改革探索。二元的土地制度又带出一个二元的人的身份。出生在农村的人可以获得一块宅基地,一块耕地;出生在城市的人可以获得社会保障和长期因剪刀差、各种补贴所带来的差别利益。如何最终打破城乡差别户籍,实行统一户籍制,并配套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人的流动创造条件,将是户籍制度改革的关键。可选择若干个经济发展基础好的县市,进行城乡户籍一体化试点。

2.城关镇和中心镇应是解决二元经济结构的重要联结点

农民进城,当然可以进大城市,但大量的人口转移仍然有个梯度转移问题。在城市化过程中,县域经济布局应统筹考虑,以城关镇和中心镇为结点,集聚工业企业,这是现阶段浙江经济发展比较好的选择。只要产业形成集聚,就能实现人口的转移和集聚。

3.城镇规划要把农村这一块带进去,城、镇、村一起搞

现在浙江农村的建房杂乱,基础设施更薄弱。随着城市面貌的改善,城乡反差更大。农村人口也要合理集中,要建设中心村,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实现人口向中心集中,土地向大户集中。有了统一的规划,基础设施可以通盘考虑,合理布局,城市基础设施可以延伸到农村。农村的教育布局也要因此作适当的调整。工业布局也可以打破各自为政,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有了人口合理集聚规模,第三产业也会发展起来。

4.要对二元的行政管理体制进行积极探索

二元经济结构带出我们行政管理的一系列二元化,工业在农村的,冠名为乡镇企业,由乡镇企业局管;冠名为集体企业的,由二轻局管;在城市的由经委管。商业在农村的由供销社管;在城市的由商业局管。金融也是这样,商业银行不能到农村,农村信用社不能进城。更麻烦的是二元经济结构和行政管理方式,带来了人们长期的二元思维方式。这种二元的管理体制,在浙江经济发展到这个阶段,城乡经济在糅合的过程中,反差尤其大。结合市县机构改革,在行政管理体制上要作些调整。

5.加快产业的融合,为解决二元经济结构创造条件

农村经济由一开始的“前店后厂”发展到现在的“前市场后园区”。

一、

二、三产业根据产业链有一种融合的趋势,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动力为解决城乡二元的经济结构创造了条件。一是引导

第9篇:传统的经济结构范文

关键词:经济结构;金融结构;居民资产结构

一、 引言

当下,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一个主要特点就是产业结构正从传统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低端制造业向以资本密集型为主的高端制造业与服务业转变。要想实现这一经济目标,必然需要一个相适应且高效的金融体系来支持实体经济的顺利转型。然而我国目前的社会融资结构中,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仍然占据很大的比重,银行固有的低风险偏好、对抵押品的较高要求、对公司财务的格式化审核等局限性使得银行向中小企业、高新技术新型产业提供融资服务的能力和意愿十分薄弱,使得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象显得较为突出。而资本市场作为一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投资者天生较高的风险偏好恰好能够满足处于萌芽期和初创期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在打造中国经济未来升级版的进程中,以资本市场为核心的直接融资渠道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居民部门作为社会资金盈余的主要部门,其消费和投资决策将对一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带来重要影响。可见,一国的经济结构、金融结构以及居民资产结构似乎存在着某种逻辑上的关联性。因此,本文将从我国当前的经济结构、社会融资结构以及居民资产结构的现状出发,对这一问题作具体深入的探讨,并在最后给出结论以及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 我国当前的经济结构

