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数据环境分析范文

大数据环境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数据环境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数据环境分析

第1篇:大数据环境分析范文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统计思维;策略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0-000-01

统计工作在企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统计工作也需要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与时展的规律相适应,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企业经济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统计信息化的发展概述

大数据背景下,统计工作改革与创新的第一步就是实现统计信息化,那么所谓的统计信息化就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结合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对统计信息资源进行采集、加工、处理、共享储存以及管理等一系列活动,并最终实现统计信息数据准确性,可靠性的提升。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企业中,在统计信息化建设的方面都已经初见成效,基本可以概括为三个节阶段,分别为:计算机初步应用阶段;统计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实验以及应用阶段;互联网技术阶段。从这个三个方面来看,我国企业中统计信息化建设的成就是不可忽视的,但是因为大数据环境下,不管是从外部环境来看,还是企业内部环境来看,不断提升统计信息化的程度,强化数据搜集,处理以及分享等一系列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都是必然的,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大数据时代统计新思维的变化方向

(一)培育复合型统计人才

企业为了能够更好的应对日益激烈的外部竞争,以及统计系统的电子化的海量数据所带来的巨大的挑战,必须要不断的进行高素质统计人才的培养和吸收,同时还需要鼓励这些人才能够在专职于本职位的同时,实现与其他系统部门的沟通与互联,更好的带动企业内部发展。

(二)完善科学推算的应用

对于统计工作来说,推算的准确性是决定统计质量的直接因素,在数据时代下,统计信息化工具和数据的处理依赖于数字挖掘技术,所以实现科学推算的前提应该确保原始数据的准确性,要充分研究和分析原始数据,促进统计推算结果的准确。

(三)协调统计新思维和信息发展之间的关系

由于统计工作中大部分都是数据,大数据环境下,这些数据量会极具猛增,为了能够更好的利用实现统计的正确性,提高工作效率,调整好统计新思维与信息发展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而信息技术是促进统计新思维的前提基础,反过来统计新思维有能够有效的促进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完善,因此,统计工作者必须明确认识到这两点,从而更好的促进统计工作的开展。

(四)提高数据信息共享性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的统计工作中,对于各种数据的共享程度不够,也就是说数据库的更新速度与新数据实际产生的速度不一致,这样一来,数据库中的资源重复性以滞后性很大,资源的利用率不高。大数据环境下,信息的同享性非常关键,提高数据信息的共享略,必然能够促进不同的信息获得者拥有与自己需求相对应的资源,从而是信息资源实现其拥有的价值。

三、应对大数据时代的基本策略

(一)完善统计数据分类方法

在大数据时代,由于数据具有大量性和多样性,不仅数据的计量单位从PB到EB再到ZB,种类也由以文本资料为主的结构化数据范围扩大到音频、视频、图片等半结构或非结构化的数据资料。同时,大数据时代的统计指标,必须要依靠各种大型的软件来获取,而这些软件编程必须要在特定的统计理论模型下才能够实现,因此政府以及企业需要将大数据的优势充分利用起来,并时期为自己服务,进而实现理论模式的深化,并研发与其相对应的数据统计模型。

(二)转变对统计数据不确定性的要求

传统的统计研究工作由于数据结构单一、数据规模小,数据处理技术落后,因此要求获得的数据具有精确性,避免不确定性。然而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具有大量性和多样性,其不确定性只来自于数据来源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以及个体的差异性,因而可以不要求数据的精确性。

(三)转变统计调查方法

传统的统计学观点认为可以通过局部样本进行分析,从而可以推断总体的规律。然而传统的统计学观点毕竟是建立在有限的数据和较低的处理能力的基础上,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这两项限制条件都会消失,样本即是总体,通过对所有与事物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避免传统的样本统计分析过程中出现的抽样框不稳定、目的性过强、样本量有限、纠偏成本高等问题,快速进行探测性分析的效率。

四、结束语

在我国进入信息化时代之后,不可避免的会迎来大数据时代,高节奏的生活以及工作,必然会产生不顾估算的海量数据,而如何整理,分类以及使用这些数据成为了当今各工作领域人们新的研究课题,对于统计工作领域来说,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无疑为其带了巨大的挑战,原本就堆积如山的数据,随之变得更多,并且更加难以计算,那么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转变传统的工作思想,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技能,这些都是应对大数据时代的可行策略,本文从几个方面对其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些建议和帮助。

参考文献:

第2篇:大数据环境分析范文

1 信息组织的作用极易被忽视

根据信息链和信息生命周期的相关理论,从数据到信息、从信息到知识、从知识到情报(解决方案)转化的过程中,都遵循着“收集一整理一组织一存储一检索一利用”的工作流程,信息组织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大数据环境下的某些场景中,数据经过挖掘可以直接生成情报(解决方案),在不经过组织的情况下直接服务于决策。比如在流式计算中,由于无法确定数据的到来时刻和到来顺序,也无法将全部数据存储起来,因此不再进行流式数据的存储,而是当流动的数据到来后在内存中直接进行数据的买时计算,数据的收集、整理、组织、存储、检索与利用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买时并发进行。同时,某些大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买时性,很多数据还没有被存储和组织,就已经失去了效用。在这种情况下,信息组织的作用也很难显性化,再加上大数据时代人们在思想上对数据挖掘和分析的重视与推崇,信息组织在从数据到解决方案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往往被隐藏或忽略了。

