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战略规划范文

旅游战略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战略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战略规划

第1篇:旅游战略规划范文

【关键词】蓝色经济区;山东半岛;旅游一体化;战略规划

2009年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提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国家发改委也相继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的开发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也为山东省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指引。针对《规划》的战略发展要求,山东省委省政府也大力落实产业政策,依托有利的地缘优势,进行合理布局,积极推进涉海金融服务业、海洋文化旅游业以及海洋运输物流业的发展步伐。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的日益重视,绿色旅游经济也日益成为大家的关注点,并逐渐成长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增长极,实施区域旅游经济一体化战略,深入挖掘区域旅游文化内涵,增强旅游发展调控能力,不断提升规模集聚水平,增强旅游服务能力,势必会给山东半岛发展蓝色经济增添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1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半岛蓝色经济区在发展现代旅游业过程中统筹整合全省资源,以青岛、潍坊、烟台、东营、滨州、日照和威海为发展腹地,依托沿海37个区县“岬湾相间、山海相依”的优美环境,大力发展滨海城市旅游业。作为山东半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旅游业在山东半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以《2011 年山东省统计手册》为例,区域内旅游业收入已占据了服务业增加值的五分之一以上。2011年,整个经济区实现旅游业总收入约1600亿元,占据山东省旅游业总收入的一半以上,其中旅游业外汇收入14.7 亿美元,占据了全省旅游业外汇收入的七成左右,事实证明,旅游业已经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重要推手,成为名副其实的主导产业。从地域内部的划分看,地区发展相对不平衡,青岛市的旅游业发展也更是一枝独秀,在接待国际游客和外汇创收方面大约占据了整个经济区的一半,构成整个经济区境外旅游收入的主体,威海、烟台两大城市紧随其后,其他发展相对缓慢的四大城市也在迎头赶上,迅速发展,以2011年为例,四大城市在国际游客接待人次和收入方面分别较上一年增长了69.88%和 93.03%,区域协调发展趋于合理。

2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经济一体化发展条件分析

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被纳入国家发展规划,地区旅游业发展也会获得更大的发展舞台,面临更大的发展机遇,对此我们一定要认清经济区旅游业发展的机遇、优势以及威胁、劣势,因地制宜的调整战略规划,才能有效促进当地旅游业的更好发展。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进行分析:

2.1 机遇和优势

从发展机遇方面看,政策引导是关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对打造海洋生产服务业提出了明确要求,作为该产业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滨海旅游服务业也势必争当旗帜和先锋;在体制改革上,作为国家统筹海陆发展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在促进滨海旅游服务业发展上有所创新,如经济区联席会议制度,必将更好地服务于地区产业经济发展,为经济区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机遇;在行业发展上,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也必将带动整个旅游产业进入稳步增长期,甚至起飞期,经济区在产业布局优化,投资结构方面调整与变革,也能很好的适应时展需求,为地区旅游业发展创造重要机遇。

从发展优势看,政府主导型产业发展战略对区域旅游资源一体化开发具有重要影响,自2008年以来,全省分管旅游市长局长每年都要参加重点旅游项目建设现场会,相互交流借鉴,着力解决好旅游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正确把握旅游发展的方向。在地缘特征上,山东半岛具有非常明显的地缘地貌特征,“碧海蓝天绿树红瓦”是区域的共性特征,海滨风光和丘陵山岳形成了典型的区域特色,加上文化的趋同,也导致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具有同质性,有利于区域旅游资源的统一规划,实现旅游经济一体化发展。

2.2 威胁和劣势

地缘地貌的相似,文化内涵的趋同,在有助于实现旅游资源一体化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同质化竞争问题,因为条块分割或者行政区划的原因,也导致旅游资源的人为分割。以昆嵛山开发为例,作为北宋道教全真派的发源地,具有丰富的道教文化内涵,号称“海上仙山之祖”,但与道教全真派具有密切联系的旅游资源还有圣水观、三清宫、圣经山、崂山以及栖霞等,在具体开发中因行政区划分问题,致使威海市和烟台市的资源开发问题未能得到统筹协调,导致昆嵛山旅游资源一直未能得到合理利用。再以海洋主题公园开发为例,继青岛海底世界以后,在烟台蓬莱和青岛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又相继开发了极地海洋世界,虽然在产品定位和功能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升级,但产品服务趋同,分布过于密集也导致相互之间的合作关系相对微妙,不利于区域整体发展。从经济区开发利用来看,存在大量的海洋资源闲置,旅游资源产品单一、整合不足、区域联动开发较少,缺乏“合作共赢”的整体开发意识,规模集聚效应较差,虽然在经济区七个地市中,青岛一枝独秀,但却未能有效辐射带动周边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从空间资源的布局看,旅游资源过于集中于沿海一带,呈现“南稠北稀”的分布特征,既不利于区域整体接待水平的提升,也不利于其持续稳定发展,这些不利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束缚了区域旅游资源一体化发展。

3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经济一体化开发建议

3.1 战略规划

在战略规划指导思想上应以“区域旅游资源一体化”为着力点,深入贯彻海陆统筹发展理念,进一步挖掘旅游文化内涵,合理布局区域功能,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积极引导产业集团兼并,实现规模集聚效应。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中,着力做好发展转变,即在体制上由行业管理向产业管理发展,产品由观光型向复合型发展,产业由分散型向集约型发展,从资源招徕型向品牌化发展,由单一资本液态向多元资本液态发展,由数量增长性向多元复合型转变,构建地区旅游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不断提升本区域旅游发展竞争力。目标定位上,围绕合作共赢的原则整合旅游产品资源,积极打造极具休闲、观光、康体、文化特色的旅游主题,交叉发展,避免同业竞争。在空间布局方面,紧紧围绕经济区“一核、两极、三带、三组团”的发展规划,开发海上、滨海、内陆三种旅游产品,打造海岸、近海和内陆旅游观光带,充分发挥青岛在经济区的龙头带动作用,凸显碧海、蓝天、岛屿、沙滩的资源特色,大力推进青烟威、潍坊日照和东营滨州黄河三大区域旅游集聚区建设,发展特色旅游经济。

3.2 发展对策与建议

结合战略规划指导思想和目标定位要求,在推进经济区旅游经济一体化进程中,需要着力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3.2.1 抓规划指导,提升区域旅游产品的整体吸引力

依托经济区特殊的环境资源优势,在发展旅游资源时,一要突出重点,二要全面发展。所谓突出重点,即大力推进海洋特色旅游产品,做好项目的规划布局,加强海岸旅游带规划,大力发展水上运动优势项目,集中发展海洋文化创意,充分发挥海洋旅游的带动引领功能。所谓全面发展,即在充分发挥海洋特色旅游产品的基础上,还应全力推进区域特色旅游,如民俗文化旅游,以萝卜会、风筝节、开海节等为典型代表;宗教古迹旅游,以佛教造像群和全真派系列为主要代表;山水景观旅游,以蓬莱阁、坊子九龙涧以及崂山等为主要代表,此外,还有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等,共同构建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旅游架构体系。

