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场教学形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坚持与时俱进,切实认清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能得到培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只有相互团结、相互信任,才能在共同的期望目标激励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完成小组分给自己的任务,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合作学习也可以充分调动各个层面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
二、科学进行分组,充分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小组合作学习的出发点是要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动脑欲望,逐步形成动脑、动口的习惯,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具体分组时,可以按照成绩把学生分成好、偏好、中等、差四等,再按照学生的性别、能力、性格,每组分配一人,组成4人学习小组,成绩好的学生为组长,负责讲题、监督、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
排座位时可按照同组就近原则,这样便于组长管理和讨论问题。学要生准备记作业本,每天下午放学前组长检查组员作业是否记在本子上,然后组长签字;写完作业后家长核对每项作业是否完成,完成后家长签字。通过学习小组,提高了监管力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了学习效率,优化了学习方法。
三、推进创新发展,不断赋予小组合作学习的新内涵
一、背景
按新课程标准编写的化学教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高中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化学2专题一第三单元同素异形现象和同分异构现象是学生从微观世界看物质多样性的两大主要视角,这块内容的重点在于两者的概念辨析。原人教版教材编写时把同素异形现象放在第六章氧族元素之臭氧介绍中,另同分异构现象则安排在第二册烃的教学中,这样导致两个概念教学的时间跨度大,不利于学生对比巩固。而新教材做了如此编排之后,显然更有利于学生从物质多样性的角度来对比学习,但是省学科指导意见中安排了同素异形现象和同分异构现象各一课时,个人认为在如今课时比较紧张的前提下,可合二为一并进行了尝试。
在新课程“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理念的指引下,我以比较的方式,通过搭建模型的手段依次引出同分异构现象和同素异形现象,进而推出两者概念的对比。考虑到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物质结构模型,设计在搭建模型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看模型、用模型,体会空间的立体结构,能体会结构的不同才是造成物质性质差异的根本原因。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从金刚石、石墨、足球烯等碳的同素异形体以及C4H10、C2H6O等同分异构体为例认识同素异形现象和同分异构体的概念,进而认识由于微观结构不同而导致的物质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搭建模型、多媒体图片展示、教师讲解和学生的讨论等方法认识同素异形现象和同分异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激发学生从微观角度探究化学本质问题的学习兴趣,同时认识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三、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以金刚石、石墨以及C4H10、C2H6O等同分异构体为例认识由于微观结构的不同从而导致的同素异形现象和同分异构现象
难点: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同位素三个概念的辨析,金刚石和石墨微观结构比较
四、教学策略及手段
媒体辅助法、学生分组搭建模型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前面我们刚刚学习了元素周期表(媒体展示元素周期表),我们知道人类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可是物质世界是极其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到底一百多种的元素是怎么样形成数千万种不同的物质的呢?(学生讨论回答)好!今天我们从另外的视角来看物质世界的多样性。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在认识元素的基础上对比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学生自然而然产生疑问,急于求知。
2.感悟模型—引出同分异构现象
观察桌上盒里的模型素材,已知不同颜色的小球表示不同的原子,小金属棒表示化学键,告诉我你的判断:哪个是碳原子,哪个表示氢原子,哪个又是氧原子。(学生回答:根据原子大小判断;根据球面上的孔判断,碳原子应该形成4个共价键,有4个孔,氧原子应有2个孔,氢原子则是1个孔)好!接下来,你们想办法把4个碳原子连在一起。(学生连接模型得出两种不同的结构,分别展示,加强对照)接下来,你们再把氢原子连上去。(学生连接氢原子后同样分别展示,并请一学生回答连接的依据)很好!我们已经能根据原子大小和成键的数目来认识模型中的各原子,而且也能初步搭建一些模型。祝贺大家打开了我们的模型世界的大门!接下来你们仔细观察一下手中的模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观察讨论得出:结构不一样,原子个数和分子式一样)这两者就是同分异构体的关系。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书本中乙醇和二甲醚的结构,强化概念。然后对照模型写出正丁烷和异丁烷的结构式,体会结构式和模型的不同和联系。最后要求学生把5个碳连一起,从而得出碳原子数越多,同分异构体的数目越多,自然就得出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其中一个原因。
设计意图:这是我们的学生第一次接触模型,如果直接给出整体模型难免会有囫囵吞枣的感觉,也许课后只余模糊印象。因此,我设计通过分组实验,先从认识原子模型开始,然后通过化学键连接成具体的物质模型。在连接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就发现了两种不同的结构,这样,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同分异构现象。接下来再让学生改编模型,试试5个碳原子的连接方式,同样很轻易的理解了碳原子越多同分异构体的数目肯定越多。
3.利用模型—体会同素异形现象
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些可爱的模型,接下来请同学们来搭建个金刚石的模型,看看你搭建的模型是否真如金刚石般坚不可摧。(学生兴致高昂,积极动手)(教师展示石墨和足球烯的模型)观察这两个模型和你们的金刚石模型有何异同之处。(学生观察讨论)得出同素异形现象,再结合书本阅读其它常见同素异形体(氧:氧气和臭氧;磷:红磷和白磷)。
设计意图:在初步认识模型的基础上,自己动手搭建会让学生很有成就感,同时可以进一步巩固对模型的认识。再结合已搭建好的石墨和足球烯的模型,很容易就通过对照得出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4.对照模型—理解结构决定性质
设疑:图表展示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的对比,思考:为什么同素异形体之间有性质的异同?师生双边活动:从金刚石和石墨模型中分析两者结构的异同点。(构成金刚石的微粒是C原子,C原子以共价键相连,结合成空间网状结构,金刚石的基本结构单元是正四面体;构成石墨的微粒是C原子,C原子以共价键相连,在石墨的每一层,每个C原子与周围3个C原子以共价键相连,排列成平面六边行,无数平面六边行形成平面网状结构,石墨的不同层之间存在分子间作用力;)再逐一分析结构与性质的联系。
设计意图:从字面上看,同素异形体和同分异构体,既有同又有异。性质上的差异性是学生已经认识的,根据结构决定性质的学习方法,自然会比较两者结构上的差异。
5.课堂小结、随堂练习
小结、回应课前的设疑,再以表格形式比较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同位素三个概念,并以相应的练习巩固。
六、收获与反思
1.模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教会学生认识模型,利用模型是这次课的一个新任务,让学生在摸索中体会微观世界的奇妙!
