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旅游战略规划范文

乡村旅游战略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旅游战略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村旅游战略规划

第1篇:乡村旅游战略规划范文

关键词:生态文明;全域化景区;建设模式;安吉山川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3-0011-04

Research on the Global Scenic Construction Mode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 Case Study of Shanchuan in Anji

Lu Yun

(Huzhou University,Huzhou 313000,China)

Abstract:Global scenic construction contributes to rich the carrier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development,and to innovative eco-economic management model.Shanchuan in Anji,which has been given the title of National 4A Tourism Spot,is one of the most beautiful villages of Zhejiang Province.Practice in Shanchuan becomes a classic case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upgrading.The construction mode of global scenic in Shanchuan contains target positioning and strategic planning,resources integrating and brand building,environment maintenance and depth management.The following principles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combination of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unity of heterogeneity and integrity,unity of form and conception,coordination between attraction and bearing capacity.

Key words:Ecological civilization;Global scenic;Construction mode;Shanchuan in Anji

从10多年前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启动至今,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很大成效。步入“十三五”时期,城乡统筹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应结合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先导,加速转型升级。安吉县山川乡是浙江省最美乡村之一,于2015年1月获批全国首个全乡域4A级旅游景区,成为全域化景区建设的经典范本,本文将在生态文明视角下分析山川全乡域景区建设模式,为美丽乡村的深度变革提供创新实践思路。

1 安吉山川全乡域景区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乡村全域化景区建设,是指在县、镇或村的全范围之内以景区标准加强规划、建设、管理与经营,构建生态良好、盈利充分、功能多样的综合性大景区,实现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作为美丽乡村高层次发展阶段的创新举措,其必要性在于: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需长期探索的实践过程,初期以环境整治、资源保护、乡容改善为主要内容,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呈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态势;随着城乡一体化要求的提升,后期建设转向宜居宜业宜游等多样化功能开发,通过强化经营和整合资源,将分散于各点的生态优势转化为财富优势。同时,单个村落各自为政的小规模发展局面不利于乡镇生态资源的整体开发,且乡村风貌的同质化也影响投资效益,导致部分资源浪费。全域化景区建设有助于丰富美丽乡村建设载体,创新生态经济的经营模式。

美丽l村景区全域化力图打破景区内外的界限,营造处处是风景的乡村旅游体验,这一理念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基础条件有较高要求,只有基础条件成熟的地区才可能完全实现[1]。安吉山川乡位于湖州最南端,因山川广布而得名,46.72km2行政区域内涵盖6个行政村,43个村民小组。从2003年开始,山川乡围绕“生态立乡,旅游强乡”的战略推进生态环境建设,通过“五改一化”和“双百千工程生态村建设”,大力改善乡容乡貌、配备完善服务设施,将高家堂村、马家弄村等建成典型示范村。山川全乡拥有91.3%的植被覆盖率,优美生态成为10a山水变迁的缩影,曾获被评为中国美丽乡村精品乡和新浪浙江十大旅游目的地。2013年,山川接待游客达50万人次,直接旅游收入6 800万。生态环境的优化、休闲项目的落地、绿色经济的兴盛,在加上知名度的扩大和游客量的递增,都为山川实现景区全域化奠定了基础。

2 安吉山川全乡域景区建设模式

景区开发是依据当地条件,投入适当资金,通过科学的调查、评价、规划、建设、经营等,使未被利用的资源得以利用,已被利用的资源在深度和广度上得以加强的过程[2]。山川乡凭借美丽乡村建设的前期优势,于2010年提出4A级大景区建设,2012年开启生态之路,落实空间规划、资源挖掘、产品设计、产业推动等,依据时间维度,可将山川全乡域景区建设模式归纳如下:

2.1 目标定位与战略规划 全域化景区建设的首要环节是进行合理的定位与规划,在目标选择和价值判断的基础上预测景区开发的任务、内容和成果要求,对景区要素进行统筹部署,促进资源与市场的匹配。

2.1.1 以“浪漫山川”为目标 寓意深刻、特征鲜明的形象主题是一个景区的标志,构成规划与经营的核心目标。山川乡依托自然环境优势创立“浪漫山川”生态文化品牌,作为全乡域景区的灵魂。“浪漫”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都是满足生存需求之后的高层次精神需求。“浪漫山川”在生态优美的基础上更为强调人景交融,旨在将美丽乡村打造为情缘的起点,心灵的归宿。因此,景区功能定位是多样化的,除休闲娱乐之外,更为注重人文体验。同时,作为美丽乡村深化改革的举措之一,以“浪漫”旅游产业的经营增加当地村民收入,提升生活幸福感,也是景区开发的重要目标。

2.1.2 以“一区两带两组团”为战略 随着美丽乡村的升级,山川兴起大批休闲旅游项目,仙龙峡漂流、芙蓉谷景区、老树林度假酒店、品园山庄等精品点已经成为该乡景区创收的增长极,也是人文和谐的中心点。经济学家纳・松巴特提出“生长轴”,认为空间极化不仅只出现在若干点上,也会出现在连接各点的重要交通干线及其沿线的线状地带[3]。山川乡提出“一区两带两组团”的建设模式,其中一区是指山川乡域大景区,两带是指高家堂村和马家农村沿溪一带、大里村和船村沿溪一带,两组团包括美丽乡村示范村和精品度假项目群。通过点线面结合的战略布局,借助各个旅游产业精品点的优势带动整个乡村旅游经济的增长。

2.1.3 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宗旨 山川乡景区建设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宗旨,不以牺牲乡村原生态为代价发展旅游业,投入大量资金和技术力量加强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造。首先,加大资金投入。在道路建设中投资534.5万元、河道整治中投资1 000万元、林荫道路建设中投资315万元。其次,重视污染治理。关停多家造纸厂和竹拉丝工厂,搬迁公墓和散坟,建成农村垃圾中转站,引入美国阿科蔓生态处理技术治理水源污染。生态保护型的景区开发模式使生态文明与绿色经济同步发展,村民通过环境改善提高生活质量,依靠绿水青山发财致富。

2.2 资源整合与品牌塑造 旅游资源的丰富多元是游客产生独特体验的必要条件,生态文明视野下全域化景区建设需兼顾效益丰厚与生态良好的统一,围绕形象品牌的塑造与传播,整合、优化乡村景区资源。

2.2.1 鼓励乡民参与建设 全乡域景区建设直接影响当地村民的日常生活,景区开发务必要考虑村民需求,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山川乡景区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使村民成为旅游环境的改造者、景区业态的参与者、旅游服务的从业者和最终的受益者:村民入股旅游公司,如高家堂村有100多户村民是景区股东;400多名“50、60”人员实现家门口就业,遍布景区检票、导引、安保、物业、电修等岗位;工匠艺人重返竹编行业,激活景区手工艺品市场;更有七八十岁的老人向游客展示手工豆腐、年糕等的现场制作方法。人居环境的改善和村民收入的增加使全乡域景区经营变成常态,家家户户为景区建设贡献力量。

2.2.2 绿色高端招商选资 适度引入社会资本,有助于最大化开发和整合乡村旅游资源,依托项目运作实现大景区建设。山川乡经历从引资到选资的转变,按照景区建设需求和生态文明准则有选择地挑选项目,严格落实项目审查制度,保持山川乡原始风貌。2011年至今,引进项目20个,总投资近10亿元,创建既能体现本乡特色,又能推动山川发展的休闲旅游项目,如仙龙峡、七星谷、落伽山、林清轩、老树林等。同时,山川乡积极鼓励社会资本投入高端民宿建O,以先进的民宿经营理念,将自然生态与时尚家居相结合,借助新媒体加强营销,满足都市白领阶层需求。

2.2.3 加速文化品牌传播 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发必须与文化融合才能形成品牌,品牌必须经营才能鲜明,必须经历产品营销、精品营销和文化营销后才能稳定[4]。“浪漫山川”生态文化品牌的经营依赖于丰富的景区实体,如“五坊六艺”民俗区、“清灵佛禅”感悟区、“山水乡村”生活街区、“安逸隐世”住宿区、“山民生活”体验区;还有多元的活动载体,如按照12个民俗节日推进美丽乡村深度经营,使游客于每个月份都能体验不同节气的乡村风情,在亲子游戏、农事体验、团队协作、体育活动中放松身心。此外,旅游品牌的传播离不开媒介,“浪漫山川”通过标志设计、网站建设、专题拍摄、新闻报道等综合形式不断扩大知名度。

2.3 环境维持与深度经营 全乡域景区建设意味着乡村旅游资源的重新整合与均衡发展,这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伴随着资源的消耗、更新和重组。为此,需依据景区容纳能力和旅客需求变化,维护景区环境、优化经营管理策略。

2.3.1 科学调控维持景区环境 全域化景区提供高品质的休闲旅游服务,有效避免了交通堵塞和景区拥挤,但其空间承载力并不是没有上限的,一旦游客人数超越接待能力,就会降低旅游品质,增加环境负担。为此,山川乡特意邀请省内外旅游业专家进行评估测算,综合生态环境承载力、游客体验效果等因素核算出最适宜的日接待旅游人次为3 000人,景区严格按照这个标准控制接待人数。同时,为了维护全域化景区创建成果,山川乡制定了《4A级景区精细化管理实施办法》,由乡村干部依据精细化标准进行卫生督察,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促进全乡域大景区长效管理制度化、保洁队伍职业化、垃圾分类常态化。

2.3.2 着力提升生态文化品味 文化是景观的灵魂,体现品牌核心价值。乡村全域化景区的建设离不开内涵的挖掘与品味的升华,在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充分运用传统农耕文化、乡土文化知识、民族文化遗产等传统“三农”旅游资源,新建成或恢复了江南威风锣鼓、大里双龙、竹马灯、鳖鱼灯等一批民间文艺队伍,并融合了当地竹、茶、孝、民族、书画等丰富的文化元素,使每一处景观都能渗入人的主观意识。同时,山川乡注重乡民原创文化的培育,如“爱在山川・礼待自然”生态家庭演出活动展现了乡村人民的别样风情,在生动有趣的文化演出中传递生态理念。

2.3.3 广泛吸纳内外合作力量 全域化景区并不是一个僵化封闭的空间,它与外界存在广泛的资源与信息共享交换。一方面,在乡村内部需充分发挥当地政府、企业、农民的合力,山川乡在“政府引导、村级主体、企业带动、农民参与”四位一体的协调机制作用下建立起“村企合作发展乡村旅游双赢模式”[5];另一方面,景区积极开展对外联络,不断丰富旅游品牌营销策略。山川乡与浙江旅游学院开展校地合作,依托高校社会服务平台和专业研究队伍,共同实施旅游业态人才培养、旅游品牌特色创建、乡村旅游服务提升等多项工程,探讨全乡域景区规划建设与经营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问题,不断推动全乡域景区的深入经营。

3 美丽乡村全域化景区建设模式运行需遵循的原则

作为首个乡域国家级4A景区,山川乡自2015年至今加强景区项目经营,全长6.1km2的旅游环线即将形成,巴伐利亚风情酒店、宋院南禅精品酒店、零碳度假营等项目相继落实,各项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山川乡创新实践为其它地区提供了样板,全域化景区建设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遵循以下原则。

3.1 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 全域化景区建设走精品化路线,景观与产品的设计开发需充分符合受众需求。乡土特色是全乡域景区高品质要素之一,景区开发要注意就地取材,发挥当地独特景观资源的作用,尤其注重村民原有的生活方式,保护与继承优秀的乡土文化。山川的百年老宅和古巧栈道等人文景观,以及威风锣鼓和竹马花灯等民俗活动,形成别具一格的地方特色。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在闲时赶往乡村享受度假生活,景区项目设计还应与时俱进,跟上现代步伐,不断创新思路迈向精致化。山川乡轻奢型民宿建筑将乡村的淳朴和城市的现代相融合,做到既亲近山水又彰显现代生活品质。

