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政绩效管理工作范文

财政绩效管理工作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政绩效管理工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财政绩效管理工作

第1篇:财政绩效管理工作范文

一、预算绩效管理的主要做法

(1)建章立制,构建绩效管理制度体系。

近年来江苏沛县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为目标,积极构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根据上级部门有关文件要求和沛县实际,相继制定出台了《沛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沛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关于加强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的意见》《沛县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目标管理暂行办法》,为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2)明确程序,科学编制绩效预算。

按照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沛县以编制2015年县本级部门预算为突破口,尝试将绩效目标管理融入到部门预算编制中,要求绩效目标与部门预算同步申报、同步审核、同步批复。按部门预算编制二上二下程序,预算部门对于50万元以上的财政资金支出项目,必须申报绩效目标。绩效目标审核在一上阶段进行,调整的绩效目标审核在二上阶段进行。财政业务科室组织初审,重点审核项目的可行性、合规性和完整性,预算科具体实施评审工作。业务科室在二下阶段通过预算编审系统批复完整的绩效目标,并将项目信息及绩效目标批复文件下达到部门。

(3)自评为主、突出重点,分层次稳步推进绩效评价工作。

2015年初,县财政局制定下发了《2015年县本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方案》,明确了部门自评与重点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分别确定了当年的县本级自评项目24个和重点评价项目10个,提出了相关工作程序及要求。自评单位组织相关人员成立项目评价组,根据年初工作方案,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和标准,实施绩效评价,最终形成绩效报告上报财政部门。财政部门根据方案确定的重点项目,组建重点评价工作机构,按规定程序分不同层次采取多种方式开展绩效评价,对于政府重点关注及难度较大的住房保障、农业、科技等项目,委托第三方组织实施;对于与经济发展和民生密切相关的项目,由财政业务科室人员与聘请的专家联合组建评价组实施评价;对于从单位自评项目中按20%比例抽取的作为重点评价的项目,由财政各业务科室自行组建评价组对报告的真实性、客观性进行评价。

二、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绩效管理意识不强。

很多部门单位的预算绩效意识不强,不能正确认识绩效管理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着力点,往往视为削权,长期形成的重分配、轻绩效的观念没有转变,导致对开展绩效管理工作重视不够,甚至阳奉阴违,部门之间难以形成合力,推进阻力较大。

(2)人员力量配备不足,技术力量欠缺。

目前,沛县未成立绩效管理工作机构,绩效管理工作主要由预算科1人牵头负责,财政监督、预算、投资评审等内设业务科室具体配合。当前,县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均缺乏专家型的绩效管理人才,尤其缺乏既有实践经验又懂技术操作的复合人才。

(3)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

财政支出范围广泛,具有层次不同、领域不同、支出性质不同的复杂性。在国家没有统一规范、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情况下,沛县制定的评价指标是依据上级精神与借鉴外地经验而形成的,标准设置较为粗糙,评价方法单一,影响了评价结果的适用性,造成绩效评价结果大多停留在反映情况和问题的层面,评价质量不高。

(4)评价结果未得到有效利用。

绩效评价工作最重要的作用是通过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优化财政资源配置,调整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从目前绩效评价工作开展情况看,评价结果没有与项目安排、预算编制等有效结合,应用不够,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三、进一步加强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树立全程绩效理念。

首先,从政府层面要给予高度重视,主导成立预算绩效管理领导小组,形成政府主导、财政组织、部门实施、中介配合、社会参与的良性机制。其次,政府及其各部门应统一思想,强化绩效管理主体意识,将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理念贯穿到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全过程,在编制部门预算时,应同时合理分解、量化全县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目标,设立绩效目标,测算资金需求,以此作为安排预算的重要依据;在预算执行中,全过程的绩效监控应与项目目标实施进度相结合,保证绩效目标的实现;在预算执行结束后,要通过结果与目标的对比分析,对预算部门的职能履行情况和项目实施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出具评价报告。

(2)加强机构队伍建设,形成工作合力。

一是财政部门应建立健全绩效管理组织机构,完善机构职能,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并明确工作职责,各业务科室之间要加强内部沟通和协调,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充分考虑县级人才和财力缺乏的实际情况,引入政府购买服务机制,采取多种方式,不断充实专家队伍,并建立专家跟踪考核机制,及时更新专家库,实现滚动管理。三是建立预算绩效管理外部协调机制。协调人大、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利用其监督检查、效能监察职能作用,加强对各预算单位的督促和考评。

(3)建立符合地方实际、科学可行的绩效评价指标和标准体系。

一是要依据财政部共性指标体系框架,结合近年来的绩效评价实践经验,进一步梳理完善共性指标。二是根据具体绩效评价对象的不同特点,进一步丰富和优化个性化评价指标。三是结合县域内各部门的实际,合理分配业务指标和财务指标的权重,逐步建立统一、规范的评价标准,提高部门之间评价标准的一致性、可比性,切实增强评价结果的可用性。

(4)进一步加大评价结果应用力度。

一是建立绩效评价报告反馈制度,正式绩效评价报告形成后应及时向项目单位、主管部门反馈项目的成效、存在问题及整改意见,同时财政会同监察部门督促其整改落实。二是将预算评价结果与部门预算安排挂钩,以评价结果为导向,对于绩效显著的延续项目,可优先安排资金;属于一次性项目的,相对于同类项目可予以倾斜;对不落实整改意见或整改不到位的,应相应调减直至取消项目预算。三是扩大绩效信息公开内容和范围。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有关要求,逐步扩大绩效信息公开内容和范围,将绩效目标、绩效评价报告、报告审核情况等内容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监督,增强部门的支出责任。四是建立财政资金绩效跟踪问责制度,对项目完成的质量成效、规范管理、资金使用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如发现存在严重问题,应建议政府监察部门启动问责程序,对相关人员实施问责,提高部门对项目资金使用绩效的重视和开展绩效管理工作的自觉性。

