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结合范文

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结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结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结合

第1篇: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结合范文

提到中西医结合,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用点西药再加用点中药。然而在董竞成教授看来,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面对记者的疑问,董竞成教授首先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西医”?董竞成教授解释说,我们现在所称的“西医”,其正式的名称应该是“现代医学”,是以现代科学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医学系统。现代医学传入我国时,相对于我国传统医学,外来医学被冠以“西”名。事实上,现代医学并非西方国家所独有,而是人类共有的。

董竞成教授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是:什么是“中医”?人们习惯把汉民族的传统医学称为中医,实际上是不完整的。“中医”应该包括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如汉医、藏医、维医、蒙医、傣医、苗医等。董竞成教授正在做的工作之一,就是进行中国传统医学整体结构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董竞成教授发现,各民族传统医学之间相似性大于差异性,都可用“三分法”来认识。

一直以来,很多人对中医有着两极分化的误解,有的人把传统医学说得一无是处,有的人把传统医学盲目拔高及神秘化,甚至与现代医学形成对立关系。这都是不科学的。董竞成教授提出的“三分法”,很好地避免了这些盲目贬低或拔高中国传统医学的观念,也更利于所谓中西医结合或整合医学的深入研究和发展。

“三分法”理论

中国传统医学的基本架构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不自觉地走在现代医学前面的部分。传统医学有几千年的经验和沉淀,作为一种经验医学,它肯定有着很多宝藏,只是它的作用机理和化学基础尚不清楚。比如,青蒿在青蒿素结构与作用被发现之前就具有治疗疟疾的作用,但当时并不知道它的化学结构和作用机理。在青蒿素发现之前,现代医学用奎宁治疗疟疾,然而对于恶性疟、脑型疟等重症疟疾,奎宁有时也束手无策,中药青蒿却可以拯救这些患者,但科学基础不明了,这就是不自觉地走在现代医学前面的例子。

第二部分是已经和现代医学形成共识的部分。同样以青蒿素为例,经过众多医药工作者的努力,青蒿素的化学结构和作用机理都被搞清楚了,成为现代医学的组成部分,诺贝尔奖颁给了青蒿素的主要发现者屠呦呦教授。诺贝尔奖评委会也表示,这是对从传统医药里发现抗疟成分努力与成果的一种肯定。从传统医药的青蒿,到结构和机理明确的青蒿素,并获得现代医学的肯定,这就是中医和现代医学达成共识的典范。

第三部分是传统医学中的糟粕。认为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东西全都是宝贝,也是违背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传统医学里肯定有不科学甚至是错误的认识。比如《本草纲目》中对马兜铃和杜衡这些植物药的描述是“无毒”,然而现在证明它们都有致癌性或肾毒性等。但我们要意识到,并不能因为 《本草纲目》里有这些错误,就否定这本书整体的伟大意义,它里面还是有大量不自觉地走在现代医学前面或者和现代医学形成共识的内容。

“以肾治肺”的科学机制

“以肾治肺,以肺治肾”,这是董竞成教授提出的新的中西医结合概念,也是以“三分法”为指导原则,总结出的治疗多种病证的方法。

董竞成教授介绍说:“中国传统医学中的‘肺’和‘肾’的概念也能用‘三分法’来加以认识,即它们的内涵和外延有其无意识地走在现代医学之前的部分,有与现代医学达成共识的部分,当然也有其朴素、不精确的认识。”

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过程中,董竞成教授不断思索:虽然现在许多肺部疾病都与受到外部不良环境的影响有关,但生活在同样环境下的人们,为何有的得病,有的不得病呢?这之中,除了与肺本身结构及致病因素等有关外,还和各人遗传背景、整体抗炎能力都有关系。人类整体抗炎能力最强大的就是皮质激素,皮质激素也可说是现代医学发展至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人体中分泌皮质激素的系统叫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分泌皮质激素的器官是肾上腺皮质,董竞成教授及其团队在研究中发现,中医“肾”的功能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有所重合,而“肾气”的概念与人体应激能力和多种激素分泌功能等有关。用这种中西医结合的思维模式,很容易就能理解,为何中医补肾药物可以改善人体抗炎能力,肾气充足时人的整体机能都能得到改善。

具体联系到实际,在日常临床治疗中董竞成教授发现,呼吸道疾病有肺虚症状时,治肺补肺之余患者往往仍然容易生病,而如果同时加以补肾的话,疗效就会更好,因为肾气强会影响到肺气。“肾气”在中医理论中是人一生的根本之气、本源之气,肾气足了,其他脏腑的气都会充足。治肺病的时候不能单纯盯着肺气,也要关注肾气,当肾气充足时,肺病也能控制得更快、更好。

这也可用现代医学理论来理解,即肺部很多病是由其自身抗炎能力薄弱所致,包括皮质激素的抗炎机制紊乱,而中医补肾药可以改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人体分泌激素的能力也相应得到改善,肺部疾病自然也同时得到了改善。

说到这儿,董竞成教授不由打趣说:“所以说,搞中西医结合的人容易出成果,因为我们正在做的事是把传统医学中科学的思维方式移植到现代医学,所以我们的思维常常超越了现代医学。”

就是这样,董竞成教授和他的团队从中医理论中,已找到很多与现代医学相对应的机理,把“三分法”中的不自觉地走在现代医学前面的部分,通过努力,转换为与现代医学达成共识的部分,更多地造福人类。

保护呼吸,人人有责

随着生活和医疗条件的改善,过去困扰着人们的感染性疾病渐渐退出视线,取而代之的是各种肿瘤性疾病、与环境相关性疾病等的增加,呼吸道疾病的情况亦是如此。这与人们普遍寿命的延长,及环境污染、生活中化学物质增多等有关,加之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时常处于应激状态,导致应激性疾病的发病率增加,这些都会对肺的稳定性产生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如何自我保护呢?

