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学理念的改变范文

教学理念的改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理念的改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学理念的改变

第1篇:教学理念的改变范文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独立创新;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1-086-01

一、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理念

在以往的教学中,一直是教材有什么,考试考什么;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一切都是由“我”主宰,学生的思维、行为完全都控制在教师手中,所以学生的问题和思维总在教师的掌握之中,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新课程理念要求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学生参与合作,师生互动,探究创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引导学生自主钻研,鼓励他们求异创新,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不仅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思维活跃了,问题相应就新颖而广泛,教师也会被他们的问题难住了。比如碳纳米管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特殊性能?什么是超导体?它有什么用?它的应用意味着什么?还有生活中的一些“希奇古怪”的问题等等。教师只能与他们一起上网、查资料,一起研究、学习。所以,现在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只能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甚至是他们的同学乃至学生。同学们设计实验,提出方案、实施计划,教师只起到一个参考作用,需要什么仪器、药品都由学生自行确定,不再是以往教师做、学生机械地看。在教学中,这一改变更加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牢牢地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学习方法。

二、由“实施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实施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在教学方式上,教师的身份是把前人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传声器”,而学生是吸收知识的“容器”。

例如,我们在课堂上传统的行为是“我教,你学;我说,你听;我问,你答”,以“教”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其表现是学生为教师服务,而不是教师为学生服务。实施新课改后,教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所起的作用是点拨、指导、促进作用,可以是知识的、方法的,或者仅仅是鼓励的语言,让学生感到自己已有进步和收获,明确差距在哪、需要在哪些方面予以加强。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收益的也不仅仅是学生,而是师生双向交流,双方共同收益。

三、教学方式的改变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既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更是一种教学方式的变革,师生在交流合作中将实现成果共享。新的教学方式能使每一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感受到知识的价值。学生不仅探究到了书本上的知识,也探究了与人相关的空气、西红柿、黄瓜、饮用水、饮料、洗发水、护发素等的酸碱性,了解了厨房用的洗涤剂和卫生间用的洗涤剂的酸碱性的不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这样能使一节枯燥无味的课变得兴趣盎然。还可以用多媒体或者图片卡片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许多不爱学的和学不会的学生轻松快乐的掌握知识。现在注重学生在知识、能力、研究方法上学到了多少,而不是只注重教而忽略学,这样才能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变,带来最大的收获。

四、学习方式的转变

自主学习是学生高品质的学习,所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就应该自主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原始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因为想做的事情就会有兴趣,就会越做越好,还能使学生开阔视野,自主查阅资料等去解决问题,老师应该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事实证明,很多问题是通过学生们交流讨论得到解决的,这就是新理念中的“自主、交流、合作”。在课堂上让学生讨论提出问题,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可能有很多问题的知识方法是教师所不知道的,在双方的辩论下都能解决。因此自主、探究、合作并不是孤立的,在课堂教学中,三者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自主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创造性,也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志品质;探究学习提供了有效的思维方法:创新思维;合作学习则是学生适应未来全球化人才需求的一种前提保障。

总之,作为一名化学老师,不能不对新课改认真学习和思考,新理念下的教学要改变以往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改变多年来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和工作方式,重塑自我,重构课堂,重建教学,倡导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思考、勤于动手,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训练学生获取新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因此,我强烈地意识到:作为现代的教师,必须努力学习,更新观念,勇于冲破束缚,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愿所有的教育同仁,能用新理念、新方式进行现代教学,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注重过程与方法中树立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并能独立创新的学习意识。

参考文献

第2篇:教学理念的改变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物理;教师;教学观念;转变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137-02

高中物理在整个高中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理科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很受教师和学生的重视。高中物理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使学生有效探究自然科学的有关知识,认识到科学探究的价值和意义,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积极的作用。然而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是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严重影响学生积极性的发挥,课堂教学效率一直不佳,学生难以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得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提升,学生的物理素养难以得到有效提高。新课改明确提出,教师要积极地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名高中教师,要积极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转变教学观念,以促进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发展。

一、传统的教学观念及其对于学生的负面影响

在新课改之前,教师基本都持有这种教学观念,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对于课堂教学有着绝对的领导权和决定权,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传授知识,尽可能多地传授知识是教师追求的目标,而作为学生就要努力配合教师,把教师传授的知识都识记下来,并能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以保证在考试中能够考出理想成绩。这种教学观念在很长时间内发挥着重大作用,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依据,同时培养的知识性人才也能有效应对应试教育,这是应试教育下的必然结果。但随着形式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社会上更多地需要的是会学习、会合作、会创新的复合人才。因此,应试教育下培养的人才已经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它忽视了学生整体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学生价值观念的培养,在学生进入社会后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他们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甚至成为社会的负担。因此,我国教育迫切需要改革,就高中物理教学而言,如果教师还是只重视物理知识的传播,不断地给学生讲解物理基本定理、公式和概念,不断使学生进行物理现象的研究,对过程方法的探究,对数据的分析研究,学生还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就很难养成独立思考、独立探究的习惯,学生的未来发展令人担忧。