3.2 异质性与整体性相统一 美丽乡村在打造全域化景区时需有一套完整的体系,这与景区的目标定位和品牌塑造息息相关。全域化并不意味着乡村内每一处都要有景点,而是由几个精品点、几条精品线相互衔接而成的若干景区要素的最优化组合,每一种景区要素都有着独特的功能特性和视觉特征,从不同角度服务于景区形象主题。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这是全域化景区形成的重要原理。山川乡大景区以“浪漫山川”为目标,推出11条精品旅游线路,设置观光区、采摘区、展示区、休闲区等多个模块,各种休闲项目设计均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异质性与整体性的有机统一中实现全乡域景区的浪漫风情。

3.3 形式与意境的交融统一 随着城乡统筹一体化的推进,乡村景区功能也经历转型升级,从单纯的身心放松逐步演化为文化渗透、寓教于乐和性情陶冶。游客除了欣赏山川美景、呼吸新鲜空气之外,更希望返璞归真、重享儿时乐趣、せ厝松真谛。为此,景区项目的规划建设应充分考虑现代人的情感需求,通过设计丰富的旅游活动,使游客在景区内享受审美、休憩、体验学习、情感增进等多项功能。山川乡大景区依靠自然生态优势实现空间视觉美学效果,同时更为强调自然生态与乡土文化的结合,举办系列亲子活动、情侣活动,做到乡村景区“形”与“意”的交融统一,提高旅游景观的文化品质。

3.4 吸引力与承载力相协调 具有吸引力的景观项目虽然给乡村带来了客观的旅游收入,但是仍会引起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生态平衡的打破。因此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就要充分考虑景观项目与乡村原始风貌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以生态保护为重要原则精选投资项目,合理布局景观要素,将对乡村环境的破坏和村民生活习惯的影响降到最低。随着大景区建成之后游客量的增加,势必考验景区接待力和环境承载力,这需要当地政府对旅游经济效益和乡村生态环境之间进行理性取舍,运用专业力量科学计算景区承载力,制定合理的开放运营计划并严格实行,兼顾乡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最终谋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宴.美丽乡村样板村的兴旅之路[N].湖州日报,2014-11-11.

[2]王军.试论乡村生态旅游文化品牌的营销[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1):82.

[3]徐福英.基于城乡统筹的旅游业发展研究:模式建构与类型分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137.

第2篇:乡村旅游战略规划范文

关键词:城市旅游规划;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7-0126-02

1 城市旅游规划的兴起与发展

城市旅游是一个范畴,是基于旅游目的地标准而划分的几种旅游类型之一,是发生在城市的各种游憩活动及以城市为旅游目的地、以城市为旅游吸引物招徕游客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称,其实质是对现代城市文明的向往和追求。城市旅游几乎是与近代旅游同时出现的,因而并非一种新现象。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旅游业所带来经济效应的不断增加,旅游在城市复兴、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城市就业、满足居民游憩需求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城市政府越来越重视旅游和休闲产业的发展,并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编制城市旅游发展规划以指导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最早的城市旅游规划是1985年北京市经过近一年调查编制完成的《北京市旅游发展战略规划》。作为第一部政府主导型的市域旅游战略规划,其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随之而来几个重要的旅游城市也相继编制了旅游发展规划,包括《秦皇岛市旅游总体规划》(郭康,1988)、《上海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研究》(范家驹,1990)、《三亚市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王兴斌,1992)、《深圳市旅游发展规划》(陈传康,1992)等。

1995年国家旅游局评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将城市旅游规划作为评优重要指标之一,进一步刺激了城市旅游规划的发展。1996年,陈传康提出城市旅游规划的研究提纲,界定了城市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1999年《旅游发展规划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对区域旅游规划的内容进行了规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城市旅游规划逐渐形成基本的范式,作为一个系统性规划对指导和促进城市旅游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城市旅游规划在现实中也遇到了相当多的问题,形成对城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制约。

2 城市旅游规划面临的问题

2.1 旅游规划水平不高

旅游规划在我国起步较晚,国际上真正的旅游规划发展起来也不过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因此,关于旅游规划可供借鉴的成功规划案例并不多,再加上旅游规划本身具有地域,文化差异,使得我国大多数旅游规划编制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免不了存在与环境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规划水平有待提高。

2.2 旅游规划中科学性匮乏

虽然数字规划已开始出现,但我国大部分旅游规划仍属于感性规划。具体表现为:原则多,实质内容少。旅游规划停留于理论层面上分析,缺少具体的发展思路和策略,规划项目雷同类似,缺少地方特色,出现各地旅游区同一化现象;定性多,定量少。规划缺少有效的技术方法,以主观经验为主,缺乏可信度,可靠性;缺少一套独立的技术手段。在实际操作中,对不同层次旅游规划的内容、重点、技术过程和方法没有一个统一与弹性的界定,这使得规划出来的成果五彩缤纷,缺乏可比性;缺少旅游理论支持。对旅游的理解不全面,唯旅游而旅游,缺少对旅游最基本的理解。

2.3 旅游规划执行不力

旅游业的发展使旅游规划市场供不应求,但现实的情况是规划编制出来仍免不了“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尴尬命运,究其原因,除了规划的操作性不强外,还与旅游规划的自身特点有关。旅游规划的执行需要国土、交通、环保、建设、服务业、商业、宗教、教育等相关部门及各社团的共同参与,涉及面广,部门间无隶属关系,长期缺乏有效的沟通和支持、各行其是,协调困难;旅游规划发展较晚,法律地位和被重视程度远不如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在与二者执行发生冲突时,旅游规划的实施难免受到制约;旅游规划的执行需要大量资金作保证,但出钱的是政府和企业,与规划者无关,目前的规划大都是规划单位承包给企、事业单位或各院校编制的,在编制过程中这些单位的着眼点是规划成果在学术上是否立得住脚,数据的分析和结论是否经得起推敲,较少考虑规划在经济上的可操作性,规划即使编制得面面具到,高屋建瓴,但却会因资金庞大,筹集不足而搁浅。

2.4 旅游规划缺乏适用性,盲目追逐潮流

目前,一些政府为了体现对旅游业及规划的高度重视,盲目聘请“洋专家”来搞规划。虽然我国的旅游规划与发达国家的相比存在一些差距。但也应慎重对待,不能认为外国人做的就一定优于中国人。一个好的旅游规划关键的是要体现地区性差异,突出当地文化、地理特色,外国专家编制的规划往往缺乏对本地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对赖以生存的国内市场研究。

3 完善城市旅游规划的对策

3.1 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相关机构,促进旅游规划的研究和制定效度

旅游规划涉及到很多的行业,其规划的资源又各有主管部门,但旅游局既不可能包揽其他部门的管理职能,又不可能在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法规支持下成为与相关部门协调进行旅游管理的中心角色。因此需要成立更高级别的旅游委员会或者旅游产业领导小组这种统一领导和分层管理相结合的旅游管理新体制,以改变旅游业体制部门分割、多头管理的现状,作为旅游规划实施的主要机构.旅游产业领导小组与旅游委员会相比,两者虽职能上较相似,但前者在组织形式上相对松散,不利于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长效运作机制。旅游产业领导小组的管理和协调职能在政府主导的旅游发展初期阶段效果显著,但长远看,旅游发展委会的模式更加适合。

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由市政府主管旅游相关业务的常务副市长兼任,由旅游局、计委、建委、文化局、园林局、国土局、物价局、工商局以及当地主要景区主管单位的负责人兼任委员,下设职能部门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由旅游委员会负责委托制定城市旅游发展战略,负责相关工作的综合协调,组织协调城市旅游环境和基础设施、旅游交通、商贸购物、住宿、旅游文化娱乐等各类资源的整合、优化配置与规划指导,可以很好地协调旅游规划所需的资源以及规划实施所需的各种力量,保证旅游规划的有效实施。

3.2 利用科学技术等资源为旅游规划提供支撑

数字旅游规划是全球旅游界共同面临的课题,从感性规划到数字规划的转变将是历史的必然。为完成此转变,需要有相应的硬件和软件支持:国家要建立完善的旅游统计制度,保证统计数据的科学性、多维性、动态性;建立国家旅游信息数据库网络,对旅游发展进行动态研究,并使资源合理共享;建立旅游市场调查体系,进行定时和不定时抽样调查,“监测”旅游系统的运行状况,为规划决策提供依据;同时优秀规划研究人员的培养和合格规划研究机构的设立也是十分重要的。

3.3 增进旅游规划的执行力度

旅游规划执行困难是困扰我国规划人员多年的问题,这里面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所以要解决旅游规划执行难的问题,即要有制度,技术和资金保证又要有规划的改善和创新。理论技术不过关的规划人员不能参与规划编制;操作性不强,无经济可行性的规划不能采用,执行规划时,上下级相互配合,有问题及时反馈;部门间相互配合,有任务协作完成;政府、企业相互配合,建立良好伙伴关系。再引入监督机制,对规划实施过程进行严格监督。这需要尽快完善现有的旅游规划相关法律,在规划人员的资格和规划单位的资质上作具体规定,严格规划审批制度,坚决不能让不合格的旅游规划通过并实施执行,加强监管力度,成立专门机构对旅规划全程管理,并监督规划的实施进程,在政府与企业的合作中引入市场机制,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拓宽融资渠道。

旅游规划是一个需要多部门合作参与实施的,我国行政管理的垂直管理模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部门之间的独立性和封闭性,所以,旅游规划要增强自身弹性和与其他部门规划的协调性和衔接性,便于实践操作,最好是政府能在各部门之间建立一个信息平台,将各部门的规划信息互通,使规划人员能及时准确了解规划信息,在编制时能做出合理决策,减少执行时的冲突。另外,也可组织相关部门、企业成员及专家学者集体参与商议规划的编制,但旅游规划涉及部门众多,牵涉大量经济利益,很容易导致规划的平均主义或久持不下,所以在有大量人员参与的情况下,应做好组织工作和协调工作尽量使合理的意见和措施被采用。

3.4 提高旅游规划的法律效应

制定基本法或者地方立法。旅游规划的实施效力不够和旅游规划的法律层级不高有很大的关系.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出台旅游基本法――《旅游法》或者制定《旅游规划法》。不过目前,旅游立法的条件并未成熟,因此,为了让旅游规划的实施做到有法可依,可以尝试制定《旅游规划条例》或《旅游规划管理办法》,比如陕西省、海南省、淄博市等省市已经出台的旅游规划管理方面的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目前相关法律不足的现象。

借助城市规划立法。城市规划依据《城市规划法》而具有法律效力,获得实施的保障.因此城市旅游规划也可以通过与城市规划协调,对城市规划修编,增加旅游规划的部分内容,使城市规划中有关城市旅游的内容规范化、法规化,借助城市规划的法律效力获得城市土地的合法使用权,保障将城市旅游规划落实到空间布局上。

3.5 关注配套设施建设

城市规划根据城市旅游发展规划确定的现状游者人数、规划期内预测人数以及旅游者对有关设施的平均使用频次,调整城市公共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基础设施的规划标准和布局,尤其是宾馆酒店、会议展览设施和交通、供水、供电、排污设施在选址上应方便游客的使用和旅游开发的配套。在休闲娱乐设施和商业服务设施的布局中,应合理安排各项设施的空间组合关系,以增强设施对游客的吸引力。同时,旅游规划中也应充分考虑到城市规划的承载量对游客的容量进行调整,并且参照城市规划的基本区划进行旅游设施和服务的配套。

4 结语

城市旅游规划是城市旅游的重要部分,在整个旅游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城市旅游规划自身面临很多问题,注重实际,以问题为出发点必然对全面的认识其地位、作用有所助益。通过制度设计、法律效应等措施对城市旅游规划科学性的提升,必然为城市旅游规划的制定提供支撑和保障。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在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兴起的当下,城市旅游面对更加多元的竞争,政府相关机构如何把握两者的关系应该成为考察的重点。拥有话语权的政府以什么样的理念来权衡两者的发展,必然影响旅游规划的制定。在城市旅游规划的制定中怎样契合,形成双赢或良性竞争,将成为未来城市旅游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务者和研究者都必须审慎的对待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1]钟栎娜,万强.城市旅游规划的实施困境与实施要则[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9,(01).

