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道德概述范文

职业道德概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道德概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职业道德概述

第1篇:职业道德概述范文

关键词:应用数学基础;高职数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7-0182-02

应用数学基础是高职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有效掌握专业课程中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并以此为工具将所学到的数学基础知识应用到专业课实践与研究中,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专业课程知识的学习。

目前,普遍存在高职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数学基础较差的情况。而面对枯燥的定理证明、抽象的逻辑推理、无味的计算演算,在脱离专业实践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起来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情绪,有些学生甚至产生对数学学习厌烦、恐惧的心理,一旦解题时遇到困难,且难以克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生不了解应用数学基础对专业学习的积极作用,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的动力,教学效果没有能够最优化,理论与实践背离。这种教学方法无法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利于学生将所学到的基础知识应用到专业实践中。

本文提出以服务专业为导向,进一步探索高职数学课程的改革,真正做到基础学科为专业学科提供有效支持,两者融为一体,使学生能够将数学工具应用到专业课学习研究中。将专业问题转化为一般类数学模型问题,借助数学知识为工具解决专业所遇到的问题,提升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以高职应用数学基础课程更好地为专业课程服务为目标,使高职应用数学基础课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实现其课程价值最大化。

一、 高职数学课程改革原因是缺失专业服务性

(一)对高职数学课程服务性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并且脱离专业课程

传统数学课程注重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比较注重体系的完整性、逻辑推理的严密性以及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很少考虑各专业能力培养过程中数学知识的实用性。高职数学课程为专业课服务简单地被理解为“专业用什么就讲什么”,就不可避免地把数学体系分解得支离破碎。以往为应对基础学科服务于专业教学,通常将数学课时数大幅度减少,首先请专业课教师在数学教材的目录上将专业用到的知识点勾出来,再由数学教师制定出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至于教学内容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内容,只是简单地增减教学内容,缺乏与学生所学的相应专业匹配的案例,最后教学往往是为解题而解题,至于跟专业课程到底有什么关系就不得而知了。

(二)教师自身缺乏对专业足够的了解造成难为专业课程服务

高职数学课程教学中的概念引入大部分采用经典的数学物理现象(自由落体运动等),较少采用专业上的例子应用于教学,不会使用专业的语言阐述数学概念。长期以来,数学教师力求讲授的内容与专业接轨,希望所举的案例和专业有关,但实际情况是数学教师大多数是数学专业毕业的,他们很少甚至没有机会和专业接触,自己都不了解专业需求、不了解专业的发展方向,如何做到讲授的数学课程能够和专业结合起来呢?没有专业的依托,数学课就只剩下讲数学公式、数学定理和数学计算了,久而久之,损伤了大多数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其结果是学生不知道“学以致何用”,造成学生心目中的假象“数学无用”。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学习数学留下的都是痛苦的回忆。

(三)教学过程注重严谨而没有正确处理好高职数学课程与专业应用相结合的关系

高职数学课程与专业课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而是有针对性地根据专业需求提供相匹配的服务。高职数学课程目前还缺乏这种按着专业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的能力。如机电类专业学生不了解常微分方程可以解决部分R-C电路问题,不了解拉普拉斯变换可以解决自动控制系统的运动过程及脉冲电路的工作过程中的广泛应用等,这样就背离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影响了人才能力的提高。

二、高职数学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由于没有起到“服务”的功能,对专业课而言高职数学似乎可有可无,削减课时就成为必然;对高职数学而言由于缺少专业依托,自身的发展如同搭建空中楼阁;对学生而言机械地学习,学了不知道有什么用,完全为应付考试而学,毫无兴趣。如此一来,高职数学课程的发展不知不觉地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倘若不尽快完善服务缺失的功能,高职数学终将因缺乏专业养分而枯萎。

(一)课堂教学融入数学史,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历史上有个著名的“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大数学家欧拉巧妙地运用了数学知识把小岛、河岸抽象成“点”,把桥抽象成“线”,成功构造数学史上解决实际问题的范例。在当今随着人类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日益数字化,数学已经无处不在,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数学建模已成为现代社会运用数学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方法,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数学知识同专业实践进行有效结合,体现其数学基础教学真正价值。

(二)数学基础与专业应用实践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其显著特征就是它的应用性及实用性。而高职数学的基础作用与应用作用都不能缺失,它既要为专业课提供必要的数学知识,又要使学生能运用数学工具解决本专业的问题,为学习后继课程打好基础,同时它还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为高职学生在专业创新上提供思想基础和发展动力,能够在未来的就业及社会实践中真正掌握一项技能、学到专业本领,更好地在工作岗位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

高职数学既然是基础作用与应用作用的有机组合。那么,在课程设置上应考虑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和应用拓展模块。

我们可以根据学生数学基本素质需要设置“公共基础模块”,此模块为各专业的必修模块。主要内容包括:函数、极限、导数与微分、不定积分、定积分等的基本概念、定理、公式的学习。通过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为后续“专业基础模块”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针对各专业的学科特征,为数学知识的需求设置不同的“专业基础模块”。深入调研各专业的实际学习研究情况,未来的就业情况等,以机电类专业为例,可以根据对数学知识的实际需求来确定“专业基础模块”的教学内容,具体包含:可分离变量的微分方程、一阶线性非齐次微分方程、各专业中常用的函数、逻辑代数基础(数制与码制)等。这些内容主要为电路分析、信号分析、单片机编程等提供必备的数学理论基础。

“应用拓展模块”包括数学模型和数学实验。主要是用数学建模案例来反映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强调数学的应用性,通过设置提示性任务的方式使学生逐步掌握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同时利用数学软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调整教学内容,把数学建模融入教学中

将专业案例提炼成数学问题来丰富教学,能使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产生浓厚的。

例如提出问题:对于一类级混联电路或“无穷多”个支路的这类电路,如何求其总电阻呢?我们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并从计算的结果上解释为当支路是“无穷多”时,级混联电路既不会像级串联电路那样,总电阻无限增大;也不会像级并联电路那样,总电阻无限缩小,其最终将趋向于一个固定的值。又如:可以利用极限的知识说明在电路中,当充电时间足够长时,电容器两端的电压趋近于电源电压;当电容器放电时间足够长时,电容器两端的电压趋近于零。再如:电子垃圾的处理问题等等都可以应用数学知识建立模型解决。

在数学建模研究中,一是将专业案例与数学中的方程、模型结合进行分析求解;二是对于比较简单的专业案例,直接建立数学方程、模型求解;三是对较复杂的专业案例,先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方程、模型,再进行求解。教学紧紧围绕实际问题展开,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发散其思维,当问题最终被解决,学生也能够从中领悟到数学知识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四)加强数学教学团队与专业教学团队的沟通,积极开展数学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合作

