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营销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金融投资管理;企业;经营管理
在时代推动下,企业为实现长期发展目标,金融成为必须面对的发展选项,其在金融方面的投入与管理水平,往往决定了企业在长期经营发展中的上限。同时,金融活动与企业自身各项经营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如何合理应用金融投资管理,优化企业经营管理,促进企业快速发展,成为相关工作当下重点关注的问题。
1.金融投资管理的作用
事实上,金融投资管理是从经济角度出发,综合分析企业在金融方面的各项可能性,进而通过有效管理措施,降低企业面临的经济风险,因此金融投资管理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工作内容,在现代企业经营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也是企业提升自身水平的有效途径。其具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降低企业融资难度
在任何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资金都是影响企业正常运转活动的核心因素,一旦企业资金方面遇到困难,整个企业的运转活动将会面临各项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不仅不利于企业实现该阶段的发展目标,对其经营安全同样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尤其部分规模较小的企业公司,对资金稳定的依赖性较强,资金是其时刻关注的重要命脉。因此,充足的资金是企业在金融方面首要关注的问题,在实际情况中,企业获取资金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企业自身通过经营积累,有计划进行储存的资金;其二,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的方式进行融资获得的资金;其三,企业通过银行或其他贷款组织机构所获取的资金。在目前的发展形势下,发行股票成为企业通过融资获取资金的主要方式。受此影响,与之相关的金融投资管理工作内容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逐渐提升,其对股票发行特点以及相关管理制度的研究,成为企业合理应用股票达到自身融资目的的重要参考依据。同时,通过有效的金融投资管理,企业也降低在股票方面的经济风险,使得发行股票成为良好的融资渠道,为企业经营发展带来有力的资金支持。
1.2 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在拥有稳定资金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资金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在实际情况中,企业为实现长期发展目标,必须重视金融投资管理在企业合理利用资金方面的作用,并通过结合企业自身情况与外部影响,在国家相关法律规定的指导下,完善自身金融投资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企业金融投资管理可帮助企业在各项经济活动中,通过合理规划具体的经济行为,综合分析其带来的实际经济效益与影响,最大程度地发挥企业资金效用,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为企业实现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2.金融投资管理现状
虽然金融投资管理的重要性已经逐渐渗入各企业管理者的思维观念中,但在其落实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银行资金获取有限
银行贷款作为稳定的资金管理渠道,是部分新建企业或小微型企业主要的资金获取方式之一。但实际上银行对贷款的条件限制比较严格,小微企业受自身信用等级以及固定资产的影响,其在实际申请银行贷款的过程处于相对困难的境地。而部分企业在金融投资管理方面过于注重银行贷款途径,导致其对其他融资方式的研究有所不足,使得企业整体经营管理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居高不下,不仅对企业有限获取资金不利,同时在企业整体发展同样有一定的制约,使其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常面临资金不足的窘境。
2.2 融资结构尚待完善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下,企业融资机构呈现不同的构建态势,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不合理的融资结构会加大流动性贷款流失的风险,对企业通过生产经营,获取相应经济利益产生巨大威胁,使其面临承大量经济损失的危险。而在部分企业当中,金融投资管理工作并结合企业发展需求以及各项外部环境影响,优化企业融资结构,导致企业在金融投资管理方面呈现落后态势,削弱了金融投资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2.3 资金回收困难
除融资外,资金回收困难同样是企业在金融投资管理方面遇到的难题之一。部分企业在资金回收方面,既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支撑,也缺乏足够的专业人才落实企业资金回收工作,部分企业甚至并未成立相应部门,导致资金回收困难成为企业金融投资管理的顽固问题。同时,对市场风险的预测能力不足,同样是造成企业资金回收困难的原因之一。资金回收困难不仅对企业资金流动产生不良影响,阻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运转。
3.金融投资在企业经营中的应用途径
3.1 强化资金预算
为强化企业金融投资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企业应从资金预算管理工作入手,提高金融投资管理对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管理力度,进而提升金融投资管理的实效性,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企业金融投资管理工作人员在开展预算编制工作前,首先,要发挥自身职能,针对预算编制需要考虑的各项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考虑企业实际水平,确保企业预算编制工作是在科学合理的思维指导下进行。其次,管理人员在进行预算编制前,应积极开展市场调查取证工作,从金融投资管理角度分析市场趋势以及各项因素的变化情况,并将其与企业经济活动联系起来,为预算编制工作提供更加丰富的事实依据,为工作人员合理编制企业预算,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二,针对预算编制管理,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与人员专业水平,及时完善企业编制预算管理体系,并针对预算数据进行严格规定,如需要对企业预算数据进行更改,则需要准备相应的说明资料,并通过各项审批手续后,方可进行调整,杜绝随意篡改预算数据的现象,为企业金融投资管理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优化编制预算体系,企业可降低金融投资管理工作实际难度,并为其提供合理的预算参考依据,间接提升了企业金融投资管理的准确性,使其能够发挥出自身应有的作用。其三,针对预算编制管理工作,企业应加强自身内部控制力度,即通过强化对相关部门工作的审核与管理,确保预算编制工作是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进行的,降低外部影响因素对其造成的干扰。同时,企业自身也要对谎报以及隐瞒不报的现象进行严厉打击,并为其设立明确的规章制度,避免部分工作人员利用企业制度漏洞谋取私利,为预算管理提供更加稳定的工作环境,避免企业预算管理工作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进而令金融投资管理工作能够及时通过真实准确的预算数据,结合金融投资管理工作内容,为企业各项经济活动提供更合理的经营发展策略。其四,针对预算编制管理工作的各项环节,企业应要求相关人员对其各项数据进行记录,并在确认数据真实无误的基础上,将其进行系统性分析,对分析结果同样进行记录。企业可通过预算数据以及其分析结果,对企业实际经营运转情况有更全面的把握,进而为其针对各部门的绩效考核工作提供更有力的数据支持。除此之外,通过这些数据,企业在开展金融投资管理工作时,要及时进行调整,帮助企业提升资金利用效率,发挥企业金融投资管理工作的实际效用,同时也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更清晰的数据支持。
3.2 运用信息技术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下,其在企业经营发展中的应用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企业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准,金融投资管理也是如此。因此,为强化金融投资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的效果,企业应积极引入信息技术,辅助工作人员开展相应工作。例如,企业应重视ERP系统在金融投资管理方面的应用。ERP系统自身不仅可以为企业金融投资管理明确各个板块主体内容,使其工作结构更加清晰与透明,还可以提高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与金融管理部门的沟通效率,并以此为基础,改善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综合提升企业实力。除此之外,相较于其他系统,ERP系统自身标准性更强,使用者可直接利用其掌握企业在经营运转中的各项资金流动情况,并通过结合企业产品在市场中的销售情况,综合分析企业在当下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与劣势,进而对企业融资结构不足等问题有更明确的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将分析结果展示给企业管理人员,使其通过解读金融投资管理分析结果,结合企业发展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决策,为企业长远发展保驾护航。
3.3 重视金融投资管理团队建设
企业在完善金融投资管理工作时应注意到,金融管理人员作为落实具体管工作,配合企业发展计划的主体,其个人专业水平以及工作态度,决定了企业金融投资管理上限。为此,企业应重视投资管理团队建设,优化金融投资管理工作的基础条件。首先,企业应针对金融管理工作定期开展学习培训活动,即组织单位金融管理人员及时学习有关金融管理的专业知识与相关工作技能,进而拓展其专业思维视野,令其从更高层次审视自身工作是否存在调整空间,进而通过将吸收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有效提升金融投资管理水平,降低资金回收困难等问题为企业来的不良影响。其次,企业也可通过设立奖励制度,鼓励单位金融管理人员考取高级专业凭证,激发其提升自我积极性,并在企业发展中形成良好学习气氛,优化金融管理环境。除了培养单位现有的管理人员,企业也可适当提高工作条件,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并通过严格审核,将其纳入企业金融管理团队当中,为其注入新鲜血液。在提高企业金融管理团队专业水平的同时,企业要端正其工作态度,培养其职业精神。为此,企业可进一步优化自身奖惩机制,杜绝工作散漫或者违法违规的行为出现,避免企业金融管理受人为负面因素影响,强化其实际工作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企业经营发展中,金融投资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是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与适应力的关键。因此,企业应从强化资金预算、运用信息技术、强化金融投资管理团队建设入手,不断提升企业金融管理水平,进而为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目标提供有力支持,在日渐激烈的竞争形势下,能够实现良性发展,凸显金融投资管理工作的实际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骏飞.金融投资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9(21):110+113.
