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文科学的好处范文

人文科学的好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文科学的好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文科学的好处

第1篇:人文科学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青年企业家;成长发展;企业家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9-0156-02

建设创新型国家走自主创新之路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举措就是要大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家队伍建设是关键因素,而青年企业家的成长显得尤为重要。尝试把青年企业家成长障碍划分为外部环境障碍和自我内在障碍两个方面。

一、青年企业家成长的外部环境障碍

外部环境障碍包括社会环境障碍和企业文化环境障碍两个方面。

1.传统的人文环境对企业家的认可、鼓励、支持程度还有待于加强,市场交易中相互信任的文化氛围还没有完全形成,社会信用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2.企业家市场评价机制还没有形成,企业家的价值还有待于社会公众的充分认可,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产权制度和其他相关制度建设还没得到高度重视,非制度因素和制度因素仍然制约着企业家成长和发育。

3.学校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应加强创业和创新教育。学校教育应帮助年轻人形成正确的商业态度,培养年轻人具备批判性的观察事物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与人文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代社会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对一个地区的民风民俗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教育应与实际社会紧密联系,才能使市场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商业态度和工商精神。教育改革中尤其要注重学生现代工商精神的培养和传承,注重创业和企业创新教育。

4.企业内部缺乏不断创新的文化氛围。企业内部管理者安于现状的心理有可能影响到企业家放弃寻求更多可能的创新方案,各个部门之间互不信任,造成内耗影响了企业的效率和效益,员工职业道德问题会使市场环境受到破坏。所有这些表现都与企业家的冒险精神和创新意识难以契合,这样的企业文化环境难以成为企业家追求进取与创新的精神源泉。

影响青年企业家进取与发展的社会环境障碍因素,不是单一的一种因素,而是一种多线式的、交叉网络式的复杂机制所造成的。对青年企业家构成影响的既有间接的渗透式的影响因素,如地域人文传统对青年企业家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影响;同时也有对青年企业家构成直接影响的制度因素和环境因素,如社会体制、法律法规及其价值取向、私人权益和财产保护制度、人力资本的产权制度、市场体系和市场规则、现代企业制度、充分竞争稳定发展的资本市场、企业家人才市场等,所有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对企业家的成长和青年企业家的创新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

二、青年企业家成长的自身障碍

1.缺乏不断的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创新是企业经营者的重要素质之一。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把企业家称为“属于敢于冒险和承担风险的有高度技能的社会职业阶层”。“鼓励个性”、“充满好奇”这两项正是创新精神所必须的品质。

2.更注重眼前利益,创业精神不足。理性主义是现代经济社会的重要特征,韦伯的理性主义精神可以概括为是一种在严格的簿记和核算的基础上的对金钱的追求,新教伦理造就了美国移民的勤勉刻苦,把创造财富视为一桩严肃事业的资本主义精神,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城市上海,历史上也是一座移民城市,世界各地、中国各地的冒险家们纷纷涌入上海的十里洋场,为生活、为未来而打拼、奋斗,富有远见和小心勤奋地做着发财梦。激烈的竞争促使人们不得不全身心投入工作和生活中去,松懈和倦怠者将很快被社会淘汰。青年企业家在奋斗精神、创业精神方面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反映到思维观念上,是一种保守的、封闭的思维方式。一部分青年企业家还缺少那种刻苦勤勉、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创业意识和敬业意识。

3.对金钱和财富以及行政权力的青睐程度较高。很多人认为 “金钱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幸福”、认为“有物质享乐生命才有意义”、 “人活着就是为了挣更多的钱”,一些青年企业家对行政权力的青睐程度较高,认为“有权就有一切”,这样的价值取向严重制约了企业家的成长和发育,说明了市场机制的建构和政府改革还任重而道远,同时也能够从社会心理层面反映青年企业家受“官本位”影响的经营价值取向以及与政府权力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4.对群体主义与责任意识的概念认识不清。公与私,在有些人的观念中,并不是指集体与个人的关系,而是指公家与自家的关系。自家是指以己为中心构成的一个家庭,这个家庭又可以扩大到由单位而形成的社区。自家不是指个人,而是指包括个人在内的一个群体。正是由于这样来划定群己、人我边界,当人们认同一个“私”的单位(自家)时,他不会问为什么,会下意识地将个人与自家联系起来,他认同自家就是自己。虽然这些人也可以把自家扩大到所在的社区,但在对自家认同基础上的行动,不需要也不会进行理性算计,而是依据个人的本能来尽义务,而对于自家以外的事情,则一定会精于理性算计,以从中谋取所有可能的好处。这就是所谓的群体主义的负面效应。相比较来说,把金钱、家庭等放到了较次要的位置,以企业生存与发展为重,把个人的利益放到企业生存与发展之中的价值观念是当代优秀青年企业家所必备的素质。

5.亲情主义价值观念泛化。台湾学者杨国枢等人认为,华人在家族中所集聚的生活经验、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对其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以至于他们在参与家族以外的组织活动时,往往会自然而然地将家族中的结构形态、关系模式及处事方式推广、泛化或带入这些非家族性的团体或组织。待人接物时以特殊主义而不是普遍主义为基础行事,对圈里人和圈外人的态度截然不同。把这种价值观念泛化到商业伙伴上,反映到企业经营活动中,便是毫无原则的互信、互助、互谅、互让等品格特征。

青年企业家自身存在的创新障碍,如理性主义与创业精神、对金钱财富和行政权力的态度、群体主义和责任意识、法律规范意识与亲情主义等问题和中国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学校教育不能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工商精神和经济伦理,缺少创业教育等问题,尤其应该得到高度关注。也就是说包括青年企业家群体在内的所有企业家应该注重自身修养,自觉克服创新障碍,而所有的学校教育都应该成为培养工商精神和企业家创新精神的摇篮。

青年企业家成长的自身障碍主要体现在他们的创新特质及其所构成的主要要素诸方面,主要包括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问题、理性主义与创业精神、对金钱、财富和行政权力的态度、群体主义与责任意识及法律规范意识与亲情主义五个方面。尤其应该得到高度关注的是青年企业家自身存在的障碍,如理性主义与创业精神、对金钱财富和行政权力的态度、群体主义和责任意识、法律规范意识与亲情主义等问题和中国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学校教育不能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工商精神和经济伦理,缺少创业教育等问题。

三、优化青年企业家成长环境的对策思考

1.发挥各级政府的积极作用,推动青年企业家成长的环境建设。各级政府要加快职能转型步伐,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区域文化创新的自觉意识,在人文环境优化过程中积极发挥领导和引导作用。推进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产权改革,健全各类法规制度,保护企业家的私有财产和合法权益,为企业家创造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和外部环境,加大企业家人才市场建设工作力度,建立良好的经济环境,营造健全的企业生态,加强创业的宣传教育。

2.区域文化创新,营造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型文化理念。要进行区域文化创新,必须要实现文化观念和文化精神的七大转变:一是要弘扬创业文化,实现从官本位思维向商本位思维转变。二是要弘扬创新文化,实现从墨守成规、小富即安向勇于创新、大富思进的转变。三是要弘扬合作文化,实现从利己独赢向合作共赢转变。四是要弘扬信用文化,实现从重即期利益向重长远效应的转变、从守财向守信的转变,提高信任度。五是要倡导开放思维与流动意识,实现从静态封闭向动态开放转变。六是要倡导精细意识,实现从浮躁盲从向务实坚定转变。七是要有良好的社会制度文化,政府应着力打造重商、亲商文化,培育创新、创业精神,构建合理的政商关系。

3.积极培养青年企业家的“商性”观念。所谓“商性”即重视“工商”的市场经济文化精神,体现了人们在市场经济规范中注重功利,细心经营,以最大化为价值取向的思想观念,从广义来看也可以说是与市场和商品交易相关的沿袭着理性主义、功利主义和世俗主义的文化精神传统。从“商性”视角来培育企业家乃至青年企业家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更能体现企业经济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的功能和目的。

