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学理念的创新范文

教学理念的创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理念的创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学理念的创新

第1篇:教学理念的创新范文

关键词:“四法”研究;教学理念创新

2006年以来,为了探讨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发展新路子,提高教学工作的实效性,我校积极开展了“四法”教学模式实践活动,提出了“教、学、训、考”一体化,做到了这四个方面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四法”研究初见成效,教学质量逐年提高,研究成果已辐射到全市中职学校,甚至珠三角地区的兄弟学校也慕名而来学习取经,学校也多次应邀到省级各类研讨会上作经验介绍。作为这“四法”研究的倡导者和学校的管理者,以下是我就“四法”研究背景下教学理念创新的一些粗浅看法,期望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四法”研究的内涵

这里所说的“四法”指的是教法、学法、训法和考法。这是我们根据中职教育的特点和本校的实际而倡导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经过几年的实践,已积累了一些可贵的经验,并在2010年纳入广东省教育厅“十一五”规划课题研究项目。

“四法”研究的内涵:一是在教法上,实行“三转变”。为践行学校“修处世美德,习一技之长”的校训,全校教师树立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师生观,重视因材施教,积极探索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师由“单一型”向“行为导向型”转变,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课内外专业教室、实习车间”转变,教学手段由“口授、黑板”向“多媒体、网络化”转变。经过几年的实践,学校教师逐步改变了“重讲授,轻操作”“重知识,轻实践”的教学现状,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互动式教学、小组讨论式教学、现实模拟式教学等多种形式,各门课程并根据课程特点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在政治课中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教师讲案例,学生议案例,从典型案例中引出教学内容,以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在专业课程中采用一体化教学方法,把课堂搬到实训室,由师生双方在实训室进行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教学任务。除此之外,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方法已在各专业课程里广泛运用。二是在学法上,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在平时的课堂上,教师由善“教”者转变为善“导”者,实行了由“讲学”到“导学”的转变。教师成为启发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确定自己的专业学习目标,如何制订和实施学习计划,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管理,从而实现自我提高。在教学中,适应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一种适合学情的自主学习模式,实现了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转变。不断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是在训法上,强调“每课必有一练,每练必有一得”的教学思路。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要求教师精讲多练。比如举办校内各种技能竞赛活动,从而达到以练促教,以练促学的教学效果。实行毕业生“双证”制度,中职毕业生除拿毕业证书外,还可获得多个职业资格证书,使学生既具备第一岗位的任职能力,又具备转换岗位的能力,为其今后的发展拓宽了途径。四是在考法上,不以一张试卷定乾坤。改变传统的考试方法,而着重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考核。注重学生平时的专业学习考查,全面,科学,客观地考核学生,增大出勤,课堂讨论、小论文、小测验、小制作和见习报告等平时考核成绩的比重。改革考试办法,采取基础课以闭卷笔试为主,同时探索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笔试与口试或操作相结合的方法;专业课技能考核为主,课堂教学考核和技能鉴定考核相结合,把学生的岗位技能培养与考核纳入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技能鉴定考试,每学年举行一次专业技能考核周活动,对每个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考核。

二、“四法”研究背景下教学理念的创新

俗话说:“理念,是行动的向导。”创新的教学理念,就是要转变目前职业教育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理念,注重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智力水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创新的教学理念,强调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而是要教会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所以,在“四法”研究中,我们注重教学理念的创新。

1.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是针对目前中职学生身心发展而考虑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精髓是支持学生,服务学生,让每个学生成功,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与人相处(首先学会与老师和同学相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其根本的理念转变是对学生的态度,即对人的态度。在师生关系的处理上,我们首先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将学生作为教学中心,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他们的兴趣,尊重他们的创造精神。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是负责组织、引导、帮助和监控,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关注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促进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环境。追求学习结果转向追求学习过程,真正把学生当成获取知识发展自我的主人。

在具体的教学中,将学生作为教学环节的中心,在教学中将学生当作主要的参与者,将学生作为研究学习的对象,将学生人格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作为教学的目的。我们要求教师在同学生的交流接触中必须是真诚的,说实话做老实人,不做任何修饰和遮掩。教师要尊重、接受学生的个性,相信学生的创造潜力,相信他们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不再是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收知识,而是独立地探讨问题,主动寻求和发现知识。实际上,教师成为站在旁边的指导者,帮助学生寻找、组织和利用信息去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解决自己感兴趣的实际问题。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不仅对课堂所学内容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同时也学到了学习的方法。这种理念的创新,教师可以达到了“授之以渔”的教学效果。

2.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其实是沿袭德国的“双元制”课程模式是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这种课程模式从总体上讲,旨在培养学生具有竞争和发展的能力,在工作中发现、分析、解决和总结问题的能力,操作、应用、维护和维修能力,以及独立、协作、自学等一系列关键性能力,使学生能够将来迅速地在社会上就业,并适应岗位要求。

建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是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更好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不仅仅是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具体的能力培养就是要培养中职学生以下几种能力:

一是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和21世纪的需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而且能优化中职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记住已有的知识,而是要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要成为主动的探究者。教师要通过指导课堂教学设计提出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相互讨论,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激发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通过自我监督调控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灵活处理学习中的特殊情况,促进学习进展,提高学习效率。

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我们提醒教师要意识到教师是外因,要通过学生这个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仅仅教师有“学生是主体”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加强教育,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主体”。

二是创新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好方式。首先,教师自身要有创新精神。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独到的见解,用创新、灵活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树立榜样。其次,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合适的“气候”和“土壤”。因此,应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讨论式、实验式、情景式教学氛围。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思想感情和思维方式,与学生平等地研讨问题,自由地双向交流,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第三,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巧妙设置疑问,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对学生思维中具有新意,与众不同的表现、别出心裁的提问都应给予鼓励,以培养学生创新习惯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尤其是当前的中职学生,由于基础问题存在着明显差异,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先天素质的差异,努力创造适合学生素质发展的环境。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喜好特长,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有针对性地实施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克服缺点,极力发挥各自的潜能和积极因素,使每个具有个别差异的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地发展。

三是实践能力。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一个中职学生的就业前景如何,取决于学生的实践能力,换句话说就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如何。为了提高中职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职业教育中就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能够锻炼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力和动手能力,实践教学要通过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动手能力。可以增加课程实训比例,举行各种竞赛活动,专业技能考核,参加社会实践等形式提高中职学生的动手能力。

3. 以开放式为主的教学理念

教学的开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学校教育实现发展的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更是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所谓“开放式教学”,指在教学思想上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冲破课堂约束,参与社会实践,打破课堂局限,做到各科相互渗透,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全方位育人网络。

以开放式为主的教学理念,从课堂教学中,可以看成是大课堂学习,即学习不仅是在课堂上,也可以通过社会学习来进行。课堂教学的题材,不仅可以来自教材,也可以来自生活,来自学生,教学内容既可根据学校特色,实行校本课程,也可根据教学实际,实现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或者是根据学生需求,体现学习内容生活化,在日常应用中有指导意义,又或者是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向老师 “点课”,学生点什么课教师就讲什么课;课堂教学的方法,可以通过对教材的个性化处理,使教学方法体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并且在教学中运用“探究式”“讨论式”“情景式”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获取知识;课堂教学的评价,倡导评价内容要多元化,要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空间。方式、方法多样,可以采用教师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评价方式,也可以互相结合,交叉进行。

