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教学理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近些年来,人们对绿色环保问题颇为关注,因为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要用到一些物质进行化学实验,这些物质在实验的过程中会产生污染性物体。所以,社会各界提倡初中化学应该进行绿色教学。不仅如此,初中化学教学采用绿色教学模式还有以下两个原因。
1.有利于学生从小建立绿色环保意识。有学者认为,学生在进行化学实验时所产生的污染较小,可以忽略不计。但是,也有学者认为,根据科学统计,全国的初中生达到了千万人次。这样一来,学生做化学实验所产生的污染,对环境来说也是一种极大的危害。假如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老师没有渗透绿色教学的理念,学生在思想中便不会重视污染问题。如果学生从小就没有养成绿色环保生活的意识,那么这将是教育的一种责任过错。但是,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利用绿色的学习理念,在化学实验中尽量避免化学污染,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养成绿色环保意识。
2.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初中化学绿色教学,不仅是希望学生树立绿色学习的理念,更重要的是为了孩子的身体健康。众所周知,初中生的知识结构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好奇心非常的强,往往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按照实验流程操作,胡乱地添加化学材料。这不仅很容易造成环境污染,还很容易造成学生过量接触污染的化学物质而导致中毒等等。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然要以学生的身体健康为着想点,采用绿色教学的理念,尽可能地避免学生接触污染物质而受到伤害。不论怎样,单从学生身体健康这一方面思考,我们的初中化学教学就应该采取绿色教学方法。
二、初中化学教学如何进行绿色教学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教学理念,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进行绿色教学。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该注意方式方法,根据初中生的性格和学习特点,选用适当的措施进行绿色教学。
1.控制化学物品用量的方法。在化学实验中产生污染物质有可能是化学反应物添加的过多,在化学反应中无法完全燃烧或者稀释所以产生了污染物。因此,老师在进行化学实验之前,应该先讲解此次实验所用化学物品的性质,以及它的稳定性状态和添加计量。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添加过多化学物品所带来的后果。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时刻叮嘱同学们加入适当的化学反应物,避免化学物质的浪费,更要排除过量物质所带来的污染伤害。
2.采用先进的实验方法。初中化学教学中有很多化学实验需要操作,不同的化学实验有不同的操作方法。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学术的发展,一些化学实验的用具已经有所改变。如果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采用老一辈的实验方法,就有可能造成污染现象。所以说,在进行初中化学教学实验的过程中,老师应该采用先进的实验方法,带领学生领略化学的美丽。
3.加强实验过程中和结束后的化学处理方法。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时时刻刻都要渗透绿色教学的理念,对于那些具有释放污染物质的化学用品,可以选择性质与之相似的进行代替。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教育学生危险化学物品的危害性,防止学生不明就里滥用化学物品。在化学实验结束后,如果产生了污染液体或者是气体,不可以排放到环境当中,而是要结合其他的化学物品进行废物回收。
一.所好者道,进乎技
教育从其产生之日起,一刻也没有停止发展的步伐。鲁迅先生说: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对于教育来说,不更新教育理念,也不能自成为新教育。
我们所熟知的“庖丁解牛”这个故事出自庄子的《养生主》,复杂的解牛工作对庖丁来说,如同演奏美妙的音乐,令人叹为观止。
惊叹于庖丁的技艺,文惠君赞叹不已。庖丁道出了其中的缘由:“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在解牛过程中,庖丁没有停留在具体的技艺上,而是不断探索解牛的规律,最终运用规律,游刃有余。
要想如庖丁一样,把解牛这个复杂的工作做成一门艺术,给我的启示就是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展望教育发展的趋势,不断学习、反思教学规律,并将这些规律、规则一以贯之地渗入到教学的每个环节。当把反思到的规律运用到教学中,并在实践中获得收获时,我们也可以如庖丁一样,在教学中游刃有余。
二.学海无涯,教亦有道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学海无涯,庄子在《养生主》一文开头就明确指出,不能一味沉溺于追求知识,而应善于思考、反思,发现规律,“缘督以为经”,遵循规律来解决我们面对的问题。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深深地感悟到:课堂是根本。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教给学生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教,以及在具体的课堂环节中怎样教,是我反思最多的三个方面。就如何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而言,主要包括怎样落实知识;怎样学以致用,提升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过程性思维;怎样升华品德,在学习、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培养健康向上的中学生。
为了实现这些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处理好以下两个关系:
1、知识的问题比知识的内容更重要
哲学家伽达默尔曾说:“我们可以将每一个陈述都当作是对每个问题的反应和回答,而要理解这个陈述,唯一的办法就是抓住这个陈述所要回答的问题。”在我们的学习中,往往得到的是这些陈述,而没有机会抓住这些陈述所要回答的问题。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始终强调掌握问题要比记忆内容更重要。在落实知识这个层面,学会对所学知识构建知识网络能够有效地提升对知识的掌握。而知识网络的构建要求我们要善于抓住每个知识的问题。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只有学到的知识能用得上,才能体现学习的价值;学了知识会用,才能实现学习者的价值,在实践中体验成就感,进一步增强学习者的动机。
2、规则意识的培养比道德品质的灌输更迫切
为了能够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知识,学会运用知识,学会在遵循规则中培养规则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态度,进而升华品德,重点是结合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制定行之有效的规则,并能够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使不同层次学生在规则中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
比如在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方面,重点培养学生的思考、表达能力,将思想品德的学习方法融入到具体的现实情境中,在解决问题中体验学以致用的价值感,做到知行合一。
三.尊重学生,养其天性