2.同素异性现象和同分异构现象在学生认识、利用模型基础上自然引出
同素异性现象和同分异构现象原本是两课时的内容,考虑到两者概念的辨析及与模型的联系,大胆做了合并的处理,个人认为处理得当,有新意,课后效果不错。
【关键词】线性代数;教学;探究式;问题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C
【资助项目】浙江大学2013年度本科教学方法改革研究项目(NO.Q7)和浙江省教育厅2012年度科研计划项目(NO.Y201224566).
作为大学数学课程以及代数学的基础科目,线性代数在很多领域被广泛应用.例如,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辅助设计、密码学、虚拟现实等技术都是以线性代数为其理论和算法的一部分.另外,将各领域、各学科的实际问题与线性代数相互融合,把实际问题线性化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特别地,线性代数的思想方法、公理化方法以及严密的逻辑推理等都是科学技术研究者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作为浙江大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在线性代数课程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尝试.
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要求以“问题”作为教学活动出发点和落脚点,可以锻炼、提高学生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
一、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的思路
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经过积极的探索和发现、亲身的体验与实践,解决教师预设的问题,进而获得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尽可能地像科学家那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经历一个相对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体验发现知识、再创知识的创新过程.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对大学生而言,线性代数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科目,其中的矩阵、线性空间等内容是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和进行科学研究的有力工具.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获得知识的手段只有课本和教师的讲授,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践只是完成作业和做题.因此,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往往不够深刻,更重要的是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为欠缺.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探究式教学显然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因此学生也能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探究性学习比传统教学模式更具趣味性,因此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二、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的实践
在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中,我们主要从如下的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1.分组学习,多增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戏份”
分组学习,即把教学班的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开展学习和讨论任务.以线性代数为例,学生可提前预习下节课的内容,并就此内容引发思考,可以学习与讨论预习过程中不明白的地方.而这些学习活动的平台,不再是以往的教学课堂,而大可以放置于类似QQ群、CC98等现在学生经常使用的网络平台.它的呈现,已不再是通过组织烦琐的探究报告,而是通过公共主页即时更新每个人的学习动态;如对问题有不同的理解与看法,大家还可以再留言讨论.这样做,不仅仅可以解决传统分组的冗长程序,亦可节省学生的时间并且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分组应注意以下事项:
(1)分组的原则
合作小组的组建,一般需要教师的参与.如让学生自由组合,往往会形成同质分组,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在一组,成绩差、能力弱的学生在一组.这样无法实现让尽可能多的同学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损害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参与分组时要均衡学生的成绩、能力、性别和家庭背景,保证同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内有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学生,有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有观察能力强的学生,有思维比较深刻的学生等;同一小组内有男有女,有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成员,可丰富小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本着多样化的分组原则,将不同专业、不同地区等等因素充分平衡,让具有不同视野与思维的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讨论.这样分组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对于培养学生的“大智慧”有十分重要与显著的意义.
(2)小组的人数
保持小组的小规模对于探究式教学至关重要.小组的规模偏大,会降低学生的参与程度,损害学生的主动性,甚至会让部分学生逃避其需要承担的任务,逃避讨论活动.小组的规模小,则使学生避无可避,进而使小组的讨论活动进入良性循环.因此,讨论小组一般以3~6人为宜.
2.探究性课题的选择
探究性课题的选择,是完成探究性课题学习的关键.为了帮助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研究,进而不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为学生提供了一份题为“课堂教学内容延伸”的问题小册子,里面一共列出了21个问题供学生选择研究.这些问题的选择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的:
(1)具有较强的探索性,有助于学生体验数学研究的过程,形成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意识;
(2)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不过于追求技巧和难度,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掌握内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具有一定的实际背景,有较强的应用性,能体现数学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开阔学生的视野;
(4)具有一定的发展余地,由此可以引出新的方法、新的问题和进一步的思考,有助于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例如,问题册涉及了行列式在解析几何的应用、Gram行列式与平行六面体之间的关系、投入产出模型、图的存储及某种变形、在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马尔科夫链,以及森林中猫头鹰与老鼠的繁衍等等.
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不仅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教师的作用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是说教师可以稍稍放松,恰恰相反,教师的责任与任务会随着改革的深入而愈显重要.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关注每一个小组的学习动态,并及时地给予他们必要的指导;教师要将学生的课题进行整理,及时向全班通报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或者普遍适用的“成果”;教师要适时共享学科的习题与其他课程学习资料,便于学生课后的提升与复习;最重要的是,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要抓好课堂,并监督小组的组建与学习任务的实施.
4.奖惩实施细则
为促进同学间的合作性活动,教师有必要制定小组合作学习规范及奖惩细则,以此激励小组成员互相帮助,交流思想,共同进步.具体细则制定如下:
(1)教师可根据小组的问题研究的难度、意义和结论,给予小组相应的分数奖励(满分40分);
(2)课堂上小组成员回答问题,酌情给予小组奖励(满分10分);
(3)成员共享学习资料,或个人关于知识的总结,酌情给予小组奖励(满分20分,可另外给予小组成员奖励性加分);
(4)小组成员出勤的监督,如无一人有旷课、迟到等,酌情给予小组奖励(满分10分);
(5)根据小组的期末整体成绩(有无挂科、平均成绩等),以及平时小测验的成绩,对于表现突出的,酌情给予小组奖励(满分20分);
(6)期末成绩评定的换算公式:
期末成绩=20%×小组平时成绩+20%*个人平时成绩+60%×期末考试成绩.
