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媒体的理解范文

数字媒体的理解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媒体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媒体的理解

第1篇:数字媒体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 全案例教学 TRIZ理论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学科,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授课过程应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所采用的授课方法应不同于其他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专业课。许昌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成立于2010年,结合专业特色、人才市场需求和学生实际情况,重在培养具有综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在实际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该专业课程组老师以全案例教学法为主,并引入TRIZ理论进行指导,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在教师精心策划的场景中,把问题尽可能地详细地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置身于该场景中,帮助学生对其进行观察、分析、谈论和尝试多种多样解决问题的方案方法。该教学方法自140年前在哈佛大学法学院投入实际应用以来,得到广泛的普及,在使用过程中,一大批教师的教育观念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

在我国,案例教学法在各专业、各层次的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培养应用性、实践性人才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并确定较好的效果。但不可否认,该教学方法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1)案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待完善。

案例是保证案例教学法能够顺利开展和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复杂、多样的案例能够帮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他们的决策和团结协作能力。但是,由于该专业属于新开专业,设立时间不长,因此案例的搜集和完善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充实。另外,课程组教师都是从其他专业选调组成的,对专业的整体认识还需要进一步加深,因此案例的选择、完善和更新需要更多的历练。案例库中包含的复合型案例需充实,各知识点涉及的小案例更加需要多样化。

(2)案例执行过程中的不可预测性和影响因素的不可控制性。

在案例教学法的实行过程中,案例发生需要的环境不可能完全还原实际环境,只能是模拟。这就造成在案例的进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因素不能遇见,影响案例发生过程的因素也不能很好地预见。比如,在“影视广告设计与制作”的课程中,实际工作中,客户需求改变、客户的验收标准修改等都是可能随时发生的,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影响案例制作复杂度和创意度。诸如这些都是不可预见的,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案例分析过程只能尽量逼真,尽量引导学生多思考,和实际环境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3)学生在案例执行过程中还不能认识到角色转变的重要性。

在案例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还不能从完全的学习者转变为案例实施的执行者,角色的转变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只有站在案例执行者的角度,切实体会制作者和需求者两者的供需变化和矛盾,真正开动脑筋制订出一些创新性方案。

2.TRIZ理论

TRIZ(Teoriya Resheniya Izobretatelskikh Zadatch)理论是前苏联科学家对250多万件专利分析总结得出的,能够解释发明创造的本质和方法,是一种能够辅助人们加速创新的方法,具有知识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的特点。经过后期的完善和丰富,TRIZ已经成为新产品开发实际问题的成熟理论体系之一。TRIZ理论的核心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无论是一个简单产品还是复杂的技术系统,其核心技术的发展都是遵循客观规律发展演变的,即具有客观的进化规律和模式;

(2)各种技术难题和矛盾的不断解决是推动这种进化过程的动力;

(3)技术系统发展的理想状态是用最少的资源达到最大效益。

目前,包括东北林业大学和河北工业大学在内,我国内地已有将近50所高校开设TRIZ相关课程,如清华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开设情况主要有以下五种:一是将TRIZ理论作为机械创新设计课程的一章来讲授;二是作为创新创业课程的一章来讲授;三是作为公选课或限选课独立设课;四是以讲座或短期培训性质普及TRIZ理论;五是以学生社团的形式开展TRIZ理论的普及应用。

3.结合TRIZ理论的全案例教学法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多为创作课,要求学生根据不同需求灵活运用单个或多个工具进行不同模型、场景或者动画的设计与制作。不同于其他专业的课程可以按照知识点先后顺序展开,该专业课程更加关注课堂的生动性和创新性,以及教学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全案例教学法以其特有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对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发挥很大的作用。但是,创新需要用一种科学的方法作为指导。TRIZ理论不同于传统的创新方法,经过多年的修正和充实,极大地揭示了创造发明的内在规律和依据的原理,能够揭示过程中各环节之间的矛盾。因此,我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组教师对全案例发教学进行改进,引入TRIZ理论做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1)在TRIZ理论指导下,对案例进行完善、补充,提取更好地切合教学目标的案例。

课程组在归纳总结已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借鉴其他高校和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法的经验,对本专业课程根据年级和课程特点进行分知识点整合度、分学生层次的全案例库建设规划。

图(a)按知识点整合度图 (b)按学生层次

图 全案例库建设规划图

按上图1(a)建设全案例库时,针对各章节的每个知识点建立案例库;在课程进行过程中,随着知识点的积累,整合已学知识点建立“知识点进阶整合案例库”;最后,在课程结束时,推出针对该课程的“知识点大整合案例库”。同时,按图1(b)规划全案例库时,把按知识点整合出的每个子案例库分成三个层次:基础案例库适合所有层次的学生,进阶案例库对部分进步较快的学生组进行进步训练,精华案例库适用于少数特别突出的课题组。

(2)在TRIZ理论指导下,引导学生以不同角色进入案例。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首先作为一个主动学习者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学会主动探索知识、主动发现问题和尝试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案例的执行过程中,通常需要几个人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在采用案例教学法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来源不再只是老师,案例中的合作者也是学习的对象,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案例的合作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角色作用,最终探索出一个适合自己小组情景的解决方案。这个过程比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学的模式更能增强学生的自学意识,激发其学习兴趣。引入TRIZ理论指导后,课程组教师在案例执行过程中激励学生更换角色,分析案例各环节可能出现的不同因素,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并提出不一样的解决方案,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在TRIZ理论指导下,引导学生运用创新意识分析案例的各环节。

自我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成立以来,课程组教师积极围绕教学目标,应对人才市场需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全案例教学法执行过程中,引入TRIZ理论的动态原则、预先作用原则、分割和组合原则及变害为利原则进行配合,实践证明,这种新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4.结语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作为一个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的新兴学科,教学方法必然不同于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传统学科。我院该专业课程组教师在近三年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我院学生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全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TRIZ理论做指导后,该教学法避免了以往案例库建设不足、学生角色投入不够、案例执行过程中不可测因素等方面的一些不足,改变以往教师是课堂上唯一信息来源的情况,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王桂丽.TRIZ理论及在项目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3年1月(上):167.

[2]董安广.基于TRIZ创新教育与信息素质教育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3(03):53-54.

