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范文

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第1篇: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教学;改革;农业;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51-02

信息技术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1]。随着农业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功应用,社会急需既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又通晓农业实际应用需求的农业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类课程是近十年来新发展起来的,涉及机械、电子、信息和生命科学多学科领域[2],要求学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同时更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课程体系的建设对培养适应现代化农业所需要的各种信息类人才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在现代农业信息技术教育中,突出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素质培养这一主题,是涉农类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为此,笔者利用所在综合性大学和交叉中心的平台优势,率先进行了信息农业课程新教学体系的改革。从课程教学体系着手,在教材、理论教学、实验仪器、实验项目和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经过近十年的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精细农业》成为国家精品课程;主编出版了国家级规划教材《精细农业》以及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农业资源信息系统》等;自主创新开发了8种国际先进水平的教学仪器设备和6种教学软件系统;开设了一系列创新性、综合性教学实验;建立了农业信息技术教学实习与科研示范综合基地,为全国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复合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探索了新路。

一、研究思路与课程建设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本项目的研究思路是:培养“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实施“加强基础、拓宽面向、注重素质、培养能力、因材施教、争创一流”的教学改革基本方针,推行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将农业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定位于能体现学校倡导的新的教育理念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示范性课程。由此确定的农业信息相关课程体系建设目标是:成为国内一流研究型精品课程,体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借助浙江大学多学科交叉的优势,由农业、工程、信息、计算机、传感技术等多学科方向的骨干学者为主体,成立了浙江大学数字农业与农村信息化交叉中心,组成了一支以国家教学名师领衔、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创新性教师队伍,为培养适应现代化农业所需要的信息技术人才建立了平台。

利用此平台,以课程内容改革推动课程建设,针对传统专业课知识陈旧的问题,通过开设新课程和更新补充原有教学内容,建立符合现代农业信息技术要求的课程体系。通过整合教学内容,重组课程结构,构建了能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得到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农业信息技术所具有的空间信息处理技术、现代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和生物科学的交叉融合的特征,创立了一套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重点,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生产相结合,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的信息农业课程教学体系。

二、教材与教学资源建设

精细农业,也称精准农业,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从发达国家兴起的,为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高科技的全球定位技术、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为核心,应用高科技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与实践应用[3-6]。精细农业的实践表明,实施精细农业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而且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国外许多大学已经将精细农业课程列为农业工程类专业和其它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我国许多高校都将精细农业课程列为农业工程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或选修课,或作为相关专业的全校性选修课,并在硕士和博士的培养计划中也开设了该门课程。为介绍目前国内外各具特色的精细农业发展模式,笔者主编出版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和“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精细农业》。该教材是我国精细农业方面唯一的统编教材,并开发了相关课程的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程资源网站[7]。

为学生更多了解信息农业学科发展趋势,掌握作为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基础的多种信息技术,开发了多个课程及农业信息技术学习资源网站,便于学生进一步了解农业信息技术和精细农业的研究和发展现状及相应的技术和产品,便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

三、创新性教学设备研发与实验设计

现代农业信息技术是新开设的前沿性、多学科交叉的农业实践与管理类系列课程,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结晶,包含了最新的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成果。目前国内还缺少现成的农业信息技术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和配套软件,国外的许多仪器设备价格昂贵,可选择的硬件和软件相应比较少。

第2篇: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 农业信息化 网络 数据库 建设

中图分类号:S126 文献标识码:A

1农业信息化概论

第一,农业信息化的定义;农业信息化一般指的是农村生产生活等方面对信息技术的运用程度,包括对涉农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以及农民信息化意识的提升。第二,农业信息化的内容;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生产管理信息化、生产作业信息化、社会经济信息化、农业科技活动信息化、农业基础教育信息化、农业生产资料信息化、农业环境资源信息化、农业产品市场信息化四方面的内容。第三,农业信息化依赖的关键农业信息技术;农业信息化技术主要依赖于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等。第四,农业信息化的特点;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具有地域广散性、内容复杂性、发展长期性和社会公益性的特点。我们之所以要发展农业信息化,是因为农业信息化能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很重要作用。

2农业信息化的重要作用

第一,农业信息化可以优化生产结构;农业生产一旦使用了互联网络,农民就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了解最新的农产品需求变化信息,并且依据专业的农业生产软件决定生产哪一类产品,某类产品应该生产多少,预期的生产价格多少,从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同时,网络软件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第二,农业信息化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现代农业生产主要由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三大要素有机整合构成,而信息的加入将会高度整合三大要素,让农业生产达到最佳效率。农业信息网络可以让农民通过网络数据同步动态监控市场信息,并且依据农业市场决策软件系统决定到底是扩大土地生产面积、投入劳动力和加大资本投入,还是减小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通过对信息的利用,增加农产品的市场效率。第三,农业信息化有助于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农业生产可以通过网络对农产品进行宣传,扩大国内乃至于国际的销售渠道,甚至农产品可以进行通过电子商务来展开交易和结算,提高农业的市场化和产业化水平。第四,农业信息化有助于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农业信息化可以通过网络将农业部、各个地方的农业署、农业生产企业、个体农户的计算机终端相连从而建构成一个庞大的农业网络,国家最新的农业生产信息、生产技术和农业政策可以通过网络同步传达,从而建立一个高效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第五,农业信息化可以提高农民素质;最新的农业科技和技术可以通过网络最快地普及到各个农户计算机终端,提高农业科技的推广效率,并且通过农业科技的进步提高农民的技术和知识素养。总而言之,农业信息化可以将信息直接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一大要素,有效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3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对策

3.1加快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

我国应加大农业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化技术体系。第一,完善农业数据库和网络建设,实现对农业信息的同步采集和处理加工。第二,加快农作物生产估算软件的研发,实现农业决策系统对农作物产量、生长面积、长势和病虫害等参数的分析评估和决策。第三,加快农业仿真生产模型软件的研发,能依据当地农业生产的气温、湿度、雨量和土壤性质等参数逼真模拟农业生产环境并提供农业生产参考。第四,加快农业生产信息控制系统的研发,实现对农业生产参数的有效监控,如对实现温室温度、天气变化的监控。第五,加快农业生产精准系统的研发。

3.2推动数据资源和网络发展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要有丰富的网络数据资源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信息数据资源需要依靠政府的主导工作。政府必须主导建立相应的农业信息网站、科研信息网站和农业生产机构网站,地方各部门和涉农企业依据自己需要和实际建立农业信息数据库系统或农业信息网,满足农业信息化对农业数据资源的需求。截止到2013年我国涉农网站依据达到了389210个,发展迅猛,并且农村网民已经从2006年的50余万人发展到2013年约2亿人,这是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网络市场基础。最后,农业信息化建设还需要加强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我国目前的网络建设还处于只能满足城镇需求的阶段,必须进一步加强满足从中央到村镇的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促进信息的流通,让信息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信息化服务。

4结束语

农业信息化的实质是将信息纳入农业生产要素体系,促进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以信息技术为条件,以数据资源为基础,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为硬件支撑。我国需要不断加强信息技术的研发,丰富农业信息数据,完善网络基础设施,从而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卢丽娜.世界农业信息化进程及发展趋势[J].中国信息界,2007(1):85-91.

