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宣传制度范文

高校宣传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宣传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宣传制度

第1篇:高校宣传制度范文

关键词:高校 招生宣传 生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形势的变化,高校之间对生源的争夺日趋激烈。生源质量的高低对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产生重要与深远的影响。新形势下,通过招生宣传为高校争取丰富生源和争夺高素质的考生不仅成为高校招生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成为高校的重点工作之一。

一、招生宣传的重要性

1.生源质量的重要性。高校之间的竞争并最终决定其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位置的核心标志就是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不仅需要严谨的教学、优秀的师资队伍、科学的课程体系设置以及良好的校园环境等,生源质量的好坏是决定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之一。

2.生源关乎高校的发展。《2011年高招调查报告》显示,高考生源在2008年达到历史峰值1050万,2009年开始全面下降,最近两年累计下降了200万,并呈现出持续加速下降趋势。同时,随着国外教育机构纷纷抢滩中国教育市场,高校间对生源的争夺将越来越激烈。可以预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将有一批高校面临生存的危机。因而,中国高等教育已经到了必须切实提升质量、走内涵发展之路的时候,谁能争取到足够丰富的生源,谁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3.学生与家长对高校的认识。随着考生和家长选择高校、专业的意识日益增强,他们迫切希望了解报考院校的情况,而高校对中国的绝大多数老百姓来说是一个既向往又陌生并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因而他们迫切需要学校能向他们进行实事求是的介绍,从而能够为自身的选择提供帮助,高校也有责任为考生与家长提供帮助。

二、招生宣传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高校招生宣传工作宣传了招生政策,有利于学生与家长对高校的了解,提升了高校的知名度,但由于生源争夺是关乎高校的切身利益,招生宣传中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否则将对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1.虚假与不实宣传。正因为生源关乎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各高校都将招生宣传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合理科学的招生宣传应突出高校的办学质量、内涵与层次,但也不难发现在招生宣传中存在各种虚假宣传的现象。部分高校在宣传中内容失实,误导考生。这的虚假与不实宣传严重影响了高校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招生宣传必须实事求是,准确把握“度”,才能取信于考生与家长,提升高校的社会形象。

2.误导学生与家长。招生宣传是政策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宣传人员不仅要对本校的整体情况非常熟悉,更要准确把握招生政策。但很多高校由于各种原因,招生宣传人员往往是临时组建,大多是由从事学生工作的人员组成,又缺乏专门的培训,很难准确回答学生与家长的疑问,往往造成误解,误导了学生与家长,造成部分学生进入学校后学习积极性下降。

3.不规范竞争。正常的宣传不仅受到考生与家长欢迎,各中学也是欢迎的,正常与规范的宣传工作能够加深他们对高校的了解,为考生与家长的选择提供帮助,减轻中学的工作压力。但在实践中,不少高校将正常的招生宣传变成了不规范的竞争,乱对考生作出各种承诺,如确保录取、自由选择专业等;对中学领导或有关人员进行请客、送礼品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招生宣传工作的异化,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大学的社会形象。

三、规范招生宣传工作的策略选择

1.建立长期、稳定、合格的招生宣传队伍是做好工作的关键。招生宣传人员直接面对考生和家长,代表着学校的形象,责任十分重大。建立长期、稳定、合格的招生宣传工作队伍不仅直接关系到招生宣传的效果,更是招生宣传工作规范化的保证。因而,不仅要选择德才兼备的人,也要进行严格的培训,要尽力保证队伍的稳定性。

2.建好门户网站,合理使用网络宣传平台。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网络宣传可以突破时间、地区的限制,可以有视频、语音、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相辅相成的宣传方式,并可以一对多的进行即时咨询。所以,门户网站是高校实施招生宣传的战略要地,学院一定要建好门户网站,配合其他网络宣传平台,达到高效结合。

3.建立宣传工作的长效机制。随着生源竞争的日趋激烈,各个高校都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在考生填报志愿期间,尽最大可能的宣传学校,争取优质生源。常规的招生宣传时间一结束,即考生志愿填报完成,招生宣传工作也随之完成结束,之后等待来年再进行同样的招生宣传。如此进行招生宣传,集中在高考志愿填报前后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向考生传递大量的招生信息,此时高校基本全在进行招生宣传,考生收到招生信息时间短、信息量大,未必效果最佳;来年周而复始,没有与中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下年招生宣传打下基础。

第2篇:高校宣传制度范文

高校媒体文化软实力大学文化大学文化软实力,是以大学自身文化为基础的文化软实力,包括大学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三方面的内容及其所产生的教育力、凝聚力、创造力和领引力等综合竞争力,这些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和承担社会责任的根本。大学文化软实力是大学综合实力构成的两翼之一,是高校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是高校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因素。高校要站在大学的发展高度自觉地重视大学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在推动学校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等事业中充分彰显大学文化软实力的魅力,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增强大学文化软实力建设,“必须搞好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要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以物质文化为依托,以制度文化为保障。”但是,决不能忽视大学文化宣传对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推动和促进作用。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媒体承担着导向作用、培育作用和传播作用”。当前,一些高校在实施大学文化建设工程中对自身媒体建设重视不够,文化宣传工作跟不上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建设步伐,从整体上影响和制约了大学文化软实力的提高,这也是目前大学文化建设普遍不尽人意的重要原因。深化高校媒体改革,加强高校媒体建设,进一步做好文化宣传工作,从而提升大学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高校当前必须解决的课题。

一、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宣传工作,牢牢把握正确导向,为提升大学“文化软实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高校党委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宣传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必须站在提升大学文化软实力的高度来认识加大文化宣传的重要意义,正确引领文化宣传工作的发展,切实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进一步明确文化宣传的指导思想,把握文化宣传的正确导向,旗帜鲜明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主动地在校园网、校报、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引导师生关注的文化动态,用强大的正面声音占领文化宣传阵地,形成昂扬向上、团结向上的舆论主流。

