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该研究中心位于马里兰州,离首都华盛顿不远,在它那2900公顷丛绿的农场里,有梨园、桃园、苹果园,种植的作物有大豆、甜菜、玉米、马铃薯和蕃茄,养殖的动物有羊、猪、乳牛等家禽和蜜蜂,此外还大量收集种类繁多的种子,昆虫,寄生物,线虫,真菌和细菌。
这里的工作人员既干农活又搞科研,既象农民又是科学家。科尔博士,是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遗传学家,15年来一直试图培育一种可望振兴美国甜菜工业的甜菜新品种。
种植甜菜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取用它的主根。现在无论什么品种的普通甜菜,当你抓住它绿色的茎叶部分把它时,它总要带出半公斤左右的泥土,科尔博士和他的工作人员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他们培育出来的甜菜,只有一些分散在主根表面上的退化了的细根系,再没有丛生成团次生根,收获这种甜菜时,只要用劲一拔,它就脱土而出,干干净净。
培植这种甜菜不仅是为了保持土壤,而且还为了减少收获后使用机器的其他加工工序,节约费用,防止在加工过程损害一些甜菜,因此这种新品种甜菜也就可以省钱。
科尔博士是典型农民兼学者,他曾获得克萨斯大学的博士学位,小时侯成长在一个曾饱受经济萧条打击的棉花和高梁种植农场。现在他仍然炫耀地戴着一顶旧草帽,活象“愤怒的葡萄”中的人物。他是一个埋头于田间工作的人,每天大部分时间,从早晨七点钟开始,它都在甜菜地里干活,直到中午才回实验室吃点东西,难得坐下来写点什么。
贝特茨维尔水果实验室主任米克洛斯・福斯特有句言简意赅的哲理:“如果你的实验不成功,你可以一辈子吃个不停”。他的这条哲理充分体现了贝特茨维尔科学家们的求实精神。米克洛斯・福斯特本人正是这样身体力行的。他和贝特茨维尔的其他科学家从世界各地搜罗来各种梨树、桃树和苹果树,来研究它们各自的特性,然而最重要的是通过反复不断地实验和品尝来改良品种,这儿的一棵俄罗斯梨树,结的梨子太少,而且汁少渣多,那儿的一棵中国梨树结的梨子倒是多不胜数,但全都酸溜溜的,才指甲那么大。
此刻福斯特最引以为荣是他们果园里那些矮小的果树。他种了一行行的小桃树和油桃树。这些果树都一米来高,枝繁叶茂,果实累累。味道好极了,又清凉又干甜。“矮果树园是将来的发展趋势”,他断言说。矮果树占地少(在荷兰和意大利,每公顷约种2500棵,在以色列每公顷可种10000棵),遮阴面积小,所有叶子都能得到阳光充足的照射,因而可以为果树提供更多的养料;如果为果树喷洒农药,用手操作就行了,而且工作效率很高:尤为重要的是,可以站着收摘水果。
但是,当福斯特谈到组织培养时他的声调更加充满诗意:“我们有一个果园,里面的果树全用组织培养法种植出来,这种方法很快就会取代自圣经时代以来一直采用的嫁接法,即把苹果树或其他果树的枝条嫁接到别种较坚实的枯木上”。
在组织培养室,那里干干净净光线充足,在一层层架子上放着皮氏培养皿和各种粗短的试管,里面正培养着处在各个生长阶段的苹果、黑莓、越桔和草莓的幼芽。
组织培养就是先从一棵具有你感兴趣的特性的果树取一个芽梢(称分生组织),把它种植在具有养份和生长激素的培养体里,它就会自己生出另一些新芽。把这些新芽分离开来,再移植到其他皮氏培养皿中,上述过程便会周而复始地进行下去。“采用这种中间培养法,在四个月之内就可以生产出数千棵同样的树苗来”。福斯特又补充说,“它的最大优点是,每一棵新苗至此都可以靠自己的根系生长起来而且只要细心照料就可以保证这样培养出来的树苗不会受到病毒的侵害。用老方法育种出来的树苗就不敢打这个包票了。”
在实验室外面,福斯特培植的苹果不断成熟,象一串串的葡萄,沉甸甸地压的枝头低垂,“这样高的生产能力本身是有害的”,他说,“果实这样丰硕,遇到大风,对果树本身是很危险的,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控制它们的生育,实行胚胎流产,举苹果树为例。每一棵树开花五天就结果,在开花到第三天,向它喷射生长调节激素,就可以打掉那些早生的果子,留下充分余地让苹果树能够均衡地生长结果”。
科学家们对付侵染性昆虫的战斗本身往往带有某种幽默色彩。有一位昆虫学家在靠近一排温室的一块小小的蕃茄地里张贴了一张警告:“本处蔬菜正进行农药实验,切勿采摘”!其实,所谓警告纯系花招。这是研究者阻吓路人,不要乱摘他的番茄,他现在研究用非化学方法来防治可恶的科罗拉多马铃薯甲虫,这种甲虫经过多年繁殖,它的后代对最烈性农药都有抗药性,甚至于滴滴涕也耐何它不得。人们利用化学方法防治它的各种试图全归失败,现在这种甲虫正把它的寄主范围扩展到番茄和茄子。随着马玲薯种植的向西扩展,这种甲虫的为害也扩大了很多。
在贝特茨维尔,研究人员正在培植对这种甲虫具有抵抗力的番茄和马铃薯的新品种,这些新品种再也不是马铃薯甲虫开胃的美食了。有一种野生番茄对马铃薯甲虫具有抵抗力,研究人员从中挑选适于园艺种植的一些品种,把它们与一些较好的培育品系杂交,生物法防治为解决虫害问题提供了又一种途径,该所的科学家正积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一个引人瞩目的方案是放养昆虫的寄生虫。比如,墨西哥瓢虫是一种为害利马豆和大豆最烈的昆虫,截止到目前还没有一种好办法对付它,但是从印度进口的一种微小的寄生蜂却能制它于死地。这种寄生蜂自上个世纪以来就在豆田里为人们消灭豆瓢虫,它的唯一缺点是在寒冷冬天低温下不能生存,因此每到春天就必须放养一批新蜂。
贝特茨维尔的科学家们正在坚持不懈地寻找能为各种植物害虫所招引的寄生虫,在美国农业部密苏里州哥伦比亚的实验场中,科技人员发现了一种微小的寄生蜂,它把卵产在马铃薯甲虫卵簇中,这种蜂卵首先孵化成幼虫,并以马铃薯甲虫的卵为食,其杀伤率达65%,节约灭虫成本又不用化学杀虫剂,有利于环保。
但是居高临下地观察田间作物的长势仍是诊断该片地里是否有病虫害的重要方法。作物的绿调及叶子的纹理和大小都是不可或缺的先兆,农民从它们显示的状况就可以知道该什么时间浇水,什么时间施肥,什么时间剪枝,什么时间采摘,现在该所正在研究植物冠盖对光的反射能力,以便应用到太空卫星上去。
这样从太空向下观察所作出的判断就可以提醒农民更及时更迅速和在更大的地域内对虫灾、早期旱灾以及各种不利的环境变化所造成的侵害采取预防措施。这方面工作正在展开,所用仪器正由国家航空局设计,然后送交研究所校准,这些仪器将装到卫星上。目前,科学家们正在一些小片地上培植小麦、玉米、苜蓿和大豆。以便观察它们在手提仪器或安装于卡车顶上的卫星原型中显示出来的情况。
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将不仅可以用来预测整个地区内庄稼的产量和价格,而且可以使水、肥和农药的施用更加科学化。
西藏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是依托原有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于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一个本科专业。会计基础课程是西藏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专业会计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不同于会计学专业学生的课程实践,有其专业的独特要求。现今的会计基础课程多以工业企业为实践教学案例,其实践教学内容与西藏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并不完全相符。一方面,西藏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是为了适应西藏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而设立的,面向的是西藏的广大农村,是西藏农村中的农业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国家解决西藏的“三农”问题需要依靠西藏的农业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西藏农业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必然要走科学管理的道路,科学管理的道路必然要产生对西藏农业会计和财务管理专门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西藏的农业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又是以西藏的农业生产为基础的,西藏的农业生产与工业制造业相比,其价值运动有着显著的生命特征和自然再生产特征,对西藏农业生产中价值运动的核算需要特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西藏各高校当前培养的会计与财务管理人才不能适应西藏农业企业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特殊要求。为了确保西藏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培养目标的真正实现,满足西藏农村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有必要加强对西藏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会计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研究。
一、构建西藏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会计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
1.构建会计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是完善西藏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西藏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西藏农村区域发展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西藏农业企业、农业推广管理部门、政府及事业单位从事计划、规划与设计、推广与发展、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从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一是将服务领域直指西藏农村,学生进校就要确立自己的就业方向,转变自己的就业观念,在会计基础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上,内容的安排上就要充分体现为农村经济服务的内容。二是西藏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是一个复合型的专业,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要求除了具备大学教育所具有的科技和人文知识外,还要求具备与西藏农业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相关的管理、推广、经济、法律、税收、农业政策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会计基础知识就是学生对西藏农业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基本经济知识认识的一门课程。三是从西藏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毕业生工作去向上看,有部分人才是流向各类涉农的工商企业和金融机构,学生需要掌握一些涉农企业相关的经济知识。会计基础课程作为西藏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能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所接触的农业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
