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质量分析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院感染控制中,器械清洗质量决定灭菌成败,器械在使用过程中,频繁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由于器械结构复杂性及个别使用后器械的保湿失败,对器械清洗工作造成难度。消毒供应中心强制性卫生行业标准要求:清洗后的器械表面及其关节、齿牙应光洁、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物质和锈斑[1]。任何残留的有机物,如血渍、脓液、组织液都会妨碍消毒灭菌因子与微生物的有效接触,形成细菌或芽孢的保护膜而影响灭菌效果[2]。因此,对器械清洗质量进行控制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的有效保障。
1 方法
通过对工作人员清洗过程观察,检查清洗机使用前状况,器械清洗后光源放大镜检测的方法,对器械清洗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并作出相应改进措施。
2 影响因素
2.1 预处理不佳 器械使用后预处理不彻底,保湿措施不当,造成血渍、污渍等有机物干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 成本因素 为考虑成本,我院采用塑料整理箱作为密封容器,器械使用自来水冲洗后,密封效果不佳,湿的器械与空气结合,易生锈。
2.1.2 保湿因素 使用纱布蘸稀释的酶进行保湿时,人为因素造成酶浓度不足,致使保湿失败。长期使用酶纱布保湿方法,增加器械被腐蚀现象,同时,多次开清洁酶瓶盖,增加清洁酶受污染机率。
2.1.3 其他因素 直接使用湿纱布擦拭,关节、齿槽、缝隙、管腔内难以擦及,放置一段时间后,附着在器械死角上的血渍、污渍等有机物干固,增加清洗难度。血渍、污渍等有机物也造成器械生锈。
2.2 手工清洗不规范
2.2.1 进清洗机前,为清洗因预处理不当造成的血渍、污渍等有机物干固在器械表面的现象,刷洗器械齿端时,与齿槽交叉方向刷洗,齿槽内干固血渍污渍等有机物无法有效刷出,造成不必要的器械磨损和刷洗器具的损坏。
2.2.2 水温控制不当,防护手套厚,感热性差,器械放入温水中,因水温高,附着在器械上面的血渍、污渍等有机物凝固变质,黏附在器械上造成清洗困难。
2.2.3 清洗用具及洗液选择错误,刷洗黏附在镊子筒等器具上的指示胶带痕迹时,使用钢丝球,严重损伤不锈钢器具,微生物留存于划痕中,造成器具难清洗且易生锈,降低器具使用寿命,降低灭菌成功率。
2.3 清洗机使用维护不利
2.3.1 清洗机水压低 我院喷淋式清洗机配备五层清洗架,转臂多,又因使用时间长,清洗架进水口与清洗机接口处衔接性差,致使转臂孔水压小,喷淋效果不佳。
2.3.2 清洗机内碘伏影响 临床科室预洗人员认为换药碗不接触患者体腔,血渍少,表面光滑易清洗,且碘伏为消毒液,无污染,而不作预处理,回收到供应室为摞放,供应室清洗人员容易忽视进清洗机前进行碘伏处理,使用后剩余的少量棉球、油纱条、纱块通过碘伏等黏性液体粘附于换药碗内,进入清洗机后,碘伏等黏性液体遇水稀释,棉球、油纱条、纱块脱落,附着在转臂中间的螺丝上,阻碍转臂转动,或者棉球、油纱条、纱块被循环水流打碎,进入转臂内部,阻塞转臂孔,造成清洗不全面,部分棉球、纱块碎屑透过底层排水过滤孔附着在加热棒上,造成不安全隐患。
3 改进方案
3.1 保证预处理有效性 器械生锈主要原因是接触含金属离子较多的自来水后,长时间与空气接触。在进行成本核算对比后,我院拟使用纯化水进行预处理,在综合病房楼顶放置一台小型纯水机,下接一条管路通往各科室清洗间即保证用水,纯水专用,每天定时检查纯水机,保证制水及水压正常。
3.1.2 做好密闭保存 在原塑料整理箱开口处覆盖一层塑料膜,再关盖,与空气隔绝,保证密闭有效性。
3.2 规范手工清洗 蛋白质在60℃以上会逐渐变成蛋白胶,血液在40℃以上就会凝结[3]。清洗槽配置温度计,将水温控制在15~40℃,避免凝结现象,刷洗时顺着齿槽方向刷,杜绝钢丝球等锋利刷洗工具出现在清洗间。指示胶带粘迹使用松节油浸泡适当时间,再使用纱布擦拭,或者使用95%酒精擦拭,可去除粘迹,流动水充分冲洗后方可放入清洗机清洗,避免微生物粘附。
3.3 进清洗机前检查 碘伏在清洗机内被流动水喷淋,易产生大量泡沫,清洗机预洗程序排水功能只能把少量泡沫排出,未排出的泡沫对下一步酶洗程序的有效性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器具进清洗机前必须在流动水下去除碘伏,直至泡沫消失,同时,清洗机每次使用后,立即去除舱内杂物,保证下一次清洗正常运行。
4 效果
清洗消毒细节改进前后,对试点科室各一个月内随机抽查的500件器械比较,见表1。
5 讨论
作为基层医院,器械使用量不大,基于成本及手术集中量的考虑,器械通常在白天由消毒供应室集中回收处理,因此,器械预处理方法及清洗机的合理使用成为关键。预处理不彻底,保湿效果不佳,血渍、污渍等有机物干固在器械上,增加后期清洗难度,且器械易生锈。
在消毒供应室清洗时,经常使用酶液浸泡干固血渍、污渍等有机物,加速器械被腐蚀的速度,器械表面锈的不断生成与去除,加快器械镀层的不断变薄,薄的器械镀层在光源放大镜下无法发现,容易被一同装入包内,器械在灭菌器内经过高温高压,热胀冷缩效果使薄镀层破裂,在水蒸汽等介质的作用下,少量锈水由裂缝溢出,滴在相邻器械上,再经过灭菌器干燥程序附着在器械上,灭菌后的器械包从灭菌器内取出时,并不对器械包内部进行检查,附着在完好器械上的锈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去除,将增加完好器械因被传染而增加腐蚀的机率,长期恶性循环,造成更多的器械损毁。
病区内适宜患者的室温一般为18~22℃,在同一病区内的清洗间室温一般也在此范围,使用纯化水对器械进行预处理后,无需擦拭器械即可放入密闭容器箱内,适宜室温下,密闭容器箱内附着于器械上的少量纯化水不易挥发,且器械不易生锈,起到良好的保湿效果。通过改进后,消除了稀释酶纱布的浓度误差、预洗后干燥器械时间、长时间酶纱布覆盖保湿造成的器械被腐蚀现象,为临床工作人员节省大量时间服务患者,同时减少为浸泡干固的血渍、污渍等酶的使用机率,节省除锈剂的使用量,延长了器械的使用寿命。
换药碗等器具放入清洗机时,较多清洗人员认为碘伏属于消毒药液,容易忽略碘伏的处理,碘伏在清洗机内被转臂高压水喷淋,产生的泡沫,阻隔了酶与器械接触,降低清洗效果。
消毒供应中心投入使用前,流程设计是关键,在器械清洗方法选择时,我们既要保证器械清洗质量、降低器械损耗,又要做到清洗液及清洗机的合理使用,减少临床科室预处理人员的人力时间,节约供应室不必要清洗剂的开支,提高清洗效率,提高清洗机的有效使用性。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WS310.1,2009.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
【关键词】:铁路客运专线 ;地基处理 ; 横移梁;搬运梁 ; 成本分析
Abstract: With the large-scal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railway passenger line, site precast beam field became the big project that railway construction investment up to, however, beam fabrication field all types of production facilities has formed, the cost variance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move (shift)beam as well as the corresponding ground treatment, the soft base of precast box beam fabrication of the planning scheme is a reasonable selec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is necessary, the author combine with the beam in the actual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focusing on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s are relatively poor planning scheme of the beam field were compared.