文化宣传要主动开辟并占领校园网、校报、电视台、校园广播等校园传媒阵地,自觉抵御现代传媒给社会、高校和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要充分利用校园各种媒体及时报道、广泛宣传、深入挖掘具有大学文化内涵、大学精神实质的传播内容;要利用传媒的优势全面提高大学文化传播能力,扩大大学文化的影响力、渗透力,将大学人优良的学术风气通过校园媒体熏陶大学师生,辐射、影响周围,甚至更广的范围、更深远的层次。

二、加强校园媒体整合,为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创建一个有力的平台

校园媒体的建设要与时俱进,才能更好的完成自身的文化宣传使命。高校媒体自身在形式与传播途径、传播方式和受众上存在先天的不足,直接影响到校园文化宣传的传播质量和传播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自身功能的发挥;“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媒介环境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新兴媒体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强大的冲击,也带来了受众观念的变化”,所以对高校媒体整合是当今高校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媒体整合是提升高校媒体文化宣传品质的重要举措。”校园媒体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对校园文化宣传具有同构建设功能”,不仅要研究、传播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同时还要通过各种媒体的整合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从而对引领校园文化、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校园媒体的整合是基于单个媒体的基础之上,把分散的、各自独立的校园媒体联合起来,将看似不相干的各种媒体的人才、设备集中起来,统一调配和使用,使之相互交融,以发挥最大的合力,提高自身的影响力和竞争力。高校媒体要实现实质性的整合,充分发挥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领功能,必须从改革管理体制入手,建立起主管单位与主办单位分离的新型管理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使各种媒体在时间上相互配合、内容上相互补缺、作用上相互提升;在管理方式上,学校党委应充分认识到高校媒体整合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理顺关系,组建融校报、校园广播、电视台、校园新闻网、宣传橱窗等各种校园媒体为一体的新闻中心;在设施条件上,在高校资金短缺、办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全力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要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最大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价值;在发展理念上,要更好地发挥不同媒介的传播优势,达到最佳宣传效果,一方面,不同媒介要有不同的宣传侧重点,通过联动报道,让新闻事实得到立体化呈现,另一方面,建立稿件统筹使用和调配制度,根据体裁、题材和时效性协调使用,力求各得其所、各尽其用,从而提高稿件利用率。

三、大力传播大学文化,为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提供强有力的内容支撑

大学文化是高校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坚持传承、坚持创新中形成的文化积淀,是学校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建设与传承大学文化,不断提高大学文化软实力,是高校传媒一项重要的功能,也是高校传媒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媒体作为大学文化的参与者兼建构者”,在宣传报道学校各个层面大学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其本身的文化形态又是大学文化的直接体现,是形成大学文化认同的助推器。

在文化传播过程中,高校媒体要充分发挥文化的传承功能,通过文化宣传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文化视野,造就他们雄浑浩博的文化气质,培养大学生一定的文化吸纳能力,积累更加雄厚的文化资源,从而为大学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要大力应倡导人文关怀,通过精心策划、认真采写,对一些典型人物和事件进行重点报道,突出其模范功能,着力追求新闻价值与文化宣传的最佳结合,推动良好风气的形成;要努力展示文化建设成就,通过设立专题、专栏等形式积极地反映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和成果,反映学校的精神面貌,展示广大师生开拓进取、锐意创新的精神,活跃校园文化,激发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情和兴趣。

总之,在增强大学文化软实力建设工程中,要高度重视校园媒体的文化宣传作用,充分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此更好的提升大学文化软实力,影响并助推大学文化硬实力的提升,从根本上增强大学的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朱小翠.和谐校园文化构建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5(3):174-175.

[2]杨建平.创建高校校园和谐文化[J].江苏高教,2005(5):110-112.

[3]林爽.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J].理论学习,2006.(6):43.

第3篇:高校宣传制度范文

关键词:网球文化;高校体育;现存问题;对策建议

高校网球文化是随着高校网球运动的开展而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是高校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网球文化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其不但对高校网球运动和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还能够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念,推动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由此可见,在高校网球运动普及与发展的过程中,高校网球文化的构建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是十分必要的。鉴于此,该文就针对与高校网球文化构建相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1高校网球文化的概念界定与内涵解析

网球文化,指的就是人们在开展网球运动实践的过程中,围绕网球运动所形成的一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主要包括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3个主要部分。与此相对应的,高校网球文化指的就是在高校这一时空范围内,以高校学生和教职工为参与主体,以各种网球活动为主要内容,围绕高校网球运动所形成的一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同样也包括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3个主要部分。其中,物质文化是基础,是高校网球文化的物化,是高校网球文化的“形”。例如,网球运动场地设施、师资队伍等均属于高校网球物质文化的范畴;制度文化是保障,是高校网球文化的制度化的外显,是高校网球文化的“规”。例如,网球运动的比赛制度和运动规则等均属于高校网球制度文化的范畴;而精神文化则是高校网球文化的内质和核心,也是高校网球文化的“魂”。例如,高校网球文化中蕴含的文明高雅、团结协作以及友好尊重等文化内涵和运动精神均属于高校网球精神文化的范畴。