三、传统教学向“探究性学习”方向改革的意义
1.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似乎越来越习惯于与他人进行网络互动
而本次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大学生与网络的密切关系,积极组建小组,并通过网络进行联系.这种方式具有联系时代特征的进步意义,充分利用网络的资源,大大节省学生的时间与精力,学生不必时刻相互见面一边讨论问题,大可在课余时间,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这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网络的正确应用,避免学生养成不良的上网习惯.
2.培养同学的团队合作意识
人是社会的动物,所以作为新时代的人才,就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并且需要学会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进行适当的取舍,进而达到1+1>2的合作效果.这无论对于人才的培养还是学生自身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使得学生可以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进行有效的联系,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与深造
这样的学习方式,会使学生更早的具有专业的思维,提高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打破传统应试教育对人思维的局限与禁锢,有利于科技人才的培养与科技的进步.
4.加强学生之间的联系,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减少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频率
这样的学习方法,使得学生可以认识很多同学,甚至会为他们构建一生的友谊.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朋友的支持会给予他们许多帮助,从而可以减少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高校社区流行病学实验教学设计性实验流行病学是预防医学的主干课程,它在疾病预防、控制和促进健康方面有十分重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流行病学是一门方法学,利用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可以解决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很多重要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流行病学实验教学的重要目的。
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发生,把流行病学推上了前所未有的地位。流行病学在非典防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我国疾病控制工作存在的问题,如专业人员数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等,尤其是现场调查研究和应急反应能力不强等。说明传统的流行病学教学已不能满足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必须对流行病学的教学进行改革,尤其是进行实验教学的改革。
一、传统流行病学实验教学方式的弊端
传统的流行病学实验课教学主要以课堂讨论为主,有统一的实验课教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教材上的经典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回答教材上所提出的问题。如疾病频率测量资料分析实验课,要求学生根据教材上所给出的案例计算出发病率、死亡率、罹患率等并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病例对照研究资料分析则根据给出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判定暴露因素和疾病之间是否存在着统计学联系以及是何种关系等。该方法对巩固理论课教学内容,掌握流行病学的基本理论有较好的作用,但对于培养学生设计调查方案、收集资料、发现并控制偏倚以及处理现场调查中突发问题的能力帮助甚小,更达不到启发思维、发挥其创造力的目的。
二、流行病学实验课开展设计性实验的必要性
鉴于传统流行病学实验教学的不足,国内许多高校都积极的进行教学改革的研究,如项目综合教学法、PBL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和开展设计性实验等。其中PBL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仍然是一种以课堂讨论为主的教学方式,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流行病学的思维方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由于这两种教学方式仍然缺乏学生实际的动手实践,对于培养学生实施调查设计、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应对现场调查各种问题的能力并无帮助。项目综合教学法是老师和学生形成一个团队共同完成一个项目。项目综合教学法如果在流行病学实验教学中合理运用,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但是这种学生和老师团队合作的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很容易变成老师为主导,学生被动参与,而失去或减弱应有的作用。
设计性实验是一种主动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和项目综合教学法不同,它是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对实验内容和方法进行自主设计与实施。全过程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设计性实验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协调和团队协作能力,最重要的是通过对自己的选题进行实施,能锻炼学生的调查设计、现场调查等能力。而“科学严谨的态度”“扎实的理论基础”“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设计和应用能力”是疾病控制中心职工最看重的应该具备的素质。因此在流行病学实验教学中充分发挥设计性实验的作用很有必要。
三、高校社区作为流行病学现场的可行性
在流行病学的实验教学中实施设计性实验和其他学科不同的是首先要有合适的现场和调查人群。流行病学现场依据研究目的不同有不同的选择,可以选择普通社区,也可以选择医院、工厂和学校等。但用于教学的现场不仅要满足调查研究本身的要求,还要求便于实施,更重要的是能够绝对保证学生实验课期间的安全。安全问题也是许多学校不愿意变课堂讨论的实验课教学方式为现场调查的重要原因之一。
高校作为学生平时学习生活的地方,是学生最熟悉的也是最安全的地方,以高校作为流行病学实验课的调查现场能保证实验教学安全有序的进行。高校社区里学生和教师都是有组织的团体,活动范围相对比较集中,通过宣传发动,调查的应答率相对较高,便于设计性实验的实施。高校学生和教师分别有不同的健康问题,而这些问题贴近学生自身情况,往往是学生所感兴趣的,能基本满足选题的需要。因此,高校社区是比较理想的流行病学实践教学现场。
四、以高校社区为现场的流行病学设计性实验的选题
以高校社区为现场的流行病学设计性实验可以选择现况调查、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甚至也可以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的尝试。其中现况调查和流行病学实验研究比较容易实施。
设计性实验的选题除了考虑学生自己的兴趣之外,还要考虑可行性,必须符合高校社区人群的特征。可以选择网络成瘾、吸烟及控烟知识、心理卫生状况、近视情况、营养知识和营养状况、艾滋病等疾病防治知识以及乙肝患病率等对大学生进行现况调查,如以教师为调查对象,还可以进行慢性病发病和患病率研究。如选择进行流行病学实验研究,一般建议选择健康教育近期效果的评价。还可以选择高校教师人群进行慢性病的病例对照研究。
五、流行病学设计性实验的实施
为了保证设计性实验的正常进行,在安排教学进度的时候将实验课安排在全部理论课结束之后进行。实验课有一定的学时数,但实验的设计、实施等不受课时安排限制,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安排完成。课堂教学主要完成分组、选题、开题和结果报告等步骤。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实验分组
首先由教师在课堂上集中讲授科研的基本步骤、文献检索方法以及设计性实验课的基本要求,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自愿组合,5~6人一组,指导教师可在不同组之间进行人员的微调,使每组都有1~2位能力较强的学生,保证整个设计性实验的顺利实施。每2组配备一名指导教师,负责整个设计性实验过程的指导。
2.选题及设计实验方案
由实验小组根据兴趣自行选择一个研究内容,也可以由教师先提出几个研究方向,再由学生挑选。要求学生按所选题目自行查阅文献并设计实验方案,包括研究目的、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样本量和研究对象的选择、调查表的设计、可能需要的实验器材、调查方法的选择和质量控制、可行性分析及存在的难点等内容。要求选题不要太大,能够在1个月之内完成,尽可能不使用二手资料。
3.开题报告
实验在实施前需进行开题报告。开题报告要求全班同学和全部指导教师参加,根据实际选题情况邀请实验室老师参加。每个实验小组由1名学生报告,全部成员答辩。老师和同学向该组的成员提问、讨论,最后根据开题结果进行研究方案的修改。
4.课题实施
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独立进行调查。学生需要独立解决在课题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只对实施过程中的技术性问题进行指导。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填写实验记录。
5.资料分析与总结
资料收集结束,实验小组共同讨论资料分析方法,并进入学校信息处理室进行资料分析,然后在指导老师指导下形成调查报告并在全班报告。
设计性实验能培养学生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设计和应用能力,以高校社区为现场,又能保障学生的安全和实验的顺利实施,以高校社区为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将是流行病学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王声.常备不懈,磨砺以须,预防和控制传染病[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3,37(4):221-222.