Key words: passenger railway line; foundation treatment; traverse beam; handling beam; cost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53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 概述
某公司在浙江萧绍地区承揽某客运专线箱梁预制任务,地处绍兴县柯桥地区,此地区属典型的滨海平原地质。根据对比横移梁与搬运梁两种方案,最终确定对梁场的布置及机械设备配置。
1、 工程概况
梁场共需生产箱梁500孔,配置10个制梁台座,60个存梁台座。
2、 地质概况
根据地质勘查报告,场区上部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海积(Q4al+m)黏性土、粉土、淤泥质土;下为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海积(Q3al+m)黏性土和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Q3 al)砂类土;下伏基岩为白垩系下统朝川组(K1c)凝灰质砂岩。
根据勘察结果,一定深度范围内地基土为典型的河、海相冲积饱和软粘土,含水量高,空隙率大,处于于软塑到流塑状态,地基承载力很低。
场区地下水为上层滞水,较发育,埋深0.45~1.1m。
二、 对比分析
1、 大临设施成本
在大临建设中,横移梁方案与搬运梁方案主要区别在于移梁滑道和搬运梁机道,其余上部结构和配套基础设施在此不作对比分析。
1.1 地基及基础处理
横移梁方案和搬运梁方案的关键在于移梁滑道及搬梁机到的地基处理方式不同。
1.1.1 横移梁方案
根据横移梁方案的特性,需要配置移梁滑道基础。通过对地质勘查报告的分析,考虑到移梁过程中桩基的抗剪切能力及存梁台座的均匀沉降后必须满足移梁小车通过,最终选定采用钢筋混凝土灌注桩,桩径800mm,桩长30m,以一个存梁台座为计算单位(含此部分移梁滑道),共需14根灌注桩,桩基布置及基础形式见附图1、附图2。
附图1:桩基础布置图
附图2:移梁滑道及存梁台座基础图
仅考虑存梁区工程量,全场10个存梁区,每个存梁区存对应6个存梁台座,共计60个存梁台座计,移梁滑道共计1476m。移梁滑到及存梁台座共需钢筋混凝土钻孔桩840根,25200m,成本约1144万元;移梁滑道及存梁台座共计混凝土5762m3,钢筋394t,成本约356万元。
本方案另需配备提梁机及相应基础,见附图3。提梁机道地基采用三轴水泥土搅拌桩加固,桩长27m,共712根桩,合计19224m,成本约480万元。提梁机基础混凝土2590m3,钢筋210t,碎石垫层1003m3,成本约181万元。
附图3:提梁机基础图
移梁滑道方案中存梁区和提梁区地基处理及基础合计成本约2161万元。
1.1.2 搬运梁机方案
采用搬运梁机方案则省去移梁滑道,需在两个存梁区间进行基础处理,便于搬运梁机通行。每个存梁台座16根预制方桩,桩长37.6m;存梁区间搬运梁机道采用三轴水泥土搅拌桩加固,桩长15m。以一个存梁台座为计算单位,具体布置见附图4、附图5。
附图4:搬运梁机道桩基础布置图
附图5:存梁台座基础图
同样仅考虑存梁区工程量,全场10个存梁区,每个存梁区存对应6个存梁台座,共计60个存梁台座计,合计预制方桩36096m,成本约373万元;三轴水泥土搅拌桩726根,共计10890m,成本约272万元;存梁台座基础混凝土7378m3,钢筋419t,成本约413万元。合计1058万元。
另外,移梁滑道方案需配备运梁车装梁道,搬运梁机方案需配备横向装梁道,两种通道性质及作用相同,成本相近,故不作对比分析。
综上所述,移梁滑道方案地基及基础成本比搬运梁机方案高1103万元。
2、 主要机械设备及工装成本
两种方案配备机械设备基本一致,主要区别仍然体现在移运设备,即移梁台车和搬运梁机。
2.1 移梁滑道方案
按生产能力2孔/天,架梁能力3孔/天,梁场配10个存梁区考虑,至少配备4套移梁台车,每套移梁台车85万元,4套共计340万元,每月摊销6729元,按1年计,共计摊销32.3万元。
2.2 搬运梁机方案
按生产能力2.5孔/天,配备1套搬运梁机,单价1660万元/台,每月摊销
14万元,按1年计,共计摊销168万元。
2.3 移运设备燃料动力费对比
移梁台车动力来源于电力,每移动12m耗电15度,约15元,折合1.25元/m,按累计500孔箱梁,每孔梁移动72m计,共需移动36km,合计4.5元。
搬运梁机动力来源于柴油,每移动12m耗油60L,约360元,折合30元/m,按累计500孔箱梁,每孔梁移动72m计,共需移动36km,合计108万元。
综上所述,移梁滑道方案机械成本比搬运梁机方案低239.2万元。
3、 其它设备成本
移梁滑道方案中,箱梁模型一配二,即两个制梁台座使用同一套模型,模
型在两个制梁台座间来回拖移,需配备专用外模走行轨道及相应钢轨,按10个制梁台位计,需配备5套模型。
搬运梁机方案中,箱梁模型可采用一配一,一个制梁台座对应一套模型,模型不需来回拖移,由此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按10个制梁台位计,需配备10套模型。
预制箱梁钢模板摊销单位为“次”,箱梁数量相同的情况下,摊销金额相同,故不作比较。
4、 时间成本
4.1 移梁滑道方案
模型需来回拖移,单台座生产能力受模型控制,综合考虑当地气温环境,正常情况下生产周期为7天/孔,月生产能力42.85孔,总工期350天。
4.2 搬运梁机方案
模型固定,单台座生产能力受制梁台座控制,综合考虑当地气温环境,正常情况下生产周期为4天/孔,月生产能力75孔,总工期200天。
通过以上对比,在各种因素相同的情况下,搬运梁机方案比移梁滑道方案节省1/3时间。在此时间内会发生劳动力费用,材料价差费用,外界不可抗力费用等,总体来说,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时间即节约成本。
5、 社会效益
移梁滑道方案每个存梁台座仅存一孔箱梁,而搬运梁机方案可采用双层存梁,如在设计存梁能力相同的情况下,搬运梁机方案可节省用地,减少征地成本的同时降低环境损坏。
三、 结束语
从以上数据分析得知,在软弱地基上建设铁路箱梁预制场,采用搬运梁机方案比采用移梁滑道方案节约成本863.8万元,且能提高生产效率,提前工期150天。同时节约用地,降低环境污染,减少水土流失。因此,应采用搬运梁机方案。
参考文献:
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3、《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2)
1.1前提条件———土建施工
10kV配电房电气安装工程在运行之前要确保前提条件———土建施工的质量要求。土建施工包括墙体、室内缆沟的砌筑,地面的处理,变压器基础的浇筑以及墙身的维护等在内的几大要求。
1.1.1电缆绝缘性的降低
一般的土建施工的地面完成的高度会高于室外高度的50cm,并且在一般情况下,地面的建筑不会做到全面的防水措施,从而导致地面的积水严重,电气安装工程一旦运行,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电缆的绝缘性,为安装工程的质量造成很大的问题。
1.1.2变压器的使用问题
在10kV配电房电气安装工程施工过程中一般会使用干式变压器,但也不排除使用油浸式变压器的可能,且每一种变压器的净重都不会超过特定的规格规范。但是一些现实的原因使得变压器的制作过程不符合规范,使得其本体下沉,产生质量问题。
1.1.3实际空间不符合要求10kV配电房中电气设备的安装要求完成面的高度要大于建筑横梁的60cm以上,但是设备安装人员的疏忽,往往导致小于这个数字,从而不符合验收的要求。
1.2实际建筑———电气施工
10kV配电房电气安装工程的每一个步骤都会出现问题,其中包括设备基础、接地装置和变压器的安装,室内外的盘柜、电缆和照明设备的安装等。
1.2.1接地装置的安装问题
在实际的电气施工中,接地体与电气装置中的母线没有就行错位的对接,同时在焊接过程当中也为做好残渣的清理工作,从而导致线与线之间的虚接,也进一步导致人体触电的危险状况的形成。
1.2.2电缆管理问题
电气施工过程中,在敷设的状况下每一个电缆井和电缆沟在转角位置的地方都应设置滑车,并且设置人员的看守和维护。但是在现实施工当中,并没有做到这一点,从而导致电缆在刮伤的情况下,无人进行维护工作的实施。
2电气安装工程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
10kV配电房电气在安装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往往会影响该工程的质量,从而影响居民用电的稳定性。
2.1市场秩序不稳定,管理混乱
电气安装工程不断增加的同时,带动了电气材料市场的繁荣与发展,在如此巨大的利益驱动下,材料制造商开始偷工减料,大量生产不符合质量的原材料,并且施工单位再利用电气材料市场的混乱这一契机将材料以次充好,大大降低了电气工程的施工质量。
2.2三方未能进行合理协商
在10kV配电房电气安装工程的施工当中,电房设计方、建设方、施工方三方需要进行友好的协商与交流。但是在现实的施工现场,三方之间明显缺乏必要的沟通,当新情况、新问题出现的时候,也未能进行很好的协商解决,从而导致了施工质量的大大降低。
2.3施工方的未重视及管理不到位
10kV配电房电气安装工程的质量好坏主要取决于施工方的建设工程的实施。在现实状况中,施工方对电气安装工程未能够重视起来,不仅未在现场安置施工人员进行及时的监督和维护,更未能在安装的过程中严格把关,更有甚者将部分电房的施工工作非法转包给私人的、未获得相关资质的私人承包,从而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电气安装工程的质量。
2.4施工人员的职业素质低下
10kV配电房电气安装工程的施工人员不仅缺乏专业的职业基础知识,更缺乏较高的职业素养,无证上岗。同时,在施工的过程当中,绝大部分施工人员不熟悉施工的流程,盲目工作,未能做到很好的检查工作,造成大量的工程质量问题。
310kV配电房电气安装工程质量的管理
10kV配电房电气安装工程在施工过程中要进行严格的质量管理,不仅有利于电气的有效运行,更有利于居民用电的稳定。
3.1建立有效可实行的10kV配电房电气安装管理机制