第2篇:数字媒体的理解范文

摘要:“数字媒体技术及应用”是计算机系数字媒体、影视动画专业方向至关重要的基础课程,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扎实的数字媒体技术基础理论及其应用,以便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奠定基础。本文就如何开展本课程的教学实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网页制作;动画制作;数字媒体配套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独立学院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生力量,主要培养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与传统专业有所区别,计算机系的数字媒体、影视动画方向主要是强调如何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相应领域,因此增加应用性内容和强化实践性环节尤为重要。

“数字媒体技术及应用”作为数字媒体技术和影视动画专业方向的专业技术基础课,主要研究多媒体(文本、图形/像、动画、音频、视频)信息的数字化原理;研究数字媒体信息的采集、记录、加工、存储、传递、再现标准及协议,以及与此相关的软、硬件实现技术及平台的设计与应用;研究数字媒体综合应用的软件、硬件技术,包括数字化媒体作品的创作平台、工具及其应用等。

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实验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地位,它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而且直接关系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我们特别强调实际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

解决多媒体实际应用问题,以及制作多媒体应用系统,即在实践中理解和丰富理论知识。我系这几年着力在数字媒体基础实验教学中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并制定了明确的教学目的。我们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主讲+配套实验。本文就该课程的数字媒体基础配套实验的方法和内容加以介绍,供大家参考。

1数字媒体基础实验

1.1实验项目和内容提要

根据该课程的教学大纲以及构成多媒体作品的几大构件: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和视频,每个知识点各安排适当的实验,实验的设置要符合循序渐进的特点。希望通过实验更好地引导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验过程中更大限度地激发学习兴趣,寓教于乐,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应用技巧和作品开发能力。实验项目和内容提要如表1所示。

1.2数字媒体基础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1) 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教学实验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并应用于实际。此外,教学实验的实践性、直观性能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促使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多媒体相关基础薄弱,会频频遇到很多专业术语。如果仅通过听课,而不动手、不实践,理解有一定的困难,久而久之,就会丧失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为了在开始阶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需要教师采取各种方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人的心理以及接受新知识循序渐进的特点,数字媒体基础结合理论知识安排配套实验,例如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自己的第一幅动画,从而为学生揭开了在以往看来非常神秘的动画效果的面纱。适当的理论知识配以适当的实验,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使学生学习处于最佳状态。

(3) 突破理论教学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在突破教学难点问题上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如此,学生仍然感触不深,理解困难,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然而在难点部分配合恰当的实验,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让学习亲自动手,亲自体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帮助解决教师难以讲清楚,学生难以听懂的难点部分。

例如讲授图像处理部分的时候,剖析图像文件结构属于难点部分。我们首先通过课堂讲解,让大家从宏观上了解图像文件结构为文件头+图像数据+文件尾。然后使用UtralEdit工具以16进制字节的形式打开图像文件,通过讲解每个字节的含义让学生真正了解图像的文件结构,从而更加清楚图像文件格式之间转换的原理。

(4) 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大部分学生都可以利用Flash、PhotoShop、DreamWeaver或其他多媒体软件制作多媒体素材、动画或网站。欣赏自己的作品是对自己最大的肯定,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下面详细介绍配套实验中的网页制作、实验为例,从实验目标、实验安排、实验要求,以及如何突破实验中的难点。

2网页制作实验

网页的策划和制作实验部分,我们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由网页基本元素的讲解到课堂示范制作网页,从赏析经典网页到自己独立制作网站,逐步全面掌握网站的策划、制作和。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激发自身学习兴趣、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2.1网页制作实验培养的目标

(1)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准备、加工素材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制作静态网页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设计网页、网页布局的能力;

(4) 培养学生设计网站的动手和综合能力。

2.2网页制作实验的安排和要求

见表2所示。

3图像文件结构实验

3.1剖析图像文件结构实验培养的目标

(1)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对以后编写图像处理程序和图像压缩研究有指导意义;

(3) 学会举一反三。

3.2剖析图像文件结构实验的安排和要求

见表3所示。

4动画制作实验

动画制作的实验内容学生非常感兴趣,但同时又感觉动画很神秘。通过实验,不仅可以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动画的制作过程,还可以让学生学会制作自己的数字动画,以及在数字化多媒体作品中更好地运用多媒体动画。本章实验安排如下。

4.1动画制作实验培养的目标

(1) 培养学生使用Morpher工具制作变形动画的能力;

(2) 培养学生使用Flash工具制作动画;

(3) 培养学生独立制作和设计动画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在多媒体作品中运用动画的能力。

4.2动画制作实验的安排和要求

见表4所示。

5结束语

总之,恰当适量的多媒体教学实验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与应用技术,从而培养他们独立地观察、思考、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第3篇:数字媒体的理解范文

媒体一方面受社会大众的影响,一方面向大众输出影响,具有一定的互动性,然而在数字媒体出现之前,由于受到技术的限制,由于时间空间的原因媒体与大众之间互动很少。然而数字媒体可以使媒体和大众之间的信息传播和反馈瞬间完成,实现真正的即时性沟通和互动,在此基础上大众参与和体验数字媒体的影响可以发挥到最大化。

创意设计在数字媒体环境下的发展

一个具有好创意的设计可以创造和促进人与人、人与事物之间的交流和认识。数字媒体环境下,创意设计是一种视觉和听觉的艺术,通过数字媒体这个载体才能很好地呈现给大众,因此数字媒体对于创意设计有很大的帮助,而创意设计对数字媒体也有很大的依赖性,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数字媒体本身也就是一种创意设计。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富于创造、充满创意发展的时代,通过数字媒体每个人都可以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传播自己对于这个世界和事物的创意看法。数字媒体特有的虚拟化和即时性的传播方式,使得任何好的创意设计可以迅速地被大众接收和创新。数字媒体把创意设计带入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依托数字媒体的特性,创意设计在数字媒体环境下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的互动性。相对于传统媒体形式,数字媒体作为新媒体,通过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把现实中的各种艺术设计形式结合起来,并且虚拟化。大众通过数字媒体可以参与到其中,与各个艺术创意的设计者进行沟通和互动,可以更好地促进创意设计者对于大众诉求的了解,这彻底改变了以往设计者独自表达理念的方式。充分的互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参与,大众在参与的过程中队信息接收、理解甚至是再创造;另一方面是体验,虚拟现实技术是大众有了身历其境的感觉,让他们深入到艺术设计者所营造出的艺术氛围中,也更好地了解了创意设计。

(2)对数字技术的依赖性。如今,艺术设计和数字科技的完美结合显现出明显的时代文化特征。按照技术的发展和介入,我们可以把艺术设计的演变大致分为手工制作时期、机械制作时期和数字网络时期。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创意设计面临一个宽泛的空间。数字媒体艺术有着工学和艺术的双重特质,数字技术已经深深地渗透到创意设计领域。数字设计不仅是一种工具,其本身也是一种创意。数字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设计技术,意味着创意设计新的操作方式、设计形式和设计理念。现在,好的创意设计越来越离不开数字技术,对数字技术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