3.2.2 抓产业集聚,提升产业集聚水平

在区域旅游经济一体化推进中,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地位,推进区域旅游集聚发展,不断提升旅游产业的集聚水平,实现规模化效应。在地域旅游产业规划中,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力度,鼓励引导外资、民营资本注入旅游产业,实现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同时也要进一步深化金融市场体制改革,优化创新区域发展体制,突破行政区域的束缚限制,协调整合区域内的公共旅游资源,进一步深化区域内各行政主体之间的金融、技术、产权合作,促进各生产要素在经济区内实现自由流通。同时也要进一步加强区域内给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在技术、资金、经验以及开发模式等领域实现互通有无,通过相互参股、连锁经营、兼并重组等方式进一步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培育发展一批特征鲜明,具备核心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进而带动整个蓝色经济区集群化、集约化发展。

3.2.3 抓统筹协调,提升区域目的地的可进入性

推进区域一体化建设,加强环渤海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的互通互联,构建海陆空一体化运输体系。对此,需要着力做好如下三项工作:进一步完善公路交通运输体系,打造半岛城市三小时经济圈;合理布局区域机场,避免同质化竞争,积极构建城市智能交通运输体系,完善提升交通运输服务质量;推进油轮码头和海上运动基地建设,借助奥运会、亚沙会以及城运会带来的资源优势规划推进相关项目尽快落地。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做好配套服务功能,如完善咨询服务平台和旅游信息平台等等,实现区域内旅游资源的有效查询和信息及时共享,在纪念品展销、紧急求援、形象宣传等综合服务方面协调同步发展。与此同时,还应进一步强化市场监管职能,建立市场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引导旅客进行理性消费和依法维权,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运营环境。进一步加强宣传营销,通过内引外联、内部市场共享等不断扩大经济区的综合影响力。

4 结语

总之,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经济一体化开发,也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协调好各方面的资源要素。本文简要介绍分析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业发展现状,运用SWOT分析法探讨分析了其实现区域旅游经济一体化的机遇、优势和威胁、劣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体化开发规划设想以及相关工作的开展思路,旨在能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些许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广海.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产业结构水平与区域发展水平耦合效应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3(03).

[2]张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一体化发展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2011(11).

[3]司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07).

第2篇:旅游战略规划范文

关键词:旅游商贸企业;企业集群

一、产业集群研究简要回顾

产业集群理论是国内外经济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经济思想与内涵较为丰富。经济学界对产业集群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斯密,其《国富论》(1776)包含了与产业集群有关的思想。第一个阐述产业集群理论的经济学家是马歇尔(1890),工业区位理论的创立者韦伯(1909)最早提出了聚集经济的概念,克鲁格曼(1991)提出了新空间经济理论,发展了聚集经济的观点。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1990)及《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1998)系统提出了新竞争经济学的产业集群理论,认为产业集群的核心是其竞争力的形成和竞争优势的发挥。我国对产业集群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较为系统研究集群的学者是王缉慈。方民生、李永刚、李新春、陈慧娟、刘国军、许仁祥、仇兴保、魏后凯、叶建亮等学者对产业集群研究具有代表意义。总的来说国内对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特别是在我国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时期,还缺乏产业集群与旅游商贸企业相结合的研究成果。

二、发展旅游商贸企业集群的战略意义

(一)增强旅游商贸集群竞争力

旅游商贸企业与一般大型商业企业比较而言,具有规模小、实力弱等特点。单个的旅游商贸企业具有较弱的竞争力,为了增强其竞争力,发展旅游商贸企业集群是一个可供选择的思路。因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源于其专业化、集中化、网络化与地域化特性。全国很多旅游商贸企业销售的部分旅游商品存在雷同的现象。通过旅游商贸企业的集群发展战略,使各个不同旅游城市和景区的旅游商贸企业针对其地域文化特色研发出具有自身特色与优势的旅游商品,形成专业化特色,增强集群内商贸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在集群内的单个企业能够专精于某一产品,而多个同类产品企业的地理集中,就能够生产出较大数量的高质量、低价格的产品,创造出一定的地域品牌效应。而且集群内的旅游商贸企业能够共同行动,既强化了合作,又实现了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

(二)获取旅游商贸企业集群效应

旅游商贸企业集群具有产业集群共有的一些属性,因此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效应、外部经济效应、学习与创新效应、区域品牌效应等同样也适应于旅游商贸企业集群。旅游商贸企业集群的规模经济效应主要是生产、销售同类旅游商品带来的好处,范围经济则主要是由于生产、销售关联旅游商品带来的经济性。外部经济效应是指由于整个旅游商贸行业的规模扩大而使个别企业获得的好处,如运输、采购、修理、劳动力、市场信息等。学习与创新效应主要通过集群内旅游商贸企业之间通过各种正式、非正式的交流,激发新思想,互相学习,推动全行业不断发展,共同进步。区域品牌效应主要是通过区域内集群企业的专业化与显著特色获得的整体优势。

(三)节约交易费用

旅游商贸企业集群是一定区域内众多企业基于共同的目的,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在协作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网络组织。它既非一个企业,又非纯粹的市场,而是介于企业和市场的一种中间层组织。旅游商贸企业集群这种特性。这样既节约了集群内企业间的交易费用,同时也节约了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交易费用。这种交易费用的节约,一方面使集群内企业的联系与协作更加紧密,另一方面也赢得了更加广泛的市场。

三、旅游商贸企业集群发展模式探讨

根据蒋三庚的研究,商业集聚从形态上可分为团组块状形态、沿街条状、分散多点形态三种形态,从地理区位可分为中心位置、中间位置、位置三类位置。

第一类:中心型集群模式,主要由位于都市中心位置的商贸企业群构成,满足城市旅游者的旅游购物与休闲需求。根据商贸企业集群的形态差异。中心型集群模式一般呈现出团组块状与沿街条状两种不同的形态,即:中心型团组块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中心型沿街条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中心型团组块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一般出现在大城市,由纵横交叉的若干条街道链接成团块现状,若干商贸企业构成的集群形态,如北京市东部的商务中心区。在建设这类商贸企业集群时,需要从城市功能布局、城市动态发展变化等角度考虑,制定一个长远的整体商业规划。要避免出现短期利益化。中心型沿街条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一般在大中型城市,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商业大街,是城市的商业繁华地带,是城市主要的商业街。也是城市旅游的品牌,是城市旅游者必到的地方,如上海淮海中路、北京西单商业街、长沙黄兴路等。国内许多大中型城市近年都进行过商业步行街的改造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讲,这些步行街建设实质就是中心型沿街条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发展的一种模式。