2 信息组织的学科边界逐渐模糊

近现代的信息组织最早起源于图书情报领域,以应对又献信息资源的急剧增长,分类法、标题法、编目、又摘索引等又献组织的方法是早期的主要方法,<杜威十进制分类法》、<美国图书馆协会标题表》、<化学又摘》等是信息组织早期的重要成果。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信息组织,自动分类、自动标引、联机检索、自然语言检索技术得到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计算机科学对传统信息组织研究的巨大冲击。

1989年,国际知识组织学会成立,很多学者将知识组织看作是信息组织发展的高级阶段,并用知识组织系统一词统称对人类知识结构进行表达和有组织地阐述的各种语义工具,这些语义工具包括分类法、叙词表、语义网络、本体等’。其中,对本体的相关研究,使信息组织研究的触尾自然地延伸到语义网、知识工程中的知识表示等领域。

此外,大数据环境下的元数据标准制定等信息组织研究内容与信息技术标准化等领域有重合,大数据组织等研究内容与数据科学、数据管理等领域产生了联系与交叉。

可见,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语义技术、大数据技术的冲击下,信息组织的学科边界逐渐模糊。这带来了两个方面的重大挑战:一是传统信息组织工具适应性的问题,二是与知识工程、语义网领域的学者相比,图书情报背景的学者在技术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劣势,而这种技术劣势在大数据组织的任务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3 信息描述标准的建立存在困难

在又献组织阶段,MARC,FRBR,D丁。是又献信息资源描述的标准;在网络信息组织阶段,DublinCore等元数据是网络信息资源描述的标准;在知识组织阶段,RDF,OWL等形式化语言使得数据可以被机器读取并理解。大数据环境下,无论是数据类型还是数据载体,其表现形式正变得更加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大数据来源于科学观察中的买验数据、生命科学中的基因组数据、物联网中的传感器数据、互联网中的社交媒体数据。

这一方面需要有上层的统一的描述标准和规范来保证数据描述和组织的一致(生,另一方面,需要建立面向领域和具体场景的信息描述标准,并保证不同描述标准之间的关联性。大数据具有明显的领域依赖特征,其数据场景、数据类型、数据载体、数据结构和模式复杂多样,建立跨领域和跨数据类型的统一描述标准、买现不同领域大数据描述标准的关联和互操作存在较大困难。

4 现有信息组织的工具与方法体系难以适应大数据组织的任务

信息组织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足。大数据环境下的大部分数据都是以数字方式存贮的或已经被数字化的,这与2000年数字化存储的数据量占数据总量的25%相比,有了巨大的飞跃,IDC(Internationaldatacorporation,国际数据公司)将这种场景称为数字宇宙。数字宇宙的规模正在迅速扩大,IDC的数字宇宙研究报告显示,其规模将每两年翻一番。这种数据膨胀的速度对信息组织的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信息组织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提出了挑战。

第3篇:大数据环境分析范文

1信息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脉络分析

通过对检索到的所有论文进行整理,发现有关"信息人才培养模式〃的文献多以运用文字来描述现象的定性研究为主,研究对象主要是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例及经验总结等理论性研究。

1.1关于信息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

1998年,魏晓敏提到信息社会对信息人才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各种信息系统的组织与管理,信息情报事业的发展,信息服务质量的好坏,人才是关键。赵立军强调建立政府主导型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宏观管理体制,完善国际化人才需求分析和预测系统,对人才培养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效果评估,制定和实施高端人才引进战略,营造有利于国际化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机制和环境等。管媛辉、肖月认为当前必须大力培养具有双重专业和多元知识结构的新型的科技信息专门人才,以适应大系统时展的要求。丁献峰指出新的信息环境已经对社会公共信息部门提出挑战,为满足社会公众对信息的需求,可以采取三种人才培养模式:厚基础+宽口径培养模式、本硕直读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知识+能力+素质的多元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m赵静杰等谈到信息资源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三大模块:教育培养模块、实践模块以及综合运用模块,三个模块和谐统一,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杨善林提出〃一宽一厚两注重〃模式“两注重〃一是注重实践,二是注重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一宽"就是拓宽专业口径,进行通识教育,深化专业内涵,拓宽专业范围;"一厚"则是增强对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加大对教学计划的优化,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以增强专业发展后劲。此外,这些研究还大致分析了我国高等院校的信息教育模式,模式的弊端以及对传统教育观念的反思和改进等。

1.2关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

目前国内研究者对国际化人才的描述较为冗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丁进提到国际化人才就是具有涉外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做出积极贡献的人才。p]周红等认为国际化人才不仅是一个地理层面上的概念,也是一个心理和文化层面上的概念。国际化教育内容应力求培养学生在国际化和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下生存、工作和发展的能力,必须有科学合理的、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衔接或实现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赵波强调企业国际化发展离不开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应该体现开放性,培养规格应该是组合式,人才培养体系应该是模块化。纵观前人研究,国际化人才的素质包括两大部分:一类是知识和技能;另_类是态度和意识。所以国际化人才可以这样定义:坚持本土文化,具备国际视野和国际意识,掌握国际科学知识、专业技能,沟通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能在全球化竞争中把握机会、勇于创新的高级人才。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培养信息人才和国际化人才的探索和研究较多,但很少将二者结合起来。国际化信息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在培养信息人才和培养国际化人才两者的基础上协调统_、有机组合,信息人才国际化,既符合当今世界对人才的渴求,也顺应当前高等教育的要求。然而现阶段国内信息人才培养主要领域涉及高等学校,而且大多是采用以本科为主的学科本位模式培养,再加上信息专业人才层次结构和知识结构具有严重缺陷,造成了信息人才的浪费。比如我国高校信息人才的培养,从重点院校到普通院校,再到一般的专科学校,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基本相同,培养目标也区别不大,人才培养方面缺乏层次性,直接导致我国信息人才结构不合理。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国际化功能、方式、目标等不断拓展或转变,大学国际化的概念具有新的诠释维度和更广的涉及面[11—12]。面对新时代信息人才的大规模需求,世界各国积极探索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方式,尤其是国外图书情报学科,在培养信息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国际上有许多大学将图书馆学院易名为图书馆学情报学院或信息研究学院。2003年,美国7所著名的图书馆学情报学院的院长齐聚北卡罗来那州立大学图书馆情报学院,共同提出〃信息学院运动"(iSchoo丨运动),后来组建iSchool联盟,致力于以信息、技术和人的关系为中心的研究与实践,培养信息人才。所以,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例,对国内外著名大学信息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研,对培养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对于我国当前信息人才的培养具有指导意义。文章着眼于采集国内外5所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信息,对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基本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据此得出有益借鉴,提出国内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