[2]黄海梅.企业投融资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改善建议[J].管理观察,2019(32):159-161.
[3]黄婷.金融投资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J].全国流通经济,2019(34):79-80.
[4]黄娇.企业经营管理中金融投资管理的应用[J].知识经济,2019(28):31-32.
【关键词】 中小企业 融资难 融资管理 宏观对策
一、紧缩货币政策的含义
紧缩货币政策是指央行在资金流动性泛滥情况下采取的基本对策,具体体现就是流通中的货币超过了社会在不变价格条件下所能提供的商品和劳务总量,引发通货膨胀。紧缩货币政策通常采用的主要政策手段包括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加强信贷资金控制等方面。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规定,目前确定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再贴现、中央银行贷款、公开市场等等。因此,实施紧缩货币政策除在公开市场通过央行票据、特别国债等工具大规模回笼货币之外,加息和提高货币准备金已经成为央行实施政策的两大基本手段。
二、货币紧缩政策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企业一直存在着融资难的问题,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我国中小企业自身一直存在的弱点,如企业规模不大、固定资产总量少、负债能力有限;企业投资小、经营积累较慢、内源融资的金额小,难以满足企业快速发展或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的需要。中小企业信息不透明,缺乏审计部门确认的财务报告和经营业绩,增加了投资者和债权人对中小企业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的评估难度;此外,中小企业信誉度建设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企业自身信誉度不高,如有的中小企业受经营环境的影响,经营业绩恶化,于是利用经营者和债权人信息不对称,多头抵押资产,逃避银行债务;有的中小企业为了满足发行上市直接融资的需要,编制虚假的财务报告和对投资者隐瞒重大信息。另一方面,我国现行的金融管理体制改革也对中小企业融资产生了消极影响。银行等金融机构成为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金融业的整合体现出浓厚的市场化、商业化倾向,不少中小金融机构如城市信用社、信托投资公司和农村信用社处于关闭与合并之中。由于中小金融机构的资产中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比率相对较高,中小金融机构数量的减少必然导致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减少,由此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同时,由于金融机构实施预算硬性约束,使得信贷标准更加严格,直接导致整个金融行业在整合期的贷款紧缩,而大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又几乎不受整合的影响,显然,这样做直接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融资。还有,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多层次的融资渠道尚未完全形成,主要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渠道单一且成本高;虽然我国资本市场已经建立了面向中小企业融资的中小企业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但对于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来说,这无异于杯水车薪,效果有限;民间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国家对于《中小企业促进法》的落实也存在着一定的欠缺等等。
正是由于上述多方面的原因,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存在着。目前我国实施的紧缩货币政策,其调控目标直指房地产和产能过剩项目,为此央行推出了以总量为主的组合调控工具,包括数次上调利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实施更严格的信贷控制等等。但不幸的是调控脱靶,子弹打向了中小企业,目前的现实是:中小企业流动性紧张,已经进入宏观调控的寒冬。据了解,温州的中小企业贷款利率高企,已经达到10%以上,许多中小企业贷款无门,从民间信贷融资,利率高达30%,这导致许多中小企业纷纷停工关门。货币调控产生的这一结果,是由于调控政策单一,货币政策机制传导不畅,形成了一松就热、一紧主死的怪圈,导致了非常明显的经济波动,而在这种波动过程中中小企业在金融和资金资源上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如在宽松的货币政策条件下国有大型企业和大项目能够顺利获得贷款,推动高投资高通胀,但中小企业所获的收益并不多;而一旦收缩银根,国有企业仍有股票上市、发行债券等多种融资渠道可供选择,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就成为紧缩货币政策下的受害群体。再加上近几年来,中小企业实体经营环境不断恶化,资金、劳动力、土地、原材料及初级产品价格不断上涨,使许多中小企业利润越来越薄,加上紧缩货币政策的影响,企业结构调整困难,产业升级无门,迫使他们纷纷逃离实体经济,转向房地产和资本市场,这样不仅损害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完全背离了宏观调控的初衷。
三、中小企业应对紧缩货币政策的融资管理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广大中小企业要想得到生存和发展,除了在经营上不断创新,努力开拓市场之外,加强融资管理也是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更大努力。
1、提升企业总体实力
首先,企业要提高经营管理者的素质,经营管理者应熟悉金融政策、学习金融知识,并通过把握金融政策运用金融知识,争取合适的融资方式。其次,企业要把握产品经营生命周期,在产品市场饱和以前及时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创新,使产品不断更新换代,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定健康地发展,延长企业的生命周期。
2、规范企业会计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提高信息的透明度
首先,应建立和完善企业的财务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形成严密的监督机制,通过制度建设规范企业经营行为,杜绝假合同、假报表等现象的出现,并确保财务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真实性。其次,应增强经营管理者的信息披露意识,提高信息透明度,并注意和银行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降低银行信贷过程中的信息搜集成本和监督成本。
3、形成良好的信用意识,树立诚实守信的形象
为了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中小企业一方面要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另一方面,应定期向债权银行提供完整准确的财务信息,并在经营过程中充分尊重银行债权,杜绝逃废银行债务和挪用银行贷款等失信行为的发生,切实提高自身的信用等级。
4、积极推进股份合作制改造
在我国,居民储蓄非常庞大,将其充分利用起来转化为资本具有良好的资金基础,通过股份合作制方式改造中小企业,将大量闲散的社会资金转化为民间资本,其利益导向将使中小企业的融资功能更加完善,此外,还可以明晰企业产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立高效的企业制度。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从制度上提升中小企业的信用度,为企业融资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中小企业应对货币紧缩政策解决融资问题的宏观对策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统计,目前中国中小企业已超过1000万,占全部注册企业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这些企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实现利税和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总量的六成、四成和六成左右,而其创造的就业机会更是占到了九成。随着紧缩货币政策的实施,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越来越大,其生存和发展均受到很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各级政府应积极效仿西方国家的一些做法,在宏观层面制定有利于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
1、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的缺失,这固然是由于中小企业本身经营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造成的,但作为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从推动国民经济健康良性发展的角度出发,首先应给予中小企业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建议国家尽快颁布《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小企业信贷担保制度,促使信用担保机构能依法经营,依法防范风险和规范经营行为;其次应给予中小企业尤其是那些龙头性质的高新技术型中小企业大量的资金支持,如成立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在此类企业遇到宏观政策环境所引发的资金困难时,能够及时伸出援手,帮助其渡过难关。
2、积极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我国证券市场目前已经设立了面向中小企业的中小企业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它为广大的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尤其是创业板市场,它除了具有连续融资、推荐、优化、分散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等一般以外,还具有独特的创业投资基金退出机制。创业板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不但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可以灵活融资的场所,还将极大地促进创业资本的发展,而创业资本的发展又将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后续资金,形成资金运动的良性循环。
3、大力发展融资租赁业
融资租赁是企业根据自身设备投资的需要向租赁公司提出设备租赁的要求,租赁公司负责融资采购相应设备,然后交付承租企业使用,承租企业按期支付租金,租赁期满,企业享有停租、续租或留购设备的选择权。融资租赁最初就是为了适应当地中小企业的融资要求而诞生的一项金融创新。它既可以克服银行信贷中中小企业与银行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选择,也无需具备资本市场上市所要求的那些苛刻条件,为广大中小企业方便快捷地融资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建议我国积极发展融资租赁产业,它既能提升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也能推动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改善,可谓是一举多得。
4、对中小企业实行税收优惠
我国目前实行的税收制度中,增值税的小规模纳税人的实际税负率远高于一般纳税人,在此,可以考虑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降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对工业商业小规模纳税人分别按5%和3%的征收率课征增值税,为促进中小企业加快科研创新引进先进技术,应考虑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加速折旧的制度,从政策上扶持和鼓励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增强他们生存发展的能力。
总之,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的中小企业自身,也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因此,无论是中小企业本身,还是政府管理部门,都应对此担负起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健康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蒋炜: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与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11).
[2] 刘晓午:警惕货币紧缩政策过犹不及[N].中国经营报,2011-04-09.
