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文科学的缺点范文

人文科学的缺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文科学的缺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文科学的缺点

第1篇:人文科学的缺点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应有素质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133-01

我们知道,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学习工具课。小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他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以致在中学和大学的进一步深造,甚至影响到将来的工作和生活。因此可以说,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项基础的奠基工程,小学语文教学在整个小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新形势下语文教学工作对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要求已变得更高,同时,教师素质的高低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也会变得更为直接。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呢?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积累了以下粗浅认识,愿与大家共勉。

首先,要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

作为教师要具备远大的理想、宏伟的志向、高尚的情操。教师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言谈举止堪为学生表率和楷模,要以自己整个的人格魅力来教育影响学生。教师必须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对待工作,要求真务实,兢兢业业,要勇于开拓,大胆创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文以载道,语言文字是载体,思想道德是内容,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还要具有高尚的政治情操,认真遵守并执行党的教育方针。

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课文内容有相当一部分是向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典范。例如,革命先烈勇于探求真理,寻求救国救民的历史故事;仁人志士勇于献身民族的解放、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还有艰苦朴素、勤学苦练、诚实勇敢、助人为乐等德育内容,如果教师不具备这方面的素质,在讲课过程中就不能很好的教育感染学生,也就达不到动之以情的教育效果。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对政治、军事等国家大事予以关心,要关注国内外风云变换,关心人间疾苦,敢于揭批社会上的丑恶现象,见义勇为,敢说敢做,言传身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染教育学生,以影响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

其次,要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

俗话说,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首先要有一桶水。小学语文课本中涉及到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诗歌、散文、小说、议论等各种体裁都有,因此,有关这些体裁的相关知识,就需要我们教师至少略知一二,如果教师缺少一定的文史知识,就很难把课讲好。

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也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获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另一方面通过长期的接触,潜移默化的使学生从教师身上受到影响,不知不觉的从教师身上受到的影响效果是强烈而持久,可伴随一个人的一生。例如,当一个教师的宿舍里存有各种书籍,常常见他在读书写作,他的文章常见诸于报端,可想而知,学生就会对这个教师有几分敬意,无形中学生就会自觉地模仿教师的行动。他的班里就会逐渐涌现出许多爱读书、喜欢写作的学生。

小学语文教师要博览群书,要有良好的读书习惯,喜欢写作,不断地有新作从报刊电台发表出来,如果教师写不出东西,怎能教学生写出好文章呢?如果教师文章经常刊登在报刊上,并编纂出书,就会影响到我们的学生也去效仿,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我们语文教师的职责是通过教给学生掌握课本知识,从而打下良好语文基础,其中就包括对文学作品或文章的鉴赏能力。如果小学语文教师具备一定的文学批平和鉴赏水平,对教学中启发学生会有很大好处。因此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要具备一些文学批评家的素质,用比较专业的眼光去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这样学生对作品和文章的理解会更深刻,从而帮助学生从小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再次,要具备丰富的自然和人文科学知识

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文字基本功,还要有比较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因为所有这些知识都会在具体语文教学中用得到。

第四,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教学手段

多媒体电脑和网络是重要的现代化教学工具,作为教师要熟练掌握它们的操作技术,在办公软件、网络运用等方面要相当熟练,能编辑各种文档,课件制作,能够上网查询资料。多媒体计算机给我们教师的备课、讲课和批改作业等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另外,通过网络能够做到资源共享,可以参考运用别人先进的教学软件,能极快的运用外地先进的教学科研成果。由此可见,教师用电脑备课、讲课既方便又实效,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第2篇:人文科学的缺点范文

关键词:幼儿教育;教育理念;社会公民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275-01

俗语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由此可见教育对于人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在整个教育体系当中,幼儿教育是基础中的基础,犹如大厦之地基,大厦能否历经风雨而依然不倒,就取决于地基是否打得好;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人是否收到良好的幼儿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没有好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的幼儿教育,幼儿教育想要取得理想的效果是比较困难的。所以,用什么样的指导思想或价值取向能够有效的指导我们的幼儿教育,这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迫切的问题。

1.幼儿教育之现状

上世纪初以来,我国的很多思想理念都有欧美的色彩并影响至今,包括幼儿教育在内的教育理念很大一部分也是承袭欧美,这些幼儿教育理念的最大特点便是强调对人的智力或智能的培训,但这个特点恰恰也是它的致命弱点。因为一个完整的人除了要拥有智力之外,还要有很多非智力的东西(比如情感),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会出现人格的分裂或人的异化。这些教育理念在幼儿教育领域运行至今,已经逐渐显现出危机:父母既过分宠爱又过多管制。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螺旋式的过程,这就意味着人在幼儿阶段必然有很多必过的坎坷和困难,一如唐僧西天取经必经八十一难才能修成正果。但一些家庭过度宠爱孩子,凡事包办代替,生活上什么都不让孩子做,对孩子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其结果便可能是:过于溺爱的孩子不懂得分享,不懂得爱,与小朋友的交往中,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将来很难适应社会;同时,有很多的父母认为管教宝宝,就要从小做起,让宝宝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一切都是父母做主,宝宝没有任何可选择的余地,甚至有的父母对孩子的缺点看得很重,总是挑毛病,而对优点却视而不见,极少表扬,甚至经常打骂孩子,其结果便可能是:这样的孩子自卑感很强,做事缺乏信心,逆反心理很强。

2.幼儿教育误区之根源

造成幼儿教育如此现状的根源在于我们的教育理念对幼儿教育的定位出现了偏差。我们应该明白,社会生活正是因为个体的多元性而显得精彩,而教育理念特别是幼儿教育理念是属于人文学科范畴而不是自然科学范畴,它必须包涵和丰富人的个性才有存在的价值。所以,作为人文科学范畴的幼儿教育理论,其研究的对象并不是与主体无关,主体也不是与客体分离,而且,往往正是主体对客体的参与才使得其对象能被认识,其真理能被理解。

