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农业化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农业化学的发展史
回顾我国农业化学发展的百年历史,它经历了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从传统农业的发展来看,人们一直在探索增加植物生长量的动力因素,我国古代人民较一早地就认识到绿肥可以肥田,并且开始使用绿肥,在施肥方面总结出,应因时、因物、因土制宜。国外农业化学的发展起步较晚,它的发展经历了两个学派斗争。腐殖质学说认为,土壤肥力决定于腐殖质的含量,因此腐殖质是土壤中植物养分的惟一来源,矿物质不过起间接作用,以加速腐殖质的转化和溶解,使之变成易被植物吸收的营养物质;矿质营养学一说否定了当时流行的腐殖质营养学说,提出了矿质营养理论,腐殖质是有了植物以后才出现于地球上而不是在植物出现以前,因此植物的原始养分只能是矿物质,矿质营养学说是德国化学家李比希提出的,并同时提出养分归还学说和最小养分律,使农业化学发展进人了崭新的历史阶段。矿质营养学说的巨大成就在于它引出了一场巨大的化肥工业革命,相继诞生了磷肥工业、钾肥工业、合成氨工业。
李比希理论的提出促进了西欧各国农业化学的发展,而我国当时正处于时期,农业化学的发展处于停滞阶段,建国前我国化肥厂只有南京永利一家,建国后永利化肥厂相继在吉林和大连新建了化肥厂,这时在氮肥品种上只能生产硫钱和硝钱,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又发展了许多县级小化肥厂,生产氨水和碳酸氢馁。20世纪70年代引进了13套尿素合成设备,开始尿素的生产。我国目前化肥年生产能力大约可以达到犯oo万吨,基本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要。总的来看我国化肥工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并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农业越来越离不开化学肥料,美国著名育种学家Borlaljg博士在向国际土壤学会提交的一份关于世界粮食生产的报告中指出,20世纪世界粮食产量增加的一半以上是来自化学肥料,而且在21世纪这个作用还将继续增加。
二、农业化学所面临的困惑
我国农业化学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化肥工业在解决人口增长与粮食紧缺的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它的使用所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却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现在看来,在一定程度上这是一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农业生产模式。目前我国氮肥利用率平均只有35%,其余65%的氮素肥料进人了大气和水域,而残留于土壤中只占很少一部分,进人大气中的氮主要是由反硝化脱氮形成的氮氧化物,它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进人水体中的氮可以使江河湖泊发生富营养化危及水生生物,同时也会进入地下水和饮用水对人类的健康直接构成威胁;残留在土壤中的氮与碳结合成降解程度不同的有机态化合物。磷肥中的氟离子和钾肥中的氧离子以及经作物选择吸收后各种化肥剩余的阴阳离子,对土壤的自然平衡体系造成了破坏。施肥与土壤养分平衡体系的破坏。20世纪5O年代肥料试验研究表明土壤氮素供应不足,氮肥具有显著的肥效,磷肥只在南方有增产效果;20世纪60年代北方显示出磷肥的增产效果;20世纪70年代江南农田大部分显出缺钾,北方只有特殊地区缺钾,然而,目前北方地区大部分农田发生缺钾现象。近些年的施肥实践发现,越施肥土壤养分越不平衡,从全国范围看,20世纪50年代氮肥增产,20世纪6O年代磷肥增产,20世纪70年代钾肥增产,20世纪80年代氮磷钾增产,20世纪90年代氮磷钾加微量元素增产,目前,发现部分地区土壤钙镁硫严重缺乏。尤其近年来由于品种的改良,高产品种的应用面积不断扩大,土壤养分不平衡问题日趋严重,这些问题一直在困扰着农业化学的发展。如何解决施肥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以及土壤养分平衡问题,这是摆在农业化学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三、精确农业技术将引发新的农业化学革命
1998年主席在接见我国两院院士代表时的讲话中指出:“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毛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从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看,如果说,19世纪李比希提出的“三学说”推动了农业化学的产生和发展,并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那么,以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Cl名)和遥感技术(略)为核心技术的精准农业将使农业化学的发展发生重大的变革,必将解决农业化学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必将引发一场新的农业化学革命。精确农业〔Pl.e南ionAghcuhure)含义是按照田间每一操作单元的具体条件,精细准确地调整各项土壤和作物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优化使用各项农业投人,以获取最高产量和最大经济效益,同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土地等农业自然资源。
精确农业技术在农业化学中的应用必将解决目前农业化学发展中所面临的困惑,提高肥料利用率、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玲)是利用地球上空的24颗通讯卫星和地面L的接收系统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定位系统,主要用于航海、航空、制图、定时、远洋捕捞、森林防火等民用日的。采用便携式差分G玲接受器(DG邢一diffe,ni诚glob公即sitiol五ng,)’steln)可以使分辨力达到l:。左右,也就是说它可以标定地球某一点位置的经纬度误差在1耐范围为内,这为研究较小单元土壤性质的空间变异性提供了可能。遥感技术(HS)就是通过传感器收集被测目标所发射电磁能量加以纪录,并形成影像以供有关专业信息的识别、分类和分析的一种技术。应用遥感技术可以评价土壤的生产力,并可获得生态系统中的营养循环,为及时诊断较小单元的作物生长状况成为可能。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处理空间信息的软件系统,可用于组织、分析和图示同一区域内各种类型的空间信息资料。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可以处理由全球定位系统(以S)和遥感技术所获得有关土壤和作物的数据信息,;}:将这些信息进行加工而进行决策施肥。德国、法国等西欧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使用精确农业技术,尽管化肥用量逐年下降,但粮食作物总产和单产分别增加了57%和80%,基本解决了施肥与环境的矛盾问题,并提了高土地利用率。它已成为主要发达国家而向21世纪,为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最富有吸引力的前沿性研究领域之一。“精确农业”技术的应用,已远远超出其技术系统应用发展的本身,它提供的技术思想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认识思维方式,使人们对科学利用农业资源潜力和作物生产管理观念与模式方而发生着深刻变革,其影响将是更为深远。
