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药污染产生的原因范文

农药污染产生的原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药污染产生的原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药污染产生的原因

第1篇:农药污染产生的原因范文

在现代农业中,主要是通过使用人工合成的有机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这对于不断增长粮食和果蔬生产无疑是作用巨大。但如果使用不当,就会污染环境,人类遭受农药的危害大多是通过进食被农药污染的食品造成的。

化学农药的重要危害是化学农药在粮食和果蔬上未完全降解的残留物对人畜的直接毒害,食用农药残留特别是有机磷农药残留严重超标的粮食和果蔬,会直接危及人体的神经系统和肝肾等重要器官,甚至引起急性中毒而致死。长期食用受污染的粮食、果蔬,残留农药在人体内蓄积到一定程度后,会导致一些慢性疾病,如癌症、动脉硬化、心血管病、胎儿畸形、死胎、早夭、早衰等疾病。

一、农药残留

农药残留问题是随着农药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而产生的。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化学农药年产量近200万吨,约有1000多种人工合成化合物被用作杀虫剂、杀菌剂、杀藻剂、除虫剂、落叶剂。这些农药的大量施用,造成一些农药污染问题,对人体健康形成了威胁。

目前使用的农药,有些在较短时间内可以通过生物降解成为无害物质,而一些有机氯类农药却难以降解,是残留性强的农药。农药可能进入粮食、蔬菜、水果、鱼、虾、肉、蛋、奶中,造成食物污染,危害人的健康。

粮食、果蔬农药残留超标,人在农药中毒后会出现头晕、头痛、腹痛、食欲减退、视觉模糊、恶心、呕吐、多汗等症状,重度中毒者还会出现胸部有挤压感、肌肉颤抖等,严重的可出现脉博、呼吸加快及潜质昏迷症状。同时残留农药在人体内蓄积,超过一限度后会导致一些慢性疾病。

二、农药残留和污染

各类农药并非都有残留毒性问题,同一类型不同品种的农药对环境的危害也不一样。农药的不同加工形式对农药在作物表面上的铺展和覆盖能力,对喷出的药液(或药粉)能否稳定地粘着在作物表面上,以及对农药能否穿透植物表面角质层又不致很快散失等都会产生影响,从而使农药对作物污染的程度产生差异。此外,农药的不同剂型在土壤中流失、渗漏和吸附的物理性质并不相同,因而它们在土壤中的残留能力也有差异。

农药污染主要是有机氯农药污染、有机磷农药污染和有机氮农药污染。人从环境中摄入农药主要是通过饮食。植物性食品中含有农药的原因,一是药剂的直接沾污,农作物直接使用农药制剂后,渗透性农药主要粘附在粮食、果蔬等作物表面,内吸性农药可进入农作物体内,使作物产生药物残留。粮食、果蔬等食品储藏期间为防止虫害,抑制成长而使用农药也可能造成农药残留。二是环境中农药残留被一些生物摄取或通过其他方式吸入后累计于体内,造成农药的高浓度储存,再通过食物链转移至另一生物,经过食物链的逐级富集后,若食用该类生物性食品,通过食物链和生物浓缩可使生物体内的农药残留提高至几千倍,甚至几万倍,进而影响人体健康。

三、农药污染的广泛性

为了防治植物病虫害,全球每年有几百万吨化学农药被喷洒到自然环境中。每年使用的农药,实际发挥效能的仅很少,大部分都散逸于土壤、空气及水体之中。环境中的农药在气象条件及生物作用下,在各环境要素间循环,造成农药在环境中重新分布,使其污染范围极大扩散,致使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体内都含有农药及其残留。我国是世界农药生产和使用大国,且以使用杀虫剂为主,致使不少地区土壤、水体及粮食、蔬菜、水果中农药的残留量大大超过国家安全标准,对环境、生物及人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四、农药分类及危害

所谓农药是指在农作物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及加工过程中,用于防止有害生物和调节植物生长的药物。目前,实际生产和使用的农药品种上千种,绝大多数为化学合成药物,大体分为两类。

(一)有机农药

可分为有机磷农药、有机氯农药、有机氮农药、有机硫农药、有机金属农药,以及含硝基、酰胺、腈基、均三氮苯等基团的有机农药。我国使用的有机氯农药主要是六六六和 DDT。这些化合物性质稳定,在土壤中降解一半所需的时间为几年甚至十几年。它们可随径流进入水体,随大气飘移至世界各地,然后又随雨雪降到地面。

(二)无机农药

无机农药应用的品种已经很少。在一些地区使用的无机农药主要是含汞杀菌剂和含砷农药。汞制剂一般性质稳定,毒性较大,在土壤和生物体内残留问题严重,目前我国及许多国家已禁止使用。亚砷酸类化合物对植物毒性大,曾被用作毒饵以防治地下害虫。,但因防治面窄、药效低等原因,而被有机杀虫剂所取代。

五、减少粮食和果蔬农药残留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管理,健全和完善农药使用标准

为确保广大消费者吃上放心食品,呼吁有关部门实施流通领域食品准入制度,由有关部门采取监督和抽查的方式对粮店、蔬菜、水果批发市场,售前是否存在农药残留量进行检测。

(二)限制高毒性、高残留农药的使用范围

由于新陈代谢和人体自身所具有的免疫力,一般食用了有农药残留的粮食、果蔬,不会立即有反映,但如果食用了“甲胺磷”、“1059”等禁用剧毒农药的粮食和果蔬,人体内硝酸盐就会变成亚硝酸盐,成为致癌物质,这种积累性中毒对人体危害极大,这种农药严禁使用。

(三)提倡使用无公害农药

逐渐淘汰传统剧毒农药,使用高效、无毒、无残留、无污染的无公害农药,从根本上杜绝农药残留,保障食品的安全性。

(四)采取科学方法去除粮食、果蔬中的农药残留

第2篇:农药污染产生的原因范文

1.农药的发展概况

农药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即天然药物时代(约19世纪7O年代以前)、无机合成农药时代(约19世纪7O年代至2O世纪4O年代中期)和有机合成农药时代。

2.我国化学农药污染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药使用品种多、用量人,其中70%~80%的农药直接渗透到环境中,对十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农产品造成污染,并进一步进入生物链,对所有环境生物和人类健康都具有严重的、长期的和潜在的危害性。

我国“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确立以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也存在化学农药用量过大,一些地区单纯依赖化学农药治虫防病等突出问题。我国白1983年始限制了有机氯的生产和使用,有机氯对环境的污染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善,但在原有机氯重污染区,还将出现局部的、间歇性污染。

我国化学农药生产企业的规模、设备和技术力量比较落后,化学农药品质还不能令人满意。近十儿年来,化学农约品种虽然发生了较火的变化,开发了不少新品种,但整体上还是以老的传统品种为主体,各类化学农药品种比例不合理、产品显老化、剂型单调。

在我国,杀虫剂1化学农药的70%以上,而其中高毒害杀虫剂有机磷又占70%以上;原约产量达万吨以上的品种有l2个,其中杀虫剂l1个,除草剂1个。农约剂的开发与国外相比尚有很人的差距,在美国,原约与制剂之比为1:36,也就是说一种农药往往有36种制剂,日本为l:30,而我国仅为l:5,开发的余地很大。

3.农药的危害

3.1农药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农药既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又是对生物体有害作用的化学物质,即具有毒物的属性。农药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三条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中毒,其中包括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等。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有误服、误食、食用不卫生的水果,蔬菜和不注重个人的清洁卫生的情况而引起药物性中毒,而有些农药能溶解在人体的脂肪和汗液中,特别是有机磷农药,可以通过皮肤进入人体,危_害人体的健康。

急性中毒多发生于高效农药,尤其是高毒有机磷农药和氨基甲酸农药。这两种农药急性中毒都引起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多汗且无力等:严重则昏迷、抽搐、吐沫、肺水肿、呼吸极度困难、大小便失禁、甚至死亡。慢性中毒是经常连续、吸入或皮肤接触较小量农药;使毒物进入人体后逐渐发生病变和中毒症状。此过程一般发病缓慢,病程较长,症状难于鉴别,也往往被人们忽略。我国除农药研制,生产人员外,因运输、贮藏和使用接触农药的人数达几百万之多,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又因农药使用人员的自我保护设施和自我保护意识较差等原因,引起药物中毒,危害生命。

3.2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在科学发展的今天,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尤为严重。这是为什么呢?其中就包括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可从本底值标准和农药卫生标准或生物标准两方面来理解农药污染。如果污染物的含量超过本底值,并达到一定数值就称为污染。污染物浓度超过卫生标准或生物标准,一般称之为污染或严重污染。这些都危害着人体健康,危害着生物和环境。

