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生态健康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生命体;城市生命力指数;城市生态系统健康;集对分析
中图分类号 Q148,X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02-0122-07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2.021
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发展至今,城市已无可争议地成为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心,成为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关键之所在。城市在获得极大的物质财富和飞速的经济发展的同时,在耀眼的繁荣兴盛景象背后,也遭受着水质恶化、大气污染、能源匮乏、环境退化、生态破坏、居民健康水平下降等各种生态环境问题的困扰,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受到严重威胁。以系统观点重新审视城市生态系统,明晰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包含的要素,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数及综合评价模型,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诊断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管理水平具有重大的现实与理论意义。现有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研究,主要涉足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概念及内涵的探讨[1-3]、健康标准的确立[4,5]、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6-10]、评价模型的建立[11,12]、评价实例的开展[6,9,13,14]等领域。总结与分析现有研究进展,认为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主要还应从以下两方面加强:其一,鉴于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极大的不确定性,不再人为制定健康标准,而在客观承认和充分尊重其不确定性的基础上,通过引入不确定性理论,从不同城市的相对比较情况来反映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以促进各城市在相对比较中明晰自身不足、针对性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其二,在理解与把握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特征与关键要素基础上,构建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指数系统全面地描述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本研究引入集对分析这种能对不确定性系统刻划、并已在多属性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的方法[15,16]建立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模型,结合城市生命力指数来模拟与评价城市生态系健康状况,为加强城市生态管理、提高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 城市生命力指数概念
1.1 城市生命体概念的引入
相对于其他的科学定义,生态系统健康的定义带有一种解释说明性色彩,这与生态系统健康本身就是一种比拟、难以精确量化描述具有密切关系;而相对于生态系统健康,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定义更是一种从健康的城市生态系统应包含的因素给出的总结性、描述性语言,这与城市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开放性、多元性不无关系。尽管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描述性定义中包含了众多因素,但其关注点可以被概括为城市生态系统主体相对于健康目标(标准)所具有及所应具有的结构、功能等一系列能力、表现、状态等特征。其中,城市生态系统这个主体要强调其整体性、系统性,健康这个目标既包括城市生态系统自身发展的内在目标,也包括为满足人类需求而设立的外在目标。
从结构、功能、活动、发展演化规律等方面来看,城市都具有生命体特征。土地、交通、建筑、能源、资源、人口等构成城市生命体的基本结构要素,这些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完成生命体的各种功能[17]。这种将城市看作一个生命体的观念正好也与要强调城市生态系统主体的整体性、系统性的要求相吻合。鉴于上述原因,决定采用比拟思想,引入生命体概念,在将城市生态系统看成一个有着自身结构与功能特征、内部各组分之间存在有机联系的生命体的基础之上,系统开展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
苏美蓉等:基于生命力指数与集对分析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 第2期1.2 城市生命力指数
笔者在文献[18]中,已经提出了城市生命力指数概念:把城市生态系统看作一个生命体,城市生命力指数就是一个包含生产力、生活态、生态势、生机度四个维度,分别从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自然子系统及生态调控子系统来综合表征城市生态系统发展状态的指数。具体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城市生命力指数框架图(引自苏美蓉等,2008)Fig.1 Framework of urban vitality index1.3 城市生命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
如图1所示,城市生命力指数包括不同维度的信息,具体到操作层面,首先选取合适的描述各个子系统的指标来反映每个维度的状态,然后再将四个维度的状态以一定方式整合为一个城市生命力指数。要利用城市生命力指数开展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首先就要构建适宜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以某种数学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在文献[18]中,已经基于生命力指数框架、参考城市生态系统评价指标、结合指标相关性等,筛选出了39项指标。在此,在更多关照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内涵与要素的基础上,兼顾数据可得性等,对原有指标进行微调,得到了如表1所示的城市生命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
2 城市生命力指数的集对分析
在现有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中,大多通过设立每一个指标的标准或综合指数的标准,在计算过程中或表1 城市生命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
Tab. 1 Indicator system of urban vitality
目标层(O)
Objectivelayer准则层(R)
Criterialayer要素层(F)
Factor layer指标层(I)
Index layer权重
Weights城市生命
力指数R1生产力F1经济发展水平I1 人均GDP/元0.034 2I2 GDP增长率/%0.002 0F2经济结构I3第三产业占GDP比重/%0.112 1I4第二产业增长率/%0.004 7F3经济竞争力I5 外资占GDP比重/%0.093 4I6 出口总额占GDP比重/%0.139 7R2生活态F4社会公平I7城镇登记失业率/%0.009 5I8农村与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差异0.002 8F5科教水平I9申请专利授权率/%0.003 5I10万人拥有高等学校学生数/人0.043 5I11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数/册0.085 4F6人群健康I12人均预期寿命/岁0.000 2I13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张0.023 1F7生活质量I14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元0.011 4I15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m20.001 6I16恩格尔系数0.000 7I17万人公交车辆/辆0.017 1R3生态势F8资源条件及利用I18人均家庭生活用水量/ m30.029 9I19人均城市道路面积/m20.027 5I2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0.004 4I2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20.012 5I22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0.007 9F9生态环境质量与安全I23空气质量优良率/%0.002 1I24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0.000 2I25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0.018 4I26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0.012 6I27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0.005 6R4生机度F10管理与调控能力I28环保投入占GDP比重/%0.065 4I29中小学环境教育普及率/%0.001 7F11系统协调度I30单位GDP能耗/(吨标煤•万元-1)0.015 1I31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吨标煤•万元-1)0.017 7I32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占GDP比重/%0.193 9
注: GDP增长率、第二产业增长率以当年的增长率计;农村与城市 居民人均收入差异以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值来表示。
者在得出评价结果后参照此标准,对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或等级作出结论。然而,城市生态系统健康与人类健康不同:人类健康的状态点是内生的,并且在医学上已确定其性状的正常范围;而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状态点则因为城市生态系统的复杂性难以确定,并且会随着人为制定目标的改变而变化。这些都决定了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极难确定或者说不存在固定的、唯一的标准状态。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像给患者看病那样,参照某个固定的标准指出城市某个组成要素出现了多大程度的病症,然后对症下药给出精确的药剂量,就期冀着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明显好转,这是由城市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开放性、动态性等特征所决定的。
既然人为制定固定的、大一统的、绝对的健康标准没有多大意义,不妨换个角度,从各个城市的相对比较情况来描述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这样既能避免人为确定标准时的主观性、静态性等缺点,又能充分体现对城市生态系统健康不确定性的重视;同时,开展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相对评价,也能更好地让各个城市在相互比较中取长补短、竞相追赶,实现城市健康水平的整体提升。
鉴于集对分析方法能对不确定性系统刻划[15,16],并已在多属性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19,20],尤其是已用于城市生态系统相对健康状况的评价中[21],特将该方法引入到城市生命力指数评价中,通过各个城市生命力指数的相对比较,反映各个城市生态系统的相对健康状况。
2.1 集对分析方法简介
集对分析的核心思想是将确定性与不确定性视为一个系统,把具有某种联系的两个集合看成一个集对,在某一具体问题背景下,按照集对的某一特性展开分析,建立这两个集合的同一、差异、对立的联系度表达式,并据此展开分析[15]。
