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商业管理优势范文

商业管理优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业管理优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商业管理优势

第1篇:商业管理优势范文

[关键词]国有上市公司;股权激励;高管人员

我国国有上市公司在积极进行相关改革的过程中,高管人员的薪酬改革却相对滞后了。长期以来,国有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薪酬无法与市场化的发展要求相适应,表现在以固定收入为主,与公司未来发展相关的长期激励比例不够,很难激励高管人员为长期持续提高公司价值而努力工作。这使得国有上市公司经营短期化的机会主义行为较为普遍,既不利于公司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保护广大股东的权益和投资积极性,影响了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2005年9月8日,国资委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中国有股股权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在该通知中国资委明确表示,对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可以探索实施管理层股权激励。实际上,在前两批股改试点公司中,已有7家公司方案中提出股权激励计划。2006年1月1日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这意味着酝酿了六年的股权激励将在合法合规的条件下逐步推进。

一、股权激励的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股权激励的概念

股权激励是指上市公司将本公司发行的股票或者其他股权性权益授予公司高管人员,以产权为约束,借以促进高管人员个人收益同公司长远利益相结合,进而改善公司治理并推动公司长远发展的利益驱动机制,也是现代公司制度与公司高管人员激励和约束机制相结合的形式。公司授予高管人员在未来的一定时期内(行权期),按照授予时(授予期)规定的价格(行权价)和数量(额度)购买公司股票或者赠予其他股权性权益(行权),并有权在持有一定时期后可以将购入的股票在高于行权价时在市场上出售获利,或者能够完成事先约定的业绩指标获利,而是否获益和获益多少,则完全取决于高管人员能否努力工作所带来的公司业绩的改善和公司股票价值的上升。股权激励作为一种分配制度和产权制度创新的薪酬模式,是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而发展起来的,旨在解决委托问题所产生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在经营者与所有者或公司之间建立一种基于股权为基础的激励约束机制,经营者通过其持有的股权与公司形成以产权为纽带的利益共同体,分享公司经营成果并承担经营风险。其核心是将管理层的个人收益与广大股东的收益,特别是长期收益统一起来,从而使股东价值和公司价值成为管理层决策行为的准则。

(二)股权激励的理论基础

1.委托理论。两权分离的公司组织形式虽然能够兼得资本聚集和专业化管理带来的效益,但同时也出现了股东与经理之间由委托一关系带来的成本问题。普遍意义上,公司股东的所有权表现为索取权(收益权),而控制权则由经营者凭借自身能力和专业知识所体现出的稀缺性牢牢掌握。在“经济人”假设的前提下,所有者(股东)和经营者由于出于不同的利益偏好,所追求的目标在没有共同的利益机制的“诱导”下通常会不一致,所有者追求公司价值或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而经营者凭借信息不对称和处于经营地位的谈判优势,谋求以股东利益和公司发展为代价的私人控制权收益的最大化。只要公司这种委托关系存在,成本就会存在,人就会有偏离委托人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传统的薪酬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管理层为提高公司业绩而努力,但这种努力只是局限于短期的业绩而非公司的长期发展,公司经营成败与高管人员收益之间表现出弱相关性。如果要激励管理层为公司价值最大化而努力,最好的办法是将高管人员的薪酬同公司长期利益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通过赋予经理人员参与剩余收益的所取权,把对经营者的外部激励和约束转化为高管人员的自我激励和约束。对于上市公司,资本市场连续不断自动地对公司的价值进行评估,这使得采取直接与公司价值挂钩的激励机制成为可能,股权激励正是这样一种激励制度,也是委托人和人之间经过长期多次博弈的结果。

2.人力资本理论。科斯认为,企业是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共同订立的特殊的市场契约。在工业化时代,物质资本的稀缺性决定了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主导要素是企业所拥有的物质资本的多少,在企业中,物质资本的所有者占据着支配地位在知识经济下,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地位则发生了重大变化,人力资本的稀缺性日益突出,人力资本特别是高管人员的知识、经验、技能,在企业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人力资本所具有的不可分离特征决定了对人力资本要进行充分的激励,这样才利于人力资本功能的充分发挥。而且人力资本价值具有不易直接观察性,其定价具有间接性和时滞性特点,所以无法像物质资本那样采用简单直接的方法。因而,通过经营者股权激励的制度性安排,使经营者拥有一定的剩余索取权,既是对经营者人力资本价值的承认,也符合人力资本间接定价的特性。

二、现阶段股权激励在我国实施的必要性

我国国有上市公司激励约束机制伴随着证券市场的改革和发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进。但是由于我国特定的政治条件、经济条件、文化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改制后的国有上市公司激励机制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合理有效地解决。国有上市公司高管人员依然采取无法完全与市场经济接轨的薪酬模式,造成了内无激励外无约束的困境。我国国有上市公司高管人员与公司业绩几乎没有关联的薪酬设计,难以对其形成有效的长期激励作用,无法与证券市场改革发展形成制度上耦合,这种制度性缺失的弊端,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全面推进更加凸现,造成了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特有的国有股股东和控股股东利益机制不一致的矛盾,高管人员为谋求大量的私人控制权收益,不断出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行为,导致国有资产严重流失,最终损害所有者的利益,降低整个证券市场的运行效率。

股权激励作为现代公司治理机制中的有效手段,充分体现了人力资本的稀缺性,正是由于这种特质性,人力资源作为…种资本参与到现代企业契约性控制权当中,分享特定控制权和剩余控制权所带来的收益。随着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全面推进,逐步消除了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利益机制断裂的状态,但是国有股股东和控股股东的利益矛盾仍旧存在,二者利益背离的关键一点就是没有建立起符合股份制特征的激励机制,无法有效激励国有上市公司高管人员为提高公司价值努力工作。羁绊了国有上市公司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步伐,影响我国证券市场结构上从增量创新主导的扩张型发展转向存量调整主导的纵深化发展。而建立与股份制和市场化相接轨的股权激励,将会使我国国有上市公司逐步摆脱激励困境,逐步消除我国国有股股东和控股股东之间的利益矛盾,有效解决我国国有上市公司长期以来“所有者”虚置的问题,从根源上解决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的“动力”不足问题。具体来说,实施股权激励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有力于建立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并吸引和留住优秀高管人员。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的剩余索取权属于国家这一抽象的主体,高管人员在剩余索取权中处于空白地位。这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匹配的激励原则,也有悖于以知识和人力资本为基础的知识经济的客观要求。而股权激励的实施,可以让公司高管人员通过持有的股权来分享公司成长带来的收益,同时也促进了公司股权结构的多元化,有助于公司不断的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

其次,协调国有股股东和控股股东的利益矛盾,克服“内部人控制”失控问题。股权分置改革的推进,被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股东利益矛盾所掩盖的国有股股东和控股股东的矛盾暴露出来,而通过股权激励将改变我国国有上市公司高管人员显性货币收益过低的现状,使得与股权激励相结合的薪酬对高管人员具有更大的约束作用,校正其为控制权收益所做出的盲目兼并重组、不顾公司长远发展扩大上市公司规模,进而损害国有资产所有者和全体股东利益的行为,克服“内部人控制”失控的问题。

再次,进一步完善国有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使得国有上市公司中小股东的利益得到一定有效的保护,将高管人员的利益与公司业绩密切相关,减少国有上市公司中屡屡出现向母公司进行利润或资产转移的现象,减少国有上市公司高管人员在职高消费、贪污公款、转移挪用资产、携款逃跑等经济犯罪的发生。改变我国证券市场中国有上市公司非正常、非理性的“一年绩好、二年绩平、三年绩差、四年ST”的奇怪成长逻辑,使国有上市公司能够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走上良性成长的道路。

最后,有利于降低直接激励成本,提高激励的效果。高管人员被授予期权时,公司并没有现金的流出,股东的激励成本就是给予高管人员从股价上涨中分享部分资本增值的权利,而股价的上涨完全是股市运作的结果,即“公司请客,市场买单”,现有股东可免于承受或较小的承受昂贵的直接激励成本,尤其是对于资本规模较小的新兴公司尤为重要。

三、我国现阶段实施股权激励带来的负面效应及其对策

(一)现阶段实施股权激励带来的负面效应

实施股权激励的正面效应不言而喻,但我们不能盲目夸大其正面效应而忽视其负面效应,因为股权激励是一把“双刃剑”。股权激励是将金融工具及其衍生工具在现代公司分配制度中的运用,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的运行和激励约束功能作用的发挥,一方面需要安排合理的内部治理,另~方面,还需要相应的外部治理保证股权激励的实施。内、外部治理都是我国国有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所不完善的,这正是股权激励负面效应发挥作用的温床。

首先,国有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造成国有上市公司及国有控股公司实际上是由少数不持有公司股权或极少持有股权的董事、经理代表大部分实际出资股东进行经营决策的倒挂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实施股权激励将会导致“高管人员左手写自己的薪酬合同,右手在合同上签字”,在公司业绩评定、经营目标上都将降低效率,在股权激励的过程中管理层可能以稀释股东收益为代价来获得个人收益,产生极大的不公平。其次,证券市场的弱有效性会使股权激励适得其反。我国证券市场刚刚起步,市场噪音和不可控因索太多,一、二级市场不衔接,证券市场对公司的信息反映较弱,股价反映的多是投机因素,而与公司的实际经营业绩和发展前景预期的相关性不强,甚至是严重的背离。在我国目前证券市场弱有效性下,实施股权激励将会增加国有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下的财务违规操作以及操纵市场的动力,利润操纵使得以股票作为股权激励的业绩衡量标准失去基础,而高管人员通过回购股票操纵价格执行期权,助长股市的泡沫。