4.加快人文科学的建设,提高青年企业家的人文素养。加强人文科学的建设和普及应从三个方面做起:(1)要从思想上重视人文科学的发展,全社会都来关注人文科学的发展,(2)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支持人文科学的建设和发展,应该鼓励高等学校发展人文学科,加大对人文学科的投入,促进人文科学成果的呈现;(3)采取各种方式在企业家和企业管理人员中做好人文科学的普及与传播工作。

5.塑造企业家的社会形象,形成良好的企业家成长的社会环境。大力宣传企业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企业家对国家和企业所作的贡献,突出企业家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引导各级政府把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作为抓先进生产力的具体措施,创造有利于优秀企业家脱颖而出的良好社会基础和舆论环境。

6.充分发挥青年企业家协会的作用。青年企业家协会的发展需要在职能定位、职能开放等方面作积极的探索,进而提升整个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战斗力。组织领导青企协工作,需要对宏观经济环境、整体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实现整体工作格局、工作节奏系统项目的创新发展。要严格按照法律和章程独立自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实现健康发展,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强化服务手段,进一步营造有利于青年企业家健康成长和建功立业的舆论环境、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为广大青年企业家铺路搭桥,真正把青年企业家协会办成会员之家,做到既重视青年企业家的作用,又关心青年企业家的成长,更能帮助青年企业家创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严浩仁.企业家成长环境和培育机制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2]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企业家看社会责任——2007中国企业家成长与发展报告[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第2篇:人文科学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西南联大;课程设置;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1)35-0011-03

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在风雨如晦的年代,在简陋艰苦的条件下,西南联大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成就,它集结了当时国内最著名三所大学的顶尖教授学者,并培养出大批杰出人才,其中许多成为蜚声中外的第一流科学家。西南联大办学的成功经验一直吸引着后人对其进行研究的兴趣。据调查显示:“研究杰出人物(联大教授)、校歌校训碑文、史料、大学制度、人才培养、办学实践和联大精神等,是国内西南联大研究界较为关注的热点论题,而系科建设、历史贡献、课程教材、教育教学等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1]教学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又是教学赖以开展的依据。所以,本文试图从西南联大的课程设置与教学管理入手,?研究西南联大在这两方面的特点,希望能为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一、培养通才的育人理念

一所学校的课程如何设置,教学怎样实施,都是以其办学者的育人理念为指导的。深究西南联大育人方面的成功经验,同样也是源于它先进的的育人理念――培养通才。

联大九年,实际主持校务的是原清华校长梅贻琦。在西南联大,他极力提倡通才教育的办学理念。从他的《大学一解》一文中,可以具体了解到他关于通才教育的精辟见解:“今日而言学问,不能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三大部门,曰通识者,亦曰学子对此三大部门,均有相当准备而已,分而言之,则对每门有充分之了解,合而言之,则于三者之间,能识其会通之所在”,[2]即他认为自然、社会、人文科学内部有联系和相通之处,通才教育即是提倡在高等教育阶段,让学生广泛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受到“知类通达”的训练,从而在广博的知识基础上,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使学生毕业后既能胜任专业工作,又能适应复杂社会生活的需要。

二、适应通才教育理念的课程设置

1.注重基础

首先是对基础课程设置严格把关。每门课设置前都要经过认真的讨论和严格的论证。在基础课中,共同必修课由校务会议讨论决定,各院系的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则由系主任制定后交由校务会议审查通过,课程才能开设。其次由名师讲授基础课。为了加强基础课程的教学力量,西南联大绝大部分课程都由知名教授参加任课,即使是大一国文、大一英语等这种全校性的班次较多的课程,也不例外。第三对基础课要求严格。除了开课授课的要求外,对于基础课的考核也非常严格。联大规定:“所有必修课程不及格不能补考,必须重修。如果隔一年再修习,即使及格也不给学分。有些专业基础课有连续性,先行课程不及格,不得修读后续课程。”[3]想完成低年级的基础课程并随班升级按时毕业,必须要下一番功夫。

2.注重学科的交叉性

西南联大在课程设置上,学科的交叉性非常明显。首先,共同必修课的结构体现了文理渗透的特色。例如,各院系的学生必修国文、英文和中国通史。文学院、法商学院和师范学院的学生还须在在普通数学、普通物理、普通生物学、普通化学等自然科学中选习一门。理学院和工学院的学生须选学一门社会科学和两门非本系的自然科学课。

其次,院系内部课程结构体现学科交叉的特点。西南联大共五个学院,26个学系,下面没有具体细分到专业,这是与培养通才的育人理念相符的。每个系相当于今天的院,如国文学系、土木工程系、生物学系、经济学系、法律学系,等等。每个系内部所学知识面非常宽阔,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并触类旁通。

3.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梅贻琦教授在《大学一解》中还提出:“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以无通才为基础之专家临民,其结果不为新民,而为扰民。”[2]由此可见,梅贻琦所提倡的通才是指向社会的,是为社会所需的,所以西南联大在课程设置上也注重与社会保持紧密关系,体现它的实用性与创新性。如理工科为适应战时环境增开了一些配合军事需要的课程,如堡垒工程、要塞建筑、军事运输军用结构等。在文科方面,身处西南边陲,师生因地制宜,他们对云南的气象、人文、地理等方面进行研究,并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为抗战中的工程建设、交通运输等工作提供了依据。如赵九章、李宪之进行边疆气候问题研究,写出了《大气漩涡运动》、《台风预报法》等著作和论文。[4]

三、通才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学管理

1.学分制保证了学生所需要的知识积累

西南联大实行学分制,还规定学生在校必须学习四年(师范学院为5年),因此又称为学年制兼学分制。每学期每周授课1学时的课程为一学分,实习或实验2~3学时算一学分,学生每学期所选课程以17学分为准,不得少于14学分,也不得超过20学分(经特批可超过)。学生在4年中修满132学分,党义、体育、军事训练及格,缴清规定之一切费用,经审查合格,方得毕业,并授予学士学位(毕业论文2学分,作为必修科目选习)。[3]实行这种学分制,保证了学生在校期间的知识积累,促使学生去认真学习各种必修课和选修课。另外,由于教授们的要求也严格,所以想要按时完成学业,学生必须认真努力。这样下来,在联大学习了四年之后的学生都会有紧张而充实之感。

2.灵活的选课制照顾学生兴趣贯通文理

为了配合这种学分制,西南联大进一步实行选课制,并把它切实落到了实处。在学生必须修满的132个学分中,选修课占的比重非常大,如在文学院,必修课为50学分,选修课为86学分。其它学院虽然在比重上略有差异,但基本上都是选修课的比重大于必修课。据初略统计,联大教师九年来开设的课程,多达1600多门(重复的课程不计)。在这1600多门课中,选修课至少在800门以上。西南联大的选课制有一个特色就是选修课程没有专业和院系的限制,文科学生都可以选修理工科的课程,这种制度把通才教育贯通文理的意识能落实地恰到好处。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专业方向和兴趣需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自由度较大的个性选择,同时也可以促进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开放的旁听制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身素质

可是选修制也有人数和学分的限制,这对于一些想在专业上得到更加广阔发展的学生来说未免不是一个束缚。但是,西南联大还有另外一种制度,让这些学生没有后顾之忧,即旁听制。不需要审批,不需要完成作业,没有考试,完全自由。而且西南联大继承战前北大的传统,也向社会开放,一切有轰动效应的课程,旁听者十分踊跃,窗外都挤满了人。在联大这种现象是十分普遍的,学生们如果选不上自己心仪的课,就会去旁听,同样能学到自己想学的知识。这种极度自由又充满着学术气氛的环境,使学生在知识上融会贯通,自由驰骋。