2.构建会计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是克服会计基础理论教学的抽象性,增强西藏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对会计基础实践材料感性认识的要求。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西藏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学生有90%以上都是来自西藏农村区域的藏族学生,学生来校之前都没有任何的会计基础知识,加上语言文化的差异,学习的任务非常艰巨。在会计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中,由于客观条件的种种限制,教师讲得多,演示得少,使学生听得多,看得少,动得少,因此学生只能凭空记忆,感到枯燥乏味,容易失去兴趣。如:在讲“账户的结构”时,教师在黑板上采用简单的“T”形账,说明“资产账户借记增加,贷方记减少;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借记减少,贷方记增加”,或者用一张账页进行简单的演示,说明在这张账页上该如何进行资产的登记和负债的登记,但究竟为什么这样登记?业务又如何分类?通过理论讲解和简单的演示很难说清,加之会计基础课程案例多以工业企业为例进行说明,学生对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远不如对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更加了解,所以学生对会计基础课程理论知识难以理解。会计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既能使理论变得容易理解,又能增强学生对整个会计基础课程实践系统性的认识,学生按岗位实践如同当上了企业的会计人员一样,感到新鲜、好奇,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如果能发挥藏族学生的语言优势,让学生用藏语解释实践材料,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构建会计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是增强西藏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会计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要求。掌握知识和技能是学生能力获得和发展的基础,任何一种能力离开了具体的实践活动都不可能得到发展。会计基础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经济管理学科,理论教学可以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基本理论知识,使学生从理论上对会计的基本工作过程有一定的认识,但其可能会导致与实际工作需要相脱节,对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学生,会计基础理论多以工业企业为例进行讲解说明,而学生将来毕业多数是在农村区域工作,学生就会认为所学并非所用,学生本身学习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就感觉枯燥,而所学又并非所用,自然影响教学质量,而实践环节的教学使得会计基础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缩短了理论和实践的距离,它通过真实的会计基本工作资料的展示、仿真性的实际操作,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会计基本工作,通过实践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动手操作能力,尤其在实践和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加入一些农业企业的案例进行说明和实践操作,既能达到教学相长,提高会计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目的,又能让学生对会计基本工作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的认识,在实践中培养和发展农村区域会计人才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
4.构建会计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西藏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解决学生就业压力的要求。每年在西藏自治区和我校举办的各类人才招聘会上都会提供一些会计职业岗位,但敢于应聘的学生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一是一些招聘岗位招募人才时,要求学生要有会计资格证书。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学生在校时只接触了一些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很多学生对会计基础知识学习兴趣本身就不太浓,在校也没考证的一些意识,一听说要有相关的会计资格证,自然打了退堂鼓;二是学生对会计知识的认识不够充分、全面,没有胆量去应聘。部分学生在校期间曾有过在一些餐饮企业、商品流通企业、汽车修理修配企业打工的经历,由于各企业财务信息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学生很难接触到原始的会计资料,在工作过程中,学生感觉各行各业的会计知识有较大的差异,觉得自身对会计知识的认识不够充分、全面,不敢去应聘。三是我区近几年就业形式较好,学生把目标都放在一些大的行政事业单位,对去一些企业,尤其是一些农业企业就业没有兴趣,更不会有将来到一些企业去独当一面的想法。因此,构建西藏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会计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拓宽学生对各行业的会计基本工作的认识,增强学生对就业的自信心显得越来越重要。
二、现阶段西藏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会计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一套操作性强的、适合西藏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会计基础课程实践教材。合适的专业教材是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并非每所学校都具备自主研发适合不同专业学生的会计基础课程实践教材的条件和能力,我校一般选择用现成的教材,即买即用,节省教研成本,然而现有的会计基础课程实践教材大多是以工业企业为例进行案例的编制,多是采用某工业企业12月份的经济业务进行综合实践。实践中一般都是按照凭证―账簿―报表的循环,直接将原始凭证印制成教材,让学生从裁剪粘贴到记账凭证的编制,再根据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最后编制会计报表。对西藏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学生而言,一方面,教材选择的案例针对性不强,多是工业企业的案例而缺乏农业企业的案例,多数实践教材所设计的案例没有将学生置身于企业实际的真实场景中,只是强化一下课堂所学知识而已,没有起到理论联系实际效果的作用,更谈不上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及分析判断能力的作用。另一方面,实践流程的选用有专项实践流程和综合实践流程两类,由于模拟实践的实际限制和会计环境的多样性,因此,学生很难真正掌握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的会计处理的业务流程。此外,在学习中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只需学会会计核算等基本的操作即可,至于在工作中如何进行审核、监督及对农村区域专业的职业进行判断,在现有的会计基础实践教材中都没有体现。从专业的角度看,没有适合西藏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会计基础课程实践教材。
2.会计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项目单一。目前,我校开设的会计基础实践课程只有手工模拟实践,没有会计电算化,学生提高综合实践能力的途径主要还是靠手工模拟实验室,实践中只涉及如何进行会计分录的登记,忽视对交易或事项的确认,手工模拟实践的层次较低,主要是会计核算知识的实践,只培养了学生的账务处理能力,没有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是非会计专业,行业会计的实践项目单一,主要是传统的工业企业会计的实践项目,农业企业和其他行业会计的实践项目没有涉及;实践项目局限在会计核算上,一些与之紧密相关的如审计、税务等课程我校并未安排实践内容;教材提供的实践项目都未曾提及企业部门设置,凭证的传递流程,财会部门各岗位的设置等内容,导致实践项目的内容与企业错综复杂的实际业务相比较为单一,缺乏多层次、多岗位的综合实践,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缺乏有效的会计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方法和有效的实践组织形式。会计基础课程实践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仍然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模式。表现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老师在台上通过手工操作材料的演示,让学生照着一步一步地操作,或是只以少数的几个案例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理解操作方法然后一步一步操作,但受制于手工材料演示效果的局限和多媒体演示数量的限制,学生的接受效果并不是很好,可以说仍然是在按照教师的意图安排一切,学生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学生的创造力。由于购置实践材料时,考虑到实践经费的支出情况,会计实践的教学组织方式我校采取的是三人一个小组式的分组实践方法,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这种方式体现不出每个学生的实践能力,小组中有些同学不积极参加实践,而把实践内容交给其他组员去完成,达不到每个同学都能提高基本核算技能训练和多岗位实践技能训练的目的。
4.教师自身缺乏农村经济组织的会计工作实践操作知识。教师是会计基础课程实践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自身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好的教学态度和敬业精神,而且要有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但他们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理论和研究水平高,但缺乏实际工作经历和机会,不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自如的调整、组合教学内容,也不能与企业实际操作结合指导实践课程,教师的指导和解释缺乏真实性和权威性,导致实践课上容易出现空洞的说教,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学院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教师对于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既没有内在需求的欲望,也没有外在环境的压力,不可避免出现教师脱离实践的现象,从而严重影响实训教学的效果。就企业而言,由于财务工作性质特殊,它集中反映企业的资金流量、财务状况、税负等方面的情况,涉及企业内部的一些信息,也不便让来企业实践的外来人员知道,安排教师参与实践也有一定的难度。