[2]王声.流行病学教学与高素质的疾病控制人才培养.疾病控制杂志,2004,8(4):289-290.
[3]郭小娟,余清,钟崇洲等.项目综合教学法在流行病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索.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9,31(1):70-72.
[4]苏虹,方雪晖,陈娟等.PBL教学模式在《流行病学》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疾病控制杂志,2007,11(2):238-240.
[5]马莉,高晓虹,张翠莉等.实例教学法在流行病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5,27(1).
[6]朱红,谢娟,朱新民等.流行病学设计性实验的开展及效果评价.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8):29-30.
一、实行“四级带学”,互帮互带促学
我们建立了县、乡、村、组四级带学组织网络,形成了各司其职、齐抓共管、整体联动的工作格局。首先是明确帮带责任。县委常委、党员副县长和部分县直部门主要负责人每人联系一个乡镇,乡镇干部每人包一个村,村支两委成员各联系1—2个组,组级干部联系2—3个户,实行“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一抓到底”的办法,共同开展创建活动。其次是组织帮带活动。各级帮带责任人经常深入乡镇、村(居)和农户家里,调查了解,帮助被帮带对象解决师资、资金等学习上的困难,深入开展以“帮信息、帮技术、帮资金”为主要内容的“三帮”活动。新安镇南闸社区党支部书记黄菊香主动与青年江运来结成帮学对子,动员和引导他学习养殖技术,并为他筹措资金3万余元,帮助他建起了一个年产值近20万元的养猪厂。再次是评议帮带效果。坚持每半年开展一次评议活动。组织被帮带对象,采取面对面评、背靠背议等方式,对帮带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帮带效果进行评议,并把评议结果作为考核帮带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二、组建服务小分队,上门指导促学
我们从县直相关部门抽调110名党性观念强、业务素质高的专业技术人员,组建了政策理论宣讲、养殖技术及畜禽防疫等10支服务小分队,常年进村入户,现场指导,培训群众。先后组织开展宣讲活动68场(次),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196期,印发学习资料3.5万份。一是巡回宣讲。采取召开村组干部会、党员会、户主会、广播会等形式,巡回乡村,向广大农户集中宣传上级的有关政策精神及法律法规。二是集中解难。在人群相对集中的集镇、墟场,有针对性地向农民群众宣传科普知识,讲解疑难问题,接受群众的现场咨询。三是示范引导。服务小分队利用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优势,建立各类基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激发群众的学习热情。如种植服务小分队在佘市桥镇荷花村建立了100亩优质棉、翠扇大豆和柑桔高接换头三个高产示范片,吸引了周边4个村的群众前来效仿学习。
三、开展多种文体竞赛活动,寓教于乐促学
一是突出人文特色,结合节日庆典组织竞赛。围绕丁玲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和“七·一”、国庆等重大节日庆典,组织开展了丁玲诞辰100周年有奖征文比赛,全县近5000名干部群众参加;举办了庆“七•一”、“丁玲杯”管弦乐大赛,全县18个乡镇(区)组织了42支代表队参赛;举办了庆国庆“农行杯”篮球友谊赛,有12个乡镇(区)组队参赛。二是突出时代特色,结合发展需要组织竞赛。组织机关站所干部广泛开展“每日一文”的读书竞赛、普通话演讲比赛、电脑操作大赛、法律法规知识抢答赛等活动。今年9月,以乡镇为单位,组织了农村党员骨干实用技术大比武活动,全县80%以上的农村党员参与比武,在全县上下掀起了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潮。三是突出地方特色,结合文化娱乐组织竞赛。开展了澧南的渔鼓梆子比赛,澧南澧北的大鼓擂台赛,官亭乡、九里乡的焰火大赛,新安镇、合口镇的舞龙舞狮赛等。
四、发挥各类协会作用,多途并举促学
近年来,我县先后组建了杨树、果蔬、畜禽养殖等10大类协会347个,协会遍及全倒各乡镇村,会员达2万余人,协会的帮、带、传、促作用在建设学习型村镇工作中得到较好体现。
1、创办农民夜校。各类协会依托党员活动阵地,共创办农民夜校315个,举办培训班738期,近6万名群众已成为农民夜校的“在校生”。
关键词:现场总线 教学改革 实践
中图分类号:TK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9(a)-0119-02
“现场总线技术及应用”是为自动化及相关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这门课程的设置顺应了自动化领域技术发展的需求,反应了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技术热点。课程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工业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了解当前业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动态和最新技术,通过学习几种应用广泛的总线系统的协议规范和开发知识,初步掌握分布式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为今后工作和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奠定必要的工程技术基础。
该文根据目前“现场总线技术及应用”课程的教学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教学改革措施,并在实际课程教学中加以实施,初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课程特点和教学现状
1.1 课程特点
首先是知识覆盖面广。现场总线是连接智能现场设备与控制系统的全数字、串行、多点通信系统,是一门集控制、通信、网络、计算机控制及智能仪表于一体的综合性技术,具有知识覆盖面广,实践应用性强的特点。“现场总线技术及应用”这门课程是学生在掌握了基础的控制理论之后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属于自动控制的前沿课程。其课程定位对学生的综合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先导课程包括控制理论和过程自动化,学生需通过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相关理论和知识,并在掌握特定的现场总线技术规范后,结合微处理器知识才能真正构建实施一个基于现场总线的控制网络。其次是技术更新快。现场总线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目前世界上存在着大约四十余种现场总线,每种现场总线都具有自己的技术特性和占有各自的市场空间。在有限的学时数里,选择哪几种现场总线系统作为教学内容,以及每一种总线的学时数安排,教学内容的侧重点都是教学实践中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1.2 教学现状
“现场总线技术及应用”是近几年才开设的专业课程,加上该课程的知识点比较分散不成系统的特点,没有太多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可以借鉴。目前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1)教学内容多,学时数少。现场总线技术知识点多,主要针对的学生多是自动化相关专业背景的,不具备相关的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知识,因此对通信基础知识的补充是必不可少的。加上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总线标准不统一,技术各具特色,应用领域各不相同,学生在32个学时内并不能完全掌握每一种总线类型。因此,必须有目的性地选择某一到两种总线规范作为重点,其余几种总线标准作为知识的扩充,使学生既熟练掌握某一两种总线类型的开发设计方法,又熟悉目前市面上流行的诸多总线的特性和应用。因此在选择总线类型和技术特性作为教学内容时,既要考虑总线的应用普及程度,也要考虑学生的实践难易程度。因此,在课时数有限的情况下,如何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既能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又能使学生积累一定的工程实践知识,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首要问题。