2国内外信息人才培养的比较分析

   2.1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对人才的特定需要在培养活动中的具体化,它将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落实并体现于培养客体,是整个培养活动的指向性规定。

表1国外大学信管专业培养目标

如表1所示,在国外3所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中,都提出要掌握信息相关的技能或能力,尤其是雪城大学强调用宽广的眼光看待世界,掌握随时代变化的技能,基本符合培养国际化信息人才的需求,其他2所大学则在这方面内容上有所欠缺。

在表2中,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都提到培养"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从事工作”可见其对学生就业能力和信息应用能力很重视。

国内大学与国外大学的培养目标虽然差异不大,但是根据其呈现的特点,存在某些局限性的认识:首先,过于重视培养的结果和目标,缺乏对培养过程的设定。对于培养目标的说明可以看出其主要有两个部分,其中前一个部分表示的是信息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体现的是培养结果;后一个部分表示的是具体的对信息人才规格要求,是表现性的特征体现,此二元表述格局包括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研究能力,与原来灌输式教育是存在显著不同的。但是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没有在培养目标或课程目标中展现"过程性"或者"体验性"目标,这对培养学生国际化水平来说缺乏应有的空间。其次,更多地从提高学生就业适应性的角度来拓宽知识面,对学生的创新素质以及国际化视野的全面培养不够重视。国内2所大学的培养目标都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方便找工作,对学生的国际化视野、知识领域等大面的培养有待进一步提高。再次,过于强调学习知识和锻炼能力,而关于学生的人格、品格、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很少涉及,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不能满足信息人才的需要。所以对国内大学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来说,需要对培

养目标进行研究,并对其更加明晰、准确和合理的表达。

   2.2课程设置

    2.2.1课程结构

表3国内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结构

在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结构中,划分类型和每类的学分各不一样,如表3所示。不过其课程基本上可以分成四大版块:学校通识教育课程或者公共课、专业核心课或者专业基础课、选修课、毕业论文与社会实践。学校通识教育课或公共课,学校规定是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的必修课程,此类课程通常按全校统一要求进行考核;专业核心课或者专业基础课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对于选修课,则是要求学生在一定的课程范围内选修的课程,需要在毕业前修满足够的学分;毕业论文和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毕业前必须修习的课程,是高校对其毕业生质量的最后把关。

美国匹兹堡大学信息科学学院要求学生至少修满120学分,其中要在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三大领域内修满15个学分,包括文学,音乐和艺术,交流,社会学,历史和文化,心理学以及自然科学的一些分支学科。雪城大学信息研究院则是要求学生必须修满120学分,包括32学分的核心课程,24学分的序列课程,13学分的数学基础,9学分的沟通技能,39学分的艺术科学,3学分的自由选修。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有选择性地修读第二专业。比如学生可以选修Newhouse公共传播学院的专业,修满128-141学分,或选修Whitman管理学院的专业作为自己的第二专业,修满135-139学分,毕业学位由两个学院授予。

    2.2.2课程内容

(1)国内大学。通识课程的特点在于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通融,处理问题时能够使学生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与人交流合作,以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融合。从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本科生通识课程的设置可以看出,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进行主动学习,也有利于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使其接受跨学科、跨专业的教育。

在专业核心课程方面,由表4可以看出国内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主干课程,课程内容有着一定的相同,包括数据库原理课程、信息管理概论课程、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信息检索课程、数据结构课程、信息组织课程等,这些课程都是学科基础课程。

表4国内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主干课程

在选修课程方面,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专业、课程、教师,并且自由安排学习进程。国内外各大学都设有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哲学与心理学类、历史学类、语言、文学、艺术等大类选修课,还有专业选修课。

(2)国外大学。雪城大学[13]在课程设置方面,核心课程由信息组织导论、信息系统分析、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等信息管理核心课组成和计算机入门、计算机科学导论、数据结构、计算机系统设计原理、软欠件规格和设计、软欠件实现等计算核心课组成。序列课程包括数据库管理、网络、安全管理、系统和网络设计和管理。数学基础,包括微积分基础、逻辑导论、离散数学、统计推理与实践。沟通技巧,包括学术写作的实践;研究和书评写作,包括撰写信息报告和简报。艺术与科学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数学。自由选修课程,任何课程都可满足这一要求。