第二类:中间型集群模式,主要由处于城市中心到之间的偏离中心位置的旅游商贸企业集群构成。这类集群可能出现团组块状、沿街条状、分散点状三种形态。中间型团组块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表现为城市内地区级(城市内分的区或片)或社区级(城市居民社区)团块型的商业形态,如埃及开罗老区阿拉伯市场、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等,特点就是在偏离城市中央形成的面积较大的企业集群。中间型沿街条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是由处于城市中间位置的商贸企业聚集在一条主要街道上形成的集群类型,尤其在城市社区出现比较多,几乎每座城市都有这样的集群类型,如北京三里屯酒吧一条街。中间型分散点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主要表现为零星分布在城市大街小巷的商业店铺,几乎随处可见。

第三类:型集群模式,主要由位于大都市的卫星城市、城乡交接地带、郊区的旅游商贸企业集聚而成。随着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向高级化演进,城乡生态旅游、农家乐旅游等成为城市居民周末休闲度假的一类重要旅游项目,能够购买到正宗的农村土特产品是很多城市市民的消费需求。这些型旅游商贸企业集群为统筹城乡市场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型团组块状旅游商贸集群主要由大城市卫星城市的商业中心或郊区购物中心构成,是型集群中规模较大的集群形态。型沿街条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主要是由城市边缘地带的农贸市场构成,型分散点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主要为郊区零星分布的小店构成。

以上讨论的均为旅游城市的商贸企业集群模式,而对于景区旅游商贸企业集群的模式更为适用的就是中间型沿街条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型沿街条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型分散点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这三类旅游商贸企业集群是

目前我国旅游景区商贸企业集群的最主要的表现模式。分别由位于景区中间和的沿街店铺、和零星分别的小店集聚而成,为景区旅游者提供旅游商贸服务。

四、发展旅游商贸企业集群对策分析

(一)制定长远旅游商贸企业集群战略规划

在新景区规划建设、新城区建设、商务中心建设、老景区和老城区改造等项目建设过程中,必须把旅游商贸企业集群发展战略规划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制定一个长远的旅游商贸企业集群发展战略规划。万事万物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尤其是城市建设、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长远战略规划是应对这些外部因素变化的有力工具。战略规划中要为未来旅游商贸企业集群的发展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才能避免后代人不断治理上代人由于自身无序竞争带来的混乱局面的恶性循环。

(二)加强政府政策的引导

旅游商贸企业集群的形成、政策的制定中,要充分体现政府的引导作用。在产业集群中,知识网络(空间创新系统)、生产网络和社会网络三者缺一不可。政府对产业集群的全面集群政策设计的目的是促进知识网络、生产网络和社会网络的协调发展,从而形成具有核心能力的产业集群。当然,旅游商贸企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是市场主导的行为。政府不可能强行从零开始建设一个新的产业集群,在商贸企业集群形成过程中企业是占主动地位的。是市场的主体。在商贸企业集群中要加强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起到一个剂和催化剂的作用。

第3篇:旅游战略规划范文

    【关键词】旅游人才 需求 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节假日改革、带薪休假的实行,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具生机活力和安全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业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据2007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统计:2007年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13187.33万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19.1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5%和23.5%;国内旅游人数16.10亿人次,收入7770.62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15.5%和24.7%。行业发展,人才是关键,在旅游业迅猛增长的背景下,旅游人才供不应求,旅游市场迫切需要适应时代、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高素质的旅游人才。

    1 旅游人才需求分析

    1.1旅游服务类人才供不应求

    随着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旅游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增加。据统计,目前全国旅游业从业人员600万。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行社和酒店的增加,实际需要专业旅游人才达800万以上,旅游业人才缺口至少有200万人。旅游人才的短缺不仅表现在“量”上,更表现在“质”上,目前中国旅游业最缺的就是优质人才。

    1.2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新兴的专业人才紧缺

    旅游高素质专门人才走俏人才市场,是由于旅游市场加快了开放步伐,国内的旅行社之间已经开始上演人才争夺战,各旅行社使出浑身招数吸收高素质人才。旅游业较为紧缺的人才主要为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的高端人才,包括高层管理者,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市场营销、旅游娱乐管理、旅游规划、旅游景区管理、旅游物业管理等人才。

    1.3国际旅游人才需求增多

    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家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我国也提出了由目前的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转变的宏伟目标,这对我国的入境与出境旅游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后出境旅游将有大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对涉外旅游人才的培养。涉外旅游市场的迅速发展,很多旅游企事业单位对涉外旅游人才更加重视了,具有较好旅游管理基础和外语能力的人,正成为旅游界争相聘任的对象,懂外语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成了旅游界的宠儿。

    1.4旅游人才分布不均

    旅游人才的分布不均表现在不同的旅游行业人才分布不均。目前在国内,酒店、旅行社较旅游车船公司和旅游景点景区更吸引人才,也导致了酒店和旅行社比景点景区有更多的人才储备,而景点景区所招的人才素质偏低。目前最需要高素质旅游人才的是一些稍偏远的地区,这些地区大多风景优美,具有良好的旅游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由于旅游业起步晚,同时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旅游开发的资金有限,旅游管理和技术人才缺口很大。

    2旅游人才的培养

    2.1搞好旅游人才发展战略规划

    旅游人才战略规划是旅游业发展总体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要根据旅游业发展战略规划,制定旅游人才发展战略规划,力求使旅游人才总量与旅游业发展相适应,旅游人才结构与旅游产业结构相协调,旅游人才素质提高与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要求相同步,实现旅游人才资源持续开发与旅游业长期稳定增长的良性互动。

    2.2重视大专院校旅游教育改革

    我国高等旅游教育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快速发展起来的。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涉及旅游活动和旅游业的近30个相关专业的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当前我国旅游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旅游人才建设与行业发展建设不适应、旅游人才培养滞后于企业需求的问题日益突出。在旅游教育改革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专业的设置与发展应走向规模化和特色化。为了适应旅游业内部分工越来越细,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趋势,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方向的拓展、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的设置等方面必须在“规模化、特色性”上做文章。各院校要善于洞察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和热点,以市场为导向,及时、准确地运用超前意识,结合自己的特色优势,培养特色专业人才,体现人才培养的适度超前性,实现跨越发展。

    (2)专业培养目标应体现综合性与多面性。旅游业是涉及众多传统行业和社会部门的综合性产业,其成功发展依赖于有关专业和部门的协调配合,这就要求旅游业管理人才必须具有旅游发展的整体意识。未来旅游发展的潮流是个性化需求,市场机会把握、新产品开发、产品促销等环节将成为旅游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因此,未来旅游管理人才应具备战略管理知识,经营决策、业务开拓、等管理能力。

    (3)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方式应注重实践性。从国际旅游教育发展来看,鲜明的职业性和实践性是旅游教育的一大特色。当前旅游企业普遍认为,创造性人才的基本标准有两条:一是接近企业需求;二是能迅速融入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旅游院校不能关起门来办学,应加强实验室建设和校企合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2.3重视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的培训