二、新的教学观念以及其积极作用

在新形势下,我国的教育主管部门已经认识到传统教学理念在教育中的制约作用,并实施了新的教育改革,提出在中国要实施素质教育的改革方案,素质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作用,但应试教育的影响极大,短时间内教育思想、教学模式很难得到彻底改革。针对这种情境,我国又推行了新课改。新课改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思想,改革教育理念,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开展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使教育更适应形势的发展,使学生得到全面的提升。就物理教学而言,如果教师可以积极转变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就可以使学生在丰富物理知识、提高解题能力的同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得到发展,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各种能力得到培养,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物理素养的提升,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三、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师如何转变教学观念

1.课堂角色的转变。新课改下,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要表现在课堂角色的转变上。物理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积极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性教育,而不是简单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独立思考。对于一些物理现象、公式推导以及实验构建等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或者是与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解决,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质疑,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能在第一时间解答,也不能指责学生,要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教师这样积极地进行角色转变,才能更好地服务学生,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2.教学方式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一面黑板,这种教学方式使得教学内容枯燥,形式单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新课改要求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因此,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式,积极探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热情,能够促进学生有效发展的教学方式。比如在物理教学中,教师首先通过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研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或者是合作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能够有效探究答案,并能够得到验证,这样,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能得到有效提升,更能突出学生自主能力和合作能力,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

3.教学联系生活。物理知识与生活内容紧密相连,新课改也提出物理教学有效地联系生活,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有一种观念,教学内容尽量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降低学习难度,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比如,在教学电学有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灯管与学校其他教室的灯管等,通过观察使学生对串并联有一个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深入学习电学的相关理论。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简单的实验装置,让学生明白串并联电路的工作原理,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道路两旁路灯,使学生能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分析更为复杂的路灯的工作原理。在学生掌握电学知识之后,教师进一步鼓励学生自制简易的串并联电路,通过动手实践,进一步加深对电学的理解。这样,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动手操作,学生可以有效地掌握电学的有关知识,学生的知识在事件中可以得到有效迁移,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学要有一种理念,教学内容尽量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在不断地实践学习中得到有效发展。

总之,新课改已经全面铺开,并向深度拓展,高中物理教学必须适应这样变化,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必须进行重大转变,改变传统的重视知识传授,轻视学生自主学习、忽视学生创新探究的态度。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会学生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真正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会学习、会创新的学生,是具有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原有教学思想,改变教学手段,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韩亚军.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J].新课程(教师),2010,(12).

第3篇:教学理念的改变范文

摘 要:生态心理学目前还没有形成一种统一的范式,把它称为一种取向比把它称为一种学科更为合适,更能反映它内部复杂的现状,也更具包容性。生态心理学是一种强调研究动物(人)-环境交互体的动态交互过程,尤其倾向于研究生态环境中的具有功能意义的心理现象的取向。本文通过分析概念转变研究中蕴含的生态心理学思想,深化对生态心理学研究取向的认识的同时,并进一步推动概念转变研究的生态化取向。

关键词:生态心理学;概念转变

一、引言

生态心理学是二十世纪中后期在美国出现的一种心理学改造运动,近二十年来,这一运动对当代心理学的方法论和研究思路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相对于传统的主流心理学,生态心理学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到研究结果的最终解释都提出了一种新的视角去审视,这一点对现代认知心理学实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嬗变有极大地借鉴作用。

在上世纪80年代随着建构主义思潮的兴起,心理与教育领域掀起了儿童相异概念研究的热潮。在研究儿童相异概念的状况后,研究者开始关注儿童相异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过程,概念转变研究也从此得以兴起。概念转变研究旨在揭示儿童错误概念及其转变的规律,是科学学习中的核心问题,也是国际研究的热点[2]。因此从新兴的生态心理学视角探讨新兴的概念转变研究必然对两者的发展都有益处。生态心理学可以借此更进一步的拓展心理学研究尤其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使生态心理学的研究范式更趋成熟。概念转变研究则可以通过生态心理学这一新视角的审视,修正发展已有的理论或者提出新的理论,更为关键的是可以使概念研究更多的注重生态性,关注真实课堂中的转变过程[3]。

二、生态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生态心理学目前更多的还只是被视为心理学研究的取向,而不是把它作为一门已经独立的学科名称,主要是因为其发展的不成熟,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范式。因此将其看成是一种取向比看成是一门学科更为妥当,更能反映它内部复杂的现状,也更具包容性[4]。

(一)生态心理学的界定

对环境的关注是生态心理学的共识[5],但按照不同研究者对环境关注程度和方式的差异则可分为两大类:一类理论把环境只看作是研究对象的考察背景,认为环境是影响行为和心理的重要因素,或者认为认知因素决定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性质;另一类则把环境和人的交互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环境和人的认知因素均不能单独起主导决定作用,只有两者交互作用才能决定人的行为或心理。我们可以把包括这两类理论的生态心理学称为广义的生态心理学,而把只包括后一类理论的生态心理学称为狭义的生态心理学。我们一般所指的生态心理学是指狭义生态心理学,根据吉布森和巴克等人的思想,则可以将其进一步的界定为:生态心理学强调研究动物(人)―环境交互体的动态交互过程,尤其倾向于向研究生态环境中的具有功能意义的心理现象。因此,生态心理学的核心思想就是提倡在真实环境中研究人―环境系统的心理与行为的一种研究取向。

