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业创新发展范文

工业创新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业创新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业创新发展

第1篇:工业创新发展范文

做大做强“4+X”产业。落实“工业提升36条”和“保稳促调12条”政策,制定实施“4+X”重点培育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完善产业发展支撑体系,集聚资源要素重点扶持“4+X”产业,精心培育主导产品,不断壮大产业链,增强产业竞争力,努力推动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机电产业要突出抓好110千伏以上电压开关、变压器技改及配件模具生产项目;电光源产业要突出引进高档次整灯及配件系列项目;木业加工产业要突出发展木门、家具等高附加值产品,支持门业协会牵头制定木门行业标准,打响“中国木门之都”品牌;消防器材产业要突出抓好中高档次的灭火器及救生设备项目;重视引进和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做大“X”产业。同时,要巩固提升建材、化工传统产业,培育壮大纺织服装、绿色食品、羽毛球等优势特色产业。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320亿元、增长25%以上,其中“4+X”产业总产值175亿元、增长30%以上。

切实增强科技支撑。深入推进省科技强市创建,制定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政策意见,搭建科技合作交流和产业服务信息化平台;支持企业加强研发机构建设,对接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计划、火炬计划等科研项目,加快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组织开展“百名专家教授对接百家企业”活动,不断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借助增值税转型改革良机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市场竞争力,力争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30个、专利授权量达150件,新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引导支持企业创牌。开展企业质量管理年活动,完善检测检验服务平台和质量保障体系,鼓励企业参与产品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省地方标准制订;引导支持企业开展质量管理和品牌申报认证,踊跃参加各种展会,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力争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个,浙江名牌产品、浙江省著名商标各2个。深入实施“811”环保新三年行动方案,完成江东区印花浆行业污染等专项整治工作,建设开发区江东区排污管网与污水处理厂接线等一批功能配套工程;推行新建工业项目能评制度,实施重点企业节能行动计划,推广清洁生产试点和绿色企业审核,努力完成上级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全力帮扶企业渡难关。全面落实国家、省以及我市“保稳促调12条”等各类扶工惠企政策。高度重视企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化“三服务”活动,加强现场办公协调,切实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建立经济运行分析联席会议制度,密切关注企业生产、融资、投资等方面变化,加强苗头性、趋势性问题的研判,做到早发现早防范。引导企业创新生产经营模式,抓质量拓市场,强管理练内功,努力降成本增效益。继续搭建劳务交流平台,大力引进各类人才,着力缓解企业用工难;依托“*大讲堂”等平台,鼓励企业家积极参加学习培训,着力提升企业经营团队素质,挖掘发展潜力,激发创业活力。狠抓产业领军企业培育,鼓励企业通过合作联合、收购兼并等途径提升竞争实力;继续推进江变、恒亮、红火等企业上市工作。力争全市新增规模企业35家、亿元企业3家以上。

二、以打造旅游胜地为目标,大力培育现代服务业新亮点

做特做强休闲旅游业。围绕江郎山—清漾、廿八都古镇—浮盖山、仙霞关—戴笠秘宅三大核心景区,全面推进旅游“十百千”工程,完善推出“二日游”精品线路。完成廿八都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项目一期并对外开放,加快推进中国良种马(浙江)繁育基地、清漾一期后续工程等建设,争创省旅游经济强市。扎实抓好江郎山“申遗”拆迁安置及景区环境整治,力争江郎山丹霞地貌获得世界遗产大会提名。探索完善乡村旅游开发机制,重点发展清漾、和睦、碗窑等“农家乐”休闲旅游,开发一批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加强酒店餐饮业的行业管理,重视从业人员的培训,深化星级酒店创建,着力提高旅游接待水平。整合现有节会,精心筹办毛氏文化节系列活动;加大旅游营销推介力度,加强与周边的黄山、武夷山、三清山、婺源等景区协作,通过央视等新闻媒体扩大宣传,打响“千年古道·锦绣*”旅游主题品牌。力争全年接待游客总人数达232万人次、旅游经济收入13.6亿元,均增长15%以上。

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业。积极培育综合物流基地,按照“突出重点、集聚发展”原则,规划建设*综合物流中心、浙西农业综合物流中心,启动实施浙江驰骋物流基地二期工程。谋划建设特色专业市场,整顿规范二手车交易市场,改造提升农贸城等现有市场,加快装饰材料综合市场建设进度,推出汽车综合市场等项目招商。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整合现有货运企业和营运车辆等资源,引导企业服务外包,积极支持有实力、有意向的公司组建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大市外物流企业的引进力度,推动物流业向专业化、标准化、市场化、规模化发展。

稳步提升商贸商务业。认真实施商贸商务业发展规划,大力培育城区中心商圈和特色商业街区,争取建成时代广场、城北大型超市、西市街菜市场,规范提升江滨路特色餐饮一条街、解放南路五金一条街、鹿溪路商业街。推进城乡现代流通网建设,加快千镇连锁超市工程扩面提质,年内新增行政村连锁便利店50家以上,覆盖率超80%。大力发展商务新型业态,积极培育生产业,尤其要依托中山路金融、劳务、科技信息一条街服务职能集中的优势,推进中介机构发展,提升综合服务水平。落实外向型经济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加强对外合作,积极开展加工贸易,力争进出口额突破2亿美元。

三、以构筑山水家园为方向,努力增创城乡发展新优势

加快完善城市宜居功能。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着手编制城南片控制性详规、市域给排水和城市综合交通专项规划,开展城市建筑风格和色彩专题研究,完成市心街传统风貌区等修建性详规编制,做好城北入城口迎宾文化、*大桥节点船帮文化等方案。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加快建设达岭溪二期、住宅小区等绿化项目,新增城区绿地面积20万平方米。扎实推进城北入城口精品景观带、须江公园、周家青广场等文化融入项目,启动人防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做好黄陈、天余拆迁安置小区设施配套,建设迎宾西路、西山路等城市道路。完善城市拆迁和市区土地统分经营机制,成立城市建设拆迁指挥部,充分发挥其组织、协调功能,规范拆迁程序和拆迁行为,加快推进老城区成片拆迁改造;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全面落实“房地产17条”,稳健发展房地产业。加大城市营销策划力度,深入推广CIS城市品牌形象标识,探索施行亮化设施维护市场化运作模式,着力抓好城区路灯节能改造和楼道亮化工程,继续开展摊点占道经营专项整治活动,加强小区物业管理,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壮大提升食用菌、蜜蜂、茶叶、果蔬、畜禽等高效农业产业,扎实推进科技服务林改试点和“万亩千元”油茶示范工程,力争栽培食用菌3.5亿袋,发展山地蔬菜3.5万亩、茶叶2500亩、优质果园4000亩,改造竹林、油茶基地1万亩;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重点推广温氏“公司+农户”养鸡、蜂业“合作社(公司)+蜂农”生产经营等模式;健全责任农技推广制度,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争创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10家以上;扎实推进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和下山脱贫工程,力争全市低收入农户数量减少20%,完成异地搬迁2000人以上。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加快“三农”发展的扶持政策,落实贺村、峡口省级中心镇的部分县级管理权限,改革水管体制,探索土地流转平台建设和宅基地整理推进模式,完善农户小额贷款和林权抵押贷款机制,争取村镇银行试点。做好行政村规模调整后重点镇、村建设规划的编制或修编工作;加快推进农村“五项工程”,广泛开展农村洁化、绿化运动,大力推广生猪“零排放”养殖技术,继续实施农村沼气工程,抓好72个省级整治村和17个省级污水处理村建设,完成400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整治,新增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村50个以上,争创衢州市级以上绿化示范村14个;加强“空心村”治理,探索引导自然村撤并,促进人口向中心镇、村集聚;推进殡葬改革,规范墓葬秩序。

加快提高城乡设施共享水平。完善城乡交通网络,动工兴建205国道*段贺村立交,争取46省道江贺段外移工程建成通车,加快农村联网公路建设,深入开展农村道路整治和文明公路创建。加快城乡电网建设,启动110千伏虎山变、淤头变工程建设,完成35千伏石门、蔡家等变电所主变增容改造。加快实施长台、大桥等11个乡镇农民饮用水工程,全面完成312个行政村的广播并网。继续抓好灌区节水改造、千库保安、农业综合开发、防汛防旱、森林消防、地质灾害防御、动植物防疫等工作。

四、以推进项目和招商为抓手,着力增强区域发展新活力

狠抓项目建设。高度重视项目前期工作,建立项目工作联络员制度,加大考核激励力度,组建重大项目专门班子,做好项目包装,积极向上对接争取,力求有更多项目进入省、国家项目盘子,重点抓好杭(州)长(沙)客运专线、丽(水)江(山)上(饶)高速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年内安排“四大百亿”工程62项,总投资65.69亿元,当年计划投资28.04亿元,其中,百亿工业产业化项目30项,百亿基础网络项目9个,百亿产业提升项目14个,百亿惠民安康项目9个;同时年内继续安排10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坚持市领导联系重点项目、督查通报等制度,进一步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增强要素支撑,抓好项目管理,着力提高项目开建率、投资到位率,突出抓好中鑫毛纺、欧派门业、迪奥汽配等22个亿元以上项目建设,确保年内固定资产投资超82亿元。

狠抓招商选资。牢固树立招商引资第一工程理念,创新招商方式和机制,整合招商力量和资源,以更专业化的手段抓招商,力争全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0个,实到资金2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000万美元。产业招商上,要深入实施产业招商意见,发挥产业招商组、组合招商组和产业龙头企业的作用,重点围绕“4+X”产业,突出抓好产业配套及生产业项目招商,力争“4+X”产业招商实到资金突破13亿元。中介招商上,要大力宣传中介招商办法,广泛聘请社会中介招商员,积极调动社会中介机构、自然人的招商积极性,扩大招商信息源,广开招商门路,力争中介招商引进大项目实现“零”突破。区域招商上,要突出杭州、宁波、温州、昆山、东莞等重点区域,派驻专职招商组,强化定点招商,推进合适产业向我市转移。外资招商上,要坚持以外引外、以商引商、以企引企,支持企业境外合作伙伴来江投资兴业;鼓励优势企业推出优质项目,实行外资嫁接招商。