3.2.1农药对水环境的污染

3.2.1.1水体中农药的来源途径

水体中农药的来源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向水体直接施用农药;含农药的雨水落入水体;植物或土壤粘附的农药,经水冲刷或溶解进入水体;生产农药的工业废水或含有农药的生活污水等都时刻危害着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不利于水生生物的生存,甚至破坏水生态环境的平衡。

3.2.1.2农药污染对水环境的危害

在有机农药大量使用期,世界一些着名河流,如密西西比河、莱茵河等的河水中都检测到严重超标的六六六和滴滴滴。有时为防治蚊子幼虫施敌敌畏,敌百虫和其他杀虫剂于水面;为消灭渠道、水库和湖泊中的杂草而使用水生型除草剂等造成水中的农药浓度过高,大量的鱼和虾类的水生动物死亡。还在一些农药药夜配制点有不少药瓶和其他包装物,降雨后会产生径流污染,施药工具的随意清洁也造成水质污染。

3.2.2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3.2.2.1土壤中农药的来源途径

农药进入土壤的途径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农药直接进入土壤包括施用的一些除草剂,防治地下害虫的杀虫剂和拌种剂,后者为了防治线虫和苗期病害与种子一起施入土壤,按此途径这些农药基本上全部进入土壤;第二种是防治病虫害喷撒农田的各类农药。它们的直接目标是虫、草,目的是保护作物,但有相当部分农药落于土壤表面或落于稻田水面而间接进入土壤。第三种是随着大气沉降,灌溉水和植物残体。

3.2.2.2土壤农药对农作物和土壤生物的影响

土壤农药对农作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和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农药而降低农产品质量。农作物吸收土壤农药主要看农药的种类,一般水溶性的农药植物容易吸收,而脂溶性的被土壤强烈吸附的农药植物不易吸收。

在前苏联的实验资料中显示水溶性农药乐果很易被莴苣,燕麦和萝f、等作物吸收,作物与土壤中农药浓度之比为5.3—4.8。植物对乐果的吸收系数是很高的农作物还易从砂质土中吸收农药,而从粘土和有机质中吸收比较困难。蚯蚓是土壤中最重要的无脊椎动物,它对保持土壤的良好结构和提高土壤肥力有着重要意义。但有些高毒农药,比如毒石畏、对硫磷、地虫磷等能在短时期内杀死它。

除此之外,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是人们关心的又一个农药对微生物总数的影响,对硝化作用、氨化作用、呼吸作用的影响。而对土壤微生物影响较大的是杀菌剂,它们不仅杀灭或仰制了病原微生物,同时也危害了一些有益微生物,如硝化细菌和氨化细菌。随着单位耕地面积农药用量的减少,除草剂和杀虫剂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进一步地消弱,而杀菌剂对土壤微生物的负面作用将会更加地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3.2.3农药对大气的污染

由于农药污染的地理位置和空间距离的不同,空气中农药的量分布为三个带。第一带是导致农药进入空气的药源带。在这一带的空气中农药的浓度最高,之后由于空气流动,使空气中农药逐渐发生扩散和稀释,并迁离使用带。此外,由于蒸发和挥发作用被处理目标上的和土壤中的农药向空气中扩散。由于这些作用,在与农药施用区相邻的地区形成了第二个空气污染带。在此带中,因扩散作用和空气对流,农药浓度一般低于第一带。但是,在

一定气象条件下,气团不能完全混合时局部地区空气中农药浓度亦可偏高。第三带是大气中农药迁移最宽和农药浓度最低的地带。因气象条件和施药方式的不同,此带距离可扩散到离药源数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远。

农药对大气污染的程度还与农药品种、农药剂型和气象条件等因素有关。易挥发性农药,气雾剂和粉剂污染相当严重,长残留农药在大气中的持续时间长。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风速起着重大作用,高风速增加农药扩散带的距离和进入其中的农药量。

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但造成了土壤、大气和水资源的污染,同时,在动、植物体产生了化学农药的残留、富集和致死效应,已经成为破坏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农业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而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在农业生产中,应该充分发挥农田生态系统中业已存在的害虫自然控制机制,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生物防治和其他有效的生态防治手段,尽可能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4.农药污染的特点

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毒化大气、水系和土壤,造成对自然的污染,影响生活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引起生物相的改变,敏感种的减少与消失,污染种的增多与加强。

4.1化学农药对生物的直接毒害

化学农药人致分为三类,即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杀虫剂是非特效毒药,不是只对一种目标害虫,而是对所有的生命都有毒性,对人类的危害最大。现在全世界每年冈杀虫剂中毒者近百万人、死亡者数万人。有一些化学农药虽然急性毒性较低,但在施用后对环境具有严重的潜在危害,有较高的慢性或“三致”毒性,即最终可能导致动物的致畸、致癌,甚至还可能损害生物体的遗传机制,引起基冈突变。

4.2化学农药的“3R”问题

一是农药的不断使用,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化学农药的使用逐渐失去了它正常的防治效果,从而只有通过不断加大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次数来达到除害的目的,这就加剧了化学农药对环境的影响:二是由于目前使用的杀虫剂,大多数还缺乏选择性,在杀死害虫的同时往往也将它们的天敌杀死或杀伤,因而造成害虫再猖獗为害及次要害虫上升为害;三是化学农药使用后会以各种形式残留在农作物和其它环境要素(土壤、农产品、地下水等)中,有了残留,也就有了生物富集问题。由于生物富集和食物链传递,积少成多,积低毒成高毒,从而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潜在威胁。

5.实施持续植保,控制农药污染

尽管我国实施“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来,在病虫害防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控制化学农药对环境污染的任务仍相当艰巨,我们必需实施持续植保,使植保作的功能兼顾持续增产、人畜安全、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多方面的要求,针对整个农田生态系统,研究生态种群动态和相关联的环境,采L}j尽可能相互协调的有效防治措施,充分发挥白然抑制因素的作用,将有害生物种群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下,使防治措施对农田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减少剑最低限度,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flI社会效益。

5.1建立有害生物防治新思想体系

生物防治是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用生物防治作用物(天敌昆虫和昆虫病原微生物)来调节有害生物的种群密度,通过生物防治维持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以生物多样性来保护生物,使虫口密度能持续地保持在经济所允许的受害水平以下。传统有害生物控制主要是通过抗病、虫品种植物检疫,耕作栽培制度以及物理化学防治等措施。

从持续农业观念看,有害生物防治应在更高一级水平上实现,其中包括转抗病、虫基因植物的利川,病、虫、草害生态控制,生物抗药性的利用等。将克隆到的抗病、虫基因通过生物[程手段转移至优良品种基因组内以获得高抗病、虫优良新品种的_J:作是近二十年来各国学者抗病、虫育种的热点,目前已取得重大突破。如通过转移苏云金芽孢杆菌的Bt基因已成功地获得高效抗虫棉,抗虫水稻和抗虫大白菜,其中抗虫棉已在生产上推陈出新广泛应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成功地将Bt基因转移至杨树中,获得的抗虫杨树已进入大田试验阶段。农作物、有害生物和环境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竞争的统一体,通过改善生态环境,比如轮作休闲、作物布局、耕作制度、栽培管理等都可以调=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控制有害生物发生危害。近几年来,转抗除草剂基因作物的培育和利用已成为育种和植保作的重点之一,目前已获得抗草甘膦、草胺膦的玉米、大豆、油菜、棉花以及抗草胺膦烟草1水稻等多种抗除草剂作物,使得一些选择性不高的除草剂得以广泛使用,有效地控制杂草群落的演替。

5.2大力发展植物源农药

.植物源农药具有在环境中生物降解快,对人畜及非靶标生物毒性低,虫害不易产生抗性,成本低,易得等优点,尤其是热带植物中含有极具应用前景的植物源害虫防治剂活性成分尚待开发,现已发现楝科中至少有l0个属的植物对虫有杀灭活性,因此是潜在的化学合成农药的替代物。在克服害虫的抗约性及减少环境污染方面,植物源农药具有独特的优势,近几年来国内植物性农药产品的开发发展很快,先后有鱼藤精、硫酸烟碱、油酸烟碱、苦参素、川I楝制剂等小规模工业化生产。