(二)生态心理学的指导原则

生态心理学家认为被传统心理学家所分离的两个方面的东西,如行为和心理、行为和环境,在本体论上都是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对子,因而在认识论上和方法论上,都不能对它们进行分离地研究和解释。因此从方法论上,生态心理学家把交互作用原则作为首要原则运用于他们的研究中。而为了生态心理学认识和解释研究对象及进行具体研究提供更加具体的指导思想,交互作用原则又衍生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原则。

1.关于研究本身的原则

由于生态心理学认为动物和环境是交互作用的,所以脱离动物的生活环境来研究动物和动物的行为是不现实的,而且这也是20世纪初传统心理学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实际生活背景中研究心理和行为,包括研究宏观环境背景和日常生活背景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这种越来越关注实际生活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认知科学研究的一个主要趋势。国内学者张风琴等人也认为目前“新兴的应用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充分地反映了生态学的整体论思想[6]。

2.关于研究方法选择的原则

第一,把生态效度作为检验研究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指标的原则。奈瑟将生态效度界定为一个理论或一个实验结果能够说明或预测人们在真实的、各种不同背景中的行为的程度。这个定义强调一个理论或实验研究的实用价值。如何使得研究具有生态效度,简单地说,就是要改进实验设计,将实验设计与自然研究结合起来。

第二,多元方法组合原则。生态心理学家认为,生态效度的提高或主观经验的评估这个目标不能用单一种方法达到,也不可能在不同种类的研究中达到同样的程度。因此,他们主张多元方法,当没有一种单一方法和单一研究能够完成所有的要求时,在不同的研究中,不同方法的组合有助于接近这个目标。多元主义不仅指多元方法,而且还指多元研究设计、多元取样、多元分析、多元变量和多元数据分析方法。

总之,研究方法的选择尽可能适合生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目的。生态心理学的多元方法组合原则不特别推荐某种特殊的方法,也不推荐将某种研究模式作为一种研究典范和普遍范式,它认为每一种研究都有它自己的特殊方法和技术的组合。

3.关于研究的解释原则

生态心理学认为传统心理学的刺激-反应反射弧假设就忽略了刺激对反应的相依性,切断了刺激与反应的连续性,破坏了刺激与反应的协调性。相互依存性的原则不仅站在二元论的对立面而且站在单向因果理论的对立面,它主张在解释心理学现象时打破传统行为主义主张的单向因果模式。

三、概念转变的研究现状

概念转变是心理与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研究者从不同的背景和视角研究概念转变的过程与机制,提出了基于认识论、本体论和朴素理论的三大概念转变理论,成为后续概念转变研究的理论框架。

(一)概念转变研究中主流理论

1.基于认识论的科学概念获得模型

Posner等人借鉴了库恩、拉卡托斯等当代科学哲学家的思想,将学习者的概念转变与科学的发展相类比,提出了著名的基于认识论的概念转变模型,概念转变需要的的四个条件:(1)对现有概念的不满(dissatisfied)。只有感到自己的某个概念失去了作用,他才可能改变原有概念,当个体遇到对原来的概念所无法解释的事实时,会引发认知冲突,这可以有效地导致对原有概念的不满。(2)新概念的可理解性。学习者需懂得新概念的真正含义,而不仅仅是字面的理解,他需要把各片段联系起来,建立整体一致的表征。(3)新概念的合理性。个体需要看到新概念是合理的,而这需要新概念与个体所接受的其他概念、信念相互一致;与自己其他理论知识或知识的一致;与自己的经验一致;与自己的直觉一致。个体看到了新概念的合理性,意味着他相信新概念是真实的。(4)新概念的有效性。个体应看到新概念对自己的价值,它能解决其他途径所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且能向个体展示出新的可能和方向,具有启发意义[7]。

2.基于本体论的科学概念获得模型

Chi等人提出了基于本体论的概念转变理论。该理论认为:在认识论层面,世界上的实体可归属为三个基本的本体论类别“物质”、“过程”和“心理状态”,每一个基本类别下又有若干的子类别,层层散开,构成三颗“本体论树”;在形而上学层面,许多科学概念属于“过程”类别下“基于条件的相互作用”的子类别;在心理层面,学习者倾向于将这些科学概念归为“物质”类别。正是在不同层面上本体论类别的差异,尤其是形而上学层面与心理层面分类的不一致,导致学习者概念的错误。当学习者将概念正确地归入其所应从属的类别时,概念转变即可实现[8]。