学分制、选课制、旁听制这三种教学管理制度紧密结合,既很好地完成了专业学习,又充分照顾了学生的兴趣,为学生走向社会后的发展打开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四、对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启示

1.树立专中求通的育人理念

“通才教育”强调以人为中心,以人的自我实现为目标,要求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强调学生拥有宽广的知识面,注意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选择和独立自主的能力。而专才教育强调以专业为中心,在某一专业领域有较多的专业知识,强调人才的专业性、技能性、职业性。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西南联大虽然贯彻的是通才教育的理念,实际在注重学生知识广博的基础上,也没放松对学生专业素养的要求。

随着时代的进步、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渴求。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既需要有技艺精深的应用型人才,也要有综合创新能力的研究型人才,所以高等教育进行课程改革时也要注意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专中求通,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

2.进行科学的课程设置

一所大学的课程设置直接体现着这所大学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办学特色。总结西南联大的成功经验能得出以下三点启示:

首先,重视基础课给学生以宏观的通识。先让刚进大学的学生获取知识,受到扎实严格的基础训练,培养他们的专业发展意向和严谨的学风。然后,再结合他们的兴趣和特长来确定各自发展的方向。其次,进行学科之间交叉,而不是把专业限定在一个狭小的范围里,使学生不止学习自身专业的知识,相关的、类属的、边缘的知识都能学习到,又加强了学生的应变能力,有利于今后的进一步发展。第三,注重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创新性,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3.严格有序的教学管理

学分制和选课制能够促进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这种教学管理制度的实施是以开出大量的、高质量的选修课为前提的,选修课多为学科交叉、加深加宽学生专业知识和拓展知识面的学科课程。由于师资数量有限,要求教师必须一人开多课,一课多人开。这就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促使他们不断钻研业务,提高知识层次和教学水平,以便开出高质量、受欢迎的选修课供学生学习。

允许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有选择修习课程的权利,使学生可以在课程计划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能力和发展需求,适当调整学习的内容、速度和方法,又可以设计和规划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因此,借鉴西南联大的成功经验,建立多样化课程,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自己的学习,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责任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西南联大已经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珠,但是它的炫目光彩依旧闪烁在今人的头脑中。它在办学方面的成功经验,仍然值得我们对它进行深入而全面的研究。中国的高等教育需要发展,除了继承还需要发展和创新,我们应该争取比西南联大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伊继东,冯用军.中国西南联大研究三十年(1978~2008)――一种词频计量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2]杨东平.大学精神[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

第3篇:人文科学的好处范文

一、研究数学人文价值的意义

1. 新课标的需要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了数学教育中对数学文化传播的要求,“数学文化”应尽可能有机结合中学数学课程各模块的内容,选择介绍一些对数学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反映数学在人类社会进步、人类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同时也反映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2. 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数学不只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文化;不只是一种知识,还是人的一种素质.

3. 时展的需要

数学正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人文科学、社会科学领域. 世界上很多经济学家,常常是先获得了数学博士学位后才研究经济的. 有人曾用概率统计法研究《红楼梦》作者的语言习惯,发现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是很一致的. 说明曹雪芹曾创作了后四十回,至少留下了后四十回的部分手稿.

二、数学的人文价值的体现

1. 数学的哲学价值

自从有哲学以来,数学就一直影响着哲学,就成为哲学问题的一个重要来源,为哲学的思考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环境. 古希腊时代的许多大哲学家,多数是大数学家. 在他们眼里,数学与哲学是同宗同源的.

2. 数学的美学价值

数学文化的美学观是构成数学文化的重要内容. 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

3. 数学的文化价值

数学是科学的工具,在人类物质文明的进程中已充分显示出其实用价值. 数学更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价值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三、数学人文在教学中的实施

1. 用哲学的观点来剖析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许多知识都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可以用运动变化观来理解函数的概念,用运动和静止的基本原理来理解不等式的应用,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来理解数列的项与通项,用联系转化观来理解“数形结合”,用对立统一观来理解圆锥曲线,等等.

2. 用审美的眼光来欣赏数学

数学美是一种科学美,数学家们将自己的劳动成果按他们的美学观以自己最满意的形式总结出来并呈献给人类的美.

3. 用创造的激情来体验数学

数学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在对定理、结论、解题方法的探索中,都需要学生具有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同时也正是通过这种数学活动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探索和猜想,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问题,通过一题多解、妙题巧解、解题优化等教学策略,来培养学生的“奇思妙想”和“独到见解”,使学生逐步养成创造性思维习惯,让创新成为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

4. 用无畏的精神来学习数学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缺乏自信,不愿意独立思考问题;有的学生缺乏钻劲,考虑问题常半途而废:有的学生缺乏勇气,在困难面前常退缩不前.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提高能力,更要培养学生一种无畏的探索精神,陈景润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华罗庚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写出了《堆垒素数论》;康托创立了集合论被诬为“疯子”. 在数学发展的征途上,数学家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甚至生命. 而学习数学同样需要付出努力,任何投机取巧都不能成功.

四、对数学人文价值的思考

1. 观念上体现人文价值

数学教育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和方法以外,还应担负起人格教化的目的. 实践证明,单纯的强调数学教育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是对数学教育的削弱,对人的精神品格的形成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 只有把技术、文化、人格三位一体统一于科学文化这一范畴,才能真正使数学教育的技术和文化素质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因此,我们在数学教育中应有意识地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和道德教化.

2. 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上渗透人文价值,数学是研究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在学生身心发展还不完善,知识层次还没有达到一定水平时,一味强调“科学性”的一面,这无异于拔苗助长,还会给学生造成“高处不胜寒”的恐惧感和神秘感. 因此,在数学教育中应根据学生情况,在注重“科学性”的同时恰到好处地渗透“艺术性”、“通俗性”等人文方面的性质是十分有好处的. 3数学教学中培养人文价值的有效途径1. 课堂教学中2. 在课下的交流中3. 在研究性学习中

后 记

第4篇:人文科学的好处范文

阐释“大学语文”在提高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改善思维方式、培养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和为此做的一些探索。

【关键词】

大学语文;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

现代社会是一个经济、科技、文化迅速发达又高度综合交叉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人类遇到的问题已不再是单纯的科技或经济问题了。高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单一型理工科人才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了,培养既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又有较高的人文素质的文理兼备型人才已成为高等院校的目标。大学语文作为提高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基础课已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所重视,并以不同的形式开设了此课。那么,大学语文在提高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究竟有什么样的作用,如何发挥这种作用,本文结合自己在教学中所形成的感想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大学语文对提高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塑造崇高的民族精神

任何一个伟人,都是同他的国家、民族息息相关、同呼吸共命运,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的。没有爱国情操,再聪明的人,专业再好的人也不会给他的国家、民族贡献什么。所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是十分重要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大学语文课本中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历史上众多的爱国形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些是怎样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呀。每当读到这些篇章的时候,有谁能够不为他们的爱国精神、民族气节感动吗?所以,大学语文以其独有的特点,在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锤炼学生崇高人格、净化精神境界、塑造民族精神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改善理工科学生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对一个人很重要,它是一个人的极为重要的素质。孔子就是非常重视思维方式的,有一次他跟子贡讲:“你以为我是学得很多才懂得这样多吗?”子贡说:“对,我是这样认为的。”孔子说:“不对,我是‘一以贯之’,抓住了问题的核心。”可见,思维方式十分重要。理工科教学往往偏重于原理的学习、演绎的训练,常常进行数字的运算。因此,思维方式表现为缜密,逻辑性强,而人文科学更多地运用归纳的方法,在思维特征上表现为形象性、具有跳跃性,特别是人文科学更需要想象与直觉,例如,小说、诗歌、戏剧等艺术形式都是用形象来表现思想的,很少从原理出发,很少用演绎的方法。因此,从思维结构上讲,人文学科的训练,极有利于理工科学生发展在学习过程中所缺乏的直觉思维。直觉、想象、归纳、类比这类思维方式是发散状态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发散思维对于人的创造力具有开拓意义,创造力与发散思维是成正比的。大学语文课的内容都是形象性极强的,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极有好处,因此,理工科院校开设大学语文,在完善学生的思维结构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而这一点又是极为重要的。