5.3研究开发有害生物监测新技术

要在植物病原体常规监测方法中的孢子捕捉、诱饵植株利用、血清学鉴定基础上开展病原物分子监测技术的研究,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监测病原物的种、小种的遗传组成的消长变化规律,为病害长期、超长期预测提供基础资料。对害虫的监测也可利用现代遗传标记技术(RFLP’RAPD等)监测害虫种群迁移规律。对于杂草应充分考虑到杂草群落演替规律,分析农作物——杂草、杂草——杂草间的竞争关系,另外还应考虑使用选择性除草剂给杂草群落造成的影响,对杂草的生态控制进行研究。

5.4建立有害生物的超长期预测和宏观控制

为适应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预测、预报应对有害生物的消长变化作出科学的判断,也就是要对有害生物消长动态实施数年乃至十年的超长期预测。要在更人的时空尺度内进行,其理论依据不单单只是与有害生物种群消长密切相关的气候因子,亦包括种植结构、环保要求、植保政策以及国家为实现农业生产持久稳定发展所制定的政策措施。

第3篇:农药污染产生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 农药飘移 危害 原因 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 S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10-0071-01

概述:作为农业大国,农业高产是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高产必然带来农作物病虫害的高发,而对于病虫害的防治,相比物理、生物和综合防治法,化学防治法更具有高工效、防治及时等特点,因此,化学农药的使用成为现阶段乃至今后防治农业病虫草害的最有效手段。化学农药多以液体药剂喷洒为主,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农药飘移现象,污染土壤、空气和水源,致使环境恶化,对人类和动植物造成危害。

1 飘移的危害

由于我国的施药技术和施药器械比较落后,化学农药的有效利用率仅为20%~40%,在农药施用过程中,一部分沉积在作物上,一部分流失到地面,还有一部分产生飘移。而农药雾滴飘移是造成药害、环境污染、农药流失和有效利用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农业生产上较常见的人为影响农业收获的因素。飘移有飞行飘移和蒸发飘移两种形式,在农药喷雾过程中和喷雾后都会发生蒸发飘移,主要是受农药挥发性的影响,高温也会增加农药雾滴的蒸发飘移,蒸发飘移可造成植物药害;农药雾滴飞行飘移会顺风飘移几千米或更远,可使邻近敏感植物受害,造成作物减产甚至绝产,多数情况下两种飘移形式是同时或相继发生。农药飘移药害主要发生在除草剂上,近年来,除草剂因除草效果好、用药量少、使用方便、用药成本低被大面积推广使用。除草剂飘移造成农作物药害程度则因药的品种不同而异, 其中,以2,4-D丁酯或含有2,4-D丁酯的长效除草剂的复配制剂挥发性最强,产生的药害也最严重,这种除草剂对玉米地里的杂草除草效果特别好,因此多用于玉米大田除草,在喷洒时形成的微小雾滴可直接随风飘移1000米远,造成周围农作物受害:茎叶畸形、发育停滞、大面积减产甚至绝产。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北部地区是种植玉米较多的省份,也是长残留除草剂危害重灾区,农药漂移产生的危害不言而喻。

2 飘移药害产生的原因

只要是使用喷雾或是喷粉的方法施农药,就存在飘移,化学农药多以液体药剂喷洒为主,也是提高药效的一种有效手段,飘移几乎是农药使用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对飘移药害的产生分析有以下几方面:

2.1 农药剂型或自身性质具有较强的挥发性,易发生漂移。例如除草剂中的2, 4 - D 丁酯、杀虫剂中的DDV都属于挥发性很强的农药,这类农药普遍施用后农田中会有很大的农药气味,其中很大一部分会挥发到空气中,可直接随风飘移1000米远;当气温达25℃以上并且相对湿度低时,此类农药会随温度升高发生二次飘移,直接造成临近敏感作物、林木、果园、蔬菜等受药害。

2.2 操作者对施药工具和农药的使用过于随意,没有认真阅读使用说明书和相关注意事项。例如:喷头距靶标作物过高、行走速度过快、施药工具挥动幅度过大等产生飘移的现象越严重,雾滴越小,漂移越远;部分操作者图省事,在使用除草剂时不看风向、风速而使相邻敏感作物受漂移药害;也有操作者在使用喷雾器打完一种农药后,在喷雾器没有进行彻底清洗的情况下,接着又喷洒其他农药,造成农作物药害。有数据显示,70%的药害是由于不正确使用除草剂造成的。

2.3 外部环境因素直接影响农药飘移的范围及造成的危害程度。环境气象条件是影响农药飘移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风力、风向和温度,对雾滴的飘移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高温有助于农药发生蒸发飘移,风力和风向对农药飘移的影响最大,喷雾或喷粉产生的微小雾滴很容易随着气流扩散、飘移较远的距离,雾滴越小, 顺风飘移就越远, 飘移的危害性越大。

3 针对农药飘移的解决方案

从理论上讲农药飘移是不可能消失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科学施药,对飘移进行有限的控制,减少或降低飘移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

3.1 喷洒除草剂应选择晴天、无风天气,风速以3级以下为宜。高温天气应避开中午时段,早晚施药,配药浓度应偏小,上午10时前或下午4时后相对湿度超过70%时是喷雾的最佳时机,注意,雨水天气不要施药,不能逆风喷施农药。

3.2 使用环境友好型、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尽量选用低挥发性的农药制剂或含有能够调节雾滴附着力的助剂的农药,确保和周围农田协调性。可根据作物需要局部性使用漂移性大的农药,进行定向喷雾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杜绝施药的随意性,最大程度的减少对临近敏感作物及树木造成的危害。

3.3 喷施除草剂时采用一些防御措施。如增加施药缓冲带、在雾滴漂移方向上用塑料布、护罩或气流辅助装备挡住雾滴免受气流影响,降低对临近作物、林地、水源等环境敏感区的影响。

第4篇:农药污染产生的原因范文

1 土地污染的成因、形式和我国现状

1.1 土壤污染的成因。

土壤的污染是由两个方面的原因形成,一个是人为因素,发生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如不当使用农药等、以及其他人类活动中如工业污水流经的土地引起的土壤污染等;另一个就是自然因素所造成的污染,自然因素造成的土壤污染其因果关系和机理较为复杂,就我国农业用地的污染主要来自不当的农业种植方式如滥用农药、化肥等和工业污染所带来的土壤重金属含量超过国家和世界标准许可的范围。

1.2 土壤污染的表现形式。

土壤污染也称作“看不见的污染”, 土壤污染主要分为土壤生态污染、重金属污染、农药污染等,在人们将注意力转向土壤污染时,关注农药、重金属、污水灌溉等造成的土壤污染,这本未可厚非,但是在土壤污染防治时应该着眼于更大范围,土壤污染、土地退化是土壤质量变化过程的不同方面,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两个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有从大的视野考察问题才不可能陷入狭隘“就事论事”的局限。从目前大背景下分析,土壤污染是环境污染一个部分,而土壤污染由可分为在农业生产本身活动所引起的土壤污染和由其他原因产生的土壤污染如工业污水排放;土壤在生物圈中所处的特殊位置决定了土壤是最为容易受到污染的生态系统,现代意义上的环境污染是以人为因素为主,在我国的河流中,82%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我国的空气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酸雨区范围不断扩大。从小区域上看,我国农村的小工厂、作坊和低水平的城镇化是土壤污染的直接原因之一。

1.3 土壤污染的直接危害。

简单的说,土壤污染有三个方面的直接危害,土壤污染主要分为土壤生态污染、重金属污染、农药污染等,农作物、食品被污染的消息经常见诸于媒体,土壤污染已经严重地威胁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我国每年有大量的农产品出口到国外,而且大部分是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在防治土壤污染带来的危害方面有比较完整的法律、标准和检验手段,我国的农产品多次被检查不合格,客观上土壤污染是罪魁祸首。土壤生物污染,它可以将传染性病菌、病毒、虫卵带入土壤,危及植物和人类自身的安全,SARSE病毒和禽流感就可以通过这样的途径传播。土壤污染的另一个主要危害是对土壤本身,土壤污染导致土壤环境质量下降、土壤结构破坏、理化性质发生变异,其直接后果是农产品产量下降、农产品受到污染。土壤在受到污染后,即使在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土壤污染的恢复需要很长的一个时间周期,有的甚至无法恢复,恢复的经济代价远远大于采取防止措施的代价。

2 我国土壤污染防治

2.1 政府在土壤污染防治的职责

2.1.1 综合管理部门的职责。

我国环境污染防治一般按照专业和综合部门划分,从我国目前的情况,土壤污染防治主要由环境保护部门履行,属于综合部门管理,环境保护部门职责应该集中于外部因素所造成的土壤污染;我国《农业法》第66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督促有关单位进行治理,防治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排放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造成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事故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调查处理;给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造成损失的,有关责任者应当依法赔偿。”这一条规定应该成为政府履行其法定职责的依据,并可以在土壤污染防治法中进一步细化。