[2]王皎,王晓东.关于城市旅游规划若干问题的探讨[J].科技咨询导报,2007,(07).

[3]邹再进,田洪.论城市旅游规划研究的对象与任务[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2,(01).

第3篇:乡村旅游战略规划范文

百翠山庄始创于2009年,经过六年发展,已成为全国首家集吃、住、娱、文、礼、雅为一体的一站式有机度假农场。

圆您私人农场梦

作为国内首家限量会员制私人农场,百翠山庄的客户主要来源于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发达城市的高端富裕人士,为其提供私人农场的专业投资策划、运营管理和产品营销,为城市精英回归精致乡村生活、成就田园梦想、拥有自己的私人农场提品和服务。百翠山庄以满足客户彰显独特生活方式和品味的需求为目标和优势,成为了高端生态旅游产业中的领跑者。

百翠山庄的产品体系以会员制私人农场为核心,配套度假以及保质保量的有机蔬菜摘即配等增值服务,让会员在享受优质服务的同时获得更多收益。

百翠山庄为会员,即私人农场主提供了全套的农场优质服务,包括有着丰富管理经验的专业团队及农夫、有机生产技术以及高品质种子、有机肥和其他农业生产物资等。私人农场主认领的土地,其经营使用权归属本人,会员可以选择的经营模式包括:完全自主经营、自主经营委托百翠山庄进行日常管理、完全委托经营管理。

在增值服务方面,作为主打之一的度假服务已经发展完善。从2015年开始,百翠山庄已经开发出多城市连锁式乡村度假服务。想拥有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吗?打一个电话,百翠管家会为会员安排好一切。利用同为主打服务之一的摘即送宅配服务,会员可享受到私人农场的自产农产品从采摘到配送24小时内直送到家的高端体验。浙江百翠发展至今,已经完善了包括有机蔬菜、水果、大米、肉类、蛋类、豆类及其他二次产品的全品类有机目录,竭力让会员拥有健康、营养的饮食。

领跑高端生态农业旅游

除了完美周到的产品及服务,百翠山庄作为目前国内高端生态农业旅游的领跑者,还具备其他一些独有的行业优势。山庄兼顾了国内消费群体对农业生产的操作、农产品利用的需求,并吸取欧美的住宿型农场乡村休闲度假模式的优点,打造了山庄独特、高端的商业模式,包括会员制、系列型,并与有机农业和生态度假旅游结合。

所谓会员制,是指百翠山庄的客户全部为山庄会员。通过成为会员并缴纳年费,客户可获得百翠提供的各项优质服务及上文提到的高质量产品。会员制保证了客户的稳定性和黏性,同时也使得客户能够获得私密的高品质农场主体验和定制化服务。这种家人式服务和农场主体验远胜于一般的农家乐、度假村,能够让会员获得高端极致的私人享受。此外,百翠山庄打造了系列的私人农场,通过快速复制成功模式实现规模经济,在确保运营成本稳定低廉的同时获得可观的营业利润。

目前,百翠山庄已完成浙江百翠项目的运营,桐乡百翠项目的建设开发正在进行,广东百翠项目已完成选址,北京百翠项目也已开始协议洽谈。百翠系列山庄已经快速地在全国各地建立了根据地,在市场方面已占据了绝对的领先地位。

百翠助您创业创富

百翠山庄不仅有超前的商业模式,它的未来战略规划也极具吸引力。百翠山庄以平安地产为主要战略合作伙伴,开创性地将度假农场引入到养生地产项目中,共同打造集居住、生态养生度假和有机农业生产宅配等相融合的养生生活社区。未来3~5年,百翠山庄将依托与平安不动产的战略合作,将山庄作为配套设施建设与平安高端养老社区相结合,实现全国范围内的扩张。

平安不动产以当今全世界公认的最理想的退休生活模式――持续照料型养老生活社区(CCRC)为蓝本,引入先进养老配套、服务体系及专业团队,在浙江桐乡全力打造了其养老地产领域的重要作品――合悦・江南。未来,并将在全国复制“三位一体”的全龄化养老社区。百翠山庄作为其战略合作伙伴,将优先获得系列养老社区项目的合作经营权,此项合作为百翠山庄未来在全国各地的复制提供了良好的合作机遇。

第4篇:乡村旅游战略规划范文

电影背后的故事

2012年9月,由实长篇小说《白鹿原》改编的电影《白鹿原》(White Deer Plain)火热上映。随着电影热播,影片展现的厚重关中文化,成为舆论热议的话题。然而,电影背后的故事却不为人知晓。

电影《白鹿原》于2010年由陕西旅游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陕旅集团”)投资拍摄,期间历经几番蹉跎,于2012年9月在中国大陆全面公映。电影《白鹿原》杀青后,陕旅集团投资修建白鹿原文化产业基地(以下简称“白鹿原景区”)。那么,陕旅集团为何要不惜风险以重金投资电影,并斥巨资建设影视文化旅游区?

这要从陕旅集团的经营理念开始讲起。陕旅集团一直尝试将传统旅游业与文化结合,成为一家多元化、多功能的旅游企业。纵观国内各旅游景点,缺乏文化资源支撑、缺乏差异性往往会使它们陷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寻求文化差异,给游客不同的文化体验,才能发现更多的旅游需求。

人文陕西,山水秦岭。就文化资源来说,陕西旅游无法脱离地域历史与民族文化而存在。到陕西省旅游的游客更注重领略陕西文化,欣赏诸如兵马俑这类富有历史与文化底蕴的风景。陕旅集团决定将文化作为游客体验之旅的核心,在此理念之下,陕旅集团进行了一系列尝试,中国第一家剧院餐厅——唐乐宫、在华清池上演的实景舞剧《长恨歌》,以及在延安圣地大剧院常态化演出的大型红色历史舞剧《延安保育院》是最为典型的几个案例。

正是在以“文化为核心,开发体验式旅游”的战略思想之下,陕旅集团萌发了投资影视旅游基地的想法。

陕西有着厚重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可谓是一部渭河平原五十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班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故事中,主人公六娶六丧,一个家族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活剧,厚重深邃的思想内容,复杂多变的人物性格,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绚丽多彩的风土人情,极具震撼力。陕旅集团选择投资拍摄电影《白鹿原》,并在此基础上打造影视文化旅游区,展示白鹿原地区的风土人情,带人们去真实体验关中文化。

陕旅集团的主业并非投资与制作电影。陕旅集团董事长张小可先生表示:“这部戏组合了陕西的作家、陕西的故事、陕西的投资、陕西的导演、陕西的美术。”陕旅集团投资1.2亿元拍摄《白鹿原》,作为投资方,陕旅集团一方面确保资金到位并将企业财务管理的方法融入剧组管理中,一方面尊重导演和演员的艺术创作,并不干涉。同时,陕旅集团深度参与宣传发行,组织观影、学术讨论等活动,而不是简单地委托给发行公司。截至2012年10月31日,该电影票房总额为1.4亿元。

电影《白鹿原》在全国的热播只是一个契机,而更重要的是,如何用白鹿原影视文化旅游区来更好地展示关中文化,如何给游客提供更便捷的机会来体验关中文化。陕旅比其他制片人付出更多努力的原因也正在于此。

描绘中的白鹿原景区

陕旅集团总经理周冰先生指出,白鹿原景区是要探讨这样一种模式,即,如何通过文化传播景区知名度,如何通过旅游延长文化产业链。

从地理位置来看,白鹿原项目场地位于陕西省蓝田县前卫镇杨木寨村何家沟,距离蓝田县城16km,距离西安40km(见图1)。项目所在的白鹿原南部区域,拥有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是深深浸透关中文化的典型区域,也是西安-白鹿原生态旅游观光带和南部秦岭生态旅游带的交汇区域。从文化背景来看,白鹿原地区呈现的是一种典型的关中农村文化,是完整的中国农耕文化聚落,崇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红楼梦》成就了大观园,白鹿原景区如何才能取得比大观园更好的效果?

作为人文主题景点,白鹿原景区的目标是每年接待50万人次以上的游客来参观、游览和消费。其次,白鹿原景区意在填补关中文化特色建筑的空白,可以作为影视剧拍摄场地。日本环球影城在开发刺激性、艺术性项目活动,打造文化产业链上的成功,杭州宋城景区在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为白鹿原景区提供了重要参考。

目前,陕旅集团将景区规划为五部分(见图2),其中,占地190亩的白鹿村、白鹿镇,占地400亩的滋水县城构成白鹿原影视区;另外,综合服务区、欢乐体验区、关中文化区、生态休闲区也都在建设中。目标是集中展现以关中文化为代表的黄河文明。

白鹿原影视区作为主题景区,将向游客生动展示《白鹿原》中涉及的场景及文化,使游客有机会体验电影角色,感受电影拍摄的魅力;而作为影视基地,景区内利用电影工艺做旧的建筑又将为剧组服务。欢乐体验区拟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以关中传说传奇、乡村童趣游艺文化为核心,打造多种游戏供游客体验。关中文化区以民俗文化为核心,利用建筑、美食、店铺等载体演绎关中文化,让游客感受关中文化的厚重。生态休闲区对何家沟北坡地现有水塘、荒坡地进行改造,供游人休闲观光及影视拍摄所用。综合服务区的功能定位为:停车公交、售票补票、导游咨询、引导聚散、餐饮购物、办公保障等。

白鹿原景区项目规划时限分为两个阶段:近期为2012-2017年;中期为2018-2023年。其中,近期建设目标为:建设白鹿原影视区、综合服务区、欢乐体验区、关中文化区等相关项目,带动整个旅游区开发的良性循环,塑造白鹿原影视文化整体环境。中期发展目标为:建成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影视基地+主题景区”特色旅游目的地;争取成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实现发展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白鹿原的营销战略

现在已经不是“酒好不怕巷子深”的年代,“酒好更要吆喝响”才能将好酒卖出去。纵然有优良的产品设计,完备的基础设施,如果没有合适的营销策略,景区影响力的提升就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那么,白鹿原景区如何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游览与合作?如何创造更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面对众多优势对手,白鹿原品牌如何突围,成为独树一帜的强势品牌?