匹兹堡大学课程主要有:信息系统与社会导论,面向对象编程信息科学、数据库管理系统、通信和网络导论、信息系统和分析等核心课程。英语写作,包括书评写作、研究写作。数学,包括商务微积分、解析几何和微积分、离散数学结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学术合作项目,如与匹兹堡大学格林斯堡校区合作,使其学生主修信息科学,并授予信息科学学位;在信息科学学院的学生可以在艺术和科学或其他的学院修读双学位或与工商管理学院联合开设的学位课程。

伦敦大学学院为研究院,但为本科生提供有关信息和计算主题的选修课程,包括编程、信息系统、网络技术、用户与管理、数据库系统、语义网等。这些课程也是商务信息管理的核心课程,由计算机系、管理科学与创新系和信息科学系共同开设。此外,其还提供三年的跨学科学习选择计划,整合人文、艺术、社会和工程科学。

    2.3国内外大学信息人才培养比较分析

国内外5所大学在信息人才的培养上体现着不同的特点。在信息社会对信息人才需求的推动下,欧美拥有研究生、本科生以及职业教育三个层次的信息管理教育,信息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已经趋于完善。尤其是美国的信息人才培养方面实施正规学院教育、公共学院教育、私立学院教育、商业机构认证相结合的发展模式。除了要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而且要让学生掌握信息获取、分析和处理能力,并紧贴社会的现实问题,比如信息污染、信息犯罪,需要对学生进行信息法律与信息道德的教育。ns]在信息人才的培养上,形成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重跨学科培养、联合培养,使其成为懂技术、通实践的信息人才。

匹兹堡大学信息科学学院的特点在于本科导师制的实施。学生通过前两年的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根据自己兴趣来决定是否选择信息科学来继续学习和研究。一旦有学生被信息科学项目所接纳,他们就可以选择导师来帮助完成项目,通常学生和导师之间要进行学术讨论和互动,导师检查学生的项目进度,学生应选修一些课程来协助完成项目。学院也支持双学位学生的培养。

伦敦大学学院信息研究系在英国范围内提供了全面的信息学科教育,包括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电子通讯和出版学。主要针对研究生进行授课,但同时开设了本科生教育课程,如与计算机科学系、管理科学系联合培养商学士,讲授商业信息管理等。该系的本科生教育没有开设图书馆学、档案学、编辑出版学的课程,只涉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但其十分重视计算机技术教育,开设了一系列的编程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课程,为以后深入开展研究和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雪城大学信息学院以"信息扩展人类能力"为使命,它提供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课程及相关项目教学科研的服务,根据用户需求帮助用户整合信息,提供技术支持,形成了偏重技术并拥有技术优势的课程体系。

武汉大学在信息管理学院开设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沿自1978年创建的科技情报专业,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教学研究项目组结合1998年专业目录调整,通过对国内外同类专业的广泛调研和比较,提出〃专业素质链"和〃专业课程链"的理念及结构模式和基于〃专业素质链"的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出由9门课程(《信息管理学基础》、《信息组织》、《信息构建》、《信息检索》、《信息分析与预测》、《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服务与用户》、《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经济学》)组成的完整的具有紧密逻辑结构的信息管理〃专业课程链"体系。可见武汉大学的培养模式遵循"认知一理解一应用一创新"这一路径。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1992年设立,其前身是情报学。该专业在通识教育上,注重培养学生跨学科和专业的思维模式。核心课程方面从信息处理加工的流程出发,将此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种知识按照逻辑顺序进行整理,从信息的生产、流通,到信息的检索、组织、分析和评价,最后到信息服务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强调将信息技术领域最新成果吸收到信息资源管理领域中。网络信息资源、数字图书馆、电子商务、图象处理、元数据、语义网等反映时代特色的新内容,均列入课程体系中。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入iSchool,积极与国外著名大学诸如德国洪堡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等开展学生交换和学术交流活动,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培养国际化信息人才。

    3国内信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3.1面向社会需求,强化通识理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培养信息人才,首先必须以国际化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当今社会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劳动分工密集和职业细化,在教育领域的表现则是学科的高度专门化和技术化。社会需求驯化专业学习,专业学习已经不能起到塑造自由人格的作用。[17]正是针对专业教育工具化、市场化与教条化的这些弊端,近年来,通识教育成为大学改革和高等教育发展的焦点。通识教育延续古典时期的自由教育,旨在培养人格健全的完整的人和自由的公民,保证学生将来成为各行各业专家的同时,仍然不失健全的人格和自由的品性,并且有能力应对复杂社会在专业领域之外提出的各种挑战。通识教育不仅仅要拯救专业分工带来的知识碎片化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在当今日益多元复杂和全球化的时代,主动承担起凝聚社会共识、培养合格公民的时代使命。

3.2开放互动教学,培养数据素养

培养信息人才,课堂教学应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和单一的教学手段,推广互动式、研讨式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以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自主开展学习,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比如案例课程和研讨课程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研究为主,训练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和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学思结合,知行合使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以及创意训练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着力提高其创新素质,提高信息人才的培养质量。