以开放式为主的教学理念,从学校层面上,一是学制的开放,根据学校实际或学生特点,可采用两年制或三年制,三年学制可采用“2+1”形式、或“2.5+0.5”形式,二是办学形式的开放,可采用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还可以采用半工半读等形式。

三、教学理念创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培养创新型教师

创新教学理念的关键在于教师。没有创新型的教师,就没有创新的教学理念,就培养不出创新型的人才。所以,创新型教师必须具备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创造性的人格精神、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这是我们当老师的基本要求。我们还要求教师踊跃投身到职业教育的创新实践,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

创新型的教师应当通过各种方式,创设宽松、民主、活跃的学习氛围,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大胆提问,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勇于对别人的观点提出质疑,促使学生敢想、敢说、善思、有识,敢于“标新立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不要把“问题”强加给学生,而应通过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自己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融入德育教育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四法”研究,要把德育教育融入到教学全过程,这是职业教育的共性要求。我们要针对中职毕业生主要在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工作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行为规范,我们还要针对中职学校生源特点,帮助学生养成自信、阳光心态和良好学习习惯,我们更要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鼓励其积极参与社会、社区志愿服务,在服务社会中提高能力与综合素质。

3. 优化课堂结构

以往的教学模式是单一的教学内容呈现,现在要转变为创设情景,让学生进行协作学习,主动探索,从而把握文本,吃透文本;让课堂变为开放的课堂,给学生以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由被动接受型转变为主动发现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当好导演,突出主演,把握每位学生,因材施教,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法”的研究促成了我校教学的改革,教学质量的提升。“四法”的研究也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教、学、训、考,本来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割裂开来。教、学、训、考就像一辆汽车的四个轮子,要想中职教育这辆车跑得快,需要每个轮子都要动起来。令人欣慰的是,我们通过“四法”研究,能够把教法、学法、训法和考法很好地结合起来,做到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四法”研究中避免了顾此失彼的弊端。

参考文献:

[1]张立中,刘云虎.创新能力培训教程[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

社,2002.

[2]康涛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

江西社会科学,2003(1).

[3]李益.中职教育需要更新观念[J].职业技术,2003(7).

[4]王幡.关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5(3).

第2篇:教学理念的创新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音乐 教学模式 创新

音乐是一种艺术,反映着现实的生活情感,同时还可以让音乐学子从中感知到新的东西,那是一种艺术的美。中华民族有传承文化的责任和美德,音乐学子也担负着这样的一个使命去传承音乐艺术文化。以往的音乐教学模式已经落后,时代在进步,教育也得跟进,顺应新时代的要求,跟从新课标的脚步,让学生多元化发展,实现全面化提高的目标。

一、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方法过于传统,难以实现“教学相长”的效果

现行中学音乐教育基本沿用了专业音乐教育的模式,虽然教学已经越来越重视师生互动,但是仍以“教授”为主,单纯追求知识与技能,教学模式单调、机械,教学过程枯燥、程式化,而对于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初中生而言,这种过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必然难以实现“教学相长”。

2.教学理念落后,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现行教学体系中,初中音乐教育多被赋予了德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功能,并被片面夸大,而忽视了初中音乐教育应该以美育为其宗旨,是音乐文化素养方面的教育这一基本职能。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关注音乐教育的外在价值,特别注重知识、技能等非审美的体验,而忽视情感、兴趣、想象、创造等审美体验,种种误区导致初中音乐课程审美性、艺术性缺失,教学理念落后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二、新理念下初中音乐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将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试验研究相结合,并将研究结果付诸于学校学科教学活动中。同时,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音乐课程的结合,也为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物质支持。

1.创新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

新课程新理念的重要体现是:“以人为本”,“教育应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从中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因而,我尝试建立一种突出学生发展,以“主体性、创新性”为特征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开放性音乐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创新的教与学的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习,搭建让学生自主表演的“旋转舞台”和“梦想剧场”,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协调能力和创新思维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1.1发散思维,焕发活力。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一般都是先由教师介绍曲名、作者、表现内容等,还没听到音乐,就先把学生限制在一个框框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代替了学生的亲身体验,把音乐的多解性变成单解性,使得学生对音乐本身失去兴趣,不注意倾听,放弃了思考与联想。现在上欣赏课,教师应该让学生根据自身对音乐的体验,去理解音乐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多种思维方式去探索问题。例如,在学习《卡门序曲》时,教师在放音乐之前,先不要给学生讲教材上的内容,而是让学生自己讲一讲他们知道的有关歌剧《卡门》的内容,比一比谁的故事更精彩,然后对评选出的几个故事分组由学生为《序曲》配乐,再比一比哪组配得最好。最后教师再完整的讲述内容,引出教材,并播放《卡门序曲》的音乐,让学生比较自己与教师讲述的故事、配乐有哪些异同。这样就使学生始终以积极多变的思维参与教学,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还提高了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和音乐表现力。在此类开放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音乐的主人,通过自主地体验和探索,求新、求异、求广地学习,逐步培养了创新的意识和胆识,从而使音乐课真正的“活”起来,焕发出创造的活力。

1.2创新教法,大胆实践。因为音乐最具不确定性,解释的自由度也是最大的,所以音乐可以让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想象、解释和宣泄自己的情感,体现自我个性。我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通过音乐活动过程的展开,来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给他们探究问题,探询知识的空间,让他们大胆想象,自由创造。例如在进行歌曲《青春舞曲》伴奏节奏的学习时,我没有拘谨于书本上原有的伴奏节奏,而是准备了铃鼓、响板等打击乐器,让学生根据歌曲所表现的情绪,自由创作不同的节奏。我的要求是:一要符合歌曲情绪,二要与众不同,假如创作得好,全班同学都用他们创作的节奏为歌曲伴奏。结果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打出了许多不同的富有特性的节奏。我协同他们把创作的节奏整理书写出来,写成打击乐器合奏谱,让他们用合奏的方式为同学们的演唱伴奏。类似这样的活动,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在以后的创作环节中,学生都争相要求进行创作表演,获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1.3以流行音乐带动音乐欣赏,收获高效课堂。有同学认为现在人手一个移动播放器,要听音乐很方便,还能听自己喜欢的歌,在这句话当中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在高科技进入我们普通人家生活的时代,一个移动播放器确实解决了学生所说的这个问题,但是他们这种所谓的听音乐只是纯粹的娱乐消遣,很少有人会真的去欣赏音乐中的美,因此,音乐课的开设还是很有必要的,老师通过适当的教学手段引领学生学会欣赏音乐是音乐课教学的核心,这令我反思了两点:其一,就是我们音乐课堂的教学过于随意,只是简单地走走流程;其二,音乐课的教学所选取的切入点不符合现代学生的审美趣向。因此,我认为音乐课的课堂教学必须要创新,而以流行音乐带动音乐欣赏便是我得出的方法。