应当特别强调指出,在开拓新的农业化学前沿应用领域研究中,我国与一些发达国家的距离正在拉近。建国以来,我国共进行了两次土壤普查,基本搞清我国各地区土壤养分状况,同时各地区相继进行了一些肥料效应试验,并建立了一些肥料效应函数模型,以辽宁省为例,第二次土壤普查中对237个土种进行了4万项次理化分析和养分测定,而后又进行了肥料田间试验。到目前为止,大约已建成2。以〕多个肥料效应方程模型和与其对应的土壤养分测定数据。其他省市也都有适合本地的肥料效应方程模型和大量土壤养分测定数据,这为建立土壤养分数据库和施肥模型库打下了良好基础。另外,2001年即将进行的第三次土壤普查将进一步丰富现有数据库的内容,这些都将为我国农业化学向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中国农业科学院上壤肥料研究所于1999年初首次研制出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中国土壤肥料信息系统(SOFISC)。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主持的小麦生产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已经研制成功,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主持研究的农用土地适宜型评价系统已经应用到生产实践。精确农业技术在农业化学及相关领域中的的应用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相信在21世纪必将引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革命,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四、21世纪农业化学发展展望
1998年1月31日美国副总统戈尔在“数字地球—认识21世纪我们这颗星球”的报告中提出的一个通俗易懂的概念,它描绘出了信息时代人类在地球上生存、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时代特征。目前美国已开始对我们生存的星球进行数字化处理,相信不远的将来我们都会进人数字地球时代。国内一些专家认为,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技术为3分、管理为7分、而数据为12分;国外学者认为,3%硬件、5%软件而数据为92%。
农业化学的数字化,就是将在田间取得的作物生长发育的数据,应用计算机程序进行简单分类处理储存在数据库中的过程。农业化学的发展一开始就与数字结下了不解之缘。产量、施肥量、植物体内各种元素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各种养分含量等等,这些概念必须通过数字才能加以描述和表征。农业化学在经历的1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地球”数据,这是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这些数据实现数字化成为现实,目前许多省市已经建立起当地气象资料数据库、土壤普查数据库、作物品种数据库,并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当务之急是要加快对已有的数据的处理,及时发现影响土壤养分管理的数字化技术问题,抓住第三次土壤普查的机会对尚缺项目进行及时补充观测,为而后的农业化学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发展奠定基础。
1.1国家引导力度不够。
对于农业产业化运营的益处一直受到政府和地方部门的认可,但是在农业产业化中有系统有步骤的引进先进技术是许多区域的农业产业园没有做到的。这不仅是农业产业园运作方面的问题,还与国家的引导有关。从调查中发现,我国对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运用欠缺明确的指导原则,一般是哪里运用了某个新技术,收效很好,哪个技术就会被在短期内广泛采用,没有统一指导、协调扶持的政策,在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了一哄而上的情况,造成了资源浪费。
1.2园区设计不合理。
从调查中发现,不少地方政府为了实现政绩而建设科技含量高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但是由于与技术单位联系较少,没能建立起良好的技术体系,造成发展后劲儿不足,使技术失去了其本该发挥的效果。在山东寿光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中,大胆采用视频监控技术作为检测植物生长、培育植物信息的主要渠道,但是经其他地区借鉴之后却将园区内的信息化技术变成了好看的摆着,由于园区设计本身不适用而造成该技术及设备浪费。
1.3运用模式单一。
目前进行现代化农业产业园项目建设与开发是与政府支撑分不开的,但是产业园在建成之初一直强调的政企分开,政府引导市场决定的管理原则却没能落实。在单一的运营模式下,产业园呈现出运行效率低下,市场活力不足的现象。由此得知,政府对产业园单一的运营模式是造成产业园技术支撑力度小,经济效率下,设备更新慢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在产业园融资渠道、技术引进方式上都存在着方式单一的问题,需要政府在充分考虑市场环境的基础上对政策作出进一步调整。
2发展现代化农业产业园的策略
2.1技术更新与技术普及相结合
随着信息化及数字化技术在现代化农业中的普及,在农业产业园中实施视频监控技术成为提升种植效率的新兴技术。使用视频监控技术不仅能够以数字信息传输的模式提升产业园内应急防范系统的工作效率,还能够达到随时监控植物生长信息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视频监控技术在农业产业园中能够得到推广需要长期的设备试验和磨合为基础,不是所有的农业产业园都能够适用该技术。另外,视频监控技术对农作物的监控效率以及信息传送时间、大小都需要以准确的数据为支撑,因此,推广视频监控技术的前提就是要提升农业产业园自身的种植运转机制,两者相互结合才能够促进技术推广。
2.2设备更新与园区设计相结合
对农业产业园进行科学技术的提升与产业园内的设备更新有密切联系,没有设备更新为产业园提供物质支撑,科学技术很难得到充分贯彻。但是,设备更新需要与农业产业园的基础设计相结合。首先,应该提升产业园设计上的前瞻性,在可预见范围内,做好设备更新的预留空间。其次,是产业园在进行设备更新时应该以产业园内的基础设计为主线,在增加产业园基本收益的基础上对技术设备进行有条理有步骤有计划的更新。从调查中可以发现,对农业化产业园现代化建设进行设备更新有两个大方向,一是农业专业设备更新,这种设备更新主要体现在产业园中的试验园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试验园区内需要添加足够的新型检测设备才能起到提升实验效率的作用,因此要建立完善的设备更新档案,保证新设备添加与老设备更新相协调,保证实验资源的有效利用。二是对农业产业园内其他种植辅助设备的更新,对待新技术设备的采用既要大胆试验又要谨慎小心,保证新技术采用与产业化种植相结合,促进传统种植与新设备更新的无缝衔接。
2.3运营机制与市场环境相结合
关键词:金融信息服务业;运营工业化;六西格玛;实践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1)06-0033-02
人类文明的演进总是伴随着重大科学技术的发明,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社会经济活动变革。概括起来,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农业化、工业化、信息化三个阶段,农业化使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入到农业社会,工业化使人类从农业社会进入到工业社会,信息化使人类从工业社会进入到信息社会。农业化、工业化、信息化的相互融合,对促进各个产业的快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金融信息服务业运营工业化的思考
按照一般的理解,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更多是信息化为工业化服务,以信息化改造制造业,推进生产设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企业管理信息化,促进基础信息共享和有效利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工业由大变强。以中国银联为例,中国银联属于金融信息服务业,核心业务是通过运营银行卡跨行交易系统,实现银行卡安全、便利的支付,为人民群众的工作生产和社会生活服务。支付服务是银联最基本的产品,是一种非物质形态的产品。由于服务在本质上也是一种社会消费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同样受到时间、成本、质量等因素的制约。那么,在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金融信息服务企业如何提高客户满意率,如何降低成本、改善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纵览工业制造业的发展历程,以及国外领先银行或服务企业的发展经历,不难看出:无论是工业制造业还是银行服务业,工业化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推动其按照一定规律发展。事实上。工业化早已超越了工业的范畴,而是被抽象地概括为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社会化的现代社会生产经营模式。金融信息服务业的运营工业化,并非向工业制造领域发展,而是要将工业化的方法应用于其运营机制的建设,以满足客户需要,解决时间、成本、质量等问题。