再次,法律法规的滞后使得实施股权激励的成本增加。美国股权激励得以迅速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相应的法律法规比较完善。而我国国内法律不健全与股权激励客观需要之间的矛盾,必然使得我国部分国有上市公司采取所谓“打球”的创新,但由此产生的问题也很多。国内目前很多国有上市公司在现有的法律环境下希望有所突破,找到可以实施的途径,通过中介机构设计出所谓的创新的实施方案,但最后还是没有避开现有的法律障碍,最终只能放弃,增加了公司的成本。而大多数国有上市公司则选择传统的激励方式,反而增加了机会成本。

(二)现阶段实施股权激励带来负面效应的对策

1.完善股权激励运行的内部治理基础一方面,要继续优化国有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适度降低国有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程度和转换大股东的身份,使公司通过优序融资的成熟市场行为来筹集资本,高效的运营资本,提高国有上市公司的业绩,同时,适当减少委托的环节,降低风险,减少费用的发生。逐步建立多个大股东制衡模式的股权结构下的股权激励。另一方面,继续完善国有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股权激励与公司治理结构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密切关系。股权激励作为一种有效分配方式,是公司发展和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股权分置改革中的顺利实施有助于解决国有上市公司因为投资主体所有权“缺位”所带来的监督弱化问题,并通过产权纽带将经营者与股东的利益捆绑,减少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风险,构筑运行高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但同时,股权激励能否利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程度。囚此,必须彻底改变国有上市公司中“股东大会过场化、董事会形式化、监事会摆设化”的治理结构,特别是现阶段,应当适当增加独立董事的比重,严格区分董事会成员与公司经理人员之间的关系,突出监事会对公司董事成员和经理人员的财务监和薪酬审定作用,防止高管人员操纵财务数据获得不应有的股权激励。只有在公司内部建构起有效的与激励约束并行的、与相关利益主体相互关系的制度,并配合相应的外部制度,股权激励才能充分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2.完善股权激励运行的外部治理环境

(1)从股权激励运行的市场环境来看,其建构应当重点抓好三种类型市场的建构。

第一,必须加快和积极创建有效的经理人市场,充分发挥声誉机制对职业化经理的激励约束作用,并配套以合理有效的业绩评价体系。这样才能保证国有上市公司高管人员是在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中选,保证高管人员在国际化、现代化、市场化的环境中具有基本的管理素质和能力。如果,高管人员无法通过市场手段加以筛选,那么无论激励机制怎么样的完善,公司运营部不具备高效运转的基础。此时,这种激励机制无疑会变成~种负向激励,容易被滥用,反而进一步加大了风险。

第二,必须积极营造运作良好的资本市场,它能为股权激励提供化解风险的出口,并从客观上保证高管人员与公司利益最大化的趋同。通过债权市场的硬性压力、股权市场的软性压力,防止高管人员独占剩余控制权,同时获得边际补偿能够大于其独占控制权获得的边际收益,将高管人员擅自作主的隐蔽机制转换为受监督的显性机制。

第三,必须作好控制权市场的建构。控制权市场是指上市公司的控制权通过资本市场来交易的市场。应当说控制权市场的部分功能与资本市场的功能重合,但又表现为这一市场不存在固定的交易场所、交易组织,而是一个相对虚拟的市场。控制权的可交易性意味着高管人员的控制权是处于动态环境当中的,同时与股权激励相结合,就可以克服“两权分离”下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目标不一致的矛盾,矫正高管人员在控制权日益扩大化情况下的“侵蚀”行为。

(2)完善股权激励运行法律环境。

首先,完善《公司法》的公司诉讼制度,切实有效的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我国《公司法》第12章“法律责任中”,过分偏重行政和刑事责任,而疏于对民事责任的规定。

因此,为了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应当继续完善股东派生诉讼制度。同时,在现代公司集团化发展和关联企业普遍化的条件下,在《公司法》中应当进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遏制集团公司从事旨在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关联交易行为,或者当集团公司从事旨在逃避债务的欺诈性破产行为时,使受害人得到有效的法律保护。

其次,加强好证券法》中对上市公司勤勉责任的约束和违规出惩罚,要从行为限制和惩罚程序等制度上确保大股东的违规成本远远大于其违规收益。完善对投资者的保护条款,建立因上市公司欺诈造假而造成投资者损失的民事赔偿机制,增加惩罚性赔偿条款。

第2篇:商业管理优势范文

[关键词]国有 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存在的诸多弊端不断显现出来。因此,分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风险并找出解决途径、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

商业银行风险,指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一系列不确定因素而导致经济损失的可能性。风险管理就是通过过去和现有的各种信息使风险的潜在损失最小化。我国的商业银行风险按其成因可分为:

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借款者在贷款到期没有偿还贷款本息,或由于借款者信用评级下降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信用主要分为道德风险和企业风险两大类。

2.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将面临市场流动性风险和现金流风险,前者是由于市场交易不足而无法按照当前交易价值进行交易所造成,后者是指现金流不能满足债务支付的需要,迫使机构提前清算,从而使账面上的潜在损失转化为实际损失的风险。目前,上述特点还未暴露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但是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向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型企业的转变,流动性危机出现的可能性加大。

3.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银行财务因利率的不利变动而遭受的风险。利率风险主要有基准风险、重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和期权风险等四种表现形式。过高的利率风险将对银行的利润和资本造成很大的威胁。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市场经济尚处于初级阶段,国有商业银行不仅面临着绝大多数国外商业银行同样面临的经营风险,更面临着一些特有的风险。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缺乏清晰的权力责任制度、激励约束制度以及责任追究制度。权力责任制度的缺陷,是指目前贷款权力的分布完全根据行政级别而不是根据风险管理能力来划分;而激励约束制度的缺陷则表现在激励不足、约束过度时银行信贷人员会选择消极怠工,而激励过分、约束不足时则会选择铤而走险。

2.银行风险的内部评级制度不完善。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信用评级普遍采用“打分法”,即通过选取一定的财务指标和其他定性指标,通过专家判断或其他方法设定每一指标的权重,由评级人员根据事先确定的打分表对每一个指标分别打分,再根据总分确定其信用级别。这一方法的特点是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但这一评级方法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评级过程中缺少对未来偿债能力的预测;缺乏对现金流量的分析和预测;指标和权重的确定缺乏客观依据;行业分析和研究明显不足;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滞后等。

3.社会经济环境有待加强,外部作用加剧商业银行风险。目前,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信用评级机构的影响力不大,社会各界对信用评级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由于信用中介行业发展滞后、已有信用数据库小、覆盖面窄,无法对市场主题的信用级别做出公正、客观、真实的评估。

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

为适应新形势下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我国商业银行必须确立以资产质量和风险管理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风险管理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有步骤地推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1.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目前,我国经济结构正在进一步调整中,各种矛盾正在陆续解决。要想有效地改善金融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应同时加强法制建设,构造健全的法律约束机制。首先,建立企业和个人征信制度和对信用违约行为的法律惩戒制度,使企业和个人收入有一定透明度,为金融交易提供有效的法制保障。其次,要制定更为具体可行的方法,强化对信息披露制度的管理,对违反者进行严厉惩治,使银行处于严密的监管网络,发挥市场约束的强大功效。

2.积极引进并应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一是加快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现有客户资源、历史数据和市场信息,借鉴国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经验,着力构建涵盖风险监测、风险分析和不良资产处置等环节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二是提高风险管理技术。当前,为西方各大银行广泛应用的Monte Carlo模型以及关于风险度量和管理的VAR值、CAR值、RAROC技术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尚无用武之地。所以,我国商业银行要迅速按照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框架要求,借鉴国际银行业先进经验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从风险组织流程、风险计量模型、风险数据库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建立科学的、符合国际银行业标准的内部评级系统,逐步建立覆盖所有业务风险的监控和评价预警系统,进行持续的监控和评估,全面系统地为风险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3.改进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我国商业银行应以现有的信息披露规定为基础,借鉴国际经验,制定出最低信息披露标准。同时,应提倡“强制”披露和“自愿”披露相结合,鼓励自愿披露。在制度设计上,要审慎授权银行开展对外信息披露。披露指引可以视不同银行设立几个不同的档次,各类银行必须达到其所在档次银行的披露水平;商业银行应建立与新协议信息披露要求相适应的内控运作流程,从而为按照新协议市场约束要求进行信息披露提供技术、组织和流程的基础保障。

4.提高风险管理的制度化水平,增强风险预警能力。注重建设风险管理的体系标准。以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为指导,以国际管理标准的“过程模式”为框架,将质量管理体系的精髓导入银行内部控制;搭建风险管理机制。全力打造风险管理环境、风险管理执行工具,使风险的监测评价、信息交流和反馈都在一个运转良好的运行机制中得到实现;突出风险的预警。把风险的监测管理从单一向全面、从静态到动态、从事后向事前转变,从行业、区域、产品、客户和债项等多个纬度进行标准化的评级和预警,达到实现深层次挖掘风险成因、准确捕捉风险变化、及时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全面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3篇:商业管理优势范文