第3篇: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策略分析

1引言

为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重要性逐步显现。广西虽然在政策扶持下取得不错成果,但水平依然较低,对于民族集聚的区域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与重点扶持对象。农业现代化是使农业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农业管理手段,其内容与技术是动态变化、与时俱进的,农业信息化技术是跟上这种变化的关键。《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推进农业信息化、现代化落实应用于各个行业领域。进入21世纪,信息化是时展的趋势,农业信息化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因此,探讨广西农业信息化发展特征与趋势,分析其动力机制、制约因素与造成水平差距的原因,明确适合其发展的途径与实施策略,寻求更加科学的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国内外关于农业信息化已有不少研究,理论成果有信息技术论(许爱萍,2004)、系统工程论、农业经济论及信息资源论(王洋,刘尧等,2010)等。现更偏向于量化测算的方法来明确信息化水平(CaoJ,2015),主要是划分和构建不同评价指标体系(黄婷婷,2008),运用波拉特法、IUP模型(MugwisiT,2015)、信息化指数模型(MatousP,PratiwiA,2015)及三因子多参数指数模型等方法测算农业信息化水平(LiuC,2012),进而做进一步分析。农业信息化目前仍没有统一、集中地表述,但普遍认为必须依靠科学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刘利永,2015;袁晓庆,2015等),有效的开发与利用服务农业发展,最终以提高农业生产率与综合竞争力为目标(韩海彬,2015),同时保障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可持续(梅方权,2001),实现先进管理模式和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多元丰富(邢娇阳,2015)。本文认为农业信息化是动态的过程,其内涵需要不断创新丰富,通过以广西为例简要分析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和产生差距的原因,探讨其发展趋势,提出今后实施路径的可行性策略。

2广西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特征

2.1总体概况

截至2015年底,广西实现了100%的行政村通电话;宽带覆盖率小城镇达到91.8%,行政村达到47%;广播电视中心和省级电视台的无线覆盖工程已经完全完成,其中,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74%,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31%;各市县乡镇行政村91.1%实现有线广播电视光缆网。农业信息化媒体包括报纸、广播、电视及网络等媒体,向全方位扩展。自2011年起,广播和电台针对农业人口和农资企业推出诸多“三农”节目。

2.2信息技术与农业加速融合发展

广西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强化了顶层设计与应用示范,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逐步应用于农业生产各领域,并得到农业企业和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认可。以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业科技园区进行农业信息化试点,大力发展具有延伸农业产链条功能的加工和服务业,不断探索具有广西特色的“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诸如农业信息类网站实时报道农业实用技术和经营模式,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农业—农村—农民”热线平台以及一系列移动APP的应用,通过农业信息交流和移动新闻的方式实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于土地流转和确权、农业园区管理、环境智能监测、生产自动调控调度等需求的系统和平台逐步建立,提升了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

2.3农业信息化产品多元

广西糖料蔗、南菜北运、特色水果及桑蚕茧等农林产品产量保持全国前列。为推广地方特色农产品,广西针对性的开发了多元的农业信息化产品,如农牧信息化管理平台和农资安全监管平台,大幅提升了农业产品的管理效率;农村土地经营权综合管理平台实现了土地承包流转全流程信息化管理;综合性智慧农业环境监测与控制平台以精细动态方式管理农业生产,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

3广西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3.1信息技术利用能力有待加强

广西气候条件和农业资源虽优越,但因经济和教育相对落后,农民受教育水平较低,对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有限,严重影响了现代农业技术的传播以及信息化平台在特色优势农产品富集区的布局。另外,因民族地区第二、第三产业发展落后,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低,增收困难,导致村内多数青年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妇女成为农业主要劳动力。即便获取了有用的信息,风险意识较低、容易跟随大众趋势、持怀疑态度等问题也影响着利用信息技术水平的高低。

3.2信息化整合力度有待加强

虽然广西推进农业信息化取得不错成绩,但相对于国内发达地区以及美国、日本、欧洲差距甚远(MatousP,PratiwiA,2015)。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投资大、收益慢、需要社会、企业和政府积极配合的长期工程,需要政府的有力引导和整合。当前广西在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规划设计不完善、结构设置不健全、资金分散、技术人员流动量大及人才短缺等现象,存在众多信息不通、重复建设等问题。此外,各类企业参与度不高,进一步制约了农业信息化的推进。

3.3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而广西在推进农业信息化的进程中注重农村网络和通讯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采集、筛选以及数据库等建设方面有所欠缺,目前并没有建立完善的方案,导致农业信息资源的采集效率低下,信息资源的挖掘深度不足、重复率高、有效性低等问题凸显。

4广西农业信息化建设策略

4.1转变农民观念,提高农业信息化建设认知程度

农业信息化推广的过程,是传统小农观念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种植技术与农业管理的观念融合发展的过程,只有当新事物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才能广泛应用。政府应采取主动的方式推进农业信息化,通过培育试点、树立典型案例的方式,以点带面,让农民真正看到实效,变被动式推广为主动式运用。同时,鼓励有想法有条件的农户尝试新技术,给予技术支持,帮助其增收,转变周边农民的认知观念,使他们积极配合信息化建设工作,推动农业信息化进程。

4.2建立信息技术标准体系,推进统一应用平台建设

推进广西农业数据信息中心建设,完善信息技术标准体系,搭建“农业云”管理平台,建设农业大数据库。加快统一的农业应用管理平台建设,完善农业生产指挥调度平台功能,加强农业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实现系统互联互通、信息统一报送和数据资源共享。推进土地信息平台、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平台及农业电子商务等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网站、APP、微博和微信平台,不断加强信息、共享和公开。

4.3深化农业信息化研究,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

第4篇: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农牧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0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基于工业社会要求的农业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和电气化在世界许多国家还没有全面完成,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数字化为核心、网络化为趋势的信息化产业逐渐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化技术同时不断深入到农牧业生产的各环节中,形成了以数字化为特征的“数字农业”,给农牧业这个传统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1]。农牧业信息化对于农业经济深入增长具有深远的影响,并且可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2]。加强农牧业信息化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农牧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在驾驭农村市场经济中处于前置性的基础地位,是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的有力手段[3],是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途径。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农业信息技术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4]。没有农牧业的信息化,就没有国民经济的信息化,也就没有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农牧业信息化应当成为中国这个农业大国一种必然和必须的发展趋势,深入研究农牧业信息化是一项亟待探讨而且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5]。

1农牧业信息化的概念

1.1信息化信息化概念包括信息和信息化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信息化是一个过程,与工业化和现代化一样,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3个层面和6大要素。所谓3个层面,一是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二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与关键;三是信息产品制造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6大要素是指信息网络、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法规环境与信息人才。信息化就是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装备,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6]。

1.2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农业信息化是指农业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广义的农业信息化是指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的全过程,从而极大地提高农业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7]。贾善刚指出:农村信息化的概念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和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的应用过程。

梅方权年认为,农村信息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应是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是用信息技术装备现代农业,依靠网络化和数字化支持农业经营管理,监测管理农业资源和环境,支持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信息化[8]。

农业信息化可以从4个方面来加以描述和概括:一是农业劳动者的高度智能化;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三是农业技术操作自动自控化;四是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5,9]。农业信息化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和遥感技术等多项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

农业中所应用的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信息存储和处理、通讯、网格、多媒体、人工智能以及“3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RS)等。在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大致有以下方面: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业信息获取及处理、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系统模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和农业计算机网络等[5,10]。数字化作为农业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就是按人类需要的目标,对农业所涉及的对象和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的表达、设计、控制和管理。在数字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数字农业主要包括农业要素(生物要素、环境要素、技术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的数字信息化、农业过程的数字信息化(数字化实施和数字化设计)以及农业管理的数字信息化[1,11]。农业信息化实质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全面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营销以及农业科技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处理、传播与合理利用,加速传统农业的改造,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进程。农业信息技术就是实现农业各种信息采集、处理、传播和贮存等方面的技术。

根据信息技术在农业应用领域的不同,主要分为气象遥感技术、卫星定位技术、农业专家系统和农业自动化技术等[4]。数字农业的本质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农业生产力重要要素,将工业可控生产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思想引入农业,通过计算机、地学空间、网络通讯和电子工程技术与农业的融合,在数字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1]。

笔者认为,农业信息化是指涉农领域(农、林、牧、副、渔)所有对象的数字信息化,具体体现在农业基础设施装备的数字信息化、农业生产过程的数字信息化、农业资源环境的数字信息化、农业生产管理的数字信息化、农业经营管理的数字信息化、农业市场流通的数字信息化、农业劳动者的高度智能化以及农民生活的数字信息化,应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自动控制技术、“3S”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实现农业的数字信息化,并付诸实施于农田精耕细作、病虫害防治、林区规划管理、畜禽渔业的生产操作自动化和数字化管理以及农民生活消费的网络信息化等方面,集农业科学、计算机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以及网络科学等高端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领域。