数学教师要真正地深入专业,参加专业课的教研活动,与专业课教师共同制定数学课程的标准,并不断地随着专业课的发展需要及时完善和改进,而不能独立于专业之外,关起门来研究数学的教学教法。目前大多数数学教师基本上还独立于各专业教研室之外,很少甚至没有机会参加各专业的教研活动,要做到深入专业还有困难,建议学校尝试将数学教师分流到各专业,让数学教师走进专业甚至走进企业,真正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让数学课在丰富的专业课土壤里扎根,真正融入专业、服务于专业,为专业量身定制一套富有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让数学教师不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漫长的系统工程,要从本课程的实际出发,立足稳妥,着眼于可行及有效。课程建设的内涵是无止境的,应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及时充实新的内容。我们坚信任何课程的教学质量都会实现螺旋式的上升,达到预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姬天富,王亚民,卢恒.基于专业需要的高职数学改革与实践[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68-70.

[2] 余荷香,赵益民.数学建模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出国与就业.2011(2):100.

[3] 林肖丽.以专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专业数学课程改革与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8):137-138.

第2篇:职业道德概述范文

【关键词】职业能力 工艺美术专业 模块化教学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J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016-02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深化课程改革,努力形成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推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调整课程结构,合理确定各类课程的学时比例,规范教学。积极推进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促进课程内容综合化、模块化,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水平”。因此课程改革已成为当前中职艺术设计教育面临的核心任务,积极探索建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中职工艺美术专业课程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一、中职工艺美术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中职工艺美术专业起步较晚,真正意义还是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发展起来的。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在探索新的课程体系、课程模式、实践教育、产学研结合等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

1.课程模式基本是沿用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我国的大多数中职学校是在原计划经济时代的中专的基础上转型过来的,大体还是沿用传统教育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也基本上沿袭了学科型的课程体系,大而全的现象较为突出,与中职教育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强调教学应具有职业性、岗位性和应用性的实践性课程教学原则相悖。

2.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课程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带有随意性、粗放性和盲目性,课程设置与行业、企业和职业界的联系不够紧,教学模式改革力度不大,教育质量不高,部分专业的课程建设缺乏相对的稳定性。

3.课程内容与岗位任务关联度低。课程内容没有建立与岗位任务的联系,最突出的问题是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职业能力和学习能力相对偏低,岗位适应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比较欠缺。

二、模块化教学相关理念

1.模块化教学的概念

模块化教学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就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和在职业领域(生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解构教学内容,按认知规律和能力本位导向重构课程,形成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并对教学过程进行全方位改革和创新的一种教学模式。

2.模块化教学的特点

(1)以职业能力系统化为目标来设计课程;

(2)采用模块化课程结构;

(3)重点关注如何综合运用所获得的理论知识、操作知识、工作态度来完成工作任务;

(4)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使工作任务具体化, 强调先呈现工作任务。理论知识、操作知识的学习和工作态度的形成是建立在工作任务完成的基础上。

三、中职工艺美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工艺美术专业模块化教学,必须根据就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和在职业领域(生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实际工作岗位流程为依据,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引领,对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重新构建,探索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工艺美术专业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1.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及设置原则

工艺美术专业课程开发及设计以传统中职教育课程的弊端为突破口,以国内外职教课改成功经验为借鉴,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群)需求为依据,以形成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讲求实用实效,它是一种横向为主的模块式教学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社会需要的适应能力素质为核心,全面进行工艺美术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

2.模块化课程的构建内容

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课程的模块化。它包括四方面内容:

一是模块的搭建,课程模块是一个个项目化的学习单元,它把实践知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情景有机结合起来,是学习领域的具体化,一门模块课程可以设计为若干个模块,一个模块又可以分为若干项目,项目之间,模块之间,依据工作逻辑和工作任务的不同而有差异,可以通过多条路径来选择,如工作对象、产品、岗位、操作程序、系统和设备的解构等。

二是模块组合,模块内容通过工作任务引领专业知识,每个模块都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学习单元和任务的组合,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模块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平行的,也可以是递进的。

三是任务要求,主要是针对职业工作岗位过程所需要的单位任务,对需要采取的动作和行为进行描述,包括了实践技术知识、技术理论知识及拓展知识的内容。

四是技能训练,明确训练的项目名称、工具、材料、场地及操作步骤通过这种动态学习方式完成阶段性学习目标,形成综合职业能力。

3.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建设

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中职工艺美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的内容主要是对课程的解构和重构的改革。

(1)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进行课程解构

一方面要明确专业培养目标,这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具体化的,是具有职业岗位或者岗位群的专业培养目标;另一方面是要对职业岗位进行深入的工作分析,确定从事这个职业所要求的能力标准。这种课程解构的核心意义在于突破了以知识体系为核心的课程标准,建立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标准。

(2)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导向进行课程重构

首先,对形成职业岗位能力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进行清晰的梳理,确定工艺美术专业教学的基本内容。其次,根据专项能力来划分课程模块和模块化课程的主要内容。再次,确定每个课程模块的教学目标、内容体系、基本环境、教学组织。然后,根据模块教学目标的要求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最后,明确知识、技能、态度之间的关系,重点关注如何运用所获得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工作态度来完成工作任务,从而形成在复杂工作情景中做出判断和采取行动的能力。

四、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成效

工艺美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目标面向职业岗位群,把形成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课程目标,把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基本素质—职业能力—岗位技能”三位一体的课程模式,缩小了学生在校期间所学技能与行业需求之间的差异,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

1.建立了职业能力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工艺美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打破了“三段式”纵向学科体系,构建了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形成为中心的横向体系——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体系,遵循了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相吻合,有效地克服了传统课程的弊病。

2.实现了课程内容综合化。工艺美术专业模块化课程具有相对独立和便于灵活组装等特点。有利于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将相关知识、技能、态度等内容进行科学整合,形成综合化课程,还有利于课程体系整体优化。

3.实现了课程教学现代化。工艺美术专业模块化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开发的,必须在真实(仿真)的工作场景及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环境中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实现课程教学现代化。

4.实现了课程评价社会化。对工艺美术专业模块课程的评价是由生产一线的技术专家完成的,这有效缩小了课程教学与生产现状及职业要求之间的距离,提高了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与就业能力。

5.有效地促进了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工学结合”。为了达到模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专业教师们必须努力钻研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学校必须主动加强与现代企业的合作,以有效提升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成功实现校企的深度合作。

综上所述,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培养的是在艺术设计领域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中等技能型、应用型和实用型专门人才。采用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工艺美术专业模块化教学是有效的途径,也是改革的方向之一,其构建与实施还处在探索阶段,还存在相当的局限性,本文希望能够得到更多专家同行的指点,共同促进中职工艺美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武宁.对中职学校电脑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D]. 包头: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2]刘晓.课程的解构与重构[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

[3]谢海涛. 从中德艺术设计教育的差异看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J].装饰,2009(01):103-105.