关键词:沃尔玛 价值网络管理 竞争优势

通过编织和精心管理合作网络赢得利润优势,已经成为国际大型零售企业竞争的重要方法。作为业态竞争最为激烈的行业,零售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单独依靠自身实力,已经难以应对竞争性微利时代的要求。通过纵向和横向合作网络的构建,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对顾客需求的反应速度,才能保持零售企业稳健经营,赢得竞争优势。沃尔玛通过合作价值网络的管理创造竞争优势的经典案例,给予我们很多思考和启示。

从价值链管理到价值网络管理

价值网络管理是一种新兴的管理模式,是供应链管理的一种演变与发展。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形态是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有机的链型整体。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服务提供商以互利互惠、互信互补的原则,共同面对市场竞争,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位于供应链上的企业都实现了成本的最低化。然而在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企业却忽视了在市场环境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顾客需求以及竞争对手的存在。在这个基础上价值网络管理便应运而生。

价值网络管理模式将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从波特的链式思考提升到网络思维,是传统供应链模式在当今电子商务社会的一种提升。价值网络管理模式的本质是围绕顾客价值重构原有的价值链,使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不同的主体按照整体价值最优的原则相互衔接、融合、动态互构。同时,它将处于多个竞争地位的不同企业所在的供应链进行相互连接整合,增加了对竞争对手的管理,从而将链型管理转化为网络状管理,弥补了供应链管理的薄弱环节。

沃尔玛价值网络管理

沃尔玛(Wal-Mart)百货有限公司,是由美国零售业的传奇人物山姆·沃尔顿先生1962年在阿肯色州创立。沃尔玛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企业,更是最大的百货零售公司。它在16个国家和地区拥有6500多家零售单位,包括折扣百货店、超级购物中心和山姆俱乐部。其中业务范围主要在美洲、欧洲和亚洲部分国家,全球顾客人数达到1.4亿,员工超过160万人。

沃尔玛价值网络管理的基本思想是以需求为导向,以核心企业作龙头,以提高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和获取最大利润为目标,以协同商务、协同竞争和多赢原则为运作模式,通过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思想、方法、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集成技术、达到对整个价值网络体系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商流、价值流和工作流的有效规划和控制,从而将核心企业与客户、分销商、供应商、服务商、竞争企业连接成一个完整的网链结构,形成一个极具竞争力的战略联盟。

沃尔玛基于供应链的价值网络管理模式在实战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很多企业所学习和效仿。但更重要的是沃尔玛总能先人一步更新自身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一)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沃尔玛价值网络管理特点是把顾客纳入价值创造体系中,并把他们的要求作为企业活动和企业价值取得的最终决定因素。通过价值网络,企业可以及时捕捉顾客的真实要求,并将其用数字化方式传递给其他网络伙伴。不仅如此,将顾客纳入企业价值创造体系中,可以不断为企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有助于企业明确竞争优势动态演化的趋势。

同时,沃尔玛的企业文化对其价值网络管理起到支撑作用。其中最精髓的是以下四大原则:

太阳落山原则 :沃尔玛要求所有员工必须在当天落日前完成自己的工作,不得拖延。

超值服务原则 :要向每一位顾客提供比他们原想得到的更多的服务,并寻求改进。

十步服务原则 :只要顾客在十步距离范围内,员工必须主动热情打招呼,并询问是否需要帮忙。

薄利多销原则 :采用低价销售的原则,降低每件利润,提高总利润。

重视客户需求,有“天天平价”和“满意服务”的口号作为企业竞争的核心内容,沃尔玛才能在价值网络管理的各个环节上做到领先。

(二)数字化关联网络支撑体系

沃尔玛特别注重对信息技术设备的应用,这方面的成功在于其销售和采购数据的及时集成和实时共享。这样,沃尔玛就能在第一时间内知道客户的真实需求,对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大大缩短了沃尔玛的供应链。沃尔玛主要应用了以下先进的信息技术包括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销售时点系统(POS)、 自动补货系统(AR)、条形码技术等。

除此之外,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是不得不提的一项技术,这是数字化关联网络的重要内容,沃尔玛很早就使用了此项技术,利用EDI与其供应商通过电子通信传递数据信息,实现电子数据交换,产生托运单、订单和发票的电子化,得知最新的订单、存货和配送情况的技术。使用这项技术后,沃尔玛将原来分散的业务进行了整合,提高总体的规模效益。数据显示,EDI给沃尔玛带来的间接效益达到总贸易额的3%到5%。

卫星通信系统是沃尔玛用于数字化关联网络的另一项重要的技术工具。公司的大部分数据都可以通过主干网和通信卫星传递到数据中心去。同时,通过全球卫星系统,沃尔玛总部可在一小时内对所有门店的库存进行盘点,重要消息和进行远程沟通。

正是有了上述众多相互配合的信息技术工具,使沃尔玛能进行快速反应,将时间充分利用,以压低成本的方式来获取最大的利润。从而使沃尔玛的规模效益明显,形成了强大的整体市场竞争力和良性循环效应。

(三)网络化物流配送系统

沃尔玛的物流配送系统是值得称颂的“无缝物流”系统,这是保证沃尔玛达到最大销售量和最低成本的存货周转及费用的核心。

沃尔玛在物流配送中心的优势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沃尔玛的自营车队确保物流的高效。沃尔玛拥有2000多辆卡车,一年能运送75000吨货物。通过建立运输网络,可以保证在48小时内使货物从仓库到任何一家的店门。同时,沃尔玛应用数字全球定位系统(GPS)准确对车辆进行定位,统一调配。其次,高新技术的应用保证了物流的质量。沃尔玛最早的自动补货系统采用条形码(UPC)技术,电脑系统自动分析并建议采购量,使得自动补货系统更加准确、高效,降低了成本,加速了商品流转。

(四)开发合作价值网络的协同效应

具有核心能力的生产厂商、供应商是价值网络模式的微观基础。沃尔玛十分重视与厂商、供应商的关系,它认为价值网络管理的整体竞争力来自于价值网络成员的竞争力的协同效应。沃尔玛在与厂商、供应商关系处理上,实行的是相互合作,共生共荣的双赢关系。其主要做法是:由供应商提供优质产品和低廉价格,由沃尔玛提品服务和信息交换。

沃尔玛价值网络管理带来的竞争优势

以上研究表明,沃尔玛的成功关键在于其价值网络管理的成功,是顾客订单信息流、高效物流、薄利多销式的快速现金流的完美“三流合一”,由此产生的巨大的核心竞争力使其能在竞争激烈的零售连锁业扎稳脚跟,愈做愈强,立于不败之地。表1列出了沃尔玛近年销售额和利润率一览表。沃尔玛的成功有很多方面的因素,在这些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沃尔玛通过强大的价值网络管理创造竞争优势。

(一)规模经济效应,降低总成本

价值网络的规模经济效应能够通过降低客户总成本提高价值让渡效率。以物流配送为例,沃尔玛通常围绕一个区域性配送中心密集建店,强大的配送中心可以支持120家门店,服务500 公里半径内的店面。沃尔玛在众多小镇的密集布点能够有效地发挥物流中心的规模经济性。物流环节的规模经济与高效的系统共同作用降低了沃尔玛的物流成本。沃尔玛85%的商品通过自己的配送中心运输,其配送成本不到销售额的3%,而竞争对手则达到4.5%~5%。沃尔玛因此可说服供货商支付物流补贴,将物流活动交给其物流体系完成,从中获取物流利润;统一采购配送也保证了沃尔玛商品价格在市场上的优势,使其获得竞争主动权。

(二)风险对抗效应,稳定的价值让渡

沃尔玛的风险对抗效应主要体现在其抵抗内部风险上。降低内部风险是指通过价值网络内部运作降低组织间的风险水平,从而达到一定程度的环境控制。沃尔玛通过其稳定的网络组织与众多企业建立合作联盟关系,譬如宝洁公司、皇后公司等一些知名的大企业。战略联盟模式使得网络成员,特别是纵向链的各环节企业的利益和目标一致,从而降低了沃尔玛与其供应商及顾客交易中的信用风险与违约纠纷风险。沃尔玛内部风险的降低保证了整个供应系统的稳定性,进而也增强客户价值让渡的效率。

(三)粘滞效应,提高顾客的依赖性

粘滞效应也称为锁定效应,是指客户放弃原有价值网络,转换成为其他价值网络的客户需要付出较大的代价。沃尔玛价值网络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其先进的网络营销理念,表现在其价格优势和优质的服务,尤其是其“天天平价”和“一站式购物”, 不仅仅让顾客满意,还使顾客对其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产生很强的依赖性,保证了客源的充足,提高了其竞争优势。

(四)速度效应,节约顾客宝贵的时间

速度效应指的是价值网络能够给客户提供更快、更及时的服务。研究表明,顾客对速度的要求将超过货币成本和品质,保证供应的速度和时间上的准确将成为企业战略的首要目标之一。沃尔玛在价值网络上能够产生速度效应,它的快速反馈系统使原先在时间和流程上处于先后关系的职能和运营环节得以同时进行,也就是说这些环节在空间上是分布的,在时间上却是是并行的,从而大大提高了整体响应速度,缩短了客户需求反馈的周期。沃尔玛通过构筑网络内部的信息平台,大大提高网络成员之间交换信息的速度。充分发挥速度效应,节约顾客宝贵的时间,是沃尔玛提高竞争力的手段之一。