1.3畜牧业信息化

畜牧业信息就是对畜禽品种资源的遗传育种、饲养管理、饲料营养、疫病防制、器械设备、畜产品加工及其经济利用的有关理论和应用研究中表现出来的信息,主要包括各种畜禽遗传育种信息、饲料营养信息、畜禽经济信息、生产和经营管理信息、疾病防治信息以及专家人才信息等内容。根据畜牧业结构和研究内容,畜牧业信息可以划分为畜牧业自然资源信息、畜牧业生产信息、畜牧业科技信息、畜牧业经济信息、畜产品市场流通信息、畜产品加工信息、疫病防治信息、饲料营养信息、器械设备信息和单位属性信息等类别[12]。畜牧业信息化指的是在畜牧业领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手段和最新成果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在畜牧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各个环节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智能工具,实现畜牧业的科学化与智能化过程。畜牧业信息化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和遥感技术等多种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的应用。

畜牧业信息化的内涵至少包括以下领域:一是畜牧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包括畜禽疫病防治、畜禽饲养管理等各个方面;二是畜牧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包括与畜牧业经营有关的经济形势、畜禽供求、国民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物资购销和物价变动等;三是畜牧业科学技术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术快捷与方便的特点,改变传统的畜牧业技术推广方法和手段,加快科技成果的传播和转化,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四是畜牧业市场流通信息化,指畜牧业生产资料供求信息、动物产品流通(需求量)及收益成本等方面的信息化[13]。畜牧业信息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畜牧业信息服务系统化和网络化;畜牧业生产设施装备信息化;畜牧业技术操作机械化和自动化;畜牧业管理决策信息化;畜牧业劳动者的信息化和知识化等[14]。

笔者认为,畜牧业信息化是指畜牧业饲养设施的操作自动化及数字信息化、畜牧业生产管理的数字信息化、畜牧业经营管理的数字信息化、畜牧业市场流通的数字信息化和畜牧业劳动者的高度智能化等,运用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3S”技术、通信以及网络技术,实现精细饲喂、科学育种、饲养环境的监控、疫情监测、疾病防治以及产品溯源等。

2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状况

2.1国外发展状况世界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大致经过3个阶段:第1阶段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广播、电话通讯信息化及科学计算阶段;第2个阶段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计算机数据处理和知识处理阶段;第3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数据库开发、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应用、农业生产自动化控制等的新发展阶段。

农业自动化技术在美国、西欧和日本已广泛应用于工厂化养殖、工厂化蔬菜花卉生产、仓库管理、环境监测与控制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如配合饲料全部生产流程的自动控制、日光温室中温湿度控制、灌溉及采收自动化控制。通过研制和使用农业机器人,代替人从事一些繁重的农事操作,如苹果收获、挤奶、喷药、组织培养以及作物育种等方面。

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将计算机应用逐步推广到农场范围。典型的农业信息化系统有:1975年,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创建了AGNET联机网络,现在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计算机网络系统;美国国家农业书馆和美国农业部共同开发的AGRICOLA;信息研究系统CRIS可提供美国农业所属各研究所、试验站和学府的研究摘要。

美国计算机在农牧业信息化中的应用已相当普遍。譬如:畜禽饲养的计算机化,有管理猪生产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农业机械化的计算机以及在在农副产品加工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其中,计算机在温室环境方面的应用最显其能。

早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农林水产省就“人工智能与农业”专门组织了一个调查委员会,列出了知识工程在农业中应用的一整套实施项目;日本已建立了一些农业生产自动化管理系统,如植物工厂的蔬菜生产管理系统(菠菜、番茄、黄瓜、茄子、西红柿和草莓等已进入批量生产)、陆田水田耕作、畜牧生产、家畜卫生系统、农业工程和机械管理系统等。

德国在农业科学研究中,已广泛使用电子、信息技术等监测和自动控制各种试验场所的温度、湿度、光照时间和强度、风向风速等各项要素,均自动监测和记录;德国还研究出许多用计算机编程控制的试验仪器和设备;在农业生产中,装有遥感地理定位系统的大型农业机械可以在室内计算机自动控制下完成各项农田作业[15-16]。

荷兰在畜禽养殖基础设施以及温室种植方面的信息化工作水平处于世界前列。荷兰的科研人员在十多年前应用数字化技术,在奶牛自动饲养管理系统Porcod系统的基础上研发成功母猪自动饲养Velos管理系统[17]。

目前,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各方面:农业信息网络技术、农业数据库系统、农业管理系统、农业专家系统、“3S”系统、农业自动化控制技术、多媒体技术、精准农业、生物信息技术以及数字化图书馆技术[15,18]。

2.2国内发展状况

20世纪70年代中期,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始进入我国农业领域,少数农业研究机构开展了计算机农业应用研究,从此农业信息化逐步在我国农业生产当中得以发展应用,具体发展阶段[19]如表1所示。

表1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阶段

阶段时间主要内容起步阶段1981-1985年科学计算、科学规划模型和统计方法应用普及发展阶段1986-1995年数据处理(EDP)、大型数据库的建立和MIS系统开发提高阶段1996-2000年国家在“攻关”和“863”项目中都分别设置农业信息技术重大专题和课题快速发展阶段2000至今农业信息化技术全面向农业生产实际渗透.

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以来,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遥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应用于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些重要成果,不少成果已得到应用,有些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应用现代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建立了“中国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动态监测系统”[20]。

中国国家科技部从1990年开始连续支持“农业智能应用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数字农业”渐成气候,已研制出棉花、水稻、芒果等多种作物的生育全程调控和农事管理专家系统,以及鱼病防治和苹果生产管理专家系统。“十五”期间,国家科技部等部门继续加大对以“数字农业”为主要内容的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以“精准农业”、“虚拟农业”、“智能农业”和“网络农业”等内容为切入点,组织实施“数字农业科技行动”。通过该行动的实施,突破一批“数字农业”的关键技术,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开发国家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研究开发一批实用性强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初步构建我国“数字农业”的技术框架,从而加速了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1]。

2003年,科技部“863计划”在生物与现代领域启动实施了“数字农业技术研究示范”重大专项。这些专项以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研制一批数字农业产品、开发数字农业技术平台、集成示范应用为目标,构建我国“数字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及示范应用体系。在农田信息自动采集、农田植物生长模拟与数字化设计、稻麦品质遥感检测、数字化种植技术平台构建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1]。“863计划”智能计算机主题连续支持“农业智能应用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已研制出棉花、水稻、芒果等多种作物的生育全程调控和农事管理专家系统,以及鱼病防治、苹果生产管理专家系统[22]。由农软开发的农牧场管理系统、育种分析系统和目前尚待完善的实验室数据分析系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已在部分科研管理部门和现代化农牧场推广使用[15]。现在,国内研制的多媒体小麦管理系统(WMS)和棉花生产管理系统(COTMAS)都可以应用于生产[23]。我国与世界各国一样,畜牧业信息建设与利用也是从单机到网络的一个发展过程。在单机应用方面,主要用于生产管理和决策应用[12]。我国畜牧业充分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资源优势,走畜牧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道路[24]。

3我国农牧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有:农民素质不高、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正常的信息需求;网络成本较高,阻碍了信息化的普及;农业信息化基础工作水平低;信息技术实用性差,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还没有完成,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缺乏[25]。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建立在网络化的基础上。我国的农牧业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虽然对我国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建设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12]。我国畜牧业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畜牧信息资源缺乏,尤其是能提供给用户的有效资源严重不足;畜牧信息技术成果应用程度低,严重阻碍了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这也正是当前实施畜牧业信息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在畜牧业生产部门及基层畜牧场,由于受地域的限制和传统畜牧业的束缚,信息技术的普及远远不能同其他行业相比,从事畜牧行业的人员平均素质也远低于其他行业部门,尤其是基层的管理人员及边远的农牧场,其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26]。

笔者认为,我国农牧业信息化发展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依然是农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立与完善及完全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4我国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1)网络化。信息技术发展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相互融合的高新技术。

2)智能化。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发展进步很快,在农业上的应用也将得到长足的进展。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和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是其中最突出的表现。

3)数字化。数字化内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原来的模拟信号被转换成数字信号,实现了在计算机网络上的高保真和快速传播,可以制成数字视频和音频信号在网络上传递,实现远程教育等;二是表现在科学计算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25]上。