    为了保证旅游企业的服务质量,所有的旅游企业管理者几乎都坚持“员工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旅游企业的培训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解决:

    (1)高层领导和部门的经理一定要真正重视培训。现在很多企业、部门的培训都是交给培训部或副经理,有时是中层来抓。虽然口头上喊重视培训,但行动上不做具体的指导和要求。

    (2)严格挑选培训教员。就如同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旅游一样,不是所有的旅游从业者都能搞培训。培训教员必须是一个各方面素质都比较高的人员,要有较强的旅游意识和质量意识,能熟练掌握饭店的经营理念,还必须懂得如何领导群体,并运用各种技巧使学员熟练掌握所学的知识。

    (3)对管理人员的培训要分清主次,可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对于企业普通员工培训可采取定期从国内外权威的旅游学校或旅游培训机构聘请教授或专家来讲学。同时可挑选业务骨干,管理人员,找出企业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走出去,向其他的同行学习。

    2.4加强导游员的考核与管理

    导游员是旅游行业的窗口,其素质的高低关系到我国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旅游业的形象。要通过改革导游人员考试制度,大力加强对导游员队伍政治思想、职业道德、政策法规、服务意识、导游技能的培训教育和导游工作实践的磨练,组织导游员的各类评优和大赛,优化导游队伍结构,提高导游队伍素质,加强对导游员队伍建设的管理,严格按《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和《导游人员管理实施办法》的规定,严把导游人员资格准入关,加强对导游员的年审培训和淡季教育,不断提高导游员的自身素质。通过各方面的努力,造就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职业道德好、结构较为合理、数量充裕的导游员队伍。

    参考文献:

    [1]2007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国家旅游局,2008,08.

    [2]吴建冰,葛莉.旅游人才市场需求趋势的探析[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

第4篇:旅游战略规划范文

县是一级最基本和最完善的行政区域,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从经济总量看,整个国家的GDP有相当大的比重是由县和县以下的经济活动创造的,绝大多数的人口也是居住在县和县以下地域之内,因此,发展县域经济不仅对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关系到地方的稳定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科学的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或者好的发展思路,才能从总体和长远把握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发展次序和相应的政府措施。

1.区域竞争的要求。目前,全国有2052(2001年底)个县级行政单位,每个县都存在着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面临的市场、资金、资源等又是有限的,特别是随着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整合,县与县之间的经济竞争必然会加强,这就要求各个县必须要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研究,确定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竞争战略。一个科学和合理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对确定发展战略,形成特色经济,增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长远发展的要求。目前很多县域经济的发展缺乏长远的、明确的发展规划,主导或者优势产业的确定没能抓住自己的特色,要么简单地模仿其他县的发展,要么闭门造车,没能将县域经济的发展,立足于国际和国内大市场中,寻找发展机遇。基本是一届领导一个发展思路,整个县域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盲目性。

3.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县域经济的发展会受到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的影响,比如,前几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一些以出口为导向的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致命的打击。面对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只有制订明确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排除或避免各种风险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扰动。

4.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政府将由全能政府角色中退出来,凡是市场机制能发挥作用的地方,政府就不参与;凡是企业能办的事,政府就不干预;凡是中介机构能办的事,政府就不包揽。政府的工作应该主要是从战略层面进行科学规划,制定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指导各个层面的经济活动。因此,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和实施应该是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规划基础上,重点搞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引导和扶持特色经济的发展。

二、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编制的程序

县尽管是一级最基本的行政区域,但县域经济的发展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人口和就业问题、城市发展以及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等各个方面。因此,编制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必须建立在系统性、综合性、前瞻性和科学性的规划理念基础上,设计规划程序和规划蓝图。

编制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基本程序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步骤:一是分析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现状;二是确定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目标;三是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具体内容的编制;四是监控和跟踪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效果,并且及时调整有关内容。

1.现状分析阶段。在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调研的基础上,要系统和综合分析县域经济发展的状态与趋势、实力与潜力、优势与劣势、挑战与机遇等各方面,为编制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详细提纲和具体内容做好准备。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本县在全国或省域范围内的经济地位和作用判断;

(2)本县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状况分析;

(3)本县发展的优劣势、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及潜力剖析;

(4)本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与发展实力评估;

(5)本县经济结构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分析;

(6)本县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分析。

2.目标确定阶段。在对本县经济发展现状了解基础上,立足于“现实”和“未来”,按照动态和发展的观点,确定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等。

战略目标的确定是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其准确或者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县域经济的中长期发展。因此,战略目标的确定要广泛征求内外专家、公众以及地方各级官员的意见,在定性和定量分析基础上,可以提出多种方案,供规划领导小组和研究小组选择和决策。

3.具体内容编制阶段。按照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确定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构建适合本县经济长远发展目标的产业结构体系,做好各行业发展规划和重大问题专题论证,并确定合理的空间布局思路。最终完成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总报告、各行业发展战略分报告、县域重大问题专题论证报告等。

4.监控和调整阶段。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最终是实现所规划的战略目标。因此,要使战略目标变为现实,必须要求总体战略部门、各行业制订出相应的战略实施方案,把战略的基本思路、内容和主要指标体系分解成年度计划或5年计划,并确保各方面年度计划和规划相协调。在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当地实施部门、专家和领导要及时发现和反馈规划存在的问题,并能够及时调整和解决问题,以保证发展战略在动态中提高和完善。

三、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编制的内容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编制内容涉及多方面,但大致包括以下几个内容:战略定位、战略优势、机遇与挑战、战略指导思想、战略原则、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产业、战略布局、战略方向、战略措施、战略决策等。

1.县域经济发展定位。定位是准确确定该县在全国、省、地区中所占据的地位、发挥的作用、承担的功能等。县域经济发展定位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有层次性,由大而小层层定位;二是要以市场为导向,不拘泥于当地的资源情况,即跳出本县来看县域经济的发展;三是要进行分类定位,即经济性质定位、社会功能定位、科技文化定位、发展阶段定位等;四是要准确、精炼、全面、通俗。

如笔者对河北省黄骅港开发区产业发展的基本定位:(1)东北亚乃至世界知名的能源输出大港;(2)中国东部地区节水型临海产业体系建设示范基地;(3)立足河北,依托京津,服务晋陕蒙等中西部地区的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4)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两环”开放带动战略的重点实施区域。

2.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优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经济基础优势、科教优势、交通优势、人才优势等进行全新审视,分析哪些是绝对优势、哪些是比较优势、哪些具有巨大潜在优势、哪些优势正在丧失或者已经变成了劣势(如表1)。战略优势分析要以动态的、相对的观点来分析,在明确优势的同时也要分析清楚制约因素。