2.1.2 农业管理部门的职责。

矫正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土壤污染是农业管理部门的职责所在,另一方面,推广适合当地农业环境的、先进的农业生产模式才能根本上防止土壤,我国《农业法》第8章 “农业资源与农业环境保护” 共计10条从土地质量、转基因农作物、退耕还林、草原保护、小流域治理、环境污染防治、农药管理等方面有比较全面的规定。这些规定应该在土壤污染防治法中具体化、规范化,尤其是农业部门在土壤污染防治中职责与工作范围有待明确、确定。

2.2 利用市场机制整治土壤污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现有的法律法规、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是整治土壤污染的基础性机制,将土壤污染治理与经济利益联系里起来,通过整治土壤污染并获取经济利益;将土地使用权或者承包经营权与经营者的经济利益和效益相与土壤污染的防治结合起来。

2.3 划定土壤污染的区域。

第5篇:农药污染产生的原因范文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皮肤性病科教授 冯爱平

春暖花开,很多朋友喜欢结伴出游,喜欢到有花草的地方去看看。但如果赏花不当,方法和时间不对,就有可能出现一些问题,如头晕、眼花、打喷嚏等。过敏体质的人接触花粉后,有些会诱发或加重过敏性鼻炎,出现打喷嚏、流清水样鼻涕等症状,可伴有鼻、眼、耳等处瘙痒,还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荨麻疹、湿疹等;有些会有出现接触性荨麻疹,全身起风团、瘙痒;有些会诱发或加重面部皮炎,出现面部发烫、烧灼感或瘙痒等。

过敏体质者,赏花需慎重

春游赏花,应先做好功课,了解不同花卉的特性,以及自己的体质是否适合与其接近,接近的方式和观赏的时间都要控制好。外出时要准备好遮阳工具,必要时可戴上口罩,或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避免直接接触引发过敏。

过敏体质者春游赏花一定要慎重,特别是对花粉过敏者,如过敏性鼻炎、敏性哮喘患者。有面部过敏、特异性皮炎、湿疹等疾病的患者,赏花要做好防护措施,宜远距离观赏,不要近距离接触;对坚果和某些果蔬过敏或不耐受的人也要小心,因为坚果和某些花草存在交叉过敏反应,赏花也可能会诱发过敏反应。

赏花,宜控制时间、保持距离

有些花很漂亮,但不能观赏太久或“亲密接触”(触摸或采摘)。如:郁金香会释放一种生物碱,如果长时间流连于郁金香花丛中,可能会产生不适,甚至出现头发、眉毛等落现象,因此观赏郁金香的时间宜控制在两小时内;一品红花色鲜艳,但枝茎的乳白色汁液沾染皮肤,会引起皮肤红肿痛痒;含羞草美丽动人,但含有有毒的含羞草碱,过多接触会使人毛发脱落;月季花香气迷人,其散发的浓郁香气会使少数人感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兰花香味浓,过多闻其所散发的香气,会因过度兴奋而失眠……

出门春游之前,最好带些抗过敏药物,尤其是容易过敏的人。赏花时,还要注意防止昆虫叮咬,不要采摘花朵,更不要轻易用花瓣泡水喝或直接含食,以防中毒。游玩后,应及时清洗手、脸等部位。

诱惑二:野菜

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副教授 王少康

我国各地居民自古到今一直有食用野菜的风俗习惯。野菜在贫困时期常被用以充饥,在现代社会更丰富了老百姓餐桌。我国幅员辽阔,野菜种类繁多,不同地区的野菜不尽相同。野菜口味独特、营养丰富,富含对身体健康有利的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许多野菜还具有特殊的保健作用和药用价值。比如,老百姓最常吃的花叶荠菜,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多种氨基酸,维生素C含量比番茄高4倍,铁含量为番茄的7倍,钙含量超过大豆,还含有多种黄酮类、胆碱、有机酸等,能增强机体免疫力;马齿苋是一种高蛋白质、高矿物质、低碳水化合物的野生蔬菜,并含有提高人体免疫力、防治常见慢性病的生物活性成分;马兰头的抗氧化能力较强;胡枝子和芹叶铁线莲中含有的黄酮类物质,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

野菜生长在自然环境中,不受农药、化肥的污染,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一般低于人工栽培的蔬菜。因此,春游时很多人喜欢将公园、山坡、路边等处的野菜采回家吃。

野菜常存在重金属、农药污染

很多人认为,自然环境中生长的野菜纯天然、无污染,但事实并非如此。野菜是否受到污染以及受到哪些污染,与其生长环境密切相关,环境污染会降低野菜的质量和食用安全性。靠近居民区的野菜可能会受到人畜粪便、生活垃圾的污染,存在寄生虫、微生物、致病菌污染的可能。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的工业三废(废气、废水、废渣)、汽车排放的废气、燃煤产生的烟尘及煤渣、居民生活垃圾等释放到环境中,会污染水、空气和土壤,与土壤中的重金属和其他有毒物质一起,污染野菜。

工业污染的主要问题是重金属超标,自然生长的野菜,生长比较缓慢,生长期比较长,存在对重金属污染物的富集现象,重金属污染问题常常较严重。2013年,有专家对浙江省8个地区的马兰头、荠菜、水芹等90个野菜样品进行了汞、镉、铅、砷含量的测定,发现检出率均在90%以上,砷检出率高达100%,铅超标率最高(达56.7%)。近年来,也有专家采集了南京不同地区的几种野菜,测定了其中铅和镉的含量,结果发现城区、停车场附近、企业附近和公路两侧的野菜中铅含量严重超标,近郊八卦洲、江心洲的野菜中镉严重超标,而远郊田地的野菜铅和镉含量较低。由于重金属在人体内具有累积性,长期食用被重金属污染的野菜可能会导致慢性中毒。

远郊田地的野菜离工业区比较远,重金属含量较低,但要注意农药污染的问题。春天来了,田间林地的病虫害越来越多,农民喷洒农药治理病虫害时可能会直接或间接污染野菜,造成野菜中含有农药。

野菜中毒事件时有发生

在我国,吃野菜造成的食物中毒时有发生。2003年4月,北京市密云县有11人误食毛莨科乌头属北乌头营养体的地上部分(包括茎和叶),出现恶心、呕吐、全身麻木等症状,1例患者因抢救无效死亡。2014年5月,四川省雅安市有8人因误将藜芦当作山野菜牛尾巴食用而出现胃部不适、口唇发麻、头晕、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近年来,时有误食曼陀罗、山茼蒿等有毒野生植物引起中毒甚至死亡的事件。2015年我国卫生计生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系统共收到毒蕈及有毒动植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报告68起,中毒1045人,死亡89人,原因主要是误采误食。

采摘野菜,“踩点”很重要

并非所有的野菜都能达到“绿色食品”的要求,因此采摘野菜应慎重,重在尝鲜,不宜多吃。

第6篇:农药污染产生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水质现状;恶化原因;治理对策

【引言】:水环境是大地的管脉系统,河流水质是环境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虽然有了极大的发展,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使得农村生活污水、农业污水和微小污染所产生的污水排放随意性较大,农村水环境污染导致县域水环境污染日渐严峻。法库县内大小河流共70条,河流面积约10平方公里以上的69条,长573.2公里,其中较大河流有秀水河、拉马河、王河三条。

1水质趋于恶化主要原因:

1.1法库县是农业大县畜牧业发达。由于三条河流流域周边20余家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处理设施或陈旧老化或技术落后导致处理能力不足,导致雨季来临雨量大时,院内道路上的粪便部分随雨水流进河流,形成污染。导致流域水质发生变化。依据《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在常年存栏量500头的猪、3万羽的鸡、100头的牛规模以下的小型养殖或放养养殖不在环保部门管理范围之内。小型养殖户数量总和大大超过规模化养殖场,其普遍存在环保意识不强,畜禽粪便、尿液随意堆放,且倾倒去向不明,并且排放的污染物大部分未经治理或未彻底、有效治理。

1.2农村田地大量施用化肥、农药。氮、磷、钾肥是法库农民普便使用的化肥,作为传统农业县,化肥、农业施用量长期居高不下。近20年来,我国化肥的使用量已经超过世界平均使用量1倍多。[2]使用过量同时,利用率却不高。目前我国的化肥利用率不及西方发达国家的50%,平均只有30%-50%,剩余的50%-70%通过各种途径流失。[1]农药污染指农药或其有害代谢物、降解物对环境和生物产生的污染。农药实际有效利用率低,农药产生作用时只有10%-20%附着在农作物上,而80%-90%则流失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在灌溉和降雨的作用下污染地表水及地下水。[2]多余的化肥、农药成分可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溪渠河流,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从而造成广泛的县域内河流面源污染。