老庄哲学认为人类应该遵循自然之道,顺应事物的本质、天性。“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草泽中的野鸡走十步才能吃到一口东西,走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生活是相当困难的,但是它却不愿被关在笼子里“丰衣足食”。泽雉天性如此,这就是自然。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也提到:“没有一条教育规律,没有一条真理是可以对一切儿童绝对同样适用的……培养人首先就要了解他得心灵,看到并感觉到他得个人世界。”所以在教学中应坚持“一切为了学生”这一理念,尊重学生,养其天性,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引导他们的潜力可以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由此可见,尊重学生的核心就是尊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
四.薪尽火传,继往开来
“指穷於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柴虽烧尽,火种仍留传。前后相继,火永远都不会灭。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就在于不断更新理念,在实际教学中不断体验、反思、完善。
北宋大儒张载有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成为后世历代儒家学者的崇高理想,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薪尽火传,力肩斯道,继往开来,任重道远。身处三尺讲台,心存教育发展,情系莘莘学子,愿用接天莲叶无穷碧,求得映日荷花别样红!
一、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将创新教学理念融入到历史教学中
目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仍然存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不利于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和情绪体验,积极鼓励学生合作、探索、创新,将创新教学理念融入到历史教学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要积极融入新理念,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历史学习中。
二、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活动
在素质教学不断推动下,初中历史教学必须积极响应素质教育号召,在加大对教学设备投入的基础下,利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比如多媒体技术应用。首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情绪。比如在教学开始之前根据实际教学内容,播放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历史视频资料,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入课堂学习中;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下载的历史资料和教学视频,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情绪,使历史教学更加生动,促进学生学习情绪的高涨,优化历史教学活动。
三、建立良好的是师生关系
首先,教师要与学生做朋友,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其次,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树立师生平等的民主思想,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协作,共同进步;再次,和谐的师生关系表现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为教学中心,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核心,就发挥学生潜在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独立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四、加强模式创新,促进师生互动
初中历史教学要融入创新理念和创新实践,同时给予学生更多发挥的空间,积极鼓励学生与教师进行互动。想要做到这些,首先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嘱咐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在课堂讲解之前自主学习,了解课堂讲解内容,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事先收集有关资料,以便更好地配合教师讲解。其次在历史课堂学习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师可以将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进行分组,在教学的过程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针对学习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解答,对于具有共性的问题进行集中辅导,这样既能够帮助学生突破疑难问题,又能够提高学生创造力。
五、建立立体教学模式
初中生物新课标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指导老师教学行为的一种思想观念,初中生物课程在新课标的规范之下,其教学的理念有以下几个:注重知识和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教学要具有探索性;注重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教学具有全体性。但是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之下,初中生物教学并不能达到新课标的规定,因此,根据自己多年的中学生物教学经验,对落实初中生物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新课标教学理念诞生的原因
目前,很多初中学校的教育主要是以升学率作为教学目标,而这种片面的教学理念对素质教学的开展极为不利。再者初中生物在升学考试中其占的比重比较小,所以导致了很多学校对于生物的教学也并不重视,从而也间接的影响了学生学习动力。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新课标教学理念的诞生,迫切希望生物老师在教学当中应该做出相应的改变,以此来满足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进而提高生物教学的质量,强化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力。
二、初中生物教学的新课标教学理念
1.更新生物教学理念,以此达到新课标教学要求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都是处于被动的状态,而这样的教学模式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将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转注入教学为吸收教学,以促进学生思考,开拓学生思维,进而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提高教学效率。
2.加强生物主体的探究
生物教材作为教学的依据,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重对生物教材的研究,使得老师能够积极利用教材中的探究性课题进行学生思维的引导和开发,并指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自主学习等方法去寻找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初中学生的探究意识。另外,在教学中还要抓住生物学科当中“探究”这一教学主体,充分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激发学生生物学习兴趣。
三、新课标教学理念在初中生物教学当中的实施方法
1.借用问题法,实现教学理念
