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信息化工程范文

农业信息化工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信息化工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信息化工程

第1篇:农业信息化工程范文

关键词:世界农业机械;电子信息化工程应用;现状

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而农业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极高的重视度,世界农业机械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尤其是在电子信息的促进下工作效率得以显著提升,在增加产量的同时降低人工输出,文章简要阐述了现阶世界农业机械应用电子信息化的实际效能,并阐述了其未来发展趋势。

一、 EGU与CAN技术联用

从目前情况分析,拖拉机是世界范围内应用较广的农机设备,同时也是具有代表性的设备之一,在诞生之初主要是以手扶式为主,而随之电子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现阶段主要是以自动行走式为主,由此可以看到农业机械设备的巨大变革。而针对自动行走式设备来说,在具体应用过程中主要是依靠电子信息技术,比如ECU,即电子控制单元,CAN总线等等,1台大型拖拉机,一般来说安设多个标准ECU,这个装置本身具有良好的性能,不仅可以进行信息的处理,而且还同时兼具控制功能,属于智能化终端设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主要是为农业机械量身定做,根据他们作业环境而设计的,这种微型计算机设备帮助农业机械实现新的跨越,在该装置上面,不仅具有统一标准接口,而且还兼具CAN总线技术,还有相应的通信协议。例如:以德国某农业机械而言,他们自主研发的拖拉机配备比较先进的技术信息,分别是ECU、CAN,而上述技术伴随科技的不断进步正在日益完善,并且这类农业机械已经的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大力推广,尤其是欧洲国家反响较好。该设备大部分部件上面,均已经设置ECU设备,而且是自带标准的I/O接口,将之和CAN总线进行有效的连接,就能够实现通信与控制。

二、 机群调度管理的实际应用

针对欧洲发_国家来说,很大程度上农场管理已经进行信息化时代,办公室里面存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主要是借助移动作业机械,构建无线通信,这从某种程度来说可以加快农业机械信息化进程,快速传递信息内容。针对DIN9684-5而言,不仅对无线通信协议施以明确规定,而且还在接口标准层面予以明确规定。农场计算机装备具有自身的优势性能,不仅可以自由调配作业数据,而且还能存储作业数据,这其中离不开智能终端的作用性,与此同时,还为农场管理人提供极大的便利,他们能够依据作业安排,提供相应的决策依据。除此之外,农场计算机控制系统,其功能正在不断完善,不仅具有专家知识库,而且能够提供管理决策系统,能够对作业机械信息予以有效的存储,并且进行有效的处理,从而拟定科学有效农田作业方案,实施有效导航作业计划,而这些决策内容则可以依据无线通信快递,传送至机械智能化终端,实施作业方案。一旦农业机械出现故障,故障信息就会通过相应的设备,即无线通信,到达农场计算机设备,而系统之中存储很多故障的类型,这主要是依托故障数据库,从中汲取丰富的资源,由此就能够对故障进行有效的诊断分析,然后根据分析提供合理的解决故障方案。从中我们能够看到,欧洲发达国家在科技经济的推动下,农业机械设备已经日渐成熟,尤其是在电子信息化的发展上更为纯熟,针对农业机械化作业,基本上可以实现远程管理,从而提升机械化的实用效能,达到最佳的运行效果。从整体角度分析,世界农业机械电子信息化的工程已经成为未来的主导趋势,未来必将取代传统农业机械作业,实现良好的远程管理效果,而我国在这方面的发展还远远落后于其它国家,因而必须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及设备,取得优异的成绩。

结语:

总体来说,世界农业机械电子信息化已经是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必将能够引起农业上的革命,达到事半功倍的运用效果,提升农业产量与效率,并且能够最大限度改善机械自动化管理效能。文章中具体阐述了当前世界农业机械电子信息化工程具体应用情况,并提出优化的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第2篇:农业信息化工程范文

关键词:农业信息;建设;探讨

淮安市地处江苏北部,为黄淮平原与江淮平原的结合部,总面积1.01万km2,总人口540万,境内湖泊30.4万hm2,耕地40万hm2左右,是全国优质农产品产加销基地。近年来淮安市按照“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的总体思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努力打造“五想”服务平台,积极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进一步加快实用型人才培养,农业信息化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

1加快构建农业信息化工作服务体系,打造“五想”服务平台

早在2002年淮安市委市政府颁发了淮发〔2002〕25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全市农业信息化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及政策保障措施。规定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工程的投入,将建设资金列入各级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和财政专项预算,市县财政部门设立推进农业信息化专项资金,注意引导各类公司、龙头企业、经营大户投资农业信息服务事业。2006年市委市政府把农业信息化项目作为重点督查工作,列入全市“4221工程”考核范围,农业信息工作再度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注。2001年11月经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市农业局成立了淮安市农业信息中心,为局直属科级全民公益性事业单位,编制5人。之后金湖、涟水也相继成立县级农业信息中心,分别为5人和3人,洪泽成立了市场信息股,其它县(区)挂靠办公室或科教部门,具体负责农业信息工作,目前市县从事农业信息化工作人员23名,其中兼职9人。2013年3月市农委作为管理部门、联合了科研机构淮安市蔬菜所、专业院校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涉农企业淮安市百顺农牧发展有限公司、通信部门中国联通淮安分公司、淮安电信及农民淮安区朱桥鸡场方平等6大主体在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市政府采购中心、淮安远景德盛有限公司大力支持下,构建了政、研、学、产、信、农“六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建成了主要包括远程视频监控平台和农业园区智能管理平台的淮安市现代农业物联网智能管理平台,目前淮安市农业物联网远程视频调控已覆盖到各县区,5个行业应用监控系统和60个远程视频监控点,监控面积达600万m2,涵盖设施园艺、水产渔业、畜禽种猪养殖、大田有机稻米、果树花卉生态应用五大类。从“十一五”开始,淮安市积极探索完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利用12316三农热线、村务通、农务通、农技宝等信息服务方式,逐步开展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作,2014年8月金湖县被定为全国第一批进村入户试点县,目前已建成村级信息服务站117个,其中标准站87个,具备有场所、有人员、有设备、有宽带、有网页、有可持续运营能力的“六有”标准,积极开展农业公益、便民生活、电子商务、培训体验4类服务。结合了电脑、电视、电台、电话“四电合一”省级项目和农业视频会议系统,提升了信息服务覆盖率,实现“想看就看”、“想问就问”、“想学就学”等农业信息化“五想”服务平台,打造全方位、方便快捷的农业信息服务,给三农插上了科技信息化翅膀。

