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全面素质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美术教学中良好品德的培养
在美术教学中,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品德的教育是结合进行的,美术通过它自身的学科优势把枯燥的说教变为灵活的、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的教育。在户外写生时通过描绘祖国美好河山,故乡的一草一木培养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良好品质,在欣赏优秀艺术作品时通过作品的美感染学生,激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中学生进行优良品德教育是一种看的见摸得着的直接行为,空洞无物的说教往往是苍白无力毫无效果,有时甚至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而美术教育通过学科优势使学生在多彩的活动中树立起良好的品德。
二、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美术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人类不同历史时期所创造的杰出美术作品中包含着人类对真、善、美等最高价值的不懈追求。通过对优秀美术作品的鉴赏和学习,使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得到不断提高,情操得以陶冶,从而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尊重、保护生命和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
在室内绘画教学中选择造型优美,色彩协调明快而富有意义的实物为教材,使学生对形体美,造型美有一定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生活的鉴赏能力及对事物善恶的辨别能力。
在户外写生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绚丽风光,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描绘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使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描绘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欣赏课中通过引导学生欣赏优秀作品,让他们了解、接触艺术大师,学习、感受大师创造性的思维方法,提高审美能力。让学生用智慧的双眸去看大师,用纯真的心灵去感受美,逐步使他们具有区别美与丑,高尚与庸俗,健康与颓废的能力,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审美情趣,使他们懂得热爱美的事物摒弃丑的事物。
三、美术教学中创新精神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一个国家公民的创新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挖掘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美术教育责无旁贷。因为美术课程是被公认的对创造力培养最具成效的课程之一。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努力传播美术文化还要注意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首先应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每节课的切入点,人们常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应丰富多样,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气氛中自由的发挥个性,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力。
在作业训练中改变过去常见的临摹方法,临摹作为基础训练虽对学生的造型能力有很大的提高,但长期以往的临摹,会造成学生的创造力衰退,缺乏创新精神,依赖别人已有的东西,造成学生绘画的公式化。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在个性基础上大胆的表现,鼓励学生对艺术作品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如《画春天》这是一节绘画创作课内容,要求学生画出自己对春天的感受。为了使学生的画儿更有创新性,我让他们看了许多同龄孩子绘画的春天创作画,并启发他们可以把春天当成你的好朋友,也可以从春天的色彩和生机着手来画,这样一来,学生的视野开阔了,头脑中可以拿来创作的题材多了,学生绘画起来容易,自信心得到满足,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节课下来,有拟人的《春姑娘来了》,有抽象的《春舞》,有色彩张扬的《绿色的春》……真是应有尽有。
每位学生都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不管是自然界中存在还是不存在的都能出现在他们缤纷的画面中。他们正是以画笔传达了他们对世界的所知,所感,所想。不管他们是多么离奇,多么荒谬,我们千万不能以成人的眼光用条条框框的理论把它约束,制约他们丰富的想象和创新精神。
四、美术教学对综合性学习的培养
素质教育提倡学科间的整合和相互融合,在美术教学中充分和其它学科融合不仅使学生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也使学生对美术的理解更加形象直观。
1、美术与音乐的完美融合
音乐与美术同属艺术范畴,他们之间有许多可以融合的地方。音乐中的乐符,需要高低起伏,快慢相间的组合才会成为有旋律节奏的音乐,美术也是一样,不同的个体,通过变化,创造组合在一起,才会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画面。音乐是有声艺术,美术是无声艺术,在美术教学中穿插音乐,使美术课“声中有画,画中有声”,弥补了美术课静谧有余而活泼不足的缺憾。美术音乐两者和协统一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审美气氛,又有利于学生身心的愉悦,情操的陶冶。
2、美术教学中需要文学的渗入
文学是文章来打动人的,美术是用线条和色彩打动人的,虽然两者表现手法不同,但其功能和作用却是一样的――感染人,陶冶人,净化人的心灵。
文学中的诗歌与美术的渊源最深,关系最密切。中国的国粹“国画”一直以来沿袭着诗画相配的原则,用文字和画面两种形式完整地表达画者的心声。文字给人以足够的想象空间,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给学生广阔的创作空间,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文字内容设计一个画面或为某个画面配上相应的文字,这样两者结合既可提高学生的绘画表现力,也可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3、把历史融进美术教学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美术是记载和传播文化最好的载体之一,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大概只有数千年,而美术却将我们对历史的了解推至数万年,数万年前的原始人类通过自己的美术作品与我们进行“对话”。如果没有美术,我们的历史该是多么的单薄。
关键词:缺失现状;重要性;有效途径
现阶段,企业发展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每个人工作中责任心先行,以培养责任感为抓手,全面提升职工综合素质,则是实现企业跨越发展需要重点考究的课题。
一、责任感缺失现状分析
在参与企业发展建设中,尤其是企业向上良好发展势头的阶段,会让职工滋生安逸情绪,工作中,“找借口、差不多就行了、不是感兴趣的点”等等,诸如此类因素直接导致工作责任心不强,继而出现各式差错,尤其是在煤炭行业形势下滑的现阶段,更应该警惕这种状况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责任感在工作中的重要性
(一)责任感是干好本职工作的前提条件。对工作强烈的责任感能够使团队的力量凝聚,“在本位,尽本分”,个人倾全力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整个团队也才会充满战斗力和竞争力。
(二)责任感是工作无差错的重要保证。无差错是我们工作的首要要求。在工作中,缺乏责任心、敷衍了事,就会出现问题,更不会去主动查找问题。那些隐性的问题还有可能会引发日后的纠纷,小则影响个人形象,大则损害企业形象。
(三)责任感是强化执行力的有力保证。在企业,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看似有明确的分工,实则都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有着较强的责任感,那么每个岗位的工作肯定会做到让方方面面满意,久而久之,团队的执行力、工作水平、工作质量自然有质的飞跃,企业的执行力在日积月累中得到强化。
三、培养职工责任感的有效途径