狠抓要素保障。资金方面,要充分发挥金融机构主渠道作用,利用市金融服务中心、担保中心做大融资平台,通过举办银企对接会等途径,进一步扩大贷款规模;积极支持商业银行在江设立分支机构,大力引进异地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创建小额贷款公司,规范发展民间担保机构,开展股权出质登记,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土地方面,要深入开展土地整理开发复垦,力争完成土地整理7000亩、建设用地复垦1500亩,切实增加有效耕地;鼓励争列省以上重点项目,努力争取带帽用地指标;在规模企业中开展单位用地产值、财政贡献度评比,严格土地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开展土地利用专项整治,依法依规盘活废弃、闲置土地,加大对违法违规用地的查处和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推进土地规范有序、节约集约利用。

五、以改善民生民利为重点,致力构建和谐新*

积极扩大就业再就业。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积极实施再就业援助,完善就业服务和培训网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鼓励企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大力开发社区就业和公益性就业岗位,力争全年新增城镇就业3450人,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400人,帮助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300人。继续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争全年培训1.8万人,其中技能培训5000人、转移就业3000人。

健全完善保障体系。加大“五费合征”征缴清欠力度,严格执行被征地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全面落实城乡低保政策,对困难群体实施分类救助,加快发展慈善、红十字事业,深入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广泛开展扶贫帮困活动,着力构筑多方联动的社会救助体系。强化住房保障,完成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350户,新建廉租房50套。启动农村广播电视低保工程,免费为覆盖区低保户安装有线电视。继续做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实施移民后期扶持项目35个。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启动实施教育“新四项工程”,切实加大教育投入,将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最低标准提高到350元、550元,中小学爱心营养午餐标准提高到每生每年350元。动工建设城南中学,完成城北中学、滨江高中、淤头小学等项目建设,新建校舍8.5万平方米;撤并丰足初中和赵家初中,完成*片区学校布局调整。实施幼儿教育提升工程,推动民办幼儿园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做强职业教育,支持*中专创建国家高水平示范性学校;高度重视特殊教育,迁建培智学校;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推进民办学校平稳运行。扎实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师德教育和素质培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着力保障公共卫生。启动创建省卫生强市,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障体系,做强市级医院,做优民营医院,做精专科医院,争取公共卫生中心投用,新建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5家。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认真开展参保农民、参保城镇居民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健康体检,深化妇女健康促进工程和母婴健康工程。加快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建设,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强化药品和医疗器械监管,保障药械质量安全。继续加强血吸虫病、艾滋病、狂犬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

繁荣发展文体等事业。深入开展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和传承工作,开展第五届政府文艺奖评选;举办欢乐元宵、建国60周年、机关干部运动会等系列文体活动;做好城市规划展览馆和博物馆布展,建设3个乡镇标准文化站,创建4个省级文化示范村和衢州市特色文化村(社区)。继续开展送电影、送戏、送图书、送文体器材下乡活动。同时,要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争创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市;做好优抚安置工作,继续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切实抓好第二次经济普查,加强城乡社区和民间组织建设,推进人口计生工作,关心支持妇女、儿童、青少年事业,认真做好外事、侨务、台湾事务、民族宗教、气象、通信、邮政、档案、机关事务、工会等工作。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活动,深化“平安*”建设,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抓好重点行业、重点部位的安全监管,做好地质灾害监测防治,强化安全事故责任追究,确保不发生重特大事故。完善落实“多员合一”协管机制,推进农村公共安全网络建设,深入开展食品安全示范创建,全面整顿规范“十小”行业。高度关注燃油税费改革对运输行业的影响。深化“信用*”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加强民间融资监控,严厉打击金融违法案件。完善救灾应急预案,提高减灾救灾能力。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建设,认真做好工作,深入开展“打黑除恶”专项行动,提高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努力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六、以优化服务为核心,全力促进政府形象新提升

切实强化责任。要落实责任。各级各部门要根据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和市“两会”精神,迅速分解、细化、量化已确定的工作目标任务,抓紧制订具体实施的计划方案,把工作落实到岗到人,确保人人有责任、个个挑担子,力求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要快速行动。切实增强“等不得”、“慢不得”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按照“出手要快、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要求,快速反应,立即行动,狠抓落实,全力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确保如期保质完成各项任务。要加强督查。自觉接受市人大、市政协及社会各界的监督,切实加强政务督查,强化绩效管理,对重点工作、重要事项,市政府将加大交办、督办力度,在规定时间内无法完成任务的单位必须作书面说明,对无正当理由未及时完成的要进行通报批评,确保政令畅通,促进工作落到实处。

全面优化服务。要转变作风。继续深化招商引资年、项目攻坚年活动,坚持机关干部蹲点调研、结对帮扶等制度,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扎实开展“千名干部进千企”服务活动,深入企业听难题、问计策、谋项目、帮协调,切实帮助企业排忧解难。要创新举措。坚持精简、统一、效能原则,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制度、管理创新,善于沟通、疏通、变通,敢于直面矛盾,勇于破解难题,做到遇到矛盾不上交、碰到问题不迁就、遭遇困难不回避、面对责任不推诿,能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解决的做好解释或创造条件解决。要高效服务。深化政务公开,设立企业服务110和金融服务110,推广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精简行政审批项目、减少办事环节,优化工作流程,最大限度提高机关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着重抓好“扩权强县”规定的落实和推进以“两集中、两到位”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服务中心“扩容提速”工作。

第2篇:工业创新发展范文

会计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价值链中原本由自身提供的具有基础性的、共性的、非核心的财务工作剥离出来后,外包给企业外部专业服务提供者来完成的经济活动。

目前,服务外包在我国发展迅速,苏州作为服务外包的示范城市,服务外包的规模日益增大,水平也日益提高。2010年12月17日,苏州工业园区会计服务外包基地揭牌仪式举行,标志着苏州会计服务外包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此后,苏州工业园区会计服务外包基地先后推出多项创新业务,积极适应了苏州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升级。

2 苏州工业园区会计服务外包基地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一方面,苏州工业园区会计服务外包基地发展顺应了苏州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苏州目前中小企业数占企业总数的很大比例,这是苏州会计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基础;其次,苏州的外向型经济主导发展模式,对会计服务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苏州会计服务外包发展的直接动力;再次,苏州政府对会计服务外包发展高度重视,这是苏州会计服务外包发展的政策保障;最后,苏州的各级院校也为会计服务外包提供了大量的专门人才,这是苏州服务外包发展对人才保障。

另一方面,苏州工业园区会计服务外包基地的发展也可以进一步推动了苏州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通过会计服务外包,可以帮助苏州实现经济的转型,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其次通过会计服务外包,企业能大量节省成本,有利于高效管理,特别是目前在苏州占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尤其是最大的受益者;再次,通过会计服务外包,可以促进专业会计服务企业的发展,提高财务工作的水平;最后,通过会计服务外包的发展,可以促进就业。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苏州工业园区会计服务基地仍存在以下的一些不足:首先,业务缺乏创新性,缺乏高品质、实质性创新业务;其次,缺乏品牌建设,导致服务外包企业的竞争优势无法体现;再次,缺乏高水平会计服务外包企业;最后,缺少高素质的专业高端人才等等。

3 苏州工业园区会计服务外包创新发展路径初探

3.1 政府职能的创新 目前,各级政府出台了大量扶持政策,以保障苏州工业园区会计服务外包示范基地的健康发展,同时示范基地也拟定了一系列的会计服务外包创新业务试点方案及操作规范,这些都有力推动了园区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但是目前园区都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所以笔者认为,在这样的特殊阶段,会计服务外包发展必须要适应形势的变化,所以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必须注意这些问题。政府可以考虑以政策法规的方式建立起会计服务外包的各项规章,以建立会计服务外包的质量体系。同时政府部门可以利用其掌握的信息,进一步发挥信息沟通的桥梁作用,构建更加完善的信息沟通平台,提供企业一个公开透明的良好沟通环境。

3.2 服务外包企业组织模式的创新 会计服务外包企业要有更大的发展必须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目前示范基地很多会计服务外包企业采用的是项目组的组织形式,即由员工组成不同的项目组,在企业管理层的领导下承接不同的项目。这种组织形式的问题是项目组成员往往是固定的,因此不利于资源的调动和共享。对此服务外包企业可以考虑构建虚拟化的组织模式,即所有的人员和资源都保持独立,在承接某一工作任务时再选择配置相应的人员和资源,从而保证企业能够更加顺利的满足服务外包企业更加多样化的需求。

3.3 服务外包企业业务内容的创新 服务内容的创新是会计服务外包企业发展的源动力,会计服务外包业务内容的创新至少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3.1 信用管理业务 企业信用管理包括其客户信用管理和自身信用管理。一方面,买方市场形成后,企业在经济交往中往往免不了出现赊销。单个企业如果要一一全面搜集客户的信息,往往事倍功半。如果服务外包企业能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建立起一个企业信用情况调查平台,那么肯定能够有效满足企业的需求。同时,服务外包企业还可以推出具体的业务来帮助企业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和回收。另一方面,服务外包企业也可以推出企业自身信用管理业务,帮助企业构建良好的商业信用。