3.基于朴素理论的科学概念获得理论

儿童朴素理论发展观主张儿童的认知发展遵循依赖内容的特殊性发展,儿童早期就对某一领域内的理解发生一致的变化,并对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释机制。而这些早期获得的对自己的周围环境和世界的非正式的、非科学的“朴素理论”是儿童用以解释周围环境和世界的知识框架和基础结构。通过研究发现,儿童对周围环境和世界的认识是理论性的,是可以与科学家的理论相类比的,具体来说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1)儿童的认识具有理论的性质。这主要表现在儿童能够在这个领域和哪个领域之间做出本体论的区分,例如对动物植物的区分;(2)儿童的认识具有理论发展的特点。例如,儿童在运用自己的朴素理论进行解释世界时会不自觉地排除“反例”,并通过自己的经验来验证自己理论的正确性。(3)儿童同伴群体之间可以形成朴素理论的“科学共同体”,即在儿童同伴群体的相互作用下,儿童各自的朴素理论会在儿童所在的群体中经过“讨论”以及检验最终会达成一种“共识”,儿童会利用这种“共识”来检验或形成自己的朴素理论[9]。

(二)概念转变研究中现有的问题

概念转变理论发展初期,研究者多采用静态封闭的研究方法,对真实情境下的概念转变尚不能进行完满的解释,因此概念转变研究在问题、方法以及视角方面应进一步改进,使概念转变理论更具解释力。在研究问题上,概念转变有待进一步澄清的问题包括:学习者原有的概念像科学概念一样是有结构的,还是基于现象主义的零散知识;学习者原有的概念是被消除、被新概念取代,还是与新概念共存形成多重表征;概念转变过程是剧烈革命的,还是缓慢进化的;概念转变是否与学习者年龄有关;在研究方法和思路上,概念转变研究应注重生态性,关注真实课堂中的转变过程,将认知因素与情境因素相结合[2]。

四、生态心理学视角对概念转变研究的启示

概念转变研究作为认知心理学的热点问题,那么在研究视角与基本研究方法上不可避免的继承了近代认知心理学固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生态心理学视角下的认知心理学研究

最初认知心理学兴起于反对行为主义的“去心理学化”浪潮之中,但对行为主义所持的科学主义倾向则是全盘继承[10]。因此生态心理学对认知心理学的影响是巨大的,实现了真正的变革,主要表现以下五个特点:第一,探索“日常生活的认知”的兴趣与日俱增;第二,关注人类认知中的人体特性和个体内部限制性对日常生活认知影响的生态学研究;第三,对人类认知的个体差异和个体发展差异的生态学研究;第四,将认知加工与“真实生活”条件和个体的建构联系在一起。第五,生态心理学的认知研究采用了许多与之相适应的方法。

(二)生态心理学指导原则对概念转变研究的影响

生态心理学指导原则对概念转变研究的影响可以在以下五个方面展开:从探讨思辨中或实验室中的心理向探讨真实环境中的心理转变;从人的心理内部机制的探求转向对人和环境互动关系的探求;从对理论模型的追问到对理论背景与实验设计之间匹配的关注;从对纯粹事实(是什么和怎样)的关注转向对事实与事实的价值(功能性的)融合的关注;从分析性思维模式为主转向综合性思维模式。而具体的实例结合则表现在以下几点:

1.概念转变研究中概念生态因子

在概念转变研究之初,Posner就已经提出了“概念生态”的理论,认为学生个体的经验背景也会形成一个环境,它也是个体看待世界的方式,包括人们对世界、知识、科学分类及文化和语言的认知与看法[7]。这个生态环境中的不同角度、各个元素(组成因子)都潜在地影响着学生概念学习的进行,决定着学生是否愿意接受新概念或者改变原有的概念,且概念生态的组成因子之间通常是相互关联着,概念生态呈现的是概念与个体心智环境间的关系,任何概念本质都是概念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后续的研究者提出许多概念生态组成因子,包括学习者的文化、语言、历史态度、情感等各个方面。这时的研究已体现出了生态心理学的交互作用原则,只不过强调的是过去现实环境影响的概念生态因子与当下的新概念的交互作用。

2.超于“冷”的概念转变研究

Pintrich等人认为,过于强调认知因素而忽略学习者动机、情感的‘冷’的概念转变理论只能解释来自实验室的研究结论,不足以阐释真实课堂中发生的概念转变。在科学课堂上,学生的学习与科学家的探究是有差别的,科学家的探究以目标为导向,而学生的学习可能是盲目的,当学生不具有掌握取向的动机时,很难对原有概念产生不满并看到新概念的可理解性和合理性。由此,Pintrich提出要超越“冷”的概念转变,将学习者的动机与课堂情境因素纳入概念转变的研究中,动机因素包含目标、价值、自我效能感和控制信念,在概念转变中是潜在的中介变量,课堂情境因素包含任务结构、课堂权威和评价方式,在动机与概念转变之间起调节作用[2]。由此可以见到生态心理学主张的“真实环境中研究”的体现,有利的推动了概念转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避免了失去实际效用的危险。

3.概念转变研究中多维课堂概念转变框架

Treagust等人提出“多维课堂概念转变框架”,包含认识论、本体论和社会/情感三个维度,每个维度构成三角形的一条边,三个维度相互交叉。它们从不同角度部分地解释了课堂中的概念转变:从本体论的角度,教学前学生倾向于将基因归入“物质”类别,教学后学生将基因归入“物质”类别的比例从70%下降到44%、归入“过程”类别的比例从11%增加到47%;从认识论的角度,教学后不同的学生基因概念达到不同的状态,少部分学生能运用基因概念解决问题达到了有效性状态,另一些学生则只能达到合理性状态;从社会/情感的角度,由于与自身密切相关,学生对基因概念的学习具有积极的态度,但教师布置的认知任务没能促进学生的基因概念达到有效性状态,这为多维课堂概念转变框架提供了实证依据[2]。可以看出这里生态化的研究又进了一步,不仅探讨真实课堂教学环境中的概念转变,而且转向综合性思维模式兼容各个理论。