客源分析与预测

目前,中国旅游业发展到了黄金发展期,据中国旅游研究院预测,到2020年,中国国内旅游将超过50亿人次,旅游总收入将达到4.5万亿元。2011年,陕西省接待境内外游客1.8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325亿元,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省GDP的11.04%。而西安市,2011年旅游人数突破60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了530亿元人民币。(数据来源:《陕西省旅游业十二五规划&2011年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2011西安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陕旅集团将目标市场分为三类:一级市场,即西安市及周边城市,预计开业后第一年客流量可达84万人次;二级市场,即陕西省及周边省份,预计开业后第一年游客潜力可达21.7万人次;机会市场,指京津唐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成渝城市带。西安与京津唐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成渝城市带这四个经济圈带交通联系十分紧密,这些区域也可以成为白鹿原景区的机会市场、并提供高端消费群体。

定位与竞合分析

影响景区客流量的因素有很多方面,客源市场的繁盛并非景区客流量的保证。白鹿原作为休闲旅游的主题景点和影视基地,面临着两方面的挑战。

一方面,挑战来自其他影视基地。如,宁夏镇北堡影视城、横店影城、曲江骊山影视基地、西咸影视产业园区。与这些影视城相比,白鹿原景区可挖掘的影视素材较少,暂时未能形成规模影响。曲江骊山影视基地一经建成,将与白鹿原景区构成直接竞争关系。另一方面,竞争压力来自与其同类的景区。如,大唐芙蓉园、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秦岭欢乐世界。

西安精品旅游景区众多,白鹿原作为以休闲旅游为主的新兴主题景区,必然面对相关竞争和分流。面对这种分流,白鹿原景区该如何积极应对,这是他们面临的严峻问题。

旅游产品开发与营销

在旅游产品规划上,白鹿原景区确定了几条原则:市场导向,适应需求;突出品牌建设;有序开发,突出重点;系统开发,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白鹿原景区将旅游产品分为影视专题、欢乐体验、生态观光三类。

影视专题旅游产品是整个景区的核心产品,以《白鹿原》小说和电影为基础,凸显“情景再现”及“参与性”。陕旅结合对关中文化的理解,以及游客的娱乐需求,将影视专题旅游产品分为场景再现、影视演艺、影视互动等类型。

欢乐体验专题旅游产品以动感基调的互动体验为主,将白鹿原以及关中文化的典型事件融入旅游项目中。陕旅将这类产品分为视觉感官体验、参与性互动体验、乡村童趣体验、温室体验。

生态观光专题旅游产品根据将军岭隧道出口及S108道路上的视线角度,作展示性的景观处理。生态理念的融入,根据植物的季相变换选择相应(开花、常绿、色叶)植物,以混交林的方式种植,随着季相的变换,产生不同的植被景观效果,为游客提供不同的视觉感观体验;同时,适当考虑经济果林的种植,在果实成熟期可增加游客的参与性。

第5篇:乡村旅游战略规划范文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以产业兴旺为重点,提升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一是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打造特色产业。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大农业标准化种养作用与效益的宣传和推广农业标准化种养实施经验,推广高效成熟绿色立体养殖模式。鼓励支持企业参加农展会、博览会、交易会、推介会等经贸活动以及名优农产品评选,提高资源农产品整体知名度。目前我县以优质谷、红提、西红柿、猕猴桃、辣椒、茶叶、食用菌、百合、中草药等为代表的特色种植业及以竹狸、生态猪、生态牛、黑鸡等为代表的特色养殖业已初具规模。例如特色产业“三木”药材种植面积22.8万亩,白芨、重楼等特色作物1.95万亩(其中:高山优质茶叶0.5万亩、百合种植0.3万亩、白芨0.6万亩,重楼0.2万亩,玉竹0.35万亩)。二是示范引领、以点带面,加快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重点围绕粮食、水果、蔬菜、食用菌、药材、肉牛肉羊、  生猪七大种养业,以及富硒农业、有机循环农业、休闲农业三个新兴产业加大示范创建力度,促进大宗农产品品牌化、特色农产品高端化。目前全县累计完成创建自治区级核心示范区1家、市级1县、县级4家、乡级26家,示范区通过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等举措,为全县现代农业发展起到了标杆作用,有力示范带动了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

(二)以生态宜居为关键,村容村貌日新月异。一是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全力推进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农业农村设施进一步完善。2019年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项目,项目总投资983.13万元,共分29个项目点,新建渠道38.96千米、拦水坝1座,项目建成后改善灌溉面积2000亩,恢复灌溉面积600亩。2019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1166.2万元,项目建成后,可新增粮食产量426吨、水果279吨、红柿25吨。2019年生态乡村示范建设工作, 12个村屯道路硬化道路20000多米,14个村屯安装太阳能路灯300盏,1900余户、11000余人。二是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目前已发放宣传资料15600张,悬挂宣传标语451条,电视、报纸等媒体宣传次数868次。清理积存和散落的垃圾累计20939吨,清理河塘沟渠累计21.3公里,清理废弃秸秆农膜及露天堆放农业废弃物累计462.3吨,集中开展大扫除、大清洁的户数5153户,农村受益群众人数58775人。财政资金投入32万元,自筹资金408万元。将在24个自然村做无害化厕所600座,6个村整村推进无害化厕所,结合新农村生态(幸福乡村)示范建设点,建设6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点,建一座集市公共厕所,10座300户以上的村屯公共厕所。三是全力统筹抓好田园综合体项目。成立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举全县之力推进园综合体建设,引进全国第一批田园综合体创建区域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结合我县中峰镇独具的红提产业,旅游业态,乡村特色,佛教文化等量身定制资水丹霞田园综合体。目前县财政落实300万元设计规划资金,整合3000万元资金落实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000万元资金发展产业。

(三)以乡风文明为保障,凝聚乡村振兴正能量。一是实施乡村风貌提升三年行动,完成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和部分村庄实用性规划编制,达到特色风貌提升,乡村文明治理有效,基础设施全面改造,公共服务逐步完善的总体要求。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和农村风貌管控,传承发扬乡村优秀历史文化。二是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继续推进“改厨改厕改圈”工作,实现农村清洁厨房普及率60%以上、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90%以上、人畜混居改造完成率达100%。三是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大力提倡移风易俗,培育乡村文明新风尚。积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做好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农村土地确权颁证扫尾工作。健全自治法制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机制,完善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功能,发挥农村基层组织作用,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二、工作做法

(一)强化组织领导,精心安排部署。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县领导任副组长,县县直单位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全镇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部署推进重大政策、重大行动和重要工作,协调解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难点问题。并制定督促检查工作年度计划和阶段性安排,不定期开展督查,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有效工作机制。

(二)培育农业品牌,抓好示范区建设。通过抓有机农业政策落地、抓“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模式、抓标准化生产、抓质量安全体系、抓电商及订单销售模式等五大内容,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推进有机农业全覆盖,确保到2020年全县累计建成各级园示范区(园、点)102个、其中自治核心示范区2个,市级示范区3个,县级示范区3个、乡级示范园19个,村级示范点78个。

(三)加强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不断优化创业环境,借力“互联网+”发展,鼓励有能力的农民工、有文化的“二代”农民、有技能的“两后生”返乡从事涉农行业创新创业,支持优秀农业技术科技人员参与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大力培养懂经营、善管理、高素质的新农民。目前共开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310余期,培训农民2.48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2万余份,受益人数达5.8万余人次。

三、存在问题

(一)在培育带动型的龙头企业方面,我县农产品外销以初级产品为主,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龙头支撑产业发展的作用不明显。

(二)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方面,我县新型经营主体实力弱,成立的各类农民合作组织实力薄弱,带动能力有限,难以担负起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业产业化建设重任。

(三)在培育扶贫产业方面,我县属于典型的山区县,贫困村大多地处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贫困户科技文化素质不高,产业结构单一,农民收入低,普及农业技术不到位等因素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目标。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营商环境进一步改善,农村对人才吸引力逐步增强;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改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美丽资源”乡村建设四个阶段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农民收入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与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工作思路

1.规划先行,做好三个规划。一是县发改部门牵头做好全县的乡村振兴整体规划,统筹全县乡村振兴各项工作的。二是规划做好农村建设规划,确保农业、水利、住建等各项建设有序推进。三是农业部门做好现代农业产业区域规划,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2.示范引领,做好示范区域建设。一是打造资江沿线示范区域。以绕资源县城水为基础,以山水相依、碧水蓝天为主题发展资江休闲旅游产业,把资江沿线的旅游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主要内容,着力打造生态宜居示范区。以支部为龙头,以文明村创建和乡规民约制定为抓手,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好人家、好人好事评选,着力打造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示范区。二是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及其他现代农业产业,打造产业兴旺示范片。

(三)主要措施

(一)进一步抓好人才培育,建立技术人才库。着力培育一支懂农业、爱农业、爱农村的三农工作队伍。一方面要积极营造良好氛围,引导大学生、在外务工人员等人才回农村领办创办农业产业;另一方面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项目,加快农村人才的培养,为全市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第6篇:乡村旅游战略规划范文

1、旅游企业数量少,实力弱

江苏沿海地区旅游企业数量较少。截止2012年底,沿海地区共有国家等级景区79家,占全省的19.9%,星级饭店225家,占全省的24.9%,旅行社324家,占全省的17.4%。在旅游企业数量较少的同时,与江苏省其他地区相比,旅游企业的竞争力不强。以旅游业的支柱———旅行社企业为例,目前江苏沿海地区没有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旅游集团企业。具有出入境旅游业务的国际类旅行社仅为4家,与全省49家的数量相比,规模较小。2011年全省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前十旅行社也与沿海地区无缘。

2、旅游企业品牌知名度不足

目前江苏沿海地区的旅游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经济实力与宣传推广能力有限,品牌建设意识不强,游客对于旅游企业的了解也较少,影响了企业品牌知名度。目前,江苏沿海地区仅有南通濠河风景区2012年被评定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13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处。这与江苏省内其他区域旅游景区相比,竞争力和影响力较弱。酒店企业方面,南通市近年来发展较快,引入洲际集团、宙辉国际以及金陵酒店等国内外知名酒店管理公司,建设了中南大酒店、绿洲假日大酒店等一批高星级酒店项目,但从总体上看,沿海地区高质量的酒店较少,本土品牌缺乏。地区内创建的“家十分酒店”经济型酒店品牌,影响力只局限于区域之内,游客认同度不强,在与锦江之星、如家快捷、汉庭等连锁酒店集团品牌的竞争中劣势明显。旅行社方面,没有本地的知名旅行社,较大的旅行社例如南通康辉旅行社、南通中国国际旅行社一般是依托大型国际旅行社集团的子公司。

3、旅游企业品牌战略缺失

江苏沿海地区旅游产业链处于初步形成阶段,旅游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无暇顾及品牌建设和企业长远发展,甚至也没有专业的部门负责企业战略规划或品牌关系维护。旅游企业在旅游产品开发上缺乏创新观念,品牌意识淡薄,缺乏创新的内容,从而影响了区域旅游企业发展的整体水平。以沿海地区旅行社为例,目前沿海地区旅行社以传统的观光度假型旅游产品为主,忽略了市场的其他需求,经营范围雷同、产品无特色,相似旅行社之间竞争激烈。这就造成旅游企业在低端竞争中不断消耗自己,缺乏特色经营,也无法形成品牌。

二、旅游企业品牌建设策略

1、景区品牌建设策略

旅游品牌的建立是发展旅游的关键。江苏沿海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涵盖了全国所有的8个主类,其中28个亚类占全国31个亚类的90.3%,而117个基本类型约占全国155个基本类型的四分之三(75.48%)。江苏沿海地区应依据其海滨、湿地、海岛等特色旅游资源,打造“江苏滨海”这一大品牌,将众多零散资源融合一体,形成较为统一的形象品牌,从而提升江苏滨海地区景区的吸引力与市场感召力,促进江苏滨海地区旅游的飞速发展。各地可以围绕“江苏滨海”这一大品牌,深度挖掘品牌内涵,构建品牌体系。在现有的基础上建设以连云港花果山风景区为代表的山海神话文化旅游品牌、以丹顶鹤国家珍禽自然保护区、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代表的大潮坪生态旅游品牌,以南通濠河、吕四渔港为代表的江风海韵休闲度假旅游三大子品牌。同时,整个国际旅游市场的发展都在推进旅游区域一体化、这已成为强化区域旅游竞争力,打造区域旅游品牌的共识。旅游品牌的构建通过相互之间的区域协作完成,众多城市共同打造世界闻名的蓝色海岸。区域协作就是在一定范围的区域内,通过不同地区特色将资源进行有机组合,尽可能地发挥各地的潜力。因此,江苏滨海地区不应该是一个被行政单元分割的旅游目的地,而应通过从体制到资源的整合优化,建立以连云港、盐城、南通三个旅游中心城市为依托,整合周边旅游资源,挖掘、提炼旅游品牌,打造经营江苏的滨海品牌。