10kV配电房电气安装之所以出现质量问题,主要是因为缺乏有效可实行的电气安装管理机制。首先,电气安装工程要设置专门的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设置专门的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其主要职能是对电气工程的质量进行监督和检查,如此一来不仅能有效的保证电气安装工程的实施,更能防止各部门质量问题的产生,防止权利的过度滥用。其次,做好施工中的记录工作。对于施工中的时间、地点、工作内容、工程进度及其施工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做好及时记录工作,对施工的每一步质量严格把关。最后,建立电气安装总结机制。每天工作结束,要对今日施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做到自我的整改。
3.2严格把关电气安装材料的选购
在10kV配电房电气安装工程施工过程中,对于施工所用的电缆、电线、变压器、配电柜等重要的安装材料,要认真选购并严格把关选购质量,必须具有国家认可的质量证明和检测报告文件,并且甄选出优质的材料卖家。
3.3严格管理施工方的施工
在电气施工过程中,要严格管理施工的过程,禁止分包、私人承包等情况的发生,并且要部门设置好监督检查和维护施工材料的人选,做到管理、维护及时。同时,还要针对配电房的工程性质,建立相符合的施工方案和施工重点的控制,如10kV高压引落、设备吊装等。
3.4做好三方的沟通交流工作
10kV配电房电气安装工程的施工当中,电房设计方、建设方、施工方三方要针对施工的重难点及新情况、新问题做好及时的沟通与交流,避免大量质量问题的堆积,协商一致解决问题。
3.5建立施工人员的培训和竞争上岗机制
针对施工人员的专业知识薄弱和职业素养低下的问题,可以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岗位的培训和职业素养知识的教育,规定凡上岗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同时,要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上岗机制,激励施工人员不断更新新知识及岗位竞争的意识,为10kV配电房电气安装工程奠定好人员条件。
4结束语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房屋的建筑施工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种影响因素相互交错,管理难度大,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发生安全事故。房屋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事故的发生,促进房屋建设的安全进行。
1 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的特点
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的特点,首先受多种因素地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问题要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比如人为因素、天气因素、选材因素、技术因素等;其次,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的波动性较大。由于房屋建筑生产的流动性、单件性的特性,使它不同于一般工业产品的流水线生产模式,工程质量易产生波动且波动性较大;再次,房屋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工序交接较多、中间产品众多、隐蔽工程多,房屋建筑质量存在隐蔽性;最后,房屋建筑工程的终检局限性较大。房屋建筑工程一旦竣工,再进行质量检验所起到的作用也就微乎其微。因此,我们要注意在施工的过程中,做好质量控制工作,以预防为主,做好防范工作。
2 房屋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现代房屋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工作中,施工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影响国内建筑行业整体管理能力的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综合分析房屋建筑工程中存在的施工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管理机构设置不全
在国内施工单位现阶段的管理机构设置中,技术、造价等管理机构的组织较为完善,而且基本上配备了足够数量的管理人员,而施工中对于质量及安全的管控则处于相对薄弱的环节,管理机构设置中普遍缺乏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专业人员,而且施工单位的质量与安全管控则多是依赖于监理单位、政府及各级建筑主管部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单位为了节省开支,而大量缩减质量与安全管理机构的人员编制,导致施工过程中的内部质检、安全监督等工作处于相对混乱的状态。
2.2施工人员综合素质较低,操作不规范
在我国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对于施工人员的数量要求不断加大,导致大量未经过专业培训和教育的农民工涌入建筑行业。由于施工人员综合素质较低,操作不过不规范现象时有发生,而导致房屋建筑工程中施工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中频繁出现各类问题。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施工人员承担了大量的作业量,如果他们不具备严格的质量和安全意识,必然会导致工程项目的整体管理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同时,施工人员操作不规范与国内房屋建筑工程中安全事故频繁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有可能造成大规模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3 提高房屋建筑质量的措施
3.1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
房屋建筑的施工质量问题,是整个施工企业及所有参与施工的专业技术人员、操作人员及服务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要重视质量意识,就必须提高施工企业所有员工的整体素质,加强员工的施工质量意识。培养员工的质量意识,首先就是树立施工人员的五大观念,即:质量保障要放在第一位;日常工作要以预防为主;房屋施工是为用户、顾客服务;要以事实行动体现社会效益;兼顾企业效益。
其次,房屋建筑施工质量的提高仅仅靠这五大观念还无法完全实现,还必须要严格抓好施工人员的培训工作,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对于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必须要让他们具有较强的质量规划以及目标管理的能力,具有良好的组织施工并进行技术指导和监督的能力,能及时发现施工环节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具体的施工生产人员要具有娴熟精湛的专业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心。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保障房屋建筑的质量。
3.2改善施工环境
许多环境因素都制约着房屋建筑的工程质量,诸如工程技术环境、施工管理环境、劳动环境等。环境因素在施工质量中具有复杂多变的特性。譬如,随着气象条件的不断变化,气温的差异、施工的季节等等都会直接影响到房屋建筑的施工质量,这就要求施工企业在进行生产之前,要进行施工区域的地理环境、气象等条件的调研,以保证准确地掌握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等因素,以便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对策,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
除此之外,建筑施工单位还要对混凝土功能、水下工程、深基础工程以及高空作业等等,拟定季节性的施工计划并保障工程的顺利进行,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房屋施工受到干裂、冲刷、冰冻等威胁。房屋建筑的施工单位还要不断改善施工现场的环境,对生产的成品、半成品等工具及物品要做到合理的规制,做到物品的摆放井井有条。生活、生产垃圾要及时清理,使房屋建筑的施工现场更加秩序化、规范化、标准化。同时,对于施工附近的文物及自然景观要加强保护,最大限度减少因施工带来的损害,做到文明施工。
3.3积极运用新工艺提高工程质量
建筑施工企业只有不断地提高施工技术水平,才能建造出质量可靠的建筑工程。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质量控制与施工的技术是密不可分的,而技术因素除了施工的基本工作人员的素质外,还包括施工的装备、施工的信息及施工的检测技术等。企业若想提高房屋建筑的施工质量,就必须重视新技术、新工艺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的应用。在具体运用的过程中,要建立符合技术的相关工艺流程、质量标准及操作的具体规程,同时,企业还要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和改进施工技术和工艺水平,从而保证房屋建筑的施工质量问题。另外,建筑企业还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并落实相关的质量责任制,明确各生产部门的责任,做到施工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都能够进行严格的控制。在具体的实施质量计划的过程中,要加强质量的检查工作,并将结果做到定量分析,得出具体的结论,积极总结经验,逐步转化成为以后施工质量的“标准”及“制度”,不断完善企业提高生产质量的举措。