[4]周鹏程.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构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138-140.

[5]周海清.湖南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以湖南科技职业学院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第3篇:职业道德概述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就业

一、大数据:时代的新潮流

随着互联网、计算机、智能手机等广泛使用,各类信息数据飞速增长,人类已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代――大数据时代。从硅谷到北京,从科学研究到医疗机构,从银行到军事,各个领域在演绎着大数据时代的故事。数据以信息为载体,在社会与经济发展过程不断彰显其地位。个人、企业和政府掌愈发意识到其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人想通过数据分析获得知识、商机和社会服务的能力。对此,有人形象的将大数据比喻成新世纪的石油与矿产,挖掘其背后的价值,以此来做市场预测、科学决策、提高服务水平。欧盟委员尼丽・克洛斯就表明大数据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燃料,可以创造机遇改造社会,是使服务更加个性化和透明高效的重要工具。麦肯锡研究院在《大数据:下一个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前沿》就指出,“数据是新时期的基础生活资料与市场要素,重要程度不亚于物质资产和人力资本,大数据将成为企业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的主要方式与关键要素。奥巴马政府更是将大数据战略提升为国家战略。

何为大数据?大数据,又称海量数据、巨量数据,指的是所涉及的数据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截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信息。具有量大、种类繁多、流动速度快和价值密度低四个显著特点。它是一个概念,更是一种趋势。

二、现实:数据人才的或缺

大数据正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则各行各业。一方面其带来了无限的商机,另一方面,不能回避的问题便是,大数据人才需求与现实中的不平衡。大数据与互联网的出现一样,不仅是信息技术领域的一场革命,它将在全球范围内启动透明政府、引领社会变革、加速企业创新。 但这一切均需大数据人才去启动和实现。据2011年美国麦肯锡公司报道,到2018年美国数据人才短缺将达到190万。埃森哲公司调查在美国、中国、英国等六个国家,也发现数据人才的需求空缺很大。而中国的专家也预测,近些年中国将形成巨大的数据人才缺口。还有一些科学与专家表明,大数据将促使新的职业出现,并带来新的职业。

什么是大数据人才?他们需要哪些技能?大数据人才必备的素质是大数据思维与大数据能力。思维是一切行动的先导,在大数据对人才的需要,“大数据时代的预言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思维转变过来数据就能被巧妙的用来激发新产品与新服务。在大数据时代,思维决定了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深度。树立大数据思维应对信息爆炸的要求。大数据思维应该囊括创新性、批判性和全面性思维。

1.大数据思维。

创新思维。创新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在大数据的舞台上,越来越多的问题要通过大数据解决。而迈入大数据之门的首要,便是树立创新思维。因数据处在时刻变化中,信息处于时刻更替中,需要时刻提出新问题、时刻解决新问题。需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分析、推理、判断,而这一切需通过创新思维才能实现。

批判性思维。大数据的世界里,到处都是信息与数据。纷繁多样,优劣参杂,需用判性思维来清洗。一方面,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正确识别和利用有效信息。另一方面,要允许不准确,错误的数据不是一文不值,可能会有新的领域与发现。

2.大数据意识。

数据信息安全意识。大数据的快速发展,如一柄双刃剑,在提供巨大机遇的同时,也严重威胁着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个人隐私。数据时代,每个人都是数据的制造者、数据的传递者、数据的获取者。数据信息门槛低、传播面广使得各种不良信息的混入,将给个人和社会公众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需具有信息安全意识,在保护好自身信息的同时,不随意传播信息。

3.大数据技能。

挖掘、整理、分析能力。大数据的真实价值就像漂浮在海洋中的冰山,第一眼只能望见冰山的一角,绝大部分都隐藏在冰山之下。有效挖掘、分析与整理预测这些数据让数据发声,让有价值的数据挖掘出来,利用他人眼中无意义的数据,才是题中之义。

团队合和沟通作能力。现代社会信息量大,各类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工作,单靠一个人的能力是无法掌握与挖掘其内在价值。需要团队一起合力完成,在良好的沟通与团队建立的基础上分工协作,完成庞大的数据分析和管理工作任务。

全面发展能力。数据所带来的变化是巨幅度的,对就业人员的要求也有相应的变化。由重知识的深度到前调知识的广度,行家、专家的光芒将随数据统计分析而减弱。更多需求是有交叉背景学科知识能力,能分析数据,有专业技能。

三、创新与改革:适应大数据的必然选择

大数据已是一种必然的浪潮,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培养时展的人才乃为其根本使命。就业指导课程与就业直接接轨。对其进行改革与创新,是适应大数据的必要要求。

1.注重思维训练。

目前的就业课程存在教学内容陈旧,授课形式枯燥等问题。以教师为中心,注重单方面技能的传授 ,忽视了思维训练的重要性。丰富的海量数据人才需要势必需要打破这样的格局。为此,高校的就业课程应以思维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在课堂与第二课堂不断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2.注重数据意识和安全意识引导。

数据始终是大数据的核心与关键,高校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分析、利用、挖掘数据应是大学教育,尤其是大学就业教育应该强调和注重的能力。在就业课堂上,教师应把现实需求生动的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有数据意识,能在认识上知道数据的意义与价值。同时也能意识到数据管理不善可能带来的危害。如一些数据信息门槛低、传播面广可能给个人,社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因而,有必要培养学生对数字和信息安全的敏感性,将数据意识融入就业课程,进一步影响与融入其专业教育,从而全方位的帮助学生就业。

3.强调数据技能培养。

技能数据技能的培养需要课堂,但更需要走出课堂。在有限的就业课堂中要开发与培养学生以分析、挖掘和利用数据能力、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全面发展能力为主的数据技能,高校与教师共同需要探讨的问题。从学校层面上来说,应加强校企合作,注重实践教育环节,多方面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实习、现场观摩、邀请职场专家讲座等直观途径近距离接触与感受就业氛围与职场风云。就业指导老师则可从就业实战经验、组织模拟应聘、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给予学生指导。

参考文献:

[1]马佳慧,吕婷.高校应届毕业研究生就业精准指导模式探索[J].时代教育,2016(3).

[2][美]奥尔霍斯特.大数据分析:点“数”成金[M].译者:王伟军,刘凯,杨光.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18.

