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媒体技术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 要:在当前的信息化社会中,数字媒体已成为主要的信息载体,并正在渗透到经济发展、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的众多方面,“数字媒体内容平台”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优先主题。当前随着数字媒体应用的广泛化和深入化,数字媒体理解面临着媒体对象复杂性、媒体数据规模化、应用需求多样化等挑战问题,已成为制约数字媒体应用发展的瓶颈。为了解决这些难题,必须研究媒体内容的有效表示、建立符合人类媒体认知的计算模型、充分利用计算机处理的优势,并且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为达到上述研究目标,需要重点解决3个关键科学问题:针对媒体认知具有的层次性、整体性,构建符合媒体理解层次性和整体性的理论框架;针对媒体对象固有的多义性、多态性,发展刻画媒体对象多义性和多态性的表示体系;针对媒体计算应有的协同性、高效性,突破制约媒体处理协同性和高效性的技术瓶颈。该研究围绕该项目的三大科学问题之一――“媒体认知具有的层次性、整体性──如何符合媒体认知的特点”,开展共性基础科学问题研究,从视皮层细胞与网络水平的信息加工机理、双光子成像手段、理论建模、计算机仿真等几个方面研究视皮层神经机制是如何支撑视觉认知层次性与整体性的,建立模拟视皮层神经机制的算法模型,研究如何在算法层次实现认知层次性与整体性的理论与方法,建立神经科学与计算科学在视觉问题上的相互促进关系,并进行实验验证,为提高数字媒体理解的理论与技术水平奠定基础。
关键词:数字媒体 视觉认知 层次性
Abstract:Digital media is the major information source in current world, and it influences the economy, national security and the welfare of the people. Thus it is one of the key issue in 973 projects. When more and more digital media is provided, the understanding and utilization of these information become a huge challenge, as well as a bottle neck, considering it complexity, data size, and diversified needs. It is urgent to establish the computational model based on human cognition, to set up an effective representation, and to highlight the speed of computer, and integrate them together. It is highly demanding to investigate the following scientific questions.(1)To establish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reflect the hierarchy and integration of the visual system.(2)To establish a representation system to reflect the diversity of the objects.(3)To break the technical bottle neck for more effective computation. We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first scientific question, by using multiple techniques, including two photon imaging, computational model, simulation. In detail, we studies th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from retina to visual cortex, how the top-down feedback and bottom-up feedforward projections work as a whole, how a computational model simulates this process, and how this computation improves the feature representation. Importantly, the experimental and simulation studies will be compared side by side, to speed up this well-integrated project.
Key Words:Vision;Hierarchy;Top-down;Bottom-up
阅读全文链接(需实名注册):http:///xiangxiBG.aspx?id=50117&flag=1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分析
数字媒体指的是以二进制数的形式产生、记录、处理、传播、获取的信息媒体。主要出现的形式有数字化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数字媒体是拥有数字化特点的延伸产品。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是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和一些相关的IT技术,结合数字媒体的特点,构建数字媒体储存管理、、互动平台,满足用户对于数字媒体交流的需求。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能够充分的挖掘数字媒体隐藏的价值,它在社会中,广泛的被运用在政府事业单位与高等院校等领域[1]。
1数字媒体技术的运用
在教育的应用中,数字媒体的多媒体技术将声、文、图三部分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模拟教育知识现象,还可以模拟推导过程。完全符合我对于知识认识的规律,并且丰富了教学手段,让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不会再有无聊的想法。比如在学习一些科学实验课程的时候,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模式可以让普遍像我一样的高中生先从计算机上模拟学习。然后在进行实验,这样可以让我们减少因为不清楚实验详细步骤而损坏实验器材的几率,还能节约我们实验的时间。从这个层面想,我希望今后数字媒体技术能够广泛的在学习的生活中运用,这样和我一样的高中生,一定也会更加愿意学习[2]。网络的普及和网络在各个行业的融合,让信息的获取以及数字媒体的传播成为各种行业不能缺少的基础,数字媒体技术就需要相应的解决方案。这样的环境给数字媒体技术的解决方案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由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现在的技术媒体已经不再局限在区域网中。现在的用户已经可以随意的选择网络中运用需要的系统,并且进行交流应用平台。数字媒体的传播基于这种形式下,已经发生根本的变化,交互式的应用方式开始推广了。这样使得数字媒体不再已广播性质传播,用户以网络作为基础可以享受综合性的服务。比如,我是一个高中的学生,在日常学习的教学中,我对一个知识很好奇,想广泛的了解。那么我可以自己选择想要浏览的页面,不再是只能被动的从其他人口中知道这个知识。这样多渠道的服务,让我可以更好地学习,开拓我的思维与眼界。
2数字媒体技术的解决方案发展趋势
通信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因为融合了数字媒体技术而得到快速的发展。数字媒体的产生由于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突破与进程不断开发出新的产品,中国的数字媒体进入快速增长的时间段,一些相关的产业不仅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而且现在结合了更多创意与智能技术,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时代的核心产业[3]。站在一个学生的角度,我认为未来数字媒体技术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调整,弘扬中国创新文化的优秀精神。现在数字媒体技术与文化产业之间关系紧密,两者之间以文化为主体,科技为辅助,相互之间结合发展。在面对其他国家的技术产业的时候,以文化为承载的核心数字媒体技术的解决方案是我国独特之处,而文化产业则是我国战略性的产业。社会进步发展,人们对于生活质量就会有越来越高的追求。也许以前我会认为有一个可以和他人聊天的软件就可以了,但是渐渐地我会想要一个可以看视频的软件,最后发展到可以与他人视频聊天的工具。媒体传播方式正在被数字文化技术的解决方案不断推动改良着,人们对于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进一步促进了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行业的发展。数字媒体产业与数字媒体的网络快速的发展为数字媒体技术的解决方案留下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以电视为例,从最早的老式大面积方块电视,到有线电视,一直到如今的数字化电视。其中数字媒体解决方案的运用有很大的贡献力量,因此,我认为国家对于数字媒体技术的相关产业要理清发展思路,提高创新的能力。可以多培养一些数字媒体的专业人才,在现在的教育学院中多设置关于数字媒体的学科。确保有这方面想法的高中生能够得到专业的学习,如今很多高中的学生早就已经定下向数字媒体方面发展的目标,这些同学在计划好自己目标以后,对于其他科目的学习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不如在早一些时间让有这方面志向的同学学习数字媒体方面的知识。这样既节省了他们的时间,使他们能够尽快的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能为以后中国数字媒体技术的解决方案行业多添加几个人才。
3结语
以上的文章,是我作为一名高中生对于数字媒体技术的解决方案一些个人的理论分析,可能其中会有一些关于数字媒体技术的解决方案不成熟的想法。但是我会在以后深入了解数字媒体技术之后改正,然后继续深入分析。
参考文献:
[1]高畅.数字媒体技术解决方案未来发展趋势展望[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01):30.