关键词:银行;信贷类理财产品;信托;金融宏观调控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3-0012-03
一、银行信贷类理财产品发展概况
近年来,各商业银行银行相继发行了各种类型的理财产品,包括信贷类、票据类、货币市场类等理财产品。其中,信贷类理财产品成为银行理财产品的主流。[1]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是企业通过银行向企业和个人投资人借钱,并在到期后向投资人支付本金和收益的一种类似企业债券的产品。
2009年前11个月,全国银信合作理财产品发行规模达7594亿元,相当于全国人民币贷款新增额的8%。以一年期(含一年)以内的短期信贷理财产品为主,初步估算占全部理财产品发行额的60%。[2]信贷类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一般在3%-7%之间,高于同档次的定期储蓄存款利率。 发行主体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其的设计和发售均集中在商业银行总行,商业银行一级分行主要是推介项目和售小部分理财产品。信贷类理财产品的借款人大多是中央或地方的能源企业或国有垄断企业,政府机构以及高等院校,该类借款人普遍具有信用等级较高的特点。
二、银信合作方式是信贷类理财产品采取的主要形式
当前,银行信贷类理财产品以“银信合作”形式为主, [3]发行规模上占到所有理财类产品集资额的80%左右。 银信合作指银行与信托公司合作,该形式主要通过三个环节完成:第一环节,由银行与投资者签订代客理财协议;第二环节,商业银行以单一委托人的身份与信托公司签署信托协议;第三个环节,信托公司与商业银行签订信贷资产保管服务协议,委托商业银行对贷款进行管理。通过以上三个环节,银行作为中间媒介实现了投资者与信托的成功对接。从产品设计来看,上述信托产品的设计是一个完全符合监管要求的完美逻辑。
银信合作并非那么简单。从表面看,在银行和信托的合作中,信托公司是发起人,而银行只是单个委托人,但实际上,真正的发起人并非信托公司,而是银行。特别是银行与信托公司签订的“信贷资产保管服务协议”,银行最终履行了自家贷款的管理工作。从产品的推出流程来说,是银行先与投资者签订委托理财协议,开始募集资金,如果完成了标的要求,信托计划才会成立,银行才会和信托公司签署信托协议,一个完整的信托类理财计划才正式诞生。
三、银信合作信贷类理财产品在金融创新方面实现了共赢局面
通过银信合作使银行达到了金融创新∶从银行视角看,发放贷款不占用任何贷款指标,中间业务得以发展且收入增加,银行满足了个人和企业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投资需求,银行后续的对公存款相应增加;从信托公司视角看,获得了中介费用收益,其收益额是贷款总额的万分之八至千分之一;从投资者视角看,相对于自行投资信托产品,银行理财产品降低了个人投资门槛,理财认购起点为5万元,满足了小投资者需求;相对于单纯信托产品,增加了银行的信用保障,降低了投资风险,增加了投资收益,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远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实现了银行、信托、投资者等多方面的共赢。[4]
四、信贷类理财产品削弱国家金融宏观调控的效果
信贷类理财产品主要是从以下两方面削弱国家金融宏观调控的效果。
1.信贷类理财产品是银行将“表内转表外”的重要通道
信贷类理财产品是银行进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手段。银行通过信托平台,将银行资产池中的信贷资产设计成理财产品,发售给投资者,并将募集到的资金通过信托的方式,专项用于替换商业银行的存量贷款或向企业发放新贷款。这个过程就将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信贷资产业务转变成中间业务,转到资产负债表之外,成为贷款增加的一个漏斗。
2.银行发行信贷类理财产品本质上是变相增加贷款规模
从金融宏观调控角度,银行发行信贷类理财产品本质上是变相增加贷款规模。一方面,从紧货币政策下商业银行要将贷款“由小做大”。由于从紧的货币政策使银行信贷规模受到限制,银行采取理财形式可以规避信贷规模管理,使理财形式的贷款由小变大。全国信贷类理财产品自2008年开始不断增加。2009年11月银行与信托公司合作理财产品在信贷类产品的带动下发行达到了576款,创下了今年银行与信托公司合作理财产品发行的新高,同时,发行规模预计在3400亿左右,也创下了年内的新高(见表1)。[5]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用益信托工作室提供相关资料数据整理得出。
另一方面,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下银行要将贷款“由大做多”,突破资本充足率的约束。2009年上半年,在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之下,商业银行出现了天量贷款,进入下半年,商业银行进一步发放贷款受到资本充足率的约束,而银行信贷类理财产品可以不受资本充足率限制,呈现爆发式增长。普益财富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三季度后在银行新增贷款逐月减少的情况下,银行与信托公司合作理财产品却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9月全国银行与信托公司合作理财产品发行规模1525亿元,10月受国庆长假因素影响有所回落为852.9亿元,11月达到了创纪录的1600亿元。2009年1-11月,全国银信合作理财产品发行规模达7594亿元。[6][7]
综上所述,银行信贷类理财产品可能削弱国家金融宏观调控的效果。根据经济形势,国家往往通过对贷款总量、信贷结构、融资条件等进行调整,增加或者减少某些行业的信贷支持,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目的。而银行信贷类理财产品属于表外业务,不受信贷规模限制,银行的一些贷款项目就可通过信托来完成,使这部分资金游离于监管范围之外,未能达到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从而可能降低国家金融宏观调控的效果。
五、加强金融宏观调控的政策建议
1.将信贷类理财产品纳入宏观金融统计和征信系统。商业银行信贷类理财产品不计入其资产负债表内,因而也不反映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宏观金融统计的“各项贷款”项下。建议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可参照“票据融资”项目,将银行信贷类理财产品纳入信贷统计范围,更好地为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服务。同时商业银行应将发行的信贷类理财产品及其他类型的理财产品报送当地人民银行征信部门,集中统一信息管理,这样即有利于人民银行对理财产品的规模统计,又有利于商业银行对贷款企业进行查询和风险控制,更有利于向银监部门提供技术支持。
2.银监部门应加强微观监管。银行信贷类理财产品的金融创新,可能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及风险防范,从宏观调控角度不容忽视。[8]虽然包括信贷类理财产品等在内的银行理财产品不需要审批,但是银监部门应针对理财产品进行监管和规范。目前,商业银行统一由其法人机构在发售理财计划(包括总行管理及总行授权分行管理的理财计划)向银监会监管部门或其派出机构报送相关资料的报送时限是10日前, 银监部门应将报送时限提前到30日前或者60日前,使银监部门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对其拟发售的理财产品进行风险测度。银监部门还应对银行理财产品执行从产品设计、信息披露到营销手段等统一的监管标准,执行统一的监管尺度,使银行理财市场步入了“先规范,后发展”的良性发展道路。
3.商业银行应加强自身风险控制和投资者风险教育。一方面,在某种意义上虽然信贷类理财产品业务是投资者直接融资给企业,银行只起到了中介的作用,但投资者多是银行的核心客户,银行应控制信用风险,待前做好审核、贷中做好尽职调查、贷后严格管理,严把审核关口,做好信息披露工作,增强信息透明度,利于投资者风险控制。[9]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在银行信托理财产品中发挥着枢纽作用,应该对理财产品投资者进行充分的风险提示,在产品说明书中充分列示投资项目本身的市场风险、经营风险、政府信用风险等,向投资者说明产品预期收益率不能等同于银行存款利率,并可能发生投资利益受损的情况,加强投资者的风险教育。[10]
(1)资料来源:涂艳.理财产品火爆背后的银行信贷资产“大挪移”[N].上海证券报,2009-10-21.
(2)资料来源:笔者根据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交通银行等多家商业银行网站相关资料整理得到。
(3)资料来源:笔者根据湖南在线金融频道jr.省略.
cn/listId.asp?FId=117332009.9.15相关资料整理得出。
(4)资料来源: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报告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Z].2008.
参考文献:
[1]新版理财产品:债券和信贷类成主流[N].南方日报,2009-07-27.
[2]涂艳,邹靓.理财产品火爆背后的银行信贷资产“大挪移”[N].上海证券报,2009-10-21.
[3]苏志鑫,吴宇.引入民间资金支持政府项目建设的实证分析 以泉州市商业银行信托理财产品为例[J].福建金融,2009(8).
[4]余忠,张增跃,欧阳紫云,李和平等.对我国银行信托业务持续健康发展的思考[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5]高改芳.信贷类理财产品王者归来[N].中国证券报,2009-11-28.
[6]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增加[N].北京青年报,2009-11-16.
[7]涂艳.11月银行理财产品发行创年内新高[N].上海证券报,2009-12-14.
[8]李书宇.商业银行与信托公司业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J].内蒙古金融研究,2008(3).