(5)加强舆论宣传,营造绩效氛围。

第2篇:财政绩效管理工作范文

国家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和原劳动部曾于一九六年一月十六日发出了“关于技工学校的财务基建和生产计划管理工作的联合通知”,明确决定了有关技工学校基建、财务和生产计划的具体管理办法。由于技工学校在期间都被撤销,通知规定实际上没有执行。近几年来,根据四化建设的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办的技工学校又有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但由于基建计划和生产计划的渠道没有明确,许多学校缺乏必要的办学条件,学生生产实习所需要的原材料没有来源,培训质量得不到保证。为使技工学校今后得以正常健康发展,为四化建设培养合格的技术工人,我们认为,根据当前技工学校发展情况,对技工学校的基建计划和生产计划管理问题重新予以明确规定,是完全必要的。现作如下通知:

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和直属企业举办的技工学校,其基建计划和生产计划均应列入各有关部门的基建计划和生产计划之内,并由各有关部门统一管理。

二、地方劳动部门和地方各产业部门及其所属企业举办的技工学校,其基建计划和生产计划,均应列入当地的基建计划和生产计划之内,并由学校直接主管部门统一管理。

三、各部门、各地区举办技工学校应贯彻勤俭办学、勤俭办一切事业的精神,因地制宜,因陋就简,讲求实效,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都要挖掘潜力,充分利用停缓建的厂房、车间及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闲建筑物,尽可能把学校办好。原有老技工学校被改为工厂或移作它用的,应尽量恢复使用。为解决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需要,应尽量结合工业调整改组,由主管部门从现有企业,特别是关停并转的企业及项目中调剂出一批设备和车间,划交技工学校使用。凡是通过上述调剂、联合等办法能解决的,就不要再单独新建实习工厂。

第3篇:财政绩效管理工作范文

在这两年之中,笔者一直在关注这几省的财政绩效运行和发展状态。比较有趣的是,以江苏省财政为代表的“财政绩效实践派”,与以广东省为代表的“财政绩效理论派”,在许多方面出现了越来越大的分歧。

是由表及里,还是由内而外?我们并不能简单的说这两种方式中的某一种“错了”,而是我们在知道他们必将会殊途同归的情况之下,对于其现状的一种纯客观的表达。不过对于媒体来说,以实践为导向的“江苏模式”显然在运行上紧贴江苏省省委书记罗志军财政服务“两个率先”、“八项工程”的主题主线和发展大局,切合党的“十”坚持改革、推进创新的战略定位,更能让人看出接下来发展的方向和端倪,也是“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验证。在细节上,也更能简单的让其他地方兄弟财政有可借鉴的意义。

正因此,笔者在江苏省财政厅及江苏省各地市的财政领导首肯及支持下,尝试着制作了这一期在通常媒体上很少见的“以实对实”的绩效专题。在这些看起来非常枯燥的表格、数据和政策之下,其实是江苏财政人对于财政绩效管理体系建设的苦心孤诣。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如果我们其他地区的财政人们能从这几页纸中看出些可以借鉴的“门道”,那将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奖赏。

采访组经过再三推敲,最终决定此次专题名为“破茧”。在上次《静悄悄的革命》专题中,江苏财政客观的提出,财政绩效工作正处于一个初始化的、碎片化的阶段,是一场不流血但流汗甚至流泪的蓝色“革命”。两年过去,我们发现当初的“政策碎片”已经开始逐渐整合为一个以实践为基础、以案例为借鉴、以归纳框架而非设计框架为蓝图、以应激式政策而非主动式政策为导向的,全范围的绩效体系。

正如江苏省财政厅绩效处处长林玲所说,江苏财政绩效从最开始的“百家争鸣”,现在已经到了一个“二次进化”的时间节点。但我们深刻的意识到,仅靠一个小小的专题报道,仅可以起到一个“目录”的作用。如果要阐述江苏财政绩效的“前世今生”,可能需要一个完整的、理论性的课题。也考虑到地方财政工作中的客观性,本专题涉及的一些数据为简化后的数据。涉及部门项目等均经过编辑处理,请勿对号入座。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在地方财政绩效工作中,存在着一些无法避免的“难题”。据此,我们采访了江苏省财政厅绩效处处长林玲。

《新理财》:江苏省财政绩效已经运行了很多年,但我们替我们的地方财政问一句,在江苏财政绩效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您认为绩效部门应该拥有多大的“权力”?(对上报告机制,对平级业务处室的关系,对预算部门的权力)

林玲:权力和责任是伴生的,与其说绩效部门应拥有多大的权力,不如说绩效部门应承担多大的责任,而且这种责任是与预算部门、平级业务处室的共同责任,这也是独木难支的基本道理。绩效部门将绩效评价报告、绩效目标评审报告上报上级部门,目的是为上级部门决策提供参与依据。对预算部门的工作指导、考核,目的是提高项目管理和财政资金管理水平,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平级业务处室和主管部门,对不同环节的财政资金实施管理,是一种配合和协调的关系。

《新理财》:这是一个说起来很简单,但实行起来存在着巨大矛盾的问题:您认为绩效机构应该以一个什么形式存在?财政部门的绩效处?还是单独列出绩效管理局?甚至延伸到更高的层面?为什么?

林玲:机构设置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起着很关键的作用,设置成财政部门的绩效处,还是单独列出绩效管理局,甚至延伸到更高的层面,不能一概而论,这与预算绩效管理的发展阶段有关,与财政管理体制有关。至少从目前来看,预算绩效管理的体系不够健全,绩效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仍需加强,绩效管理的方法和工具还不成熟,机构设置的升级显然还不是时候。

《新理财》:就在江苏一省,各地就想出了许多对绩效部门权力“无限延伸”的制约方法。虽然说绩效并非是政府资金的“裁判员”,但涉及到“评价”“管理”工作,一定会涉及到一个公平问题。您认为应当以一个什么样的方式来达到这种平衡点?第三方机构评价会起到多大的作用?

林玲:公平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公平,绩效部门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为部门所接受,一是评价结果和评审结果的反馈,二是预算信息公开。第三方机构的作用大小,一方面取决于第三方机构的信誉、业务能力和独立性等综合因素,另一方面也受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财政管理体制、投资管理体制、资金管理方式、项目管理方式等因素制约。破除体制束缚即是“破茧”。

《新理财》:说到绩效,如果说我们考虑到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那么就必然涉及到一个另外的“效”,即时效性,也就是和其他部门的连接。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预算部门是极不愿意财政“站在背后看我们怎么花钱”的。抛开“猫腻学说”不谈,您认为这种绩效报告机制应该以一个什么样的时间段为基点?(月报?季度?还是实时监控?麻烦领导分析)从纯技术层面来讲,金财工程的平台已经不足以完成这种细致的连接工作,我们是否考虑过开发我们单独的“绩效信息平台”?