人才是教育的目的,不论是国家、社会、或是个人,都希望教育使人成材。但问题是使人成材不应该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合群的社会人。如果教育的最终目的只是使人成材,并且让这种思想成为流行的教育理念的话,那么在实践中会演变出这样一个事实:在教育学生过程中,让学生有一技之长而不管其是否具备良好的社会德性就成了教育的唯一价值取向。其后果是,每个学生在教育体制中完成教育后,或许会拥有各种技能,但很难有健全的人格。

但问题是,包括很多教师在内的流行观念认为,名和利就代表着成功,所谓"成功人士"就是赚了钱,出了名的人,所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所以学生的分数越高,老师就越认为他是好学生。这种观念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老师教育学生的目的不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而是追求学生成绩。

自从自然科学诞生以来,以其精确性而风靡全球。不论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都是以自然科学的方法论作为研究进路。但对幼儿教育理论带来的最根本弊端是造成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割裂。

3.在教学中培养幼儿"倾听"的好习惯

在我的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幼儿都不能专注地听他人讲话,无论是教师讲课还是其他孩子回答问题,孩子们总是和其他小朋友交头接耳地说个不停,并且很爱在其他人说话时插嘴,在他们的世界里认为这样做没有不对。然而教师和家长都知道,这种行为不但很不礼貌,而且很影响幼儿的倾听能力,久而久之的话孩子就不会听讲,对上小学之后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影响。若等造成重大影响之后再教育孩子去改正就为时晚矣。因此,我们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就要及时地纠正孩子的这种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能力。在我的教学中,用以下方法来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

3.1课间的小故事讲解。每天我都会给小朋友留一个搜集小故事的作业,第二天讲述给老师和其他小朋友。由于幼儿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并且特别喜欢展现自己,所以孩子们都特别地积极,每天都会认真地搜索有趣、好玩的小故事,以分享这些故事为乐趣。

在孩子讲述故事之前,我都会时时刻刻地强调我们要做一个有礼貌、知道尊重他人的小朋友,在听故事时一定要保持安静,做一个最文明的听众,而且每天都会给表现最好的孩子一个特别的奖励。

3.2挑错误比赛。幼儿园的小朋友会学习很多儿歌,而且小朋友对儿歌的内容也都非常了解。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然后教师唱儿歌(要故意设置错误)让学生听,并找教师所唱儿歌的错误之处,找错误最多的小组获胜。学生在听的过程中都非常认真,渐渐养成了安静倾听的习惯。

经过这种方法的培养,使孩子懂得了倾听的乐趣。从而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平时生活当中,小朋友都不会随便插嘴和交头接耳地说话,而是做一个会倾听的文明人。

总之,幼儿教育应该是一种放羊式教育,牧羊人保证幼儿生存安全的条件下,应该处于一种无为状态,至于羊吃什么、什么时候吃、怎么样吃和是否吃,都遵从羊的感觉而不加干涉,使得它的需求取决于他的能力。在道德上,只需要防止他勿入歧途而不需要刻意教导他善恶的观念。

参考文献:

[1]刘海燕;幼儿教育之我见,学前教育教学参考,2012年第3期;

[2]张鑫桐,田苗苗,幼儿教学,中国科技教育研究杂志,2011年第4期;

第3篇:人文科学的缺点范文

关键词:人文通识教育 现状 困境

人文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应有之义,通过全面、系统、均衡的教育实现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高校人文通识教育在各界的努力之下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也存在学校重视不够、教师教法单一、教学内容枯燥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通识教育良性发展的严重阻碍,如果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势必对通识教育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一.高校人文通识教育的现状

人文通识教育兼有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双重特点,在中西方教育理论中都被多次提及。如果说,人文通识教育是给公民提供和其他公民共同相处的教育,实现了培养独立人格和生活能力。那么,中国古代的“六艺”和西方古希腊的“自由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语)堪称是这类的雏形。在当代,通识教育的定义已然不同,其内涵则更加丰富。但一般认为和专业教育不同,美国教育家赫钦斯认为“高等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发展理智能力,其他的任何目的都是次要的”。[1]按照哈佛报告的理念,通识教育培养的人应是人格健全、明辨是非、品德高尚、理性好学,并明确真善美的价值。在潘光旦先生看来,通识教育目的不是培养“匠人”,而是对理性和心智的培养,帮助学生获得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实现对自然、社会、人文的全面认知。可见,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抑或是古代和现代,对通识教育的人文性都是极为推崇的,毕竟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以提高人的素质为基本诉求的。

虽然人文性是通识教育的应有之义,但是人文通识教育的实施并不容易,在中国尤其如此。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历程是比较特殊的,由于建国后教学体制借鉴了苏联模式,非常重视专业教育,学生在一年级进行专业教育,忽视了大学应有的通识教育。这种模式虽然适应了当时国情和时代的需要,短期内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应用型人才,其地位和功绩不可忽视,但缺点和优点一样突出。事实证明,重视专业本无可厚非,但轻视通识是极为短视和功利的。这样的结果是:以专业教育为核心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同专业教育无关的课程都沦为补充,也没有相对应的通识教育课程,导致整个课程体系的建构缺乏科学和均衡,并不符合现代的教育理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高校体制改革的深入,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也日渐暴露。比如专业划分过多过细,交叉学科了解不足;专业知识有余,人文知识缺乏,甚至学生缺乏健全人格,对大是大非问题缺乏认知等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文教育逐渐成为了高校改革研究的热点,很多高校也希望借助通识教育的平台来进行人文教育,通过增加人文素质课程,来弥补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的不足,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于是各级教育管理部门也顺势加强了指导,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2]于是人文通识教育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相关的改革也逐渐走向深入,并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效。纵观各校的改革,不难发现虽然具体措施各有差异,思路也各有不同,但核心理念是一致的。即打通专业的严格壁垒,实现通识教育,帮助学生获得多学科知识,实现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化。在这方面,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走在国内的前面,北京大学通识教育将通识教育课程分为数学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与伦理、历史与文化、语言文学与艺术五大类别。武汉大学把通识教育课程分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中华文明与外国文化、跨学科领域五大类别。复旦大学则分为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六大门类。这些大学在分类的同时,还制定了相关的通识教育课程标准,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获得了各界好评。但放眼全国,能进行这些改革的高校毕竟有效,国内的更多学校尚未对此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或者有了初步的想法,却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将这种改革贯彻下去,这是非常可惜的。