关键词:金融危机;形成机理;经济效应
2008年下半年以来,由次贷危机导致的美国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在其影响下,全球经济陷入衰退,金融业遇到了空前的危机,一些实力雄厚的银行顷刻间倒塌,各国汇率大幅度波动,企业减产甚至停产。
一、金融危机的形成机理
(一)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是由于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而引起的,通过大量金融衍生产品把其他金融机构卷入了这次危机,通过各种途径影响到整个世界。美国房地产贷款市场大致可分为三类:优质贷款市场、次优级的贷款市场、次级贷款市场。“次级”及“优质级”是以借款人的信用条件为划分界限的。次级按揭贷款是面向信用程度较差、没有收入证明和还款能力证明、其他负债较重的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在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利率比一般抵押贷款高出2~3个百分点,贷款机构的收益也比较高,所以次级贷款对放贷机构来说是一项高回报的业务。但由于次级贷款对借款人的信用要求较优质级贷款低,借款者信用记录较差,逾期还款比例较高,因此次级房贷机构面临的风险也更大。为了转移次级按揭贷款的巨大风险,美国金融界采用了次级贷款证券化的方法,把大量的房地产抵押债券出售给了其他国家。如此多的次级贷款收不回来导致国内投资银行的证券业务、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和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相互交织、风险交叉传递,不断出现逐级放大的连锁危机。
(二)金融危机的根源
仅仅次贷危机还不足以造成美国此前如此严重的金融危机,它的根源更深更广。
1.美联储降息与房地产降温。美国长期的低利率政策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增长,同时也带来了房地产市场的过度繁荣。在利益的刺激下,衍生金融产品泛滥。美联储降息后,房地产市场迅速降温,违约现象频现,直接造成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不足。
2.金融衍生品催化作用。由于金融衍生品的过度创新,银行发放房屋贷款给还款能力差的个人,这样就把风险层层打包转移给其他金融机构。
3.金融信息披露不充分。金融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与道德风险。由于激烈的竞争,在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的发放中,贷款经纪商为增加业务量,获取更大的利润,有意或无意地放松对借款人的调查,并且降低贷款的标准。一些贷款机构或其人有意不向借款申请人披露有关次级抵押贷款的风险,甚至提供虚假借贷信息诱骗申请人借款。当情况发生变化即房价下跌时,这些低收入借款人将无法还清贷款,贷款机构也因此陷入风险之中。
4.政府监管不力。由于政府忽视信贷风险的控制,金融衍生品的发展超越了金融监管的范围。监管机构对金融衍生品的评估与监督责任完全放手给私人证券评级机构,给其留下了太多的操作空间,这对金融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5.全球经济失衡。美国在金融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引起全球流动性约束不对称,其资本市场泡沫产生的财富效应而导致了美国的过度消费造成全球经济失衡。当经济失衡超出了各国经济的承受范围,全球性危机不可避免。
二、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机制
由于世界金融市场联系越来越紧密,金融创新不断产生新的金融衍生工具,一国发生金融危机会引起他国和地区金融市场不稳定乃至危机,直至全球的金融安全、金融稳定。
(一)国际贸易传导
一国发生金融危机可以通过国际贸易途径,导致与其有直接或间接贸易关系的国家面临经济状况恶化,进而引发他国的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首先,美元的贬值降低了其他国家出口商品的竞争力,特别是与美国出口商品构成同质性竞争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其次,美国是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经济衰退直接降低其进口需求,其他国家出口放缓。
(二)金融机构传导
在金融衍生产品发展迅速和金融机构全球化趋势下,金融机构间复杂的资金联系也会导致金融危机在国际间的传导。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与美国金融联系最为紧密的欧洲更是首当其冲。英国、荷兰、瑞士等国的大型金融机构频频告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提出破产申请以后,法国巴黎银行、德国工业银行以及瑞联银行等多家欧洲银行由于参与美国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相关证券的投资而遭到巨大财务损失。其中,次贷衍生产品本身带来的金融机构间的资金联系,增大了金融危机通过金融机构传导的几率。
(三)预期传导
预期传导机制指的是,即使国家之间不存在直接的贸易、金融联系,金融危机也会产生传导效应。因为一个国家发生危机,会影响到另一些类似国家的市场预期,进而影响到投机者的信心与预期,导致投机者行为对这些国家的货币冲击,最终形成金融危机的蔓延与扩散。一国发生金融危机后,投资者会根据所掌握的情况重估所投资该国的风险,据此会改变自己的资产组合,导致金融危机在国际间的传导。
(四)国际资本流动传导
金融危机会导致国际资本流动性加大。如果流动性冲击过大,一国发生的危机使投资者在尚未受到危机影响的国家出售他们持有的资产,从而引发该国金融市场的动荡。这一过程也将导致金融危机在国与国之间进行传导。一国的危机还会减少市场参与者的流动性,迫使投资者重新安排他们的资产组合,以满足利润、监管和流动性方面的要求。
现代信息传输方式及金融的自由化加快了全球金融市场上的资金流动,直接影响国际金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使得各类金融交易的供求关系和价格信号不稳定性增强。这一传导过程主要通过机构投资者调整其资产组合实现。投资者一般都会将资金分散投资于不同的证券组合。就新兴经济体国家而言,由于新兴市场的金融资产的风险性和收益性相类似,一个新兴市场国家有价证券收益率的变化导致跨国机构投资者对其证券组合中其他发展中国家,或相邻近及贸易联系紧密国家的资产进行调整,从而引发危机在不同国家之间传导。
三、金融危机对经济发展传导路径
金融危机,导致全球各国投资信心受挫,消费支出萎缩,失业率攀升。按照金融危机的传导机理,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主要通过贸易渠道、投资渠道、汇率渠道以及预期渠道四个传导途径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全球经济发展。
(一) 贸易渠道传导
国际金融危机的贸易渠道传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美国进口需求减少,影响各国出口。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主要依靠进口来维持国内消费。金融危机发生以后,美国国民财富大幅缩水,居民消费支出减少,通过收入效应作用于有直接贸易关系的国家,进口需求直接减少,由此造成出口国企业利润下降,经济受到冲击。
2.美国作为全世界最重要的经济体,也影响着欧日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贸易,从而进一步影响中国对欧日等国家的出口。中国东部地区外贸依存度较大,许多企业面临停产或倒闭威胁,用工需求减少。
3.金融危机导致贸易保护加剧。受金融危机冲击最为直接的欧美等发达国家,出于对本国经济的保护,可能会实行贸易保护,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壁垒的限制,也将中国的贸易企业带来新的挑战。
(二)投资渠道传导
1.美国金融机构遭受巨额损失,为了达到最低资本金充足率和保证金要求,亏损的金融机构大幅收缩对另一个国家的贷款,将危机传导至下一个国家。由于国内资本市场流动性严重不足,美国可能将部分海外资本撤回以确保国内市场的稳定,从而加剧了全球短期资本流动的波动性。日本、韩国以及欧洲各国也开始将国外投资撤回国内。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投资渠道传导效应也逐步显现。
2.美国被认为是世界上金融系统最完善和最安全的投资市场,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持有美国债券、股票及其他金融资产。在国际资本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国际投资也将受到较大影响。
(三)汇率渠道传导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欧盟、日本等国不断调整利率,使得主要货币的汇率波动幅度加剧,最终导致上游原材料价格的大幅波动,对生产企业造成了剧烈的冲击。河北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中上游,受能源和初级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特别是不少中小企业缺乏应对危机的能力,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
(四) 预期渠道传导
美国爆发金融危机,金融市场大幅调整,加之其“消费过剩”矛盾凸显,使得企业和消费者形成对未来经济过于悲观的预期。在这种预期的推动下,河北大多企业采取防御策略,大幅度减少生产,解雇工人,减少对供应商的原料采购,收缩投资,而居民减少消费,持币观望。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多为国外加工生产,在外部需求锐减的环境中,出现订单急剧下降、企业投资减少,大多数企业对未来预期较低。
本次金融危机是近百年来最大的一次危机,是长期以来矛盾积累的总爆发,被形象地比喻为金融海啸,说明了危机后果的严重性。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但是,在次贷危机的背后却存在着许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说明了美国虚拟经济的脆弱性,也说明了当今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和内在矛盾的存在。
参考文献:
[1]董国娟.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与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9,(12):134-155.
[2]邹贤启,等.对当前美国金融危机的思考:演化、成因与效应[J].武汉金融,2008,(12):12-16.