林玲:绩效报告时间间隔当然是越短越好,关键在于时机是否成熟,要解决政府层面的决心问题、部门的反弹问题、部门间的协调问题、社会公众认知的问题、回应社会公众质疑的机制问题,才能谈及绩效报告应该以什么时效方式公开。

对于绩效信息平台,许多地方在尝试开发,结果往往并不如人意,原因在于一是信息工程的复杂,二是信息资料的短缺,其他信息资料拥有方不愿将资源接入绩效信息平台,不过据了解,也有一些地方在信息平台方面整合上做的比较好。由于信息平台的开发、整合、维护会形成不小的开支,一般要推进绩效信息平台建设,还是以省一级、甚至中央级绩效部门顶层设计较为合理。

《新理财》:结果应用,是财政绩效工作的“目的”,也是财政绩效工作目前最难以落地的一环。有人说从一个部门开始试点,但一定要严格执行;有人说一定要全覆盖,但执行过程中要有一定的弹性,让部门逐渐适应。您偏向于哪个方法?其中还有财政部门与其他部门“平级发通知”的诟病,那么执行结果是否需要由主政者实施?您认为应当如何捋顺结果应用之中的这些“疙瘩”?

林玲:结果应用的落实在于领导者的推动,在于制度的约束,也是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管理宗旨所在。因为结果应用是预算绩效管理最关键最核心的要素,也是最难落实的内容,困难和阻力重重,在一个平衡的机制下,谁都不愿打破平衡,不愿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谁也不知道推进结果应用会带来什么后果,因而没人愿意赌这一把。即使应用了,主管部门、平行处室也表现出不愿或寻找各种理由来解释、辩解。另一个推进结果应用的渠道是更上一层的推动,比如说是财政部,提出硬性的要求,加之检查考核,但估计这一点很难做到。

《新理财》:在江苏“百花齐放”的过程中,实际上存在着一个广泛的问题,即我们经常是在做同样的事情。不同城市的同一种项目,除了一些细节不同,实际在大方向和框架上是可以借鉴的。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建立一个可借鉴的项目库?我知道省级现在已有,但市级的,更“接地气”的项目库,怎么有机的把它们连接起来?再问一个延伸性的问题,这些项目库您认为会有多大范围的可借鉴性?

林玲:建成一个项目库的用处很大,工作量也大,用分数或等级来标记项目效果更好,更利于说理、说服人。但是谁来做这个事,而且谁也愿意公开自己的项目信息和预算信息。如果要做,需要把预算绩效档案工作摆到一个重要的位置,建立项目的时候,要把一些敏感因素加以处理。

第4篇:财政绩效管理工作范文

局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近几年来。以积极参加市政府组成部门绩效评估工作为抓手,大抓财政绩效管理,初步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绩效管理体系,并形成了评估实施统一组织、评估内容上下衔接、评估重点有所区分、评估方法综合利用、评估结果奖惩并用、行政过错责任追究的绩效管理机制,有力的推动财政科学发展。

一、实行财政绩效管理的基本做法

充分学习和借鉴了市政府对政府和组成部门绩效评估的基本做法,局的绩效管理工作。成熟一项、推开一项,逐步完善、不断提高,初步构建了广覆盖、多维度的绩效考评体系。其主要做法有:

全程跟进督办。局制定了督办规定,一是紧紧围绕财政中心工作。建立了督办制度,强化了督办工作,进一步提高了行政效能。每年年初,都根据市委、市政府、市纪委的工作部署、市财政局的工作计划以及人大代表议案、建议、政协委员提案等,认真编制工作任务分解表,区分主办、协办,明确工作目标和阶段性任务,提出工作要求,规定工作时限,落实责任人,构建了完善的责任体系,每一项任务都有责任领导、责任处室、具体承办人员,保证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年中上级有新的任务部署,都对任务分解表随时进行补充和调整。每月、每季都对督办工作开展跟踪检查,每半年对督办工作的办理情况进行认真回顾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办法和对策。今年我还认真总结往年效能建设的经验教训,出台相关规定,强化问责力度,同时还在办公平台上开发督办软件,实现督办工作的电子化,强化对督办工作的实时监控、及时提醒和催办。

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根据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市市直机关工作人员绩效考评和奖励试行办法》结合我局实际,二是抓好机关工作人员绩效考评。制定了市财政局机关工作人员绩效考评暂行办法》办法》规范了考评内容和方法,明确了绩效考评奖励金的发放办法,提出了考评的具体要求。考评程序上,始终坚持按平时效能检查、每月个人自评、每季群众互评、领导点评、局效能办审核、局效能和行风建设领导小组审定、优秀人员公示、发放奖励金的程序进行;确定优秀人员的方法上,不搞“轮流坐庄”不搞个人说了算、不搞“一刀切”考评结果的运用上,把每月、每季的绩效考评成绩直接与公务员年度考核挂钩,只有在季度绩效考评中获两次以上优秀,公务员年度考核才能评为优秀等次。对每一位工作人员,除了重点考核其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外,还加强对其平时出勤情况、执行效能基本制度情况进行检查,建立检查台账,与发放绩效奖挂起钩来。今年,根据统一规范津、补贴的实际情况,又下发了市财政局关于规范绩效考评奖发放工作的通知》对发放的对象、标准、发放形式及程序进行重新界定,严格规定并明确了不予发放或暂缓发放绩效考评奖的情形,充分调动局机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强化中层干部责任意识。初,三是抓好处室、单位的绩效考评。先后制定出台了市财政局内部处室绩效考评管理暂行办法》和《市财政局局属事业单位绩效考评管理暂行办法》制定这两个《办法》都借鉴和参考了市政府对政府和组成部门绩效评估及对市直机关工作人员绩效考评办法,明确了绩效考评的依据和评价指标的设置办法,规范了考评的组织与实施,提出了考评结果的运用。处室及事业单位于年初依据本单位职责、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财政预算报告、财政工作报告、局内部会议纪要等相关文件、局机关督办工作、内部制度规定和基础管理要求制定考评指标及分值;考评指标及分值可在第三季度调整一次,且调整幅度不得超过总计划的30%经局效能办初审后报分管局领导同意,局效能办汇总后向局长办公会作出报告。各处室、事业单位对照工作任务和考核办法,于1月10日前将上一年度自评报告送局效能办,再由效能办集中报送分管局领导;由分管局领导及局效能办根据实际对各单项工作做出评价;与此同时,由局效能办牵头组织的相关处室参加的考核组深入各处室、单位对每一项考核指标进行现场察验打分。考评结果作为处室及事业单位评选先进集体、处室及事业单位领导评选先进个人的重要条件,从而,强化处室领导和事业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意识。