1.3农村村民生活污染物排放造成污染。近年来,农村人口相对集中的小城镇、行政村的生活污水、垃圾排放量不容小觑,污染物的来源、类型也不断增多,包括人的粪便、生活垃圾、清洁污水、餐饮污水等,镇村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率较低,农村几乎少有接入排污管网和入河前的处理,河道成为了藏污纳垢之地。[3]全县乡(镇)村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及管网建设严重滞后,普遍缺失污水处理设施,即使有幸存在污水处理设施,但受缺乏运行资金、难以配套汇水管网,生活污水依然得不到有效收集,农村多数地区生活污水基本上没有采取任何控制措施就直接排入周围水体,给处理治理带来极大困难,对周边河流造成了污染。

2治理对策

2.1加强农村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水污染处理设施建设,提倡农村社区污水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我县各乡镇要继续完善废水排放和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以政府投资为主,筹集民间资金为辅,积极鼓励乡镇民营企业大幅增加环保投入标准。要根据“污者付费原则”,通过合理的价格体系征收生活污水处理费,多渠道加大环保投入。要逐渐取代农村无偿用水状况,在经济上激励乡镇节约用水,减轻用水压力和水环境污染状况。同时加大农村社区污水综合利用和资源化程度,建设“污水净化与资源化生态工程系统”,将污水处理生态工程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既降低污水处理费用,又增强土壤肥力,形成一种适合农村社区污水处理的技术。

2.2着力实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

2.2.1严把源头关。对于新建、改建、扩建畜禽养殖场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已建养殖场未经环保审批的要求限期补办手续,未建污染物治理和综合利用设施的要求限期建设,所有养殖场污染治理设施必须稳定运行,不符合要求的由县政府依法予以关闭。

2.2.2从严落实禁养区规划要求。严格禁止在已划定的畜禽养殖场禁养区内建设畜禽养殖场。对于因历史因素早于禁养区划定前投产的畜禽养殖场和小型养殖户给于土地、资金政策支持予以搬迁。

2.2.3全面整治禁养区外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及小型散养户。严禁养殖场将畜禽粪便、尿液、废水直接或不达标排放,严禁私设暗排管,对其污染区域进行清理;严禁利用雨水沟混排污水。对于散养户要因地制宜,加快推广沼气池建设,鼓励散养户种养结合,实行相对集中饲养,污染集中处理,沼气用于农户照明和生活燃料,沼液和沼渣还田用于农户种植。由县农经、畜牧、环保等部门协同组织治理畜禽养殖业污染,推进农药和化肥的合理使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2.3着力实施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2.3.1城乡生活污水处理工程。

加强对已建成的法库县污水处理厂、辽河经济区污水处理厂监管,采取定期检查与抽查相结合,确保污水处理设施保持正常运行;确保污水管网覆盖区域内的污水全部纳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确保稳定运行和达标排放

各行政村因陋就简,采取修建沟渠、路边沟、简易汇水管网等措施,将污水汇集一起,用接触氧化、氧化沟、生物塘、人工湿地等方法进行处理;不具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条件的,采用农村户用沼獬亍⒒в没粪池等分散处理方式处理生活污水,实现废物综合利用。

2.3.2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

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填埋场和垃圾中转站建设,按照“就地分拣、综合利用”的原则,逐步推行农村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将有机垃圾与粪便处理有机结合,综合利用。由县住建部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和垃圾中转站建设,减少生活垃圾对水体的污染。

2.3.3开展河道清理。

加强监督管理,严肃查处河岸堆弃和直接往河道倾倒垃圾的行为。定期开展辖区内流域两岸垃圾清理和河道疏浚工作,避免黑臭水体产生。由县水利部门和林业部门负责水资源合理调配,加强河道管理,保证河道的生态用水量。

【参考文献】:

第7篇:农药污染产生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舟曲;园林;害虫;无害化防治;生态平衡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7—0027—02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已充分认识到,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建设。目前许多城市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仍过度依赖对环境污染较重的化学防治方法,已越来越不符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要求。在园林绿化工作中,大家对“三分种,七分养”都有较深的体会。而“七分养”中病虫害防治要占相当大的比重,如何控制园林害虫的猖獗发生和提高绿化美化效果,以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园林,是21世纪面临的重大问题[1]。

1 农药污染的现状

目前,舟曲地区在园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多以化学农药防治为主,所占比例达80 %以上,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产生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新问题。第一,有害生物的抗药性种群呈指数增长,使一些农药的防治效果大大降低,以致无效。第二是化学农药在杀灭有害生物的同时,也大量杀伤非防治对象,特别是对有害生物发展起控制作用的天敌,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有害生物的再增猖獗。第三污染大气、水域和土壤等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特别是一部分农药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可能,威胁人们的健康。第四,不加节制地滥用化学农药,还影响到养蜂业、养蚕业、渔业的安全和野生生物资源的存亡。

园林系统每年90 %以上的农药是用高压喷雾,这种单一、粗放的喷雾施用方法弊端较多,一是喷施不均匀;二是药剂浪费严重。用高压喷雾喷洒在虫体及植物上的药剂常常不足10 %,其余90 %左右的药液流失到地面或挥发到空气中;三是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直接危害人体健康。造成病虫害防治成本逐年增大、防治效果越来越差的局面。

2 造成害虫发生的原因

2.1 环境气候的影响

由于受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园林生态系统比农林生态系统气温高,空气干燥,常处于无风或微风状态。大中城市市区平均气温往往高出郊区4~6 ℃,由此不仅会影响昆虫的生长速度,也足可以改变害虫的生活周期。同时,城市中的大气、水体、土壤多被严重污染,对害虫及天敌也有影响,如二氧化硫和氟化氢对蚜虫、介壳虫和粉虱等刺吸式口器害虫的繁殖有刺激增强作用,街道上的尘埃覆盖在行道树的叶片上,既影响光合作用又阻碍寄生蜂在寄主植物体表的产卵活动。

2.2 检疫力度不够

一些害虫随苗木的运输而传播,而园林部门又没有自己的检疫队伍,导致一些园林害虫恶性循环,给我国城市绿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隐患。

2.3 生态环境的恶化

园林的社会性,决定了园林生态系统受人为因素的干扰大,妨碍生态平衡的恢复。近年来,不合理的开发建设,使一些自然资源流失,人为捕杀鸟类和一些天敌,树下烧烤,造成树势衰弱,植物害虫增加。大量施用化学农药,造成环境恶化,使生物链遭到破坏,造成了生态的不平衡。

2.4 林业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相对稀少,结构单一

园林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相对稀少,结构单一,物种丰富度低,落叶很快被清扫干净,不能进入生态系统循环。同时天敌系统脆弱,稳定程度差,微生物常常处于抑制状态。园林害虫经过在城市生态环境中的长期适应,必然在生物学特性以至生理生态上形成程度不同的变异,在行为习性和适应性、抗逆性等方面都与农林生态系统中的昆虫有所不同。

3 园林害虫无害化防治措施

园林植物害虫的防治应在“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治虫方针的指导下,贯彻“以园林技术措施为基础,充分利用园林生物群落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地协调好生物、物理、化学等各种防治方法,以达到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害虫不成灾的目的”。既不能完全拒绝使用化学农药,过分强调生态效益,也不能一味依赖化学农药,过分强调经济效益,防治重点应放在如何避免病虫害的发生,以人的安全为首要条件,以有利于人的经济活动为前提[2]。

3.1 采取低污染化学防治,减少化学药剂对环境的影响

根据舟曲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取消化学药剂的使用还不现实,对于突发或大面积严重发生的害虫,施用化学药剂仍是害虫防治的应急措施,但一定要科学合理地使用,尽可能地减少农药的施用次数和用量,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减少对天敌的杀伤,防止对人畜造成毒害。

3.1.1 严格控制农药品种 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注意选用高效、低毒或无毒、污染轻、选择性强的化学农药。如有机磷杀虫剂:辛硫磷、乐果、杀螟硫磷(杀螟松)、乙酰甲胺磷(杀虫灵)、敌百虫;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抗蚜威、叶蝉散、西维因、硫双威(拉维因);拟除虫酯类杀虫剂:溴氰菊酯(敌杀死)、联苯菊酯(天王星)、氰戊菊酯(来福灵)、氯氰菊酯;杀螨剂:克螨特等。