3.3校企合作,注重信息应用

信息行业知识技术更新换代迅速,市场竞争激烈,高校培养信息人才,应该与信息产业发展产生的实际需求同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里,课程内容重理论,却轻实践;重视系统性,却缺乏针对性,这样导致了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的不同步。因此,信息人才的培养途径应该灵活多样。比如采取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作为区别于学校本位模式、企业本位模式和社会本位模式的第四种教育发展模式。其是高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模式,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整合双方优势资源,进行交换和合作。校企联合培养是培养信息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学校培养向企业后延、企业人力资源向学校前伸的联合培养模式。学校和企业共同学习和借鉴国内外产学合作教育的成功经验,发掘双方的共同需求,从具体项目入手,以实质性的互利共赢成果激发双方合作的积极性,深化产学教学内容。校企共建教育平台,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共同建设课程体系,通过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考核培养质量。学校在培养过程中密切结合企业生产实际,以培养面向信息行业的人才为目标,把信息企业作为教学场所的一部分,从而培养出具有独立从事信息系统领域内设计与运行、分析与集成、研究与开发、管理与决策等能力,以适应未来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成为未来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领导能力的信息人才。

3.4面向国际,推动交流与合作

培养信息人才,国际合作办学也必不可少。国际合作办学在引进境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材、课程体系、管理模式等方面都作了有益的尝试。

(1) 合作项目建设。在2004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中,提出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定义“是指中国教育机构与外国教育机构不设立教育机构,在学科、专业、课程等方面,合作开展的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教学活动。"这样的项目往往和高校中原有的教育项目并存,更多地集中在课程和师资的引进。到2012年4月20日为止,通过教育部更新并公布的经审批与复核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共计1499个,其中包括本科和硕士。我国现已与众多国家建立教育合作关系,与我国建立国际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的国家和地区有188个。

第4篇:大数据环境分析范文

在现代的营销中,网络营销已经成为其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很多企业在进行营销的过程中其实不缺少数据资源,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数据太多,很多时候难以处理。企业需要对各个环节进行统计,还要对客户、市场数据集中统计分析,这些数据统计在一起就形成了大量的数据。企业怎样把这样大的数据进行综合有效管理利用,对于企业来说是个非常大的问题和挑战。互联网时代下的营销需要这些大量的数据,利用大数据对企业内部的营销方案进行抉择,所以,计算机大数据处理技术是非常重要的。网络营销人才也就是集网络技术和营销技术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一个优秀的网络营销人才,不但要熟悉当今互联网发展趋势,具备专业网络营销知识,同时也必须要对网络消费行为和心理足够熟悉,能够准确发现各种网络营销产品的广告功能和价值。此外,还要具备一定的英语、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据统计,在我国经济发达区域,有超过半数以上的企业已经或者准备购买相关网络推广服务,从市场人才现状反馈来看,对于网络人才的需求在不断上升。在一些招聘网站中,新浪、网易、谷歌以及百度等网络公司均有大量的空缺岗位,其中包括客户维护经理、企业广告经理、网络营销顾问、商务运营经理、商务研究开发工程师、服务营销代表等,但是在长期的招聘中,很难招聘到令人满意的人才。在大数据环境下,网络营销也在不断得到广泛应用,由此可以明确地看出目前经济环境下对网络营销人才的需求还在不断提升。

二、大数据环境下高职院校精准营销人才的培养模式

1.注重核心课程建设,确定培养目标。通常在高职院校中所开设的网络营销课程都倾向于网络技术方面,有的院校则倾向于网络营销理论,从而导致和市场营销专业、计算机专业相重合。一位优秀的网络营销人员不仅要具备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践能力,同时还要了解网络运营相关知识。因此,各大院校在开设课程时要做好营销、网络、计算机等课程的平衡工作,尽可能地根据当下社会所需调整所开设课程。高职院校教学除了基本的理论和实践以外,还要充分掌握开展网路营销的操作思路和运作技巧。为此,高职院校可从以下方面作为人才培养目标。首先,人才培养目标,一是具备网站推广专员工作能力技巧;要求学生在未来工作中能协调好与客户的关系,并具备营销技巧,如群发、邮件列表、新闻组、论坛等。具备在线服务工作能力技巧,如网上支付、Btoc等。二是具备网络营销规划、网站设计、维护及管理能力;具有网络编辑工作技巧,如流程设计规划、数据信息维护等。具备网站推广工作能力,关键字、搜索等引擎营销等。三是具备市场调研工作能力和技巧,如调查实施、问卷设计、调查方案、调查报告等。其次,知识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掌握网络中产品策略、市场定位、网络营销渠道营销方法、掌握网络营销基本概念理论、掌握网络营销环境分析,如市场环境、直接环境、间接环境、消费者行为分析等,掌握网上服务及管理等知识、掌握网上市场调查方式和方法。

2.注重实践教学内容设计。实践教学指以当前所需技能为基础开展网络营销模块教学,并结合物流、B2B、B2C等方面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总体来说即以网络营销案例分析为主线,知识点和课堂讲解相穿插,让学生在课堂中制作电子商务网站和上网联系,以此增强知识点逻辑性。实践教学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其电子教案的深度和重点呼应教学大纲。最后,根据电子教案讲授操作要领,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网络营销实践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促使学生往应用型人才方面发展,它在整个网络营销课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中可根据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和职业发展的特性来设计,由于高职院校对学生定义多在初、中级管理者,针对此将职业特性融入实训环境中,按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策划分为掌握技能、培训学习、基层管理及中层管理不同阶段。如模拟网络营销调研内容,可开展的实践项目有:进行市场环境、供给、需求等影响因素的调研。掌握技能方面以网络营销调研的方法运用,实践项目为运用多种调研方式进行营销调研。初级管理方面以网络营销调研的方法、内容、程序、实施管理为主,分析调研方法的使用、内容合理性、调研程序、监控实施过程等。通过实践课程使学生从知识、技能、心态及管理等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尤其在课程教学目标中融合了职业性和职业化,进而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