三、构建西藏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会计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路
1.创新西藏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会计基础课程实践教材的内容和实践项目。一是要结合西藏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要求,编写适合西藏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实践教材,补充与农业经济组织相关的教学案例,增加农业经济组织的实践项目,通过案例和农业经济组织的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加深对会计基础理论知识认识的同时,在学校里就能接触到一些农业经济组织会计操作的流程和案例,熟悉农业经济组织就业岗位的需求,缩短到工作岗位后的实际运用时间,也能更好地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二是在会计基础理论知识讲解的部分就注重引入农业企业经营的案例,让学生对农业经济组织的一些实践操作案例和材料有一定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加快学生实际操作过程中熟练掌握的程度。三是结合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常在一些饭店、建筑行业、修理修配行业勤工俭学的实际,为拓展学生对行业会计的认识,让这部分学生平时多关注所在企业的经济业务实际,自己对各类企业建账、记账的知识进行一些了解和认识,并让这部分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一些交流,交流自己勤工俭学过程中所学习到的会计操作知识和技能,通过师生间的交流,让学生把自己置身于企业实际的真实场景中,即能起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提高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也能引领更多的学生主动学习会计知识,也是对实践项目的很好补充。
2.构建会计基础理论认知、单项实践操作内容认知、综合实践素质培养的实践教学认知体系。理论知识是会计基础课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让学生学习会计基础理论知识,要让学生对整本课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要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主线进行梳理,从会计的内容、方法、会计要素、会计等式、会计分录的编制、试算平衡等几个主线上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单项实践操作是对会计资料综合内容的分解,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要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会计的实践环境,了解会计资料的生成过程,让学生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会计报表的各项内容逐一认识。可事先要求学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收集各种类型的原始凭证,加深学生对原始凭证的认识,给学生发放一些收款、付款和转账凭证、总账和明细账账页、会计报表等会计手工记账的材料,播放一些会计实践操作盘中的案例,让学生见识到原始凭证的类型及填制方法、记账凭证、各类账页和会计报表的基本格式及填制方法,能让学生很快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会计工作的流程,并能很快将理论运用于实践。
综合实践素质培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单项材料认知的基础上,将整套会计参考资料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翻阅参考资料对原始凭证的填制、记账凭证的填制、账簿和会计报表的整套会计工作资料有更强的感性认识,也让学生体会到会计工作要求的细致性、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思考提高会计工作效率的创新意识。
3.构建课堂实训、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的实践操作体系。在理论认知的基础上安排实践操作。一是课堂实训。课堂实训是指将实训内容贯穿于理论教学过程当中,在进行理论课学习的同时将会计凭证的填制、账簿的填制融入理论教学中边讲边练当场指导实训,其设置是按照“必须、够用、实用”和突出农区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原则,重点围绕会计基本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有计划地设置课堂实训内容,通过课堂模拟学习,巩固知识,培养具体的操作技能。二是基本技能训练。基本技能训练是学生从事会计职业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属专业共性技能,主要包括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审计、农业经济组织的账务处理、报表编制等基本技能训练,可通过进行一周的手工会计模拟实训,重点培养学生单项操作技能,然后进行综合模拟手工实习,强化会计专业学生对基本技能熟练的应用和掌握。三是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技能是会计从业者在会计工作中应具备的技能,主要是指学生通过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是根据学生就业的岗位需求而设计的专业技能,属于专业方向性技能。对农区专业的学生可安排会计电算化系统模拟实习,以培养学生对所学会计理论和会计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也可在教学中安排农业企业会计模拟、纳税申报、审计、财务软件等1―2周不等的专业技能实训,实现从实训模拟到实际应用的过渡。
关键词:农业科技旅游园区;生态循环;蟹岛
在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旅游园区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并且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由于城市建设导致耕地不断减少,农业的发展以追求高科技和高产量为主,从20世纪80年代起,新加坡政府开始重点建设现代的农业科技园,不仅承担了城市公园的作用,而且也实现了农业高产等目标。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国家在农业科技旅游的发展上也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也形成了一定的模式。
1 生态循环农业科技旅游园区的内涵
1.1 生态循环农业科技旅游园区的概念
生态循环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融入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工程等思想,以自然资源的节约、生态环境的保护、经济收益的提高为目的,以生产过程的无害化、废弃物利用的资源化、资源投入的减量化为手段,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全面提高。[1]
生态循环农业科技旅游园区是以生态循环农业为基础,依据可持续发展思想、循环经济理论和生态工程方法,运用现代科技,将农业、畜牧业、能源、水资源、旅游业在内的不同的主体连接起来,形成“生产-消费-分解”的循环闭系统,通过资源的互为利用,提高了资源的使用率,减少了整个系统向内的资源输入和向外废物排放。[2]
1.2 生态循环农业科技旅游园区发展模式
通过对生态循环农业科技旅游园区情况分析,可以发现尽管各个地方由于自然条件或生产目的不同,具体地方的发展具体形式有些许不同,但总体上还是形成了一个共同的发展模式。
农业科技园区实现了两个系统的生态循环多功能联动。首先是农业、科技与旅游大系统的复合型循环互动。该模式的实质就是以科技发展农业,以农业带动旅游,以旅游创建品牌,以品牌致富农民,利用循环经济理论,实现农业由单向式资源利用向循环梯级利用,通过科技运用和旅游开发,拓展和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推进农业生产清洁化、农村废弃物资源化,不仅实现了生态保护与农村发展的“双赢”,还带动了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其次是生态农业子系统的循环,多功能联动的生态循环模式既是农业发展新的理念和策略,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方式。通过科技的助推,实现了农业生态子系统中物质和能源的良性循环利用。
图1 多功能联动的生态循环农业科技旅游园区
2 模式分析
2.1 经济范畴
科技、农业与旅游三者结合使得园区实现了盈利双渠道,不仅强化了农业与旅游的附加值,提高了双方的收入,而且降低了风险。高科技产品、绿色产品与旅游商品的叠加,产生了一定的溢价效果,园区销售的绿色农产品的价格远远高于市场价格,给园区带来了较高的经济收益。现场采摘和消费降低了农产品储存和运输的成本,农产品的促销成本也得到降低。系统构建的子系统中,生态链上一环节的“废物”成为了下一环节的原料,减少了“废物”处理成本,又减少了原料投入成本,而子系统间“代谢”和“共生关系”形成的物质循环,也降低了生产成本。
2.2 社会范畴
农业科技旅游园区取得成功间接的反映了其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首先,农业科技旅游园区的产生给国民,尤其是城市居民,提供了旅游休闲的好去处。城市居民面对日益紧张的生活压力和城市砖瓦林立的生活环境,与大自然近距离接触的休闲方式,较好的满足了他们心理和生活的需求。农业、科普、体验等系列元素的结合,使得亲子游、科普游等旅游产品兴盛,打造了园区和游客双赢的局面。
其次,现代高新技术在农业产业以及生态循环中的运用起到了科技示范和科普教育的作用。农产品的高科技种植和培养,物质资源、水资源、可再生能源等生态循环的科技运用,不仅给农业生产者提供了参照,其在旅游上的延伸,为生态循环经济起到了推广的作用。
此外,农业、科技与旅游的多功能联动,带动了新农村建设,农民收入、农民素养、农民生活水平等得到提高,农村环境得到改善,农村文化得到挖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得到改变。
2.3 环境范畴
多功能联动的生态循环农业科技旅游园区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无害化、废弃物利用的资源化、资源投入的减量化,减少了生产经营对环境的影响。首先,生产过程的无害化是生态型园区必不可少的环节,园区生产过程产生的有害物质若不妥善处理,就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而生产过程的无害化处理不仅避免了自然环境的破坏,而且还减少了有害物质处理的成本。其次,废弃物利用的资源化是生态循环的重要手段,减少了向循环系统之外废弃物的排放,实现了资源再循环。此外,废弃物利用等减少了生产投入端的自然资源输入,实现了资源利用的减量化。这种模式的构建使得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的以及子系统本身实现了闭环式流程,通过不间断地经济循环、物质循环、能源循环等,所有的原料和能源实现了充分利用,从而使生产经营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通过多功能联动的循环利用,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