(2)教材涵盖面有限。目前,国内高校使用的主流教材仍是以阳宪惠编著的《现场总线技术及应用》[1]为代表,有别于介绍单一总线类型的,或侧重现场总线应用与开发的,该教材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首先介绍了数据通信和控制网络的基本知识,然后重点介绍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现场总线。虽然该教材的涵盖面相对较广,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对通信基础知识的阐述不够系统全面,对现场总线的分析和应用实例也较少,对现场总线的最新技术成果的体现也比较欠缺。这些不足,一方面不利于学生对系统知识的整体把握;另一方面不利于学生对现场总线技术的深入理解和实际应用,和对当前的总线技术趋势和前沿知识的了解。
(3)授课形式单一。课程授课仍以教师主体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为主要授课模式。由于理论知识点多而分散,各种总线规范又各不相同,过多理论和细则方面的介绍容易使教和学的过程变得枯燥无趣。学生往往停留在对基本概念的识记,而缺乏一定的工程理解和认识。因此,如何设计合理的授课和互动模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让他们对课程产生兴趣,并且学以致用,把枯燥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工程实践中,掌握基本的工业通信系统的开发方法,反过来,通过工程实践,进一步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是亟需改进的重要问题。
2 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针对目前的教学现状,结合该课程课时短而知识点覆盖面广、技术更新快的特点,我们做了如下尝试。
2.1 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理论内容的编排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1)现场总线概述和工业网络相关知识。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现场总线的概念、发展历程、基本特点及工业网络体系结构。通过工业现场应用实例包括系统如何组建、布线,控制系统的功能块和组态让学生对现场总线的功能和系统结构有初步认识。
(2)计算机网络和通信基础知识。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通信系统基本组成,网络体系结构OSI参考模型,和模型各层相关技术及主要功能,例如数据编码技术,介质访问技术、差错控制技术等。自动化相关专业的学生并不具备基本的通信理论知识,而现场总线作为工业自动化中的通信技术和具体应用,因此这部分内容的补充是必不可少的。
(3)几种应用广泛的主流现场总线技术。工业应用广泛且学生较易掌握的总线标准如CAN、Profibus总线作为重点,总线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如CANopen[2]、Powerlink、etherCAT[3]等总线标准作为补充拓展。这部分代表现场总线技术发展方向的新兴标准在工业界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在现有教材中并未涉及,因此这部分内容以多媒体PPT讲稿提供给学生打印,作为他们学习资料的重要来源。除此以外,鼓励学生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相关总线技术国内外的研究和发展现状。在总线类型的学习过程中,授课内容和顺序还必须注意与通信基础理论衔接对应,如每种总线按OSI模型的层次依次介绍各层功能和特性,这样能使教学内容结构明了,条理清楚,学生对概念的掌握也会更牢固。
2.2 教学形式不拘一格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仅需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还需要在授课形式的多样化上积极探索。
(1)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启发式教学。对于理论性较强或较抽象的概念,通过视频,动画分解的方式描述复杂过程,让学生对此产生比较直观深刻的印象。如讲解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中层次关系时,可以将数据从一台主机传输到另一台主机的过程,每经过一层时数据发生的变化情况,通过动画的方式描述。这样学生能对一个抽象概念产生深刻而清晰的印象,从而很好地理解为什么通信网络需要进行层次的划分,以及实体、服务、协议的概念和关系。同时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互动。并结合自己的课题,将总线相关的科研成果展示给学生。
除此以外,在Powerlink和etherCAT总线介绍的过程中,首次进行了双语教学的尝试。学科前沿课程是进行双语教学的良好平台,一方面学科前沿的最新成果通常是以英文形式呈现的;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双语的方式学习专业课程,既提高了专业英语的阅读理解能力,也能更准确地把握对专业名词和知识要点的理解。通过作者一学期的教学尝试,发现学生对适当英文术语的补充接受度高,对英文形式的技术热点的学习兴趣浓厚。
(2)创新实践型教学。实践性强是本课程的另一特点,因此实践原则需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实践性强的课时部分,如总线标准的理论和设计可以在实验室进行。授课内容可以结合实验项目进行调整,让学生可以边学理论边实践。通过完成一个具体的设计任务,让学生理解有关芯片功能,和基于该芯片的设计方法,实现一个小型的通信系统设计。这种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他们通过充分的实践获得一定的设计开发能力,从而较好地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如在学习CAN[4]总线一章的时候,通过应用实例介绍以CAN总线为纽带集成的车身控制和底盘控制系统,使学生对CAN总线的功能和整体构架有初步认识。接着,对应OSI模型的层次结构依次介绍CAN总线的各层功能,使学生对通信系统的层次概念更加清晰。在学习CAN控制器和接收器芯片时,学生结合微机原理和单片机知识,设计出CAN的节点电路,并对CAN控制器的初始化、发送和接收功能模块进行编程。
(3)安排见习实习机会。多数高校都在一些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可以利用2个课时安排学生到企业见习,或在理论课程结束后到企业实习。通过向企业员工学习和听取专题报告,了解现场总线系统在工厂车间中的实际应用情况,还可以适当参与工业生产解决方案的设计开发工作,进一步认识现场总线系统的应用场合,通信原理和方法,掌握现场总线的理论和应用知识。
(4)考核方式多样化。现场总线技术及应用作为一门考查课程,考核办法和形式应该多样化,以体现学生的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能力。总评成绩包含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课程设计成绩。平时成绩根据出勤、作业、课堂提问、学习主动性等方面进行评价,课程设计则根据总体方案、硬件原理、软件框图等设计过程以及设计报告的质量来评价。这样的综合考查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
3 结语
教学改革的实施和教学目标的实现,除了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加强,还要积极思考教学改革创新的途径,改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思路。该文根据现场总线技术及应用的课程特点和教学现状,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提出了一系列的实践和探索思路,初步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效。希望通过积极努力的探索,能进一步深化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从而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阳宪惠.现场总线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 蔡豪格.现场总线CANopen设计与应用[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1.