1.4.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能力的提高包括创新能力的提升,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老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切莫以权威自居,应该是摒弃师道尊严。抱着一种教育相长的态度,认真和学生沟通,培养师生之间亦师亦友的融洽关系,使学生们的心理自由得到充分发挥,让他们在享受音乐的过程中无拘无束,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特征得到切实的体现。

在课堂上,老师们应该在释放学生的同时释放自己,和学生们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欣赏。在语言使用上,应该多用一些能拉近双方之间距离的词句,如“大家的想象力真的很棒。超出了老师的预期”“让我们一起来吧”“请”,等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师生之间的平等,他们就可以充分地在课堂上展现自我。[1]

1.5创设环境,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创新教育的实施要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做条件,这其中的小环境的良好课堂氛围,个轻松的教学环境可以充分展示教材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感受音乐美的同时创造音乐。在音乐的教学中,老师们要培养学生积极参加各种音乐活动,要提供和创设符合学生发展的创作空间,老师可以根据课本的内容来创设相应的情景。学生们跟着老师的创设环境去积极、轻松地探索、想象。这样的情景包括语境和画面。在语境中,老师们可以通过优美流畅的语言风格和极富感情的语调来描绘音乐环境,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让他们在这个创设环境中,自由想象,深入音乐情景。在画面表现中,可以通过借助一些动画、图片,来简单而形象地演示词曲的意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创新教学手段,合理有效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鲜明生动、具体直观、形象逼真等特点,能够使教学内容得以充分的表达,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音乐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切实地解决教师无法讲清课本中的某些重点、难点,达到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果之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五彩缤纷的音乐画面加上悦耳的音乐,充分体现了“听觉艺术”与“情感艺术”相结合的特点,对学生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

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有重要的作用。而在教学中,学生往往兴致淡漠、不以为然,坐不住、听不进。过去教师用了很多方法,如编故事、画图片、讲解、提示等等,但往往学生只记住老师说的,而对该听的却听不进去。根据音乐欣赏的综合性特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容易同各有关学科知识取得横向联系,加大课堂容量,拓宽知识面,开阔音乐文化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因此,多媒体教学已成为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把聆听、观察与实践密切联系起来,再加上简洁精辟的语言引导给学生以生动真挚的情境感染,像这样的教学效果就大不相同。如在欣赏《梁祝》一课英台抗婚一段时,先是由大管及大提琴奏出旋律下行的封建势力主题,这里为了增加学生对乐曲的切身感受,可以在故事片《梁祝》中选择英台抗婚中的部分情节,当欣赏到这段时,播放故事片断,学生在听与看的同时自然地理解了乐曲所要表达的内容;英台反抗的主题中,小提琴强烈的切分节奏,旋律上行,表现的是英台抗婚不嫁,同样也播放故事情节,英台在电闪雷鸣前与父亲祝员外抗争,所有这些都会使学生主动参与乐曲的发展,真正了解到乐曲表达的含义,在潜移默化中乐曲会很容易地被学生接受。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创设意境,把学生吸引到作品特定的情境氛围中,帮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利于揭示音乐作品的内涵,使学生从中寻求美、发现美、欣赏美,从而提高审美能力,达到粉笔+黑板+挂图+录音机所达不到的效果,大大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能力和想象力,对欣赏的民族音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创新教学评价体系,激发学生自信

在以往的课堂音乐教学评价中,教师往往采用让学生唱一首课本上的歌曲来给学生评分,有的教师甚至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和对学生大体的印象给学生打分,殊不知这样做是不科学也是不全面的。其一,很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误印象,认为音乐课就是唱几首歌,不必学其它知识。其二,教师不能得到正确的教学效果反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好坏不能正确评估,从而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其三,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让那些平时上课表现欠佳,老师印象中的“差生”产生不满,认为是老师偏心眼,不公正,丧失学习兴趣。其实对学生来说,音乐是最不能用统一的标尺来衡量的。音乐成绩的评定与其他学科相比,缺乏绝对尺度,音乐课的成绩不能完全用书面的形式来统计,一首歌、一张卷子不能评定一个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效果。音乐评价手段的不正确,可能会扼杀学生的音乐学习欲望和兴趣,会把音乐教育引向歧途,更不用说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构建开放的音乐评价方法,积极探索过程性、主体性、展示性评价方式。主要内容有:平时积累评价法、合作表演评价法、特长展示评价法。平时积累评价法是把学生平时在课堂中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态度作为重要成绩给予记载。合作表演法是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首歌曲、器乐曲或一个舞蹈进行合作表演。特长展示评价法是学生个性化的吹拉弹唱等各项特长,都可以在“班级音乐会”上展示,作为考核内容之一。最后将这三部分综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实践表明:兴趣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成功的喜悦和乐趣,能极大地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而开放评价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不断品尝到学习音乐和获得创新的成功乐趣。[2]

同时,建立奖励机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初中生还处于人生的成长阶段,在获得成功的奖励时,会产生喜悦的情绪,这类体验能够鼓励被奖赏的学生继续努力,因此当学生在创作上出现一丝灵光火花的时候,作为老师要适时地去予以保护,对不同的学生取得不同的成绩时要给予不同的奖励,从而使他们在不同程度上都得到成功的快乐和喜悦。他们在感受到快乐的同时必然会产生对音乐学习和创新的兴趣,也就勇于探索、敢去实践,其创新能力也就能得到不同层次的锻炼和提高。

三、结束语

初中音乐教学在新课标改革之下的确需要进行创新的思考,传统单一的模式应该被多元化的模式所取代,并发挥它独特又多样的作用,启发和引导学生们翱翔于美妙的音乐天空之中,而这一责任就在教师们的身上,要对音乐的教学方式进行多元化和多渠道的创新,教学手段多样化,丰富其音乐课堂的内涵,真正的为学生们建立起一个独特新颖的教学模式,真正落实新课标倡导的教学新理念,引领初中音乐教学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音乐全面人才。

参考文献:

第3篇:教学理念的创新范文

关键词: 高中 英语教师 创新

随着英语在更广泛场合的运用,社会越来越需要具备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综合素质的人才。这就给学校教育特别是中学英语教育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那就是:仅仅让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符号系统是不够的,还要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语言实践活动去学习、积累、应用英语,丰富情感,发展英语语言能力,培养创造力。而要培养创造力,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向学生传授英语知识,解疑释惑,帮助他们排除英语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责无旁贷。传道、授业、解惑三位一体应是教师在从事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做到的。

1.英语的教学现状需要教师创新理念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和学生都一味地追求高分,甚至有时还违背了语言学习的规律,学生学得很累,很被动。教师上课多数情况下采用的是“满堂灌”教学,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它侧重于知识的学习,是孤立的、片面的,不能从真正意义上诱导语言学习的长效动机,学习语言的需要很难长久维持。而且,这种教学模式阅读范围小,词汇量小,信息少,没有语境,语言教学显得苍白无力,发挥不了语言张力的作用。这种教学模式偏废了听与说,而语言教学必须以听、说为先导,听、说能力是语言在交际中最重要的功能。因此,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浪费了大量时间,却不易取得成效。更重要的是,这种教学模式严重妨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如果一个学生没有自学能力,就谈不上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谈不上自我发展。