3.4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
施工中的质量监督管理主要是围绕着三大分部(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工程质量和环境质量)进行的现场监督,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管理。监督检查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重点是对地基基础、主体结构等影响结构安全的重要部位进行检查。对于现场的实体质量检查主要采用科学的检测仪器和设备进行,通过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来增强政府工程质量监督检查的权威性和科学性。企业在加强程序管理的同时,还要加强对技术的控制。目前,对技术的控制主要采用以下方法:一是对施工现场质量保证条件的检查评价,二是对工程竣工检测结果的检查评价,三是对现场质量保证资料的检查评价,四是对工程实体的尺寸偏差的实测,五是对完工后的工程实体的宏观观感检查评价。
监督检查的对象还包括监理单位、建设单位(业主)在内的所有参与工程建设的各行为主体。监理单位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切实为提高建筑的质量做保障。质量监督机构要站在执法的地位,加强对参与工程建设的各主体质量行为的监督,依法惩处各行为者的违规行为,增强各行为主体的自律能力,提高行业整体素质,保证工程质量。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与安全管理中,一定要加强对于两者之间内在关系的研究,并且从综合管理的角度出发,全面提升施工单位对于质量和安全管理工作的认识,进而制定和实施科学、有效、完善的质量与安全防治管理方案。
参考文献:
[1]朱金鹏.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J].建筑资讯,2007,10.
[关键词]阿奇霉素;静脉滴注;序贯疗法;下呼吸道感染; 成本-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R56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7(c)-060-02
阿奇霉素作为新一代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服了红霉素对酸不稳定的缺陷,具有组织渗透性好、血浆半衰期长、临床适应证广、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患者依从性好等优点,并广泛应用于临床。下呼吸系统感染是临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我院常选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治疗方案有两种,阿奇霉素静脉滴注或静脉滴注后改为口服的序贯治疗。为了论证阿奇霉素治疗方案的经济性,选择疗效确切、费用低的给药方案,本研究对我院2005年2月~2006年9月以来,阿奇霉素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两种方案的病例进行回顾性成本-效果分析,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通过医生工作站和药房管理系统,统计在2005年2月~2006年9月期间,来我院诊治的下呼吸道感染病患,从中选择来我院前72 h未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体温超过38℃,实验室检查符合细菌学的诊断标准,临床症状、体征、X光片确定为下呼吸道感染。使用阿奇霉素治疗下呼吸道感染两种方案的患者112例,年龄在19~65岁,其中使用阿奇霉素静脉滴注后改口服的序贯治疗病例有58例,男32例,女26例,平均年龄41岁,将其分为治疗组A;另使用阿奇霉素静脉滴注54例,其中男15例,女39例,平均年龄为42.5岁,将其分为对照组B。两组患者身体无其它疾病,性别、年龄、病种、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A;注射用阿奇霉素(国药集团国瑞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注射剂量为0.5 g/d,1次/d,加入2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3 d后,改为口服阿奇霉素片(河南天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口服剂量为0.5 g/d,1次/d,总疗程为6 d,治疗期间不使用其他抗菌药物。对照组B:注射用阿奇霉素(同一生产企业生产品种),注射剂量为0.5 g/d,1次/d,加入250 ml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6 d为1疗程。
1.3观察指标
1.3.1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3年颁发的《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抗菌药物进行4级评定,即痊愈、显效、进步、无效。痊愈:临床症状消失,痰细菌培养转阴,胸部X片病灶全部吸收,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病原菌4项均恢复正常;显效:病情有明显好转,痰细菌培养转阴,上述4项中有1项未恢复正常;进步:病情有所好转,但不明显;无效:用药72 h后,病情无好转或有所加重。患者痊愈和显效合计为有效,据此计算有效率。
1.3.2 细菌学判定标准:抗菌药物的细菌学疗效按清除、未清除进行评定。清除:治疗结束时,原致病菌消失。部分清除:治疗结束时原2种或2种以上致病菌至少有1种被清除。未清除:治疗结束时,原致病菌仍生长。替换:治疗结束时,原致病菌消失,但培养到新的致病菌,无任何临床症状,也无需要治疗。再感染:治疗结束时分离到新的致病菌,并出现相应临床症状、体征,需要治疗。
1.4 成本确定
成本(C)是指因使用药物治疗所消耗的资源价值,以元为单位。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成本,即医疗总费用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之和,因呼吸道感染的时间对较短二方案的其他费用基本相同,间接成本可忽略不计[1]。以上各项费用按二甲等医院的收费标准及2005年药品招标采购的价格进行计算。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1.5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认为有显著性差异。
2 成本-效果分析
2.1费用计算
药品成本(C药): 注射用阿奇霉素(500 mg/瓶)的单价为46.2元/支, 阿奇霉素片(规格为250 mg/片)的单价为1.3元/片,250 ml0.9%氯化钠注射液单价为1.8元/瓶;治疗组A的总药品费用为:C药=46.2×3+1.3×2×3+1.8×3=151.8元。对照组B的总药品费用为;C药=46.2×6+1.8×6=288元。其他费用C其=420元(包括治疗前后检查、诊疗费)。治疗组A 输液费(C输)=18.3元/次×3=54.9元。对照组B输液费(C输)=18.3元/次×6=109.8 元。总治疗费用A组C总(A)=626.7元,B组C总(B)=817.8元。
2.2 疗效评价
效果(E):是指所关注的特定方案治疗结果(表1)。
2.3细菌学评价
2.4成本-效果分析
采用成本C和效果E的比值来表示每获得一份效果所需要的净成本[2]。目的在于通过分析寻求达到某一治疗效果时成本最低的治疗方案(表3)。
2.5敏感度分析
药物经济学研究中所采用的变量往往不易准确测量,这些难以控制的因素都会对分析结果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必须通过变化不确定因素来检验结果的敏感性,即进行敏感性分析。且随着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进一步规范化、药品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的降低势必造成药价的下降趋势。特假设药品的成本下降15%,其价格的敏感度分析。
敏感性分析的结果表明二种治疗方案未发生根本性变化,说明此分析的数据结论是可信的。
3 讨论
3.1 临床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方法较多,但达到相同效果时所花费的成本往往不同,如何运用药物经济学方法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疗效是临床药学所关注的问题,本文对阿奇霉素两种治疗方案进行成本-效果分析,旨在确定用药安全、有效、经济。
3.2 上述临床评价结果表明:经χ2检验,阿奇霉素序贯疗法与阿奇霉素连续静滴这两种治疗方案在临床疗效及细菌清除率方面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药物经济学成本-效果分析结果表明,经t检验,两组在医疗总费用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序贯治疗组总医疗费用明显低于连续静滴注组,灵敏度分析也表明了这一结论是可靠的。
3.3 总的来说,序贯疗法具有能降低医疗费用,患者易接受等优点,同时也克服了连续静脉注疗法的许多缺点,如避免了刺激静脉以及输液中微粒对人体的危害,本研究表明二治疗方案,在有效率、细菌清除率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二方法相近,但序贯疗法成本明显低于连续静滴,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洁.药物经济学[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60-118.