二.高校人文通识教育的困境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高校人文通识教育的发展趋势良好,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学内容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不足也是存在的,这主要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比如校方重视不够、教师教法单一、教学内容枯燥等问题。

第一,校方重视不够,课程设置不合理

第4篇:人文科学的缺点范文

[关键词] 高等医学教学;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14-122-02

1医学教学非单纯传授知识理念的转变

医学教学原本就具有学科多、课时长特点,随着时代的进步,新的医学知识积累,教学内容又不断地增加,然而医学教育改革又使得授课时数不断删减,这种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使多数教师极不适应,教学质量无法保证是多数人的观点。毋庸质疑,要把更多基础的以及学科前沿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传授给学生,困难非常大,因此,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是解决矛盾的惟一出路。目前,“填鸭式教学”是教师们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目的是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记住教科书上的现成的“真理”和结论[1]。其优点是 “短、平、快”,学生能记住大量现成结论;缺点是受教育者思维钝化、想象力贫乏、怀疑和批判精神缺失,这与大学教育的宗旨相背离,也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要求。

社会、医学的进步,要求高等教育的“产品”应该是创新复合型人才,而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传统医学教学模式无法完成创新复合型医学人才的培养。因此,教师们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未雨绸缪,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思维,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重视创新能力的培育,培养出合格的“产品”。新、旧教学模式的目标观有如下几点不同:平凡的教育是期待受教育者成为预想的那种人才;卓越的教育是期待受教育者成为使教育者大吃一惊的人物。平凡的教学是教授者设定一定的模式,使学习者“照猫画虎”,自己轻松地完成任务,卓越的教学是教授者常常想不到学习者的成果,并往往使自己陷于学习者的提问中,苦思冥想。平凡的教师仅仅是让学生听懂;卓越的教师是让学生主动思维,自己去创造[2]。因此,新型医学教学理念不但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应注重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强调态度、知识和能力的并举,使学生体验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乐趣;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自动扮演“学习的倡导者、组织者”[3]的角色,以合作参与的身份掌握整个教学过程。

2教学的主体非教师本人理念的转变

教师是讲授知识的主体,学生被动的跟着接受,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而兴起于当代欧美国家的一种社会科学理论――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认为:知识的构建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学生在自己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对新知识做出自己合理的解释,进而理解、接受并应用,这一过程具有明显的个体、环境和情绪色彩;而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是倡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教学的目标与任务是发展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创造性的构建自己的知识大厦[4]。因此,教师应转变重教轻学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为主、为学而教的理念,回归真正的教学主体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发展的主体仍是学生,学生才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探索者。

当代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知识传播的方式多种多样,信息触手可及,教学的目的再也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让学生拥有主动、持续的学习能力。教师不仅仅是在课堂上传道、授业、解惑,更多的是高水平学习指导、高屋建瓴的思想启发、激情澎湃的动机激励、坚定志向的明确导引。教师的作用不能再理解成简单的传授知识,研究、激励、启发和引导学生才是教师的真正任务。创造环境,施加影响,使学生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引发学习需要,激发学习动机,自主发展,建构知识。也就是俗话所说的“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因此,要突出医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去理解,渴求和建构新知识,发现、解决新问题,探索新的领域;教师能够做的就是创建开放的、富有浓厚探索气息的环境,提供参与、成功的机会,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培育自主发展的创新型医学人才。

3医学教学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多学科交叉渗

透的属性

医学是人类长期与自然斗争的科学知识积累,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而其研究的对象是社会化的人,所以其既有自然科学的属性,又有社会科学的属性。传统的医学模式是生物-医学模式,加之现实中忽视人文因素,过分重视生物因素,临床上见病不见人,造成对医学生的误导。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人类常见的疾病谱也在不断地变化,社会因素在疾病的成因、发展中越来越重要,医学不仅要研究生物因素,更要研究社会致病因素对机体的影响,社会科学与医学之间相互交叉渗透水融。另外,医学生应该具有健康的人格,心理不健康是阻挡医学生成功的障碍,这都需要人文科学来支撑、培育。由此可见,医学教学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统一。

医学基础课程大约十门左右,临床课程更多,学科间相互交叉和渗透十分自然和必然发生。此外,科技飞速发展,新知识爆炸性的增长,新的科学领域不断涌现,学科越来越专业化,这些特点使医学教学难度更大,授课教师必须跟上时代步伐,拓宽知识面,增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及时调整教学结构,采取相应积极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来提高医学教学质量[4]。在课程改革中打破旧的学科界限,使相关课程内容融合一体,既要把医学基础理论知识与科学前沿知识联系起来,又要把非医学专业知识与医学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助于金字塔型的创造性知识结构的形成,有助于将众多学科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融汇于一门课程之中,有利于学生通过比较学习,开拓视野,有利于异向、综合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发展应变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开拓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以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

总之,高校医学教师面临极大挑战,他们不仅是博学者,传授医学专业知识、人文知识,而且要成为医学生能动学习的倡导者、组织者、激励者,成为医学生人生健康成长的一盏明灯。只有拥有这些基本的理念,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医学教师。

[参考文献]

[1] 袁祖望. 高校教师需要转变哪些教学观念[J]. 中国大学教学,2004, 26(8):22-23.