3.县域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机遇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分析一个县发展的机遇,要立足于该县发展所面临的宏观和微观背景,从国家或大的区域政策、产业政策、投融资政策、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周边地区的发展态势等各个方面来发现和把握机遇,寻找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挑战与机遇相伴而生,机遇越大,挑战也越大。分析挑战重点在于了解竞争对手的情况,以及可能对本县发展带来的压力,如环境问题、三农问题、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等等。如我国的许多县城还处在半工业化阶段和现代化的边缘,这应该说是一种压力和挑战,但同时也说明,这些县经济发展具有广阔的空间,仍有较大的可塑性。

4.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原则和指导思想。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原则是制订县域发展战略时所必须遵循的宏观原则,战略指导思想是制订战略规划必须遵循的各项宏观方针政策等。如我们可以把某县的战略指导思想按照下列思路来确定:即“以对外开放为动力,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特色经济为依托,以县城为发展中心,推动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5.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县域经济的发展目标包括三大部分:一是经济发展目标,包括经济总量、经济增长目标、经济结构目标、经济运行质量目标等;二是社会发展目标,包括基础设施发展目标、人口发展目标、科技教育发展目标、生活质量目标、社会保障目标等;三是资源环境发展目标,包括资源开发利用目标、环境保护目标等。按照时间尺度,每一项具体战略目标又可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

6.支柱产业的选择与特色经济的培育。支柱产业是指对县域经济发展起到带动和主导作用的产业,一般具有技术水平高、规模大、创汇能力和竞争力强、产业关联度大等特征。支柱产业的选择一般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

支柱产业的选择不仅要立足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而且还要从全国乃至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寻找自己的定位;支柱产业的选择要避免与其他县域产业出现同构现象,要实施错位竞争发展战略,构筑起分工明确和联系密切的特色产业群。

如笔者针对河北京唐港特征,提出了京唐港开发区的产业发展方向为:一是打造临港工贸型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制定各项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发展非国有经济,重点培植石油化工、机械、建材、海洋生物和海产品加工为主的综合发展的偏重型加工业;通过河北省唐山市北方中心渔港的建设,带动旅游、商贸、信息咨询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打造临港工贸型的产业结构,实现开发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二是构建外向型经济格局。充分利用加入WTO后将有利于我国引进外资,扩大对外贸易的契机,积极发挥京唐港腹地广阔的优势,采取有效的招商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与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进行嫁接,推进海港开发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进程。三是建设一流的现代化港口。通过完善港口功能,提高港口管理和服务的现代化水平,增强港口的辐射功能,把京唐港建设成为一流的现代化港口,真正实现“以港促区”的基本思路。

7.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在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编制中,一定要明确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进行集中投入,集中建设,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如有的县制订了“工业强县”战略,而有的县则制订了“旅游富县”战略,我们可以把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经济民营化等“四化”战略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加以落实。笔者针对黄骅港开发区提出了四大发展战略:即港口牵动战略、大项目拉动战略、物流中心促动战略、外向型带动战略。

8.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和发展模式。战略布局是将战略产业和战略重点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实施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优化配置,通过空间结构的合理化提高区域竞争力。战略布局要根据县的发展布局现状,结合增长极理论和点轴开发理论,确定能够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极核和增长轴线或经济区,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的空间发展结构体系。

第5篇:旅游战略规划范文

京杭运河交通模式下的河段溢油情景

溢油应急反应计划制定框架与水域交通模式密切相关,本文以京杭运河为模式,在此基础上探讨运河河段溢油应急反应战略规划。

京杭运河模式分析:①存在上游和下游,水流流向单一,航道情况复杂,有诸多风险因素:浅水道、狭水道、盲角转弯、桥梁、叉河口、渡口等。②岸线上码头林立,沿线各河段交通流密度、船型、船种分布变化大。③环境敏感性强,整个河段村镇密集, 生态资源密集。

运河河段溢油应急反应战略规划框架

1、溢油应急反应战略规划的主要任务

战略规划主要考虑反应资源的配备地点和配备量。当然我们可以在运河沿岸多设反应基地从而保证任何地点的溢油都可以得到最快的响应,但一方面成本太高,另一方面反应基地的建设在辅助基础设施的要求上比较高。反应资源的配备量直接关系到反应基地的运行成本,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2、 战略规划主要内容

反应基地的设立。在京杭运河交通模式下,溢油大部分会聚集在岸边区域,反应基地的设立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①静水或河流转弯内侧旋涡附近。②敏感区的上游。敏感区主要包括以下区域: 城市取水口、珍稀动物活动区域、农业灌溉入口、水产养殖区、沿线小的湖泊、旅游景区、文化古迹区。③良好的陆上补给渠道,从而保证力量的投送和废油的运输。

设备系统。运河的应急反应中使用的机械类型主要有:内河型围油栏、折叠式围油栏、浅水收油机等。任何一种设备是不可能完成反应任务的,围油栏用于控制扩散,浅水收油机用于回收,回收船用于将废油运到处理站。只有结合各种设备的反应系统才具有应急反应能力,即所谓的“设备系统”。系统能力主要决定于油种和外部环境条件。

反应基地的资源库的系统能力直接关系到整个反应系统的日常成本,反应基地资源库的配备量可以考虑能在关键时刻满足反应基地战略区域一般溢油事故应急反应需求,保证充分发挥反应基地的作用。

应急反应行动战术

1、反应行动战术规划的主要任务

在某一溢油应急反应行动中,如果没有合理调动反应基地资源,没有把握关键时机,就是反应的失败。所以有必要在反应战略既定的前提下,合理布置反应行动战术,快速反应并确定实际技术措施的选择。

2、实际技术措施的选择

机械回收,是指在不改变溢油形态的情况下利用围油栏将溢油进行水面围控并利用收油机将油从水面分离出来,以清除水面的溢油。

围油栏布设关键控制点。围油栏等机械回收设备效率不高,溢油将在短时间内漂移很长的距离。在现实反应中一种明智的办法是在河段内几个关键的控制点上投入力量,做到以静制动,在适当的位置,用机械方法将部分溢油引入缓水区域或敏感性较小的区域进行回收。反应基地设立地点的选择标准其实就是关键控制点,这样有助于反应力量第一时间在关键控制点布设。

关键控制点选择标准:①静水或河流转弯内侧旋涡处。②要保护的敏感区的上游。对敏感区进行预先保护意义重大,所以计划中应重点突出在溢油到达之前的敏感区的预先保护。

3、使用溢油分散剂

目前世界各国在处理各种水面溢油事故时,广泛应用溢油分散剂。在许多不能采用机械回收或有火灾危险的紧急情况下,及时地喷洒溢油分散剂,是消除水面石油污染和防止火灾的主要措施。我国还没有针对内河水域溢油分散剂的使用情况、使用量、时间、要求的具体规定,在此,呼吁国家尽快制订《内河水域化学消油剂使用规定》,以适应内河油品运输发展的要求。