(3)多学科的融合。数字媒体的出现突破了传统学科专业划分的限制,使得电影、动画、电视、互联网和流媒体等多种艺术和技术形式有了相对统一的技术形态和视觉艺术。数字媒体将数字技术、视觉艺术和数字文化完美地结合了起来,并将不同门类的艺术设计者和数字技术工作者在一个共同的平台工作,在融合多学科的技术形态上形成新的创意设计。因此可以说,数字媒体环境下的创意设计是计算机互联网科技和多种艺术形式继承和整合,也是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这对于艺术设计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文化诉求的多元化。数字媒体出现,使得人们更容易通过各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由于不同种群的人们文化不同,他们对于创意设计的认知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奈斯比特曾经说过,一种新技术被引入社会之后,人们必然要产生不同的反应,这种反应要加以平衡,否则新技术会遭到排斥。因此,数字技术虽然让创意设计表达更加形象,但是创意设计面对不同文化的诉求仍然要重视平衡性,要融合不同文化的特征,在文化诉求方面要多元化,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更广泛的认同。

结束语

第4篇:数字媒体的理解范文

一、数字媒体与课堂互动的概述

数字媒体是以二进制数的形式记录、处理、传播、获取过程的信息载体,这些信息载体中包括数字化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影像以及动画等感知媒体。数字媒体的应用场合不单单是互联网和IT产业,它将成为全产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驱动力,教育产业也不例外。

课堂的互动性是指师生互相交流、共同探讨、互相促进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1],同时产生有利于知识传播的效果。麦克卢汉曾说过,媒体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数字媒体的发展将从传播者为中心转向受众为中心。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学模式多数是单向的,即教师讲学生记,是一种灌输性的教学方式,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所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对知识的传播均不理想。在课堂中采用数字媒体为教学辅助的手段,将从以传播者为中心转向以受众为中心,即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在此课堂模式中,师生之间极易形成课堂的互动性,其形成的缘由是数字媒体本身的传播多样化、传播内容海量化、传播渠道的交互化、传播效果的智能化。比如,广告专业教师使用数字媒体技术将他们的观念融入到动画创意中,工业设计专业教师将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到3D动画、产品建模等,形成以虚拟模拟现实的场景,以达到较好的互动效果。

20世纪90年代,美国、英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早已经将数字媒体如何支撑起课堂,以达到较好课堂的互动效果做了相关的研究和实践。例如,20世纪90年代,日本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强调在各个学段、学科中积极利用计算机等数字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做法,突出数字媒体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想。1999年,英国颁布的教科书《美术与设计》中要求,发展和记录思维,运用网络调查艺术家,利用E-MAIL发送作品,在网页上发展课程画廊。[2]其实是在强调通过数字媒体达到学习的多样性,实现多种方式互动课堂的效果。从另一方面来说,数字媒体技术也具有激活课堂互动性的内在特征。

二、课堂教学的互动现状

一堂课知识传授效果的好与差,更多地体现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对知识的反馈,而不再是教师的讲和学生的记。在我们现在传授基础知识的理论性课堂上,采用的教学辅助工具主要有黑板、实物投影仪、电脑和投影仪等。这些常用的教辅工具中,有些很难展示出知识的生动性,例如黑板;有些则具备了生动展示的条件,但是教师在使用时,成了黑板的替代品,例如电脑和投影仪。总结起来现阶段课程教学师生互动的局限性大致有如下几点:

(一)直接问答式互动

直接问答式互动又可分为师个互动、师班互动和师组互动。师个互动,即教师的行为指向学生个体的一种互动方式。在这种互动中,教师具有明确的对象——学生,直接表现为教师对所传授的知识点进行提问,很少借助于一定的教辅工具生动地展示知识点来帮助学生理解。第二种是师班互动,即教师的行为指向全班学生的一种互动方式。这种互动中一般多采用回忆法来复习以往的知识点,为新的知识点讲解做好铺垫作用。笔者曾对广西省三所高校的28名老、中、青教师进行调研发现,在这种互动方式中,教师的行为表现在点拨,学生则依靠回忆来回答教师的问题,教师很少使用多媒体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回忆知识点,其互动方式单一。第三种是师组互动,即教师的行为指向学生小组的一种互动方式,这种互动多用于实践课堂。互动的形式也主要体现在师生的口头问答方式上。这些类型的互动方式,都相对枯燥乏味,学生对教师回答的问题也相对难于理解,课堂效果欠佳。

(二)现阶段数字媒体技术下课堂的局限性

使用数字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的目的是给学生提供多重的刺激,让学生可以通过眼、耳、手等器官有效地把课堂知识传达到大脑。因为数字媒体技术支撑下的课堂教学具有图文并茂、动画仿真、形象生动、动静结合等特点,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可以大大促进和改善学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力,并以便在较短时间内达到较好教学效果的目的。但是,现阶段数字媒体技术下的课程教学却跟上述目标存在着很大差距。

(三)教学软件欠缺合理的互动设计

由于合理的、针对性强的课件在制作时需要大量的时间,或者教师本身对数字软件熟悉程度的欠缺,导致课件的互动性较差,很多多媒体课件无非就是黑板板书的电子化、屏幕化,没有真正达到多媒体课件所具备的效果。例如,PowerPoint、Author ware这两款在互动、交互方面较强的教学软件,在现阶段的很多课堂上纯粹就是将课本内容搬上计算机,进行幻灯片的展示。其展示的内容平铺直叙、反馈简单,没有给学生留出更多思考的空间,也没有对学生的思维加以生动的引导,缺乏交互性。

(四)技术和课程不能有机结合

技术和课程的有机结合,就是要把各种数字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到课程中。[3]这要求教师不仅要熟练地掌握技术手段,也要深刻了解教育教学的本质。了解教学中的重难点,结合数字技术手段所提供的功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近年来,笔者对广西省三所高校的教师使用数字媒体技术手段辅助教学的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即使教师对数字媒体技术的软件很熟悉,也并不一定将之很好地应用于教学。如何提炼重难点,并对之进行生动展示,达到较好的师生互动效果,将成为教师们研究和待解决的一个热点问题。

三、数字媒体技术下的课堂互动性思考

数字媒体技术下的课堂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科学技术与教育教学理念的双重发展、相互呼应所形成的教学新环境。[4]在这种新环境下的课堂,为凸显课堂的互动性,应该在数字媒体技术(设备)的支持下,从内容的互动形式、课堂的互动形式来设计教学的过程,如图1所示。