董竞成教授提出,在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是给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大环境是整个国家和城市的事,不能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但个人可以给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小环境。

第一,当城市雾霾或污染特别严重时,如果条件允许,可以暂时离开,到环境好一点的地方去。如果没有条件离开,出门时可以适当采取一些防护措施,如戴上口罩等。

第2篇: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结合范文

    时展到今天,包括中医学、蒙医学在内的传统医学,都无可避免地走进了现代科技时代。19世纪中期起的半个世纪是西方医学在中国确立地位的关键时期,[1](P.55)从那时起作为中国国粹的中医经典其权威性尚且受到质疑,包括蒙医学在内的民族医学更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单纯的传统理论与经验很难为现代人接受。传统医学在现代的发展史,基本上属于它的衰落史。然而,另一方面,看似无所不能的现代科技以及被现代科技滋养着的现代医学,远远没有给人们解决所有的健康问题。鉴于人类疾病的复杂性和现代医学的局限性,人们在返璞归真中,重新思考着传统医学、民族医学的价值和作用。医学人类学者亦提出了“多元医疗模式”(medicalpluralism)的概念,分析探讨在同一社会中,多种医疗体系和医疗资源如何共生、共存。本文从医学人类学的视角,对蒙古族传统医学的形成、发展及其特征进行考察,并以生活在内蒙古的蒙古族医疗信仰和实践的多样性为例,分析探讨多元医疗模式的存在带给人们的多样化选择。以期为理解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以及医疗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一种新的认识视角。

    一、医学人类学视角中的医疗文化

    就医学的性质而言,一方面,现代西方医学将人看成一个生物体,在实验室进行器官、组织、细胞以至分子水平的研究,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但由于作为医学服务对象的人既是自然进化的产物,具有生物特征,同时人还具有社会特征,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文化的创造者。因而,健康和疾病不仅仅是生物学问题,更是社会文化问题。

    医学人类学着重于有关健康与疾病的跨文化研究,在20世纪60年发展成为人类学的主要分支学科。医学人类学在人类学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从生物和社会文化的角度,研究人类的疾病和保健问题及其与生物学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关系。[2](P.2)在医学人类学文献中,根据医疗体系在其社会中的地位以及病因观①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主要类型。

    第一类:现代医学,即现代西医。在其所在国被称为是常规医学、正统医学或主流医学等。在当代,现代西医借助科技力量获得快速发展,在治疗人类的疾病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被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政府认定为正统医学体系,而当地的民族传统医学则被归入非正统的医学体系。

    第二类:替代医学或称补充医学。这类医学一般有较长的发展历史、较系统的医学理论,且疗效确切,但因其医学理论和治病机理尚未能用科学做出圆满的解释,使得这类医学的治疗者执业的合法性受到一定限制,其药品在许多西方国家不能作为药品销售,只能作为健康补充品在一般食品商店里销售。中医学及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医学等都属于这一类。

    第三类:民间医学。依照医疗人类学的定义,就是非现代西方的、土着的、当地人自行发展出来的或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的一套固定而完整的医疗观念和行为,包括对疾病的认知、命名、分类、病因查找、治疗、预防等内容。[3](P.42)

    上述分类采用的是以现代医学作为常规医学的西方国家的划分标准。在中国,上述分类标准中的替代医学或补充医学被称为传统医学,就是指历史上传承下来的中医学以及少数民族医学。在我国的医疗制度中赋予中医学、蒙医学等传统医学和西医学一样的合法地位,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这不仅是政府的选择也是社会文化的选择。可见对医学体系的分类与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及所处的历史时期有关。

    医学不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科学,而且是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不同民族的传统医学是该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该民族利用当地的植物、动物、和其他自然资源对抗疾病的经验总结。不能因为其理论和方法暂时还不能用现代科学做出圆满的解释而轻易予以否定。一般认为,传统医学的历史往往是一个古老民族文化的缩影,甚至被视为是本民族的象征之一。蒙古族传统医学,简称蒙医药学,是一门历史悠久、具有完整理论体系和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传统医学系统。蒙医药是蒙古族文化的宝贵财富,具有鲜明的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千百年来,为蒙古民族的繁衍昌盛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更好地理解蒙医药学等民族医学在维护健康治疗疾病方面的作用,及其所具有的持久而旺盛生命力的原因所在,笔者认为,有必要就蒙医药学的形成、发展及特征做简要论述。

    二、蒙古族传统医学的形成、发展与特征

    蒙医药学的形成与发展可概略地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2世纪以前,原始医学阶段,即蒙医药学的萌芽和积累经验时期。古代蒙古族及其祖先,繁衍生息在北方辽阔的蒙古高原,过着逐水草而游牧、狩猎的生活,在同寒冷、潮湿、风雪等自然灾害和各种疾病抗争的实践中,逐步积累了原始的医疗知识和经验,早在12世纪以前,就发明和使用了许多适合当时蒙古社会、经济、文化、气候、地理条件的独特治疗方法。当时,蒙古人多饮用酸马奶、羊肉汤以补养身体;对由寒冷所致的疾病用热敷、热针、艾灸及瑟必素疗法;①对于因长期食用肉食,积热内盛,则施以放血、煎服大黄根等医治。自古以来蒙古人因狩猎、游牧等生产生活方式以及长期的征战,经常骑射搏击,容易发生跌伤、骨折、脱臼、脑震荡等外伤事故。因而,古代蒙古人积累了丰富的治疗骨伤的经验,创造出许多适合当时社会生产、生活条件的整骨疗伤的方法。这一时期是蒙医药学的萌芽和积累经验时期。

    第二阶段: 13-16世纪上半叶,古代蒙医药学的形成时期。从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到明朝初期,随着蒙古帝国的兴起和强大,各民族、各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十分频繁,蒙医药也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原始时期产生的整骨术、蒙古灸、刺血疗法、外伤科、饮食疗法以及药物学知识均有了新的发展。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产生了初步的医学理论。至迟到公元13世纪,蒙古族开始孕育自己的医学体系。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是,随着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发展,医药学方面的交流也更加频繁。蒙医药学不仅吸取了其他民族医药学的精华,丰富了自己的内容,而且,蒙医药对其他民族医药学的发展也给予了一定的影响。

    第三阶段: 16-20世纪中叶,近代蒙医药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16世纪以后的近400年的历史时期,蒙医药学在古代蒙古族经验医学的基础上,吸收了古印度医学和藏医学、中医学等传统医学的成分,发展成为有系统的理论体系,又保持原有古代蒙医药学丰富医疗经验特点的近代蒙医药学。随着印、藏医学的传入,在蒙医内部出现了三个不同的学术派别,即:传统的古代蒙医学派、藏医学派和近代蒙医学派。