2促进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培育该市农产品销售网络

2016年来该市积极加强与知名电商合作,依托网络实现“借力发展”。在淘宝平台上开设了淘宝特色淮安中国馆,该馆由金湖昕林农机市场管理公司控股,为多家电商企业合资成立的电商企业集团,公司位于金湖县金湖东路,注册资金1000万元,是全省第3个正式入驻淘宝电商平台公司,旗下有一支专门从事跨境电商业务的队伍,已装修体验店4000m2,入驻农业企业120家,专职从事网络销售人员7人。淮安市农产品从2006年借助江苏优质农产品营销网等网站建立了农产品网上供销对接平台,实现了淮安市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建设零的突破。近年来全市境内一些农业龙头企业和经营大户通过知名电子商务网站打出自有产品,涌现出大量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淮安好人家食品有限公司建立起“51好人家”社区农产品电子商务服务网络体系,市民通过设在社区超市门店的触摸式平台进行选购,所选商品(包括生鲜)就能及时送到消费者的手中。洪泽县西顺河镇张福河村建立爱食派农产品电子商务专业合作社,成为淮安市第一家省级电商示范村,全村186户人家已有65户在天猫、一号店、京东等开办了网店,形成收购、加工、冷藏、物流配送一体化的农产品销售平台。为了满足村民的求知欲,张福河村所在的西顺河镇建起了全市首家电子商务学校。2014年淮阴区共建了5个淘宝店铺,并在高淳馆推荐了3个淘宝店铺,推荐特色农产品23个,年销售额达1300余万元。淮安老侯食品有限公司2014年网络销售额400万,具有电商销售部门,从事网络销售人员6人,在天猫有旗舰店,店名为老侯旗舰店。与京东、一号店、拉手,美团、糯米团、窝窝团等团购网站等电商企业也开展了合作。涟水的江苏苏美食品有限公司、江苏圆绿捆蹄有限公司、江苏康强食品有限公司等的酱油醋、鸡糕、捆蹄、小磨稀饭等产品网上年销售额达239万。下一步将通过农业展会积极展销该市优质农产品,完善该市现有农产品销售平台,提升该市特色农产品的社会知晓度。建立省、市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推广该市特色农产品,把好宣传关、质量关。

3加快实用型人才培养,确保农业信息资源有效利用

农业信息化工作是一项复合性工作,实现农业信息化,需要的是农业和计算机方面的复合人才。近年来全市农业信息系统,向有关院校招收相关学生人才,每年都根据要求安排专职人员外出参加农业部、省农委等部门的农业信息化培训学习。从“十一五”开始,市县积极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农村信息员培训,按照农业部《关于做好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延伸和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信息员队伍的管理,通过对农村信息员的网页制作、信息采集、农业物联网发展、农业远程视频智能监控系统应用以及现代农业实用技术等培训,提高了全市农业信息化水平应用。下一步全市将通过省农产品电子商务万人培训,让全市1110名参加培训的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会上网、会开店、会营销”,较为熟练地掌握农产品网络营销技能,大幅提升淮安市农产品网上营销水平。

4量化绩效机制,充分发挥信息在服务三农中的作用

第3篇:农业信息化工程范文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有关精神,进一步改进信息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全面提升我市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现就我市近期农业信息化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理清思路,明确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与目标任务

农业信息化建设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以服务为核心,以信息采集和为突破口,整合农业信息资源,延伸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创新服务模式,完善信息服务系统,推进信息技术在农村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提高信息服务质量,扩大农村信息覆盖面,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

农业信息化建设要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引导,合力推进;量力而行,注重实效的原则。

近阶段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是:⒈加强农业信息网站和专业网站建设,努力把农业信息网打造成具有较强的信息集散能力和信息服务功能的农业门户网站,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窗口。⒉完善“农技110”,建立功能完善、反应灵敏的专家与农民、农委与社会之间信息交流和投诉举报的互动平台,实现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现场指导一条龙服务。⒊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上网工程,完成重点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优质农产品的网上推介工作。

二、突出重点,扎实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㈠、切实加强农业信息网站群建设

进一步加强信息工作。县区农业信息网站是由农委管理,农委、畜牧、水产、农机、经管等农口部门共建的农业综合信息网站,各地要不断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力度,拓宽信息采集渠道,丰富信息来源,建立经常性、多方位、多层次的信息收集、体系,重点做好政务公开、农业新闻、政策法规、农业科技、农情农事、名特优之窗、农业招商及企业推介等统建栏目的信息采集与。要加大本地信息采集力度,注重上网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权威性和完整性,确保上网信息的数量与质量。要进一步优化信息采集手段,提高信息采集的网络化水平。要建立健全网站管理制度,使网站建设工作尽快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逐步把我市农业信息网办成具有较强的信息集散能力和信息服务功能的农业门户网站,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窗口。

加强专业网站的开发建设。按照统一规划、资源共享、规范管理的原则,依托全省网站群平台开发建设农技、畜牧、水产等专业网站,完善网站的信息服务功能。加强自建栏目标准、关键字标准等网站信息标准化研究,推动网站群建设规范化,实现网站信息资源共享,提高网站的宣传与服务效率。

启动新农村示范乡镇网站建设工作。按照省农委要求,各县区农委要利用网站群平台开发建设省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乡镇政务信息网站,大力推进“十镇建站、百村上网”工程建设。栏目设置要突出重点,简洁高效。网站建设要与乡镇信息化建设紧密结合,同步进行。

据《安徽农业系统网络建设管理试行办法》,2007年起,我市农业信息网站建设工作实行以下制度:

信息报送制度:本地信息上网的同时要以共享方式上报市级网站。公共媒体上的涉农信息,要进一步核实、充实后上网并上报,其中,农业部门参与的相关的信息必须在次日上报。

信息通报制度:市农委将按月统计并通报统建栏目和共建栏目的信息数量、上报信息量及信息采用量。

网站建设考评制度:对各县区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制度建设和网站运行情况(包括点击率、信息总量、上报信息量、页面美化、栏目设置、子站建设等)进行年度考核。

㈡、进一步加强“农技110”信息咨询服务工作

“农技110”信息咨询服务平台是农业部门强化信息服务手段,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和水平,努力解决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重要举措,是国家正在实施的“三电合一”工程的基础,也是农业部提出创新推广方式,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现代化、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各县区要建立由农委牵头、涉农部门密切合作、县乡联动的咨询服务机制,进一步拓展服务内容,扩大信息服务覆盖面,切实提高“农技110”的服务质量。

信息咨询服务工作总体要求是要加强部门协作,整合专家资源,增设热线电话,建立功能完善、反应灵敏的专家与农民、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农村信息交流和投诉举报的互动平台,实现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现场指导一条龙服务。