现阶段,煤炭行业面临较大的压力,市场饱和使销售局面不利,由此会带来职工思想情绪的不稳定、工作中应付的状态等;当然,也有显而易见的机遇,黄陵矿业循环经济打造的利好在现阶段已经显现,在煤炭行业持续低迷的大环境下,黄陵矿业能够实现盈利,职工风貌依旧,优势凸显,这都是我们发展的机遇。面对压力与动力的共存,每一名职工必须具备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有责任感才有自觉行动,有紧迫感才能超常发挥。紧迫感和责任感会使我们“抢”的意识更强,“争”的劲头更猛,“闯”的魄力更大,“拼”的勇气更足。因此,培养职工责任感就显得尤为重要,应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建立并严格执行工作标准化流程。制度是管理的基
础。落实制度,以制度指导人、规范人,以制度行事,才能形成有章可循、按章办事、科学规范的运作机制,达到标准化管理。因此,要保证职工尽职尽责,首先要对各项工作制度、流程进行合理化设计。从每一个环节、细节入手,将职工进入工作岗位的第一步,到工作结束后的最后一步,都进行严格细致的规定,并要求职工必须按规定完成所有工作,使每一项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的放矢。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简单的问题流程化,从而推进企业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管理,全面提高生产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二)多形式加强职工责任心教育培训。强烈的责任心完全可以依靠后天教育修养具备。因此,要丰富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经常性地开展责任心教育与培训。多种形式加强对职工思想政治觉悟、人生观、价值观、主人翁意识、工作热情、生活态度、社会形势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可以是讲座,也可以是主题演讲,也可以是心得座谈,潜移默化中提升职工责任感;加强对职工敢于认错、敢于承担责任的意识教育培训,使每个人能够真正承担起责任,真正具备强烈的责任心,进而尽全力高质量完成各项工作。
(三)增强企业职工归属感。职工对于企业发展理念的认
同,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之上。只有不断改进对人的管理,刚柔并济地调和管理方式,促使职工达到自我启发式的管理,才能让职工真正融入到企业中,以较强的归属感更加努力积极的作为。
(四)提升管理能力及修养水平。基层管理干部较好的素质、较强的能力对职工是一种正面积极的影响,会引领职工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团队创造的成就带来的荣誉感也会使其责任感倍增,反之,会将职工引向消极的方向,责任心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基层管理干部要不失时机的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以榜样的力量感染身边人,培养其责任心。
【关键词】班主任;全面素质;培养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必须注意加强学生全面素质培养。那么如何开展素质教育呢?笔者认为,我们教师需要从小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锐意创新的能力。这三者之间相辅相成,互相联系,缺一不可。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程,这就要求班主任注意从多方面着手,抓好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一、注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素质
人格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培养与提高学生对真善美的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组织者,在健全学生人格素质教育方面无疑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因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素质,班主任应坚持从“四个结合”层面做好工作。
(一)言传身教相结合,充分发挥班主任的示范作用
人格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地方,就在于它不仅需要讲道理,更需要人格榜样的示范作用。所以,班主任能否用自身的人格力量去影响、感染学生是人格教育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二)明理与导行相结合,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
人格教育首先要让教育对象知晓做人的基本道理,从思想上加以认同。班主任说理是必不可少的。其次要善于引导学生将学到的东西转化成自己的行动。
(三)关心爱护与严格管理相结合,充分发挥班主任的管理作用
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过程是遵循知、情、意、行的心理活动规律发展的过程。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严管的效果取决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严而不厉、严而和善、严而爱护才会收到良好的管理成效。
(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协调作用
人格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单靠班主任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形成教育合力(尤其离不开家庭教育)。为了使学校教育更有针对性、时效性、及时性,班主任就必须多与家长保持联系,经常沟通。
二、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机的素质
自主学习是一种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和行动,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是一种内部动力。自主学习动机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它具有内蕴性和能动性的特点,是个体的主观状态,其存在于个体的内心深处,成为个体学习活动的力量。由此可见,自主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在学生自主学习中起到关键作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机实践中,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在教学中,积极利用外部因素,诱导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动机。
其次,在教学中,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强化学生学习动机。比如,积极组织开展各种竞赛活动,注意改进教学方法,或者由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定制适合自己的学习活动。
再次,在教学中,注意抓住信息的反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比如,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总结学生学习的成功经验,赏识学生的点滴进步,使他们不断获得自主学习的动力。
最后,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情感效应,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这就要求班主任做到热爱学生,相信学生,尊重学生。
三、注意培养学生勇于创造的素质
学生的能力一般包括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两个方面,这里我们只谈创造力素质方面的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了民族的前途、家的未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加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一)强化好奇心,发展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是学生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的一种过程,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主要途径。班主任要善于引导学生有明确的观察事物目的和观察事物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好奇心。要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观察目的和任务,选择不同的方式和顺序去观察,使观察的目的和效果得到落实,使学生的观察能力不断得到发展。
(二)鼓励标新立异,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