设根据问题W的需要,对由集合A和B组成的集对H展开分析,共得到N个特性,其中有S个特性为两个集合所共有,这两个集合在另外的P个特性上相对立,在其余的F=N-S-P个特性上既不对立、又不同一。则在不计各特性权重的情况下,两个集合的联系度表达式如下:μ(W)=SN+FNi+PNj(1)
式中,S/N为集合A与B在问题W下的同一度;F/N为差异度;P/N为对立度。通常式(1)被简写为式(2),即经典的集对联系度表达式为:μ=a+bi+cj(2)
式中,μ为联系度;i为差异度系数,取值于[-1,1],i取-1与1时,都是确定性的,i在-11之间变化时,随着i0,不确定性明显增加;j为对立度系数,取恒值为-1;a、b、c分别为两个集合的同一度、差异度及对立度。这种刻划是对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定量描述,其中a、c是相对确定的,而b是相对不确定的[15]。这种相对性是由客观对象的复杂性和可变性,以及人们对客观对象认识的主观性和模糊性造成的。
2.2 城市生命力指数的集对分析
在文献[18]中,是采用的加权求和法确定的城市生命力指数,尽管提供了一种系统形象的城市生态系统状态表征量,但在计算中间过程依据了各个指标的标准,这有悖于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不确定性与相对性,因此,本研究引入集对分析方法对其进行改进。通过集对分析方法,可以在城市生命力指数这一具体问题背景下,把多个集合(不同城市)组合到一起,按照某一特性展开具体分析,明确集合(城市)之间的联系(相对状况)。
2.2.1 基本模型利用集对分析方法进行城市生命力指数相对状况评价的具体数学计算过程如下[21]:
设多属性评价问题(此处为基于城市生命力指数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问题)Q={S,M,H},其中S={sk}(k=1,2,…,p)为评价行政区域(城市)集,sk为第k个行政区域;M={mr}(r=1,2,…,n)为指标集,通常M有不同的类型指标,记M1为正向型指标,M2为负向型指标(城镇登记失业率、农村与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差异、恩格尔系数、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负向型指标,其他均为正向型指标),mr为第r个指标;则基于集对分析的关于问题Q的决策矩阵H=(hkr)p×n,hkr为行政区域sk关于指标mr的属性值。
由各评价指标中最优评价指标构成最佳评价集为U={u1,u2,…,un} ,各评价指标中最劣评价指标构成最劣评价集为V={v1,v2,…,vn},其中,ur、vr分别为指标mr的最优值和最劣值。对于m∈M1,比较区间为[vr,ur],则在论域Xr={hkr,ur,vr},(k=1,2,…,p)上定义集对{hkr,ur}的同一隶属度akr和对立隶属度ckr:
akr=hkrur+vr(3)
ckr=h-1kru-1r+v-1r=urvr(ur+vr)hkr(4)
akr和ckr分别表示hkr与ur、vr的接近程度。同理,对于mr∈M2在比较区间[ur,vr]得到集对同一隶属度akr和对立隶属度ckr:
akr=h-1kru-1r+v-1r=urvr(ur+vr)hkr(5)
ckr=hkrur+vr(6)
在sk的比较空间[U,V]中,结合各项指标的权重,计算平均同一隶属度ak、平均对立隶属度ck:
ak=∑nr=1wrakr(7)
ck=∑nr=1wrckr(8)
由于ak、ck是相对确定的,分别表示对sk接近最优评价系统U的肯定和否定程度,那么在相对确定条件下可定义sk与U的相对贴近度为:
rk=akak+ck(9)
rk的大小决定了被评价城市sk在评价问题Q下的排序,rk值越大者表示状况越佳,即城市生命力指数与最优评价集的贴近度越大,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越好。
从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到,利用集对分析方法,可以将评价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多个生命力指数指标系统合成一个与最优评价集的相对贴近度,用来反映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而这个最优评价集产生于城市生态系统本身,并且会随着时间推移动态更新,这样就避免了人为确定评价标准时主观性和静态性的干扰。
2.2.2 信息熵权重从生命力指数的集对分析模型可以看出,需要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认为适宜选用信息熵模型来确定指标权重。当集对分析用于多属性评价时,主要进行各评价对象在各个指标上相对情况的比较,因此,那些在不同评价对象之间差异较大的指标,其所包含的信息量较多,对于相对性比较的意义较大,其权重系数也应较大。这些正好与信息量权重的特点相符。信息熵是信息量的一种常见表达方式,在此,采用信息熵方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系数。Shannon首先在信息论中引入了熵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信息熵。即对于一个不确定性系统,若用随机变量X表示其状态特征,对于离散型随机变量,设X的取值为X= {x1,x2,...,xn}(n2),每一取值对应的概率为P={p1,p2,...,pn}(0Pi1, i=1,2,...,n),且有∑Pi=1,则该系统的信息熵为:S=-∑Piln(Pi)。信息熵可用来描述任何一种体系或物质运动的混乱度和无序度。对于基于集对分析的生命力指数而言,基于信息熵的指标mr的权重Wr表达式如下[22]:
Wr=(1-Er)/(n-ee)(∑nr=1Wr=1,0Wr1)(10)
其中:
Er=-1lnp∑pk=1qkrqrlnqkrqr(11)
qr=∑pk=1qkr(12)
qkr=hkr/h
r (h
r=max(hkr),mr∈M1)
h
r/hkr (h
r=min(hkr),mr∈M2)(13)
ee=-1lnp∑nr=1∑pk=1qkrqrlnqkrqr(14)
以上各式中,hkr、mr、p、n的含义均与城市生命力指数的集对分析模型中各式意义相同。
3 案例研究
3.1 评价对象
综合考虑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特点、功能定位等因素以及数据的可得性,选择哈尔滨、乌鲁木齐、银川、抚顺、北京、青岛、西安、上海、武汉、杭州、重庆、厦门、成都、昆明、广州、南宁共16个城市作为被评价对象。除受统计资料所限,人均预期寿命取2000年值外(人均预期寿命本身年际增长速度较慢,并且本研究重在进行各城市的相对比较,认为用各城市2000年人均预期寿命相对状况可大致表示2005年相对状况),其余数据均取2005年值。
3.2 评价指标权重
根据收集到的各个城市数据(来源于各城市统计年鉴2006),利用式(10)-(14)得到各指标信息熵权重,如表1中最后一列所示。3.3 评价结果
3.3.1 城市生命力指数根据各指标数据及信息熵权重,利用式(3)-(9),计算出各个被评价城市生命力指数与最优城市评价集的相对贴近度rk值(见表2),从而得出基于城市生命力指数的各个城市生态系统相对健康状况。
图2较直观地描述了各个城市生命力指数的相对状况。可以看出,在城市生命力指数这一问题背景下,厦门、上海、北京、青岛等城市与最优评价集较贴近,处于被评价城市中较高等级;而重庆、西安、银川、哈尔滨、成都等城市
图2 2005年各城市生命力指数相对情况Fig.2 Relative states of urban vitality index among different cities in 2005
与最优评价集的相对贴近度较小,处于被评价城市中较低等级;其他城市则处于中间等级。
3.3.2 城市生命力分指数为更好地分析各个准则层要素对城市生命力指数的影响,特针对生产力、生活态、生态势、生机度4个准则层分指数也开展集对分析。其计算原理及步骤与城市生命力指数一样,只是每个分指数下的指标集与生命力整体指数的指标集不同而已。在计算出各个城市生命力分指数与最优评价集的相对贴近度rk值基础上,图3给出了各个城市针对各个生命力分指数的相对情况。
由图3可知,就生产力而言,厦门、青岛、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处于被评价城市中较高等级,而重庆、南宁、抚
图3 2005年各城市生命力分指数相对情况
Fig.3 Relative states of each factor of urban vitality index among different cities in 2005顺、哈尔滨、昆明等城市处于较低等级;就生活态而论,上海、北京、广州、杭州、乌鲁木齐、武汉等城市属于被评价城市中相对较优状态,而重庆、抚顺、南宁、厦门等城市属于较劣状态;就生态势而言,广州、厦门、杭州、青岛、上海等城市处于被评价城市中较高水平,而抚顺、重庆、哈尔滨、西安、乌鲁木齐等城市处于较低水平;就生机度而论,抚顺、昆明、厦门、武汉、南宁等城市属于被评价城市中相对较优状态,而银川、西安、广州、杭州、成都等城市属于较劣状态。根据分指数相对情况,各城市可以针对性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以上海为例,其4个生命力分指数中,生产力、生活态、生态势的相对情况都较好,而生机度则相对要弱一些。因此,尽管上海城市生命力指数相对情况在所有被评价城市中高居榜眼,但也应注意通过加大环保投入、减少单位能耗、提高废物综合利用等手段提高城市生机度,从而进一步提高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
从各城市生命力指数及分指数的相对情况可以看出,像厦门、青岛、上海、北京等至少有2个分指数处于上游水平的城市,最终的城市生命力指数相对情况也处于较高等级;而像重庆、西安、哈尔滨等至少有2个分指数处于下游水平的城市,最终的城市生命力指数相对情况也处于较低等级。总之,各个分指数的相对情况综合决定了生命力指数的总体相对情况。
4 结 论(1)在理解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鉴于城市在结构、功能、活动、发展演化规律等方面具有生命体特征,引入生命体概念,通过构建包括生产力、生活态、生态势、生机度的城市生命力指数,在将城市生态系统看成一个有着自身结构与功能特征、内部各组分之间存在有机联系的生命体的基础上,系统开展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2)鉴于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极大的不确定性,并不存在固定的、统一的健康标准,因此,引入集对分析这种能对不确定性系统刻划、并已在多属性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不确定性理论与方法,从不同城市的相对比较情况来描述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以促进各个城市在相互比较中明晰自身不足、针对性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基于集对分析的综合评价模型不需要制定健康标准,避免了人为确定评价标准时主观性和静态的干扰。
(3)利用集对分析模型,结合信息熵权重,开展了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16个城市的案例研究,通过计算各个城市生命力(分)指数与最优评价集的相对贴近度,反映各个城市生态系统相对健康状况。结果表明,2005年,在基于城市生命力指数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这一问题下,厦门、上海、北京、青岛等城市处于被评价城市中较高等级,即具有较优的生态系统健康水平;而重庆、西安、银川、哈尔滨、成都等城市处于被评价城市中较低等级,即生态系统健康水平较劣;其他城市则处于中间等级。
(4)采用比拟思想,在引入城市生命体概念的基础上利用城市生命力指数来评价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还是一种新尝试。关于城市生命力指数这种新概念与方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还有许多有待完善之处。例如,城市生命力指数的现有指标体系能否客观科学地反映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还有赖于城市生态学、系统生态学、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等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检验和支持。其次,集对分析方法与城市生命力指数的结合可以在更广范围内开展。例如,在数据充足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基于集对分析的城市群内部各个城市间、同一城市不同城市亚区、以及同一城市不同时期的城市生命力指数相对状况研究,为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提供一定科学依据。(编辑:田 红)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Mageau MT, Costanza R, Ulanowicz RE. The Development and Initial Testing of a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Ecosystem Health[J]. Ecosystem Health, 1995, 1(4): 201-213.
