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职业道德的理解范文

对职业道德的理解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职业道德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职业道德的理解

第1篇:对职业道德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成因;对策

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是指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的总称。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包括诚信、独立、客观和公正、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关注,保密,良好职业行为。

一、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问题的成因

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不强;注册会计师难以维护客观、公正的原则处理执业过程的问题;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参差不齐,专业判断的质量不高;会计师事务所的股东和注册会计师自身品德不高,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较大等。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缺乏

众所周知,注册会计师职业赖以存在并且得到不断发展的信条和灵魂就是独立性,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最主要特征,也是保持其职业操守的根本所在。然而,在我国,由于收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注册会计师普遍缺乏独立性。据统计,“脱钩改制”后我国有5000多家会计师事务所,6万多名注册会计师。不少会计师事务所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不是以提高审计服务质量占领市场,而是采用低价竞争策略和支付回扣、佣金等方式,甚至以丧失独立性为代价,对企业管理当局言听计从,以求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群体在社会地位、职业操守等方面的局限性,影响了注册会计师实质上的独立性,这是导致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缺失的根本原因所在。

2、注册会计师素质参差不齐,职业道德总体水平不高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起步晚,与注册会计师制度成熟的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差距。目前,我国执业的注册会计师和行业从业人员队伍中,从职业素质上看,注册会计师年龄结构不如意,年龄偏大的缺乏必要的现代会计知识,年龄小的刚从大专院校毕业,缺少实践经验,因而缺乏“领军人物”,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注册会计师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由此看来,不少注册会计师不具备必要的敬业精神,漠视造假对职业信誉的影响,对一些必要的审计程序不按准则的要求执行,审计风险很大,更有一些注册会计师目光短浅,不惜以损害事务所信誉乃至行业形象为代价,主动参与造假。

3、对注册会计师监督力度不够

我国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管理沿袭了行政体制,属于政府干预型管理体制,由于行业利益的软约束和信息不对称,对注册会计师执业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打击力度还不够,从而难以起到应有的震慑作用,容易引发更为严重的财务信息失真和审计造假问题。但是时至今日,真正针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应该承担的民事责任诉讼案件仍然很少。在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因审计造假而受到的查处责令赔偿概率较低,即使被发现,受到处罚的力度也较低,因此,造假的成本仍然远远低于造假的收益。可见,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是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缺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由上述的职业道德问题看来,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是一件必不可少的工作。注册会计师的修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渐进的培育过程,需要注册会计师自我完善,行业协会的积极培养,以及社会舆论的正面引导和职业环境的逐步改善。

1、相关法律的完善

完善相关法规建设,使“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得以贯彻落实。首先,完善相关配套法规,建立起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法律体系,进一步修订《注册会计师法》等法规实施细则,保证注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能依法独立、客观、公正地开展业务。其次要衔接好各法律之间的关系,明确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的法律责任,使法律能真正起到保护守法者的合法权益。

2、执业环境的完善

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不仅取决于个人修养,社会环境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执业环境是保障注册会计师客观、公正执业的必要外部条件,而要想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当务之急就是改革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体制。规范会计市场,加强行业自律建设,设定最低收费标准,用市场机制引导按质论价,限制低价无序竞争。加强社会宣传和舆论监督的力度,对于弄虚作假的企业和个人公开曝光,使违法事件无处可逃。整合各事务所资源,走规模经营,发展集团会计师事务所。

3、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素质,加强继续教育和培训形式

进一步完善行业准入与禁入制度,严把行业入门关,不仅从学历上,还要从思想道德方面进行考察,从根源上减少各方面素质不过硬的人。而对职业道德的培训教育应该是全方位、全过程的,在我国的高等学校教育或有关后续教育中设置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在注册会计师考试中加强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使注册会计师具备专业知识和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职业敏感性。

综上所述,人们对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问题的认识,要理性全面地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分析调和的方式,既要从我国法律法规不健全的因素出发,又要结合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自身的因素。要解决目前的问题,应该采取多管齐下的策略,以促进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三、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现状总体形势虽是较为乐观的,但客观存在违反职业道德的现象仍然不容忽视。长远而看,目前的形势还远远不能适应发展市场经济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我们必须认清形势,采取各种措施让注册会计师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做遵守职业道德的模范,才能从根本上加强职业道德,克服目前存在的不良现象,从而提高注册会计师队伍整体的职业道德水平,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汉文,韩洪灵.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之变迁——基于公共合约观的描述与分析.[J].审计研究,2005(3)

第2篇:对职业道德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6 -0132-01

近5年来湖南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招生、就业的调研结果显示,全省共约80所高校开设有工商管理专业,但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在75%以下,而且对口就业流失率也在65%以上,这就是说,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毕业三年后留在工商企业工作的不到10%。主要通病是缺乏职业意识、专业能力,眼高手低,不愿意从基层做起,而学生到企业去实习,时间长达半年,但多数学生只能在个别部门从事临时工作,对这个行业缺乏全面的实践把握,这种情况也降低了毕业生就业的热情。因此,培养新型的专业人才是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为此,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和湖南工学院与企业联姻,积极探索职业经理人培养新模式。。

一、构建以职业经理人为目标导向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核心内容是以职业经理人为目标导向,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载体,兼顾理论教育有先进性和产业实践的创新性,培养符合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具有必备的管理意识、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后能直接进入管理岗位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它区别于中职的技能型定位,也不同于本科的知识型定位,也就是说在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育层次上,将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从“理论型”学者变成“实用型”专家,通过我们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运行机制,把在校学生“催熟”成为一个“具有责任心、专业性,具有管理能力及职业精神”的“准职业经理人”。这些内容的最终落着点是培养现代企业的职业经理人。

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达到一个目标:即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赢的目标。通过校企合作,能进一步扩大并加强地方高校与各地企业的合作,真正做到“双需、双赢、互动”,共同发展。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条件,为毕业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实训结束后,全面评估考核每个学生的实践技能及工作表现,并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提出期望目标。学校结合实训指导教师的意见及学生的自我评估调整培养方案,做到因材施教。对在实训过程中出现的带有共性的问题,则通过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计划来解决。同时学校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产业和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及现代企业的管理专家对教学改革与建设提出意见并直接参与学校专业课程设置及专业教学改革。学校为企业培训员工,提供管理咨询,帮助企业开展市场调研,共同开发新产品等。此外,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计划地向地方高校提出研究课题,这些研究课题可以包括不同的层次:一是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二是企业根据对市场的分析提出的对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三是为了保持产业可持续发展而需要的前沿性研究课题。