标新立异就是别致新颖,推陈出新。要想标新立异,必须破除常规思维心理障碍,避免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多看到学生的成绩和优点,多看到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时给予鼓励,从而培养他们勇于进取的创新精神。
(三)鼓励勇于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任何科学发明和创造都是从质疑开始,从解惑入手的。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质疑就是善于寻找事物产生的原因,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质疑精神从青少年时期就要开始培养。班主任应该把质疑、探索、解惑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重视。
四、注意培养学生的社会交际素质
不少学生社会参与和社会交往意识薄弱,他们心理承受力弱,怕挫折,有害羞心理,遇事退缩,缺乏自信,性格内向,不善表达,不善交往,采取自我封闭的态度把自己与别人隔绝开来,和他人关系疏远。这对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极为不利。所以班主任应该有意识地采用以下几种形式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一)把交际培养融进学科课堂中
班主任在课堂中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际模拟,通过说说、辩辩、议议等方式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提高表达能力。
(二)把交际培养融进班队活动中
班集体、队组织是个小社会,班主任完全可以在这个小小的社会中实行“长官轮换制”,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当班干部的锻炼机会,增强他们交际的自信心。
(三)把交际培养融入社会实践中
班主任通过带领学生走访、调查等,让学生融入社会,逐渐发展他们的社会交往技能。
(四)把交际培养融进语言文字和行为方式训练中
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在生活实践中, 由于心理活动的积淀而逐渐形成并相对稳定的基础性的心理结构和品质。心理素质在个体的整个素质系统中起着基础与支架的作用, 心理素质的优劣影响和制约着人的全面素质的发展。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正处于青年中期, 心理状态正在走向成熟但又未真正成熟, 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大量研究表明, 大学生心理状况不容乐观。大学生是心理障碍的高发群体。考试焦虑、不善于人际交往、就业焦虑、社交恐惧、网络成瘾、个人情感问题和强迫症等问题 是成为困扰当代大学生的普遍问题。这些不良心理状态阻碍了大学生的心理、生理健康发展, 影响了学生的学业进步和事业成功。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特点及现状表明, 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是高校面临的紧迫任务。
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是指大学生通过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 使其心理心理健康的结构和品质达到良好的状态。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当代教育改革的要求, 是培养现代化建设者的需要, 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为把心理素质培育通过最佳途径落到实处, 有必要对心理素质优化途径进行研究。综合近几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相关课题的研究, 本文将主要从开展心理测量、开设心理课程、设立咨询机构、开通心理热线、进行网络心育等四个方面来探讨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养成的有效途径,以为我国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
一、开展心理测量, 建立心理档案
心理测量是了解学生心理素质状况的主要途径。截止到现在较为成熟与有效的心理测量工具有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 16PF )、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EPQ)、一般健康问卷( GHQ )等。这些量表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是科学有效的心理测量工具。在2013-2014学年的第二学期, 我们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2013级新生进行心理测查,共计发放问卷1210份,回收有效问卷1200 份。统计分析测量结果表明, 在心理健康水平上, 女生心理问题比男生严重, 我们还发现, 学生的专业情感与心理健康水平有直接的关系, 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越喜欢, 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反之, 其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以上测量研究结果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学生心理素质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 要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心理素质优化工作, 还有必要从学生进校开始大学四年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测查, 积累心理素质档案, 这样便于跟踪调查和追踪教育, 以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在爆发之前能得到疏导和化解, 未雨绸缪,防止心理问题恶化。
二、设置心理课程, 进行课堂引导
心理作为一门学科走进课堂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开设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具有针对性的心理课程,通过课堂讲授心理素质的基本知识, 介绍心理素质培养的基本方法, 有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2013年我们学校开设心理学课, 主要介绍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健全心理素质的基本方法, 两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大部分学生认为, 开设心理素质培育课对于健全和优化自己的心理素质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三、设立咨询机构, 开展心理咨询
2013年我校设立心理咨询师,咨询机构的设立, 推进了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养成工作的顺利进行。两年来, 我们通过面对面进行心理咨询的方法, 接待了近500多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的心理学工作者利用课间、晚上、周末等时间对学生进行当面咨询, 解除了许多学生的心理困惑, 帮助不少学生疏通了心理障碍,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通过咨询机构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心理咨询过程中, 我们也发现许多问题,有的学生明显存在心理困惑或障碍,却不去走进心理咨询室,因为他们怕被同学看到, 担心受到同学们的议论。当前, 无论是社会人员还是高校大学生群体, 对于心理咨询的认识还是存在一些偏见和误区。人们认为进咨询室去咨询心理问题那就代表此人心理有毛病, 代表心理有问题,代表着此人不正常。但是我们坚信, 随着我们对心理素质优化的宣传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推进, 随着心理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普及和人们观念的变化, 人们对心理咨询的认识会不断深化。当大部分人认为进心理咨询室就像进诊所求医问药医感冒一样的时候, 心理咨询机构的作用就会大大凸现。因此, 不管从现实的角度还是从发展的眼光来看, 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实际, 开设心理咨询室进行当面咨询是有其必要性的。