提高财政综合管理水平。年底,四是抓好对区财政综合管理考核。为了进一步推进各区财政管理改革,促进财政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制定出台了市对区财政综合管理考核暂行办法》办法》从地方财政的可持续发展、财政重大改革进程、财政管理规范化、法律法规和市财政相关文件的遵守情况等方面分29个考核指标,明确评分方法,通过区财政局自评、市财政局复核确定考核结果,并将考核结果在全市财政系统进行通报,推动财政各项工作落实。从开始对区财政综合管理进行考核,经过的考核实践,针对考核中发现的问题,又对考核指标设置、考核方法进行修改和完善,使考核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今年初,组织了对区财政综合管理情况进行考核,考核发现:同安区财政局在综合管理中成效明显。市财政局党组研究决定:同安区召开全市区级财政管理工作现场会,总结推广同安区财政综合管理考核工作好的做法。6月11日,全市区级财政管理工作现场会在同安区财政局召开,会议听取了同安区财政局

第5篇:财政绩效管理工作范文

2009年,东南沿海某省H市旅游局8个月内就把全年的预算资金全部完用,导致9-12月没有资金来支付中央电视台的185万宣传费和其他十个项目的经费。为此,H市旅游局在得到常务副市长批示后找到财政局要求增加预算,H市财政局及省厅专家经过绩效评价后,作出了不予通过的决定,并顶住了市长批示的压力,使得财政绩效评价的严肃性和公平性得到了一次经典的体现。

2案例内容

2009年,H市政府下拨旅游局旅游宣传促销经费共计600万元,实际项目支出600万元。具体明细是:

(一)参加由国家旅游局、省旅游局组织的国内、国际旅游交易会,宣传旅游产品,提高在国内、国际的知名度。费用合计65.46万元,明细为:

1.参加XXX国内旅游交易会1.53万元;

2.参加YYYY国际旅游交易会4.59万元;等。

(二)参加省政府组织的赴外开展经贸交流活动,举行旅游推介会。费用合计13.23万元。

(三)积极推行“国民旅游休闲计划”,进一步加强与各城市间的旅游合作及游客互动,实现区域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共赢。费用合计44.38万元。

(四)配合“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组织国家、省、市级媒体对H市的旅游活动进行全方位系统宣传,旅游信息和专题广告,营造热烈的旅游气氛,并扩大系列活动的社会影响。经费合计206.48万元。

(五)深入开展区域旅游合作。费用:13.5万元。其中包括W旅游局邀请共同赴葡萄牙参加2009年里斯本国际旅游博览会分摊的11.2万元,赴W推介及接待回访踩线团费用2.3万元。

(六)参加2009省国际旅游文化节,费用合计:26.24万元。

(七)支持区县发展旅游,共35万元。

1.支持××镇旅游项目的扶持资金30万元;

2.支持××镇A村发展旅游业的扶持资金5万元。

(八)支持对口扶贫城市J市宣传费用:10万元。

(九)培育“中国二十世纪XX伟人故里行”精品线路。费用合计:37.35万元。

(十)印制贺年卡:10.6万元;印制《H市旅游交通图》、《H市美食地图》等资料:23.81万元。合计:34.41万元。

(十一)接待中央电视台、香港亚洲电视台、省旅游协会专题拍摄组来H市进行旅游宣传拍摄,协助、接待兄弟省市旅游局来H市进行旅游推介活动,我局外出与有关客源城市洽谈旅游合作业务,公务接待,以及其他杂费,合计:84.43万元。

(十二)导游培训、政务导游服装及劳务费、技能大赛费用,合计14.08万元。

(十三)组织合唱团参加“祖国在我心中” H市第四届合唱节,费用:11.94万元。

(十四)邀请艺术团参加慈善万人行活动,费用:3.5万元。

H市旅游局2009年预算安排600万元,到2009年8月份划拨400万元,到2009年10月20日前已全部划拨完毕。2009年8月,H市旅游局填报了《2009年度项目绩效预算申报资料》,要求在2009年9月―12月追加旅游宣传促销经费545万元,包含给中央电视台应付未付的185万元,主要用于十个大类项目的支出。并且把追加预算此事呈报给了市领导,得到了领导的批示。

3专家评审结论

H市财政局在收到追加预算申报后,邀请第三方省财政科学研究所组织专家进行评审。专家对追加的预算申请进行了审核,专家组一致不同意追加经费。具体审核意见如下:

1.在经费使用上“本末倒置”,不能很好地贯彻市政府1号文件精神,没有体现绩效预算、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使得经费使用不分轻重缓急,导致重点项目资金得不到保障。例如,支付给中央电视台的经费在年度预算中已安排,但项目单位却要求追加预算安排。

2.设立的绩效目标不能说明资金使用将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提供的材料看,该项目设立的绩效目标主要是两个,一是H市的旅游收入,二是H市过夜游客的数量。2008年H市的旅游收入为97.13亿元;过夜旅客为528万人次。2009年预计过夜游客为549万人次,旅游收入为109亿元。2009年1-8月份旅游收入为60.24亿元,接待旅游过夜人次为62万人次,与预算的年度目标相差较远,同时资料中没有提供数字的统计口径和来源,无法判断指标的相关性。