    古代蒙医学派:这个学派以擅长传统医疗技术而闻名。他们有丰富的蒙古传统医疗经验,尤其在骨伤科、传统疗术和饮食疗法等方面经验丰富。当时这个学派的某些疗术带有蒙古传统宗教———萨满教的色彩。这一学派崇尚自然疗法,理论上受蒙古族传统的天人相协思想影响,追求顺应自然,强调和谐,因此治疗思想基本是通过传统的针刺、放血、药浴、整骨、正脑等方法,达到寒、温、动、静的相对平衡状态。

    藏医学派:印、藏医学经典在蒙古地区广泛传播以后,蒙古族中学习印、藏医学,尤其学习《四部医典》并支持其理论的人日益增多,并成为一个学派。此学派基本沿用藏医理论、方法治病。他们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其中的很多人精通《四部医典》,编写了许多医学着作,对藏医理论和医疗经验的传播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他们忽视古代蒙医学的传统疗术和临床经验。

    近代蒙医学派:大约17世纪末、18世纪中叶,在上述两派争鸣的基础上形成了这一学派。他们主张古代蒙医学同印度医学和藏医学相结合的观点。这个学派既熟悉古代蒙医的传统医疗经验,又精通藏医《四部医典》的理论。在几个学派的长期并存中,近代蒙医学派逐渐强大,到了19世纪以后成为蒙医学的主流。这个时期是蒙医药学发展史上的极盛时期。在这400年的历史中涌现了很多着名的蒙医药学家,他们给后人留下了《方海》、《四部甘露》、《蒙药正典》等数十部丰硕的古典医学巨着。[4](P.71-73)

    包括蒙医药学在内的民族医学大多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千百万年的演进发展中,形成各自不同的特征,但同时民族医学也具有一些共同特征,例如:

    朴素的自然观。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在人与自然相抗争、相协调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和运用自然力,尽量调整人体自身以适应自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整体的、以调整人体功能为主的医学观。即认为人是由身体、心理和精神构成的精细而复杂的整体,因此,要以整体观来诊断和治疗疾病。又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都有不同的体质和气质,医生在诊断和治疗时要分别对待。

第3篇: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结合范文

[关键词]妇科肿瘤学;研究生教育;生物信息学;交叉学科;现代医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20)09(a)-0069-04

傳统的妇科肿瘤学研究生教育重视的是单一学科的知识传授,忽略了学科之间的交叉影响,教育理念陈旧,教学内容繁杂,传授方法老套,学生们在接收和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的位置,难以突破传统思维的桎梏,这点显然不符合现代医学复合型人才的教育要求。妇科肿瘤学是大数据背景下知识更新迅速的学科之一,迫切需要全新的研究生教育理念进行知识的传授。生物信息学理念刚好为这一过程搭建桥梁。

生物信息学是20世纪90年代逐渐兴起的一门交叉学科,它以生物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借助计算机技术、信息科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应用数学等手段,对大量复杂的生物数据进行处理、存储、分析和阐述,旨在深入挖掘和揭示潜在的生物学意义。随着精准医疗时代的到来,生物信息学的作用日益凸显,它已经渗透到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各个方面,并成为了最有活力的前沿领域之一[1]。当前,国内不少高等医学院校陆续开设生物信息学这门课程。对于医学研究生而言,生物信息学不仅仅是一门课程,它还教会了学生从海量生物数据中挖掘有意义的生物信息,因此,从某种意义而言,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体现。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妇科从1985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在学校开设生物信息学课程之初,即重视研究生生物信息学思维的培养,并且使他们学会将这种思维方式更好地应用于妇科肿瘤学研究领域,为社会输送一批又一批具有生物信息学理念的现代医师。

1将生物信息学核心理念应用于妇科肿瘤学研究生的教学实践

生物信息学的核心理念是海量数据的管理和挖掘,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自主学习是一种新型教学理念,同时也是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2]。生物信息学除了能教会学生使用大量的相关数据库和在线分析工具进行科学研究以外,还能教会他们掌握主动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学会利用现有的数据库和在线分析工具进行深度挖掘,旨在帮助他们解决临床实践过程针对疑难病症的诊疗问题,最终服务患者[3]。在妇科肿瘤学研究生教学实践中引入生物信息学理念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具体表现:

1.1建立生物信息学的概念和意识

在妇科肿瘤学领域培养出具有生物信息学知识背景的研究生,这种跨学科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突破了传统的单一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桎梏,顺应了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潮流。在日常研究生培养中,我院着重帮助学生建立起生物信息学的意识和思维方式。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我院动员妇科肿瘤学研究生自觉将生物信息学这门课程列为其研究生生涯的必修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意识到,生物信息学是一门由生命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先后经历了前基因组时代、基因组时代和后基因组时代三个阶段,涵盖了生物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传播、分析和阐述等方面[4]。其次,我院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对生物信息学的深度学习。同时,我院也重视妇科肿瘤学教师自身的生物信息学通识教育,不定期邀请生物信息学教研室教师答疑解惑。最后,我院引导学生将生物信息学知识应用到研究生课题研究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生物信息学和妇科肿瘤学知识的理解。

1.2学会使用生物医学数据库和在线分析工具

生物信息学发展至今,产生许多生物医学数据库和在线分析工具,如基因表达(geneexpressionomnibus,GEO)数据库、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库、微小RNA(microRNAs,miRNA)靶标数据库、癌症基因组图谱(thecancergenomeatlas,TCGA)数据库和用于注释、可视化和集成发现(thedatabaseforannotation,visualizationandintegrateddiscovery,DAVID)的数据库等常用数据库和GEO2R在线工具、GeneMANIA在线工具和医学本体信息检索(CoremineMedical)平台等常用在线分析平台[5]。对于妇科肿瘤学研究生而言,无论是专业型研究生还是学术型研究生,掌握生物信息学知识并不在于如何进行复杂算法的开发、原始数据的处理或数据库的构建,而是如何使用这些数据库和在线工具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并用于指导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在妇科肿瘤学研究生教学实践中,我院着重强调“以实践为中心”。比如,Wei等[6]在其研究生课题中巧妙应用了GEO数据库中的3个独立基因芯片数据(GSE25191、GSE28799和GSE33874),进行基因差异表达分析和基因通路富集分析,并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TCGA数据库验证,发现整合素α6亚单位(integrinα6subunit,ITGA6)是卵巢癌肿瘤干细胞核心基因,该基因的高表达与卵巢癌化疗的耐药和预后差密切相关。研究生唯有亲身实践,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中,才有可能熟练掌握这些生物医学数据库和在线分析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数理基础。