3 北京蟹岛模式
3.1 蟹岛基本情况
蟹岛隶属北京市朝阳区金盏乡,是一家大型的知名的生态循环农业科技旅游园区。蟹岛占地3180亩,其中:农业用地2,700亩,水面350亩,旅游度假用地130亩。[3]蟹岛以生态农业为轴心,将种植、水产养殖、畜禽养殖、沼气能源、水资源利用、旅游开发等产业构建成为多功能联动的循环闭系统,实现种养系统、沼气系统、水资源系统的循环利用,成为一个环保、高效、和谐的生态循环农业科技旅游园区。[4]蟹岛开辟了一条“以园(农业)养店(旅游),以店(旅游)促园(园)”的经营模式,在布局上采用了“前店后园”的方式,“店”包括住宿区、娱乐区、餐饮区和购物区,是游客消费的场所,“园”包括种植区、养殖区、再生能源区,不仅塑造了绿色的旅游环境,提供了消费产品,而且为生态循环提供了技术支持。
图2 蟹岛多功能联动的生态循环系统[5]
3.2 蟹岛多功能联动的生态循环模式
蟹岛生态循环模式是以农业为表,以旅游为里,以科技为魂,实现多功能联动。
3.2.1 种养循环系统
在种养循环系统中,种植农作物产生的有机农产品以及养殖产生的鸡鸭鱼肉等不仅供旅游系统消费,而且也实现了种养系统的内部循环。种植与养殖互为原料,实现循环。如以稻蟹为主体的种养系统中,蟹岛每亩水稻投入600只蟹,水稻为蟹遮阴,为其提供了一个天然的遮阴场,蟹不仅可以代替人工进行土壤和水稻根部的疏松,而且可以充当天然的农药和肥料,有效地促进水稻的生长,实现水稻科学增产,水稻收割后,晒干的稻草铺于温室大棚上,用于保温防寒,稻谷经过加工后,大米供旅游者食用,稻壳、稻糠酿制成酒,酒糟喂猪,猪肉也供旅游者食用,猪粪进入沼气循环系统,产生有机肥,温室大棚种植的蔬菜水果以及花卉苗圃等,不仅可以供旅游者食用,而且可以开展采摘、旅游观赏等旅游体验活动。
3.2.2 沼气循环系统
在沼气循环系统中,蟹岛将种植系统产生的农作物秸秆、养殖系统产生的畜禽粪便,以及旅游系统产生的人粪尿、可利用的垃圾等装入沼气池后,经过高温发酵,产生沼气、沼液和沼渣。沼气用于园区生产、生活用能及发电,沼液和沼渣部分用作农作物肥料,这种有机肥料,即保证了农作物的增长,而且也替换了农药和化肥,实现了真正的无公害,部分用作养殖饲料,减少了饲料用粮。沼气技术带动了蟹岛农业与旅游的发展,实现了从污染负效益变为资源正能量。
图3 蟹岛沼气循环利用图[6]
3.2.3 水资源循环系统
在水资源循环系统中,蟹岛一方面充分利用地下温泉水资源,从源头节约资源,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污水处理技术,蟹岛污水处理厂日污水处理量为2,000立方米,能够对园区内旅游系统和种养系统产生的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真正实现节水节电。
蟹岛通过园区挖井,引入地下温泉水,地下温泉出水温度65℃,先供冬季采暖以及游泳池和洗浴中心使用。水温降至40℃左右时,通过管道输送,一部分用于温室大棚和沼气池,代替电能实现加热、增温,一部分用于蟹宫。当水温降至20℃左右时,用于鱼塘养鱼和农田灌溉。污水处理厂则对系统产生的生活及农业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实现资源化循环利用。处理后的水通过氧化塘中的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实现进一步的生物进化,然后通过沙床再次过滤,沙滤后的水引入种养系统,用于灌溉农田、菜地、养殖鱼塘和饲养家畜家禽。
图4 蟹岛水资源循环系统
3.3 效益分析
由于蟹岛采取了多功能联动的生态循环模式,借助“以园养店、以店促园”的“前店后园”的经营方式,通过种、养互动,以污水处理、沼气循环为纽带,以农产品加工、旅游开发为动力,实现农业、科技、旅游协调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3.3.1 经济效益
实施农业科技旅游多功能联动的生态模式后,蟹岛的年产值和利润都有大幅度的增长,与1998年建设初期相比,增长幅度惊人。蟹岛良好的经济效益呈现两个特色:
一是旅游产业作为盈利主体,农业与科技、旅游相结合为其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以住宿、娱乐、餐饮、购物为一体的“前店”(旅游度假中心)是蟹岛利润中心,旅游业产值在蟹岛总产值中的平均份额达到一半以上,是蟹岛的主要盈利产业。科技丰富旅游体验、旅游带动农产品销售这一发展的模式大大地提升了蟹岛的经济效益。
二是多功能联动的循环系统成为蟹岛获利的主要原因,蟹岛高年产值和高利润的主要原因来自于蟹岛自身循环系统的建立。
一方面是系统内部循环,实现了废弃物循环利用,极大地节约资源,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蟹岛获利水平。蟹岛沼气池年产沼气7.3万立方米,若将这些沼气全部作为炊事燃料,每日可节省煤气20罐,一年可节省燃料费近100万元。沼肥方面,如果将蟹岛现有的2700亩农用地全部用沼肥代替常规化肥,按现今每亩使用常规化肥的费用约为250元/年计算,则可节省60余万元的支出。[7]此外,水循环系统的利用,使得水资源利用效率非常高,有效的降低了成本。地下温泉水的使用节约了电费,而污水处理大大的降低了水资源的消耗。种养系统互为原料的循环体统,不仅降低了原料采购费,同时也省去了废弃物品处理的费用。
另一方面,系统生态循环提高了园区的品质,促进了农产品质量的提升和游客旅游体验的满意度,给蟹岛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首先,与常规农产品相比,用沼肥这一有机肥料种植的农产品的价格比其高一倍以上。其次,循环系统的再次开发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旅游活动,而且也给蟹岛带来了额外的经济效益,氧化塘娱乐项目的开发1年可以实现200-300万元的收入。[8]
3.3.2 社会效益
首先,蟹岛多功能联动的生态循环农业科技旅游的发展,不仅开辟出一条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之路,而且很好地协调了农业生产、旅游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关系,为中国休闲农业和循环经济的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也为当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寻求到一条极具参考意义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在物质循环、再生能源循环、水资源循环等方面的利用,开拓了一条循环再利用、能源多级优化的新途径,对社会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其次,蟹岛的成功使得其成为北京市朝阳区的纳税大户之一,而且为当地解决了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同时也从社会上吸收了大量的劳动力。
此外,蟹岛为北京城区市民提供了假日休闲、娱乐场所的同时,通过观光与体验,使人们对生态农业和环境保护有了更深的认识,实现了科普教育的功能。
3.3.3 环境效益
蟹岛多功能联动的生态循环模式不仅解决了蟹岛产生的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的废弃物的排放,如畜禽和人的粪便、生活污水和垃圾等,而且变废为宝,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同时资源利用率也大大提高了。
蟹岛每天产生的粪便、生活污水和垃圾若不进行处理,势必对环境造成极大的压力,沼气池和污水处理系统的投入使用,将蟹岛每天所排的废弃物全部进行资源化利用,每年可大量减少向环境排放COD 。蟹岛不仅实现了自身污染物的零排放,而且还每年消纳了北京市区大量的粪污。农业和旅游业排放出的废弃物经过沼气池发酵,为种植业提供了大量的优质有机肥,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实现了化肥、农药的零投入,减少了由此带来的农业污染,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沼气、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使蟹岛每年节约大量燃煤和电力,减少了SO2的排放,大大改善了园区村的空气污染程度。
4 总结
多功能联动的生态循环园区模式的产生改变了传统观光农业经济效益低、循环利用差、环境污染重等缺点,不仅给农业园带来了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创造了极高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但是,该模式的发展也遇到了一些瓶颈。农业旅游创新不足、农业科技投入成本高、农业季节性强等问题,限制了农业科技旅游园区的发展,如何由表及里地解决这些问题是该模式可持续发展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郑水明.浙江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实践和思考[J].浙江现代农业,2010( 4) : 16-17.
[2] 王春艳.贵州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知识经济,2010(1) :60.
[3] 李胜,梁淑敏,付秀平,路明.北京蟹岛都市循环农业模式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12):62.
[4] 李晓伟.北京蟹岛:再造“循环农业”新模式[J].中国农业科技,2008,11.
[5] 赵剑锋.北京蟹岛创新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分析[J].世界农业,2006(9):13.
[6] 邹统钎.基于生态链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J].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66.
[7] 路明,专家纵论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N].农民日报,2006-05-17.
[8] 赵剑锋.北京蟹岛创新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分析[J].世界农业,2006(9):16.
[9] 陈洁,倪晋仁,路明.蟹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能流及效益分析农业现代化研究[J].2005,26(5).
[10] 黄锡富.广西西江流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0,10.
[11] 路明.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建设循环经济[C].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2006,4.
[12] 陈燕.循环经济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应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
[13] 陈文杰.循环型乡村旅游园区的初步研究[D].南昌大学,2007.
[14] 张晨,彭伟.兰州现代农业模式构建[J].中国集体经济,2008,3.
[15] 彭伟.基于循环型生态农业基础上的兰州现代农业模式构建[J].甘肃理论学刊,2008,7.
[16] 韩冰.北京蟹岛集团展循环经济调查[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08,1(10).
[17] 朱珍华.北京蟹岛生态度假村生态模式及效益分析[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5,8.
[18] 罗广妍,史亚军,杨为民.北京蟹岛生态农业经营模式研究[J].北京农学院,2006,21(1).