【Key words】Scene teaching method; Mobile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s professional
0 引言
在自然和社会现实活动中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便是现场教学。现场教学法是老师和学生同时到现场,通过对现场事物的学习、调查和研究,学习到新的知识或总结出可供借鉴的经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现场教学的最大特征就是将课堂移至现场,将实际事物作为教材,教师成为主导,学生成为主体,使学生能够亲临现场、直接去认识真实的事物,面对真实的事物来学习,最终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现场教学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必要的补充,而且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发展,是与课堂教学相联系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现场教学法的组织形式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
(1)根据传授理论性知识的需要,组织学生到有关现场进行教学;
(2)根据学生从事实践活动的需要,到现场向学生传授必要的技术。
现场教学的方法和形式,要根据教学任务、教材的性质、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现场的具体条件来确定。
1 移动通信的发展及其特点
移动通信是个飞速发展的产业。
2009年1月7日,随着工信部发放三张3G牌照,我国正式进入第三代移动通信时代,中国的3G至今经历了5年的发展,三大运营商移动(TD-SCDMA)、联通(WCDMA)、电信(CDMA2000)在短短的5年期间推出了3G的一个又一个版本,用户的数据业务体验达到了一个有一个的提升。
2014年12月4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颁发TD-LTE制式的4G牌照。三家运营企业均已开展TD-LTE规模网络试验,TD-LTE技术完善和产业发展的成熟度已具备规模商用的条件,同时联通和电信在进行FD-LTE的试验网,4G的到来给移动数据业务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秒100M的速率不再是神话。
从我国移动通信的历程来看,发展的速度是学校的实训室所不能追赶的。当我们还在研究GSM网络的时候,运营商已经在做3G的网络了;当我们还在学习3G网络的时候,4G已经开始商用了。高校实训室建设一般历时较长。以一个3G实训室建设为例:一个3G的实训室从调研、申报、招标、软硬件建设一般历时一至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从3G的发展来看,仅仅实训室的建成已经耗去了3G发展一半的时间,我们一般高校实训室的建设远落后于商用移动通信的发展。
此外,移动通信的2G到3G,3G到4G的过渡都是跨时代的飞跃,其所使用的接入网和核心网设备都有很大的区别,不是纯粹的平滑过渡。高校尤其是高职类院校的移动通信专业如果只凭实训室的教学,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将来就业需要的。
移动通信专业又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传统的理论、原理的学习是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也无法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高速发展。移动通信实训室虽然能在校园网环境下来模拟电信运营商环境,实现商用环境中业务需求的在校实训。但是由于实训室条件的限制,学生无法学习到最新的知识,无法达到运营商所需要的技能。
2 将现场教学法引入移动通信专业的教学中
移动通信专业学习的重点是接入网部分,接入网部分在学习的时候,学生可以从实训室学到普通的3G的基站和基站控制器的配置和维护,并且仅仅是三大运营商中的某个运营商的设备。如果学校能够和运营商进行深入的校企合作,我们就能很好的引入现场教学,学生在学习接入侧设备的时候,以学校的3G实训室为基础,教师将课堂搬至运营商的机房,对学生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延伸和扩展。
例如,参观运营商真实的机房,让学生能真实的了解机房的概况,真正的感受到运营商的实际现场的情况,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机房选址、机房安装、和布线的具体规则和要求。在参观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自己或者邀请运营商的资深的工程师讲解基站的各个组成及功能,学生可以看到具体的基站和基站控制器设备以及各种基站天线,直观并且印象深刻。
由于我们使用的是运营商的机房设备,就不会拘泥于某个运营商,学校可以和多家运营商合作,将各种不同的设备展示给学生,更有利于老师来给学生分析、讲解各个运营商的特点和区别。
目前4G正在飞速的发展,每天我们的周围都有大量的的4G基站在安装调测。我们可以联系合作的运营商,带领学生去参观、学习基站的安装和做一些简单的路测,学生既接触了4G的设备,了解了4G设备的安装、调测和维护,又能学习到课本上学习不到的知识。例如真实的工作状态、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等。
移动通信专业学习的另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部分是直放站的学习。在隧道、楼梯、地下车库、用户量大的地方等都会涉及到直放站的运用。但是对于移动通信专业,一般的高职类院校是不会专门建设一个直放站的实训室,那么这部分的学习我们主要依靠运营商的商用环境做现场教学。例如教师带学生去参观、学习运营商在地下车库的直放站的组网,给学生现场讲解直放站的组成和各部分的功能和作用,了解直放站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再换一个环境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出各部分的功能。再深一步的教学,让学生自己测试周围的信号盲区,根据周围地理位置和地形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补盲的组网方法。并且能够将现场教学中学到的东西灵活的运用到实际的环境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现场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学目标要明确。现场教学要解决什么问题,完成什么任务必须明确。
(2)教师准备要充分。教师要认真考虑现场教学所要解决的矛盾,引导学生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教师自身要把握好学习的重难点。同时,还要动员组织学生,使他们了解现场教学的目的、要求、注意事项,做好心理上、物质上的准备。
(3)教师要重视现场指导。在现场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充分了解实际的设备和组网,并有针对性地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深化学生的理性认识,还要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教师要及时总结。现场教学不是学生的放松和娱乐,不是只在乎“过程”,不是过程结束了就完了,而是要在必要和适当的时候及时进行总结。
在移动通信专业的教学中引入现场教学会带来以下的好处:
(1)有利于学生获得直接经验,深刻理解理论知识。现场教学作为现代教学组织的辅助形式,它能在某种程度上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下,教师可以结合实际,讲授理论知识,使抽象理论直观化。
(2)使教学丰富多彩。现场教学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使教学更为生动,丰富,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掌握知识、技能。
(3)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现场教学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做一做,增强其动手操作的能力。
(4)解决高校移动通信专业建设的资金难题。使用运营商的商用环境做现场教学,使高校可以节省大量的实训室建设的资金,使移动通信专业成为普通高校尤其是高职类院校办得起的专业。
专题讲授中的案例教学