(一)内容上的互动形式

从视觉传达的角度上来讲,文不如字,字不如表,表不如图。在数字媒体技术手段的支撑下,可以利用多种软件将我们所传授的内容转换为图形或动画,比如Flash、Photoshop、CorelDraw等软件。图形或动画有助于学生对信息的注意,十几岁至二十岁左右的孩子,普遍具有偏好图形或动画的心理,当课程内容以这种类型的信息展示时,对学生的吸引力远远大于纯文字。在学习认识的心理上,他们会从被动灌输转向主动认知和识别的过程,是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的一种途径。因为图形或动画信息可以很直观地展示抽象、复杂的课程内容,使学生一目了然。从图形或动画的元素上来看,用它们来说明某个原理、概念,比文字等更容易理解,传达信息也更为直观。从图形或动画的结构上来看,不同的图形或动画本身所包含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组织关系,经由教师提炼、梳理后的信息脉络,通过信息结构的布局清晰地传达出来。学生可以以轻松的方式感受和习得信息的关系。[5]当然图形或动画应该使用简单的、具象性的,便于学生对信息的习得。抽象性的图形或动画应用于辅助教学时,会增加学生的认知负担,从而转移学生对信息的习得。

(二)课堂的互动形式

在数字媒体技术的支撑下,师生的互动方式不再是单一的直接口头问答方式,借助数字媒体技术的多样性,我们可以把师生的互动演绎得具有更为生动效果。John Brown认为,知识、认识的发展与活动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在我们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学生认知机能的发展、知识的构建、技能的习得、情感态度等的变化,都可以归功于教学活动中活动的结果。

在课堂的教学中,主要的参与者就是教师和学生。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学互动所体现出来的也就是教师和学生集体。教师扮演课堂的掌控者和知识传播者的角色,而学生集体则是“受抑者”的角色,所以在课堂的互动中扮演着遵从者、聆听着、忍受者。在这种环境下的教学,体现最多的是口头问答式的互动方式,这种互动方式未能达到真正的互动和师生共同探讨知识的目的。

而在数字媒体技术支撑下,多样化的教学环境中,信息的传播、交流和互动可以是多维度的。不仅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口头是交流互动,也存在学生和机器媒体之间的“人机互动”,这种互动更具有针对性、实时性。同时,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角色构成上也有了新的变化,除了传统的教师、学生的角色,还出现了独立的学习个体、学习小组等新的角色,如图2所示。所以数字媒体技术支撑下的课堂,在教学的活动中,更能体现教学的互动。而且可以运用到人与人的互动,人与机器的互动。这种互动不再是单一的口头问答式的,是一种多通道的、多流向的信息传输方式。

四、小结

数字媒体技术支撑下的教学互动性,借助其多样化,突破了传统单纯的、师生口头式的互动形式,也因为其较好的互动性使信息化教学离最终目的又近了一步。■

参考文献:

[1] 百科名片.课堂互动.百度百科[EB/OL].(2013-12-03)[2014-7-10].http://baike.baidu.com/view/4928

427.htm?fr=aladdin.

[2] 李海雷.数字媒体引入初中美术课程的实验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3.

第5篇:数字媒体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教学;改革;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随着数字多媒体技术的日益完善和成熟,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愈来愈多的手工劳作被多媒体技术所取代。这对我们高等院校尤其是艺术院校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人才培养方向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和改革。

1多媒体教学比之传统教学的优越性

数字多媒体系统在教学上的运用标志着教学媒体质的飞跃。由于数字多媒体的介入,让我们的教学手段及表现丰富而生动了起来,相应的教学效果也得到充分的提高和完善。通常人们将计算机俗称电脑,简言之即它是人脑的延伸,它的活动范畴模拟人脑的思维模式,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结构、功能及其规律的再造。而优于人脑的是它的记忆能力、储存空间、高速运算、逻辑判断、自行运行等,都是人脑所不能及的。90年代出现的信息领域的又一次革命,将文本、图形、形象、视频图像、动画和声言等运载信息的媒体集成在一起,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再集中控制,快速展现出丰富多彩的集图、文、声于一体的信息,同时提供生动、友好、多样化的交互方式,这样便出现了数字媒体技术。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是由教师、学生、媒体三个要素构成的,缺一不可。一般以教师语言、课本、板书、实物、模型、挂图等为主,学生被动听讲。在纸张上练习的方式无法方便灵活地修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多媒体教学直接、生动、形象,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从而获得意想不到的的教学效果。在艺术院校,多媒体彻底改变了学生们对着满桌的颜料、笔和稿纸不停地画了改,改了再从新来过那么折腾的习惯了。只要在电脑桌前,动一动鼠标,平面的广告、标志、设计方案、服装样稿、画稿样式、二维动画等均跃然纸上;三维的室内效果图、栩栩如生的造型、卡通的三维动画设计作品等都可以方便快捷地实现;还可以进行电影的后期制作,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的特殊动画特技,给电影带来特殊的效果等。多媒体丰富的色彩、快速的生成、便于修改、复制、拼接等优势正部分的逐渐取代过去传统的颜料和笔的功效。

数字媒体的另一大优势是优良的视觉和听觉效果。而视觉、听觉是人们是接收信息、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利用多媒体将储存的大量信息传递给学生,多媒体形象生动的演示对学生产生强度的感官刺激,引起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如果没有集中注意,感知就不会产生强烈观察力。而观察力是在感知过程中并以感知为基础形成起来的,离开了感知也就没有了观察。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引人入胜,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品质,使学生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激起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

多媒体教学要求所有的课程均使用电子教案,也即所谓的课件。老师基本上和同学是互动的,学生的作业也可以上传到老师的网址或邮箱,马上可以获得老师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学生也可以加入自己的想法和设想。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有选择的介入,既可以是配角,也可以是主角。

在艺术院校,艺术欣赏课或讲座过去需要去图书馆查找图片,翻拍成反转片由助教利用幻灯机播放,教授在一边讲解;音乐需要去资料室准备磁带或唱片,再利用机器播放,要准备的东西一大堆,不但需要老师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还要讲解,音响效果也不尽如意。现在利用光盘的大容量,将事先准备好的课件直接播放,图片的解说一目了然,还可以在强调部分制作动画以引人注目,学生也可以拷贝回去慢慢消化。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网,老师和学生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互动对话,根据自己的水平直接点播,以最直接、最省力、最快的速度吸取全世界的尖端知识。总之,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数不胜数,其优势决定它将逐渐取代传统的常规教学模式。