2.转变教学思维,创新教学思路

2.1激情飞扬,全面调动积极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主动组织学生参与教学设计过程,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端,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辅助的学习局面。通过双向交流,真正做到启而有发,问而有答,使教学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否则,师生心理相悖,课堂气氛压抑,必然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不利于启发式教学的进行。在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下,学生求知欲望高,精神饱满,心情舒畅,敢想,敢说,敢问,使优等生得到提高,后进生得到带动,学生互相配合,互相启迪,相得益彰。而许多学生的见解和问题往往是教师没有想到的。

2.2联系实际,拉长纵向思维链条。

教师将启发贯穿于讲练中,通过循循善诱,步步启发,调动全体学生的思维共同研究、讨论、分析,解决问题或提出问题后组织学生自己分组讨论,利用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这一方法在理解课文和处理难点问题上较为常用,且效果明显,特别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特别有效。例如,上课时,待学生理解课文后,我会将内容引申到具体的生活当中去,然后让学生讨论。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提出了很多主意,我则时而给予鼓励,时而提出反对意见,使他们的思维更严谨,看问题更全面。

2.3抓住重点环节,增强学生把握重点的能力。

通过课文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中,教师要紧扣“理解”和“运用”这两个环节,以课文为基础,适当增加辅助阅读材料。课文要遵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规律;学生要在自学过程中领会教室布置的提示性问题,初步把握文章内容和主旨,然后进行模仿性练习,学习有关词句。教师要教导学生找出主题句,弄清段落大意及段落关系,然后设置提示性练习,初步让学生独立运用有关语言点。教师要增加阅读训练,设置专项练习,让学生反复进行有关词、短语、句型的操练,并要求运用所学词、短语、句型表达思想。练习的设计要具有交际性,词句教学不脱离课文,课文教学不因词句教学而中断。

2.4精心设计,着眼于全体学生,提高能力。

作为教师,应该摸清每个学生的情况,深入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以情激情,以情育情,用自己的情感之火去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对所学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达到“亲其师,学其道”的效果。同时,教师要努力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此外,教师要因材施教,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训练,给每个学生发挥和提高自己能力的机会。比如,在课堂答问时,把比较容易的问题留给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在进行口语训练时,将成绩好的与成绩差的学生搭配组合,进行分组教学和练习。这样教学,能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要求,使他们得到尽可能的发展。个体学生素质的提高,也就形成了全体学生素质的提高。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综合训练时,教师也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形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具备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3.运用先进教学理念,丰富课堂教学手段

3.1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课件把课文内容变得形象生动、有声有色,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情绪,感觉英语教学不再是枯燥无味、趣味索然,而是生动活泼的学习语言过程。有情景的帮助去理解一句话或认识一个单词,学生会感到轻松、有成就感,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如英语时态的教学,一直以来是难以引入的。但运用CAI课件可使课文内容“动”起来,把对话设计成动画图像,显示出正在进行。这样,课文内容不再枯燥、死板,因而引发了学生的兴趣。

3.2增加学生口语培养,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第4篇:教学理念的创新范文

关键词:创新能力 本科教学 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0(a)-0125-03

当前一个普遍的认识是:创新(Innovation)是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各国在提升其创新能力方面高度重视。而人才是创新的源头和基础,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首先应着眼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虽然我国近年来在诺贝尔奖上实现了零的突破,但“钱学森之问”仍然值得高度重视。培养具有优异创新能力的理工类人才将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先进工业技术和产品方面的全球竞争力,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全日制理工类本科院校一般是四年制。其中,在前三年内,对学生的培养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因此,本科教学将直接影响本科毕业人才的质量和创新能力。因此,本科教学也越来越受到教育部和各高校的广泛重视[1]。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就一直进行着不同形式的本科教学评估。近来,多媒体教学、课堂实物教学、现场实景教学、翻转课堂、小班教学、MOOC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方式也不断被提出和推广[2]。但相对而言,对理工类本科教学理念的探讨比较缺乏。该文拟针对当前本科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探讨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理工类本科教学理念和相应的策略。

1 当前理工类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

要认清当前理工类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必须先从本科毕业生在初期职业发展中的社会评价着手分析。理工类本科毕业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去向大体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直接进入各类企业和研究所等机构,从事技术或管理等相关的工作。第二类是进入科研院所,攻读研究生以继续深造。在第一类去向中,用人单位对应届本科毕业生的评价不高。用人单位对应届本科毕业生不满意的地方至少包括两个方面:(1)眼高手低。具体表现为对简单而基础的业务工作看不上,即使去做,其认真程度也不够;但真正面临重要的工作,却无从下手。(2)专业知识基础差。表面上而言,我国理工类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全面,能在大范围内基本覆盖其相关专业领域,而且选课制度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给学生提供有相当广度和深度的专业知识教育。但就实际效果而言,无论是就业面试阶段还是在实际工作中,相当多的学生对本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表现出明显的缺乏。在第二类去向中,研究生导师在面试未来研究生和指导研究生过程中普遍反应两个问题:(1)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非常缺乏。即使与学生讨论其宣称最擅长科目里面的基本概念,仍会有相当多的学生无法回答或参与讨论。在研究生培养阶段,研究生导师基本上需要对大多数研究生从最基本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科研素养开始进行重新培养。(2)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在研究生面试阶段,涉及应用专业基础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时,大多数学生往往无所适从。在进入课题研究阶段,也有相当多的研究生对研究方案的思和研究中间结果的分析感到无从下手。

理工类本科毕业生在职业发展初期中存在的上述负面社会评价,主要是因为当前理工类本科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应试教育特征明显。谈到“应试教育”时,大多是针对中学教育阶段而言。实际上,大学阶段的应试教育问题非常突出。目前我国高校的本科人才培养普遍采用学分制。学生完成一门课程的学习并达到考核要求,就可以获得该门课程的学分。学生在一定时期内修完其所在学校规定的总学分,是其顺利毕业的基本要求。学分制被普遍视为当前最佳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3]。但围绕学分制展开的本科教学最直接的弊端是:学生为考试而学。大多数学生学习某门课程的直接目的一般是:通过考试,拿到学分。学生修完一门课程并通过考试后,所“掌握”的知识也大多被快速遗忘。知识被遗忘的速度比堆在墙角的书本集灰的速度还快。这样的结果必然是“书到用时方恨少”,毕业后表现出专业基础知识的明显缺乏。

第二,忽视对学习方法的引导。为了拿到学分,很多学生大多采用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对学习比较认真的学生,某门课程考试通过后,还能大体复述出某个概念或知识点。但一旦让其应用这个概念或知识点来分析或解决某个实际问题,大多数学生就四顾茫然了:对知识不会用,多有“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的感觉。而以拿到学分为根本目标的学生,则基本上是考试完成后,所学知识就“物归原主”了。