2高校网球文化构建过程中现存的问题

在探讨我国高校网球文化构建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时,主要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3个层面切入进行了总结与归纳。首先,物质文化层面的问题。现阶段我国高校网球文化构建过程中,物质文化层面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是,场地设施建设滞后,无法满足高校网球教学训练活动和学生课外网球运动实践的需求。近些年,随着高校网球运动的发展和学生数量的增加,参与网球运动的学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很多高校都出现了网球运动场地不够用,无法满足网球教学训练活动的需求和学生课余网球运动实践活动需求的情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网球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和高校网球文化的有效推广。例如,一般来说,一个网球运动场地,最多可以容纳4名学生同时开展练习,但是对于多数普通高校而言,一个班级的学生数量普遍在30人左右,如果要让一个班级的学生同时开展练习至少需要7~8个网球运动场地,而显然目前多数高校的网球运动场地远远没有达到上述标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训练活动和学生课余网球运动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二是,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强化。我国网球运动的整体发展情况决定了现阶段我国高水平的网球教练员较为缺乏,再加上我国现有的网球教育体系在高水平网球教师的培养方面也缺乏经验,所以,专业网球教练员和网球任课教师的数量远远无法满足高校网球教学训练的需求,现有的高校网球师资队伍中,有很多任课教师都不是网球专业出身,而是从其它球类项目或者是其它体育运动项目转项而来的,由于缺乏专业化和系统化的学习所以攒在执教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而这种情况不但不利于高校网球教学训练活动的高质量开展,同时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网球文化的有效构建和推广;三是,与网球运动相关的宣传栏、宣传标识等非常少,文化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与网球运动相关的宣传栏和宣传标识等文化基础设施是高校网球物质文化的常见表现形式,但是,综观现阶段我国高校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却可以发现,很少有高校专门设置了与网球运动相关的宣传栏和宣传标识,这说明,目前我国高校网球文化传播的敏感度比较低,对于高校网球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仍然有待进一步的提升。其次,制度文化层面的问题。高校网球制度文化层面的问题主要是竞赛制度的建设不足。现阶段,我国并没有针对高校学生的、专门的网球赛事体系和制度,也很少有高校针对本校的网球运动制定过专门的制度与规范,多数高校的各种网球实践运动都是依照网球运动本身的运动规则和竞赛要求以及相关的教育教学规范来组织开展的。这说明,现阶段我国高校网球制度文化的建设较为滞后,仍然有待进一步的强化。最后,精神文化层面的问题。网球运动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例如:在平时的网球比赛中,是没有专门的裁判来执行判罚的,在比赛的过程中,是否出界、是否违例等均需要参与比赛的双方来自行裁定,而在进行裁定的过程中要确保公平,就必须要求双方都要具有诚实守信的品质,由此可知,诚实守信就是网球运动中蕴含的精神特质之一。然而,虽然网球运动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但是在高校网球运动开展的过程中,网球运动中所蕴含的精神文化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关注,很少有任课教师或者是教练员专门挖掘网球文化的德育功能,从而在影响了高校网球精神文化的有效构建和高校网球运动德育功能的充分发挥。

3高校网球文化构建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文所分析的我国现阶段高校网球文化构建中所存在的问题,特提出了如下几点关于高校网球文化构建的对策与建议:首先,要注意推进网球运动的物质文化建设,为高校网球运动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在推进高校网球的物质文化建设时,一方面要注意完善高校的网球运动场地设施,不但要逐步提高学校的专业网球运动场地数量,同时在本校情况允许的前提下还应注意风雨网球场的建设;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加强学校的网球师资队伍建设,鼓励任课教师利用假期或者是业余时间有计划的进行业务学习或者是专业研修,以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除了以上两点之外,还要注意加强学校的网球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校园内的网球运动场或者是其他活动场所设置关于网球运动的宣传标语或者是标识。其次,要注意加强高校网球的制度文化建设。在加强高校网球的制度文化建设时,不但要注意强调高校网球运动开展过程中的比赛规则和运动规范,同时还要注意构建高校学生的网球竞赛制度体系,例如,校际或者是省际大学生网球锦标赛等等,逐步摸索我国高校网球制度文化的发展规律,推进我国高校网球制度文化的发展进程。最后,要重视网球运动的精神文化建设,充分挖掘高校网球文化的内涵,发挥高校网球运动的德育功能。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加强高校网球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工作,让高校学生在了解网球文化、认识网球文化的基础上,爱上网球文化;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在学校中积极开展有助于网球文化推广与普及的各种活动,例如,网球文化知识竞赛、网球文化论坛等等,以此来推进网球精神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国海.中西方体育文化融合下的网球文化[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7(2):285-289.

[2]聂小锋.现代网球文化体系解析[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5,30(1):152-156.

第4篇:高校宣传制度范文

[关键词]新时期 高校档案工作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6-0055-01

一、新时期对高校档案工作的要求

高校档案工作是高校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查考、追溯发展的重要依据和原始凭证,客观反映了学校教学和管理中的各个环节,记载了学校发展的真实面貌和历史过程,做好高校档案工作,有助于我们鉴往查今,汲取经验教训,探求发展规律,实行科学决策,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1]所以在新时期,必须加强高校档案科学规范化建设、促进档案有效发展。

二、新时期做好高校档案工作的意义

高校档案工作是学院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一直以来,高校档案工作围绕中心、扎实工作,服务大局,为学校各项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2]在新时期,高校档案工作更应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档案工作者更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开拓档案工作新局面,这也是进一步贯彻《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的具体落实。

三、新时期做好高校档案工作具体途径

(一)加强领导重视,配备档案管理队伍

档案是一项默默无闻的工作,很难在短期内体现出业绩和作用,这就导致部分领导干部对档案重要性意识不够,缺乏应有的重视和关注。在新时期,必须转变这种认识。[3]首先,加强领导重视,进一步划分了档案工作职责,明确了工作重点,此外,为了档案工作顺利开展,高校也应该配备高素质、高学历档案管理队伍。其次,建立健全了档案规章制度。高校应该参照《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档案法》《保密法》等国家法律条文制订本校各种规章制度,做到档案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可寻。

(二)抓好档案资源建设

档案资源建设是档案工作开展的前提。高校档案工作者要科学制订学校档案移交程序,确保各部门按时移交反映本部门主要职能活动并具有工作查考、科学研究价值的各种门类、不同载体的档案,只有档案的收集完整才能为以后利用做好前提,这是《档案法》赋予档案管理部门的职责,也是档案工作者应尽的法律义务。