提供“农技110”咨询服务的相关单位都要有一部热线接入电话,配备带有录音功能的专用话机,设置“农技110”专用彩铃,通过语音提示按键选择引导农民迅速接通相关专业的专家电话。专家移动电话作为热线电话无人接听时转移目标。

一级按键统一设置如下:1.种植业,2.畜牧业,3.水产业,4.农机作业,5.行政执法,6.政策咨询,7.8.预留,9.语音信息,0.节目介绍。各地要依此专业分类建立专家队伍,每专业配备三名以上值班专家,并确定一名首席专家负责。

县区农业信息网站提供的信息咨询服务功能是“农技110”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相关单位要为“农技110”专家创造上网条件,及时回复网络咨询,不得出现有问无答或久拖不答现象。县级农业信息网站首页要开设“农技110”回复专栏,集中公布带有普遍性、典型性的咨询问题。

建立县乡联动的“农技110”信息咨询服务体系。乡镇农业信息服务部门和农技推广机构作为上级“农技110”的分支机构,接受上级“农技110”值班专家的调度,做好现场技术服务工作。

加强农业实用技术数据库建设。“农技110”专家要结合农业技术工作实际、咨询服务中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农事要求,认真分析、研究、整理各类技术信息,不断充实、完善专业技术数据库和语音信息库,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提供及时、有效、全面的信息服务。

进一步明确“农技110”信息咨询服务工作制度

⒈咨询服务制度。值班专家要认真答复农民的咨询,做到有问必答,不推诿、不回避。对不能当场答复的问题,要保证在24小时内直接给予反馈。要做好咨询计录及网上咨询信息的处理和工作。

⒉重大事项汇报制。对于农民反映的重大疫情、违法事件、生产技术难题等重大事项要立即向领导汇报,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处理。

⒊责任追究制。凡因服务质量被投诉,工作不负责任,重大事项不及时汇报,造成农民不满意甚至给生产带来重大损失的,追究当事人的工作责任。

⒋当场答复与网上相结合。针对电话或网上咨询反映的典型问题,首问专家必须在48小时内形成科学解决方案,在网站的相应栏目上。

⒌快速反应制度。针对农民反映的突发性、具有一定代表性且必须现场处理的问题或农民要求上门服务的情况,“农技110”值班专家应做出快速反应,及时安排力量上门服务。

上门服务实行首问专家负责制,专业部门密切配合,行动快速,服务周到。责任专家可以根据问题的需要、交通状况等因素,安排上门服务的人员和方式。

㈢、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上网工程

积极利用农业部“一站通”、“网上展厅”等网络平台,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利用网络资源,宣传展示企业产品,拓宽销售渠道,提高企业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各级农业信息网站作为“上网工程”的重要平台,要合理设置网站栏目,多方位采集相关信息,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相关专栏内容,宣传我市名优特色农产品、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展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成果。力争年内完成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名优农产品的网上推介工作。

、以项目建设提升农村信息化水平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新农村建设信息化先行也形成共识,国家和省信息产业、农业、科技等部门不断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扶持力度,拥有很多支持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项目。各地要充分认识到项目建设对农村信息化工作的巨大推动作用,认真研究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形势和方向,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和潜力,积极争取各方面的项目支持,以项目建设推动本地农业信息化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多措并举,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加强组织领导和制度建设。各地要将农业信息化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摆上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统筹规划,明确职责,把农业信息化建设各项重点任务落到实处。要建立健全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有效的管理、监督、激励机制,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有序发展。

加强信息服务能力建设。要切实加强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农业信息服务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和驾驭宏观经济的能力。要不断改善信息服务手段,改进信息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要大力整合农业系统信息资源,建立部门共同参与的信息服务机制,形成完善高效的农业信息服务支撑体系。

第4篇:农业信息化工程范文

10月24日,我市99个乡镇分别从市农业局领到了电脑、打印机及其他上网相关设备,有关人员还接受了简短的农业信息业务知识培训。这标志着我市农业信息化工程已全面启动。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我市有关部门从7月份开始筹备此项工作,四个月来,开展了方案论证、设备招标、信息员培训等前期工作,终于让全市99个乡镇政府全部用上了电脑,并可以通过因特网了解和农业信息。此次发放给每个乡镇的包括一台电脑、一台打印机以及上网的相关软件和设备,总价值7000元。其中,市政府补贴3000元,四市二区政府补贴3000元,乡镇出资1000元。

××市海南镇是我市的水产养殖大镇、蚕桑生产大镇,前来领取电脑并接受培训的该镇党委副书记、农副产品购销公司总经理苏俊香告诉记者,市政府的此项措施解了乡镇和农民的燃眉之急。他说,近年来,农民在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最缺乏的就是市场信息,基层干部在指导农民调整时也显得办法不多。镇政府曾考虑通过上网打通信息“瓶颈”,但由于资金、人员等多方面的问题,一直未能实现。现在在两级政府的支持下,镇政府实现了上网,将能更好地发挥水产养殖和蚕桑生产的优势,促进农民增收。

乡镇领导都表示,回去以后,将安排专业人员负责信息收集和,并组织干部群众学习网络知识,真正使农业信息“进村入户”,服务生产。部分乡镇还准备设立自己的网站或网页,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促进农业招商引资和对外合作。

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农业信息化工程的全面启动,将能让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获得更多的农业信息并应用于生产经营,对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都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第5篇:农业信息化工程范文

    “四化”同步为浙江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同时也对农业信息化适应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城镇化可持续新格局,加快建设与发展提出了内在要求。从农业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实践来看,现代农业迫切需要信息化的支撑和引领,农业现代化是农业信息化生存的土壤,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产物、不可或缺的内容、主要标志和重点体系保障。推进“四化”同步,就是要将信息化发展纳入农业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局之中,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农业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加大信息化建设步伐,使之迎头赶上,促进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协调发展、同步发展。

    2农业信息化关键要把握战略机遇,确立发展意识

    近年来,浙江农业信息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浙江农民信箱系统、浙江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等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全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亮点。但总体来说,浙江农业信息化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甚至滞后于现代农业建设。当前,浙江已进入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构建有中国特色、浙江特点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关键时期。“四化”同步战略决策为农业信息化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同时也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带来重大战略机遇。发展农业信息化,必须紧紧抓住农业信息化发展新机遇,不断提升农业信息化建设与实际应用水平。树立高度的机遇意识、危机意识、竞争意识、责任意识、有为才有位的意识和创业精神,振奋精神,转变作风,真干事、干实事,积极探索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的新理念、新领域、新思路、新模式、新增长点,做大农业信息化产业,做强农业信息化地方特色,全面推进浙江农业信息化工作。组织农业信息化发展扶持政策调研,全面了解农业信息化工作进展情况,调研农业物联网应用、农产品电子商务等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和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的切入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等重点难点,探讨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推进主体、发展机制、政府扶持等问题,为制定农业信息化发展政策、推进农业信息化提供依据。