3.提供的附件材料凌乱。一是提供的附件中有文件的征求意见稿、方案草案、没有数字和日期的合同,不能说明问题;二是提供的材料和文件前后矛盾,如赴台考察的相关材料,名称前后不一致,文件前后不一致;三是没有财务支付凭证的附件资料,不能说明财务的开支状况、真实性和合理性。

4.没有制定《旅游宣传促销经费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核定旅游促销经费的开支范围,以及财务会计的核算和报销办法,致使绩效评价缺乏依据,资金的使用方向和内容不明晰。

5.项目实施没有很好的贯彻H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的精神,对于市政府要求完成发展旅游业的各项任务,在提供的材料中反映不出来。

6.由于在《2009年度项目绩效预算申报资料》中未提供项目预算和具体开支细分项目的详细内容,资金支付进度、支出水平合理性无法评价。根据附件粗略统计,2009年1-8月有相关支出凭证的支出约220万元(包括协议、计划、通知等),其余180万元的支出情况无从核查。

7.通过项目单位提供的材料来看,资金审批没有严格执行预算,工作计划性不强,执行财经纪律不严肃,没有注重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

4反馈意见与处理结果

此项目后面的追加部分,H市旅游局拿着领导的批示简单地填写了预算申请表,在财政部门的强烈要求下,补充了一些附件,但杂乱无端,没有进行总结,有些材料还不规范。专家在阅读了补充资料的基础上,做出了不同意追加经费的意见。H市财政局面临很大的压力,一方面是领导的批示,另一方面是绩效的要求和专家的意见。后来综合考虑了财政绩效管理的实质和推进的艰难性,不能因为一些部门单位拿领导作为“挡箭牌”而阻碍财政绩效管理的推行。另外,如果同意给了旅游局追加预算,以后各个部门单位都去找领导签字拿钱,财政绩效管理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因此,H市财政局采纳了专家的意见,没有同意旅游局的追加经费。

5案例中反映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反映的问题

1.做事没有计划性。2008年H市旅游局申报2009年度预算时,没有详细的计划和每个项目的支出,导致在2009年执行预算的过程中,8个月内就把全年的预算资金全部使用完,导致9-12月没有资金来支付中央电视台的185万和其他十个项目的经费。旅游局的做事无计划性导致先把不重要的事情做了,把钱花完了,等到要开展核心工作和重点工作时,已经没有经费可用。

2.拿领导威胁财政部门。H市旅游局把当前预算全花完后,领导交代要办的事还没有办,就写签报给市政府主管领导,常务副市长批示:请财政局提出意见,建议在对旅游宣传经费开支进行绩效评估的基础上,进行追加。

(二)原因分析

1.观念没有转变。以前部门单位分钱的规则是“先拿钱、后办事”,“重收入、轻管理”。财政绩效管理的要求是“先定目标,做方案、预算”。在目前绩效管理这种新制度环境下,旅游局还用过去的规则想事情和办事情,观念没有转变势必会导致事情花钱不办事或办不好事情。

2.工作不认真,态度不端正。无论是2009年追加预算,还是2010年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旅游局提供的资料都比较少且杂乱无端。事实上,旅游局的宣传经费项目比较多,每个子项目都有一系列完整的资料,如:方案、经费明细、合同等。在追加预算评审中,专家对这些问题都是作为重点提出来的,但在2010年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上,此类问题还是依旧存在。此现象的出现,只能说明部门单位对此事的不重视,没有一点积极性;也不总结过去的经验,敷衍了事。

第6篇:财政绩效管理工作范文

【关键词】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建议

一、引言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收支规模不断扩大,加强财政支出管理,不断提升预算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成为财政工作的重要任务。从近年来的财政支出结构看,财政专项资金所占的比例日益提高,各项专项资金的设立和使用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如何考核和评价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促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实现“有效供给”和有效使用,则是开展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的重要内容。

二、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1.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的目标不明确

绩效评价价值取向直接受到财政专项资金继续管理目标的影响,保障财政专项资金的安全是我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的主要目标,其有利益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且能保证资金的安全及效益。但是,在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绩效管理的时候,开展绩效评估目标并不十分明确,在某种意义上是限于专项资金总额下的一种必然选择。

2.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制度不完善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制度缺失,导致绩效评估的随意性增大。我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长期以来一直是行政命令式的布置检查,难以引起评估者和被评估部门的足够重视,以至常常使评估活动没有真正起到通过评估促进政府部门提高绩效、改善管理、改进不足的作用。

3.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缺乏法律保障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财政资金管理模式,主要通过改革现行的管理模式,提高财政资金的安全性和效益性,从而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的平稳、较快地发展。在我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的内容、评估的价值取向等都很存在随意性、盲目性和自发性,造成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方面的不完善和规范性差等现象的发生。

三、加强我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的对策

1.提供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人员的综合技能

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与学习,提高业务水平。虽然绩效评价工作已经开展了几年,但绩效管理作为一项新业务,财政部门绝大多数工作人员都不甚了解或一知半解,主管部门和项目实施单位以及其他绩效管理参与者也是认识模糊甚至不知其所以然,只管分钱、要钱,不管项目绩效。因此开展绩效管理业务培训显得尤为重要。不但要培训财政内部人员,也要培训财政外部人员;不但要培训绩效管理理论,更要注重实务操作培训;不但要学习绩效管理先进地区的先进经验,更要注重将先进经验与本地工作实际结合起来,推动本地绩效管理工作。

2.绩效管理机构的完善

目前,我国省市级财政绩效管理机构已经建立并正常运行,从专项资金绩效管理的要求看,一些专项资金项目涉及到所辖的县(市、区),而一些县(市、区)级财政部门内部没有独立的履行绩效管理职能的机构,绩效管理的职能只是挂靠在某一职能科室,这给哉故屑蹲ㄏ钭式鸺ㄐЧ芾砉ぷ鞔来一定难度。因此,从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角度看,县(市、区)一级财政有必要建立独立的绩效管理机构,也为县(市、区)级财政开展绩效管理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3.健全监管机制