四、有效利用互联网, 进行心理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互联网以其覆盖面广、使用方便、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强等特点迅速成为了一种新生的传播手段。今天,互联网正在以飞快的速度给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带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互联网已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和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对于易接受新生事物的大学生们,互联网的使用已成为他们正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已深入到大学生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的每一个角落。因此,结合大学生这一特点,今天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采用网络进行心理教育的方式, 这一方式亦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接受, 它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和深刻。互联网也因此成为心理素质优化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途径,有效地对其进行运用, 它所发挥的作用将会是很大的。根据互联网的特点和其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影响, 我校心理咨询师充分发挥了互联网在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过程中的作用。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人员通过发表心理文章、收发电子邮件、QQ 聊天、微信互动、留言板互动留言等方式进行。两年来, 我们学校通过微信网心情驿站开展心理疏导, 在互联网上解答学生的问题, 帮助学生消除心理困惑,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各系的心理辅导老师都通过收发电子邮件、QQ 聊天等形式与学生进行谈心, 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热情、耐心、细致地分析和解答,效果明显。这种通过互联网交流进行心理辅导和咨询的教育方式深受学生喜爱。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是他们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础。在当代大学生中,情绪不稳定、抑郁、焦虑等一些消极情绪时有存在,大学生心理状况不容乐观。我国高校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学生心理素质好坏直接决定了我们所培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否合格、是否可靠。因此,充分利用开展心理测查、设置心理课程、设立咨询机构、进行网络心育等途径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课题名称:民办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养成教育的教育研究.
【论文摘要】如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应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主题之一。本文认为博学型教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引出博学型教师的培养问题,探讨高师院校文化课程对培养博学型、复合型教师,以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作用。
一、关于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概念是来自生理学,是指有机体与生俱来的某些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以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生理解剖特点。它们通过遗传获得,故又称遗传素质。素质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在人的发展中起物质基础和必要的条件的作用。[1]现在通常所说的素质,是社会学、教育学中的概念,是指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如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干部素质、教师素质、作家素质等,这些都是个人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下形成的。
综合起来讲,素质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后天通过环境、教育获得的基本品质。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是后天形成基本品质的物质前提,而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则是先天遗传素质能否发展的条件。
素质教育是以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它是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新型教育。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
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是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生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二、博学型教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素质教育自1992年实施以来,在理论上仍然存在概念模糊,比如最为关键的概念: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一般都认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相对立的。其实他们并不是相对立,而是一种包容,即应试教育包含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教育,应试教育是其中的一部分。很多人认为不搞应试教育,就简单理解为要取消考试,这肯定是没有弄懂素质教育的本质。
由于在概念上模糊不清,导致在实践上出现“轰轰烈烈地喊素质教育,扎扎实实地抓应试教育”的矛盾现象。一方面学校要减轻学生负担,取消一些考试,但我们的家长却请家教,比以前更加重学生的负担。再看看在“素质教育”成长的一代,他们的素质和能力不是在提高,而是在退步,特别在各种学习、生活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尤为明显。
笔者认为,出现上述情况,固然有着太多的因素,但最根本的因素还是我们的一线教师。广大一线教师大部分不是很理解素质教育,总是带有抵触情绪。所以在操作层面就很难真正贯彻素质教育的方针,其效果更是可想而知。有一部分一线教师尽管理解素质教育,但无法实施素质教育。换句话说,没有能力来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那么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师要不要是全面发展的呢?这就值得教育研究者深思。
如果把素质教育单纯理解为进行全面的教育,还是很难达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如果是这样,其实是一种机械的全面发展。要达到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还要我们的一线教师全面发展,能够融会贯通。这里说的教师全面发展,并不是各领域都是精通,而是一专多才,是一种博学型人才。只有这样的教师,才有可能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当前我们教师呈现专业性特点,而不是博学型特点。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从实践层面来说,远没有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所以,博学型教师可能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出路。
三、博学型教师的培养
高师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要全面真正推进素质教育,还得从高师院校培养教师抓起。目前高师院校培养教师还是以专业性为主要特征,复合型、博学型不明显。笔者所在的高师院校就没有体现复合型、博学型特点,尽管学校也要求开设素质拓展选修课,但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效果不明显。原因可能有管理层面,可能更主要的是课程的设置和内容方面。
笔者认为高师院校在培养教师专业性方面已经取得很好的成效,应继续保持并完善,但在培养教师的博学型、复合型方面应加强并突破。笔者认为,可以在教师素质拓展课寻找一个突破口,即开设文化课程来强化教师的博学型、复合型。