第三,忽视对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学分制的优势之一是:有助于学生“选我所爱,爱我所选”。但其实际效果不佳。除个别热门课程以外,大多数专业课的选课学生对所选课程兴趣并不大。作者在自己所承担的专业课教学中,每届都会调研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幸运的是,每届总有部分学生对该课程感兴趣,感兴趣的学生总能积极参与课堂上的交流,学习用心程度高;但不幸的是,感兴趣的学生比例不到一半。不感兴趣的学生基本不会对教学有积极的响应。而不感兴趣学生选课的理由则主要是:拿学分。期望不感兴趣的学生能对某门课程学有所成,显然是困难的。

本科教学存在的上述问题直接导致毕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普遍偏低。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活动需要的基础知识,死记硬背使学生不具备创新所需的核心要素――灵活应用现有知识进行新方法、新技术、新产品探索的能力,而对专业领域缺乏兴趣导致学生缺乏创新的内在动力。因此,如何以合理的教学理念去引导理工类本科教学以解决上述问题,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2 促进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与具体策略

什么是创新?简单地讲,面临一个新的问题,灵活应用现有知识,发展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技术甚至新知识。这个过程就是创新。虽然“创新”已经成为当前最时髦的词汇之一,但完成创新实际上是一个复杂而又艰苦的过程,需要的能力也是多方面的。下面将围绕理工类本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出相应的教学理念和具体策略。

2.1 以兴趣为导向的专业课教学

创新首先是要“面临一个新的问题”。“面临新问题”通常令人不太愉快。让一个缺乏兴趣的人对某个问题保有持续的关注度是困难的。感兴趣,可以为人提供长期的精神动力。所以,对创新而言,对某个问题具有长期的兴趣是第一位的。同时,兴趣也是影响其思维活跃程度的关键因素。人的兴趣越大,其思维也越活跃。因此,要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理工类人才,必须围绕“发现兴趣、激发兴趣”进行,以兴趣为导向,在专业课程方面开展个性化教学,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

以兴趣为导向的专业课教学,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首先,在学生选课方面,不求多而求精。鼓励学生提前与任课教师交流,在不明显违背培养方案的前提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课,而不是单纯为了学分去选课。其次,在专业课教学安排方面,大力提倡小班教学。小班教学将更多地提供W生与老师直接交流的机会。实践表明,教学过程中,学生与老师的广泛交流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在老师教学方面,应鼓励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以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开展本科教学评估以来,很多高等院校越来越注重从制度上去管理老师的教学活动。看似越来越规范的管理,实际上制约了教学效果的提升。教与学是相互的,所以有“教学相长”之说。因此,合理的教学活动应该是在教学互动中去了解学生,根据各个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兴趣点,动态调整其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并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富有张力。这样因材施教的结果,将有助于学生长期保持兴趣和专注。

2.2 侧重于汲取知识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的发展,人类积累的各种知识越来越多,学科的分类也越来越细。这给理工类本科教学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在这种压力面前,不少老师延续了填鸭式教学的思路:以给学生灌输大量的新知识为重点开展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思路的结果往往是:教多少,学生就忘多少。必要的专业知识是创新的基本工具,没有一定专业知识基础的学生难以具备真正的创新能力。

自古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说法。对教学而言,知识即为鱼,而汲取知识的能力为渔。灌输大量的现有知识,远不如培养汲取新知识的能力重要。尽管各个高校在人才培养计划中都有面向未来的理念,但由于当前社会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更新速度太快,学生毕业后都面临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问题。同时,由于职业发展中普遍存在专业技术领域拓展甚至跨越的情况,大多数人必然面临不断学习新知识的要求。因此,注重汲取知识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中的创新活动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汲取知识能力的培养有多种途径和方法,翻转课堂就是当前教学改革中备受推崇的方法之一。鉴于有大量的文献可以参阅[4-6],这里就不再赘述。这里仅着重强调“以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方法。“问题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好的问题不但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必要的知识,甚至可能孕育出新的知识。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老师可提出一些针对性的问题。其中,一部分问题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参与讨论,老师给出自己的分析、理解,并讲解相关知识,让学生体会和领会灵活应用现有知识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另一部分问题则留给学生课后自己去查阅资料,然后再加以分析和讨论。这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使其自我发掘出汲取新知识的有效方法,也将有助于学生培养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而为未来创新活动中汲取必要的专业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

2.3 侧重知识理解和应用的课程考评

在创新活动中,灵活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关键。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培养和挖掘学生灵活应用已有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就成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大多数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都会跟学生反复强调“灵活应用知识”的重要性。但其效果差强人意,多有一厢情愿的情形。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大多数教学活动中,学生缺乏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机会。虽然课堂上的教学互动看似可为学生提供这种实践机会,但受限于有限的教学时间和动辄数十人的开班规模,每个学生真正能真正参与的机会非常少。

当前高校大多数课程的考评方式主要还是以期末考试作为学生最终成绩的依据。寄希望于期末考试中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显然不合适。为学生提供锻炼机会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是变革当前本科学生的课程考评方式、大力倡导侧重于知识理解和应用的考评方式。具体而言,突出平时作业在锻炼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能力的作用,大幅加重平时作业在课程考评中的比例(60%以上),弱化期末考试的比例(低于40%)。平时作业的问题应满足一个基本的原则:在教科书上没有现成答案,只有对所学知识有较好的理解并灵活应用现有知识才能解答。同时,对平时作业的评判应弱化标准答案的传统评判理念,而是侧重于分析问题思路的清晰程度、知识应用的合理程度、回答问题的逻辑性等。这样的平时作业显然将为每个学生提供比较充分的实践机会去理解和应用其所学知识。当然,推行这样考评方式,就意味着老师和学生在课后都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但不努力耕耘,哪里有收获?一旦学生在这样的考评方式下能充分理解所学知识,并培养出灵活应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将来的创新活动中必将受益匪浅。

3 结语

基于作者在一线多年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经验和感悟,该文从分析当前我国理工类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着手,提出了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本科教学理念和相应的策略:以兴趣为导向的专业课教学、侧重于汲取知识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和侧重知识理解和应用的课程考评。该文旨在抛砖引玉,以使大家围绕如何提升我国本科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多探讨、多实践,从而促进我国的创新性人才培养,为我国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 邬大光.重视本科教育:一流大学成熟的标志[J].中国高教研究,2016(6):5-10.

[2] 李政民卿,朱如鹏.四种本科“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的尝试及效果浅析[J].高教学刊,2016(10):83-84.

[3] 吕超.学分制下选修课管理与建设问题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39):143-144.

[4] 杜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本土化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4(5):113-114.