目前,我国零售企业的成本优势更多地是建立在向上游厂家实施价格打压而降低采购成本基础上的,是一种典型的外生优势,而外生性的低价战略决不会构筑一个企业真正意义上的持久竞争优势。相比之下,沃尔玛通过其建立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传输信息平台上的先进物流科技来整合供应商资源,构筑合作价值网络,获得了比竞争对手更低的经营成本优势。这种内生性优势,是沃尔玛采用总成本领先竞争战略而获得,形成了其所向披靡、不可取代的核心竞争力。学习和借鉴沃尔玛价值网络管理的做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松评.向沃尔玛学供应链管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赖茂生.信息技术与零售之王沃尔玛[J].情报科学,2003 21(8)

第4篇:商业管理优势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 战略管理 有效性措施

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内商业银行的改革不断深入,商业银行的管理者越来越重视银行的战略管理。有效的战略管理能够融合银行的特点,提高银行本身的竞争力,面对着国际化趋势的加强,它已经从各个方面衍化成为了商业银行发展的一种策略,无论是应对经济危机还是房地产泡沫,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特别是国内银行改革才刚刚开始,银行战略管理的实践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这些都对商业银行的长期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加强商业银行的战略管理,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国内商业银行才有可能在经营中制胜。

一、战略管理概述

战略管理是商业银行以战略目标为依据,结合自身的发展和特点进行战略实施和评价,以便领导部门能够有效的决策而使银行实现原有目标的一项科学。战略管理是综合性的,是结合市场销售、生产、财务预算、研究与开发等一系列学科为基础组成的一门总体性管理方法。它对市场营销、财务会计和计算机系统等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其有效的管理,严格按照相关方案,最终实现商业银行的总体目标。

战略管理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其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商业银行的战略目标是银行根据自己的目标,结合未来的整体性因素如国家政策、市场环境等,对银行内部和外部各种变化进行趋势性分析和预测,从而实现银行对各种可能的事件做出更加主动的反应,使银行适应能力更强。

(2) 战略管理目标的制定以银行内部现有的机制和允许条件为基础,结合市场和产品的正确定位,从而实现自身战略目标的具体化,更有利于其内部的有效实施。

(3) 战略管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与银行内部人员的关系十分密切,其合理的实施计划能够为银行带来更科学的运行机制,更能促进银行内部管理者和员工劳动积极性的提高。

(4) 战略管理对于提高自身认识,增强对竞争者战略的了解,最大化的减少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降低财务风险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商业银行的战略管理是一种基于银行未来发展的规划文件之上的具体行动,它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对未来的目标的一种预测,也是对经营风险的一种有效管理和控制。调查结果显示:采用战略管理的企业比那些不采用战略管理的企业的成功率更高,其中采用战略管理的企业,70%的企业依靠自身战略管理计划提高了自身的盈利能力。

二、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战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战略管理体系还处于初级阶段

虽然许多商业银行都已经认识到战略管理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管理体制,这使得商业银行的战略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并没有形成整体性的正轨体系。加之目前国内的商业银行并没有出现太多的亏损,使得一些依靠经验进行管理的商业银行并没有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其在管理方面的局限性,所以使得商业银行的战略管理无法从根本上形成有效的整体体系,不利于银行的发展。例如,一些银行并没有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出台相应的具体规章制度,而只是简简单单的全面接受其他商业银行的管理办法,从而使其在日常运行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诸如员工积极性不高,管理者等,不利于商业银行的自身发展。

(二) 战略管理的理念比较陈旧

近年来,商业银行迅速崛起,快速成长,其主要的原因在于领导者的个人能力所造成的推动力。待其进入稳定发展之后,商业银行的领导者往往墨守成规,沉迷于个人业绩,不思进取,从而出现了商业银行为管理者个人意志所左右。例如,一些商业银行只顾及银行的盈利,不注重整体性的战略管理,稍有经济亏损就扣减员工和管理者的工资和奖金等,有的甚至频繁更换领导,这些都不利于商业银行的科学发展。

一些商业银行虽然建立其战略管理,但是其战略管理的理念比较陈旧,难以与国际化趋势顺利接轨,从而使得一些银行在改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不利于商业银行的发展。例如有些商业银行会由于改组前后战略管理文化的差异而造成员工不适应,工作的积极性不高。有的甚至会出现管理者有一套体制,具体实施者却是另外一套体制,从而造成整体管理上的不协调。

三、加强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的有效性措施

(一)采用科学的战略管理办法

目前,国际上已有许多战略管理方法,其中很多都得到实践检验,例如战略制定中有外部因素评价法、竞争态势法、内部因素评价法;在战略选择中有TOWS矩阵、SPACE矩阵、BCG矩阵、IE矩阵和大战略矩阵;在战略决策中有QSPM矩阵。各种矩阵和方法适用的条件和环境不尽相同,所以商业银行应该科学的选用不同的方法和矩阵,有效的对其自身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运用比较广泛的定性预测有德尔菲预测、头脑风暴法;定量预测有计量经济学、趋势外推法。面对着具体的发展环境,银行管理者应该有效的进行总结,结合市场发展空间,考虑当前的国家政策等,实事求是的对银行的发展进行科学预测,然后制定合理的战略管理办法。例如,商业银行应该时刻关注国内外的货币流向,结合国家颁布的相关政策,

(二)建立战略管理的内部活动方法并制度化

商业银行的战略管理要根据自身规模,划分不同的类别,针对不同的情况制定合适的决策制度,有效并严格的执行相关战略管理计划。对于具体的战略管理方法,要制定相应的适应方法,杜绝严格的个人主义和经验主义,必要时可以根据相关人员的专业知识进行合理的安排和分配。对于不合适的或者已经过时的战略管理办法,管理者要召开股东会议,通过股东决策自身提供的方案,从而有效的避免战略管理不适应商业银行发展的情况发生。例如,对于总体的战略目标,商业银行应该将其与具体的战略办法相结合,充分考虑整个银行经营过程中的不足,努力修正,从而使其能够充分促进银行内部的发展。

(三)坚持“防范风险”的战略管理目标不变

商业银行传统的管理是以其经营效益为目标,尽量避免对外部经营环境的误判,通过有效的、科学的、客观的评价和审视自身资源,从而对银行的战略管理做出正确的判断。现代的战略管理是以银行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为基础,制定战略,实施战略并对其结果进行评价和反馈来调整整个战略动向,坚持“防范风险”的战略管理战略规划不变。不仅如此,在日常的战略规划中,要时刻以风险防范为主,通过有效的控制相关具体操作,最终实现总体的战略管理目标。为了达到这个战略管理目标,商业银行应该做出六个转变:

(1) 不仅仅在观念上而且在理念上,由单纯的关心风险向关心风险和收益相结合,通过两者的相互参照和对比,进而确定整个战略管理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银行应该由传统的控制和规范风险为主向经营和管理风险转变,提升自己平衡风险的能力,真正运用风险,提升自身价值,在确定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的基础上,促进业务的健康发展,保证银行持续、科学的发展。

(2) 在风险管理机制上,银行应该加强总行、分行、支行间的业务往来,由控制风险为主向流程整合后的各级机构之间的相互协作转变,彻底改变原有的各个部门独立的风险控制办法,使风险控制更加准确。

(3) 注重控制新增不良和清收转化不良的记录,向既要注重新增不良和存量不良转化又要控制不良的转移转变,注重不良资产的迁移,能够有效的控制其发生的可能性,提升经营业绩,最终实现银行整体水平的提高。

(4) 风险控制模式上由传统的分散式管理模式向统一集中的管理转变,提高银行整体的风险管理能力,特别是银行各个分支之间一定要加强风险的有效互动,通过各个部门的风险评估手段,最终实现银行整体风险控制实力的提高。

(5) 在识别手段上,从简单的财务分析为主向财务因素分析和非财务因素分析详相结合的分析办法转变,特别加强对市场非财务因素的分析和统计,有效的预测,合理的评估并及时有效的反馈,最终实现整个银行的科学发展。

(6) 风险管理对象上,从单一客户、集团客户向组合式客户管理层转变,加强各个客户层之间的有效联系,客观的分析各个客户层之间的风险影响因素,最终能有效的确定银行的风险体系,从而有效控制银行风险。

四、结语

面对着国际化进程趋势的加剧,商业银行应该调整自己的战略管理,与时展趋势相结合,有效的控制银行发展过程中的风险问题。对于传统战略管理中的控制理念,我们应该本着修正的原则,进行合理的、科学的评估,坚持风险控制为主体的理念不变,严格执行相关控制手段,结合市场的发展动向,果断加强其内部管理体系,从整体上实现银行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孔艳杰.论区域商业银行的战略管理[J].理论纵横.2003(5).

[2].葛兆强.论商业银行的战略管理[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2(5).

[3].赵锡功,刘晓刚,贾明.论商业银行战略管理[J].经营管理.2007(4).

[4].张海洋,张宁.商业英航战略管理实施策略分析[J].经济论坛.2007(16).