[3]国纪平.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N].人民日报,2008-11-05.
[关键词]商业银行;营销管理;创新策略
一、商业银行营销管理的理念和发展状况
银行营销,是商业银行以金融市场为导向,利用资源优势,通过各种营销手段,把可盈利的银行金融产品和服务销售给客户,以满足客户需求并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一系列活动。20世纪90年代后,银行业务范围不断扩大,金融机构数量大幅增加,银行业竞争激烈化。商业银行被迫调整经营策略,增强创新能力,为客户提供多元化服务以满足不同需求,以求发展。
商业银行对市场营销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经历了广告宣传、公共关系、金融创新、服务定位和计划控制五个阶段,形成了一整套市场营销理论和营销文化。而我国的银行营销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近年来发展较快,但与国际商业银行相比尚有许多不足。
二、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银行业处于买方市场,竞争对象主要是储蓄存款,银行业的专业化经营也使其没有条件和必要竞争。我国商业银行起步较晚,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人才储备及经验积累,不论是与其自身的发展、地位纵向相比,还是与外资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横向相比,都存在诸多不足。
(一)营销理念不成熟
我国商业银行在业务拓展中一定程度地引入了市场营销观念,但仍缺乏主动营销的意识,基本上以现有金融产品为导向,采取各种手段去刺激客户接受,而非完全以市场为导向。有些银行家认为营销只是一个手段,没紧密联系利润指标与客户需求,仅靠下达指标,强制命令推销产品。总体上看,这都归咎于银行业营销意识淡薄,对营销管理的地位和作用缺乏深刻认识,没有真正确立“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营销观念。
(二)营销运作同质化
商业银行普遍缺乏对市场把控,而是跟随市场竞争的潮流被动营销,这与需要有精确的市场定位和周密的总体策划的营销管理大相径庭。除广告促销、营销促进、人员推销等传统手段,一些商业银行也注意开辟新途径来进行营销,但执行力度参差不齐,推广方式乏陈,没有形成特色。由此看来,虽然各银行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但并未形成理想的竞争优势,经营雷同、追随模仿、正面竞争的现象非常普遍。这都说明银行对营销环境的认识不足,没有准确的市场定位,盲目随机,缺乏规划和创意。
(三)营销行为存在偏差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以存款为主,资金运用主要集中在贷款上,加之金融产品创新力度不够,营销管理空间狭小、形式单调、层次较低,直接影响银行的市场拓展效果。虽然银行的金融产品很多,但开发新产品时往往站在自身角度,与市场及客户需求严重脱节,产品多为仿造,定价方式僵化,极少有符合我国金融市场特点的原创产品。另外,大多银行产品欠缺有效的系统维护和综合经营策略,业务人员容易将营销职责视作销售任务,导致推广方式不佳、力度不足,市场营销流于形式,降低了客户对产品的接受程度,影响了优质产品的推广使用。
三、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在新的金融环境下,商业银行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经营成本提高,盈利空间缩小使得营销管理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管理要根据我国金融市场的现实状况,立足高起点,把握银行营销精髓,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科学有效地进行营销策略的选择和管理。
(一)更新传统理念,树立营销战略意识
当前国内许多银行经理人员认为营销管理不过是由市场部的相关人员拟定计划并具体执行的一些特殊活动,即市场调研、公共关系、广告宣传等。实际上,这些“特殊活动”只是实施营销管理策略的具体工具,营销管理应当被视作一种观念、一种思维方式,必须渗透至商业银行的各个部门,每位银行职员都是营销人员,与客户的每次交流都是营销活动。我国商业银行要谋求长期生存和发展,必须研究推行战略管理,实现管理重心由经营管理向战略管理转移。一方面,商业银行必须树立战略设计与战略执行并重的思想,形成战略管理的动态系统: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企业外部环境的研究,树立主动战略适应的意识。
(二)实施品牌经营,明确银行市场定位
我国商业银行由于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营。金融产品和服务品种较为单一。金融中介工具的多样化,使得居民存款大量流入证券市场,而居民的初始存款却恰恰是商业银行信用扩张的基础,即银行经营的基础。因此,商业银行必然需要进行周密的市场分析,利用自身优势,寻找新的增长点。同时,在深入分析市场环境、自身文化传统及现状、发展目标等基础上进行形象创意,更新经营理念、行为规范和物质形象,给社会一个清晰、亲切、庄重、可靠的形象,铸成适合自身实际发展要求的企业精神。
(三)加强产品创新,优化服务管理机制
产品是营销的基础,也是核心。要赢得稳定的发展和持续的竞争优势,必须不断开发新产品,提供更多个性化产品。商业银行要适应市场发展和客户需求,结合机制创新、标准创新、服务创新,运用多元化的经营手段,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开拓金融创新,增强竞争力,吸引更多客户,提高经济效益。同时,还应高度重视人才和技术进步,努力打造效率型运作模式,加快发展网络金融业务,完善客户经理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利用好金融改革所带来的广阔实践背景。
总之,面对全球竞争,中国商业银行必须把握机遇,进行营销策略创新,让更多客户认同银行的产品、服务、品牌,才能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中掌握先机。
参考文献:
[1]吴凌、苏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策略选择,中国发展观察,2009
关键词:国际商业银行;营销管理;启示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11)06-0081-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6.20
银行营销是商业银行以金融市场为导向,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通过运用各种营销手段,把可盈利的银行金融产品和服务销售给客户,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并实现银行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一系列活动。商业银行营销管理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西方国家逐渐兴起的,在我国起步较晚。虽然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管理发展较为迅速,但与国际商业银行相比尚有许多不足。随着我国金融全球化进程加快和金融开放扩大,商业银行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借鉴发达国家成熟市场营销管理的经验,探索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管理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国际商业银行营销管理的主要特点
从1958年全美银行业联合会议上市场营销观念的提出,到20世纪60年达国家普遍发起的“银行零售革命”,至目前轰轰烈烈的“银行再造”,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经历了广告宣传阶段、友好服务阶段、金融创新阶段、服务定位阶段和计划控制阶段,形成了一整套市场营销理论和营销文化。其主要特点具有以下几个:
(一)以客户满意为主导
20世纪80年代后期,CS战略问世。CS战略即客户满意战略,核心内容是站在顾客立场考虑问题,把顾客需要放在首位。这一理论随之被迅速传播,“谁赢得了客户,谁就是赢家”。在激烈的竞争中,国际商业银行运用整体营销手段,综合市场营销要素,以目标客户为基础,有差别、有选择地进行金融产品营销,对不同等级的客户提供不同的服务,把资源用于能带来巨大市场和利润的重点优质客户,在发展中取得了成功。总体上看,商业银行主要争取三类客户:一是公司客户,包括跨国公司、大企业、效益良好的企业;二是机构客户,包括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投资基金等;三是个人客户,主要是中、高收入阶层。
(二)明确的市场定位
通过实施市场定位策略,树立风格和展示实力,制造一种“市场定势”占领公众心理,树立良好独特的形象,在经营观念上主要以精神标语和宣传口号体现银行的经营理念和目标。如花旗银行市场目标是:金融潮流的创造者;定位是:富有进取心的银行、向您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其市场定位在美国及全球中、高收入阶层。在亚洲,重点对象是占人口总数20%左右的高收入阶层,提供系列产品服务。对重点客户采取不同的服务,对金卡顾客实施免收年费的优惠措施,针对欧美和亚洲消费者的不同特点,银行卡功能有所不同。
(三)不断进行新产品的开发
产品开发战略是为客户提供各具特色的金融商品和相关服务,它以市场为导向,根据经济发展、公众观念和需求变化情况,不断开发新产品,形成“金融超市”。通过扩展外延提高产品附加功能,如银行信用卡,除了支付结算功能外,还有旅游、保险等功能。具有这样的战略,银行能释放出产品研发和产品扩张的巨大能量,代之以市场渗透战略和产品差异战略,将各种创新产品推销给客户,或在原有产品组合中增加新产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潜在资源使获利能力最大化。
(四)强化银行的品牌形象
除了在全球推行统一品牌外,商业银行将其零售产品设计成一种身份象征,依靠精心打造的广告突出这一特征,使许多客户将拥有其产品成为一种愿望和骄傲。例如对信用卡的营销除了突出服务功能外,特别是塑造成功形象,对客户产生了巨大吸引力。
二、国际商业银行营销管理的启示
通过对国际商业银行营销管理的分析得到了一些启示,对于金融开放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有针对性的吸收借鉴,有效地开展市场营销具有积极意义。
(一)以客户市场为中心实现利润最大化