第5篇:教学理念的创新范文

【关键词】新课堂;多媒体;英语创新教学;提高效率

现在世界上说英语的人越来越多。作为国际交往的语言,英语的作用很大。在联合国,英语是几种通用语言之一,且被使用得最多。在国际航空、航海和体育界,英语是不可缺少的交际工具。在国际贸易中,英语也是最重要的媒介,连西德和日本的出口工业都要用到它。在科技界,英语也是国际性语言。

1.英语已从一种工具变为一种思想、一种知识库

人类彼此间的交往随着国联互联网的普及而越来越方便,越来越频繁。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科技交流和信息交流已成为人类生活的一个须臾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外语学习、外语教学特别是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

从学习者的认知角度来看,因为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认识世界的工具,掌握一种语言也即掌握了一种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和习惯,而学习另外一种语言就意味着学习另外一种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和习惯。在当前人们津津乐道于素质教育的话题时,更应当看到外语教学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必然产生重大影响。现代英语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教学生课本上的东西,而是要通过教课本上的知识让学生了解这个世界发生过什么,正在发生什么?学生不仅仅是学几个单词、会几篇课文、考试过关就意味着在学英语,而是通过对英语的学习,让他们拥有掌握更多知识的神兵利器,犹如给盲人带来了光明,给残疾人送去了轮椅。人们可以通过学习英语了解更多外国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人文地理等。英语已经从一种单纯的工具变成了一种思想、一种资源库。

2.新课堂下的英语教育

实施课程改革后,新的高中英语教材词汇量大,题材涉及面广,不仅涉及艺术、科技、音乐、天文地理的知识,还涉及到许多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例如急救、健康饮食、肢体语言、文化遗产和未来生活等。而这些课程的设置就正好反映了课程和教学这个问题。

2.1 课程的本质是教学认识的客体——人类认识的成果——知识。为什么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要设置课程呢?课程到底是什么?教育是谋求学生发展的;人的发展是通过实践和认识活动,主体客体化和体主体化的统一过程实现的;学生作为主体,如果没有客体,不作用于客体,就不会发生认识,就无从发展。教育者之所以要设置课程,实质上就是为学生主体提供认识的客体,以便学生作用于课程这个客体,发生教学认识过程,实现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说,课程的本质就是教学认识的客体。课程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其中介性。它是认识的对象,又是认识的中介和工具。它主要不是自然客体和社会客体,而是精神客体,学生不是直接跟自然界,社会现象打交道,而是通过课程这个中介客体去认识世界。所以说,课程本质上就是教学认识的客体,也就是人类认识成果,也就是知识。

由于主体的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主体掌握客体的结果,所以客体就有促进主体发展的功能,并且客体的性质决定着主体发展的性质。知识作为学生认识的客体,就有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决定着学生的发展。《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进而解释道:“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社会的主体人才的要求不同,这就必然要对我们的教材实施改革,使之适应社会的要求,经济的发展,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而这对英语教师的要求就提高了很多,在教学之前要先把这些内容了解地透彻。

2.2 教学的主要工作就是将知识打开,内化,外化(刘硕,2003:1)。教学工作就是将人类历史经验的精华即科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里的精神财富,近几十年的研究,特别是苏联维列鲁学派和皮亚杰的活动学说,更揭示了知识与发展之间联系的具体机制,这些研究提供了新的论证,进一步说明:课程主要是知识,学生的发展就是对知识展开教学工作的结果。教学工作不是别的,主要就是对知识进行种种“加工”的工作。

客观知识究竟要怎样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呢?把定理,公式等等简单地呈现给学生,肯定是不行的。必须由教师领导着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工作,也就是建构主体的学习活动。

首先,将知识打开。知识好比一个百宝箱,里面藏了大量珍宝:不仅内含有关于客观事物的特性和规律,而且内含有人类主观能力、思想、情感、价值观等精神力量、品质和态度。知识不会自动地呈现出来,也不能简单而直接的拿来,因此要想办法让学生经历一下,并且不只是简单经历,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亲身去体验。所谓将知识打开,就是把知识原始获得的实践认识活动方式和过程,加以还原,展开,重演,再现……

2.2.1 利用视听效果增强情景的真实性和趣味性。课文中的许多情景(如地震等)大多数学生没有亲身的经历或体验,而文字的抽象描述也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让学生观看地震资料片段,学生便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就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和体验“quake”和“shake”等词的意义,也能够比较容易地掌握“cut off”和“fall down”等词组用法。

2.2.2 利用声像效果拓宽学生的交际领域。教师可以利用录像机等设备给学生放录像,让学生仔细观看,并有机会相互交流。例如在SEFC BOOK 1A UNIT 6 GOOD MANNERS课时,就可以给学生观看有关西方国家的餐桌礼仪及其他礼仪和我们国家相关的录像,让学生能够深入全面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其次,将还原,展开,重演,再现……的活动方式和过程,加以简化。

这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原原本本地照搬或复制知识原始获得的实践认识活动方式和过程,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展开和简化,特别是简化有两种水平和形式,即物质的水平和形式,言语的水平和形式,以及多种过渡的形式。情境教学告诉我们,创设情境的手段和途径包括:生活展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表演体会和言语描绘。通常理科教学中采用的探究学习或发现学习方法,则是提出课题,提供一定的结构性材料,引导学生自己操作,或表演,或实验、报告、评价。其中,物质水平和形式占主导,也包括语言及多种过渡形式。

第6篇:教学理念的创新范文

[关键词]:实践教学 应用型 经济管理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中明确指出:独立学院应确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长期以来,独立学院直接沿袭“母体学校”的培养模式,过分强调“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并将文、理、工科人为地隔开,各自封闭,自成体系,忽视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知识较为扎实,实践能力普遍较弱。毕业生需要在工作实践中“二次培训”,否则难以尽快胜任本职工作。

1传统实践教学的不足

当前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要求经济管理类毕业生具备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国外教育界普遍认为,中国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更缺少创新,中国学生的考试能力更强。因此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当前应用型独立院校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方向。

1.1开展专业实践时间较晚

由于经济管理类的课程理论性较强,学生在入学初始接触的都是基础课程,对实践内容的接触比较少。真正的专业实践教育基本上都安排在第5-8学期。学校虽然有专门的就业指导,但本科四年仅有8个理论指导课时,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气氛低沉,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1.2专业实践不能很好体现应用

专业实践一般以实验课程、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形式开展。而实验课课程大都是课前由教师将一切准备工作做好,学生了解实验过程后按部就班的去做;课程设计,全部学生围绕同一个题目来做,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而毕业设计大都在最后一个学期,而这时学生迫于工作、考研、考公务员等压力,效果并不理想,使整个专业实践教育流于形式。

1.3实践教学主体错位

在传统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实践的组织者,学生的角色则是接受者。基本上在实践开始前,按照某一实践主题详细的告知学生每一步该如何做,如何遵照既定的程序完成相关的实践操作,学生则按照教师的指示行事,导致学生实战经验不足,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本科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框架构建

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校园内,同时也延伸到社会实践领域,开拓大学生创新应用实践能力。

2.1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首先,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构建学校、社会企业之间的合作桥梁。从学生步入校园之日起为学生制定科研计划,将经管类学生理论知识层面及实际问题解决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关注学生交叉性学科的学习,为应用型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其次,举办创业大赛,在创业比赛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业比赛不是单纯的专业能力的比拼而是操作应用能力的竞赛,学生在创业竞赛中有更好的机会激发创作灵感。

再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专业社团,通过专业社团深化理论知识,扩充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沟通、应变、协调、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称为具有创新精神、应用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2.2培养应用型教师