(三)培养非智力因素

关于这个问题,已经引起很多人的重视,1995年,美国出版了一本《情感智商》,作者戈尔曼在大量证据的基础上指出:情商对一个人事业成功、生活幸福所起的作用远比智商要大。其实,情商讲的就是非智力因素,就是一个人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有效地控制自己,正确地认识别人,正确地认识个人、集体,增强自己适应社会的各种能力等等。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仅要教给他们一些具体的知识,同时,还要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中国人是最重视与人相处的,所以,在这些作品里,这方面的观点、见解很多,如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达而达人”。所以,大学语文在增强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

二、如何发挥大学语文在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大学语文在提高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那么,如何更好地发挥这种作用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教学内容方面

1、选择思想性强并且学生感兴趣的作品来讲

大学语文所包含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很多学校都把它作为选修课,而且课时极其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取舍、精选。选取那些思想性强的历代优秀作品来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而且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受到教育。这些作品饱含着作者热爱祖国、同情广大受苦人们的思想感情,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高尚的思想境界,从而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可以把作品和作者的生平、当时的历史背景结合着来讲。教学实践证明,文史结合的教学方式是学生比较喜欢的。

2、选择贴近现实生活的内容

譬如,很多学生,特别是理工科的学生常常有读错、写错、用错字的现象,这对将来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在大学语文课上,结合学生讲一些字的特点、构造理论等内容,不仅有利于他们改正常写错字的不良习惯,也使他们对中国汉字有个全新的认识,同时,对汉文化也有了一些了解。如果能用学生感兴趣的方法,如作业等,让他们自己学习字词,并养成习惯,这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二)教学方法方面

1、注重教学方法的科学性

以往的大学语文往往采用以讲授为主,甚至单一讲授的教学方法,但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置学生于被动,往往束缚学生的思维,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科学的教学方法就是指在达到教学目的的前提下,因教学内容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目的是让学生有更广泛的参与空间,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更有效地实现大学语文改善理工科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目的。

(1)广泛地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师不再把所有的问题都告诉学生,而是启发和引导他们自己去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很多,例如设计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它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定向思维。设计一些具有探讨价值和意义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讨论的方法也是充分可行的。

(2)运用多媒体教学。理工科院校的学生往往功课很忙,让他们拿出大量的时间去阅读众多的优秀作品,有时不太现实。因此,教师可以给学生看一些优秀作品的录像。当然,教师也可以把大量的影音资料放在大学城空间里,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播放观看。看影像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看过之后,教师再结合片子讲讲作品的时代背景、思想内容等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当然,以观看录像的方式来欣赏作品,对作品的理解肯定是不够的,但在不可能阅读作品的情况下,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3)读书汇报方式的运用。读书汇报从某种角度上说,应该属于讨论的一种。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加之世界观的成熟,对很多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就大家普遍读过的某篇作品、某部书,请有代表性的学生把自己的见解陈述给大家,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同时,在众人面前组织语言、陈述见解,这本身也是对学生心理素质、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而这些素质也是适应社会所必须的重要素质。

2、注重授课艺术,增强课堂感染力

第5篇:人文科学的好处范文

一、开启化学之门,让学生感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一个物质的世界.这些物质,无时无刻不在变化:食物为我们提供营养;由于地壳变动而埋没在地下深处的古代树木变成了化石燃料;化石燃料为我们的生活提供能量;铁器在潮湿的空气里逐渐生锈;汽车上蓄电池充电和放电;等等,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发生的化学变化.通过生动、具体的化学变化现象,逐步形成“物质是变化的”观点.人类为了生活和生产,在长期跟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有关物质变化的知识,从而逐渐认识到,自然界里一切物质变化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原因和条件.掌握了物质变化的原因和条件,就能进一步控制物质变化的发生,以达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目的.

二、结合生活实际,学习应用化学知识,提高化学学习

兴趣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化学课堂,教师应善于捕捉生活素材,采撷生活化学实例,积极开发和挖掘学生感兴趣的和富有时代气息的教育素材,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在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中的广泛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使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1.衣.我们的衣服布料多种多样,它们是如何制成的?人们喜欢穿的羊毛衫和羊毛外套,也不都是出在羊身上的“羊毛”吧!课本一开始就在“奇妙的化学”中提供了几个让学生感兴趣的疑问,其中一个就与“衣”有关,“以石油、煤炭等为原料是如何生产出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的衣服、塑料制品的”.这些足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学好化学,解释身边的有趣现象.

2.食.在炸油条时,向面团里常加入纯碱和明矾,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发明油条的人可能并不懂得化学,但是他不自觉地利用了三个化学原理,才得到受人喜欢的油条.做油条的第一个反应:Na2CO2+H2O = NaHCO2+NaOH.第二个反应是生成的碳酸氢钠受热分解成碳酸钠、水和二氧气化碳:2NaHCO2

Na2CO2+H2O+CO2 .两个反应结果使面团里形成了许多充满二氧化碳的微小气室,气体受热会发生膨胀,所以在炸油条时,油条迅速膨胀起来.上面两个反应结果会产生较多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钠是强碱,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巧在发明油条的知道用明矾,来中和氢氧化钠的碱性.氢氧化铝是胃舒平的主要成分,它能中和胃中产生过多的胃酸(盐酸),保护胃壁黏膜,因此患有胃病的人,常吃油条有好处.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小小原理,食的学问很大.通过学习化学,可以知道,食物为我们提供了哪些营养素,这些营养素又是如何供给我们身体活动的能量的.

3.住.我们居住的房屋经过一系列的变化,由原来的茅草屋变成了现代的高楼大厦,与化学也是密不可分的.建筑用的水泥、钢筋、砖瓦,装修用的油漆、木板,哪一样也离不开化学.那么,这些东西是如何通过化学方法制得的?需要什么原料?这又给学生出了难题,原来化学这么有用!

4.行.汽车上哪件物品不是化学制品;我们穿的拖鞋、凉鞋,不也是化学的成品吗?

学化学是为了用化学.新的化学课程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培养人与环境、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意识.因此,学生要在生活中学习知识,也要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学生可利用日常用品做家庭实验,利用所学知识解释身边的现象,从而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从丰富、生动的生活中寻找学习主题,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应用和价值.

三、有效组织、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创新和

思考能力

第6篇:人文科学的好处范文

论文摘要:对于语言的意义和存在的探讨,其渊源可追溯到古希腊,最初对这个世界产生疑问的哲学家都对语言有自己的见解。西方哲学在历史上经过了不同重心的发展。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哲学从认识论哲学转向语言哲学后,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在这一转向思潮当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本文首先对语言与哲学的关系的历史渊源进行了简单回顾,接着分析了索绪尔的主要语言学理论及其所体现的哲学思路。他在语言学领域和哲学领域都做出了自己独一无二的贡献,并为其他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灵感与启发。

⒈ 语言与哲学

语言是一个纷繁多彩的世界,因为语言,我们可以了解我们的祖先,历史,文化和文化,甚至了解各个地域不同的文化和历史;因为语言,我们得以继承这些美好的传统和文化并继续发展我们的人类文明;因为语言,现代的我们还整日沉浸在语言带给人类的美妙当中。关于语言的奇妙,语言的起源问题,语言的本质,语言的功能,语言的发展或者灭亡,语言与其他学科的关联等等,除了我们的感性认识之外,一直以来都是哲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的对象,并有着各种各样的研究成果。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就是研究客观世界上的一切普遍规律的科学。哲学思维和对语言问题的思考密不可分,二者的联系历史悠久,和人类的其他活动相比,哲学思维不能脱离语言,以为思维的对象和思维的过程本身,都必须依靠语言才能转变他人思想所能把握的东西(高名凯 2010:8)。