第4篇:职业道德概述范文

摘 要 在当今人才需求量大、需求类型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许多选修课程也是具有较大人才缺口的行业所必备的能力。在当今职业需求的导向下这些选修课程渐渐吸引了许多高校的教学关注。本文以瑜伽选修课为研究对象对其教学现状、教学特征和创新改革策略做了有针对性的研究。

关键词 职业需求 瑜伽 选修课 教学改革 策略

在我国经济水平不断发展的同时,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提高,这就推动了许多行业的兴盛和发展。健美健身正在日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一项重要生活内容,成为人们释放压力、锻炼身体、提升个人品味的途径。瑜伽这一健身方式具有非常高的综合素质要求,选择瑜伽为锻炼方式也成为了越来越多人的选择,这就推动了瑜伽行业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对瑜伽人才的需求水平。在当前高校的瑜伽选修课教学中,即使暂时不讨论职业需求,单从学生自身的兴趣来说瑜伽也逐渐成为许多学生的选择,所以提高瑜伽选修课教学水平极为必要。

一、瑜伽选修课教学现状

(一)技能教学受到关注

在当前的瑜伽选修课教学中学生基本都能够掌握基本的技能,而且能够以科学的方式进行技能提高练习,这说明教师对瑜伽技能教学是非常关注的。技能是瑜伽各种动作的基本原理、要点,掌握了这些内容就拥有了优秀瑜伽能力的基础。每一个瑜伽动作共同组成了瑜伽技能体系,技能教学的过程需要将这些动作进行科学的分类,例如瑜伽的基础动作应当是难度最小、操作最为简单的,而高难度的动作也是在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前提下才有可能实现练习的。

(二)学生身体素质得到有效提高

在针对选择了瑜伽选修课的学生群体进行的调查中显示,在进行了一定时间的瑜伽练习之后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明显的提升,这说明学生学习瑜伽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很强。一方面由于学生自身的原因与瑜伽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对瑜伽的选修信念充足,而且瑜伽的基础内容学习难度不大不会对学生造成过大的学习压力,反而能够舒缓身体肌肉实现放松的目的。另一方面教师的瑜伽教学中也选择了非常准确的教学流程,让学生能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提高瑜伽动作的水准,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提升。

(三)学习交流缺乏

虽然当前高校的瑜伽选修课已经取得了一些优秀的教学效果,但瑜伽不仅仅是肢体行为的组合,更关注心灵上的净化与体验,所以对不同音乐、动作的理解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当前的教学中这种学习交流非常缺乏,无论是从教学方面来说还是从学生方面来说,对信息交流的学习几乎没有什么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基本只关注教师对动作的要求和提升,自身根据音乐实现身体与精神的放松,而教师也是以教学为主要目的对瑜伽的基本动作要点进行教学,忽视与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也忽视教师间的教学交流。

(四)学习目的定位不科学

瑜伽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优秀的瑜伽运动能力,因此是一种从主动学习的心理出发,完善自身瑜伽运动能力并提高瑜伽水平的过程。当前的瑜伽选修课教学虽然学生最初的选择和参与是发自内心真实兴趣的选择,然而在接收瑜伽教学之后功利性学习的缺点就显露出来,许多学生的学习和练习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或者目标,这种状态对瑜伽学习来说具有多种负责影响。一方面以完成学习任务为目标偏离了瑜伽学习的本质,另一方面当将瑜伽学习放置于一个任务的地位上就必然会出发学习积极性的下降,严重影响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高校瑜伽选修课教学特征

瑜伽的最大特点是对专业性技能有非常高的要求,这使得高校瑜伽选修课也同样增加了对专业性技能的要求。相比普通的选修课教学瑜伽教学的要求更高、标准更全面,无论是自身瑜伽动作技术水平、还是教师对瑜伽动作、音乐的理解,以及心灵在瑜伽练习过程得到的涤荡,都应当作为教学内容进行全面关注。瑜伽选修课所面临的学生一般都是对瑜伽动作富有兴趣的群体,因此在入门教学时的方法运用非常重要,需要选择能够吸引并保持学习兴趣的手段。另外瑜伽作为一种运动形式之一,它不具备一般运动的竞技特点,这也是瑜伽区别于其它运动形式的最大特点,映射到教学行为中就是对自我瑜伽运动体验的重点教学。

三、高校瑜伽选修课创新教学策略

(一)合理处理瑜伽技能教学

瑜伽技能教学是基本的教学要求之一,许多学生在选择了瑜伽选修课之后出现积极性下降的主要原因就是面对专业性强的瑜伽技能影响了学习信心,因此技能教学一定要关注教学方式方法,由浅入深的教学是最基本的原则,但是不同难度的技能教学也应当结合开来,如果一直进行简单的技能教学学生必然会对瑜伽运用的技能标准产生误解,而如果仅仅选择有难度技能进行教学又会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所以要对瑜伽教学进行改革创新首先应当将技能教学进行合理规划。一般的规律是将瑜伽的技能教学进行符合学生标准的难度级别评定,再根据学生的学习与操作情况选择适合的技能难度。合理的技能教学难度控制应当是使学生即感到学习的轻松又具有一定的难度,控制在可实现的范围内,保证学生的可操作性,必要时可选择某些个性化操作标准与要求加入教学中。

(二)根据学生专业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

不同专业的学生在瑜伽学习上会有显著的差别,与体操、舞蹈等相关的专业具有非常好的身体柔韧性,因此在瑜伽学习中必定会有更好的表现,而其它非体操、舞蹈类的专业由于没有优秀的身体素质作为前提条件并不具有高水平的瑜伽运动能力。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做出不同评价方式的选择,有身体优越条件作为前提的专业学生瑜伽教学无论从内容难度还是从评价标准上都应当以较高水平的专业标准为参考,而没有专业身体素质前提的学生由需要建立非专业的评定标准。同时不同专业的学生需要明确相应的瑜伽教学目标,例如法律类专业的学生选修瑜伽课,教师应当更关注学生清晰思维能力的培养,而旅游类、商务类专业则需要以形体塑造为目标,提升学生的身体姿态与气质。

(三)转变传统的瑜伽考核体制

由于瑜伽是一种不具有竞技性的运动项目,如果以传统的考核制度来处理学生会出现严重的功利性学习,即为了考试达标而学习,这种体制与瑜伽运动的本质是相违背的。瑜伽选修课的改革应当关注考核体制的改变,将教学考核目标转移到“表演”上来。个人的表演考试首先向团体表演上转变,团体作为统一的评价对象弱化了对学生个体的能力关注程度,而转变为团体的“汇报表演”,不以成绩的多少来考核,而以表演的效果进行语言性评价。这样就能够彻底改变不合理的瑜伽课程考核体系,避免学生出现应试心理或者消极态度,使学生在无压力的状态下完成瑜伽学习。

