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媒体的认识和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数字媒体技术及应用”是计算机系数字媒体、影视动画专业方向至关重要的基础课程,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扎实的数字媒体技术基础理论及其应用,以便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奠定基础。本文就如何开展本课程的教学实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网页制作;动画制作;数字媒体配套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独立学院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生力量,主要培养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与传统专业有所区别,计算机系的数字媒体、影视动画方向主要是强调如何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相应领域,因此增加应用性内容和强化实践性环节尤为重要。
“数字媒体技术及应用”作为数字媒体技术和影视动画专业方向的专业技术基础课,主要研究多媒体(文本、图形/像、动画、音频、视频)信息的数字化原理;研究数字媒体信息的采集、记录、加工、存储、传递、再现标准及协议,以及与此相关的软、硬件实现技术及平台的设计与应用;研究数字媒体综合应用的软件、硬件技术,包括数字化媒体作品的创作平台、工具及其应用等。
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实验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地位,它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而且直接关系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我们特别强调实际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
解决多媒体实际应用问题,以及制作多媒体应用系统,即在实践中理解和丰富理论知识。我系这几年着力在数字媒体基础实验教学中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并制定了明确的教学目的。我们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主讲+配套实验。本文就该课程的数字媒体基础配套实验的方法和内容加以介绍,供大家参考。
1数字媒体基础实验
1.1实验项目和内容提要
根据该课程的教学大纲以及构成多媒体作品的几大构件: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和视频,每个知识点各安排适当的实验,实验的设置要符合循序渐进的特点。希望通过实验更好地引导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验过程中更大限度地激发学习兴趣,寓教于乐,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应用技巧和作品开发能力。实验项目和内容提要如表1所示。
1.2数字媒体基础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1) 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教学实验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并应用于实际。此外,教学实验的实践性、直观性能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促使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多媒体相关基础薄弱,会频频遇到很多专业术语。如果仅通过听课,而不动手、不实践,理解有一定的困难,久而久之,就会丧失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为了在开始阶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需要教师采取各种方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人的心理以及接受新知识循序渐进的特点,数字媒体基础结合理论知识安排配套实验,例如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自己的第一幅动画,从而为学生揭开了在以往看来非常神秘的动画效果的面纱。适当的理论知识配以适当的实验,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使学生学习处于最佳状态。
(3) 突破理论教学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在突破教学难点问题上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如此,学生仍然感触不深,理解困难,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然而在难点部分配合恰当的实验,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让学习亲自动手,亲自体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帮助解决教师难以讲清楚,学生难以听懂的难点部分。
例如讲授图像处理部分的时候,剖析图像文件结构属于难点部分。我们首先通过课堂讲解,让大家从宏观上了解图像文件结构为文件头+图像数据+文件尾。然后使用UtralEdit工具以16进制字节的形式打开图像文件,通过讲解每个字节的含义让学生真正了解图像的文件结构,从而更加清楚图像文件格式之间转换的原理。
(4) 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大部分学生都可以利用Flash、PhotoShop、DreamWeaver或其他多媒体软件制作多媒体素材、动画或网站。欣赏自己的作品是对自己最大的肯定,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下面详细介绍配套实验中的网页制作、实验为例,从实验目标、实验安排、实验要求,以及如何突破实验中的难点。
2网页制作实验
网页的策划和制作实验部分,我们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由网页基本元素的讲解到课堂示范制作网页,从赏析经典网页到自己独立制作网站,逐步全面掌握网站的策划、制作和。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激发自身学习兴趣、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2.1网页制作实验培养的目标
(1)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准备、加工素材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制作静态网页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设计网页、网页布局的能力;
(4) 培养学生设计网站的动手和综合能力。
2.2网页制作实验的安排和要求
见表2所示。
3图像文件结构实验
3.1剖析图像文件结构实验培养的目标
(1)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对以后编写图像处理程序和图像压缩研究有指导意义;
(3) 学会举一反三。
3.2剖析图像文件结构实验的安排和要求
见表3所示。
4动画制作实验
动画制作的实验内容学生非常感兴趣,但同时又感觉动画很神秘。通过实验,不仅可以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动画的制作过程,还可以让学生学会制作自己的数字动画,以及在数字化多媒体作品中更好地运用多媒体动画。本章实验安排如下。
4.1动画制作实验培养的目标
(1) 培养学生使用Morpher工具制作变形动画的能力;
(2) 培养学生使用Flash工具制作动画;
(3) 培养学生独立制作和设计动画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在多媒体作品中运用动画的能力。
4.2动画制作实验的安排和要求
见表4所示。
5结束语
总之,恰当适量的多媒体教学实验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与应用技术,从而培养他们独立地观察、思考、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2002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率先推出了一款“人教电子教材”产品。“人教电子教材”大小与当时中小学生普遍使用的32开教材相近,采用液晶显示,所有教材内容装载在配套的存储卡中。“人教电子教材”从本质上说是一款电纸书,其中以软件方式存在的数字教材是纸制教材内容的数字镜像,从文字到插图都是纸制教材的原样翻版。在今天看来,这款产品虽然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但在十年前它的出现标志着研究者对数字教材发展的信心。
2006年,由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出版了一款名为“清华同方多媒体电子教材”的数字教材。这款数字教材在电脑环境中运行,仍采用了直接扫描纸制教材的简易数字化方式,但在此基础上引入“插图热区”的概念。这款数字教材中的插图本身是一个可点击的热区,可以链接到与插图相关的各种内容。这种模式下,“插图”就从简单的图变成了一个包含图、文等大量内容的资料夹,只需要点击插图,相关内容就会弹出显示。