[5].邹兴军.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管理模式探讨[J].金融管理.2006(5).

[6].潘新民.现代商业银行管理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J].行长论坛.2004(7).

第5篇:商业管理优势范文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房产管理部门直接管理的房屋和单位自管的房屋(以下简称公有房屋)。凡自一九八四年十月一日以来提供或使用本市沿街公有营业用房的单位或个人均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沿街公有营业用房系指从事营利性活动所使用的沿街公有房屋,包括原始建筑设计用于营业的店面房屋和有条件改为营业使用的其他沿街房屋。

第四条  沿街公有房屋的承租户可以利用自住房屋从事营利性活动。

企业事业单位或个体户可与沿街房屋的承租户协商,以其他房屋交换所需房屋从事营利性活动。

住房有余并能分开使用的沿街公有房屋的承租户,经同意可出让部分房屋给企业事业单位或个体户从事营利性活动,但需办理分户手续。企业事业单位或个体户停止营利性活动后的原出让部分房屋,原承租户可要求恢复原租赁关系。

第五条  为了方便群众生活,市人民政府财政贸易办公室和市房产管理局协商确定的商业街、商业地区的沿街公有房屋,可动迁调整为营业用房。

被动迁户原则上按原居住面积调整安排;居住确有困难的可适当放宽。

对不服从调整的被动迁户,可按营业用房租金标准调整房租。

各单位因调整职工住房而空出的沿街公有居住用房,房产管理部门可以调整为营业用房。但应给原使用单位以相应的房屋补偿。

第六条  凡使用沿街公有房屋从事营利性活动的单位或个体户,在取得营业执照以前,应按下列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一)租赁(包括利用自住的)房产管理部门直接管理的房屋,向房屋所在地的房地产管理所申请,报区、县房产管理局审批;

(二)租赁(包括利用自住的)单位自管房屋,由租赁双方签订租赁合同,报房屋所在地的区、县房产管理局备案;

(三)以其他房屋交换房产管理部门直接管理的房屋,应持交换双方签订的交换协议书,向房屋交换所申请,报区、县房产管理局审批。

第七条  新式里弄房屋、花园住宅、公寓、新建的多层或高层住宅,公有房屋中的代管产业、经租产业、宗教产业以及需要落实政策发还房屋所有人的房屋,原则上不得改作营业用房。确因特殊需要而改作营业用房的,必须经市房产管理局批准。

第八条  沿街营业用房的使用者在办理申请手续时,应按调整后月租金的百分之十缴纳手续费,其中企业事业单位用房的手续费低于十元的,按十元计缴;个体户用房的手续费低于五元的,按五元计缴。

第九条  沿街公有营业用房的使用者办理使用手续后,三个月内未领得营业执照的,应向房产管理部门办理注销使用手续,但原缴手续费不退。

第十条  沿街公有营业用房的租金按《上海市沿街公有营业用房租金暂行单价》(见附表)计缴。

第十一条  取得沿街公有营业用房使用权的企业事业单位或个体户,可向原承租户补偿合理的因搬迁、装修新迁入房屋而发生的费用。

第十二条  凡通过调整房屋提供的沿街公有营业用房,提供房源的单位可向承租人协商收取因调整房屋而发生的费用。

第十三条  承租户将沿街居住用房改装为营业用房,必须事先提出改装申请并附改装方案及图纸,经房产管理部门审核同意并向建筑管理部门申领建筑执照后,方可施工。

第十四条  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将沿街居住用房改为营业用房;不得将承租的公有房屋转租、转让或变相转租、转让。禁止利用沿街房屋非法牟利。

第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的单位和个人,房产管理部门可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仍不改正的,按《上海市公有房屋租赁管理办法(试行)》有关规定处理;对其中非法牟利的,没收其非法所得,并可按非法所得的一至三倍处于罚款。

第十六条  自一九八四年十月一日以来未办理过沿街公有营业用房申请使用手续的,须按本办法补办手续,但租金标准自本办法施行之日起执行。

第十七条  郊县城镇的沿街公有营业用房和市区非沿街公有营业用房,可参照本办法办理。

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上海市房产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  本办法经市人民政府批准,自一九八六年六月一日起施行。

附表:上海市沿街公有营业用房月租金暂行单价

                                     元/建筑面积

--------------------------

地\  结  |钢筋  |    |砖木|砖木|砖木|

  段\  构|      |混合|    |    |    |简屋

    等\  |混凝土|    |一等|二等|三等|

      次\|      |    |    |    |    |

-----|---|--|--|--|--|----

    特  等|7.00  |6.00|5.00|4.50|3.00|2.50

    一  等|6.00  |5.50|4.50|4.00|2.80|2.30

    二  等|5.50  |5.00|4.00|3.50|2.60|2.10

    三  等|5.00  |4.50|3.80|3.30|2.40|1.90

    四  等|4.50  |4.00|3.50|3.00|2.20|1.70

    五  等|4.00  |3.50|3.00|2.50|2.00|1.50

    六  等|3.50  |3.00|2.50|2.30|1.80|1.30

    七  等|3.00  |2.50|2.30|2.00|1.50|1.00

--------------------------

说  明

一、地段等级划分范围:

特等:南京东路、西藏中路、淮海中路等;

一等:徐家汇、中山公园正门附近、曹家渡、提篮桥、天目东路、四川北路等;

二等:东长治路、人民路、衡山路、延安中路、河南北路等;

三等:肇嘉浜路、漕溪北路、中山北路、中兴路等;

四等:东大名路、沪太路、中山南二路、陆家浜路、浦东南路、江浦路等;

五等:中山南一路、军工路、海伦路、武定路等;

六等:龙华东路、日晖东路、云岭东路、万航渡路、光复西路、广中路、水电路、北宝兴路、沪军营路等;

七等:市区偏僻小路。

二、道路等级的具体确定由市房产管理局负责。

三、房屋结构:

钢筋混凝土:系指柱梁、楼地面、扶梯、屋面等四项均为钢筋混凝土的结构;

混合:系指柱梁、楼地面、扶梯、屋面等四项中有部分为钢筋混凝土的结构;

砖木一等:系指房屋两侧(指一排或一幢,下同)山墙和前沿横墙厚度均为一砖以上的结构;

砖木二等:系指房屋两侧山墙厚度为一砖以上,前沿横墙厚度为半砖、板壁、假墙或其他单墙,厢房山墙厚度为一砖,厢房前沿墙和正房前沿墙不足一砖的结构;

第6篇:商业管理优势范文

【论文摘要】商业银行战略管理是商业银行提高自身竞争力,谋求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本文从战略管理的概念和重要性出发,论述我国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的必要性,结合中国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现状论述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根据多年的管理经验,提出加强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的有效性措施,希望能够给商业银行的管理者提供一些参考。 

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内商业银行的改革不断深入,商业银行的管理者越来越重视银行的战略管理。有效的战略管理能够融合银行的特点,提高银行本身的竞争力,面对着国际化趋势的加强,它已经从各个方面衍化成为了商业银行发展的一种策略,无论是应对经济危机还是房地产泡沫,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特别是国内银行改革才刚刚开始,银行战略管理的实践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这些都对商业银行的长期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加强商业银行的战略管理,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国内商业银行才有可能在经营中制胜。 

一、战略管理概述 

战略管理是商业银行以战略目标为依据,结合自身的发展和特点进行战略实施和评价,以便领导部门能够有效的决策而使银行实现原有目标的一项科学。战略管理是综合性的,是结合市场销售、生产、财务预算、研究与开发等一系列学科为基础组成的一门总体性管理方法。它对市场营销、财务会计和计算机系统等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其有效的管理,严格按照相关方案,最终实现商业银行的总体目标。 

战略管理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其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商业银行的战略目标是银行根据自己的目标,结合未来的整体性因素如国家政策、市场环境等,对银行内部和外部各种变化进行趋势性分析和预测,从而实现银行对各种可能的事件做出更加主动的反应,使银行适应能力更强。 

(2) 战略管理目标的制定以银行内部现有的机制和允许条件为基础,结合市场和产品的正确定位,从而实现自身战略目标的具体化,更有利于其内部的有效实施。 

(3) 战略管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与银行内部人员的关系十分密切,其合理的实施计划能够为银行带来更科学的运行机制,更能促进银行内部管理者和员工劳动积极性的提高。 

(4) 战略管理对于提高自身认识,增强对竞争者战略的了解,最大化的减少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降低财务风险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商业银行的战略管理是一种基于银行未来发展的规划文件之上的具体行动,它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对未来的目标的一种预测,也是对经营风险的一种有效管理和控制。调查结果显示:采用战略管理的企业比那些不采用战略管理的企业的成功率更高,其中采用战略管理的企业,70%的企业依靠自身战略管理计划提高了自身的盈利能力。 

二、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战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战略管理体系还处于初级阶段 

虽然许多商业银行都已经认识到战略管理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管理体制,这使得商业银行的战略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并没有形成整体性的正轨体系。加之目前国内的商业银行并没有出现太多的亏损,使得一些依靠经验进行管理的商业银行并没有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其在管理方面的局限性,所以使得商业银行的战略管理无法从根本上形成有效的整体体系,不利于银行的发展。例如,一些银行并没有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出台相应的具体规章制度,而只是简简单单的全面接受其他商业银行的管理办法,从而使其在日常运行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诸如员工积极性不高,管理者玩忽职守等,不利于商业银行的自身发展。 