实践中金融信息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优化运营结构、提升运营效率。
一是通过规模化经营降低单位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国内金融服务业的大集中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中国工商银行是最早实施数据大集中的银行,平安保险、招商银行、中国银联等机构也在发展过程中,面对市场机遇,主动转型,以更加集约化的、有效的运营模式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同时,在国内市场上领先的各个企业,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构筑国内优势和发展国际市场并举的战略方向,以扩大经营规模、降低单位成本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有效手段。
二是提高运营的标准化程度。倘若流程存在变异或者作业方法不统一,就无法以规定的成本和工时生产出品质均匀、符合规格的产品。为此,企业往往要对作业流程、作业方法、作业条件加以规定并贯彻执行,使之标准化。银行卡服务的交付过程(交易过程)从终端开始,至少要经过受理机构、转接机构、发卡机构的网络系统,因此跨企业的标准化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三是做好专业化分工,增强专业化能力。工业化从部门专业化、产品专业化,发展到零部件专业化、工艺专业化,是分工精细化、由分散生产趋于集中生产的过程。银行卡产业的专业化不单体现为支付服务环节与卡片、终端生产环节的分工,也体现为受理环节、发卡环节资金管理与系统管理、配送服务等的分工。既要支持并积极参与专业化分工.也要做好对各参与方的专业化服务。因此必须要从产业分工的专业化,尽快过渡到内外部运营机制的专业化,以实现推动产业发展和满足不同类别客户需求的双重目标。
四是依靠产业合力,增强社会化创新和整体运营服务能力。随着银行卡支付、互联网支付、手机支付等一系列电子化支付方式的推出和日益普及,该领域已具有显著的成长期特征。顺应其发展趋势,不是限制社会化资金的流入,而是积极引导各方的有序竞争,做大做强产业“蛋糕”。与此同时,应通过构建产业联盟。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机制。优化创新和运营的结构及运作方式,提高国内产业的凝聚力,并在未来产业升级过程中占据主动。
五是促进企业运营的流程化。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际上领先的商业银行通过借鉴工业企业管理创新成果,实施了以集中运营和流程再造为核心的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了面向市场、以客户为中心的系统化业务流程,确立了扁平化、集中化、垂直化、专业化的组织体系,实现了前、中、后台分离及类似工业企业的一体化流水线作业的流程化管理模式。最近几年,国内银行业开始了“流程银行”的探索,以消除“部门银行”在业务发展过程中步调不一、职责不清的弊端。中国银联也于2010年初步建成以客户为中心的“端到端”的一体化运营机制,实现垂直化、横向管理相结合的矩阵管理模式。这一变化将为中国银联提升运营效率、缩短决策周期打下坚实基础。
二、六西格玛在金融信息服务业运营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
无论是国内商业银行“流程银行”的探索还是银联一体化运营机制的建设,都可以看到“精益六西格玛”的身影。作为工业化持续改善和变革的核心方法的“精益六西格玛”,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融人中国金融信息服务业的实践。
以中国银联为例,2007年9月,银联开始导入精益六西格玛,实施超过100个六西格玛项目,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在管理机制方面,建立精益六西格玛管理体系,将改善对象定义为流程,将流程优劣的评判归集于指标.将流程改善的过程称之为项目,形成了“指标中心”、“流程中心”和“持续改善中心”三中心的开放式管理模式。通过对指标的持续监控、对问题指标的持续改善和对改善成果的流程化,提高了工作质量。
在服务理念方面“服务前移”。由于金融信息业务具有高度依赖信息系统(自助设备、网络等)以及跨行业、跨机构的特点,直接面对客户的机会不断减少,把握客户需求的能力无形中在下降。“服务前移”就是要主动跨出一步,通过挖掘客户声音,改进服务方式、业务功能。这一举措使银联服务机制不断完善,服务内容更加清晰,服务标准得以明确并不断被提高。
在服务质量方面,通过六西格玛项目实施,使交易质量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使成员机构的差错处理效率大大提高,使受理环境不断改善。银行卡支付环境经受住了奥运会、世博会的考验。
关键词 农机管理 计算机 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作为一种新的高新技术,已经在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多个领域得到了应用,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在农机行业中也不例外。近些年来,计算机技术的作用已经逐渐得到了农机行业的认可和重视,并开始逐渐的在农机工作中得到了应用和推广。鉴于此,本文就针对计算机技术在农机行业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1计算机技术在农机行业中应用的主要方式
1.1计算机技术在农业机械管理部门的应用
利用计算机技术构建一个快速、准确、有效的信息收集系统和科学的管理信息系统,并以此来为各级的农机化管理部门指导农业机械生产、经营、供应以及维修等活动服务,是目前我国农机化管理部门实现现代化管理的一种有效方式。
在农业机械管理部门开展农机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农机化信息进行分类和对农业机械管理各业务部门的业务内容、业务量、业务性质以及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和调整能够有效的提高日常管理工作的成效。而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农机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因此,农业机械管理部门一定要重视计算机技术在日常工作中的有效应用,不但要注意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发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而且还应积极的利用决策分析方法、数据库、模型库以及人机交互技术等来促进农机化管理的智能化、集成化发展。
1.2计算机技术在农业机械配备与更新中的应用
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所应用的主要生产工具,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如果农业机械的配备过少,就难以确保农业生产任务及时有效的完成,而如果农业机械的配备过多,又无法充分的发挥机械应有的效益,从而因此提升了作业成本。因此,农业机械的配备问题是“农业机械化管理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
但是如果在农业机械配备的过程中,应用了计算机技术,就可以在农业机械化管理学理论的基础之上,利用VISUAL BASIC高级计算机语言和数据库知识,设计出界面友好、人机交互的农机配备数量确定的工作界面,并以此来确定所应配备的最为合理的农机数量,实现以最小的设备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的目的。
除此之外,农业机械使用期限的确定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农业机械的使用年限过长,不但会影响到生产的性能和作业的质量,使得油料费和维修费升高,而且还会带来安全隐患。但是如果农业机械的使用年限过短,则会因为使用年限太短,折旧费过高,而影响到经济效益。此时如果利用计算机技术设置一个科学的农业化管理信息系统,并以此来对农业机械的状态和使用寿命做一个合理的评估和预测,则能够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使得农业机械的配备与更新工作更为科学化、合理化。