1.3将数据挖掘理念融入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

在生物医学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生物医学研究正发生着重大变革,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转录组学和表观遗传学等多学科研究到基于海量临床信息数据的真实世界研究,它们所产生的大量高维复杂的研究数据互相交汇,共同构成生物医学大数据[7]。对研究生而言,如何将多层次临床和研究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有机整合,从而转化为新知识,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妇科肿瘤学研究生教育中,我院将数据挖掘理念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旨在让研究生掌握主动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其创新思维,为今后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打下扎实的基础。在科学研究方面,尤其是在课题选题和设计阶段,组织学生利用互联网查找学科领域的前沿问题或热点问题,对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各自提出一个具体的科学假设。然后通过查找文献和充分利用数据库进行深入的数据挖掘,构建生物信息学分析网络来回答具体科学问题。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分子实验或利用临床资料来验证科学假设。在临床实践方面,引导学生将临床上遇到的問题转化成具体的科学问题,然后应用简单的临床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具体的科学问题进行浅层次的数据挖掘,从而充分地为后续临床研究做好准备。这种将数据挖掘理念融入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教学方法,充分锻炼了研究生的科研和临床思维。比如,吴文娟等[8]进行卵巢上皮性癌铂类耐药相关差异表达蛋白质筛选时,结合了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筛选出62个铂类耐药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质,然后通过正选择分析时发现,蛋白C6、CNTN1在亚洲人群中均存在正选择作用(P<0.05),而蛋白BCHE在欧洲人群中存在正选择作用(P<0.05),基于CoremineMedical平台的文献挖掘及TCGA数据库中的芯片数据交集分析进一步印证,12个差异蛋白(CRP、FN1、S100A9、TF、ALB、VWF、APOC2、APOE、CD44、F2、GPX3和ACTB)与卵巢癌铂类耐药相关。Wei等[9]在探讨卵巢癌多药耐药的分子研究中,充分利用CoremineMedical平台进行文献数据挖掘,并结合分子生物学实验发现,ITGA6可能在卵巢癌细胞中起到调节基因的作用,参与卵巢癌的多药耐药过程。蒋燕明等[10]在回答与宫颈上皮内瘤变进展相关的差异基因和信号通路这一问题上,通过对GEO数据库中获得的2套芯片数据(GSE63514和GSE51993)进行深入挖掘和综合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与宫颈上皮内瘤变进展相关的14个差异表达基因和3条信号通路。

2生物信息学理念对妇科肿瘤学研究生教育的影响

传统医学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融合催生了新医科这一全新的现代医学形态[11],它借助了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的爆发式发展,实质上也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这种顺应时展的产物,颠覆了传统医学模式,深深地影响了医学教育领域。在新医科背景下,高等医学教育更应该注重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的改革,满足“健康中国”的战略需求,培养出能够运用学科交叉知识来解决医学领域前沿问题并引领未来医学发展的高层次医学领军人才[11]。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教育,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主要任务和核心内容,建立以教学为基础、以科研为主导、临床和科研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这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根本方法[12]。在妇科肿瘤学研究生教育中引入生物信息学理念,恰好符合了新医科背景下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对妇科肿瘤学研究生教育改革产生深远影响。

2.1对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冲击

传统医学教育模式重视学科教育的系统性,强调以学科为中心,忽视了学科间知识的渗透和交流,显然不符合现代医学教育的宗旨[13]。在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下,学科的课程体系教学依旧采用灌输理念,这种填鸭式的知识传授过程容易磨灭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求知欲。在大数据时代,高等教育改革重点围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展开,并积极引入现代化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主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14-15]。最近十年,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等文件的引领下,国内教育信息化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包括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已经进入现代教育系统,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国家相继出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道路指明了方向[16]。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生物信息学知识和理念早已渗透到各个医学学科领域,并衍生出多个分支学科。临床生物信息学是其中一个分支学科,也是一座搭建在基础研究和临床诊疗之间的桥梁,更是解决临床肿瘤相关诊治因素的新手段。因此,在精准医学时代,很有必要引入肿瘤生物信息学特异性研究方法或全新高级的研究工具,来回答与肿瘤相关的关键问题[17],对于肿瘤学的研究生教育亦是如此。妇科肿瘤学研究生教育不应该局限于讲授单一学科的知识、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引入生物信息学理念,不仅对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产生冲击,还能培养研究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产生独特的研究方法和形成创新性思维,更能培养研究生从不同的专业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8]。

2.2提高教师教学理论素养和教学反思自觉性

在教学医院,临床医师不但要从事临床诊疗工作,还要承担科研工作和教学任务。他们的日常临床工作繁重枯燥,科研方法往往单调乏味,教学理念陈旧乏新。医学教师作为医学教育的实践者,只有在先进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才有可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受益,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19]。因此,医学教师应该以更加开阔的视野主动投入到各类前沿的教学改革与研究中,重视有助于医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手段开发和应用。临床医师学习先进的生物信息学知识和理念,并将之应用于临床和教学实践中,有助于他们对实践中出现的难以解决的医学问题进行合理解释,同时满足现代医学研究和教育的发展需求,为提高自身教学理论素养和教学反思的自觉性提供了新途径。

2.3拓宽研究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妇科肿瘤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妇产科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门妇产科学和肿瘤学的交叉学科,因而,更适合采用生物信息学教育理念。妇科肿瘤学主要研究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目前积累了大量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数据,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学科前沿问题。研究生在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眼界不应仅限于病房的临床实践,更应该放眼于学科研究前沿技术的发展,敢于批判反思,大胆假设和小心求证,并且提出临床新观念[11]。生物信息学刚好为研究生自主学习搭建了这样一座桥梁。我院妇科教研室非常重视研究生科研创新思维的培养,并充分利用生物信息学服务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将生物信息学与妇科肿瘤学进行知识的深度融合。妇科肿瘤学研究生在进行跨学科生物信息学知识和技能培训的同时,有望避免学科知识结构单一的缺点,还能打破学科专业之间的界限,从而拓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第4篇: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结合范文