五、结语

在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过符号加工论和联结主义的竞争,内部效度和生态效度的争论,根本目的只在于希望获得对人类认知的根本把握。但由于时代局限,人们很长一段时间在机械论世界观指导下忽视人类认知复杂性,试图在抽取环境影响因素的情况下实现人类认知的把握[6]。生态心理学取向出现后,提供了一种整体论世界观,使得掌握人类认知本质重新有了可能。因而可以设想,生态心理学所倡导的交互作用原则必将使得包括概念转变研究在内的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带入一条整体多元化的研究途径,并将会取得丰富的成果。(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 易芳:生态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模式的转向[J],心理学探新,2008,28(1)

[2] 张建伟:概念转变研究模型及其发展[J],心理学动态,1998,6(3)33-37

第4篇:教学理念的改变范文

1 新教材更加注重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和本质特征。

旧教材在谈到某个物理概念时一般是直接把概念的定义拿出来,然后就开始应用此概念去分析解决物理问题。新教材在这些方面有了较大的变化,尽可能地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概念获得的全过程,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1.1 新教材注重物理概念的引入和形成。

新教材在形成概念前使学生获得了十分丰富的、有助于形成这个概念的感性材料。

例如:对质点概念的引入,通过举例在研究雄鹰的飞翔时,雄鹰的各个部分运动情况不同,指出准确描述物体运动的不容易,提出困难和麻烦出在物体都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状,物体各个部分的运动情况一般都不尽相同,引导学生要想办法忽略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从而顺其自然的引入了质点的概念。新教材比旧教材在这里多出一页的篇幅来引入质点的概念,可见其对概念引入的重视。

1.2 新教材注意物理概念的本质特征。

物理概念因它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各有自己的特殊性质。有些物理概念反映了物质或物体本身固有的属性,这些属性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由物质或物体本身所决定。

例:惯性是物体本身的属性。新教材通过“思考与讨论”,指出惯性是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进一步提出这种本领与什么因素有关,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很自然地抓住了惯性是物体本身的属性,其大小由其本身的质量决定,而和其它任何因素无关。

2 新教材在物理概念教学的方法上具有多样性。

2.1 新教材大量应用漫画与图片,提高概念的学习效果。

首先,应用漫画,使抽象的物理模型变得生动而形象。

例如:在“摩擦力”的教学中,三幅漫画形象地展示了从静摩擦力到滑动摩擦力的转变过程,且可以很形象地看出静摩擦力的大小随外力的变化关系。

2.2 新教材中物理实验贯穿于物理概念教学的课堂中。

许多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都是通过实验验证得出的,课堂上通过实验来刺激学生的知觉选择,引导学生得出的结论是最有说服力的。

例如:在讲“牛顿第二定律”时,先做“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从实验得出结论: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的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在下一节讲“牛顿第二定律”时就可以水到渠成。

2.3 新教材通过穿插物理概念的历史,引导学生认识物理概念。

任何一本物理教科书,都不可能孤立地讲述物理知识而不涉及物理学史。因为历史上物理学家对某一物理现象、概念或规律的发现,其思维过程与今天学生认识这一问题的思路往往有类似之处,所以概念教学有时可借助于物理学史料来启发学生思维。

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笛卡儿再到牛顿总结成动力学的一条基本定律。学生通过对历代科学家的研究探讨过程的认识,也一步步从错误的观点转变成正确的认识。

2.4 新教材通过对比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为了深入理解概念,除了要理解其物理意义外,还应找出概念与构成它的要素或与它相近的另一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第5篇:教学理念的改变范文

一、物理概念反映了物理现象多种规定性的统一

在想象思维阶段,物理概念统一性和差异性,共性和个性是相互割裂的。它只反映了思维对象的同一性、共性而排除其差异性、个性,但是物理概念在对客观对象概括的过程中,在反映对象的同一性、共性时,并不排除对象的丰富多彩的特殊性、个性,因而这就需要由抽象思维上升到辩证思维,用辩证思维,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物理概念的共性和个性。

二、在实际教学中实现物理概念共性和个性辩证统一的必要性

实现物理概念共性和个性的辩证统一有利于全面透彻的理解物理概念,丰富概念的内涵,进而有利于物理知识的正迁移。对于一个物理概念来说,它的内涵才是它所涉及的对象具有的共同的、最本质的东西,对于所有对象来说它都是适用的;而物理概念的个性只是对于它所涉及的某个或某些对象才适用。在物理概念教学中,由于不能将物理概念的共性和个性有机地统一起来,往往会使学生将个性当成共性,从而造成物理知识的错误迁移。如在讲授凸透镜的概念时,在初中阶段,教师还会告诉学生,“由于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凸透镜又叫会聚透镜,而凹透镜又叫发散透镜”。但是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只是它们在某一条件下(制成透镜材料的折射率大于周围介质的折射率)发生的光学现象,而在透镜的折射率小于周围介质的折射率时,现象正好相反。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只是将透镜的这一特性教给学生,却不告诉学生这只是透镜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情况,既不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一铺垫,那么学生就会将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这一特殊性作为其共性应用到任何情况下,进而在其后续的学习中就会产生思维定势,造成物理知识的错误迁移,以及对结论与实验现象之间的矛盾的困惑或者在进行光学实验研究时,出现选择错误的光学元件等问题。