2多媒体技术在艺术教学中的应用

数字媒体的强大优势及不断发展的新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也得到极大的发挥。在教育系统以数字媒体为代表的现代化教育设备已经走入了校园,并逐步构成多媒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多媒体教学,就是授课的老师利用计算机将授课内容制作成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和视频为一体的电子文件,称为课件,在上课时播放。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五个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材、一本教案)相比较,具有更为丰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更高更快地传递的效率,以及更好的交互性和共享性等。传统的教学中宏观的自然现象、逝去的景色等事物,因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而无法让学生感受,微观的事物和微小的变化也无法通过仪器让学生观察,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无法表达的。数字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直观具体、感染力强事物,使学生看到在运动、发展、变化的事物。学生可以通过听、视、评、悟充分感知原先较为抽象的教学内容,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从而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例如艺术院校的三大基础课程:解剖、透视、构成,属于美术―设计类本科生为主的基础训练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采用素描、色彩等基础训练课目,反复练习。需耗费大量课时讲解解剖、透视、构成三大环节的基础性知识,学生还不易理解。在视觉艺术高等教学课程中,解决造型的基本训练的课程,在日本叫“观察”,在欧洲叫“写生”,在中国还叫“素描”,目的都是要训练学生对物体的状态有准确的分析和较强的表达能力。人体写生是素描高级阶段必须包括的课程,以往解决人体解剖问题,只能依靠少数标本和医用图片进行,这些教具不但无法供学生从专业的角度理解人体结构,而且无法据此做出个别或组合的深入课题。利用多媒体可以生动形象地再现人体结构、肌肉组织、骨骼分配等,随意地进行拆分组合等演示给学生观看,便于理解和掌握。同样对于建筑物体/抽象符号重要环节结合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方式,抓住三个重要环节,以多媒体的动画图形声音解说及文字著作结合演示的形式,采取直观教学为主要的表现方式,突破了原有课程的局限性,具有节约资金、课时,易懂易学,利于普及、实施等优点。

透视课程往往枯燥乏味而使学习者厌烦,因为透视知识仅靠文字和图表无法充分说明。利用多媒体从建筑和室内外陈设品的三维图例出发,根据透视教学的通常规律进行摄影线路的动画安排和相关物体的重复比较、组合,使学习者能以最快的方式、最方便的途经理解艺术设计类所需的透视知识的基本内容,还可以安排各种形式的课程练习。

构成课程的练习内容,中外院校现行的标准和目的差距较大。对于先进“构成”课程的内容,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制作一系列二维、三维的抽象化符号间的比较图形,供学习者进行全方位的对比、组合的研究,以最快捷地方式掌握基本的构成知识。还可以任意做各种不同类型、课目的构成方面的课程练习,对物体的抽象“形式感”涵义进行充分地研究和表达训练,理解并掌握对特定平面和空间内特定范围的处理能力。

数字媒体在艺术类基础教学的具体表现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 解剖:从人体结构入手,用三维动画的方式制作出人体的所有骨骼系统和肌肉系统,进行一系列全方位、多角度、个体或组合的展示,并设置课程练习,使学生迅速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认识素描人体写生中最不易掌握的基本结构知识。而原来的艺术类解剖教学基本依赖于少数低质量的实物标本和书面图片,有很大的局限性。

② 透视:从建筑空间结构入手,用三维动画的方式制作成能全视角表达的一系列个体或组合物体,来展示最基本的透视概念,并设置多种课程练习。以最直观的视觉形式使学生快速理解并掌握原来教学方式中非常难于表达的透视学基本知识。

③ 构成:从平面和立体物像处理的视觉范围入手,制作出一系列单元物表对比图像,来充分展示特定画面或空间内彼此状态对比的诸多构成元素:粗糙与光滑的肌理构成处理,明快与阴暗的光影构成处理,点、线、面的状态构成处理,激烈与平和的情绪构成处理,主体与陪衬的聚散构成处理等等,并设置课程练习,使学生迅速理解视觉艺术中构成原理的基本知识。

3数字媒体教学目标和方向

随着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变化,原来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现代要求综合性的人才,需要的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要求从意识、品质、知识、能力等多方位考虑。因此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决定了承担不同的人才培养任务,改革势在必行。艺术设计需从实际出发,对所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等,多方均须进行适当、系统的改革,突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能力等培养为主线提高整体素养的教学模式。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训练;强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全面完善、充实教学内容。

数字媒体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资队伍的建设打破原有的基础课教学格局,超越单纯技巧和经验的传授,大胆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艺术设计是多学科综合知识的集结,在具体设计中,难以确认固定的秩序和搭配关系,因此拘泥于课堂常规教学形式,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数字媒体教学学水平的高低对于教师而言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课堂上课件设计的效果。课件的生成主要有教学分析、教学设计、编写脚本、素材准备、课件的生成、测试与打包六个步骤。好的课件形象、直观,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感、入情入境,借境悟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主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6篇:数字媒体的理解范文

《理解媒介》是麦克卢汉的成名作。1964年该书出版,由于其新颖而富有争议性的论断,在西方社会引起了震荡,也确立了麦克卢汉作为20世纪杰出的媒介思想家的地位。《理解媒介》一书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媒介的宏大叙事,提出“媒介即讯息”、“热媒介和冷媒介”等观点;第二部分则是微观叙事,分析照片、报纸、汽车、广告、电报、电话、电影等。书中,“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是讯息”、“电子媒介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媒介使人自恋和麻木”、“我们正在回到重新部落化的世界”、“西方文明的整个观念是从拼音文字派生出来的”……这些观点,众说纷纭,让人半信半疑又令人心驰神往。更多精彩,请详读《理解媒介》一书。

《数字麦克卢汉》是一本三合一的书。既是麦克卢汉评传,又是一部专著,而且是让网民“扫盲”和提高的指南。《数字麦克卢汉》实际上有两个平行的主题和任务。一个是批评和张扬麦克卢汉。另一个是写作者自己的思想。它“不仅谋求提供进入数字时代的向导……而且谋求证明麦克卢汉思想隐而不显的准确性。为了完成这个双重任务,本书的每一章都试图阐明麦克卢汉的一种重要的洞见、原则或概念。与此同时,它试图揭示麦克卢汉告诉我们一些什么信息。”作者对麦克卢汉的肯定,不做雕饰、非常平实,却字字千钧:“《数字麦克卢汉》所取的视角是:麦克卢汉是对的。至少他提供的框架是对的。这个框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与技术的关系、与世界的关系、与宇宙的关系。这个框架是重要的。它和理解人的心理、生活和物质宇宙的框架一样重要。”当然需要读者去批判性学习。

《麦克卢汉——媒介和信使》一书,对麦克卢汉的立场开宗明义:“我不死守任何一种理论,既不死守我自己的,也不死守别人的。”他的传播学研究方法的独树一帜是很多人无法否认的,但这些特点究竟如何,则有待探讨。该书所涉及到方法,如现象学的直观本质方法等值的学习。

当社会继续发展,数字技术催生的电子媒体和信息社会却无不契合了麦氏神奇地预言。这个时候,我们重新审视麦氏先知似的媒介理论。这对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者,尤其是新媒体促进教学的研究者无不是佳肴。