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培养富于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应用型人才的基础力量。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训练,适应经济管理类课程对应用人才的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巩固理论知识,加强实践技能,增强学生岗位竞争能力。

2.3建设配套校内实验实训

实验实训中心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加强实验实训中心建设,构建“大经管生态圈”实验实训基地,适应了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可以使经管类各专业学生不出校门即可得到社会生态系统中各个工作岗位上锻炼的机会,通过完成典型的岗位工作任务,学会基于岗位的基本业务处理,体验基于岗位的业务决策,理解岗位绩效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真实感受企业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流动过程;全面认知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过程和主要业务流程;体验企业内部门间的协作关系及其与企业相关经济组织与管理部门之间的业务关联。

2.4通过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加强校企合作

为了提高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质量,学校要加强校企合作力度,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有效培养具有本科层次的创新性、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与经济管理有关的企业单位,也可积极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鼓励学生参与企业建设,锻炼学生能力的同时,也为企业储备了优秀人才。

以学校、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持的人才培养方式,改变了以往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识与能力割裂,教学场所与实际情景分离的局面,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革新。

3Y语

社会发展更需要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能丰富、综合能力过硬以及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培养计划,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更有效的结合,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丰富和完善本科院校的实践实训课程体系,实现培养学生从事经济管理的综合执行能力、综合决策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创造性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戴一峰.创新实践教学,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有效途径[R].教学成果报告,2013.

[2]李钧敏.地方性本科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扬州大学学报,2010,14(3).

[3]方琳.构建实践性实验实训中心,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1).

[4]李冰洁.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改革探索[J].赤子旬刊,2014(18).

第7篇:教学理念的创新范文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教学;创新;分析

现代社会所需要计算机人才是专业型的计算机人才,掌握着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人才,而中职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和实用性都为较强的学科,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中职计算机教学应该运用创新的理念,教学目标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要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培养一个满足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为学生以后更好的工作。而且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存在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中职计算机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应对采取措施进行分析。

1创新的教学理念对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意义

1.1能够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运用创新的理念对中职计算机进行教学,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还能促进学生长远的健康发展。当今社会是个需要人才的社会,而这些人才应该具备一个灵活的头脑,具有创新意识和多项思维的能力。对于中职学校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培养技术型人才,那么,创新的教学理念就显得格外重要,也具有非常大的意义,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1.2提升教学水平

随着社会的不断改变,中职计算机教学也发生了大的变动,运用创新的教学理念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与时俱进,结合当今社会的需求,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制度,引导学生培养创新的思维方式,不仅大大提高了教学水平,而且还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以及促进学校长远发展[1]。

2中职计算机教学的特点以及不足

2.1中职计算机教学的特点

1)与实际操作相比,学生更缺乏理论知识。中职计算机学生处于青春期,思想还不太成熟,爱动,爱玩,上课的时候容易出现走神、小动作多、睡觉等现象,这样容易导致对理论性知识缺乏兴趣。而计算机网络往往比较能够吸引中职学生,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也往往表现在实际操作的能力上,所以学生无法真正的掌握计算机技术的知识和技巧,不利于长远的发展。2)仍以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为主导。创新教学理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探索,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过程。而对于中职学校而言,根据学生们的爱动,爱玩,以及思想并未完全成熟、缺乏对理论性知识的兴趣等,创新的教学理念在中职学校还有待提高。而对于教室来说,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仍是他们的主要教学方法和理念,教室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理念想要与时俱进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2]。

2.2中职计算机教学存在的不足

1)脱离社会的需求。大部分的中职计算机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脱离社会的需求,教学的内容与岗位需求相脱离,学生没有真正的掌握计算机技术的技巧和实际应用能力。中职学校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基础知识教学为主,一味的高度模仿高等院校的教学方法,却忽视了与高等院校学生之间的差别。其次,中职学校课程设置简单,不细致,而课堂的讲授方式也便捷、方便,不能深入去讲解,最后导致学生们的专业知识掌握差,可能会导致毕业面临着失业的情况。2)教学违背实际应用。在大多数的中职学校教师讲课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堂课枯燥乏味,讲课内容单一,导致学生失去对课堂的听课兴趣,从而导致学生听课效率低下。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差,缺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应对能力,最终不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学生工作难找和面临着未找工作已失业的现象。3)专业设置不合理。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都是初中毕业的学生,学生的知识也都大同小异,知识水平整体比较低,大多数都从事一些工资低的、专业水平较低的工作。如:从事计算机的维修与销售等职业,而不是从事一些软件开发、网页设计等工作。这种问题的局限性也与学校的办学条件、老师的教学水平、学生自身的素质有关系,最终导致学生专业知识掌握差[3]。4)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高。大多数中职学校,教师的专业水平低,资历不够,虽然对于计算机的学习不需要要求较高的学历,但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教师应该具备的责任心。但现实的情况往往是这样,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中职计算机学校的老师往往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思想禁锢,缺乏创新能力,也没有跟上时代的需求与时俱进,导致教学速度慢,教学质量低下,教学方式落后,最终导致学生计算机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掌握差,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3解决中职学校计算机问题的对策

1)教学适应社会的需求。为了改变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理念和方法,首先应该改变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适应就业的导向,教学的模式也应适应社会的需求。现代的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改变的社会,中职计算机教学应该运用创新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不断改变。中职计算机在开展专业的知识教学时,应以就业为导向,在培养目标、技能操作以及课程设置方面,以适应社会需求为主,关注计算机市场的变化,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型综合型计算机人才[4]。2)加强学生的实践训练能力。中职计算机教学在运用创新的理念同时,不仅让学生掌握理论性的计算机知识,更应该让学生掌握实践能力,增强实践操作的能力,学生也应该学会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操作能力相结合。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操作的实践中去不断地深入挖掘学习,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发展真理,不仅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知识,还提高了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与此同时,学生在自己实践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会激发以后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同时,学校也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保证自身计算机软件的不断更新,完善学校自身的基础设施,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去学好计算机专业知识。3)改变传统模式。要想中职计算机更好地运用创新的教学理念,首先就是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培养全新的理念。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增强实际应用能力,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机技巧,将学生培养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教师也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要教会学生书本上的知识,还要扩展学生的课外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师还应该寻求有趣的课堂教学,吸引学生提高对课堂听课的效率,从而增强师生之间的关系。4)提高教师专业水平。计算机对教师的专业水平要求比较高,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还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时俱进,教学方向应适应社会的需求[5]。

4结束语

总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现代社会对计算机的专业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中职计算机教学应该运用创新的教学理念,立足于社会的需求,从而培养学生计算机方面的能力。另外,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掌握计算机技术方面的技巧,从而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韩伟燕.浅谈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才智,2011(10).

[2]许国民.中职计算机创新教学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9).

[3]郑光荣.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探索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9(18):85-87.

[4]吴庆松.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的探讨[J].才智,2011(29).