第6篇:教学理念的改变范文

【关键词】载体;转变;教学;传统观念

1.教育与教学的主体,任何时候都少不了教师和学生两大载体

1.1教师改变“自我”

1.1.1教师由原来的管理者变为组织者:新课改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在学习中处于平等位置,教师需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潜能,让学生参与制度的制定,结果的评定,使学生具有自觉性和自信心;

1.1.2教师由原来的传授者变为参与者:新课改观念强调,教师不再在课堂上以多讲题、多问题、多考察为形式,而是打破格局形成民主,与学生共同探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答问题;

1.1.3教师由原来的主导者变为引导着:新课改要求一改过去那种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位置关系,而是要以思维为核心,训练为主线,精心设计,赖心引导,使学生质疑时探究、探究时思考、思考时学习、学习时解答,从而提高素质,促进发展;

1.1.4教师由原来的教学者变为研究者: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成为教育教学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在上过每一堂课后,对教学行为、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全部内容进行反思,研究而总结出经验、措施和策略;

1.1.5教师由原来的执行者变为决策者:新课改的理念是强调因材施教的重新研究、运用和发挥,让每一位学生都要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不是一味的执行教学任务、完成规定的教学计划,而是要多策略的灵活性的实施用好教册,在不同层次上层面上掌握学生,完成教学任务。

1.2教师学会如何“认识”学生

1.2.1学生需要发展中认识:每一个学生从小学,初中到高中都是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所以教师应当正确掌握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掌握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密切的关注、有效的发展、规则的促进,使学生愉快的健康的成长;

1.2.2学生需要了解中认识:每一个学生是独立的个体,由于因材施教的实施用运,必得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性格、智力等等方面的不同特点,由于遗传来源、社会环境、家庭条件、生活阅历的绝对不同而差别很大,掌握这些宝贵财富的目的,为发挥特长优势和改变不足为目的,教师需要了解学生;

1.2.3学生需要教育中认识:新教改要求教师要时刻关心,关注每一位学生,深入了解、及时沟通、必须在教育教学中认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传统教学的陈旧观念造成很多弊端及其改变策略

2.1很多弊端

2.1.1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只能按照教学程序学习考试升学所必须的知识;

2.1.2轻视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只能听取名词解释、跟老师背诵习题答案和做大量的应试习题;

2.1.3教学效果不佳:教师备了很多教案、讲了很多内容,但是不知道学生学了多少知识;

2.1.4社会效果太差:学生在初级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要历时三年,所学习的内容包含法制纪律、理想情操、伦理道德、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等,应该说是“能够适应社会现状的需要”。

2.2改变策略

2.2.1教学要研究:似乎看起来“研究”二字不是一线教师的“职责范围”,但是细细思考“研究”就是“更加深入细致的学习”――

2.2.1――1提高自身素质: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是获得、懂得以及知道更多知识的基础,是提高自身素质的先决条件;把教册读通找出重点精华、把资料找多寻出参考价值、把教案写好总结真实有用;

2.2.1――2关注时事政治:课本的思想政治内容似乎是固定不变,而时事政治则是一个地区、国家以及世界随时随地发生,具有生动性、联系性和影响性,地区的、国家的、国际的,既能够唤起学生学习和了解的兴趣,也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是促进学生学好思想政治课的“副食品”;

2.2.1――3综合运用实践:在教学实践中,把案例融于理论实践让学生思考、质疑和讨论,教师可以在学生“突破”思维的“闪光点”中获得方法、取得经验、得到研究教学的第一手资料。

2.2.2教学要探索:探索在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理论、方法和实践过程进行总结,也是“沙里淘金”的方式方法;

2.2.3教学要创新:法国教育家卢梭指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的接受说教,或单纯从书本上进行学习。”

2.2.3――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论书本知识、教学参考或者网络资料,都属于理论范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详细掌握了就应该付诸于实践;

2.2.3――2时政与兴趣相结合:时事政治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学生了解这些就能提高学习思想政治的浓厚兴趣,但是必须具有正确的思想意识、政治态度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2.2.3――3写作与爱好相结合:真正热爱写作的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如果把所学习的思想政治理论用来指导写作,那么他的写作一定很优秀;现在的思想政治课本编辑了很多阅读资料,就是引导学生提前阅读、自由思考、实践写作、提高兴趣爱好、实现学用结合。

3.《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起着中介作用,同时也是主要作用

3.1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来选择:教学目的和要求是教学要达到的目标,方法是为其服务的,因此,选用的方法必须与其相适应才能行之有效,当然这种方法不是唯一的,还要根据课堂实际,以“一法为主,多法相助”为原则进行选择;