商业银行发展以客户市场为轴心,管理方式灵活多样,主要采用市场化、利润导向的管理方式。美国的商业银行注重于向客户提供系列化业务服务、针对性的服务和“关系”经理的服务。如花旗银行,为实现其业务发展目标,公开提出了集团的三大责任,即对客户负责、对彼此负责、对使命负责。对客户负责理念的核心是遵循最高诚信准则,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提供一流的咨询、产品和服务,则是服务的最高目标。德国的商业银行注重于运用客户关系管理、采用客户价值分类管理、倚重客户经理和市场营销流程,以达到其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日本的商业银行根据客户需要,重组面向客户的分支网点,建立有效的营销渠道,诸如建立百货公司型的“金融广场”,在消费者市场中开辟“家庭银行业务”,在批发市场开辟现金管理系统和电子数据交换系统,通过灵活多样的服务,实现利润最大化。
(二)打造市场品牌和培育有吸引力的银行文化
全方位精心设计银行形象,通过各种媒体宣传扩大社会影响,按照市场定位有针对性的确定潜在客户群中树立银行地位和感染力。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特别注重公众舆论态度的变化,认为加强公共关系、赢得公众好评是银行服务的基础。因此,商业银行从不放弃任何通过报刊、会议、商谈以及其他各种媒介活动进行宣传报道的机会,大力推介其品牌和文化,努力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
(三)培育激励机制和相对宽松的人文环境
通过培训体制和教育投入,使员工有较多学习的机会,对优秀人才构成很强的吸引力,提高整个银行员工的素质和文化品位。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把员工视为“内部客户、第一位客户、最宝贵的财富、最重要的资源”,认为员工的优质服务是最重要的。因此,商业银行花大量精力进行员工培训,把提供高级培训机会作为对表现出色员工的奖励,员工把这种机会看作是一种荣耀。同时,商业银行大力倡导团队合作精神,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员工之间的支持和配合,在全行形成良好的协作机制。在这种氛围下,客户经理、理财经理、私人银行家等一批高级人才脱颖而出。
(四)采用先进技术提高服务的科技含量
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建立共享客户档案库,对客户进行分层次、个性化服务。建立广泛的机构网络体系,实现国内外联行资金及时调度,凭借快捷的信息渠道为客户提供全球24小时金融服务。客户管理方面,主要通过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对客户材料进行分析,为客户提供服务,来提高客户满意程度。它主要包含:客户概况分析、忠诚度分析、利润分析、性能分析、未来分析、产品分析、促销分析等。商业银行通过客户关系管理数据库实现对客户一系列的管理,如客户联系方式、企业结构、行业信息、订单情况、客户活动、产品广告、效果评估和监控等。同时,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业务相当发达,网上银行业务涵盖网上结算、网上证券交易、网上借贷等服务项目,全球客户24小时均可通过网上银行快捷办理各种金融业务。
(五)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惯例
及时准确掌握国际规则、金融发展和市场变化,熟悉现代经营模式和前沿管理手段,充分利用世界各国金融制度和政策调整的机会,保持“领先一步”,使其触角遍及全球主要国家,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发达国家商业银行非常重视对国际市场和国际惯例的研究,有专门研究国际市场和国际惯例的人员,对主要国家的政策、金融市场进行研究分析,并将结果报告给管理决策层,管理决策层根据研究报告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开拓国外市场。
(六)在控制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开展市场营销
金融产品创新和市场营销必须坚持以严格控制风险为前提,建立科学的财务指标和风险管理体系,不能盲目地迎合客户的要求(银行也不可能满足所有客户的所有要求),更不能放弃安全性追求市场份额和追求利润。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十分重视风险管理,一切经营活动均以安全性为前提,构建了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利用评估工具对经营活动进行评价。如法国兴业银行,市场营销定价体系以“可能损失理论”为基础,以风险大小与收益多少衡量交易的必要性,在风险与收益配比原则上更多注重风险控制,把客户信用和风险评价置于银行市场营销的核心地位,在此基础上采用“风险调整资本收益”定价方法,将每一笔贷款收益按其风险程度进行测定,并相应准备一定数量的风险资本,及时测量风险业务实际收益率是否达到预定资本收益率。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比较特殊。主要体现在: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工、农、中、建四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商业银行共存;金融发展创新不足与金融竞争无序过度交织;加快金融自由化与强化金融监管并需;集团注重创新品牌形象与一般企业普遍信用缺失混杂。所以各家商业银行在确定市场营销策略时,一定要十分注重风险与收益配比原则,根据本身的特点和优势,认真研究所处的市场环境、客户需求和企业信用等,有选择地借鉴国外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先进经验,在加强风险管理的基础上保持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协调。
三、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商业银行营销所销售的产品主要是银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近年来在我国尽管受到竞争压力的影响,银行营销管理有了长足进步,但银行营销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商业银行在营销策略上普遍缺乏整体的规划和创意,营销过程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具体表现以下几点。
(一)目标市场定位不明确
我国商业银行往往不是去开发新的客户群体和业务领域,而是简单地跟随金融市场竞争的潮流,缺乏对顾客潜在需求的系统分析,无法进行科学的市场细分,因而也无法进行科学的目标市场定位和进行选择适当的市场目标。同时,由于市场定位不明确也导致商业银行缺乏对业务重点和增长点的全面规划。
(二)市场营销缺乏总体规划
市场营销要围绕银行总体经营战略,进行精确市场定位和周密营销策划。我国商业银行普遍缺乏从长远把握对市场分析、定位与控制,随金融市场竞争潮流被动零散地运用促销营销手段;银行营销战略目标和营销策略缺乏针对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业务创新思维狭窄、形式单调和发展缓慢;业务拓展以公关、促销为基本手段,与营销管理的多样化相距甚远;分销渠道扩展策略仍以营业网点为主要方法,与银行内涵集约式发展道路相悖。
(三)金融制度环境不宽松
按照我国《商业银行法》的规定,国内商业银行不允许开展投资业务,这样虽然便于金融监管,但却制约了我国金融业务的全面发展。由于实行分业经营,银行提供的金融商品不多,盈利主要靠贷款利息收入,盈利渠道不多,银行业务主要被限制在存贷款领域。
(四)金融市场不完善
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四大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一定程度上仍承担着社会职能,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特别是对四大银行的管制比较严格。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四大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机构管理、业务经营、用工机制及分配方式等方面都要执行上级统一规定,金融创新空间小和动力不足,限制了市场营销的提升。我国金融业还没有完全按照市场原则、竞争原则和效率原则进行管理,金融开放程度低,大部分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不熟悉国际惯例,不适应在“统一规则”下的发展规律。
(五)市场营销机构缺位
市场营销要求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完善的运行体系,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商业银行在组织机构设置中普遍没有设立专门负责市场调查、市场定位以及新产品设计推广的营销部门。
(六)营销人员素质不高
营销人员不仅要精通营销,还要懂心理学、管理学、统计学、会计学等,还要强调职业道德。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营销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不能适应现代市场营销要求,营销活动不规范,营销行为异化甚至偏差,直接影响市场拓展效果。
四、对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管理的建议
借鉴国际商业银行的营销管理经验,针对我国商业银行在营销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对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管理提出以下建议。
(一)坚持客户导向策略
商业银行要靠优质的客户服务赢得竞争主动,必须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目前外资银行在境内的竞争战略是抢占优质客户,再以优质服务稳定客户资源。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真正树立客户导向的经营理念,深入调研客户需求,并以此为依据安排银行的组织结构、作业流程、产品设计、服务手段和沟通方式,用银行信誉稳定优质客户,减少银行人员变动引发的客户转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国内商业银行应积极借鉴客户关系管理(CRM)新方式,通过CRM客户管理、客户服务和营销管理等多方面的功能,更完整地建立客户资源库,有针对性地了解客户需求,提供量身定制的个性化金融服务方案,建立银行与客户之间持久的互相信任关系。
(二)加强金融创新力度