[2]胡晋红.医院药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112-129.
[3]颜鲁青,刘爱玲.氟罗沙星与阿奇霉素治疗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的成本-效果分析[J].中国药房,2007,18(2):91-92.
关键词: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特性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specific engineering example residential and commercial building top 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concrete characteristics, puts forward the concrete construction will generally can't process around high-rise building on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stressed in concrete construction,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guidance. The following is the practice of me in to some problems of the shallow understanding and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colleague.
Keywords: high building; The concrete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TU208.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工程实例
某大厦有2栋28层的高层商住楼楼组成,±0.00以上设四层裙楼,二座塔楼,地下室二层,总高度为84.60m,建筑物结构类型为钢筋砼框剪结构,基础采用人工挖孔桩,主楼钢筋混凝土筏形基础承台板厚3.00m,平面45.2m×45.2m,承台混凝土量为6129.12m3。地下车库承台板厚 1.00m,混凝土量为2426m3,承台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5,抗渗等级S6。
1.1选择砼原材料
为保证大体积砼的施工质量, 原材料的选择极为重要,对进场材料要选择,符合各项规范要求方可使用。水泥:选用525#普通硅酸盐水泥并适当掺加粉煤灰。根据大体积砼的特点,砼的强度等级一般为高标号砼,为了降低水泥的水化热,在满足砼质量要求的条件下,适当外掺粉煤灰,同时还可以减少水泥用量,并延迟水化热高峰期的到来,有利于砼的强度增长,避免温度应力过大而产生裂缝。碎石:选用级配较好的花岗岩碎石,粒径为10~30mm,含泥量不得大于1%,且不得含有有机杂质。砂:选用级配较好的中粗砂,含泥量不得超过2%,通过0.315mm 筛孔的砂不得少于15%。外加剂:选用具有缓凝系减水剂和膨胀剂,从而降低水灰比。
1.2混凝土施工方案
①为保证相邻已有建筑安全,先施工群楼、车库基础,后施工主楼基础,这种承台施工的顺序由浅到深,降低了裙楼、车库的基坑降水费用。
②主楼3.00 m厚承台设计时,采用“水平分成间隙”施工方法,分两层进行浇筑,间隔时间7d 以上,分层厚度各1.5m,抗缩钢筋网设置在下层1.5m的上表面。在工期允许的情况下,这种施工方法可降低内部最高温升、减少人力、材料及机械设备的投入。
③ 砼的布料顺序,砼的浇筑拟采用“由一边向另一边推进,由远而近,一次浇筑,一个坡度, 薄层覆盖,循序推进,一次到顶”的方法进行布料。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砼输送泵设在场地中间,铺设砼泵管采用边浇筑边拆管的方法,从西向东,由中间向两边浇筑。为使砼的水化热尽快散失,浇筑过程中拟按斜面分层浇筑,斜面坡度由砼自然流淌形成。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浇筑层的长度过大,增大每层的浇筑时间,导致施工冷缝产生, 而且由于每层砼量大,砼散热不快,各层间的约束力大,为有利于防止温度裂缝和约束裂缝的产生。每层砼必须在下层砼初凝前浇筑完,逐层覆盖,循序推进,一次浇筑完。
④砼的布料方式,砼的布料均采用砼输送泵布料,基坑两侧采用溜槽配合施工。浇筑时,应在浇筑点2~3m的范围内水平移动布料,砼的分层厚度控制在300~500mm内,按1:6~1: 10的坡度分层浇筑。
⑤ 砼的振捣,砼的振捣采用插入式振动棒进行振捣。每作业面分前中后三排振捣砼,边浇筑边成型及抹平底版表面、标高、厚度采用水准仪定点测平振动棒插入的间距为400mm,振捣棒的操作要做到“快插慢拔, 直上直下”。砼的振捣顺序为从浇筑的底层开始逐层上移,以保证分层砼之间的实际情况, 在每个浇筑层的上、下部布置三道振动棒。每一道布置在砼卸料点, 主要解决上部的振实;第二道布置在中间,第三道布置在坡角处, 振捣下部砼,使之自然流淌成坡度,然后全面振捣。
⑥砼的泌水及浮浆处理,由于砼采取分层浇筑,砼的上下层施工间隔时间较长,且砼的坍落度较大,其内在自由水较多,故各浇筑层易产生泌水层。在砼的浇筑过程中,应先在未浇筑的一边设置集水坑。
⑦砼的表面处理,因砼表面水泥浆较厚,在浇筑后2~3h,按标高初步用长刮尺刮平, 然后用木槎反复搓压数遍,使其表面密实平整,在砼初凝前再用铁槎板压光。
⑧混凝土的温度控制,在砼浇筑后,要及时做好砼的保温保湿养护,缓慢降温,规定合理的拆模时间,充分发挥徐变特性,减低温度应力。
⑨混凝土的养护,为防止砼内外温差过大,造成温度应力大于同期砼抗拉强度而产生裂缝, 决定采用覆盖和蓄水两种方法同时进行砼的养护,保温覆盖的方法是:在砼浇筑约4小时后,先在板面覆盖一层塑料薄膜,然后再铺2~3层麻袋进行保温,蓄水深度约100mm。
2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同的处理
2.1与基础的相接
柱与独立基础或底板不同强度混凝土的交接面,一般设在基础或底板的上表面,与混凝土施工缝相重合,以方便施工。若为独立基础,亦可设在梯形截面的变截面处。柱与独立基础或底板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的交接面,也可设在柱外距离柱为柱宽的截面处,深度至底板或基础底部。
关键词;施工安全技术;安全管理方案;管理应用;研究深化
中图分类号:U44 文献标识码:A
1 关于桥梁施工安全事故环节的分析
在日常桥梁施工过程中,影响其安全稳定运行的因素是比较多的,并且有些因素是可以避免的,并非是不可避免的因素。比如护壁处理系统的优化,这样可以降低基坑坍塌的几率,实现其整体应用效率的提升,避免其一系列的现实问题。针对其孔深的程度也要积极展开有毒气体的侦测工作,实现其排水过程中相关压力差的有效控制,以有效防止其护筒的坍塌工作,保证相关安全设施环节的正常运行。由于架桥设备或支架承载能力以及安全宽度不够,导致墩柱施工过程中坍塌或坠落现象,构建运输过程速度超过3km/h;其三,在需要放置安全网和防坠网的施工位置,没有按照规定实行梁体制安,导致人员和机械设备坠落事故;最后,由于员工缺乏安全意识,出现未配备安保设备,不文明生产等现象,如10m以上作业时未加设安全网,导致附属设施施工出现一系列安全事故。
2 桥梁施工安全管理方案的优化
为了满足我国桥梁工程的建设需要,要针对其桥梁施工过程中的问题展开深入分析,以满足现代桥梁工程的施工需要。通过对施工方案的有效编制,来促进桥梁施工系统的健全,促进其内部各个环节的有效协调,实现其安全防护体系及其相关机械技术设备应用方案的协调,保证其安全施工的正常运行。在基坑作业中,除了要进行支撑体系环节的优化外,也要配合相关的人员,进行加固方案的应用,以保护相关人员的自身生命财产安全,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实现其挖孔桩施工安全方案的优化,促进其内部各个环节的协调,比如孔壁支护措施体系的应用,可以针对其挖孔过程中的坍塌的现象,展开弊端解决。配备专人定期检查孔口防护设施是否完好,以及施工现场的作业设备和流程以及警示标志是否规范到位;挖孔前检测二氧化碳等气体是否超标,孔深超过10m时应当强制通风。防高处坠落安全措施 ,高处作业之前需进行安全技术教育,检查投入使用的设备是否完好,如未经上级许可不得擅自拆除高处作业防护设施;高处施工人员需按规定着装,穿软底防滑鞋,系上安全带,与架空输电线路保持规定的安全距离,遇恶劣气候不得进行露天攀登或悬空高处作业;高处作业使用物料应堆放平稳,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物件一律先行撤除或固定,存在人身安全时应立即停止作业。