【关键词】 中医理论;医学研究;临床应用

中医中药在中国古老的大地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经过临床实践,证实了中国的中医中药无论是在治病上、在防病上,还是在养生上,都是确凿有效可行的。在西医未传入中国之前,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用中医中药来治疗疾病,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中医理论的形成经历了春秋战国、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朝代,追溯其渊源,相当遥远。中医理论是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上,研究人类的生活和健康及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全面的健康科学的活动。中药的现代化,因为传统医学的理论和思维去理解的偏差,中医中药的特点和优势的概念的局限性过程中不能完全实现。抛开或偏离中医理论,不仅猛烈地冲击中医的基础地位,也使得它很难得到适当的中医临床的发挥,对传统中药在国内医药市场竞争产生严重影响。

1 中医理论的研究现状

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其内容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中医理论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中国传统医学相关的理论、诊断法、治疗方法等,均可在此书中找到根源;再到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论》,以及诸多学派、各家学说盛行于金元时期直至晚清,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从一个或多个简单、粗糙理论,发展成为一个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包括如:阴阳,气血,五行,八纲,六经等。在医学理论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医学也进入了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对一些列中医理论进行不断的探索和编辑,出版和翻译了大量的珍贵古典医书,如《中药药理学》、《中医方法学》、《中医时间医学》、《中医心理学》等,使中医理论研究获得较大进展。诸多学者在利用多种方法解释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医学理论,表现出当代中医理论新的风格。在诊断方法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成就,如脉诊和舌诊,脉诊仪或电脑绘图脉搏,研究脉冲机制等。

2 中西医学理论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是导致两种医学走向不同发展道路的基础和关键,二者无论在理论或实践各环节均存在显著差异。由于它们对疾病的认识角度和诊断治疗方法的不同,导致两种医学在临床实践中始终难于沟通与融洽。中医理论是从人对自身乃至宇宙万物的生命及其能量流动的深刻体验出发的,中医治病的原理就是调整人身的能量动态使之归于平衡的常态,中医的一切理论都是围绕这种能量状态的消长变化展开的,理法方药莫不如此。西医是随着解剖学与化学的发展产生并发展起来的,由于起点远离了直接的生命体验,导致了其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机械主义倾向。中、西医是完全不同的学术体系。中、西医学在基本概念、理论等方面的差异是客观的、全面的、深刻的,二者不能混淆,也不能简单地判定其是非优劣。其根本分歧在于:它们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哲学基础上产生的医学,物质实体是西方哲学最核心的范畴;相反,中医不重物质实体,而重关联实在。

医学的发展以适应人们抵御疾病和保持健康的需求为前提,传统的中医理论创新,以解决中医临床的实际问题为目标。目前,中医药研究的基本理论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抛弃了传统的中药和综合知识、方法,人体机能和病理外观被机械化隔离。无论怎样,未来医学的发展应该是建立在结合中国和西方医学的真正意义上的,有中西医相互学习和有益互补,发挥各自的优势。

3 中医的现代临床应用

临床研究,传统中医对一些常见的疾病,甚至一些重大疾病,都有较为满意的效果。例如心血管疾病、病毒感染、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功能紊乱等,中医疗法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中医结合传统的方法,治疗多器官功能衰竭抢救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几率。研究证明,中医疗法在治愈疾病的同时,使许多患者免除了手术的痛苦,并大大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此外,在治疗冠心病、肾功能不全、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脑血管意外等,发挥中医中药优势,取得了不错的临床效果。

在药剂方面,近年来逐渐由片剂、水剂、糖浆、冲剂、注射剂、栓剂等取代了传统的“丸、丹、膏、散、汤”。特别是近年来各种抗感染中药静脉注射的使用和中药大型输液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中医、中药的治疗效果。

中医理论在经络和针麻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功效享誉海内外。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经络在中医学的重要性正如《扁鹊心书》所说:“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盖经络不明,无以识病证之根源,究阴阳之传变。”在国际上,针灸在引起医学界极大兴趣,世界卫生组织的观点认为,针灸已被证实在减轻手术后疼痛、怀孕期反胃、化疗所产生的反胃和呕吐、牙齿疼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非常低。

参考文献

[1]章增加,胡依平.试论晚清以来中医理论发展缓慢的原因[J].广西中医药,1996, 19(1):39-41.

第5篇: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结合范文

1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卫生人力开发教育处Boelen博士发表了题为《医学教育改革需要全球行动》的论文中提出培养“五星级医生”(fivestardoctor)的概念,在医学教育界引起较大反响,已经被许多国家和地区所接受。该概念反应或顺应了医学发展的趋势,体现了民众的需要,亦为医学教育指明了方向。“五星级医生”应具备如下能力:卫生保健提供者(careprovider);决策者(decisionmaker);健康教育者(healtheduca-tor);社区领导者(communityleader)和服务管理者(serviceman-ager)。在这五项能力中有三项(卫生保健、健康教育、社区)都和预防医学直接相关,表明了预防医学在现代医学中核心地位。在新的时期我们的医疗服务不应只停留在治病上,而正逐步转向以疾病预防为主,防病与治病相结合的阶段。这一医学发展趋势也决定了现代的医学教育必须重视预防医学的教育。