2008年,人民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了高中教材系列配套光盘。这套配套光盘中包含有与纸制教材配套的数字教材。在这套数字教材中,研发者采用高清的大图取代了原本的低像素小图,插图清晰度放大至原教材插图的16~20倍;同时在一些重要的教学内容中,将原本的单幅插图变为组图。这一设计方式在其后开发和出版的人教学习网和2012年新版义务教育教材教参光盘等产品中的数字教材里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延伸。
2009年,人教希望网络技术公司研发和出版的《英语(新目标)》网络教材,充分考虑到英语教学的特点,将教材中的插图改进成了可点击交互的多媒体形式。在点击人物、对话吐云等插图中的构成元素时,可以播放出对应的语音,实现了数字教材插图的多媒体化和交互化。
201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推出的人教数字校园系统中,内含的数字教材则呈现出完全的多媒体化趋势。在这个系列的数字教材中,几乎所有的插图都进行了复杂的多媒体化改进。原本静态的插图变成了可点播、可交互的动画或视频。笔者从数字教材十多年间的发展中看到:数字教材的插图从单一媒体逐渐转化为多媒体,从对纸制教材插图的简单扫描复制变为深化改编。数字化的插图正沿着信息含量、媒体形态、交互性3个方向不断演进发展。
2从插图到数字插图的特征性变化
如前文所述,在数字教材中,传统插图已经转变成为数字插图。数字插图并不是基础教育数字产品中独有的元素,而是广泛存在于各种电子和数字出版物中。数字插图自身具有虚拟性、综合性、互动性3个主要特点,这3个特点在数字教材插图的演进过程中都有所体现,并且影响着数字教材的教育功能。笔者将从这3个特点切入,分析从传统教材插图到数字教材插图的变化趋势。数字插图的虚拟性首先是对应传统插图的实物性而言的。传统的教材插图需要印制在纸张之上,占据书页中一定的版面。限于版面与成本,传统教材不可能印制所需的一切插图,插图的数量、大小、内容信息含量都受到一定的局限。数字插图具有虚拟性的特点,实物性局限在数字教材中并不存在。数字插图本身以二进制码方式存在于数字载体中,几乎不占据实际的物理空间。对当今任何一种数字载体来说,容纳海量的图片都不是难事。
其次,数字插图在呈现方式上也不是固化的,在近期的一些数字教材产品中,数字插图往往以缩略图或按钮的样式放置在教材显示的页面中,读者点击后才会完整呈现出来。这种“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灵活显示方式更使得数字插图突破了传统教材插图在版式、尺寸、清晰度、分辨率上的限制,最大限度地将完整、清晰的图像展示出来。数字插图的综合性,主要是指数字插图在表现方式上可以综合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较早期的各种数字教材主要采用对纸质教材进行“照相式”的数字化方法,例如对书进行扫描或直接将印刷用的电子胶片转化成电子书。这类数字教材中的插图不具备综合性,仅仅是纸制教材插图的数字翻版。应该看到的是:这种“照相式”的数字化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数字技术的特点,也难以对实际的教、学行为起到改进作用。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人员对数字教材认识的提升,近年来的几种数字教材产品都将对插图进行综合性多媒体加工改编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字化方式。互动性是数字插图的另一个主要特点。数字插图的互动性表现为两个层次,基础的层次是教师或学生与数字教材之间的交互,高级的层次则是在网络环境下师生、生生之间基于数字教材的互动。
在目前已有的各种数字教材产品中,主要以人、书之间的互动性为主,并且这种交互性建立在数字插图已进行综合化的基础上。显然,纯静态的数字插图并没有进行交互的意义。数字插图的交互性绝大部分表现为对图中元素的操作,例如,点击插图中人物的对话可以发声,拖动插图中的图形可以改变画面等。现代教学理念对传统纸制教材提出了额外需求,数字插图的特征性转变正是为满足这些需求而发生的。这些特征性改变会从插图的教学功能上影响学生使用教材时的行为和学习效果。
3数字插图在教学功能上的特点和对学生的影响
数字插图在教学功能上的特点表现为:对学生的认知行为的影响和对学生非认知行为的影响。在认知方面,传统插图具有促进学生认知的作用。有研究成果表明:教材中的插图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记忆和理解。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认知程度可分为知道、理解、探究、运用、评价等几个层次。传统插图能够起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加强记忆(知道层次)和辅助理解(理解层次)。与抽象的文字表述相比,插图能够给学生形象化的知识信息,因此能够促进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这种直观性原则早在380年前就已被教育学者所熟悉。如前文所述,数字插图在图片数量、质量和多媒体化方面有着巨大的变化,这也使之在形象化和直观性方面比传统插图强大得多,进而对学生的记忆和理解的促进作用也变得更强。除了对“知道”和“理解”两个层次具有促进效果外,交互化的数字插图更能够深入地影响到探究、运用、评价等认知层次中,这是传统插图完全无法实现的。例如,学生在数学课中可以直接在交互的数字插图上进行模拟的数学实验操作,以自主探究的方式完成学习目标。而在以往的教学中这种探究根本无法通过教材完成,需要给学生配备额外的探究学具才能够实现。
传统教材插图在非认知方面的教学功能包括:注意功能、导向功能和影响功能。数字插图同样具备这3种教学功能,并且由于数字插图自身的图片品质较高,有交互式或多媒体的呈现方式,因此比传统纸制教材中的插图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容易将教学内容的重点导向数字插图显示的内容,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在非认知方面,数字插图显然具有强化性的作用效果。虽然在非认识方面的影响上,数字插图在注意功能、导向功能、影响功能上都比传统教材插图更强,但这种作用不一定是正面的。一旦数字插图的内容偏离了教学重点,就很容易把学生导偏,并弱化学习重点,降低学习效率。笔者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现在的某些数字教材中已经有了这样的趋势。如果数字教材在设计时片面地强调交互化与多媒体化,而忽视了数字化之后的内容与教材原有内容是否协调统一,就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从以上的分析可知:数字插图在认知方面比较容易起到正面作用,而在非认知方面的影响可正可负。因此,对数字插图进行合理设计和开发的关键集中在它的非认知方面,并不是图片越多、越清晰、越综合、交互越复杂就一定能收到越好的效果。
4对数字教材插图的展望
文章中一直提及的数字插图其实早已脱离了插图本身的概念,而是以一种多媒体化的形态存在的。笔者之所以坚持称之为“数字插图”,是因为它们出现在数字教材中,并且尽管从实际教学效果看确实有所拓展,但其实际作用与教材插图没有本质差异。在最近十年的不断研究中,数字教材的插图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发展。但是应该看到,无论是数字教材还是数字插图,都不是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标。笔者认为:我们现在所能想到的理想学生教材应该是一种全媒体教材(这里的教材不是指狭义的教材,而是指供学生学习使用的各种教学材料),而数字教材仅仅是从纸制教材向全媒体教材发展过程中的过渡。全媒体(omnimedia)是近年来在我国的数字传媒领域开始被逐渐关注和研究的一个新事物,一般指在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快速发展条件下,各种新旧媒介形态,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媒体、手机等,借助文字、图像、动画、音频和视频等各种表现手段,进行深度融合,产生的一种新的、开放的、不断兼容并蓄的媒介传播形态。然而从教育技术的角度看,全媒体教材并不新奇,众所周知的戴尔经验之塔就是一个典型的全媒体教材体系。笔者认为:从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均衡角度看,真正要达到普及“全媒体教材”还需要较长的时间。数字教材则是未来要承担从纸制教材逐渐转到全媒体教材这一过程的最适宜的过渡形态,并且将处于数字课程资源体系的核心位置。
论文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设计;信息传播;传播媒体数字技术
一、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兴起
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对艺术设计领域的变革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成为艺术形式繁荣的发展动力。在整个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医学和人体解剖学的研究,为素描、雕塑提供了重要的创作理论参考;几何与透视学的发展,为绘画提供了符合人体视觉原理的透视理论;颜料化学的进步,为油画家提供了明亮而富有层次的颜色表现空间;光学原理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使印象派画家遵循光学的原理,分析和组织物象的各种关系,同时光学应用的研究还促成了摄影技术的诞生,从而对艺术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切都体现着科技对于艺术的重要推动作用。