[2]刘智.浅谈数字媒体技术[J].科技信息,2010(28):251.
关键词:艺术;数字技术;新媒体艺术设计;探讨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现代艺术与数字技术进行了有机融合,并产生了新媒体艺术设计。就目前的发展情况而言,新媒体艺术设计的研究重点主要在知识结构、美学理论等方面,因此我们就需要透彻分析新媒体艺术设计的特征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新媒体艺术设计进一步发展。
一、新媒体艺术设计概述
新媒体艺术与成品艺术、身体艺术、装置艺术以及大地艺术都不相同,它是一种具有综合性质的合成艺术,并且与先进的信息技术相结合,从而凸显其与众不同的艺术价值。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技术对于艺术领域的影响不断加大,并对其变革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艺术形式的繁荣提供了契机。在二十世纪,科技的发展对于艺术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并且数字技术为现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充分的空间。到了九十年代,“数字艺术设计”这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出现在了我们面前,并且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之后到了二十一世纪,由于数字影像、网络技术等数字行业的迅速崛起,“新媒体艺术设计”应运而生,并且新媒体创作人才逐渐成为了市场需求的热点。
二、艺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新媒体艺术设计特征
(一)科技性
站在传统艺术形式的角度来看,美术、音乐、戏剧以及雕塑等艺术门类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的文化习俗、主观意识以及审美意识,通俗来讲就是艺术设计的不断创新以及发展需要人的主观意识来推动。然而由于新媒体艺术设计是现代艺术与数字技术结合的产物,这就使其发展并不是全部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其影响也十分巨大。以现在的计算机图形技术为例,将数字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应用其中可以使其具有便携性,不仅方便其操作,在一定程度上还为新媒体艺术设计的传播带来了积极影响。
(二)虚拟性
在新媒体艺术设计中,其本身并不是应用实物进行设计,也就是说其艺术设计的作品、理念都是建立在虚拟的网络环境当中,然后通过数字化设备,将理念付诸实践,以此来完成艺术设计,因此这就使得新媒体艺术设计具有虚拟性的特征。从现代新媒体创作人的创作过程中我们可以见到,无论是二维平面,还是三维立体图形,其设计理念都是来源于虚拟的网络空间当中,并且在创作过程中,由于创作者的创新思维,使得这些艺术设计超出了现实感,变成为超现实主义的精密作品。当然,无论对于哪种艺术来说,其创作灵感都不可能脱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尽管新媒体艺术设计是虚拟的,但是同样也需要利用生活灵感创作作品,从而使其设计具有一定的生活元素,促进新媒体艺术设计的进一步的发展[1]。
(三)互动性
从传统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来看,其呈现方式单一,并且人们对于这类作品需要秉持着“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原则,导致作品缺乏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互动性。然而从新媒体艺术设计的作品来看,这些作品通常都是具有双向性的,并且这类作品可以利用自身技术的优势,实现与欣赏者之间的有效互动,以此来增强作品的文化内涵,为欣赏者带来全新的观赏体验。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新媒体艺术设计由于数字技术的优势,可以更好的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融,从而为世界艺术的多元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三、我国当前新媒体艺术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对新媒体艺术设计认识不足
要想新媒体艺术设计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首先就需要充分了解新媒体艺术设计中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知识,例如在数码艺术设计方面、计算机艺术方面等等。此外,由于新媒体艺术设计是现代艺术和数字技术有机融合的产物,因此就使得新媒体艺术设计具有许多其他艺术学科不具备的特点,比如合成性、时代性、跨学科性以及实用性等等。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说,我国对新媒体艺术设计并没有一个全面、深入的思考和理解,对其看法与传统艺术并无差别,这就使得我国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较为缓慢,并且也无法满足时展的需求,由此可见,正确的认识新媒体艺术设计对其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2]。
(二)新媒体艺术设计缺乏专业人才
从上面的情况来看,由于对新媒体艺术设计认识的不足,就会导致相应人才培养的滞后,从而制约新媒体艺术设计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新媒体艺术设计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但是由于对其认识不足,使得相应人才只能够掌握动画设计以及平面设计的理论知识,只了解视频、音频的设计历程,并不具有完备的新媒体艺术设计理论知识,从而无法满足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需求。
四、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
(一)创作范围更广
艺术设计涵盖的内容较为广泛,因此在传统艺术的设计过程中,每一项工作都需要创作者付出较大的精力和时间。并且由于艺术创作的性质所致,使得创作过程具有不可逆性,一旦发生严重失误就需要将作品全部,重新进行创作,这样不仅会耗费更多的时间,对创作者的精力和体力更是巨大的考验。但是在新媒体艺术设计中,由于这些作品的设计都是基于虚拟的网络环境,因此创作者就可以发挥自身优势,采用修改、撤回、还原等方法对作品进行不断的完善以及修改,使作品趋于完美。此外由于互联网的优势,创作者可以利用互联网寻找创作灵感,从而使创作范围更加宽阔,不仅如此,创作者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对其作品进行推广以及传播,从而使艺术作品为广大人民所了解,促进新媒体艺术设计的进一步发展[3]。
(二)创作思维的分散与创新
在进行新媒体艺术设计时,我们可以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实现创作上的资源整合,比如创作的表现方式、工作组织、设计理念以及合作形式等等,以此来打破传统的艺术设计惯用形式,实现突破。在设计过程中,数字技术作为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导线,使整个创作会更加趋于人性化,从而让艺术创作中的创作思维更加分散,以此来不断的创新,使艺术设计拥有更为开阔的设计思路[4]。
(三)艺术创作手段多样化
在艺术作品的设计过程中,创作者是设计活动中的主导者,不仅是在传统艺术中,在新媒体艺术设计中也不例外。在新媒体艺术设计中,创作者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根据实际需求任意调整作品的比例或者是尺寸,亩使艺术作品满足不同数字平台的传播要求,为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与传统艺术相比,新媒体艺术设计具有十分显著的特征,比如科技性、虚拟性、互动性等等。但是由于我国新媒体艺术设计还处于发展阶段,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我们就需要对新媒体艺术设计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并且积极培养专业人才,从而促进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晓星.艺术和数字技术的结合――新媒体艺术设计的若干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5(15):102.
[2]康凯.艺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新媒体艺术设计[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5):57-59.