1.3计算机技术在农业机械制造和维修中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在农业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应用较为广泛,无论是农业机械的设计,还是生产制造,还是创新,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例如,在农机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就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创新技术(CAI,Computer Aided Innovation)来为农机新产品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而在农业机械的维修过程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也非常重要。例如: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对维修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进行技术查询,从而使得很多以往维修过程中的难题能够得到及时、快速、有效的解决;也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实现对农机故障的检测,在传统的农机维修中,故障检测通常是采用机械式的方法,利用一些常见的检测仪器进行检测的,但是在采用了计算机技术之后,就使得检测的省略了很多繁琐的步骤,变得更为便捷,而且检测的结果也更为准确,使得故障检测工作更为便捷、快速、科学。
2计算机技术在农机行业中有效应用应注意的问题
由上文的分析可知,目前计算机技术在农机行业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那么如何在此基础上实现其有效应用,本文基于笔者的经验,在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下两点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要注意提高对计算机技术的认识,提高对计算机技术在农机领域的支持力度。随着农业机械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农业机械管理的过程中,所面对的、要处理的信息量也大大增加。如果仍然依靠传统的、人工的方式对信息进行处理,不但费时费力,而且精确度低,因此,计算机技术在农业机械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趋势是毋庸置疑的,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一定要注意提高对计算机技术的了解和认识,提高对计算机技术在农机领域的支持力度,以确保计算机技术在农机行业中的顺利、高效应用。
二是,要重视计算机技术人才的培养。农机行业的计算机人才是确保计算机技术在农机行业得以有效应用的前提,没有相应的人才,即使购置了计算机设备,也只会让其成为摆设,而无法得到有效的应用。因此,为了能够使计算机技术在农机行业的应用更具成效,各级农机管理部门一定要重视计算机技术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阎楚良,杨方飞,张书明. 数字化设计技术及其在农业机械设计中的应用[J]. 农业机械学报,2004(06)
优酷与土豆的合并看上去是一场诡秘的联姻。排名第二的土豆已经经历了与优酷艰苦的竞争,获得了相对稳固的行业地位,怎么可能突然放弃竞争,投到优酷的怀抱?如果我们对网络视频行业现在的业态、竞争格局,有细致的认识,就会觉得这场看似不可能的联姻出乎意外又在意中。
这不是一个已经成熟的行业的老大和老二的合并,而是尚仍处于发展初期的行业内两个暂时领先的企业为了应对即将来临的行业洗牌而被迫采取的应急措施。
网络视频的确对传统视频媒体(电视)形成了巨大的冲击,电视受众的减少已经进入快车道。
也正是因为这一趋势,资本开始大量流向网络视频行业。但视频行业的繁荣包含着巨大的隐忧。这个行业仍处于单纯针对用户的圈地运动时期,用户群的“易碎性”让企业处于尚不知何时是尽头的烧钱期。网络视频在技术手段上是新的,但在商业模式上仍然是基本沿用电视的商业模式——单纯依靠广告来获利。由于进入网络视频行业的企业越来越多,而且不乏资本雄厚的后来者,对内容的争夺导致内容的价格暴涨,视频网站的运营成本骤升,与此同时,视频网站对广告客户的争夺,又使广告的价格和客户量难以快速提高。一方面是不断攀升的的运营成本,一方面是数量有限的、类型单一的收入,视频网站的盈利能力还相当虚弱。
这一切,决定了网络视频在今后相当长时期是一个前途光明但脚下的路还相当崎岖和坎坷的行业,一个需要以大量的资本作后盾打持久战的行业。如果成本得不到有效控制,资本供给不足,很多视频网站,包括优酷和土豆,将难以熬到行业的春天真正来临。这就意味着,目前已经拥有强大的主营业务和稳定的盈利模式,在优酷和土豆之后开展网络视频业务的百度、搜狐、腾讯能够承受更长时期的战略性亏损,更有可能在这场持久战中胜出。
百度、搜狐、腾讯对于优酷和土豆更具威胁性的还不是其资本优势,而是基于其具有平台竞争力的后发优势。这些互联网巨头已经拥有庞大的用户群和基础平台,在优酷和土豆的上游轻易实现对客户的截流。百度可以通过视频搜索将用户导向奇艺,腾讯通过QQ轻而易举地将现有用户转换成其网络视频用户。凭借平台优势,这些后来者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这种格局下,视对方为劲敌的优酷和土豆突然发现,那些半路上杀出、虽暂时落后但后劲十足的对手,才是真正的搅局者。他们必须放弃前嫌,携手同行,共同面对即将来临的行业洗牌。这是一场“爱在深秋”的联姻,它们在已经隐隐感受到寒意时刻放弃竞争,开始抱团取暖了。
全民追“猪”的资本逻辑
最近连续遇到对猪情有独钟的基金合伙人,畅谈着养猪的前景。
如果说丁磊三年多前开始、至今仍未见成果的养猪事业更像是一场象征性、自娱性大于实质性的行为艺术的话,今天众多的机构纷纷进入养猪业就不再说说闹闹而已了。前不久见到刘永好,他对自己的涉猪事业踌躇满志,他说,做了30年的猪生意,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因为做工业、做互联网企业的人调转回来和自己一起做猪的生意了。最具戏剧性的,是武钢宣布大举养猪。对资本来说,猪与非猪本无差别。资本从来不遵守“题材决定论”。它可以介入一切产品品类,做出以ROI为永恒主题和中心思想的文章。资本如水,总是从原有的价值洼地溢向新的价值洼地。
可以把全民追“猪”视为“全民PE”的自然延伸。资本是一种具有强烈而盲目欲望的能量。既有的、业已老化的产业积累起来的大量资本无处发泄时,就形成资本的“苦闷”,当新的产业和旧产业的新机会出现时,资本就会汹涌地奔向这些产业和机会,哪怕这些产业因为容纳不了如此多的资本而形成巨大的产业泡沫。一个国家或区域频繁地出现产业泡沫——无论这些泡沫是以互联网、多晶硅、风电设备还是猪为噱头,都表明两点,资本充足到无处发泄,产业创新能力不能创造足够多的价值洼地来容纳苦闷的资本。
这样说,不是否认养猪业以及与猪相关的全产业链的投资价值。养猪业一般被归入大农业的范围,但养猪业的真正归宿恰恰是工业。这不仅是因为食品加工业是一个规模远比单纯养猪业大得多、完全可以将其囊括其中的产业,而且单就养猪业而言,它也越来越成为一种养猪工业。现代化的养猪场是一种以流水线、标准化、集约化为手段,以猪为最终产品的“养猪工厂”,它对于农业化的养猪方式(农户养猪)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并将最终让后者消亡。养猪业的去农业化意味着养猪业从劳动力密集化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化转变,这也就意味着巨大的资本需求。从饲料、猪苗到养猪、屠宰、猪肉食品加工,是一个环节多、回报周期长的产业链,它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发达的产业金融的支持。中国的供应链金融出现在养猪行业(山东六合集团首创)并非偶然。刘永好集饲料大王与银行家于一身,也并非偶然。就像汽车产业衍生出汽车金融,涉猪产业也将催生出“猪金融”。
涉猪产业的投资前景还不止于此。雨润集团(尽管做得并不成功)这样的行业先行者已经向后来者表明,涉猪行业可以成为一个“别有洞天”、“别开生面”的行业,取道养猪、宰猪,做猪肉食品,加上高超的资本运作和政府资源运作,涉猪企业可以悄然转身,成为房地产企业。
如此前景让众多的资本玩家和对主业越来越不耐烦、对行业深耕既无勇气又无能力的企业“向猪看齐”。
可以预见的是,一方面,这个行业在不久的将来会形成相当大的泡沫,一些跟风而进的企业将血本无归;另一方面,与猪相关的产业链将会借助于泡沫的力量,实现产业升级——从农业化到工业化,直到金融化。这个行业很有可能出现扮演产业链链主的巨无霸企业。
宗庆后的管理学
年过六旬、所从事的产业相当“夕阳”的宗庆后成为中国内地新首富多少让人诧异。前些日子见到他,明显感到这是一个“气场”极强的人。关于他可以一心二用的传说得到了证实。主持人让他在纸上题写下娃哈哈的企业宗旨时,同时向他介绍到场的嘉宾,当他题写完之后,他完整无误地复述了几位嘉宾的完整信息。在经营和管理娃哈哈的过程中,他的确是一心多用的。一个拥有数万人的企业集团,竟然没有一个副总裁。娃哈哈的“高管团队”只有宗庆后一个人,各个事业部的“部长”(中层管理者)直接向他汇报。他不会使用电脑,他最常用的“办公设备”就是一支签字笔。