    3当前应重点突破的农业信息化建设领域

    3.1拓展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领域

    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是围绕推进现代农业的科学管理,全面建立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的目标而建成的系统[1]。3.1.1建设历程立项阶段。2010年1月7日提出建设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思路和工作任务。7月《关于建设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的请示》(浙农〔2010〕34号)得到浙江省政府的认可。在明确项目建设任务后,浙江省农业厅制定《浙江省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方案》,确定系统建设由厅产业处、农作局、土肥站和农业信息中心共同负责。试点应用阶段。浙江省农业厅组织浙江省农科院数农所等单位实施系统开发,并组织专家不断调整、完善系统的架构、功能。制定《浙江省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试点方案》,并根据农业区划、“两区一田”(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和标准农田)建设状况和农业信息化基础,确定长兴、平湖、海盐、诸暨、嵊州、衢江、龙泉、温岭、仙居等9个县(市、区)为系统建设试点。2011年8月8日—9日,专题部署系统建设试点工作。11月,浙江省农业厅组织以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潘德炉院士为组长,全国农技推广中心、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国土厅、浙江省测绘局等单位组成的专家组对系统开发与应用进行评估。推广普及阶段。浙江省农业厅对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实施顶层设计。2012年6月26日,联合浙江省林业厅、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和浙江省水利厅统一部署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举办2期全省性的系统操作培训。在集中建设期间,建立《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涉农部分)建设进展动态报送制度》,全面、准确掌握系统进展动态,并于9月27日,下发《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涉农部分)建设的通知》,督促建设进度,确保建设质量。在系统验收期间,浙江省农业厅制定《浙江省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涉农部分)建设工作验收方案》,组织专家组逐地验收,抽查测量“两区一田”项目上图入库信息与实地相符性。结果“两区一田”上图入库准确率高,账、表、图、实一致。3.1.2建设现状系统总体建设情况。据统计,目前已有11个市、83个县(市、区)建成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并通过验收,基本建成覆盖全省的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建立了信息系统基础平台,“两区一田”业务数据库,落实系统管护人员521人。“两区一田”上图入库情况。2010—2012年全省落实粮食生产功能区22.307万hm2,上图23.899万hm2。现代农业综合区137个创建点全部上图入库;主导产业示范区169个创建点,上图82个,其中,已认定的25个全部上图入库;特色农业精品园473个创建点,上图276个,其中,已认定的94个全部上图入库。全省100.867万hm2标准农田全部上图入库,2009—2011年标准农田质量提升的,已上图11.857万hm2。“两区一田”项目信息化应用情况。指导各市、县在建设地理信息系统过程中,按照业务系统渠道、项目内容、工作流程“三不变”原则和实现项目申报、审核、立项、创建、验收、评价的一站式管理要求,开展上图入库,落实相关管护工作。同时,按照“分级、协作、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由产业、农作、土肥、农业信息化等部门500余人组成的系统管护队伍,开展了2期全省性的系统建立、数据采集分析的操作培训。针对农民服务需求,组织开发并在吴兴区八里店镇、桐乡市石门镇等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试点触摸屏信息化服务系统,全面系统、集成“两区一田”、测土配方施肥、园区智能监控、专家咨询诊断、万村联网工程[2]、农产品电子商务、浙江农民信箱等信息系统,实现涉农服务信息的即查即得,受到农业“两区”建设现场会、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现场会与会代表的好评。3.1.3建设成效保障各级政府科学决策。通过网络化、可视化、实时化方式,管理以耕地为主的农业生产要素,展示“两区一田”建设进度、建设信息和建设成效,为农业应急指挥信息系统的建设奠定基础,为各级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保障。提高现代农业建设水平。通过对“两区一田”实施信息化管理,以及建设面积比对、卫星影像比对和区域分布比对等技术手段,实现对现代农业建设的动态监测、评价和预测预警,提高现代农业建设水平。提升涉农部门服务能力。以方便、快捷的方式为各级农业部门提供现代农业建设进展情况,便于全面掌握农业主体的建设需求,为农业部门开展信息、技术服务提供支撑,有助于提升为农服务能力和实际服务效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降低各级行政运行维护成本。系统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为支撑,改变了传统的农业业务管理模式,大大提高管理效率,大量节约人力、财力和物力,有助于降低行政运维成本。3.1.4主要经验在系统建设过程中,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整合资源,协调推进”的原则,积极落实以用促建。一抓组织领导。将系统建设工作列入对市级农业部门年度考核目标责任制,做到人员、措施、工作、责任“四到位”。市、县(市、区)农业部门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分工,落实相关责任,将系统建设任务列为重点工程,列入相关科室的年度目标任务。二抓资源整合。遵循“三不变”原则,整合农业产业、农作粮油、土壤肥料和农业信息化等部门资源,组织市、县(市、区)农业部门按照全省统一的标准共同开展系统建设。同时,与国土、测绘、通信等部门通力合作,形成各级、各部门共同参与系统建设的工作机制。三抓建设质量。找准业务需求,制定建设方案,组织系统研发,采集业务数据和开展系统验收等各个环节,严把系统建设质量关,确保系统满足现代农业管理要求。特别是在“两区一田”数据采集上,组织各地落实省定技术方案要求,认真核查业务属性数据是否完整,地理信息数据是否准确。四抓长效管理。对“两区一田”项目进行综合运维,项目申报、审核、立项、验收和评价等活动,全部通过系统实施信息化管理,不进入系统的不予立项或验收。同时,积极落实以用促建,通过开展数据采集分析、图件加工处理等培训,提高各级系统管护人员的业务水平,确保系统建设的顺利推进。3.1.5发展设想拓展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领域。在建设“两区一田”业务应用的基础上,逐步拓展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领域,研发测土配方施肥、农村土地流转、农业应急指挥、农机作业调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系统,建立全省农业系统“一张图”。推广应用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在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等设立触摸屏,普及园区智能监控、测土配方施肥和农业物联网等新型实用技术,加快系统建设成果转化,创新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提高“智慧农业”发展水平。建立省、市、县现代农业数据中心。以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的业务数据库为核心,统一数据结构、数据标准和数据接口,统筹建立省、市、县三级分布式农业数据中心,实现农业信息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形成一站式服务、多部门联动、全覆盖应用的现代农业数据中心网络体系。

第6篇:农业信息化工程范文

一、县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以县农业信息网为窗口,上联国家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站,横联涉农部门,下联村、农业大户、农业企业,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三电合一”服务模式,建设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系统,实现了县内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监管功能,大大提高了农业系统的科学指挥决策水平。