在专题讲授中,案例案例教学的作用是通过依靠“形象——受教育者兴趣和情感——受教育者信念和信仰”的心理机制得以实现的。具体地说:(1)运用具体的生动而形象的案例, 消除学生因理论的过度抽象所产生的厌倦情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接受意愿; (2)把抽象的概念、原理等教学内容通过案例情景得以具体化, 让学生感受到这些概念、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和表现, 矫正因过度的理论概括所产生的种种疏忽;(3)促进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强化其对概念的理解和对原理、观点的信仰。
专题讲授中的案例教学要做好三点:一是要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自己学校和课堂的案例教学模式。二是怎样把选择的案例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给学生。我们运用的是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即把案例制成多媒体教学课件,有文字、图片,也配合视频播放,效果十分理想。三是教学案例的运用要经过精心的设计,不能在课堂临时发挥、信手捏来。事实上,案例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安排同教师备课的其它教学内容一样,教学案例的开场白、结尾的总结、所需时间等等都要在课下安排好并非常熟练。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运用自如。特别要在总结评述这个环节上要多下功夫。常言说:编筐窝篓,全在收口。教师将一个好的案例展示给学生后,必须有针对性的进行精辟的点评和总结。这是收到预期的效果和目标的关键环节。
理论体验课中的案例教学
·理论联系实际
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体验教学环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和任务是引导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加深对课堂教学中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践考察和调研中培养和巩固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增强培养良好思想品德的自觉性,锻炼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论体验教学结合课程教学的特点,采取多样化的形式,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需要,选择或创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相关,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或现实背景的实践环境, 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通过图片、实物的参观和有关人员的解说,得到某种信息,获得某种感受,产生某种体悟。其运作过程是:情境选择——参观考察或走访——询问答疑——获得信息——触动情感——激发联想——产生感受——心得体会。例如,可结合专题要求去某些相关行业实习;结合社会的焦点、热点问题进行社会考察、调研;结合形势政策的要求和优良的民族传统参加公益劳动或社会服务实践活动等等,做到校内与校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如参观纪念馆,结合所学内容,谈谈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实践教学活动的时间宜安排在节假日或教学日的课余时间进行。实践教学进行前任课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以班级为单位确定1位社会实践负责人,社会实践负责人负责学生选题的组织与协调工人作。
(2)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一系列实践学习的选题进行分组,每个小组原则上以4—6人为宜,学生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确定自己的实践课题,并作必要的资料准备和其它相关准备工作。
(3)每个模块的教学和实践活动结束后,选择相应选题的学生应以PPT的形式将社会实践结果在课堂上给予展示、讨论并提交给任课教师。
[关键词]植物造景设计与施工课程 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C-0033-03
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加强实践育人,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也指出:必须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可见,实践育人环节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必须强化。植物造景设计与施工课程是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园林花卉方向)的一门岗位核心课程,其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传统的“黑板+粉笔”的课堂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行业现状和发展的需要。在花卉行业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针对行业企业的岗位设置及典型任务要求进行岗位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结合课程特点,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简称广西生态学院)为例,对植物造景设计与施工课程实践教学改革进行探索,以增强实践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教学目标改革
植物造景设计与施工课程实践教学应根据职业岗位及其典型工作任务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深入企业调研和专家建设委员会访谈认为,花卉行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属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兼具的一个行业,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群体是园林花卉及苗木生产公司、花卉营销企业、绿化设计施工企业、花店行业、农林及园林其他企事业单位绿化与环境管理部门等,对应的岗位群体主要有:插花员、花艺环境设计师、景观设计员、绿化工、园林工程施工员等岗位,毕业生主要从事以盆花、鲜切花和苗木生产为主的花卉生产工作、以插花花艺设计和小环境绿化设计(花坛、花境、立体绿化等)为主的花卉应用工作、以常用花卉组织培养的花卉研发与管理工作、以花卉作品销售为主的花卉营销工作四大典型工作任务。在该专业对应的岗位群中,植物造景设计与施工课程适应的职业岗位为景观设计员。景观设计员从事的工作主要包括:能理解、消化、记录客户的要求与意图(接待与咨询);能识别平面图中各种图例与符号,按比例绘制现状图(识读现状图);能收集并协助整理设计用的相关资料与文件(资料收集);能识别场地特征,并能对现场环境进行分析(现场勘察);能根据设计师意图参与完成小型绿化景观工程设计,并能根据场地要求正确选择并配置植物(布局设计);参与制定工程实施计划和方案,进行现场放样(现场实施)。通过岗位及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本门课程旨在通过实践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植物景观素材收集能力、现状小型绿地植物景观设计、花坛种植设计与施工能力、花境种植设计与施工能力、立体绿化植物配置能力、庭院植物景观设计能力及园林植物景观评价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在绿化设计施工企业、农林及园林其他企事业单位绿化与环境管理部门担任植物景观设计和绿化工程施工工作。
二、教学内容改革