进入20世纪以来,科技对艺术的影响变得更加强烈和迅猛,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创造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上世纪80年代初,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成为现代尖端的视觉表现手段和形式,快速迅猛地出现在电视、电影、平面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展示艺术设计和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等大众传播媒介和视觉艺术设计领域之中。计算机图形学的出现,被称为第三次图像革命,其意义甚至大于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的前两次图像革命…。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数字艺术设计”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出现在艺术设计领域,它融合了“艺术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学科。数字媒体艺术是基于数字科技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生的艺术形式,关于新媒体艺术的特点新媒体艺术先驱罗伊·阿斯科特(RoyAscot)说:“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接性与互动性。”从国际学术界和教育界对数字化“设计”的诸多称谓及科学内容的设定来看,数字媒体艺术主要涉及到视觉艺术、人机界面、信息传播、多媒体、数字网络、动画、广告、游戏、虚拟环境,虚拟产品设计等,其主要范畴都在2l世纪数字化“设计”的“数字媒介”囊括之中,由此就可以比较明确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基本内涵和范畴。
进入2l世纪,全球范围内以新媒体、数字影像、CG特效、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内容创作行业已经成为当代知识经济产业的核心产业,在美国、日本其产值超过了传统的汽车工业,而韩国更是将游戏为代表的数字内容产业作为立国之本,并已成为韩国经济成长的新动力。目前全球数字内容还在不断地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扩展,而这个产业也必将成为中国最具发展前途的产业之一。在未来的几年,数字媒体创作人才将是市场需求的热点。有关专家预测,我国将需要20万工业设计师和l5万动画设计师。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环境和人才需求,国内数字艺术设计却是刚刚开始兴起,还未建立完善的新媒体艺术理论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导致了设计产业所真正需要的核心职业设计人才匮乏和新媒体艺术设计在发展过程中诸多问题的产生。
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是对传统的艺术设计的伸展和丰富
新的传播形式和传播媒介的出现,使得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所涉及的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拓展。网络、数字电视、互动媒体、交互游戏、虚拟空间等都成为信息传播的形式和主要介质,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范畴受到突破性的冲击,数字载体的发展极大地延伸了视觉传达的设计形式和内容,在当代数字艺术设计的快速发展情况下,数字媒体艺术的设计理论和美学理论就显得非常薄弱。
新媒体艺术设计理论和美学范畴继承了部分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论体系。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论体系依然可以作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理论基础,在艺术理论基础上有几个方面是共同的:1.首先都要满足功能性的最基本的要求。2.美学的审美理论基础是相同的。3.设计的理论法则、平面视觉创意法则等是近似的.设计和表现的内容是基本共通的。在数字媒体设计过程中满足功能、审美需求,符合美学、设计法则,运用数字媒介所特有的声、光、电以及人机互动的特点来更有效地达到传播信息的目的,可以认为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内涵和特征是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进一步丰富。
当然新媒体艺术设计是时代的产物,它具有时代的先进性,它的表现形式更丰富,信息量更大,更具备科学性、时代性,因此在新媒体设计中还需要创新的传统设计理论体系,必须根据其信息传播的形式、媒介以及传播的复合性、学科的综合性、技术的数字化等特征来完善提高这一新兴学科。
三、目前数字艺术设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数字艺术设计及其产业的迅速发展给国内外视觉艺术设计界带来了很多问题。最突出的就是跨学科人才的知识分离化现象严重,其次是人才需求和教育模式的问题,传统的艺术教育体系在设计人才培养定位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两极分化现象。
以上问题的出现,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在认识新媒体艺术设计和培养数字艺术人才的过程中存在着几个方面的问题而产生的:
首先是认识的问题,数字技术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大致可以归纳三个大的方面:①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②数码新媒体艺术设计(包括网络、多媒体、电子产品、动画、游戏等方面)。③非商业化艺术类数码艺术创作在平面、环境等一些学科方面,数字技术是一种辅助手段,而在广告、新闻等方面它是传媒的载体和形式,或是一种工艺和创作手段。④数字媒体设计是随着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和艺术相结合的新型学科,同其他的艺术学科相比,它具有实用性、时代性、跨学科和复合性的特点。对于新媒体艺术需要有新的思考和理解,如果还保持原有对艺术类理念的认识,它既不符合学科的发展,也不符合市场的需求,因此正确地认识理解和探索新媒体艺术及其相关领域对于数字艺术设计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是人才素质结构的培养问题。数字艺术是一门跨学科、多学科结合的复合型学科,培养和训练既懂得艺术设计规律,又懂得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能操作相关应用和后期制作软件的数字艺术设计人才,已成为当今数字艺术设计产业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课题。数字技术人才和创意人才都是社会急需的,但是需求的比重却有很大的差别,因此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制定培养不同层次的技术人才和创意人才的教育目标。
最后就是培养对象问题。随着普及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到艺术类学科,随之而来就产生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专长的相互矛盾的问题,学生的综合修养和知识结构错位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对于新媒体专业的教学和培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这种现象在艺术类院校表现得尤为突出,可以考虑数字媒体教育不要只限于文科的艺术类学生。
四、根据新媒体艺术的特征来完善人才培养
为了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和新媒体艺术人才的培养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在人才培养院校建立各个学科间的交流和资料的资源共享、学科间的优势互补的教学体系。2.开设学科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学习教学的立体化平台。这样有利于形成循序渐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培养扎实的艺术设计功底和熟练的数字工具操作能力、充分利用各方面有用的信息资源。3.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建设教学资源立体化平台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将传统艺术教育与现代数字技术教育有机融合,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创建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工作室,以及数字人才培养创新工作室。4.同时为培养高层次的教师队伍提供了更好师资环境,更好的保证教学质量。5.加强教学体制在选材阶段就提出相对较高标准,培养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选材将更符合新媒体专业对培养对象知识结构的要求,就更有利于培养出优秀的人才。面对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发挥社会和院校之间的各自优势,可以更好的解决数字艺术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培养出真正适合社会需求的数字艺术人才。当然数字艺术人才培养的完善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既不能只埋头研究教学的建设,也不能只是应付市场的需求。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幼儿教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259-02
当今世界,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孩子,是尤其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网络世界已经是他们熟悉和经常光顾的地方。为此,我们的幼儿教育也必须作出相应的改革,积极运用电脑多媒体组织课堂教学。可以说,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电脑多媒体因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和难以替代的作用而日益显现出来。