(四)加强交流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在瑜伽教学中加入交流活动的必要性显而易见的,瑜伽关注学生对运动的思想理解,结合音乐给人的心灵感受树立起个人的瑜伽认知观点。交流活动的主要三种,一是学生之间的交流,二是师生之间的交流,三是教师之间的交流,每一种交流所关注的重点是不同的。学生之间的交流重点是自身对瑜伽肢体动作的认识、以及对音乐的理解,师生之间的交流则更关注学生精神的培养和导向,教师之间的交流需要对教学效果、教学侧重点、教学方式方法等进行有效沟通,实现师生水平的同步提高。

四、结束语

瑜伽选修课正在成为当前具有极大职业需求的课程,在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瑜伽选修课的情况下,提高教学效果、实施教学改革非常必要。面对不断提高的瑜伽人才市场需求,高水平的瑜伽教学需要对学生瑜伽肢体动作教学与心灵教学同步重视起来,才能实现科学的教学效果,从而为满足瑜伽职业需求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萌.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瑜伽选修课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教师.2013.32:90-91.

第5篇:职业道德概述范文

【论文摘要】课程改革是高职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课程体系改革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培养方案及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本文就高职两年制《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构建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双证课程改革进行探讨。

高职高专院校办学成败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学校和学生的认同。在高职高专院校倡导学历证书和职业证书并重的观念,有助于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熟练掌握职业基本技能、综合能力较强的技能型人才,对于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双证”并重,将从根本上推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课程改革是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核心任务

高等职业教育直接依存经济发展,直接为经济建设提供需要的人才资源,我国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各界更加关注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需要,必须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不断推进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深化教学改革。按照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对社会变革的反映,无论表现在教育思想的更新,还是教育方法的改革,最终都要聚焦于课程的改革,课程改革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日益发展状大的高职教育应该抓住课程改革这个突破口,培养高质量的人才,适应知识经济、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新世纪,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计算机、通讯、网络、自动化、电子技术为主体的信息技术是当前人类社会中发展最快、渗透性最强、应用面最广的先导技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着以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信息系统集成业和信息咨询服务业为主体的信息产业的发展。新世纪信息已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信息技术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信息产业将发展成为现代产业的带头产业,人类即将跨越工业时代进人信息时代。因此,信息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大力推进社会和国民经济信息化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大批专业技术人才,而且还产生一批新的职业岗位,勿庸置疑,信息及相关职业将成为未来最走俏的职业。

信息技术的人才需求将呈多元化、多层次趋势,表现在科学、工程、技术、管理、服务诸多方面。不仅需要从事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研发的人才,而且更需要把研发成果转化为现实产品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在IT领域高职教育肩负着为信息产业及信息应用领域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任务,他们是这一领域的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可以在相应的行业、专业担任软件工程师、程序设计员、系统开发工程师、网络管理员、项目经理、市场营销和技术服务等职,从事设计、测试、系统维护、网络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已取得丰顺成果,但高等职业人才培养尚存在着系统偏差,这一系统偏差集中表现为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异和距离,而导致这一偏差存在的直接原因是课程,本应由高职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则由于培养效果与市场实际需要的差距,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很难满足雇主的要求。其结果是在这一领域“有需求没人才”。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在教育结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系统性偏差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导致这一偏差的重要原因是课程模式的陈旧,因此课程改革已成为当前我国高职教育面临的核心任务,积极探索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本位为核心,以产业需求为目标的课程改革是当务之急。

二、以能力为本位的双证课程改革

课程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在展开教育、教学等育人活动之前对育人方案的总体设计活动,它涉及教学思想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基本条件与教学管理等方面。

(一)双证课程体系改革应遵循的指导思想

根据我国社会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特点,考虑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对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不同要求,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产业(行业)需求为目标构建专业培养方案。

(二)双证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原则

双证课程体系改革应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专业培养方案及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为保证课程体系改革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双证课程设置的接轨原则即课程设置与就业需求接轨与行业(职业)标准接轨。课程体系建设,首先应考虑到社会和就业市场的需求应按照就业岗位所需技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同时将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有机结合起来,在培养方案中嵌人职业证书和部分企业证书的要求,帮助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使学生在不延长学制的情况下,同时获得职业证书,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2、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原则围绕职业能力这个核心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时,必须确保各项能力目标都有相应的课程和课程模块。即以能力为中心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拓宽基础,注重实践加强能力培养,提高综合素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必须突出课程的应用性,一方面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打破学科界限,使内容组织服从于要解决的职业领域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强调课程模式的实践性,要求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使学生有机会将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结合起来,增强职业适应性。另外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还应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我们应在课程的设置和教学中注重创业能力培养渗透。

3、坚持课程体系的整合与开放原则整合是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或融合或组合或叠加,有机地整合成一种灵活实用的新型的高职课程体系,采用模块化的组合形式将知能与技能组成灵活的教学单元,便于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最佳实现。

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表明,创造能力之大小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造主体知识面宽窄及各类知识的综合水平。因而,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必须坚持开放性原则,为学生提供宽广的知识背景,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知识的通透融合,相互整合并转化为能力,进而形成多学科,多视角的创新方式和能力。

(三)双证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

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是以就业为导向来设计高职课程内容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双证课程内容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将使课程突破原有学科理论体系的束缚,形成鲜明特色的职业培养目标,使毕业生缩短与实际工作岗位的距离。

课程内容的职业能力化趋势是在强调教学内容的实际应用和实践,基础理论课服务于实际应用的需要,以“必需、够用”为度,在教学中不再保持学科体系的逻辑严密性;强调以职业所需的能力为主线,课程内容包括胜任岗位职业所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和工作态度的培养,包含职业角色对从业者的各项能力要求;强调把职业资格标准融人课程体系推动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考试在教学内涵上的整合。在传统学科本位思想的影响下,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大量使用诸如“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等名词,为了摒弃旧的教育教学观点,真正摆脱传统学科教学的束缚,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把课程设置分为通识课、通用技术平台课、认证课、专业任务课与实习。通识课包括必要的基础课程、文化素质课程、马列、体育课程、科技讲座。通用技术平台课程包括问题中心课程和技术中心课程。认证课程包括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证书课程。专业任务课包括职业单项能力任务课程和职业综合能力任务课程。}z}改变过去公共课占比重较大问题,因此有必要以“必需、够用”为度压缩公共课的比重,并且根据课程体系的整合原则,结合专业课程的学习需要,有机融合,使学生在两年内完成学习任务。 三、双证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