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突破一批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开发国家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立数字农业应用服务系统,通过系统集成和应用示范,逐步建立我国数字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在统一的技术标准下,对数字农业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开发,通过系统集成构建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初步形成我国数字农业技术框架。在我国不同生态经济类型和不同农业生产管理类型地区,对数字农业技术进行集成应用示范,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促进当地农业信息化的跨越发展,加速农业生产由传统、粗放、经验型向智能、精准和数字化方向的转变,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通过该行动的实施,突破一批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开发国家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研究开发一批实用性强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初步构建我国数字农业的技术框架,加速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并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精确化、远程化、自动化和虚拟化[1]。

我国的畜牧业发展已经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建设集约化、专业化和优质高效的现代畜牧业已经成为必然[27]。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及通讯技术,把畜牧信息及时与准确地传达到用户手中,实现畜牧生产、管理和畜产品营销网络化,加速传统畜牧业的改造和升级,大幅度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26];改变传统的畜牧业模式,使农民依靠信息引导进入市场、组织生产,走畜牧业现代化和信息化之路;加强对畜牧信息化工作的宣传,提高人们的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积极促进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24,26]。当前,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融合所衍生的“精准农业\"、“虚拟农业\"、“智能农业\"和“网络农业\"等均是数字农业的不同侧面,成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方向[28]。

笔者认为,我国农牧业信息化应逐步实现农牧业生产的操作的全面自动化以及完全智能化,并最终进入网络化农牧业。

5我国农牧业信息化的作用

农业信息化、智能化、精确化与数字化将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结果,必将大大推动农业信息化,推动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方向发展。

作为21世纪农业的重要标志,发展数字农业及相关技术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必然选择的支撑技术,因此将数字农业确立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平台,符合时展的需要。数字农业展现了美好的前景,它将极大解放农业生产力,改变农业作业方式,实现农业生产质的飞跃[1]。先进的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技术将有效地克服农业生产的分散化和小型化的行业弱势。

强大的计算能力、智能化技术和软件技术,使农业生产中极其复杂和多变的生产要素定量化、规范化和集成化,改善了时空变化大和经验性强的弱点。将信息技术与航空航天遥感技术(RS)、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A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相结合,加强了对影响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生产条件、气象、生物灾变和生产状况的宏观监测与预警预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可控性、稳定性和精确性,并能对农业生产过程实行科学与有效的宏观管理[5]。信息自动化技术使现代的养殖业有了根本性的改变,是形成统一标准化饲养的一种优化养殖方式。它有利于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有利于解决人畜混居、相互交叉感染问题;有利于减少与外界接触,减少传染病的预防发生;有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有利于改善畜禽养殖环境和生产性能的发挥;有利于提高畜禽的品质;有利于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畜禽生产的宏观管理和相互之间的协调,从而促进畜禽业迅速发展,提高养殖者的经济效益[29]。同时,利用计算机控制实现自动补料、补水和补光等作业,节约劳动力。另外,通过多媒体模拟,可以在最适宜时期扩大生产,在市场行情最佳时销售,从而获得最大利润[30]。

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加速农村现代化进程,促进农业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和高效益化;通过计算机对来自于农业生产系统中的信息进行及时采集和处理,根据处理结果迅速地去控制系统中的某些设备、装置或环境,从而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自动检测、记录、统计、监视、报警和自动启停等,实现农业自动化生产和对自然环境的实时监测[4,23]。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得以改造,农业生产效率将大幅度提高,生产成本下降;加快新品种选育,提高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止水平,减少损失,增加产出,获得更大的效益,这将提高人类对自然的认知能力,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利用水、土、气等自然资源,减少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29]。科学指导农业生产管理,增加农副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科学化管理,提高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决策水平,最大限度避免自然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

6结束语

推动农牧业信息化有利于实现农牧业生产的全面自动化及数字化;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有利于农牧业生产的集中管理,有利于降低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不稳定性;有利于减少农产品市场波动,提高农业市场流通效率,从而增加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缪小燕,高飞.“数字地球”与“数字农业”[J].农业图书情报学报,2004,15(2):30-33.

[2]XuZenghu,iLiYingbo.Developmentofagriculturalinfor-mationservicesystemanditsinteractionwithagriculturale-conomicgrowth-intensive:theCasefromChina[C]//ServiceSystemsandServiceManagement,2007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hengdu,2007:1-5.

[3]付鸿瓒,解鸿博.进一步加快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J].

现代情报,2008(6):76-78.

[4]佚名.农业信息化技术[EB/OL].[2009-03-16].

[5]胡伦赋.农业信息化研究[J].现代情报,2002,(11):43-45.

[6]黄胜海,邹剑敏.对我国畜牧业信息标准化建设的探索[J].中国禽业导刊,2003,20(14):9-11.

[7]佚名.什么是农业信息化[EB/OL].[2009-03-16].

[8]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07)[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9]佚名.什么是农业信息化[N].中国财经报,2005-12-28(6).

[10]杜桂莲,张勇.浅谈农业信息化[J].现代化农业,2003(11):23-24.

[11]熊海灵,杨志敏.试论数字农业与农业信息化[J].农业网络信息,2004(5):27-29.

[12]邹剑敏,黄胜海.对我国畜牧业信息建设与应用的思考[J].农业网络信息,2007(1):4-9.

[13]张晓航.畜牧业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畜牧业[J].今日科苑,2007(16):30.

[14]陈新文.为畜牧业插上IT的翅膀[J].中国畜牧杂志,2003,39(6):42-43.

[15]赵静,王玉平.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研究述评[J].图书情报知识,2007(6):80-85.

[16]佚名.农业信息化[EB/OL].[2009-03-16]./directionary/showarticle.asp?id=121&sort.

[17]佚名.解放养猪业生产力的新技术-数字化养猪[EB/OL].[2009-03-19]./doc/2008/3/19/150228.htm.

[18]吕晓燕,卢向峰,郝建胜.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现状[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4,16(11):121-125.

[19]刘世洪.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0]张建立,张建鑫,世昌.数字农业概述[J].农技服务,2007,24(9):116.

[21]佚名.数字农业和精确农业[J].北京农业,2006(6):4.

[22]吴吉义.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现状分析[EB/OL].[2006-07-26]./tech/9/97096.ht-m.l[23]佚名.什么是农业信息[EB/OL].[2006-02-28].

[24]徐婷婷,付龙.加快畜牧业信息化应解决的几个问题[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7(11):118.

[25]杜桂莲,张勇.浅谈农业信息化[J].现代化农业,2003(11):23-24.

[26]刘宇,蒋国滨.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促进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3(4):18.

[27]赵颖波.让信息化促进现代畜牧业建设[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07(2):1.

[28]卢钰,赵庚星.“数字农业\"及其中国的发展策略[J].

黑龙江畜牧兽医,2003(4):485-488.

第5篇: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问题;提升方式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我国整体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了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来促进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因此在进行农业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来提升农业经济信息建设的全面提升。并且,由于我国当前农业技术实现了全面性的提升,所以在进行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也可以实现将农业信息技术进行共享,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并且也加快了我国整体经济建设的发展步伐。

一、当前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由于我国整体发展得十分不平衡,因此相较于城市而言,一些偏远地区甚至是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着经济落后的现象,并且其教育程度普遍低于中等城市,因此在进行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这些地区就不能够将信息化管理模式有效地应用在农业经济建设中。同时,由于其自身信息化管理知识认知的不足,所以也会使得其管理模式更加倾向于内部管理,这就不能够使得信息化管理模式的使用可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实际发展。

其次,我国属于农业大国,并且在进行农业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没有办法真正实现通过信息化管理技术的有效应用来实现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增长,毕竟从事农业经济建设的人员中,一大部分还是农村的农民,然而他们的受教育程度较低,更没有专业知识来支持农业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应用,所以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这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建设的发展。

再次,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在进行任何事业的开展时都需要经济的投入,毕竟没有经济就没有发展,所以在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由于当前政府的经费不足,这也使得财政支持无法使得农业经济信息化的管理进行全面落实。

最后,由于我国仍然处于农业信息发展的初级阶段,所以在进行农业信息管理的过程中,不管是专业人员还是国家系统信息化库的建立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也使得我国在进行农业化信息管理的过程中,没有办法真正实现进行全面推广和应用。