[2] 张楚廷. 教育中,什么在妨碍创造[J]. 高等教育研究,2002,23(6):55 -59.

[3] 陈雅芳. 当代大学教师的教学理念[J]. 中国大学教学,2003,25(1):20 -22.

第5篇:人文科学的缺点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中学语文开放型阅读

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一浪高于一浪,课改方案即将全面实施。开放型课堂教学必将成为课改后较长的一段时期的教学主旋律。针对语文教学,开放型的阅读教学是怎样的呢?这是现在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开放型阅读教学的目的

针对“封闭性”阅读教学的缺点:浅习课文,读得较少,背得更少;着重教,忽视学;重分析,轻领会;极少体现中心,平均使用力量。面对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我们必须构建新的开放型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明确新时期开放型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呢?

1、加大情感熏陶力度强化民族情感,发展学生个性,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语文课程总目标第一条提到:要培养爱国感情,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还要尊重多样文化。这就说,在阅读教学课堂上,要加大学生个人情感熏陶力度,强化民族感情,尊重多样文化所反映出来的多种民族的情感内涵,营造学生健康、丰富、积极、向上的情感世界,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2、开拓文学鉴赏领域开放型阅读教学,要超越“封闭性”的阅读教学,既要继承以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为目的传统,又要开拓文学鉴赏领域。教学上不能够再“以本为本”、“以资料为资料”,应该以课本为主干,以资料为繁枝,以学生见解为茂叶。我们要允许和鼓励学生有多角度、多层次的见解。总目标第二条提到: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中华文化之博大,任何一种课本都只能精选极少的一部分来介绍,单靠课本去体会它,是很困难的。同样,不管是哪种文化现象,资料中的见解都是因人而异的,要让学生知道,只能拿来作为参考,拿来启发个人思维。教师本身更要知道,拿别人的见解强加于别人,在开放型的教学中是吃不香的。

3、培养人文批判精神开放型阅读教学要努力改造“科学主义”教学念观:以博取科学知识为目的,着意构建“人文主义”理念:以自主性为目标,培养批判能力,形思想。我们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科学尤其是人文科学的精神,但是不能再“以科学为本”了,而是要“以人为本”,教学过程中既要尊重定论,又不能迷信定论,要带着批判的眼光来引导学生学习,体现教的自主性和学的自主性。这样,主体的人文主义气息才能体现出来。阅读教学才能血肉丰满。

4、练就语言表达技巧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让学生感悟到语言表达技巧的优劣与语言表达效果的好坏的密切关系,从而加强训练,达到总目

二、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的环境

任何事物的生存与发展都有其相适应的环境。当然,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也要有相适应的环境才行。现在的教育市场中有了这种环境了吗?有了。在哪里呢?

1、教育观念更新教育观念普遍更新是教育奇葩(形式)竞放的基本条件。二十世纪末以来,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经验,向国内广泛宣传。同时,教育界对国内教育现状作了深刻的设想。因此,素质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应试教育的观念逐渐被素质教育观念所替代。观念更新了,教育形式肯定丰富多彩,争奇斗艳。

2、考试形式大胆创新是教育主干(内容)强劲的根本动因。繁、难、偏、僵的考试形式只能引起剧烈的应试教育活动,不可能带来充满生机的素质教育活动。素质教育活动必须在考试形式的大胆创新的前提下产生。现在的语文考试已经意识到着重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口语能力、写作能力等,最重要的是语言交际能力。消除僵化的考试形式正在逐步实现,应用性的创造性的考试形式正在逐步出现。这正是我们的教育阵容向素质方向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3、评价标准多元并进是教育根系(基础)发达的必要保证。毕竟,应试教育观念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根深蒂固,一试定终身的经验已经深入人心。现在转向素质教育,打破原有的观念,只有素质教育这个口号是不行的,必须健全一系列公正、科学、的教学与考试评价标准,才能推进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长足发展。现在,经过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倡议,教学与考试的评价标准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已经逐步出现。这就有利于素

三、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

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理论正确与否,关键的是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的。现在的任务就是实践,如何实践?

1、克服保守的“圈养式”的阅读教学,开创开明的“放养式”的阅读教学,努力拓展阅读教学基地。

传统的保守的阅读教学特点是“圈养式”,教学内容控制在极其有限的篇目里,学生视野狭窄。尽管有课外的语文读本,但是认真读的学生并不多。这样很难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实行“放养式”。教学要在课本和语文读本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利用图书、刊物、报纸来增加阅读量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分析能力。“放养式”阅读教学法应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2、克服机械的“知识型”的阅读教学,开创互动的“智能型”的阅读教学,切实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传统的阅读教学普遍注重“知识型”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是机械的,教者设法把课文的知识系统交给学生。这才感到踏实。其实,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养的对象具有创造性。开放型的阅读教学方式正是为了培养创造型的人才。阅读教学必须巧妙地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思辨、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多向分析、放心解答,真心肯定学生的活动过程,实意预言学生的成功人生。这样,学生阅读的能动性才能充分发挥,鉴赏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训练和提高。

3、克服抽象的“理论性”的阅读教学,开创具体的“实践性”的阅读教学,充分挖掘语文学习潜能。

第6篇:人文科学的缺点范文

目前新课标已经全面实施。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在教学中努力创建开放型课堂。而开放型课堂也必将成为课改后较长的一段时期的教学主旋律。针对高中语文教学,开放型的阅读教学是怎样的呢?这是现在我们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开放型阅读教学的目的

针对“封闭性”阅读教学的缺点:浅习课文,读得较少,背得更少;着重教,忽视学;重分析,轻领会;极少体现中心,平均使用力量。面对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我们必须构建新的开放型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明确新时期开放型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开放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呢?