1.文化的概念。关于文化的理解,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释,这样的解释可能有上百种。但大体归纳起来,文化是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具体一点说,文化它涵盖了生产方式、生活形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信仰等一整套观念以及由这些观念形成的一系列制度、规范等等。[2]
有更抽象的理解,文化就是一个把人变成人,化成人的动态过程。文化有时代性和民族性显著特征。文化包含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其中精神层面是文化最核心的部分。物质层面变化最快、传播最容易;制度层面最具权威性,能左右普通人的命运;精神层面变化最慢,也是最痛苦的。文化包含传统,对于传统,我们不能割裂,而要慢慢转化,转化为适合时展的需求。
2.文化课程的涵义。根据文化的理解,文化课程就是要把文化的精华,不论是古代遗留下的优良传统,还是现当代形成的各种观念、制度、物质文化;不论是主流文化,还是次文化,尤其是民族文化、乡土文化,以教材、文本的形式确定下来,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内容。这种课程包含三个层次:
一是思想文化,主要是历史上名人、伟人的思想和思维,通过典籍来体现。
二是制度文化,主要是历史形成的主要传统和道德规范。
三是物质文化,主要是文化载体来体现,主要是建筑、园林、绘画、雕刻、陶瓷等文化形态。
这三个层次综合起来可以说是微型百科式,对学习者来说的确有一定的吸引力和较大的兴趣,对于学生的博学型、复合型无疑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3.文化课程的开发、建设及管理。当前我国课程结构和管理分为三个部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三级管理模式。现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其中一条就是缩小国家课程的比例,加大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比例。文化课程的开发、建设属于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建设范畴,主要以地方和学校为主。
文化课程由于其内容博众型,在文化课程开发、建设上难度较大,是一个较大的系统工程。但在文化课程开发、建设方面已有成功的范例,即以文化人类学为理论基础,以多元文化整合教育为理念来开展文化课程的建设。比如,中央民族大学滕星教授主持的“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类型与初中地方性校本课程建构”和“中国乡土教材收藏与研究”两个研究项目就可以借鉴。[3]高师院校文化课程同样可以以滕星教授的方式或模式来建设。一方面通过文献法,根据英国哲学家、教育学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原则把对学生最能产生影响共鸣的高师院校所在地方文化精华梳理出来。另一方面通过调查法,深入地方一线,收集、了解更多的地方文化精髓。比如民族风情、民族心理特征、民族生活习性、民族遗产等。在收集、了解的基础上按文化课程三层次分类整理成文本教材。
就文化课程的管理而言,笔者认为,高师院校应把它作为公共必修课,而且要求达到优良以上。学校要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吸收文化经典,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有条件的体验、思考文化给我们的影响。
总体而言,文化课程的开发、建设是一个较大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上只是非常简单的论述,具体操作恐怕要把它当作规划项目来做。至于文化课程对培养教师的博学型、复合型还有待于实施后来检验,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作用,要等博学型、复合型教师出现后来验证。相信有好的效果。可以在一所高师院校搞搞试点,如果收效良好,可以全面推广,以后就形成一个教师教育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王爱青.素质教育何去何从[j].山东教育,2008,(14).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电化教育主体,并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在新形势下,探讨如何通过多媒体的组合达到课堂教学的优化成为当务之急。在英语教学中使用现代化电教手段,结合多媒体及其组合发挥其作用已成为新的趋势。目前,我校正进行着英语"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即"听的能力,说的水平,读的技巧,写的艺术"。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才是决定学习结果的直接因素,教材、媒体等一切外部条件虽然是重要的,但都只是影响学习的间接因素。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要根据中学生好问、好奇、爱做游戏的特点,深挖教材中的"快乐因素"与知识点紧密结合,进而在情景中设难解凝,培养学生能力。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快节奏大容量的课堂教学,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这就是以电脑为手段,让学生对电脑感兴趣,乐意动手操作,利用他们想展示自己操作能力的欲望,教会学生英文打字,并使用"轻松背单词"教学软件,让学生对学习英语产生浓厚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就会调动起来,因而学习节奏加快,课堂知识容量就大。兴趣会是他们展开理想的翅膀,由"听力难、写作难"变成"听力易、写作乐"。
现在的教学班,以学生的年龄为基点划分的,而同一个班的学生在知识能力等各方面都存在着许多明显的差异。"四结合"教学把班级集体教学和个别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要求,选择教学内容和进度。在单词教学中,在达到共性要求的基础上,操作熟练、智力强的学生不仅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打出单词,而且能够利用这些生单词进行词组造句练习,甚至连词成句,连句成句群。
以初二(2)班为实验班,水平相当的初二(3)班为对照班,使用计算机、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幻灯、录像等综合教学手段,并保证每周二次计算机操作练习,二节多媒体教学课。上课地点为计算机机房与多媒体综合教室,为上好课,自己也亲自制作了一些教学课件,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实验在实践中进行",但是"上课"不等于"研究","实践"也不等于"实验"。按照课题的研究需要,选定一系列"典型课例"上研究课,是实验取得成功的关键。
通过一系列典型课例的教学,如初中英语第二册Unit 15 Lesson 57,复习比较现在进行时,一般过去时,一般现在时等典型课例,不仅可以落实"实验内容",而且收集到了事实资料在一定范围内有代表性,有说服力。
教师要想上好电教课,提高教学水平与质量,只用做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指导课堂电化教学,才能把教学由自发行为转化为自觉行为,才能充分展现自身的整体素质。但不能认为电教实验研究是用电教媒体上课,仅仅用了电教媒体上课并非完成了实验研究。
因此,在教学设计是,根据训练点和经验,预先估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理上会发生变化,适时合理运用电教媒体,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媒体使用的最佳时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重点内容尚未引起学生注意时,学生思维展开尚缺少形象材料时,学生碰到困难需要辅导以及检查教学效果时。故投影片的使用方式,可以是老师先演讲,后播放,再概括;也可是先设疑,后播放,再演讲;还可以边播放边讲解等。
为获得课堂电化教学的最佳效果,就必须运用先进的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设计,自己动手制作教学课件。
(一)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钻研教学大纲、教材,教师才能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才能研究教什么,怎么教,选择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方案。
(二)确定教学目的,把握教学重难点。着眼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激发促进学生的学习,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的依据。
(三)优化课堂电化教学方法和教学结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施教之功,贵在得法。因此,使用电化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1)要有利于创造生动和谐的教学情境(2)要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3)要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