二、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具体方式

(一)加快现代化信息设备的投入

为了有效解决我国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则需要通过在农业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加强对设施的有效投入。毕竟,在我国的整体发展过程中,由于经济实际收入的偏差使得各个地区的实际综合实力存在着较大的悬殊性,因此不管是在技术上还是管理水平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所以为了确保我国的总体发展,则应该加快完善农业信息化管理过程中的设备投入,这样才能够确保各地区都可以通过信息化管理设备的应用来进行基础工作的开展。

(二)强化对专业人才的有效培养

随着现代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实现了培育各项专业人才,因此为了确保我国农业经济建设的需求,则需要在进行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加大对专业人才的有效培养,这样才能够通过人才的能力发挥来进一步推进农业经济化信息管理模式的应用可以更具全面性。并且,在进行专业人才应用的过程中,其自身的知识水平与职业素养与非专业人才相比具有着绝对性的优势,所以在应用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过程中,通过技术人才的有效应用,就能够保证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可以真正实现推进农业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

(三)加大财政部门的资金投入

财政部门的主要职能就是在我国开展各项经济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资金的有效投入来使得其工作的开展更为顺利。对此,在当前阶段,我国的财政部门则必须要针对当前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资金缺乏问题给予支持,这样才能够在其投入的过程中,通过管理模式的有效应用来实现推进我国农业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这样也能够通过提高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来促进我国财政的实质性收入获得提升。

(四)提高农业信息技术的研发速度

科技的投入才能够真正实现加快农业信息技术的不断研发。因为,在当前阶段,我国仍处于初期探索的过程中,因此如果没有技术的支持,势必就会导致后续工作的开展存在着制约性。对此,只有加大对农业信息技术的研发力度,才能够实现整合我国当前农业发展的现状,并真正做到推进我国农业经濟建设的信息技术可以获得提升,以此才能够确保我国的农业信息化管理可以真正落实在每一个环节当中。

第6篇: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范文

一,将农业信息化发展作为实现兵团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文章以兵团农业信息化为主题,通过文献分析法、实地调查法、实证分析法,借鉴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结合兵团自身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对兵团农业信息化进行了分析,并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兵团农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找到相应的策略,推动兵团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兵团;农业信息化;体系;对策

引言

农业信息化是指在农业活动和农民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利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等搜集、整理、开发、利用各种信息,给农业生产服务的信息技术[1]。农业信息化的实现有助于拓宽农业发展的市场,有利于农业劳动者及时有效的了解市场需求动态,便利了政府的市场宏观调控,实现了社会均衡发展,提高了农业经济发展水平[2-4]。

新疆建设生产兵团(简称兵团)中国西北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下设14个师、185个农牧团场,其面积约占全国农垦总面积的1/5,是全国农垦最大的垦区之一,故兵团的农业发展在我国农业发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方向及中央新疆工作会谈精神,兵团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是今后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

想要发展兵团农业信息化,必须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情况。目前,兵团的农业信息化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并取得成效。但由于兵团基础条件及地理位置等因素,使得兵团农业信息化发展仍存在问题,文章就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借鉴、总结国外农业信息化发展提出相应对策,从而推动兵团农业信息化向更科学、优化、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

1 兵团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在国家和兵团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兵团农业信息化发展已经发展了30多年,农业信息化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仍存在一些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各师、团场农业信息化发展不均衡。兵团的农场遍布全疆,农业信息化应用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水平差异大。条件较好的农场和垦区已着手建立自己的信息网络系统,而条件相对较差的师、团,信息技术应用较少。而已建成的农业信息网络系统,信息资源数据库又出现了数量少、质量低的状况,且数据库专业分布不合理,商业化水平低,数据信息过时等现象,所以兵团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业信息化的道路还很长。(2)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信息化的建设是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且资金投入应连续。国家农业部信息中心每年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资金的支持,但对于兵团来说仍是杯水车薪。因此资金的短缺,造成信息化设备硬件、软件的更新缓慢,信息技术的落后、信息设备的陈旧、信息网络速度较慢,这些基础设施条件的薄弱制约了兵团的信息化发展进程。(3)信息建设服务保障体系不健全。兵团各级党委、政府和农业部门对农业信息工作十分重视,但基层因为环境、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信息化意识较为淡薄。同时,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法和所需要的技术体系不甚了解;没有将信息化建设的外部环境建设,如场体系建设、信用体系构建、政策法规制定等提上日程。造成在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发展规模小、地区差异大,数据资源安全性、可靠性低等问题。(4)信息技术研发人才缺乏。农业信息化的开发与应用是需要精通网络、计算机、专业科学知识的人才,这一人才的缺少恰恰对兵团的农业信息化发展形成了制约。信息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农业信息研究型人才相对匮乏,研究团队不完整,导致大量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停留在低水平开发状态。

2 国外农业信息化建设

经济和技术上的优势使得发达国家在农业信息化发展迅速,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对农业信息化成功发展的国家进行经验上的总结,为兵团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借鉴。

自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美国、日本、法国及德国的信息化技术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1)美国,采取以政府为主线,构建国家、地区与州的三级农业网络体系的模式发展农业信息化;在财政方面每年对信息化的设备投资达到15亿美元,充分的财政投入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农业部门及统计部门承担农业信息化的智能化、个性化的质量,及时有效地对市场的经营提供指导、决策等服务。(2)日本,主要以政府主导进行农业生产,首先将重点放置在都市综合性的都市农业信息建设;其次建立完善的农业市场信息服务系统,根据系统提供的精确农业生产、运营信息,使生产处于一个高度透明的有序状态;最后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促进农业经济与技术的共同发展。(3)法国,地方政府帮助农民学会计算机,通过支持培训、装备及活动促进信息网络在当地的发展,以此提高农民劳动者的科技水平;建立农业合作社作为法国农业生产和销售中的民间自发机构,为成员提供了简便的行政手续服务,提供市场产品的信息动态;信息网络及产品制造商,以优惠的价格鼓励农民购买信息设备及产品,以此改善农村信息的基础设施条件。(4)德国,首先建立农业信息数据库系统,为农业信息化提供了大量的基础数据;其次建立农业信息网络服务系统,让各种各样的信息网络深入到农场,为农业信息的服务提供了便利条件;再者建立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在农业科学研究中广泛地使用的是电子自动控制设备,实现对农业生产环境的生产要素进行自动控制和检测,使德国农业信息化技术走向高度自动化、集成化方向发展。

通过上述描述发现,发达国家的信息化建设经验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有充分的保障,政府起主导作用,建立多元化的信息资源数据系统建、信息服务体系,保证农业市场的运营状态高度透明。

3 兵团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农业信息化数据库建设。兵团农业信息化数据库的建立是将兵团各方面分散的信息、数据等收集起来,经过分析整理,最后编号建档,为后续兵团农业信息化科研人员及院重大科研项目提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地区的系统规划、农业整体设计的开展提供有价值的资料数据。此外,兵团农业信息化数据库的建立并不是是单独存在的,它要与中国农业部建立的农业数据库连接起来,实现兵团与中央紧密联合。(2)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引导的农业发展模式。一方面政府作为农业信息化进程中宏观上管理者和决策者的角色,农业信息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应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兵团各级单位和部门应该投入资金建设公务服务的网络体系,免费为农业消费者、生产者、经营者和经营者提供公务农业信息服务;另一面应让市场引导机制充分发挥出来,积极引进外资,调动社会力量,实现多元化的农业信息投入体系。(3)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兵团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是为兵团农业资源管理,农业生产过程中实现智能化、数字化及信息化的网络环境。兵团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建设应以科学观发展为指导,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数据库结合农学、经济学、水文学、地质学等学科,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经营和管理等信息进行集成,构建全方位的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4)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想要把兵团的农业信息化发展好,人才队伍是关键。一方面是针对团场职工,团场职工是兵团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将农业知识和科学技术进行培训和宣传;另一方面需要注意对信息化的服务人员进行培训,实现“缺什么,补什么”,让从事农业信息服务工作的人员也跟上时代变化的脚步。

4 结束语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产业,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农业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种植方式、管理概念及交易方式,促进了农业现代化进程。面对农业信息化的时代,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抓住机遇,面对挑战,探索一条具有兵团特色的农业信息化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卢丽娜.农业信息化基本理论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19(1):168-173.

[2]吴宝华.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战略构想[J].农业网络信息,2001(11):36-37.