如陈嘉映所说,人类对于自身所处的世界的好奇使他们从来没有停止对语言的研究活动,柏拉图曾评论,语言这个题目也许是所有题目中最重大的一个。他又说,“语言又与历史、艺术等不同,语言和概念的关系更为密切,乃至我们经常无法区分概念和语词,于是一切概念考察都是语词考察,语言哲学就不再是哲学的一个分支,而是哲学本身了,或者说是‘第一哲学’”(陈嘉映 2003:4)。从这些分析我们得知,语言在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尽管陈嘉映的论述最终回归到不宜将哲学等同于语言哲学,因为语言学家和哲学家都进行观察,概括,推论,但二者目标不同,语言学家旨在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内部机制,直到掌握这一机制,而哲学家是从理解语言的机制出发走向理解世界,希望有一种更深层的理解方式。

从古希腊众多哲人如苏格拉底,柏拉图等的语言思考,到中世纪热衷于宗教领域语言的探讨,集中在《圣经》的诠释,一直到近代哲学,语言学和语言思辨的发展受到了近代科学发展的影响,在20世纪初哲学的语言转向后,由语言取代认识论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课题后,现代语言学开始形成,而对现代语言学起奠基作用的就是瑞典语言学家索绪尔。

⒉ 语言学总论

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索绪尔指出,

“语言学的任务是:a 对一切能够得到的语言进行描写并整理它们的历史,那就是,整理各语言系的历史,尽可能重建每个语系的母语;b 寻求在一切语言中永恒地普遍地起作用的力量,整理出能够概括一切历史特殊现象的一般规律;c 确定自己的界限和定义”(索绪尔 1983:26)。

⑴ 语言和言语

语言和言语的区分是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理论的出发点。他认为,人类的言语活动是复杂的一个民族的表达能力系统,同时与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等领域都有联系。在言语活动中,索绪尔强调把语言和言语区别开来。简要说,语言是一代人传给另一代人的语言系统,包括语法,句法和词汇,他潜在地存在于一个语言共同体的成员的意识中。它是社会现象,也是社会的产物,不属于语言共同体中的个别成员。言语指我们具体说的话,或者指说话者可能说出或者可能理解的全部内容。语言指社会上约定俗成的方面,言语指具体话语,是语言的具体表现(涂纪亮 1994:227)。

“把语言和言语分开,我们一下子就把(1)什么是社会的,什么是个人的;(2)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从属的和多少是偶然的分开来了” (索绪尔1983:35)。

根据这种区分,索绪尔提出设立两门语言学,即语言的语言学和言语的语言学。其中,前者是主要的,它以实质上是社会的、不依赖于个人的语言为研究对象,这种研究纯粹是心理的;后者是是次要的,它以言语活动的个人部分、即言语,为研究对象,它是心理的和物理的(1983:41)。虽然索绪尔强调语言和言语的这种区分,但没有将这两者完全割裂,而是也强调了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他举例说明语言和言语相互依存,语言既是言语的工具,又是言语的产物。如果语言离开了言语的具体表现,语言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具体存在。这种区分的意义就在于我们可以有目的地展开研究,而且在互相联系的基础上能够又研究整体,这种哲学思路就是一种强调系统依赖性的相对主义,而这一思想在哲学领域也引发了新的思考。

⑵ 能指和所指

语言单位是一种由两项要素联合构成的双重的东西。这个要素分别是概念和音响形象,而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就是符号。索绪尔提出用两个术语,分别是所指来代表概念,能指来代表音响形象。“这两个术语的好处就是既能表明它们彼此间的对立,又能表明它们所从属的整体间的对立”(1983:102)。

能指和所指紧密相连,不可分离,但它们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语言的实体是只有把能指和所指联结起来才能存在的,如果只保持这些要素中的一个,这个实体就将不存在。如果将能指和所指分开,可能会造成误解。例如,一些偏心理学的概念,“黑”、“听见”等等,就其本身而言,需要和音响形象结合起来才能有意义。但是,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或者,我们可以更简单地说:语言符号是任意的。符号的任意性原则支配着整个语言的语言学,它的存在可以解释很多现象。在他看来,语言间的差别和不同语言的存在就是任意性的证明。

索绪尔分析道,“符号正因为是连续的,所以总是处在变化的状态中”(1983:112)。这句话看似矛盾,但是仔细体会后就觉得不无道理。语言具有稳固的性质,始终是前一时代的遗产正是因为时间的作用,语言时时刻刻被大众使用,处于时间当中的这种连续性保证了它的不变性。符号在时间上的连续性与在时间上的变化是相连的,这种变化具有必然性。因为首先,在时间上的连续性就是说语言处于大众中,处于社会成员中,这种社会力量和集体的惰性都抑制了语言的改变,另外一方面是,语言处于时间中,因为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人们可以在声音和概念之间建立任何关系,所以,符号中的两要素以不同的程度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的同时,语言在各种能够对声音或意义发生作用的力量---社会力量---的影响下也变化并发展着。这种发展是语言无法逃避的,一段时间过后,我们总能意识到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转移(1983:114)。

索绪尔的能指与所指语言学理论,将语言看成一种符号系统,在这个系统当中,彼此之间的关系才决定价值和意义。所以这一点,对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维,因为符号的概念可以延伸到各种风俗、仪式、宗教、建筑、绘画和音乐等等方面, 因此,可以说他的理论为现代符号学奠定了基础作用,并开拓了发展前景(刘艳茹 2007)。

⑶ 共时与历时语言学

从符号的不变性和可变性出发,索绪尔提出两种不同的研究方式。既然语言符号有不变性,它就可以作为不变的固定的符号系统存在于某一时间段中,另一方面,既然它又在时间范畴内可变,就是在前后相继的时间段中不断演化。为了研究同时轴线上的语言现象和连续轴线上的语言及其变化,诞生了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分别研究语言的状态和演化的阶段。

索绪尔将历时与共时研究区分开,目的就是界定语言学的内容。“共时语言学研究同一个集体意识感觉到的各项同时存在并构成系统的要素间的逻辑关系和心理关系。历时语言学,相反地,研究各项不是同一个集体意识所感觉到的相连续要素间的关系,这些要素一个代替一个,彼此间不构成系统”(1983:143)。

这种共时性思想就是一种结构主义的思想。语言学的研究就是符号的形式关系,因为符号本身没有任何价值,其价值完全依赖于它在符号系统中的位置。也就是说,在符号系统这个结构中,价值来源于各个符号之间的关系。结构其实是一种系统,在这个系统当中的成分以相互依存,相互对立或者相互矛盾的关系存在,事物的本质并不在于它们本身,而正是在于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看来,结构主义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在观察事物的时候不仅是注意这一客体的存在,而是更应关注它与周围事物方方面面的关联。由此,我们才能更为全面的认识。

⒊ 结语

因为索绪尔提出的这些理论,他的语言学被称为结构主义语言学,中心论点是:语言是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成分完全由它们在系统中的相互关系界定。结构主义语言学为此后的一些语言学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理论原则。首先是索绪尔的弟子们建立的“日内瓦语言学派”,其他主要代表还有雅各布森等积极参与的布拉格语言学派,以布龙菲尔德为代表的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派,他们吸收了一些索绪尔的观点,并加以继承,发展或延伸,总之在各自领域都有成就都做出了贡献。

索绪尔创造了自己的语言研究模式,这为哲学研究也注入了新的动力。结构主义形式的语言学一方面强调语言返回自身,成为一个自足的系统;另一方面又把这种形式主义的语言观和方法论推广到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历史学,文学批评和精神分析等各个领域中,使结构主义语言学事实上获得了一种“第一哲学”的地位。(钱伟量 2003:2)由索绪尔引发的所谓“语言学转向”,人们对语言意义和存在的问题的思索使得语言成为焦点。索绪尔的语言观不仅直接促进了现代语言学的建立和发展,这些理论中体现的哲学思路,对其他人文科学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例如,结构社会学、结构经济学和结构人类学等等用这种结构主义方式研究的领域(张一平 2006:12-17)。综上所述,在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观影响人文科学领域后,他的影响还会延伸到更多科学领域,为更多研究者提供灵感和启发。

参考文献

[1]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高名凯,石安石主编.《语言学概论》。北京:中华书局,2010.