(三)加强档案基础设施建设

档案工作是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同步进行的,没有一定的资金投入,档案工作只能是纸上谈兵,毫无意义。所以在新时期,必须加大对档案的资金投入,使得档案工作人、财、物保障得力。[4]例如必须配备专业的档案柜、防潮柜、防磁柜、库房配备基本的温湿度仪,定期购买专业档案杀虫防霉药,这些都需要档案经费投入。

(四)加大档案宣传力度

档案工作者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在档案工作宣传上充分发挥馆藏档案资源的优势,加大档案的宣传力度,传播档案文化资源。不断开创档案工作宣传活动和载体,定期加大在各类媒体、简报上对档案工作相关知识宣传力度、增强氛围,使档案工作进入学校发展的蓝图,促进高校档案工作和高校其他工作共同发展。

(五)精心编纂,开发档案文化产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挖掘档案文化内涵,开发档案文化产品成为档案工作者职能的重要内容,[5]因此,档案工作者要不断加大开发档案文化资源的力度,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

(六)强化档案安全体系

安全是档案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确保档案不丢失、不损坏、不泄密,实现安全保管、永久保存和有效利用。首先,档案工作者务必不断强化档案安全管理意识,进一步增加保护档案安全的责任和本领,严格保密制度,严格落实防火、防盗、防潮、防虫等安全保管制度,以对国家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政治高度,扎实做好档案安全保护工作。其次,要完善档案管理制度,要靠制度管人管事。最后,要重视加强档案管理现代化过程中的技术保护,对电子档案要及时进行备份,防患于未然。

档案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历史财富,是科学研究、文化教育、艺术创作等社会活动的宝贵资料,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也是因为重视档案,重视档案文化的传承,在新时期,我们更要重视高校档案的价值,努力保护和充分开发高校资源,进一步推动高校档案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档案局.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7号,2008.8.20.

[2]国家教育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6号,1989.10.10.

[3]傅荣校.档案管理现代化.浙江大学出版社.

第5篇:高校宣传制度范文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现状;对策

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稳定工作关系到高校改革进程的推进。当前高校校园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高校安全文化内涵的缺失,安全文化的建设缺乏有力抓手是导致高校安全事故频频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重视高校安全文化教育,加强安全文化建设,不断改善高校安全现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一、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现状

随着教育体制的完善,以及“双一流”高校建设的推进,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愈发突出。然而由于我国高校安全文化普及较晚,致使当前校园安全文化的建设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政府、高校主管部门和高校需要共同合作,解决现实问题。1.高校安全文化内涵缺失。高校不断扩招,高校校园对外开放,学生群体众多,管理难度大;同时,社会人员也可以进入校园,其中不乏一些不法分子,给高校对安全带来了巨大的隐患。各个高校对安全文化内涵有不同的理解,对于高校安全建设的评价体系也缺乏统一标准,校园安全建设效果难以把握,导致对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足,缺乏相应的高校安全文化运作机制。2.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缺乏有效抓手。当前我国高校安全教育的方式比较单一,或张贴安全标语进行宣传,或组织学生学习枯燥的安全教育课程,致使安全文化建设流于形式。高校学生对这种安全文化教育理念的接受程度不高,究其根源,第一,我国高校的安全文化普及方式缺乏相应案例支持,缺乏安全事件分析以及数据进行支持;第二,从接受教育以来,学生一直处于父母和学校的保护之中,对于安全问题不够重视,缺乏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第三,高校安全文化的建设缺乏科学合理的实施模式与管理模式,缺乏一支强有力的队伍进行安全文化建设,缺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把握和对建设效果的考核,使实施效果大打折扣。3.缺乏全面系统的安全文化建设。高校安全文化的建设是物质安全与精神安全的统一,二者缺一不可,不仅需要进行师生安全教育、安全宣传,同时还要构建完善的安全保障制度、安全预警系统与突发事件危险处理系统,建设一整套高效安全保障体制,将安全工作渗透到高校日常生活与教育教学之中。现阶段我国高校安全文化的建设更注重对精神安全的构建和安全文化的宣传,忽视了高校校园安全服务设施的完善与安全制度的建设。

二、高校安全文化建设建议与对策探究

1.倡导高校校园安全理念。建设高校校园安全文化,普及安全知识,首先要从倡导安全理念做起,不仅师生要接受安全文化教育,同时要将安全文化理念深入到高校各部门、各工作环节之中;不仅要通过高校校内宣传栏、学校网站、电子屏安全公告,进行高校安全视频宣传,还要通过安全教育、安全知识有奖竞赛等活动鼓励师生共同参与。为增强安全教育的说服力,可以将安全事故案例作为安全教育材料,引起师生重视,加深师生对安全教育的认识。2.渗透安全教育。安全教育作为高校整体教育的一部分,只有与日常教育教学相融合,才能不断渗透,将安全教育贯穿于课堂教育与实践活动的始终,在潜移默化中对安全行为进行引导。高校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对广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也可以通过教师安全知识普及鼓励教师参与,构建一支强有力的安全知识教育队伍,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安全知识的学习。3.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安全教育活动可以使安全理念深入人心。以安全活动凸显安全教育理念,无疑是最普遍、最有效的宣传方式,可以充分发挥社团作用,通过社团组织安全文化建设活动;可以组织校园志愿者团队,通过发放安全宣传手册、安全引导志愿活动等进行安全文化普及;还可以通过火灾、地震模拟演练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学生从容应对突发事件。4.加强安全硬件设施建设。高校安全硬件设施的建设是保障安全的物质基础。学生宿舍实施门禁制度,确保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定期检查校园内绿色通道、灭火设施的配置,定期更新与维护,以确保安全设备的有效性。

作者:张洁 单位:重庆财经职业学院

第6篇:高校宣传制度范文

关键词:节约型 原则 对策

节约型校园建设就是将节约资源与科学合理配置利用资源作为高校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创建节约型的高校管理运行机制,全面提升高校的管理与服务质量和效率,让高校师生共同树立“节约为荣、浪费为耻”的消费观念。[1]