改革开放将近40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人为之瞩目的成就。197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3 650.2亿元,只占整个世界生产总值的1.8%;2015年,这一数字上升到了109 665.51亿元,而中国的经济规模占全世界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1.8%上升到将近17%,38年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9.2%,堪称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与此同时,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也在不断提升。1978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382元,在世界各国中处于相对靠后的位置;2003年,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 000美元,标志着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而到了2015年,我国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更是突破5万大关,达到了发展中国家中等偏上的水平。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得中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且在相当长时间内充当着世界经济的增长引擎,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经济结构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正如图1显示,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前10多年的适应调整期之后,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推进,20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呈现出以下特点:首先,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占比较低,并且长期稳定在7%左右,意味着我国基本告别了以农耕文化为主的农业时代。此外,作为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农业的长期稳定有利于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而这与政府长期实行的惠农政策是分不开的。其次,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对于GDP增长的贡献率总体呈下降趋势,由1991年的61.1%逐渐下降到2015年的37.1%;而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对于GDP增长的贡献率则从91年的32.2%稳步上扬到2015年的57.7%,并且在2013年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的贡献率,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这一现象标志着当下我国经济正由工业化时代向后工业化时代迈进。

后工业化时代,一国的经济增速进入换挡期,逐步由高速增长下降到中高速增长,而经济结构则逐渐由以商品生产为主的工业经济向以消费为主导的服务型经济转变。当前,我国经济的这一转型尚未顺利实现,经济增速下降的同时伴随着经济结构失衡的巨大风险。以钢铁、煤炭等为代表的传统产业的产能过剩以及以新能源、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的供不应求是当下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据工信部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粗钢的产能利用率仅为67%,相比2009年的81.12%,下降了将近14个百分点。而新兴经济的典型代表-网络购物的市场规模则由2009年的35亿元上升到2015年的5 036亿元,6年间增长了将近144倍。传统与新兴产业供需现状的巨大反差表明我国当前的经济效率较为低下,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是当下以及未来较长时间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限制和削减产能过剩的传统行业,积极培育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是成功实现经济转型的主要途径。

三、 我国当前的金融结构

通过以上对于我国经济结构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积极发展和培育“新经济”环境下的新兴产业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主要手段。但是,相比处于成熟发展阶段的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大多处于初创或成长期,意味着这些产业在蕴含着巨大市场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市场风险,并且初期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来支持这些产业的发展。然而目前我国的社会融资结构中,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仍然占据很大的比重,银行固有的低风险偏好、对抵押品的较高要求以及对于公司财务过于严苛的格式化审核使得其向新兴产业提供融资的能力和意愿均十分薄弱(Black & Moersch,1998;Boot & Thakor(2000))。再加上我国商业银行大部分仍为国有性质,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大量传统产业仍然占据着银行业优质的金融资源,导致其产能过剩的现状迟迟得不到改变。长远来看,这非但不利于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也不利于经济转型战略任务的顺利完成。

而资本市场作为一国金融资源配置的另一渠道,其灵活的制度安排,较高的风险偏好决定了其适合成为具有高风险高成长特性的新兴产业的融资来源。并且,作为风险管理和交换的场所,资本市场能够通过合理公平的金融契约设计来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对于不同风险收益特征金融产品的需求,大大降低了投融资主体双方的交易成本,有助于提升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此外,资本市场还可以通过企业间的兼并重组,淘汰产能过剩和落后的企业来重新整合经济资源,从而有利于真正高成长的行业和企业迅速发展和壮大,率先实行并推动经济结构向高级化发展。

然而,表1显示,当前我国的社会融资体系仍然以银行为代表的间接融资体系为主。若不考虑新增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等表外业务,2005年以来,我国每年新增人民币贷款占社会融资的比例稳定在50%以上,个别年份甚至超过了70%;而以企业债券融资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为代表的直接融资占比不到20%。虽然近些年新增人民币贷款占比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是整体上其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仍然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因此,面对我国当前社会融资体系的滞后性和局限性,优化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引导风险资本流向代表未来经济转型升级方向的战略新兴产业,是我国实现经济转型这一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