第7篇: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范文

农牧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在驾驭农村市场经济中处于前置性的基础地位,是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的有力手段,是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途径。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农业信息技术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没有农牧业的信息化,就没有国民经济的信息化,也就没有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农牧业信息化应当成为中国这个农业大国一种必然和必须的发展趋势,深入研究农牧业信息化是一项亟待探讨而且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

1农牧业信息化的概念

1.1信息化信息化概念包括信息和信息化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信息化是一个过程,与工业化和现代化一样,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3个层面和6大要素。所谓3个层面,一是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二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与关键;三是信息产品制造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6大要素是指信息网络、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法规环境与信息人才。信息化就是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装备,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1.2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农业信息化是指农业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广义的农业信息化是指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的全过程,从而极大地提高农业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贾善刚指出:农村信息化的概念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和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的应用过程。

梅方权年认为,农村信息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应是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是用信息技术装备现代农业,依靠网络化和数字化支持农业经营管理,监测管理农业资源和环境,支持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可以从4个方面来加以描述和概括:一是农业劳动者的高度智能化;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三是农业技术操作自动自控化;四是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农业信息化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和遥感技术等多项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

农业中所应用的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信息存储和处理、通讯、网格、多媒体、人工智能以及“3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RS)等。在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大致有以下方面: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业信息获取及处理、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系统模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和农业计算机网络等。数字化作为农业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就是按人类需要的目标,对农业所涉及的对象和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的表达、设计、控制和管理。在数字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数字农业主要包括农业要素(生物要素、环境要素、技术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的数字信息化、农业过程的数字信息化(数字化实施和数字化设计)以及农业管理的数字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实质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全面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营销以及农业科技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处理、传播与合理利用,加速传统农业的改造,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进程。农业信息技术就是实现农业各种信息采集、处理、传播和贮存等方面的技术。

根据信息技术在农业应用领域的不同,主要分为气象遥感技术、卫星定位技术、农业专家系统和农业自动化技术等。数字农业的本质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农业生产力重要要素,将工业可控生产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思想引入农业,通过计算机、地学空间、网络通讯和电子工程技术与农业的融合,在数字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

笔者认为,农业信息化是指涉农领域(农、林、牧、副、渔)所有对象的数字信息化,具体体现在农业基础设施装备的数字信息化、农业生产过程的数字信息化、农业资源环境的数字信息化、农业生产管理的数字信息化、农业经营管理的数字信息化、农业市场流通的数字信息化、农业劳动者的高度智能化以及农民生活的数字信息化,应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自动控制技术、“3S”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实现农业的数字信息化,并付诸实施于农田精耕细作、病虫害防治、林区规划管理、畜禽渔业的生产操作自动化和数字化管理以及农民生活消费的网络信息化等方面,集农业科学、计算机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以及网络科学等高端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领域。

1.3畜牧业信息化

畜牧业信息就是对畜禽品种资源的遗传育种、饲养管理、饲料营养、疫病防制、器械设备、畜产品加工及其经济利用的有关理论和应用研究中表现出来的信息,主要包括各种畜禽遗传育种信息、饲料营养信息、畜禽经济信息、生产和经营管理信息、疾病防治信息以及专家人才信息等内容。根据畜牧业结构和研究内容,畜牧业信息可以划分为畜牧业自然资源信息、畜牧业生产信息、畜牧业科技信息、畜牧业经济信息、畜产品市场流通信息、畜产品加工信息、疫病防治信息、饲料营养信息、器械设备信息和单位属性信息等类别。畜牧业信息化指的是在畜牧业领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手段和最新成果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在畜牧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各个环节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智能工具,实现畜牧业的科学化与智能化过程。畜牧业信息化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和遥感技术等多种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的应用。

畜牧业信息化的内涵至少包括以下领域:一是畜牧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包括畜禽疫病防治、畜禽饲养管理等各个方面;二是畜牧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包括与畜牧业经营有关的经济形势、畜禽供求、国民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物资购销和物价变动等;三是畜牧业科学技术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术快捷与方便的特点,改变传统的畜牧业技术推广方法和手段,加快科技成果的传播和转化,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四是畜牧业市场流通信息化,指畜牧业生产资料供求信息、动物产品流通(需求量)及收益成本等方面的信息化。畜牧业信息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畜牧业信息服务系统化和网络化;畜牧业生产设施装备信息化;畜牧业技术操作机械化和自动化;畜牧业管理决策信息化;畜牧业劳动者的信息化和知识化等。

笔者认为,畜牧业信息化是指畜牧业饲养设施的操作自动化及数字信息化、畜牧业生产管理的数字信息化、畜牧业经营管理的数字信息化、畜牧业市场流通的数字信息化和畜牧业劳动者的高度智能化等,运用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3S”技术、通信以及网络技术,实现精细饲喂、科学育种、饲养环境的监控、疫情监测、疾病防治以及产品溯源等。

2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状况

2.1国外发展状况世界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大致经过3个阶段:第1阶段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广播、电话通讯信息化及科学计算阶段;第2个阶段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计算机数据处理和知识处理阶段;第3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数据库开发、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应用、农业生产自动化控制等的新发展阶段。

农业自动化技术在美国、西欧和日本已广泛应用于工厂化养殖、工厂化蔬菜花卉生产、仓库管理、环境监测与控制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如配合饲料全部生产流程的自动控制、日光温室中温湿度控制、灌溉及采收自动化控制。通过研制和使用农业机器人,代替人从事一些繁重的农事操作,如苹果收获、挤奶、喷药、组织培养以及作物育种等方面。

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将计算机应用逐步推广到农场范围。典型的农业信息化系统有:1975年,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创建了AGNET联机网络,现在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计算机网络系统;美国国家农业书馆和美国农业部共同开发的AGRICOLA;信息研究系统CRIS可提供美国农业所属各研究所、试验站和学府的研究摘要。

美国计算机在农牧业信息化中的应用已相当普遍。譬如:畜禽饲养的计算机化,有管理猪生产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农业机械化的计算机以及在在农副产品加工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其中,计算机在温室环境方面的应用最显其能。

早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农林水产省就“人工智能与农业”专门组织了一个调查委员会,列出了知识工程在农业中应用的一整套实施项目;日本已建立了一些农业生产自动化管理系统,如植物工厂的蔬菜生产管理系统(菠菜、番茄、黄瓜、茄子、西红柿和草莓等已进入批量生产)、陆田水田耕作、畜牧生产、家畜卫生系统、农业工程和机械管理系统等。

德国在农业科学研究中,已广泛使用电子、信息技术等监测和自动控制各种试验场所的温度、湿度、光照时间和强度、风向风速等各项要素,均自动监测和记录;德国还研究出许多用计算机编程控制的试验仪器和设备;在农业生产中,装有遥感地理定位系统的大型农业机械可以在室内计算机自动控制下完成各项农田作业。

荷兰在畜禽养殖基础设施以及温室种植方面的信息化工作水平处于世界前列。荷兰的科研人员在十多年前应用数字化技术,在奶牛自动饲养管理系统Porcod系统的基础上研发成功母猪自动饲养Velos管理系统。

目前,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各方面:农业信息网络技术、农业数据库系统、农业管理系统、农业专家系统、“3S”系统、农业自动化控制技术、多媒体技术、精准农业、生物信息技术以及数字化图书馆技术。

2.2国内发展状况

20世纪70年代中期,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始进入我国农业领域,少数农业研究机构开展了计算机农业应用研究,从此农业信息化逐步在我国农业生产当中得以发展应用,具体发展阶段。

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阶段

阶段时间主要内容起步阶段1981-1985年科学计算、科学规划模型和统计方法应用普及发展阶段1986-1995年数据处理(EDP)、大型数据库的建立和MIS系统开发提高阶段1996-2000年国家在“攻关”和“863”项目中都分别设置农业信息技术重大专题和课题快速发展阶段2000至今农业信息化技术全面向农业生产实际渗透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以来,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遥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应用于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些重要成果,不少成果已得到应用,有些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应用现代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建立了“中国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动态监测系统”。