探讨媒介融合的事实,我们不难发现,媒介自出现之日起,就不断交融、聚合,相互激励、竞争,共同发展、进步。媒介从上古时期的非语言媒介发展到语言媒介,从实物媒介发展到符号媒介,从纸质媒介发展到电子媒介再到数字媒介,后者超越前者,但又包容前者;前者孕育出后者,但又独立于后者。两者一直构成发展又并存的关系。媒介教育也在其中担任和谐共荣的角色。
“融合”一词与大众传播真正意义上的联姻,源于20世纪70年代中叶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媒体间的整合”正是这一时期媒介融合的主要表现形式,这种整合的动因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于传统媒体在面对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时的竞争压力。
在充分利用自身既有的信息平台和资源优势的前提下,传统媒体介入、整合新兴媒体是其必然的选择。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进入大众视野的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媒体特质开始得以不断彰显,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敏锐的大众传媒的弄潮者就已经感觉到了互联网技术对于媒介的潜在价值,越来越多的传媒公司开始进人互联网行业,实行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融合。许多报纸都开始开设网络版,或者干脆直接建立自己的网站,电视台也开始把部分视频节目上网,广播的在线节目也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传统媒介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庞大的受众市场也激发了与媒介相关的企业强烈的赢利欲望。所有这些,都推动了媒体整合浪潮的形成。“媒介融合”这一全新的词汇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开始被大众传媒的从业者频频提及。
作为媒介融合的早期形态,不同媒体的整合已经发生并正在进行,即便如此,我们同样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仅仅依靠媒体自身在激烈的竞争中产生的压力所引致的融合并非媒介融合的本质,归根结底,媒介融合的根本动力来源于技术的力量。新的传播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出现,不仅使得媒介的传播范围更广、速度更快,更重要的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传播方式和媒介形态的革命,使得传统的媒介边界走向消解,为媒介内容的共享提供了可能,并最终引发了新一轮的媒介融合浪潮。
要对“数字技术”作出清晰的概念界定是很困难的,但是数字技术的本质特征却可以用6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兼容、共享、开放”,具体而言,不论是文字、图片、音频还是视频等内容,都可以通过计算机以“0”和“1”的数字形式进行处理,并通过不同的传输平台传播,而受众亦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不同的终端来接收。终端可以是收音机、电视机,也可以是计算机、手机、PDA等。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媒介内容的存储和共享提供了可能,并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上泾渭分明的媒体之间的界限。在数字技术时代,从严格意义上讲,所有的传媒内容都将以同样一种数字格式来存储,从而最终都成为数字传媒。它表现为,传统的单一属性(如平面媒体、音频媒体、视频媒体等)的媒介终端向视听多媒体终端进化;以往只有单一服务的网络(如电话网和有线电视网)可以不同程度地承担其他网络的职责;一直局限于特定业务的媒介组织也开始在政策的允许范围内尝试着拓展自己的业务范围。
以广播为例,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广播开始由模拟信号转为数字信号,由单向传输转为交互传播,由区域业务转为全国乃至全球业务。
数字技术的出现,所打破的不仅仅是传统媒体之间的界限,从大的平台来看,把语音、数据和图像信号编码成“1”、“0”符号进行传输,成为电信、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的共同语言。所有业务在数字网中都将成为统一的0/1比特流,而无任何区别,允许语音、数据、声频和视频各种内容,无论其特性如何,都可以通过不同的网络来传输、交换、选路处理和提供。这实际上打破了以往泾渭分明的电信、广电、信息三大领域,也就使我们通常意义上的“三网融合”成为可能。
社会的媒介化肇始自19世纪30年代大众媒介的出现,但媒介化的突飞猛进则自电视普及之后开始。电视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对于媒介的依赖性,并大大增强了媒介对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力。即便如此,在新的媒介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出现之前,媒介对于社会的影响力依然是有限的。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Web2.0技术的出现,媒介融合才实现了相较于数字技术时代的全新跨越。
相比于Web1.0而言,Web2.0以个人应用为核心线索,互联网的使用者可以自己提供网络内容并进行复杂的交互沟通,构造个性化的网络空间,其应用以博客最为典型。博客的兴起,使得媒介受众的“碎片化”开始发端,传统的权威的电视节目或者报纸专栏,不再是人们唯一的新闻来源。在美国,以博客为平台的个人电视台已经初具雏形,在未来,更多的博客将与媒介紧密结合在一起。
媒介化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媒介影响力对社会的全方位渗透。在真实世界之外,媒介营造出一个虚拟的无限扩张的媒介世界,人们通过媒介来获取对于世界的认知,甚至依据从媒介获取的信息来指导现实生活,这也恰恰验证了李普曼关于“真实环境”与“虚拟环境”的预言。但仅仅通过媒介营造的虚拟空间来构造媒介化社会是远远不够的,媒介化社会从其本质上讲,意味着人的媒介化,或者说每个人都是在媒介深刻影响下的“媒介人”,对于生活在媒介化社会中的人来说,不仅对于世界的全部想象都由媒介来构建,其思维方式、个体意识也烙上了媒介化的烙印。
媒介化社会构建对现代教育改革是一个巨大的机遇。无论教育者、教育对象,还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都面临巨大的改变。媒介消解教育者的权威,媒介决定知识的存在状态,媒介解放教育对象的被动性,媒介进一步决定教育手段与教育方法。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实施的英语与计算机网络教育已经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这正是媒介社会的必然选择。但这只是媒介的基础内容。如何进一步了解媒介特征、如何有效使用媒介、如何使用媒介促进高效率的学习,正在成为教育的主导课程。
中国社科院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卜卫建议,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通过媒体教育来提高青少年认识和利用媒体的能力。具体来讲。媒体教
育可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1 了解媒体的基础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体;2 学习判断媒体信息的意义和价值;3 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4 了解如何建设性地利用媒体来发展自我。