3.3.2 资金管理业务 资金是企业运转的血液,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素。会计服务外包企业可以创新企业资金管理的一些服务。首先融资难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的大问题。企业融资难在一定程度上和企业不熟悉银行的相关贷款政策和不能准确提供银行所需要的贷款资料有关。对此,会计服务外包可以发挥其优势,建立起银行和企业沟通的桥梁,一方面把银行的相关政策摸透摸熟,并向企业及时传达;另一方面,帮助企业建立良好的会计制度,帮助其提供准确的资料。其次,对于企业有闲置的资金,会计服务外包企业也可以帮助其进行理财管理,使其闲置的资金得到充分利用,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

3.3.3 外贸管理业务 苏州工业园区有众多出口型中小企业,这些企业是会计服务外包的重要客户。服务外包企业除了可以给他们提供税务方面的咨询及业务,如出口退税政策的咨询和业务的办理外,还可以在帮助其应对日益增多的国际贸易争端方面有所创新。近年来,我国商品遭到国外“双反”调查的案件层出不穷,特别是近段时间的光伏产品“双反”案,这些案件的发生一方面是源于地区贸易保护主义,另一方面也和我们很多企业财务制度不规范,提供的信息不完善有很大关系。所以会计服务外包企业可以在帮助企业建立健全会计制度和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体系方面进行相应的业务创新。

3.3.4 企业医生业务 在现代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的风险也日益加大。如何及时发现和应对风险,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会计服务外包企业可以开创企业医生业务,通过财务数据的分析来诊断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筹资管理、营运管理、投资管理、成本管理等多角度来监测企业经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以更好地防范和应对风险。

第3篇:工业创新发展范文

庄宏昌1 石占磊2 李 梁3

(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 266555)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海洋工程装备的发展也上

升到了一定的高度,本文对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创新发展进行了分

析和展望。

【关键词】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

引言:我国发改委给出文件指出要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增强海

洋工程装备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海洋资源开发和海

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持续、协调发展。

1. 海洋装备的概况

海洋工程装备是指,海洋资源(特别是海洋油气资源)勘探、

开采、加工、储运、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大型工程装备和辅助

装备,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高附加值、高风险的特点,

是先进制造、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的综合体,产业辐射能力强,

对国民经济带动作用大。

我国海洋装备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经过多年的和改革和先进技

术的引进,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对于我国发展海洋工程装备

要做到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创新海洋装备行业的发展模式,做

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推动我国海

洋工程的发展和壮大。

2. 我国目前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现状分析

2.1 我国目前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市场前景并不明朗

我国目前的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固定

的国内外销售市场,国内外的消费者并不认可我国的海洋工程装备

产品,大多数消费者更加认同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海洋工程装备产业,

我国的海洋工程装备只有很少的消费者购买。没有市场的正面刺激,

我国的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很难发展壮大。

目前我国生产的海洋工程装备大多停留在制造低端海工装备产

品的第三梯队,靠的是消耗我国的海洋资源,和我国巨大的廉价劳

动力市场的支撑,与欧美等发达国家靠技术的自主研发赢得市场的

营销手段来比,我国的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还是处于非常落后的阶段

的,需要我们进行技术的革新和改进,提升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

的综合实力,在日趋严重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

2.2 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技术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缺乏技术

的创新研发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技术人员专业技能有待提高,很多专业人才

被国外的优厚条件吸引,我国的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技术人才损失严

重,没有人才的支撑,我多的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无法进行技术的革

新。另外许多海洋工程装备的操作人员专业技能也并不过关,不规

范的操作不仅带来了海洋安全隐患,更是对海洋工程装备的损害。

虽然我国的海洋工程相关的专业在众多高校都有所设置,但是由于

种种原因,学生的实践技能并不能够适应复杂的海洋工程装备的运

行和研发,造成了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停滞不前。

3.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的建议

3.1 支持创新驱动,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

我国将海洋工程装备发展战略纳入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

新兴产业的总体部署,组织实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工程,

突破核心装备设计制造技术,完善标准体系,全面提升自主研发设

计、专业化制造及关键配套技术水平,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大力开展集成创新,积极培育原始创新能力,加速创新成果转化。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整合现有资源,依托现有条件,建设若干具有

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重点实

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并大力完善以企

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3.2 我国对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加大国家支持力度

我国对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加大国家支持力度。做到以提高设计

制造能力、加速产业发展为目标,针对战略发展重点,依托优势企

业,统筹工程化技术开发、标准制定、关键装备及配套设备产业化

和创新能力建设等环节,加大国家投入力度,推动要素整合和技术

集成,努力实现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核心技术重大突破。结合海洋工

程装备产业特点,进一步落实相关税收支持政策。

3.3 以需求为牵引,形成产业联盟

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促进应用和供给的融合,遵循海洋油

气开发规律和程序要求,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积极培育

油气企业海上油气田规划、施工建设、设备制造、安装和维护能力,

以及油气开采技术开发能力。支持船舶工业企业提高装备设计、建

造和总包能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鼓励船用设备配套企业积

极开展关键配套设备及系统研制。支持设立由大型骨干企业主导,

科研机构、高校、专业技术服务公司等参与的产业联盟,推进产、学、

研、用密切结合。

3.4 加强国际合作,打造一流人才队伍

鼓励优势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境外相关产业的合资合作,充

分利用各种有利的国际资源,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改革和完善

企业分配和激励机制,积极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创造条件吸引

海外有专长的工程技术专家、学者来国内工作。依托创新平台的建

设和重大科研项目的实施,积极培养具有跨专业学科研发能力的领

军人才。

3.5 加强政策引导,完善产业结构

加强产业统筹规划和政策导向,对产能建设、行业协作、产业

布局、创新发展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发挥政府宏观引导和协调

作用,统筹现有设施和新建能力,坚持设计、制造、总装和配套同

步发展。

“更长期来看,到2020 年,我国的海工装备制造的年销售收入、

工业增加值、国际市场份额、本土化配套率等要更上一层楼。届时,

我们不仅要成为世界主要海洋工程装备的制造大国,更要成为这一

领域的制造强国。”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协会高级顾问赵

志明说道。

3.6 鼓励对我国海洋工程装备的研究开发

鼓励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对重点项目和重大工程进行联合攻

关。鼓励企业加大对海洋工程装备的研发投入和创新成果产业化的

投入,按照企业所得税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落实企业开发新

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

加计扣除的优惠政策。鼓励国内企业开展海外并购,与有实力的国

际设计公司合资合作。推动国际海洋工程装备技术转移,鼓励境外

企业和研究开发、设计机构在我国设立合资、合作研发机构。推动

建立由项目业主、装备制造企业和保险公司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

重大技术装备保险机制。

4. 结语

未来十年,是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充

分利用我国船舶工业和石油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的较为完备的技术

体系、制造体系和配套供应体系,抓住全球海洋资源勘探开发日益

增长的装备需求契机,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大科研开发投入

力度,大幅度提升管理水平,完全有可能实现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

业跨越发展。

参考文献

[1] 江怀友,赵文智,闫存章. 世界海洋油气资源勘探现状与

展望[J]. 世界石油工业,2007(6):24-32

[2] 江怀友,钟太贤,乔卫杰. 世界海洋钻井技术及装备现状

[J]. 中国石油企业,2008(8):84-86

[3] 瞿辉,郑民,李建忠等. 国外被动陆缘深水油气勘探进展

及启示[J]. 天然气地球科学,2010,21(2):193-199

[4] 全晓波,张子瑞. 海工装备向中国转移带来机遇[N]. 中

国能源报,2010-03-29

[5] 王定亚,王进全. 浅谈我国海洋石油装备技术现状及发展

前景[J]. 石油机械,2009,37(9):136-139

第4篇:工业创新发展范文

一、公路运输企业创新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十五”以来,以高等级公路为主的国道主干线的全国联网,为公路运输发展创造了条件。政府对运输行业管理的加强,使运输结构不断趋向合理,是公路运输企业发展的又一契机。当前公路运输虽然仍然处于市场整合阶段,但已经开始酝酿一场重大变革。各公路运输企业将在这新一轮的变革浪潮中接受考验,或者生存,或者消亡。因此,研究公路运输企业创新发展的思路与方法,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是当前公路运输企业面临的重要任务。综观公路运输企业——特别是“中国道路运输企业100强”的发展现状,公路运输企业创新发展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趋势和特点:

(一)专业化。专业化是构建和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一种有效途径。专业化的创新不仅可以争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还可以降低内部运行成本,提高总体利益水平。如汽车整车运输、散装货物运输、专用运钞服务等。

(二)多样化。这里所指的是公路运输企业经营相关多样化,主要包括长途客运、城市公交、小汽车出租、旅游运输、货运和汽车场站等。其中,长途客运包括高速公路客运、长途干线客运、高档长途卧铺客运等;货运包括零担、集装箱运输、快件、联运等,这些相关性运输业务可以分享相近或相同的技术、经营方式和管理技巧,实现产品互补,市场相互交叉等,其目的是增加运输品种和市场份额,产生协同效益,分散经营风险,扩大企业规模。一般而言,多样化创新战略适合于实力雄厚的大、中型企业集团。

(三)集团化。集团化是所有企业发展的一种趋向。对公路运输企业而言,集团化作为一种创新趋向,是将多样化与专业化有效结合的一种形式,是由多个专业化运输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合资、合作等方式形成的强强联合体,或由一个运输企业通过发展多个专业化运输事业部、分公司而成。集团化不仅可以显示专业化协作的优越性,同时在经营服务方面,形成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站点成网、安全优质、配套成龙(客运、货运、修理“三条龙”)和竞争力强、实现多功能服务的大型运输联合体;它有利于优化企业组织形式,实现规模经营,网络化经营,增加市场份额,扩大利润来源,形成区域性相对垄断优势。如深圳运发集团、广东省汽运集团等通过兼并收购、合资、合作和业务重组等方式来实现做强做大,成为珠三角颇具实力的公路运输企业集团。