二、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构建所解决的主要问题

(1)提高了工商管理专业定位的准确性。(2)促进了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内容的改革。工商企业既有属于生产型行业的企业,也有属于服务型行业的企业,从业人员跟一般的公务员、教师、医生等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的行业素质要求不一样,从业人员不仅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行业基本技能,而且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预测、交际、表达等能力,并保持良好的服务意识、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因此,高职工商管理实践教学内容应立足市场和社会,要根据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来调整实践教学内容。(3)促进了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改革。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实践教学理念和模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素质,进而影响就业情况。目前用人单位对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主要仍是专科层次,大多数国有单位对本科教育的有效需求不足,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很多都不能立即适应职业的需求,往往需要经过半年以上的适应和摸索以后才能慢慢进入状态,因此,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应充分考虑到其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计划的调整。(4)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战场。建设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和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学生在实习单位挂牌顶岗。一方面,学生精力充沛,敢想敢干,给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场所;另一方面,学生的到来给企业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为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为企业解决路线开发、生产管理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供了条件,同时企业也能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

三、以职业经理人为目标导向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建立的思路和对策

1.在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上围绕职业经理人培养这一条主线,成立由专业教师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行业高级行政管理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制定、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紧扣职业经理人培养目标,以“合作共建”思路创新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基地的优势,是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所要追求的目标。因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水平高,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形成专业优势和特色,为此,湖南工学院以“合作共建”基地的形式建设了衡阳地球村文化咨询策划公司、好运来旅行社等控股型基地;桂竹景区(省级现代生态农业示范点)、耒阳市蔡伦竹海风景区和耒阳大皮江生态山庄等合作共建基地;深圳康佳、联想等多家大型企业等实践教学基地。如桂竹生态山庄是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和桂竹旅游有限公司共建的基地,根据双方签署的合作协议,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和桂竹旅游有限公司共同建设桂竹生态山庄,公司将负责山庄的硬件设施开发、建设等方面,院校将参与规划、管理、营销、服务培训等软件建设。这种“合作共建”基地的形式在湖南尚属首例。

3.工学结合、校企联姻,加速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是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打造“双师型”队伍。在继续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职业性特色,增强适应性,提高质量效益。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2006-2010年共引进博士教师4名;派出专任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者9名。同时还聘请了一批企业著名高管或行政部门领导为专业老师,讲授专业课。二是试行大学生导师制,外聘企业精英当职业导师。针对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重理论、重企业日常业务和管理实践操作,而忽视了产品的营销管理和营销策划的现状,湖南工学院首先在2008级毕业生中启动了毕业设计这一教改创新模式。这一模式主要是参照理工科院校的毕业设计思路,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提出的创新式实践教学活动。

第3篇:对职业道德的理解范文

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中,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实用型人才仍有很大的市场需求,特别是在中小城市和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就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为学生未来的职业成功奠定基础。职业道德是职业成功的必要保证,遵守职业道德是从业之本。行有行规,业有业德,但在现实生活中,有违职业道德的现象仍然屡屡发生,虐童、渎职、假新闻、假账、造假、卖假等种种事件的背后,都不同程度地折射出职业道德的缺失。因此,如何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是每个中等职业学校所直接面临和必然思考的问题。

一、中职德育课活动教学实践的必要性

1.学情特点决定。在我国以升学为导向的教育体系中,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从中职生生源的整体质量上看,双差生的数量占中职生总数的比例较大。从群体特征上看,一方面,这个群体具有活跃、个性、热情的特点;另一方面,他们普遍存在学习困难、心理自卑、偏执,行为和价值观方面的偏差,更从一些不良行为表现中看出责任意识、规则意识缺失、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自控能力较差等特点。中职生的这些群体特征,决定了中等职业教育在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中所担负重任的艰巨性,也决定了课程教学中按部就班地学习教材内容无法激发学习兴趣的客观现实。针对这一学情,课堂教学只有基于教材又突破教材的限制,把课堂引入主体参与性更强的实践活动才能激发他们关注课堂、参与课堂,也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才能和优势。

2.学科特点决定。中职德育课是面向各专业中职生的一门公共课。从课程性质上看,德育课一直以来都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是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手段。在学校德育中,德育课课堂教学是形成道德认知的主要途径,主体参与的实践活动则是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没有实践活动的道德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从课程地位上看,没有专业课的重要地位和升学压力,而且每周还有相对稳定的课时数,这些特点都为教师一定程度上实施自主教学创造了条件。因此,设计德育课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既符合课程性质特点,也符合学生道德发展的规律。教师通过自主设计课内外相结合的德育课实践活动,将正确的职业道德要求蕴涵在道德实践活动中,有助于学生在活动的体验和探究中,逐渐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提高职业道德素养。

二、中职德育课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内容

1.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内涵。按照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职业道德与法律》中的概念:“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职业道德是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行业性、广泛性、实用性、时代性等特点。”、“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是各行各业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其中敬业、诚信是职业道德规范的重点”。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凸显职业道德教育主题,就是希望通过德育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和掌握作为一名中职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要求和道德规范,充分理解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意义,增强践行职业道德的自觉性,并逐渐培养和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过程。