2我国传统医学教育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代医学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三大组成部分,三者在医学中的地位应该是预防医学观念为核心,基础医学为源泉,临床医学为手段。医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将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培养促进全民健康的医务工作者。然而在我国现阶段,由于社会利益及经济利益等多种原因导致各部分发展极不协调,重点表现为重临床,轻基础与预防,特别是轻预防。很多高等医学院校的临床专业的预防医学教学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成了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的局面。综合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各级政府、卫生部门及高等医学院校对预防医学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支持不够,使预防医学的发展受到限制。2、传统的轻视预防的观念根深蒂固,使学生甚至教师对预防医学的现状感到失望,对她的前景缺乏足够的信心,缺乏积极性。3、长期以来预防医学教学和实践及临床脱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能熟练的运用预防医学知识,导致错误认为学习预防医学没什么用。4、目前在我国各大医学院校临床专业的医学生均不同程度地缺乏预防医学的专题实习,使学生无法通过实习体会学习预防医学的实践意义。5、借“非典”的东风,目前我国很多医学院校都建立了公共卫生或预防医学专业,对于这种形势,作为一位预防医学教育工作者,可以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预防医学受到这么多年的冷落后,终于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重视,也引起了广大民众的关注;忧的是新催生的这些预防医学专业是否会流于形式,只是为了顺应社会的潮流,而不是踏踏实实的着眼于新时期下的预防医学教育。还有一个值得担忧的是,当前,国家和政府确实对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增加了投入,然而却依然忽视预防医学教育的投入,长此以往,必将造成预防医学教学与实践脱节,教学仪器设备和实践单位仪器设备的巨大差距,会使学生感觉在学校学习的东西到了实习或工作单位变得毫无用处。会严重影响预防医学教育的长远发展。

3新形势对预防医学教育的要求

对临床医学专业,医学院校的宗旨是培养服务于大众的好医生,随着当前的医学模式将进一步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传统的一个医生对一个病人的纯治疗的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新形势的要求,必将向群体-预防-社区保健的模式转变。因此高等医学教育培养新世纪的医学人才必须实现以下转变:1)从培养注重掌握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单一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2)从培养单纯的医师向掌握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等多种综合卫生服务本领的全科医师转变;3)本科教育应着重培养可塑性较强的复合型人才,以利于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及一部分在研究生教育后转变为技术型、科研型的专门人才。针对目前我国医学教育的现状,为了应对当前的新形势,对我们预防医学教育也必须有相应的要求:

1.首先,我们必须积极

争取国家和政府的支持和投入,赢得卫生部门及医学院对预防医学教学的重视,从管理层面上改变“重临床轻预防”的陈旧观念。

2.抓住“非典”这一有利契机,加强宣传教育,让广大民众深入了解什么是预防医学以及预防医学在现实生活中有何作用?让“预防为主的观念”深入民心,扭转以往对预防医学教育宣传力度不够的局面。

第6篇: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结合范文

关键词:中西医;神经;医学

【中图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358-01

1 中国现有三种医学

1.1 现代医学:现代医学发源于西方(古希腊),约于公元16世纪中叶开始传入中国,所以也称为西方医学(西医)。这种医学已经是全世界的主流医学。

1.2 传统医学:是中国各个民族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创造的中国固有的各民族医药的总称,包括中医药学汉医、藏医药学、蒙医药学、维医药学、傣医药学、彝医药学、壮医药学、朝鲜族医药学,等等。中国《宪法》规定:“发展 现代 医药与我国的传统 医药”。

1.3 结合医学:中国在发展现代医药和传统医药过程中两种医学必然相互影响,由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与配合防治疾病,逐步发展到两种医学相互交叉、渗透、融合的研究与发展因而形成了中西医结合、医结合、蒙西医结合、维西医结合等研究,统称为中国的结合医学研究。其中,中西医结合研究,在中国起步最早(一般以中国 第一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学员毕业的1958年开始中西医结合科学研究),研究最为系统、深入,取得研究成果最多,对国内外影响最大者当属中西医结合研究,已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称中西医结合医学。所以,中国目前是一个多种医药学共存,共同发展,共同承担着中国人民的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国家。

2 什么是中西医结合

2.1 “中西医结合”概念的产生和由来 一般认为“中西医结合”这一概念是由1956年主席首先提出的“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逐步演化和概括出来的一个概念,即“中西医结合”的含义就是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逻辑学有“规定性语词”定义。

2.2 三个认识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概念

(1)常识认识层次的 “中西医结合” 概念:该层次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是感性认识,也称常识性或经验性认识,如有的认为“中西医结合就是中西医两法治病”;有的人认为“中药加西药”就是“中西医结合”;还有的病人把“看了西医又看中医”称为“中西医结合”等等。上述这些说法虽然属于“中西医结合”范畴,但都属于常识性经验性的认识和理解;属于现象的、直观的、片面的、非本质性的认识。即上述说法是“中西医结合”但它不是科学层次的中西医结合。

(2)科学认识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概念:科学层次中西医结合概念内涵,是指1956 年所讲的 “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或者说,“ 中西医结合就是综合统一中西医药学知识,创造新医药学”。(即“中西医结合”的逻辑学定义)。它是建立在科学研究 基础上,获得对中西医药学内在联系及中西医结合本质性认识 基础上形成的理性认识。中国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追求的是科学层次的中西医结合,只有不断深入开展科学层次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才能“促进中西医结合”,才能“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

(3)哲学认识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概念:从哲学层次认识,中西医结合是指两种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结构类似的知识系统(中西医药学)的辩证统一。这一哲学层次的 “ 中西医结合” 概念内涵,反映了中西医结合思想的客观性和“普遍必然性”的理性认识。

2.3 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理念:它是研究如何最科学的综合运用中西医药学理论与方法防治疾病、保护健康;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中、西医药的优势,形成两种医药学的优势互补的中西医结合防治疾病,保护健康的集成优势;如何最合理的、最有效的、最安全的、最经济适宜的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为病人解除病痛等。其最高理想和目的是不断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创立一门中西医药学融汇贯通的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 目前中国已产生的中西医结合医学,是通向未来新医学的一个过渡性医学形态及过渡性医学概念。

3 中西医结合在中国产生的时代背景

3.1 医学背景:中国有中医、西医两种不同的医学并存特别是中医药学,无论在西医传入中国之前,还是西医传入中国后,中医药学都是中华民族防治疾病、保障健康的重要医学。而且中医药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诊疗疾病的独特而有效的方法,如辨证论治、针灸、中药推拿,等等。使其成为世界上从古代到现代唯一没有中断传承和应用的传统医学。中西医并存、并用、共同发展,是在中国产生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第7篇: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结合范文