3.1.2 合理地轮换用药、混用农药 可以抑制害虫抗药性的发展,提高农药使用寿命。轮换用药是用作用机理不同的2种以上的药剂,交替施用,可以推迟抗药性的发生。混用农药,不仅克服有害生物对农药产生抗性,还可以扩大防治对象的种类,达到一药多治,延长老品种农药的使用年限,发挥增效作用,降低防治费用。采用低毒、高效、选择性强的化学农药与生物农药混用、轮用作为主要的病虫害防治方法,效果十分理想。

3.1.3 改变用药方式 用涂抹药液、打孔注药、输液吊瓶、施颗粒剂等施药方式代替常用高压喷射药剂方式,可以减少农药与天敌的接触,大大减少化学药剂对环境的污染。涂抹药液:用此法主要是结合冬季树干涂白时一起进行。在石灰水中兑入适量的药剂,可起到一定的病虫防治效果,主要是消灭树干和树皮缝中的多种越冬害虫,防止树干日灼。涂白配置比例一般是:水15~20 kg,生石灰5~7.5 kg,食盐0.5 kg,粘土1 kg,石硫合剂原液1 kg或硫磺粉0.25 kg。先将生石灰和食盐溶解混匀,再倒入石硫合剂和粘土,搅拌均匀后,即可涂白,涂白的量以不往下流为准。打孔注药是指用人工或机械的方法在树上钻孔,然后往钻孔上注入一定量的农药原液,通过树干的输导组织,使药液遍布树体,从而防治害虫的方法。此种防治方法主要对蛀干类害虫和刺吸类害虫效果好。输液吊瓶的防治原理和防治对象与打孔注药相同。施颗粒剂是通过对大树根部周围施配置好的杀虫、杀菌颗粒剂,使根部充分吸收,传输到树干及叶部,达到防治病虫的方法。这种方法对地下害虫、蛀干类害虫及各种植物病害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3.2 以生物防治为主,走生态防治之路

以生物防治为主,采用以菌治虫、以虫治虫、以鸟治虫等手段培养天敌资源,建立和形成稳定的园林生态系统,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城市的生态环境。

3.2.1 保护和利用害虫天敌 截止目前,在舟曲地区已发现的鸟类达30种,环境质量不断提高,生物种类不断增加。为了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开展爱鸟活动,招引和保护益鸟、野生动物,严禁捕鸟和狩猎。

3.2.2 选用生物农药防治害虫 近几年,舟曲地区大力推广绿色植保,引进生物农药进行防治,如Bt乳剂、苦参烟碱、净叶宝、农得利等。Bt乳剂是苏云金杆菌微生物农药,属典型的胃毒剂,其杀虫范围广,致病力和毒杀作用迅速,且防治成本低、施用方便。1998年5月,尺蠖大量危害国槐,几乎每片叶都有尺蠖咬伤的痕迹,喷洒1 000倍液Bt乳剂,4 d后检查,虫口退减率达到92 %,10 d后又喷洒一次,控制了国槐尺蠖的危害。苦参烟碱是一种植物性杀虫剂,具有触杀和胃毒双重作用,2001年发现有大量粘虫危害的草坪,使用1.2 %的苦参烟碱1 000倍液喷洒,喷药后3 d检查,幼虫死亡率达到99 %。

3.3 应用液体石硫合剂、晶体石硫合剂等无机农药进行防治

液体石硫合剂、晶体石硫合剂具有无毒无害、价格便宜、施用方便等优点,有效成分为多硫化钙,喷洒后有较好地杀菌、杀虫、杀螨作用。为了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从1998年开始,舟曲地区每年在树木落叶后或植物发芽前用按生石灰︰硫磺︰水=1︰2︰10的比例熬制的石硫合剂,用波美5度的浓度喷洒落叶乔灌木,波美0.5度的浓度喷洒常青树,防治害虫的越冬虫卵。通过观察发现,病虫发生时间向后推迟40 d左右,病虫危害指数下降50 %。另外,液体石硫合剂对介壳虫有较好防治效果,第一年冬季喷施波美5度石硫合剂后,第二年5月观察,对施药前严重危害杏树枝干的介壳虫,只发现老枝干上残留虫壳,虫体完全消失,新发枝条再无介壳虫危害,植物枝繁叶茂。晶体石硫合剂防治效果比液体石硫合剂防治效果高3倍。7、8月是螨虫的盛发期,用50 %晶体石硫合剂800倍液防治叶螨,3 d后,虫口减退率达到92.8 %。

3.4 加强植物的栽培养护,提高植物的抗逆性

园林病虫害的发生与园林植物的栽培管理、生长环境有密切的关系,离开栽培养护措施谈病虫害防治是脱离实际的。病虫害的发生与发展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通过一定的栽培措施(如加强肥、土、水等管理)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的方法,是最经济、最基础的防治方法。通过坚持适地适树,调整不合理的植物群落结构,加大肥水管理,结合整形修剪,去除病虫枝叶、枯死树干,冬耕深翻,秋冬季对树干基部涂白,栽植抗病虫的花草树木等措施来提高植物的抗逆性,达到预防或减少病害虫的发生,是植物病虫防治的一项基本对策[3]。

3.5 利用害虫趋光性,进行灯光诱杀

选择一些适用的物理防治方法,对天蛾、夜蛾、舟蛾、灯蛾、毒蛾、叶蝉、金龟子等具有趋光性的害虫,在其成虫发生盛期,设置黑光灯诱杀,这是一种既经济又环保的虫害防治手段。

3.6 加强植物检疫工作,防止危险病虫的传入

随着市场的开放,苗木交流频繁增加,在引进植物品种时,一定要加强检疫,防止危险性病虫的传出和传入,提高城市绿化美化观赏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刚应.我国城市园林害虫的治理对策初探[J].中国园林,1999,⑵:21—22.

第8篇:农药污染产生的原因范文

我院2004年1月~2005年12月共收治各种中毒患者63例,收到较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63例,男29例,女34例,年龄12~78岁,平均34.8岁。中毒原因及就诊时间:有意接触毒物有自杀倾向40例,其中口服农药26例、镇静催眠药14例;无节制饮酒13例,误食农药污染蔬菜7例,静脉注射海洛因3例。中毒后就诊时间在5~14 小时内。中毒程度:轻度38例,中度26例,重度4例。

1.2临床表现:所有中毒患者均有明确的毒物接触史,其表现与中毒性质、剂量、中毒时间长短及途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症状。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多表现恶心、呕吐、呼出气体和呕吐物有大蒜嗅味,腹痛、流涎、心跳减慢、多汗、瞳孔缩小,重者有肌颤、昏迷等。酒精中毒:表现为头痛、语言增多、步态不稳、恶心呕吐、昏睡、昏迷等。镇静催眠药中毒:常表现嗜睡、语言不清、昏迷等。海洛因中毒:常出现发绀、面色苍白、瞳孔缩小、肌肉无力、呼吸抑制等。

1.3治疗:根据毒物的种类,进入途径和临床表现进行治疗[1]。(1)有机磷农药中毒:迅速清除毒物,脱去污染衣服,用清水反复洗胃;根据中毒的程度,早期足量反复应用阿托品,使之达到阿托品化,在阿托品应用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全身反应和瞳孔大小,随时调整剂量,同时静脉应用解磷定以0.5~1.5 g稀释后缓慢静脉推入,尽快恢复胆碱酯酶的活性;维持正常的心肺功能,保持呼吸道通畅,危重患者可采取输血疗法。(2)酒精中毒:重点是维持生命脏器的功能,吸氧、维持循环及水电解质平衡、保暖、严密监护,保护大脑功能应用纳洛酮0.4~0.8 mg静脉推入,有利于缩短昏迷时间,必要时重复应用,50%的糖水100 ml静脉滴入,同时肌肉注射维生素B1、B6以加速醇的氧化。(3)镇静催眠药中毒:意识清醒者予以催吐、洗胃、积极补液、利尿,阻止药物进一步吸收加速毒物排泄,促进意识恢复保持气道通畅,维持血压。(4)海洛因中毒:本组3例均为静脉注射,对意识不清、呼吸抑制者给予吸氧补液,首选纳洛酮0.4~0.8 mg静脉推注,以迅速逆转阿片类药物所致的昏迷,10~20分钟重复,直至呼吸恢复正常或总量达10 mg后视病情减量。

2结果

本组62例经积极抢救治疗,1~7天好转出院,1例患者因服农药量大,毒物毒性强,就诊时间晚失去抢救时机而死亡。

3讨论

近年来随着农药的广泛应用,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来自家庭、工作、学校等诸多因素给人们造成的心理问题,使中毒事件的发生逐渐增多。本组资料显示,急性中毒患者种类顺序依次为:有机磷农药中毒、酒精中毒、镇静催眠药中毒、海洛因中毒,这与本地区属边远山区,农业人口及煤矿工人占据比例较大,井下劳动强度大有关。中毒患者中男、女比例仍然以女性居多,这表明女性在心理承受力方面低于男性,同时反映出女性的家庭地位仍低于男生的社会现实。

急性中毒的治疗要点:急性中毒发病急、进展快、变化迅速,如不积极治疗可产生上消化道出血、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脑出血等严重的并发症[2]。因此,接诊中毒患者一定要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格检查,根据临床表现及时作出判断,争分夺秒的抢救。(1)迅速切断毒源减少毒物吸收。(2)洗胃,尽快排出体内已吸收或尚未吸收的毒物。(3)正确合理地使用解毒剂。(4)对症支持维护生命体征及重要器官功能。(5)防止并发症及后遗症出现。有报道在各种(包括乙醇、安眠药、有机磷农药及其它中毒)急性中毒的抢救中积极使用纳洛酮,均可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昏迷时间[3]。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55.