一、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当幼儿对所学内容产生深厚的兴趣时,就会调动其强力的学习探索的冲动,吸引他们自觉、自主地学习与探索。当他们兴趣高涨、情感活跃时,常常会表现出高度的注意力和积极的思考、探索精神。信息技术能使教学内容形象化,表现手法多样化,做到视听结合,以全方位、立体式传输信息。这样不仅能调节活动气氛,创设学习情境,还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求知欲。如中班数学《好玩的数字宝宝》,多媒体课件中创设了一个激发幼儿的学习情境,让幼儿置身在探索数学的乐园里。在一个小朋友的房间躺着可爱的不同姿势的数字,让幼儿寻找,接着数字宝宝又躲到了火车上(数字一半身体露出来);然后数字宝宝要和小朋友做游戏(数字宝宝全隐藏起来);最后数字宝宝排队了,缺少其中的一个。在验证小朋友找得是否正确时,运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点击数字,那个数字就会在音乐声中站立起来,跳起舞,在欢快的气氛中,充分刺激幼儿的多种感官,吸引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
二、形象直观的图像,有效提升教学的效果
以往的歌唱教学大多是老师边弹琴边唱歌,幼儿再跟着唱,或者放录音跟着录音机唱,幼儿并不能通过文字符号理解歌词,对于歌词的记忆在很大程度上是机械记忆。有的虽然使用了图片,但图片比较呆板,是平面的,没有动感,幼儿兴趣不浓。而多媒体技术则能以文字、声音、动画三者结合的方式,有效地烘托、渲染了音乐欣赏的氛围,促使幼儿入情、入境。把呆板的歌词内容做成动态画面,形象直观地帮助幼儿通过画面理解歌词内容,使幼儿能快速记忆歌词。例如:在学习歌曲《春天》时,制作了课件:随风飘荡的柳树、小燕子、阳光,一幅美丽的春天。富有动态的画面,帮助幼儿感受和理解歌曲内容。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幼儿能浅易清晰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意义,能结合音乐和画面进行动感的想象,能在歌唱中察觉到情感的流动和旋律的美。
三、恰当简明地演示,巧妙地解决活动的难点
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动态展示,可以形象、生动、具体、直观地把教学的重难点表现出来,还能有效地引导幼儿观察、发现身边的问题,积极地探索和解决问题。例如:科学活动《蚕》,其难点是让幼儿掌握蚕宝宝的生长顺序。通过运用电脑动态、逼真地模拟了蚕宝宝的生长变化,先是在小小的蚕卵――慢慢地,孵成了黑黑的蚕蚁――渐渐地,我长成了胖胖的蚕,然后会吐丝了,结成了白白的蚕茧,最后从蛹变成了蚕蛾。这种抽象概念形象化的方式使幼儿更容易地接受了新的知识。
四、化抽象为形象,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
幼儿的形象思维比较丰富,但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差,他们感兴趣并容易接受的是事物的具体形象,受心智发育的限制,幼儿对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及推理不能接受也不感兴趣。所以在处理教学中的抽象知识及抽象概念时,我们就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把原来较为生疏、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转变为生动形象、易于理解的具体可观的事物,从而使幼儿得到更多的感性经验,为进一步形成概念、掌握知识打好基础。如中班健康《牙齿上的小洞洞》,牙病菌这个词语较难理解,因此为了引导幼儿了解龋齿形成的原因,认识牙病菌,制作了课件“龋齿是怎样形成的”。让幼儿观看小朋友的牙齿上有小洞洞,然后放大画面,在牙齿上有牙病菌,它们在讲述自己是怎么搞破坏,最后小朋友刷牙了,牙病菌是怎么没的这个拟人化的故事情节,帮助孩子很好地认识到小洞洞是牙病菌造成的。将抽象化、概念化的牙病菌逐步转化得形象化、具体化,降低了幼儿学习的坡度,有效地帮助幼儿理解,使幼儿轻松地掌握新知识点,提高了教学效果。
五、精彩画面的展现,发展幼儿思维的空间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设计;信息传播;传播媒体数字技术
一、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兴起
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对艺术设计领域的变革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成为艺术形式繁荣的发展动力。在整个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医学和人体解剖学的研究,为素描、雕塑提供了重要的创作理论参考;几何与透视学的发展,为绘画提供了符合人体视觉原理的透视理论;颜料化学的进步,为油画家提供了明亮而富有层次的颜色表现空间;光学原理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使印象派画家遵循光学的原理,分析和组织物象的各种关系,同时光学应用的研究还促成了摄影技术的诞生,从而对艺术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切都体现着科技对于艺术的重要推动作用。
进入20世纪以来,科技对艺术的影响变得更加强烈和迅猛,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创造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上世纪80年代初,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成为现代尖端的视觉表现手段和形式,快速迅猛地出现在电视、电影、平面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展示艺术设计和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等大众传播媒介和视觉艺术设计领域之中。WWw.133229.cOm计算机图形学的出现,被称为第三次图像革命,其意义甚至大于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的前两次图像革命…。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数字艺术设计”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出现在艺术设计领域,它融合了“艺术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学科。数字媒体艺术是基于数字科技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生的艺术形式,关于新媒体艺术的特点新媒体艺术先驱罗伊·阿斯科特(royascot)说:“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接性与互动性。”从国际学术界和教育界对数字化“设计”的诸多称谓及科学内容的设定来看,数字媒体艺术主要涉及到视觉艺术、人机界面、信息传播、多媒体、数字网络、动画、广告、游戏、虚拟环境,虚拟产品设计等,其主要范畴都在2l世纪数字化“设计”的“数字媒介”囊括之中,由此就可以比较明确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基本内涵和范畴。
进入2l世纪,全球范围内以新媒体、数字影像、cg特效、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内容创作行业已经成为当代知识经济产业的核心产业,在美国、日本其产值超过了传统的汽车工业,而韩国更是将游戏为代表的数字内容产业作为立国之本,并已成为韩国经济成长的新动力。目前全球数字内容还在不断地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扩展,而这个产业也必将成为
三、目前数字艺术设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数字艺术设计及其产业的迅速发展给国内外视觉艺术设计界带来了很多问题。最突出的就是跨学科人才的知识分离化现象严重,其次是人才需求和教育模式的问题,传统的艺术教育体系在设计人才培养定位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两极分化现象。
以上问题的出现,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在认识新媒体艺术设计和培养数字艺术人才的过程中存在着几个方面的问题而产生的:
首先是认识的问题,数字技术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大致可以归纳三个大的方面:①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②数码新媒体艺术设计(包括网络、多媒体、电子产品、动画、游戏等方面)。③非商业化艺术类数码艺术创作在平面、环境等一些学科方面,数字技术是一种辅助手段,而在广告、新闻等方面它是传媒的载体和形式,或是一种工艺和创作手段。④数字媒体设计是随着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和艺术相结合的新型学科,同其他的艺术学科相比,它具有实用性、时代性、跨学科和复合性的特点。对于新媒体艺术需要有新的思考和理解,如果还保持原有对艺术类理念的认识,它既不符合学科的发展,也不符合市场的需求,因此正确地认识理解和探索新媒体艺术及其相关领域对于数字艺术设计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是人才素质结构的培养问题。数字艺术是一门跨学科、多学科结合的复合型学科,培养和训练既懂得艺术设计规律,又懂得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能操作相关应用和后期制作软件的数字艺术设计人才,已成为当今数字艺术设计产业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课题。数字技术人才和创意人才都是社会急需的,但是需求的比重却有很大的差别,因此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制定培养不同层次的技术人才和创意人才的教育目标。