一、节约型校园建设原则

1.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坚持贯彻勤俭节约的中国传统美德,同时紧抓当前社会的“三大理念”(和谐稳定、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将资源节约与校园生态环境保护两者完美衔接起来,使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2.继承-创新。节约型校园建设不能一味否定过去,要继承过去的优势和好的做法,并在此基础进一步创新,学会利用已有的资源拓展新的途径,既不失高校原有的风采,又能彰显出时代特征。[2]

3.稳定-前瞻。节约型校园的建设要确保稳定性与前瞻性两者并重,就拿校园的规划来说,所有建筑及附属设施都应依照规划实施,科学论证,切忌盲目或是重复建设,也就是说建设的规划必须要具备前瞻性,满足学校当下需求的同时又能满足学校的长远发展需求。

二、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有效对策

1.落实学校制度建设

1.1结合节约型校园建设目标,制订并完善有关规章制度。高校要弄清自身实际情况,结合学校的发展规划,制定出贴合实际的建设目标,然后再结合建设目标制订并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如:制定《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实施意见》、《高校各项经费及其预算执行管理办法》、《高校教学与科研有关规章制度》、《高校后勤管理规章制度》等条例。[3]

1.2强化组织领导,完善考核机制。高校可以结合实际构建节约型校园建设领导小组,由学校校级领导以及各个二级单位主要领导组成,形成全面规划、统一指挥、形成合力的良好工作机制。[4]

2.深化内部管理体制

2.1制定项目指南与管理方式。制定一套贴合学校实际情况且满足建设需求的节约型校园项目指南与管理方式。事实上,在节约型校园建设的过程中以“管理”促进“节约”是很重要且主要的手段,适用面很广,如学校预算管理、水电气资源使用与回收管理、资源配置、办公与教学成本核算等。为此,在节约型校园的建设过程中务必要及时制定统一合理的节约型校园项目指导与管理方式。[5]

2.2任务分解。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将节约型校园建设的任务进行分解,确保各项工作都能落到实处。同时,学校要制定完善的目标责任制度,明确各级领导、职能部门及教学单位的职责和权限,如学校二级单位行政系统的职责是节约型校园建设的主要责任人,确保节约型校园建设各项工作都有人在抓落实.

2.3强化考核。结合任务分解对各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将考核情况与工作人员、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的各类考核评聘、薪水福利、奖惩制度等结合起来,建立外部制度支撑,以切实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确保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工作顺利高效开展。[6]

3.创建节约型校园文化

3.1创建节约型价值观。既然是建设节约型校园,高校就应该注重创建形成系统的节约型价值观,高校是育人基地和社会良好风尚的发起者,为此应该构建“以勤俭强化修养、以节约促进发展”的节约型价值观。

3.2注重舆论宣传,营造节约型校园建设氛围。一是积极主动创建节约型校园文化。学校可以借助校报、校园广播站、校园橱窗、校园网页、校园网络论坛、校园官方微博等多种方式,选择合适的地点(教室、学生食堂、学生公寓等)宣传节约型校园建设的重要性、重要意义及紧迫性,同时普及节约小常识,宣传报道各类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先进典型和道德模范,曝光、批评各种铺张浪费行为。二是开展有成效且多样化的教育活动。教育互动要普及到学校各个机关处室、各个院(系)、各个年级、各个班级,通过举办演讲、组织签名活动、发放宣传材料、开展专家讲座、组织党团活动、班会大讨论等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让全校师生员工都清晰认识到节约型校园建设的重要作用,都自觉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养成良好的勤俭节约习惯。

3.3强化对学生的节约教育。一是落实国情教育,强化学生节约意识。就我国的实际情况来说,人均资源占有量比较缺乏,资源的总储量在世界排名第三,但人均占有量却排名50位之后,相较于世界人均占有量而言仅仅只有1/2左右,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电力、土地、石油等能源短缺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了,为此必须向学生宣传教育这些知识,让学生知晓节约的意义与重要性,进而自觉树立节约意识,落实节约行为。二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在节约型校园建设的过程中有必要继承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做法,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考虑学校当前发展需求的同时也要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做打算,切忌目光短浅。

三、结语

在社会、科技、文化、经济等不断发展的今天,各类资源短缺已经是十分突出的问题了,建设节约型社会已经是迫在眉睫的工作。各高校应该建立和完善建设节约型校园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对建设节约型校园工作过程的监管和控制,使建设节约型校园工作程序化、制度化,才能使节约型校园的建设有保障、有持续,建设节约型校园的理想才能真正实现。此外,高校作为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给每位学生灌输节约型校园建设的思想,让他们自觉树立较强的勤俭节约意识和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步入社会后就能将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和风尚延伸到社会中、体现在工作中,从而带动周围更多的人关注、投身节约型社会建设,为节约型社会建设注入可持续的群体力量。

参考文献

[1]黄守星,黄莺.新形势下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0):16-18

[2]吴芳.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之我见[J].湖南学院学报,2011(04):36-38

[3]张建堂.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09

[4]韩露.关于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0(1)

第7篇:高校宣传制度范文

关键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023-02

教师是高校的立校之本,“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德是教师的立身之本,是教育之魂。教师道德水平的高低能直接影响民族文化素质,要发展教育事业,必须重视加强师德建设这个关键因素。师德师风是高校教师的核心,师德师风建设已成为各高校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求高校教师具有博大精深的学识、德高望重的操行,对教育事业满怀热情,爱岗敬业,对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师德师风建设现状