1、努力创建情感熏陶氛围

强化民族情感,发展学生个性,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语文课程总目标第一条提到:要培养爱国感情,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还要尊重多样文化。这就说,在阅读教学课堂上,要加大学生个人情感熏陶力度,强化民族感情,尊重多样文化所反映出来的多种民族的情感内涵,营造学生健康、丰富、积极、向上的情感世界,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2、开拓文学鉴赏领域

开放型阅读教学,要超越“封闭性”的阅读教学,既要继承以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为目的传统。又要开拓文学鉴赏领域。教学上不能够再“以本为本”、“以资料为资料”,应该以课本为主干,以资料为繁枝,以学生见解为茂叶。我们要允许和鼓励学生有多角度、多层次的见解。总目标第二条提到: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中华文化之博大,任何一种课本都只能精选极少的一部分来介绍,单靠课本去体会它,是很困难的。同样,不管是哪种文化现象,资料中的见解都是因人而异的,要让学生知道,只能拿来作为参考,拿来启发个人思维。教师本身更要知道,拿别人的见解强加于别人,在开放型的教学中是吃不香的。

3、培养人文批判精神

开放型阅读教学要努力改造“科学主义”教学念观:以博取科学知识为目的,着意构建“人文主义”理念:以自主性为目标,培养批判能力,形思想。我们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科学尤其是人文科学的精神,但是不能再“以科学为本”了,而是要“以人为本”,教学过程中既要尊重定论,又不能迷信定论,要带着批判的眼光来引导学生学习,体现教的自主性和学的自主性。这样,主体的人文主义气息才能体现出来。阅读教学才能血肉丰满。

4、练就语言表达技巧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让学生感悟到语言表达技巧的优劣与语言表达效果的好坏的密切关系,从而加强训练,达到总目标第八条“文从字顺”和第九条“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的要求,造就良好的表达能力。

二、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的环境

任何事物的生存与发展都有其相适应的环境。当然,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也要有相适应的环境才行。实际教学中如何创建好的教学环境呢?

1、教育观念更新

教育观念普遍更新是教育奇葩(形式)竞放的基本条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批有识之士从国外带回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经验,向国内广泛宣传。同时,教育界对国内教育现状作了深刻的设想。因此,素质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应试教育的观念逐渐被素质教育观念所替代。观念更新了,教育形式肯定丰富多彩,争奇斗艳。

2、考试形式创新

考试形式大胆创新是教育主干(内容)强劲的根本动因。繁、难、偏、僵的考试形式只能引起剧烈的应试教育活动,不可能带来充满生机的素质教育活动。素质教育活动必须在考试形式的大胆创新的前提下产生。现在的语文考试已经意识到着重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口语能力、写作能力等,最重要的是语言交际能力。消除僵化的考试形式正在逐步实现,应用性的创造性的考试形式正在逐步出现。这正是我们的教育阵容向素质方向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3、评价标准多元

评价标准多元并进是教育根系(基础)发达的必要保证。毕竟,应试教育观念经过二十年的实践已经根深蒂固,一试定终身的经验已经深入人心。现在转向素质教育,打破原有的观念,只有素质教育这个口号是不行的,必须健全一系列公正、科学、的教学与考试评价标准,才能推进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长足发展。现在,经过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倡议,教学与考试的评价标准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已经逐步出现。这就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

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理论正确与否,关键的是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的。现在的任务就是实践。如何实践?

1、克服保守的“圈养式”的阅读教学,开创开明的“放养式”的阅读教学,努力拓展阅读教学基地。

传统的保守的阅读教学特点是“圈养式”。教学内容控制在极其有限的篇目里,学生视野狭窄。尽管有课外的语文读本,但是认真读的学生并不多。这样很难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实行“放养式”。教学要在课本和语文读本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利用图书、刊物、报纸来增加阅读量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分析能力。“放养式”阅读教学法应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2、克服机械的“知识型”的阅读教学,开创互动的“智能型”的阅读教学,切实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传统的阅读教学普遍注重“知识型”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是机械的,教者设法把课文的知识系统交给学生。这才感到踏实。其实,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养的对象具有创造性。开放型的阅读教学方式正是为了培养创造型的人才。阅读教学必须巧妙地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思辨、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多向分析、放心解答,真心肯定学生的活动过程,实意预言学生的成功人生。这样,学生阅读的能动性才能充分发挥,鉴赏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训练和提高。

3、克服抽象的“理论性”的阅读教学,开创具体的“实践性”的阅读教学,充分挖掘语文学习潜能。

第7篇:人文科学的缺点范文

一、开放型阅读教学的目的

针对“封闭性”阅读教学的缺点:浅习课文,读得较少,背得更少;着重教,忽视学;重分析,轻领会;极少体现中心,平均使用力量。面对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我们必须构建新的开放型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明确新时期开放型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开放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呢?

1.加大情感熏陶力度

强化民族情感,发展学生个性,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语文课程总目标第一条提到:要培养爱国感情,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还要尊重多样文化。这就说,在阅读教学课堂上,要加大学生个人情感熏陶力度,强化民族感情,尊重多样文化所反映出来的多种民族的情感内涵,营造学生健康、丰富、积极、向上的情感世界,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2.开拓文学鉴赏领域

开放型阅读教学,要超越“封闭性”的阅读教学,既要继承以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为目的传统,又要开拓文学鉴赏领域。教学上不能够再“以本为本”、“以资料为资料”,应该以课本为主干,以资料为繁枝,以学生见解为茂叶。我们要允许和鼓励学生有多角度、多层次的见解。总目标第二条提到: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中华文化之博大,任何一种课本都只能精选极少的一部分来介绍,单靠课本去体会它,是很困难的。同样,不管是哪种文化现象,资料中的见解都是因人而异的,要让学生知道,只能拿来作为参考,拿来启发个人思维。教师本身更要知道,拿别人的见解强加于别人,在开放型的教学中是吃不香的。