课程体系改革是一次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教学的各个环节,随着改革的不断深人,它必将引发一系列的变革。

(一)教材建设方面教材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集中体现,也是课程建设的重点,教材要根据能力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尤其是根据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调整的整体走向,处理好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传授知识与提高素质、基础与应用、继承与创新及统一性与多样性等关系,摒弃陈旧的观点和内容,反映最新学术研究成果;要重点开发既有理论、又有实践,适合培养技术应用和运用能力的课程和课程群;开发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帮助学生得到多种专业技能证书。围绕能力培养核心,根据信息产业对IT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状况并结合我校实际,经充分论证,并参考CEAC(信息产业部计算机教育认证项目)的课程认证标准,开发编写系统教材,包括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的修订和新编《C语言与数据结构》《网页设计与制作(三剑客十HTML十实训)》

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要始终以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为指导,立足以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技能为重点的教材改革方案。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思想情感及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把学习知识,培养能力与体验情感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又具有爱岗敬业,踏实肯干、谦虚好学和与人合作的精神,乐于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

(二)学生成绩的考核考核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检查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我们应当建立与课程体系改革相适应的一套科学而严格的考核制度。围绕能力培养,我们的考核方式应当多元化,考核可采用职业技能证书、笔试、口试、答辩、现场测试、实际操作等不同形式,考试与考查相结合。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改变考核方法,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坚持课程体系的开放性原则增加课外学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科研实践,对学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及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计算学分等,条件成熟的课程建立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制度,以大纲为引导规范课程的教学,以考核检查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培养职业人才,提高教育质量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技能型人才培养得失的关键。围绕能力培养核心,教学中要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在确定实践教学内容时,要使理论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根据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实际要求对实验实训内容进行系统化整合;跨课程的技能项目,要明确在哪门课程中完成以保证技能体系的完整性。

实践教学要改变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有较大比重,要及时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要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要加强校内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根据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特点,不断更新教学仪器设备,提高仪器设备的现代科技含量,形成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多功能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同时要建设好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四)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体系改革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课程体系改革的顺利进行,应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明确各门课程的课程负责人,并组建课程小组,从而建立一支稳定的课程教学队伍。由课程负责人组织制定并主持实施该门课程的改革规划,组织制定和修订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规范等教学文件,组织本课程范围内的教学改革活动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活动,负责本课程的教材建设,负责教师的岗前培训,努力建设“双师型”队伍。

第6篇:职业道德概述范文

一、教师养成教育和教师职业道德的概述

(一)教师养成教育的概述

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养成教育,是一种狭义的养成教育,一般指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养成。而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的发展,当今的养成教育是指个体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进行长期培养和训练,借助于受教育者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而形成的良好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教育过程。这是一种广义的养成教育。教师养成教育,指教育者通过长期的专业的训练和实践,从非教师专业人员逐渐向教师专业角色转变的过程。教师养成教育在教师养成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在职培训,教师养成教育都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始终。教师养成教育中主要内容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性格气质方面的养成。其中,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是教师养成教育的核心内容,具备教师职业道德是成为教师的重要前提之一。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概述

教师职业道德又称"教师道德"或"师德",是教育者在教学实践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广义讲上它主要包括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情感、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荣誉等方面。狭义上讲,教师对教师职业和对学生的热爱。教师“爱”使得教师内化职业道德规范内在动力。孔子的《论语》是最早集中反映我国传统教育对师德的规范言论。比如,“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当今我国对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关爱学生、终身学习。

二、教师养成教育和教师职业道德的关系

养成教育是个体在长期的实践和训练、文化熏陶以及生活体验下,自觉主动的生成稳定品质和素养的过程。教师的养成教育同样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育实践、教师文化熏陶、自然生成教师专业素养。如何形成教师养成教育呢?需要教师职业道德培养作为其支撑,通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促进教师养成教育问题。同时,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是教师养成教育的核心内容,具备教师职业道德是成为教师的重要前提之一。因此,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互相依存的关系。

三、教师养成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职业意识淡薄

教师职业意识包括:其一,对教师职业的看法和认识。指教师的地位、作用、职责;其二,教师职业的动机和态度。指个体为什么要做教师和从事教师职业的价值取向;其三,教师职业意向。指个体是否愿意从事教师职业的愿望和倾向;第四,教师职业情感体验。指个体对从事教师职业是否喜欢,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情感。很多教师选择教师这个职业是因为其稳定、生活规律,从功利主义出发带来的是物质利益。对教师职业的本身意义理解不够。这不利于加强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情感,树立良好的教师理想和信念。

(二)教师职业道德意识欠缺

教师职业道德主要包括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教师职业相关的法律、社会公德方面的知识。了解并掌握师德知识是教师进行自我行为调节、教育学生、促进教学的至关重要的基础。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职业道德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此外,教师的职业情感低落,有些教师上课时照本宣科,下课后离开教室,很少与学生交流感情,以至于对学生的关爱很少,对职业没有情感,谈何师德?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句名言:“捧着一个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里的心指教师爱生之心,爱业之心和平等之心。教师只有在不断的教育实践和真实教学情境中才能够逐渐养成这种心。教师有了心自然能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养成与内化。

(三)教师职业能力参差不齐

教师职业能力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能力或教学基本能力;二是教育科研能力。现实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没有把以上两个教师职业能力平衡处理其关系。如果没有教学基本能力,没有良好的课堂教学能力,就不能够顺利地完成实际的教学活动;如果没有教育科研能力,则只能成为单纯而机械运用技能完成教学的“教书匠”,而不能成为善于发现、批判、反思教育现象和问题的“教育家”。

(四)教师职业性格存在偏差

前苏联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教师的个性对年轻心灵的影响所形成的那种教育力量,是靠教科书,靠道德说教,靠奖惩制度都无法取代的,只有个性方能影响个性的定性,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教师职业性格是指影响并支配教师的实施职业行为的心理因素。良好的教师职业性格主要包括:热情开朗,乐观主动,积极向上,富有激情,富有童心,自信活泼而幽默,情绪稳定,态度温和,平易近人,善于合作反思和自控,执着而有耐心,具有顽强的意志力和探索创新的精神等等。有很多教师因为社会、家庭、经济、工作、科研等压力使得情绪不稳定,易怒,自控力差,抑郁,缺乏意志力和自信心等等。

(五)固守传统的教师教育模式

传统的教师培养模式以课程培训为主,以知识技能为本位。在对教师职前教育过程中,只重视学分的完成,而忽视对教师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性格气质方面的养成。目前,教师的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相脱节,没有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作风。从而形成了教师培养模式注重教师的“外调”,轻视教师的“内养”。