加拿大媒介素养协会理事、媒体教育学家约翰・庞甘特提出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十大目标。这十大目标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以下是这十大目标的具体内容:1 教育学生使他们成为懂得欣赏而又具有批判性和分辨力的听众、读者和观众;2 向学生介绍各种媒介的历史发展情况;3 讨论并辨析媒体的主要用途;4 辨析各种不同媒体运用的技巧和语言;5 辨析与媒体产品生产相关的各种因素,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组织等因素;6 教育学生使学生认识到媒体的操纵能力;7 使学生能够对媒体讯息进行评述、解疑、分析和评估;8 使学生理解媒体对社会的影响;9 教育学生使他们能够自主地对媒体讯息加以选择;10 如有可能,使学生有能力通过媒体产品表达自己的观点。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在媒体无处不在的时代,用LenMas-terman的一句话概括,便是“批判性的自主”――学生一遇到信息,便有能力自主地质疑和分析。
我国的媒介教育,首先是科学媒介传播观念的教育,包括媒介信息观、媒介组织观和媒介生态观的培养。其次是正确的受众观的培养,包括理解受众概念、了解分析受众行为、思考不同媒介接触与日常生活的影响及管理自己的媒介接触行为。最后是培养负有责任的传播行为,包括传播行为的树立、媒介信息制作方法的获得、学习媒介信息传播途径及方法、学习评价自己及他人的传播行为。
从教育学角度思考媒介教育课程,包括媒介教育学科内涵、课程实质、学习目标、课程及相关课程大纲、媒介教育的教学、教学模式和保障措施等。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是理论教育课程体系的确立,必须有一套成熟的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体系。目前诸如《媒介素养概论》、《媒介素养》等专门教材已经出现,加上传媒教育课程――广播电视学、新闻学、传播学、电影学等学科体系的诸多课程,已基本可形成独立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专业教材、专业论文和专业教学、研究人员的出现,使该课程体系的开设成为可能。各个高校可以开设《媒介素养概论》、《媒介文化》等必修课程,同时辅以《媒介伦理学》、《媒介认知与文化》、《大众传媒与社会》、《理解媒介》等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为大学生提供全面的媒介素养教育,丰富和发展他们对传媒的认知与了解,从学习、认识传媒中发展其媒介素养,从而达到提高个人素养的目的。
以数字媒体技术为主体的各种新媒体在世界范围内火速地发展,达到历史上任何传播媒体都无法比拟的发展速度。数字媒体技术让我们进入了一个艺术表现更加生动、互动性更加强的新时代。视觉、触觉、听觉甚至味觉等丰富的感官体验都通过数字媒体技术进行传播,不管是在音乐艺术方面、美术与设计方面还是在戏剧影视方面都已经广泛地使用了数字媒体技术。从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从视觉到视听互动,从虚实结合的交互数字媒体技术,技术的发展无时无刻不为艺术家们提供广阔的空间。
一、视听交互艺术
数字媒体技术主要有场景美术设计、角色造型设计、游戏程序设计、影视多媒体后期处理、人机工程学等。网络媒介的高速发展使信息的传播更加方便快捷,实现了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无缝互动交流。现在,无论是音乐艺术、美术创作、戏剧表演还是影视传媒都已经进入全民信息化技术的时代了。
(一)视觉摄影
所谓视觉摄影,指的是一个可以无限复制的视觉影像。通过数字媒体技术,设计师可以将各种视觉性的图像通过拼贴、滤镜处理、合成、样式等进行处理。相比传统的摄影,视觉摄影不仅要求摄影师掌握各种各样高超的技术,还要求精巧的暗房技术。而目前,仅仅需要一款图像处理软件便可将图像处理得更加完美,数字媒体技术下的视觉摄影艺术必定走得更远。数码照片处理技术可以说是摄影爱好者以及美术设计工作者的一个新世界。
(二)影视艺术
影视作品的拍摄其实和摄影艺术很类似,都是艺术与媒体技术结合所产生的全新艺术形式。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同样对影视艺术有着极大地影响,它使现在的电影电视作品不再需要完全真实的场景、道具,甚至连人物角色的表演都可以通过新技术进行模拟,影视艺术作品的成本不仅大大降低,而且精彩的特效使无数影迷为之疯狂。如电影《阿凡达》只有25%的内容使用了传统的外景拍摄,而其它的部分均使用数字媒体技术来实现。用新技术来合成来辅助现场拍摄,甚至替代现场拍摄,使艺术家的想象可以进一步的拓宽,将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场景、人物动作、怪兽等真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使人们产生强烈的感官刺激。
(三)关于视与听
视觉的刺激主要是通过眼,按照人对事物感受的次序,人首先接受的是视觉刺激,其次便是听觉刺激。音乐是听觉刺激中最为重要一部分,而音频制作也是数字媒体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音乐通常是声音和画面的组合,可以给受众带来几倍于音乐的力量。好的音乐视频,是这个数字时代最有代表性的形式之一。它所强调的是采用视觉的手段,以艺术的形象来达到人类精神享受的最高峰。通过视觉的辅助,可以将音乐表达得更加完美。以时下极为流行的新媒体二维动画Flash为例,它全程使用电脑制作,在视觉画面的处理上可以模拟拍摄的摄影,道具、角色、场景都可以绘制出来,也可以与现实中的场景相配合使用,再将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可以获得视听双重的艺术享受。
二、虚拟交互技术
虚拟现实是通过数字媒体技术重新构建出来的一个世界。通过虚拟展示计算机模拟的三维环境,使用户身处其中并能够操作系统中的对象。与虚拟现实交互的时候,用户可以根据自已的意识来选择所需要的信息。这种行为与过去被动接受是完全不同的,用户以更加主动的方式获得无穷无尽的乐趣。
交互媒体技术的出现将艺术家的生存方式彻底改变了。网页设计中的按钮图标便是实现交互的最简单方式之一。只需要轻轻点击按钮便可以起到弹窗、影音播放等交互操作。这种人机交互的形式在电子游戏领域表现得特别突出,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游戏与影视相结合得越来越密切。它们的区别在于游戏由玩家直接扮演,而影视艺术则是由他们扮演的。现在的艺术设计观点也认为,电子游戏已经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了,和过去的简单游戏已经有了质的变化。在虚拟现实中,用户可以扮演角色与人交往,创建新的生活社区,甚至创建自己的队伍等。游戏的本质已经由虚拟现实技术彻底改变,已经不再是由开发者决定如何使用,而是以用户为中心,具备完全的交互性,开放过程及结局以达到完全的虚拟现实。
三、对数字媒体的思考
艺术源于生活,同样也离不开它所处的时代。计算机、网络、移动设备、虚拟技术等数字媒体技术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模式。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让众多的视觉设计师成为高超的摄影师、绘画大师,可以将天马行空的想象通过新技术表现出来。作为数字媒体,我想有两个方面需要认真思索:
一是任何的视听艺术,都只是将数字媒体技术作为艺术表现的工具,艺术的本质是审美,是不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而改变,改变的只是形式、技巧、工具。数字媒体技术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使我们的视听艺术作品超越了传统工具的局限。但是艺术作品始终不能由数字媒体技术替代,新技术只能作为工作人员的工具和手段。审美才是艺术目标,艺术家不能过度地依赖新技术而忽视美学素养的提升。很多人认为只要学好新技术便可以成为优秀的视听设计师,我认为这是一种误解。好的艺术,作者要拥有审美和数字媒体技术的双重能力,才能将自己的情感通过技术传达给受众。
二是数字媒体艺术集合了科技和艺术的双重特性,成为科技工作者和艺术工作者必须共同关注的主题。当人们使用计算机、移动设备在互联网上尽情遨游的时候,历史的车轮已经来到了二十一世纪。数字媒体将视觉图像、影视艺术、文本、声音等多种视听艺术元素集于一体,使受众更加快捷和方便地接受新事物。电脑合成、数字媒体是目前的发展潮流,但任何时代的科技都无法替代“人”的主体地位,一切视听艺术都是以人为主导,所以数字媒体艺术不能片面追求技术,要考虑人的情感、感受。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数字媒体技术必然会渗透到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及工作中,艺术要以人的自身需要和社会的综合发展为出发点,将数字媒体艺术整合成人与人互动交流的一种方式。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 博物馆 交流展览工作 应用