这种“纯手工打造”的管理体系居然能让整个集团顺利运转,多少让人不可思议。无论如何,宗庆后的管理方式只能算特例,可借鉴、模仿的程度相当低。但特例有其独特的意义——就像吉尼斯世界纪录一样,它以极端的方式展示了被我们大大忽略了的某种可能性,展示了一个人或一个组织的“极限能力”。
靠蹬着板车卖棒冰起家的宗庆后,拥有众多企业家和经营者所不具备的多任务处理能力。集老板、厂长、搬运工、客户经理、会计、出纳于一身的创业经历,让他对“多任务恐惧症”具有免疫力。职业经理人总是认为自己只能充当一种角色,对“本职工作”外的事情(哪怕是举手之劳的事情)有一种强烈的排斥感和恐惧感,哪怕他听说过,以多面手工人为特色的丰田生产方式与纯流水线的福特生产方式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见林与见木、多任务与单任务的关系,远非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势同水火。恐惧“多任务”时,人往往忽略了“单任务”导致的思维和行为的惰性、低效率,以及视野的狭窄。
蹬板车、跑客户的经历还让宗庆后炼就了一种童子功——通过个人化的接触来深度理解并牢固锁定客户的能力。他与大客户的交情常常比主管部长更深,大客户甚至在第一时间直接向他反映市场情况。这对于部长和一线经理既是一种“系统支持”,又是一种潜在的监控和督促。汤姆.彼得斯把这种管理方式称为“走动式管理”,对于科层化的汇报和执行体系的纠错能力,它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可以迅速传递的信息,很可能是脱水的、木乃伊化的信息。看似完善的信息传递系统,往往对关键、鲜活信息形成系统性、结构。而这类信息的缺失,可能导致致命的决策错误。这让人想起德鲁克提到的例子:德国军队在反省一战失败的原因时得出了一个结论——战死沙场的将军数远低于敌方。
种种不可复制的经历造就了宗庆后不可复制的个人核心能力。对于宗庆后的继任者来说,宗庆后的领导力及他建立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方式,也是不可复制、不可模仿、不可让度的特例。但这是一种的确管用的特例。宗庆后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当没有了他这个“报时者”,他的女儿,以及娃哈哈的管理团队,如何知道准确的时间?他能不能在引退之前造好一座钟?(插图/农健)
熊彼特专栏:利物浦的教训
决策者应谨记:产业园区易毁不易建
利物浦曾经是英国最具创业精神的城市之一。发达的保险和商行网络使其成为航运巨头。利物浦以棉花期货的形式发明了金融衍生工具;创建了英国第一个承保人协会、第一个会计师协会,以及第一条城际铁路。
然而到了20世纪,随着英国的贸易重心从大西洋转向欧洲,利物浦逐渐开始抵制创新而非拥抱创新。这个城市变成激进公会的温床,这些公会加速了航运业的衰落(例如领导罢工抵制集装箱运输)。这个城市还失去了它最优秀的人才:披头士很快便从利物浦迁居伦敦。利物浦的兴衰故事在世界各地不断重演着:想想美国的底特律、水牛城、克利夫兰。
唉,创业之火熄灭易,重燃难。各国政府都决心培育高增长的企业以及其他创业型社会所需的配套设施。但打造创业型的社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在促进企业发展方面,决策者显然不够称职。首先,政治家们只关注短期的竞选周期,总是将前任的政策贬得一文不值,不论好坏。不过,还有两条更重要的原因。其一,决策者把促进企业发展同促进小型企业发展、区域发展和扩大就业混淆在一起。事实上,认真的企业家希望成就大企业,而非许多个小企业。他们根本不在乎区域发展,他们惯于打破旧有的雇佣模式而非简单地在过去基础上增加新岗位。
其二,决策者都痴迷于硅谷模式。俄罗斯声称已在莫斯科附近克隆了一个硅谷;拉脱维亚渴望打造自己的风险投资业;世界各地的大学都在建设高科技“孵化中心”。然而极少有证据显示硅谷模式是可复制的。大多数的孵化中心像是蟑螂汽车旅馆:“准”企业家们住进来后就再不肯走了。由于初创企业的高失败率,即便在硅谷,风投行业都生存不易,要在拉脱维亚繁荣发展似乎不大可能。加利福尼亚拉塔研究所的Rohit Shukla认为,决策者应该停止对产业园区(它们通常是心血来潮而非周密规划的产物)的痴迷,而应拥抱全球网络。互联网的兴起,新兴市场日趋凸显的重要性以及蓬勃发展的网络组织都让人才更易于抓住世界各地的机会。
为娱乐投钱
不受投资者青睐的创意企业正期待一项新的减税政策
英国的政客们哀悼帝国失去了工业上的超前地位,守着银行业的荣光畏缩不前。但有一项产业值得他们庆祝——过去10年中,英国创意产业的发展速度是其他产业的两倍。时尚、娱乐、广告及数字技术都是其强项。
附庸风雅的财政大臣George Osborne还在野时就对这项产业充满兴趣。但对投资者来说,创意产业就不那么有吸引力了。银行和风险投资家通常认为创意产业风险更大,而比起“不那么有创意”的产业,前者更难为利益驱动。华威商学院的Stuart Fraser为政府所作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创意公司比其他公司更难获得融资。
某种对这些心存疑虑的有钱人的反击开始了。创意产业正日渐挑战着人们对于其风险的成见。Helen Burrows(曾任文化部长Ed Vaizey顾问)分析数据指出,创意产业的初创企业存活率要高于其他初创企业。当然,存活不等同于成功,但数据也显示创意公司处境艰难时在削减成本方面毫不手软。
[关键词] 教育纲要; 智慧校园; 感知教育; 开放大学; 远程教育; 电大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张少刚(1956—),男,满族,北京人。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远程教育研究。E-mail:zhangshg@crtvu.省略。
引 言
许多人都知道一个关于适应变化的故事。美国学者Johnson.S在本世纪初编了一本寓意深长的小书:《谁动了我的奶酪》。书中主人公为四个小精灵。一个是嗅觉灵敏的小老鼠“嗅嗅”,一个是行动迅速的小老鼠“匆匆”,另外两个是善于分析思考并经常把问题复杂化的小矮人“哼哼”和“唧唧”。他们都生活在迷宫当中,奶酪是他们所追寻的东西。有一天他们同时发现了一个奶酪仓库,并在周围建立了自己幸福的生活。突然有一天,奶酪都不见了。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使他们的心态暴露无遗。两只小老鼠随变化而动,不假思索,就开始出去寻找新的奶酪并很快就找到了。而两个小矮人面对变化,反而犹豫不决,烦恼丛生,始终固守在已经消失了的美好幻觉当中,抱怨不休,无法面对奶酪失踪的现实。然而,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其中一个小矮人终于冲破了自己的思想束缚,重新走入漆黑的迷宫,积极探索,最终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而另一个小矮人却在一再的追问当中郁郁寡欢,始终走不出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幻想……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之一在于,变化多来自客观,而应变则取决于主观的能动性。
一、感知社会与教育发展变化
事物的变化总是相对的。无论国家还是地方及行业,在我国可谓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如首善之区,北京的社会发展经过“十一五”建设相对“十五”有了极大的变化。在“十一五”期间,仅就信息技术发展而言,十年“数字北京”建设(2001—2010),互联网覆盖率全国第一,网民普及率69.4%,移动电话数达到121.4部/百人,而全国平均数为64.4部/百人。进入“十二五”北京的变化则更大,[1]未来十年(2011—2020)将建设“智慧北京”,实现宽带泛在基础设施、智能融合应用、创新可持续发展环境,使人人享有“智慧”生活。针对新时期职工队伍新变化,北京制定了“十二五”职工职业发展规划,以适应新的变化,如学历水平更高、非京籍职工比例加大、第三产业就业职工数量增多、非正规就业职工群众比例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职工数量增多、职工队伍构成日趋复杂化、分散化等,并提出进一步增强公益性职工教育的可及性与便利性等许多发展目标。北京之外的其他地方近些年的巨大变化及其应变措施更是不胜枚举。社会上不同背景的人会从不同视角,以不同的觉悟程度,感知社会进步、技术创新和教育变革的浪潮。
一、农业机械管理的发展趋势及意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因此农业生产在我国经济中扮演的角色尤为重要,它不仅对我国粮食安全与老百姓饮食问题有直接影响,更是我国农民生存的重要保障,因此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是未来的主要潮流。目前我国的农业机械已经得到了大范围的应用,其中小型农业机械的发展前途十分光明,大型机械的使用量也在逐步增加。除此之外,农业机械管理对于我国农业发展而言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它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的增产和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如今机械化已经悄然进入了千千万万农民的家中,良好的管理十分必要,不仅有利于优化农村劳动力,提高农作业效率,还能大大促进农业机械制造相关技术的蓬勃发展。