四、 我国居民当前的资产结构

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将一国的金融系统视为由全体投资者所作投资决策自然形成的系统,那么不同风险-收益偏好的投资者对于不同资产的选择会对一国金融系统不同层次风险结构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图2显示了一个简化的两部门经济的资金流动状况。在这一简化经济中,只存在住户和企业两个部门。首先,社会资金以工资和股利的形式从企业部门流向住户部门,于是形成了住户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其次,住户部门的可支配收入主要有两个流向:一是通过居民消费回流企业部门,二是通过金融体系为企业部门提供融资,而提供融资的方式也有两种,即要么通过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体系,要么通过以资本市场为主的直接融资体系以支持企业发展。最后,企业部门通过银行体系或资本市场获得发展所需资金。因此,从社会资金的流向来看,居民投资者是社会资本供给的主要来源,因此其对于各类资产参与和配置的决策将对一国金融体系的结构形成和演化产生重要影响。进一步,表2显示,2000年~2011年,在社会各部门的可支配收入结构中,住户部门可支配收入占社会可支配总收入的比例虽然从67.5%缓慢下降到60.8%,但是在社会三大部门中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表明我国住户部门是社会资本供给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居民投资者的资产选择对于一国金融体系的构成及发展将带来重要影响。例如,若银行存款在居民资产结构中的占比较高,则表明通过银行体系的潜在资金供给较为丰富,有助于降低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进行外源融资的成本,使得企业对于银行贷款的融资需求上升,从而进一步推动银行体系的繁荣和发展;相反,如果股票债券等证券类资产在居民资产结构中占据较大比重,那么意味着企业较易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等直接融资渠道获得外部融资,因此企业可能会增加股票融资或债券融资在资本结构中的比重,使得资本市场在社会融资体系中的地位得到提升。因而,若想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体系中的比重,必须研究居民部门的资产选择行为。据有关数据表明,通货在我国居民金融资产流量结构中的比例从1993年最高的22.4%下降到2013年的4.2%,中间虽有波动,但是总体仍呈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而对比存款以及证券类资产在居民资产流量结构中所占比例可以发现,除去2007年,存款占我国居民金融资产流量总额比例一直远远高于证券类资产,且其平均比例达到71.7%,而证券类资产的这一数值只有10.4%。这表明在扣除实物消费部分后,居民部门倾向于将增加的大部分可支配收入配置于银行存款,而在股票债券等风险资产上的配置比例较低,这也是长期以来人民币贷款在我国社会融资体系中占比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此外,对比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居民部门在证券类资产上的配置比例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如何引导居民减少银行存款等无风险金融资产的投资比例,增加股票等风险金融资产的配置比例,不仅有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繁荣和发展,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促进我国金融体系中直接融资比例的提升,从而能够满足大部分仍然处于初创或成长期的新兴行业的融资需求,助力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五、 结论及启示

本文从我国经济结构、金融结构以及居民资产结构现状的角度出发,从理论上探讨了三者关系的内在逻辑。结果表明,在当前我国经济结构由以低风险的传统产业为主向以高风险的新兴产业为主的转型过程中,通过积极发展资本市场,从而提高我国社会融资结构中直接融资的比例是提高产业升级过程中的投融资效率,助力我国经济成功实现转型的重要途径。而居民部门作为社会主要的资金供给部门,其资产选择行为将为一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带来重要影响。因此,在当前我国居民资金仍然以存款的形式大量沉淀在银行系统的背景下,研究如何引导居民积极参与资本市场,从而提高风险金融资产在居民资产结构中的占比,将不仅对于我国资本市场长期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对于我国能否顺利实现经济转型的战略任务也将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Black S W, Moersch M.Financial structure,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OECD countries[J].Competition and convergence in financial markets: The German and Anglo- American models,1998:157-174.

[2] Boot A W A, Thakor A V.Can relationship banking survive competition?[J].The Journal of Finance,2000,55(2):679-713.

[3] 龚强,张一林,林毅夫.产业结构、风险特性与最优金融结构[J].经济研究,2014,(4):4-16.

[4] 林毅夫,孙希芳,姜烨.经济发展中的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初探[J].经济研究,2009,(8):4-15.

[5] 魏众.2000-2011年中国宏观分配格局中的问题分析――基于资金流量表的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4,(11):8-14.

[6] 曹珂.中国金融发展与比较优势:外部融资视角[D].天津:南开大学学位论文,2010.

[7] 刘梅生.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学位论文,201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项目号:14ZDA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