(二) 战略管理的理念比较陈旧 

近年来,商业银行迅速崛起,快速成长,其主要的原因在于领导者的个人能力所造成的推动力。待其进入稳定发展之后,商业银行的领导者往往墨守成规,沉迷于个人业绩,不思进取,从而出现了商业银行为管理者个人意志所左右。例如,一些商业银行只顾及银行的盈利,不注重整体性的战略管理,稍有经济亏损就扣减员工和管理者的工资和奖金等,有的甚至频繁更换领导,这些都不利于商业银行的科学发展。 

一些商业银行虽然建立其战略管理,但是其战略管理的理念比较陈旧,难以与国际化趋势顺利接轨,从而使得一些银行在改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不利于商业银行的发展。例如有些商业银行会由于改组前后战略管理文化的差异而造成员工不适应,工作的积极性不高。有的甚至会出现管理者有一套体制,具体实施者却是另外一套体制,从而造成整体管理上的不协调。 

三、加强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的有效性措施

 

(一)采用科学的战略管理办法 

目前,国际上已有许多战略管理方法,其中很多都得到实践检验,例如战略制定中有外部因素评价法、竞争态势法、内部因素评价法;在战略选择中有tows矩阵、space矩阵、bcg矩阵、ie矩阵和大战略矩阵;在战略决策中有qspm矩阵。各种矩阵和方法适用的条件和环境不尽相同,所以商业银行应该科学的选用不同的方法和矩阵,有效的对其自身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运用比较广泛的定性预测有德尔菲预测、头脑风暴法;定量预测有计量经济学、趋势外推法。面对着具体的发展环境,银行管理者应该有效的进行总结,结合市场发展空间,考虑当前的国家政策等,实事求是的对银行的发展进行科学预测,然后制定合理的战略管理办法。例如,商业银行应该时刻关注国内外的货币流向,结合国家颁布的相关政策,

(二)建立战略管理的内部活动方法并制度化 

商业银行的战略管理要根据自身规模,划分不同的类别,针对不同的情况制定合适的决策制度,有效并严格的执行相关战略管理计划。对于具体的战略管理方法,要制定相应的适应方法,杜绝严格的个人主义和经验主义,必要时可以根据相关人员的专业知识进行合理的安排和分配。对于不合适的或者已经过时的战略管理办法,管理者要召开股东会议,通过股东决策自身提供的方案,从而有效的避免战略管理不适应商业银行发展的情况发生。例如,对于总体的战略目标,商业银行应该将其与具体的战略办法相结合,充分考虑整个银行经营过程中的不足,努力修正,从而使其能够充分促进银行内部的发展。 

(三)坚持“防范风险”的战略管理目标不变 

 商业银行传统的管理是以其经营效益为目标,尽量避免对外部经营环境的误判,通过有效的、科学的、客观的评价和审视自身资源,从而对银行的战略管理做出正确的判断。现代的战略管理是以银行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为基础,制定战略,实施战略并对其结果进行评价和反馈来调整整个战略动向,坚持“防范风险”的战略管理战略规划不变。不仅如此,在日常的战略规划中,要时刻以风险防范为主,通过有效的控制相关具体操作,最终实现总体的战略管理目标。为了达到这个战略管理目标,商业银行应该做出六个转变: 

(1) 不仅仅在观念上而且在理念上,由单纯的关心风险向关心风险和收益相结合,通过两者的相互参照和对比,进而确定整个战略管理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银行应该由传统的控制和规范风险为主向经营和管理风险转变,提升自己平衡风险的能力,真正运用风险,提升自身价值,在确定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的基础上,促进业务的健康发展,保证银行持续、科学的发展。 

(2) 在风险管理机制上,银行应该加强总行、分行、支行间的业务往来,由控制风险为主向流程整合后的各级机构之间的相互协作转变,彻底改变原有的各个部门独立的风险控制办法,使风险控制更加准确。 

(3) 注重控制新增不良和清收转化不良的记录,向既要注重新增不良和存量不良转化又要控制不良的转移转变,注重不良资产的迁移,能够有效的控制其发生的可能性,提升经营业绩,最终实现银行整体水平的提高。 

(4) 风险控制模式上由传统的分散式管理模式向统一集中的管理转变,提高银行整体的风险管理能力,特别是银行各个分支之间一定要加强风险的有效互动,通过各个部门的风险评估手段,最终实现银行整体风险控制实力的提高。 

(5) 在识别手段上,从简单的财务分析为主向财务因素分析和非财务因素分析详相结合的分析办法转变,特别加强对市场非财务因素的分析和统计,有效的预测,合理的评估并及时有效的反馈,最终实现整个银行的科学发展。 

(6) 风险管理对象上,从单一客户、集团客户向组合式客户管理层转变,加强各个客户层之间的有效联系,客观的分析各个客户层之间的风险影响因素,最终能有效的确定银行的风险体系,从而有效控制银行风险。 

四、结语 

面对着国际化进程趋势的加剧,商业银行应该调整自己的战略管理,与时展趋势相结合,有效的控制银行发展过程中的风险问题。对于传统战略管理中的控制理念,我们应该本着修正的原则,进行合理的、科学的评估,坚持风险控制为主体的理念不变,严格执行相关控制手段,结合市场的发展动向,果断加强其内部管理体系,从整体上实现银行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孔艳杰.论区域商业银行的战略管理[j].理论纵横.2003(5). 

[2].葛兆强.论商业银行的战略管理[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2(5). 

[3].赵锡功,刘晓刚,贾明.论商业银行战略管理[j].经营管理.2007(4). 

[4].张海洋,张宁.商业英航战略管理实施策略分析[j].经济论坛.2007(16). 

[5].邹兴军.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管理模式探讨[j].金融管理.2006(5). 

第7篇:商业管理优势范文

2003年12月30日,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用225亿美元外汇储备作为资本金分别注入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这种非传统的财政拨款是我国治理国有商业银行痼疾的新尝试。对商业银行来讲,利用单一货币的风险很大,尤其推动工商银行上市需要动用的外汇储备规模庞大,存在着汇率变动风险,因此,工商银行的注资方式没有采用外汇储备注资单一形式,而是中央汇金公司和财政部分别拥有一半的股权。在其余三家国有商业银行成功上市后,农业银行面对巨额的不良资产处置问题以及经营效率低下的状况也进行了股改上市。2010年5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全国社保理事会向农行投资150亿元。然而农行并没有效仿其他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而是根据其现实状况,引进了社保基金作为战略投资者。2010年7月5日,随着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A+H股的成功上市,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已全部进入资本市场,宣告着中国的金融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二、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后存在的问题

(一)国有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1.国有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效率低。在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过程中,无论是从目标定位还是上市的积极意义来说,目前主要表现在补充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以提高其资本充足率。但仅以此为目的的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很有可能会同其他一些上市国有企业一样,不良资产率出现短期的下降,而在商业银行长远发展中依然没有建立良好的企业治理结构和成熟的财务管理体系,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和效益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那么,以上市为契机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只能暂时使资本充足率提高,这种短期经营行为可能会使国有商业银行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再度陷入困境,同时也在较大程度上阻碍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加强财务管理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商业银行价值,从日常经营角度来看,就是商业银行提高效率和优化经营管理制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统一。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体系不健全,还采取传统的财务主管对本机构负责人负责的方法,导致财务管理权力分散,调配能力减弱。

2.经济效益决策方向模糊。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目前工商银行盈利模式仍主要依靠存贷利差的收入,其非存贷利差收入占比与国际银行的水平相差甚远。工商银行上市后必须要适应来自国内外股份制银行的激烈竞争,以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目标,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保持并继续扩大贷款的规模、增加贷款与存款的比率。但是由国家控股的国有上市商业银行,大股东对商业银行起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银行的发展方向甚至具体经营活动的决策等方面。而且上市后的国有商业银行的一些高层管理者仍然会表现出浓烈的行政色彩,使其决策会更多地偏向政府管理和社会效益等方面,从而在某种程度上阻碍其市场化运作并牺牲银行的经济效益。

(二)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金融风险问题

1.国有上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银行作为债权人产生不良贷款,作为债务人吸收了储户的存款,因为宏观经济变化或者资产发生损失无法偿还储户到期存款,都会产生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可以反映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好坏。根据贷款五级分类标准,一家银行不良贷款率高,就说明其信用风险较高,贷款损失的可能性就会增大。按照巴塞尔委员会的研究报告,银行的信用风险是其所面临的所有风险中最重要的一类风险,由于它具有扩大化的效应,根据委员会的统计研究结果信用风险约占比六成以上,是银行风险的主要来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许多长期存在的财务指标问题在上市后得到了初步解决,尤其是反映信用风险的不良贷款率、衡量市场风险的资本充足率等问题在上市后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是,考虑到四大行不良贷款的核销因素,如果将核销的数值加回,则衡量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不良贷款率指标就会出现增长趋势。