最后就是培养对象问题。随着普及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到艺术类学科,随之而来就产生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专长的相互矛盾的问题,学生的综合修养和知识结构错位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对于新媒体专业的教学和培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这种现象在艺术类院校表现得尤为突出,可以考虑数字媒体教育不要只限于文科的艺术类学生。
四、根据新媒体艺术的特征来完善人才培养
为了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和新媒体艺术人才的培养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在人才培养院校建立各个学科间的交流和资料的资源共享、学科间的优势互补的教学体系。2.开设学科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学习教学的立体化平台。这样有利于形成循序渐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培养扎实的艺术设计功底和熟练的数字工具操作能力、充分利用各方面有用的信息资源。3.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建设教学资源立体化平台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将传统艺术教育与现代数字技术教育有机融合,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创建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工作室,以及数字人才培养创新工作室。4.同时为培养高层次的教师队伍提供了更好师资环境,更好的保证教学质量。5.加强教学体制在选材阶段就提出相对较高标准,培养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选材将更符合新媒体专业对培养对象知识结构的要求,就更有利于培养出优秀的人才。面对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发挥社会和院校之间的各自优势,可以更好的解决数字艺术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培养出真正适合社会需求的数字艺术人才。当然数字艺术人才培养的完善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既不能只埋头研究教学的建设,也不能只是应付市场的需求。
一、承载渐进性:数字化学习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发展特性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对于数字化学习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也要认识到其作为载体的渐进性过程。数字化学习相对于传统语文教学是新事物,在与语文教学整合的过程中也免不了先抵触、再彷徨、最后逐渐接受三个阶段。而在每一阶段,教师的态度决定了数字化学习与语文教学整合的进程。
数字化学习初露端倪时,传统语文教学设施条件的弊端已经显露出来一资金不足,基本设施跟不上,网络信息技术难与其整合,数字化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显得苍白无力;同时,一线教师对其理解与认识处于朦胧状态,甚至懒于学习新的技能,不知如何利用数字化学习平台为课堂教学服务。但所有问题都改变不了数字化学习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必然趋势,而各地蜂拥而起的探索性研究也加快了其整合的进程,促使语文教学的变革逐渐向这个方向发展。这就要求一线教师必须积极接受二者整合的必然性,熟练地将数字化学习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以此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承载双向性:数字化学习与语文教学整合的交互特性
数字化学习之于语文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自由性与灵活性是前所未有的。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基本上是语文教材加粉笔、黑板,凭教师一张嘴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而现在,数字化学习为语文教学变革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它借助网络与多媒体,引入视听教学,有文、有图、有声、有表、有像,通过打开、关闭、拆散、组合、链接等方式,给人一种审美的立体感、形象感和色彩分明感。
同时,数字化学习下的语文课堂体现了强大的包容性。网络兼容了更多的知识,课堂互动,师生随机交流对话,为语文教学提供了“知识的仓库”与灵活自由展示的平台。例如,在进行苏教版课文《祝福》的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化学习平台来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其创作背景、图片资料以及关于主题的一些看法,以“网络阅读”的形式,图文并茂,阅读感悟,发散思维,立体化展现出《祝福》的细节;学生可以借助网络,筛选网络上的有效资源,自由探讨封建礼教给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带来的压迫和毒害。
在数字化学习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进程中,教师还可以考虑如何使语文学习更加方便快捷而又全面。网络信息技术更新换代频繁,数字化学习平台可以生成或兼容“网络图书馆”或“网络知识库”的模式,可以让学生及时查找时文阅读,或查找一些相关资料,玩转数字化学习平台,提高学习时效。同时,数字化学习平台双向交互的特性,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如何让学生反馈和评价,教师可借助网络虚拟空间的评价机制,及时有效地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自,又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做到自主、自觉。
另外,在数字化学习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过程中,师生应该避免其交互性产生的消极作用。一是要避免语文学习的网络知识“海量化”带来的主次不分,杂乱无章,以致分散了学习的注意力。二是要避免数字化学习平台所呈现的直观形象,带给学生感性认识的片面性。三是要避免网络上不健康内容误导学生走入歧途。
三、载体共生性:数字化学习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存在特性
课程改革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标志,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以及互动性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实现这一转变的过程中。数字化学习可以为语文教学提供全新的平台,以更好地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进一步推动语文教学改革。
数字化学习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二者具有一定的共生性。数字化学习必须为师生所接受,促进语文学习的简约高效化,才能让数字化学习在语文教学的阵地上一展身手;而且,数字化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能让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利用数字化教学平台营造生动、形象、直观、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更多学生主动参与,寓教于乐,更展现出新课程与网络信息技术的魅力。
如在《荷塘月色》一文的课堂教学中,在飘缈轻柔的音乐和文情并茂的朗诵中,学生眼前浮现出一幅幅朦胧素淡、如诗如画的美景:“曲曲折折”的荷塘、“蓊蓊郁郁”的树、“田田”的荷叶、“脉脉”的流水、“静静”的月光、“薄薄”的轻雾……让学生在对课文感知的基础上,与教师一起细细品味作者那在淡淡的喜悦中夹有淡淡的忧愁的复杂心情。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形象地看到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又可以让他们在画与音的感染中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忧愁”的复杂心情。
但课堂若仅停留在这一步,即便一般的多媒体也能将它呈现出来,这还没能充分发挥出数字化学习的强大魅力。在本节课中,令人惊喜的场面出现了――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学生直接利用数字化平台,提出了“在淡淡的喜悦中夹有淡淡的忧愁的复杂心情”的质疑点:“淡淡的喜悦”可以理解,但怎样能体现出那种“淡淡的忧愁”呢?其实,就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教师已经提前准备好了一系列背景材料供学生筛选,以辅助他们理解这一问题。学生利用手中的平板电脑搜索自己需要的材料,并在线与教师和同学交流讨论,最后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一教学过程体现了数字化平台的因人而异、参差共生的特点,弥补了一般课堂不能兼顾各层次学生理解能力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陈柳(1979-),女,湖北丹江口人,武汉工程大学电气信息学院电子学教研室,讲师;戴璐平(1969-),女,湖北武汉人,武汉工程大学电气信息学院电子学教研室,讲师。(湖北 武汉 43007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2-0096-02