【关键词】农业科技;作用;发展趋势
0.引言
农业发展的推动,随着当今社会变化也许更加科技化,因此网络信息平台便为之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它能以多媒体的形式存在,能够改变农业信息传播方式,促进农业发展,提高经济收益。
1.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1.1有助于提高农业科技的贡献率,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
当下,我国农业的科技进展越发迅速,但和发达国家比还是有落后之处,这是因为我国农村环境相对闭塞落后,不能够及时吸取新的农业科技信息,此外,农业科研开发者也没有通过有效渠道将农业科技知识传播到农业生产中,导致生产模式传统化、单一化。因此,需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的推广,争取让农民能与科技成果接轨,与科研人员有所交流,才能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
1.2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解决地区之间农民收入的差异
以多方面角度来看,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决定着农业产量的优劣。科技力量是强大的,有着丰富科技经验的农业将会以想象不到的速度推动发展,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信息和科研经验传播越快,则农民就会对科技农业化了解越多,但是这也有地方限制,比如较为发达的区域农民接受信息可能就比较快,但落后的地方可能就会得不到科技型的农业发展,所以要平衡趋于农业发展,就要做好宣传和动员工作,争取将新式的科技化农业知识一样传播到落后地区,从而拉近地域差距,提高农民的收入并推动经济的发展。
1.3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将决定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农产品的竞争不能单一以数量来衡量,更重要的是质量,只有过硬的质量才能立足于激烈的竞争舞台。我国农产品也要学习发达国家,提高检测标准,大力开发农业信息科技化,因为科技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将直接决定着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因此不容忽视。
2.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
2.1 农业科技化的传播方式有很多
电视大众传媒将成为农业科技信息在传播时的主要渠道:电视是大众传媒方式,也是最适合农民接受的首选传播方式。由于现在彩电在农村普及率的提高,农民们对电视节目的关注率也大大提高,因此,通过电视作为媒介,大力宣传农业知识将成为普及科技化农业的首选方式,也是农民最易于接受的方式。
2.2网络信息传播渠道将成为重点
电脑在信息时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电脑的信息传播速度和效果也是最快最先进的,并且目前来看,电脑在农村的普及率也逐年呈上升趋势,说民农民的素质和接受科技的能力也在逐步提高,尽管还是和城市的互联网普及率差别很大,但由于大量的网民出现以及外出打工流动人员的媒介,电脑在农村的普及率也会逐渐满足农业科技化的需要,成为必不可少的新时代工具。
2.3农业科技推广站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农业科技推广站将成为农村接受科技知识的中心,随着时展以及国家对农业的重视,推广站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它有着集中化,固定化,便捷化的优势,并且能够通过人际传播和交流来实现农业科技化的传播。并且可以定期发放资料,组织讨论,成为学习新型农业技术的主要渠道。
3.农业科技信息在传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农业信息的过量会引起针对性不明确的问题,导致农民盲目学习经验,但无法致用与实践中,这就会对生产造成影响。
3.2农业信息传播的媒介和方式也影响着信息传播的效率,因为有些人可能是通过电视传媒得到的,有些人是通过农业推广站学习的,有些可能是通过电脑多媒体学习的,因此这些传播方式不同,导致力度也不同,甚至信息相冲突,没能得到统一的标准性学习,不利于促进整体发展。
3.3在农村,农民的素质整体上还是不够高,文化教育程度浅薄,因此不易于接受创新科技的模式,大多数都缺乏文化。
4.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发展的趋势
4.1农业科技信息量的大幅度增加
目前来看,质量和数量并进是国家要求农业化发展的精神,传播媒介可以使用网络甚至手机互联网,科技信息量在大幅度增加,国家也在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化教育,例如编制专门的农业知识教育网站,印发科技农业化的宣传图册,通过广播电视的节目更新让农民学习等等,这些充分表明了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此外还有专门的农业科研人员在奋斗研究出更适合我国的农业发展方式,因此未来的农业发展趋势将会更加开阔。
4.2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通过各种渠道,大大增强
各种渠道的农业科技传播将促进农民与科研人员的交流,能够将新鲜的科技知识输送到农民生产的第一线,双方交流无障碍,增加了互动,这样就更有利于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再加上电视电脑的媒介传播,宣传册的传播以及农业科技知识推广站的作用,更能够全面的去将农业科技模式普及,也能够使得农民的技术和素质得到双重的提高。
4.3农民素质提高促进农业科技信息利用率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力量之源,也是科技的受益者和实施者,因此,提高农的综合素质将是推动我国农业发展至关重要的环节。由于农村大多处于远离城区的偏僻位置,不能够优越接受教育,导致农民的文化程度地下,文化普及不全面,所以农民的接受新事物能力也越发低下。然而,只有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才能决定着农村的致富和国家的粮食保证,因此,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不仅仅要传播科技,还要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要培养有素质,有知识,有水平的农民群体,才能够实现国家的致富。因此国家需要投入资本和力度去开发农民的教育,提供一些适当的免费教育培训班,针对性地根据种植特点以及农民的地域特点去划分农业教育的普及,并且制定适当的鼓励政策,让农民能够有信息和兴趣去学习。
4.4网络信息平台也会到较好利用
在综合了上述传输渠道以外,随着农业技术发展的进步,计算机也将投入与信息远程培训的模式中,为推动农业尽力。计算机获取的信息往往更为专业、全面、精准,因此尽管农民的文化水平不高,计算机使用率不高,但是随着国家在信息教育上普及力度的加大,计算机设施也将逐渐在农村兴起,将成为宽广的农业科技教育平台,也能够以更加形象和生动的方式给以农民接受。因此,未来的趋势将注定网络信息平台会成为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也是最大的资源共享模式,能够带动整体农业的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李新峰,刘成新,梅兴霞,等.在新的农业经济结构形势下农业发展思路的探讨[J].2003,24(3):30-31.
[关键词]农业竞争力公共政策
一、影响农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及当前竞争农业的发展趋势
1.影响农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农业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不同的因素对农业竞争力的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并通过农产品生产成本、农产品的实际价格、农产品比较优势变化、实际质量、市场营销能力和市场占有份额综合体现出来。
(1)农产品成本。一般来说,成本与竞争力呈负相关,即成本低,竞争力强;成本高,竞争力弱。而在农业经营中,除生产费用以外,农产品的经营规模、区域布局、生态环境、生产条件、加工条件、政策变化等诸多因素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决定农产品成本水平。
(2)农产品的实际价格。一般来说,实际价格与竞争力呈负相关。即在质量相差无几的情况下,实际价格越低,竞争力就越高;实际价格越高,竞争力就越低。而且,要通过降低农产品的实际价格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其难度相当大。
(3)农产品质量。一般来说,农产品质量与竞争力呈正相关。即质量越好,竞争力越强;质量越差,竞争力越弱。而且,随着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竞争形态已经从产品的价格竞争转向质量竞争。农产品质量的高低,既决定了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又决定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高低。
(4)营销能力。一般来说,市场营销能力如何,既决定了农产品在市场的地位和份额,又直接体现了农业竞争力的大小。积极开展充分的市场调研、恰当的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正确的销售策略、有效的促销手段和良好的服务等一系列市场营销活动,不仅是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关键,也是实现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2.当前竞争农业的发展趋势
今后的农业竞争,将日益趋于白热化。竞争农业,也将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其总体趋势为:
(1)从局部性、区域性向全局性、全国性、全球性方向发展。今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能否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不仅要比较区域内的产业、产品优势,还要从全国和全球的产业格局比较中寻求最低成本、最大效益。郑州市必须站在全国和全球的制高点,认真审定本地区的农产品发展对策,指导产业结构调整,并采用现代化的营销观念拓展农产品贸易。
(2)从传统的经验指导向信息引导方向发展。要在竞争对手越多越强的条件下取得胜利,关键是要充分掌握国内外农业科技发展和农产品供求变化的最新“情报”——农业和农村经济信息。加强信息网络的建设,发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更迅速、更准确地掌握影响农业发展的各方面信息,将是郑州市必须尽快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
(3)从低技术水平的开发利用向现代高新技术方向发展。只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科技,才能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做到以多样化取胜、以优取胜、以廉取胜。郑州市必须审时度势地抢占农业科技的制高点,集中力量组织对农业生物工程技术的攻关,推进产业化、规模化生产,以及满足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无公害、营养保健和廉价方面的需求,作为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必要条件。
(4)从产后推销向产前订单农业、期货交易方向发展。以产定销这种被动营销方式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不适应市场农业发展的需要。随着农业市场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农产品产后市场势必会被产前的订单农业和期货交易所替代。郑州市必须将订单农业、期货交易等贸易方式,作为今后农产品营销竞争的重要形式。
二、郑州农业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
郑州市农业与发达国家农业的差距,既体现在资源禀赋、财政及物化投入、市场建设等“硬指标”上,又反映在诸如人员素质、经营机制、农民组织化程度、管理水平等“软指标”上。
1.观念上的差距
郑州市基本上还是传统的农业观念,认为农村的主要功能是经济功能,忽略了农业的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而发达国家是现代农业观念,强调在提高经济功能的同时,着力发挥其生态功能与社会功能的作用。
2.发展阶段上的差距
一般说来,农业分为古代农业、近代农业、现代农业等三个阶段。目前,郑州市差不多是三种类型并存,只有少部分地区进入现代农业阶段。而发达国家已全面进入现代农业。
3.农产品质量上的差距
以前,郑州市农业片面追求农产品数量,忽视了质量,造成农产品质量水平总体较低,并已成为制约出口的隐患。而发达国家的质量农业早已走上了正规。
4.科技水平的差距
目前,郑州市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为80%左右;郑州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而发达国家为60%~80%;郑州市农业研究与发展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0.2%左右,而发达国家是5%;郑州市肥料利用率只有30%,而发达国家则达60%以上。
5.农业开放程度的差距
郑州市农业的开放程度与其他行业相比有明显的差距;而发达国家的农业基本上是与工业、服务业等“一视同仁”的。
三、从农业政策的重点内容上健全和完善提升郑州农业竞争力的公共政策
1.把“三品”打造成我市安全优质农产品主导品牌的政策
“三品”是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的简称。我市“三品”的发展要按照“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思路,加快发展,树立我市农产品品牌形象。在发展“三品”时要以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为核心,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为主线,保证消费安全为出发点,树立农产品品牌为基本目标,以标准化生产为主要手段,标志管理为突破口,监督检查为保障措施,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因地制宜发展有机食品。
2.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健全农业产业化政策