问题教学法顾明思议,就是在教学中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都是在问题的基础之上所开展起来的,其具有激发学生探索求知欲的特点。因此,在问题的设计时,问题应该以能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为出发点,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为目的,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如案例一)。
案例一: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三小节《人的生殖和胚胎的发育》讲解。老师根据知识内容制作生物课件,并借助多媒体来进行问题教学。首先,通过多媒体在大屏幕上出现:“人从何而来?”“爱,你知道多少?”“性,你明白否?”通过这些比较敏感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好奇心,对于正在发育的初中生来讲,这些问题一出势必会让学生感到尴尬,因此老师需要打破这些尴尬,借用一些胚胎发育的过程图以及人的形成图来打破这些尴尬,便引导学生要以科学的眼光去看到这些问题。并借助这些图片对问题进行分析,使得学生能够正确的掌握这些知识。其次,将话题引入到生活当中,以此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样就能做到课堂教学和生活实际相关联,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求知欲。
2.开展探究性课堂,活跃课堂气氛,丰富学生学习体验
学习不仅是一个吸收消化的过程,其更是一个探究进步的过程,而作为自然学的生物来讲,在教学中更应该注重探究学习的重要性,使得学生能够在探究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身的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帮助初中学生建立一个多领域融合的知识结构网,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学生学习的体验,进而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如案例二)。
案例二: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二节《食物保鲜技术》的讲解当中就可以设置这样一个探究性的课题。
生活中有很多食物,本来是可以食用的,却因为我们贮藏不当,处理方法不对或者烹饪方法不当,变成了危害人体健康的有毒食物,如发芽的马铃薯,泡制时间过短的泡菜和没有炒熟的扁豆等。对于这样的食物,我们往往掉以轻心,结果却造成危害。
老师对食物中毒的原因进行讲解,并利用第八章《微生物的控制和利用》里面的知识对微生物的的繁殖规律进行解释,以此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应该怎么来对食物进行保鲜,才能达到饮食安全的目的。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综合多个章节的内容,甚至还可以扩充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四、结语
总之,作为科学性比较强的初中生物来讲,要想彻底摆脱传统教学中的不足。首先,就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其次,就是加强现代化教学方法的输入,以此来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最终落实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王军军.初中生物教学落实新课标教学理念的方式\[J\].新课程学习,2013,(04):13.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提升教学成效 创新教学理念
长期以来中考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许多师生对历史教学工作重视程度不足,与此有着必然的联系。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效提升教学素质化程度,从情感、能力、思想与知识等方面形成合力。我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提升教学成效。
一、强化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情感
在许多学生的眼里面,初中历史学科和地理、体育等科目一样,是“二等学科”,在中考中所占分值不高,学生学习兴趣低下。针对这样的现状,我在历史教学工作中,强化学生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情感。首先,让学生明白,对于自己生活的这个世界具有一定的认识,是最基础的要求,也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让学生对历史学习增强责任感。其次,通过生动的实例来教育学生,深刻理解历史发展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地判断明天,“知古方能前瞻”,我们可以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汲取到丰富的规律,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与判断能力。通过这样的思想教育,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认识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二、强化手段提升,优化历史课堂教学活动
在现代教育手段不断得到普及的今天,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也迎来了发展的良好机遇。近年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不断加大对教学设备的投入,多媒体教学设备已经成为初中历史课堂的重要辅助手段,为教学成效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相当比例的初中历史教师并没有充分重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作用,甚至认为没有多大必要。对此,我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深入推进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首先,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历史教学导入都是教师的三言两语,难以对枯燥的历史教学课堂产生激趣作用,我在新授教学之前,结合教学内容,播放一段与教学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高涨起来,为深入开展历史教学奠定积极的情感基础。其次,针对历史教学内容较为枯燥乏味的实际情况,我运用多媒体手段,从网络上下载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影片片段,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演示,一方面将枯燥的文字转变为生动的影像,提高了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另一方面有助于对历史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优化历史教学活动。
三、强化模式创新,提升师生教学互动质效