中图分类号:G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a)-0-01
信息化就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且造福于社会发展的过程。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打造出一个以信息传递为主要特征的新时代,几乎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和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领域,都充满了信息化的痕迹。目前,信息化已经逐渐朝着现代化以及数字化的方向发展。近些年来,随着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不断探索和努力,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极阶段性成果,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
1 博物馆信息化的概念
信息化就是指利用各种高新技术手段,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各类各样的信息及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加工、存储、传播及应用。目前,我们主要利用以计算机为主的新技术,处理的过程中针对信息本身,最终实现利用所处理信息的目的。不难明白,博物馆信息化就是利用现阶段的计算机技术,从资源、交流展览工作以及服务等各个方面进行充分的处理,从而实现博物馆资源利用的合理化及服务的深入化、现代化;另外,博物馆的数字化是指在博物馆具体的工作如交流、展览等方面,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数据、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总之,只有保证信息与数字之间的统一,才能实现博物馆交流展览工作的信息化。
2 博物馆信息化的主要特点
2.1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就是指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对各种媒体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存储及传递,并且使各种媒体信息之间建立起有机的逻辑关系,从而形成一种具有良好交互性的系统技术,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了博物馆信息化的主要手段。博物馆内的文物本身作为一种信息载体,与图书信息载体相比,不仅内容十分丰富,还具有其特殊性,是自然和历史的沉淀,具有天然的真实性。而各种形式的文献资料,不管是以何种形式存在,作为人对自然信息处理的结果,都会带有人们意识的记录。因此,与数字化图书馆相比,人们对文物信息载体的需求更加直接,所以当前正在开发和所应用的信息技术都将可能运用到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中。
2.2 社群组织
社群组织是信息化博物馆的主要特征之一。博物馆具有历史、科学、艺术等多种类型,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构建出适合于不同年龄段、不同阶层、不同知识层面的数字化博物馆。作为文明古国之一,我国信息化博物馆不仅仅包括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还涵盖了各种经济、社会的精髓。因此,只有实现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才能实现其主体功能,从而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
需求。
2.3 数字化档案的应用
信息化博物馆的资源核心就是数字化档案,数字化档案不仅包括业务管理信息及研究成果,还包括文物的本体数据。其中文物档案以纸张、照片、光盘等各种形式为信息载体,与图书信息载体相比,某种文物档案所包含信息更加丰富,并且是独一无二的,不具有重复性。另外,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同应用及发展,以及博物馆业务管理的需要,文物的数字化信息将具有无穷的可扩充性及可延
续性。
3 我国博物馆信息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认识及应用水平偏低
目前,我国部分博物馆管理人员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同时在博物馆的内部也缺乏一套比较完善的信息化管理体制;另外又由于信息化建设都是由管理人员来决定的,因此消除管理人员认识的片面性,提高其对博物馆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非常关键。
3.2 资金投入少和专业人才的缺乏
目前,由于财政压力较大,信息化博物馆建设的投入较少,并且各地的资金投入也不很平衡。由于对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计算机设备的投入较少,这也就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博物馆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进程;又由于管理人员对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观念有一定偏差,只是关注对博物馆硬件建设的投入,往往忽略了业务发展软件的投资。另外,缺乏专业化的人才也是博物馆信息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大多数博物馆尤其是文物类博物馆,引进了大量的文科人才,却忽略理工科人才的储备,而信息化博物馆的建设离不开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然而当前却非常缺乏兼具文博知识、信息技术知识和管理能力的复合
型人才。
4 未来信息化技术在博物馆交流展览工作的应用趋势
4.1 重视与大众的交流与互动
建设信息化博物馆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更好更方便地满足人们对信息的利用,对知识的需求。单向的提供展示和信息已经逐渐落伍,而以观众为主题的导向咨询服务必将成为其发展趋势。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博物馆网站,向人们展示更多的陈列、展览及新闻信息的同时,还应该更加注重与人们的交流与互动,使人们更加主动的去接受信息,而不是被动的输入与接受。
4.2 博物馆资源网络的建立与共享
一直以来,博物馆都是以一种独立的运作模式,各个都有自己的收藏,同时也进行着自己的研究与教育,从某些博物馆的藏品和展品比例来分析,这些收藏却并没有真正实现让人们所利用。相信,随着信息化博物馆的成熟,必将实现博物馆资源的共享。另外,博物馆之间相互合作,资源共享,更好地服务人们,也正是博物馆自身发展的需求。只有博物馆之间相互合作,资源共享,才能扭转单一博物馆资源匮乏、单调局限的缺点。
5 结语
总之,如果仅从现状来分析,目前我国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设计与发展的初级阶段。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及信息时代的来临,管理人员也逐渐认识到我国博物馆信息化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不仅要适当加大业务发展软件的投入,还应该储备复合型、高素质的人才,同时提高应该管理层的管理水平及认识。总之,我国博物馆信息化技术也逐渐进入一个有计划、有目标不断发展的新阶段,在展览交流工作中注重与大众的交流与互动,最终将会实现博物馆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博物馆交流展览工作的网络化。
参考文献
[1] 陈军科.博物馆文化形态的新理念:全球化形势下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哲学思考[J].中国博物馆,2007,7(2):63-65.