开展金融创新业务不仅是竞争的需要,也是突破传统约束寻求利润源泉的要求。在发达国家,中间业务已成为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在金融自由化、银行综合化发展背景下,具有稳定收益的中间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重点。我国商业银行必须从战略高度审视中间业务,把发展中间业务作为调整业务结构增强银行盈利能力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加快技术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不断完善新一代业务操作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在业务开发设计时充分考虑风险防范,加强内部控制,加强风险分析和预测,坚持稳健经营和规范发展。
(三)重视金融品牌建设
现代市场竞争是品牌竞争。J.P摩根银行无论在美国还是在国际金融市场,不是最大但却是最好的银行之一,2001年《财富》杂志排行榜全球前1000家企业中99%是它的客户,J.P摩根银行口碑享誉全球。我国商业银行在品牌策略推行过程中需要注意:创立品牌是一项长期工程,不能急功近利,银行竞争手段专利性差、模仿性强,要形成经营特色有较大难度;银行品牌是一个整体概念和系统工程,要求制定品牌战略,明确服务标准和规范,使每个部门、个人都意识到每项工作均是品牌创造的有机组成部分,共同打造银行品牌;银行品牌策略实施必须有银行文化支撑,缺乏文化的品牌战略难以长久。
(四)进行科学的市场细分
从长远角度把握对市场的分析、定位,银行应正确认识自身的缺陷,走出营销误区。商业银行的顾客一般可粗略地分为两大类:即工商业和个人,通常所说的对公服务和对私服务两大类。在这两个大类中进行市场细分,确立可以为之服务的细小市场。在对公服务中应通过细分市场,向中小工商企业、大型工商业、跨国公司提供特定的服务项目,培育一批忠诚顾客群。对私服务方面,也应根据市场研究,提供与竞争者有区别的零售服务项目。向大众市场提供有特色的大众化服务;对高收入阶层,提供私人业务;为富有的中上阶层提供昂贵的更加个人化的服务。在顾客需求多样化以及需求不断演变,银行应强化市场细分工作,确立自己在市场中的位置。
(五)进行差异化的市场定位
清晰的市场定位是建立商业银行金融营销策略的前提,也是商业银行形成自身营销市场特色的关键。使顾客了解相互竞争的各个商业银行之间的差异,便于挑选对他们最为适合的银行。在当前银行业务种类、创新产品、目标客户,甚至经营理念、经营战略“同质化”现象严重的情况下,要取得营销成功,推行差异化市场定位至关重要。商业银行进行市场定位的方式、方法很多,包括产品定位、品牌定位、区位定位、业域定位、位次定位、特色定位、重心定位等。特别要注重以下两个层次的定位:一是立足于核心能力进行的发展定位,如选择“全能型银行”、“零售银行”、“批发银行”、“贸易融资专业银行”等作为自己的发展定位;二是在产品定位上要从功能性定位尽快转向感性象征定位,赋予银行产品更多的心理、情感、文化、社会地位等方面的象征特点。
(六)加速发展网络金融业务
外资银行进入我国一般不采用铺摊设点、扩张机构的竞争策略,主要利用网络金融服务作为竞争方式,强占市场份额。鉴于此,我国商业银行应明确电子时代对传统银行改造的重要性,积极发展网络金融服务,密切跟踪网络技术发展方向。加快网络金融人才的培养,积极开展网上业务创新活动,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利用先进技术及时掌握客户现实和潜在需求,通过业务创新吸引客户。网络金融活动存在如安全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信誉风险等。因此,有效控制与防范网络风险是重要环节。
(七)加强合作互补发展
在经营观念上要突破国界概念,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要有国际化发展眼光,积极主动与国际著名商业银行进行包括资本注入、聘任高管、业务和交流培训等合作。对处于开放进程中的中国金融,商业银行与国际著名商业银行的“嫁接”,比自身“培育”和“移植”管理机制,无论是效率还是效果都要明显得多。目前国内中外商业银行的参股合作直接触动了商业银行的董事会,使决策层理念发生一定的改观。在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和风险防范等各个方面都有显著提高。随着我国金融监管制度逐步与国际接轨,金融监管政策的相对宽松,商业银行的合作互补发展策略肯定会有更大的拓展空间,立足国内的金融国际化将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阎坤.日本金融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场营销在金融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出来,伴随着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其重要性与日俱增。一是金融机构自身经营与发展的需要。由于金融市场瞬息万变,要把握市场变化的脉络,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就需要对市场进行分析、预测。市场营销作为市场分析、预测、设计和控制的全方位经营管理过程,对准确地作出经营决策和协调内部组织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优化经营决策和组织体系,就必须推行市场营销管理。二是增强金融企业竞争力的需要。伴随着金融业的改革开放,金融体系形成了多元化格局,除原有的国有商业银行外,各类股份制商业银行、城乡合作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不断建立,国外金融业在我国境内设立的分支机构也逐渐增多,而且银行传统的分工格局被打破,相互间的业务交叉和竞争加剧。为了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并力争使业务范围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展,必须重视市场状况和环境变化,依据变化了的环境不断改善服务手段和经营策略,以良好的信誉,高质量的服务,灵活的策略措施来拓展市场,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盈利能力,增强自身的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实力。三是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随着消费需求的日益多样化,金融产品消费比重也在加速上升。居民个人会从自身效用最大化原则出发,选择购买银行产品还是投资于资本市场上的融资工具,因此,银行必须紧紧围绕顾客需求展开业务,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市场信息,了解顾客的心理、行为特征,不断调整服务形式和内容,以期达到巩固原有阵地,抢占新的市场制高点的目的。
当前金融产品市场营销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一是市场营销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规范的组织和系统的规划,整体营销意识不强。近年来,为适应金融竞争的需要,诸家金融机构结合自身特点,纷纷进行了一些营销创新,并采用了一些促销手段,开发了某些新产品,但总体而言,对西方先进的市场营销理论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和运用,经营上还较大程度地停留在过去的一些习惯思维和做法上,没有把市场营销提高到总揽业务经营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大多数金融机构还没有设置专门的营销管理机构和配置专事市场营销管理的人员,使市场营销还未起到应有的作用。二是营销产品技术含量普遍较低,缺乏特色定位。这几年,不少金融机构在负债业务方面,开办了有奖储蓄、爱心储蓄、定活两便储蓄、大额可转让存单、信用卡存款、通知存款、协定存款等;在资产业务方面,贷款种类和方式日趋翻新,开办了特种贷款、委托贷款、贷款、押汇放款、信用卡透支、住房按揭贷款等,并有不少机构相继开办了保管箱等业务,使产品形式和内容更趋丰富。但具体考察这些产品却不难发现具有各行自身特色的产品开发较少,许多产品开发相互模仿,产品内容雷同,形不成竞争优势。新产品技术含量较低,缺乏相互关联和配套,自动化率也不高,许多环节仍需手工操作,导致产品创新成本高,利润率低,创新速度赶不上消费者的需求增长。三是市场促销策略不够规范和统一。从广告看,普遍存在着广告频率较低,高档次广告较少,上下级行之间在广告宣传的时机和方式选择上缺少协调统一等问题。从人员推销看,推销内容单调,覆盖面较小,相对成本较高。从营业推广看,公共关系涉及的范围较窄,力度较小,难以使顾客对本行产品长期看好。而且,几种促销方式的组合运用更显欠缺,综合促销效果不甚令人满意。
面对这样的局面,首先应该强化市场营销意识。针对当前银行经营观念落后、营销意识不强的状况,必须对市场竞争有清醒的认识,加强对市场营销理论的研究,不断提高营销意识,制定出市场营销的长远战略,对市场营销进行统一规划和布置。要正确划分各业务部门的营销职责,增强职工对市场营销管理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同时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以充分调动职工参与市场营销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要设立专门机构,加强营销管理。其次是增加花色品种。在办好已有存、贷业务、中间业务的基础上,顺应顾客消费高层次多样化的发展取向,提高服务质量,挖掘服务内涵,开辟新的金融工具,建立全方位、系统化、配套化的产品服务体系,不断推陈出新,实现产品的持续开发。第三是提高促销效率。应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向顾客传递理念性和情感性的产品形象和个性。加强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同业机构、新闻媒体和社会大众的交往,密切与各方的感情交流,使顾客对银行产生一种无形的寄托和信任感。要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等大众传媒形象创意和服务企划,借助参与举办各种大型会议知识竞赛、社会公益事业等来营造良好的营业环境,扩大产品的辐射面和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面对当前分支机构重叠,网点单产低,效能不佳的状况,应积极调整网点布局,优化网点结构,该撤并的撤并,该扩充的扩充。随着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极的逐步形成,金融机构设备也应变按行政区划设置为按经济区域设置,要着力加快间接分销渠道的建设,下大力气发展电话银行、电脑银行、销售点终端机和自动柜员机等电子化分销渠道,在保持其数量稳步增长的同时,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使产品销售既方便又畅通无阻。