3.以项目化教学法推动人才培养。项目教学法的最大优势是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大有不同,院校一般会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不仅能解决企业技术力量薄弱和人手不足等问题,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求知的技能。此教学方法针对网络营销分为4大模块,分别为目标市场开发技能培养模块、4PS营销计划技能培养模块、市场营销调研技能培养模块、提高营销重要性认识模块,全方位激发学生发挥自身智慧和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具体实施方法如下:一是设置课程情景。设置与企业大致相同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熟悉企业的工作氛围。如制定等级和工作制度让学生尽快转变思想,从学生转变为员工。二是示范项目化教学法的讲解和过程。和学生讨论运用哪一种项目化教学法才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给学生讲解项目化教学法内容,并针对教学过程给学生进行示范。三是制定项目。制定教学大纲,了解企业与学院的合作关系,与企业基层人员探讨教学目标,突出专业培养技能。四是学生协作完成项目。学生可以小组为形式完成教学任务,在组长的带领下根据教师示范内容共同合作完成本次项目。五是评价总结。根据本组项目内容、人员分配、项目完成度、所遇到问题等效果和情况进行总结,并做出评价。

4.优化学校实践教学。第一,优化课堂实践体系。在当前高职院校教育中,可以根据教学情势,形成课内课外两个实践体系,在专业实践中,主要针对专业见习、讲授练习、课程施行、课程计划以及课程实践、结业练习等,对学生进行较全面的实践教学。基于学校的办学定位,确保学校营销人才可以直接走向就业市场。第二,整合课堂实践资源。营销专业学生教学中,要加强实践课程资源整合,可以组建实践课程讲授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固化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凭地方经济增长对人才的特别需求,以及根据学校自身办学现实环境,找准办学定位,造就精准商务人才。第三,设置创业、就业实践模块。在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培养精准营销人才时,应该进一步增强对实践基地设置装备的部署工作,开展校企合作,满足学生对学校教育多样化的知识需求,拓宽学校人才培养的渠道,深化执行学校办学体制改革。校企合作不仅是职业教育中的一个特色,更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为实践教学提供环境,在良好的合作共赢模式下,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将所学营销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高学生对营销技术的掌握水平,培养更多的符合实际需求的营销人才。对于学校的实践教学管理,应该做好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不仅应该使学生在实践实习中提高自身素质,而且也应该提升学生的工作能力,并且适当地为实习生提供就业机会。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并制定相应的教学管理模式,结合学生实习情况,建设良好的实习教学环境,使得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挖掘,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第四,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应用案例讲授、开导式讲授以及主体到场讲授的教学方法,转换传统教学方法,实现师生双边互动,在讲授历程中应本着“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练为主线”的原则,加大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促使学生从“依赖性学习”变为“自主性、创新性学习”。使学生由被动担当变为自动学习,提倡学生用丰富的想象去探索事物。另外,对于小组合作实践学习中有几个基本要素,首先就是学生之间要相互依赖;其次就是小组中学生成员之间有高度的责任感;再次就是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学生的相互交流能力,让学生可以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教室营造的学习氛围之中,使学生主动学习应用型技术。教师可以在学生的水平达到一定层次之后,再给学生布置高层次的任务。教师应积极学习和推行主体到场讲授法,要学生学会到场讲授计划的制订;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讲授专题内容;阅读参考册本、撰写读书笔记;开展评教、评学活动等。这种讲授方法有利于转变教师统统包办、学生悲观应付的被动讲授方法,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创建同等的师生关系。

三、结束语

第5篇:大数据环境分析范文

01体系构建原则

在经济全球化、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商业模式不断变革的今天,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助于企业战略以及经营管理,充分发挥预测、决策、计划、组织、控制、评价等职能,实现价值创造。笔者认为管理会计本质是服务于管理的会计,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要依托财务会计与业务信息,满足企业经营管理需要,促进战略目标实现。财务会计的体系侧重于财务信息的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管理会计体系则需要引入非财务信息,构建管理会计核算体系,并为管理会计应用体系提供信息。管理会计应用体系侧重于管理会计工具的运用,旨在提升内部管理。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则是管理会计应用体系的升华,是对企业不同角色人员的信息披露与报告,满足信息管理与决策需要。管理会计体系构建从目标上看,应围绕公司战略与经营管理目标来开展。从实施过程看,依托财务与业务的融合来核算,核算的深度与广度要注重成本效益原则。从评价标准看,更加看重资源使用的效率与质量。从会计人员来看,关注企业价值导向性,会计人员通过优化决策、控制成本、提高投资收益、战略税收筹划等为企业价值增值做出应有贡献。在商业模式创新、日常运营支持、资源分配与整合、战略决策支持、风险预警分析、数据挖掘等方面体现会计的价值。

02管理会计核算体系

财务会计核算主要解决企业交易在财务环节的确认、计量、记录。管理会计主要解决企业交易在管理环节的确认、计量与记录问题。与财务会计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广泛地引入了非财务数据,并且促使财务与非财务数据的融合,满足内部管理需要。

(一)非财务数据内容构建。以管理需求为出发点获取非财务信息,结合平衡计分卡,从客户、产品、内部经营、员工层面来设计。客户层面从客户服务能力(时间、质量、满意度)、客户获利能力(客户净利润、客户净投资、客户市场份额)、客户保持能力(客户保值增值投入、客户保值增值净利润)来构建。产品层面从业务类型、市场份额(行业、渠道、地区)、产品收益、产品定价、产品创新来构建。内部经营流程层面从工作标准化、工作效率(指令、资金、业务)、工作质量来构建。员工学习与成长层面从核心员工保留、关键人才引进、员工培养、文化建设来构建。