植物造景设计与施工课程实践教学应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具体说来,应以中小型植物景观设计项目为载体构建实践教学内容,根据植物景观设计项目“接待与咨询一识读现状图一资料收集一现场勘察一布局设计一现场实施”的实际工作流程开展实践教学,将“以知识的逻辑线索为依据”转变成“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改变过去逐章节以知识的逻辑线索边学边练形式为用恰当的项目进行能力训练方式,将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为7个项目(见表1),在模拟公司的背景下开展工作,学生扮演乙方,教师扮演委托方(甲方)。由表1可知,改革后的教学内容不仅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更加贴近行业现状,同时符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突出实训项目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及教学过程的开放性。通过项目的实施,使学生掌握了植物景观设计的三个基本问题,即用什么来设计(植物元素的方方面面),以什么方式来设计(植物配置形式及其重复、对比、韵律等布置手法),会做哪些设计及设计结果达到什么样的要求(会做花坛、花境种植设计,屋顶花园及别墅庭院植物景观设计,设计要满足一定的原则及客户的要求),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明确。
三、实训结构改革
植物造景设计与施工课程实践教学应根据提高职业能力需要调整实训结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和造就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必须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的。该门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鉴于此,在原来单项技能训练基础上进行了系统性延伸,增加综合性及拓展性技能训练(见表2)。通过对实践教学内容结构的优化,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初步设计能力和综合素质,适应工作岗位对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及设计能力等综合技能及素质的需要。使学生通过学习和技能训练,从获得基本技能向综合技能和拓展技能过渡。从完成项目所获得的成果来增加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四、教学方法改革
(一)基于工作过程,进行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个人或小组的工作方式由学生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成程序,共同制订计划,共同完成整个项目。如植物造景设计与施工课程中的庭院植物景观设计项目就是运用此教学方法组织教学的。教师将承接的某私人别墅景观设计项目安排给学生,带领学生参与“接待与咨询一识读现状图一资料收集一现场勘察一布局设计一现场实施”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如在接待与咨询阶段,学生了解到客户(甲方)的要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家庭式别墅,要充分考虑老人与儿童的使用;二是应该考虑的景观要素主要包括鱼池、秋千、卵石铺路、桂花和米兰等香花树种。在了解甲方的要求后,带领学生识读甲方提供的现状图,进行现场勘察,收集现状资料,在获得相关数据后,每组学生进行方案构思,设计出一套可行方案,包括设计说明书、总平面图、植物种植设计平面图、种植施工图、效果图,每组同学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最终通过学生自评和教师讲评的方式,评价出每组方案的优缺点,选出一个较好的方案进行现场实施。此种教学方法也可以在花坛、花境、屋顶花园项目设计中开展。项目教学法不仅将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而且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并训练学生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符合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利用项目施工现场及实训场所,进行现场教学
现场教学是在生产现场直接进行教学的教学方法,即把生产现场变成课堂,在生产实践中进行教学活动,使学生置于生产活动中,从实践中学习。与传统课程教学相比,现场教学内容直观生动,融教、学、练、做、训于一体,更利于学生接受和掌握专业技能。可以利用真实项目施工现场开展现场教学,如带领学生参加真实项目的绿化工程施工,在施工现场直接参与施工放样、场地平整、苗木种植及草坪建植等一系列施工工作,同时帮助解决施工中的一般『生设计配合问题,为学生以后从事绿化种植施工及管理工作打下基础,也可利用现有的实训场所开展现场教学。如选择校内路面两侧绿地进行路缘花境改造设计,让学生进行现场调查与测量,了解现场与周围建筑、道路与过往行人的关系,记录场地内需保留的内容,并绘制现状图,通过分组进行现状调查与测量,使学生对设计现场形成充分的认识,为后期的方案设计做好准备。
(三)结合科研项目,进行探究教学
探究式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与传统教学相比,此方法更能够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近年来,广西生态学院利用承担的与植物造景设计相关的科研项目开展实践性教学。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将其中一些子项目安排给学生小组的方法,由教师带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索研发、自主创新等实际操作。如在“高等院校生态校园绿地植物配置研究”课题的研究中,由教师事先制定好调查表格、调查问卷等相关调查材料,安排学生参与校园植物配置形式、景观效益、绿地价值取向的调查与分析,使学生掌握了校园绿地植物景观的调查与评价方法,对使用者对绿地的需求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五、考核方式改革
建立规范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本课程在对学生的实践成绩进行评价时,采取“过程评价+项目评价”的综合考核方式(见表3),即不只注重结果,更要重视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精神、积极实践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探索研究能力。实践表明,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
六、实践教学改革效果
经过几年的改革与实践,植物造景设计与施工课程实践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表现在:第一,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通过职业岗位及其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实践教学目标,按实际工作需要确定实践项目,并以实际工作流程组织实践教学,将教学过程与企业的工程过程紧密结合,使学生得到了真实的岗位训练,强化了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第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采取项目教学、现场教学、探究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项目训练,实现了“教、学、做、训”于一体,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探索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更强化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第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过程评价+项目评价”的综合考核方式,不仅实现了人性化评价,而且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一个发现和探索知识的过程,是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要注重过程训练中各种职业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2008-C-125):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2011JGB253)