师德师风建设关系着大学文化、教育精神和教师形象,搞好师德师风建设也是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1.师德师风教育效果欠缺。师德建设涉及社会、自身、制度政策、监督激励机制等方方面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虽然我们一直都很重视师德教育,但是这种教育大多都只是停留在宣传号召上,还有教师教育信息层层衰减的问题。我们很多高校在政策导向上存在很大问题,通常对教师的考核比较片面,重视教学科研业务成绩、轻视思想道德水平;这在不同程度地上影响了教师参加师德教育活动的积极性。本文针对常州大学教师做了一些前期调查,发现认为“制度完善,定期学习教育,效果好”的教师不足10%,绝大多数教师都没有定期参加师德培训教育活动,甚至有部分教师几乎从未参加过教师培训活动。调查结果表明目前缺乏真正有效的、可行的定期的师德教育学习活动制度,已开展的师德教育活动难有成效。“教书育人,德育为先”是我国高等教育历来重视和强调的,也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样一个目标要求的。在实际调查中发现,赞同“教书育人,育人为先”的教师仅有69.6%,有不少教师认为“教书为主,育人为辅”(约占39.1%);大部分学生课后缺少与老师的联系。这也很大程度上反映出高校教师队伍中存在不少部分人不够重视育人工作,教师职业道德和责任感淡薄。教师的个人素质和人格魅力也会影响师德师风建设效果,有些心胸狭窄、妒贤嫉能、不合群、贪图享受、缺乏奉献精神的教师,只注重个人利益,工作不积极,人际关系紧张,同事不喜欢,学生不认可等。调查显示,有约15%的教师由于家庭或工作压力等问题影响人际关系和工作情绪。教师个人素质的高低是影响师德师风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刚性有力的师德教育制度能将师德师风教育切实落到实处,提高教师素质,减少教师缺乏责任感,职业道德淡薄的现象,进而提高教师的身心健康,提高教师队伍水平。

2.缺乏完善的师德师风评价机制。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要确立科学合理的师德评价标准、内容和制度。有些学校虽然制定了一系列如教学督导制、学生评教制及教学质量监控等制度,但由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实际操作时未能真正严格执行。同时,现行的师德评价制度未能及时更新,不能适应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师队伍发展的新要求,对教师的德、能、勤、绩考评办法不科学完善,对师德、教学、科研三个主要方面的考核评价往往重科研、轻教学、忽略师德。学校在设计教师业绩考核制度时,偏向重视教学工作量、教研成果和科研业绩这些硬指标,轻视对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的要求,很少甚至没有爱岗敬业、勤于奉献、育人等等软指标;在教师年度考核、岗位聘任和职称晋升等需要对教师个人业绩评定竞争的过程时,常常注重参考硬指标,轻视和忽略软指标,也会导致教师不注意道德修养,或者重业务,轻育人。学校在师德制度建设方面未能及时有效地做出调整,现行的评价考核制度难以对教师的道德水平状况做出准确评价,运行不灵,对提高师德建设的效果软弱。师德评价工作缺乏明确的责任制也是制约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师德建设机制不能是孤立的,是需要校内多个主体协同工作的,如果这些主体之间各自为政,相互缺乏分工合作,责任界限模糊,甚至还可能出现相互矛盾的地方,就会影响师德评价工作效果。虽然有些部门的工作是有成效的,但似乎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缺乏内在统一性,形成不了合力。而且由于信息不畅,多主体之间很有可能会出现某个教师在两个不同部门的考核评选中得到截然不同的评选结果。例如,我校就曾经发生过一个在本科生教育中存在错误的老师,却在对研究生的科研培养中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的表彰。这些现象表明,师德评价工作机制必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否则将会大大降低师德评价的公正性和效率。

3.不能有效实行师德监督和激励机制。目前各高校对师德建设的监管主要是由职能部门来执行的,主要通过奖惩制度来实施对于教师师德行为的强化,例如我校举办的“优秀师德标兵评选”、“我最喜爱的教师评选”等等。总体来说,现行的师德监督和激励机制对师德师风建设也发挥了一些积极作用,但是新形势下,这种机制显然是有明显欠缺的。例如,监督制度欠缺;没有完善的监督体制,监督主体工作缺少积极性;奖惩制度空泛软弱,缺乏刚性执行力。奖惩激励机制在师德建设中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孔子就曾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号令不从”这样的号召,反映了必须重视教师的以身作则和率先垂范的道德意义。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本研究提出要在解决师德师风建设中的突出问题的过程中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评价、监督激励体系,从而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二、加强师德师风的内涵建设

师德师风是高校教师的灵魂,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和永恒主题,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构建和谐高校、发展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近两年来,各高校纷纷采取措施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从整体上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仍有待改进,未能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完全相适应,教师对师德师风建设效果的满意度不高。针对教师队伍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发现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不能只满足于宣传发动和被动推进上,也不能只停留在一般的表面实施和部署安排上,要努力探索,不断改进和创新师德建设的观念、形式、方法、手段等,使师德建设更加切合现实情况,真正有效的师德建设工作起到推动作用,从而构建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1.开展积极有效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高校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要积极建立长效师德培训、宣传机制,整合力量,大力营造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忠于职守、勤于奉献的良好氛围,重视正面导向作用,构建师德师风规范宣传教育体系,以此推动高校师德建设,并影响和推动校风学风建设。坚持开展师德师风的宣传和培训教育,开展优秀评选活动,定期进行师德师风全员培训活动,增加制度刚性。宣传先进典型,重视提高榜样示范的作用。积极开展各类巾帼标兵、师德标兵、十佳教师等优秀事迹和模范行为评选表彰活动,并利用材料学院宣传栏、文化广角、网站等媒介充分宣传,将其作为师德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

2.健全师德师风评价和监督激励体系。师德师风评价和监督激励体系作为师德建设的导向机制,是师德建设关键的一环。只有建立合理科学评价和监督机制,将师德师风评价作为教师绩效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才能有效提高教师师德建设。①科学健全师德师风评价体系,评价体系还要关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标准的新发展,在爱岗敬业的精神里融入更多的开拓创新、竞争协作的时代精神理念。②注意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评价体系应将评价条件具体化或量化,使之可以操作。不同岗位的教师,对其的评价指标也应有区别,坚持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师德师风评价的方法选择也要作具体规定,要避免制度安排上的缺陷,以真实反映师德师风的状况。③师德师风评价内在要统一,真正为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注入动力。④强化监督激励机制。要建立健全师德师风监督激励机制,要以教师的社会责任和职业责任为依据制定监督激励机制,评价指标要客观、公正,使之能有效调控师德行为。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监督作用,此外,还要发扬民主,充分鼓励广大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监督,建立各级教学督导制度、同行评议和学生评教制度,同时充分发挥校内网络媒体和社会舆论监督的功能。监督结果的信息反馈要及时有效,要把评价监督结果与教师的岗位聘用、绩效评优和考核奖惩挂钩。

教师是人类精神物质文明的传承者,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实施科教兴国宏伟战略目标的需要,也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校要高度重视师德建设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师德建设特点和规律,不断提升师德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薛李明.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论文,2009.