二、目前我国农业机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产品市场定位不明确。目前我国的产品市场中,农业机械产品的前景十分广阔,但其市场定位却很模糊,部分的农业机械虽然定位于大中型市场,但其功能上的一些不足性却很难满足大中型市场的需求。除此之外,一些小型的农业机械在客户群体上比较偏向于农民,但是其售价却存在一些不合理性,同时功能也没有真正满足农民的需求,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2.农业机械产品价格昂贵。由于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建造技术还普遍落后,导致农业机械的造价普遍较高,其售价也变得昂贵。而现在我国农民和一些农场的收入水平还不是很高,对于一些昂贵的机械产品并不具备购买能力,同时在具有消费需求时,往往会买一些相对便宜的低质量的替代品,这些都对农业机械的销售造成了严重影响,抑制了农业机械的发展。
3.农业机械产品技术水平不高。目前由于我国对于农业机械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技术研发方面始终处于落后状态,农业机械产品的技术水平偏低,无法满足中高端市场的需求。除此之外,对于农业机械产品研发的人员和经费也不足,导致发展脚步十分缓慢,严重妨碍了农业机械市场的进一步扩张。
4.产品服务体系存在缺陷。在我国现有的农业机械产品服务体系中,农机设备的使用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在设备的使用中存在地域局限性,我国东部的农机设备使用率远远高于我国中西部;同时农机产品的推广出现断层现象,大部分地区还在使用传统的工具进行农业生产,推广制度的不合理导致新局面迟迟无法打开;除此之外,政府部门的服务与农机技术发展不协调,具体表现为基层政府人手不足,一些政府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低下,导致无法为现代农业生产提供良好配套服务,严重抑制了农业机械技术的发展。
三、促进我国农业机械管理的相关措施
1.找准市场定位,降低市场价格。目前阻碍我国农业机械进一步拓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为市场定位不明确,因此相关厂家应该按照客户的实际需求,进行对应的机械产品开发,从而使得机械产品真正满足用户的需要。同时还要设置好农业机械产品在市场上的总体布局,以保证市场定位与布局的准确性和合理性。除此之外,针对目前农业机械产品定价过高的现象,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善。首先相关部门要尽力减少机械产品的研发成本,对研发过程进行良好的管理,优化研发结构,进一步加强产品的实用性。同时,对机械产品的制造过程进行适当的优化,提高制造的生产效率,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成本开支,而相关的销售部门,要建立直销的途径,避免中间环节造成的价格波动,从而有效改善产品售价,推动农业机械产品的进一步扩大,提高农村生产效率。
2.加强产品的宣传与发展。对于农业机械产品的推广,要将先进的设备推入农业的生产与应用当中,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的自动化生产过程,因此加强对产品的推广和发展,对于农业机械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业机械的管理人员,要做到对行业中的情况有及时的了解,掌握目前市场中的先进设备,并及时推广到地区农业发展当中,同时加强对于管理人员素质的培训,定期开展培训业务,做到知识的及时更新。农业机械的管理人员也要拓宽推广的途径,构建全面的农业机械网络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大对农业机械的宣传,让更多的人对其有所了解,并且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来开展教育与培训活动。
3.加快创新投入,提高农业机械产品的技术水平。提高农业机械技术水平是改善当前农业机械环境的有效措施,只有技术水平得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才能得到提升,因此在技术研发过程中,不仅要加大研发经费的投入,还应该聘请高技术人才进行创新研发。除此之外,农业机械产品的最终目的是为农民服务,因此产品的研发过程,要尽可能根据他们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这样才能使农业机械能够与农业生产更好的结合在一起,而通过产品的创新研究,真正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问题,促进生产率的提高,推动我国农业化发展的脚步。
4.实施技术推广,实践农机化操作。要发展农业产业,就要优化产业结构,将农业机械技术与农业生产流程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农机部门要与推广部门一起对农民生产进行充分的调查,从创新的角度加大支持力度,确保农业生产与机械更好的结合起来,为农机发展解决限制性问题。推进结构调整,建立科学合理的机械社会化构架。随着我国农业发展速度的加快,农业机械必须全面改善,才能适应当今的发展潮流。加大对于专业性人才的培养,积极引进先进设备,进行农机复式作业,推动农业机械化进程。除此之外,还可以发展农机生产机械化信息服务,大力开发精准作业、农村可视化与数字化远程、灾害预防与气象预测等先进技术,为农民提供优质的信息资源。只有让农民自发购买经济环保、先进安全的低碳农机设备,才能达到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最终目的。
关键字:土壤污染污染、现状、特性、成因及类型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土壤是环境要素之一,是人类生存、兴国安邦的战略资源。近20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因污染退化的土壤数量日益增加、范围不断扩大,土壤质量恶化加剧,危害更加严重,己经影响到小康社会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土壤污染防治刻不容缓。
对于土壤污染这个问题,一种观点认为,只要外源污染物进入土壤,便可称为土壤污染;而另一种观点认为,外源污染物不仅需要存在于土壤中,而且要对土壤本身或者土壤中附着的植物或者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损害,才能称之为土壤污染。综合来说,土壤污染,就是由于人类的生产、生活等活动产生的污染物、废弃物等直接或者间接的进入土壤,使得土壤的形状和性质等发生变化,并且超出了土壤的自净能力,破坏土壤乃至整个生态平衡的现象。
2、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现如今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土壤污染,由于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导致受污染土地的面积不断扩大,这一问题已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2014 年 4 月 17 日,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本次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范围是除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外的陆地国土,调查点位覆盖全部耕地,部分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实际调查面积约 630 万平方公里。调查采用统一的方法、标准,基本掌握了全国土壤环境总体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 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 11.2%、2.3%、1.5%和 1.1%。从土壤利用类型看,耕地、林地、草地土壤点位超标率分别为 19.4%、10.0%、10.4%。