在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一般都会采取“教师讲解―学生记忆”的机械模式,师生之间互动较少,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参与意识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这一点与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是不一致的,学生在这种模式的教学中,也难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探究能力。作为新时期的初中历史教师,我在教学活动中,始终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作为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促进师生互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强化课前预习活动,要求学生在开展新课学习之前自行学习教材,对照预习目标进行尝试性努力,并适当搜集一些与教学有关的基础性资料,为课堂研究学习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在课堂教学之中进行自主探究模式创新,改变以往历史教学单向传授的方式,将历史教材中的知识点设计为一组研究提纲,向学生揭示出来,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为了帮助学生深化集体研究学习的成效,我还对学生进行了科学编组,按照不同学习能力层次人员均衡的原则,实施人员分组,每一个小组的成员基本控制在8人以内,保证探究学习活动秩序井然,深入高效。在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时,笔者主要对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出现的难点问题进行帮助解决,对具有共性的问题集中辅导,帮助学生加深对探究题纲的突破能力。探究活动结束之后,我引导学生进行成果梳理,给予指点,学生自行完善补充,主要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去完成学习目标。另外,在每一节课教学结束之前,都要开展历史知识点当堂检测活动,将本课中的教学要点进行简要测试,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学习成效,调整教学安排,促进整个历史教学活动深入推进。
四、强化主题活动,深化学生思想引领作用
历史教学不同于一般的学科,不仅承担着历史知识传授的目标,而且要对学生的人生理念产生引导作用。在贯彻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创新教学载体,整合各种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为初中历史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主要依托辩论、交流、演讲等形式,进一步拓展初中历史教学空间,让学生对教材内容掌握更加有效,理解更加深刻,对学生的思想发展发挥更加积极的引导作用。例如在教学第二次期间列强侵华罪行等内容时,我引导学生进行一分钟演讲活动,让学生的情感在演讲中得到升华,有效深化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再如在教学内容的时候,我在班级开展了“感动中华”主题活动,要求学生每人搜集一个和有关的英雄事迹,在班级进行交流汇报活动,进一步深化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努力”的信念。
五、强化教学拓展,构建全面立体教学模式
关键词: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学探究
一、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的特点
1.每章开头采用主题图导入,有助于学生直击重点
在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中,为了让学生能够快速融入学习氛围,教材编写者们从现实世界提取了学生熟悉的内容,并把其图像化,同时用文字或者问题加以辅助,为学生呈现出每一章的数学知识学习重点。在每一节的教学内容中,都包含有很多有趣的知识和典故,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课程安排是十分活泼的,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从而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对他们的学习产生强大的推动力。
2.情景问题比较丰富,学习和探索知识的平台十分完善
在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丰富的实际问题情景,通过观察,可以发现课本中的“做一做”“想一想”和“议一议”等板块,这些板块是学生良好的求知平台。当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中心之后,就可以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对学生因材施教,对于那些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探索一些高难度的知识,对于那些学习能力比较一般的学生,教师应当多加鼓励他们,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做一做、想一想,课堂所学知识将会得到深化,学生能够有更大的收获。
3.通过典型例子和“随堂练习”加深课堂所学知识点
“随堂练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当教师讲解完一个知识点之后,就可以充分运用个别例子来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充分激发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这种“随堂练习”中所提到的知识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而且是针对课堂所学知识点而设计的,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这个角度上来看,这就是学生学习完每一个知识点之后的首要实践场所,必须把这个环节做好,才能帮助学生实现数学知识的深入学习和拓宽学习。
4.“数学理解”“问题解决”等板块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眼界
在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每一章和每一节结束之后,都有相配套的练习题,这些习题的难度不等,所涉及的方面也是有所不同,主要可以划分为四类:一是“知识技能”,二是“数学理解”,三是“问题解决”,四是“联系拓广”,这种类型的编排是符合学生数学学习规律和数学认知规律的,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
二、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中的教学理念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数学知识并不是死板的,而是十分灵活的,因此,在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数学知识联系实际生活,例如,当学习相关的概念和法则的时候,不但要从形式出发,更要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切入。在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每一个概念和数学法则都讲解得十分详细,而且这个讲解过程十分切合实际,力求从学生的生活中出发,让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知识,当学生感受到自己熟悉而又有兴趣的问题时,他们就能提升学习兴奋度,并且加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2.关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学习的最终结果固然重要,但是,我们更应当关注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认知过程,从根本上来讲,数学知识是在人们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数学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实践和不断探索的过程,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就遵循了这样的教学理念,在教材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但要学会相关的数学结论,更要懂这些数学法则和结论是怎么来的,因此,教材中提供了知识点的详细解释,并且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数学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和实践彻底理解知识。