中国国家科技部从1990年开始连续支持“农业智能应用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数字农业”渐成气候,已研制出棉花、水稻、芒果等多种作物的生育全程调控和农事管理专家系统,以及鱼病防治和苹果生产管理专家系统。“十五”期间,国家科技部等部门继续加大对以“数字农业”为主要内容的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以“精准农业”、“虚拟农业”、“智能农业”和“网络农业”等内容为切入点,组织实施“数字农业科技行动”。通过该行动的实施,突破一批“数字农业”的关键技术,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开发国家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研究开发一批实用性强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初步构建我国“数字农业”的技术框架,从而加速了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

2003年,科技部“863计划”在生物与现代领域启动实施了“数字农业技术研究示范”重大专项。这些专项以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研制一批数字农业产品、开发数字农业技术平台、集成示范应用为目标,构建我国“数字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及示范应用体系。在农田信息自动采集、农田植物生长模拟与数字化设计、稻麦品质遥感检测、数字化种植技术平台构建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863计划”智能计算机主题连续支持“农业智能应用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已研制出棉花、水稻、芒果等多种作物的生育全程调控和农事管理专家系统,以及鱼病防治、苹果生产管理专家系统。由农软开发的农牧场管理系统、育种分析系统和目前尚待完善的实验室数据分析系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已在部分科研管理部门和现代化农牧场推广使用。现在,国内研制的多媒体小麦管理系统(WMS)和棉花生产管理系统(COTMAS)都可以应用于生产。我国与世界各国一样,畜牧业信息建设与利用也是从单机到网络的一个发展过程。在单机应用方面,主要用于生产管理和决策应用。我国畜牧业充分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资源优势,走畜牧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道路。

3我国农牧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有:农民素质不高、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正常的信息需求;网络成本较高,阻碍了信息化的普及;农业信息化基础工作水平低;信息技术实用性差,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还没有完成,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缺乏。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建立在网络化的基础上。我国的农牧业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虽然对我国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建设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我国畜牧业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畜牧信息资源缺乏,尤其是能提供给用户的有效资源严重不足;畜牧信息技术成果应用程度低,严重阻碍了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这也正是当前实施畜牧业信息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在畜牧业生产部门及基层畜牧场,由于受地域的限制和传统畜牧业的束缚,信息技术的普及远远不能同其他行业相比,从事畜牧行业的人员平均素质也远低于其他行业部门,尤其是基层的管理人员及边远的农牧场,其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

笔者认为,我国农牧业信息化发展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依然是农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立与完善及完全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4我国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1)网络化。信息技术发展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相互融合的高新技术。

2)智能化。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发展进步很快,在农业上的应用也将得到长足的进展。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和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是其中最突出的表现。

3)数字化。数字化内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原来的模拟信号被转换成数字信号,实现了在计算机网络上的高保真和快速传播,可以制成数字视频和音频信号在网络上传递,实现远程教育等;二是表现在科学计算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上。

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突破一批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开发国家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立数字农业应用服务系统,通过系统集成和应用示范,逐步建立我国数字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在统一的技术标准下,对数字农业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开发,通过系统集成构建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初步形成我国数字农业技术框架。在我国不同生态经济类型和不同农业生产管理类型地区,对数字农业技术进行集成应用示范,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促进当地农业信息化的跨越发展,加速农业生产由传统、粗放、经验型向智能、精准和数字化方向的转变,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通过该行动的实施,突破一批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开发国家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研究开发一批实用性强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初步构建我国数字农业的技术框架,加速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并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精确化、远程化、自动化和虚拟化。

我国的畜牧业发展已经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建设集约化、专业化和优质高效的现代畜牧业已经成为必然。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及通讯技术,把畜牧信息及时与准确地传达到用户手中,实现畜牧生产、管理和畜产品营销网络化,加速传统畜牧业的改造和升级,大幅度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改变传统的畜牧业模式,使农民依靠信息引导进入市场、组织生产,走畜牧业现代化和信息化之路;加强对畜牧信息化工作的宣传,提高人们的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积极促进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当前,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融合所衍生的“精准农业\"、“虚拟农业\"、“智能农业\"和“网络农业\"等均是数字农业的不同侧面,成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方向。

笔者认为,我国农牧业信息化应逐步实现农牧业生产的操作的全面自动化以及完全智能化,并最终进入网络化农牧业。

5我国农牧业信息化的作用

农业信息化、智能化、精确化与数字化将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结果,必将大大推动农业信息化,推动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方向发展。

作为21世纪农业的重要标志,发展数字农业及相关技术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必然选择的支撑技术,因此将数字农业确立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平台,符合时展的需要。数字农业展现了美好的前景,它将极大解放农业生产力,改变农业作业方式,实现农业生产质的飞跃。先进的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技术将有效地克服农业生产的分散化和小型化的行业弱势。

强大的计算能力、智能化技术和软件技术,使农业生产中极其复杂和多变的生产要素定量化、规范化和集成化,改善了时空变化大和经验性强的弱点。将信息技术与航空航天遥感技术(RS)、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A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相结合,加强了对影响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生产条件、气象、生物灾变和生产状况的宏观监测与预警预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可控性、稳定性和精确性,并能对农业生产过程实行科学与有效的宏观管理。信息自动化技术使现代的养殖业有了根本性的改变,是形成统一标准化饲养的一种优化养殖方式。它有利于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有利于解决人畜混居、相互交叉感染问题;有利于减少与外界接触,减少传染病的预防发生;有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有利于改善畜禽养殖环境和生产性能的发挥;有利于提高畜禽的品质;有利于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畜禽生产的宏观管理和相互之间的协调,从而促进畜禽业迅速发展,提高养殖者的经济效益。同时,利用计算机控制实现自动补料、补水和补光等作业,节约劳动力。另外,通过多媒体模拟,可以在最适宜时期扩大生产,在市场行情最佳时销售,从而获得最大利润。

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加速农村现代化进程,促进农业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和高效益化;通过计算机对来自于农业生产系统中的信息进行及时采集和处理,根据处理结果迅速地去控制系统中的某些设备、装置或环境,从而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自动检测、记录、统计、监视、报警和自动启停等,实现农业自动化生产和对自然环境的实时监测。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得以改造,农业生产效率将大幅度提高,生产成本下降;加快新品种选育,提高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止水平,减少损失,增加产出,获得更大的效益,这将提高人类对自然的认知能力,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利用水、土、气等自然资源,减少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科学指导农业生产管理,增加农副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科学化管理,提高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决策水平,最大限度避免自然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

第8篇: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建设 云计算 应用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TP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5-0275-01

在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全国兴起了现代农业和农业信息化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农业=装备农业+信息农业,农业信息化建设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是农业实现跨跃式发展的需求。当前,第三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国内已兴起,物联网技术、3S技术等开始在经济发达地区农业生产管理上开始试点应用,农业信息量越来越大,原来的数据存储方式和信息平台已不适应大数据共享和服务共享,都急待一种新的农业信息化模式出现,而这种模式就是“云计算”,这在其它行业已经有了成功经验,可以说,加快构建一朵“农业云”对农业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云计算在农业信息化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优势

云计算是一种商业计算模型,它将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结构构成的资源池上,使用户能够按需获取计算力、存储空间和信息服务。云计算具有共享基础设施、节省投资、使用简便等特点,更适合在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的地区使用。使用云计算更有利于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适应农业信息系统建设的需求,便于农业信息化用户的推广和使用。

(一)云服务节省农业信息平台建设基础设施投资,简化平台建设工作

可以利用云计算“云基础设施即服务”的特点,在系统供应商提供的计算、存储、网络和单机操作系统等基础资源之上开发运行各种软件(包括客户操作系统和应用业务),大大节省建设各类农业信息平台的基础设施投资。还可以利用云计算的“云平台即服务”的特点,在云平台供应商提供的业务软件开发环境、运行环境下创建各种农业信息系统的业务应用,而且可以直接在云平台的运行环境中运营各项业务。这可以降低农业信息平台或农业信息系统建设的技术复杂程度,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开发技术人员的工作量,可以简化农业信息平台建设过程。

(二)云服务利于农业信息资源整合

我国分散的农业生产方式决定了农业信息资源分散,收集成本较高,整合困难。就信息服务领域而言,作为一种共享的基础架构,云计算可以很方便地整合各类信息资源。云存储让用户可以使用包括手机在内的多种终端通过Internet随时访问自己的数据,建立属于自己的信息中心,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随时连接互联网来查看信息,而不用关心存储器的问题,低成本的云存储可以降低高昂的数据汇总成本,拓宽了信息服务广度,降低了信息化的门槛,提升了信息服务效益。