1、绿豆

祖国医学认为,绿豆性味甘寒,解金石、砒霜、草木诸毒。对重金属、农药中毒以及其它各种食物中毒均有防治作用。加速有毒物质在体内的代谢转化向外排泄,绿豆汤是最好的解毒水剂。因此,经常接触铅、砷、镉、化肥、农药等有害物质者,在日常饮食中尤其应多吃些绿豆汤、绿豆粥、绿豆芽。

2、猪血

我国传统医学认为,猪血有利肠通便、清除肠垢之功效。现代医学证实,猪血中的血浆蛋白被人体内的胃酸分解后,能产生一种解毒、清肠的分解物。

3、海带

中医认为海带性寒、味咸,功能软坚散结、清热利水、去脂降压。现代医学认为海带中的褐藻酸能减馒放射性元素锶被肠道吸收,并能排出体外,因而海带有预防白血病(血癌)的作用,对进入体内的镉也有排泄作用。

4、茶叶

茶叶的解毒作用,早在《神能农本草》中就有记载。现代医学认为,茶叶具有加快体内有毒物质排泄的作用,这与其所含茶多酚、多糖和维生素C的综合作用是分不开的。

5、苦瓜

一般说来,苦味食品都口感略苦,余味甘甜,具有解毒功能,并可清热去热。苦瓜具有消暑涤热、明目解毒之功效。科学家对苦瓜所含成分进行分析后发现,苦瓜中存在一种具有明显抗癌生理活性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能够激发体内免疫系统防御功能,增加免疫细胞的活性,消除体内的有害物质。中医认为,茶叶味甘苦,性微寒,能缓解多种毒素。茶叶中含有一种丰富活性物质茶多酚,具有解毒作用。茶多酚作为一种天然抗氧化剂,可清除活性氧自由基;其对重金属离子沉淀或还原,可作为生物碱中毒的解毒剂。另外,茶多酚能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降低血脂,缓解血液高凝状态,增强细胞弹性,防止血栓形成,缓解或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的发生。

6、无花果

为水果中之佳品,富含有机酸和多种酶,具有清热润肠、助消化、保肝解毒功效。近年来发现,无花果对二氧化硫、三氧化硫、氯化氢及苯等有毒物质有一定的抗御能力。

7、胡萝卜

胡萝卜也是有效的解毒食物,不仅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食后能增加人体维生素A,而且含有大量的果胶,这种物质与汞结合,能有效地降低血液中汞离子的浓度,加速体内汞离子的排除,故有驱汞作用。

第8篇: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结合范文

关键词:针灸学;教学改革;康复专业;PBL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1-0062-02

通讯作者简介:李建军,博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中医临床与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12年度教学改革课题“基于PBL的参与式教学法在中医临床教学的应用研究”(编号:YJ002012006)的科研成果。

针灸学是中华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治人体疾病、保护人类健康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针灸学》是中山大学康复治疗专业的主干课程,通常安排在第三学年下学期讲授。如何有效提高西医院校学生对该学科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充分认识针灸诊疗技术和价值的康复专业人才,这是我们近年来进行教学改革的着力点。

一、原有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1.重现代康复轻传统医学。西医院校康复专业的学生以学习现代康复医学诊疗技术为主,对《针灸学》并没有足够的重视。除了课堂讲授的传统医学内容之外,大多数学生课外很少主动拓展该学科知识,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这样,传统医学的优势和应用价值并没有传授给学生,日后更不会主动建议病人采用针灸疗法。

2.重课堂讲授轻临床见习。《针灸学》的理论学习主要采用教师在课堂讲授的形式,而临床实践通常安排在课程末段。这一时期是学生各学科集中复习备考阶段,造成针灸临床见习流于形式,影响了临床教学的效果。虽然授课教师全部来自临床一线,由不同的附属医院选派和约定讲课内容,但缺少每学期所有教师集中讨论环节。由此导致课程内容容易脱节,教师更多的是照本宣科,缺少了对针灸临床实践的发挥。

3.重书本理论轻科研创新。中山大学康复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继续攻读海内外重点大学的研究生,发展后劲较大,因而前期的理论学习可为日后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他们对科学研究有浓厚的兴趣,单纯的理论学习并不能提高对针灸学科钻研的兴趣。目前,针灸科研方法已经与现代医学接轨,而康复医学的许多研究方法也可供针灸借鉴。针灸学科为康复专业的人才提供广阔的研究空间,如果能调动他们一起推动中医针灸的现代化,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科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水平。目前的教学注重书本理论知识,而对科研创新方法的介绍非常欠缺。

二、教学改革方法

1.全面融入PBL教学法。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式,问题是学习的起点也是选择知识的依据。[1]其核心是采用基础学科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应“先问题,后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整体医学观,掌握系统整体性的方法和确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同时培养学生必要的社会性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3]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科学设计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组织理论和临床教学。根据《针灸学》教学大纲的要求重新整合教材,准备典型病例。可依据以下三点设计问题:①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问题,以传统医学内容为主,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和康复医学的发展趋势,由浅入深,层层推进,问题之间有适当梯度;②根据启发性原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锻炼思维能力;③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问题的设计具有开发性和灵活性,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培养创新思维。以问题贯穿于理论和临床教学的始终,改变传统教学“满堂灌”和“一言堂”的陈旧模式,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学生的自学能力、辨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得以培养。[4]

(2)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多元”合作学习。提前临床见习时间,在针灸理论与临床教学中的实施过程如下:①分组。将4~6名学生分为一组进行小组学习和讨论,指定其中一名学生为组长,目的是培养学生协调合作的能力;②自学。把设计的典型针灸病例问题分给组内学生,指导学生根据问题独立思考和研究;③合作学习。针对临床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组内学生根据所给的实际病例问题,提出初步设想和学习路径,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临床资源等信息可以翻阅教材、查阅文献,或通过网络搜索,也可向相关学科的教师请教而获得。目的是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归纳总结,提出对实际问题的初步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等结论;⑤教师评价。每组提交学习和讨论结果,要求每个学生提交相应的针灸病案分析资料及相关知识检索结果,教师对初步结论及学生的报告进行评价,重点是从临床资料的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查询资料、临床推理、系统陈述及相关知识的合理设计等方面进行,强调传统医学和现代康复知识相结合的重要性;⑥结果共享。教师根据每组提出的具体问题,引导启发学生用现代医学、科学技术和传统医学、人文等“多元”思维思考、分析讨论,最后针对学生回答问题存在的不足,全面系统地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共同分享资料与讨论结果。