不论是传统教学方法还是现代电化教学方法,都应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要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防止电教为"电灌"。
教学中应注意到两点:
1、引思原则。多挖掘媒体在启发学生思维方面的特殊功能,要求学生主动思考的,决不"包办"。
2、激励原则。激励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内在的认知动机。我们通过精心选择媒体,精心选择软件,设计适当的教学情景或制造扣人心弦的教学悬念等手段来引起学生兴趣,激其情,奋其志,引其思,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期望--探索--成功--更高的期望--更深的探索--更大的成功"这一动态过程中进行。
在实际教学中,我采用和谐教学法,有以下运用:
1、音乐渲染,创造情境。在课前3-5分钟播放优美动听的歌曲或音乐,使学生安静下来,对学生起到心理放松的作用,从而导入新课。
2、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3、激发思维,增进想象。
4、优化板书,扩大密度。
5、视听示范,培养语感。课堂上播放一些标准朗读录音对学生的朗读技巧,朗读能力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实验结果,检测的目标有二个:一是学生学习英语兴趣、态度、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变化。二是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程度。经过实验前后的对比,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英语成绩变化如下:(全班平均分)
(初一)97、11期中测试:50.7分
98、1期末测试:57.2分
99、4期中测试:62.3分
98、7期末测试:65.2分
(初二)98、11期中测试:68.4分
99、1期末测试:70.3分
99、4期中测试:73.5分
99、7期末测试:76.5分
全班及格率及优秀率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从全年级最后一名跃居第三。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一、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需要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事关重要,这是新形势下、我国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提出的新要求。
1、职业核心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能力,包括交流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革新能力等。从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及特点来看,又可分为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是个人在职业活动中的基本生存能力,是与他人协同、合作的能力,它是个人在现代社会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2、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当前社会的发展要求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终生从事一种职业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伴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更为紧密,这使得职业核心能力的作用愈加凸显起来。随着我国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企业都注重录用职业核心能力发展好的劳动者,在特殊岗位技能人员短缺的情况下,职业核心能力强的劳动者能够相对容易地填补岗位的空缺,相反,如果职业核心能力较低,就很难较快适应岗位变化。所以,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学生包括职业核心能力在内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必须从纯粹的技术教育向能力结构深层次的素质教育拓展,从而使我们培养的高职院校学生能对未来社会发展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二、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将学生培养“成人”,而学生“成人”的落脚点即是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素质教育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科学素质教育只有与人文素质教育相融合,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
1、教育的使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美国教育家赫钦斯指出“教育应是主体的人的教育,教育的目的唯在发挥人性,使人达到完善的境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正面临以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为宗旨的深刻变革,变革的核心即是培养有技术、有“文化”、符合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认知能力培养的需要。
2、消除功利主义的影响,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
“以就业为导向”是很多高职院校的响亮口号,这种根据市场对技术人才的即时需要标准进行专业培养的方式,导致学生发展的片面化,忽视了学生发展过程中人文素质的重要性。高职院校看重的是就业率带来生死存亡,家长、学生更看重的是三年之后饭碗问题,而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被淡化了。这种功利化的教育思想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将高职学生培养成社会生产各个部门或者流水线上的一个部件,使得高职学生的知识、能力过分专业化,忽视了教育的真正使命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学校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需要
高职教育作为培养生产、管理一线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的载体,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大批优秀劳动者的重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变化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
1、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增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高职教育发展到今天,已发生了很多显著的变化,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由早期的不信任、看不起逐渐转变为认同、支持,院校也开始思考自身的发展方向,出现了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和由相对封闭向开放合作的转变。现在的高职教育面临着大浪淘沙般的激烈竞争,高职院校要想在这一轮洗牌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向质量求发展,就必须内强素质、外塑品牌。素质包括的内容很多,但人文素质是其核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高职院校必须从学生教育质量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完备上着手,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既要注重技术的“专”,更要注意知识的“泛”,将专业技能的学习和人文素质的教育科学地结合起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劳动者。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稳定性的需要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教育“太专”,业余文化生活“太单”等问题的存在,使得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无法落到实处,难见成效,学生的全面发展只能是一纸空文,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和人生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和制约。