一、“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特点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是电类、信息类等专业学生进入本专业时首先开始学习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该课程与后续开设的“微机原理”、“单片机原理”、“EDA技术”等诸多专业课程密切相关,是学生专业素质形成的关键性课程之一,在课程体系设置中有着重要的基础性地位。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积累丰厚、扎实的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近年来,数字电子技术的应用已发展到甚大规模集成电路,随着现代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通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课程内容日趋分化,分析方法更加多样,授课内容愈加复杂,目前课程教学正处在优化、调整、整合的时期,涌现了大量的关于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探索文章。
二、教学改革研究现状
根据CNKI数据库的统计数据,从时间分布来看,近十年来,关于“数字电子技术”教学方面的文章数量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如图1所示。从文献内容上来看,这些对“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和探索有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有侧重实践教学的,也有将理论和实践教学结合的,涉及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手段等各个方面,出现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教学改革尝试。典型的几个研究方向有:研究性教学在数字电子技术中的应用;[1]EDA软件在“数字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2,3]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4,5]“数字电子技术”远程网络教学的设计与教学系统开发;[6]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7]数字电子技术双语教学研究;[8]其他,如案例教学、[9]国内外教学比较等。[10]
三、“数字电子技术”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在武汉工程大学电子学教研室教学组教师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积累多年教学经验,结合对教学理论和教学过程的体会,对电类本科“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做出以下几点探讨。
1.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以“三基”为核心,重视知识的体系化教学
(1)强调“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思想”的“三基”核心,“以不变应万变”的学习思路。由于电子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数字电子电路的构成方式从早期的以逻辑门、触发器为基础,发展到现在以集成电路为基础,其常用分析和设计手段从早期的逻辑表达式、卡诺图等,发展到现在以EDA计算机辅助技术为主流,数字电子技术的知识体系也日益庞大。因此,目前我国高校的“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更严谨一点来说应该称为“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从根本来说讲的是数字电子电路在分析、设计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思想。所以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同时让学生知道,电路的具体形式是变化无穷的,但是分析和设计电路所用到的“三基”是始终不变的,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千头万绪的知识点中找到最重要的部分,把精华牢牢掌握。
(2)重视知识的体系化教学。“数字电子技术”的知识点很多,学生在初学时往往很难抓住主线,搞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容易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特别重视知识的体系化教学。这种体系化教学的实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在绪论课上,通过对学科发展历史和应用领域的介绍,把教材上的各个章节所讲的内容和作用简略说明一下,使学生在学习具体知识点之前,了解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过程、知识构成体系和各种有趣有价值的应用,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在各个章节讲解过程中,特别是每一章起始和结束时,注意承上启下,将章节内和章节间的内容串联起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的“点、线、面”。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2.在教学设计上,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引入问题导向型教学,增强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问题导向教学与传统的“知识讲授型”教学不同,强调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通过一定的方式来提出问题,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两个关键环节则由教师引导学生来完成。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入问题的教学环节,可通过设计实例导入法、设疑导入法、示错法等方式导入需要讲解的问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和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问题,通过查阅资料、思考、讨论等方式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之后再结合知识讲解,让学生对相关知识点做到系统化的理解。
例如,在讲述时序逻辑电路设计之前,教师可先在大屏幕上演示知识竞赛抢答现场的录像。然后请学生思考,这种多路抢答电路是如何实现的,需要那几个部分,利用这种生活中熟悉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思考、分析讨论来逐步完成电路的架构和设计。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习的效果大幅提高。
问题导向型的教学模式提倡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动手,并且鼓励学生把学习过程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都有帮助。
3.在教学媒体的运用上,善于运用多媒体和传统教学方式的结合,恰当运用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资源
在“数字电子技术”教学中,单纯的传统黑板板书+口头讲解的教学方式有其固有的不足。例如绘制大量图表费时费力、显示内容不变缩放、不利于教学中知识点的前后对比和复习引用、抽象的原理和具体的电路或元器件不易演示等等。此时,多媒体辅助教学就体现出了很大的优势。这里所说的“多媒体”不仅指用电脑PPT课件讲解,还有图片、动画、视频、音频演示、EDA仿真软件的直观演示等等。PPT课件的精心设计,结合各种其他媒体的演示,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针对学生学完了电子技术仍然不认识电子元器件的问题,教师可以将大量各种规格、型号的电子元器件实物图显示给学生,介绍典型器件的结构、功能、应用、当前市场价格等等。多媒体教学不仅方便快速,信息量大,而且会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能看到所学课程与市场、实践应用的关联,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大大提高。再如,在讲解编码器74LS148时,教师可以在Multism或Proteus软件界面上直观地演示输入信号和输出代码之间的关系并译码为字符显示出来,甚至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改变电路输入,查看电路输出的变化。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芯片的功能,另一方面可以给学生更接近实验环境的演示效果,使学生在后续的实践环节能迅速上手。