[2]Takano T. What is a healthy city[M].Toyko: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ollaborating Center for Healthy Cities and Urban Policy Research, 1998:24-26.
[3]Rapport DJ, Bohm G, Buckingham D, et al. Ecosystem Health: the Concept, the ISEH, and the Important Tasks Ahead[J]. Ecosystem Health, 1999,5: 82-90.
[4]Rapport DJ. What is Clinical Ecology? Ecosystem Health:New Goals i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M].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1992.
[5]Calow P. Ecosystems Not Optimized[J]. Journal of Aquatic Ecosystem Health, 1993,2(1): 55.
[6]Trudy H. Urban Health in the Gambia: A Review[J]. Health Place, 1996, 2(1):45-49.
[7]Takano T. Indicators for Healthy Cities[R]. Toyko: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ollaborating Center for Healthy Cities and Urban Policy Research, 1999: 47-52.
[8]胡廷兰,杨志峰,何孟常,等.一种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环境科学学报, 2005,25(2):269-274. [Hu Tinglan, Yang Zhifeng, He Mengchang, et al. An Urban Ecosystem Health Assessment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J]. 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 2005,25(2):269-274.]
[9]Zhang Y, Yang ZF, Li W. Analyses of Urban Ecosystem Based on Information Entropy[J]. Ecological Modelling, 2006,197:1-12.
[10]官冬杰,苏维词.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6,26(10):1716-1722. [Guan Dongjie, Su Weici. Study on Evaluation Method fo r Urban Ecosystem Health and its Application[J]. 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 2006, 26(10):1716-1722.]
[11]桑燕鸿,陈新庚,吴仁海,等.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06,17(7):1280-1285. [Sang Yanhong, Chen Xingeng Wu Renhai, et al.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Urban Ecosystem Health[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06,17(7):1280-1285.]
[12]颜文涛.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属性综合评价模型及应用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7, (8):137-145. [Yan Wentao. Research on Urban Ecosystem Health Attribute Synthetic Assessment Model and Application[J]. Systems Engineering:Theory & Practice, 2007, (8):137-145.]
[13]Spiegel JM, Bonet M, Yassi A, et al. Developing Ecosystem Health Indicators in Centro Habana: a Communitybased Approach[J]. Ecosystem Health, 2001, 7(1):15-26.
[14]毕东苏,郭小品.长三角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J]. 生态经济(学术版),2007,(2):327-330. [Bi Dongsu, Guo Xiaopin. An Evaluation on the Urban Ecosystem Health of Changjiang Delta[J]. Ecological Economy, 2007,(2):327-330.]
[15]赵克勤,宣爱理.集对论――一种新的不确定理论方法与应用[J].系统工程, 1996,14(1):18-23,72. [Zhao Keqin, Xuan Aili. Set Pair Theory:a New Theory Method of Nondefine and its Applications[J]. Systems Engineering, 1996,14(1):18-23,72.]
[16]Jiang YL, Xu CF, Yao Y, et al. Systems Information of Set Pair Analysis and its Applications[C].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and Cybernetics, 2004 Aug 26-29,Shanghai, 1717-1722.
[17]黄国和,陈冰,秦肖生. 现代城市“病”诊断、防治与生态调控的初步构想[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6,14(3):1-10. [Huang Guohe, Chen Bing, Qin Xiaosheng. Study of Diagnosing,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Illnesses of Modern Cities[J]. 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6, 14(3):1-10.]
[18]苏美蓉,杨志峰,陈彬,等.城市生态系统现状评价的生命力指数方法初探[J].生态学报, 2008,28(10): 5141-5148. [Su Meirong, Yang Zhifeng, Chen Bin, et al. Study on the Vitality Index Method for Urban Ecosystem Assessment[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8,28(10): 5141-5148.]
[19]王栋,朱元NFDA2,赵克勤.基于集对分析和模糊集合论的水体营养化评价模型的应用研究[J].水文,2004,24(3):9-13,41. [Wang Dong, Zhu Yuansheng, Zhao Keqin.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Model Based on Set Pair Analysis and Fuzzy Set Theory for Evaluation of Water Eutrophication[J]. Hydrology, 2004,24(3):9-13,41.]
[20]Jiang YL, Zhuang YT, Li ZX, et al. Application of Set Pair Analysis in Urban Planning Project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C].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and Cybernetics, 2005 Aug 18-21,Guangzhou, 2267-2271.
[21]Su MR, Yang ZF, Chen B. Set Pair Analysis for Urban Ecosystem Health Assessment[J]. Communications in Nonlinear Science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2009,14(4): 1773-1780.
[22]Miyano H. Identification on Model Based on the Maximum Information Entropy Principle[J].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Psychoogy,2001,45:27-42.
Urban Ecosystem Health Assessment Based on Vitality Index and Set Pair Analysis
SU Meirong YANG Zhifeng CHEN Bin
(State Key Joint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 Simulation and Pollution Control, School of Environment,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关键词】榴莲皮;吸附;抗生素;污染
环境保护已成为当前国际关系、经贸合作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也日益严重地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赣州作为一个中西部欠发达城市,自体经济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而城市经济发展的初期其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迅速发展。赣州位于江西南部,赣南地区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特别是享誉全球的离子型稀土。但是离子型稀土的开采主要以有机溶剂对原矿进行浸泡为主,严重影响生态环境。
同时,随着赣州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各种抗生素和个人护理用品使用就变得越来越频繁。众所周知,此类物质对环境的污染、对生态的毒害及对人类健康的威胁非常严重,尤其是抗生素的滥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而由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环境质量的恶化已成为制约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障碍近年来在欧美一些国家引起了更多的关注和科研投入。如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以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目标是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近几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研究的进展和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深入,人们已意识到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为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无限的希望。据调查,抗生素包括人用和兽用两类,大部分不能完全被机体吸收,研究表明有高达85%的抗生素以原形和代谢物的形式经人和动物代谢排入环境,对土壤和水体产生严重的污染。
从20世纪40年代至今,人们对抗生素生产废水的处理研究不断深入细致,处理方法和技术的种类较多。抗生素生产废水的处理方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物理处理方法、化学处理方法、生物处理方法以及多种方法的组合处理等。其中吸附法是指利用多孔性固体吸附废水中某种或几种污染物,以回收或去除污染物,从而使废水得到净化的方法。
我们采用榴莲皮作为吸附剂,主要考察其对咪唑类抗生素的吸附能力进行考察:地美硝唑(DMZ)、甲硝咪唑(MNZ)、罗硝唑(RNZ)、磺甲硝咪唑(TNZ)。主要运用动力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首先我们将榴莲皮进行研磨、活化,称量0.1g活化的榴莲皮放入已装有500ml 150mg/L咪唑水溶液的锥形瓶中。将锥形瓶至于恒温水浴中,保持温度为298K,持续搅拌8天(达到平衡状态)。每隔一段时间取0.3ml溶液测定其浓度,然后咪唑类溶液的浓度与时间作图,从而得到浓度衰变曲线。吸附动力学测试是在pH值6-7之间进行,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咪唑类化合物水溶液的吸光度,咪唑类化合物的最大吸收峰分别为:308 nm (RNZ), 317 nm (TNZ) and 320 nm (MNZ and DMZ)。结果发现咪唑类抗生素的吸附速率结果如下 MNZ > DMZ > RNZ > TNZ。
关键词:城市;社区体育;生态社区体育;建设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7)06-0038-04
Abstract:
The city community spor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established "the person, the community, the sports, the natur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ecology community sports new idea. This article in discusses the city ecology community sports concept under the frame, proposed the city ecology community sports construction should consider the material sports environment, the non- material sports environment and the inhabitant sports behavior and so on three aspects mutual functions and affect such viewpoint, in view of our country city community sports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 proposed the city ecology community sports construction difference and the traditional community sports three property, namely "society property,, the region and the paragenesis", elaborated the city ecology community sports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 and the content, and proposed the city ecology community sports construction pattern and the different type city ecology community sports construction concrete measure.