2.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针对中职生的特点,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就必须从学情出发。从时间上看,中职德育课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不是几节课的教学内容,也不是一学期、一本书的教学任务,而是贯穿于整个德育课的教学过程中;从内容上看,德育课中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不仅每学期要根据教材内容不同而有所不同,更重要的是,还要根据所学专业的特点选择不同内容。围绕职业道德教育主题,可以根据不同教材内容进行不同层次的职业道德教育:如在一年级第一学期《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中,要多角度渗透职业意识、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职业的意义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理解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特点和职业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职业价值观;学会确立发展目标、构建发展阶梯、制定发展措施;努力做好就业准备,实现“学校人”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等等。这些知识点都可以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凸显职业道德教育的主题。在一年级第二学期《职业道德与法律》的学习中,可以重点落实职业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了解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理解恪守道德规范、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理解道德素养对促进人生发展和社会和谐的作用。理解职业道德的特点和作用;理解行有行规、业有业德;理解“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是各行各业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基本规范;理解敬业、诚信是职业道德规范的重点。学会在职业道德修养中提升职业境界,理解职业道德重在养成,了解慎独、内省的道德养成方法;学会在践行职业道德中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理解在见贤思齐、积善成德、躬行践履中培养职业道德素养。在二年级《哲学与人生》的学习中,主要是引导学生从哲学的高度去把握职业与人生的关系,通过对人生观、人生态度、人生能力、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等知识的理解,去思考自己的职业人生。

三、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主题的德育课活动教学实践思路

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既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道德教育的一种方式。以主体参与的实践活动为载体,凸现职业道德教育主题,就是在课堂内外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实现体验和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道德实践活动更能够强化学生的道德体验,使教育知识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从而有助于内化为自身的思想修养,外化为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因此,除了传统教学以外,还可以从设计德育课实践活动入手,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更能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中职德育课活动教学设计可从以下三个层次进行:

1.课内活动的教学设计。中职德育课中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除了可以通过教师主导演绎之外,也可以灵活地组织一些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来实现,如小组讨论、课堂辩论、主题演讲,等等。小组讨论可以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展开,如面对的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可以围绕各地频频事发的虐童事件,设计一系列问题:如看了这些新闻或视频后,你有何感受?你认为引发这些事件的原因是什么?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你认为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等等,以小组间的问题讨论来激发学生对职业道德问题的深入思考;辩论赛可以“职业道德重要还是职业技能重要”为辩题;还可开展以“如果我是一名幼儿教师”为主题的课堂演讲等。这些活动能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能有效增强学生对职业道德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2.课外活动的教学延伸。中职德育课中的职业道德教育,除了课堂教学之外,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课前准备或课堂教学的延伸活动。例如,出一期以职业道德为主题的黑板报;收集各行各业中,先进道德模范人物的事迹、案例、图片、报纸等相关材料,布置一面班级主题墙;设计一张弘扬职业道德的宣传海报等。这些活动既可是小组学生分工协作完成的班内活动,也可是平行班之间的评比、竞赛等班级间活动。通过这些主题明确的活动,一方面是为了扩大学生的参与性,发挥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也是为职业道德教育创设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体验,从而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

第4篇:对职业道德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生产实习 职业道德 培养方法

生产实习,不仅是学生学习基本从业技能的有效途径,也是职业道德培养的最佳场所之一。但是,以往很多教育机构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也就是说在生产实习中仅仅注重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而严重忽视了职业道德的培养。这样一来,就导致了学生从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发展的不均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自身的发展。

一、当前生产实习中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生产实习中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归为以下三类。

1.对职业道德的培养不够重视

很多教育机构认为,职业道德培养只能在日常生活和课程学习中进行,在生产实习中应当以学习从业技能为主,而职业道德培养应放在比较次要的位置上,不应该占用技术培养的时间。

基于这种认识,在生产实习的安排中,职业道德的培养基本上就被忽视了。一方面,在生产实习的大纲中,很多教育机构对职业技能培养课程安排的课时非常多,并提出了比较明确的培养要求,但是对于职业能力的培养则几乎只字未提。这就使得职业道德培养失去了必要的指导,难以取得理想的培养效果。另一方面,在生产实习后的考核上,教育机构为了收到良好的培训效果,制定了比较严格的考核标准以督促学生认真接受培训。但与此同时,对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考核既没有完善的考核要求,也没有明确的考核标准,几乎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从而导致了职业道德培养效果的不理想。

2.培养方法比较单一

职业道德是无形的。在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过程中,只有通过多种培养手段和方法,才能够收到比较好的培养效果。但是从当前情况来看,在生产实习中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方法非常单一。

例如,很多教育机构仅仅通过对学生进行集中上课的方式让学生学习相应的职业道德标准,而且在职业道德教育课堂中,也只是依靠讲师来灌输行业职业道德标准,最多不过列举几个实例来进行解释说明。虽然这种培养方式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由于职业道德内涵具有复杂性,仅仅依靠这种培养方式是不可能取得理想效果的。而且,这种培养方法也比较枯燥乏味,学生不仅很难理解一些职业道德标准,也容易产生反感。总而言之,只有通过综合性的培养体系,才能够实现高效率的职业道德教育与培养,单一化的培养方法只能发挥很小的作用。

3.培养制度不够完善

培养制度是落实职业道德培养的重要保障,是保证职业道德培养持续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从当前情况来分析,在生产实习中职业道德培养之所以被忽视,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相关的培养制度不够完善。一方面,由于教育机构对生产实习中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不够重视,自然在培养制度中很少体现德育培养,特别是在一些小型的职业院校中,相关培养制度的缺失已经成了普遍性的问题,这就使得职业道德培养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另一方面,一些大型的职业培养机构虽然拥有比较完善的培养制度,但是这些制度制定的年代已经比较久远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生产实习状况的变化,原有的职业道德培养制度已经不适合当今的发展环境了。因此,只有根据当今情况下的实习需要与社会岗位需求,制定新的职业道德培养制度,才能实现生产实习中学生职业道德的有效培养。

二、在生产实习中提高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效能的方法与策略

1.寓“职业道德培养”于“职业技能培养”之中

职业道德本身就与职业技能息息相关:如果职业道德培养脱离了职业技能培养,也就失去了培养平台与根基,使得职业道德培养失去了依托而难以找到契合点;而职业技能培养如果失去了职业道德的支撑,不仅难以取得良好的培养效果,而且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属于发展不均衡的“瘸腿”人才,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总而言之,职业技能训练是职业道德教育的载体。