禁止使用分散剂的情况:①溢油为易挥发性的汽油、煤油等轻质油品。②溢油已被强烈乳化,形成了含50%以上水分的油 。使用溢油分散剂的技术条件:适合在开阔水域,水流快,温度高的水域使用。适合处理5mm以下厚度的溢油。

4、现场焚烧

当溢油进入并聚集在沼泽等湿地类型时,常规的反应方式不仅很难到达,而且会破坏原来的环境条件,可以适用现场点燃。现场焚烧技术的受制条件很多,既要有一定的油膜厚度、油膜面积,还要有与燃烧速率相适应的集油速度以及适宜的现场气候、环境等。

5、物理消散

第6篇:旅游战略规划范文

【城市规划编制】

1、浙中城市群发展战略规划

为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更好地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市规划局委托浙江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浙中城市群发展战略规划。浙中城市群的战略目标以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战略性机遇为契机,以融入长三角为依托,特色资源和产业为核心,发挥城市群整体合力,使浙中城市群成为长三角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四省九地市的主要核心城市、浙江省中西部中心城市。根据以上战略目标的总体定位,可将战略目标分解为:金衢丽产业带核心区、浙江中西部地区交通信息枢纽区、浙江中西部地区商贸金融与现代物流集聚区、浙江中西部地区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区、浙江中部地区生态保护重点区和长三角的重要旅游区。

城市群空间结构“以交通轴为依托,产业带为基础,城市群形成为载体”构建浙中城市群空间规划框架:强化中心城市,内外圈层协调,强化组群整合,提升产业支撑,干道轴线放射,绿化走廊镶嵌,生态环境优化,推进城乡一体。

2、市区城乡空间一体化发展战略规划

为进一步加快市区城乡各项要素集聚,扩大城市规模,强化市区的综合功能,引导两翼新城更快、更好发展,市规划局委托浙江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市区城乡空间一体化发展战略规划。市区城乡空间一体化发展战略规划范围为婺城区、金东区行政区域,总面积2044平方公里。城乡空间一体化发展战略目标为建立一个高度融合的城乡空间布局,形成区域综合体;建立便捷快速网络式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系统,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形成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网络。同时,该规划对产业空间布局的发展规划,城乡居民点空间布局规划,资源保护利用与绿色空间布局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协调规划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3、婺城新区(中心区·高教区)控规

为了加快城市西翼的建设,保障婺城新区健康、合理、有序地发展,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婺城新区分区规划的指导下,开展了婺城新区(中心区·高教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婺城新区(中心区·高教区)控规总用地15.95平方公里。规划范围东以二环路、桐溪为界;南以现状330国道为界;西以规划通江路、白沙溪为界;北以高速公路、铁路为界。

规划目标为以行政中心搬迁为契机,充分利用各种动力加速发展,将婺城新区(中心区·高教区)范围建设成为金华市的高教新区、人居生态新区、城市副中心、城西中心。空间布局结构延续“轴线贯通、绿楔分隔”的新区总体布局结构特色,形成“两轴两大功能组团”的结构形式。两轴一为南北向复合功能轴,以南北向公共绿地、广场等城市开敞空间及其两侧公共设施、公交自行车干线、步行系统等元素共同构成;二为东西向滨江景观轴,以金华江以及滨江南北绿带、亲水广场、临江景观建筑等元素共同构成,是中心区的东西向自然景观轴。两大功能组团以金华江为界分南北两大片。北片为高教园区,以独立校区、共建共享的教育及生活设施共同组成。南片为中心综合区,以行政办公(区政府)、商业服务、金融贸易、文化教育、中心医院及生活居住区为主。

4、金东新区(二期用地)控规

为了适应金东新区的快速发展,拓展城市东翼的发展空间,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由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金东新区(二期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金东新区二期位于一期的东侧及南侧,规划用地11.04平方公里。用地范围东至金温铁路,西与一期规划范围、二环东路相接,南至南环路,北至规划的金含公路。规划充分利用并强化本区特有的“多湖”自然水环境,营造与“江、河、湖”和谐统一的生活居住空间,使之成为金华市21世纪宜人居住环境的典范,实现金东新区“世纪精品、绿水新城”的目标。

规划结构以义乌江为发展轴,形成江南、江北二大片用地。其中江南片以滨水环境为特色,形成设施齐全、环境宜人的生态休闲居住社区;江北片依托铁路南站,发展以物流、大型专业市场和商业服务等第三产业及滨江生活居住为特色的综合区。

5、金三角新城总规

为加快金三角的建设,保证金三角经济开发区健康、合理、有序地发展,由金华市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金三角新城总体规划。金三角新城规划用地范围为东与义乌为界,南跨浙赣铁路至孝顺中心镇,西至山体,北接杭金衢高速公路。至2020年城市规模控制在52.82平方公里,远景发展至80平方公里。

规划设计充分体现了新城的生态性、人文性和科学性。功能定位以新型工业为主导,现代物流为依托,生态休闲为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新城。新城采用“一轴、一核、一圈、一带”的规划结构形式。“一轴”是新城复合主轴,呈南北走向,其功能主要为新城空间定位线、景观主轴、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主轴线。“一核”是占地4.18平方公里的绿色休闲生态核,是新城的绿肺。“一圈”是公共服务生活圈。“一带”是新城西部、北部和东部产业带。

第7篇:旅游战略规划范文

【关键词】 九龙江三角洲;城镇发展规划;“一城一港、两轴四片”

【中图分类号】 TU984.11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727-5123(2009)02-021-02

Discuss development planning of Jiulongjiang Zhangzhou cities and towns delta

【Abstract】 Cities and towns of the Zhangzhou Development Planning Jiulongjiang Delta analysis and explore further improve the planning of effective measures to deepen the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Zhangzhou Jiulongjiang Delta town planning, to promote a virtuous circle of economic Zhangzhou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Jiulongjiang Delta; Urban development planning; "One city, one port, two axis and 4 areas"

1 引言

近年来,漳州市根据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及根据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生态工贸港口城市与建设厦漳泉城市联盟的需要,对九龙江三角洲城镇发展提出以漳州市为中心城市的“一城一港、两轴四片”的发展战略规划,到2020年规划城镇总人口规模为220万人,建设用地221.5平方千米。

2 “一城一港,两轴四片”的含义

一城,即漳州中心城市,包括芗城区、龙文区及桥南片区(含芗城区的桥南和龙海市的九湖、颜厝两个镇),规划人口规模80万人,建设用地80平方千米,布局金融、商贸物流、服务及部分加工、制造工业,主要职能为生态工贸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花果之都、闽东南中心城市之一和区域通枢纽,其空间发展策略为东进和南跨。一港,即漳州港,为厦门港区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招商局中银漳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龙海市港尾镇,规划人口规模20万人,建设用地22平方千米,主要发展海港、航运、临港工业、和仓储物流,是兼有渡假功能的现代海滨港口开发区,其空间发展策略为南进。四片,即指位于九龙江东西发展轴上的金峰片(含靖城)、角美片;东南发展轴上的龙海片;北部次轴上的长泰片。