Key words: city; community sports; ecology community sports; construction
随着全球性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人口激增、自然生态恶化等现象的出现,一些学者开始用生态体育可持续的观点来重新认识、思考和解决城市社区体育建设问题。他们分别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城市社区体育建设作了大量深入和详细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城市社区体育建设的思想,对城市社区体育建设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1-3]。迄今关于对城市生态社区体育建设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城市生态社区体育建设是城市社区体育建设中,愈来愈重要的一个战略性问题。城市社区体育生态建设研究在我国较为滞后,这就使得有必要对城市生态社区体育的建设进行研究,通过对城市生态社区体育建设的研究来了解如何实现城市社区体育的生态化。
1 城市生态社区体育的内涵
城市生态社区体育是指生态健康的社区,是一个能促使居民身心健康,提供居民优质生活,保护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和体育文化不断进步的这样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处的社区。城市生态社区体育不仅要求社区中人的体育意识和思维方式的改变,更强调人、生物和环境的共同行动或活动。从理论上讲,城市生态社区体育意味着生态城市中以社区中人的体育生活选择与体育生活生态过程为主导,以社区体育中人―生物―环境这一生态链网为物质基础,以社区体育中人的生态伦理、情感、思维、行为意识、知识的形、质、象、式、景、态相融合的新型体育社区。根据这一内涵,考虑到各种因素的独立作用和内在联系性,我们认为, 体育物质环境、体育非物质环境和居民的体育活动,构成了城市生态社区体育作为一个开放式生态系统的整体。从人与环境的关系角度而言体育物质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体育因素的总体。对于城市生态社区体育而言, 体育物质环境因素也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即社区体育所处地域的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条件和社区地域所处的城市人工环境条件。社区体育的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工环境则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建造起来的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具体表现; 体育非物质环境主要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生产活动和体育活动中形成和产生的体育法律制度、体育文化传统和体育科学技术等非物质的意识形态等。这些体育非物质的意识形态,构成了人类社会体育的秩序,规范了人的体育行为,陶治了人的性情,提高了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城市社区体育中的各种活动即居民体育活动。居民体育活动与体育环境的关系,可归纳为“适应、认识、改造、恢复、保护和共生”这样一个过程。居民在社区体育中进行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这些活动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它们一起对社区体育的整体质量及可持续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此可见,在城市生态社区体育中, 体育物质环境决定了居民的体育生活方式,决定了居民体育生活的质量,同时决定了居民体育生活的未来。而相对应的体育制度、管理和居民的参与,则是城市社区体育能良好健康运行的基本保障。城市居民的各种体育活动、生态体育意识等,则是实施城市生态社区体育建设的主观决定因素。
城市社区体育主要指在城市中以社区为单位,以社区居民为主要对象,社区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基础,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活动[3]。城市社区体育是由生活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形成的一种社会体育生活共同体。它是聚集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体育群体和体育组织,根据一套体育行业规则和制度结合而成的体育活动群体,是一个地域群体体育活动的共同体。这一概念反映了城市社区的地域性和社群性的特征。而城市生态社区体育作为城市生态体育的基本功能单元之一,是以体育的生态功能为主旨,体现了城市社区体育中各种组成因素和社区体育本身与其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互协调,这里称之为共生性。因此,城市生态社区体育具有地域性、社群性、共生性三大特征。它是由体育物质环境、体育非物质环境和居民体育活动共同构成的一个开放式生态系统的整体:第一,它是一个尊重社区体育的自然环境,具有良好自然生态的场所。城市生态社区体育必须体现地域的特点,充分适应和利用周围的环境并与之相协调,使体育活动场地具有可持续性。第二,它是一个合理的、有效利用体育资源的聚落。它要求尽量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提高体育资源的利用率。第三,它是一个为居民提供优质体育生活的场所,要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和对体育生活方式的尊重,同时也表示居民的健身活活、体育人口和体育文化生活达到了良好的水平。第四,社区体育中的各种组成要素构成一个开放的健康运转的生态系统,并与外部环境有能量、物质的交流和循环,而这种交流和循环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体育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旧城区的社区体育环境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人体育活动的要求,而原来阻隔城市之间的农村区域逐渐城市化,并将各城市联通成呈网络型的城市群,城市化所带来的问题日显突出,在社区体育的演变上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历史悠久的老城市面临城市版图不断扩大所带来的郊区城市化的问题,同时一些新兴城市面临现代化与传统村镇在经济体制、社会文化上的冲突与融合的问题;(2)居住的郊区化推动了大量的在原来郊区农用地上开发新的房地产楼盘,小则几十公顷,大则几百公顷的社区,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全新的城市社区体育;(3)由于城市经济和居民体育活动的发展,很多城市传统的旧的街区或社区面临着更新和重建,而一些旧城区的工业地块也因为功能置换而出现新的社区体育建设。因此,本文在研究建设城市生态社区体育的过程中,按照社区体育的特征(地域性、社群性和共生性)去划分,将其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边缘社区体育建设,是指城市边缘村落在城市化过程中变成的新的城市社区体育的建设;第二,.新建社区体育建设,是指房地产成片开发新建起来的生态社区体育建设;3.旧城社区体育建设,是指在城市社区体育中形成时间较长的街道所构成的生态社区体育建设。这三种最常见的城市社区体育建设, 从地域性、社群性和共生性三方面考虑,各有不同的生态特征,见表1。
2 城市生态社区体育建设的内涵、基本模式和措施
2.1 城市生态社区体育建设的内涵
城市生态社区体育建设的目标是强化社区体育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基地的作用,加强社区体育的自我组织及自我调控能力,合理高效地利用物质能源与信息,提高生活质量的环境水准,充分适应社会体育再发展的需要,最终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的人类体育生活最优环境的人类居住地。
2.1.1 社群性、地域性和共生性的特征
社群性和地域性是传统城市社区体育的主要特征。对于城市生态社区体育,我们加上了“共生性”作为城市生态社区体育与传统城市社区体育的主要区别。这种共生性,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城市社区体育范围内各种要素的共生,二是城市社区体育本身与其外部环境的共生。城市社区体育范围内的各种要素,包括了物质体育环境、非物质体育环境和居民体育活动,这三者之间的良性作用及相互联系,在城市生态社区体育建设中能促进人与体育、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健康发展。在城市生态社区体育的建设中,必须将这三者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充分认识到三者的联系,不可忽视任何一个方面。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第一,对城市社区体育场地的熟知,是城市生态社区体育建设的前提。平常我们所说的尊重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然条件和气候的作用,用最少的消耗和对环境最小的影响去创造舒适的城市社区体育人工健身环境,实际上是城市生态社区体育建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物质体育环境是城市社区体育赖以生存的根本保障,否则会阻碍甚至破坏城市社区体育的进步和发展。物质体育环境的变化,促使城市社区体育不断地重新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从而制定相适应的体育制度和产生相适应的体育文化。城市社区的建设与自然相结合,是实现城市生态社区体育的基本前提。第二,物质人工环境的建设,是构建城市生态社区体育的关键所在。城市社区体育的物质人工环境的建设决定了社区居民的体育活动景观。建立人与体育、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和谐共处,安全、舒适和高品质的健身生活区,是城市生态社区体育追求的目标。如何达到这样的目标,首先取决于我们将建设什么样的物质人工环境。城市社区体育的物质人工环境,主要包括体育场地、体育场馆和基础体育设施等,适当技术的应用,能使人工环境的生态更加高效和环保。城市生态社区体育的物质人工环境建设要求做到:充分尊重体育场地的自然和文化特性;因地制宜,适应气候;按生命的程式去设计和安排各种人工景观;满足人的需求而不是机动车的要求;社区体育的物质应少一点输入输出,多一点循环利用,强调其自给自足性;尽量使用清洁能源,减少能耗和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提高体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使社区体育的运作对区内和区外的体育环境影响减到最少。第三,城市社区体育的非物质体育环境是建设生态社区体育的重要内容。非物质体育环境更多地依赖长时间的培育,而非短期的建设,运行良好的非物质体育环境对于一个生态健康的城市社区而言是更高层次的追求,其形成意味着城市生态社区体育的良性发展。城市社区体育非物质体育环境也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最大程度地体现了社区体育建设的作用,而各构成要素则是这个有机系统的组成物,相互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非物质体育环境所涉及的项目比物质体育环境更广泛,包括了经济、社会、文化和精神境界等有形或无形的内容。第四,居民的体育活动和体育生态意识是城市生态社区体育能否实施的决定因素。城市社区居民的体育活动导致物质自然环境的改变,为政治、法律制度及相适应的意识形态的产生提供了思想的源泉,也为科学和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广泛的途径。社区居民的体育生态意识,是行为的规范、行动的指南,对体育环境的影响最终起决定性的作用。社区体育与其外部环境的关系,既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同时又是互相影响、互相联系、共生共荣的一体关系。首先,城市生态社区体育作为一个开放的健康运转的体育生态系统,它与其外部环境进行着能量、物质的交流和循环。两者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共同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之中。其次,城市社区体育范围内的生态健康是以不影响社区体育范围外的生态健康为前提的。体育生态学认为, 是体育--环境--人三者之间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支撑体育发展的主要的是体育环境因素。体育的生存和发展,不应以破坏和牺牲其它自然环境的生存和发展为代价。城市生态社区体育系统是城市生态复杂巨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社区体育的生态健康不能以牺牲其区外的环境、损害区外的生态健康为代价。这体现了生态整体性的思想。因此,在城市生态社区体育的建设中,整体性的观念是至关重要的。
2.1.2 自然体育―利用层次,社会体育―功能层次,体育文化―意识层次
我们可以把城市生态社区体育的建设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可以理解为自然体育―利用层次,该层次是社区居民健身活动的自发层次,是城市社区体育生态活动不断开拓和竞争平衡的过程,最终达到地尽其能、物尽其用。随着城市社区体育活动的加剧,城市社区与自然环境的时、空矛盾日益突出,引起人们对改善城市社区体育关系、增强社会体育整体功能的强烈愿望,这就是第二层次,即社会体育―功能层次。第三层次,即体育文化―意识层次,旨在研究人的体育生态意识,变外在控制为内在调节,变自发为自觉的行为。因此,城市生态社区体育的建设必须从第一层次发展到第二、第三层次上,将社会体育学、体育经济学、体育生态学、体育环境学、体育地理学、体育行为学、体育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结合进城市生态社区体育的建设中,变过去单纯的物质性的建设方式为社会体育需求、体育经济与自然体育融合的综合性建设方式。
2.1.3 个人、家庭(组织)、地方政府三种作用主体
个人在社区体育中的作用,往往需要通过家庭或组织的形式具体地反映和表现出来。社区体育的社群性决定了当每个人要在社区体育建设中发挥作用时,首先应代表某一部分人的利益,其意见和建议才可能得到重视,才能在社区体育建设的范围内得以有效的实施。而通过家庭或组织,则可以将具体的个人的建议和意愿,给予充分的表达和体现,并且以某利益团体的身份反映出来。地方政府对社区体育建设的作用,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充分尊重社区居民的公众参与和自治的意识,对个人和组织的行为进行规范指导和监督实施。应该说,为了使三种主体充分协调地发挥其作用,提倡公众参与和居民自治是最有效的方式。
2.2 城市生态社区体育建设的基本模式
城市生态社区体育的建设,不管是边缘社区、新建社区或旧城社区,首先要明确问题和目标,对社区体育的现状条件,包括体育物质环境、体育非物质环境和居民体育健身活动等内容,进行测评分析并进行预测,然后设计出不同的规划去满足未来的条件,将所作的不同的方案进行比较和评估,最后选择其中之一进行深化至可操作层面,然后付诸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要进行跟综的监测和评估,不断给予调控。
2.3 城市生态社区体育建设的措施
具体来说,对于不同的城市社区体育类型,可以提出城市生态社区体育建设的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见表2。
3 结束语
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新要求,首次写入大会报告,表明中国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城市社区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确立了“人、社区、体育、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社区体育新理念,城市生态社区体育的建设,为城市生态社区体育发展的科学化、网络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全民健身计划的正常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城市生态社区体育的建设,使生态体育面向每一个市民,从而促进了城市生态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发展的进程,增强国民体质,使人类实现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丰降,宋杰.基于WSR思想的城市社区体育空间建设研究[J].体育科学,2006,26(6):43-46.