目前的就业市场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是毕业生逐年增多,学生无业可就;另一方面用人单位的很多岗位又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往往高价而沽。归根到底,我们培养的学生往往只懂“做事”而不懂“做人”,一来是毕业生缺乏正确的就业观念,往往眼高手低,用人单位在人才过剩的情况下当然会“优中选优,”挑选素质高、专业强的真正人才;二来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学生人文素质的问题。这就必然要求高职院校作深层次的反思,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于重视科学素质教育的同时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学生培养的质量和品位,真正办出特色和水平来,走内涵式可持续发展之路。当前,我国社会已进入了社会高速发展的时期,人们职业的变换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频繁,这就要求高职学生必须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这正是人文素质教育所具有的功能,高职院校就必须把学生科学素质的教育与人文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走出重理轻文的误区,培养出能满足时代、社会需要的合格高素质技能人才,这是时代和社会赋予我们的神圣历史使命。
作者:闫琳 单位: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石亚军.人文素质教育:制度变迁与路径选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60.
[2]崔相录.迎接21世纪的发达国家教育改革探索[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101
摘要:为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从教学管理层面进行改革,研究提出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指标框架、课程体系的目标结构和层次教学目标体系,力求通过将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目标完整的体现在培养规格要求中、全面的贯穿到课程体系结构里、切实的落实到具体教学目标上,建立“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的计算机工程专业全面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素质教育 知识——能力——素质 人才培养 教学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出的要求。本文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就是为了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从教学管理层面改革,通过将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要求完整的体现在培养规格要求中,全面的贯穿到课程体系的结构里,切实的落实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的教学目标上,形成“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计算机工程专业全面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下简称:COQE模式)。
1、COQE模式的培养规格指标框架
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纲领性文件,首先在理论上应该准确和完整。以“学科知识”为主线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明显特点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中强调知识结构的内容详细具体,能力和素质结构的内容就不够完整和准确,比较泛且不易把握。COQE模式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是根据培养目标完整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3个方面的要求,而不是注重某一方面。其实现办法是:根据知识能力素质的内涵和专业特点进行补充和调整,并借鉴国外可雇佣指标体系的方法,建立培养规格指标及其细化要求,使其尽量完整并便于操作实施。在能力结构的创新能力的表述中突出其内涵要求:发现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能力。身心素质的正确培养是目前大学生的突出问题之一,所以在培养规格中的要求中细化为:自信、自尊、自爱、自律、自我调节等,充分明确其要求,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
2、COQE模式的课程体系目标结构
以“学科知识”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方式,主要按“专业知识体系”构建,一般采用“楼层式”或者“平台式”结构模式。为了体现素质教育要求,又增添了人文社会科学系列课程和素质教育系列课程等,构成通识教育平台,形成了基础平台、专业平台、实践平台和通识教育平台的课程体系结构。这样的课程体系结构的不足之处,是没有明确的建立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规格中的各项培养要求之间的联系。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要体现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实践教学环节也不仅仅培养动手能力,也要体现传授知识和提高素质;专业教育课堂和素质教育课堂同样都要“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有了这样明确的要求和联系,就有利于引导教学过程中的所有参与者去努力实现规定的目标。
3、COQE模式的层次教学目标体系
如何根据人才培养规格的指标要求和课程目标建立教学目标,也是教育教学改革中研究的重要问题。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往往知识目标比较容易明确,而能力和素质目标比较含混。COQE模式要求将培养目标切实的落实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上,其方法是针对课程目标建立层次化的教学目标体系。这样的层次目标体系既包含了目标也体现了方法,使得所有的教学活动参与者能清楚的了解该项教学活动的目的及其实现途径。
3.1知识领域2个层次水平
(1)理解水平:认识并把握知识的逻辑联系和本质。规范行为动词示例:识别、描述、解释、辨认、懂得、指明、区分、枚举、想象、比喻、比较、选择、标注、验算、总结、阐述、熟悉等。
(2)运用水平:运用概念、原理和规则进行分析、推理和扩展。规范行为动词示例:分析、评价、预测、推断、联想、抽象、推理、解答、证明、论证等。
3.2能力技能领域3个层次水平
(1)获取水平:按照规范和规程能够独立完成作业或行为。规范行为动词示例:模仿、尝试、重复、维持、验证、使用、运行、校对、估算、制定、编码、编制、调查、修理、组装、整理等。
(2)应用水平:运用理论原理独立完成设计和实现系统功能,并能进行调整与维护。规范行为动词示例:完成、运用、执行、提出、撰写、计算、指导、设计、实现、维护、调整、构建、改装、修正等。
(3)创新水平:在新的情境下运用已有技能和方法,或改进已有技能和方法以适应不同情境。规范行为动词示例:提高、优化、发现、研究、发明、转换、更新、改进、扩展、升级、创造等。
3.3道德价值观3个层次水平
(1)感受水平:建立感性认识。规范行为动词示例:经历、感受、参与,尝试、交流、合作、体验、感知、明白、对话等。
(2)理性水平:能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出相应的反应等。规范行为动词示例:遵守、拒绝、认同、尊重、接受、同意、反对、讨论、关心、关注等。
(3)觉悟水平:具有相对稳定的态度、个性化的价值观和持续的行为。规范行为动词示例:形成、树立、坚持、保持、坚信、确立、确信、信奉、追求等。
4、结束语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其目的是促进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本文就“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的COQE模式进行了研究探讨。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与时俱进,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关于培养方案中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培养指标要求会因学校和专业各有不同,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体系等也有不同,这些都有待探讨和充实完善。但是,促进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应该是一致。
参考文献:
[1]全国教育工作会议2010-07-18.