通过对桥梁施工系统的健全,可以促进现实效益的提升,比如架梁施工安全体系的应用。在此工作过程中,进行专用轨道的应用,实现其桥梁铺设环节的优化,这样降低轨道接头过程中的道床沉陷现象、错台的现象等。要保证千斤顶等设备的正确应用,也要保障钢丝绳的应用数量,从而降低梁体吊离过程中的问题,实现其整体方位的有效调查,促进其桥梁高度差的有效控制。在海上作业中,要针对桥梁施工过程中的麻烦,展开整体环节的优化,做好其相关的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保障其整体施工体系的优化健全。 安全管理工作应该从创造施工安全的工作环境,保证设备设施齐全完好,及时准确收集气象水文信息和开展海上施工安全教育四个方面入手。具体说来,应尽量减少海上作业人员流动的频率,保证海上工作平台和通道等安防设施齐全完好;掌握及时可靠的气象水文信息,尽量避免恶劣气象和水文条件下作业;印发安全施工资料,组织开展安全系列教育工作,并进行现场安全技术交底检验;各个作业面加强日常现场安全检查,严抓高处作业、大型构件装载等危险系数大的关键工序。
在山区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遵循相应的山区桥梁施工安全管理准则,这是对山区地形环境的有效应用,可以保证桥梁施工环节的正常开展,避免其工程技术应用工程中的麻烦,促进其安全管理体系的综合效益的提升。在此环节中,人机工程技术方案的良好运行,可以促进桥梁工程安全事故的有效避免,实现整体施工效益的提升。该环节的开展,要抓住桥梁施工人员的心理特点,避免其操作模式的过度疲劳性,实现山区桥梁施工的稳定运行。人为不安全心理与环境条件限制产生的复合作用是主要不良因素,充分保证安全防护系统如SNS柔性防护系统的实施到位,加强不安全心理的综合管理,以划分若干个小群体针对性的培养安全骨干,通过群体心理引导养成安全生产习惯,使得每位作业人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减轻施工劳动强度,提高施工技术熟练程度的同时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
公路基础建设是我国的重要的基础建设工程的一部分,做好相关环节的防范工作是非常必要的,这有利于实现其公路桥梁施工安全管理体系的健全,避免其公路桥梁施工过程中的麻烦,实现对人力财力物力等的有效控制。这要引起相关管理人员的重视,及时的更新自身的管理理念,实现其整体安全意识的提升,以有效规范工程作业过程中相关人员的自身行为,实现员工技能环节的有效控制,保障其劳动强度的有效控制,避免出现不合理的工作行为。这也需要进行工程作业规范制度体系的优化,实现其内部各个环节的有效协调。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部署有针对性的技能考核;采用不同的色彩标志预防事故发生,坚决淘汰高耗能,污染严重,技术改造不经济的设备,定期正确保养机械设备,特种设备需经过安全检测后才能投入使用。桥梁施工的安全控制要兼顾人员和物两个方面,秉承“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不仅要提高安全管理的理论水平,更应当将理论措施付诸实践。
结语
桥梁工程综合效益的提升,离不开桥梁施工安全控制方案的应用,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促进其综合效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关键词:房建施工;施工质量;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9-0020-02
1 房建质量与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当今中国的社会经济快速的发展,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建筑施工的增加。目前,房建工程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房建施工中的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不仅是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因素,而且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是社会稳定的前提与保障。所以说,政府、社会力量以及建筑施工单位都必须高度重视,切实采取积极有效的管理协调工作,保证二者协调实施。
然而,从全球范围看,建筑业的安全事故远远高于其他行业的平均值。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建筑施工的数量大幅增加,并且具有向高层发展,向结构复杂化发展的蓬勃发展趋势之势。但是在施工中越来越频繁地出现种种质量问题、安全隐患以及安全事故等,造成人员伤亡等不可弥补的损失,尤其是在高层建筑中更是屡见不鲜。分析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主要就是在施工的过程中,单位没有切实保证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的工作。
此外,建筑施工具有特殊性,建筑的类型、样式繁多,规模也都各不相同,多种工种交叉施工,在施工中也需要加强管理,保证施工正常有序的进行,进而才能达到预期的指标、完成预期的功能要求。随着建筑行业不断发展,其工艺和技术得到革新,也出现了新的设备和建筑材料,促使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这就对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房建项目存在质量问题,那么日后建筑很可能存在安全隐患,严重危害社会的安定和谐,此外,存在质量问题的建筑也会影响使用功能,给住户带来不便。如果疏于施工中的安全管理,那么产生的不良后果必然是快速直接的,建筑工人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工程的质量通常也存在或多或少的质量问题。
2 房建质量与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房建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施工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问题是影响建筑行业整体管理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施工中出现的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问题也较为常见,笔者分析了近年来在房建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将其主要的问题列举在下面。
(1)管理机构设置不全。
笔者总结出现问题的施工项目时发现,这些项目的施工单位通常没有重视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的工作,也就缺乏管理质量和安全的机构,或者是虽然有这样一些机构但是对于质量控制及安全的管理却非常薄弱。
管理机构设置中普遍缺乏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专业管理人员。一定数量的专业的管理人员是房建施工管理的前提条件。如果按照《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要求,那么想当一部分的施工单位是不符合要求的。因此,房建项目的管理人员满足不了工程建设的要求导致无法覆盖到施工的各个方面,也就为以后埋下安全隐患。还有就是安全管理人员很多是由管理技术的人员或者是其他的管理人员担当的,他们的素质和能力较低,不能胜任工作。因此,管理工作的质量就很难得到保障。同时,在施工单位的管理机构设置中,没有对具体项目进行明确的职责划分,导致在建筑工程项目出现质量问题或者安全问题时,无法找到具体的责任人,导致事故的处理没有真正地实现奖罚分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施工单位的管理效率和质量。