作为教育技术研究者,在致力于技术促进教学的同时,我们努力追赶潮流,我们试图寻找各种新媒体是如何促进教学的;我们研究移动学习、泛在学习;我们使用博客,wiki,微博等,我们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断进行着资源共建共享。这些,其实,都是媒体,延伸了人类……

第7篇:数字媒体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数字媒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图形创意》;教育启示

1 何为数字媒介

数字媒介是以数字形式和数字内容并存,在数字技术的平台下展现其交互性、智能性、简洁性的新兴媒介。数字媒介的产生反应的是其时代的特性,不同于传统传播媒介,数字媒介最大的特征在于其交互性,基于此特征,在数字媒介的干预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类课程能够更好地传播课程理念。

分析数字媒介,首先是从媒介角度上来说,它作为一种具有传播功能的媒介介质而存在。新媒体研究学者刘自力把将出现于现代媒体,如广播、电影、电视等之后的数字技术媒体称作新媒体。这其中包括电脑和一切运用微处理器、数码、镭射、互联网的技术设备、电子娱乐产品,用于生产和消费的多媒体系统、高科技视频系统、遥感系统以及通过数字手段生产的艺术品、仿生信息产品和各种含有电子内容的输入、输出和存储设备等等,这些都应属于数字媒介。所以数字媒介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及网络信息技术所产生的新型传播媒介环境,它在技术特征上是具有明显的开放、互动、虚拟、共享、兼容特点信息载体的沟通环境。

其次,从传播的角度上讲,数字媒介的环境被赋予了人格化的特征,并集合了多种媒体的特点和优势,极大地提升了“大众传播”的规模和影响力,信息的改变传统媒体线性(直线)、无间断性和固定的单向传播模式的环境,使用户将线性思维、单一话语还原成点状结构和多重话语,角色由被动接收变为主动选择和参与,体现了双向、互动的传播理念和传播方式。对于数字媒介来说,它本身不能传达信息和思想,人才是主导者和策划者,但是数字媒介使得人在传达信息的方式上产生了巨大的变异。例如,在互联网博客中,作者消息的同时,阅读的受众也在参与消息的,消息本身和对消息的评价一样重要,都是博客信息内容的组成部分。

2 《图形创意》等设计基础课发展趋势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作为设计学科重要的分支学科,自身专业特性就和媒介的发展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首先从课程本体来看,作为一门集综合性于一体的学科,视觉传达设计是借助视觉符号来传达信息的设计,是应用性传播与艺术的结合;其次,从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来看,传播媒介发展的历史也是视觉传达设计发展的历史一一新兴媒介的接踵而来,引领并开拓和发展了新的传播领域和传播方式,从而推动了视觉传达设计整体学科的发展。

《图形创意》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大纲的核心课程之一,它担负着视觉传达设计学科的创意思维训练任务,其课程任务是让学生在课程当中通过对图形的理解,运用创意性思维模式,创造出既有信息传播功能,又新颖和独特意象想象力的视觉创意性图形,支撑着视觉传达设计成为一种具有创造性价值的设计形式。基于《图形创意》课程任务,它的核心便在于使复杂的信息内容有效和富有情感化的传播,传播本身成为了受众与信息交流的绝对途径,因此,一方面《图形创意》课程设置的目标就是要做到信息的有效传播;另一方面《图形创意》课程的性质就也决定着其应利用更加有效地授课方式来传递课程信息。传统的平面设计是基于印刷媒介为架构而进行的设计实践,而印刷媒介单一的感官认知并不能让学生全方位和高效的理解课程内容,数字媒介的介入能够弥补授课过程中的不足,同时也使得课程内容本身发生着微妙变化,革新课程的培养方案。

3 《图形创意》课程的教育启示

国内的《图形创意》课程伴随着艺术设计专业的兴起在20世纪90年代末逐步发展,由江南大学林家阳先生最早推广,并出版当时最有影响力的设计学科专著《图形创意》,奠定了该课程作为以视觉传达设计课程的核心地位。兰州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专业所开设的《图形创意》课程最早也追溯到2003年,十年间该课程稳步发展。在这十年,课程的授课核心和其他高校《图形创意》课程设置一样,都集中在将传统创意理念应用在图形的创意设计中,也获得过诸如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等一些成绩,但能够感受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的不断老化,设计的创新思维受到了限制。伴随着设计对象由印刷媒介转为数字媒介,体验化和情感化设计理念开始兴起,《图形创意》课程与其他视觉传达设计基础课程一样,面临着只将自己局限在单一媒介的设计实践的窘境,继续在新的设计观念中寻找源泉成为一种空想。在面对新的媒介挑战,学科组对课程乃至专业的建设都重新定位,将数字媒介作为现在乃至将来视觉传达设计发展的对象,设计的思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3.1 教学方法的多种媒介化

首先在课程设计中利用新媒体技术来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在课件的编撰中采用视频和交互动画,如制作关于同构图形的变化时所采用的数字媒体技术,让同学们更加清晰的知晓所学的基本知识点,同时在授课的过程使用非美术元素来提炼视觉图形,如用图形的表现形式绘制音乐的韵律和武术的节奏等。

3.2 设计实践的多种媒介化

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曾写道:媒介即讯息。强调媒介本身非消极的、静态的,而是对信息内容有强烈地反作用,所以在设计实践环节中,媒介选择的不同使得设计内容也会发生变化,这就要求同学认真区分媒介的差别来选择最终索要实践的媒介。针对这一实践新课题,鼓励同学不拘泥于传统媒介――印刷媒介的限制,积极开展多种媒介的设计实践活动,尤其是紧贴时代的数字媒介,让图形这个静态元素不再冷冰冰,成为动态的、交互的、丰富情感化的传播要素。

3.3 设计交流的多种媒介化

积极利用手机媒体来传播图形设计,如在微信平台和微博空间新设计,使其成为焦点事件,尽管目前传播面还仅限于部分业内,但随着课程本身的不断开放,未来会展现出更加积极的一面。

4 结语

传播媒介的发展将数字媒介带到我们身边,使得《图形创意》等传统视觉传达设计课程必须适应新的传播媒介做出革新,因此,应做到不固守经典,并且结合时代的发展不断自我调整,才能将课程的授课内容最有效的传授于学生,也才能通过授课方式的变化来发展自身的授课内容。

参考文献:

[1] 马歇尔・麦克卢汉(加拿大).理解媒介[M].何道宽,译.译林出版社,2011.

[2] 童芳.新媒体艺术[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3] 陈玲.媒体艺术史纲:走向整合的旅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 刘自力.新媒体带来的美学思考[J].文史哲,2004(5).