要想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必须让学生在相应的职业社会环境中进行充分的交往和合作。只有让学生处在真实的职业工作环境下真正地开展职业工作,才可能形成职业道德。一方面,要把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要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不同岗位上从事的工作、生产的产品、服务的对象的各自特点。另一方面,在培养学生从业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其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信等职业精神的锻炼和培养。而且,在培养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利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利用生产实习中严格的生产操作规程和标准以及模范行为来影响学生,使其自主地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2.利用实习基地的优秀员工指导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在长期的工作中,优秀企业员工会把对职业道德的理解转化成一种职业习惯,从而在工作中很自然地把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职业道德的约束和指导作用。

在实习岗位,学生与企业员工一道参加生产劳动,与企业员工朝夕相处,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深刻地影响着学生。因此,在到实习基地进行生产实习时,可以要求企业为学生配备职业道德模范员工作为指导老师。一方面,这些优秀员工不仅可以传授学生一些实用价值比较高的职业技术和技能,还能够利用自身的思想方法,在长期的指导实习工作中“感染”学生,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职业道德在自身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这些优秀员工还可以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理解新时期职业道德新的内涵,从而大大提高职业道德培养的效能。

3.利用企业文化的激励作用

一个企业的文化是塑造企业员工职业道德的关键。因此,学校在选择实习基地时就要仔细研究企业的企业文化特色,窥一斑而见全貌,洞察出企业员工的精神风貌和职业道德水准。

在选择好合适的实习基地后,就应当利用企业的企业文化,在实习中来实现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在实习实训期间,学生应该以一名“准员工”身份身处企业文化氛围中,利用环境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教育,让企业浓厚的文化氛围感染学生,引领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认识企业的激励制度,让学生认识到较高的职业道德往往意味着个人光明的前途,从而鼓励其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和崇高的职业目标。除此之外,还应通过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相结合的手段,来进一步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水平。

4.加强实习实训的职业道德管理和考核

第5篇:对职业道德的理解范文

【摘 要】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来,职业教育的德育教育缺少有效的运行机制,特别是如何培养中职生道德成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棘手问题。职业学校要紧紧围绕职业道德的特点和培养目标来完成对中职生的职业道德培养。

关键词 职业教育;中职生;职业道德

在现有的德育课程中,对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无疑是较为难上的一课,因为它缺少足够的教学资源和理论依据。本文通过德育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职业道德培养的特点和目标等方面来分析和探讨职业道德教育的可行性模式和方法,并建立起一种分析的框架,使我们能够对这一问题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一、中职生职业道德培养所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职业道德培养一直是德育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职业道德培养一直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状态。各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并没有设置专门的课程来讲授职业道德问题。如今学生真正需要面对这种问题时经常是在这样两种场合下:1.就业求职时的面试问题;2.统一考试中的考题。至于在今后的工作中是否可能遇到的这方面的问题,那就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方面应当归因于职业道德在中国职业发展中所处的初级阶段的地位,同时教师也没有能够就这方面的问题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教师对职业道德问题的忽视甚至是轻视的态度。

中国的职业道德发展同中国职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是职业发展的一种必然反映,因此其具体内容必然受到职业现状的影呴和限制。应当说,职业角色的转换、职业环境的改善、职业范围的扩展以及职业技能的提高都处于一种待完善的状态之中,作为职业所依据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规范也都是在近10年间建立起来的。现在已有教学计划中开设的一些涉及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在进行相关道德问题教育时也体现出如下一些方面的不足:教学方法的滞后、教学内容过于呆板、缺少实践效果的检验。此外,长期以来处于熟人社会环境之下的人际关系也造成了中国特定环境下的道德困境,这从实际层面加深了职业道德教育的难度。

二、职业道德培养的特点和目标

“道德问题是不容易教导出来的。”这是许多学校的教师面对职业道德教育的第一反应。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职业道德教育这样一个命题呢?是否会因其难以通过教学来完成就对职业道德教育一掠而过甚至是放弃教育的目标呢?在确定职业道德教育的具体目标之前,我们应当有几个问题需要明确:

1.哪些是职业道德教育的范畴?2.职业道德教育的学习目的是什么?3.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4.我们掌握哪些教学资源?5.什么是有效的学习?6.我们要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依照不同侧面对职业道德问题范畴的归纳,职业道德教育的重点应当包含这样几个层面:(1)职业道德的正式规范和原则;(2)当事人的最大利益;(3)开放状态下的道德判断力;(4)社会公平与正义。这四个方面中,职业道德的正式规范和原则、当事人的最大利益和社会公平与正义是一种实质性的标准,而开放状态下的道德判断力实际上是一种道德判断的原则。对于职业道德的理解,应当从哲学、伦理学等多角度来分析和理解职业道德和责任的相关问题。在这种多角度分析的状态下,职业道德问题也会折射出不同的特点:

1.开放性———表现为个性化追求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客观标准,但在具体适用和行为自律约束中却有不同的体现。这与人的职业素养、个人的价值取向、职业经历、乃至对社会生活的具体感受都息息相关,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可供遵循。因此,针对个人经验而言,职业道德问题是个性化的、是可变的和多样性的。在我们对中职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也应当明了这种特点而不能忽视各种职业道德需要所具有的多样性和开放性。

这种多样性在诊所课程职业道德教育的课堂上也大量存在,比较突出的例子是一个核心标准冲突的问题,即职业道德所应当坚守的核心标准是什么,是人的社会公平与正义理念还是当事人利益中心主义的道德观念,学生们经常会争执不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种冲突,还是职业道德问题本身就存在这种矛盾的必然?这种问题可能并不会有一个标准的答案,更多的是依赖学生自己对于具体道德价值的判断。这种多样性和开放性决定了职业道德教育不可能完全通过导向性的模式进行,而必须尊重学生对于各种价值取向的偏好和选择。教师的任务就是要给予中职生更多的做出选择和判断的空间,让他们能够尽可能地体会面对各种职业道德问题时应当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2.实践性——表现为经验的职业道德

对于具体的职业道德问题而言,运用准则和规范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真正困难的是当你面对一个真实的道德冲突,如何进行选择和判断。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形成为文字的经验并非真正的经验,也是不可信的经验;有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才是可信的,真实的经验。正是在这样一种认识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通过职业道德教学去发现一些平时容易被忽视的问题,例如如何客观而全面地去认识道德的问题,如何看待不同年龄结构和知识背景的人对职业道德判断标准的差异性等等。