[2]曾冬梅,席鸿建,黄国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 5:98~101.
[3]李友俊,邵强,刘洪颖.行业院校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缺失的表现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0, 4:71~72.
[关键词]素质教育 体育课堂 身体素质 心理素质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当前,全国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研究学校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小学体育中的素质教育,不仅是通常说的身体素质,即指速度、力量、耐力、灵敏等素质的教育,而应根据素质教育含义,作广义的理解。中小学体育中的素质教育是以有效的体育手段,对人的素质的形成、发展施加积极影响的一种教育,这是促使青少年儿童身心全面发展和培养体育的参与意识和能力的一种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
1.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好思想。体育课上教师要求体质好的学生帮助体质差的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教育学生在课堂上做好人好事,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问题,并教育学生树立见义勇为、敢于同坏人坏事做斗争的思想,培养学生为他人服务的意愿和行为,使学生从小养成一种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2.培养学生善良正直的品格。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尊师敬长,爱护体弱者。教育学生做事公正,为人和善,言行一致,文明礼貌,不损人利己,不投机取巧,爱护公物。培养学生做新时期合格的接班人。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育教学靠师生的合作,靠学生之间的合作,只有一个团结合作温暖的集体,才有凝聚人心,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为集体争荣誉,教会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尊重人,理解人,善于与同学友好相处。让学生明白,只有生活在好的合作集体中,才能创造出优异成绩。
4.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体育课的学习很苦很累,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必须具备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教学中教育学生对应做的事自己要坚持不懈,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教育学生对失败挫折有一定的承受力,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
5.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体育教学重要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老师的讲解与示范,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手段,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让学生逐步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目的。
二、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求知好学精神。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包含了多种文化的内涵。为此,通过体育教学手段,不但能增强学生体质,更主要的是能教会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原则,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学到体育文化知识。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设计准备活动内容,编排徒手操,设计场地,制做体育器材等。都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而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往往要靠教师的启发与引导,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很重要。
3.对学生进行“三基”教育。体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这些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保证,只有在教学中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规律性,才能使学生的基本技术迅速提高,基本技能得到正常发挥。
4.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田径教学的起跑练习能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篮球的投篮命中率能培养学生的准确能力,排球的扣球能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体操动作能培养学生的时空感觉和运动感觉等等。所以,学生的智能水平通过体育教学能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
三、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自理自护能力。通过体育动作的学习,能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提高各项身体素质,练就一身强壮的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学会自我保护,提高自理自控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
2.培养学生健身锻炼,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体育教学中有很多动作能伴随人的一生进行活动:田径中的中长跑项目。球类运动的篮球、排球、乒乓球。武术、气功等都可以进行健身活动。通过讲授正确的动作技术和科学健身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3.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组织教学比赛、游戏活动及考试、达标、运动会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及心理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并向学生讲述健康人的心理标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四、审美艺术素质的培养
1.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爱好。体育教学不仅要讲授动作技术,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在动作技术学习中去体会美、创造美、鉴赏美,要求学生每学一个动作都要保持动作美、姿态美、体型美。把美蕴藏在动作之中,培养学生具有审美意识和爱好,让学生亲身体验动作美与表现美的深刻含义。
2.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和特长。通过选修体育课的方法,可以满足学生的要求,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从而使学生领悟和品出所喜爱项目的艺术内涵,从中发挥艺术才能和特长。
五、劳动素质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体育教学的学习过程实现了学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有机结合,而且往往体力劳动大于脑力劳动。通过体育锻炼使身体强壮有力,为以后从事各项工作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矗并且能使学生明白劳动付出的越多。取得的成绩就越大这一道理,所以通过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