实践证明,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中引入多媒体工具能使教学内容形式丰富、灵活,课堂信息量大,有利于解决“学时短、内容多”的矛盾。但同时也要看到单纯依赖多媒体或多媒体使用不当所带来的问题,例如讲课速度太快,学生跟不上,或者讲课沦为用PPT演示文字和图表的单调过程等等。因此,多媒体在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应以人为核心,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地实现,适时合理地选取,扬长避短才是使用好多媒体的关键。例如,一些公式推导或者波形图的绘画,不便用动画分步骤一步步演示的,还是应该使用黑板板书来完成。
在计算机和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要不断学习,跟上潮流,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资源,改善教学效果,增强与学生的课内外交流。例如,本校为“数字电子技术”校级精品课程建立了网站,在电子学教学组老师的不断建设与完善下,成为学生课外学习的有效平台。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使用Email、QQ等工具,将课堂课件与学生共享,并开辟了课外答疑和讨论的渠道,受到学生的普遍好评。除此之外,论坛、博客、微博等也是非常有效的知识共享与交流的手段。
4.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注重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对于电类和近电类本科专业学生,许多高校的电子技术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分开进行的。本校与“数字电子技术”有关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电子技术实验”(数字部分)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两门单独设课的课程。但是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有学生反映,理论教学太枯燥,难学懂;实验课机械地完成,搞不清原理。这种情况主要是理论与实践脱节造成的。实际上,“数字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若能结合具体实验案例,则能给予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进而通过理论学习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环节中,验证理论,又可促使学生真正理解理论知识,进一步深化理论。
因此,在课堂教学内容的把握上,在强化基本理论的同时,应突出知识的应用,减少对中、小规模器件内部电路的分析,着重对外部逻辑功能的描述、分析和应用,并且把查阅器件手册和阅读技术资料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同时在课堂上应注意和实验课的衔接,适当讲解实验课的理论原理,然后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体会理论知识,让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
除了传统习题,适当布置课外实践和仿真作业,鼓励学生进行课外电子小制作,积极参与电子设计相关竞赛,增加动手能力锻炼机会,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参考文献:
[1]任希,侯建军,李赵红,等.研究性教学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中的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4):28-29.
[2]戴丽萍.EDA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高教论坛,2006,(6):92-93.
[3]张钰玲,甘昕艳.Proteus仿真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6):530-532.
[4]陈柳,周伟.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电子技术基础》课堂教学[J].高师理科学刊,2008,(2):74.
[5]江捷.运用多媒体技术深化《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手段的改革[J].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6,(S1):87-89.
[6]王蕊.高校《数字电子技术》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
[7]郭玉华,庞学民,岳彩青.“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2,(14):69-70,72.
[8]张朝晖.“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双语教学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3):106-109.
多媒体技术 初中物理 课堂教学 有效应用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欲
初中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以及理论为主题的学科,很多物理知识都是通过实验来验证的,在实验中学生通过观察以及认识进行全面的学习,同时通过实验来概括以及总结。但是在课堂传授知识靠学生的观察非常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因为初中物理知识非常的抽象。如物理知识中的一些关于分子运动及原子结构的知识,大气压强的知识,电场、磁场,光波、声波等,因为这些物质不能直白地接触到,所以学生单一地靠教师的讲解基本上很难明白。学生因为很难理解,会慢慢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巧妙地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这些比较抽象的知识的时候能看到知识的真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展示这些接受比较困难的知识点,这样就能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效果,明白了物理教师所讲的东西,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对物理知识的学习。
二、在物理教学中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
多媒体技术把图、文、音、视、动、色综合为一体,进行高效率多状态多角度开发利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结合数字化多媒体优势,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焕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和兴趣,变抽象为直观,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特别是对像海波的熔化、电磁波的产生一类的实验很难完成而且效果不是很好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技术有效弥补了教学手段单一的不足。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信息的多媒体化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直观生动地展示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学得主动,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在信息技术教育环境下,数字化实验系统当作为教师教学的一种手段,可以将以前做不了做不好的实验拿到讲台上,通过具体实验现象和量化的实验结果来帮助学生对一些复杂的物理规律进行理解和学习。当作为学生的探究工具时,要注重认知深度的拓展,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感悟和体验。将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图、声、像兼具的动态教材,教学内容范围的扩大,更新速度的加快,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养成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产生创新的灵感,进而提出独特的观点和见解。
三、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科学,许多知识的传播必须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基础,传统的物理演示仅限于实验演示和模型,并且有时间、空间限制,利用电教手段,可使物理课堂演示得到补充、深化、扩展、提高演示效果,优化课堂教学。许多物理实验:如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利用温度计演示蒸发吸热等实验改在幻灯投影台上做,投影到大屏幕上,效果明显,实验现象一目了然,学生印象十分深刻。物理实验中有的实验时间过长,受课堂时间限制无法在课堂教学中演示,如固体分子的扩散,若利用电视录像特技处理,能使这些“马拉松式”的实验在短时间内完成,而且清楚直观,不但节省了大量时间,而且提高了实验演示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浓缩了课堂节奏。