2.引入针灸科研方法。康复专业的学生对针灸科研方法非常感兴趣,通常会更加认真听课和思考,然后提出问题也有一定深度。例如,介绍近年来基础研究的热点,“经穴效应特异性”的研究连续两次获得国家973项目资助,其中应用了体组织膜片钳、微透析、基因敲除等先进的研究技术,学生会提出经穴效应的特异性可能是中枢与周围神经整合生物学信号的结果。临床研究方面,可向学生介绍目前世界上最具权威的针刺临床试验干预措施报告的国际标准-STRICTA(Standards for Reporting Interventions in Controlled Trials of Acupuncture),部分学生会联想到是否也有循证针灸学。通过引入科研方法介绍,有效调动课堂学习气氛,课外主动查阅相关资料的学生明显增多。因此,在每个知识点,如经络、腧穴、刺灸、治疗等,适当引入针灸前沿科技动态,渗透基础与临床研究内容,穿互动式的PBL教学中,把僵硬的课本知识转化为生动的科研故事,学生对针灸学科的认同度更高。

3.调整考核内容。《针灸学》教学的重点是对学生进行针灸基本理论知识的传递,同时培养临床科学思维方法、分析和实践能力。教学中采用了PBL教学法和科研方法,因而考核的内容也要做相应的调整,达到既掌握知识又学到技能的目的,也为日后的发展指引方向。[5]加强考试指挥棒的作用,可通过撰写综述、PBL教学参与程度、穴位定位操作等进行综合考核,将各项考核成绩按比例计入针灸学科考试总分,这样可保证学习效果。

三、教学改革体会

PBL教学法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互动教学;引入基础与临床科研方法,使学生主动拓展针灸学科的知识。这些探索也契合中山大学医科“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实践”的教学模式。通过尝试教学改革,可以逐步解决原有教学模式存在的“三轻三重”弊端,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例如,PBL教学案例的设计、教学人员PBL培训、考核方式的转变等环节需要整体协同进行,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也可在此过程中教学相长、良性循环,从而实现康复治疗专业学生针灸基础理论好、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和发展后劲大的目标。

参考文献:

[1]Prince KJ,VanDe wiel M,scherpbier AJ,et a1.A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the transition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in undergraduate training in a PBL-medical school[J].Adv Hea1th Sci Educ Theory Pract,2005,5(2).

[2]张翠彦,袁巍.西医院校临床医学专业针灸教学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2).

[3]苗茂,郝华.《针灸学》案例教学效果分析[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12,(S2).

第9篇: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结合范文

临床实践对于医学生来讲,是将来进入临床工作的必经之路,通过临床实践,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并进行融会贯通,从而培养科学、规范的临床思维能力。临床教学是培养医学生进行角色转变的关键环节,通过教学能提高医学生的知识储备,为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基础。但传统的以临床经验及医学理论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探索新型的、科学的的教学实践模式刻不容缓。近年来,循证医学理念在临床上迅速兴起,其对于指导临床实践和教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有效方法。为了探究循证医学在外科临床实践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本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现阐述如下。

1循证医学的概述

循证医学(EBM)又称实证医学或证据医学,本意是指遵循证据的医学,其核心思想为在现有的、科学的临床研究证据及个人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对临床疾病进行决策。在20世纪70年代,英国研究者首次对循证医学进行了阐述,提出制定临床诊疗措施应依据大量的随机对照试验,对不同地区的研究结果进行综合评价,进而指导临床实践。其后加拿大研究者对循证医学概念进行了概括,循证医学是指慎重、明智、准确的应用现有的最好的临床研究数据,在充分结合医生的专业技能及临床经验,以及患者的个人价值和愿望的基础上为患者制定临床诊疗方案[3]。循证医学与传统医学具有较大区别,传统医学在诊治患者时更加注重临床资料、临床经验及相关的临床知识,而循证医学是在其基础上强调科学研究证据的重要性,其更加科学、规范及合理。随着循证医学概念的不断发展,其已在临床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2循证医学在外科临床实践中的作用

在传统临床医学教育中,医生在诊治患者时更加注重个人的临床经验,并在教科书、研究文献及高年资医师的指导下对患者进行处理,导致了某些真正行之有效的方法不能被普及。循证医学是对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改革,它要求医生以临床最新科学证据为指导,在充分结合患者意愿及医师经验的基础上,谨慎、科学、明智的为患者制定临床诊疗方案。要想真正将循证医学应用到外科临床实践中,应注意遵循以下几点原则:①通过详细、全面的检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确立问题。②为了解决确定的问题,对相关证据进行搜集及系统性评价。③依据收集的循证医学证据,对制定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措施进行不断调整。④充分运用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及新的临床诊疗方案对临床实践进行指导。目前,在疾病的临床治疗方面,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RCT)及系统性评价方法已成为循证医学判定某种治疗方法有效的原则,根据大样本观察、对照组设立、随机双盲试验等要求严格进行临床研究,从而获得科学、可靠、客观的临床结果。

3循证医学在外科临床教学中的作用

循证医学建立的基础为发现、提出及确定问题,其主要目标为解决问题。外科临床教学更应注重对实习医师的启发及指导,使其形成一定的临床思维能力,为日后的临床实践工作奠定良好基础。传统的外科临床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与枯燥,实习医师积极性不高,对问题的思考及解决能力较差,一味的灌输式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对高素质医学人才的要求。外科循证医学的引入,能将问题导向模式进行应用,通过问题的抛出,能激发实习医师的好奇心和兴趣,使其能够针对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研究与讨论,并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分析、总结相关论点与证据,进而得出最为满意的结果。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能转化实习医师的学习模式,使其更加科学、灵巧的掌握知识,并形成自身的、独特的思考模式,为日后的外科临床实践打下夯实基础。大量的临床实践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比较,以学生为主导、以患者为中心的外科循证医学教学方法效果更好,学生对外科相关知识的掌握水平从原来的60%以下上升至90%以上,且患者的满意程度从原来的85%上升至98%以上,极大的改善了诊断的可靠性和治疗的有效性。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