[3]刘艳茹.《索绪尔与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J].外语学刊,2007(4).

[4]钱伟量.《语言与实践——实践唯物主义的语言哲学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5]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岑麒祥、叶蜚声校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第7篇:人文科学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健康教育实践 思考

中图分类号:R197.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8-275-01

孕产期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医学与人文科学交叉的学科在医院临床工作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实现卫生部《健康中国2020》目标,按照四川省卫生厅要求,金牛区妇幼保健院参与了四川省妇幼保健院-惠氏公司“孕产期健康教育项目”,从2008年9月到2010年6月,历时18个月,认真组织落实“项目”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1 加强组织领导,为“项目”实施提供保障

1.1 建立健全组织网络 为保证“孕产期健康教育项目”的顺利开展,医院成立了由院长任组长,各相关科室科主任为成员的活动领导小组,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保证人员、工作落实到位。

1.2资培训 为不断增强医务人员的健康教育咨询及服务能力,加强了讲师的业务水平的专项培训,使医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理论水平,为孕产妇提供更专业的健康指导。

2项目实施的内容与方法

2.1项目实施范围 在我院建卡的孕期妇女及住院分娩的孕产妇和家属。

2.2设施设备 根据项目实施方案配备了齐全的教学设施设备,有布局合理的孕妇学校及电视机、DVD机、投影仪等电教设备。

2.3教学形式和实施内容 统一使用四川省妇幼保健院提供的影像教材、孕妇读本和宣传资料,采用授课、看录像、发放健康教育资料等不同形式。开展了孕早期保健、孕中期保健、孕晚期保健、孕产妇心理调节、分娩期保健、产褥期保健、新生儿保健等专题讲座,通过提问、交流、游戏等形式达到互动。坚持每月两次孕妇学校,一次育儿班,覆盖人数达到建卡总人数及儿保数的90%。

3项目评估指标

项目实施年内我院产科门诊建卡2700人,参加孕期全程5次课2401人,听课率达89%;住院分娩2345人,参加工休座谈会达到100%;孕期参加全程4次小组活动率达87%;孕期教材拥有率100%;工作人员对出生缺陷预防知晓率≥96%;孕妇对出生缺陷预防知晓率≥80%;孕妇产前心理焦虑状况下降率≥70%。剖宫产率下降。

4 效果

项目年内开展孕妇学校课36次,孕妇沙龙9次,育儿班18次,参加活动3000余人次,发放孕妇读本3000余册,为孕妇提供孕期健康咨询和口腔保健特殊服务30000余次。通过项目的开展,促进了医院健康教育工作的不断完善和提高,拓展了医院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路。孕产妇和家属通过宣传教育,掌握了母乳喂养的好处、预防接种知识、新生儿保健和产褥期保健知识,牢固树立了科学育儿的新观念。

5思考

5.1增进医患沟通和信任 通过孕产期健康教育,加强了医务人员和孕产妇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进了孕产妇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减少了医患纠纷。

5.2提高了病人满意率 通过孕产期健康教育,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得到展示,自我价值得到体现,医患关系和谐,对医院的医疗质量起着良性的积极的影响,对树立医院的良好形象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5.3降低了剖宫产率 孕产期健康教育使孕妇掌握了分娩方法和技巧,减轻了产妇的心理压力,减少了焦虑,普及优生优育知识,促进了自然分娩,使产妇了解了剖宫产和自然分娩的利弊,掌握了分娩技巧,导致分娩更人性化。孕妇认识到分娩是一个正常、自然、健康的心理过程,使孕妇增强了自然分娩的意识和信心,从而促进了自然分娩,降低了剖宫产率。

5.4医院健康教育工作有了新的提高 科学的健康教育理念深入渗透到每一个医务工作者,使医院的健康教育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拓展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不断适应新形势下健康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和新模式。

参考文献

第8篇:人文科学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 文化素质 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089

从根本上讲,教育乃至高等教育都是一项公益事业,其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是,长期存在的中学文理分科以及高等院校尤其是高等理工科院校专业面过窄等问题,与上述要求是相悖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均衡而全面的发展。就中学的文理分科而言,其结果是理科学生不再学习地理、历史,也不再阅读经典的文学著作,不懂得或者说不甚懂得欣赏音乐和美术,知识面狭窄,人文精神淡薄;文科学生则远离物理、化学,渐渐淡忘了最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得不到应有的训练和培养。高等理工科院校专业面向过窄、针对性过强,其好处是能够缩短毕业生适应工作岗位的时间,满足用人单位眼前的要求,但从长远看,由于学科专业基础薄弱,缺乏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不足,发展的后劲受到一定的影响。由此可知,知识结构的失衡,其最直接的根源在于上述两个方面,即中学的文理分科、大学的专业面向过窄。但更深层的原因,则是应试教育的结果。改变目前的应试教育,这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思想认识、制度设计等,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不再讨论。但高等院校尤其是高等理工科院校专业面向过窄的问题,却是可以通过一些措施予以调整的,毕竟现在的高校还是具有一定的办学自的。下面从思想认识、方法措施等方面就高等理工科院校如何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加以阐述。

1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无论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还是从事教育教学管理的人员,对于文化素质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的意义,以及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所存在的相辅相成的关系,都是有一定地认识的。我校一位教授就说过这样一句话:数学是理科的基础,物理是工科的基础,而文化素质是一切的基础。但是,不论是教师,还是管理人员,当他们真正面对文化素质教育这个问题的时候,却显得有些担心、有些犹豫。担心文化素质教育会占用本来就不多的学时,从而冲淡了专业学习,而正是由于有这样的担心,当需要他们做出选择和决定的时候,就难免显得有些犹犹豫豫了。从根本上讲,还是思想不统一,认识不到位,即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狭窄的专业教育虽然能够使得受教育者在离开学校之后不久即能很快适应特定工作的需要,但由于其知识面过窄,很难适应未来的发展变化,而我们恰恰正处在一个每天都在变化着的时代。彼得・科斯洛夫斯基在其《后现代文化: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后果》一书说:“从1980年到1990年期间,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变换了自己的职业。这种发展趋势对教育体制与文化机构提出了挑战。对学习进程必须加以改进,必须把知识的学习和文化、精确的专业知识和艺术、哲学的想象力结合起来。如果变换职业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那么,就不能仅仅坚持原有的那种学会一种终生受用的方法的老原则,而是必须引进终生学习和艺术创造的各种形式。” 原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刘凤泰也曾经指出:“素质教育不是一种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必须将素质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始终。素质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想政治素质,二是文化素质,三是业务素质,四是身体心理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业务素质是本领,身体心理素质是本钱,这四个方面的素质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而美国的哈佛大学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即搞过一个名为《零点项目》的文化素质教育项目。项目缘于美国对其与前苏联在科学技术领域所展开竞争的思考,研究对象是艺术教育。美国的教育家认识到美国的科学技术教育是先进的,但艺术教育(文学、音乐和美术)落后于前苏联,这些文化艺术背景决定了俄国人的文化艺术素质优于美国人,于是这些教育家担忧美国将来会在科技方面后劲不足,因此他们认为需要加强对美国大学生的文化艺术素质教育。

上述论述和思考,既是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定位,也是对在理工科大学生中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深远意义的诠释,值得我们认真研读和深入思考,有助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形成共识。