(2)施工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由于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极为迅速,需要越来越多的施工人员进行操作,而参与施工的人员通常是来自农村的农民工,他们并没有接受专业的培训和教育就直接上岗,由于本身的专业素质较低,经常会出现操作不规范的现象,导致施工的质量出现问题,或者因为操作的失误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很可能造成大规模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3)管理绩效考核制度不科学。
安全管理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安全管理绩效考核。有效的考核制度能够有效的实现管理监督。但是目前很多单位的管理绩效考核通常只是形式上的考核,无法真正起到保障和规范的作用。通常的表现是考核制度只针对单位,而不是个人,导致责任的推诿,无法实现对何人管理工作的监督。此外,还存在赏罚不均、罚大于奖,奖励制度拘于模式化,效率很低,起不到监督和鼓励的作用。
3 采取的措施
鉴于房建施工的重要性以及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实现房建施工的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这些措施的核心就是积极协调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同时这也是保障工程项目整体施工管理水平提升的先决条件。在房屋建筑工程中,施工单位与监理单位要加强业务上的联系,并且积极接受政府及各级建筑主管部门的监督,共同促进施工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的协调。具体说来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健全法律体系。
国内事故频发,而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事故发生率相对较低,究其原因可以发现发达国家目前已经形成了建筑安全管理模式,其法律和体系均比较成熟,法律手段是规范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因此,相关单位应该结合我国建筑安全的实际情况,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是否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既是影响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又是保证质量控制的重要措施。施工现场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必须由总承包单位项目经理部负责在其承包施工的工程范围内建立,并统一协调管理。
(2)制订完善的质量与安全管理方案。
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从来都是互相关联的,一旦割裂开来或者厚此薄彼就会造成不良的后果,纵观国内房建工程施工出现的事故可以看出,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之间缺乏协调的现象是很为普遍的现象,通常情况下,施工单位将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看做是彼此分离的两个项目,或是重视其中的一个方面,或是二者均不重视。为了切实有效地提高房屋建筑工程的管理水平和能力,施工单位必须要从认识上重视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工作,首先就是对这个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研究与此相关的问题,最终制订适宜的、完善的质量与安全防治管理方案。值得注意的是要明确各部门和具体负责人的职责,制定严明的奖罚制度,调动全体参与施工人员的积极性。
(3)规范施工流程。
在房建工程的施工中,提高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基础具有规范的施工流程,只有具备规范的操作流程,才能提高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效率。在房建工程施工中,要制定满足工程项目的基本技术和工艺要求的流程,同时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也是要切实保证的。在国内房建工程现行的施工流程中,通常没有将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因此为了解决问题,施工单位在制定施工流程时要按照规范性的原则,加强应用新的技术和新的工艺的应用,在实施流程时,也是要按照规范性的原则,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提高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
4 结语
房建工程的质量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的长远发展,有效施工的安全管理能保证施工者的安全以及工程的正常运转。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才能保证施工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柴黎明;;浅谈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07期
2 付立国;;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07期
关键词:车辆段;车辆基地;总平面布置;方案比选
中图分类号:U23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2)09-0064-03
1项目背景
北京轨道交通昌平线是一条连接中心城区与昌平新城的南北向的轨道交通快速客运线路,线路北起十三陵景区,南至城铁13号线西二旗站,全长31.6 km,其中高架线16.4 km,地下线13.5 km,地面线1.7 km。共设站11座,其中地下站5座,高架站6座。
本工程城南站至西二旗站为一期工程,2010年开通;城南站至十三陵景区站为二期工程,2012年开通。在昌平线一期工程中已建成定泗路停车场,在二期工程中新建十三陵景区车辆段。为保证开通运营需要,定泗路停车场应满足承担一期工程开通时配属车辆的停放、运用、整备、列检和月修任务需要。
二期工程在十三陵景区起点站西南侧新建十三陵景区车辆段,进一步完善本线配属车辆的停放、检修功能。
2车辆段功能及组成
2.1十三陵景区车辆段的任务及功能
(1)承担全线配属车辆的架、定、临修任务。
(2)预留南延线配属车辆的架修能力。
(3)承担本段配属车辆的停放、运用、整备、列检和月修工作。
(4)承担本段配属车辆的清洁和定期消毒工作。
(5)负责全线事故列车的救援工作。
(6)负责本段内设备、机具的维修及技术革新等工作。
(7)负责全线各类物资的存储和发放。
(8)负责本段和定泗路停车场的行政、技术管理。
(9)为停车场日常供电、供暖等。
(10)场内职工就餐、劳保洗浴、值班司机住宿等。
2.2十三陵景区车辆段的组成
(1)生产区:设有停车列检库、联合检修库、洗车库、镟轮库、工程车库及工务料棚等。
(2)辅助生产区:混合变电站、锅炉房、水泵房、污水处理站等。
(3)办公生活区:设有综合办公楼、信号楼、司乘公寓及食堂、浴室、公安派出所等。
2.3十三陵景区车辆段的协作关系
(1)全线配属车辆的厂修任务由路网车辆厂承担。
(2)全线各系统设备的维护和检修由设置在定泗路停车场内综合维修中心统一管理,本车辆段只设置综合维修工区。