由此,我们或许能够对上述的几个问题给予简要的回答:中职生职业道德培养是一种多元化、多层次的教育,不仅要求在规范和准则上作为培养目标,还更要看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选择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当向中职生提供各种信息和实践的空间,并让他们学会自己做出选择和判断,这些信息可以来自真实案例、模拟材料、规范和准则、调查报告等间接的材料,更加重要的是能够提供进行实践从而获取真实经验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刘晓音,王琳.新时期职业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1(27)

[2]李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面临的问题和强化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11(09)

[3]李国禄.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研究[J].职业技术.2011(05)

[4]高敏敏.浅谈高职生的主体性教育[J].职业.2011(12)

【作者简介】

第6篇:对职业道德的理解范文

1.1有利于推动旅游业的诚信体系建设

旅游业直接服务于广大游客,直接面对广大游客的监督和评价,使旅游从业人员能更快、更准确地了解到游客的喜恶,聆听到最真实的想法,获得最有意义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内外部评价,可引导和帮助旅游从业人员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使旅游队伍素质得到提升。在推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注重发挥旅游职业道德评价指标体系的运用,使广大游客在愉悦身心的旅游活动中对旅游从业人员做出准确判断的同时,相互作用并不断提高自身的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准。

1.2有利于改善旅游业地位和形象[2]

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就是依据旅游各部门相应的职业准则、要求,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进行评价,以达到监督、激励和约束旅游从业人员职业行为的目的。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即时地做出评价和反馈,通过物质和精神奖赏来激励其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通过物质、精神、纪律、法律等不同层级的惩罚方式使其产生巨大的外部压力,必须做到有力度、有效用地遏制旅游从业人员的道德失范。加强旅游行风建设,是促使旅游市场秩序逐步规范、旅游企业品质日益提升、旅游行业形象逐渐改善的根本保证。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评价指标体系建设是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是否符合职业标准,能否满足广大游客需求进行量化,并据此深入开展旅游行业的创优争先、优胜劣汰活动,优化旅游环境,提升旅游行业整体素质,改善旅游行业整体形象。

1.3有利于全面实施高效监管工作

建构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评价指标体系,使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变得实在、具体、可评估、可操作,为建设旅游职业美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评价指标体系为旅游从业人员提供了职业道德的参考标准,成为良好职业道德塑造的指导依据。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评价监督活动开展的深度和广度,制约着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发挥作用的程度,它是保障、维护和推动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动力。

2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评价指标体系

完善的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应做到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以内部评价为基础,结合外部评价产生的作用,使旅游从业人员人员的职业道德状况受到社会、单位和他人的监督,从而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评价过程需整合多方面的评价信息,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行为做出准确深刻的评价,体现出职业道德评价的民主性与发展性,营造出尊重、理解、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促使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走向更高的境界。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评价的方法主要可分为内部评价(自我评价、集体评价等)和外部评价(社会舆论评价、传统习俗评价、行业管理部门评价等)。

2.1确定评价的主客体

主要是:①评价主体。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评价的主体是指组织和参与职业道德评价的人员。评价主体可根据不同的评价对象进行选择,借用多主体评价的方法,以多主体代替单一的评价主体,可避免由于评价主体过于单一带来的误差,即旅游从业人员自我评价、旅游者评价、人事管理部门评价、旅游行业管理部门评价或专门成立的评价小组等多评价主体参与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评价。无论评价主体是谁,都必须熟悉评价技术,且能理解(并设法避免)在评价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公平、公正、公开地进行评价。②评价客体。客体就是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通过对旅游从业人员平时在工作岗位中的工作效率、工作态度、学习能力等内容进行分析,制定有利于职业道德发展的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2.2内部评价指标体系

内部评价包括自我评价(自我剖析、自尊、自知、自诚)+集体评价(考核评分、工作效率评价、对比评价等),这种评价方法可操作性强。自我评价过程是旅游从业人员对职业道德的自我反思过程,也是一个自觉的职业道德的修养过程,决定着旅游职业道德由“他律”走向“自律”。集体评价过程是在旅游行业部门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行为进行评价的活动方式。