农业产业化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连接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通过区域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农业资源综合开发,以科技进步和系列化服务为手段,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市场、中介组织,把分散的农户经营与统一的大市场衔接起来;通过按市场需求组织农业生产,兴办加工和运销企业,把农产品生产同国内外市场需求衔接起来了,提高了生产者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进而把农业纳入了市场化轨道,也为农业现代化创造了条件。
3.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
一是以提高农业产品质量为重点,提高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二是大力发展畜牧业和园艺业,发展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的效益;三是打破“大而全”、“小而全”地域格局,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区域结构调整,重组资源要素,提高农业的效率和效益;四是着眼于增加附加值,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水平;五是发展二三产业和小城镇,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六是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构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4.构筑多元投入机制,完善农业投入政策措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的投向主要是由经济效益决定的。而农业投资大多数具有周期长、风险大、比较利益低的特点。所以,政府不但自身要承担一部分农业投资职能,而且要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吸引其他投资主体加强对农业的投资。根据我市近期的实际情况,加强农业投入的政策措施,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严格执行《农业法》。充分发挥中央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明确地方政府在支持和保护农业方面的责任,调动地方财政支农的积极性;二是提高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政府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比重;三是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村集体和个人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四是改革农村金融体制,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增加信贷资金对农业的投入;五是扩大农业利用外资的范围和数量,吸引外商投资农业综合开发。
5.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为农业生产提供风险保障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设立专门的农业保险机构,为农业生产提供风险保障。农业保险要逐步对主要农作物进行全程全季自然灾害保险和市场保险,改变小阶段如小麦收获时的防火保险的做法。对农作物和家禽家畜进行市场保险难度大,但这是农民最盼望的保险,也是保护农业、调动农民积极性的重要措施,应试行并推广。还要开设农民最低收入保险,如农民的一年收入达不到一定的数额,保险公司给予适当补贴,保证农民所得,以此来保护农民的基本经济利益,充分发挥他们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关键词:农业科技档案 农村经济发展 服务方法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2-0017-01
农业科技档案是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真实记录,是从事农业科技研究、生产、技术开发的重要依据。科学合理的归档范围是科技档案齐全完整的重要保证,是整个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
一、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性
农业科技档案是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经验结晶,它是反映农业科技动态和发展规律,指导农业科技发展,保持农业科学技术研究的连续性、系统性、可靠性和准确性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一种特殊的和不可再生的宝贵信息资源。因此,做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对于新形势下搞好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以及促进知识创新和农业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提供丰富的档案史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可以说,档案是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生动素材,利用档案中的生动素材M行政治思想教育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档案作为各项历史活动的记录,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丰硕的成果。档案部门从档案文献中挖掘出的具有宣传价值的史料,可以帮助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可以使他们了解历史轨迹,掌握时展的脉搏,可以使他们自觉宣传党的光辉历史和英雄人物事迹,使他们受到革命传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二、开发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方式方法
1.加强宣传。积极争取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同时主动与农业部门联系协商,召开涉农单位档案工作座谈会,统一认识,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形成了条块结合,齐抓共管,分级负责,层层落实的农业科技档案工作管理体系。
2.典型引路。发现、总结和推广典型,运用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指导工作,推动工作全面发展。建章建制,依法治档,是做好农业科技档案工作的有力保障。在工作中注重建章建制,统一标准,规范做法,使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走上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与有关部门联合进行农业科技档案工作检查,推动了档案法制化建设。
3.咨询服务。在实际工作中,档案管理人员通过个人素质训练,利用档案资料和各种检索工具准确地解答咨询者提出的各种问题,掌握所分管的工作区域、内容、种类明细,并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管理水平,能够掌握使用者提出所需资料的内容,技术名称,从而有效地推动科学有效地利用档案资料过程,发挥档案咨询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的作用。
4.开架阅览。广泛挖掘利用档案资料的价值,变借阅为开架阅式开放型服务。并把档案室设置为阅览室形式,既可使借阅者详细查阅,又可使档案管理人员在短短的时间内迅速准确地提供各类资料,提高服务质量和资料利用率,提供各种资料,解决各种技术难题,使档案资料的价值得到了进一步发掘和利用。
5.科普讲座。开展信息咨询,印发实用技术资料、简报并利用电视、广播等广泛宣传农业科技知识,提供农业科技信息,将农业科技博览会、涉农部门技术讲座以及报刊剪报等收集来的新技术新品种资料,重点围绕蔬菜生产、林果生产、保护地栽培、农作物生产以及病虫害防治等为农民提供技术信息服务。帮助农民,依靠科技致富。
6.网络平台。发挥农经网信息量大,传播及时的优势,将其纳入档案信息咨询中心的工作范畴,定期为农民提供致富信息、科技信息、供求信息、市场价格等,开发利用好农经网资源,让农民掌握市场动向,明确市场发展趋势。下载科普小知识、农产品供求信息,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公布,利用信息平台这块阵地,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三、提高科技档案的质量,创新服务方式
1.及时收集档案材料,确保完整、准确、系统、全面。档案资源建设是实现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各级农业科研院所要加强档案资源建设,走出传统收集的圈子,跟踪、挂靠研究课题,积极主动地向科研人员收集课题准备阶段形成的文件材料。
2.农业科技档案部门要科学规范管理,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存储数字化、管理自动化、利用网络化的优势,研究制定相关技术标准,统一相关数据格式,实现信息资源社会共享。编研成果包括公开出版物和内部参考,这是开展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一条重要途径。挖掘农业科技档案资源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从农作物新品种、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新成果推广等方面入手,编研各种载体的农业推广技术资料。利用室藏档案资源编研水稻、果树、花卉、畜禽、食用菌等新品种简介以及推广技术材料,汇集多项科研成果与新品种介绍。根据科研成果制作光盘、宣传版面、多媒体、照片、录像带等不同形式和载体的科普宣传材料,充分发挥档案信息的科普宣传作用。
3.农业科技档案浓缩了大量的农业科学技术信息,树立为“三农”服务的指导思想,把农业科技档案应用到农业生产第一线,主动配合科研人员,结合科技下乡活动,将农业经济信息送门入户,提高农户科学种养技术,从而加速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是直接影响到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科技档案要更好服务于现代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广应用,实现信息资源服务生产力,才能挖掘出现代农业科技档案潜在的价值,将科技档案资源转化为生产力,为农村经济发展助力。
通过分析比较国内及湖北的现代农业领域信息化发展现状,得出湖北省发展农业信息化的优势,思考湖北发展农业领域信息化科技工作方向。湖北发展农业信息化工作,要在保障凸显其优势的基础上,对整体发展思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从而因地制宜的进行下一步规划建设。
关键词:
湖北;农业;信息化;科技发展
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兴起,信息化在现代农业领域也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十五”期间,以平台和网络化科技发展为特征;“十一五”以语音、视频信息推送为标志;“十二五”以移动信息科技发展为主流。迄今已在农业生产过程、农产品加工与物流、农产品交易、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以及农业信息服务能力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国内农业信息化科技发展现状
国内农业信息化科技发展主要包含生产过程信息技术、农产品加工与物流信息化科技、农产品交易信息化科技;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信息化科技几个方面。国内生产过程信息技术已在多个系统和专业领域普及。目前已经投入实际应用的有综合栽培专家系统、水肥管理专家系统、育种专家系统、病虫测报与防治专家系统等;此外,大田精细农业信息技术研发与应用取得较大进展,与发达国家相似,可生成产量分布图和按处方图工作的国产信息化农作机械在国内得到部分应用;同时,农业物联网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应用,能够实现农产品设施生产管理过程中的信息采集、监控、信息传输、自动化控制,并与农业物联网平台相互结合,构建具有决策分析和内外综合服务功能的高标准物联网农业生产工程。农产品加工领域信息化科技目前主要开展了以下研发应用:一是计算机视觉技术。二是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系统的开发应用。三是自动控制技术开发应用,四是农产品包装自动识别技术。在农产品交易方面,国内目前普遍应用的信息技术主要有Inter-net网络技术、Web技术、数据库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及数据挖掘技术等。另外,信息管理系统、信息共享系统、电子银行结算与支付系统供应技术协同四个相关信息系统已很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国内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信息技术比较成熟的有农产品质量溯源技术、条码技术、HACCP技术和农产品质量速测技术等。可实现从源头上对农产品进行检测、监督和监控,流通过程中运用条码技术,实现一对一的管理,若发现质量问题,可以通过管理系统或热线电话对问题进行溯源查询、质量安全咨询并加以解决。
2湖北农业信息化科技发展现状