3.2适应教材内容的需要:教学方法受教材内容的制约,因此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可能考虑到教材的特点,在掌握好教材的特点后,再选择;

3.3切合学生的实际,体现学生主人翁特征:《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要具有针对性、注重全面性和思维合理性,这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生命力所在;

3.3.1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正常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将抽象的道理和道德概念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

3.3.2要针对学生的文化基础和理解能力,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是道德观点的讲解能够被学生接受;

第7篇:教学理念的改变范文

关键词: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概念;比较;兴趣;体系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是中图版必修一中的重要一节,讲述的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要素――地貌。本节从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角度分析地壳的运动与变化,并以此为主线,将各知识点串联起来。其中出现了大量的概念,特别是地理术语和地理名词多,同一类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极易混淆,学生学习难度大。笔者认为,要重在理解地理概念是组成地理知识的基本元素,也是理解和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关键。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是学习和掌握地理基础知识的关键。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比较法

1.相似概念

(1)断裂与断层

断层是岩石在断裂变形阶段产生的,只有当岩石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移动时,才能称为断层。形成断层,岩石必定断裂,但岩石产生断裂,未必一定形成断层,关键在于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即断裂、错动是断层的基本特征。

(2)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

风化和侵蚀都是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但风化作用相对侵蚀作用来说,是在静态下比较缓慢地进行的,短时间内不易被人们察觉,而侵蚀是在较为明显的动力作用下进行的,易于察觉。

(3)流水沉积作用在出山口形成的冲积扇与在入海口形成的三角洲可通过景观图加以区别

2.矛盾概念

这类概念也必须从内涵入手,找出差异,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确定“矛盾”所在,才能正确区分。如:

(1)内力与外力可通过表格对比,易于区别。

(2)地垒与地堑可利用泡沫制作教具,用不同颜色区分不同岩层。如图

(3)背斜与向斜可引导学生自己利用课本模拟地壳碰撞、挤压运动而造成水平岩层上拱形成背斜,水平岩层下凹形成向斜。

(4)生长边界与消亡边界、海岭与海沟可通过示意图体现

①海岭是新的大洋地壳诞生处:地幔物质从海岭顶部的巨大开裂处涌出,到达顶部冷却凝结,形成新的大洋地壳。

②海沟是大洋地壳消亡处:当扩张的大洋地壳遇到大陆地壳时,因密度大,便俯冲到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幔中软流层,逐渐熔化消亡。

3.包含关系的概念

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地质构造

地质作用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壳运动仅是内力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而地壳中的各种地质构造基本上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即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地质构造。

对以上概念需把握其相互之间的联系:

(1)地质作用是形成地质构造的动力;(2)地壳运动是地质作用的一种形式(过程);(3)地壳运动是地质构造的成因,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4.概念的广义和狭义

例如,对于地表形态,通常有两种理解。(1)从宏观形态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是内力与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2)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即某种地形只是从其外在形态来判断,如山地,但不能判断这山地是由于褶皱形成,还是断层形成,还是火山喷发形成,而提到喀斯特地貌或是丹霞地貌,我们即知是流水侵蚀、溶蚀形成,而提到雅丹地貌,即知是风力侵蚀形成。

二、引用其他学科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分清概念

1.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在流水侵蚀和溶蚀作用下形成的地貌景观,地上有石林、峰林景观,地下有溶洞、钟乳石、石笋、石柱等景观,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CaCO3+H2O+CO2■Ca(HCO3)2

2.风化作用中有物理风化,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在热胀冷缩作用下,白天与晚上导致岩石内部与外表存在温度差异,逐渐使岩石破碎

3.生物风化,由于生物根劈作用致使岩石破碎

4.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三、建立知识体系,明确概念的从属、并列关系

第8篇:教学理念的改变范文

关键词:CDIO;《电机与变频器安装和维护》;课程改革

CDIO工程教育理念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自2000年起,麻省理工学院(MIT)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的跨国研究组织,经过4年的探索研究,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并成立了以CDIO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行(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的理论、技术与经验。CDIO不仅注重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还注重合作沟通等社会能力,解决问题、批判创新、系统思维、计划等综合能力,终身学习等自我提升能力,良好的职业伦理等职业态度。这个目标是全方位的,不仅包括专业技术知识,还包括实践能力,即在社会和企业环境下,对产品、生产流程、工程系统进行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能力,同时还包括个人能力、职业能力和态度,团队工作和交流能力等,涵盖了在组织中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全部能力。

一、课程改革思路

课程借鉴先进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依据电机安装工、电机维修工、变频器调试员岗位需求,将“电气设备安装工”“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证考核内容及标准融入教学,以各种典型电机、变频器等真实设备作为教学载体,与哈尔滨电机厂责任有限公司和哈尔滨热电有限公司合作开发教学项目,融入职业素养培养,以接近生产实际的项目为导向进行课程设计,项目按照构思、设计、实现、运行实施,学生通过完成项目,培养项目组织管理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