1.如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运动的实验,由于演示实验中电流比较小,磁场也比较弱,导致通电导体受力不是很大,又由于摩擦力、重力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通电导体根本动不起来,也就无从研究导体运动方向与磁场方向、电流方向之间的关系,既耽误了教学时间,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达不到理想的实验效果。如果通过教师的一些努力把实验以课件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只需轻点几下鼠标,实验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完成,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验证自己对实验的判断,增强学习的信心,既节省了时间,又可以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如果方便,还可以显示总结出来的规律,省去了板书的烦恼,相信学生也会十分的满意。
2.在实验过程中去体验成功的快乐,失败的教训,去体验一种物理的思想,体验作为科学家的成功与喜悦,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实践过程本身蕴涵了无限的信息,甚至学生可以从过程中体会到做人的道理,虚拟的东西很难取而代之。但是,对于某些存在一定困难的物理实验(如缺乏实验器材、实验效果不明显或存在一定危险等)把多媒体技术与物理实验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创造出最佳的学习效果。例如,静电演示实验一般效果不好,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因为验电器灵敏度低,二是如果静电电压过高,通常情况下的绝缘体会变成导体,反之,静电电压过低,电荷则会很快的“漏掉”。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学生对静电现象观察不清,对知识理解不是十分透彻,容易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如运用多媒体技术结合验电器演示,就会克服上述不利因素的影响,让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运动起来,取得灵敏度高、可见度大的效果,从而使难以演示的静电实验获得成功。
关键词:数字化教学资源高中音乐
一、促进作用分析
(一)作用
基于高中音乐教学角度分析,整合、利用数字化资源,不仅能够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同时利于师生全面发展,是现代音乐教学必不可少的。其作用主要为以下几方面:一是音乐教学资料更加丰富,尤其是音响资料。教师可择优音响资料展开教学,使其更符合教案需要,从而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二是备课余地逐渐增多。素质教育要求高中音乐教学应带动学生全面发展,对此,满足听觉需求是相对局限的,还需借助辅助教学设备,如多媒体技术等,借助视频、图片、声音等载体,让学生直观理解音乐教学知识,营造教学氛围的同时,突显音乐表现力、感染力,以集中学生注意力,勾起其学习欲望。为确保教学效果,还需加强教材、课件等信息的审核,多寻求网络教学资料以及音响与视频文件等,结合教案与学生个体差异,进行针对性的调整,确保教学难点有效解决,教学重点更加突出。三是缩减课堂教学时间,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音乐教学空间、容量不断拓展,也可以重复讲解教学内容。学生对于音乐特征、演奏技巧精准化掌握,可感悟更多的音乐文化魅力。四是与传统教学方式契合度高,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快。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密切配合,尤其是音乐教学,需要师生共同探索奥秘,以实现优势互补、规律性结论。课堂教学中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利用,实现了资源与教学方式的综合,对教学方式创新有着积极促进作用,但不能一味的追求资源渗透,还需适当的提问、引导与评价,做好学生思维、欣赏等综合能力的重要导向。教师应当不断突出主导作用,而学生应不断突出主体地位,师生间的有效交流,是数字化资源不可替代以及资源高效利用的有效辅助手段,对音乐教学现代化发展有现实意义[1]。
(二)价值
如下所示,一是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教学资源高效整合,多元教学要素的合理应用,助推了音乐教学的发展。二是学生通过数字化资源,对音乐本质特征有了全面化、清晰化认识。声情并茂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能够达到艺术育人的效果。学生可了解更多的音乐作品背后故事以及作者创作情感与思想等,学生内心世界渲染更加强烈。各种大师作品的观赏与认识,对学生艺术修养提升有着积极促进作用。三是教育观念出现变化。作为信息时展产物,现代高中音乐教学,俨然离不开了数字化资源的支持。教师利用数字化资源教学的意识越发强烈,学生在感受艺术愉悦的同时,使得音乐教学成效显著提高[2]。
二、数字化教学实现条件
(一)教材
新课标的出现,要求音乐教材应注重与多媒体技术结合。按照新课标的指导,结合教学现状,应当重新组建、编制教学导学案,实现问题具体化、知识引导化。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以及图像、声音等网络教学资源,实现教材与时俱进。如在欣赏课教学中,应当有音响资料、教学图像等,实现听与讲相互协调,从而快速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网络教学材料,如曲式结构、节奏等方面的知识,弥补课本理论知识的不足,让学生更加透彻掌握音乐理论知识。教材编入曲目相对严谨,偏向于经典音乐,流行与通俗音乐微乎其微,对此,教师应当合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对通俗、流行音乐的涉及度,满足学生求知需要,带动学生全面发展。
(二)课件
教学课件不仅需要与教材配套,同时还需要提高其多媒体化。作为音乐教师,应具备媒体课件,如音像出版社的教学课件,不仅内容完善,同时声情并茂,操作便利效果显著,以满足教学需要。
(三)教师
教师是学生获取书本知识的重要桥梁,也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主导者。音乐教师的艺术修养、业务水平、教育观念以及多媒体运用技能、数字化资源整合成效,将直接影响教学成效。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优良教学素质,还需具有教学创新意识,无论是教学理念的创新,或是教学模式的创新,以轻松应对岗位工作,确保课程教学效果。尤其是在新课改背景下,应加强对音乐教师的培训,要求其明确掌握新教材内容,能够根据教学活动目标、教学方向等,灵活利用多样教学方法,以夯实高效音乐课堂教学基础[3]。
(四)硬件
高校应加强音乐教室建设,配置完善的音响、麦克风、投影仪、电脑等媒体设施,最大化程度提高媒体教学设施利用率与实用性,提高学生理论实践综合能力的同时,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五)环境
多媒体教学的现代化、信息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教师单方面能够实现的,与大环境助推有直接关系。借助信息化,在实践中摸索适用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课件与教学评价等,以不断优化教学模式。教师间应加强沟通交流,多借鉴有效教学经验,实现优势互补与取长补短,积极营造和谐与信息化的教学氛围,促使音乐教学资源合理利用,以及教学的稳中求进。
三、具体实践
(一)音乐鉴赏课
鉴赏课占据音乐课程较大比重,仅凭借教师的教学经验、音乐知识积累难以达到理想教学效果,还需注重数字化资源的合理利用,以突显音乐感染力、表现力,让学生自发并主动的学习与练习。音乐鉴赏课上,离不开教学课件的展示,带动学生学习欲望的同时,自然带入与拓展教学内容,让学生具体化、直观化的理解教学内容。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与理解能力,以实现多媒体教学的针对性展开。如在《五十六朵芬芳的花》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听赏《辽阔的草原》,识别蒙古音乐风格与作品特征,了解音乐作品是如何借助调式、旋律与节奏等要素表达的民族风格,以明确民族风格特征的形成要素。由于音乐风格特征分析难度大,教师需在课前向学生推荐《天堂》等蒙古族音乐、《天路》等藏族音乐、《阿里郎》等朝鲜族音乐、《青春舞曲》等维吾尔族音乐,让学生根据音乐的情绪、节奏与曲调等,去了解、识别蒙古族音乐的粗犷、质朴、自由宽广的音乐风格。课上利用《爱我中华》歌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借助多媒体图片、声音与文字等,展示各个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生活风俗、地理环境与宗教信仰等,让学生将其生活差异与民族音乐相匹配,以更好地了解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借助音响资料播放《辽阔的草原》,让学生随着歌声进入蒙古包,跟着自由节奏、舒展的旋律,以及对比呼应的曲调,充分感受草原气息。
(二)音乐课堂
数字化资源,在课堂教学的应用,其功能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欲望。二是促使课程教学展开更加顺利与便利。投影仪、电脑等信息化设施的应用,音乐作品展示更加生动、全面,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知识也会更加准确、全面。在音乐课堂上,教师需要通过提问,明确学生学习进展,在其基础上,利用数字化资源,在教学中适当添加研究分析归纳结果,重新整理学科与课程重点,在教学中加强介绍与讲解,可提高学生敏感问题意识以及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以实现有效性、针对性教学。教师应注重学生对数字化教学资源利用建议的反馈,以通过有效互动、沟通,不断增强情感交流,以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