1、“三电合一”的服务模式

建成了电话语音系统。购置语音系统硬件和软件,建成了以一个语音工控机、三个人工坐席端组成的电话语音系统,可以同时接入3个转入人工电话,能够实现农民、服务人员、咨询专家三方同时通话。通过语音系统,实现了数据管理、数据交换、咨询服务、统计分析、录音记录、语音自动合成六大功能。

建设了农业技术数据库系统。接入了网通2条100兆光纤,建设了农业信息数据库和农业语音专家数据库,其中农业信息数据库分为农业实用技术、价格行情、供求信息、农产品展销等九大数据库板块,建成了农业语音专家数据库。定期更新数据库,不断丰富完善本地数据库信息。

制作了广播电视节目。将农民急需的科技、价格、供求等信息和电话咨询中反映的共性、热点问题与电视台合作制作专题节目,定期播放。

2、建设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

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是在“三电合一”信息平台基础上发展建立的,集农业信息网门户系统、农产品检验检测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时监管系统、农业专家视频咨询系统、电话语音系统、安全运维系统六大系统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信息系统。具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时监管、农业专家视频咨询、信息采集、综合信息查询、电话语音查询等多项功能。监管系统运行至今,各检测室已累计检测农产品样品2328个,合格率达到95%以上。

建成“一个中心,五个系统”:一个中心是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中心,包括系统机房、监控室、专家咨询室等;接通百兆光纤2条,配套LCD大屏幕监视墙1套、指挥坐席1处、服务器8台套等先进设备;五个系统是:农业信息网门户系统;农产品检验检测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时监管系统;农业专家支持系统;安全运维系统。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监管功能,加强了农产品质量检测的监管力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应急指挥力度,大大提高农业系统的科学指挥决策水平。

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室20个。在9乡镇(街道)、主要农产品生产企业、基地新建检测室20个,配套电脑及农产品速测设备。实现了农产品检测数据即时上传、检测管理、数据分析、基础资料管理等功能。

建成村级农业信息服务点55个。在9乡镇(街道)、主要农产品生产企业、基地、社区、农资店新建农业信息服务点55个,配套电脑及相关设备。农业专家支持系统综合了大量农业专家的经验,经过智能化、综合性的信息决策处理,为农业生产提供高水平的信息和决策服务。农民可通过电话、互联网等方式与农业局的有关农业专家就相关科学技术、栽培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视频语音交流,并可开始视频会议、进行网上培训、视频点播、视频直播等服务。

3、加强了农业信息网站管理

改版了政务公开版面。根据推进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统一部署,结合工作实际,设计制作了农业局政务公开版块,将涉及农业的优惠政策、办事流程、粮棉菜管理技术及领导分工、机构职责、联系方式等信息上传网站中,保障社会公众对农业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进一步促进了机关工作的公开、公正、规范和高效运行。网站自开通运行以来共信息3万余条,解答农业疑难问题千余个,特别是专家咨询系统受到了农民的欢迎。

二、存在的问题

我县的农业信息化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市场供求、价格、科技等方面的信息还不能完全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还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问题:一是一些群众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还比较淡薄;二是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落后,不能满足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三是农村缺乏信息专门人才;四是资金投入不足,影响农业信息化建设进程。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抓认识,为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奠定思想基础。开展农业信息知识宣传和教育,增强各部门及农业生产经营者的信息化意识,提高他们对农业信息化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以观念的更新、思想的解放来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建设。

第7篇:农业信息化工程范文

关键词:建设;农村;科技;信息化

二十一世纪是社会高度信息化、经济高度知识化的时代,实施农业科技信息化是我国农业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和推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重大举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在广大农村全面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农村和农业科技水平,增强农民科技意识,使科学技术成果有效地得以转化,从而增加粮食单产和质量,提升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致富,从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但是,如何才能有效地将科技知识输送到农业生产第一线,也就是如何通过信息化这一载体的有效实施,全面加强农村科技工作,推动农村迅速奔小康,这是农村面临的首要问题。“农村要致富,先修科技信息路”。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对持续稳定地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几年来,全国许多地区在实施农村科技信息化工作上进行了有效探索,在科技服务、示范、推广网络建设和解决农村科技下乡入户问题上进行了大胆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就如何作好农村科技信息化工作与大家进行探讨和交流。

一、什么是农村科技信息化?

农村科技信息化是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全过程的科技化、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作为支撑装备现代农村产业,以数字农村作为核心和主要表现形式支持农村经营管理,以信息科技服务体系作为依托更有效、更合理地开发利用各种农业资源,提升农村的现代化水平,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科技为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腾飞注入了活力,提供了动力,信息化为科技插上了翅膀,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技术保障、智力支持和快捷、畅通的信息高速路。

二、如何建设农村科技信息化?

信息化对农村来说,是一项全新工作,如何把握机遇,因势利导发展农村科技信息化,进而形成农村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

首先,加强领导优化环境。

农村科技信息化体系建设是一项需要行政推动和全社会参与的系统工程,只有举全社会之力才能实现建设目标。将“农村科技信息化体系建设”列入经济建设大事之一;加强领导,创新机制,优化环境。

其次,以农村科技信息化为核心,打造科技综合服务体系。

通过几年来一些地区的实践我们体会到,铺架产学研合作之路,提升农村科技信息服务档次,必须建立健全科技服务网络及功能完善的科技示范网络,才能实现技术到位、示范到位、推广到位;只有科技信息真正落实到生产第一线并发挥典型引路的作用,才是科普和成果转化最有效的途径。按照“围绕财源抓经济、突出项目求发展”的指导思想,我们以经济建设为核心,以科技进千家万户为重点,打造科技综合服务体系,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再次,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全面实现农村科技信息化。

要想真正长期持续、稳定有效地将科技信息输入农村,只有实现农村信息化,才能满足农民的信息需求,从而实现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

1.科技信息网络基础条件的建设

一是硬件建设。首先建设信息网络平台。各涉农部门及乡镇与县、市信息网络平台的连通,使农村科技信息化具备硬件基础,使农民长期获得农业科技信息的渠道得以拓宽,农业科技的作用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二是应用软件。开发科技成果推广网、电子政务网站、信息数字化管理通用系统软件、信息网络内部的网络通讯系统、信息数据库系统等。

三是网络连接。实现省、市及各级行政部门政务信息网络平台,横向联接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中小学校,下联各乡镇,外联互联网的广域网络,实现政务信息网、国际互联网、内部城域网络相互融合、“三网合一”的信息网络。

四是农村科技信息网络平台内容。农村科技信息网络平台建设,从科技信息指标体系标准化、科技信息系统开发标准化两方面入手,解决科技信息系统的数据和信息的兼容与共享,模块划分、系统安全、数据校验及出错处理等过程和方法的规定。