(四)物流“化”。这里指的是公路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变。现代物流与传统运输业在功能上有继承性。现代物流的主要功能是运输、仓储、装卸、包装、流通加工和信息处理等,运输是物流系统的核心环节。这种业务功能上的继承性使运输向物流转化比进一个陌生行业具有更低的“门槛”。公路运输企业具有一定数量的运力装备和场站设施、一定规模的经营网络和丰富的运输经验,应紧紧抓住我国现代物流发展机遇,转变经营观念,大力发展物流业、快件运输、城市“货的”、集装箱运输和多式联运等,扩大经营范围,应用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等,提高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逐步向现代物流企业发展。

(五)信息化和智能化。对于其他行业而言,它属于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对于公路运输企业则是包括管理、生产和技术创新在内的综合创新,因而是企业自身升级的一种形式,更是实现运输现代化,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一种必然途径。公路运输企业信息化和智能化面临的主要课题,是消除企业内外的信息孤岛现象,整合包括客户管理、车辆管理、生产调度、安全监控、财务管理等系统资源,建立起运行迅捷高效的以信息系统为基础的企业运营机制。

(六)行业联盟。运输行业竞争激烈,是竞争还是联合或合作,应用博弈论可进行策略筹划与选优,以解决企业经营决策所遇到的一些新问题。运输行业联盟是企业战略联盟的具体表现。战略联盟改革了传统的以竞争对手消失为目标的对抗性竞争。联盟中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为竞争而合作,靠合作来竞争。通过联盟合作、核心竞争力互补作用,实现“双赢”。行业联盟既包括行业内部不同企业的联盟,如线路联营、合资、合作等;也包括公路运输企业与其他行业企业间的联盟,如海陆空运输企业大联盟、多式联运和第三方物流等。前者可以避免面对面的同质竞争造成的损失,实现技术资源和市场资源两方面的互补,既可减少专业设备投资,又可减少车辆的空驶率,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后者对运输企业而言可以扩大市场,对其他行业企业而言则是通过物流社会化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从而实现双赢。

二、进行运输“产品”的创新,适应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企业应以新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为主轴,对其生产条件和要素进行优化或重组,形成新的生产乃至效益函数,使其成为市场竞争的先行者。公路运输企业向市场提供的不是像制造业那样的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产品,而是某种方式的运输服务。因此,运输产品的创新也就是运输服务方式的创新。在运输市场上,新产品主要通过开设新的运输服务项目来体现。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的运输需求不断出现,如旅客运输中的安全性、快捷性、舒适性要求,货物运输的方便性、快速性和经济性等。因此,不断推出新的运输“产品”即新的运输服务项目,使运输服务多样化,满足人们对运输的各种需求,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由于新的运输服务项目能激发人们的需求欲望,诱导企业及人们的运输需求行为,因此开拓新的运输项目,已成为运输市场竞争的重要方式之一。

日益繁荣的市场必然产生多样化的需求,激烈的市场竞争又演绎着“适者生存”的法则。产品创新的目标是解决新的需求问题,满足新的市场需要。因此产品创新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主体对市场需求的认知程度。当前的中国经济正处于由工业化向信息化过渡阶段,而农业经济又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多样化的经济形式反映在市场上必然产生多样化的需求。因此,适应这种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就成为公路运输企业产品创新的战略方向。

满足运输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可以选择的产品创新思路可以归结为专业化、个性化、柔性化三种基本类型。专业化是工业化时代社会生产的普遍要求。在信息化与工业化并存的今天,运输产品设计的专业化仍然具有一定的时效性。特别是在我国许多经营者头脑中充斥着“高、大、全”的设计理念的条件下,专业化产品创新反而能够赢得更多的市场机会和利润空间。如,高速客运、散货专运、液态货物专运、气态货物专运、高低温货物专运、动植物专运、防暴专运、旅游运输、学校巴士、救护救援、礼宾服务等。专业化意味着大批量、低成本和高效率,意味着质优、便捷和安全等高信度。例如深圳市运发实业总公司(以下简称深圳运发集团)自1995年以来先后推出了“高速公路客运航空式服务”、“跨省市超长四定班车客运服务”、“粤港跨境运输服务”、“城市观光专线大巴服务”等多种专业化运输服务新产品,均取得良好经济效益。

个性化是新经济时代的一大特征。尽管我国仍然处于发展中,经济成分之中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但是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已经初见端倪,其经济增长份额在日益扩大。这一趋势,反映到公路运输领域,就成为一种日益增长的个性化运输服务需求。个性化需求,是指在需求种类、性质、批量、安全、速度、形态等方面的非同一般性的运输服务要求。个性化运输产品创新,是指针对这些非同一般性的服务要求设计的运输服务形式和方式。如针对汽车市场需要提供整车运输服务;针对散装货物运输提供分装服务;将运输和保安职能结合提供保安客货运输服务;全时空电话要约运输服务等等,都属于个性化运输产品设计。深圳运发集团正在实施个性化运输新产品开发工程计划,如已实施区域性(深圳市)全时段客货要约运输服务(如的士电召等),而全方位多品种的个性化运输服务新产品正处于策划和设计之中。

柔性化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现状,满足运输市场出现的一般和个别、批量和特殊共存的服务要求,策划和设计新型运输产品。这种柔性化运输产品的提供,要求企业具备较为丰富的内部资源以及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前者是必要条件,后者是充分条件。柔性化运输产品的开发和营销,不仅可以提高企业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效率,还可在为运输市场提供柔性化服务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利润来源和发展空间。如深圳运发集团目前已经开发了旅游运输、观光运输、城市客运线路和会议服务运输、客运联网售票、市区免费接送上车等资源共享、合理调度的有限柔产品。实践告诉我们,进一步提高柔性化服务程度和范围,还需要企业运输技术的创新相适应。当然,不论哪一种创新,在具体设计上都必须满足方便、快捷、安全、舒适和经济等一般约束条件。

三、进行运输技术的创新,提升效率和质量

在产品不变的情况下,为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对相关生产技术进行创新,是一般生产型企业技术创新的一种类型。公路运输技术包括运输服务装备和调度管理手段。运输技术的创新,一是指在产品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装备水平的提升而提高产品的性价比:二是根据产品创新的需要构建新的装备系统或体系。鉴于运输企业的行业特点,其技术装备的创新一般并不需要自主研发,而是根据自己的总体设计向厂家或市场择优配置选购。例如开发汽车整车运输服务项目,需要订购大型平板车;利用大型平板车开发散装货物运输,需要购置或租赁专用货柜或集装箱等装备。为此,企业要推广应用先进实用技术,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加速折旧,到期报废,加快更新新型车辆,提高客运中、高档快速车辆比重,大力发展大吨位货车、集装箱、零担、快件等特种车,形成高、中、轻比例合理的运力结构;汽车维修要积极推广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努力提高维修质量,为运输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随着运输产品柔性化程度的提高,调度和管理手段的创新,在运输技术创新中的比重将越来越大,其重要性将越来越高。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和优化,智能运输的推行和应用,是当前运输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公路运输企业而言,实现营运管理、运输网络组织、客货营销、运输服务和安全监控等方面的信息化和智能化,不仅是资源配置的需要,生产效率提高的保证,更是提高服务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关键。如果说在其他工业企业,信息孤岛现象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市场反应能力,那么,在公路运输企业,信息孤岛现象则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因此,当前公路运输企业技术创新的首要任务,就是消灭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信息孤岛现象,通过有效覆盖全部供销市场的信息网络,建立起全时空的市场运营机制,以适应国际化大物流网络的发展需要。

目前公路运输已经成为现代物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对整个物流效率和质量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物流效率表现为物流总量和物流时间的商数,因此物流效率对运输时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包括:运输时间的准确性,即在规定的时间段(如天、小时)内完成运输任务;运输时间的精确性,即运输的送达时间的精确性,如零库存的生产线、jit物流系统等;运输时间的可调节与可控制性,即运输速度和运输时限的可调节和可控制性;运输时间的稳定性,即运输过程的稳定性。运输企业只有通过信息化、智能化等不断的技术创新才能适应现代物流的要求,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进行运输市场的创新,在竞争中求发展

市场创新是企业创新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更是企业创新的重要内容。公路运输市场竞争激烈,经营分散,与其它运输方式相比市场化程度最高。所以同各个细分市场一样,市场创新是企业赢得竞争,求得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市场创新的基本思路有两条:一是以新产品引导消费,创造需求,开辟新市场;二是以老产品、新策略,提升对客户的需求满足度来拓展市场,赢得竞争。

运输市场创新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研究和预测运输市场需求变化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市场有需求而又供给不足的运输服务形式,努力适应市场需求多层次、优质化和不断发展的需要,同时通过调整经营服务方式,拓展“专、精、特”的新的运输服务项目,开辟新的运输市场。公路运输市场创新的基本原则是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企业优势,以自身优势克服或弥补其他运输方式的不足,从而拓展市场,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诸如点多、面广、机动、灵活、适应性强,富于延伸性和方便性,易组织、通达深、覆盖广,适于门到门运输,并可为其他运输方式提供中转集疏衔接换乘服务等,都属于公路运输既有的优势或特点。立足于这些自身优势,并将市场创新的目标由“运输”扩展为“物流”和“人流”等国际大网络坐标之中,将上述两条基本思路辐射状展开,这样开阔的市场创新思路就会立刻显现出来。深圳运发集团通过在“大物流”概念下进行客运、货运市场创新,赢得了深圳珠三角地区高速客运和粤港跨境货运市场的较大份额,可谓对市场创新的一种诠释。