[5] 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6] 廖祥忠.数字艺术论(上、下)[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7] 马晓翔.新媒体艺术透视[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第8篇:数字媒体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数字媒体 艺术美学 特征

中图分类号:R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9-0358-02

1、概述

在这个信息时代,数字科技已经深度介入到了艺术与文化领域之中。现在更多的艺术家、设计师及数码爱好者们都在数码的“工具箱”里找寻新的创作灵感,拾取更加得心应手的创作工具与手段,不同程度的通过其他的形式实现着自己的艺术梦想。不管是艺术家、艺术对象、材料、方法和手段,还是艺术理念等都到了数字化集成和整合的底部,这也很大程度上的促成和实现了艺术元素间的有机互动,产生出和传统艺术特征,风格完全不同的新审美特质。

伴随着数字媒体艺术的不断发展,给人们带来的是各种不同艺术的有机结合,进而真正的实现各种艺术的辩证统一,同时也把语言和艺术的统一性进行了更加有效的整合,在广义的数字媒体艺术中,在进行数字媒体艺术的构架时,其涉及的领域包括很多,比如:科学技术、媒体等多个方面,同时也包罗了更为广阔和深邃的文化理念。一方面,我们可以从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形态中可以看出,其大量的介入了数字和多媒体技术,其中也包括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等,进一步通过这些技术的有机结合来形成数码的图像或者是音频,包括诸如动画等一系列的艺术形式,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不同领域的艺术创作形式的完美结合,把之前传统并且简单的表现形式和创作空间进行了进行了一定的扩展,使之变的更加的多样和多元化,这其中要求的不仅仅是一种艺术的充分运用,而同时也是多个领域和学科的团结与写作,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对艺术的认知和造型进行的一种全新的理解和认识,使艺术家的综合素养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艺术的对象,也不仅仅局限在以往的艺术的美感和视觉的享受,而是对众多的艺术的长处进行完美的结合,并且同时也借助于现代数字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将图文和音频进行有效互动,从而实现多媒体和多艺术的有效结合。

2、数字媒体艺术的简介

数字媒体艺术是在90年代以后产生的一种全新的艺术形态,这种艺术形态很好的实现了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的有效融合。一般来讲,艺术创作人员必须要深入了解数字媒体艺术的形态本质,从而进一步更加充分的掌握数字技术的多样性,进一步的利用数字媒体来完成艺术创作,为人们提供更加优秀的文化作品。对于数字媒体来说,它的本质形态就是价值观的开放性,拥有不同文化内涵的艺术创作人员将会创造出不同的艺术,因而我国的文化将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3]。

在一般的情况下,数字媒体艺术也就是将计算机媒体技术应用在资讯、传播和生物科学等各个领域所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这其中主要包括了数字图像、只读光盘艺术、虚拟现实艺术作品、网络艺术、数字音频艺术、虚拟生物作品、综合数字艺术等,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数字媒体艺术与各个领域是息息相关的,七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要想加快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速度,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员就必须要更加深入了解数字媒体艺术的基本内容,从而进一步加快我国艺术创作的速度。

3、数字媒体艺术美学特征的简要分析

对于数字媒体艺术来说,它主要的作用是用来实现各种艺术之间的有效结合,并且同时特完成了语言和艺术的整合工作。为了将数字媒体艺术应用于科学、技术和媒体等多个领域,艺术创作者必须首先要深入的了解数字媒体艺术的文化理念和数字媒体艺术的美学特征,以此来实现数字媒体艺术的有效应用。从字面上来看,数字媒体艺术的美学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多媒体性,这主要体现在数字媒体艺术必须要依赖于多媒体技术来完成数码图像和音频等内容的艺术创作工作。

互动性也是数字媒体艺术美学的一个重要的特性,是数字化艺术在作者与观众之间过程与结果之间所表现出的一种角色换位,互动沟通,即共同参与,共同分享的一种艺术模式,这也是艺术同一性的一种典型的体现。例如网络艺术就是典型的互动性的数字平台,无论人们身处何处,只要条件允许,我们就可以接入到网络系统,接下来就可以参与到网络中的艺术创作中来,进而对作品进行不断的补充和再创造。同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性认知,生活体验,个人爱好,对作品进行一定的再创作,期间可以不断注入新的题材内容。从一名艺术家和原创者角度来看,网络作品,只是原创者搭起的一个作品框架和供人们表演的舞台,目的是让更多的网友都尽情的参与并表露个自的才艺与特长,以此拓展作品、增强自信。另一方面,在网络互动中,参与者都品尝到了艺术家及艺术创作的,人的个性化的元素在作品中成为了艺术的对象,没有专门的艺术技能,凭借数字技术提供的“半成品”(网络资源),进行“来料加工”式的合成一与后期制作,这种共同参与艺术创作的互动平台与氛围,最终形成了当今人们所关注的艺术的互动性特征,即:艺术与非艺术的互动,艺术家与非艺术家的互动,它的结果,似乎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艺术对象有爱无类,艺术作品走向复制时代,走向边缘与混沌[1]。但是不得不说,这都与互动性密不可分。的确是这样的,互动性的数字创作平台,充分的给予观众对作品享有更大的选择权利与修改权利,每一个观众都能从自己的角度去出发,去找寻和确定作品的样式。在观众阅读完他人的故事之后,又以“艺术家”的高度在个人意念的支配下,可以对作品做出回应和进行新的探索。主动的去参与到创作之中,在互动式的沟通中,真正可以实现艺术家与观众,艺术创作与接受的换位思考与真诚的对话。

与此同时,创作者才能够真正的将作者真正的内心心甘情愿的展现到人们的面前,通过作品让读者充分的体会到创作时的心里活动。只有这样,观众在分享作品时,才可以得到切身的精神满足与情感的陶冶。科技对艺术的挑战是不以艺术家的意志为转移的。它的结果是通过其自身的吸引力将更多的“门外汉”吸引进艺术的大门,所以才会艺术被简化成一个“工具箱”,使用者在需要时便可以拿来使用。这种艺术的技术与工具化倾向,在数字媒体艺术里,使更多的人能加人行列,使大众气息的艺术氛围,表现平民生活的数字化作品应运而生。[4]

然而,任何一种艺术,都需要长期的训练和精湛的技艺支撑,这并非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的,所以这就形成了艺术的神圣并且高不可攀的倾向。尽管这样,数字科技的普及趋向衍化,使的艺术日益走向纯技术的道路,现在的这种倾向九十分的明显了。因此,只要是经过一定的重复不断的操作,通过此来不断的提高熟练程度,几乎可以说是每个人都可以创作像模像样的作品了。所以现在就有一种情况不断的在发生,艺术家们不愿意再花更多的时间去在作品中“惨淡经营”,反而缺渐渐学会了去“偷懒”,在创作中走竭力的去寻找捷径的存在。