2 构建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培养体系

目前,在一些理工科大学,虽然也在进行文化素质教育,譬如,有些高校开设了大量的选修课,其中很大一部分就属于文化素质教育范畴;有些高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人文社科艺术讲座、大学生辩论会、文艺演出和诗歌朗诵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但是,仔细分析一下,其文化素质教育是不成体系的,缺乏明确的目标,所能达到的效果也无非是让学生在紧张的专业学习之余,扩大一些知识面,培养一些兴趣爱好。要想真正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通,进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仅仅依靠上述措施是显然不够的。

在这方面,国内外一些大学的做法值得借鉴。早在19世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即在其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了两门课,即“当代文明”和“文学经典”,对当时的美国高等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美国高校的通识教育课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包括写作、外国语言、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等多领域的课程体系,体现了时代的进步。而在国内,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石油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理工科大学都进行了文化素质教育实践,并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下面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例加以说明。武汉理工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通识课程由三大类别组成,即基础类、核心类、拓展类。基础类为公共基础必修课,课程门数16门;核心类是文化素质知识体系的核心部分,分为四大模块由87门课程组成,包括大学生学习与生涯指导、人文文化(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科技文化和艺术等四个模块共计87门课程;拓展类由172门课程组成,为任意选修课,凡是符合教学要求的都可申请并归入此类,要求学生至少修习2门,取得3个学分。

上述做法,从课程体系设计、教学计划层面,保证了文化素质教育的贯彻落实,也有利于文化素质教育质量的保证和提高,从而避免以往走过场的弊端。

3 开展第二课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列入教学计划,是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而结合课程教学,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前面已经提及的人文社科艺术讲座、大学生辩论会、文艺演出、诗歌朗诵、科技竞赛、体育比赛、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是课堂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补充和拓展。后者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第一课堂的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校园文化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譬如我们关于什么是大学的那个耳熟能详的通俗说法,即大师、大楼、大树,就是校园文化。大师们深邃的思想、睿智的目光、高尚的情操以及他们卓越的建树,如一只无形的智慧之翼,在校园上空飞翔,引领后来的学子去追寻他们的脚步;大楼作为建筑文化,尤其是那些见证了学校发展变化的老建筑,虽显沧桑,但却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能够带给学生们强烈的心灵震撼,引发他们去探究去思考;而大树作为一种寓意,在讲述着治学之艰辛的同时,也在树立着一种信心,即小树终究会长成参天大树,长成栋梁之才,但在此之前则必须经历风霜雨雪,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很多,甚至于一草一木、小山湖泊,都无不对人才的教育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有些很重要的内容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譬如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古代科技文明。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对理想的追求,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即便在自然科学领域,我国古代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对人类发展与进步的贡献也是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在许多方面比欧洲早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这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作为他们的后代子孙,我们不能忘了自己的祖宗。我们理应继承下来,推陈出新,发扬光大。这对于增加民族自豪,树立民族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中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这段论述,将教育教学质量提到了“生命线”的高度,同时也赋予了高等院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历史责任。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自觉实践,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为手段,以文化传承创新为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未来,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有思想、有知识、有能力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彼得・科斯洛夫斯基著,毛怡红译.后现代文化: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后果[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136.

[2]刘凤泰.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N].光明日报,2001-1-4.

第9篇:人文科学的好处范文

[关键词] 好读书 读好书 阅读教学

“老师,看过‘可爱陶’的书么?”课间休息时一位男生眉飞色舞地说,“太棒了!我读书笔记就写她,行么?《水浒》把我的头都搞大了。”话音未落,片片支持声响起。眼前的这群学生,不由得让我想起:在第五届沪、港、澳与新加坡四地中学生征文活动中。上海中学生爱看的书籍类型排名:卡通漫画类排在最前面,57.6%的中学生将其列为“最爱”,其次是武侠言情类、教学参考类,最后才是文学名著类。

难道作为人类文明硕果的经典名著真的要被当代中学生抛弃了吗?难道悠久的文化遗产就此终结?不行!不能让文化大师们给我们留下的一个个高峰,一座座里程碑毁在他们手里。身为语文老师绝不可袖手旁观,从何入手呢?恰巧《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的主题是“好读书,读好书”,它是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走近大师的良好契机。

“你们带来最喜欢的书了吗?”话刚出口,学生高高举起了各自的“书”。!大大小小的尺寸,五颜六色的封皮真让我眼花缭乱。

细看之下,有《哈利・波特》,有《读者》,有《八十天环游地球》……

“请给大家介绍你所读的书。”

“老师,我先说!”一向快人快语的薛翔文站了起来,“《龙珠》中的孙悟空为了拯救地球和大坏蛋沙鲁同归于尽。这种牺牲小我的无私品质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看《龙珠》还教会了我怎么样才能赢得别人喜爱和尊敬,那就是做好事。做坏事的人只能被人所唾弃。”

还没等薛翔文坐下,早已按耐不住的单单就站了起来,指着手中的《轻音乐》杂志对大家说:“这是我的最爱,一期没落下。”顿时笑声一片。“别笑!也许有人会说,娱乐杂志对学习无益,这是错的。它向我推荐许多积极向上的美妙的欧洲音乐,有助英语学习。它中英结合,里面有些英语单词,如‘音乐排行榜’的一首名为《Breaking the rules》的歌曲,我不清楚中文如何解释,查字典,哦!是“打破规则”。就这样,耳熏目染,我积累了更多单词,寓乐于学,何害之有?”她的这番“慷慨陈词”赢得掌声阵阵。

我看到刘思佳桌上放着本《左手倒影,右手年华》,这个小姑娘有好几次向我说过她特别喜欢那些少年作家的作品,特别是郭敬明写的书。刘思佳此时也正对我“目送秋波”示意我快让她发言呢。果然不出我所料,她站起来后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最崇拜少年作家郭敬明,他把初三学生的心理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刘思佳还没坐下,就又有人站起来“老师,我爱看《蜡笔小新》。”“我喜欢‘可爱陶’……”看到学生们如此争先恐后,我赶紧赞赏:“大家真的是做到了‘好读书’,而且没有人读‘黄色’和‘黑色’书刊,我很欣慰你们没被和暴力污染灵魂。喜欢卡通漫画,我也算一个。”顿时和学生拉近了距离。

欢呼声中,“流行作品真差!”这个反对声音鹤立鸡群。班长赵雪梅皱着眉头嗖的站起来,“卡通、武侠书没几个字,价钱却很贵,熊人,没啥好处。”她的话犹如凉水倒进了煮饺子的锅中,教师里顿时鸦雀无声了,我见时机正好,赶紧说道:“人口渴了时,给他杯白开水就行。不渴了,就想来点橘子汁尝尝。如果再给你杯牛奶喝,你要吗?”“要!要!”学生说。“多有营养啊,我要!”还有人喊道“如果是加锌、加钙牛奶就更好了!”哈哈,正合我意,我借势说:“读书也是这样,没书可读,有本东西就行,没条件挑挑拣拣。反之,当然要选‘营养丰富’的书了。”学生会意地点头微笑。“老师,是不是不光要‘好读书’,也要‘读好书’呀?”有学生问。“对!正是我们讨论的问题,读好书。”我回答说。