四、完善教师养成教育的建议

(一)完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其一、课程结构的设置也不合理,学科专业课程比例大,选修课程也是学科专业方面的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占20%,而能够体现师范性的教育专业类课程只占10%,其课程内容上是“老三门”即: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教学内容脱离了中小学教育。其二,教育实践课程开展的少且形式单一只有教育实习,都是在最后一年进行。所以,我们调整应该调整专业课程和公共课成的比例,同时应该加强实践教学,应和中小学校形成合作关系,每学期定期组织学生去见习。

(二)加强教师职业理想信念教育

很多人选择教师行业目标不明确,职业意识淡薄,所以应该对师范生和在校的教师进行教师职业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教师职业理想和信念,使他们感受到作为未来教师的重要使命.比如:定期开讲座,开展教师职业规划比赛。

(三)提高教师职业素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重。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会成为学生的模仿的对象,换句话说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具有巨大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所以,教师必须拥有职业道德修养,通过在课堂教学和日常生活中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品质的渗透,以此去影响、感化和教育学生。

(四)完善教师养成教育的机制保障

我们需要建立教师养成教育的保障机制,以使教师养成教育纳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上,其一,建立制度保障体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日常行为规范》等法律法规为前提,并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将其具体化为一系列有操作性的规章制度;其二,完善管理保障体系。对教师的管理要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最终目的是让每一个教师都能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行为习惯;其三,实施教师评价。针对教师养成中的不足及时提出改进的建议,使教师在养成过程中及时改正、及时养成、促进教师养成教育的发展。

(五)形成自我教育的习惯

第7篇:职业道德概述范文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职业道德是职业工作者必须遵守的思想行为规范与准则。对财会人员来说,职业道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概述

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是财会人员在会计工作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是一般职业道德在会计工作中的具体化,具体体现会计行业的特殊要求,是引导、制约会计行为,调整会计人员与社会、会计人员与不同利益集团及会计人员之间关系的社会规范。会计法严格规定,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不断提高业务素质。

1.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是:自觉把爱岗敬业,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保守秘密,视为自己的神圣使命。

2.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努力坚持为民理财原则,廉洁公正原则,诚信为本原则。

3.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本质是义务。会计人员的义务感不断增强,能把实行科学管理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义务还可以驱使会计人员摆正对个人专业的兴趣、爱好、愿望等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之间的矛盾,把服从社会需要,工作需要视为自己的义务而放在首位;义务在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行为的选择中,起到命令和趋使作用,使其自觉地服起应当担负的社会责任。

4.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核心是责任。在道德行为的选择上,会计人员的责任不允许违背自己的职业道德;会计工作的职业责任,对职业行为起到监督作用;会计工作的职业责任能够使会计人员对自己的行为后果和影响作出评价。

二、财会工作人员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

1.个人利益膨胀,利用职务之便贪污、挪用公款,为所欲为,以身试法。这虽然是财会队伍中的极少数人,但也充分反应出市场经济条件下,财会队伍中部分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沦丧,道德修养严重缺失。

2.业务水平低下,法律意识淡漠。有的财会人员缺少专业化训练,对财会业务知之甚少,业务知识严重老化,不懂得法律法规,不去依法办事,遵纪守法意识化为乌有,为领导意图指向是从,只是被动机械的按照领导意图反应财务现状。

3.违反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规范。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是财会人员职业道德中最重要的道德规范,而违反者这些规范的现象比较普遍,导致会计信息大面积失真,为我所用,失去了财务管理工作本质上的真实意义。

4.缺少敬业精神,工作得过且过。这些人往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严重缺乏工作责任意识和进取精神,很难胜任本职工作。

三、财会人员职业道德存在问题的成因

1.外因的影响。首先是社会大环境对财会人员的影响。社会大环境包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法律因素、科技因素等诸多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我国正处于一个深刻的社会转型期,会计领域遇到了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的相搏期。因此,各种各样受利益驱动的问题接踵而至,只要利益需要,财会人员无所不能。加强诚信教育和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这是时代和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次,是内部环境对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的影响。包括内控制度、单位,人事制度和内部组织机构、会计主体性质、内部审计情况等。内控制度是否健全,领导对会计管理工作是否重视以及整体工作管理水平的高低,都会对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形成产生一定影响。

2.财会人员自身内因的关系。按照事物的辩证规律,任何事情都是取决于内因,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取决于财会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法律意识和业务水准,以及自律意识、自觉能力、自省程度等诸多综合因素。一个道德意识淡漠,社会公德水准低下,没有职业自律能力,没有起码业务常识,没有普通法律知识的财会人员,很难具备财务人员起码的职业道德,也很难真实的反映财务管理工作的本质所在。

四、如何加强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

1.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的重要意义,把财会职业道德建设,作为新时期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把财务管理、监督工作,作为硬性提高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的必要条件,让财务人员的一切业务行为,置于法律监督的规范之中。

2.有计划、有步骤、大张旗鼓的开展财务职业道德宣传工作,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宣传栏、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坚守会计职业道德的先进典型,弘扬正气,树立实事求是、诚实守信等财会人员必备的职业道德。通过座谈会、报告会、演讲会、知识竞赛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宣传加强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的必要性和具体措施,引导广大财会人员积极参与职业道德建设,努力营造有利于加强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的大环境。

3.各级财会部门管理机构应该有计划、有措施、有目标的把对财务人员进行必要的法律、业务、职业道德培训,作为继续教育、更新知识的主要内容,累计培训学时,建立培训档案,颁发培训证书,提高财会人员的准入门槛,达不到标准一律不得上岗。

第8篇:职业道德概述范文

(一)研究背景

当今,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职业道德问题伴随着经济发展普遍存在。中国会计正面临着诚信危机。比如:会计信息失真。究其原因是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标准下滑。会计职业道德好坏直接影响着会计工作质量的关键所在。近年来,会计行业中弄虚作假、滥用职权等行为大行其道,诚信一词遭到越来越多人的质疑,迫使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面临严峻的考验。

(二) 研究意义

会计行为是对经济事项的确认和计量过程,是提供信息的一个重要的领域,除了必须将本职工作置于法律法规的约束和规范之外,还必须具备与其能够适应的职业道德水准。中国古代贤者认为人无诚信不立,事无诚信不成,国无诚信不威。

二、会计职业道德概述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节会计职业关系的各种经济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理解:

(一)会计职业道德是调整会计职业活动利益关系的手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职业活动的各种经济关系日趋复杂,这些经济关系的实质是经济利益关系。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各经济主体的利益与国家利益、社会公众利益有时发生冲突。会计职业道德可以配合国家法律制度,调整职业关系中的经济利益关系,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会计职业道德允许个人和各经济主体获取合法的自身利益,但反对通过损害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而获取违法利益。