2、酒店企业品牌建设策略

江苏沿海地区应结合自身资源情况与旅游市场情况,建立特色酒店品牌。目前,江苏沿海地区的连云港、南通和盐城市是江苏的中等城市,酒店企业经济实力有限,和一、二线城市相比,商务客人还没有形成高星级酒店足够的客源。因此,不应盲目的投入到高星级酒店的激烈竞争中去,而是结合自己的生态旅游特色,发展针对游客的特色酒店,以独特的市场定位,取得品牌优势。江苏沿海地区应建设与生态旅游相适应的生态酒店品牌。生态酒店是指那些坚持绿色管理,倡导绿色消费,保护生态和合理使用资源的酒店。昆明世博城附近建设的“IN的一家”生态公寓酒店依照国际标准(BRREEAM)制定有关环境、能源与资源效率分析,采用生态建筑系统与节水设施、建立绿色题材的书吧、生态主题的儿童公园和健康体验的森林水疗,受到客人的欢迎。江苏沿海地区自然生态环境优越,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丹顶鹤生态旅游区、连岛旅游度假区、花果山风景名胜区等景区发展潜力巨大,又亟需可持续发展的支持,生态主题酒店的建设是对江苏沿海地区良好旅游环境基础的利用与保护。同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酒店业自然也不例外,通过绿色发展,必将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江苏沿海地区应建设与乡村旅游相适应的乡村旅馆品牌。1951年,在法国诞生了第一家乡村旅馆,经过近60年的发展,法国乡村旅馆联合会已经成为遍布欧洲很多国家和地区的超大型乡村旅游度假住宿体系,每年接待3500万人次的过夜量,由此产生的年直接经济收入为4.5亿欧元。与星级酒店的大而全相比,乡村旅馆的优势在于为客人提供舒适、温馨的住宿条件和切身体验。江苏沿海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乡村成为游客旅游的重点之一,像区域内的连云港现代农业示范园、赣榆县谢湖有机茶果观光基地、射阳县洋马镇十里菊香景区、江苏永丰林农业生态园等都是可以吸引游客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许多游客乐于安静地选择一处生态环境怡人的景区,享受度假的休闲与快乐,乡村旅馆无须高档、豪华装修,以自然、简洁为主,这使其可以在投资较少的情况下得到发展。江苏沿海地区可以建立类似法国乡村旅馆联合会的组织或公司,对乡村旅馆进行统一管理,注意充分利用农村当地的特色资源、独特风景和特有文化民俗来建造别具特色、形式多样的乡村旅馆,打造乡村旅馆布局体系与品牌。

3、企业品牌建设策略

旅行社企业品牌的建立对于地区整体旅游的影响力提升也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江苏沿海地区各个旅行社普遍规模较小,形不成规模。我们应该通过打造旅行社联合体和旅行社集团,创立自主旅行社品牌。鉴于江苏沿海地区旅行社企业规模小、财力弱,缺乏核心企业的情况,可以考虑采用旅行社联合体打造旅行社品牌。目前,旅行社联合体在我国已经有初步的发展态势。上海著名的春秋旅行社在起步阶段也是通过吸引中小旅行社加盟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众多的分社与网络营销系统,点运用春秋的营销网络和品牌,可以自身获得90%的利润。实现旅行社网络化布局。这种旅行社的联合模式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江苏沿海地区政府可以支持悦达集团等龙头企业在建立悦达旅行社的基础上,增大资金投入,建立旅行社联合体,提升核心竞争力。

4、旅游新业态企业品牌建设策略

目前沿海旅游带内的旅游新业态企业数量还比较少,品牌效益尚未形成。因此,旅游行业应抓住机遇,着重培育邮轮度假、文化创意产业等旅游新业态品牌。邮轮旅游产业市场方兴未艾,潜力巨大。据国际邮轮公司联合会(CLIA)资料显示,邮轮旅游自诞生以来,一直以远远高于国际旅游业的整体发展速度发展,年平均增长速度达8.6%。亚太地区凭借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快速的经济发展和不断兴建的专业邮轮港口,成为世界邮轮旅游市场中新的增长点,发展速度令人瞩目。江苏应积极抓住这一机遇,扩大邮轮产业影响力。另外,还要通过举办旅游商品博览会、旅游商品促销会等活动,发展集设计、生产与销售于一体的特色经营模式,打造一批具有国内和国际知名度的旅游装备制造企业。

三、总结

第7篇:乡村旅游战略规划范文

[关键词] 文化旅游业 发展现状 存在的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0-0014-01

临洮,地处甘肃省中部,是省会兰州的南大门和兰州大都市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全县总面积2851平方公里,辖12个镇、6个乡,总人口53.9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9万人。全县海拔1730--3670米,年平均气温7℃,年降水量317--760毫米。境内一水北流,四山环抱,自然景观优美,文化古迹繁多,生态环境良好。

一、临洮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优势

临洮是黄河上游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自古为西北名邑,历史文化悠久,迄今建县已有2380年的历史。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马家窑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都因首先发现于临洮而得名,洮河民俗文化源源流长,陇西李氏文化驰名海内外,元代大寺曾建在临洮,老子故里、貂婵故里都与古狄道有关,古今历史知名人物杨继盛、张万纪、吴镇、黄文中、李彩云、王仲甲等皆出自临洮。

二、临洮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在自然景观培育上,建设了国家AA级旅游风景区岳麓山森林公园;在“西湖晚照”景点基础上建设了貂婵湖,成为人们水上运动、休闲避暑的理想场所;十里洮河风情线,滨河东、西路绿化改造;自然风光秀美的南屏山、紫松山、玉井峰等景点,举办“花儿”会等民间文化活动。文化景观培育上,实施了马家窑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遗址抢救保护和战国秦长城起首遗址保护工程,对老子飞升阁、凤台、道统祠、椒山书院、姜维墩等历史文化建筑进行了修葺,建设了辛店文化、寺洼文化遗址公园和马家窑彩陶博物馆,成立了马家窑文化研究会和传播中心;建成了以岳麓山公园为主体的老子文化园,举办了老子文化国际论坛临洮分会场和老子文化节暨公祭老子大典活动,扩大了老子文化影响力。休闲景观培育上,新美花卉园区成功晋级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在花卉企业的带动下,农户种花赏花蔚然成风,成为临洮一景;大力发展以“走进农家生活、品味农家菜肴、体验农耕文化、欣赏乡村风情”为主题的“农家乐”休闲度假旅游。

近年来,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休闲生活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特别是在生态旅行业越来越火热的今天,精明的临洮农民看准商机,以欣赏乡村田园风光、感受地方民俗与乡土文化、品味特色农家饭菜为主要内容的旅行活动悄然兴起。八里铺镇的王家大庄、太石镇的水泉等村成为驰名甘肃的休闲度假村。

三、临洮文化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发展水平低,仍为弱势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整体水平不高,效益低下,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没有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尚未形成良性互动和对接发展,对经济社会的推动不明显。

2.文化旅游资源尚未实现深入挖掘。临洮拥有响誉世界的马家窑文化和寺洼文化、辛店文化等古文化资源,但都没有得到深入的挖掘整理,影响力和知名度不高;部分历史古迹没有得到深入的保护和利用,丰厚的文化资源还没有对旅游业形成强大的拉动作用和吸引力。

3.旅游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县内区位优势明显,但交通条件差,县乡公路普遍标准不高;旅游配套设施欠缺,宾馆酒店档次不高,星级宾馆少,旅游接待设施标准不高。

4.缺少文化旅游产品品牌。旅游品牌的地位与所拥有的丰富资源极不相称,临洮旅游难以与驰名中外的马家窑文化对等起来而不被世人所知。由于促销宣传声势不大,在提高全社会对旅游产业的认知水平、鼓励和动员社会各界支持、参与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方面尚未达到应有的效果。

5.文化旅游投入严重不足。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文化旅游产业投入不足,投入的资金大多是局部、民间、临时的,总量小,投向分散,又多为短期行为,难以形成主题突出、内容丰富的强势文化旅游景观。

四、对策和建议

1.全面推动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

1.1开发四大旅游产品系列。文化产品开发,做大做响马家窑文化品牌,开发彩陶系列产品,提升马家窑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研究老子文化,整理李氏文化,打造老子文化品牌和李唐故里文化品牌。康体休闲度假产品开发,建设南屏山山地休闲度假基地,打造以度假、运动、探险为主题的休闲度假旅游区,利用洮河水面,建设海甸峡和三甲山水观光生态休闲旅游区。农业观光体验产品开发,推广临洮紫斑牡丹、大丽花等花卉名优品种。

1.2提升旅游县城形象。以“天下马家窑、陇中休闲地”为形象口号,突出“碧水蓝天、绿地鲜花、淡墙红瓦”的绿色生态园林城市风格,打造融山、水、城、人于一体的旅游城市形象。

2.提高文化旅游业综合实力。

2.1编制完善发展规划,确保开发建设高标准推进。文化旅游规划是指导文化旅游开发建设和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保证,编制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必须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因地制宜和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当前,重点要以《临洮县旅游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为指导,进一步编制完善城市区域性详细规划、重点项目规划、景点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2.2加大产业培育力度,使文化旅游业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围绕旅游发展农村支柱产业。要以旅游为“推进器”,推进农村调整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满足旅游市场和城市生活需求,促进农民增收。

2.3加强宣传营销,拓展旅游市场。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手段,加大对文化旅游的宣传和营销。首先,要瞄准兰州客源一级目标市场,制作反映临洮文化、风光、风情的专题片,加强推介宣传。

第8篇:乡村旅游战略规划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多,“休闲”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经济现象而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随之衍生的休闲产业也在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我国的休闲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宏观环境的制约。因此,运用PEST分析方法,通过对我国休闲产业所处的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等一般环境进行分析,从而客观评价我国休闹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政策需求,为我国休闲产业的发展提供现实的研究范式和路径选择。

休闲与休闲产业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近十几年来,发达国家的休闲产业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并成为驱动消费、繁荣经济的重要因素。据美国著名的休闲研究专家杰弗瑞·戈比预测.在稍后的几年,经济产业结构中休闲产业的从业人员将占整个社会劳动力的80%~85%.休闲产业的中心地位将会进一步得到加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休闲产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还面临着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一般环境的制约,因此,客观分析我国休闲产业所处的宏观环境,了解我国休闲产业发展的政策需求,寻求我国休闲产业发展的相对路径,是发展我国休闲产业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休闲与休闲产业的界定

自从人类进入T业社会以来。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生活观念的更新变化,使休闲开始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经济现象并[I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那么,究竟何为休闲?首先,我们从休闲的词源角度进行考察。“休闲”一词.我国常用词典的解释是:休息,闲暇休闲的英文是“Leisure”,主要是指必要劳动之余的自我发展。在希腊语中“休闲”为“Skole”,拉‘r语为“so1a”,意为休闲和教育,即休闲是建立在教育的基础之L。其次国外对“休闲”的界定。亚里士多德认为休闲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马克思认为“休闲”是指“用于娱乐和休息的余暇时间”;“发展智力,在精神上掌握自由的时间”;是“非劳动时间”和“不被生产劳动所吸收的时间”。Il托l马斯·古德尔、杰弗瑞·戈比认为休闲一般被定义为空闲时间,即除了T作和其他责任之外的时问。[21约翰·凯利认为休闲普遍地是一种自由状态。13忮普尔认为休闲是人的一种思想和精神的态度。p)在我国,就“休闲”概念的界定而青,马惠娣认为:“休闲是指已完成社会必要劳动之外的时间,它以缩短劳动工时为前提,劳动-r.n~的缩短会使劳动时间更紧凑,劳动条件更好,休闲活动更丰富,对劳动产生更有益的影响。”楼嘉军认为:“所谓休闲是个人闲暇时问的总称,也是人们对可自由支配时间的一种科学和合理的使用。”I许斗斗说:“休闲作为人类的一种现代社会现象,在本质上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7季忠认为:“休闲是现代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和存在状态”、“是主体自由自在活动的过程”。f综合国内外学者对休闲的定义,休闲的内涵大致包括:一是“休闲”相对应的载体是“时间”,是必要劳动时间之外的时间;二是休闲是人类生活的一种方式、状态和过程;三是休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人们体悟人生与领略自我、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实现自由三个需要之中。