[2]阮惠芬,廖晓星.急性中毒的临床救治探讨(附急性中毒788例临床 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杂志,2002,22(5):340.

[3]贺晓雅,凌宗秀.纳洛酮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 2004,20(24):2665.

第9篇:农药污染产生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 桑蚕;安全生产;影响因素;控制技术;广西蚕区

中图分类号 S8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1-0309-03

进入21世纪,广西地区紧紧抓住“东桑西移”战略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区位优势,把桑蚕产业列为加快发展的11个新兴农业优势产业之首,明确定位桑蚕产业作为继糖料蔗产业之后又一个新兴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发展,迅速成为全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自2005年以来,广西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缔造了中国蚕业神奇的“广西现象”。但是随着近年来桑蚕业的发展壮大,广西桑蚕业也逐渐面临诸多因素带来的安全生产隐患,如极端性天气增多、桑园病虫害加剧、农药中毒事故明显增多、蚕病危害、环境化学因子污染、养蚕废弃物污染等,都影响桑蚕生产安全。这些影响因素在江、浙、粤等老蚕区造成蚕农欠收、绝收的案例触目惊心,教训深刻。新形势下广西蚕区如何提高桑蚕业安全水平,提升桑蚕业安全保障能力,维持桑蚕业持续安全稳定,应引起各级农业生产管理部门和相关从业者的重视和思考。

1 桑蚕安全生产的影响因素

1.1 气象灾害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极端性天气增多,气象灾害成为影响桑蚕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洪涝、霜冻、持续干旱以及冰雹等灾害频发,且呈现出灾害种类多、发生范围广和影响面大的特点,增加了桑蚕生产的不确定性。2005年6月下旬,柳州市洪灾造成全市桑园受灾面积1 522 hm2,其中重灾区鹿寨县蚕业直接经济损失1 107万元。2008年春季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天气,仅柳州市桑园直接受灾面积就达到1 040 hm2,蚕茧减产9 000 t。2009年冬季至翌年春的长期干旱,东兰、巴马、风山、宜州等蚕区出现重度至特重级干旱,仅宜州市因干旱桑叶产量就减少了30%。2011年进入7月后,部分蚕区再度出现中到重度气象干旱。2013年3月中下旬,象州县、忻城县、宜州市等蚕区遭遇罕见冰雹灾害,给桑蚕生产造成不小的破坏。

1.2 桑园病虫害

近年来,因全球气候变暖及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常态性发生,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桑园虫害形成品种增加、抗药性提高、世代重叠严重、发生期延长和发生量激增的危害现象[1]。据估计,每年因桑树病虫为害损失的蚕茧至少在10%~15%,严重威胁桑蚕安全生产。广西地处亚热带,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有利于许多病虫害的繁殖和蔓延,据统计,广西桑树发生的病虫害共有109种,其中病害23种,虫害86种[2]。各蚕区几乎每年均有因桑树遭受病虫害侵害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情况发生。2005年融安县出现桑瘿蚊为害,导致全县95%的桑园受灾。2006年蒙山县桑园受桑赤锈病危害面积达3 333.33 hm2,感染桑树细菌性青枯病桑园面积有143.33 hm2。2007年宜州市桑园花叶病发生率达52%,桑叶减产15%[3]。

1.3 农药中毒危害

随着桑园病虫害危害加剧,不科学地使用农药致使土壤、水质、大气等整个生态环境受到农药污染。另外,蚕农缺乏自保意识。农药保管不善,蚕药、桑药与农药混放保存,喷雾器、计量器等工具共用造成相互污染,药瓶、药袋乱仍乱抛,甚至直接扔在桑园里,很少有人按技术规程操作[4],加之市场上药品质量问题等原因,导致桑蚕生产过程中农药中毒事件明显增多,蚕农出现减产甚至绝收,对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产生了不良影响。

1.4 蚕病危害

在农村养蚕生产上,蚕病虫害的发生是影响蚕茧质量和数量的重要因素,一些蚕区由于蚕病虫害高发导致的蚕茧大幅度减产严重挫伤了蚕农的生产积极性,由此影响到蚕桑行业的健康发展[5]。随着广西地区桑蚕生产的发展,养蚕量的增多和批次过密,蚕病的发生也日趋严重起来。2008年春蚕期,广西横县、象州县、忻城县、武宣县、港南区等地的局部地区桑蚕流行僵病,一些村屯养蚕普遍发生僵病,有的农户发病率高达50%[6]。

1.5 环境化学因子污染

随着乡镇工业的崛起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与蚕桑生产密切相关的农村大气和水环境质量也明显下降,特别是一些含有氟化物的有害气体对桑树的影响很大。蚕吃下受污染的桑叶后,轻则导致茧和丝的质量明显下降,重则使家蚕死亡甚至颗粒无收。大气氟污染对桑蚕生产影响在江浙粤等老蚕区较为严重,给蚕桑生产造成很大的威胁。目前,在广西蚕区虽然不是很严重,但近年来也陆续发生大气污染桑叶导致蚕造不稳或纠纷的事件,而且正逐渐成为蚕桑生产发展的隐患。

1.6 养蚕废弃物污染

随着桑蚕业的发展,蚕沙、桑枝等废弃物对养蚕环境的污染环境问题已日益突出,有些地方已成为“公害”,严重威胁桑蚕业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未经处理的病死蚕和蚕沙,是蚕病病菌繁殖和传播的主要场所,一些蚕农在养蚕过程中乱扔、乱倒,其中含有的大量病原微生物就会通过雨水、风的传播扩散,导致养蚕大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从而容易导致蚕病的流行与发生。

2 桑蚕安全生产控制技术

2.1 科学进行防灾减灾,积极应变减轻气象灾害损失

一是以预防为主,做到防在灾害前面、实行主动避灾。蚕业部门应积极主动与气象部门联系,为蚕农及时提供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信息以及生产建议等信息。二是加强灾变规律和防灾救灾技术研究,科学合理应用防灾减灾技术应对极端天气。

2.1.1 洪涝灾害后管理技术。洪涝灾害发生过后,应设法开通排水沟,使排水顺畅,避免桑园长时间积水,保证雨停水干。然后及时清理桑园,扶正倒下的桑树,做好灾后桑树病虫害防治和消毒工作,追施叶面肥[7]。

2.1.2 霜冻灾害生产管理技术。一是灾前预防,密切关注当地天气预报,预知有霜冻天气情况下,可提前采取熏烟、灌水等方法防霜冻害。二是如冻害已经发生,对于冻害严重的适当降干剪伐促进下部桑芽萌发,并且适时追施速效肥,促进潜伏芽和副芽萌发和桑树生长。合理调节养蚕布局,春蚕适当延期收蚁。冻害特别严重,可提前伐条,放弃养春蚕,多养夏蚕。

2.1.3 抗旱生产管理技术。选用抗旱耐旱桑树品种。在遭遇连续长时间干旱时,有条件的要及时选择在傍晚后进行桑园灌溉,并要速灌速排。有条件灌溉的桑园对土壤进行耕翻,在桑园地表覆盖地膜或作物秸秆。浅耕除草防止杂草争水争肥。增施叶面液肥补充养分和增加水分。在旱情得到缓解后,应及时追施速效性肥料。