[2] 宋杰,孙庆祝.城市社区体育健身环境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国体育科技,2005,(4):99-102.
[3] 邓跃宁,李峰.社区体育生态化服务体系及其建设[J].武汉体育大学学报,2005,39(7):12-13.
【关键词】城市景观;生态设计;要点;分析
前言: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前行,城市化进程加速,为进一步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在此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问题是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给城市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城市居住环境质量日益下降,这不仅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同时也制约了可持续发展进程。因此,为了全面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在进一步完善城市生态规划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实现城市生态景观的打造,为提高城市生存环境质量奠定基础。
一、城市景观生态化设计的概念、内容与目标
(一)概念与内容
城市景观生态化设计指的是以景观生态学相关原理为基础,结合相应的方法来实现景观的和谐设计,即要将景观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在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确保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相协调,以在符合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能够以自身美化功能的发挥来提升城市居住环境的质量,推进城市化进程。在实际落实这一设计内容的过程中,主要从如下三方面着手:第一,要在保护城市自然地貌的基础上,以景观的美学价值来实现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优化;第二,要针对生态敏感区进行完善设计,以落实相应的保护性原则;第三,要确保景观设计与城市绿化设计以及城市整体规划设计相协调。
(二)目标
首先,安全性。需要在落实景观设计的过程中,确保城市居住空间上能够具备安全性,为突发紧急事故下落应急工作提供保障,确保能够第一时间实现居住人群的疏散;其次,便利性。指的是要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为相应范围内的居民提供便利,以发挥出城市生态景观的社会价值;再次,健康性。指的是既要实现对城市生态景观的保护,以确保其能够以健康的面貌来实现自身功能与价值的发展,同时还需要为市民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确保居民身心的健康;最后,舒适性。这是构建城市生态景观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和谐的设计来提高城市居住环境质量,实现宜居城市的构建来促进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发展。
二、城市景观生态化设计的基本要点
(一)整体结构设计的要点分析
从整体上讲,城市景观生态设计的要点在于:首先,要实现物种的可持续性设计。也就是说要实现对城市自然景观与地貌的完善设计,确保在既定面积内所存在的自然物种在合理的范围内实现可持续性;其次,要满足可达性。即相应景观下的物种流具备可移动性,能够充分的服务于城市环境质量控制工作;再次,要实现稳定性设计。在实现城市生态景观整体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将各项参与元素进行协调的设计,确保实现设计的稳定性;最后,实现景观的美学设计。这是设计中需要突出强调的一点,以上各项设计要点的实现能够为美学设计的落实奠定基础,而美学设计的落实是充分发挥出城市生态景观设计价值与作用的重要保障,在此过程中,无论是街景还是海景等都必须从人的实际需求出发,确保满足人们的实际审美需求,并要以落实相应的防疫工作为前提。
(二)落实具体设计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具体来讲,在落实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围绕如下基本原则来确保设计要点的具体落实:第一,共生性。在实际开展设计工作时,需要将生态景观的打造与自然景观有机的融合为一体,确保其能够与城市环境相协调,进而才能够为城市生态景观作用的发挥奠定基础;第二,功能性。要突出这一景观设计的功能性,实现对城市生态景观服务功能的发挥,在空间与结构的设计上需要以此为着手点;第三,整体性。在进行设计时,需要将设计的目标与设计的要点等进行综合考虑,确保将各功能进行融合;第四,多样性。以多样性的城市景观设计来彰显生物与环境的多样性,进而为生态景观功能的完善呈现奠定基础。
三、城市景观生态化设计要点的实现
第一,凸显生态性设计理念。在实际落实这一规划设计工作的过程中,要结合自然地貌与植被的特点,实现对物种的进一步丰富化,以多样化的生态景观面貌来彰显景观的生命力,在此基础上,注重细节与结构的设计,落实设计目标、抓住设计要点,实现生态景观与城市环境的有机融合,彰显其整体性。第二,以人性化设计为基础,落实功能设计。人性化设计的实现能够满足居住人群的实际需求,同时也为实现城市生态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基于人性化设计的基础上,要实现对功能的进一步丰富。第三,丰富景观的精神内涵。城市生态景观的打造是为了给居住者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确保在紧张的生活节奏下能够实现身心的放松,使人们能够呼气到属于城市的新鲜空气,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寻找到精神上的慰藉。与此同时,要适当的将具有沉淀感的景观融入其中,比如叠山石凳等,通过厚重美的呈现来体现园林景观的自然美感,确保生态景观能够与环境融为一体,使人们在走进这一景观设计中时能够沉浸在其中,实现心灵的放松。
总结:综上所述,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城市居住环境质量日益下降,为了能够为城市居住人群提供一个舒适且健康的生活环境,打造出生态宜居城市来促进城市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发展,就需要强化对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工作的重视,在明确这一设计目标与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整体上的设计要点,结合具体的原则来实现对生态景观的完善设计,以和谐统一且可持续的城市生态景观为城市增光添彩,充分的发挥出这一景观设计的美学价值,彰显出设计的人性化理念,为提高城市居住环境质量、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戴德艺.基于景观生态分析的城市绿色天际线规划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
关键词:生态城市;城市生态规划;生态系统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city is a healthy city ecology. Ecological city in the true sense does not exist. Sporadic fragments but has some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city has appeared in history and today's city, ecological city concept and practice from the bud growing. This is the city ecological planning in the city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the emphasis and attention, put forward personal views.