上级监管部门要专门针对专项资金制定并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检查是会计监督工作的重要手段,是对任何行政事业单位都具有威慑力的专项资金检查方法,要充分发挥财政部门、审计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的优势,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重点检查,完善检查模式,形成规模效应、震动效应,进一步规范检查程序,包括事先选择哪类专项资金进行重点监督检查,本次检查的侧重点及工作方法。要制定专项资金监管操作指南,进一步规范专项资金监管程序,提高专项资金监督检查的科学化管理水平。

4.加大专项资金清理整合力度

目前,我国各地对已到期、任务已完成和失去政策依据的专项资金予以取消;对部分个人补助及运转类专项资金不再作为专项资金;对同一主管部门管理的多个专项资金,在部门内部进行减压,原则上一个部门不超过3-5项,职能单一的主管部门合并为一项;对使用方向相近的专项资金,按照资金管理权限、申报渠道不变的原则,打破部门和财政内部管理处室界限进行整合,重点对产业发展、科技、文化、节能、物资储备、商贸流通、人才、城乡居民医保等专项资金予以归并。将归并后的专项资金以目录的形式发文明确,作为今后专项资金预算编制执行和项目征集的依据,确保专项资金规范管理。

四、结语

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等直接受到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的影响,其管理越有效,其使用效率和效果也越好,且还能防止财政出现腐败等现象。当前我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经过相关措施的实施及完善,将来我国的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管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加兵,张红,王锦.行政机关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估体系构建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7).

[2]徐守讯,林惠.强化财政资金绩效管理与监督探析[J].财政监督,2006(5):23-25.

[3]张文丽.浅谈财政支出绩效监督[J].金融发展研究,2009(5):56-58.

[4]李辉.关于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结果使用问题的研究[J].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2(08):12-15.

第7篇:财政绩效管理工作范文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要属性

绩效评价作为公共财政的理财思路之一,要求财政资金使用者纠正财政支出管理低效率、分散性、无目的性,以“绩效”为评价手段,保证财政支出行为和支出结构的合规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1、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完整性

财政绩效管理包括政府绩效评价体系、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和组织管理体系三部分内容。目前我国各级政府推行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是财政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绩效预算评价体系中延伸出来的是绩效审计和绩效问责,它们共同构成整个绩效评价体系。

2、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基础性

研究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目的是明确绩效理念、提高资金效益、巩固改革根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制是绩效预算改革的充分必要条件。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要适应部门预算推进的现实,提升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和操作性,从而夯实绩效预算改革的基础。

3、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导向性

绩效预算就是政府部门按所完成的各项职能进行预算,将政府预算建立在可衡量的绩效基础上。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以预算绩效为目标对预算单位绩效目标实现程度、预算执行结果的综合评价。导向性要求预算绩效评价面向未来绩效预算改革的需求,拟合部门预算管理流程,培植从绩效结果披露的单一职能到绩效结果激励的复合职能过渡的潜在能力,从而适应绩效预算改革的趋势,切合渐进式改革的切实需求。

二、现阶段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主要问题

1、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够科学规范

指标体系中业务指标和财务指标的划分模式容易导致反复从某一环节收集资料,评价指标侧重于合规性评价,缺少效益评价。评价指标设置呈平面化和单一性特征,缺乏一基于科学、严密分析而建立的的统一、完整的指标体系。

2、绩效考评标准制定困难

项目绩效目标表现多样,衡量方法有根本的不同。对于同一类项目的评估,由于缺乏区间可比性和历史可比性,往往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同一地区历史上相类似的支出随着支出目标要求的不断提高,其参考价值不断弱化;加之评价主体专业性局限,因此财政部门很难对绩效评价标准建立有准确的结论。

3、绩效考评数据库建设不健全

目前关于财政绩效评价的数据资料收集仍处于探索阶段,,没有评价标准值测定及数据库建设,且现有的标准不统一,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差异大,结影响结果的公平性和可比性。

4、缺乏完备的事前、事中考评机制

现阶段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考评主要采取事后考评,为采取行之有效的事前分析、事中跟踪机制。而我国公共投资部门虽然也提出对国家重点投资项目要从立项决策、建设决策、竣工验收直到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行全过程管理,但至今尚未出台有关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规章办法,使之缺乏法律约束和制度保障。

5、现有考评制度存在重结果,轻投入、产出的矛盾

我国现行试点地区的财政支出绩效考评,仅还停留在绩效考评的初级静态管理阶段,以对支出结果进行考评为主,看支出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缺乏重要的动态管理,包括对投入、过程、结果、效率等全方位的综合考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难以达到相应效果。

三、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具体建议

1、建立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绩效目标管理的核心是绩效指标,但是预算支出的绩效往往又很难衡量,因此应规范指标体系。一方面通过理论上的探索和研究和实践中逐步完善和健全,形成一套完整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指标库。根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层次,分别建立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财政支出综合绩效评价指标库;另一方面应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确立指标。从项目开始阶段就应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要求部门做好统计台账,增强绩效评价指标的可操作性,便于事后评价;三是制定共性指标,包括财务管理、预算执行、民众评议等指标,增强评价结果在项目和部门之间的横向比较。

2、进一步规范核算制度,全面反映政府绩效

进一步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需要规范的会计核算制度做后盾,绩效评价中对项目资金投入、支出等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以及会计核算法的真实准确、规范化都有更深刻更严格的要求。目前,我国和很多国家的预算会计使用的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方法存在的严重问题是:它可以通过提前或延迟支付现金人为地操纵各年度的支出,同时也不能使用年限内分摊资本性项目的购买成本,为此,我们也应修改现行会计方法,实行部分的权责发生制,建立政府财务状况报告制度,以便于更全面地反映政府的绩效和成本。同时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已对单位的重点、重大项目支出进行项目核算,使收支项目核算更完整、更透明,以确保政府绩效及预算执行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3、应用合适的绩效预算评价分析方法

项目考评阶段,选择合适的项目考评方式有利于提高考评结果的科学性。结合项目类别和具体情况选取成本—效益分析法、最低费用选择法和公共垄断产业定价法。对于可以用货币计量的公共支出效益可应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对于那些效益无法用货币计量的公共支出项目,则可选择最低费用选择法;对那些自然产生垄断、市场调控难以到达的行业(如水、电、气等)可采用定价法,由政府定价。同时适当考虑其它地区、不同国家的同项支出比较法,比出优势、比出差距,定量分析。综合各种分析方法取得绩效评价结果具有可比性和准确性,便于结果的拓展运用。