【关键词】大数据;数字出版;发展趋势
云计算、物联网,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从手写书稿到电子版稿件,从简单的条码技术到二维码在新闻出版领域的广泛应用……信息爆炸时代人类社会中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海量的数据,大数据,已经成为IT业、互联网这些专业领域之外的行业放之不下的概念,也为新闻出版业更新理念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报纸、杂志、出版社、电台、电视台、互联网、广告公司等信息传播企业的从业者,特别是编辑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什么是大数据(Bigdata),目前业界尚未有统一的定义,被引用较多的是互联网搜索引擎上这样对大数据的描述:“大数据是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数据承载着信息,在大数据的实际应用中,用户的最终目的是利用大数据进行更好的决策,这些决策可以发生在政府政策制定、社会舆情监测和商业营销等领域。大数据时代,新闻出版编辑面临的问题有:
编辑对新闻出版业数字化发展趋势不敏感。目前,在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传播为代表的大数据时代,从文字的加工生产到后期制作发行营销,再到文字的传播保存,以数字技术手段参与新闻出版所有环节而呈现了一种全新的出版业态,即数字出版。用数字化技术对传统新闻出版业进行改造,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新闻出版业的发展速度和空间。然而,这种趋势并非为传统新闻出版人所完全认识,数字新闻出版对传统新闻出版的改造能力,也并没有被信息传播企业的编辑人员所认同。
编辑人员对新闻出版产品数字化认识上存在误区。有些编辑一说新闻出版的数字化,就认为是原创作品形态的表现形式数字化,其实,数字化新闻出版的未来趋势是原创作品形态表现形式的数字化、编辑加工的数字化、印刷复制的数字化、发行销售的数字化和阅读消费的数字化,涉及新闻出版的各个环节,而非一个环节。在数字化产品同读者见面之前,其他环节都应该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化处理,应用的触角应该伸向新闻出版产品内容生产的各个环节,特别是编辑、校对环节,更应该按照大数据时代的要求进行数据加工。
此外,已经起步的数字型编辑存在重技术、轻内容质量的问题,为了数字技术的使用,忽视文字好坏是数字型新闻出版的核心问题。编辑只有对文字内容资源,包括稿件的收集、编辑加工、知识体系的分类等进行整合和管理,大数据才能在新闻出版业得到科学利用。
二、大数据时代新闻出版呈现的业态
信息产业的竞争规律是,30%甚至更少的企业拥有70%以上的市场。较早进入电子图书领域的北大方正、中文在线等几家企业,虽然不是传统的出版单位,但已将全国500多家图书出版社,120多万种的图书资源进行了数字化的整合集成,从而占据了中国电子图书市场90%以上的份额。在此业态下,新闻出版业的编辑应该转变观念,积极融入到大数据时代这一时代潮流中,要与数字出版物的制造商、销售商和数字图书馆的经营者一样,成为新闻出版数字技术的新兴代表。
大数据背景下,信息传播企业通过技术手段转变新闻出版传统的方式,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是,在转型过程中,传统新闻出版向数字新闻出版转型,需要足够的资金、技术、人才支撑,而这也已经成为信息传播企业面临的短板。同时,国家目前还没有出台数字新闻出版的行业标准、版权保护等统一标准,这也成为数字新闻出版传播的障碍。
同时,固定的读者群体、作者队伍,为编辑开发利用大数据提供了有利条件。信息传播企业的读者市场相对稳定,它们已经掌握了这部分市场的销售渠道和消费区域,这为信息传播企业出版发行数字出版物,提前提供了销售渠道和销售对象。而且信息传播企业还有着独特的内容资源,这些专业内容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成为初步具有形成数字化产品的核心内容,信息传播企业不延伸开发也是浪费,这些内容资源是打开市场的钥匙,是与其他产品进行市场竞争的利器。各个专业出版社、杂志社经过多年积累,已经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品牌特色和市场知名度,为编辑进行数字产品开发营销奠定了良好基础,不用像一本书或杂志发行时需要开发生产那样费事。传统的新闻出版理念大多是以书籍、报刊等产品为中心的,而数字新闻出版既要以客户为中心,又要以产品内容、产品质量等为中心。
“网络媒体及各种新兴媒体的发展为受众提供了新的沟通平台。我们在经历着一场信息革命……”[1]这对编辑应对大数据提出了要求。
1.树立数字出版的理念。随着电子产品和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成熟,近年来,数字化阅读对纸质阅读的冲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许多杂志社、出版社都纷纷成立自己的研发部门和机构,希望面对冲击能够提前布局,为同业竞争赢得市场机遇和机会,赢得更多的筹码。
在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编辑要顺应这一潮流。目前,许多杂志社、出版社仍然靠传统出版、传统经营模式维系生计,然而面对大数据时代的挑战,编辑不可能游离之外。尽管杂志社、出版社目前数字化盈利模式的轮廓还不是十分清晰,但是编辑要在自己的责任范围内有计划地去有效推进单位的数字化改革进程。一是要有运用网络的基本能力。在大数据业态下,编辑要具有熟练地使用网络的业务素质,对门户网站、新闻网站等页面要适应,并且能熟练查找自己所需要的新闻和信息。二是要创新编辑产品。在编辑的推动下,信息传播企业应通过数字技术对出版的中小学教材、大中专教材进行多媒体开发、立体互动,改变目前学生教材都是纸质版的现状。我们不难想象,若干年后,学生们上课会不会只使用数字型图书,在老师的引导下高声朗诵,而不再用纸质版课本?“面对新媒体竞争,传统媒体需要应对的第三个问题是新媒体的竞争压力给整体宣传思路带来的冲击和变革。”[2]
数字型编辑在树立新型编辑理念时,要处理好信息传播企业市场性导向与创意性导向之间的关系。信息传播企业传播内容的传统编辑方式、传播模式、盈利模式太过单一,根本无法体现新技术给信息传播企业带来的好处,创意产业和信息传播产业的高附加值优势也无法在编辑、发行过程中体现出来。