Key words: ecological city; city ecological planning; ecological system
中图分类号:TU986.3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一、生态城市与城市生态建设
1.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是指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基础设施完善,布局合理,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其科学内涵就是倡导社会的文明安全、经济的高效和生态环境的和谐。
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简而言之,生态城市是一类生态健康的城市。
2.城市的生态建设
城市的生态建设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其最终目标是建设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生态城市。
二、生态规划与城市生态规划
1.生态规划
我国学者曲格平在《环境科学词典》中对生态规划作了如下定义:“生态规划是在自然综合体的天然平衡情况下不作重大变化、自然环境不遭破坏和一个部门的经济活动不给另一个部门造成损害的情况下,应用生态学原理,计算并合理安排天然资源的利用及组织地域的利用。”生态规划体现的是一种“平衡”或“协调”型的规划思想,它把城与乡、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天,综合空间、时间、人三大要素,协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之间关系,促进人类生存空间向更有序、稳定的方向发展,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生态规划的目的就是要从自然要素的规律出发,分析其发展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人类如何进行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有效地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要素,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使整个区域和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2.城市生态规划
城市生态规划是遵循生态学和城市规划学有关理论和方法,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各项开发与建设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从而调控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也就是运用系统分析手段、生态经济学知识和各种社会、自然的信息与规律,来规划、调节城市各种复杂的系统关系,在现有条件下寻找扩大效益、减少风险的可行性对策而进行的规划。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其目标是:
(1)城市人类与环境的协调
人口的数量与结构,要与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相适应,抑制过猛的人口再生产,以减轻环境负荷;土地利用类型与强度要与区域环境条件相适应,并符合生态法则;
(2)城市人工化环境结构内部比例要协调
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协调。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和发展、城市生态系统的调节、城市人工化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结构的建立都需要一定的区域回旋空间。
三、城市生态建设中城市生态规划的重点
1.城市生态和谐度评价
任何城市都是在人工与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因此,城市在任何发展时段都存在着人类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即“生态”而各城市由于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条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技术水平、生态意识等的差异,这种城市中“人类与其周围环境”关系质量的优劣程度可称为城市的“生态和谐度”这种城市生态和谐度应包括三层含义:(1)城市人类的健康;(2)城市环境的持续;(3)两者之间的和谐。
2.创建城市生态管理系统
对城市的大气污染物、废水、废渣以及饮食业、屠宰业、农副市场、大众娱乐场所等系统排出的各种废弃物,都要按照各自的特点及时进行处理和处置,同时加强对噪声的管理,使城市生态环境洁净、舒适"高效的道路交通系统,能流、物流、信息流的运转系统,以及人口控制、资源利用、社会服务、医疗保险、劳动就业、治安防火、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的高水平管理系统,是城市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有力保证。
3.做好生态功能分区规划
生态功能分区是进行城市生态规划的基础,是在对城市生态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理论与方法进行生态敏感区、生态控制区、生态功能区等的用地规划。
4.加强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建设
城市森林作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和维持城市生态环境具有核心作用。城市森林是指在城市及其周边生长的以乔灌木为主体的绿色植物的总称,是以成片森林为主体,乔、灌、草相结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文化和福利水平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和景观系统。这些森林对于保证城市的发展及补充城市绿地的不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城市生态规划中的注意事项
1.注意保留自然景观要素
这里所指的自然景观要素(或称原生的自然景观要素)不仅仅是指山、水等自然景观要素,还应包括历史文物古迹经历了长期的环境演变,这些景观要素无论是对动植物的生存空间还是对其周围环境的适应上,都已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形成了相对的平衡空间,具有很大的生态保留价值不仅如此,在城市生态规划中,把这些原生的自然景观元素与城市现代的景观元素结合起来,在城市空间的塑造中保持这些即使很细小但是非常有趣味的自然人文景观部分,可以丰富城市景观的异质性,同时为新城的居民提供异样的城市空间去休闲、休息或者仅仅就是观赏和回忆自己过去熟悉的文化和环境"
2.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
湿地是地球表面上由水、土和水生或湿生植物及其他水生生物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生态系统,湿地对改善和调节人居生态环境有重要的意义,被誉为“自然之肾”,对城市及居民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其生态服务包括:提供丰富多样的栖息地,调节局部小气候,减缓旱涝灾害,净化环境,满足感知需求并成为精神文化的源泉,为公众环境教育提供机会和场所等,所以在城市生态规划过程中要保护、恢复城市湿地,避免其生态服务功能退化而产生环境污染,这对改善城市环境及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注意缓冲性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
可持续的城市,需要一系列自然开放的城市缓冲空间,来区别和独立繁忙的城市空间和自然休闲空间在目前的城市规划中,只注重对城市公共广场、城市公共绿地等进行了组织安排,而对城市边缘地带,特别是城市和乡村的过渡地带的作用和布局缺乏深入研究 在城市生态规划中应对城市的边缘地带用自然的元素去创造一个清楚逻辑的城市系统,使城市和乡村这两个系统非常容易的进行快速联系和交流。
五、结束语
生态城市作为未来的人类聚居地,它的实现有个发展建设的过程,也就离不开规划的指导以切实可行的规划指导当今城市的生态建设,是实现生态城市的基础城市生态规划就是以人―自然整体和谐的思想为基础,对城市的结构功能、资源利用、生态关系进行社会、经济和自然的整体协调发展的调控,因此,城市生态规划是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刘明云.刍议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建材与装饰,2011(8):141-142
摘要:本文在阐述城市生态化发展的影响因子、驱动力的基础上,构建了揭示城市生态化发展驱动机制的DPSIR模型,并据此进一步提出促进城市生态化发展的对策建议:解决城市生态化发展的问题要运用系统的思想与方法,强调系统发展的整体最优化:依据环境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科学确定合理的城市发展规模: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通过模拟仿真,优化城市系统结构:中闻生态城市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应探索出非传统式又非西方化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
关键词 :城市生态化:驱动机制:DPSIR模型:生态城市
城市是人口、产业高度集聚而自然组分稀缺的区域,城镇化率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与以经济增长和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伴随而至的是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和“城市病”。这不仅威胁着城市和泛城市地区人居环境与安全、物种的多样性发展和生态空间的维系,也制约着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使城市陷入不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危机。
城市生态化发展的影响因子
所处区域的自然环境状况
自然环境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前提、基础和条件。由于所处地理位置、人类活动强度不同,城市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状况也不一样。自然环境状况的差异直接决定和影响着资源的承载能力、环境容量和自然对污染的消纳能力、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以及城市经济发展与转型的难易。总之,城市所处区域的自然环境状况影响和决定着城市生态化发展的能力和可能性。
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惯性思维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往往都是以经济为重心,忽视了人的居住需求,更无法兼顾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人居环境的改善。这就导致城市居民居住条件差、环境恶劣,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不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善,对自然生境随意切割、破坏,使城市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自我恢复能力因人为破坏而减弱或丧失。尽管这些问题会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的严峻、居民生态环境意识的增强而有所改观,但是这种思想观念在短时间内是难以根除的,其惯性作用还将对现代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生态化产生不利影响。
所处的城市发展阶段
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休戚相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表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状况呈现“倒U型”发展趋势。因此,在城市的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产业类型/结构和土地的利用方式,以及空间格局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这就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城市生态化发展速度和质量。
居民的生态环保意识
城市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生活在其中的居民的健康、生活、工作。城市居民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强弱,对城市生态化具有重要而深刻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对城市居住、休闲环境的关注,所形成的倒逼机制,推动着城市生态化发展。从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实践看,公众自发组织和民间环保组织对推动城市环境的改善起着至关重要、甚至决定性作用。
国内外宏观发展战略和政策环境
在全球性气候变化、产业转移以及资源环境问题严峻的形势下,削减温室气体排放、加大污染防治、利用清洁能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建设低碳/绿色城市等宏观战略和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生态化发展。在当前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和国际大环境下,我国也加大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加强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同时,大力推行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社会,这都对城市生态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城市生态化的驱动力分析
对优美环境的迫切需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内生动力