俗话说:打铁趁热。我赶紧向学生们大力宣传:“经典名著真酷!在历史长河中,浩如烟海的作品中大部分逐渐被无情的时间老人所淘汰,从而湮没无闻。只有那些思想特别深刻、艺术成就特别高超的出类拔萃之作,才能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地流传下来。这些作品,我们就称之为‘经典名著’。”“老师,经典名著离我们的生活太久远了,还有必要读吗?”一个学生问道。看来想说服他们还真要有过硬的道理才行呢。“问得好”我接着说,“他们产生的年代虽然距离我们的生活已经比较久远,他们描写的内容虽然有一些与我们的现代生活也有一定的距离,但是,他们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深度,对人生、对未来的博大深刻的思想容量,以及塑造出来的那些栩栩如生的典型形象,还有那大胆的想象力、有趣的幽默感和优秀的文学语言,不正是我们读者去拜读他们的理由吗?”我看到了学生们信服的眼神,为了让他们心悦诚服,我进一步启发说:“读经典名著还有其他好处么?”教室里响起了互相交流的嘀咕声,一会儿,语文课代表“小诸葛”林钧鹏站起来说:“老师经常告诉我们做事要讲究效率,我看呐,读经典名著就是讲求效率的表现。”有人不解,他就解释道:“你们说,人的生命是不是很有限的?人的精力是不是也是有限的?以有限的生命、有限的精力在无限的书籍海洋里遨游,这不是浪费吗?所以说读书籍中的精华不就是讲究效率吗?”他的话赢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看到学生们的悟性如此之好,我真的是由衷地为他们高兴。

这时,许慧子站了起来,“老师,我喜欢高尔基的《在人间》《童年》《我的大学》,这可以算是‘经典名著’吧?我佩服高尔基,它是那么的好学、刻苦,通过自身的努力最后终于考上了一所大学,我要向他学习。”许慧子的话声刚落,就引得其他学生的哄堂大笑,“高尔基从没读过真正的大学!”马上就有人指出了许慧子的错误。我看看红头涨脸的许慧子,又看看笑个不停的其他学生。许慧子犯的错误所暴露出的问题是我不曾预料的。但她也如实地反映了当代中学生只爱“浅阅读”这一个病症。它既表现为只喜欢读通俗易懂、轻松省力的流行作品,也表现为阅读时泛泛看过,不求甚解。这种种弊端,不仅是教学,就是做人也常常暴露出来,我的脑筋飞快地转动着,“大家想想,许慧子为什么犯下这样的错误?是因为读书不仔细、不认真。所以,我们不仅要读好书。而且还要在‘深’字上下功夫啊”。我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嘲笑同学的错误,拉到了关注自己也可能存在的问题上。也提出阅读的新要求:读书要深入。

这时,又有几位同学相继站起来发言。“小秀才”刘丰博说:“本人最喜爱看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看他文绉绉的模样真有点满腹经纶的味道。“它使我明白,想要伸张正义,要德、能、智兼备,这样才能打败邪恶;有勇无谋,反遭其害。这使我联想到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亦如此。非凡的创造力也不可或缺,这样方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本书是我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会好好的利用它来充实自我,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站稳脚跟!”“说得真好!”我拍手称赞。

“再好也比不上我!”我的赞许激发了其他男生的竞争意识。“老师,我读《基督山伯爵》把感悟归纳为八个字。”孙滨故意卖了个关子。“快说!快说!”“愿闻其详!”“听好了:谨防暗箭,立足社会。就是告诫我们要提放那些觊觎你的财富、名望、地位的人,同时还要注意聆听长者的教诲,对他们的人生经验,有所取舍,这样才不致很容易被小人暗箭所伤。”他得意洋洋地朝着大家挥了挥手,显示出自己的得意。这让语文课代表林钧鹏很不服气,“我也爱读书,我喜欢《读者》。我曾以为叛逆才是青春的色彩,也曾不听父母的叮咛,读了《关于父子》之后才发现自己拒绝的是最崇高的爱。令我意想不到的是,《读者》中的许多名人事迹成为了我丰富的事实论据。有了这些翔实可信、典型精辟的论据,我写议论文更加轻松。”他的话得到了班级中不少《读者》杂志拥趸们的热烈响应。

“你们的发言棒极了。可好像没人喜欢自然科学的书吧?”我故意说道。

“我!我喜欢!”“我也是!”两个男生争着站起来,于承吉抢着说:“我读《大众软件》有两年了,当我为班级建网站时,像‘窗口振动’‘单位换算’等特技效果才能被我运用于内,使网站如虎添翼,受到大家的好评。

“我敬佩《时间简史》的作者霍金教授。”顾翔打断了于承吉的话“霍金教授患严重的‘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行动困难,而他的突出贡献则是在他20年中,被病禁锢在轮椅上的情况下所做出的,因此倍受尊重。他对生命的热爱,证明了天生我材必有用,也告诉了我们生命是何其宝贵,我们是何其幸福。他对科学研究的热诚和求知欲,也绝对值得我们年轻一代学习。”霍氏的书,也早听说过,却始终没有勇气拜读,怯于理科知识的匮乏。如今,我的学生初三,才初三呀,就不但读了,还收获颇丰。我不禁由原来的小觑他们,到刮目相看。这乐陶陶的读书,沉甸甸的感悟,令我思绪联翩。我由衷地说:“让我们为顾翔鼓掌,你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老师向你们学习。”并深深鞠了一躬。学生一时愣住,之后,即被我的坦诚感动,又为伙伴的真知灼见而自豪。课堂里洋溢着民主、探索的活跃气氛。每个人都敞开心扉,直抒胸臆。或是争相上台发言,或是在四人小组,各执己见。直到下课,每个人似乎都意犹未尽。

我随堂展开的问卷显示――喜欢读经典作品的如《红楼梦》《童年》《时间简史》占31%,通俗作品占69%。其中如《大众软件》等自然科学仅占11%。可见,读是读了,读得不多;悟是悟了,悟得不深;看是看了,看得不广。《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的“好读书・读好书”的主题设置恰好满足了这种需求,它切中时弊,走进生活,和学生零距离接触,给学生打造了一个弘扬个性的读书大舞台。但,这仅仅是开头,如果身为老师,囿于一课之见,一课之得,一课之功。那么,不仅是可悲,也是可怜。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本课既有裨益,更有反思。我似乎刚领悟了“成人成才,语文为大”的份量。也透析出阅读与写作教学的得失。又从学生的身上,有所顿悟。平时嘻嘻哈哈,凡事都不放在心上的林钧鹏,对青春的领悟,如此独到;平时闷声不语的刘丰博,内心世界如此丰富;偏科厉害的顾翔,他的感受如此深刻。此前多次批评于承吉看“闲书”是丧志,孙滨读《基督山伯爵》是不务正业。现在看来,一味指责学生,是为自己的无所作为,无所建树,挡块遮羞布。他们的过失,老师难辞其咎。

我们天天喊素质教育,不外乎培养善于学习,学以致用,能不断创新的人。素质既指人文素质,还包括科学素养。人文和科学,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二者同样不可或缺。只懂人文,不懂科学,就会成为边缘人;只懂科学,不懂人文,则会成为空心人。人文和科学教育应并重,人文和学科素养应兼备。那么,我们的读书呢?不亦如此么?

“功夫在课外”。今后,我必须在学生的阅读写作的监督、指导、评价上,下大功夫,用大气力。切实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量化考核指标与措施。书,承载着人类文明,又是一种商品,有着不可控制的生命力。人在对它进行消费的过程中,不自觉间,它就会在人身上产生一种再生产力。所以,引导学生“好读书,读好书”。不能只局限于功利目的:要多少人中考上重点,要多少人达到优秀率。更应看到它是变一次性学习为终生学习的着眼点与落脚点。必须改变学生课外阅读的无序和低效。我自己要有足够的阅读,以防教学视野的封闭和狭窄,以及人文精神的稀薄和缺乏。为此,我既订阅《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报》《中华读书报》,又常上“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省略),“作文网”(省略),“初中语文在线”(njyf.省略)。而且将精读与浏览相结合,兴趣十分广泛。莎士比亚的喜剧,余杰的《火与冰》,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甚至孟德斯鸠的《法意》,尽管其艰涩,我从未涉足,也要看看。从而在教给学生读书方法、规律方面,有自己的洞察和体验,反思和批判,感悟和思考。以便做到有的放矢,讲求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