2.3外部评价指标体系

外部评价包括社会舆论评价、传统习惯评价、行业管理部门评价、客户评价等(图1):①社会舆论评价。社会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生活范围内或在相当数量的人群中,对某种事件、现象、行为等,正式传播或自发流行的情绪、态度和看法[3]。全社会各阶级都会从自己的根本利益出发,借助道德舆论,宣传本社会、本阶级的道德原则与规范,肯定、褒奖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使其感到精神鼓励与内心满足,更好地坚持善的职业行为;批评、谴责违背职业道德规范的集体或个人的行为,使其改变原有的职业道德观念与不道德的职业行为,并引起他人对自己行为的检点和警觉。②传统习惯评价。传统习惯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职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稳定的、习以为常的职业道德倾向和评价方式[4]。旅游从业人员的传统习惯是长期以来按照旅游行业的工作秩序形成的、习以为常的职业行为倾向,表现为一定的工作情绪和传统的工作方式。凡是符合传统习惯的就认为是道德的,凡是不符合传统习惯的就认为是不道德的,因此职业道德传统习惯对成文的职业道德规范起补充和制约作用。③行业管理部门评价。行业管理部门评价是指各级旅游组织对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进行的评判,如国家旅游局对地方旅游局行政管理人员职业道德的评价、旅游饭店协会对饭店工作人员的评价、旅行社协会对旅行社工作人员的评价等。旅游行业管理部门的评价相对规模较大,所以一年进行一次即可,有条件的地区或行业可以半年进行一次大型评比活动,评选出行业内道德优秀的服务人员,给予恰当的物质和精神方面奖励,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楷模形象,激励旅游从业人员对自身职业道德的提升。④客户评价。客户评价是外部评价法中最重要的方式。旅游者(旅游行业的客户),作为旅游活动的切身体验者,对旅游从业人员职业行为做出评价应是最客观、公正的。所以,游客满意度调查以及旅游者评价是旅游行业获得最真实准确的资料,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4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评价指标体系是由内部评价指标体系和外部评价指标体系两部分共同构建起来的。内部评价分值的比重较大,占分值的比例为60%(其中,自我评价部分分值的内部评价分值的比例为30%、集体评价分值比例为70%),外部评价部分分值的比例为40%。(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分值S,内部评价分值I(自我评价M、集体评价分值G),外部评价分值O。计算公式为:S=I×60%+O×40%。其中,I=M×30%+G×70%。根据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以及德尔菲法修正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为每个指标赋以权重。将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八项要求内容作为层次分析法中八个层次的备选方案(备选内容),求得每一层次的内容对上一层次内容的优先权重,以此类推,最后再利用加权和的方法递阶归并各备选方案对总目标(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最终权重,得出八个层次的备选方案的权重排序,以及每个层次的备选方案对总目标的最终权重(表1,图2)。通过层次分析法软件为每一项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准则赋以权重,得出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评价指标(表2)。根据积分可确定旅游人员职业道德等级,效仿旅游饭店星级评定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星级评定:考核得分>95分的评定为五星级;85—95分的评定为四星级;75—85分的评定为三星级;60—75分的评定为二星级,并对二星级员工加强职业道德培训;考核得分<60的即可对其进行相应惩罚或解聘。评价步骤为:首先,各单位准备接受职业道德评价的员工的相关资料并报送评定机构;其次,评定机构派出评审小组进行专业评价、审查,并确定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评价结果以及个人信用星级,三星级以上员工颁发等级证书,并上报道德监察机构备案。每年年终评定或每季度评定一次(若条件允许),并将评定结果记入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档案。如李明为某知名旅行社导游,在旅游职业道德评价中的内部评价部分:自我评价得分80,集体评价得分为75分;外部评价部分得分为82。其中,M=80、G=75、O=82,将这些数据代入以下计算公式:S=I×60%+O×40%。式中,I=M×30%+G×70%,得:I=M×30%+G×70%=80×30%+75×70%=24+52.5=76.5;S=I×60%+O×40%=76.5×60%+82×40%=45.9+32.8=78.7。由此可得李明的旅游职业道德评价考核得分为78.7分,可评定为三星级员工,并颁发三星级员工等级证书;李明的旅游职业道德处于中等水平,仍需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总结自身优缺点,注重自身职业道德的培养与提升。

3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评价监督机制的建立

3.1建立监督机制,使评价结果客观公正

具体的监督方法可采用社会监督,即建立社会监督制度,公开评分标准,定期或不定期聘请社会各界群众代表通过客户体验评价的方法参与评比,对旅游从业人员行为做出客观、公平、公正的评价,将评价打分过程公布于众,接受监督。客户评价可利用问卷调查、客户座谈等方式,随机深入客户进行调查研究;也可建立公开举报制度,设立举报电话和意见箱,由指定客户(或VIP)进行监督,从而评选出优秀的旅游从业人员。社会监督制度的实施,有助于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评价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对考核评分方法起积极的补充和完善作用。

3.2建立职业道德评价档案,奖优惩劣

第7篇:对职业道德的理解范文

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理解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并自觉将这种意识贯彻到以后的工作中。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如何培养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舒何亚贵州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摘要:职业道德是在特定的职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它往往表现为某一职业特有的道德传统和道德习惯,表现为从事某一职业的人们所特有的道德心理和道德品质,它总是鲜明地表达职业业务、职业责任以及职业行为上的道德准则。只有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才能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才能提高酒店从业人员素质,才能为酒店培养具有良好品德素质的专业人才。也许很多人认为职业道德的培养主要是企业,在工作中在岗位上不断培养树立员工的职业道德,但是学校教育中职业道德的培养其实更重要,它对学生的影响更大些。对于学校来说,培养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的学生,可以使学生从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应当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关键词:酒店管理培养职业道德采取情景模拟、主题班会、辩论等多种教学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例如让学生进行情景模拟,模拟两种截然不同的服务态度,让学生设身处地想一下如果你是被服务的客人,会对不种服务产生怎样的反应,让学生切身体会客人的感受,更深刻的理解职业道德重要性。

二、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团结合作,是集体主义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其基本含义是:团队各成员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支持、顾全大局、积极合作,共同完成工作任务。作为酒店的从业人员,一个人再怎么优秀,力量也是有限的,必须集合团队的力量才能形成合力,才能做好各项工作。因此,要注重团队的打造,要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能干的个人与群体的结合才能显示其优势。而我们的学生大多为90后,独生子女比较多,个人主义比较强,而且逆反心理比较强,不喜欢与人合作,有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团结合作意识,因此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意识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我们可采取小组任务化教学等教学模式,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小组教学中学生则学会了团结、相互合作,同学们也学会了分工,与此同时同学之间也加强了团结合作意识。此外,还应培养学生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热情主动的合作态度,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个轻松和睦的环境,才能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培养,应让学生学会尊重别人,尊重自己,学会与人为善,学会宽容。我们可以以寝室、小组为单位开展一些竞技活动,在趣味游戏中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在活动中使他们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与人相处。

三、加强职业责任心,增强自我约束能力,树立敬业精神

第8篇:对职业道德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检察职业;道德;责任

检察职业道德是法律职业道德的一种,是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从事检察职业的人员在从事检察职业过程中,基于法律的规定和检察职业的特点以及社会道德的要求形成的。我们知道,职业道德是有规范的,是受到职业法律的、职业纪律的、职业社会道德三种层次的规范和约束。因此,检察职业道德的部分内容是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范的,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检察职业道德没有被法律所规范。被法律规范的要求从事检察职业人员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依法办事,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没有被法律规范的要求检察职业人员服从检察职业纪律的约束,以纪律保证来实现检察队伍的健康发展;没有被纪律约束的要求检察职业人员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以遵守道德模范来实现检察人员的高大形象。

一、检察职业道德的特征

(一)主体的特定性

与一般社会道德相比,检察职业道德具有主体的特定性,这是检察职业道德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检察职业道德主体的适用对象仅限于现任检察官,这是狭义上的理解,广义上的理解检察职业道德的适用主体还包括检察院所有的其他工作人员和行政人员,甚至包括离退休的检察官等。这此检察人员都受到检察职业道德的约束,体现了检察职业道德与一般社会道德相比,其主体在空间效力和时间效力上所具有的特定性。