湖北农业信息化科技发展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专利方面,全省共取得涉农信息技术专利479项,其中,2000年前20项,2001至2013年底一共459项。在软件开发方面,2010年至2013年底登记的涉农信息技术软件共185件,2013年涉农信息技术软件收入40.6亿元。农业生产过程信息化科技方面目前取得主要成效的工作有:①农业专家系统开发;②3S技术研发与应用,如武汉大学空间信息与数字工程研究中心开发的3S技术在蕲春县等地应用示范;③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开发应用。该技术采用无线传输的方式来监控农作物生长环境,同时可以通过远程控制设备进行环境调控;④农业精准作业技术的开发应用。华中农业大学贺立源等科研人员于2010年发明了水肥一体化智能精准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该发明成本低廉、扩展性强和实用性强,体现了“精准灌溉、精准施肥”的发展趋势。此外,农产品加工与物流、交易信息化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的科技成果,主要有: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发明的基于无线网络的农药残留检测装置;华中农业大学发明的基于单片机的固体发酵过程中温度监测与自动调控系统、板栗品质多源信息检测分选实验台、柑橘贮藏条件自动控制系统等;宜昌市三峡大学开发了交互搜索式在线交易平台;武汉天喻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发了用于手机移动支付的NFC组合天线、多通信端口IC卡安全终端、接入系统和金融交易支付方法。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信息化方面,湖北省农产品质量监控信息平台于2011年建成,它由一个省级中心、十七个市级分中心和一个流动监测中心组成,能较为完善地覆盖全省质量安全信息数据。2011年,湖北省工商局联合中国移动湖北公司开发了“湖北省食品流通电子追溯系统”,到2013年6月,湖北省应用该电子追溯系统的食品经营户已达到4.8万户,备案供货商7.6万家,备案食品51.7万种,录入进货台账44万条、销货台账26万条。更值得一提的是,湖北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建设步伐加快,在服务平台技术、信息资源开发科技、终端开发应用科技方面都有突破性的进展。
3湖北农业信息化科技发展的主要优势
(1)研发力量较强。湖北的教育科研力量在中部是“领头羊”,在全国也处于前列。全省每万人R&D研究人员数为10.84,位居中部第一,全国第10位。在涉农信息技术研发上有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家队,也有长江大学、三峡大学、湖北文理学院、湖北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省级代表队。(2)农业信息化科技发展学术研究实力雄厚。湖北每百万人涉农信息技术论文数为14.07篇,位居全国第9位,九省中排第2位,中部第1位。(3)农业信息化技术创新能力较强。湖北每百万人涉农信息技术专利数达到1.65件,位居九省第3位,中部第1位。
4湖北农业信息化科技发展的思考
湖北发展农业领域信息化科技工作,在保障凸显其优势的基础上,也要对整体发展思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提出因地制宜的规划建设方向。
4.1明确农业信息化科技发展目标,突出重点任务要结合农业信息科技发展,建立完整的农业信息学科体系,针对湖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揭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信息流规律,提出农业信息获取、处理、传播的系统理论、方法、技术体系,原始发展与集成发展兼顾,加强自主发展和集成发展能力建设,以掌握农业信息科技核心技术为出发点,以形成重大突破性原创科技成果为目标,组织开展农业信息科技自主发展研究,加快发展成果中试熟化和转化应用。
4.2提升创新主体能力,扩大开发创新规模全省涉农信息技术开发机构、企业不足50家,还没有一家企业(公司)的涉农信息技术及设备年产值规模过亿元,数量少、规模小、成果少,缺少具有承担重大项目和系统开发的大型研发机构和企业,且研发项目重复分散。为此,应从机制上鼓励创新主体、开发机构(企业)之间形成相互配套的协作体系,建立相互促进的创新联盟。完善竞争机制,集中资源和人才,促进成果的应用推广。
4.3合理分布农业科技资源,调整人才队伍结构湖北省农业科技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平衡,绝大部分集中在武汉。全省3所涉农高校中的2家位于武汉,涉农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技术研究中心全部在武汉,6家省级涉农重点实验室中的5家位于武汉。现有从事研发的科技人员5000多人,其中两院院士12名,高级职称1781人,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但需进一步培养在农业科技推广中起辐射带动作用、贴近农民生产实践的应用型和经营型农业科技人才。为留住人才,需要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完善的配套政策能够使高素质人才扎根,从而进一步加强企业的开发能力,使涉农信息技术研发机构及企业有足够的实力承担重大开发项目。
4.4增加技术开发资金投入,拓展投融资新渠道湖北省涉农信息技术开发企业大多是依靠自身内部积累发展起来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科研院所靠少量的项目资金维持,缺乏配套资金。政府管理部门对涉农信息技术开发机构和企业缺乏扶持和引导,也缺乏固定的资金渠道。因此,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大技术开发资金投入力度,促使广大科研院所、企业进行产品开发、引进人才和先进的开发工具,积极开拓市场。另一方面,要充分拓展投融资渠道,利用杠杆原理带动市场资金流入,使院所、企业有多种的资金配置渠道,从而扩大生产规模,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
4.5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提升需求动力农业信息化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的公益性事业,亟需各项政策扶持。需要建立针对农业信息化的相关政策法规,各地更需要完善面向农业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民的各种优惠政策;同时,由于农业信息技术是高新技术,农业生产周期性长,受自然条件制约度高,风险大,推广成本高,因此,创新互联网+推广模式,降低推广成本,通过多种渠道培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提升农业信息化科技发展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郑秋丽.地方政府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策略研究[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12)
2谭玲玲.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9)
3李灯华,梁丹辉.国外农业信息化的先进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农业展望,2015(5)
4程海梅.政府推进农村信息化策略探析[J].农业网络信息,2014(10)
5胡扬名.农村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3
1.1农业科技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建设新农村,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是首要任务。无论是新兴产业的发展还是传统产业的提升、土地产出率的提高还是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增强还是环境资源的保护都离不开科技进步。尤其是我市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性、素质性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资源与环境的形势依然比较严峻,农民文明素质和生活质量不高的状况尚未显著改观的情况下,科技创新与进步的作用更显突出。
1.2农业科技是发展都市农业的根本动力
发展都市农业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在我市的具体体现。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主要区别是依赖资源和劳动力投入还是依赖科技和资本投入。在农业全面市场化和加速国际化的新形势下,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日益紧张的资源环境条件,农业发展对科技的依赖越加紧密。我市作为沿海发达地区,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劳动力价格较高,如何依靠科技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发展规模经营、提高集约化水平、提高产业化程度和增强农产品竞争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使命。
1.3农业科技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先导力量
资源紧缺、环境恶化是进入工业化的必然反映,农业生产既要满足社会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需求,又要承担自身的涵养功能和承载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功能。唯有通过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解决发展农业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改高耗低效的资源型生产为低耗高效的科技型生产,大幅度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经济产出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资源短缺和持续利用问题,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2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总体要求
2.1指导思想
以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科技需求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群众为科技应用的主体,坚持自主创新、引进吸收、集成利用和转化推广相结合,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与提升常规技术相结合,坚持科研开发与推广应用相结合,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重视提高农民吸纳技术的能力,创新科技服务体制和机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支撑。
2.2总体目标
建立政府为主导,农业科研、推广组织为骨干,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应用体系,产学研合作和农科教结合更加紧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明显提高,推广一批对我市农业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共性技术和集成技术,培养和造就一支省内领先的创新人才队伍和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知识型农民队伍。
2.3主要任务
高新技术规模明显扩大,常规技术得到较大提升,在生物技术、精深加工技术、质量安全技术、种子种苗技术、动植物保护技术、资源利用和环境改良技术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取得一批创新成果;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提高技术到位率,到2010年,组织实施100项农业共性关键技术、300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项目。主要动植物良种及配套技术覆盖率95%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60%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0%以上,农业科技综合实力在全省领先。
3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主要举措
3.1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科研要面向生产,创新要着眼于应用。要根据我市都市农业发展的重点和农业科技的发展趋势,体现“创新突破、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围绕增强产业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争取在高新技术突破、传统技术提升、紧缺资源技术替代、产业领域拓展等方面,取得一批创新成果。
3.1.1加快建设一批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从品种选育、技术攻关、加工流通、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创新。要改变科技资源投入与配置上的部门分割、重复配置、利用低效的局面,整合科研资源,充分利用在杭农业科研力量,联合农业骨干企业和园区,实行产学研合作,创建一批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发挥平台的创新载体、项目研发、成果转化、技术推广、人才培养的功能。
3.1.2提升农业科研院所和技术推广组织的创新能力国家农业科研、推广组织要坚持科研面向生产,根据科技发展趋势和农业科技需求,加强分工协作,搞好项目设计,开展联合攻关和成果转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引进吸收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鼓励农业科研人员领办合办农业科技企业和科技服务组织。
3.1.3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主体与其它产业比较,农业科技创新主体数量少、规模小、能力弱和种类单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市场对科技资源的配置作用,调动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的积极性,使之成为农业科技研发投入的主体、创新活动的主体、成果应用的主体。
3.2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农业科技必须以应用主体的需求为导向,面向杭州都市农业发展的生产实践和市场变化对科技的需求,才会有源头活水,才会有持久动力,才会有真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2.1组织实施一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市县二级要根据提升产业的需要,每年确定一批实施面大、效果好的新品种新技术。注重技术的集成创新和配套完善,以项目为载体,以示范点为窗口,以技物配套服务为手段,以宣传培训为途径,提高技术实施效果。