2.培养全新编辑的理念。卫星、网络传输等技术的普及,不仅要求信息传播的技术工具或者手段、组织形态能够与先进技术相匹配,还要求编辑的理念跟上先进技术的要求。传统型编辑,是指按照没有电脑和互联网技术时代的编辑模式进行编辑、校对等文字加工,无视或忽视新技术给信息传播企业带来的影响,对数字出版没有概念的编校人员。数字型编辑,是指迎合时展的需要,积极主动地更新编辑理念,运用新技术给信息传播企业带来的便利,颠覆传统的流程,对编辑、校对等文字加工工作改革的编校人员。以下从6个方面对传统型编辑和数字型编辑运作逻辑给予比较(以杂志、图书为例):
同作者的关系。传统型编辑靠出版社、杂志社的名气认识作者,靠作者投稿认识作者,靠上级部门转稿认识作者,图书出版后或者文章发表后,基本上没有往来,缺乏与作者的关系维系意识。数字型编辑通过网站认识作者,通过博客、论坛认识作者,通过参加各种会议认识作者,通过QQ聊天认识作者,通过网络传媒认识作者,网络发帖征集稿件,图书出版或者网站发表后,同作者保持联系,并通过作者推荐认识其他作者,与作者共同策划图书的宣传和后期发行,扩大影响力。
编辑模式。传统编辑模式主要有两种:1.最传统的模式是,编辑直接交给排版员排版,排版后进入“一编三校”流程,每次稿子都是满纸改动的痕迹。这样做造成纸张浪费,版面动来动去,每次打印的校对稿页码都不一样。2.改进后的做法,编辑要求作者提交纸质稿,然后在纸质稿上编辑,到处都是改动的痕迹,最后交给照排室。这种做法已经比第一种有了很大改进,但是仍然浪费纸张,增加编辑和排版员的工作量。数字型编辑向作者要word电子稿,在电子版上编辑加工,修改后交给排版员排版。这样做便于查找错误,减少排版人员的工作量,能有效提高编辑速度和编校质量。这就要求编辑不仅会打字,还必须掌握word操作的基本知识,会运用一般的互联网搜索引擎,有效甄别搜索结果的准确性。应积极建议杂志社、出版社出台数字新闻出版业务流程,适应时展要求。
校对模式。传统型编辑喜欢纸质版修改校对,在稿子上涂来涂去,满纸皆红,然后交给排版员,这样既增加了排版员的工作量,又加大了自己无谓、徒劳的工作量,浪费纸张,浪费时间。数字型编辑习惯在电子版上校对,可以随意修改、反复修改,避免排版环节修改次数,提高稿件的正确率,最后交付排版,让其按照作者要求设计排版。
版式要求。传统型编辑不研究市场流行风格,不论稿件题材和体裁,开本大小一样、字体版心一样,完全由照排室做主,忽视读者心理和需求,缺乏档次和品位。数字型编辑对市场有充分了解,用什么开本和纸张,封面、书名用什么字体和色彩都十分讲究,目录字体、正文大小标题字体都有自己的理念和风格;既照顾到传统读者的偏好,又照顾到大数据时代读者的喜好,在设计版式时会考虑电子版如何设计才能更加吸引读者,怎样设计便于网络传播,便于相关知识的链接,便于读者点评、跟帖,便于其他网站转载。要求排版员按照自己对市场的了解,结合作者要求和读者数字阅读的需要去装帧设计。
策划意识。传统型编辑缺乏起码的策划意识,我就是一名编辑,安排我编辑什么稿件我就编辑什么稿件,市场不是编辑的事情,营销不是编辑的职责,图书、杂志盈利与否,影响大小等同自己没有关系,忽视大数据技术对编辑产生的精准营销意识、文稿个性化内容定制平台的重要性、数字内容产品消费者付费意愿不断提升的时代背景、编辑观念更新对数字新闻出版产业的未来所产生的影响。数字型编辑有较强的策划意识,一本书能开印1000册,经过编辑策划和努力会增加到3000册或更多;利润空间是几千元,经过与作者、书商共同努力扩大到几万元或更多;一本普通的书稿,经过策划可以变成畅销书。从接到稿子到图书出版、杂志发行都渗透着编辑的心血,会一直遵循“稿子―策划―确定印刷数量―媒介宣传―市场营销推广”的思路。
利润模式。对传统型图书编辑来说就是买卖书号,最多加上作者包销图书。数字型编辑把小的做大,把一般的稿子策划成畅销书,把作者包装成名人,带动图书、杂志的持久销售,扩大利润空间。
推崇数字化,倡导编辑走数字型编辑之路,并不等于说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已不复存在,对传统的编辑模式进行全盘否定,而是说大数据时代信息传播出现了一种通过信息技术向全球加速传播方向演化的趋势,它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改变了信息传播企业传播者特别是编辑人员的工作理念,使得参与信息传播的主体、对象、场所、途径、方式和结果等都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这为编辑的观念更新提供了可能和契机,这也是数字新闻出版业界进入大数据时代后的必要条件。
3.要有新媒介生态的融合自觉。“自工业革命以来,使人类社会发生特征性转型的强大动力是信息革命。其中给人类社会带来最大震撼力的事物,可以说是新媒介。”[3]随着二维码这一新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报纸、杂志、图书等纸质媒介有必要把编辑个人的博客网址,出版社、杂志社的官方微博、官方博客账户、电子邮箱、QQ号等大数据时代产生的信息,制作成二维码,放在杂志的固定位置,放在图书的封底、勒口、书签、腰封等特殊位置,读者可以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这样不仅大大方便了读者进行网上阅读、手机浏览,还方便作者发送和投递稿件,有效增加了编辑、读者、作者三者之间的互动。由简单的、传统的纯文字阅读,变成随时随地阅读、观看比单纯文字内容更丰富的图片、更生动的视频等,颠覆读者的阅读方式,将读者、作者从传统阅读、投稿带到全媒体的阅读、写作模式之中。大数据时代,编辑要自觉融合到新媒介这种生态环境中,做新时代文化的推动者、尝试者。
编辑的责任是传播文化和文明,大数据的出现也是一种人类文明,如果我们信息传播企业的编辑认识不到大数据对新闻出版业的影响,认识不到自身对传播大数据的作用,有人担心过不了多久,传统新闻出版业会像胶卷摄影被数码摄影所代替一样,一部分传统新闻出版企业有可能成为民营出版商的编辑室,这一点必须引起我们传统出版社、杂志社编辑的警觉。相信我们信息传播企业的编辑们能够有这样的文化自觉,承担起科学利用大数据的文化责任。
四、结语
从理论到实践,大数据的发展为新闻出版行业的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大数据的根本是产生各种各样的数据,这就要求编辑必须适应大数据这一时代背景下,编辑、校对、排版、印刷等生产和传播方式,以全新的理念来承担数据信息加工和传播的职能,为新的读者群体和受众,为新的作者群体和客户,提供绿色环保、准确快捷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刘东建.当下中国“改文风”的政治修辞解读[J].新闻爱好者,2013(4).
[2]林莉.传统媒体应对新媒体的竞争策略[J].新闻爱好者,2012(6).
[3]吴信训.新媒体全球竞赛中国能折桂几何[J].新闻爱好者,2013(2).