城市是人口和产业高度集聚的区域,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其生态化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来自于两个方面:人的环境需求;产业发展对环境的需求或压力。
按照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人在城市中具有双重身份:居民、经济活动中的劳动者。城市是产业集聚地带、经济高地,产业的门类、规模、发展速度等直接影响着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城市生态化的外部压力
城市生态化发展的速度往往与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城市不仅是人口、产业高度集聚地带,而且也是资源消耗、污染排放最为集中地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急剧膨胀、规模扩大、经济飞速增长,同时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滞后,给城市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导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城市病”,迫使人们对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城市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观念进行反思,并积极采取行动。
技术进步是助推剂
循环技术、清洁生产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先进的工艺、信息技术等的发明与应用,不但可以促进淘汰落后的产能、工艺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污染的排放,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产业,也可促进资源的节约、深加工与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城市生态化发展。信息技术、高新技术、节能技术和新材料、新产品等不但可以促进产业发展与转型,而且有利于满足人们居住环境改善等多元化需求。技术更新在城市生态化发展中扮演着能量放大器作用,加速或延缓着城市生态化步伐。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技术革新与进步对城市生态化也会产生不良影响:新技术也会带来新的环境问题和新的污染,难以根治。
体制创新是调节阀
体制创新具有调节阀的作用:一方面可以调节和改变人们需求的数量与结构、方向以及技术更新等,从而改变城市生态化驱动力的作用力度与方向,形成合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政策体制的创新可以令那些已经陷入生态环境危机的城市焕发新的活动,实现生态化转型。城市生态化发展的驱动机制——DPSIR模型
城市系统的应一压力机制
系统科学理论认为,系统的输入/输出时刻改变着其内部结构、功能并产生相应的响应或变化,而系统则通过自组织作用及时改变和调控自身结构,增强其自我适应能力,进行自我修复,保障系统的健康和功能的正常发挥。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同自然环境间的这种相依关系在城市表现得尤为集中和突出。自然环境系统不断地为城市提供资源,城市则通过生产和消费等社会经济活动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从而改变着资源的存量和生态环境质量;后者又通过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反作用于城市系统,二者构成了压力一状态一响应关系。
影响其生态化发展的各种因素在内外动力的驱动下,作用于城市内部结构:城市系统的内部结构则发生应激响应,通过系统的生态选择和自组织机制,产生负熵流,反作用于外环境,从而形成应一压力响应机制,并在乘数和扩散回波效应的基础上,最终促进城市生态化发展(见图1)。
DPSIR制下的城市生态化发展趋势
城市的生态化发展正是人类与环境之间一系列矛盾运动在城市系统生态化机制作用下的过程与结果,它在现阶段表现为: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与资源环境有限性的矛盾。
人和产业的环境需求对环境造成的压力与环境对城市发展的约束共同构成一个相互作用的复合系统,在生态系统选择和自组织机制下,形成多元双向互动关系,并通过技术、政策、规划、管理等手段不断地调适影响城市生态化发展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演化动力,促使城市朝着生态化发展,生态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和高级形式。生态城市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发展,使得整个城市生态系统能够在其资源可供和环境可承载的前提下,以不同的振幅和频率围绕均衡发展轴进行日趋相对稳定的非线性螺旋式演化。
城市的这种非线性的螺旋式演化,实际上是城市复合系统不断发生类似自然界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调节,最终促使其演变为人们期望的结构合理、功能和谐、动态平衡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生态系统。这表明,城市生态化是指促使城市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整体协调、稳定有序的演进过程和发展目标。它已不再是单纯生物学上意义上的生态化,而是强调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和整体生态化。
中国城市生态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城市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子系统有着各自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往往不一致甚至相互冲突、相互制约,从观念和行动上要明确城市生态化发展目标不是追求单个子系统发展的最优化,而是强调各个目标之间协调平衡,追求在一定条件下的整体发展最优化,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就要求明确城市生态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转变传统的割裂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和简单的“修修补补”方式,树立系统的观念和系统的思维,综合运用包括规划、技术、经济、立法、教育、政策、制度、管理、区域合作与交流等多种手段进行城市生态化建设。
首先,依据环境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确定合理的城市发展规模。在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中,充分考虑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确定城市合理的人口容量、用地规模、资源供给结构、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结构、空间格局,加强人口、土地、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等各种规划的衔接、耦合,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充分利用城市及周边的山体、河流、大气环流等自然条件,构筑包括生态斑块、生态廊道、生态节点、城市绿道、污染扩散走廊等在内的合理生态格局,从产业选择、先进技术的运用、产业空间布局、环保准入等方面加强污染的源头控制,增强城市生态自我修复和环境的自净能力以及对外界压力的抗御能力:加强高新技术、环保技术、信息技术、低碳技术、循环技术等先进技术和理念的应用,降低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放大技术的正效应。在注重硬技术应用的同时,还要加强宣传教育、政策制定和立法,创新机制体制,使城市生态化发展常态化、制度化,生态理念深入人心、变成居民的自觉行动,
其次,借助先进计算机技术进行综合模拟,进行城市系统结构优化。根据城市生态化发展驱动机制模型,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综合决策模型和系统生态学思想,对城市复杂系统进行情景模拟、仿真,科学、直观、动态地反映不同发展情景城市所面临的矛盾,科学规划符合城市生态化发展的最优方案,促进城市发展的整体最优,增强城市决策与管理的科学性,实现人与自然健康、和谐、持续发展的相处模式。
再次,改变传统的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整合优化系统发展结构。依托多学科、多领域的专家,广泛吸纳包括政府、居民、企业、媒体、行业协会等各界人士的观点与建议,设立高级别、跨部门、多方参与的综合决策机构,加强城市生态化发展的战略研究、顶层设计和综合协调管理。包括研究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环境容量、生态化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等,制定城市生态化路线图、相关政策以及创新机制体制,科学指导和协调解决城市生态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种种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生态基础薄弱,人口众多,科技水平、人口素质、意识观念、城市发展水平都远不及发达国家,城市生态化的关键是在充分考虑城市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的基础上,增强自身应力和应对外界压力的能力,探索非传统式又非西方化的“中国特色”城市生态化发展道路和生态城市建设的模式。
主要
参考文献
[l]毛锋,郑洋,朱高洪.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6):12-17.
[2]毛志锋.人类文明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4.
关键词:环境因素;城市;生态体育
体育作为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去认识它、了解它我们不仅可以从一座城市体育的社会化程度和竞技体育的成绩了解到该城市的发展,而且还可以透视到它的开放程度、市民的精神状况。可持续发展是新时代的主旋律,是已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普遍认同的新的发展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生态建设的目标。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方向。生态城市与生态社会的规划与建设,强调以生态为背景,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学为基础,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向健康、高效、文明、舒适,可持续的人居环境发展。生态城市、小区的建设为生态体育场所的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广大市民对绿色运动的需求为发展生态体育作好了思想准备,从而在物质上、思想上具有良好的社会生态体育发展氛围,有利于打造全新的生态体育的社会网络体系。因此我们在城市生态体育构建中,要让自然在城市中自然地生长。
一、环境因素对城市生态体育构建影响
1.人口问题
地球面临的所谓资源枯竭、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粮食不足和人炸五大挑战,核心是人口问题。人口猛增必然造成生物圈负荷的加重,引发生态危机。地球承载人口必有一个最佳限度,而且人的个体消费指数愈高,人口总量的极限就会愈少,人对环境进行大规模的破坏。人口的过快增长,人对自然资源的需要量增大,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负载能力,打破了系统的稳定性、有序性,生态系统就丧失了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的能力,必然产生全球性负向变化,增多了全球自然灾害的机会。增大了对生态系统的冲击和压力,使人类生存空间显得愈来愈拥挤。
2.生态系统失调的问题
全球性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对生物圈产生着很大影响。例如,自从消灭害虫十分有效的有机氯类杀虫剂使用以来,这种不易分解的农药可能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在生物体内积累,使人和其他一些生物受害。如此下去,生态系统将遭到严重破环。另外,地球上辐射能量的增加,也会对生物界造成巨大的危害,可使人类遗传功能受到无法恢复的损伤,也使生物遗传发生突变等全球性重大问题。
3.城市的盲目扩张
在城市的盲目扩张中与城市接壤的界域在缩小。而位于城市之中的区域在不断地被蚕食。城市的范围在无限扩大,与城市接壤的自然环境,青山、绿水、森林,只要是妨碍了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进程都被无情地削平、埋填、砍伐。
4.城市建筑
在时代的变迁中,由于居住环境的改变,产生了人的行为模式的改变,从而人们对建筑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在城市高楼林立,居民人口密集。人、建筑、自然环境三位一体发展不和谐。尤其是体育场馆设施规划影响。如16届法国阿尔贝维尔冬奥会,毁掉30多公顷森林,数以千计的动物失去家园,造成生态危机,使法国人民至今痛苦难忘,
5.城市空气、噪声污染
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外界环境因素之一,在体育活动场所附近如有空气污染,如工业废气、尘埃或吸烟引起的烟雾,家庭炉灶及取暖设备排气和汽车排气等,可通过人的直接呼吸而进入人体;也可附着在食物上或溶解于水,随饮水、饮食而侵入人体;通过接触或刺激皮肤而侵入人体等,均能危害人体的健康。噪声污染包括交通干线道路两侧的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建设施工噪声、工业噪声污染等。这些噪声可以影响人们身体健康,妨碍人的休息和工作,在这样环境下进行锻炼,不但可以影响人的注意力,影响锻炼的效果,加速疲劳,还因心理因素的影响,可能引起伤害事故的发生。此外,水土流失的严重、水域污染、垃圾围城等均可给人类带来生命健康的危害。
二、城市生态体育与环境和谐发展
体育依赖于环境。环境提供了体育运动和发展的场所.资料,体育运动发展中所需的物质资料都从环境中直接或间接获得。一些体育项目的产生,也可深深地看到自然环境所起的直接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自然环境严格制约着某些体育项目的产生和布局。体育的发展离不开环境因素,良好的自然环境是开展体育活动的重要保障,否则.体育活动会受到严重干扰。体育及其文化在世界得到了快速发展,它和环境的关系日益密切和复杂。大量体育场馆设施被兴建、扩大和改善,一方面,它带动了人居环境的治理和建设,另一方面,相当的自然空间和土地资源被侵占,改变着周围的原始生态环境,并对之产生无法避免的影响。其次,体育的主体――人,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较之过去变得更加明显和强烈.人类很多不检点的行为成为伤害环境的始作俑者。因此,城市生态体育的运行和发展要尽力与自然环境保持和谐、一致,既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要遵循自然规律。