2.农村科技信息网络要实现的目标

农业科技信息化工作主要是以搭建完成的信息网络平台为网络基础,建立农业产供销信息平台、农业科技信息平台、农业专家系统、农业服务热线、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以及农业预测预报系统,同时建立农田基本信息数据库系统,组成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工程的主体框架。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在传统的农业生产基础上形成各技术部门的统一服务平台。

3.农村科技信息网络建设的具体内容

3.1农业信息网络系统

这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一项主要工作,系统内部的各乡镇、村屯、农场生产队,可以在网络内部实现远程查询,田间肥力、墒情、苗情、杂草及病虫害监测,从而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3.2农业信息化中心平台

平台的主要功能是各种系统软件的服务器,通过认可协议对系统进行查询,对专家系统进行咨询,以及各种数据库的建设。

3.3农田基本信息数据库系统

数据库是农田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来源于地理背景、本地调查、实时农田采集、以及经济的数据。

3.4农业产供销信息平台。为农民提供农产品的产供销信息。

3.5农业科技信息平台。为农民提供科技方面的相关信息。

3.6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平台。

3.7农业预测预报系统。实现农业生产、销售,农业生产资料等信息的预测和预报。

3.8乡镇、村屯终端。在农民集中的乡镇、农场设立一个电子触摸设备,让农民免费得到信息;同时为无力购买计算机的农民设立电子查询室。在每个村屯至少设立一个信息点,配备一名信息员、一台计算机以及相关的配套设备,对每个信息员进行专业的技术培训,使信息员承担信息收集和信息传达的双重任务,让农业信息化工程真正的为农业生产发挥作用。

4.农村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实施的制约因素

农村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因素:一是由于资金不足因素,乡镇通村入户及相应配套设施还无法解决;二是农村科技人员的科技水平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尚待进一步提高;三是须对农村信息化工作进行必要的整合,减少重复投入造成的浪费;四是农民的科技培训具有长期性和必要性的特点。

目前,要想方设法筹措资金的同时,进行工程建设。在解决村屯终端及入户问题上,优先发展有条件的村屯及种植大户,可由财政实行先投后收、给一定补贴刺激的鼓励政策,使工程逐步得以实施。

通过保障体系及网络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农村科技信息化从内容、到实质必将得到迅猛的发展,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农民将增收,农民生活必将得到极大的改善,农村必将会快速奔向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积极探索农村信息化建设特色之路.湖北省科技厅.

第8篇:农业信息化工程范文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的小康,但农村还有1.28亿贫困人口。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实现农业现代化、繁荣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成为新时期中央和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其中,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

我国农业生产经营已经基本转入市场经济轨道,但是,以农户为主体的农业生产经营着经营者经营规模小、地域分散、文化水平低,自身收集、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很低。产值的高低不仅取决于经济投入,也取决于信息流量。如果信息不畅,就难以准确地形成有关成本、风险和收益的预期。生产的盲目性,必然导致产品供给偏离社会需求目标和产品结构的低效,造成生产的大起大落和买难卖难交替出现的后果。如前些年的“贵州西红柿滞销”、“海南香蕉卖难”、“广东白菜卖不出埋在地里作肥料”等都严重影响了农民的脱贫致富。农业经济是多因素多变量的复杂系统,农产品作为一种经济物品具有相对有限性,存在稀缺性问题,这使得农业生产活动面临着诸多的不确定性,而信息正具有消除不确定性的功能。

二、资料分析

在信息经济学中,信息是传递中的知识差,存在价值,能够使决策者改善决策环境而获得预期收益。信息可以按以下两种标准划分:

(一)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

完全信息是指人们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能拥有任何希望获得的信息,信息在参与这之中不受任何形式阻滞而广泛及时的传播。但在现实环境下,由于各种主观客观因素的影响,信息的交流和有效传播都会受阻碍,因此参与者对于某种经济环境状况的知识是不完全的。不完全信息是绝对的,完全信息是相对的。

(二)对称信息和非对称信息。

对称信息是指某种相对应的经济人关系中,对应双方都了解对方所具备的知识和所处的经济环境。非对称信息就是在相互对应的经济人之间不做对称分布的有关某些事件的知识或概率分布,与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多种社会因素有关。在经济关系中,如果某些市场参与者对于另外一部分市场参与者具有某些信息优势,就自然产生了对信息劣势的市场参与者的有利地位,由此形成市场权利构成构成的垄断的根本基础之一。

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市场参与者掌握的信息不完全、不对称是正常的。然而问题在于在农业信息关系中,农民在信息系统中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这导致农民在农业生产及农产品交换过程都蒙受严重的损失。

三、研究意义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生产技术和农产品市场。农技的推广依靠信息传播,而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也取决于信息传播的范围与质量。信息不仅对经济决策有重要意义,并且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资源和独立的生产要素。综合地讲,农业信息传播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

(一)信息传播使生产者明确生产方向。

市场信息的利用能使生产经营组织内部的不确定因素减少,增强决策的可行性,使生产经营主体能提供消费主体期望的产品和服务,免除生产经营者生产经营的盲目性,降低原材料消耗,减少人力、物力和资金等资源的损失和浪费,使社会劳动成本降低到最低水平。

(二)信息传播提高了经济效益。

农业技术的进步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增强经济效益。农业技术进步不仅依赖于农业技术的创新,也依赖于农业技术的扩散。技术的扩散首先取决于信息的传播,信息的有效传播有助于技术进步在更大范围内的实现。

(三)消除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超额利润。

由于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交通闭塞,信息接收量少,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处于信息弱势地位。“2008年农业局对若干种农产品从底头到大城市超市的价格调查,具体验证了“两头叫、中间笑”的问题。如寿光农民卖的一种西红柿1.42元/斤,北京超市4.70元/斤,中间环节拿走了3.28元/斤。”如果农民能及时获得市场信息,就可能打破这种信息不对称,消除超额利润,使处于信息弱势地位的农民的收入得到提高。

(四)有效配置资源。

资源配置有效指的是稀缺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而信息有效是市场资源得以有效配置的前提条件。在农业生产销售过程中,存在着不少没被充分利用但却有潜在利用价值的资源,即闲置资源。闲置资源价值的发现可能是由于新的需求的产生,,也可能是由于只是技术的进步,使得资源的开采利用价值上升。而潜在价值的实现有两个途径:(1)发现新的市场需求,需要通过信息的传播;(2)技术进步,也表现为生产技术的扩散,也依赖于信息的传播。

总之,市场信息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能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上对经济运行主体的经济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在提高微观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整个社会的宏观经济效益。