关键词:信息技术;媒体融合;信息
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依赖于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其一的信息技术成了人们探索与追求新生事物的主力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它由各种单一性的模拟信息更新换代于今日的多功能数字媒体信息,是一个信息技术质的飞跃,这也正是科学家们不断探索研究实验的结果。国民正充分利用这一技术不断接受更多的新生事物,满足于人们不断需求的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1 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含义
信息是指音视讯、消息、通讯系统传输与处理的对象,泛指人类社会利用报纸广电、互联网、通讯及手机等媒体以语言,文字,图像,符号等不同形式传递。在一切传递媒体和控制系统中,信息是一种普遍联系的形式,人们通过获得识别自然界和社会的不同信息区别于不同的事物,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凡是能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都是信息技术,它主要利用计算机、现代通信手段、数字电视及多媒体技术等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及分配信息等相关技术,具有传递的信息量大,多样化,速度极快,不受地域限制等特点。
2 传递信息的媒体分类
信息内容以多种形式显示,大家都知道,主要包括语言,文字,图像,符号等,其传递信息的媒体主要包括广电,互联网,通信,多媒体手机等方式。1、广电数字业务是电视数字化和网络化的产物,其系统所有过程均由‘0’或‘1’组成的数字流。它不仅仅是传统上电视,而是能够提供广大消费者包括图像,数据,语音,点播互动等全方位的服务,具有广泛的电视会议,数据信息点播,视频点播扩展业务,同时具有互联网接入,远程教育,电子邮件,数据通讯,城市安保监控等多媒体信息增值业务。2、互联网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多台分散自治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介质互联,在网络操作系统和网络管理软件及通信协议的管理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人们可以在办公室,家里或其他任何地方,访问查询网上的任何资源,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满足了不同人的信息需求。3、通信网络由传输,交换和终端三大部分组成,人们的信息交流以语言,文字,印刷,电报电话至今日的丰富多彩的现代通信,它们正向数字化,智能化,综合化,宽带化快速迈进。4、多媒体信息技术是计算机与视频技术的结合,与所有现代技术一样有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它在概念上有控制系统和信息组成,依靠的是数字控制系统的电脑和当今音视频最先进的存储和传播形式的多媒体数字彩信。
3 信息媒体的融合
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全面采用,使信息内容都可以通过统一的编码进行传输与交换,所有业务在网络中将以‘0’和‘1’组成的复合数字码流来传递。网络融合的根本目之一是通过一个网络提供一个统一的业务,利用高宽带的光纤通信技术作为主要物理载体以有线或无线形式传递,将信息服务由单一业务转向文字,语音,数据,图像,视频等多媒体综合业务,已成现实,极大地为国家减少基础性的建设投入,并简化网络管理,减低网络运维成本等,这才是多媒体数字信息化技术传播的最佳动向趋势。总之,多媒体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健康发展利国利民,与世界信息传递接轨势在必行,相信未来的中国信息及信息媒体技术更加辉煌。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媒体 阅读引导 数字目录学 协同推进
阅读活动是人类的一种认知过程和普遍的文化现象。人们通过阅读来探索未知与获取知识,以此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受不同时代媒介传播物质形态的影响,人们的阅读习惯、阅读内容、阅读形式表现迥异。从文字的出现、纸张的发明、印刷术的革新到今天各类介质出版业的高速发展,可以看到丰富多彩、充满魅力的人类阅读的文明进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网络的普及,大众阅读行为从印刷文本的阅读逐渐转向基于数字文本的解读。传播符号所引发的大众阅读消费方式的多样化,触发了阅读对象、阅读性质、阅读心理与功能价值等多方面的重大嬗变,极大地颠覆和影响了传统阅读的需求模式,以网络阅读、移动阅读、iPad等为代表的新媒体阅读率连续攀升。数字环境下的新阅读已经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和使用,社会阅读活动的整体解码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阅读主体与客观环境的差异,新媒体环境阅读的诸多特点,给数字目录学合理引导与有效满足阅读需求以及如何深化阅读主体信息素养带来新的思考和发展机遇。
1 新媒体阅读与数字目录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1.1新媒体环境阅读的概念、涵义
阅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阅读,就是人类感知世界的过程,是人从符号中获得意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我们探讨的是狭义阅读,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载体,接受载体所提供的文字、图像等信息的过程。阅读的主体是人,阅读的客体是文献。作为人从符号中获得意义的一种社会阅读实践活动,要求个体具备必要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指在阅读活动中驾驭文献信息的能力。网络阅读能力是在传统文本阅读能力的基础上培养的视觉图像的解读能力。所谓新媒体,普遍接受的定义是:由所有人对所有人进行的传播。依据传播学观点,每一次媒体革命都是对传统已有媒体的补充、延伸和完善。新媒体是对以往印刷媒体、电子媒体等的进一步发展,而数字技术是各类新媒体产生和发展的源动力。因此,新媒体环境阅读是在数字化环境下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和知识、完成意义建构的一种超文本阅读活动,是具有互动传播与创新形态的技术性概念。
1.2新媒介环境特征与信息需求变化特征
阅读是一种古老而常新的社会行为,阅读形态的跃迁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关联。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习惯于在新媒介终端前选择与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以网络阅读为代表的新媒体环境阅读走向盛行。“媒介即信息”这句话被传播学奉为经典名言说明形式远比媒介内容重要。因为真正影响人类行为、支配历史进程、制约社会变迁的并非媒介内容,而是一种现实存在的媒介本体,媒介形式决定受众对信息的解读,选择不同的媒介接收信息就会产生不同的解读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自身发展的内涵更强调和注重的是一种媒介融合:即以网络为基础集纳和发展多种媒体功能和通讯技术的新媒介形态。网络环境下媒介形态不断变化和重新整合,其所承载的信息内容开始向着零散化和聚集化两极方向发展,人们的阅读内容、阅读范畴呈现出新的面貌,体现了新媒体环境的信息载体与传播手段相互渗透、兼容与融合,使得人们获得信息与教育更为便捷和有效(如iPad类媒体的集成功能所展示的对服务效应的极致追求),与社会阅读主体共同构筑成了一个整体的新媒体信息环境。与此同时,在现代技术的支撑下,阅读活动对作为物理状态的图书馆的依赖程度明显降低,分布式数据库状态的数字图书馆在满足读者信息需求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用户足不出户或通过移动阅读设施就能及时获取信息。开放的数字环境下读者阅读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由对传统文献为主的需求转向对多元化信息的需求;由地区性的书目情报需求转向全球信息需求;社会性书目情报需求与离散性个体化书目情报需求两极并存。在提倡和弘扬个性化的时代,书目工作要同时满足大众阅读需求和服务于“小众化”传播。因此,科学地认识和把握信息资源增长与阅读需求之间的矛盾规律及特点,充分运用媒介融合技术的原理与趋势,优化书目工作内外部协作机制,提高引导阅读和读者服务的协同效果,成为时代赋予目录学的特殊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