3.能够把所学知识进行充分运用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知识,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数学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概念和法则的理解上,更要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数学知识是在人们的不断应用中而获得发展的,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学习数学知识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数学知识的应用。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就遵循了这样的学习理念,每当讲解完各章节的要点之后,就拿出一些实际的例子和“随堂练习”帮助学生加强相关的知识运用能力,只有这样,学生的知识水平才能得到强化。
4.不但要学习相关数学知识,更要学习相关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
数学知识是博大精深的,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尽力帮助学生建立科学合理的数学学习方法,例如,数学归纳法、数形结合思想等等。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中就描述了概念和归纳法则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要求。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教学是一件十分具有艺术性的工作,相关的数学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探索相关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一切以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为核心,只有不断进行教学实践和教学探索,才能发挥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的作用,最终培养出优异的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教育;数学教学;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132-01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给我们数学教学提出多方面新的理念,对数学教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有新理念。在此我对如何适应新课标教学的新理念谈点粗浅的体会。传统的课程只有教师与教材。新课标的数学课程是教师,学生,教学材料,教学情境与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就是说,课程是变化的,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一部分,也是课程的建设者,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新课程和开发课程的过程。
一、明确数学教学目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数学教学目标,就是规定了数学教学应当完成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个性品质等方面的教育任务,是根据我国教育的性质、任务和课程目标,并结合数学科学的特点和中学生的年龄特征而制定的。特别是现行初中数学的教学目的,就明确提出了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题”,“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要让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作为数学教师,必须对教学目的有明确的认识,并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展开教学。因为它是考核学生成绩和检查、评估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我们必须全面、深刻地掌握数学教学目的,并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以此来检查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从而不断改进数学教学方法。
二、要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个性。与传统教育不同,新课标非常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人的思考问题方法都有其独特的方法,每个人的先天条件(如大脑的潜能,气质)都不同,传统教育的整齐划一,齐步走,只重学科,目中无人,忽视每个人的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在新形势下显得非常落后。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以人为本,数学教师要关注学生,要教书育人!关注人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关注就是要尊重,关心,牵挂。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新课标认为,数学教学应该是学生愉悦的情绪和积极情感的体验过程。数学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以及关注学生的道德和人格的发展。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的过程。当然,数学教师更加要注重学生潜能的发展,把学生比作卫星,老师就是火箭,老师这火箭要把每个学生送到恰当的轨道上去。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即只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而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从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表现为:教师权威高于一切,对学生要求太严太死;课堂气氛紧张、沉闷,缺乏应有的活力;形成了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教学模式。违背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上依赖性增强,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导致厌学情绪,致使学习效率普遍降低。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做到:①课堂上多给学生留出一些让他们自主学习和讨论的空间,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并发表各自的意见。②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由于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在于教学生去学,既要帮助学生学会,也要帮助学生会学。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进而不断提高数学教学效果。③运用探究式教学。教学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让学生从思想上产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四、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体育高效课堂;PBL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3.03.001
毫无疑问,学生身体素质提高的重要保障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实施。初中阶段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但是,初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早期,其生理和心理机能都还不够稳定。长期以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学习,并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目标效率一直是初中体育教学的难题。