[2]钱奕忠,李学斌,李显扬.构建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创新师德培养方式[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第8篇:高校宣传制度范文

关键词 高校;管理;安全;消防

中图分类号TU9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4-0047-01

1 高校消防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校园内火灾隐患还大量存在。首先,诱发火灾因素多。高校中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的学校比比皆是,校园内砖木结构老建筑多,无防火分隔、电气线路老化、消防设施缺乏、耐火等级低,一旦发生火灾事故后果不堪设想。其次,人为增加消防隐患。由于消防安全检查和管理不到位,消防设施器材损坏、疏散通道不畅、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不落实,违反消防法律法规行为时有发生,增加了诱发火灾因素。第三,侥幸心理严重。部分学校为了更新教学科研设备,乱搭乱建,扩大使用面积,又盲目装修,增加了消防安全隐患。对一些违反消防法规的现象熟视无睹,对一些积重难返的消防隐患,存在、畏难情绪、得过且过、缺乏真抓实干;

2)消防安全工作的管理水平和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首先,消防安全管理水平欠佳。当前,高校消防工作认识水平长期停滞不前,消防安全管理能力不高,人、财、物投入不够,消防安全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消防宣传不深入,广大的师生员工缺乏防火、灭火和逃生知识。其次,消防安全重视程度不够。高等学校涉及面广,校园内高楼林立,电缆、管道密如蛛网,情况复杂,而工作重点是学校科研、教学和学校建设等,消防安全管理职责不清,消防安全管理队伍并未随着院校的发展而壮大,消防专业理论知识不足,消防安全管理技能手段单一,火灾隐患长期存在。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当前高校消防工作存在的问题,切实增强学习贯彻《消防管理规定》、做好消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消防工作真正放在心上,抓在手中,警钟长鸣,常抓不懈;

3)消防安全宣传教育不到位,消防安全制度不够完善。首先,传统的校园消防安全教育流于形式,实效的应急教育信息传达不到位,消防安全素质亟待提高。学校师生的消防安全意识淡薄,缺乏消防安全意识。例如,国内很多学校没有展开消防安全教育学习,必要的防火消防演练及火灾逃生技能没有进行,消防安全技能知之甚少,学生卧床吸烟、违反规定使用易燃化学危险品等危险行为屡见不鲜。其次,消防安全制度不完善。目前消防宣传教育工作主要是靠消防部门的安排,消防宣传教育工作的社会性、广泛性、实效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而高校在执行消防安全过程中,往往没有按照消防安全管理的基本要求,对具体程序、工作职责、工作内容等予以明确和规范。

2 着力加强高校消防安全管理,适应高校建设发展的步伐

1)夯实火灾防控基础, 提升消防安全管理水平。首先,夯实基础。一是我们要夯实消防工作组织基础。高校内要健全安全管理组织体系,配齐消防专管人员,确保消防工作有人抓、有人管;二是要夯实消防安全管理基础。高校要完善安全监管体制机制,树立典范,以点带面,实现高校消防工作不断超越和提高;三是夯实消防安全群防群治工作基础。定期开展消防安全互查、互督,建立消防安全区域联防制度,及时整改消除火灾隐患,建立起防控的长效机制。其次,提升消防安全管理水平。一是要提高消防宣传教育水平。高校内要大力推进消防安全知识进教材、将消防安全知识纳入教学内容,全面提高广大师生的防火救火能力和消防安全防控知识;二是提高消防管理创新水平。高校要针对新时期消防工作出现的新情况、不断探索、适应新时期发展变化,努力创新消防安全管理机制,开创消防安全新篇章;三是提高火灾隐患排查整治水平。高校内要经常性开展消防安全整治工作,提高消防监督管理水平,并全面分析和总结校内消防安全防控工作,健全规章制度,切实提高高校消防安全管理水平;

2)加强学校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首先,要提高师生的防火安全意识,要让师生员工充分认识到火灾事故的危害性,珍惜生命,营造深厚的校园消防安全氛围,持之以恒的传播消防安全知识,并提高广大教师生员工的防火、灭火和逃生自救能力,以降低火灾损失、人员伤亡。同时,提高对大学生的消防素质教育,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师生员工学习消防安全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利用高校先进的教育条件,如校报、校园广播、闭路电视、校园网络等媒介和传播手段宣传消防知识,积极举办灭火实战演练,掌握必备的消防知识和技能,熟悉使用消防灭火器材,提高广大学生的防火自救的能力。让大学生们能够做到险自救逃生,切实提高消防素质,使大学生能够全面均衡发展。其次,建立健全校园消防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和防火安全责任制。我们要进一步加大隐患整力度。建立健全防火管理网络,形成强有力的领导组织系统,狠抓消防安全责任制度,明确专人负责防火安全工作,期对学校的防火间距、消防器材设施、水源、安全出口等情况进行检查,消除一切不安全行为;

3)坚持预防为主思想,狠抓消防安全管理队伍。首先,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是做好高校消防安全工作的基础性工作。我们要坚持以预防为主,按照消防法律法规的要求,将消防设施建设纳入学校整体建设规划,确保消防经费的投入。其次,狠抓消防安全管理队伍建设。一是要形成强有力的领导组织系统,做到事事有人问,件件有人抓,这是做好高校消防管理工作的组织保证。各单位领导要亲自抓消防,并坚持以保稳定、促发展的高度来认识高校消防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各单位主管领导为此项工作的负责人,要经常组织人员自查,及时消除工作中的隐患。

3 结论

总之,安全是高校教学、科研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师生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不断加强高校消防安全管理,加大监督执法与排查整治的力度,切实提高高校消防安全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谭明双.高校重点部位消防安全管理对策研究[J].四川建筑,2008(4).