二、课程改革内容

(一)依据认知规律序化教学内容

在《电机与变频器安装和维护》课程中,我们设计了:项目一:密封油泵直流电动机的选型与运行维护,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注重培养学生对直流电动机的整体认识,直流电动机是典型电机的基础,项目一是基础项目;项目二:电动卷扬机拖动电动机的选型与运行维护,注重培养学生对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安装运行维护能力的培养,三相异步电动机是工业生产中应用最广泛的电动机,该项目是技术技能提升训练项目;项目三:机械手伺服电动机的选型与运行,伺服电动机是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控制电机,项目三以项目二学习的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相关知识为基础,注重对伺服电动机的应用能力的培养,是综合提高项目;项目四:变频恒压供水系统的运行,运用变频技术对电机进行调速,并且注重对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能力,是技术拓展项目。

通过项目一、二、三的CDIO项目教学,使学生具备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通过变频恒压供水系统的运行项目,掌握变频调速技术,进一步提升职业能力,注重职业素养的养成。依据认知规律要求序化了教学内容。

(二)依据真实的生产项目整合教学内容

《电机与变频器安装和维护》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核心课程,4个项目均来源于企业,以典型电机安、调、维及电机变频调速的核心岗位技能为主线,针对行业发展特点选取教学内容,基于工程项目开发课程,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如表1所示。

三、教学环节设计

《电机与变频器安装和维护》针对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组织形式,校内与校外结合,虚拟与实物互补,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科学设计各个教学环节。

项目一:密封油泵直流电动机的选型与运行维护,该项目来源于哈尔滨热电有限责任公司,该企业是校外实训基地,教学时到该企业进行现场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了解项目管理,现场学习直流电动机的运行,该项目同时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室,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直流电动机的选型、维护。项目二:电动卷扬机拖动电动机的选型与运行维护,通过实际电机运行及虚拟软件演示分析,帮助学生掌握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机械特性、起动、调速和制动、故障分析与检查方法,完成定子绕组的绕制、嵌线及异步电动机的装配与调试运行。项目三:机械手伺服电动机的选型与运行,以仿真生产线上的机械手的控制系统为载体,让学生完成伺服电动机的运行与调试;项目四:变频恒压供水系统的运行,通过引进先进的变频调速技术,引进市场主流变频器产品,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知识和技能,掌握变频调速技术。每个项目都涵盖相关知识点和技能点,融入职业素养培养,按照CDIO(构思、设计、实现、运行)步骤实施,使学生通过完成项目,培养工程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四、教学模式设计

《电机与变频器安装和维护》以电机和变频器在生产中的应用维护及团队协作和敬业精神等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电动机的选型、装配、检查、故障诊断与排除及变频器应用等为教学内容,设置了4个项目。

第9篇:教学理念的改变范文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教学改革 培养能力 提高质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社会已经进入追求人的素质的年代。面对科技的日新月异,社会和企业所需要的不再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知识型人才,而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创新型人才。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教育教学的变化,教育教学要为社会发展服务,这是教育教学的与生俱来的历史使命决定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处于不同的层次,社会对教育教学的要求也随之改变,进而促进教育教学的巨大变革。

人类教育发展史就是教育教学与社会协同发展的历史。教育教学的改革往往会出现在社会发展比较快的时期,这是由于社会的高度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才的要求也发生很大的变化,导致社会对教育教学改革提出更高的要求,进而教育教学改革也要有相应地跟进。现在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社会的飞速发展,必然对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社会对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需要与当下教育教学不能够满足这种需要的矛盾,促使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施行。这是因为,传统的教育教学环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究其原因,是因为在传统教学理念中,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要围绕教师的教学展开,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只是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只能够紧随教师的步伐开展学习。这样的学习过程,注重教师的教,不注重学生的学,导致学生的学习没有兴趣,学习不具有积极性,学生在被动地接受学习中只是获得了一定的知识,不能形成一定的能力,尤其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更是得不到有效培养。显然,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下和教育教学环境下,教师的包办代替和学生的被动接受是不可能改变的,学生的能力培养只能是水中花、镜中月,是不能够实现的。

现在的教育教学必须淡化对知识的传授,强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何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有效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是当前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考虑和研究的课题。我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一直处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而且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更关心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向。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的是所有一线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只有通过一线教师的亲身实践才能实现。下面我结合自己这几年来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谈谈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新课程教学理念。

一、不辱使命,积极参与

社会的发展带来的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更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挑战和机遇。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和教育教学培养目标的矛盾逐渐加大,国家对教育教学改革越来越重视。我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多次参加了教育局组织的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培训,也多次走出去观摩了其他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成就,深刻地感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决心,也感受到了作为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所面临的压力和历史使命。可以说,新课程教学改革对于一线的广大教师是一种机遇优势,也是一种挑战,如何化挑战为机遇,就要考验我们所有教师的智慧。一线教师不能采取消极的态度对待新课程改革,应该采取积极的心态直面挑战,把新课程改革作为自己分内的任务去完成,特别是高中数学教师,在推进教学改革方面更是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不辱使命,积极参与到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推进新课程改革在学校、班级、学生中生根发芽。

二、研究教育教学理念,确定突破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