三、结语
城市生态体育的产生是人类直面现实的结果,对拓展体育运动的空间,增进人类身心健康,社会的进步都有着积极的深远意义。,我们要以生态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为核心,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利用资源,努力培育山青、水秀、天蓝、地绿、景美的生态景观,建设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健康、文明的生态社区,实现城市生态体育设施、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和同步发展,让人们真正体会到与自然亲近,天人合一的绿色生态境界,从而使城市生态体育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工程设计;问题;对策
引言
水利工程对于我国的防洪、灌溉等诸多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对于有效保证居民的日常生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水利工程自身的一些问题,诸多的水利工程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严重影响了某一特定区域的生态平衡。针对这种情况,城市生态水利工程逐步兴起,相对于我国传统的水利工程,城市生态水利工程虽然有一些特定的优势,但是由于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城市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如何有效规避生态工程设计的短板对于我国城市生态水利工程的发展的制约作用,并不断提高其设计的科学性则显得十分重要。
一、城市生态水利及其发展分析
(一)对城市生态水利的认识
自古以来,城市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就是保护城市居民生活生产安全便利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在城市生态水利多层次全方位的严格要求下,城市生态水利的内涵也与时俱进,不断地丰富和完善。现在我们常说的城市生态水利就是指在城市建设中开展有利于城市水环境,水景观,水安全,水生态,水管理等一系列有关各项功能正常运作的水事活动。尤其在城市化建设不断加快城市,人口急剧增加的压力下,水资源正逐步面临环境恶化、污染严重、短缺匮乏、疫病突发等诸多与人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下,加强城市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刻不容缓。
(二)城市生态水利的发展分析
我国一直以来就十分注重城市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发展。因此,我国现在的城市生态水利则是在传统水利建设的基础上进过上千年经验的积累以及近代对国外先进技术理念的引进而渐渐发展起来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城市化发展不断加快了步伐。巨大的城市人口压力致使水资源污染、匮乏等问题日渐严重。因此,现代城市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是在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和国内外先进理念、技术以及经验的基础上为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不断发展的。尤其是其在城市供水、城市防洪、旅游开发、水环境保护等方面都能创造性解决现存的城市生态水利问题。
二、我国城市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城市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规程、规范相对不足和缺失
目前的绝大多数水利工程的技术规程、规范是以传统水利为基础编写和制定的, 由于历史原因和认识上的不足, 大一部分规程、规范没有城市生态水利设计的相关内容, 或缺乏相关的内容, 陆续修订的有关规程、规范补充和完善了相关的内容, 但是还是不够完整和全面。目前倍受关注的生态需水量计算, 还没有相关的规范, 《生态需水评估技术导则》仅仅是一个行业指导性技术文件, 并且仅有征求意见稿; 城市地段的堤防建设多采用耐久性好的混凝土治理方式, 值得广泛采用和推广的生态型河流护岸工程的设计规范, 还没有编制出来; 河流生态修复的技术和方法也缺乏技术规范和标准的支撑。
(二)城市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目标和标准难以确定
城市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任务之一是维护和保证生态系统的健康, 以实现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和谐。为了完成这样的任务, 在城市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实践中, 必须事先确定明确的设计目标和维护生态健康的标准, 提出城市生态水利工程要达到的定量化的指标, 但是, 目前生态保护和恢复的目标大多还是定性描述, 缺乏定性的目标和标准, 无法设定量化的目标和标准, 因此导致设计的目标和标准仍旧模糊不清或不明确,也无法判断工程能否实现设计的预期目的。
三、城市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规划的对策分析
(一)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在本质上仍然是水利工程,在确保其生态和环境友好的情况下,不能够忽视作为水利工程所必须具备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水利工程既符合生态发展的需求,同时也能够满足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具备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注重水体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
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和传统的水利工程之所以不同,主要是因为其能够确保水体的自我恢复。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在设计的过程当中,应该对当地的自然和生态环境进行详细的调查,充分的掌握相关的情况,在此基础之上进行相应的设计和施工。只有对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的详细的了解,才能够采取相应的措施,尽可能的减少水利工程建设给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从而保证当地的生态环境以及水体可以自我恢复。传统水利工程设计规划只是考虑到对自然河流的单一性实施控制,而城市生态水利工程的构建实施,要求工程师树立科学的理念,以符合自然变化平衡规律为前提,对水质生态系统要全面性的了解,有足够的意识作为引导。人们要掌握、遵循自然的规律。有效利用这种规律、利用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主设计"的规律,实现人文科技与自然规律的有机巧妙结合。另外,动态施工构建城市生态水利工程的同时,要考虑用原有本土、乡土的土壤进行动工,保持自然性。
(三)城市生态水利工程构建规划的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的原则主要是从生态系统结构主体出发,掌握生态系统与各个生态因素的相互作用出发,提出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综合的系统方法,而不是仅仅考虑水文系统的修复问题。而且生态水域系统本身随着降雨、水文文化及自然规律的变化的动态系统,如若只考虑修复,生态系统有机环境的大整体不去做以考虑,那么只是暂时性的解决问题,不能根本性的构建城市生态水利工程,达不到城市生态水利工程所追求的运用效果。规划设计构建城市生态水利工程,所存在问题较多,只要考虑到整体的水域系统,有几大环境。才能更好的掌握相关信息,为实施部署的最后落实起到促进作用。
结语
总体而言,城市生态水利工程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的重要的举措,应该在其设计对其存在的问题加以高度重视,避免因为设计疏忽、考虑不周而对于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笔者衷心希望,以上关于对我国城市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相关探究能够被相关负责人合理的吸收和采纳,进而在日后的城市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中加以有效的避免,不断提高我国城市生态水利工程与当地生态环境的适应性,提高城市生态水利工程的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正茂,吕宪国,武海涛.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若干问题的探讨[J].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8,01:28-30.
[2]刘正茂,赵艳波,崔玉玲,王艳玲.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应遵循的理论与技术路线[J]. 水利发展研究,2007,08:26-29+33.
[3]霍凤双,王鸿飞.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应对措施[J]. 黑龙江水利科技,2011,02:111-112.
[4]姚南翔. 关于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若干问题探讨[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6:243.
关键词:城市园林;建设;植物生态学;应用
一般在城市生态园林建设过程中,植物作为园林中的重要构成元素,植物生态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能够合理、科学地指导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提高植物群落建设的质量,构建多重目的的生态系统,从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 城市园林建设中应用植物生态学的重要性
随着城市生态的深入研究,人们对周围环境关系进行了再认识,城市园林的功能与作用也发生了极大变化,由传统的游览观赏、文化休息和卫生防护转变为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等。在这种新形势下,城市园林的范围也得到了一定的扩展,将城市及其郊区等作为整体进行综合规划,从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促进城市绿化发展[1]。在城市园林建设过程中,将市区和郊区连接于一体,形成完整的规划,需要结合城市当地的植物资源和生态条件,采用先进技术,结合生态原则构建城市园林。
2 城市园林建设中植物生态学的应用
2.1 植物选择
城市绿化的前提和基础就是植物,城市园林生态功能和美观的实现需要依赖植物,因此,需要重视植物的配置、选择和引种驯化。当前城市对绿地的要求越来越高,应重视生态,严格遵循植物生理生态规律,科学选择植物,从而达到城市功能的要求。首先,在生态功能方面。目前,部分研究人员多对城市植物多样性的发展、保护、评价和调查等方面较为重视,以此保障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同时,在城市园林建设过程中,需要重视生态群落的构建,如防护绿地与公园用地建设,以此保证生态群落的稳定性,形成特色景观的城市。其次,在观赏功能方面。城市绿地建设的基本功能就是观赏功能,由于人们对于美的追求越来越高,因此,植物的选择成为了动态持续的过程。当前大部分人员开始研究蕨类、观赏草、菜叶植物等植物的应用,以此满足立体绿化和湿地等不同绿地类型的需要。一般而言,在城市绿化植物选择的过程中,行道树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如隔音、屏障和庇荫等生态功能以及塑造城市特色,因此,其选择需要高度重视[2]。由于城市生态环境具有多变性,绿化功能的要求日趋多样化和复杂性,这要求行道树树种具有多样性,因此,在选择树种的过程中,主要以乡土树种为主,外来树种为辅,从而保证景观格局的丰富性。
2.2 居住区绿地建设
城市绿地主要是指配套绿地和非配套的其它绿地,其中配套绿地包括城市中的道路交通用地、工业用地和居住区用地等,总量达到城市绿地的50%~70%,是城市绿地系统的基础。居住区绿地作为配套绿地中的一种类型,其占据较大的比例,并且居住区绿地的植物具有丰富的种类、灵活的布置和多样的功能,需要重视植物生态效益的评价、配置和选择等。如生态效益评价是居住区绿地生态效益的重要内容,对植物景观的配置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有利于促进居住区绿化的改进。又如在景观配置方面,强调景观的自然化、多层次以及自然群里的立体化与模拟,从而有效发挥植物的生态功能,保证植物群落的健康。
2.3 公园建设
城市绿地系统中的重要内容就是公园绿地,其是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也是衡量绿地质量的重要标志。一般公园分区、规模和性质等方面的不同,植物配置方式也不尽相同,以生态公园为例,其具有多种多样的生物种类。相较于城市其它绿地而言,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的一种类型,其植物种类更加丰富,生态功能更为多样化,植物群落结构十分复杂,具有良好的美化效果。同时,城市公园植物群落的演替、季相变化和树种组成等是景观生态系统的重要内容,因此,需要将公园的生态及其教育作用加以充分发挥,构建城市生态公园。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公园建设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公园的生态环境环境较为恶劣,受人为因素的干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植物的生理、群落结构、种群结构与个体结构等。
3 结语
城市绿化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部分,其与植物生态具有重要的联系,城市园林的管理、建设、规模和布局等方面需要满足城市的实际需求。因此,在城市园林建设过程中应用植物生态学时,需要从植物选择、居住区绿地建设、公园建设等方面加以考虑,科学应用植物生态学原理,从而保证园林的可持续建设,促进城市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