金峰片,包括中心城区金峰工业区、石亭、天宝、浦南和靖城万利达工业园区,规划人口规模30万人,建设用地30平方千米,为高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为主的现代综合新城,其空间发展策略为北上和西拓。

角美片,位于九龙江东西发展轴的东极,与厦门海沧经济区接攘,包括以灿坤工业园为龙头的龙池开发区、角美开发区和角美镇,规划建成漳州东部中心城区、闽台民俗文化交流中心和制造业工业基地。规划人口规模45万人,建设用地45.1平方千米,其空间发展策略为东连成片。

龙海片, 位于九龙江西溪与北溪交汇出海口南岸,是漳州与厦门湾经济区对接的重要窗口,目前设龙海县级市,规划区包括石码、海澄、榜山、紫泥,将建成漳州的副中心,为工贸港口城市,规划人口规模30万人,建设用地26.5平方千米。其空间发展策略为北拓和南进。

长泰片,位于九龙江北溪以北,含长泰的武安、积山和龙文区的郭坑,现鹰厦铁路漳州东站设在郭坑,另有省道郊柏线和长泰――角美公路贯穿,是漳州的北大门,交通方便,可建成区域通枢纽,发展小型加工和制造业工业,成为生态农业、旅游业为主的生态型园林城区,规划人口规模15万人,建设用地12平方千米。其空间发展策略为东拓和南进。

3 发展优势与发展机遇

漳州市地处福建东南沿海,位于北纬23.6度到25度之间,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温度21℃,气候条件优越。它整个地形依山面海,呈倾斜状和台阶状,山势走向由西北向东南,西北有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挡住寒流入侵,东南面临开阔的东海,温湿气流源源而来,构成了一个得天独厚的区域性气候。由此可见,漳州的自然条件十分优越。

漳州毗邻厦门、汕头两个经济特区,与台湾隔海相望,是国务院批准的闽南厦漳泉经济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福建最南端的一个地级市,下辖一市二区八县,有120个乡、镇、街道。全市土地面积1.26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682公里,海域面积1.8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58万人,其中市区建成区面积3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4万人。

漳州素有“鱼米花果之乡”的美誉,物产丰饶,为文明富庶的经济开发区、国家外向型农业示范区,也是闽西南的商贸重镇和富有亚热带风光的滨海城市。漳州人民勤劳勇敢、民风淳朴;历史上人才荟集,俊贤辈出,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宝地。曾先后荣获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技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等光荣称号。

漳州风景倚丽,青山碧水,山川秀美,气候宜人,避署胜地东山岛被誉为“东方的夏威夷”,朝圣宝地三平寺终年香火连绵,闻名海内外,宋城赵家堡、千年古刹南山寺、花香蝶舞百花村,更是旅游的好去处。

漳州还是福建省主要的侨乡之一,也是台胞主要的祖籍地,对外开放较早。1985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沿海经济开放区,此外还有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东山港、东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国外向型农业示范区、最近由国家外经贸部、国家农业部、国台办联合批准设立的海峡两岸(漳州)农业合作实验区,形成了多层次、多功能、全方位的开放格局。

总之,漳州有着丰富的淡水资源、充裕的农产品资源、交通条件和通关条件也很方便,同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闽台特色。

另一方面,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战略,构建厦漳泉城市联盟,实现厦漳泉经济一体化,对于九龙江三角洲城镇的发展,是个很好的机遇。

4 漳州九龙江三角洲城镇发展规划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漳州九龙江三角洲城镇发展规划,可以认为是实事求是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一城一港、两轴四片”的发展战略规划,符合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要求,与福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要求相一致,可以适应未来发展需要。但是,在该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有一些问题还必须加以把握,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下面对此提出若干建议,以供探讨研究。

4.1 规划要有前瞻性,对九龙江三角洲城镇的发展,结构形态未来的演化要留有余地。

4.2 各城镇之间,功能分区布局,要从全局角度或“大漳州”发展的可能格局进一步协调(“一城一港、两轴四片”将来存在合而为一的“大漳州”发展可能)。

4.3 九龙江三角洲的“一城一港、两轴四片”的建设,其道路系统规划要留有衔接的可能,以应对将来“大漳州”城市发展格局的可能。

4.4 根据厦漳泉三市联盟各港区功能定位和职能分工,加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建设的协调,合理布局九龙江三角洲的“一城一港、两轴四片”内的重大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

第8篇:旅游战略规划范文

摘 要: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中国自助游的持续高速发展及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壮大,大学生自助游也正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本文以成都市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抽样调查方法,运用spss分析软件,定量的分析大学生自助游的特点,从战略的视角出发,发现大学生自助游市场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实现大学生自助游市场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自助游市场;SPSS;战略

1.引言

近年来随着人们旅游观念的转变,自助游成为游客们所热衷的一种旅游方式。高等教育的改革,使得大学生的队伍日益壮大,据教育部官方数据显示,截止2012年底,研究生在校人数近172万人,普通本专科人数约有2391.3万人,成人本专科月583万人,其他各类高等学历教育约620万人。总人数约为3766.4万人,并继续呈现上升趋势。他们具有较高的知识素养、有个性,对各种事物的探索求知欲强,迫切的运用一切可以提升知识、扩大视野、丰富见识的途径来充实自我,自助游不失为一种放松心情、增加阅历、完善自我的好方法。统计结果显示,80%以上的同学对自助游兴趣浓烈,也证明了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强劲的发展势头。所谓的大学生自助游是指大学生采用完全自主选择旅游目的地、自由安排旅游过程中的食、住、行、游、购、娱,且全程没有导游陪同的一种旅游方式,其最终目的是彰显个性、愉悦身心、增强视野。

目前研究大学生旅游或自助游市场的专家学者不乏少数,而从战略角度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结合大学生自助游自身的特点,对其现存的问题进行研究,对大学生旅游市场进行战略性的指引,促使大学生旅游市场实现健全、良性的发展。

2.大学生自助游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自助游以其安排活动的自主性、形程的灵活性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追捧,并成为自助游群体中一个有巨大发展空间的客源市场,也逐渐受到旅游企业的重视。从战略的视角研究大学生自助游,能够从宏观上进行整体战略布局,客观的分析大学生自助游市场的存在的问题,为开拓大学生旅游需求、进一步开拓国内旅游市场、推进高校教育改革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学历,他们的知识及各方面的素养都很高,容易较快的接受新事物,而且,他们正处于汲取知识的黄金时期,其进行自助游的动机非常强烈。通过开始大学生自助游,可以更好的体会课程知识,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促进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开发。