(二) 会计职业道德具有相对稳定性

会计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经济学科,是为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社会公众利益服务的。任何社会和个人,对于客观经济规律,只能在认识的基础上,去主动适应、掌握和运用它,而不能去改造它,更不能违背它。

(三)会计的职业道德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会计职业道德是人们对会计执业行为的客观要求。随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会计不仅要为政府机构、企业管理层、金融机构等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会计信息,而且要为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公共服务。会计因其服务对象涉及的社会面广,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公共产品,所以会计职业道德的优劣将影响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由于会计信息质量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秩序的健康运行,因此,会计职业道德必将受到整个社会关注,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三、会计职业道德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从中国会计职业道德的微观层面来看,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观念淡薄,贪污挪用公款、弄虚作假的重大案件屡屡发生。

(一)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严重

所谓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的形成与提供违背了客观的真实性原则,没有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不能正确反映会计主体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给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了虚假的情况,给决策者定相关的决策带来了不利影响。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原始凭证失真;原始凭证的要素填写不全;财务帐目管理混淆;会计报表虚假;收入、成本、费用、资产失真。会计信息失真将给国家和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一是给国家的资产造成流失,影响和破坏了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宏观调控措施的执行;二是相关部门不能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做出科学正确的判断,在宏观管理上使企业陷入被动:三是会计信息失真降低了会计人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影响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四是会计信息失真也助长了腐败行为,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因此,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不仅是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也是企业自身的生存之道,解决治理好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将会促进我国经济的有效运行。

(二)会计职业道德观念淡薄

有关部门对会计人员道德意识抽样调查显示,当会计人员与单位负责人意见相佐时,有16.87%的会计人员认为应当坚持原则,21.86%的会计人员认为应按领导意见办事,61.27%的人认为应根据指示做好技术处理,也就是说高达83.13%的会计人员认为应配合负责人并对存在问题作出掩示,完全置职业道德原则于脑后。对当前的会计失真现象归类统计结果显示,会计人员主动出谋划策的占11.2%,配合单位负责人做假的占26.8%,被迫做假操作的占44.7%,因业务水平低出错的占17.3%,可见主动配合作假的会计人员所占比例达到了38%。这些数据只说明了一个问题,现在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意识何等淡薄。

四、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

(一)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在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质财富、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正在强烈地冲击,改变着中国社会的一系列传统特征,对我们的道德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严峻的历史性挑战面前,由于长期以来对道德教育的忽视,许多人暴露出国民素质方面的严重欠缺,道德水平下降。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意识抬头;重利轻义的思想在社会上滋生蔓延;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成为一些人的人生信条;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削弱;社会上一些丑恶现象频现,旧社会的沉渣泛起,社会风气受到污染都是不争事实。会计人员生活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中,其职业道德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会计人员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也会发生同样的变化。

(二)我国缺乏健全的法制环境影响

会计职业道德是依靠会计从业人员的自觉性自愿地执行,并依靠社会舆论和良心来实现,基本上是非强制性的,因此它的执行力较差。所以说,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离不开良好的法制环境。但现阶段我国有关会计的法制并不健全,相关法律对违法会计行为的制约缺乏强制性和操作性,客观上不利于制约违法会计行为的滋生蔓延。

第9篇:职业道德概述范文

【关键词】会计职业 会计信息 会计职业道德

一、会计职业道德概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会计不只是单纯的计数、记账,会计人员不仅要为政府机关、管理机构、金融机构等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会计信息,而且要为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公众服务。会计信息越来越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所重视,成为政府部门进行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这是现代会计活动赋予会计人员的更高使命,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是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要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一)会计职业道德的含义

经济越发展,管理越重要,会计越重要。会计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凡是有经济活动的地方,就有会计工作,就有会计人员,就有会计职业,就有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在会计行业里面,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最备受争议的。会计职业道德是整个社会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

毁德容易立德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客观上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财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使其成为各行各业财会人员所必须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自律标准,这既是贯彻执行新《会计法》、整顿经济秩序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加入WTO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而且这还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有效措施。

二、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

我们国家的会计人员是中华民族的成员,他们的道德必然体现着全民族高尚道德的共性。就整体来看,我国绝大多数会计人员及其相关领导的职业态度是端正的,职业道德素质较高,没有他们的恪尽职守、兢兢业业、默默无闻的工作和劳动,就不可能取得今天的巨大成就。

(一)职业道德环境欠佳

在目前的经济社会中,会计人员与单位负责人在地位上属于从属关系,也就是说单位负责人对他们的工作完全拥有领导权和管理权。有了这种天然的从属关系,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在单位会计工作中,能否发挥作用,和发挥作用的大小,也就不可避免地具有了从属性。

(二)会计规范体系不完善

会计规范体系不完善。满足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运行需要的会计管理体系还没有形成,会计规范体系也不完善,而企业又是社会各方利益的联结点:即投资者从中获取投资报酬,管理人员从中获取薪金,政府从中获取税金。在许多情况下,各方利益经常发生冲突。投资者、管理者从个人角度出发更多考虑的是企业的微观利益,政府则从全社会角度考虑的是实现本国资源最优配置的宏观利益。

会计制度的局限性。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新的经济事项不断出现,使原有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已不能完全适应需要,而新会计政策又不能及时制定及颁布,这在客观上出现了一个“合规”的造假时段,也就是说没有为维持良好职业道德水平提供一个有利的制度环境。

企业内部控制失灵。有的单位和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形同虚设,主管领导或内部审计部门监管力度不够,对违法违规的行为处罚不严,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做假账现象的发生,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会计职业道德丧失。

三、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一)深入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个人道德修养,一方面依靠自我教育,另一方面还要依靠社会教育来强化。目前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处于放纵阶段,不能指望良好道德在短期内能自发形成,而应该下大力气狠抓落实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二)建立会计岗位轮换制度

财政部制定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规定:“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应当有计划地进行轮换。”实行有计划的会计轮岗制度,有利于加强会计工作的内部监督,在会计机构内部形成换岗交接清查的内部检查和牵制机制,防止贪污腐化行为的出现;有利于提高全体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使他(她)们能掌握多种岗位技能,促使本单位会计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还有利于调动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接触不同内容和形式的业务岗位,激发会计人员创造和提出业务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思想。

(三)建立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基本规范,一套完善规范的内控体系,能有效起到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因此,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组织机构和人员设置上严格贯彻执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使日常会计业务处理及会计档案管理每一环节的人员之间分工科学,职责明确,形成既能相互协作又能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机制,这样就能减少作弊的可能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