(二)职业的特殊性

由于检察官职业的特定性,使检察职业道德与一般社会道德相比更具有其职业的特殊性。“检察”在我国的法律制度中有着特殊的含义,即法律监督。当你跨进检察官队伍时,人民不仅给了你“人民检察官”的神圣称谓,而且还把捍卫法律、捍卫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重任交给了你。检察官肩头上扛着人民的重托,背上负着祖国的期望,检察官的责任重于泰山,使命沉重而崇高。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检察职业道德以崇高的道德情感对社会形成一种示范的姿态,感染社会上其他职业工作者,从而使人们感到社会的公正,在社会上形成一种良好的气势和氛围。在大力弘扬社会正气,开展以“忠诚、为民、公正、廉洁”为内容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中,建立更加优秀的检察职业道德行为,对于树立检察干警自身的形象,提高社会的影响力是十分重要的。

(三)行为的约束性

虽然检察职业道德在本质上仍属于道德范畴,不既有法律那样的强制力,但客观上具有一定的约束力,这是因为由它主体的特定性和职业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检察监督特别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社会舆论、传统习惯都对检察职业道德的善恶行为进行褒扬和谴责,加上内部纪律约束等,受到多角度、多层次的约束。因为违反道德不一个定构成违法、犯罪,但违法、犯罪行为必然违背道德,所以,在履行职业方面,检察人员职业的法律责任与职业道德紧紧联系在一起,在这方面检察职业道德比起其他职业道德的要求更加严格。检察人员约有违反职业道德行为,除了受到社会舆论的批评和谴责外,对于严重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还要受到纪律的处分,甚至是法律的制裁,这就是检察职业道德与一般道德规范相比具有更强的约束性的特征。

二、加强检察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一)依法治国,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重要的治国方略之一。依法治国,首先要维护法律的正义和尊严,没有法律的正义和尊严,就没有人民群众利益的安全和自由。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担负着维护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应该是最公正、最廉洁、最讲理的地方,是人民群众寻求法律保护和帮助的场所,是主持公道、惩恶扬善的神圣天堂。如果检察官没有良好的、高尚的职业道德,不能秉公执法,甚至执法犯法、贪赃枉法,群众就会失去对法律的信任,进而失去对党和国家的信任,弄得不好,就会危及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定。因此,检察官应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从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清醒地认识到树立高尚检察职业道德,正确履行检察职业行为的重要性、迫切性。

(二)以德治国,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治国方略的同时,提倡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法律所具有的严肃性是人所共知的,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为人们的行为设定了一个外部的指导与制约环境,使人们知道该做什么和不该项做什么;而加强思想教育及以德治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则是从人们的内心信念上,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从而达到规范人们能够自觉地做什么和不做什么。德制于内心,法规于外在,法律与道德均是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因此,树立检察职业道德新风尚,将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必将带动整个社会精神面貌的改观。检察职业道德规范作为调控检察人员的思想行为的内心约束力量,对检察人员提出了高于法律规范的要求,为提高检察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在职业范围内形成一种遵纪守法、秉公执法、廉洁公正的职业道德氛围,以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确立的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公民的目标。所以,加强检察职业道德建设,也是以德治国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

三、加强检察职业责任,建设检察职业道德

道德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领域、各种社会关系中。大到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卫生领域,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在处理各种关系中,必须遵循一定原则和规范,其中包括道德规范。如前所述的,道德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违反道德并不一定违反纪律、行政法规或触犯刑法,不一定构成民事责任或刑事责任。但是,构成犯罪、行政责任、民事责任或纪律处分的行为,则一定是违反道德的行为。从这一关系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检察职业道德是法律责任的基础,所有应当承担检察职业责任的行为,都是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

另外,我国的《检察官法》的法律法规所规定的检察职业道德责任已经覆盖了检察职业道德的绝大部分内容,因此,从这一角度看,检察职业责任是检察职业道德的保障。

就如同权利对应于义务一样,行为对应于责任,法律行为对应于法律责任,道德行为对应于道德责任,检察职业道德对应于检察职业道德责任,对应的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撇开检察职业道德,也就无从谈起检察职业责任,没有信念上的内在性的检察职业道德标准,也就无法制订外在性的检察职业规范。相反,不制订相关检察职业责任,检察职业道德就没有了外在的责任压力,对于促进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巩固和提高是不利的。因此,检察职业道德建设应该以责任为检察工作者的外在制约力,而且更应该以责任心和责任感为内在的基础的自制力。

内因是发展的动力,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我国改革开放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西方一些腐朽的东西,影响和腐蚀着各种不同的职业人员,而且同样影响腐蚀着检察人员。检察人员处在查处职务犯罪和诉讼监督的第一线,接触犯罪等阴暗面的机会,比其他人更多一些,受影响和腐蚀的危险性也就更大一些。检察人员不仅要同形形的腐朽思想、腐败现象作斗争,还要时时刻刻同自身头脑中的不良思想道德作斗争。特别是随着查办大案要案力度的加大和检察机关地位作用的提高,犯罪分子在检察人员身上下的“赌注”越来越大,不惜重金、美色腐蚀利诱。腐蚀与反腐蚀的斗争加剧了,稍有不慎便可能掉入“陷阱”的深渊。检察人员如果没有内因的责任心和责任感的支撑,光靠外在的检察职业规范的约束,检察职业道德的建设只能是空中楼阁。

第9篇:对职业道德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会计 职业道德 教育

会计人员是指从事会计工作的专职人员;会计人员所提供的企业财务信息综合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会计人员所统计的经济信息是社会进行资源配置的基本依据。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那么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准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其为社会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作为培养准会计人员的高等院校应该如何培养会计人才,使其不但应具有高水平的技术而且应具有高水准的职业道德。那作为中等专业学校又应该如何开展会计教学呢?如何来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水平呢?