五、进行运输组织与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

组织与管理创新是企业建立和优化生产函数,提高其市场竞争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也是一般创新理论所提示的企业创新的基本类型之一。就公路运输企业而言,运输过程和运输方式的组织与管理,一方面要随着运输产品、技术和市场的不断创新而进行适应性创新,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先行创新带动或促进运输产品、技术和市场的不断创新。其中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的创新,又是运输过程和运输方式组织创新的基础条件。

管理理念的创新,首先要树立现代化的客货运输组织技术和经营管理技术也是先进生产力思想。客运方面要树立“旅客至上、服务第一”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经营理念,通过对传统的客运组织进行改革,重点在效率、成本、质量上下功夫,为乘客提供安全、舒适、方便、快捷和人性化的服务。在货运、物流方面,要建立“大物流”概念,不仅把自身看作是国家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一个要素,一个功能模块,而应把自己看作是国家整个物流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发挥自己专业功能、承担物的流动职能,还要向物的流动过程中的形态转换方面渗透。其次是将单纯的运输思想拓展为满足国家物流体系的优化需要的全方位服务理念。

管理手段的创新,亦即管理技术的创新,主要是根据企业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的需要,整合先进的信息技术、智能运输gps、cis、ic卡、识别技术、网络技术等,形成互联物流市场和客运市场的信息系统。从而消除各种信息孤岛现象,使得企业能够随着不断变化的市场需要及时做出反应。

新的管理理念必然会体现为运输组织方式的新思路和新方案。先进的管理手段的运用又会促进或拉动运输组织的创新,以及运输产品、技术和市场的创新。公路运输企业要优化运营组织方式,推进规模化经营、网络化经营,发展快件运输、集装箱运输、多式联运、长途干线客运、快速运输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走集约化经营之路。如深圳运发集团1996年初开始经营广州、深圳城际间高速公路客运,率先推行规模化、集约化、公交化经营组织模式和航空式服务,在与广深铁路客运竞争中,成为“铁老大”的一个强劲对手,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六、进行企业制度的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5篇:工业创新发展范文

关键词:工匠精神;制造行业;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工匠精神”,内容提到:“对于产品的改进和提供的服务要抓好消费品的质量问题,加快制造业的改革,提高现代服务行业的发展等。支持企业发展多样化、个性化,生产柔性化,将“工匠精神”深入到行业发展中”。这一理念的提出,就得到各大行业的共鸣。在《中制造2025》的颁布时,给中国的现在制造行业提供了较为科学的战略对策。

一、“工匠精神”对世界强国的推动

论现今世界工业强国的形成是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的。对于德国来说,大多数人就会想到德国的高质量产品,特别是德国的锅,具有说可以使用一辈子。由于德国优良文化的培养,大多数学徒都具有优良的工匠精神,他们对产品精细度要求很高且很严谨,随着这样的敬业精神的发展,进而形成工匠精神,这种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被运用到各个行业的发展文化中。德国的制造业发展至今,都有坚持“工匠精神”的传播。这种精神的支撑也让德国制造的产品享誉世界,使大量的德国百年字号蜂拥的出现在世界各地,也让德国在欧洲的经济市场中占据更高的地位。在说到瑞士,很多人都会想到瑞士的表,瑞士的表精密度是闻名遐迩的。对于瑞士的钟表匠来说,他们甚至一辈都在做一道工序,为了拧一个螺丝甚至都要学习几个月,他们喜欢将自己的产品进行不断的雕琢,以完善自己的工艺品,对于这样的雕琢过程是他们最为享受的过程,工匠们对于完美有着执着的追求。对于日本来说,“工匠精神”被他们视为是“职人气质”,日本的工匠将产品的质量和自身的荣辱相联系。日本的工业在世界上享有二百多年的领先地位,他们的产业精神不是急于做大做全,而是专注一种技术或产品中,将其发挥到极致。

二、“工匠精神”对于宁波制造业的影响

对于每个国家来说,制造业是其发展的根本,是强国的基础。宁波有全国九大工业之都的称誉,它是全最大的新材料基地、也是石化产业最大的基地,它是全国三大服装产业和四大家电生产区基地之一。同时宁波也是我国首个具有高质量产品的城市,在很多的材料制造上出现了很多具有竞争力的创新机构和创新企业。宁波制造业将“工匠精神”渗入到工业文化发展中,更好的响应了国家政策,也给宁波制造业带来了发展高峰期。

传播“工匠精神”,有利于为宁波制造业建立良好的发展环境。宁波要抓好本市的改革方向,更好的运用“工匠精神”,将对传统的制造业创造更好的改革条件。企业也要找准自己发展的特色,将自己的品牌做好做大,形成具有良好名誉的高质量品牌,为产业的持续发展做好准备。相关政府要给予财政、科技、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建立长期发展的“宁波制造”工程。宁波制造业要注重品牌的文化内涵发展,将“工匠精神”更好的传承,大力宣传精益求精,追求高品质的工业精神。形成以产品质量的好坏为竞争的市场环境,摒弃以价格为竞争的市场环境。

“工匠精神”对宁波的时尚纺织、智能家电、绿色石化等制造业的发展具有升华作用。宁波在保持传统的制造业发展优势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对创新能力的发展,通过加强对工业的精益管理和生产,更有利于向世界一流产业发展。宁波制造行业注重工匠精神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技术人才,建立了从工作到退休的完整机制,这些有利于更好的发展具有优良制造的企业。“工匠精神”的渗入,加强了宁波在品牌建设中的投入,以及诚信建设的发展,给传统制造业品牌打下良好的基础。

“工匠精神”,对于宁波细分领域有着更大的推动作用。近几年,宁波制造业出现了很多细分领域,比如一些个人护理和美容工具有关的制造业,有的产品在全球将近50多个国家进行销售,这些美容工具在全国的销售量居于首位,实现了宁波制造业独立品牌享誉世界的理念。他们坚持了“工匠精神”,追求产品的精细与创新,做到了更加敬业与专注。国家也要给予这些细分产业相关的政策支持,引导更多的企业走向世界,坚持一心一意的发展理念,让宁波制造的更多产品走向世界市场。

宁波制造业也要以“工匠精神”培养新型人员。根据宁波这几年的发展,不难看出宁波的发展与港口的紧密联系,宁波制造业的产品销往海外,临近港口是重要优势。所以,宁波以后的发展要以港口为主建立综合性的发展策略,也要结合本地的发展情况,实现港口经济圈。“工匠精神”是多数强国行业的经验结晶,是一个是时代的气质,所以宁波在发展制造业的同时,建立好用人和培养人员的相关机制,将“工匠精神”深入到现代每个行业的文化发展体系中,以培养工匠型人才为目的,引进更高端的制造业人才,发挥工匠在劳动创新中的主导作用,为社会营造一个尊敬工匠的环境氛围。

三、结语

当今时代的中国正从“制造业大国”像“制造业强国”发展,也对企业的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还有很多产业为了追求一些短期利益,而对产品质量不予以重视。所以,宁波在制造业的发展,要加强引进大量技术过硬的工匠,还要加强培训专业的工匠人才,将“工匠精神”发挥到实处。将企业精神与工匠精神更好的融合,坚持企业精神中的诚信与创新、担当与坚持,发挥工匠精神中的精髓,帮助制造业生产出更高质量的产品,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章立东.“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6,04:43-47.

[2]李宏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问题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33-37+96.

第6篇:工业创新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核心技术;创新体系

中图分类号:F326.5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7.07.016

Research on Sci-tech Innovation to Promot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Key Technolog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Processing Industry in Tianjin

YANG Shiwei, XU Dahai, ZHANG Tianli

(Tianjin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 Technical Information, Tianjin 300074, China)

Abstract: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processing industry represented by Tianjin city as a big scale, population density, land resources suppl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of regional megalopoli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as become the core driving forc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 process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Proposed to speed up the processing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Tianj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of technology areas, implement path and countermeasures, on the basis of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 processing industry in Tianji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status and insufficiency.

Key words: agricultural product processing industry; sci-tech innovation; core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以北京、上海、天津等榇表的特大城市城市规模大、人口密度大、土地资源有限,为农产品供给带来一定压力,同时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科技创新能力不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等不足,制约了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顺利实现。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是促进农产品行业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保障食品安全、促进有效供给、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从快速增长阶段向质量提升和平稳发展阶段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1]。

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业在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的带动下,产业规模实现快速发展。2013年,天津市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业、精制食用植物油、乳制品等行业均相比2010年翻了一番以上,其他行业增幅均在50%以上。2013年,保健(功能)食品、食用油、方便(休闲)食品、冷食饮料、肉及肉制品五大重点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比2010年增长了1.65倍,年均增长38.39%,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年均增长速度4.24个百分点[2]。全市农产品加工业50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2010年增长1.45倍,占全行业的85.74%。超百亿元企业数量为2010年的3倍。“十二五”以来,天津农产品加工业行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食品制造业所占比重不断增加,主营业务收入所占比重增加到51.82%;营养保健食品行业发展迅猛,同比增速高于全行业平均增速34.85个百分点,年均增长51.92%;滨海新区是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业最集中地区,汇聚了众多强势大企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的79.35%[3]。

尽管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业实现较快发展,但仍存在制约产业进一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中小企业发展活力不足。75%的企业规模较小,普遍存在发展方式较粗放、产品结构单一、自有品牌缺乏、同质竞争激烈、融资渠道不畅、技术改造滞后等问题。二是生产成本大幅上涨。原料成本、包装成本、用工成本、能源成本、物流成本等的大幅上涨,对农产品加工业产生了巨大冲击。三是部分行业出现产能过剩。受全行业影响,食用油等行业产能呈现过剩局面,导致天津市大部分粮油企业开工不足,造成资源浪费,成本增加,竞争加剧。四是原料基地建设不足。天津市食品原料基地建设滞后,大部分食品加工企业缺乏稳定的优质原料基地,食品加工与农业之间的联系尚处于简单的初级供给阶段。