2.1.4 冰雹灾害生产管理技术。剪去破损严重无使用价值的桑枝,以减少枯枝和养分的消耗,防止病虫害发生和蔓延。全部枝叶受损的桑园,应及时在新梢基部20 cm处剪枝,促使其重新长芽长叶,恢复生机。及时追施速效氮肥,促使桑树迅速恢复长势。受灾桑园整修清理后,需加强病虫害防治,特别是注意防芽叶病害发生。

2.2 多举措加强桑保工作,确保桑无病虫、蚕无中毒

桑园病虫害防治要坚持既能有效控制桑园病虫的为害又保证蚕作安全的原则,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工作方针,坚持以害虫发生的特点和阶段为依据,把农业、物理、生物及化学等防治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科学合理地进行综合防治。

2.2.1 建立暴发性桑蚕病虫害预警与防治体系,普及病虫害防治知识。加强对重点病虫害的监控和预测预报,及时病虫情报,按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准确地提出防治意见,指导蚕农开展综合防治工作。

2.2.2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检疫,禁止从病虫害严重区域调苗。重视桑树水肥管理,增强树势及其抗病能力。桑树伐条时,冬伐留长枝防治花叶病,修剪病枯枝以杀灭桑象虫等越冬成虫。及时清园,烧毁落叶、杂草及地表的桑树病虫害。冬耕冻死害虫,破坏地下害虫越冬场所。及时挖除桑青枯病、桑萎缩病等重病株。有条件的桑园可适量养鸡吃虫。

2.2.3 物理防治。在桑园中安装频振式杀虫灯利用趋光性灭虫,应用斜纹夜蛾性激素诱捕器捕杀成虫。采取人工机械捕杀幼虫或摘去虫叶。用48 ℃温水浸渍苗根30 min,以防治桑树根结线虫病和紫纹羽病,用50 ℃温水浸根10 min,可防治桑萎缩型萎缩病等[8]。

2.2.4 生物防治。充分利用天敌防治害虫,如桑象虫的天敌有桑象虫旋小蜂,桑尺蠖的天敌有桑尺蠖腹茧蜂。

2.2.5 化学防治。根据防治对象,选择合适的农药、浓度、时期以及方法杀虫。桑园上常用的农药有敌敌畏乳油、乐果乳油、克螨特、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等。夏伐后,7 d内必须进行白拳治虫。冬伐清园后及时进行封园杀虫,喷药时确保均匀喷洒桑树体及地面。

2.2.6 防控桑蚕农药中毒。在粮桑混栽区,蚕业部门要加强与其他农业部门进行生产动态和情报交流,蚕农在治理桑园时也要求互通治虫情报,协调防病治虫方法和时间,尽量做到统防统治,根据用药高峰期合理做好养蚕布局。尽可能用非化学手段防治,科学合理地使用桑园农药,严禁使用有机氮类农药、菊酯类农药及其他高毒高残留的农药。推广应用新农药前做好安全性生产试验。使用有农药污染嫌疑的桑叶,喂蚕前应先做少量试喂观察。加强宣传和指导,指导农户选用有生产许可证、合格证、注册商标“三证”齐全的厂家生产的农药,严防使用假冒伪劣产品。通过技术培训提高农户掌握农药使用技术水平,防止错用、混用、乱用农药。农业执法部门加强农药质量执法管理,严查国家禁用农药、“三证”不齐的农药。

2.3 狠抓以消毒防病为中心的养蚕技术,控制蚕病发生

2.3.1 建立蚕病预警机制。在饲养中,根据天气变化趋势和适宜病原体滋生环境进行分析,预测可能出现的蚕病,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养蚕风险。

2.3.2 加强养蚕技术普及,增强消毒防病意识。通过培训,确保蚕农弄清蚕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原理,并掌握防治蚕病的关键技术,确保配套技术真正落实到位。

2.3.3 做好养蚕各个时段的彻底消毒工作,最大限度降低病原物数量和毒力,净化大环境。做到养蚕前彻底消毒、养蚕期经常性消毒和养蚕后及时回山消毒。加强桑园消毒防病工作,防止病虫害对家蚕交叉感染。

2.3.4 推广标准化饲养技术,增强蚕体质。选择饲养优良的抗病抗逆品种。积极推广小蚕共育技术,降低由散户单独饲养过程中受环境病原菌感染的风险。按蚕各龄期生长发育要求加强温湿度调节,严把桑叶质量关,做到保证小蚕吃好、大蚕吃饱、饱食就眠、适时饷食,使蚕生长发育良好,增强抗病性。

2.3.5 准确诊断蚕病,及时控制传染。发现病蚕要及时拣出并投放到石灰缸中。发现感染真菌病的,应加强蚕体蚕座消毒,坚持每天早晨使用1次防僵粉或烟熏防僵。发现感染病毒病的,应早晚使用1次新鲜石灰粉消毒蚕体蚕座。发现感染细菌病的,应连续添食蚕服康3~4次,直到细菌病控制为止。发现感染蝇蛆病的,应及时使用灭蚕蝇。发现农药中毒的,首先查明毒源和中毒种类,然后立即撒新鲜石灰粉,使蚕停止食桑,打开门窗通风换气,加网喂新鲜无毒桑叶后除沙。

2.4 防控环境化学因子污染,为桑蚕业提供良好洁净环境

2.4.1 从源头上防控。工厂设置及桑园规划必须统筹兼顾。地方引进小型化工企业时,应认真做好环境质量标准评估。排氟企业必须牢固树立环保意识,按照国家规定标准排放废气,做好“三废”治理。养蚕季节必要时熄火停产。发展桑蚕基地必须离开砖瓦窑、水泥厂等生产企业至少2 km以上。

2.4.2 在生产上防控。在氟化物污染蚕区,建立桑叶含氟量检测制度和环境检查制度,开展污染气象预报。蚕业管理部门根据监测情况适时调整养蚕计划和发种时间,避开污染高峰期。地方政府和环保等有关部门应积极配合,切实加大环境保护执法力度,为桑蚕业发展提供良好洁净的环境。氟污染蚕区应尽可能选栽抗氟能力强的桑品种和饲养耐氟力较强的蚕品种。有条件的地区,可进行桑园喷灌,以减低桑叶含氟量。做好氟化物中毒预防工作,合理选采桑叶,对污染叶,大、小蚕期分别用5%和3%的石灰浆浸桑叶或喷于叶面后养蚕可解毒,再改喂清洁的桑叶,并加强饲养管理。

2.5 积极进行蚕沙等废弃物就地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防止扩散污染环境

加强对蚕农的宣传教育,提高对养蚕废弃物危害性的认识和保护养蚕大环境的意识。除沙时操作细致,避免蚕沙大量散落地面,除沙后应及时进行地面消毒;淘汰的病弱蚕严禁饲喂家禽。蚕沙严禁乱倒乱放在村头村尾、房前屋后和田边地头,严禁直接倒入河流。养蚕规模较大的专业村屯,可采取“桑+蚕+沼+果(蔬)”、“桑+蚕+菌+肥”等生态种养模式充分利用蚕沙。建蚕沙池用微生物菌剂对蚕沙进行发酵处理,在短时间就地处理后能灭活蚕沙中的病原微生物,迅速还田。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蚕沙处理工厂,生产蚕沙有机肥或对蚕沙进行提炼综合利用,使蚕沙资源利用走上农用化、产业化和商品化的道路[9]。

3 结语

桑蚕业是广西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能否确保安全生产,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民增收和农村和谐稳定。只有自觉树立安全生产意识,在各个环节上落实各项控制技术应对各种不安全因素,才能确保桑蚕生产安全。同时,为了及时有效预防和控制各种因素对桑蚕安全生产的威胁,还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事故应急处理工作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在出现重大安全生产事故时,能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尽量降低可能造成的损失和社会影响。

4 参考文献

[1] 戎世芳.海安县桑树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区的主要做法[J].北方蚕业,2011(3):62.

[2] 王小欣,周晓舟,梁萍,等.广西冰冻灾后春季桑园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初步调查[J].广东蚕业,2009,43(4):25-27.

[3] 黄显卓,罗日梅,韦思庆,等.桑树冬留长枝防病高产技术应用[J].广西蚕业,2008(3):57.

[4] 许梅.桑园生态治理对策[J].江苏蚕业,2010(4):32.

[5] 李文学,青学刚,王芳.影响蚕桑生产安全因素现状及对策[J].四川蚕业,2010(3):49.

[6] 朱方容.广西部分地区桑蚕僵病流行的原因及防控对策[J].广西蚕业,2008(3):29.

[7] 贝建设,刘秋丽.浅谈原蚕区种茧育桑园的建设与管理[J].北方蚕业,2012(1):28.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