我国目前土壤污染呈污染种类多、污染途径广、有机无机污染物混合污染、新老污染并存的多元素复杂形式,防治难度极大。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人民的身体健康受到土壤污染的严重威胁,同时也影响社会和谐。我国土壤污染状况总体呈现污染物种类多、含量大、受污染土地面积广的特点,农村、城市和矿区呈现不同程度的土壤污染状况,尤其是耕地受污染严重。目前,有关研究表明,我国耕地受重金属污染严重,约有五分之一的耕地被重金属污染,而农产品被有机污染和农用化学品污染,导致其产量和质量均有下降,每年的直接损失至少数百亿。
近几年来,环保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土壤环境保护和治理问题也成为除了水、大气、固体废弃物污染以外的新的关注热点。目前,我国生态环境、食品的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已受到土壤污染的严重威胁,土壤污染问题引起了环保治理者的高度重视,为此,国务院办公厅于今年初《关于印发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的通知》,要求到2015年,在全面摸清我国土壤被污染状况的前提下,建立严格的涉及耕地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土壤环境保护和治理制度,遏制土壤污染的上升趋势,保证全国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的调查点位达标率高于80%。并提出到2020年,力争建成我国土壤环境保护体系,明显改善全国土壤环境质量。
3、土壤污染的主要成因及类型
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放射性污染等都是土壤污染物的来源,这些有机和无机污染物造成了土壤污染的多样性。通过污水排放、化肥农药的使用、废气和固体废物,这些污染物质进入土壤并大量累积。随着近几年来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量固体物质堆放和倾倒在土壤表面,土壤层中也渗透着大量有害废水,大气中的飘尘及有害气体也会随雨水进入土壤,另外农业化学肥料污染也是导致土壤污染的重要因素。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过程过多的介入土壤,导致土壤污染的未知来源范围广、种类复杂。
3.1水质污染型
主要由于污染水源(指未经处理、未达排放标准的城市生活或工业废水等)通过被污染的地表水灌溉农田,最终污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随着污水进入农田而污染土壤。
3.2大气污染型
工业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气体通过空气沉降、化学反应等过程,产生酸雨进入土壤,引起土壤的酸化。另外空气中的粉尘、烟尘等粒子由于地球重力作用空降进入土壤,也形成了土壤污染。
3.3固体废物污染型
城市工业废渣(城市垃圾、煤渣、矿渣、粉煤灰等)大量堆放在土地表面,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质造成土壤污染,使环境恶化。这些工业企业及生产生活产生的废物、垃圾等固体有害物质在堆积、处理和掩埋的过程中,大量占用地表面积,并且随着大气的迁移、降水、扩散、地表径流等进而污染周围地区土壤,形成土壤污染的点源性污染。随着城市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固体废物污染的污染物性质和种类都逐渐复杂化,并且这种复杂趋势日渐扩大。
3.4农业污染型
农药、化肥在农业生产中过量或不合理的使用都会造成土壤的污染。例如,氮肥在农业生产活动中被大量使用,导致土壤自身成分被破坏,形成土壤表层硬化,造成土壤的生物本质变差,致使农业产品的产出和质地下降。农药虽然具有杀虫的作用,但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会使农药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沁入土壤,长期大量使用农药就会引起土壤严重污染。
4、土壤污染特性
土壤污染因其组成结构和形成原因的复杂具有独特性,与大气污染、水污染等其他环境污染有极大差别,它有着自身特有的性质。
4.1隐蔽性和潜伏性
土壤污染是污染物在土壤中长期积累的过程,一般要通过对土壤污染物进行植物产品质量分析监测、植物生态效应监测、植物产品产量监测、以及环境效应监测等来发现。其后果要通过长期摄食由污染土壤生产的植物产品的人或动物的健康状况才能反映出来。因此,土壤污染不像大气和水体污染那样易被人们所觉察。
4.2不可逆转性和长期性
土壤一旦遭到污染后极难恢复,而重金属污染则是一个不可逆过程。许多有机化学物质也需要有一个比较长时间的降解过程。由于土壤是一个络合一鳌合体系,土壤中凡乎所有的金属离子都有形成络合物和鳌合物的能力,形成的络合物、鳌合物可以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存在于土壤中,在常态下难以分解、转化。因而,土壤一旦遭受污染,极难恢复。
4.3后果的危害性
土壤污染的后果十分严重:1、被污染耕地质量下降,经济损失严重。耕地中污水灌溉并长期使用肥料、农药、农膜,致使污染物在土壤大量累积,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产量减少,质量下降。2、食品安全隐患增加,危及人体健康。农作物在被污染的土壤中生长,大量吸收来自污染土壤的有毒有害物质,最终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导致各类疾病的产生,危害人体健康。3、生态安全受到威胁。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土壤污染直接导致土壤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产生改变,使得生物种群的多样性减少,结构改变,导致土壤生产力减弱,破坏生态安全。土壤污染不仅危及特定地区的一个人或几个人的人生和财产安全,甚至波及更广范围的多数人的人生和财产安全;不仅危及当代人的生命健康,甚至会殃及子孙后代的利益。
4.4难以治理性
由于土壤污染的来源具有多样性,在治理土壤污染时仅仅依靠治理污染源头是远远不够的。土壤会被重金属、有机物质、放射性元素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污染,这些物质在土壤中积累,很难被土壤稀释,有时甚至需要换土或者淋洗等方法来治理土壤污染,因此治理土壤污染的成本相对较高,时间较长。而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等则可以通过直接治理污染源头而达到短时间内稀释净化自然的效果。
5、总结
在2012年两会上周宜开委员说,目前我国土壤污染形势严峻,存在的突出问题。周宜开委员并建议:一、抓紧制订土壤污染防治法,规定专门的、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措施,使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二、尽快实施土壤污染防治战略。开展重点加密调查,评估土壤污染对生态环境的风险;建立国家区域土壤污染档案;加强土壤污染监测和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推进污染土壤的治理修复。三、严格保护耕地土壤环境。重点做好农产品基地和农业主产区土壤环境安全性评估和有效保护;全面推广数字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加强耕地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
土壤是人与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基础,而随着人类的进化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土壤环境正逐渐被破坏,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由于我国当前土壤污染形式严峻,所以一定要实施防治战略、加强管理、严格保护土壤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虹、马娜、叶露、李燕飞、陈玲.国外土壤污染防治进展及对我国土壤保护的启示.环
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6,18(5).
[2] 蔡守秋,李建勋. 2008.土壤污染防治规划法论纲.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3):123-135.
[3] 何康林.2005.环境科学导论.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40.