我国商业银行在电子化、信息化建设方面,经过多年的积累已具备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中顺应潮流、继续前进的经验和基础。商业银行只有从客户、产品、渠道和销售管理方面立体绘制零售银行统一视图,才能在互联网金融时代让用户看懂商业银行、让管理者看清零售业务。
客户统一视图。商业银行需要广泛搜索采集客户金融交易、资产负债、产品购买、习惯偏好、消费行为、自然状态、家庭状况、社会关系、服务评价、利润贡献等信息,并整合客户在社交网络、电子商务、终端设备等媒介产生的非结构化数据,构建全面的以客户为索引的统一视图,全方位描述个人客户的生命周期、产品渗透、资产负债、行为习惯等特征。此外,通过家庭状况、社会关系、交易行为和服务协议等信息,逐步将单个客户视图扩充至家庭、社会关联客户,形成以核心客户为索引的客户群视图,为建立多维度细分客户模型奠定基础。
产品统一视图。一是建立面向客户的零售产品视图。对内聚合涉及个人客户的各专业、各子公司的金融产品,对外聚合基金、保险、券商等金融企业的产品,全面梳理零售市场产品目录,结合客户需求,补充缺失产品。在管理科目分类基础上,明确产品的专业市场和目标客户定位,建立以客户需求为索引的产品视图,从保值避险、增值投资、风险保障、交易结算、资讯服务、财富管理、理财规划等维度为精准营销建立产品库,形成面向市场营销的产品视图。二是建立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视图。采集产品需求编制、项目管理、跟踪评估、产品销售、延续管理、价值评价、市场退出等环节信息,建立以产品为索引的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使产品销售管理人员直观了解产品状态、生命阶段、业绩统计、利润贡献、同业地位等信息,合理制定销售策略、提出创新需求。
关键词:商业银行;市场营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营销已受到国内商业银行的普遍重视。但由于营销活动在我国金融界尚属一个新领域,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处于探索阶段,这就要求我们认真总结经验,并借鉴工商企业和国外商业银行的做法,以期尽快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商业银行市场营销体系,促进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一、银行业市场营销的提出
长期以来,银行业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具有很强的垄断性,在市场交易中处于主导地位,缺乏实施营销策略的内在动力。20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金融自由化的蔓延,企业的直接融资逐渐盛行,使银行的金融中介地位大为动摇,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欧美的商业银行开始尝试用市场营销原理指导经营管理,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经营绩效。但是,当时市场营销在银行业务中的应用还是浅层次的,主要以广告促销为主。到了20世纪70年代,西方银行业以金融工具创新为契机,对延续一个多世纪的银行常规管理方式提出质疑,从而,市场营销在银行业的应用成为广泛话题。到20世纪8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银行业已把工商业市场营销的精髓应用于银行管理,市场营销便成为能有效协调内部各部门和反馈外部市场信息的分析、规范、控制系统。
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在我国出现是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银行业正经历一场从未有过的根本性变革:国有银行向商业银行转换,非国有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逐步发展壮大,外资银行开始逐步进入。我国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银行服务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为了适应这种变革,市场营销作为银行经营管理的一种全新理论和方法,在我国银行业受到了推崇和积极的运用。
二、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现状及存在的误区
(一)当前的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业经过近年来的演变与发展,初步形成与市场相适应的业务拓展,同时也反映出与营销管理不相适应的问题。表现在:国有商业银行还未真正引进营销管理,没有真正建起市场营销理念;我国商业银行在应用市场营销上还只是浅层次的,没有形成完整的商业银行市场营销体制;以服务质量为核心的服务营销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展;商业银行的金融工具创新尚未大力开拓。
近年来的金融创新主要表现在存款、储蓄的诸多新品种上,一大批适合于中国实情的金融创新尚未引进、开发投放市场。可以说,我国商业银行在营销管理理念和水平上处于幼稚期,业务发展不全面、不系统、远没有体现出长远发展战略。
(二)存在的误区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还存在许多误区,主要有:强调金融产品营销,忽视服务营销;热衷于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忽视了引导客户进行消费;重视市场竞争,忽视自身准确的目标市场定位;侧重存款营销,忽视贷款及其他业务的组合营销;片面追求“拉关系”,忽视真正意义的关系市场营销;偏执于银行的“外包装”,忽视真正意义的形象建设等。
三、商业银行实施市场营销的建议与对策
(一)加强商业银行市场营销观念的教育
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刚刚起步,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营销知识的普及和营销人才的培养工作仍显薄弱,亟待加强。一些人至今对营销与市场、营销与推销的区别等最基本的概念缺乏导致工作的被动。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对员工特别是营销人员在营销业务知识方面的培训教育工作。
(二)推行全面市场营销管理策略
推行全面市场管理策略,就是要求商业银行改变把营销应用在浅层次表面的做法。改变简单地、随潮流地、被动地运用广告等浅层次的促销活动的特点,建立、健全完整的系统的营销管理体系。市场营销计划、实施、控制应成为银行经营活动中自觉的主动的经营行为。具体地说,就是不能把市场营销看作是单个的广告、促销、创新或定位、而必须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为充分了解市场并掌握客户要求,银行要对营销环境进行认真的分析、预测,为使银行的营销目标符合其全面战略,银行要编制出合理的营销计划,包括短期计划与中长期计划。有了营销战略与计划后,商业银行要灵活运用产品、价格、促销与分销组合策略来实施计划。同时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及营销工作人员的能力限制,在营销过程中为保证营销目标的实现,必须对营销工作实施全面的控制。营销管理应协调银行各部门关系,激励各部门员工的营销积极性,共同以顾客需求和满意为营业宗旨,达到为顾客提供最佳服务和为组织创造理想利润的经营目标。(三)实施服务营销和关系营销
首先,商业银行实施服务营销,在观念上应当树立服务质量的有效延伸的思想。银行作为金融服务业更应重视搞好优质服务。商业银行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只有优质的服务才能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要,也才能得到顾客的长期支持和合作。其次,银行应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不断制定新的服务项目、服务目标,追求周到、迅速、准确、安全、便利、热情的服务,同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
实施关系市场营销,也是商业银行“以顾客为导向”开展营销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关系市场营销是指企业与其顾客、分销商、经销商、供应商等相关组织或个人建立、保持并加强关系。通过互利交换及共同履行诺言,使有关各方实现各自的目的。保持并发展与客户的长期关系是关系市场营销的核心内容。
要做好关系营销,商业银行应做好以下几点:首先,应积极维持和发展忠诚客户。市场竞争的实质是争夺客户,客户忠诚于银行上营销追求的理想境界。其次,应发展与竞争者的合作关系,避免无益竞争,达到双赢双胜目的。再次,应协调银行同政府机构间的关系,努力争取政府的理解和支持,为银行营销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以金融创新为核心,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发展状况,应主要从两个方面推进金融产品创新:第一,大力推进产品创新。今后一个时期,产品创新要突出中间业务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继续以信用卡、储蓄卡为媒介,发展电子货币、网上支付、工资、代收公用事业费等中间业务;发展理财和商人银行业务;进一步发展证券市场、保险市场、基金托管、中小银行支付结算等业务;大力发展信用证、国际结算、外汇买卖及衍生产品;大力发展以住房信贷、汽车信贷、教育消费信贷、大额消费品信贷及旅游信贷等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第二,积极创新服务方式。结合国情,创新客户服务模式,提高客户服务水平,稳定客户关系;创新服务内容,积极满足客户的需求。
(五)树立整合营销观念,塑造、宣传商业银行品牌形象
整合营销是一种从用于营销的每一元中获取最佳效果的沟通战略。该观念认为,从各种媒介传递同样的信息可以达到最佳沟通效果。银行应经由广义的媒介如大众传媒、员工媒介(员工服务态度、质量、工作效率等),有形设施(环境、外包装等)传达银行信息,宣传银行的良好形象。
商业银行实施名牌战略,也是重要的营销战略。国际银行发展趋势表明:商业银行向“零售业”发展的趋势意味着金融消费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金融消费需求将更加复杂多变,金融消费者也将越来越重视“金融名牌”的消费。为迎接这一发展趋势,我国商业银行应未雨绸缪,尽早开拓“名牌之路”。具体说,商业银行可以通过CI导入,从银行理念、行为、视觉三个方面入手,进行全面整合,塑造银行的名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