四、推进农业信息传播的政策性建议

农业信息传播的核心在于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农业信息化原则是效益,最基本的问题是找到信息化对当地发展提供什么机遇。针对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开展农业信息传播工作。

(一)政府信息资源配置。

当前中国信息化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农业产业综合生产力较低,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信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农业信息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公共产品”这一特性。因此在农业信息传播过程中,政府处于基础地位。政府首先要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通过这个信息服务体系,制定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营的发展目标和整体规划以及信息采集、加工、传播和等环节的标准。其实,农村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带有公益性质、投入大而回报期长,直接受益者为农民的工程。但这对于农户个体显然不可能在信息方面有大的投入。因此需要依靠各级政府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在实行中重视农业信息补贴问题。最后,政府应营造有利于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外部环境,促进全社会对农业信息化的持续、稳定投入,达到提高社会信息化福利目标;规范各类信息化建设活动,保护社会公共利益以及广大农民的利益,制定信息化发展急需的法律、法规条文。

(二)商业运行模式。

农业信息化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只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显然是不现实的。农业信息具备成为商品的经济条件,且成本集中于它的原始拷贝成本,可以以低增量成本大规模生产拷贝,因此存在巨大的商业机会。商业运行模式的引入有助于提高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服务的社会化水平,可弥补国家在农业信息建设和发展中的不足。因此应当整合资源、政企互动,主张多特色特色、多手段的商业运行模式。

1、通讯公司的商业运行模式。

电信运营商利用自身优势,可以提供通畅的信息化平台,促进信息服务的多样化,对于农业信息化具有直接的拉动效应,我们以 “天府农业信息网”为例:

“天府农业信息网”是中国联通四川分公司在四川省内建立的以手机短信为主要信息传播方式的综合性信息传播网络。“天府农业信息网”在全省1000多个乡镇建立了信息工作站。每个信息工作站配备一名信息员,赋予所有信息员在天府农业信息网上传下达信息的权利,使他们可以在获取网上信息以后以短信的方式为工作站所在地区的所有联通手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同时也可以把农户的经营信息转发到网上,供全省、甚至全国相关农户查询。

农民加入“天府农业信息网”的成本并不高,而从通讯公司角度考虑这个项目的运行成本,也是一种可持续、可盈利的商业模式。这种“无线通信+互联网+信息站”的独特运营模式结构是农业信息化中的一次创新。

2、农企合作模式。

农业信息化过程中涉农企业起到了模范作用。企业联结农户与市场,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以技术培训的方式提供信息,有益于农户在生产中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在农产品销售阶段,企业利用信息化优势把握市场价格,采取比市场收购价略高的价格进行收购,一方面确保农户利益,另一方面确保企业下一季度的货源,企业和农户在合作上实现“双赢”。

由于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加工、储运、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等方面都有明显优势,同时,农民按照标准化要求生产出来的优质原料通过加工变成高质量、高档次的产品,从而赢得市场,提高经济效益。只要能建立其合理的利益机制,真正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此模式对市场化具备很强适应性。

商业运行模式下的农业信息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信息资源的外部效应是导致其市场非效率的一个重要原因。政府应通过法律、行政等手段保护商业性质农业信息的产权,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农业信息的传播运营,实现信息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和高效率。

(三)与教育信息化有机结合。

在基础设施较落后的地区,如西部欠发达省份,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通讯设施特别是网络计算机普及率低,实现信息进村进户,突破农业信息“最后一公里”变成了一个瓶颈问题。

借鉴甘肃省金塔县首创的金塔模式,笔者认为可以依托“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两个已经初步建立的信息化工程,解决基础设施落后地区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通过整合现有的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可以充分利用乡村学校远程网络教育的人才和设备资源,以较少的投资,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作为连接千家万户的纽带,来解决农村信息进村入户难的问题。这样,政府便可以以较低的投入,搭建农村信息化平台,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快速传送信息的条件。

五、结束语

现代信息技术正逐步地向农业渗透,农业信息化将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和关键,同时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应该说,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了较大成果,但我们仍应该继续研究,探索出能够大范围推广、能够深入到更广大农村的信息化模式,真正使农民脱贫,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顺利进行。

(作者:陈佳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研究方向:金融学、经济学;郭青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税学院,研究方向:税务。)

参考文献:

[1]陈建斌,郭彦丽.信息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7.

[2]秦向阳,潘瑜春,李瑾等.中国农村信息化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

[3]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10.

第9篇:农业信息化工程范文

近年来,我国农业信息化工作有了较大进展,全国各地在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政策与资金扶持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从大多地区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状况来看,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是农业信息网络推进到县、乡后,如何进村入户遇到了障碍,农业信息得不到广大农户充分有效的接收和利用。虽然自我国启动农业信息化工程以来,各地农业信息系统的硬件建设比较理想,但是政府在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和促进信息利用方面的工作明显滞后。多数农业基层职能部门在指导农民生产经营时都将工作重点放在前期的宣传引导上,而对生产中期的技术指导和后期的农产品销售信息服务做的远远不够,导致“旺销?D扩种?D卖难”怪圈现象反复出现,部分农民采用“逆向思维”决策即政府鼓励多种植什么就不种或少种什么,这些现象表明农业信息服务质量和农民信息素质都亟待提高。

信息是市场的灵魂,市场经济是由信息引导的经济。我国以千家万户为主体的农业生产要适应国内国际统一的大市场,必须有成熟的市场信息传播机制做支撑。农户作为农产品的生产主体及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的源头,强化对农户的信息服务,提高农户生产经营中的信息运用水平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政府的农业信息化基础工作,只有在农业信息作为一种要素在生产经营中得以应用时才会体现其价值,当前提高农业信息局域网和信息资源的应用效率应是农业信息化工作的一个重点问题。本文在对河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状况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尝试以农户为中心,从外界信息服务和扩大信息需求两方面,探索解决农业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

二、发展农户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一)农户信息化的基本内涵

农户信息化是在农村全面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过程中,通过让农户参与信息化活动,使信息化渗透到农户生产、经营、消费、学习等各个具体环节,从而极大地提高农户生产效率和生活水平,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户信息化强调的是增强农民对信息的接收、分析和运用能力,而不是强调农户信息方面的硬件建设,在目前我国多数农户并不富裕而且经营规模小且分散的条件下,单纯追求农户的信息设备建设既不现实也不经济。

(二)发展农户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1.农户信息化有利于农民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农业市场化要求我们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去认识农业发展过程,运用市场机制连接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并处理好生产、分配和消费间的关系,这一切都要依靠充分的市场信息。因而,农户作为我国农业市场中主要的市场主体,农户信息化无疑会加速农业市场化并促使农民更好地认识市场并适应市场。