第8篇:教学理念的创新范文

笔者对“微创”的理解就是微小创新,我们在自我教学中,在与同事交流中,肯定有或多或少的收获与改良,在与学生互动、交流中肯定有许多修正与完善,在自我教学反思中肯定有不少改进与拓展,这些改良、修正、改进,都是“微创”,只是它太小了,所以大家视而不见。古人云:不以善小而不为。在进行“微创”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预知创新的双面性,在探索、改进的过程中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如果成功了,就是锦上添花;如果失败了,也不必过分担心。我们的举动是微小的,它的切口小、创伤小,来的痛苦少、恢复快,对教学的影响是可控的。用微小的创新来充实教学,为教学添彩,提高教学实效性是我们普通一线教师的有效创新之路。

在教学中怎样进行“微创”呢?笔者仅仅从教学一线的具体问题入手,来谈谈点滴认识。

关于教学过程谁是主体的争议,已从前期的过分夸大学生是唯一的主体,发展为不仅认可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同时也认可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在这种双主人的理念下,教师在角色转换、环节设置等过程中都可以进行一系列的“微创”。

首先,角色转换方面。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将教师的角色定位为传道、授业、解惑,这让教师在无形中视自己为教学的主宰,无意中伤害了学生的积极性。我们一定要清楚本学科的“道”之所在,学生的“惑”之所存,如果没有一个角色的转换就无法清楚这一点。教师的角色就是将学生学习的任务与学生学习的愿望有机地统一起来,打造一个平等、交流、合作的平台,用合作者的态度和语气与学生共同探讨某个阶段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形式,使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问题与争论甚至是错误的回答等。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参与学习过程,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前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知识的“呈现者”、学习的“指导者”、纪律的“管理者”,通过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变成仅仅是一个“解惑者”,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看的条件,给学生想的时间,给学生说的机会,给学生练的空间,给学生创的激情。例如有时教师可以故意扮演一个“懵懂少年”,忘记上节课学习了什么?计算出现问题,公式写错了,甚至用一个错别字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发现”教师的“错误”,让他们有随手可得的“成就感”。再如在知识的内化中,教师可以适当让学生用自己熟知的语言复述,在理科教学中有些公式可以让学生自己推导,习题练习中可以调动学生交流、展示、探讨,互相帮扶、改正等。这都是一些“微创”,可是效果犹如平静的水面掉入一颗颗小石头,会激起层层波浪。

第9篇:教学理念的创新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 音乐教学 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

音乐新课程的核心目标是通过音乐教学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而当情感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上升为审美情趣,最终通过审美达到育人的目的。因此,教师应善于从情感的视角,创设音乐审美情境,融情感化与审美化为一体,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音乐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

一、新课程音乐教学理念

我国站在音乐学科本体这个角度,按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教育研究中心的精神将音乐教育课程定义为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及评价方式等等在内的各种范畴的总和。我国21世纪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主要是以这个定义为逻辑起点进行各方面的展开研究的,是一次从理念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从管理到实施的彻头彻尾的深入式改革。它反映了新世纪我国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融会了多年来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和课程理论方面研究和总结的新理论、新成果。一方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实行的礼仪及符合审美规范的仪表、姿态、举止等应恰到好处,充分展示音乐教师的审美修养,给予学生优雅感,另一方面,教师亲切真诚的问候,简洁而具有启发性的谈话,激励性的话语,富有感染力的语调,精巧规范的乐谱,自信、幽默、真诚的气质,热爱生活、充满爱心、童心未泯、兴趣广泛的心理品质,以及学识基础,都会使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产生音乐审美的渴望。因此,音乐新课程不仅指时间上的“新”,更是指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和“新”的课程实施方式。

二、新课程音乐教学方法的创新

1、在合唱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合唱以它特有的美的方式,表达出丰富、生动的思想内涵。在普通高职的合唱教学训练中,教师首先抓好课堂上视唱练耳、节奏等各种基本功的训练,为合唱教学提供先决条件。在合唱教学的训练中,应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发展能力为目标的指导思想。合唱艺术有着极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它能表现如诗如画的意境或史诗般的气魄,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感、协调感、均衡感等综合音乐感觉,以及集体观念与协作精神,能让学生亲身感受多声部丰富美妙的音乐,体验音乐的无穷魅力,提高审美能力。合唱还能使学生最直接、最简便地走进音乐世界。参与合唱活动,既是合唱者欣赏感受音乐,又是合唱者(二度)创作音乐的过程,从而能够得到多层次音乐思维能力的培养。

2、利用电脑音乐培养学生的兴趣与创造力电脑音乐系统进入音乐教学领域必将对现行音乐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产生全方位的冲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音乐。

传统的歌曲教学往往是教师弹琴、伴奏、范唱,学生跟唱、模唱的方式。尽管目前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行让死板的教学方式有所改观,现在的歌唱教学可以有统一的教学参考磁带和教学用光盘课件,但并不足以吸引学生的眼球和冲击学生的听觉神经。利用Soundforge母带处理软件的音频采集、变调、速度变化等功能就可以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例如音乐教师可以利用课件进行二次创作。经过电脑音乐制作加工的音乐课件,丰富多彩,学生很快就能学会、学好,而且每次播放都有变化,给学生新鲜感,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保持在高涨的状态,对每一次的练习都很期待。

3、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声乐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也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声乐教学中,“创新”因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把创新因素融人“教”与“学”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每一位声乐教师肩负的重任。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为歌曲重新填词;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用不同的方法处理歌曲;可以由学生自己决定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甚至可以指导学生把某些歌曲加上少量对白。改编成有情节的音乐小品,等等。

在某种意义上,歌与舞是相互融合的,学生通过对舞蹈的视觉接触能认识和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深远意义,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置于舞蹈的氛围中,亲身体验音乐的美丽、歌舞的结合。欣赏歌舞也是理解音乐意义的重要部分,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根据乐曲内容需要,伴随音乐教学生一些动作,让他们在欣赏和被欣赏中融人音乐意境之中。

4、在配器和表现形式上创造力的培养

为歌曲配上打击乐器,不仅可以烘托课堂气氛,更能表达歌曲气氛及内心情感,再通过几个简单的动作。更会把歌曲的情绪表现得惟妙惟肖。这样做也符合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对于一些情绪优美、抒情的歌曲,可先要求学生选适合歌曲伴奏的打击乐器,如三角铁、碰钟、铃鼓等,然后请学生为歌曲设计伴奏,并请他们考虑为什么这样设计。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等。《过新年》一歌,表现了过年时热闹、喜庆、祥和的场面和氛围。笔者先是询问学生每年的春节是怎么过的,学生马上想到了放鞭炮、踩高跷、扭秧歌、逛庙会等活动。加上歌词中出现了“咚咚咚”词语,学生听出这是锣鼓声,马上就想到《过新年》这首歌用打击乐中的锣、鼓伴奏再合适不过了。于是,他们便随着歌词中“咚咚咚”的出现,敲响了手中的锣鼓。笔者进一步启发学生,能否再创设一些过年的气氛。许多学生便主动要求到教室前面进行秧歌舞表演。他们手中拿着笔者事先准备好的彩带,边唱歌边随着节奏做着动作,仿佛是身着节日盛装的秧歌队正在翩翩起舞,生动地表现了歌曲的内容。

三、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