对此,我们认为只有清醒地认识当前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学习和借鉴新的教学理念,大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来,统筹学校教学资源、协调课程目标与学生实际需求,才能成功构建初中体育高效课堂。
1目前初中体育高效课堂构建存在的误区
1.1课程理念理解的片面性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的出台将“体育课”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名称变化所传递的实质意义是要改变传统体育教学只重视学生身体认知而忽略学生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多方位、多层次健康关注的现象。《新课标》着重强调的“以学生为本”理念则要求体育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差异,让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运动技能,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和未来社会生存适应打下良好身心基础。
但是,由于理解的片面性,部分学校将“体育与健康课”看作是“体育课”加“健康课”,随意性、程式化地加强健康知识教学,减少学生身体练习时间;将“以学生为本”解读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主观意愿为根本,忽略学生体质和意志品质的培养。[1]这种片面地理解和解读浪费了初中体育教学的多项资源,更直接影响到了学生体质增强。
1.2教学内容设置的指向性
当前初中体育教学为了“激励学生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树立现代体育意识,培养体育习惯和品质,减轻学习压力,促进心理健康”[2]教育主管部门实施了体育中考这一举措,旨在以考试的形式保障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正常开展,增强学生体质。但是,应试本意的积极导向常常在实际中异化为单调的行政指向,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出现功利化。
许多学校为了达到所谓的“达标率”,一味重视学生应试项目的运动成绩,教师指导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练习应试项目。如此难免会让课堂教学的整体容量变小,学生心理健康、综合体质、运动参与积极性很难得到关注,教学效果堪忧。
1.3课堂评价标准的随意性
“以学生为本”的提出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和个性发展,是为了使学生成为合格完整的社会人给予他们必备人文关怀。如今,许多学校强调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来增进体育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在教学评价环节采用“学生自主、小组互评、教师评定”的形式。然而在此过程中,由于缺乏客观公正的评价指标和过于放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给予学生的评价多着眼于课堂纪律的遵守和学习积极性上,忽视了实际的体育锻炼效果;学生给予教师的评价多着眼在教学态度的好坏和动作技能高低上,忽略了教学能力与实效。随意性的评价标准当然不能取得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2 PBL教学理念阐述
PBL(the 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上世纪70年代前后首先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医学院使用的一种教学理念。其最主要的特点是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中心,在解决问题中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并在此过程中积极思索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也就是说,通过让学生相互合作共同讨论来解决实际问题,强调把训练和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去训练和学习。[3]这一教学理念既尊重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又关注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的是师生间的沟通和理解,以问题的创设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此外,PBL对学生的自学能力、交流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和促进都有显著作用。[4]因而一经提出后被推广到全球许多国家的多种学科教学改革和实践中。
毋庸置疑,要想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只有在实践中拓宽思路、大胆突破,既尊重传统,又不落俗窠,才能转化限制条件为有利条件,推动当前初中体育教学的良性发展。[5]PBL教学理念所具备的优势可以很好地解决当前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课程理念认知、课程内容设置和课堂教学评价等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3 在PBL教学理念下构建初中体育高效课堂
3.1双向共识的课程理念认知
对《新课标》课程理念认知产生偏差的根源性问题之一就是我们忽略了学生对于“体育”、“健康”和“自我参与”等元问题的认知沟通。我们时时强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但在解读课程理念时却从未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感受。“体育与健康课”分明是要强调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但运动量的减少却影响到了学生的体质状况;“以学生为本”分明是强调学生的主动体育参与,但无原则地放任使选项教学陷入了难以把握的困境。所以,学生喜欢体育,但讨厌体育课;学生愿意运动,但不愿意参加课堂体育运动。
PBL教学模式下,要求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在构建选项课程时要及时关注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与他们进行沟通。简而言之就是主导者要和学生共同协作来明白和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参与体育锻炼?什么是体育和健康?“以学生为本”的体育选项课程构建目的是什么?学校、教师、学生分别要承担怎样的责任和义务?当这些问题被理解并解答了,主导者和主体者就能在双向共识下达成对课程理念的认知,初中高效课堂的前提基础得以夯实。
3.2多元兼顾的教学内容设置
在没有沟通和共识的情况下,根据教学主导者单方面的意愿的话,教学内容的重心会放在提高应试“达标率”,保障体育课的安全性,保持课堂教学的易操作性等方面。而当过多考虑到主体者的学生需求时,学生则偏向由兴趣出发,选择趣味性强或简单易练习的项目作为活动内容。经常能听到教师在反映体育课难上、教学任务难以完成的同时,学生在抱怨体育课乏味、单调。然而,初中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事实和初中体育中考的压力让师生双方似乎只能在这样“两败俱伤”的境地下苦苦支撑。
依靠“健康第一”、“快乐体育”、“终身体育”等口号来实现体育高效课堂当然不可能。[6]PBL教学理念将“训练和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的举措可以通过细致、有意义的问题提出与解答来让学生理解全部初中体育课程设置的意义所在,让学生明白体育课程对于体质锻炼、心理素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增强的重要性。教师和学生在足够沟通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安排做到多元兼顾,决不单纯依应试指向教学,在关注学生兴趣爱好的同时提高教学实效。
3.3客观实效的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不只是简单的能力评判或是工作量、参与度的衡量,它更重要的是体现出课堂教学实际效果和效能的真实情况。另外,对学生而言,通过课堂评价可以提高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教育及自我认识的能力。[7]但是,以前我们并没有对此加以重视。