2.国有上市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国有上市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目标是要实现盈利最大化,但实现这个目标的基础还是要保持资本适度的流动性。然而,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流动性与盈利性存在矛盾和冲突,国有上市商业银行吸收存款与提供贷款的规模大,范围广,同时为了提高利差收入,就容易造成严重的存贷款的期限错配的现象,使得流动性风险加大。然而,从国有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来看,其金融风险管理并不尽如人意。从内部原因来看,我国国有上市银行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不完善,风险管理技术落后,信息数据库不完善,风险管理意识淡薄,会计计量的失真等,而从外部原因来看,我国上市银行的风险信息披露法规不规范,信息需求主体缺乏,监管不严等。

(三)国有商业银行财务指标问题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国内金融市场上中小股份制银行利用灵活的机制和各种创新的经营理念,在金融市场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在公平对等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一些实力雄厚的外资银行也给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挑战,面对这样的压力,国有上市银行应遵循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三大原则,直观的发现其所存在的现实问题以便找出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法。

1.安全性指标方面存在的问题。不良贷款率,它是衡量银行信贷资产安全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会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首先因为商业银行主要通过存贷差来获取利润,高不良贷款率将会导致商业银行难以收回不良贷款的利息,也就存在无法支付存款利息的风险。其次,不良贷款率高,会大大降低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增加银行经营风险,因此,政府利用外汇储备补充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使其符合上市条件。其次资本充足率是抵御银行风险的最后一道内部防线,同时也是国际银行业监管的最主要的指标之一。《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规定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国有商业银行通过上市,提高了资本充足率,促使银行经营能够更加稳定安全。另一方面,资本充足率越高也会使银行的盈利变差,因为作为这部分的资本也就闲置下来不能够创造出更多的效益。所以,即使四大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远高于规定值,但是考虑到盈利性原则,就会出现安全性与流动性之间的矛盾。

2.流动性指标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银行的存贷比为75%,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存贷比率较低,这与其上市后为达到资本充足率要求有关。存贷比较低也反映了国有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缺乏效率,无法将大量闲置资本运用到实际投资中,削减了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所以确定适当的存贷比区间使商业银行在盈利的条件下有效规避风险是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再者银行的短期偿债能力取决于流动性比率,这个比率越高,银行抵御流动性风险的能力就越强。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为提高对风险的抵御能力,开始注重对银行的流动性比率的监管,我国银监会对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的监管要求,是通过的《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规定此比例不应低于25%。

3.盈利性指标方面存在的问题。国有上市商业银行作为现代金融企业,必须适应市场竞争规律,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以实现盈利最大化的目标。根据中国银监会规定商业银行净资产收益率(ROE)不低于11%。我国国有商业银行ROE 近年来有所下降,原因也都是受到了近年来经济危机和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由于我国并没有完全利率市场化所以经济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冲击并不很严重,但是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必定伴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那么国有商业银行要保持净资产收益率或者是持续的增长还需要加强应对风险控制的能力。

三、解决国有上市商业银行存在问题的对策或建议

(一)加强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后的不良贷款率除了农业银行略高外,其余都处在低于1%。但是,在不良资产率较低的情况下,其不良贷款绝对额却在上升,隐藏的信用风险也会加大,监管部门要加强对不良贷款绝对额的考核,利用上市带来的优势和便利扩大资金来源,改善资本结构。在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以期限短流动性高的负债支撑长期贷款的短存长贷期限错配现象日益突出,比消除风险更为重要和现实的是预防风险。风险信息的及时准确获取,对员工和客户的沟通也可以促进银行快捷的了解其所面临的状况和风险。沟通的渠道应该确保员工能够在各自的业务单元、过程或者机构之间平行地给予风险信息,国有商业银行也要主动推行其内部评级体系,比如上文提到的巴塞尔委员会制定的8%资本充足率的最低标准,也是为了促进商业银行积极抵御流动性风险。

(二)提高国有商业银行财务指标的稳定性

1.优化资本结构。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我们也应意识到,在未来几年中,不良贷款将面临较大的反弹压力,资本充足率的维持或者增长都需要优化的资本结构,实现资本结构多元化,而且很明显,资本总额越大,资本充足率也越高。因此,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实施资本监管,要将资本充足率控制在一定合理范围内,把满足资本充足率要求作为手段而不是目标,同时监管部门还应该通过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加强对银行资本的约束,迫使商业银行改善经营管理,优化资源配置,防范风险,实现上市银行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2.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国银行,受次贷危机影响较大,所以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净资产收益率较低。然而,资产收益率越高并不代表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就高,要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还需要考虑各种资产风险因素,所以,对商业银行来说最安全的方法还是加强对无风险的中间业务的发展,提高中间业务种类的创新能力,增加中间业务交易的技术含量,节省成本和时间。

第8篇:商业管理优势范文

【关键词】石油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盈利能力;融资决策

0 引言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本的价值构成及其比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全部资本价值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狭义的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长期资本价值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尤其是指长期股权资本与债权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通常用资产负债率作为反映资本结构的代表指标。一般在各类研究文献中提到的资本结构通常都采用其狭义的概念,即仅指长期资本的组合结构。合理的资本结构可以使公司充分获得财务杠杆的好处,取得优异的业绩。一定比例的负债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综合成本,但负债比例越大,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也越大,从而又会提高自有资金的成本。而且一旦企业经营不善,到期债务还本付息不仅会带来巨大压力,甚至会直接导致企业破产。因此,企业的资本结构是否合理将会对其盈利能力产生影响。反过来,企业的盈利能力强弱也会影响其资本结构。当企业盈利能力下降时,自有资金相应减少,无法满足其生产经营的需要。由于股权融资所需的程序较为复杂,大多数情况下企业会优先选择债权融资。因此,负债在企业资本结构中的比重就会增加,从而导致其资本结构发生变化。由于企业的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能够相互影响,而盈利能力又是企业财务分析中的重要内容,因此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石油行业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近年来,石油行业同其他行业一样,进行了一系列的并购、重组、上市等现代企业资本、财务方面的运作,同时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收购海外优质资源,资本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我国石油行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对发挥石油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以及提高石油企业自身素质都具有积极意义。

1 文献回顾

在国外研究文献中,拉坚和辛格斯(Rajan & Zingales)通过实证分析结果得出负债经营与公司业绩存在负相关关系。在国内的研究文献中,严小明(2007)选取2001、2002、2003年的30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托宾Q值进行实证分析,得出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张彦明、付会霞(2009)选取2008年石油石化行业上市公司年报中的财务数据作为样本,采用主成分分析等实证分析方法,通过对资本结构与获利能力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得出石油石化类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与获利能力呈现中度负相关关系的结论。

2 我国三大石油公司资本结构及盈利能力比较

2.1 我国三大石油公司与三大跨国石油公司资本结构比较

石油有“黑色黄金”、“经济血液”的美誉,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关键因素,也是影响全球政治格局、经济秩序和军事活动的重要商品。石油行业存在其自身的特殊性,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是这个行业中最优的资产,能够为公司带来巨额利润。拥有更多优质油气资源的大型石油公司能够利用自身优势在经营中保持稳定的现金流,从而有能力支持更高比例的负债。事实上,从世界主要跨国石油公司(壳牌、埃克森美孚、BP)的资本结构水平来看,其资产负债率近几年一直都保持在45%-65%的水平(图1)。

(数据来源:各公司近五年年报)

从上图不难看出,我国三大石油公司对资本结构的选择存在明显差异。中石油和中海油两家公司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盈利能力较强,完全可以支持高负债率经营,但其资产负债率近几年却一直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22%-44%之间,图1)。相对于中石油和中海油而言,中石化缺乏上游资源,盈利能力最弱,然而近几年却一直采取高负债率经营策略(资产负债率保持在50%以上)。这一事实说明我国石油公司在资本结构选择方面与世界主要跨国石油公司的普遍做法存在差异。

2.2 我国三大石油公司盈利能力比较

为什么会出现上面这种差异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分别用净资产收益率和销售净利率两大财务指标对三大石油公司的盈利能力进行比较。

(数据来源:各公司近五年年报)

(数据来源:各公司近五年年报)

从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比较结果来看,中海油的净资产收益率最高,近五年平均为24.80%;中石油次之,近五年平均为15.92%;中石化相对较弱,近五年平均仅为15.47%(图2)。从销售净利率指标比较结果来看,中海油的销售净利率最高,近五年平均为31.36%;中石油次之,近五年平均为11.68%;中石化最弱,近五年平均仅为3.95%(图3)。同时参照三家公司近五年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中海油为27.96%、中石油为35.18%、中石化为55.50%,这一事实显然与张彦明、付会霞得出的石油石化类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呈现中度负相关关系的结论基本吻合。

造成上述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目前上游板块仍然是我国石油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从优质油气资源的占有量来看,中石化相比较另外两家石油公司而言存在较大差距。由于现阶段我国原油市场已于国际接轨,而成品油市场仍然属于国家宏观调控范畴,成品油业务的利润水平远低于原油业务的利润水平,所以在上游资源(主要是原油)和上游业务方面占有优势的中石油和中海油的利润水平和盈利能力要比以成品油经营见长的中石化高出很多,拥有更多的留存收益。根据优序融资理论,企业在选择融资方式时将优先考虑内部留存收益,然后会考虑债务融资,最后才是股权融资。因此,中石油和中海油两家公司在融资决策时会更倾向于选择内部融资的方式,优先使用留存收益和折旧的现金流量,债务融资会相对较少,股权融资相对更少,从而使其资产负债率一直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