3.培养人文批判精神

开放型阅读教学要努力改造“科学主义”教学念观:以博取科学知识为目的,着意构建“人文主义”理念:以自主性为目标,培养批判能力,形思想。我们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科学尤其是人文科学的精神,但是不能再“以科学为本”了,而是要“以人为本”,教学过程中既要尊重定论,又不能迷信定论,要带着批判的眼光来引导学生学习,体现教的自主性和学的自主性。这样,主体的人文主义气息才能体现出来。阅读教学才能血肉丰满

4、练就语言表达技巧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让学生感悟到语言表达技巧的优劣与语言表达效果的好坏的密切关系,从而加强训练,达到总目标第八条“文从字顺”和第九条“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的要求,造就良好的表达能力。

二、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的环境

任何事物的生存与发展都有其相适应的环境。当然,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也要有相适应的环境才行。现在的教育市场中有了这种环境了吗?有了。在哪里呢?

1.教育观念更新

教育观念普遍更新是教育奇葩(形式)竞放的基本条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批有识之士从国外带回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经验,向国内广泛宣传。同时,教育界对国内教育现状作了深刻的设想。因此,素质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应试教育的观念逐渐被素质教育观念所替代。观念更新了,教育形式肯定丰富多彩,争奇斗艳。

2.考试形式创新

考试形式大胆创新是教育主干(内容)强劲的根本动因。繁、难、偏、僵的考试形式只能引起剧烈的应试教育活动,不可能带来充满生机的素质教育活动。素质教育活动必须在考试形式的大胆创新的前提下产生。现在的语文考试已经意识到着重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口语能力、写作能力等,最重要的是语言交际能力。消除僵化的考试形式正在逐步实现,应用性的创造性的考试形式正在逐步出现。这正是我们的教育阵容向素质方向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3.评价标准多元

评价标准多元并进是教育根系(基础)发达的必要保证。毕竟,应试教育观念经过二十年的实践已经根深蒂固,一试定终身的经验已经深入人心。现在转向素质教育,打破原有的观念,只有素质教育这个口号是不行的,必须健全一系列公正、科学、的教学与考试评价标准,才能推进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的长足发展。现在,经过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倡议,教学与考试的评价标准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已经逐步出现。这就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

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理论正确与否,关键的是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的。现在的任务就是实践。如何实践?

1.克服保守的“圈养式”的阅读教学,开创开明的“放养式”的阅读教学,努力拓展阅读教学基地。传统的保守的阅读教学特点是“圈养式”,教学内容控制在极其有限的篇目里,学生视野狭窄。尽管有课外的语文读本,但是认真读的学生并不多。这样很难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实行“放养式”。教学要在课本和语文读本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利用图书、刊物、报纸来增加阅读量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分析能力。“放养式”阅读教学法应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2.克服机械的“知识型”的阅读教学,开创互动的“智能型”的阅读教学,切实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传统的阅读教学普遍注重“知识型”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是机械的,教者设法把课文的知识系统交给学生。这才感到踏实。其实,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养的对象具有创造性。开放型的阅读教学方式正是为了培养创造型的人才。阅读教学必须巧妙地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思辨、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多向分析、放心解答,真心肯定学生的活动过程,实意预言学生的成功人生。这样,学生阅读的能动性才能充分发挥,鉴赏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训练和提高。

3.克服抽象的“理论性”的阅读教学,开创具体的“实践性”的阅读教学,充分挖掘语文学习潜能。

第8篇:人文科学的缺点范文

关键词:大学语文;翻转课堂;应用

前言:

好的运用和实践语文这门学科,有利于为学生塑造高尚的人格,有助于学生培养人文情怀,学好语文这门学科对学生树立好正确价值观有很大帮助,有助于培养出高素质人才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然而按照以往陈旧的语文教学课堂模式,学生无法提高课堂的参与度,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和思考交流兴趣,使得教学的效果和目的难以达到。然而翻转课堂学习模式的应用,使学生的学习环境变成开放式,有利于充分让学生发挥出内在的潜能,而且新颖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抱有兴趣,并且通过这种学习模式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思考,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透彻的理解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大学的语文现状和翻转课堂是什么

1、传统大学语文教育中的现状

大学语文是一门在我国高校中比较普遍的基础课,是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大学语文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大学语文课程的开展根本目的在于适应现代人文科学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为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但是在历年的教学发展中,教师和学校的努力下,目前大学语文的教育仍存在许多问题。由于大学语文学习的内容较多,而学习时间有限,课堂上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得课堂的气氛沉闷,学生的参与意识比较淡薄。学生在学习中缺乏对知识的探究和思考,缺乏和同学群体性的讨论和合作环境,不利于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2、翻转课堂是什么

随着现如今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翻转课堂也跟着出现并推向全世界。翻转课堂也可以翻译为“颠倒课堂”,顾名思义就是将课堂内外的时间进行调整,让学生真正拥有了学习的主动权和决定权。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是以老师讲课学生听课,课后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为主的。而翻转课堂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是指学生在课前可以观看教学的微视频,从而对于基础知识进行把握和分析,在课堂上可以完成作业,深化讨论解决自己的重难点。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时间,将学习放在主体地位,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教学的质量,与现时代的科技创新发展密切结合。[1]