大众化也是数字媒体的艺术的新美学特征之一。在之前通俗的数字处理技术和互动的艺术创作模式的依托中,构成了数字媒体艺术的又一鲜明的美学特征[3]。当代的数字技术十分人性化的设计,我们可以进行规模化的复制,同时也可以快速传播工具与载体,这可以说是都在根本上解放了艺术的“劳动生产力”,这也就大大的消解了艺术的高难度。数字艺术作为最普及的艺术与现实关系的媒体,自始至终都在和大众媒体携手共进。从当今的“第四媒体”的网络艺术来说,其中的交互性及双向互动传播而论,比如说开设电子论坛(BBS),公布记者电子邮件,在每篇报道之后设置评论区等等手段与途径,给大众提供一个交换意见和发表评论的场所,这使的进人网络的人们能够直接参与作品和新闻报道,这不仅做到了媒体原创,网民之间的沟通,还实现了观众对观众的传播,从而真正使媒体与大众融为一体,真正实现了数字媒体成为“大众的代言人”[5]。这就像平民作曲家雪村等一代青年艺术家产生了以《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为领衔的一大批大众化的数字化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平凡但是却让人感觉十分的亲切,凭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快速传播,几乎是一夜之间,独具特色的东北腔“翠花上酸菜”就热遍了网里网外,可谓家喻户晓。所以我们现在可以肯定的是,数字化艺术的互动与共享,使成千上万的人共同地创作,共同地欣赏,共同地评论,共同地开拓新的艺术天地。

结束语

数字媒体艺术中所展现出来的大量的美学特征,在现代艺术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仅为人们提供了多种多样,形形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也能够通过美学特征的存在,而使人类对未知的科学和人文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探索,从而进一步的对现代艺术进行重新定位。现代艺术会沿着怎样的方向发展,是向着现代化的方向继续发展,还是会返回到复古典的复兴,这都是由其所具备的美学特征所决定的,所以说,数字媒体艺术的前途在于其美学特征的有机结合,才可以不断的创造出新的形式和途径。

在现代的社会,文化与传媒产业作为信息经济发展的重要综合指标,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数字媒体艺术的不断兴盛和发展使得艺术文化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现在存在着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就是,自诞生以来,数字媒体艺术正在以它那特有的品质给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带来不同的影响,并且这些影响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以媒体技术本体化与视觉文化审美化为表征的新意识形态的不断的扩散,深刻影响着现代文化的发展。数字技术所引起的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由话语文化形式向形象文化形式的转变,在摧毁传统文化等级秩序的同时,同时也消解着艺术传统对意义的深度追求。物质性存在的强势与观念性存在的低限之间的博弈,是数字艺术以及电子视觉文化无法回避的现实,数字艺术的发展函待解决唯技术主义的迷瘴与意义场的虚设等现实难题。“数字化生存”的技术和“艺术化生存”的人文相互协调,才能实现数字艺术的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邱晓岩.试论数字媒体艺术的新美学特征[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

[2] 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的理论探讨[J].饰,2006.

[3] 王伟毅.数字媒体艺术的多种可能性[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05.

第9篇:数字媒体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 舞蹈教学 数字化

创新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数字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技术,正日趋成熟并渗透在各学科的教学实践中。在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和创新艺术教育的热潮中,舞蹈艺术教学的数字化是大势所趋。

一、多媒体技术的教学需要

在信息飞速传播的时代,学生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变得异常便捷。舞蹈艺术表现也正通过多样的视觉媒体传播和多感官刺激的手法丰富着自己的艺术语汇,开创着现代舞蹈艺术的创新之路。在这一情况下,传统舞蹈教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让我们看到MCAI(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多媒体技术把文本、声音、图形和图像等与计算机综合在一起,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五感”,交互式地完成教学目标。多媒体存储容量大、直观生动,其交互性和网络化可以来辅助舞蹈教学,对学生掌握舞蹈专业技能知识、优化能力结构,促进其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求学网委员会指出:“新技术使人类进入了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它们消除了距离的障碍,正十分有效地参与塑造明日的社会。”现代信息技术与舞蹈艺术教育的结合将成为现代艺术教育的核心和必然趋势,大力推进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优化现代教育资源,丰富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多姿多彩的多媒体教学过程里创新艺术、放飞理想,这将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

二、多媒体技术对舞蹈教学的促进

1.优化教学资源,丰富舞蹈教学的形象性

利用MCAI等制作教学课件,极大地丰富了舞蹈教师的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了教学水平的发挥和提高。教师可以通过MCAI系统地讲解舞蹈基本技能动作,灵活编排组合形式,全方位地分析舞美、队列、方位等舞台要素,使课程图文并茂、完整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利用MCAI制作课件,详略繁简自由控制,更有利于课程中要点、难点的讲解、分析和掌握。同时,利用录像反馈技术还可以让学生主动观摩、自我检查学习效果。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影像手段,可以多角度展示不同舞蹈类型的文化背景,使学生把握舞蹈艺术肢体语言的情感语义和形态构成。例如,在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对民族风情图片或影像的展示就可以提高学生对舞蹈语言的认识和把握,民族音乐的导入欣赏可以引发学生对民族舞蹈艺术理解的情感共鸣。同时,视听资料信息传达的形象性是老师单纯的语言介绍所不能达到的,前者更为全面、形象和具体。在教学过程中,舞蹈的风格韵律、情感等内容是教师很难用语言向学生解释清楚的。利用多媒体,可以使教材以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准确地表达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和记忆。这样一来,减少了教师示范动作的次数和强度,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水平,也能使学生准确掌握动作的要领和韵律。教师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来纠正和规范学生的动作,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和体验能力。

2.创新舞蹈音乐伴奏教学,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对舞蹈艺术的学习兴趣

在舞蹈教学中,利用MIDI等现代音乐技术进行舞蹈伴奏教学,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选取不同风格的音乐模式参与到舞蹈基训课的音乐伴奏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的基训内容在音乐的渲染下,启发学生对肢体语言的感受和理解。这样就改变了单调刻板的教学模式,促进教与学的互动、交流,发挥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优势,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在成功的艺术体验中增强自信心、激发对舞蹈艺术的热爱之情。

声像教材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舞蹈伴奏音乐形象、新颖的音乐内容、丰富的音乐意境和多样的音乐风格等方面的感受和体验的机会,能够加强学生的综合艺术修养。同时,对姊妹艺术的欣赏也促进了学生对舞蹈艺术的深层理解,不同类型音乐的导入和舞蹈形式的结合,增强了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3.导入数字化舞蹈的审美教育,启迪学生创新舞蹈艺术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