“休闲产业”是体闲的衍生品,是与人类休闲密切相关的物质和精神的生产集合体。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于“休闲产业”的界定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已经形成初步共识,但仍存在一定的分歧。于光远认为,休闲产业是指为满足人们的休闲需要而组织起来的产业,它是休闲得以实现的条件。191马惠娣认为,休闲产业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物质的与精神的)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它不仅包括物质产品的生产,而且也为人的文化精神生活的追求提供保障。[1ol李再永认为,所谓休闲产业是指当人们的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休闲时间的增加而兴起的产业,它主要为人们的精神享受提供服务,以满足人们的“美、感、游、创等心理需求为主,主要包括旅游业、美容业、文化娱乐业、居民服务业、体育产业、教育产业等。…卿前龙把休闲产业定义为:由消费者的休闲消费需求引发的、国民经济中那些生产休闲物品和休闲服务的行业总称.它广泛存在于国民经济i大产业之中。我们将存在于三三大产业中的休闲产业部rj分别称为休闲第一产业、休闲第二产业和休闲第三产业,分别简称为休闲农业(广义)、休闲工业和建筑业、休闲服务业。在现代社会中,休闲服务业是休闲产业的主体产业部门。l1:l由此可以看,这些界定主要集中在:一是休闲产业是与休闲、休闲活动、休闲行为、休闲心理等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二是休闲产业延伸的范围以及产业划分;三是休闲产业在国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休闲产业的PEST模型及其内涵

休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宏观环境的影响,并且宏观环境在休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宏观环境又称一般环境,它是影响一切行业和组织机构发展的外部性因素,主要包括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四个方面。PEST分析是一种分析宏观环境的方法,休闲产业的PEST分析就是对休闲产业所处的政治法律环境(P)、经济环境(E)、社会文化环境(s)和技术环境(T)等一般环境进行分析,它与一般环境的关系用函数关系表示即LI=f(P,E,S,T……)。休闲产业的PEST模型见图1。

政治法律环境主要指影响休闲产业发展的政治法律因素。影响休闲产业的政治法律变量主要包括国家的社会制度,政治经济体制,政府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及社会的参与等。它是休闲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经济环境主要指影响休闲产业发展的经济因素。影响休闲产业发展的重要经济变量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内容。宏观经济环境主要指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及其增长趋势,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变化情况以及通过这些指标能够反映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微观经济环境主要指与休闲产业发展相关的消费者收入水平、消费偏好、就业程度等因素。经济环境是休闲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社会文化环境主要指影响休闲产业发展的社会文化因素。影响休闲产业发展的社会文化因素包括居民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风俗习惯、审美观点、价值观念等。它是影响休闲产业的主要因素。

技术环境主要指影响休闲产业发展的技术因素。技术环境是降低休闲产业发展成本,提高休闲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辅因素。影响休闲产业发展的技术变量主要包括科技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原材料的供应能力以及科技利用效率等。

对我国的休闲产业进行PEST分析,不仅可以客观了解目前我国休闲产业的实际现状,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我国休闲产业所面临的宏观环境的分析,提取有利于我国休闲产业发展的政策需求和相对路径。

三、我国休闲产业发展的PEST分析

(一)政治法律环境

政治法律环境是影响休闲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休闲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体制保证,而且需要法律保障。目前尽管我国休闲产业的发展只是初现端倪,但传统意义上的以旅游业和服务业为支撑的第三产业却具有了相当的规模和效应,在政府体制、产业政策、战略规划和法律保障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也为我国休闲产业的发展作出了良好的铺垫。如1998年国务院将旅游业确定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全国有24个省级政府把旅游业作为发展经济的一个支柱,或者是作为一个重点支持、优先发展的产业,并分别出台了相应的鼓励政策。为此,国务院相继出台了《旅行社管理条例》和《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等一系列的行政法规。1996年文化部颁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文化经济政策的若干规定》,并于2000年颁发《国务院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等一系列法规性文件。国家体委颁布了《关于开放公共体育场馆的通知》,推出了“绿色健身工程”等,为人们的健身活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在地方,各种与休闲产业发展相关的产业领域,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总体规划,并给予了一定的财税、融资和扶持政策,积极影响到我国休闲产业的发展。

从目前我国所处的国际国内宏观环境来看,休闲产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在微观环境层面还存在着一系列制约因素,尤其在政治法律环境上。具体而言:(1)我国政治经济体制还处于转型期,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原有的计划式的政治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休闲产业的发展,这需要进一步转换政府职能,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加强对休闲产业的信息引导、疏通与管理。(2)日前我国已形成门类齐全的行业分类标准,在具体的与休闲产业相关的领域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总体规划,但缺乏对休闲产业的行业分类标准和战略性规划。(3)政府在对休闲产业的扶持政策、财税政策、融资政策等产业政策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强化。(4)我国目前的产业法还需进一步完善,休闲产业立法更为缺失,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产业法以及为休闲产业立法,为我国休闲产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5)我国的休闲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部¨是主导因素,缺乏中介机构以及公民的有效参与。

(二)经济环境

改革开放3O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661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到1175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40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长到约9997元,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支达到约3224元,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也分别由1978年的约58%和68%下降到约37%和46%。

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旅游业、文化产业、娱乐业、服务业和体育业等休闲产业的发展,并为我闰休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全国假日办的2008年“十一”黄金周旅游统计报告,“十一”黄金周期问,全国共接待旅游者1.78亿人次,比2007年“十一”黄金周增长22.1%;实现旅游收入796亿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24.2%;旅游者人均花费支出448冗。2006年我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132万人,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比2005年提高17.1%,实现增加值5123亿元。2002年公布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第二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乡居民以家庭为单位全年体育消费平均为397.42元。据推算,2010年中国的体育产业增加值至少可达281.2亿元。

虽然目前的经济环境有利于休闲产业的发展,但还存在不利于我国休闲产业发展的经济变量因素,具体表现在:(1)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相对于休闲产业发达的国家而言,人均GDP偏低,恩格尔系数偏高,休闲消费还处于初级阶段,休闲消费动力不足。(2)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区、城市和乡村之问差距较大。同样,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居民的实际消费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差异。(3)休闲产业的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利用率和市场化程度低。我国休闲产业主要集中于服务业.还没有形成与休闲产业互动的整个休闲产业链。资源开发的盲目性大、利用率低,休闲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政府和民营经济.市场化程度较低。(4)休闲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低。在美国.休闲产业已处于国民生产总值第一的位置,其就业人口占全部劳动力的1/4。在西班牙,休闲产业已是国家经济中的第四大产业部门,其收入占GDP的4.5%。在El本,休闲产业产值达7160亿美元,约占GDP的7.4%。在韩国,休闲产业产值也达到了21.2万亿韩元。而我国的休闲产业占GDP的比重还比较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三J社会文化环境

充足的闲暇时间是休闲产业发展的前提。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我国在保障公民合法休息权利、完善职工休假制度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职工工作时间方面.根据《国务院关于修改(国务院关于职_T工作时间的规定)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的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T作40小时。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统一的工作时间,星期六和星期日为周休息口。在国家法定假lE方面,根据《全国年节及纪念Et放假办法》可以分为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部分公民放假的节lE及纪念日和少数民族习惯的节日,在带薪休假制度方面,国务院根据劳动法和公务员法制订T《职1二带薪年休假条例》,条例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氽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单位的职’【连续作1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此外我国职工可以享受的其他休假还有:寒暑假、探亲假、病假、事假等。闲暇时间的逐渐增多,休假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为我围休闲产业提供了潜在的巨大市场。据初步统计,我国休闲产业形成后,将提供亿个1二作岗位,实现上万亿元经济收益.休闲产业面临巨大的发展契机。

人们受教育机会增多,知识水平普遍提高,直接影响到我国休闲产业的发展。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2007年研究生教育招生42万人,在校研究生120万人,毕业生31万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566万人,在校生l885万人,毕业生448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800万人,在校生2000万人,毕业生530万人。全圈普通高中招生840万人,在校生2522万人,毕业生788万人,全国初中招生1869万人,在校生5736万人,毕业生l964万人。近年来,我国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公民素质的普遍提升,带动了休闲产业及相关产业的不断发展。

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同时,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发生r巨大的变化。人们的消费观念和审美能力不仅仅停留在物质需求层次上.开始重视精神需求层次、自身健康和自我实现的价值,并把更多的时间和物质用于休闲产业的消费上。休闲也日益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

建国以来,我同的人口结构和人口素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罔公民寿命逐渐延长,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并开始出现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资料显示,我国男性和女性人口的平均寿命分男fj从建国初期39岁和42岁提高到70岁和73岁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El的比重不断下降,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人们对自身生活品质、缝康方面的需求不断提升.并刺激了与休闲相关产业的消费:

目前我圜休闲产业所面临的社会文化方面的困境表现在:(1)我国在T作日、法定节假Et和带薪休假制度等方面还有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我国的工作口、法定节假习和休假制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缺乏一定的弹性,在人性化和个性化方面以及社会福利条件还有相当的差距。(2)休闲教育严重滞后,优秀的休闲学者、企业家以及休闲规划师、策划师和营销师等休闲人才短缺,休闲培训机制不健全.这就亟需突破人才瓶颈。(3)人们对于休闲、休闲产业的认识和休闲方式还停留在低端水平。把休闲仅仅简单地理解为旅游、度假等,而休闲的方式也仅仅局限于此。(4)人目老龄化以及城乡人口的比重需要相关的配套机制和刺激措施,影响到休闲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行业分布特征。(5)社会医疗、保险、福利及救济等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就业、教育等现实压力制约着人们的休闲消费。这就需要完善社会保障,拓宽就业渠道,降低教育成本,从根本上解决影响休闲产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四)技术环境

技术环境是降低休闲产业发展成本,提高休闲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辅因素,是休闲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生产自动化,人们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下降,以至于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享受体闲生活。

目前我国在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创新、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网络文化发展、社会信息化以及信息产业竞争力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在科技投入方面,据国家统计局数字显示,2006年国家用于科技事业的财政拨款为l689亿元,是1980年的26.1倍,年均增长达13.4%。2007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达3710.2亿元,是1991年的26.1倍,年均增长22.6%。2007年,全国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454.4万人,是1991年的2倍;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折合全时人员达173.6万人年,科学家和工程师所占比重由1991年的70.3%提高到82%。目前,我国的研发人员总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技术环境的变化更加有利于我国休闲产业的发展。我国目前不断加强先进科技在休闲产业中的应用、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休闲产业的科技支持系统、积极贯彻科学发展观,对重大休闲项目的决策进行科学的咨询、评估和可行性研究。并发展信息技术,提升休闲服务的质量与水平。但技术环境的制约因素主要集中在:(1)政府电子化整合程度较低,缺乏单一的政府入口网站,影响到休闲产业的整体规划和协同治理。“没有高度发展的电子化政府,就无法跨越政府的层级鸿沟,也无法将数量庞大的行政机构和单位用电脑连接起来,以便向民众提供整合性的服务。”till(2)技术创新与技术应用、产学研的结合存在脱节现象,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低。(3)在休闲项目开发上,缺乏缜密的论证与科学合理的决策,存在盲目开发、重复开发甚至破坏性开发的现象,导致资源浪费率高,有效利用率低的恶性循环。(4)社会信息化和产业信息化与发达国家之间还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在农村边远休闲资源丰富的地区,需要大力发展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促进社会信息化和产业信息化。

四、我国休闲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政策需求与相对路径

(一)我国休闲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

我国休闲产业所处的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直接决定了我国休闲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这就需要整体构筑我国休闲产业发展的战略日标,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管理,为我国休闲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我国休闲产业的发展的战略规划,首先,既要着眼全局,又要联系实际,适时、适度地统筹城乡休闲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而且我国拥有丰富的休闲资源,并具有不同的地域特色。因此,在制定休闲产业发展的整体战略规划时,必须具有全局性,并根据各地的资源特色,着手进行城市休闲区、乡村休闲区、滨海滨江旅游度假区等的研究,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其次,抓住重点,科学分析我国休闲产业的主导因素,厘清休闲产业发展的整体思路,我国休闲产业门类齐全、种类繁多,在国民经济的三大产业中均有涉及,因此,必须明确重点。发展休闲产业中的主导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发挥整体优势。再次,加大休闲产业投入,拟定休闲产业结构.实行休闲产业监管。政府在战略规划中应充分联合民间力量,加大与休闲产业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合理的界定休闲产业的产业结构,并积极地实行产业监管,建立科学的决策一实施一监督模式。此外,我国休闲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既要具有现实性,又要具有前瞻性,建立分阶段的目标和任务。整体把握我国休闲产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二)我国休闲产业发展的政策需求与相对路径