二、翻转课堂在大学语文中应用的意义

1、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优缺点

(1)优点: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学的系统性较强,规范性管理严格。学习的内容除了知识的教育还有人生的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传统教育历史比较悠久,从中积累了许多经验。传统教育中老师的主导作用便于教师跟进整个教学过程,有助于切实的进行辅导。使得教学不偏离学习的目标要求。教师通过一定的专门训练,拥有着教学各方面的相应经验。传统的教学理念可确保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而且在教师的传授中,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使学生模仿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2)缺点:传统教育理念的基础是将传授知识作为中心,过分的强调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使学生的个性、创造性等能力被扼制,使学生的主动性和内在潜能的发挥被忽视。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学习的内容比较封闭,资源比较匮乏,学习是被动的,所学到的知识过于结构化与实际的生活实践相脱离。教师在整个教学中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从此就能看出教师是占主体地位的,课堂大部分由教师掌控,学生是被动的,课堂上甚至不需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思考,长期以来会使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很好的运用甚至导致思维的迟缓和僵化,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实践运用中难以摆脱掉教师的束缚,极其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2]

2、翻转课堂的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对比

翻转课堂的出现不仅仅改变了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同时也重置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学习的思路可以更加开阔,表述也会变得更加清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加紧密,有利于师生感情的加固。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的环节是由教师来设计和把握,虽然充分的利用了课堂的时间,但教学模式的一成不变使学生没有新鲜感。而翻转课堂的实际教学比较灵活具有可操作性,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相对应的教学。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中学生课前观看短小精炼的视频,视频的针对性较强,不仅能够很好的指出重难点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记忆,并且在课后复习中视频也可以起到回顾知识的作用。“翻转课堂”充分的利用了现代信息科技,改变了学习流程,从根本上使学习方式得到了改变,给教育带来颠覆变革,也紧紧跟随了当前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潮流,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总结

翻转课堂不仅为大学语文教育注入了新思想,还有助于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不仅巩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还使学生拥有了主观能动性,加强学生的表达创造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得到了全面发展。但是教师不管怎样都在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课前视频的制作还是在课堂上引导辅助,教师都是必不可少的关键,因此教师要重视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素养,加强对翻转课堂的研究,使翻转课堂能够在大学语文教育中体现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杜建群:翻转课堂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新时代教育。

第9篇:人文科学的缺点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园长;专题培训;范式;分析范式;融合范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5—010—03

专题培训是幼儿园园长培训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培训形式。如何提升园长专题培训的实效性显得非常重要。运用库恩的范式理论透视传统的幼儿园园长专题培训方式,可以发现,它更多地属于科学理性主义支配下的分析范式。这种范式存在不可避免的危机。解除危机的途径是进行范式转换,构建幼儿园园长培训的融合范式。

一、范式理论及其价值

范式的概念和理论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系统阐述的。范式概念是库恩范式理论的核心。库恩认为,范式是指“特定的科学共同体从事某一类科学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公认的‘模式’,它包括共有的世界观、基本理论、范例、方法、手段、标准等等与科学研究有关的所有东西”。这一观点得到哲学界的普遍认同。范式从本质上讲是在某种世界观指引下建立的理论体系或者行为践行样态。

库恩的范式理论主要是通过对自然科学发展史的研究而提出的。库恩发现,科学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其发展的轨迹是: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和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库恩认为,整个科学发展史就是遵循这样一个动态模式的周期运动规律而不断向前推进的。科学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必然有其自身产生、积累、发展、消亡的过程,即科学革命。一言以蔽之,科学革命的实质是“范式转换”,即新范式代替旧范式的过程。库恩的这一“范式转换”理论,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历史状态和内在发展,对人们厘清所从事领域的发展路径以及把握该领域的未来走向都有启发作用。库恩的范式理论具有独特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功能,它不仅对自然科学,而且对社会科学产生重要导引。根据这一理论不仅可以认识本领域的本质特征,而且可以创造和拓展新的领域。

利用范式理论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功能对园长培训现状进行分析,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现有培训所依托的价值观、认识论和方法体系,把握其本质特征,也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危机。对危机的思考会促使我们在另一种价值观的支配下建立新的范式,从而化解危机,对现有培训理论和实践起着补充、整合和提升的作用。

二、幼儿园园长专题培训的传统范式的本质和危机

传统的幼儿园园长专题培训范式,在科学理性主义、分科主义支配下,分专题按照学科领域的内容按部就班进行授受式教学,分析每个知识点,其教学内容局限于某个培训专题的狭窄范围,不能有机地整合学前教育诸领域;而且容易忽视园长基于实践的培训需求,漠视园长自身具有的丰富的教育和管理经验资源,割裂了培训与园长实际工作的联系,从而导致传统的园长专题培训的低效性。

造成传统培训低效的根本原因是,这种培训范式忽视了一个重要事实,即专题知识、学科知识呈现于生活中是混沌的,专题知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践本来就是融为一体的,在社会科学、教育科学领域的学科专题知识更应该回归生活和社会,回归教育实践,为促进教育实践的发展服务。由于脱离实际,传统培训范式把原本丰富多彩、充满灵动的培训课堂变得机械化、狭窄化和单一化。用库恩的范式理论框架,即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对传统培训范式的本质进行透视,可以看出,以上范式的本体论即潜在的价值观即是一种科学主义、理性主义的价值观:把人当作物或者工具化的存在,忽略了人的意义存在,把培训内容当作客观事实来理性分析考察。在认识论方面,尽管是园长培训,培训的仍是“活生生的人”,但传统培训范式潜在的逻辑起点仍然是客观事实,认为物质世界乃是世界的本原,客体和主体可以截然分开,人类的认识不过是对物质世界的机械反映。在方法论方面,从其理论视角和采用的一系列方法可以看出,其方法论体系也完全是一整套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分析范式给培训课堂带来了科学、有序、规范和理性,但同时也带来了窒息的空气、人性的分裂、灵性的丧失。

教育培训的出发点是人,是一个个完整、鲜活、充满灵性和个性的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成人培训也一样。园长专题培训应该以关怀生命为起点,发展园长的教育和管理智慧,帮助和促进园长感受学前教育的情趣、享受教育和管理的快乐和幸福。只有基于这样一种起点的培训范式,才能促使园长在培训中获得真正的发展,才能达到专题培训的实效。