在PBL教学理念下,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不再局限于形式,而会在师生双向的理解与沟通中达成一个以体质提高、项目掌握和体育文化认知传承为一体的客观性、科学性、人文性并存的评价标准,引导作为教学参与者的主导者与主体者相互尊重和关注,根据学校、师资、外部设施和学生个体素质等多种元素的实际情况来不断调整教学评价的维度,不断提高教学评价的信度,不断推进教学评价的效度。可见,立足PBL教学理念,初中体育课堂的实效性将极大提高。
4 结论
体育高效课堂目的在于最大程度发挥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在突出“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把初中体育教学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但是目前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着教学理念认知片面、内科学内容为主和课堂教学评价随意的缺陷。PBL教学理念重视师生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创造性地以问题创设和解决来克服教学中存在的困境。在PBL教学理念下,初中体育课程有利于达成双向共识的教学理念认知,形成多元兼顾的教学内容安排和客观实效的课堂教学评价。PBL教学理念运用到初中教学实践之中, “以学生为本”的《新课标》必将得以真正实施,实用有效的课程设置和客观实际的课程评价也将成为可能,这对于初中体育高效课堂的构建来说将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葛建南,孙超. 高中体育模块选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体育学刊,2011(3):83.
[2]杨贵仁,盛志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72.
[3]Barrett, T. The problem-based learning processes finding and being in flow.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 Teaching Internatonial [J].2010, 47(2):165-174.
[4]侯一峰,周艳春.PBL与能力培养[J].医学教育探索,2007(6):111-112.
[5]张祖仁.体育教学模式要不断创新[N].中国体育报,2009-06-10(06).
[6]王荣.影响中学生体育课兴趣的因素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1(7):146.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理念;教学策略;综合分析
为适应时代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有利于21世纪人才的培养,推进素质教育,国家、省、市对中考进行了重大改革。当今世界,知识飞速发展,学科间横向联系、相互渗透越加紧密。就地理学科而言,综合性本来就是本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所研究的对象――地理环境又是一个由自然、社会多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综合体,必然与其它学科之间有不少相互渗透、交叉之处。如环境问题就渗透了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历史因素、生态环境、人地关系、国家政策和措施等等方面的知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对在地理课程中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感到有些困惑,本文将就地理课程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及教学策略问题进行探讨。
一、利用感性材料,强化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初中生的时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初中学生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或提醒,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表达能力。例如:在“黄河水系”的教学中,幻灯片上黄河下游的流域面积明显地比中、上游缩小,这种一反常态的现象可以作为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中进一步训练其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素材。我们都知道黄河因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缓的华北平原沉积,使河床抬高而成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纳支流入黄河干道(水往低处流的道理人尽皆知,但这一点仅从流域的平面图中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学生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出的结论)。而在讲解黄河中游特点时,教师事实上已把原因告知了学生,因而,这一要求对初中生而言并不太难。
二、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诚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引发学习热情,可以从邮票、旅游、动物世界等多种角度进行切入,以充分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但一切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地理教学本身旨在通过这些载体,让学生学会思考,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将看似繁杂、互不相关的地理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出来,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
三、注重基础,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
重视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科能力。考试虽然不是考死记硬背的死知识,而是强调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强调能力的考查,但仍要立足于教材,立足于基础知识。因此,在地理复习中,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以“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教材为基本内容,建立以章或单元的知识体系,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使学生逐步形成知识结构系统,能在大脑记忆系统中构建“地理认知结构”,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有机体系,做到基础知识扎实,并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要注意能力的培养。如对于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要经过师生的共同加工,而不是直接把知识呈现给学生,要理清知识的层次脉络,使之系统化;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结构化;总结地理事物的分布、运动和变化规律,使之规律化;运用各种图像、图表、地图,做到图文结合,使之形象化;联系有框图、比较有表格,使之技能化。通过这“五化”,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多种能力。
四、捕捉教学信息,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加强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