(二)非财务数据标准确定。财务数据确认准确性依靠原始单据的真实性与准确性,此外财务单据主要是发票,管理规范,来源统一。非财务数据确认则存在标准不统一、原始单据种类繁多、来源广泛等特征。在核算领域推行管理会计首先要规范非财务数据统计标准。养老保险公司日常经营涉及大量非财务数据,为了发挥数据价值需要在非财务数据采集、加工、整理、汇总各个环节进行管理。用统计制度进行规范,确保数据标准统一,并且在系统使用中固化到系统中,实现数据连贯统一。通过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实现统一源头、口径、路径统一。

(三)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融合。大量非财务数据存在于业务系统,为了实现财务与业务数据的关联与统一,保证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的融合全面,必须要将全部非财务数据维度同步自动流转至财务系统,满足财务环节多维核算需要。实现财务数据在数据管理各维度、各颗粒度的精细核算。公司统计信息系统从各个业务系统数据库将非财务数据进行抽取、加工和整理,同时从财务SAP系统抽取财务数据,实现财务和业务数据的多维查询。数据的融合离不开财务与业务流程的融合。一方面,业务角度信息需要通过标准、流程、制度将非财务信息第一时间进行采集,通过各方审核校验保证数据质量,另一方面财务角度需要对原始单据细化管理,确保财务信息多维核算。利用IT技术最大限度地实现数据共享。

(四)管理会计核算方法运用。由于年金产品以及第三方管理资产产品定价明确、盈利模式清晰,因此管理收入核算环节与传统会计基本保持一致,养老保险公司管理会计核算方法主要应用于成本费用核算环节。主要解决多维度成本确定、成本驱动因子确定、成本分摊等问题。1.多维度成本确定。多维度成本确定需要依托作业成本法,确定作业及作业链,将产品研发(产品设计、系统开发)、产品销售(投标、客户关系维护、宣传、合同签署)、运营管理(受托、账管、投管)-账户开立、资金到账归集、分配与记账。投资管理(投资资产投资户管理、投资资金运作管理、投资资金估值)、客户服务、后勤保障(人力、财务、办公、风控)等环节作为基本作业链,同时将地区、行业、产品、客户等多维度非财务信息进行集中一体化处理。实现各作业链多维度成本,为管理会计应用体系多维分析查询做准备。2.成本驱动因子选择与确定。成本动因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从经营管理来看,战略规划环节需要考量结构性成本动因,日常经营中重则重点关注执行性成本动因。结构性成本动因包括业务规模、经营范围、人员经验、技术水平、产品多样性。应从业务规模经济、前后台业务整合程度、学习溢出效应、信息技术选择方面考量成本投入与产出,寻求成本驱动因子。执行性成本动因包括人力与IT生产能力运用、全面质量管理情况、年金及第三方委托管理资产产品结构、公司内部及外部联结关系,应根据作业属性从执行层面、数量层面、强度层面确定成本驱动因子,从源头上消除非增值作业,以改善经营业绩。3.成本分摊。由于养老保险公司最大的资产与支出都在人力资源,因此间接费用归集与分配主要依托工时来分配,配合业务条线与作业条线将人工成本进行分摊。此外,科技进步与互联网+的大发展让软件系统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源。系统开发及维护成本按照系统属性进行归属,分别从销售客服域、业务运营域、投资管理域、管理决策域、公共服务域、业务支持域进行分解。除了应用领域属性,还应增加研发属性。按照生命周期从系统需求分析、规划与设计、开发、测试、验收等环节进行核算,并将成本进行归集,归集时按照系统属性进行归集。其中单独购置的软件直接归集,设计研发的软件需结合软件生命周期分别归集到6大应用领域,对于各个应用领域的软件分别归集到产品,其中销售客服域、业务运营域据量也更为庞大,如果没有信息科技体系的支撑是难以实施的。这也是长时间来管理会计体系进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制约,电子系统是养老保险公司的核心资源,产品设计与业务开展都离不开大量系统的建设与使用,信息流转与资金流转承载了公司的主要业务,为了发挥管理会计价值,应将系统设计与建设以及管理会计实施统筹考虑,确保公司IT体系连贯、统一、接口规范、信息交互高效便捷。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搭建管理会计系统,对经营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缩短分析周期,此外,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实时查看企业相关经营数据、费用报销、经营运行。

(五)实施数据质量管控。养老保险公司是信息密集型企业,不仅年金产品是信息产品,养老保险公司的业务处理和管理决策也是信息获取、传递、分析与运用的过程。为有效地发挥数据信息在管理会计体系中的作用,必须建立统一规范的数据标准体系,实施全业务全流程数据质量管控,并对源数据进行获取验证,通过采取多种措施保证业务数据的质量。通过搭建完善、共享、统一管理的数据环境,提高管理会计实施的效率和效果。

03管理会计应用体系

管理会计应用体系依托管理会计核算体系成果,将管理会计工具与企业管理充分结合,实现服务管理的目标。管理会计应用体系构建可以结合企业的现状,从管理的职能、管理对象、企业资源要素、管理层次等角度来实施。从管理的职能来看,管理的主要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评价、决策、激励、创新等。按照会计信息管理系统论的观点,会计为组织的经营管理提供信息,管理会计的应用侧重于计划、控制、决策、评价等环节。从企业管理对象来看,管理会计应用领域包括人力资源领域、市场领域、作业与流程领域、文化制度与机制领域、项目领域、资金领域、技术领域。从企业资源要素来看,管理会计应用领域包括人力资源领域、材料资源领域、技术资源领域、资金领域、市场与客户领域、政府与政策资源领域。从企业管理层次来看,管理会计应用领域包括决策层应用、业务层面应用、执行层面应用。管理会计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按照企业的实际情况分步推进,逐渐整合。