近几年来,我国休闲产业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对休闲产业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但制约我国休闲产业发展的困境依然存在,特别是在影响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层面。因此,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和技术环境成为我国休闲产业发展的政策需求,同样也成为解决我国休闲产业发展宏观环境制约的相对路径。

具体而言:(1)政治法律规制。政治法律环境是影响我国休闲产业发展的体制性因素,发展休闲产业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转型期的体制特征,从政治经济体制、政府政策和法律保障三方面着手,为我国休闲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和法律保障。:

其一,在政治经济体制方面,通过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加强对休闲产业的信息引导、疏通与管理。其二,在政府政策方面,科学制定我国休闲产业的战略规划,制定休闲产业的行业分类标准,继续加强在财税、融资等产业政策方面的扶持力度。其三,在法律保障方面,进一步完善我国产业法,并科学研究休闲产业立法细则。此外,政府在主导休闲产业发展的同时,还应积极调动民间力量和公民积极有序的政治参与。(2)经济资金扶持。休闲产业的发展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要解决我国休闲产业发展的“瓶颈”,其一,要集中进行经济建设.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为休闲消费奠定物质条件。其二,调整休闲产业的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市场化程度和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其三,加大在产业研究、产业开发和产业推广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3)社会文化资源整合。社会文化资源是影响我国休闲产业发展的软环境,是与制度、技术等因素等相呼应的。对社会文化资源的整合主要表现在:一要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富于弹性的休假制度。二要发展休闲教育,培养优秀的休闲人才,突破人才瓶颈。三要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拓宽就业渠道,降低教育成本,从根本上刺激人们的休闲消费。(4)技术支持。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冈休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对我国休闲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应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进一步促进社会信息化和产业信息化,建立单一人日的政府网站,整合各种资源,实现整体性治理。二是实现产学研一体化,进行技术创新与技术应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率_二是对休闲资源的开发应充分发挥科学精神,运用现代科技进行缜密的论证与科学合理的决策。

第9篇:乡村旅游战略规划范文

1.1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旅游的转型升级发展农业旅游是农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切入点,它可以有效带动餐饮、住宿、交通、购物、文化等关联行业和产业的发展。同时,农业旅游的发展还可以促进地方公用基础设施的改造,投资环境、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改善,交通运输能力的提高以及其它服务业的繁荣,从而有力地促进当地的现代农业、社会公共实施建设,促使农村经济结构合理化。随着消费需求的变化,国内农业旅游正在从数量型向质量与数量兼顾的方向发展,农业旅游市场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名牌的竞争。名牌是高质量、美形象的代名词,当旅游地、企业或产品成为名牌,拥有了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旅游者就会乐意反复消费及不断宣传,这样名牌实力进一步巩固,形成良性循环,整个农业旅游产业也会在这个过程中随着消费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转型升级。

1.2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世界各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表现出一些共同的趋势,例如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日益紧密结合;农业的标准化、信息化等等。农业旅游名牌战略的实施,对于上述趋势具有加速或促进作用。(1)农业旅游名牌战略能够促进农业与其它产业的广泛结合。农业旅游的发展是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过程和结果,而旅游业关联产业众多,涉及工业、交通、建筑、餐饮、住宿、商贸、金融、保险、教育、医疗等许多行业和部门。既然农业旅游名牌战略能够推动农业旅游的转型升级,当然也就能够通过推动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广泛合作而更好地发展。

(2)农业旅游名牌战略能够推动农业标准化、信息化的发展。创立农业名牌、农业旅游名牌的核心基础在于农产品和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而提高农产品和旅游服务的质量及其稳定性的关键是实现农业生产和旅游服务的标准化、信息化。因为农产品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生产周期长、地域分布广,因而质量容易发生波动、信息难以及时全面准确的收集和传输;农业旅游服务,一方面必须依托农业资源、产品及准确全面及时的市场信息;另一方面又与服务提供者的素质、能力密切相关,也需要实行严格的质量、技术标准,需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设施进行广泛持久和明确针对性的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因此,创立和发展现代农业旅游名牌,必须象工业那样制定严格、完善的质量、技术标准,实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同时通过信息化建设掌握准确全面及时的市场信息,并开展卓有成效的教育培训和其他管理工作,提高服务人员综合素质,使其能够在标准化基础上提供特色鲜明的个性化服务。

1.3扩大农业品牌和旅游品牌的发展空间旅游名牌除了具有聚合效应、衍生效应、带动效应外,还具有磁场、宣传、放大等效应,是强化旅游产品差异化的有力手段,旅游产品差异化程度越高,竞争优势和获利能力就越强。由于湖南农业旅游尚处于发展初期阶段,通过强化名牌个性来体现旅游产品差异、凸现竞争优势的空间是很大的。一旦拥有强势品牌,旅游者对产品的认知度、忠诚度就会大大提高,赢得市场的竞争优势就会大增。另外,优秀品牌不仅能带来强大的增值功能,而且本身也具有很高的价值。因此,实施农业旅游名牌战略,塑造出强势旅游品牌,才能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在旅游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有力推动我省农业旅游的发展和繁荣,从而又为农业品牌、旅游品牌的继续发展创造出更大空间。

2湖南农业旅游名牌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1面临的发展机遇

(1)区域旅游合作不断深化,为湖南农业旅游名牌提供了广阔发展前景。近年来国内区域旅游合作蓬勃发展,大大拓展了湖南旅游业发展空间。“9+2”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区域旅游整合营销时代的到来。随着武广高铁的开通及其他高速交通网络的建设,湖南省和中部省份还加强了在旅游诸多领域的合作,华中旅游合作区,湘鄂边旅游协作区也取得了实质进展。湖南省的长株潭、湘西、湘南地区等地旅游合作也正在逐渐发展。这些区域网络的形成,有力地促进了湖南旅游业发展,同时给湖南农业旅游品牌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农业资源优势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为湖南实施农业旅游名牌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湖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品种资源丰富,为农产品名牌化经营提供了庞大的产品资源库。名牌形成的基础是差异化,特种资源很多,这是创造名牌化差异和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天赋资源。湖南素有“渔米之乡”的美誉,农产品品类十分丰富。粮食、油料、棉花、牲猪等主要农产品享誉全国。湖南还是有名的茶乡、桔乡、蚕乡、禽畜产品和水产品之乡。对湖南农业旅游名牌战略非常有利的另一个因素是,全省农业产业化组织结构逐步优化,组织内部利益分配关系趋于合理,农业产业化经营效益提高,为实施农业旅游名牌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首先,农业产业化极大地扩大了农产品的生产规模,从产品数量上保证了供应。其次,农业产业化促进了农产品生产标准、产品标准的不断健全完善,这些标准的实施使农产品的质量有了越来越可靠的保证。再次,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充分发挥名牌战略的效益功能,有利于推动市场体系的发育,从而为名牌战略各项功能的全面发挥提供广阔的舞台,十分有利于农业旅游名牌的发展。

(3)新农村建设的广泛开展,给湖南农业旅游名牌成长提供了强大助力。①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农业旅游企业的发展。农业旅游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农村山水、人文、农业资源,把提供观赏、休闲、农事体验、农产品销售结合起来,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逐步形成产供销、旅工贸一条龙的经营体系,建立星级休闲农庄,创造新农村建设的靓点[3]。②新农村建设能够促进农产品特色生产基地发展,为农业旅游提供强大吸引物。建设一批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特色化的稳定的生产基地,带动一村一品发展,培育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生产基地建成后,既是农业生产设施,又是旅游吸引物,成为吸引城市游客的重要旅游资源。农业旅游企业可以其为基础,与一、二、三产业经营相结合,发展规模化的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产品加工业以及餐饮、住宿、交通、农产品流通等第三产业,创立和发展旅游名牌。③新农村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社会和谐发展,为农业旅游名牌发展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许多地方的实践表明,新农村建设中开展“一帮一”联村、带村活动,开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公益事业建设,吸纳和培训农村劳动力进企业就业,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村庄整治建设,共同建设农村新社区;通过文化设施共享、文化活动联欢等等形式,共育文明乡风,这些都为农业旅游名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2面临的主要挑战

(1)名牌意识淡薄。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思想束缚和市场经济发育不完善的制约,一些地方和企业对“名牌经营”的战略意义认识不足,创名牌、扶名牌的措施不力,名牌意识淡薄。一些地方和企业对农业旅游名牌缺乏有效保护,不注重商标的国内外注册,导致一些商标遭抢注事件屡屡发生。例如,“橘子洲”、“桃花源”、“浏阳河”、“滴水洞”、“君山”、“大围山”等许多农业旅游著名景点景区商标均遭外省抢注,我省无形资产损失惨重,严重制约了我省农业旅游名牌的深入发展[4]。

(2)国内竞争加剧。湖南农业旅游虽然具有资源、品种丰富的优势,但是由于其地理位置正好处于几个大的旅游区域之间,所以面临着很大的竞争压力。特别是北京、上海等地区近年来旅游发展势头一直不减。吸引了很多港、澳旅游者。此外,国内还存在几个势力强劲的竞争对手,比如广东、云南、四川等。而且近年来,一些新兴旅游省份开始崛起,比如湖北、江西等,分流了不少游客。重庆、广西、贵州的农业旅游发展迅速、竞争力不断增强,也对我省形成了较大压力。

(3)缺少长效融资渠道。我省旅游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由开始的旅游环境,悄然变为现在的进一步开发的资金缺口。当前的旅游业竞争已经从当初的旅游环境的竞争发展到包括旅游资源、旅游环境、开发融资、管理体制等综合素质的竞争。湖南省尤以开发融资为短。全省缺少一种农业旅游开发的长效融资机制。当前,很多地方都大力引进民营资本,进行合作式开发。湖南也着力进行尝试。但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融资仍然比较困难。从整体上说,湖南农业旅游开发融资缺少系统机制,在融资环境建设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4)旅游专业人才匮乏。旅游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旅游人才的竞争。目前,旅游从业人员中,精通旅游业务、懂得市场营销、熟悉法律法规和国际惯例的人员不多,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不高。湖南农业旅游在最近几年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缺乏人才发展的相应环境,难以吸引外来人才和留住本地人才,而且本省大量旅游人才流入其他旅游发达省区,导致省内旅游业员工整体素质提高较慢,现有旅游人力资源远不能满足需要。人才的缺乏将限制湖南农业旅游产业的充分发展。

3湖南农业旅游名牌载体开发的主要模式

根据对国内外农业旅游发展情况的调查了解,参考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把湖南农业旅游名牌载体开发的主要模式划分为田园型、乡村型、科技型、农贸型四种。

3.1田园型开发模式

田园型开发模式即利用自然或人工营造的乡村环境空间,向游客提供逗留的场所,并着力打造相关品牌,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展现独特的品牌个性,吸引游客前来消费。这种模式具体又可分为农业园区型和休养度假型两种形式。农业园区型模式按照园区规划和经营管理思想,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将农业园区划为服务区、景观区、农业生产区、农产品消费区、旅游休闲娱乐区等部分,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农业园区,面积视其性质和功能而定。如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浏阳现代农业园“、长沙花卉大世界”等已经产生了较大影响。休养度假型模式除了高标准的住宿、餐饮和康体设施外,还特别注重刻意塑造一种浓郁的乡村气氛,娱乐设施也多以乡村背景为主题。湖南森林资源和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张家界、南岳衡山、岣嵝峰、天鹅山等国家森林公园环境幽静,气候宜人,是天然的“氧吧”,利用其优质的生态环境建立森林度假村、竹海度假村,开展“森林浴”避暑、度假、健康疗养、科学考察等活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长沙、衡阳、湘潭等大中城市的郊区,则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建立配套的休闲娱乐设施。如长沙市的山鹰潭度假村、千龙湖度假村,衡阳市的清泉度假村等即是比较有影响的农业旅游品牌。