(三)云计算服务适合农村终端用户的特点

1.云计算降低了信息化技术在农村使用的技术门槛

云计算对终端用户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很低。普通用户可以采用多种设备访问云端,可以是电脑也可以是手机等移动终端,只要能连网络、有一个浏览器,不用安装种类繁多的应用软件,不用关心数据的存储位置,不用关心数据的安全,不用关心所需的应用程序是否需要升级,甚至不用安装杀毒软件和防火墙就能满足日常的需要。这一切工作都是由云计算中心负责完成的,云团队里有专业的组织和专业的人员为用户提供专业的服务。农民用户只需选择自己喜欢的云计算服务商,购买自己所需的服务并为之付费。

2.云计算服务的付费方式和对终端的要求低降低了费用门槛

云用户按使用的量计费,就是根据用户实际使用的时间和具体的流量来计费,有别于以前的峰值计费和包月包年制,在计费方式上走向精细化,较低的收费使农村用户更容易接受。用户甚至不用购买电脑,用手机终端即可以登录云端,降低了费用门槛。这一特点对农村用户来说,扫除了使用障碍,便于各种农业信息平台的推广应用。

3.云计算增强了用户体验,服务界面统一,容易被农村用户接受

云计算时代数据资源、管理资源充分整合,在互联网上以服务的方式,提供给用户,可以实时互动响应,虽然云里有若干台计算机在运行,但对云外的用户来说他只看到一个统一的服务界面,方便农民用户使用,增强了用户体验感。积极的用户体验会提升农民对企业和机构的信任,培育忠诚度,提高农民用户的满意度。

4.云计算的主动推送式信息服务

信息主动推送服务的目的是根据信息用户需求,将最佳适合度的信息在恰当的时间主动传递给恰当的人,把以往的“人找信息”变成“信息找人”。进入云计算时代,推送服务在原来基础上有了发展,具备了针对性、动态性和时效性的特点,可以根据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及时将信息进行推送处理,便于农业管理机构向农民传送信息。

二、云计算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与实践

(一)为农业科研创新提供资源基础

当前主要是利用资源导航、数据仓库以及整合中间件的方法来促进信息资源共享,这些方法多是对结构化、半结构化及非结构化等数据源信息的集中存储和检索来提供服务。而农业信息资源越来越呈现出数据量大、分布分散、异构多样等特点,一般方法不适合应用。云计算具有超强的分布式并行计算能力,能在异构环境中针对海量资源进行大规模并行运算,使得大范围异构环境资源的共享及深化应用成为可能,为农业进行创新性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及资料资源基础。

(二)便于农业用户操作使用

一些应用服务系统要求安装相应的客户端才可以享受服务。但基层农民用户信息化知识水平有限,繁琐的下载和安装操作将消减他们的应用积极性。利用云计算技术,可将有关资源和系统存储在云端,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浏览器键入URL等简易方式,直接获得云中相关信息或服务,十分简单便捷。

(三)适合面向农村推广应用

当前农业信息资源极大丰富的同时,机房存储设备、运维等系列投入成本也不断增加。而我国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高额建设成本势必影响农业科技服务创新的动力和发展积极性。云计算能对已有服务器虚拟化以及空间状态资源高效调度调配,商家还提供硬件配置和资源更新等IT服务,用户只需通过已有的设备(如移动终端等)获取云端所需的信息、知识、应用即可。它且具有可伸缩、分布式的基础资源扩充能力,大大降低了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农村应用推广可行性高。

(四)基于云计算的农业应用实践

第9篇: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农业科技 信息网络 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TN948.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4)02-0230-01

从工业化社会走向信息化社会,从农业现代化走向农业信息化,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农业发展的里程碑。发达国家正在力图保持当代农业信息科学技术的领先地位,发展中国家也力图在若干重要领域占领农业信息科学技术的前沿,中国已经意识到农业信息化对于中国的发展是一次历史的机遇。本研究阐述了当前我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体系的发展现状,提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明确发展的目标和内容,为加快福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信息化平台。

1 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的发展概述

1.1 农业科技信息系统建设的项目背景

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充分发挥信息的先导作用,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资源禀赋千差万别,再加上历史和现行政策诸多方面的原因,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极为不平衡。大致来说,沿海发达地区、中部农耕地区、西部山区、北部牧区等各农村地域的发展是很不一样的;大中城市周边、交通干线沿线、平原地区、山区等各种经济区位上的农村也不一样;汉族地区、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情况也很大不一样。比如苏南、苏中、苏北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自南由中而北逐步走低。南北差距很大、梯度之间层次明显,是江苏农村经济发展的鲜明特征。而在人口资源方面却是与经济的发展规模、发展水平由南向北递减相反,苏南、苏中、苏北人口资源区域特征却是由南向北递增。总体上看,苏南农村非农产业迅猛发展,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农业在整个农村经济中的份额越来越小,但是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苏中农村非农产业有了较快发展,农业在整个农村经济中还具有一定的份额,农业发展水平较高。苏北农业在整个农村经济中还占有较大的份额,非农产业亟待进一步发展。

1.2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领域的应用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比前几年,当前的中国各大重点农村区域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不管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都在不断的提高。近年来,农村人民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扶持下新建了许多的水利工程,解决了许多村民的吃水问题;同时,投入资金发展特点作物种植,且收效明显;再则,养殖业在当前的农村区域发展前景也十分可观,很多地区都在政府的带领下形成规模化养殖,从而更好的应对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除此之外还存在很多其他的收入来源,比如说养羊、养牛、种植魔芋、种植土豆等等,我相信这些产业要是得到相关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一定可以为各大农村区域的经济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的。其中包括苏州、无锡、常州、南京、镇江五市,其农村发展水平领全国省之先,在全国都是著名的发达农村区域地区。它们的特点是非农产业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农业的份额愈来愈小,发展不仅依靠农业的发展,更多的依靠非农产业的推动,不仅依靠农村资源效能的发挥,更多地是引进农村以外的资本、技术的输入,不仅依靠本地资本、技术、劳动力,而且更多的引进外地、外国的资本、技术和劳动力。

2 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发展的策略

2.1 农业科技系统建设内容

在发达国家,一直在致力于把信息化自动控制技术应用于农作物的耕种、施肥、灌溉、防治病虫害、收获的全过程,畜禽水产品等饲养全过程、农产品加工、储藏上,而我国的农业科技信息网建设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农业科学院内部局域网络体系;二是农业科技信息网网站。目前农业耕地总面积数,剔除退耕还林、公路占地、市场开发占地已经不足,比较平整的土地减少。同时,农村的水利、电力、道路、就医、文化教育等基础设施都有待进一步加强。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城市发展很快,农村发展滞后。其原因就是农村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远低于城镇,资金不足,人才稀缺,政府不重视,导致基础设施严重匮乏,交通邮电、农田水利、供水供电、商业服务、园林绿化、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等生产服务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这些方面的薄弱导致了农村发展缓慢、人民生活质量落后、农村经济发展不起来、农村硬件设施欠缺等各种现状。因此,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也是阻碍农村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2.2 农业科技系统建设的总体布局及总体规模

总体布局是:三个结合、两个联动。"三个结合"就是:网络咨询解答与网站科技信息相结合,电话咨询视频诊断与现场服务相结合,专职工作人员与专家顾问相结合。"两个联动"就是:农业科技网络信息平台、科技服务热线与各专业技术部门联动、市镇联动。针对土地问题首先要规范农村土地征用和补偿程序,实行阳光操作,强化措施,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完善征地补偿配套办法,制订科学合理的征用补偿标准,还要加强农村土地征用和土地补偿资金的监管,从严查处违法占地和侵害农民利益的案件。针对人才流失问题就要充分认识农村实用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坚持把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才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不断探索和完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狠抓农村实用人才工作的落实。至于基础建设问题,首先,财政性建设资金要向农村倾斜,发挥城市的带动效应,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其次,要重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还要充分发挥农民和社会各方面的作用,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3 结语

总的来说,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建设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具有安全性、实用性、高集成性等特点。因此,只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我国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系统,才能推广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和成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