2.农户信息化有利于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目前我国农业类网站上有大量的良种选育、合理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信息和市场信息,互联网不仅可帮助农民找到“商机”,而且可使农民足不出户便可得到专家指导,增加生产效益,从而加速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

3.农户信息化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障碍主要是劳动力自身素质低和掌握的就业信息少。农户信息化可让农民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提高自身素质,更有利于农民获得广泛的尤其是跨地区的就业信息,能有效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4.农户信息化有利于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农户信息化是农业信息化的一部分,农业信息化应以政府信息化为基础、以企业信息化为依托、以农户信息化为导向。农业信息化应是一个信息技术在农业中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而农户信息化会直接提高信息技术在农户生产经营中的运用程度,有效地提高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加速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

三、发展农户信息化面临的问题

(一)农民综合素质较低

众所周知,我国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2002年我国农村小学与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75.04%,高中文化程度的占5.46%,大专以上比例仅为0.66%,农村的文盲率达到11.5%。我国目前还存在一个令人十分担忧的问题,就是还有大批文盲不断产生,这对未来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的整体提高十分不利。农民综合素质较低主要体现在文化水平低和科技素质低,这从两方面直接影响农民的信息素质:一是直接限制了农民对信息技术和网络知识的学习能力;二是信息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产品,需要较高的分析理解和利用能力,而较低的文化知识水平限制了农民理解信息的能力,导致了信息运用水平低下。

(二)农民信息意识淡薄

所谓信息意识是指人们对信息做出的能动反映,具体表现为对信息敏感,遇到问题时知道并善于依靠信息进行判断、分析和决策。信息意识是人们搜集、处理、分析、利用信息能力的前提和基础。由于农村文化落后、经济落后、信息化程度更落后的社会环境对农民信息意识的影响,致使除沿海地区和农产品出口较多地区农民的信息意识较强外,大多数地区农民的信息意识淡薄。农民的信息意识呈现出一定封闭性,主要表现为情报嗅觉迟钝,对网络信息这种新生事物持怀疑和不信任态度,认识不到信息的巨大作用,缺乏应用信息的积极性。

(三)信息获取成本较高

农民的收入水平与信息应用水平是息息相关的,各种信息获取手段的费用需求减缓了信息进入农户的步伐。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2003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622元,人均现金收入1721元,加上我国农户经营的土地规模小且分散,导致农民购置设备上网不仅不现实而且不经济,采用电话获取信息虽然方便但费用普遍较高,而通过电视、板报、传单等方便且节省费用的获取信息方式大都不能满足农民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的信息需求。

(四)信息资源状况较差,信息实用性不高

从笔者对河北省农户的调查来看,广大农民迫切需要准确的农产品生产状况、未来价格趋势预测、农产品生产风险预警等方面的信息。而网络信息资源中除政府部门的农业信息网站比较规范外,其他网站由于各自为战和管理方面的原因,信息具有一定的自由性和随意性,使信息资源的质量和精确度降低。这既增加了农民获取信息资源的难度,也使农民对网络信息的可靠性、权威性和利用价值产生质疑。目前,全国虽有农业信息网站2200多个,但是网上综合性的信息多,专业性的信息少;简单堆积的多,精心加工的少;交叉重复的多,有特色的少;尤其是缺乏有价值的信息分析和对未来农业经济形势的预测,不能较好地分析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状况,使一些农业信息对农民的生产经营不具有指导性,这些都阻碍了农民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五)农村信息服务水平较低

我国农户自身满足其信息需求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因而他们需要一个健全、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的帮助。而目前我国缺乏为农户提供信息服务的较完善的服务体系,有的地区虽然政府的农业信息网络已延伸到乡级,但是信息如何进村入户却是面临的共同难题。一般农民的信息来源主要是依靠广播、电视、集市和邻里传播。除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之外,基层信息服务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同时,我国信息化法规不健全、信息服务管理不规范也是农村信息服务水平低的成因。

四、农户信息化的实现途径

实现农户信息化应主要发挥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扶持作用。各级政府应重视农户信息化的建设并把它提上议事日程,从财政上给予大力支持以提高对农户的信息服务水平,同时要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并着重培育农户的信息需求。

1.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农业信息人才队伍。拥有高素质的信息人才是搞好信息服务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我国农业信息人才比较缺乏且现有人才结构不够合理,因而迫切需要培养一批适应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要求的农业信息人才,造就一批有信息搜集、信息识别、信息加工、信息应用、信息反馈和预测分析能力的信息人才队伍。除重点培养高素质农业信息专业人才外,还要着重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使农业技术专家同时也是农业信息专家,让他们在农户信息化过程中引导农户、帮助农户并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2.建立完善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我国政府的农业信息网络大多已延伸到县级,少数地区已延伸到乡级,但是在县或乡与农户之间却出现“断层”,因而建设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的重点应是采用乡级建立信息服务点、村级培养信息员的方法,健全乡(镇)、村两级信息传播网络。要充分发挥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积极作用,使之把农业信息服务作为自身的重点服务内容,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农业信息网络的信息传播优势,并充分调动涉农企业、农产品经纪人、农广校、村干部、农村信息员的积极性,使各方面密切合作形成集信息收集、加工、、服务于一体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为解决农业信息进村入户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3.因地制宜地采用多种手段送信息进村入户。信息的进村入户要视各地信息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采取适当的信息传播手段,决不能不顾乡村、农户的现实条件一味地要求农民上网。应从农村的现实出发,采用高科技信息技术结合农村、农民的需求和习惯,逐渐探索一个便捷、廉价、实用的送信息进村入户的途径。河北省在这方面已先行一步,探索出多种经济实用的信息入户方式:一是电波入户。河北省已有120个县农业局建立了信息中心,收集、分析农业信息并制成电视片,通过电视台定期播放。二是热线电话。县农业局建立农业信息库,利用语音转化功能,自动回答农民问题。三是手机短信。沧州市、衡水市农业局已为移动用户开通传送农业信息短信业务。四是电话上网。值得关注的是河北省藁城市的“三电一厅”模式,即通过电脑、电话、电视和农业科技展厅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该模式已得到农业部认可并拟在适合地区推广。

4.加强对农民的系统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政府应增加投入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大力提高农民获取信息的能力,并着重培养农民的3个现代意识:一是现代的科技意识,即让农户具有学科技、用科技、走科技兴农之路的意识。二是现代的市场意识,即让农户具有学习市场经济知识、掌握市场动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的意识。三是现代的信息意识,即让农户具有愿意为信息投入、注重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的意识。同时,要大力提高农民信息素质能力,让他们具有信息收集、信息应用和信息反馈的能力和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