4、建立配套管理机制,规范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各环节

一是在现有基础上改革预算编制制度。尝试编制多年滚动预算。针对国家五年计划目标,各部门建立了发展规划以及年度工作计划。将年度的工作计划进一步细化为年度绩效计划指标。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推动中长期滚动式预算的实行。各部门可以从本年开始进行准备,编制出后三年的绩效计划,并将计划与部门预算挂钩,在第三年终做出当年绩效评估情况的报告,并依此对以后的预算进行调整;二是建立风险约束机制。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大量借助中介机构的力量,为绩效评价工作带来一定风险。建议建立规范的中介机构管理办法。对于委托考评的中介机构要规定相关的资质和实力,并通过公开招标择优选取。同时,通过制度化的资信评价,采取工作效益挂钩等办法牵制中介机构行为,使中介机构既相互竞争,又相互约束,间接加强对邀请专家进行约束。

5、加强考评事前、事中程序管理,推进绩效管理模式创新

一是在事前绩效审核环节,将绩效目标的申报、审核融入预算管理过程中,作为预算批复的必要条件,绩效目标评审未通过,原则上不能下拨资金。可通过引入第三方评审的方式提高绩效目标编报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使项目预期绩效与预算安排相结合,促进项目按既定绩效目标实施。二是事中绩效跟踪环节,对绩效目标进一步完善,使财政资金的投人更加合理、规范。同时关注财政资金投入情况,对项目目标完成情况、项目效益与预期目标偏差等情况进行跟踪,监督绩效目标实现的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保证项目按绩效预定目标完成。三是加强绩效评价的结果应用。政府应根据考评结果,对绩效好的部门给予奖励,对于指标完成不好的部门,则予以公告,并且削减直到取消这项预算。根据绩效预算按效果拨款的原则,财政部门要按照各部门工作绩效的考核结果编制下一年度预算,并提交人大审议。通过执行有约束、支出有考评的科学、规范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切实提升政府管理的绩效。

四、需要把握好的三个关键问题

1、把握支出管理绩效取向问题

长期以来,财政支出安排过程中,虽然逐步建立了项目前期论证、投资评审、招标采购等审批执行程序,调整支出结构、保障重点需要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以资金使用绩效为导向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远未建立起来,“重分配、轻管理,重支出、轻绩效”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与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求相差甚远。同时,随着公共财政改革的逐步深化,社会公众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科学性、有效性和规范性要求越来越高,对绩效管理工作形成了新的压力。因此,必须全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需要,深入推进公共财政改革,科学合理地安排管理财政资金。

2、把握绩效评价总体进程问题

根据工作主体和评价对象的不同,通常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分为项目评价和部门评价,而支出项目作为主管部门和项目单位管理活动的主要载体,种类多、分布广、差异大、实践难。因此,做好项目评价对于衡量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管理使用财政资金的水平和效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从个别项目评价逐步发展到多个项目评价,从主要对单一项目的评价逐步发展到主要对大类项目的评价,从对评价结果的项目对应逐步发展到对评价结果的部门对应,范围不断拓展,层次不断深化,财政部门对绩效评价工作的认识也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从财政管理的最终需要看,项目评价过渡到部门评价、并最终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是必然趋势。因此,当前应该从项目绩效评价入手,通过对大类项目的评价反映部门支出绩效,通过强化结果应用约束部门管理行为;按照“逐步扩面、有序推进”的原则,逐步将评价范围拓展到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项目安排环节,推动部门支出绩效评价向“全方位、多层次、大范围”拓展,最终实现对部门支出管理绩效的系统评价。

第8篇:财政绩效管理工作范文

一、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内涵概述

财政支出绩效主要是指国家财政支出的效益性、效率性以及效果性,评价上主要是采用产生效益相关的绩效评价指标来进行评价,绩效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准确的掌握国家财政资金使用状况、公共服务能力,这对于提高地方政府的工作效率,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

(一)财政支出的经济绩效评价

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绩效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确保财政支出的经济效益目标,在尽可能的节省地方政府财政开支的基础上,努力实现财政资金收益的最大化,这也是对财政资金支出评价最关键的内容。

(二)财政支出的社会绩效

社会绩效相比经济绩效,具有见效时间长、难以衡量以及间接性的特点,但是社会绩效对于以履行公共行政服务职能为主责的地方政府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财政支出的生态绩效评价

在当今时代,改善地方的生态环境也是地方政府非常重要的职能之一,对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上,同样应该注重对生态绩效的评价,这也是促进地方政府积极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二、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绩效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地方政府财力对财政支出绩效的影响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如果财政收入规模小,财力不足,使得地方政府财政资金只能维持正常运转,很难实现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特别是如果地方政府所在区域的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收入结构不良,则更难确保自身财政收入的稳定,对于提供高效、良好的公共服务能力也是严重的制约。

(二)转移支付对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绩效的影响

虽然国家不断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在确保地方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发挥上也采取了较多的有力措施,但是转移支付由于本身制度上还有一些缺陷,因此发挥的作用不明显。尤其是转移支付制度中权责不明确,支付规模小,造成了不同地区间的公共服务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

(三)地方政府资源配置以及支出结构对财政支出的影响

一些地方政府在财政支出上没有全而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在财政支出导向与资源配置中还存在着较多问题,有时为了出政绩,体现出公共服务的特色,往往是集中财务资源优势办大事,忽略了财政支出的统筹综合性,不利于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绩效水平的提高。

(四)监督管理机制对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绩效的影响

现阶段,针对地方政府财务管理的很多法律法规与实际情况相比己经出现了较大的差异性,对于财政资金的监管力度,尤其是财政资金分配过程中的权力制衡以及监督检查机制较为落后,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激发财政管理部门积极提高财政支出的绩效。