3 我国三大石油公司资本结构选择动因浅析

3.1 我国三大石油公司近几年负债情况比较

从负债总额来看,中石油、中海油近几年总体呈现递增趋势( 图4)。特别是在2009年,中石油、中海油负债大幅度增加,增幅都在25%以上,尤其是中石油,从2009年开始,负债总额一举超过中石化,2011年更是达到8349.62亿元人民币的高峰。

通过上述举措,中石油的资产负债率从2007年的26.82%上升至2011年的43.54%。中海油的资产负债率先由2007年的25.29%下降至2008年的22.47%,然后又上升至2010年的32.24%,2011年与2010年基本持平,为31.59%。可以看出公司管理层的运作思路:保持相对较低的资产负债率,但是又不能因为一味追求低负债率而放弃债务融资的好处。因此,根据公司战略扩张及业务发展需要,两家公司近两年均选择采取适当增大债务融资比例的措施。然而债务增加的同时也会或多或少影响到公司的净利润,从而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中石油近3年负债的大幅增加也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该公司近3年净资产收益率大幅下降,甚至低于中石化的原因(图2)。至于中石化,该公司自2007年以来资产负债率虽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很小,相比较中石油和中海油而言,资本结构变动不大。在负债方面,中石化近几年的变动幅度不大,且呈现出小幅增长的趋势(图4)。

(数据来源:各公司近五年年报)

从我国三大石油公司近五年负债总额的变化可以看出公司管理层在选择资本结构方面的认识并不相同。中石油和中海油两家公司在前几年均保持负债率较低的资本结构,而中石化则一直维持较高的负债率(相对中石油和中海油而言,与国外大公司相比较尚属正常,图1),但近两年中石油和中海油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适当提高负债率,充分发挥债务融资优势的策略。这是由于三大石油公司所处的经济环境、面对的机遇和挑战都有各自的特点,因而直接导致了三大公司在对资本结构的选取上存在较大差异。

3.2 我国三大石油公司资本结构选取差异之动因浅析

三大石油公司在融资决策时都会权衡各方面利益,寻找适合本企业的最优资本结构,使资本成本达到最低,企业价值实现最大化,同时还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然而,在现实中并不存在能够适用于所有行业或所有企业的某种固定的资本结构,对于同一企业也不存在永远不变的最优资本结构。因此,只要适应企业自身经营情况,有利于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资本结构,就可以认为是企业目前应该选择的最优资本结构。中石油和中海油两家石油公司选择低负债率的资本结构可能出于以下原因:

一是公司经营战略的需要,在贷款方面留有一定的额度以备将来之用。中石油和中海油都拥有优越的油气资源,目前两家公司的基本经营战略都是立足国内,积极开展海外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并购业务,而且两家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在石油企业中属于较低的,约低于正常水平10%-20%。从公司经营战略角度出发,两家石油公司在自身现金流能够满足海外扩张需求的情况下,有意维持低负债率,从而保留了较大的贷款额度,以满足今后可能发生的更大的海外扩张活动所产生的贷款需要。

二是降低经营风险。企业在通过提高负债率充分享受财务杠杆的好处的同时也面临着偿债风险。一旦企业经营不善,到期债务还本付息不仅会带来巨大压力,甚至会直接导致企业破产。因此,中石油和中海油维持低负债率的资本结构能够减少债务合约带来的束缚,从而降低公司的经营风险,保持公司长期健康发展。

三是树立良好的公司形象,获得更高的信用评级。中石油和中海油采取低负债率经营的策略,从某种方面来讲也是在向外界传递这样一种正面的信息:公司的经营状况良好,现金流充足,无需大量借债或增发股份,从而增强投资者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获得更高的信用评级。较高的信用评级有助于公司今后以较低的成本筹集资金,以适应公司未来进一步扩张、创造更优异业绩的需要。

简而言之,盈利能力较强的中石油、中海油在融资决策时会倾向于较低负债率的资本结构,而保持低负债率经营反过来又有助于上述企业进一步提高其盈利能力。上述低负债经营的优势都是建立在公司拥有较强盈利能力的基础上的。对于盈利能力相对较差的中石化来说,管理层肯定也考虑到了低负债率的种种好处,但在国内上游资源相对匮乏、自身现金流不够充足的情况下,为了获取更多的海外油气资源,保证公司可持续发展,尽快缩小与另两大石油公司在盈利能力方面的差距,只能选择暂时放弃低负债经营的优势,转而通过财务杠杆来弥补现金流的不足。这就不难解释中石化为何一直维持高负债率经营了。

4 结语

根据我国三大石油公司在资本结构和盈利能力方面的比较分析结果可以得出,我国石油行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与其盈利能力一般呈负相关关系。企业盈利能力与其资本结构能够相互影响,一般情况下,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越低,盈利能力越强。同时,企业盈利能力越强,其内部融资能力也越强,只有在内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才会考虑债权融资。因此,盈利能力较强的企业一般负债较少,而盈利能力较差的企业通常负债率都比较高。综上所述,由于我国石油行业上市公司一般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企业经营目标,因此在融资决策时应根据各自所处的环境和经营情况不断优化资本结构,从而增强公司的盈利能力,不断提升公司业绩,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

【参考文献】

[1]何平,陈守东,于天琪.资本结构对公司业绩影响[J].工业技术经济,2003(3).

[2]晏艳阳.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4).

[3]严小明.公司资本结构研究——中国上市公司实证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周三深.资本结构对公司绩效影响的研究——基于2007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9(5):1379-1382.

第9篇:商业管理优势范文

一、处理好提高自身经营水平与外资银行竞争的关系。

外资银行广泛介入国内金融市场,一方面可能会加剧现有银行业的竞争,导致银行超额利润的下降和营销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却为我国银行业提供了先进的经营模式和管理经验,带来“竞争”与“效率”的效应。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在同外资银行“与狼共舞”的过程中,一是要通过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促进自身经营水平的提高。发展战略上,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尽快研究建立以目标客户和以目标市场为核心的经营思路,更加注重从有利于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出发,明确各自市场定位和进行服务创新,提升市场整体服务功能与水平。内部管理上,要按照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重组再造整体业务流程,做到前台、、后台相互分离和有效监督。激励约束上,要通过大力改进对分支机构及其员工的绩效考核方式与奖惩制度来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在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实现员工个人价值的最大化。二是要通过借鉴外资银行先进经验促进自身管理水平的提高。引进战略投资者为国有商业银行学习借鉴国际大银行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和技术提供了平台,可以更好地学习其先进的技术、服务产品和管理经验,进一步明确公司治理各层级的权利、责任和相互关系,规范各类重大事务的决策机制、运作流程,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传导机制,推进最高权力层、决策层、监督层、执行层和操作层等各层级制度体系、机制全面衔接。

二、处理好保持资产质量稳定与推进国企改革的关系。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通过股份制改革已实现大幅度下降,但随着经济金融环境的不断变化,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加快,如何在经营发展中确保不良资产质量不反弹,进一步提高现有管理水平,成为当前我们急需解决的难题之一。为此,尽快形成银行与企业良性互动发展是其中必然的选择。一是主动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对产品有一定竞争优势,有一定发展前景的企业,要支持其重组有效资产,尽快完成改制,减轻债务包袱,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生产经营良性循环。对产品无市场、技术落后的困难企业,要支持其以合资、合作方式重获新生,按照“死一块、活一块”的办法走出困境。二是不断规范国有企业改革。针对少数地方社会信用弱化,部分企业法制观念淡薄,个别企业改制不规范的情况,要进一步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大惩处力度。对假改制真逃债的企业,商业银行要采取公布黑名单、不予开立新账户、停止一切贷款等措施联合予以制裁,规范国有企业改革行为。要加强银企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克服过去信息不畅、沟通不便的不利局面,妥善解决好债务债权关系。三是努力提高信贷决策水平。在授信授权上,要按照集约化、一体化、扁平化原则,调整完善客户管理模式,引入专业审批人员,逐步实施集中评审,提高授信审批效率。在质量监控上,要构建风险预警体系,增强对潜在风险事项的敏感度,加大高风险授信管理力度和清退力度。在贷后管理上,要制定行业和地区风险监测指标,形成行业和地区维度的风险评估报告,实现风险动态化的监测。

三、处理好实现稳健经营与支持国民经济建设的关系。

从根本上说,国有商业银行的利益与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是统一的,积极贯彻落实宏观调控政策,既是国有银行的职责,也有利于银行自身完善风险管理。随着股份制改革的实施,商业银行自我约束机制更加健全,会更灵敏、更理性地根据宏观调控信号调整自身资产负债总量和结构,从而更顺畅、更有效地向实体经济传递、传导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引导地方经济健康发展。首先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应根据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合理摆布信贷资金,在合理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大力扶持有特色的生物工程、医药、电子和新材料等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催生一批高速增长的主导产业群。其次要促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在继续为大型重点行业重点客户提供金融支持的同时,全面落实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政策,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帮助中小企业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导向调整经营结构,提升技术等级和产品科技含量。第三要促进经济类型结构调整。在充分发挥金融在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增强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重要作用的同时,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非公有企业在金融服务等方面,与国有企业享受同等待遇,推动非公有制经济资产成规模、产品上档次、经营[文秘站:]出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