1 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重点发展技术领域

1.1 生物资源特色营养组成与食品功能营养机制研究

利用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建立液相色谱-生物质谱(LC-MS)为基础,基于高通量特色生物资源活性成分分析,不同基因型生物资源营养特征,主要生理活性组分中淀粉组成与分子结构、蛋白质种类与氨基酸模式、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与组成、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特性营养活性物质组成与结构特性,创建特色食品加工生物资源物理活性组分数据库。通过多重相关性分析,建立“基因型组合-营养组成与结构特征特性”关联体系关联因子,设计关联基因差异位点基因型检测分子标记体系,形成基于基因关联的特色生物资源食品营养分子评价体系,建立营养成分快速定性检测平台[4]。

1.2 食品安全快速监测及加工过程安全控制体系

遵循“风险分析”、“快速检测”和“过程控制”原则,利用现代仪器分析及分子技术重点开展食品加工过程化学污染危害物、微生物、非法添加物、快速、在线监测与控制技术、食品品质识别和智能控制技术、食品质量在线无损监测技术和过程关键控制点数字化实时分析与决策系统等研究,形成一批监测方法、技术装置、软件系统和标准规范;优化现有相关技术,形成“快速监测-控制-信息化”集成技术以及其应用指南,在乳制品、果蔬制品、酒、虾等行业开展技术集成示范并推广应用。

1.3 食品保鲜技术及包装材料技术

针对食品需要长时间、远距离运输的特殊情况,从对呼吸作用进行控制、控制微生物繁殖、控制食品内部水分蒸发三个角度开展食品保鲜技术研究。开展生物保鲜技术研究,抑制有害细菌繁殖,有效保持食品新鲜度和营养成分。积极研发纳米保鲜技术,将通过纳米技术研制的新型材料添加入包装材料中,起到长久杀菌作用[5]。加快研发电子技术保鲜方法,通过利用高压负静电场产生负氧离子和臭氧,使果蔬中负责代谢作用的酶钝化,减少乙烯的生成。开展食品保鲜新型材料研制及其机制研究,研究生物防腐剂合成调控机制和防腐保鲜机制,开发新型植物源与微生物源保鲜剂。

2 实现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的路径研究

2.1 加快推动企业协同发展

着力推动以国内外知名企业为龙头,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农产品加工业全面发展。充分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吸引一批北京的总部项目落户或对国际食品巨头及国内外知名食品集团总部项目进行定向招商,发展总部经济,加快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的转型升级[6]。加快推动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打造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开发能力强、充满活力的民营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一批在内外市场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自主品牌,使民营企业由“生力军”发展为“主力军”。

2.2 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建设

支持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业重点企业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根据企业现有优势及目前市场需求,建设企业重点研发中心及研究院,积极开展农产品加工业关键、核心技术开发,提升研发机构创新能力,形成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业研发和创新核心力量[7]。鼓励、支持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建立技术合作关系,全面提升全市农产品加工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2.3 推动产业实现绿色持续发展

全面落实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降低能耗,提升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副产品的开发利用。优化生产工艺,实现生产过程中水和热的循环梯级利用和废水废弃物的综合治理水平。大幅度减少食品过度包装。着力加强专业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将开发区打造成食品饮料产业集聚区。结合全市各区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特色,以武清、静海等区县为试点,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特色园区建设,通过建立公共研发和检测平台,为园区内企业提供高效服务[8]。

3 加强天津市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科技创新领导与支持力度

建立部门协同工作机制。以全面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创新发展为核心,配合产业部门建立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建立“统一目标、多方协作、集成应用”的农业科技经费使用新模式,形成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统筹互补合力支持都市农产品加工业全产业链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区域联动。充分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利时机,推动建立都市农业和种业领域京津冀战略合作,加快建立区域性都市农业和种业技术成果交易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招商引智力度,积极吸引一批龙头企业在津设立研发分支机构和生产基地,吸引一批海内外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来津创新创业。

3.2 加快推动创新体系建设

建立专业化产业创新联盟。整合全市技术创新资源和产业资源,集成科研机构、企业、农户和金融与服务机构,立足产业发展科技创新需求,建立农产品加工业新型化、专业化产业创新联盟。建设一批技术研发平台。围绕农产品加工业各领域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需求,建立行业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支持领军企业建设综合性企业技术研究院,积极吸引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科研机构,采用独立建设或联合建设等形式,来津设立技术研发机构[9]。着力推动产业产学研合作。建立高效的创新成果孵化体系。鼓励企业建立技术创新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建立科技型企业孵化器。

3.3 加强创新技术组织宣传模式

根据科技惠农工程各年度工作目标,采用政府组织和公开招标相结合的方式,做好示范推广技术的供应和组织。对于新技术、新产品由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天津市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进行研发,并通过科技计划项目给予支持。通过市县两级电视媒体、“科服网”和农技站等渠道,宣传介绍天津市先进科技成果和技术,展示天津市科技资源,培养创新意识,提升科技能力[10]。

3.4 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科技金融创新

推动行业与金融机构开展对接。选定个别银行或者金融机构作为重点合作银行,允许和鼓励合作银行优先扶持行业重点企业“周转金”项目[11]。设立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扩大专项资金规模,并结合产业发展需求,逐步扩大专项支持力度。以财政资金为先导,促进社会资本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投入力度,形成产业科技金融创新发展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强.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与体系建设[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0(1):3-5.

[2]魏秀芬.天津农产品加工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0,8(4):3-5.

[3]张明亮,张蕾,陈鹏.天津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天津农业科学,2014,20(8):83-86.

[4]王文亮,程安玮,徐同成.科技创新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中的地位及存在问题[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2,18(3):32-34.

[5]王文亮,杜方岭.国内外农产品加工业现状及启示[J].世界农业,2008(9):19-21.

[6]任爱莲.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自主创新体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7):13261-13263.

[7]尹艳,康艺之,张禄祥.广东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J].广东农业科学,2010(1):260-262.

[8]刘耕春,张要武,郭郢.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创新现状与发展[J].农业科技管理,2010(8):32-34.

[9]张天懿.推进天津市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思考――天津市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筹建思路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90-93.

第7篇:工业创新发展范文

[关键词]地方工科院校;区域经济发展;创新创业教育

一、前言

2019年《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出台,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上升为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国家战略。南京作为长三角经济体上的重要一环,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升产业高度。高校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基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需要的必然产物。地方工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我国普通本科高校的30%。如何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找准发展思路,体现地方工科院校类型特征和服务面向,发挥办学传统优势和特色,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地方工科院校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1]。本文以南京工业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改革为例,在江苏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应对江苏经济发展的科技、人才需求,发挥本校化学工程、生物工程、材料工程等学科优势,探索地方工科院校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个性化、特色化创新创业教育之路。

二、创新创业教育基本状况

南京工业大学是长三角地区的一所典型的工科院校,是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基于其工科背景,其一直以来具有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构建协同创新平台,强化产学研合作的传统,创新创业基因深植于校园文化之中,实施了一系列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举措。

1.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政策保障[2]。成立南京工业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出台了《南京工业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加强本科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努力构筑“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新体系。

2.优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打造以必修课为主、选修课为辅、部分专业课程为补充的创新创业教育第一课堂。大力推进创新创业精品课程建设,立项建设了11门创新创业精品课程和3门在线开放课程,引进4门在线课程。聘请各行业优秀人才担任创新创业类课程的授课或指导教师,建立以科技创业家为主的创业教育导师团,以其亲身实践为学生讲授创新创业教育和编写校本创新创业课程。

3.形成全方位创新创业竞赛、项目体系。校级、省级、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有序开展,“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3项权威赛事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国节能减排大赛、全国化工实验大赛、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国内外赛事各有斩获。4.构建多层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学校拥有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特种分离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机构5个,省部级研究中心2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4个,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科研创新研究平台;与289个企业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85个企业共建创新创业实习基地,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实习、实践平台;建设创客梦工厂,跨接国家大学科技园和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园两个创新创业基地,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创业实践平台[3]。

三、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遇到的瓶颈,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同质化现象严重,缺少个性化、特色化亮点。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本主要围绕着制度建设、课程体系、项目竞赛、实践平台等,“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个性化、特色化亮点不多。

2.协同合作不足,校内、校外创新创业资源没有合理整合优化。一方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通常由教务处、团委、学生事务部等行政职能部门以及各二级学院根据各自工作职责相对独立地开展,各自为政;学校师资、实验室、课程、经费等教育资源未能实现有效的共享。这也影响了部分校内职能部门、学院乃至师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也容易出现多头组织、多头管理乃至无人管理的现象。另一方面,与校外企业、行业等创新创业资源协同不够,机制并不完善。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尽管其在校企合作方面做了许多有益尝试,比如与IBM公司合作开展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与apple中国合作开展2018高校iOSClub训练营等等,能有幸参与实践活动的学生,相对于学校总人数来说,还是非常有限的。

3.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科技创新成果产品化、产业化缺乏有力的后劲推动。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及产业化程度远远低于发达国家[4]。事实上,工科院校每年科技创新成果还是活跃的,以我校为例,每年有千余件申请和授权专利,且逐年增加。但是,这些成果能够成功与企业对接转化的不到10%。一方面,企业遇到技术难题,求救无门,而高校的先进科技成果径自沉睡;另一方面,高校科研人员凭自己科研兴趣,研究高深技术,却不为企业所需,而企业真正的技术需求,科研人员并不了解。又或者高校的先进技术,经过复杂的转化流程,错过了市场的窗口期,经济价值大大下降,导致项目进行不下去,转化不成功。