3总图方案综合分析
3.1总图设计原则
(1)总平面设计执行《地铁设计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等有关规范、标准的要求。
(2)合理确定咽喉位置、合理布置线群,力求停车列检库和联合检修库的列车进出顺畅。
(3)合理布置电化与非电化线路,便利电化区的隔离管理。
(4)各功能建筑尽量集中,少占地、少拆迁,节约用地。
(5)十三陵景区车辆段各项设施的布局必须满足北京轨道交通昌平线工程的整体功能需要,满足车辆运用、检修的作业需要。
(6)充分考虑人防、消防、通风、采光、卫生、环保、绿化、美化、管线敷设及城市规划条件等方面的要求,使各相关功能单体既有独立性,又能相互联系,形成整体格局。
(7)建筑物布置与周围环境协调,并能满足系统功能要求。
(8)合理确定大门位置,段内物流人流分离。
(9)合理布置出入段线,且按双向进路考虑,确保列车进出段顺畅、互不干扰;尽量减少列车在出入段线上的走行时间;减少出入段列车的交叉干扰。
(10)合理设置停车线、牵出线、调机调头线等专用线路,出入线设计满足对线路长度和坡度的要求,站场线路设计符合铁路设计有关规范的规定以及昌平线使用的车辆限界要求和有关技术标准,并且必须满足工艺运输流程的需要,尽量做到缩短距离、集中布置、节约用地。
(11)车场线布置力求紧凑合理并兼顾其他专业用地要求。
(12)合理确定场地地坪标高,合理组织场地排水,合理确定道路坡度,尽量减少土方工程量。
(13)充分利用空地绿化,保证达到绿化率指标。
(14)根据本工程远期总体设计,合理场内各项设备、设施分区布置,并充分考虑预留停车列检库远期接建发展的条件。
3.2总平面布置方案综合比选
根据规划地块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正线走向及车辆运用检修流程要求,本总图方案设计布置了两个总平面方案。
3.2.1方案一
方案一用地整体为东西向布局,东西向长度约为960 m,南北向最宽处宽度约为310 m,占地约21.03 hm2,见图1。
依据十三陵景区车辆段架修段的功能定位及预留南延线配属车辆的架修能力,充分考虑维修资源的共享,本方案设有停车列检库、联合检修库、洗车库、工程车库等生产用房,同时配有办公楼、综合维修工区、物资总库、信号楼、司乘公寓及工务料棚等生产辅助、办公用房。
图1十三陵车辆段总平面布置图(方案一)
第一,生产用房的布置特点。
(1)以运用库为中心。停车列检库布置在咽喉相对位置,形成车辆段的主体,按一线二列位布置,主体建筑为3个21 m跨,预留接建2个21 m跨建设条件,库长为270 m,近期可存放列车24列,远期可存放列车40列,停车列检库的北侧设有辅助间。
(2)各检修库合并为联合检修库,与运用库并列。月检库、定/架/临修库、吹扫库及车辆设备、转向架检修车间组合成联合检修库。检修车间与检修列位厂房等高、顺接,工艺流程顺畅、占地面积节省,采暖能耗降低。
联合检修库位于停车列检库的北侧,库长270 m。联合检修库设两个月检列位,1个吹扫列位,定、架、临修线各一列位。
(3)洗车镟轮库与运用检修库并列。洗车库和镟轮库合建,位于联合检修库的北侧,考虑到昌平地区冬季比较寒冷,库长为186 m,以利于寒冬库内保温。
洗车镟轮列车进行折返,对进出线稍有干扰,但可节约占地,节省造价;运用、检修、洗车库并列,可使场区道路整齐,地下管线和安保设施布置经济合理,场区整体美观大方。
(4)试车线一端稍有曲线。由于三座厂房的并列,使试车线西段稍有曲线,曲线半径为600 m。
(5)工程车库与直通出入线。工程车库位于停车列检库的东北侧,靠近出入段线,方便工程车出入车场。工务料棚贴建在工程车库旁边,棚内设桥吊,线路通入棚内。
第二,办公用房具体布置特点。
(1)厂前区布置在场区东侧,靠近咽喉,面临市政规划道路厂前区大门面向东侧市政规划道路,靠近地铁十三陵景区站。
(2)办公生活用房集中布置。建筑形式和功能类似的建筑集中、合并,便于资源共享,综合利用,同时节省占地,降低造价。信号楼与综合维修工区与办公楼合建;司乘公寓、浴室与食堂合建。综合办公楼和司乘公寓等建筑群成合抱之势,形成一个厂前活动区,这样不仅有效利用了场地,还使车辆段大门周边景致更加大气美观。办公楼、司乘公寓的朝向,满足采光,通风要求。
(3)辅助生产用房位置利于发挥功能。信号楼北端的建筑结构设计为弧形,视野开阔。锅炉房、混合变电站靠近负荷中心。污水处理站位于场区排水出口。
(4)经济合理确定厂前区与生产区地坪高差。厂前区地坪标高低于生产区近5 m,与规划的市政道路标高接近,便于场内外道路连接,降低厂前区地坪标高,使土石方工程量大为减少,造价相应降低。
(5)场区分设大门,合理确定场区道路坡度。场区西侧设置面向旧西路的大门,大门至生产区高差3.4 m,东侧厂前区大门与生产区高差5 m,场区高差过渡坡度大部分按小于4%设计,坡度接近7%个别道路不足100 m,可确保运输安全。南侧大门面向规划市政公路。
本方案房屋间距、道路宽度等满通运输、敷设管道、消防通道的要求。
场内设有环形的道路连通各厂房、建筑物,不仅方便了运输,而且充分考虑了当其作为防火通道时消防车辆的作业和回转。
(6)物资总库和派出所分别独立直通市政道路。为全线服务的物资总库布置在场区西端,临近旧西路,利于全线物资出入运输。派出所布置在场地的最西端,单独成院并设单独出入口。
(7)减少对南侧相对优质农田的占用。厂前区设在规划地块东侧,办公生活及辅助生产用房集中于出入线北侧,减少了对出入线南侧的优质农田的占用面积。
3.2.2方案二
方案二用地东西向长度约为1 050 m,南北最宽处宽度约为270 m,占地约21.6 hm2。
本方案与方案一的区别在于洗车镟轮库倾斜布置于场地东侧,厂前区布置在场地的西侧,见图2。
图2十三陵车辆段总平面布置图(方案二)
生产用房的布置特点:①以运用库为中心,停车列检库是车辆段的主体,确保运用列车进出库的便捷,与第一方案相同。②联合检修库与运用库并列,月检库,定/架/临修库、吹扫库及车辆、转向架检修车间组合成联合检修库,位于停车列检库的北侧,与第一方案相同。③洗车镟轮库与工程车库并列,布置在场区东侧,洗车库和镟轮库合建,与工程车库并列,布置于场地的东侧,缩小场区占地宽度。④试车线取直,由于场区占地全宽的减小,试车线可设计为直线。
辅助生产和办公生活用房布置特点:①厂前区设在场地的西北侧,面临市政旧西路。厂前区的办公楼、综合维修工区、司乘公寓、食堂连体建筑布置成合抱之势,充分满足采光,通风要求。②辅助生产用房布置在东侧,信号楼、混合变电站、物资总库、派出所等布置与第一方案相似,功能充分满足要求。③场区主要大门面向旧西路,为方便与外界联系,本方案设2个出入口与外界相通:一个布置在厂区西侧,向旧西路开口,为人流出入口;另一个布置在厂区的南侧接规划市政路,为物流出入口。④场区道路坡度设计,位于西侧的厂前区地坪标高与生产区地坪标高相差3.4 m,过渡高差过渡段坡度皆按小于4.5%标准设计,平缓过渡,确保运输安全。
3.2.3车辆段总平面布置方案优缺点比较
车辆段总平面布置方案优缺点比较,见表1。
表1十三陵景区车辆段总平面布置方案比较表
方案
优缺点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
特征 ①主要厂房并列。②洗车镟轮库位于场区尽端。③厂前区位于场区咽喉,标高低于场区。 ①主要厂房并列。②洗车镟轮库靠近场区咽喉。③厂前区位于场区尽端,标高高于场区。
主要
优点 ①车辆段功能齐全,分区清晰,建筑布置集中,占地节省。②停车列检、洗车、联合检修并列布置,车辆出入顺畅。③检修、洗车、试车线等集中布置,列车牵车作业不切割出入线。④工程车库朝向咽喉,出入便捷。⑤厂前区与生产区设置高差,土石方工程量较小。⑥厂前区面向市政规划道路,接近地铁站有利于道路连接和职工通勤。⑦减少对南侧较优农田占用。 ①车辆段功能齐全,分区清晰,建筑布置集中,占地节省。②停车列检及联合检修并列布置,车辆出入顺畅。③洗车、镟轮库靠近咽喉,折返距离缩短。④工程车可直接驶入正线,出入便捷。⑤厂前区靠近市政现有道路,生活区和生产区距离较近。⑥试车线笔直。
主要
缺点 ①生产区与生活区距离稍远。②厂前区离现有市政道路较远,与外界接口需市政新规划道路。③厂前区与生产区标高相差近5 m。场区主要干道有坡度,人员来往不便。④部分线路需要采用高架形式布置,工程量较大。⑤试车线稍有曲线。 ①厂前区与生产区标高相差3.4 m,场区主要干道有坡度。②生产区为统一标高,土石方工程量较大。③厂前区离十三陵景区终点站较远,不方便职工上下班。
4结束语
综上分析,总图布置方案一、方案二均能满足车辆段功能要求及使用要求,方案二虽较节省用地,但方案一在工艺布置方面却更加合理顺畅,有利于今后运营部门的使用,故推荐方案一。
参考文献:
[1]地铁设计规范[S](GB50157-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