三、改进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绩效的措施

(一)地方政府应该主动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财源收入

增收是提高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绩效的基础,地方政府应该积极的在区域内部培植壮大财源,努力的实现财政增收,形成高额税收,确保自身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的发挥。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必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确保各类产业结构项目早投产见效。同时,应该强化地方政府的主体税收征管工作,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提高土地利用率,努力的形成区域内新的财政收入增长点,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改进提高提供财政收入基础。

(二)完善预算管理,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进行优化

为了提高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绩效,地方政府管理部门应该强化部门预算管理,严格按照零基预算的编制方法,明确预算支出的重点,科学合理、规范系统、精细透明的安排支出预算。在财政支出方而,应该紧跟新的政治与经济态势,重点加强民生方向的支出,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教育卫生事业投入、社会保障、就业以及保障性住房等方而加大财政支出投入,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集约效应,确保财政支出绩效水平的提升。

(三)加强对财政资金支出的监督管理

在对财政支出的监督管理方而,首先,应该充分发挥群众委托主体的责任,确保社会群众的监督与参与决策权利的有效使用。在财政支出上要进一步的细化公开内容,不断提高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透明度,形成健全有效的外部社会监督体系。其次,应该加大财政监督力度,发挥好人大、审计以及财政等行政部门的监督作用,并将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与财政监督形成工作协调,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提高外部财政监督的水平,督促地方政府提高财政支出绩效水平。

(四)完善国家转移制支付制度

一些地方政府财力不足,财政支出难度较大,因此,作为地方政府,既要关心区域的短期经济目标,也要重视转移支付的争取力度,应该积极倡导国家主管部门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确保财政困难的地方政府可以保障基本的公共支出,解决财力分配不均衡的问题。尤其是确保地方政府在医疗卫生、就业以及公共基础设施等方而的支出,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解决公共服务不均等化的问题。

(五)完善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

为了督促地方政府提高财政支出绩效水平,应该不断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以便于地方政府准确的掌握财政支出的绩效状况,合理的制定改进措施。首先,应该明确绩效评价的目标及原则,就是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为目标,遵循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原则。对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对象,主要包括部门预算管理涉及到的财政资金、上下级政府转移支付资金等,根据地方政府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绩效评价指标,准确的评价财政支出的实际绩效水平。其次,应注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后的改善。在完成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以后,应该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对地方政府的财政资金使用管理进行科学的调整,尤其是对财政资金支出的方向、规模以及用途等进行合理的调整,确保财政支出绩效在社会、经济以及环境等方而效果的最大化。

第9篇:财政绩效管理工作范文

一、高校绩效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的阶段,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已成为高等学校的主线,传统的绩效管理模式的弊端日渐显露,传统的绩效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高校的发展,须建立以绩效为核心的管理模式。一套有效的绩效管理模式关系到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学科建设综合实力水平的提高、科学研究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社会服务以及人才的培养。但是国家对高校的投入总是有限的,为了使高校资源能够发挥更大的效用,产生更好的效果,绩效管理就显得更为重要。所谓绩效管理是组织在绩效目标的指引下,利用绩效信息对组织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最终为实现高校目标的管理过程。开展绩效管理可以充分了解高校教育经费是否有效使用,相应的资源投入是否带来了应具有的产出效果,及时了解投入与产出的绩效状况,方便学校了解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研进展程度,扬长避短,促进学校形成和强化成本管理意识、优化资源分配意识、服务学生意识、科学研究意识、服务社会意识,推动高校自身不断提高,不断改善内部管理,从而提高办学效率。

二、高校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校是非盈利性组织,高校存在的使命不应以盈利为目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引领,作为高校存在的使命,一直贯穿于高校发展的始终。但我国高校体系庞大,组织层次、组织结构与组织类型较多,对绩效管理的水平要求较高。但是现行高校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高校财务将会计核算工作作为其工作的侧重,从而导致轻视绩效管理工作。“重核算,轻管理”导致高校决策能力不到位,财务相关工作进展缓慢,责任不清等现象。尤其是一些高校管理层希望在其任期内提高其“政绩”,争取超量的财政拨款或向银行借款,扩展学校的规模,至于其投入能否获得相应的产出,实现什么样的效益,则不在他们考虑的范畴。这就导致高校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负债累累、投资回报率低等低效的产出。这种不以高校大局为重的投资理念必然不利于高校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2.现行高校普遍存在投入与产出不匹配,产出偏低的现象。首先,我国高校硬件设施投入比例较大,在短时间内,产出效果不能及时呈现,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这是制约高校绩效管理的瓶颈之一。其次,高校的产出不能用企业产出指标来衡量,企业产出可直接用货币和一系列经济指标反映,但是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组织,仅用经济定量指标不能完全反映高校的绩效水平,需要与定性指标相结合。正是由于产出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加大了绩效管理的难度,这也正是高校忽视绩效管理的重要原因。

三、高校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

针对高校管理普遍存在的上述问题,可基于“投入、产出”的绩效管理体系设计,通过对高校投入、产出指标进行分析,包括高校的职能、目标等使命,为了全面反映高等学校投入、产出的关系,可将高等学校投入(见表1)划分为三大要素,分别为人力投入、物力投入、财力投入,在产出方面(见表2)划分为五大要素,即为人才培养、科研项目、科研成果、教学水平、社会服务,最终通过效益指标(见表3)对投入—产出的结果进行分析,分别为资产效率指标、财务效率指标、科研效益指标、教学效益指标、培养质量和社会影响力指标六个方面,对高校的产出进行评价,及时了解和掌握高校投入的最终效果,在掌握自身薄弱环节的同时,加强学校自身的管理。

四、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逐步转到内涵发展、教学质量提升上来。国家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不断增加,如何用好钱,管好钱成为高校关注的问题,绩效管理是促进高校从数量发展向质量提升的必然要求。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是争取全面提高整体质量,稳定发展规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开展绩效管理是促进学校向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绩效指标引导高校注重效益,提升质量,引导高校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效益,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以较小的投入换取较大的产出,即“过程”和“结果”兼顾的管理模式,从而形成高投入、高产出的发展局面,引导高校立足自身,准确定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作者:万鑫淼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宋丽平.高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财会月刊(理论),2006(3)

[2]胡燕红.高等学校财政投入绩效评价研究.现代国企研究,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