4.支持体系不完善,没有建立完善的社会投资体系,缺乏政策、资金支持。首先,从政策层面来看,尽管中央政府,各省、市级政府都出台了不少促进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但是落实情况存在着差异甚至阻力,手续烦琐、条件苛刻等阻挡了许多师生创新创业的脚步。其次,从资金层面上看,我国专业投资机构较少,体系不完善,企业家、投资人对高校创新创业能力不信任,导致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获得社会资金支援的难度加大。由此可见,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经过近3-5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目前,摆在各高校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在已有的平台、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走出一条具有自我鲜明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之路。南京工业大学作为一所地方性工科院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课程、实验和科研都同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立足江苏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致力于地区行业、经济转型升级,探索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道路。

四、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1.以转变观念为核心,强化创新创业理念氛围。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领导层面喊喊口号的表面文章,而是要具体落实到高等教育全过程之中的实锤举动;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高校某个部门、某个院系的“添加”任务,而应是全校师生攻坚克难的例行工作;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把学生都培养成“老板”,而是将“创新”“创业”作为一种精神和能力融入育人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素质,发扬学生个性。(1)明确顶层设计,确立战略目标。学校的顶层设计奠定了创新创业教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为创新创业教育指明了方向。南京工业大学第四次党代会确立了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固本强源,协同创新,奋力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创业型大学”,继承传统优势,瞄准时代趋势,找准发展定位,把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提升到战略目标的高度。集成教学事务部、2011学院等院系部门,成立创新创业学院。(2)完善科创政策,改变评价体系。南京工业大学是一所具有创新创业基因的高校,早在2004年,学校就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释放教师创新创业活力,在江苏高校率先实行知识资本化试点。之后,又出台了《南京工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南京工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细则》等文件,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政策依据。改革教师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在教学、科研评价体系中增加了创新创业指标,加大对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奖励力度,以吸引、鼓励、支持教师投入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之中去[5]。

第8篇:工业创新发展范文

【关键词】化工 发展 产业创新

1 前言

我们社会能够得到迅猛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化工所提供的相应资源。近百年的时间里,化工行业已经突破了我们期盼的发展进程,给我们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发展保障。不过,化工行业在现阶段的发展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环境污染、资源逐步枯竭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化工产业的进一步快速成长。因此,需要我们探索化工发展的新方向与新出路,使化工产业可以得到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2 化工发展的现状

我们可以看到,化工所为社会发展的贡献,以及化工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目前社会环境中,我们在不断地实现效益最优的过程里,也应当要更加的重视化工的可持续发展,决不能够饮鸩止渴,用生态环境的破坏来使经济得到暂时的繁荣。我们也逐渐的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化工产业也开始慢慢朝着绿色、节能、环保的道路前进。同时,也需要化工产业应当强化自身对于资源的利用率,可以把一些品质相对低、废弃原料等循环的利用,让这些材料变化为宝贵的资源。而对于化工生产所涉及的废弃物同样需要严格的管理,使得化工产业可以实现能源的节约、资源消耗的降低以及材料循环利用的发展模式。这肯定会遇到不少的困难,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首先,由于社会中科学技术发展未达到相应的高度。所以,化工领域的革新应当逐步的进行。其次,由于受到经济效益的影响,很多的企业不能够关注于自身的社会效益,不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现阶段,我国的化工领域整体结构有欠科学,整体上看所生产的产品相对单一化,使得我国化工产品的产能出现一定的过剩问题,很多的产品滞销,造成对于资源的大量浪费。并且,传统的经营与生产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化工产业的技术改革与创新,使其发展的长期、可持续性受到影响。最后,在化工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企业将注意力放在了经济效益上,而很少重视对于技术的创新以及新技术的应用,使得目前化工产业和环保之间存在越来越大的冲突与问题。

3 化工未来产业发展的要求

3.1 利用环保类能源

和之前的化工生产模式有所区别,未来化工产业的发展要求要能够对自身所消耗的能源最大化的利用。同时,也要求企业要采用环保类型的能源。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也要使自身的原材料消耗降到最小,避免出现材料浪费的现象。并且,生产过程中尽可能的降低对于环境的污染,实现能源、资源节约以及环境保护的目的。

3.2 原材料无毒无害化

在化工生产中,逐步地要采用一些无毒害的原材料,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降低自身废弃物的排放量。通常进行生产过程中均有大量的有毒害物质被排放到自然界,使得自然受到了无法逆转的破坏。不过,随着化工产业的发展,要求使用无毒害原材料,或采取一定的手段将一些有毒害的原材料进行改造,进而实现在生产阶段减少对于环境的污染。在未来化工产业的发展,中,要在源头上控制那些污染环境的因素,实现化工产业的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目标。

3.3 利用原子能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其对于资源的消耗量也显著的增多。而现阶段资源短缺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在之前的化工产业发展中,通常企业将重点放在了自身的效率上,而忽视了自身对于能源的利用,使产品在生产中很多的原材料未被利用。在未来化工发展中,应当通过相应的手段,使原材的结构得以改变,让其中有效成分可以被更为充分的使用,这样不仅达到了提升资源利用率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

3.4 产品应当绿色环保

以往化工企业大多数采取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未具备相应的技术以及实力去改善产品的性能。同时,也导致其在生产环节会出现很多的污染物。在随着化工产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要求相关企业要更加的重视自身的环保问题,要确保企业的产品达到绿色环保的要求。同时,在生产过程中也要达到绿色环保的要求。

4 化工未来产业创新发展模式

4.1 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未来化工产业应逐渐的由单一型向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化工产业拥有更多的效益与成长空间。随着跨国集团的不断成长,之前单一产品的生产模式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需求。同时,也意味着规模化集团化化工生产方式的实力逐步增强。在今后我国的化工生产,不仅需要技术的革新,更要增强综合竞争力。在所面对的市场环境不断复杂化的如今,唯有不断向规模化的方向发展,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4.2 向高科技含量与高附加值产品方向发展

在未来化工产业创新发展中,要依靠高新技术,例如合成、催化、分离等高薪科技工艺,不断地应用先进科技,实现产品的总附加值增加。而在纳米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不断革新的同时,其在化工领域中的应用也让化工产业有了更快速的发展。未来化工逐步朝着高科技含量与高附加值产品方向发展,定会在未来医药、功能材料、信息化工等领域内取得良好的发展前景。

4.3 向功能材料方向发展

化工的产业创新,逐步的转向新材料领域,尤其在功能材料领域,。工产业未来在信息材料、光纤材料、纳米材料等方面会逐步的应用与发展。在一些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生产功能性材料的企业,几乎均为一些大型的化工企业。但是,我国目前却很少有化工企业参与其中,这也是我国化工企业在功能性材料方向发展中的机遇。

4.4 向绿色环保方向发展

通过运用新工艺与技术,利用无毒害原材料以及可再生能源等,让化工产业可以达到绿色环保的生产目标,也是未来化工产业创新发展的新方向。通过生产的绿色化以及排放物的环保化,最终达到化工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5 结语

化工产业在不断的发展与创新过程中,定会遇到困难与挫折。现阶段,化工产业不断的朝着绿色化、环保化的方向发展,逐步实现了减少污染、降低能耗、节约资源以及提升产品技术含量的目标。相信在化工未来发展的道路中,定能够找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点,使其发展实现长期性与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第9篇:工业创新发展范文

(一)服务要求更高

物业管理就是由相关的组织实施对建筑物的设备设施、场所以及场地进行维护、修缮和整治等管理活动。公共建筑建设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人们提供公共服务,供全民使用和受惠最大的服务工程。公共建筑的物业管理不仅涵盖了住宅小区、办公楼宇等其他种类物业的管理内容,服务核心还很大程度围绕着公共服务的满足,直接关联政府和城市的整体形象,有着与众不同的更高要求。相比较于其它类型基本上以经营盈利为基础的物业管理,公共建筑的物业管理具有更加明确的服务公众的意识要求,提供的服务必定带有公共建筑公益的属性烙印,并存在和附带一定程度的公益内容。公共建筑的物业管理服务对象不仅仅是当地城市的市民,还包括前往该建筑的来自任何地区和国家的使用者,场所都是公众聚集场所,内部人流密集集中,因此,公共建筑物业管理面对的服务人群范围更加广泛,安全性要求更高。除了需要考虑常规因素外,还要着重关注治安安全、消防安全、设备智能化控制等因素。各方面更高的服务要求都将对公共建筑的物业管理活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笔者所在的温州科技馆就是市级内部安全保卫、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治安安全和消防安全管理是物业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公安局和公安消防局较之普通商业建筑给予了更多的日常监督管理和督查力度。同时,本馆也是卫生文明城市检查的重点对象,隔三差五迎接各种检查和考核评比。

(二)社会影响力巨大

公共建筑通常作为本地的城市名片,具有比较大的社会关注度,且在全国行业中很大程度代表了本城市的公众形象。对于来该城市生活、旅游、贸易的人们,公共建筑无疑也是外来人口认识该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窗口,其环境卫生、秩序维护、设备设施情况等直接体现物业服务质量的感官体验,事关城市的声誉和形象,顺理成章成为外来人口判断该城市价值的依据之一。因此对于本地人来说,公共建筑物业服务的质量好坏关系到他们日常社会生活的便捷性和使用公共服务的舒适性,而对于外来人口来说,是对城市进行认识定位的重要参考条件。综上所述,公共建筑物业管理服务毫无疑问具有相当的社会影响力。如笔者单位温州科技馆是本地十大标志性建筑之一,荣登本地小学地方课程课本封面,运营一直受到群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各类公益活动更是经常成为本地焦点。