[2]陈亮.高校火灾应急管理现状及相关建议[J].经营管理者,2009(9).

第9篇:高校宣传制度范文

关键词:高校 学生 计生协会 管理 思路

高校学生计生协会是在高校人口和计生生育部门领导下,建立的学生群众性团体,是对学生进行国策教育的中坚力量。由于《关于高度学校在校学生计划生育问题的意见》等政策的相继出台,高校学生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已成为了学校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如何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三自”教育思想,积极为学生生殖健康服务,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婚育观,成立学生计生协会并开展有效的工作,可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探索途径。

1.高校学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现状分析

1.1高校学生结婚、生育情况愈来愈多

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资料显示,2007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达1738.8万人,在学人数位居世界第一。加上教育部放宽了对高校招生年龄的限制,2003年实施的新《婚姻登记条例》规定,结婚、离婚不需要单位开具证明,2007年国家人口计生委、教育部、公安部联合出台了《关于高等学校在校学生计划生育问题的意见》解禁了大学生生育问题,因此,高校学生结婚、生育的情况会愈来愈多。

1.2高校学生生殖健康情况令人担忧

根据王学义和曾祥旭的相关科研成果[1],高校学生在正确掌握生殖健康、性及避孕节育知识的了解程度较差,发生比例较高,有未婚女生发生过意外妊娠的比例较高,对避孕药具及避孕服务的利用知识方面非常欠缺。

1.3高校学生计生工作管理复杂

高校学生主要包括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学生计生工作会牵涉到高校多个部门。除了涉及到学生所在的院系以外,户籍问题涉及保卫处,学生管理机构涉及学生处和研究生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涉及校医院,校外单位还涉及高校所在地区的街道办事处。计划生育工作看似平常,但涉及的部门繁多、牵扯的社会因素也多元化,造成学生计生工作管理复杂程度也较高。

1.4高校生殖健康教育工作水平有待提高

相关研究表明,学生认为学校在对他们开展生殖健康方面的教育不够重视,从教育形式和内容上不能吸引他们,因此他们不愿意参与,这也与学生对目前学校开展的生殖健康教育满意度不高是相吻合的[2]。

1.5相关学生社团存在问题值得考虑

近年来,一些高校建立了青春健康同伴社等学生社团组织,依靠项目支持,对学生进行生殖健康教育,收到很好的效果。但随着项目的到期,缺乏经费、师资等的支持,社团能否继续开展工作和可持续发展壮大,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2.成立高校学生计生协会的重要作用

随着《关于高度学校在校学生计划生育问题的意见》、《北京市关于高等学校在校学生计划生育问题的实施意见》等政策的相继出台,高校的计生办也开始负责在校学生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如何发挥计划生育职能部门的优势,结合高校学生的特点,调动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把计生工作真正做到学生身边去,成立学生自我管理的学生计生协会势在必行。

2.1提供了教育的新载体

学生计生协是在高校计生办领导下的学生社团组织,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和参加广泛性的特点,使得教育能够落到实处。同时,由于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指导教师和专职计生工作者是参与者,协会活动为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这也使得学生计生协会能够作为宣传教育的新载体,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2.2增强了教育的吸引力

学生在参加协会活动过程中,通过亲身实践,把学生共同的兴趣和积极性吊桶起来,增加了宣传教育的互动性,引导学生在自我参与、自我思考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增强宣传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3提高了工作的实效性

学生计生协的主体是学生,具有相仿的年龄和共同的语言,容易沟通和交流,有利于高校计生部门真实准确地把握学生的需求,调整工作思路,深入细致地做好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使工作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更好地提高学生计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4推动了工作的创新

建立学生计生协会,开创了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的新阵地,为计生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新天地,使得宣传教育工作更能适应学生的需求,更好地实现宣传教育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3.高校学生计生协会建设与管理的思路

3.1建立有效的领导机制

学生计生协的建立和发展,可以弥补学校课堂教育的不足,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计生协会是校级社团组织,由学校计划生育办公室负责管理,参加学生计生协会的学生,必须自觉遵守学校社团和计生协会的有关规章制度,定期召开协会会议,安排部署每个月的工作任务等,加强院系级和校际交流。

3.2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是协会建设和发展的保障,学生计生协会也不例外。要建立《学生计生协会章程》等制度,切实加强对协会会员的管理,使每个会员明确自己的权力和义务,加强组织纪律性,增强协会的凝聚力。

3.3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

专业教师的指导对提高协会活动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学生计生协会由高校计生办负责管理,计生办可以整合学校优质资源,为计生协聘请专业教师,指导协会活动,通过开展高质量的宣传教育活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积极作用。

3.4加大对协会的扶持力度

高校计生办可以为学生计生协会在场地使用、活动开展、经费支持等方面创造便利条件,营建良好的外部环境。计生办可以通过设立学生协会工作专项经费,用于对协会的扶持和奖励,将学生计生协会打造成为优秀社团,增强其吸引力,让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投身到生殖健康宣传教育的队伍中来。

3.5培养高素质的骨干力量

协会骨干是协会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管理者,是协会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充分利用高校资源优势,通过专家讲座、同伴教育、参观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对骨干力量的培训力度,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构建协会的自制管理。

参考文献:

[1]王学义,曾祥旭.高校学生生殖健康、及避孕节育的调查研究.人口学刊,2009;2

[2]张键等.北京市高校研究生生殖健康现状统计分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