(一)计划层面,应用战略管理会计。战略管理是从长期角度考虑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及现状,寻求机会并管理风险,持续改善经营,增加创新与盈利能力。管理会计在计划职能应用应从战略层面和日常预算管理两方面考虑。从战略层面来看,管理会计主要应用中于战略决策领域、战略成本管理领域。在战略决策领域,管理会计通过内外部信息获取、加工与确认,外部竞争环境分析、利用科学模型计量与分析,为战略决策提供信息依据。在战略成本管理领域,管理会计对一定时期企业成本结构与成本动因、成本变化趋势进行计量与评定,为日常经营环节成本管理提供框架及边界。从全面预算管理角度来看,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战略在日常经营过程中的落实与细化。经过战略规划,企业的资金、人员、技术、材料等要素布局已初步确定,预算是对各个资源要素的计划,管理会计通过对经营状况多维度、全时段的确认与计量,开展目标比较与控制,推动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

(二)控制与评价层面,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进行过程控制。在财务方面,开展作业成本法核算不同产品、地区、行业、渠道的成本与收入,待时机成熟建立成本中心、利润中心、投资中心,并通过与预算的比较进行控制。此外积极寻求成本驱动因素,科学核算成本,并将目标成本法、边际贡献分析等应用于盈利分析,提升创新产品的效益。在产品层面建立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基本养老保险、养老保障产品、养老金产品分析,通过本量利分析比较产品线成本与收益及贡献目标值与实际值,并从地区、行业、作业、渠道角度控制业务部门和业务单元的成本,提升盈利能力。在研发层面,从软件系统需求分析、设计、研发、评价等环节做好前期论证,加强系统开发过程控制,确保研发成果与研发成本匹配,做好软件规划及预算落实。在员工层面运用管理会计工具探索实现员工层面工作控制表、损益表、学习成长表。采取合理措施确保工作计划与任务落实,从文化与制度方面营造良好的员工成长环境,促进员工学习与成长。在客户层面搭建客户盈利性分析模型,对费率、客户结构、获取成本进行分析,监测客户满意度、客户投诉率、客户流失率。在内部运营维度控制业务运转效率,从中标、签约、到账、投资、待遇支付、计划终止、客户服务等方面控制业务运转进程,将无效作业消除并增加增值作业,促进效率提升。

(三)预测层面,预测是管理的职能之一,养老保险公司的预测职能主要侧重于市场与业务、财务两个层面。在市场与业务层面,要与市场团队、研发团队紧密结合,进行市场分析、机会洞察及价格确定,与生产团队一起分析产品性能和成本结构,从会计角度提供决策支持和增值服务。不仅关注目标、预算、绩效评价等信息,还要分析同行业竞争对手优劣势及供应商及客户的经营状况及潜在的用户需求。在财务层面,预算控制、资金筹融资需求的确定、财务预警功能的发挥、目标成本的确定、收入预测、盈利预测、现金流预测等都需要发挥管理会计预测职能。

04管理会计报告体系

管理会计报告是管理会计的最终产品,管理会计报告的价值最终通过提升核心竞争力来体现。一方面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整合,准确及时刻画公司经营管理现状,另一方面对管理会计报告的前端业务流和信息进行规范和引导。从信息需求角度,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分为针对决策层的管理会计报告、针对管理层的管理会计报告、针对操作层的管理会计报告。运用平衡计分卡,管理会计报告分为财务报告、客户情况报告、业务运营情况报告、员工学习与成长报告。从企业管理对象来看,管理会计体系报告包括销售情况报告、市场运营情况报告(供应商情况报告、政府与政策资源情况报告)、投资管理情况报告、财务报告、运营情况报告(受托、账管、投管、养老金、养老保障、受托)、风险管理情况报告、组织机构设计与运转情况报告、信息化情况报告。

(一)针对战略层决策者管理会计报告。战略层决策者是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决策是其经营管理最重要的工作,对信息的要求高、关注关键价值驱动因素,注重异常事件和数字、注重财务和业务经营成果的分析、注重预测,大部分决策问题是非结构化的问题,需要利用自身的经验来判断和决策。因此战略层的管理会计报告内容更加宏观、重点更加突出,主要分为:经营环境报告、资源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报告、重大财务和经营决策情况报告、价值贡献情况报告、预算管理情况报告。

(二)针对中间层管理会计报告。中间层面临的问题大多是结构化的问题,大多采用程序化的决策方式,比战略层决策更加深入,信息的主要功能是管理和控制。主要分为以下几种:预算报告、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情况报告、资金运营与现金流情况报告、绩效评价报告。中间层管理会计报告还可以应用平衡积分卡工具,通过管理会计基础体系和管理会计应用体系的构建开展动态评价,将公司战略进行细化,寻找价值驱动因素并评估权重进行评分,定期将评分结果向操作层反馈,通过操作层管理会计报告寻找问题解决方案并挖掘机会与调整事项,促进战略目标从战略层向操作层的有效传导。此外,由于养老保险行业是新兴行业,借鉴经验少,可以运用标杆法,从同业寻找标杆标准,并对本企业的战略选择和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