(三)受体制条件限制更多

公共建筑一般都是由公共财政或公益机构出资进行建设修建和运营维护,目前国家对于经济建设和国家财政资金使用的程序性和法规性限制比较严格,因此公共建筑的物业管理从运作方式的选择、项目的实施、经费的使用、人员的配备等事项,往往需要经过招投标等大量繁多的流程审批和批复手续,且在我国,公共建筑的上级主管部门或其他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财政、人事、公安、消防、纪委、审计、卫生、文化、安监、工商、旅游、行政执法、街道等管理要求都各不相同,甚至有部分存在互相矛盾或不合理的规定,各方关系错综复杂,又必须力求面面俱到,因此在公共建筑物业管理实施过程中,受体制条件限制更多。如我馆的大型技改或建设项目都必须提前一年事先报批,财政落实资金后,经过发改委立项审批,再经住建委平台通过招投标程序进行实施,整个过程往往需要跨年度。

二、当前我国公共建筑物业管理现状

(一)物业管理法律不健全

2015年的《物业管理条例》是由2003年颁布并在2007年修订实施的,是国家级物业管理行政法规,其他行政法规主要以部门规章以及地方性物业管理法规和规章为主。实际生活中凡涉及物业管理的法律关系,其实是综合由宪法、民法、经济法等各部门法律中有关物业管理活动及物业管理关系的法律规范约束。更没有对物业管理中如公共建筑、商业、工业各个分类类型做出区分和具体规范规定,物业管理服务的操作实施指导性和约束性明显不足。公共建筑物业管理法律并不够健全和完善,物业管理服务操作缺乏依据和规范要求。

(二)权利职责划分不明确

公共建筑物业管理是一项综合性非常强的管理,管理过程中的权利、职责应当进行明确划分,然而,当前我国公共建筑物业管理在权利职责方面的划分并不合理化,物业管理公司、技术服务公司、业主企业、政府部门以及人民群众等的权利、职责区分存在交叉,彼此之间职能分配并不清晰,这给公共建筑物业管理带来一定的困扰和难题。

(三)服务质量不佳

我国公共建筑物业管理服务市场发展起步较晚,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其对应的物业管理市场体制和法律法规尚不规范健全,进而不能在市场经营的过程中对相关公司行为形成明显的约束力,物业管理服务公司水平良莠不齐。相关业务管理标准化和模块化程度不足,管理方式普遍不够专业细致,应提供的服务和权利义务不够规范,进而物业管理服务水平难以提升。

(四)专业人才短缺且待遇低

公共建筑物业管理看似简单,实则管理事务极其复杂,系统性规范性极强,不同的公共建筑物业管理所涉及到的专业知识也各不相同,而具备公共建筑物业管理相关专业的人才较少,从业人员社会认可程度低。另外,随着我国物业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以及物业管理设备的不断更新升级,对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但相关人员的薪酬福利待遇却明显偏低,社会地位不高,有能力且专业知识强的人才不愿意长期从事该行业,也使得公共建筑物业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人员流动性较大,且使得物业管理过程中极易出现问题和安全隐患。本馆的物业管理从业人员普遍薪酬略低于其他商业建筑同工种人员,常年员工流动率接近四分之一,如何保持队伍稳定、招聘人才和留住人才成了普遍制约公共建筑物业管理发展的一大难题。

三、推进公共建筑物业管理发展的相关措施

(一)千方百计,争取国家政策和公共资金的支持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公共建筑的物业管理作为公共服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营消耗、人员薪酬、场馆设备的更新和技术升级需要大量政府资金的支持,千方百计努力争取政府层面的政策和资源支持必不可少。可靠到位的物业管理对于维护公共建筑的正常使用功能,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直接影响着公共建筑的稳定运行,关联着公共秩序和社会安定团结,所以国家应该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制度对公共建筑的物业管理运作进行法律约束,并以法律形式约定对于公共建筑物业管理财政资金的支持保障力度、相关权责利的清晰划分,以便在出现问题时能够有法可依,并指导公共建筑物业管理的规范运行和未来发展方向。

(二)加强监管,建立健全物业管理监督体系

在公共建筑对外运营的过程中,物业管理人员的服务就与公共建筑的服务形象具有直接的关联性。想要保证物业管理正常高效的进行,进行严格的监管非常关键,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非常必要。必须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以有效强化对公共建筑物业管理服务的监督力度,及时发现物业管理服务不到位的缺陷,督促协调解决改善,及时发现处理物业管理过程中违法违纪问题,形成明显的客观约束力,推动物业管理公司服务质量的优化发展,进而提升公共建筑形象。

(三)融入总体,注重人文环境的塑造与维护

公共建筑的物业管理不单单要满足平安稳定、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等基本要求,还要体现社会责任感,必须注重对人文环境的塑造和维护,融入当地文明城市建设的总体布局中,体现文明风范和道德精神风貌,努力成为集中体现本地城市文化底蕴的展示窗口。公共建筑的物业管理服务过程中必须着重对我国传统的谦虚礼让、尊老爱幼等社交礼仪以及风俗文化进行发扬与继承,例如设置老幼优先窗口、母婴室、盲文说明、残障人士专用通道和设施等,为更多人提供更舒心的服务。在公共建筑物业管理中构建和谐的人文环境,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公共建筑物业管理创新探讨

(一)创新管理方针

公共建筑的物业管理往往强调服务第一的管理方针,但在新时代的复杂情况下,使用者对于服务的口味和认知趋于多样化,难免众口难调,而一旦出了安全责任事故,所有的服务成绩和绩效都会归零,所以,应更加重视和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管理方针,突出安全责任前置于服务之前。对于公共建筑的物业管理任务来说,安全是头等重点工作,安全因素是生产、经营、管理等业务工作开展的必备前置条件,强化公共安全秩序维护,创造和谐稳定的环境氛围,是对国家、人民和社会的负责。

(二)创新运营体制公共建筑物业管理的运作受制于公共财政体制,往往又客观存在员工流动大影响服务质量的问题,可以创新运营体制,由机关事务管理局等公共建筑的上一级资产管理机构统一成立公共物业管

理服务单位,或者分区域统筹安排临近的公共建筑组建成立物业管理联合体公司,有助于物业管理公司发挥规模效应和服务标准的统一,没有特殊技能要求的用工适当倾斜于同样部分依赖公共财政的低保户和残疾人,可以更有效利用财政资金,有效解决人员流动过大的问题。

(三)创新服务模式

1.提供主动式、人性化、合理化服务。公共建筑的物业管理主要管理对象虽然是建筑、设备、环境,但归根结底还是为人进行服务,所以在物业管理过程中需要处处讲究以人为本,为用户提供人性化、合理化的服务。首先是服务态度要主动,升级传统服务模式从要我服务到我要服务模式,从被动的状态的召之即来,到主动地维修、检查或者是服务,能很大的提升用户感受;其次是服务要齐全,要对传统物业管理服务项目从深度和广度进行拓展和改进,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全面、完善的服务。比如环境卫生可以拓展至公共建筑使用者的个人卫生,在停车场附带增加对用户车辆的洗护等等;还有就是提高服务的技能,为用户提供靠谱专业的服务,公共建筑物业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不能仅仅局限于岗位技能和文明礼仪培训,除了对物业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熟悉掌握外,还必须进行服务理念和客户心理满足方面的专业培训,从而对应用户的各种需求,都能够提供设身处地的相应解决方案,以实现人性化以及合理化的服务。2.建立流程化、模块化、标准化事务管理服务模式,并整合形成规模化整体发展。公共建筑的物业管理业务内容按服务的性质和提供的方式可分为:常规性的公共服务、针对性的专项服务和委托性的特约服务三大类。必须针对每一类型服务建立标准服务流程,尽量采用模块化的管理方式,制定员工行为准则和服务规范,建立相应的服务管理制度和岗位工作标准。在流程化、模块化、标准化事务管理基础上,可以进行合理高效的智能化整合,形成规模化整体发展,在统一的智能化物业管理系统安排和控制下,总体协调事务,集中解决出现的问题,统筹安排各个物业管理进程,可以实现各类管理事务的无缝对接和人员物资的综合利用,能够使每个环节都得到科学合理的管理,有效避免传统的物业管理模式普遍存在的细碎繁杂没有条理、顾此失彼的缺陷。

(四)创新应用新技术

物业管理相关的新技术和新理念日新月异,必须得到及时的创新应用,如物联网、智能化技术等。在公共建筑的物业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对成本的控制,做到节能降耗减排。首先是要推动对物业管理的对象设备、建筑与工具的节能低碳环保、物联网改造,如电梯和空调系统的环保改造,可以让电梯在无人时自动减速,空调根据人流量和天气状况自动调温等等,有效减少能源浪费和设备磨损。然后是对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智能化技术的创新改进应用,缩小管理层级,削减冗员,简化管理流程,采用质量管理控制手段,可依托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推进管理系统智能化,可有效提高物业管理的工作效率。最后,建立成本控制管理计划,将各种材料和能源的使用进行合理的规划,在使用过程中严格按照计划进行,有效控制管理成本的支出。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节能减排等新观念的深入创新应用,对推动公共建筑的物业管理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重大影响作用。

综上所述,我国公共建筑的物业管理尚存在着众多的问题,阻碍了物业管理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推进公共建筑物业管理的发展和创新仍然任重而道远。我们应当强调安全第一的管理方针,创新运营体制,建立流程化、模块化、标准化事务管理服务模式,提供主动式、人性化、合理化服务,积极应用物联网、智能化、节能环保等新技术,推动公共建筑的物业管理创新进步,保证公共建筑高效的为人们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作者:陈雄 单位:温州科技馆

参考文献:

[1]蒋浩.对物业管理精细化服务的思考[J].管理观察,2010(8):104-105

[2]郑文博,孔凡文.略谈低碳物业管理的发展[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55-56

[3]王筝.我国物业管理模式转变及其动因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0(12)

[4]张金娟.关于物业管理的几个基本问题[J].城市问题,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