3.2.2发挥国家科研、推广机构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主导作用科研机构在抓好技术推广的同时,要重视发挥三方面的功能:一是加快成果转化应用,尽快形成新的生产力;二是及时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促进科研与生产及时有效的对接;三是加强培训指导,促进知识更新。农业推广机构要发挥农技推广的主体作用:一是要确定一批优势特色产业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的共性、关键技术,加大推广力度,提高应用面积;二是坚持高新技术引进与常规技术相结合,正确处理好技术的前瞻性和实用性、产业链和技术链的关系,提高项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重视抓好减灾防灾、病虫防治技术的研发和推广,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四是推进标准化技术实施规模。
3.3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
一是完善多元化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按照“强化公益性、搞活经营”的原则,构建适应都市农业发展的推广体系;二是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民营科技组织、大户成为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主体;三是建立乡镇责任农技员制度,明确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建立责任考核体系;四是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作用,支持特派员创建科技示范基地,开展技术推广和培训。
3.4重视拓宽农业科技服务途径
农业信息化是农技推广的重要载体,要重视发挥“农民信箱”、“农技110”、农业信息网站在农技推广和综合服务上的作用;要加大农业技术培训力度,搞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组织科技下乡和科技人员进万家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实在、技物结合、产销一体的配套服务,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效果。
【关键词】农业科技 知识产权 保护
农业科技创新是新形势下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三农”发展的重要基石。加强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保护是促进农业科技持续创新,实现农业科技资源合理配置,保护和调动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必然要求,因此充分了解当前我国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其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与我国工业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总体而言,当前我国的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保护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农业科技知识产权立法不足。自加入WTO之后,我国对有关知识产权各类法律法规进行了修改、补充和完善,初步形成了符合《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有关规定的中国特色知识产权制度体系。但是,有关农业科技知识产权的立法尚显不足。虽然近年来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相继颁布实施,但相对越来越复杂和隐蔽的侵权行为,法律的保护仍显薄弱。主要表现为,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没有具体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许多法规的操作性不强。另一方面,现行农业科技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滞后于农业高新技术发展的趋势。当前,在农科技研发中所涉及的有关生物基因技术、克隆技术和产品、微生物技术、生物遗传工程等各种高新农业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发展势头非常迅猛,这引发了一系列现行农业科技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所无法解决的新问题,给传统的知识产权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
农业科技知识产权执法不严。TRIPS第四十一条规定,知识产权保护的司法与行政程序应遵守如下规则:一是有关执法程序应能有效地防止、制止和阻止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同时要避免对合法贸易和正当竞争造成阻碍,防止程序的滥用。二是实施知识产权必须公平和公正,不应有不必要的复杂、高收费、无端耗时或延误。三是对行政机关最终裁定,应当给诉讼当事人提供要求司法审查的机会。
我国农业科技知识产权执法不严突出表现在司法执法和行政执法两个方面。从司法执法部门来看,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缺乏专门审判知识产权案件的法院;缺乏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法官队伍;审判监督机制形同虚设;缺乏反垄断和限制知识产权人滥用权利内容的规定,使无辜的对方当事人备受行政强制措施或诉讼之累;刑事司法保护执法合力形成困难。从行政执法部门来看,由于知识产权行政执法程序的不完善和责任制度的缺失以及行政执法组织机构不健全,致使在一些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工作中存在着消极无为,疏于主动查处的行政现象。在各种利益驱动下,一些行政执法部门和司法机关,裁判不公,办“人情案”、“关系案”或搞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等,这些现象严重削弱了对侵犯农业科技知识产权行为的打击力度。
知识产权保护管理机制缺失。多数农业科研单位尚未建立现代科研管理制度,没有制定完善的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从而导致农业科技工作者在成果的发表、鉴定和转化以及对外合作交流过程中,无法有效保护技术性知识产权。另一方面,农业科技知识产权激励机制也存在不足。长期以来,我国对农业科技的产权界定不清,农业科技工作者难以通过知识产权制度获得经济收益。同时,重学术研究、轻市场收益;重、轻专利申请的农业科技成果的评价和奖励机制,使得农业科研与成果转化严重脱节,从而导致科技工作者缺乏申请专利的动力,这不利于农业科技知识产权的保护。
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差。我国虽然已经建立了一些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比如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确立了农业发明创造专利权利的保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确立了农业商业秘密权(技术秘密权)的保护等。但由于农业的特殊性,使得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侵权行为难以鉴定和辨别,加之农业科技成果往往被赋予公共属性,以致农业科技工作者对保护农业科技知识产权缺乏足够的认识、必要的保护措施和保护知识。这与其他行业形成了较大的反差。近年来,在其他行业都有大量的科技创新技术申请专利保护,而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申请专利保护的数量并不多,社会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也不强,由于知识产权知识缺失而导致的侵权行为屡见不鲜。
加强我国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
完善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需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农业科技领域知识产权立法方面的不足,尤其是要准确判断农业科技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及其给知识产权保护带来的新挑战,进而加快农业科技知识产权的立法步伐,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具体而言:一是要查漏补缺,尽快弥补当前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保护范围有限的缺陷,将动物品种、种植技术、养殖技术等列入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范围;二是提高现有法律法规的地位和权威性,将有关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上升到法律层面,提高其法律效力;三是要紧跟国际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密切注视国际农业科技知识产权的发展动态,加快高新农业科技领域的立法,使我国农业科技知识产权法律与国际接轨,从而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
加强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第一,要加强农业科技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力度。一方面,要强化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的职权,加大对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侵权的处罚力度,即提高侵权赔偿金额,让侵权者付出极大代价,使其不敢轻易侵权;另一方面,要整合行政执法力量,建议由农业部门牵头,专利、版权、工商等部门配合,进行统一的农业科技知识产权执法活动,做好大案、要案查处工作,加大执法打击力度。
第二,要加强农业科技知识产权司法执法力度。一方面,提高司法惩罚力度,在科技成果的保护上,我国对违法侵权者的责任追究主要是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刑法保护相对较弱。必要时,要对极为严重的侵权行为予以刑事惩罚以维护农业科技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权威性;另一方面,加强农业科技知识产权司法执法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农业科技知识产权司法执法队伍的业务素质,提高执法水平,营造一个良好的农业科技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环境,使农业科技知识产权得到有效的保护。
健全农业科技知识产权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首先,建立健全农业科研院校以及涉农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管理机构。农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及涉农企业应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组织机构,建立健全内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对本单位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进行统一管理,协调处理单位内外的知识产权纠纷和矛盾,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贯穿于科研工作的全过程。具体而言,在科研课题选题和立项时,要进行查新检索,特别是专利文献检索,力求项目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避免低水平的重复研究,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在科研项目完成后,要先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后再论著、成果鉴定和参加交流、申报奖励。
其次,完善农业科技成果知识产权激励机制。一是要逐步完善农业科技知识产权的利益分配机制,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采取物质刺激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方式,建立起政府激励、市场激励与单位激励相结合的多元激励机制;二是要改革农业科技评价机制,将农业专利等知识产权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评价的重要指标,与科技人员职称晋级、利益分配等方面挂钩,同时认真贯彻实施奖酬机制,使产权人真正得到应有的回报,充分调动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
第三,建立健全农业科研单位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在日常管理制度中增加知识产权管理的内容;建立健全科研档案管理制度;建立监察审核制度,把知识产权保护条款纳入到监控审核范围,要求定期检查、定期汇报等。
强化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大力宣传和普及农业科技知识产权知识,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仅要针对各级领导和广大科技人员,还要针对全体社会成员。一方面,要加强对各级农业科研院所的领导干部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系统地开展有关农业科技知识产权知识的普及教育活动,使其主动利用知识产权知识保护自身的相关权益,规避自己的科研行为造成对他人的知识产权侵权现象。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全体社会成员开展知识产权知识的宣教活动,提高社会公众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氛围,形成以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为荣、违犯和破坏知识产权为耻的社会新风尚,使知法、守法和用法成为全社会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做到不随意侵犯人的知识产权,并能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不被侵犯。进而树立知识创造价值的新观念,形成崇尚科学的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