[4] 杨小飞.2008.我国土壤污染的现状特征及其法律规制.甘肃科技纵横,(4):63
[5] 赵强.我国的土壤污染现状及其防治对策.福建水土保持,2O04(1)
[6] 高翔云、汤志云.国内土壤环境污染现状与防治措施.江苏环境科技,2006,4
关键词:国家发a展战略;区域发展;中原经济区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6-0001-03
国家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为了达成国家发展目标而制定的最高的规划,是一个国家最高层次的战略。地方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作为一种新的区域发展模式,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每个区域发展而言,将会有很大的意义和作用。目前,我国有很多区域规划已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也有部分区域还没有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对地方区域规划能够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原因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的作用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研究探讨显得尤为必要。
中原经济区是一个综合的经济区,经济区的主体是河南省,并包含山东、山西、湖北、安徽省等12个地市3个县区,经济区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以中原城市群为支撑。2012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这是建设中原经济区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标志,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也进入到了全面推进的阶段。继续以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为契机,更好地推动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对于加快中原发展、支撑中部崛起、完善全国区域发展格局等有着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文献综述
杨龙等(2012)从区域发展格局变化及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角度出发,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及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会影响到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之间的关系,中央向地方以新的方式赋权,地方以新的方式影响中央的政策,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也会得以拓展。任俊英(2010)认为,中原经济区本身就是客观存在的,符合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且具备相应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对于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推动中原崛起,进而完善全国区域发展格局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田林元(2010)指出,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发展战略调整的需要。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后,中原经济区可以在国家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牛正兰(2007)指出,国家发展战略的选择是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发展阶段而选择的。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是与中部崛起的大背景相关联的。倪鹏飞(2010)指出,要把建设中原经济区放到全球范围来看,充分利用全球的各种资源和力量,带动发挥本地区的各项优势,培育本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刘荣增(2010)指出,强心固边应是中原经济区形成的基本保障,产业承接与聚集应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有力支撑,文化合力是中原经济区形成的纽带。王作成(2010)认为,中原经济区的建设面临的是区域之间的竞争,因此中原经济区需要有一个核心增长极作为发展引擎来引领区域发展,来强化经济区内的经济联系并完善经济区的功能。要加快推进以郑州为龙头的中原城市群及中原城市群核心区域的建设,从而提高自身的国内竞争力。赵夏爽(2011)指出,中原经济区的发展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使中原经济区争取在我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综上,已有研究多为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现有研究中原经济区的相关文献也多从中原经济区建设较单一的层面出发,研究如何推动中原经济区的建设,而以国家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为视角的文章则比较罕见。本文则试图以中原经济区作为一个例子,系统地阐述国家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交互关系,在总结国家发展战略层面下中原经济区建设现状及未来发展的基础上,为其他区域经济的发展及推动各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借鉴。
二、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原因分析
1.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客观需要。众所周知,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河南省历来都是我国的第一农业大省,也是第一粮食生产大省和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河南的粮食总产量连续十一年位居全国之首,有着“中原熟、天下足”的美誉。民以食为天,中原经济区是我国粮食的主产区,因此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方面有着重大意义。将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是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客观需要。
2.促进“四化”同步发展的客观需要。十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的“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也是为中原经济区勾画出了一幅发展又好又快的蓝图。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来,中原经济区各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进入了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新阶段,既面临着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面临着粮食增产难度大、经济结构不合理、城镇化发展滞后、公共服务水平低等挑战和问题。积极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四化协调发展的道路,也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将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为全国同类地区提供经验的客观需要。
3.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看,东部沿海的经济布局已基本完善,但中西部经济区布局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作为内陆人口和经济密集的重要区域,中原经济区内的经济发展大体处于同一水平,区域内经济互补性强,内在联系紧密。推动建设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区域经济布局,更好地承东启西、连南贯北,通过优化地区产业布局,拓展国民经济发展空间,促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区域经济布局调整,促进国家统筹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从而加快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三、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对中原经济区的意义
1.举全国之力推进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了要加大各方面的政策支持,并要求国务院各部门认真落实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各方面的政策。《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这份标志着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文件的出台,更是为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行动纲领和清晰明确的指导框架。这些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支持性的政策,可以举全国之力来推动中原经济区的建设。这些政策出台以来,中原经济区各方面的建设都得到了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进展顺利: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已经落地;以航空港为依托,郑州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贸易服务试点已经获得了批复;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型铁路也纳入了国家铁路网规划;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也在逐步推动。
2.眼球效应吸引外资和人才。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上升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将会吸引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目光,带来巨大的眼球效应。从目前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情况看,眼球效应已逐步显现,也已经给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带来了大量的投资、人才等发展机遇。富士康、联邦快递、俄罗斯空桥、菜鸟科技等多家大型企业的引入,有力地推动了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也进一步地产生了眼球效应,带动了一些其他配套企业的逐渐入驻。有了眼球效应以后,随着建设的不断推进,将会形成更为长期、有效的注意力经济效应,最终完成中原经济区的战略目标。
3.待遇平等化,更好地推动对外开放。目前中国绝大多数省份中,都有了自己在国家层面的战略,少数没有的如浙江省,也都在为此而努力。河南省在中原经济区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之前,是没有自己在国家层面的战略的,所以在提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以后,有关领导和专家便为将其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而努力,引起国家的重视,也为自身争取到与其他省份相平等的待遇,是以变制变,避免在发展过程中被边缘化。而且由于地处内陆,开放成本高,河南及周边内陆省份在对外开放上存在明显的劣势及瓶颈制约,航空港综合实验区的建设将逐步打破中原经济区在对外开放上的瓶颈制约。国务院已经批复了以航空港为依托的郑州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贸易服务试点,这会形成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平台,同时航空港综合实验区也将成为重要的内陆对外开放门户。
四、抓住契机,更好地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
中原经济区建设一年多以来,虽借国家发展战略的契机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但是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要实现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除了已存在的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问题之外,在推进建设过程中也必然会出现许多的问题和困难。目前来看,区域内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还都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较严重;城镇化水平也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三化”发展不协调;具有时代特征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较少;中原城市群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还未很好发挥;区域互动联动机制仍不完善。
1.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和现代农业化协调发展。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推动“四化”协调发展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河南是我国的第一农业大省和粮食生产大省,中原经济区的农业地位尤其突出。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首先,要注意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以不牺牲粮食和生态的准则,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用科技武装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再次,要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也有助于转出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推进城镇化的进程。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放开省辖市的户口限制,加大农民工廉租房及经济适用房的建设,解决好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为农民进城提供好各类社会保障,在保障农民权益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推进城镇化。坚持工业的主导地位,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及主导产业,促进产业集聚,建设特色产业。推进信息化进程,使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及城镇化的进程。
2.加强城市建设。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加强中原经济区的城市建设,一方面要积极提升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郑州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带动区域周边城市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提高中原城市群的竞争力。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在内的城市群。从中原城市群内各城市综合得分可以看出,郑州和洛阳分别排在第一和第二位,说明这两个城市相对于其他城市来说综合能力较强,同时也是中原城市群两个增长极,起到引领城市发展的作用。但是两个城市的竞争力、辐射和影响能力依然有限,其影响长期以来不能涵盖省内周边的一些城市,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受到周边城市影响区的挤压。所以,必须要继续全面提高郑州的竞争力,促使郑州从经济、规模、城市建设与管理、空间布局等方面实施跨越式发展,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同时,提高中原城市群的竞争力,使其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
3.发展软实力。一方面,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独特又显著的文化优势,是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一大亮点,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区也是中原经济区的定位之一。但是,目前在文化资源、旅游资源方面的开发层次和附加值都比较低,尚未把这些优势真正转化为发展力量。因此,必须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文化资源,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高层次的文化及旅游产业,创新文化传播内容和形式,大力拓展文化品牌,真正使中原文化发扬光大、源远流长。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人口优势。2010年7月,河南人口就突破了1亿,同时拥有3 000多万富余劳动力,这样一个庞大的数字曾经被经济学家们公认为中国劳动力市场的“蓄水池”。在人口红利快要消失之际,河南的人口优势将大大发挥,为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所以,要坚持人才优先发展,全面提高区域内人口的综合素质,并要注重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从而把人口众多的压力转化为促进发展的人力资源上的优势。同时还要加快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培养优秀人才。
4.加强与外省联动。中原经济区并不是只靠河南省的力量就能建设完成,也不能仅仅依靠区域内所包含的一些省份来进行建设。一方面,区域内部之间各省要有分工及合作,尤其是在人力资源、科技发展、市场准入及政府服务等主要方面和基础设施、信息平台、环境保护及旅游开发等重点领域,使得每个省份的优势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并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使发展空间能够不断扩展。另一方面,还要完善与区域外其他省份的合作机制,密切与长三角、山东半岛、江苏沿海、京津冀、关中―天水等区域的合作,进一步发挥连接东西南北的纽带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龙,胡慧旋.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调整及对府际关系的影响[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2] 任俊英.构建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思考[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
[3] 田林元.浅谈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0,(35).
[4] 倪鹏飞.关于中原经济区的几个问题[J].中国流通经济,2010,(12).
[5] 王作成.集中力量,打造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增长极和区域竞争平台[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