一、会计职业道德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和规范。会计职业道德是调整会计职业活动利益关系的有效手段。会计职业道德可以配合国家法律制度,调整职业关系中的利益关系,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1]。其功能主要表现为:第一,指导功能,引导、规劝、约束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第二,评价功能:(1)褒扬功能,通过引导会计主体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对主体的动机和行为起到鼓舞、激励作用;(2)谴责功能,通过导致主体羞愧、内疚的情感,对主体的动机和行为起到抑制和纠错作用;第三,教化功能,职业道德内化为会计人员行为的自觉要求,使会计人员在工作中自觉遵循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引导会计职业者进一步加强自我修养,提高专业胜任能力。

二、中等专业学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中等专业学校是中国职业教育的重要一部分,也是中等教育的一部分,每年为社会提供大量应用型人才。中等专业学校通常会设置会计专业,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旨在培养财务、会计等专业人才,而这些学生毕业后将从事企业、工厂、公司、宾馆、酒店、商场各用人单位从事财务、会计等相关工作。这些会计人员根据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及时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并向其投资者、债权人、政府机关、供应商等利益关系者提供经济信息,则这些会计人员的行为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水平也将关系到会计人员的从业水平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因此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对即将成为会计从业人员的在校生进行有关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使其在学校就树立正确的从业观念和正确的职业道德理念。

三、中等专业学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财会学校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侧重于会计专业知识与会计实际操作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培养,致使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知缺乏,对职业道德的重视不够。因此会导致学生的会计理论素质与职业道德素质脱节,会计理论素质高、职业道德素质低,这将导致部分会计从业人员在执业过程中不能准确把握会计法律法规的应用性,以及职业道德与实际工作的关系。

(一)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重视度不够

中等专业学校的会计专业的学生来源于初中毕业生,对于会计概念、会计课程以及会计工作性质十分模糊,对于会计专业的内涵没有直观的印象和宏观的把握,因此对会计专业的学习处于迷茫的状态中。而中等专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的模式主要是设置专业骨干课程,目的在于提高理论素质,而在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设置上明显不足。首先,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大部分中等学校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课程设置包括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多门专业技能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不够重视,未能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等同于会计专业教育来开展。其次,缺乏专业性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材,目前很多中等学校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材,仍选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材,内容侧重会计法规法律的讲授,缺乏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实际案例,未按照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设置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教材。最后,教学方式有待提高。由于所选教材内容侧重于法律法规,因此很多中等学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侧重于对相关会计法律法规的学习,而未能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与学生未来工作相结合,使得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会计工作的理解脱节。

(二)缺乏专业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老师

大部分中等专业学校的会计专业老师都是教学课程任务都是与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培养计划相一致的。那么会计专业教师可能是这学期教基础会计,下学期教财务会计,再下学期教会计职业道德等,致使大部分学校没有固定专门从事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老师,致使教师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科研研究与教学方法研究不到位,同时对学生进行会计职业道德知识的讲授不充分,造成学生会计职业道德知识掌握不充分。因此中等专业学校的会计专业应该配备专业的老师从事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并将其教育教学目标定义为致力于提高学生会计职业道德的教学质量当中去。

(三)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方法有待更新,学生学习动机有待加强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了法规、条例、道德规范、会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内容。而会计专业的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学习通常是理论的学习,通常是机械的记忆,而不对准则涉及的具体内容进行思考,对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所涉及的实际财务问题未能进行深刻的思路,没有动脑思索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的动机。学校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通常来说也是对理论的教学,更侧重于应试教育,较少的涉及会计职业道德案例和会计实务操作与会计职业道德的关系教育,致使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欠佳。

四、加强中等专业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

(一)完善课程教学体系

中等专业学校应该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提起足够的重视,使得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深入到每一个会计教师和每一名会计专业的学生之中,使其充分意识到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首先,开展系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系统地了解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意识到学习会计职业道德的紧迫性性,逐步树立会计职业道德的理念,并将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深入到今后的工作中去。其次,要选择合适的教材,结合最新的会计规则,结合会计工作实际,结合学生特点,选择适合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专业教材。既要满足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要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有一个直观的理解。

(二)配备专门从事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老师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应配备专业老师,由专业教师系统把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计划、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同时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科学研究,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会计实际工作的衔接,并引入案例来丰富其教育教学内容,并致力于潜心研究职业道德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旨在提高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效果。

(三)开展职业道德案例教学,丰富教学内容

会计是一门操作性非常强的学科,在会计实务工作中不仅仅涉及会计理论的内容,同样也涉及到会计职业道德的问题,且掺杂在会计实务工作中的职业道德问题尤为复杂,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把握如何解决实务工作中的职业道德问题,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应采用案例教学,使理论和实务结合。具体的教学方法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会计职业道德理论课程的讲授,旨在要求学生充分把握基础理论知识,为以后的案例学习奠定基础;二是开展案例教学,引入与上述职业道德理论相关的案例,模拟会计工作情景,由学生自主思考案例中所涉及的职业道德问题,并探索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三是进行教学总结,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会计执业关系有一定的认知,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在现实中识别虚假的会计信息,拒绝各种经济利益道的诱惑,坚守会计职业道德准则。通过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真正的领悟到职业道德教育的真谛,并为以后会计工作中坚持会计职业道德奠定基础。

(四)开展实践教学,丰富教学内容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学生的实践学习,让学生融入到企业财务环境之中,从中深刻理解会计职业道德在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可以通过实习的方式引入学生进入实际企业工作状态,当会计人员在决策时面临的种种困境,当会计人员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利益矛盾不知如何处理时,当会计人员处理的会计业务与会计法律法规、会计基础规范相违背时,让学生学会思考如何在不违背会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的前提下进行会计职业判断,如何选择正确的处理方法,这样学生就有了一个处理实务问题的机会,实际学习的机会,使其会对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有更为深刻的认知,这将对其以后的工作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建华,杨新颖,覃丹.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M].立信会计出版社,2012.

[2]刘峰,潘琰,林斌.会计学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常哲,吕群群.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认知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创业,2012(8).

[4]陈玉清等.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教育的理性思考[J].财会通讯,2007(1).

[5]周叶,寻舸.论会计职业道德[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8).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