3.大学生自助游的特点

作为旅游市场中的一个细分市场,他们具有不同的年龄层次、不同的教育背景与经济水平、所支配自由时间的不同等,这些都对大学生自助游群体产生特殊的心理影响,导致大学生自助游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分层抽样,对成都市内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各发放50份,分别有效收回180份,通过对样本数据进行spss软件分析,结合现场访谈,发现大学生自助游呈现出以下特点:

①、消费能力较低。大学生的经济条件直接制约了大学生自助游活动的开展,在自助游群体中处于中低层次。依据对大学生旅游费用来源调查,大部分同学来自于生活费剩余、家庭给予、兼职、奖助金。目前,每月的生活费浮动于600-1500元之间,因此,自助游时,偏爱经济实惠,对食宿、交通等条件要求不高,以实用为主。

②、出游时间充裕,且较为集中。大学生除享有国家法定的节假日如五一、十一、清明节、中秋节等,还有周末双休日、传统的寒暑假,至少有150天,出游时间充裕。但实际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的出游时间集中于法定节假日、双休日、暑假,出游的平均时间长度为2-3天。这些都决定了他们外出自助游时间的集中性。

③、空间距离近。据问卷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采用距离近、时间短的出游方式。以学校为中心,在较短半径圆范围内的旅游活动较为频繁。

④、团队、群体特征突出。不管是在自助游目的地的确定、出游时间的选取,还是在住宿标准的选择上,团队、群体出游的特征明显。据统计,团体、群体游的比例约占87%,这是成都市大学生自助游的一大特点。

⑤、旅游信息来源偏向与网络、朋友介绍。

4.大学生自助游市场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自助游市场体制不健全。第一,没有自己独立的法律法规政策规范,只是一味的依赖其他群体相关的规定。第二,出游安全机制难以保证。大学生自助游人身安全需要难以满足保证,而上当受骗的案例也不在少数。

(2)、缺乏大学生自助游发展的战略规划。首先表现在没有具体的大学生自助游活动,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保护。许多企业、专家学者都意识到了大学生自助游市场的潜力,但却没有形成具体的战略规划,造成资源的浪费。

(3)、大学生自助游市场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现阶段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普遍较高,崇尚自我,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此外,还具有可支配闲暇时间多、结伴游明显等独特的特点,但因为受消费水平低的局限,大多数企业不愿深度开发相关旅游项目,造成现有的旅游产品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已有的旅游资源闲置,形成资源浪费。

(4)、自助游营销活动较少。很多旅游开发商认为大学生自助游市场利润低,并不重视该市场的开发。

5.对策研究

在大学生独特的特点的基础上,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提出以下三点对策:

(1)、完善大学生自助游管理体制,健全运行机制。发动国家相关管理部门、企业、各大高校等,成立大学生自助游管理部门,在各高校成立办事处分处,定期制定相应的自助游活动政策,共同为建立健全的大学生自助游管理体制努力。

(2)、制定大学生自助游的发展战略。可以借助国外发达国家在自助游方面的先进经验,由国家旅游局、旅行社、景区等相关部门共同组成大学生自助游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制定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大学生自助游发展的蓝图,求得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3)、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针对性的开发大学生自助游市场。

(4)、充分利用大学生自身特色,开展特定的优惠活动。一是针对大学生自助游多以群体出行的特点,采用群体优惠的促销手段;二是出游时间集中的特性,可以使相关旅游景点部门机构在特定的时间段针对学生自助游团体施行团队优惠的措施;使旅游资源在不同时间段都能趋向于饱和,避免出现某时段过度饱和的现象。

6.总结与展望

大学生自助游队伍的不断壮大,彰显了研究大学生自助游战略研究的重要性。本文的研究对象集中于四川省成都市,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学校较为集中的城市之一,大学生群体比较庞大,学员覆盖范围广,能够较为全面的代表大学生自助游市场。本文结合大学生自助游市场特点的分析,对其进行战略规划,更有助于建立健全的大学生自助游发展机制。促进有针对性的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为其它地区大学生自助游产业的发展树立良好的领头羊示范效应。

参考文献

[1] 郑林,汪萍.在校大学生自助游行为特点探讨[J].金田,2012(1).

第9篇:旅游战略规划范文

“天下第一奇观”的石林地质公园、独具风情的云南民族村和世界园艺博览园、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昆明市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异彩纷呈的人文景观,令记者目不暇接。

昆明旅游业从上世纪80年代初起步,经过20多年快速、稳定的发展,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综合效益稳步提高,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快、产出水平高、发展后劲大的支柱产业。2006年,昆明市各项旅游经济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其中,累计接待海外旅游者70.75万人次,同比增长1.6%;旅游外汇收入1.90亿美元,同比增长10%;国内旅游者2169.12万人次,同比增长10%;国内旅游收入140.56亿元,同比增长13.3%;旅游总收入156.37亿元,同比增长12.9%。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9.4%,已成为国民经济中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支柱。

昆明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高劲松说,昆明在发展旅游业中力求实现五个突破:一是突出昆明特色和优势,在科学制定旅游发展战略规划上实现新突破。二是在展现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风情特色上实现新突破,打好生态、文化、民族风情“三张牌”。三是在宣传营销上实现新突破,加强对旅游产品的品牌宣传。四是在加强城市建设改造和提升城市形象上实现新突破,大力发展商务旅游,加快发展都市旅游。五是在创新体制机制上实现新突破,通过推进旅游企业改革,理顺旅游行业管理体制,全力提升服务质量。

依托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民族文化风情和区位优势,昆明旅游创造了一系列的知名品牌:全球惟一保存场馆设施的世界园艺博览会会址、连续五年被评为亚洲最佳高尔夫球场的春城湖畔高尔夫、具有独特商务休闲品质的柏联SPA温泉、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旅游购物企业七彩云南、国内最大的鲜花交易市场斗南花卉交易市场、国内最大的国际旅游交易会固定会址、国内档次最高场馆密度最大的高原体育训练基地等。昆明旅游业已形成一个包括旅游景区、饭店、旅行社、交通、餐饮、商贸、娱乐、会展等组成的综合产业体系。截至2007年3月,全市拥有星级酒店108家,各类旅行社199家;旅游汽车公司30多家,拥有各类旅游车辆1700多辆;各类旅游景区(点)50多家,其中A级以上景区9家;旅游购物单位60多家,有旅游商品生产厂家100多家。全市旅游业总资产达数百亿元,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2万多人,间接从业人员30万人,产业规模在全国省会城市和主要旅游城市中位居前列。

“实施政府主导型的旅游发展战略是近年来昆明旅游业取得显著成绩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把旅游规划放在基础和优先的地位,科学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制定旅游业发展促进政策,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优化结构,推动旅游转型升级。我们将进一步通过打造城市休闲体系和都市旅游产品,增强城市作为核心吸引物对旅游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培育城市的持久吸引力,努力把昆明建成国内外重要的观光、休闲目的地和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旅游休闲度假胜地。”高劲松对昆明旅游业的前景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