3.2乡村开发型模式

乡村开发型模式即通过具有参与性的乡村生活形式及传统庆典和娱乐活动,实现城乡居民的广泛交流,并打造相关品牌,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展现独特的品牌个性,吸引更多游客。这种模式可分为“农家乐”型、租赁农园型和民俗风情型三种具体形式。“农家乐”型主要是以各农户为单元,以乡村民居和乡村活动场所为主要空间,以农户为接待主体,开办家庭餐馆、旅馆,开展旅游接待活动,营造游客能深入其中的生活空间,使其感受“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看农家景,享农家乐”的乐趣。具体可分为“农家乐”、“渔家乐”、“山里人家”等不同形式。可开展景观观赏、田间劳作、野味品尝、疗养健身等休闲活动,使游客消除疲劳、调节身心。如益阳市的“农家乐”,已开发出“花乡农家乐”、“湖乡农家乐”、“竹乡农家乐”等著名品牌及一系列相关产品。据统计,早在2003年,仅益阳市赫山区花乡农家乐以养花为主的经营户,凭借其纯朴的民风,浓郁的乡情及极富神奇色彩的人文优势就吸引了来自省内外各地的游客达24万人次,旅游业直接收人832万元,综合收人高达1580万元,带动了当地乡村经济的发展[5]。租赁农园型模式是以休闲、体验为目的,满足较高消费层次的一种类型。具体做法是农民将土地出租给市民,让游客参与一定量的农业生产,如种植粮食、花草、瓜果、蔬菜等,生产资料和技术人员由园区统一配备。主要目的是让市民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享受耕作乐趣,以休闲、体验为主,而不是以生产经营为目标。多数租用者只能利用节假日到农园作业,平时则由土地提供者代管。租赁农园所生产的农产品一般只供租赁者自己享用或分赠亲朋好友。这使游客不仅能体验到农业劳动的乐趣,还能学会简单的农业技术。民俗风情型模式能够发挥地方文化、风俗的特长,利用传统庆典、节日和娱乐活动吸引都市人到农村来,使游客不仅能领略到农村的美丽田园风光,而且能体验、了解当地的民俗风情和传统文化,增长见识。例如湘南、湘西山区许多地方至今还保留着近乎原始而秀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化、古老完整的千年古村和淳朴、完整的民族习俗。原始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景观、古朴的乡情民俗,构成一个个特色浓郁、带有极强文化与生态色彩的观光农业旅游基地,如荆坪古村[6,7]、高椅古村、上甘棠村等等。

3.3科技开发型模式

科技开发型模式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其构成系统包括农业科技示范、生态农业示范和科普示范的场所与品牌等。此模式包括农业科技型和教育农园型两种具体形式。农业科技型模式即建设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开展农业科技旅游,同时努力塑造园区品牌和农业科技旅游产品品牌。高新技术农业示范园区引进国内外种植业高新技术和品种,园区内多设立农业展览馆,划分为各具特色的多个区域,展示现代农业科技,成为融农业生产、农艺奇观、旅游和科普教育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农艺园。这类农业科技园区在省外有陕西杨凌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园区、山东烟台农业科技博览园等。省内有隆平高科农业科技园、东江库区“杂交水稻制种基地”、“零陵柑桔示范场”等。目前在全国各地出现了大量的高新技术农业园,在2005年国家旅游局公布的农业旅游示范点中高新技术农业观光园占了近30%,高新技术农业园在旅游业中的作用日益明显[8]。教育农园型模式是结合农业生产和科学教育的一种农业旅游经营形式及品牌开发形式。农园中的作物、动物、农具设备及所采用的生产工艺和耕作技术等都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教育农园内可设置简单的农业展室,陈列反映当地种养殖业生产历史与现状的农畜产品或其图片、农具、介绍农业生产工艺技术的资料等,并可在农园内建立演示区,再现农业生产历史。这样可以增加游客对当地农业生产历史的了解,激发他们投身农业建设的热情。台湾的自然生态教室是较具代表性的教育农园。例如南投县埔里镇的“台一生态教育农园”,距离日月潭只有半小时车程,但游客往往比到日月潭的还要多。因为这里专门打造了蝴蝶生态馆、生态养蜂场、“童话小木屋”等颇具特色的农业旅游产品,将生态教育与休闲度假、餐饮相结合,广受全台家长与小朋友的欢迎[9]。

3.4农贸开发型模式

农贸开发型(或称流通开发型)模式是在农副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区域,以实现经济效益为重点,借鉴商业经营模式,开发流通服务型农旅互动项目及其品牌。此模式包括农贸交易会型和农产品购物型两种具体形式。农贸交易会模式主要借助交易会的形式及其品牌,扩大农产品宣传,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也为农业旅游提供了一个平台。以湖南“石门柑桔节”为例。石门县政府为推介石门柑橘,从2001年开始先后举办了九届柑橘节,打造了石门柑橘名牌和农业旅游名牌,成为石门农业旅游发展新的增长点。仅2003年第三届石门柑橘节期间举办的柑橘狂欢节活动,就吸引了近万名游客。期间,长沙、张家界、武汉三地组织的500辆自驾车构成的“柑橘狂欢快乐之旅”车队为整个活动增添了亮丽的风景[10,11]。农产品购物型模式是一种休闲观光与购物相结合的旅游方式和品牌营销形式。其农产品提供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在果园地区公路两侧设直销摊、店,也可以让游客到旅游农区农产品加工厂直接购买,还可以开放成熟的果园、菜园、花圃、鱼塘等,让游客摘果、拔菜、赏花、垂钓以享田园之乐。在专设的开放式农场里,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现场采摘喜爱的蔬菜、花卉、果品、禽蛋等农作物或农产品,按价付款。虽然价格一般略高于市场售价,但由于这种方式既可以增加旅游者的乐趣,享受亲自参与、劳动的体验,又能够采摘到最新鲜的果实,因此深受城市居民欢迎。如湖南省内的东江库区早熟柑桔园、零陵柑桔示范场、长沙市梅溪湖葡萄园、衡阳市珠晖区酃湖葡萄园等均开展了这类旅游活动。

4推进湖南农业旅游名牌战略的若干对策建议

根据以上几方面的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经验,我们认为,全省各级政府、有关企业及社会各界应该在制订、实施农业旅游名牌战略过程中,重点在战略思路、发展规划、区域特色、营销创新、营造环境几方面采取有力措施。

4.1明确总体思路

针对湖南农业旅游开发的优势和不利因素,湖南实施农业旅游名牌战略的总体思路应该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业旅游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以正确的市场定位为基础,充分发挥现有优势,抢抓机遇,整合资源、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改进现有农业旅游产品结构,努力扩大同类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和供应,构建科学有效的营销组织、方法结构,不断提高湖南农业旅游名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

4.2制定发展规划

要在强化规划意识、加强资源普查基础上,制定中长期规划。鉴于名牌战略具有长期性、根本性、全局性等特征,为了充实完善全省“十二.五”总体规划,有必要配套制定“湖南省‘十二.五’名牌战略规划”。在这一规划中,应将农业旅游名牌战略作为重要内容之一。湖南农业旅游名牌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因地制宜,将农业旅游与调整改善农业产业结构紧密结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的结合,不断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水平,拓宽农民的经济来源,增加农民收入;努力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4.3突出区域特色

按照地理区域、经济、环境及民俗等因素,我省农业旅游可划分为长株潭经济发展区、环洞庭湖区、湘中南区和湘西山区等四大区域进行战略布局,以突出区域的不同特色,并区分发展重点[12,13]。长株潭经济发展区农业旅游发展:一是融合大城市,重点发展以农业科技主题园和参与、体验性强的休闲景观群;二是结合优质水稻、优质茶叶、优质水产、优质花木产业带,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旅游;三是依托炎帝陵、韶山花明楼、大围山、岳麓山等景区,大力发展景区型农业旅游。湘中南区农业旅游的发展:一是重点打造丘陵生态农业旅游区,将湘南地区农业旅游园区打造成粤港澳后花园,建设好一批“山顶绿树葱茏,山腰果树环抱,山下四季花香”的生态优良的休闲山庄;二是依托南岳衡山、新宁莨山、宁远九嶷山、双牌阳明山、资兴东江湖、祁阳浯溪碑林等著名风景区,大力发展农业旅游;三是以神农创耒、道县谷源为基础,大力发展农耕文化的农业旅游。环洞庭湖区农业旅游的发展:一是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水资源,重点发展集疗养度假、采摘垂钓、水上运动等为一体的农渔风光、渔事劳作(如采珍珠等)、荷花观光生态园等;二是结合国家、省粮、棉、油基地,大力发展特色体验农业旅游;三是依托洞庭湖,发展湿地公园等集观光、保护等于一体的休闲基地。湘西山区农业旅游的发展:一是突出大湘西的自然景观,依托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风景区、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著名风景区,注重和大旅游相结合,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二是利用少数民族多的特色,大力发展和挖掘民俗风情,体验民俗文化。

4.4创新营销策划

农业旅游品牌的营销需要政府、行业组织、企业(经营户)的共同努力。①要充分发挥政府作用。政府要利用各方面条件充分展示休闲(旅游)地整体农业旅游品牌形象。例如,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大众传媒,进行广告促销;有计划地举办切合主题的节事活动,对区域农业旅游品牌进行集中推展,组织代表团积极参加省内外、国内外的旅游展销团、交易会,进行农业旅游品牌发展的交流,展示旅游地的农业旅游品牌形象,提高其知名度。②加强旅游节会活动的策划。企业要积极开展农业旅游产品促销活动,吸引游客,提高旅游产品的知名度;与此同时,企业应积极参与和配合目的地开展的各种形式的名牌营销活动,促进区域农业旅游名牌的成长壮大。③积极探索建立农业旅游名牌宣传促销的联动机制。政府可建立区域性的农业旅游名牌管理(推进)委员会,制定政策,编制规划,引导行业协会的成立和运行,协调区域农业旅游的发展;在农业旅游名牌管理委员会的积极引导下,行业协会从维护成员利益,规范成员行为方面进行约定。区域性的农业旅游名牌管理委员会和农业旅游协会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农业旅游名牌的成长壮大。

4.5营造优良环境

一是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优化名牌建设硬环境。农业旅游的开发,需要农业、旅游、交通、电力、卫生、通讯等许多部门的参与和配合,因此必须妥善处理各种关系,搞好综合协调。重点应放在水、电、交通、通讯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方面,尤其是要改善交通条件,以便于旅游者进出旅游目的地。这样做一方面便利了旅游者;另一方面改善了当地农民的生活条件,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一举两得。二是抓标准建设。政府应主动组织有关行业协会(商会)积极组织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技术、质量标准的制定和体系研究工作,建立优势产品和优势产业标准体系,为企业创名牌提供技术标准服务,推动企业在实施名牌战略的过程中尽快采用国内外先进标准,不断提高名牌产品的技术标准水平。如衡东县、南岳区制定了《家庭旅馆定点管理试行办法》、《家庭旅馆设施设备标准》等,使农业旅游经营管理做到了有据可依、有章可循[14]。三是进一步转变作风,优化实施名牌战略的软环境。加强市场秩序治理,加大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力度,加大对名牌产品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营造有利于名牌成长的市场环境。要充分运用《产品质量法》、《专利法》、《商标法》、《广告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规范市场竞争、整顿市场秩序,加大名牌保护力度,鼓励自主创新。加强旅游企业名牌质量管理。四是为名牌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财力保证。目前困扰名牌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资金不足,影响了旅游地农业旅游名牌的发展。政府对旅游地农业旅游名牌建设投入不足的原因在于没有经常性的投入来源。因此,政府可通过收取旅游税、建立旅游发展基金等方法增加旅游地农业旅游名牌建设的资金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