三、幼儿园园长专题培训的新范式——融合范式

范式的转换首先是发现原有范式的危机,批判其相应的价值观,从而在一种新的哲学观、世界观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范式。库恩充分肯定了“形而上学在创造性的科学研究中所起的整合作用”。针对科学理性主义的分裂,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整体哲学观和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可以为新范式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

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蕴含着厚重的整体性的世界观和人文精神。我国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认为,人的精神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天”与作为具有精神意识主体的“人”有着统一的本原、属性、结构和规律。这种思想在儒道释三家均有阐述。孔子所言:“吾道一以贯之”,这个“一”体现了孔子的整体观。《大学》之“修道谓之教”也表明了儒家对宇宙的本原“道”的追求。在道家,有关的论述就更多了,《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日大。”老子认为“道”是宇宙本体,是万物之根源,故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观点。《庄子·应帝王》甚至以“混沌七窍开而后亡”的寓言,预示了人类理性分析的极端必然导致分裂甚至灭亡的命运。佛家亦在其最根本的经典《金刚经》中提出了“非空非有,亦空亦有”的心物一元的整体性宇宙观。

19世纪中叶以来,面对自然科学对人文科学的侵袭,德国的文化哲学家狄尔泰、历史学家文德尔班和李凯尔特等一批有影响的社会科学家开始和自然科学斗争,为人文科学争取独立的地位。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学者多尔为代表的学者也对科学思维衍生的教育模式质疑。他运用宏观的综合视野和理念创造性地运用了杜威的过程理论、怀特海的有机过程论、皮亚杰的“平衡模式”、普利高津的自组织与耗散结构理论,提出了一系列人们称之为后现代课程的哲学观和教育观。这一思潮全面审视西方理性思维,挑战科学作为真理判断标准的神话,打破技术支配下的机械教学模式,重新思考生活、精神和人文层面的教育含义,提出了多元性、非体系化、关注情境、人文性等教育观点。

在以上思想和哲学观的指引下,融合培训范式呼之欲出。这是一种兼具超越性、整合性、融通性、人文性、情境性的培训范式。这种培训范式把园长的身心灵的成长作为培训和发展的核心。对园长的专题培训尽管还是分学科、分专题的,但在专题和学科培训中充分观照了学员的实际需求,从身心灵整体人的视角,充分考虑园长作为一个融合了理想信念、价值观、态度、知识、能力、情感、人格等心理要素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的各种培训需求,培训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是园长这个整体人,归宿则是园长的身心灵全面和谐发展。它把培训和园长职业生涯及其真实人生融合在一起,把专题理论培训和园长的职业追求、情感、信念紧密结合,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员自我反思、体悟,采取多元化、多层面、多主体的现场互动培训方法,重视现象背后的生命意义的追寻,通过培训,给予园长一个主动、完整、真实、有意义的职业生涯,乃至完满的人生。

“修道之谓教”,“道在万物之中”,“关注情境”,“关注人”。古老的智慧融合后现论的研究告诉我们,融合范式并不是玄之又玄的哲学思辨,而是有章可循的培训体系。融合培训范式的具体培训方法体系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在专题培训的教学设计方面

以学员的实际需求为本,整个课程内容和设计都贴近学员的工作和生活需要,并融合真实的情境进行培训,满足园长作为整体人的认知、情感等方面的需要。为取得更好的培训效果,在培训之前要充分调研学员的培训需求,精心设计专题培训的整体性目标、融合性内容,以及自主性、互动性、情境性培训方式。

必须根据学员的实际工作需求精心设计培训的过程。这一过程应该能点燃学习激情,引领和帮助园长进行自我导引的整体性学习成长和发展。以笔者负责的“学前教育评价”专题的导入环节为例,笔者精心设计了一个问题情境:“当别人讲什么的时候,你最注意听?当老师讲什么的时候,幼儿最注意听?”答案是“评价”。我进一步说明“从人性的层面,每个人人内心深处都非常注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评价是一个敏感话题,作为园长在教育和管理工作之中经常都要进行评价,怎样才能做好人人敏感的评价工作,达到促进幼儿和教师发展的目标呢?”这样的导人环节设计一下就引起了学员对本专题的学习兴趣,然后笔者结合幼儿园发生的真实案例分析由于园长不当评价造成教师情绪反弹的几个恶性事件。紧密结合园长工作实际需求的问题情境和真实案例的剖析,起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一下就吸引了学员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引领学员积极参与到培训课堂中并获得有益的启发和专业发展。

2.在专题培训内容方面

虽然还是分专题培训,但培训内容不局限于狭窄的专题范围,要围绕园长岗位职责和角色任务,让培训内容回归混沌和实践的整体性,以培训专题为依托拓展到学前教育的各个领域,融教育、管理以及园长发展为一体,融理论和实践为一体。以笔者负责培训“学前教育评价”专题为例,基于园长的实际工作和整体发展需求,本培训内容并不局限于专题本身,而是围绕这个专题进行相关联的拓展和整合。例如,教学“正面评价为主”的理念就深入地从人性的角度分析评价人为什么需要正面评价为主,把本专题拓展到心理学和哲学的层面,让园长站在更高更宽广的视角去理解评价,获得更透彻的认识;教学“即时评价”内容时,既从学前教育的角度分析对幼儿的即时评价怎样进行,又从管理的角度谈对幼儿教师的评价,通过评价把教育和管理融为一体。又如,教学“评价的实质是一种价值判断”时,拓展性地提出园长要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理论和实践之中不断领悟学前教育的真谛,这样才能获得正确的学前教育观念。园长只有树立了先进的学前教育观念才能更好地进行评价的价值判断。在“学前教育评价”专题培训教学中有机地渗透了园长专业发展的路径,激发了园长的学习和发展意识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